选题理由
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文字的出现标志着精神文明的新一步发展。其中 汉字以深刻的含义及独特的形体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 它不仅是记录 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记载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汉字是 居于表义的文字系统,因此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汉字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做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汉字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要想学好汉语必须学好汉字。但是汉字难认、难记、难写 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很多外国学生认为汉语难就难在汉字上。在汉字教学中,
如果能够将汉字字形、字音及字义相结合教学,不但可以减少学习者的学习难 度,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上百个组成汉字的部首中,“竹”作为部首去构字所出现的频率较多。 该 类汉字字义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用、娱等多个方面,它们充分反映了中 国文化独特的人文风貌。
若果深入分析带有“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字义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中 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 “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 植物之为竹。古代人已经将竹子进行加工,制作成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 字。随着人类对竹子认识的不断提高,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带有“竹”字作为部 首的汉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新华字典》中共收录竹部文字 330个,如笔、藉、
笛、筷、箭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
竹”、“青梅竹马”等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因此研究汉语 里含有“竹”作为部首的汉字一方面能够更加阐明地看出汉字的特点;另一方面还 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及文化思想。
出于上述原因,本人拟定选择“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研究 做为自己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
* 阐明“竹”作为部首去构字的方式及字义特点。
* 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本质,加强自己对汉字及其文化的知识。
* 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越南汉语教学,希望为越南汉字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尽量完成下面几项研究任务:
第一,综述一下有关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第二,对“竹”作为部首的汉字进行考察,弄清其构字与意义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阐明其文化内涵。
第三,对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三年级的汉字教学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学生常犯的偏误并进行分析之后,对汉字教学提出有关建议。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范围就是现代汉语里“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由于研究条件的关系,本文不深入考察相关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字音,主要是针对构字及字义两方面去探索,将其进行归类并阐明其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文字,所以采取了文字研究方法,具体是:
* 采取统计法对“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进行统计
* 采取描写法、分析法对该类汉字结构和意义进行描写、分析。
* 采取引证法、例证法去充分说明汉字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 采取问卷调查对越南传统中医药大学的学习汉字情况进行考察。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前言、结语、参考文献、各附录表之外,一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 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由“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及字义特点 第三章 研究结果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汉字概说
汉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它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现在约 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着它——《现代汉语》黄伯荣主编。汉字在中国源远 流长的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优美的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 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 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为“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 字)演变成形、音、义的文字,但总的体系仍然属于意义文字。所以,汉字具有 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 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是文化的一部分”
黄伯荣先生《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指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 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补助性交际工具”。“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 中逐渐创造的文字”,所以可以说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的文字”,汉字是记录汉语 的书写符号系统,因此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1.2.1 从文字体系上看汉字是表义体系文字
一种文字体系的根本性质取决于该文字所使用符号的性质。世界上的文字 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是用字母把 语言的音素或音节直接地显示出来的文字。如英文使用的符号是一套表音却不表 意的字母,如单词“wood”,人们可根据发音规则准确地读出其音,却无法由词形 推知词义。汉字则不同,汉字的字形同其所指之意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木”,
字形即像生长的树木之状,由字形可推知字的意义。虽然经过隶变和楷化的汉 字,其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大大减弱,但现代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今天形 声字中的形旁在表示字义的类属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如:“桌、椅、林”等字义 都与“木”相关。因此,汉字的构字符号是表意符号,现代汉字应属于表意文字。
表意性质的汉字记录语言里具有不同意义的同音字时,也力求在字的形体 上表现出它们的区别,如:“铃、伶、翎”是一组同音字,但它们有不同的形旁,
以区别出不同的意义:“铃”是用金属制成的响器;“伶”是戏曲演员的旧称;而鸟的翅膀或尾巴上长而硬的羽毛是“翎”。所以,同音异义字的字形各不相同。这造成了汉字数量庞大,形体复杂,加重了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负担。此外,由于表意而不表音,在不同的方言中,同一汉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不利于汉民族共同语的语音统一,给不同方言区人们的口语交际带来困难。但是,用汉字写出来
的书面材料,不同方言区的人可以读懂。而且由于表意汉字只同意义直接联系,
同语音不直接相关,现代人可以阅读古代文献典籍,不受语音古今变化的影响。
1.1.2.2 汉字是形、音、义三方面的结合
字形、字音、字义是文字的三个要素。任何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都有它 的读音,都有自己的意义。从汉字记录的语言结构系统中的单位看,汉字是语素 文字,而语素是语音的统一体,每个语素既有声音又有意义,加上汉字的形体,
所以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正因为汉字的这个特点,我们初学汉字时,有 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进而学习词就不困难了。例 如我们学习了“电”字,可以和别的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电话、电灯、电线、电 视、电影、电机、电表、电动等,”而对这些新词,我们基本上不用重新学习记 忆,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学会了一个一个的汉字,实际上就等于学会了一个一 个的构成词的语素,掌握了这些构词成分的形、音、义,再来学习这些个词语,
自然就容易得多 了。反观音素文字,人们在初学时感觉非常容易,比如像英 文,只有 26 个字母,几节课就可以学会了,但到了学习词的阶段就比较困难 了,因为每个词都有不同的拼写形体,记忆起来也不简单了。
1.1.2.3 从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看,汉字代表语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所以任何一种文字都记录一定的语言单位。汉字与有声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除儿化中的“儿”字不代表音节外,一个汉字代表口语里的一个音节。由于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语素的基本形式,一个汉字表
示一个音节,一般也表示一个有相对稳定意义的语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代 表语素,是语素文字。如“自学”这个词,写下来的两个汉字在口语表达中是两个 音节,且“自”与“学”又各有相对稳定的意义,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即语素。正 因如此,汉语中人们常用“字义”这一说法,其实指的就是语素义。
中国竹文化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 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 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
“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淩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虚心节坚、坚忍不拔、风度萧洒的“君子”美誉。没有哪一
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悠悠千年的历史发 展长河中,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 中国竹文化。
1.2.1 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1)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 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 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 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 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 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 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 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
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 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2) 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 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
商 、金文周 、《说文解字》东汉 、《玉篇》梁 、《字汇》
明 、《康熙字典》清 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 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 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
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 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 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
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 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 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3) 中国竹文化在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
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 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 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 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1.2.2 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相关研究综述
在世界各种文字中,可以说,汉字出现得最早。其文化内涵最为深刻。这 就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内在结构与字义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对世 界万物的认知特点。因此,汉字问世之后不仅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而且还深深地影响到世界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字。因 此,汉字不仅受到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且还深受世界各语言文字研究家的关 注。通过其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文字的性质特别是其文化内涵。从而发现中国人 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认知特点,有助于增长人们对汉民族文化的了解。
关于汉字研究专著,首先要提到汉字的各类字典。在中国出现最早的字典 是《尔雅》,成书时期大约在汉朝之前。《尔雅》是第一部把字分类并作出解释 的字典。后来,大约在公元 30 年至 124 年编著《说文解字》的许慎是中国文字 学的开拓者。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 540个部首,归为 14大类,共 15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1716 年(康熙五 十五年),《康熙字典》正式面世。本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
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1915 年,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改正《康熙字典》的错误 4000 余条以及不足之处。随后围绕着《说文》某一部进行文化研究的专著不多,只有雷汉卿《文化阐释》和《字与神灵祭祀考》。大多数专著是某章某节中就某一文化现象选取《说文》某部、类字进行研究。如谢栋元《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分章论述了古代的饮食文
化、祭祀文化。臧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中“原„玉‟篇——学观物取象思维 考”一章,以《说文.玉部》的收字和说解为依据,阐发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 儒学“观物取象”原则以及由此原则所体现的“比附 -征”思维规律。这两本专著分 别属于《汉字与文化丛书》、《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这两套丛书集中了十几 年来汉字文化研究的多方面的成果。大部分汉字文化专著都是以义类(而非字 形)来系联《说文》中的一批字从而进行某种文化现象的考察,这是目前从汉字 中发掘文化信息的通常形式。
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化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研究者更致力 于汉语言文字及文化研究,以便向世界推广汉字及汉文化的影响。关于汉字研究 的作家与作品出现得更多。他们一方面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提出自己的 新见解。其说服力也特别强。诸如,何九盈、胡双宝、张猛等人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 1990年出版的《中国汉字文化大观》、谢光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出版 的《常用汉字图解》、周有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的《汉字和文化问 题》、唐汉著的学林出版社 2001 年出版的《汉字密码》分两册及书海出版社
2003 年出版的《解字》共分《汉字与两性文化》、《汉字与日月天地》、《汉 字与动物世界》、《汉字与人体五官》四册。《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还有萧启宏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从认字说起》等专著。
近十年来,随着汉语学习与研究在世界上成了热潮,许多博士、硕士论文开始对《说文》某部进行专门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收字较多而且能够反映古代某种特定文化的部首,如女部、心部、玉部等。也有的论文是从多角度去探索文
字。本论文一方面延续了汉字文化研究的热潮,另一方面又回归了传统文字学以 字形、字义及形义关系为本进行研究的模式。
在中国,关于汉字研究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无论是选择汉字的化石还是 选择现代汉字作为研究对象,所获的成就都是特大的,说明了汉字是一种独特的 表意文字。其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密切相关。
1.3.2 在越南的研究情况
在我国越南,汉字曾经作为越南人的正统文字。我们的前辈曾经在汉字的 六书基础上创造出了喃字。之后,汉字与喃字并行,共同为我国越南的文字记载 与创作而服务。如今,在汉喃学研究院所存的我国汉文字和喃字记载文献多大上 万本。这也充分说明了汉字在越南的影响,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
自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至今,关于汉字研究出现了较多学士、硕士、博 士论文。研究范围一般控制在汉字及汉字文化的某一项内容之内,如汉字的起 源、汉字的演变、汉字某一个造字法或者选择某一反应领域上的汉字以及带有某 一部首的汉字等问题去深入考察研究。在河内大学以及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 大学研究生院的图书馆里存有许多关于汉字及其文化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其中,
选择带有某一部首的汉字组合去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多。比如,“女”部、“心”部、
“人”部、“玉”部、“水”部等。另外还有关于汉字教学研究的论文。在此,不列出有关的学士论文。就相关的硕士论文有《由“女”字作为偏旁部首的汉字字义考察》,裴氏梅香—2008 年;《现代汉语里“心”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研究》,黄氏秋贤—2008 年。陈氏玲 2008 年的《汉字会意字研究》、陈碧叶 2011 年的《带有
“人”字作为部首的汉字研究》、陈幸原 2011年的《汉字与家庭观念研究》、黎垂
征 2011年的《汉字与民间信仰研究》、阮翠玉 2012年的《玉字作为部首的汉字 研究》以及最近刚刚答辩成功的《水字作为部首的汉字考察》等硕士毕业论文。
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构字及字义特点
反映着古代军事面貌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人们的力气小,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知识 是极为有限度的。人们又要面对着大自然恶劣的条件。因此,为了增强自身的力 气,人们要善于借用周围万物去辅助自己。在古代著作《劝学》里已经说明这一 道理。汉字反映了这一社会现状。因此,不难发现,在汉字系统里,有不少的字 是指古代武器的。在利用周围的条件去制作武器过程中,竹可当作一种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部落、各统治集团相互发生矛盾。为了扩大势力,吞 并战争发生。早在公元前,《左传》一作问世,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战国时代战争 连绵的现状。为了对付敌人,人们去制作各种各样的武器。古代武器是简单的。
除了石制的、金制的以外,还有不少的是木制的、竹制的。从汉字系统里,我们 可以找到类似这样的汉字。
弓箭在古代战争中乃是决定性武器。原始社会农耕还未产生时,狩猎是人 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手段。弓箭便产生于狩猎时代,是人们猎取野兽的主要工具。
早期的的弓箭制作,以竹子为主。竹质刚柔兼备,易加工,且取材方便。此时,
弓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狩猎上。但随着社会发展,弓箭逐渐由一种生产工具过渡 到远射宾器,成为军事武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宋代的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 制武器。传说秦末陈胜、吴广带领九百人在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竹竿园被秦 军包围,没有刀枪武器。陈胜祈求竹竿神,小竹竿顿时长成大竹竿,义军便以竹 竿为武器,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传说人们称之为“陈胜祈竹竿”。
古代装放箭的器具有箙与籣,古代背在身上盛弩箭的器具。
符是古代用于军队的符信。符是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宾将的符,一般分左右两半,一半为国王所持,另一半发给带宾将领,调宾调信使者与将军所持之符相合,皇帝的命令才能生效。除了用竹制之外,符在后代也有用铜、金、玉、木制成,由金、玉制作符节,可见符节在当时的重要性。
反映着古代 乐器
古代社会民间信仰早就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面对着任何大事 都要依赖天地鬼神,希望获得神灵的保佑。古代各种祭祀特别发达。在进行祭祀 过程中,音乐一般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古代社会早就有乐官。乐官管制的是音 乐。音乐除了为宫廷与贵族生活服务以外,在民间里也很受重视。因此就有宫廷 音乐和民间音乐。
古代人很善于利用周围的原材料去制作乐器。古代乐器有的使用皮做的,
如各种鼓,石头做的有,金属做的也有,比如磬、锺等,竹做的比如是笙、笛、
筝、管等;木做的比如樂等。在各种有絃的乐器一般都带有丝字。其中,竹做的 数量较大。
竹子的壁圆中空的筒状结构和富有弹性,易于震动的性能使它成为自然界中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竹乐器音色清丽委婉、悠扬动听,给人回归自然的感受。竹制吹奏乐器历史久远。中国古代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成八类,即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中又以丝竹为主,竹即指竹制乐器。因此由“竹”字作为部首的汉字所记载的古代 乐器的 数量比较多。比如:1)竽、笙是古代簧管乐器,二者外形极其相似,只是竽比笙体大且管多。
竽由竹、木制成,由竽头、竽嘴和 22 根竽管组成,竽还有定音作用。笙是一种 传统的民族簧管乐器,用十三到十九根装有簧的竹管和一根吹气管,装在一个锅 形的座子上形成。2)笛子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竹制乐器。3)箫:古代的一种竹 管之乐,用一组长短不等的细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形体像鸟翅膀。《说文》说 笙“象风之身”,箫“象风之翼”,这源于中国古代的神鸟崇拜意识。凤凰是传说中 的百鸟之王,是古人尊奉的神鸟,也是人们崇拜的吉祥之鸟。把此种祥瑞之鸟与 美妙的音乐联想在一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反映中华民族对所崇拜之竹与凤 凰相互转化、潜伏的观念意识,寄托了对竹的特殊感情。
从上可见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反映着日常生活器物
在进行生产劳动以及社会其他各种活动中,为了方便盛容,人们制作出来 较多的器物。其中,日常生活的工具较为多样。有的是木做的,有的是石做的、
金做的。但是,竹做的还是占大多。这是因为古代生活中竹易于种植,数量大,
也是易于开采,易于制作,制作出来的东西轻便。在汉字中,我们不难找出带有
“竹”部的、特指日常生活器物的汉字,比如:篮、箩、筐、笠、筛等。从这类汉字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生活的劳动工具及用具特别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中人们的创建,同时也不难发现古代生活生产水平是极其低下的。虽然科技尚未
发达,但是人们与自然界中的植物关系极为密切,丰富的植物界可以满足人们生 活的需要。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 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 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 料,说明竹对人类服饰文化的贡献。与头饰有关的还有笄、篦、籢等。笄是古代 用以别住挽起的头发的,也用来固着弁冕。后用作贵族女子的成年之礼。女子加 笄意味着婚嫁。行笄礼由女人主持,去童发,做髻,加笄,并缠上缨带,表示将 有家属。待到此女出嫁,则男方迎娶回家再去其缨带。自秦以后女子已经不实行 笄礼,但笄成为女子十五岁成人的代称。古代梳子分为两种,齿间距离宽的叫 梳,齿间距离窄的叫篦,它是用竹制成的。装首饰的竹匣子叫“籢” 。它也是用竹 制成的。
除了这些以外,古代劳动人们还会利用竹子平滑、清凉的特性制成扇子
“箑”、帘子“ 簾”、床垫“笫”、席子“筵”、雨具“笠”、“簦”,“笠”是用竹篾等编的帽 子、“簦”即雨伞。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由于竹笋香味淡雅、爽口怡人,具有独特的营养,因此自古以来被人们当作蔬菜,做出许多美味佳肴。竹笋也称“笖”、“笌”、“笉”、“筊”、“筍”、“笜”、“箈”、“箰”。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 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
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 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 治病的良药。 竹子具有坚韧、柔韧性好的特点。它常常被人们用来制作个种日 常生活具用体现人们对竹子的利用,也充满说明竹子与人民的生活起居息息相 关。除了上边所说以外,当时的炊饮器具丰富多样:淘米用的“籔”、蒸锅中的竹 世“箅”、盛饭用的“箪”“筥”、筷子“箸”、盛筷子和勺的竹笼“籫”、生杯盘之类的器 皿的“笿”、储存谷物的“篅”,还有祭祀时用来盛食物的“笾”“簝”等。从这些我们可 以看出古时候的人民对饮食已经非常讲究的。光盛饭用的器具就区分有盖无盖、
圆形非圆形的。如“篿”就是一种圆形的竹器,“箪”是一种盛饭食的有盖的圆形竹 器。
中国的文明是以农业文明为特征而体现的。竹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考古学和民族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渔猎采集时代的少数民族中 仍有其遗存。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农业生产工具,如脱粒工具连枷、竹杷、竹 箕、竹筛、扬扇、晒盘,贮藏器具筐、箩加工工具砻,灌溉工具渴鸟、笕竹、连 筒、简车,养鱼捕鱼工具笱、罩、钓竿、鱼断、笼,都是用竹制成的,竹在水利 工程建造史上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距今 2000 多年历史的四川都江堰水利 工程就大量地使用竹子,创造了竹笼石法截留分水和抗洪抢险,汉代始用于黄河 决堤堵口工程,历时而不衰。五代时就用于海滨地区筑海塘堤,防御潮灾。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利用竹子这一宝贵资源制做出这
些这些形形色色的工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 理想。纺纱收丝类的有篗、筦、筳、筟、筘等。“篗”是络丝的工具,“筳” 络丝、
纺纱或卷 棉条的工具,“筦”是络丝的竹管,“筟”是络丝纺纱的工具。鱼猎工具有 箄、筒、笱、箌、篂、簖、簎等。“笱”是竹制的捕鱼器具,口大窄颈,腹大而 长,鱼能如而不能出。“箄”是 古代一种竹制的捕鱼具。畜牧工具“籧”喂牛用的圆 筐,“篼”是喂马用的竹器。还有一些农业生产劳动用具如 竹索“筊”、“筰”。
经考察分析可见,用以记载日常生活器物的汉字数量多,反映了在古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凭自己的创造能力去制作出较多的器物去为日常生活服务。这也说明了古代社会的手工艺逐渐发达。竹对人们的生活关系特别密切。
反映着古代交通工具
在任何社会里,交通往来都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需求。老子所说的“结绳而用 之”与“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不可施行的社会发展模式。为了满足人们往来的 需求,各种简单的交通工具问世,体现了古代人以自己的智慧与才干驾驭生活,
其创造性是极大的。我们可以找出带有“竹”部、特指交通工具的一些汉字。这些 有的属于水行用具,比如:有的是陆地用的交通工具。当时的交通工具的主要材 料也是竹子。马车和船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利用竹子坚韧的特性制作车 盖的竹骨架“筤”、车箱 “篚”、车帘“笭”、撑船的“篙”以及“筏”(相当于竹排)等用 具,利用竹子的柔韧性则可以制成驱赶马的鞭子“箠”“笍”“策”、篾制的船帆“筞”、
“篷”等用具。另外还有古代常见、非常重要的 交通工具 :用粗竹竿编排而成的渡水用具“筏” ,竹制的便桥“箯”(竹箯)。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
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反映着古代文具及记载方式
自从文字问世以来,文字的记载需要有工具和原材料。特别是教学活动在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以后,文具逐渐丰富起来,以便满足社会推动教育与记载的需 要。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写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办理学校教育,加上启发弟子懂得孝悌之道 义,那么老人在路上不用负带东西,因为有年轻人主动去帮忙)。在汉字系统 里,我们可以找到较多属于这类的汉字。比如:“笔”(筆)、“策”、“简“、“篇”、
在文房四宝中,笔为首,似乎也只有笔由大家立过传。竹笔即古代用竹子 制造的笔,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 墨字迹。一般说来,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多么长久,那么,“笔”应该说相 应地也有了多长久的历史。
造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人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片和帛。但由于帛比较昂贵且难得,因此最常用的还是竹质书写材料。古人用上好的竹片书写纪事,这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简即是用于书写的狭长竹片。竹简是中国战国至魏晋时代主要的书写材料,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
要的书写工具。内容少时用单独的简,内容多时,则或先把若干简编连起来书 写,或先写完后再编连起来,这便是篇。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 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的出现,孔子等大家思想的流传,竹简都功不可没。
在中国历史上,竹简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之一,曾持续了四五个世纪之久。竹 帛,指供书写用的竹简和白绢,引申指书籍。据记载,秦始皇当政时,处理国家 大事,每天要阅读竹简写的文件 60kg。可见,历史上的功过善恶、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等都是通过竹简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在传播和保存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上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古人看书时往往会给书做注释,其中有一种注释方法称笺。笺字从竹戋声,是附加于笺牍上比简小的小竹片。竹简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竹子又大量被用于造纸。由于竹纸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渗透性,因此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利用竹子造纸是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成果 。早在 9 世纪中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 1000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实际上在竹纸出现以前,制纸工具也离不开竹子。从竹简开始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中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反映着传统人格标准
据第一章所述,竹是植物界中生命力较强的一类。竹像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在高山峭壁险要之地上也可以生长。因此,古代人通过观察植物世界过
程,有所察觉,发现竹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具有气派的植物。便把它与松、竹、
梅”誉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竹成为古代艺术创作 包括绘画、雕刻、诗歌等多方面的题材。其中,我们容易看到竹出现在较多的四 季画、风景画。诗人爱写竹,作家爱把竹来比喻人品,寄托志士的思想感情。可 见,竹与中国人民生活、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从汉字系 统中找出一系列属于该类的汉字。比如:節(节)原来是指竹身上所分成的节 度。節还用以表示节操,比如人们常说的“守节”、“节制”、“節行”等。再如:“範”
(范)是指典范、准则的意思,这意思也与“竹”有关。
反映着中国人对竹的认知特点
美国认知心理学之父—— 奈瑟尔( )认为:“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 的全部过程。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如果没有认知过程,一切科 学创造活动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科学创造主体认知心理过程的和谐在科学 创造活动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
赵艳芳副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在《认知的发展与隐喻》大连外国语 学院学报 年第 期中给“认知”下的定义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
是与感情、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理智思维过程,是大脑对客观世界及 其关系进行信息处理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中国是个亚热带气候国家,中国北方特别冷,冬天气温有时降到零下摄氏度。有时,随着温度的下降,雪花下落,富有诗意,雪与风霜也成为各种植物的
挑战。在各种植物中,只有梅、兰、竹、菊、松、柏等能够经得起风霜,尤其是 在峭壁上,常年没有雨,竹与松、柏还是青绿。特别是比起松和柏,竹更为消 瘦,但生命力绝不逊色。中国古代人观察了植物世界,发现了竹是如此的坚强,
并把它作为人品的喻体。这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的观察联想能力。竹步入了每个家 庭,丰富了家中及园里的盆景,墙上的画不少的是画竹。孔雀不准许逗留在竹枝 上,因为古人认为,这是小人欺负君子的不良征兆。中国人和越南人不少的以 竹、梅、兰、菊、松、柏 等起名。这些以珍贵的植物名称来起的人名体现了人 们对生活的渴望,也就是对人格培养与本事形成的渴望。可以说,“竹”与人们的 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竹是属于植物类,竹又是生命力特强的高贵植物。人们喜爱竹,崇拜竹,
将竹比喻君子,竹绝不会隐身于其他植物之下。这是与其他草类植物的一大区别 之处。因此,在汉字造字中,“竹”作为部首几乎都是居于头顶之上,作为义符。
到目前为止,据统计,尚未发现“竹”作为部首而又居下的现象。凭这一点可以 说,古代人对竹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是对竹给予好感。
用一个已知的、易于把握的事物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是汉族人所特被擅 长运用的思维方式。 古人在认知事物时,往往从日常生活生活的经验出发,在 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和类推。人们喜欢用竹笋的特点和不同的状态说明事理。
大多数人们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向上发展,步步高升,而竹笋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节节向上。每当春雨过后,竹笋速度拔地而起,茁壮成大,因此有如下歇后语:
“竹笋出土——节节高升”、 “春天的竹笋——节节高,节节向上”等等。这些歇后
语 揭示了人生要不断向上的生活哲理。在比喻长得快,生命力旺盛,生长繁殖 能力强时,有“竹笋子冒尖顶翻石头——腰板硬”、“竹子的子孙——越发越多”。
远古时代,弱小的人类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束手无策的。生命的持续、种族的繁衍成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生育的迫切关心使人们崇拜那些繁殖力极强的植物,希望这种能力向自身转化,使氏族人口兴旺。在众多的植物中,雨后春竹蓬勃的繁殖能力使竹子成了早期人类崇拜的对象。总之, 竹从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物象,是具有隐寓意味的神灵之物,折射出古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创造过程中的观物运思态度,潜伏着主体自身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出多种社会内涵, 使竹超越自身,成为中国文化语境中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重要象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反映着中国人的为人观念
据上所述,竹在古代人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都特别的亲近。人们爱 竹、仰望竹并将竹喻为人们的高尚品格和情操。竹的活力特别强,严寒隆冬、风 霜积雪可以使其他植物谢落,但是竹或在峭壁上或在家里都是四季常青。人们的 生活也要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中国艺术家把生活喻为酒、喻为路、喻为绳。
“生活是一杯酒,蕴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条路,免不了坎坎坷坷;生活是一条绳,将会有不少疙瘩。”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帆风顺,风波会成为人们的挑战,经得起风波的是君子。李白付出心血去写《行路难》。诗中也表白了他老对人生之路坎坷的忧虑。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佛教所
说的贪、参、差也是揭示了人的本质。经过生活的熏陶,有人变得日益强壮,反 而有人因软弱无力而被淘汰。因此,努力锻炼、培养品格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男 子汉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道德的表现。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的一 员。竹甚至与龙、凤聚在一起。这也体现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思想。
这一生活观念体现在汉字尤其是带有“竹”部首的汉字构字及字义里。我们不 难从以上所分析关于“節”(节)、“範”(范)等字的字形与字义了解到这一点。
“竹”被誉为准则、规范,成为标准的象征物。作为人,像竹那样要有节操,分寸,准则。要懂得自身的奋斗目标。“知止止之、知终终之”这一中庸之道在此都有所反映。
反映着中国古代社会风貌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 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 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竹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题材,历代皆有咏竹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 帜,异彩缤纷。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工具简单,人们靠大自然过活,竹被利用作为 许多日常用具。“篮”、“筐”、“筛”、“箪”、“箩”、“箱”、“筷”等众多的特指日常用具 的汉字可以上动地反映了古代生活用具简便而丰富多彩。再如,从“筝”、“笙”、
“竽”、“笛”、“管”等字可以发现古代社会生活中音乐的发展程度。就由竹做成的乐器就那么多,别提其他原材料制作而成的乐器了。又如:“笔”(筆)、“策”、
“简”、“篇”、“签”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透露出古代人对记载与文具方 面的极大的创造性。另外,可以从“箭”一字发现古代人在战争中所发现并制作而 成了一种古代非常“尖锐”的武器。中国古代弓与箭在狩猎及战争中起了长期而巨 大的作用。因为箭发去的速度特别快,所以汉语才会有“光阴如箭”的说法说明时 间迅速流失不等待任何人。
中国古代数学问世较早,据说,即算盘是由竹、木制作而成,过去在计算 方面特别灵巧、方便,发挥特大的作用。至今,社会进步很快,电脑替代了人们 口头上的计算。但是,在中国,不少传统商店,中老年人还是喜欢用算盘 计算。我们可以从“算”、“筹”、“第”等字了解到古代人计算的方法。
总之,古代社会生活丰富多样,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从平凡的日常生 产劳动生活到战争生活等方面都反映在汉字尤其是带有“竹”部的汉子里。这说明 了古代人对大自然界尤其是竹的亲近与认知特点。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 多方面的社会知识。
“竹”作为部首去构字,其能产力较大。竹在汉字构字中颇多情况是居上,而 大多数带有“竹”的复合字都是形声字,所占比例是百分之九十多。
带有“竹”部的汉字字义较为丰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特指日常生活用具、
狩猎及战争武器、文具及记载、音乐、人品等多方面的领域。这一点说明了古代人对竹的探索、发现与联想。带有“竹”部的汉字不但反映了古代生活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反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从该类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 了解到汉民族有关竹的文化特色。从而,加以肯定竹在古代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 角色。
带有“竹”部的汉字字义除了具体意义以外,还有较多的是由联想而得来的。
就是说,这类汉字的比喻义较为丰富,体现了古代人对竹的了解极深并与竹结成了好友,带有“竹”部的汉字生动而有趣地反映了古代的文明程度。
研究结果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越南汉字教学的相关理论依据
汉字一直以来被看作越南汉语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这是因为汉字本身 构字复杂,笔画繁多,近形字较多,同音字也不少。再说,汉字与越南的文字系 统性质不同。所有这一切造成了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最大压力。因此,为了提高 汉语尤其是汉字教与学的效果,首先必须掌握汉字的性质及特点。对汉字的特 点,本文第一章已经说明。在此,加以强调以下关于汉字的几个重点。
汉字区别于表音文字,首先表现在字形上,汉字的字形在外观上是一种全 方位立体组合的方块结构。说它是全方位的,是因为汉字可以有上下、左右、内 外、中心与四角各种方式的组合。在内部结构上,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合体两大 类,由笔画直接组成或由笔画、偏旁组成。汉字笔画、偏旁数量庞多,要记忆或 表述清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下很多的功夫。例如,要表述“张”(zhāng)的字 形,就必须要先认识“弓”和“长”才能易于掌握,而且书写也会正确。
汉字的文化蕴含特别浓。因此讲授与学习汉语的目的不但是为了把握汉字 的读法、字义及其书写,而且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汉字作为文化的载 体,更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忽视汉字的教学,必然会使 汉语和汉文化相脱节,但在目前的对外汉语发展中,过多的注重了语音的教学,
口语课、视听课较多,但字和音一样,除了学更重要的是练。相对而言,专门的
学习汉字的课程较少。此外,学会了字也能更好的练习语音。任何人都不能凭记 忆练习语音,字和音相辅相成,联系紧密。近年来,还有不少汉语言学者主张以 字本位去进行汉语教学。这一看法都有其正确的理论依据。
关于汉字教学,最近学者们兴起了词本位还是字本位两种观点。张朋朋在
《文字论》一文写:“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汉字教学应采取“语文分开”“语文分进”的 教学模式,在教材编写上把“语言”和“文字”分开。”他还主张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分开进行,用不同的教法教不同的能力。另外还要贯彻“句本位”原则。
我们经过多年学习与研究汉语,又从事将近十年的越南汉语教学工作,认 为,最佳的办法就是将汉字、词与句,甚至是篇章相结合教学,使学生同时掌握 汉字字形与字义,又能将其作为单词去造句,组合成段落去表达。这样才能达到 言语交际的最佳目标。同时也是技能训练的好办法。
汉字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一般的表音文字字符少,书 写简单,可以较快地掌握发音规则,最终习得文字。汉语则不同,确切的说学习 者得掌握两种方式:汉语拼音和汉字。汉语拼音的性质与普通的表音文字相似,
但在汉语中它只是起辅助作用,真正需要掌握的汉字无论是音、形、义的哪一方面,都很难记住,形和义之间可能还有一点联系,而读音只能靠硬记。因此,大多数人在日常书写中会习惯于用汉语拼音来代替写不出的汉字,以致于阻碍了汉字的习得。反而,若能驾驭汉字的性质,把握其构字特点尤其是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能通晓其文化内涵,在进行汉字教学过程中,将语言与文化结合引导学习者,其效果特别大。汉字教学又结合其他语言单位的讲授进行,并将
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结合教学,其中,汉字教学也会发挥作用,并与 其他环节相互作用,加强各自的效果。
假如把汉字课或汉字书写课分别作为一门较为独立的、与听、说、读、写 课并行,恐怕任教这一门汉字书写课的老师教学技巧不灵活就会容易导致经过一 段时间以后,课堂教学会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认为,汉字课也就应该结合 其他技能训练,不过,汉字及汉字书写分量会更大一些为佳。
关于汉字的教学方法。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由于对汉字完全陌生,
一开始接触汉字时,可能会因为写不好、读不准而受挫,对汉字产生排斥,所 以,首先应培养他们对汉字的兴趣,毕竟学习汉语的人群中有大部分是因为经 商、工作的原因,有了充分的兴趣才能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汉字起源于生活。早期的象形文字,也就是甲骨文,大部分都是汉民族的 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物或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描画出来的,看到 甲骨文别说是外国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会觉得那是“画”,例如“马”、“鱼”、
对越南汉字教学的一些相关考察
基于汉字是越南汉语教学中最难的一环,加上本人是从事汉语教学多年的 越南汉语教师,因此,经过本课题研究过程,本人发现应该急需将研究结果应用 于汉语教学尤其是汉字教学中,为改善汉字教学质量提出建议。本人考察的目的 主要在于把握越南学生学习汉字的现状及学习方法是否合理。从而找出他们汉字 学习中所遇的困难及原因,经分析指出教学对策。
调查的对象为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三年级的学 生。他们已经经历过两年多接触汉语和汉字。因此,对汉字的理论应该有一定的 了解,而且在积累下上千个汉字过程中,肯定会对汉字的认字与汉字的书写有一 定的了解。
调查时间为 2012 年 9 月初。本人选择河内国家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三年级 本科生作为考察对象(因为九月开学所以所选的考察对象已经有了两年汉语学习 的经历并开始上汉语语音与文字课)。他们对汉字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本人希 望通过调查,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中级末期阶段学生对汉字尤其是带有“竹”部的汉 字的理解程度。
3.2.2 考察内容及方法
为了获得可靠的依据,本人已经设计了三个练习,让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 完成。练习一提供十个带有“竹”部的汉字,要求学习者指出这些汉字的构字法、
字义并指出它们的共同点。之后还需要他们指出“竹”部在这些汉字中所起的作用。这一练习用以考察学生掌握汉字基本知识的情况,学生如果真正把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就很容易答对。练习二为学生提供三个拥有字音和字义但没有字形,需
要学习者写出这三个汉字来,还需要他们说明,在学习这些汉字的过程中,他们 是凭什么来牢记其字形与字义。这一练习用以考察学生对每个汉字中字形及字义 之间的关系的了解程度。练习三提供两个汉字,需要学习者指出这两个汉字的本 义和派生义。这一练习用以考察学生对汉字文化内涵的了解。我们认为,这三个 练习虽然尚未代表所有的相关文字教与学所需的考察内容,但是以点带面,希望 能够通过简便的考察内容,我们既能了解到学习者对汉字认字、书写能力,而且 还能够发现他们是否注意到汉字的相关文化问题。特别是在汉字学习过程中是否 养成剖析理解、辨别、联想、推断能力。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的调查还可以发 现教学方面的优劣。(详看附录)
3.2.3 考察结果及分析 3.2.3.1 考察结果
练习设计共有 115 份,收回来合格的共有 112 份。考查内容不但针对学生 们对汉字综观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而且还衡量学习者的观察、发现能力。另 外,还考察他们的认字、写字能力以及对汉字文化方面的了解现状。虽然考查内 容尚未全面,但是我们也希望从这份考察能够作为分析的可靠依据。因为考察内 容分成三个练习,每个练习所针对的内容不一样,因此,所获的考察结果也要分 成各不同的项目去统计。具体如下:
练习一,我们提出的十个汉字。
(1)从构字法上看分为形声字和会意字两类。其中,回答正确的共有 92
个,占82.1 %,回答错误的只有 20个,占17.9 %
(2)从字义方面看,正确指出这些汉字字义的就有 78 个,占 69.7 %,回 答错误的有 34个,占30.3%
(3)关于指出这十个字的共同点,回答正确的(都带有“竹”字)是 112
(4)关于指出“竹”在汉字中所起的作用,回答正确的共有 98 个,占
87.5 %。只有14个不能回答,占 12.5 %
在练习一所涉及到的四项内容中,关于指出所提供的十个汉字的共同 点,所有的同学都回答正确。其次是关于“竹”在汉字中所起的作用。接下来是指 出所提供的十个汉字的构字法。错误数量最大的(包括未能回答的)是指出其字 义。
练习二的内容分为两项。(1)是写字;(2)是说明记字的依据。其中,
写对的共有89个占 79.5 %。写错或不会写的共有 23个,占20.5%。其中,不会 写“风筝”的“筝”是9个,占8%。
关于凭什么来牢记汉字,除了几个不会写的以外,其他同学都回答正确。
(凭构字法和部首)
根据第二练习的答题结果可见三年级学生尚未牢记字形。出现频率较少的 汉字写错或不会写的占较大数量,共有23个。
练习三的内容是需要学习者指出“笨”和“節”(节)的本义和引申义。为了与 学习者提供方便,我们在繁体字“節”旁边注上简体字.(详看附录)
练习三(1)的考察结果表明,正确地指出这两个汉字的本义,共有 82
个,占73.2%,回答错误的共有30个,占 26.8%。
练习三(2)的考察结果表明,能够正确地指出引申义的,共有 95 个,占
84.8 %,回答错误的共有17个,占15.2%。
在练习三的两项内容中,能够正确地指出两个字的本义仅有 82 个。可惜还
有30个回答错误或未能回答。但是,大多都能指出其常见的字义。
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对“竹”部的变体“”45个学生因受到母语字母K 书写方法负迁移而写成了双字 K,所占比例大约 40%。其后果是导致汉字 书写不工整好看,笔画不对,笔顺也不妥。这一部首的书写毛病与“讠”部的书写 毛病情况相似。因为越南汉语学习者不懂得“言”部的变体“讠”书写方法与原则,
所以又受母语中字母 “ i”书写方法的负迁移而写出的并不是汉字系统中的“讠”而是越南语中的字母“i”。所获的考察结果列在下表: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数量 所占比例 数量 所占比例 练习一(1) 92 82.1% 20 17.9%
练习一(3) 112 100% 0 0 练习一(4) 98 87.5% 14 12.5%
表三:越南学生学习带有“竹”部的汉字现状统计表
考察结果可以图示如下:
练习 1 ( 1 ) 练习 1 ( 2 ) 练习 1 ( 3 ) 练习 1 ( 4 ) 练习 2 练习 3 (1) 练习 3 (2)
图二:越南学生汉字学习考察结果图示
3.2.3.2 考察结果分析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三年级本科生对汉字的结构的基本知识有一 定的了解。在 112 个接受考察的学生中,能够正确地指出所供汉字构字的有 92
个,占82.1%。回答错误的只占17.9%。
三年级同学们之所以回答正确的比例较大,甚至有的问题回答正确的比例
教学对策及建议
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表明,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 的体系中还没有得到妥当的重视所以引起学生的认字、写字并记字能力相当差。
这要求教师在汉语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汉字教学,进行教汉语的时候要把语音、
语法、词汇跟汉字相结合,听、说、读、写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 格遵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精讲多练的原则去设计各种各样的汉字练 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认字、写字和记字能力。
那怎么教汉字才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呢?本人认为,首先,教师要向学生 介绍现代汉字的性质。汉字是语素文字,而非拼音文字。一个汉字均由形、音、
义三个部分组成。形、音可以变化,但基本字义一般不变。要让学生先把握好汉 字的基本知识,就是一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部分组成的。其次,教师要给 学生解析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现代汉字整字可分为独体字和合成字两种。“六 书”中的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可说是,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现 代汉字的独体字多半来自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例如,“贝”字是个象形字。现代 汉字的合成字多数来自古代会意字和形声字,例如:贸、贵、货、贩、贷等字。
应该向学生讲解,独体字即部首是常用的汉字,又是构成合成字的部件(即是偏 旁),组字能力很强,必须牢牢记住。
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与高级阶段的不同。高级阶段一般的汉语专业本科教学课程都设有语音文字课和古代汉语课。这两门课较为深入地讲解汉字的全面性
知识。但是,对初级阶段来说,我们只能合理地结合语言文字与文化去讲解。原 则上是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不可能滥用汉字构字及其文化含义去过于深入介 绍,导致学生的迷惑不解,加重汉字学习的负担。
最好的方法是,在入门介绍课除了语音、词汇、语法以外,应该简单介绍 汉字的笔画、笔顺、部首和四个构字法,让学生对汉字有初步的了解。在这一入 门课的基础上,在每一课的生词部分都应该选择适当的比例(三到五个为好)介 绍汉字形、音、义的关系,并且根据每个汉字的部首启发学生利用部首去认字并 把相似的汉字区分开来。
关于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方面,首先应该制定汉字教学计划,具体是要列 出一份汉字教学计划,列出汉字教学重点,确定每一课应教的重点汉字,并将这 些汉字醒目地印在课本的显著位置,以供学生读写、记忆。教学时,教师应该采 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其次,在这份汉字教学计划中,应该分层次地列出构字能力很强的独体字 和常用的合体字,精选例字,精当地解析这些例字的字形、构造等知识,以利于 学生认知和记忆。
第三,记性汉字教学的时候,委婉跟语音、词汇、语法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记住汉字的字形、字音及字义,同时也可以向学生讲解每个字中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全面的牢牢记住刚学到的汉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汉字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具有启发性 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主动去解释、了解汉字常用的部首(可以从词典里面的部首 一个一个讲解给学生)。对合成字要设计符合的练习,引导学生能主动去分析合 成字的构字法则,要求学生指出一个汉字由哪个偏旁、哪个部首构成的,每个偏 旁或部首有什么意义,对具体的字具有什么作用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握每 个字中的形、音、义三方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字的本义、派生义等。学生能 认字、写字并牢牢记住汉字的字形、字音及字义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而自然而然提高了。
驾驭汉字的表意性质,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教学既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 兴趣又能够丰富所传授的有关知识,使得汉字课不仅单纯作为认字、写字、用词 课而且还能通过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们去探索,挖掘与文字相关的文化,特别 是从中了解到古代人对事物的认知特点及联想能力。学习者可以通过文字课开阔 自己的视野,深深地感受到汉字的文化深层。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联想,推断及 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部首的书写而言,若遇到哪些与越南语字母形状相近的,诸如“言”(讠)
与越南语的 ”i” ;“竹”()与越南语的 “K”等,教师应当将该类笔画与越南语相 似的字母区分开来,引导学生在进行汉字书写的时候必须弄清每个壁画的性质并 按照汉字笔画笔顺去写,求得书写工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