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军事成语的理论基础
现代汉语成语
1.1.1 汉语成语的界定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熟悉且常用的一种语言材料它蕴含丰富, 形式和内容都有鲜明的特点。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成语与文化的关 系极为密切。然而,关于成语这一词汇成分的概念内涵,中国学术界还没 有得出一致的看法。有些学术著作直接给成语下定义,如史式(1979) ① 认 为成语是约定俗成,结构形式固定,不可望文生义的定型词组。张永言
(1982) ② 则认为成语是固定词组,也是熟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莫彭 龄(2011) 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成语定义为 “语言文化的‘全息元’。”
温端政 (2005) ③ 则从“语”的角度出发,将成语定义为“二二相承的表述 语和描述语”。“二二相承”是指可将成语的语音结构切分为前后相承的 两个节拍组合。“表述语”的特点是其语义具有知识性,“描述语”则是指 成语能够描述人或物的形象和状态,行为动作等。
还有一些文章则侧重总结成语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马国凡
(1973) ④ 不直接定义什么为成语,而是认为成语具有定型性、习用性、历 史性丶民族性。周荐(1997) ⑤ 认为成语具有经典性。所以它较之其它语言 形式,更能折射民族的文化。
从中国学者们众说纷纭的探讨中,可以明确,成语是具有定型性特 征的一类语言形式。定型性包括语义的定型和结构的定型。语义的定型是 指成语的意义并非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叠加。结构的定型是指成语的成分 不能任意增减改换。除此之外,成语也具有书面语性的特征。成语的书面
① 史式 汉语成语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② 张永言 词汇学简论[M]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③ 温端政 语文研究[M] 商务印书馆,2005
④ 马国凡 成语[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
⑤ 周荐.汉语学习[M] 南开大学文学出版社,1997
语性是指成语能给人庄重典雅的感受。成语多来源于古代典籍,而且一些 成语的语音、无吾法、构成成分带有古代汉语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 得汉语成语具有书面语性。对成语概念和特点的明确,能够帮助本研究对 军事成语的界定。
1.1.2 现代汉语成语的分类
汉语成语可以分成哪些小类:分类标准如何等问题在许多成语研究专
著、论文中己被讲述得较为全面细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
如根据成语的来源性质、音节数量、语法结构、语义结构等进行分类。具 体的分类研究情况如下:
据成语来源性质分类
武占坤在《有关成语的几个问題》(《河北大学学报》1962 年第二
期)将成语分成典故性和非典故性两类。汉语成语中有幾成语必须知道来 源和典故才能理解成语的意义,如“塞翁失马”、“杯弓蛇影”、“守株 待兔”是典故性成语;“千方百计”、“一干二净”、“毛手毛脚”、
“挥金如土”等是非典故性成语.典故性的成语又可以分成来自民间故事、
文学经典作品、名言警句的成语。非典故性成语是既没有背景故事又没有
生活中总结出来 并经过口传流行而来的成语.
根据成语的音节数目分类
马国凡在《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从音节数目上将成语
分成四音节的成语和非四音节的成语两大类。因为四音节是汉语成语的基 本形式,因此作者就以四音节作为成语音节的分类标志。马国凡也指出
“大多数成语都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这一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逐渐 集中的结果,这种集中包括增添音节和删减音节”。可见四音节化是汉语 成语一直以来的一种趋势。
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分类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汉语成语内部结构分类。按照内部结构,汉语成
语究竟可以分成多少个类别呢。对于成语内部结构分类这一问题,各项研 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马国凡在《成语》—书中从语法角度将成语的内部结构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结构上明显地把成语分成前后两截或两段的成语,两段之间有 并列、对举、承接、目的、因果等关系;第二类是结构不分两截或两庚的 成语,各成分之间有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等关系。
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就成语的内部结构分成八种类型:并列
结构、修饰结构、补充结构、支配结构、陈说结构、特殊连接结构、紧缩 结构、意合结构。
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书中将成语内部结构分成7类:主谓结
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述宾补结构、兼语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
汉语军事成语研究综述
1.2.1 汉语军事成语的界定
明确了成语的概念后,需要借此界定汉语军事成语的概念。在界定军 事成语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明晰军事的含义。
《新华词典》(1980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一切有关武装斗争的事。
如国防建设、作战行动、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 一”。《现代汉语词典》(1984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与军队或战争有关.
的事情”,《汉语大词典》(1992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有关军旅或战争之 事”。从这些界定可以看出军事的概念涵盖十分广泛的内容。
有关军事成语的界定,相关文章已经有了一些类似的定义,这些文章 认为军事成语就是与军事相关的成语,即“一切表述军事战争,总结军事 斗争经验、反映军事谋略或与战争、与军队直接相关的成语均可认为是军 事成语的范畴。”这一定义从成语语义的角度界定了军事成语。为了进一 步明晰军事成语的概念,本论文针对从字面义不能完全通达语位义(成语 的语位义是指成语的真正含义,它是成语的有语言价值的意义)的成语,
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从词义角度和语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两条判断军事 成语的标准。根据这两条标准,可以较为快捷地将军事成语与其它成语区 分开来,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对语料的选取。
第一、汉语军事成语的判定标准一 本论文认为,针对从字面义不能完全通达语位义的成语,判定这类 成语是否为军事成语的第一条标准,即成语中要包含与军事有关的语素或 者词, 且其语源义要与军事相关。
所谓语源义“是指成语还没有成为成语,还是在自由组合时所具有的意义。
这时的意义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出现的,是受一定的言语环境制约的。”
与军事有关的词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成语中含有表示古代军事装备的词。
第二类是表示古代军事编排和军事人员的词,第三类是表示军 队防御工 事的词。
军事装备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军事武器、 军事载器、军事指挥装备。
表示军事武器的词如“戈”、“戟”、″枪”、“斧”、“刀 ”、“杵”
等,包含这类词的成语有“投戈委甲”、“当枪对敌″、“斧破戕缺”、
“惧刀避剑″、″血流漂杵”等。
“投戈委甲”,出自 《旧五代史》:“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
委甲, 噎塞行路。” “投”是抛的意思,“委” 是抛弃的意思。成语的 字面义是抛弃作战的戈,丢掉甲,形容战士逃跑的狼狈样子。成语的构成 成分“戈” 是表兵器的词,且成语的语源义与军事相关,所以可以将其 视为军事成语。
“斧破戕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戕。”
《诗-豳风-破斧》讲的是周公东征平息叛乱之事,成语的语源义与战争相 关,这一成语的构成成分中有表兵器的词 “戕”,所以该成语可以视为 军事成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成语中含有表兵器的词,但是不能将其视 为军事成语。例如“口蜜腹剑。”这一成语。“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
鉴 -唐玄宗夭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 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密,腹有剑”,这一成语包含 “剑” 这一表示军事 武器的语素,可以将其初步断定为军事成语,再查看其语源义,“口蜜腹剑”
用来形容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的李林甫外表和蔼,但内心险恶的德行,其语 源义与军事无关, 因此这一成语不是军事成语。
表示军事载器的词主要有“车”、“马”、“冲”(古代战车的一 种)。这里的车指战车, 马指战马。 包含这类词的成语有“弃车走林”、
“聚甲戒车”、“车驰卒奔”、“遗车弃仗”、“洗兵牧马”等。
表示军事指挥装备的词有 “旗”丶“旄”、“鼓”、“旆”、“牙” 等。
在军事战争中 “旗”、“旄”、“鼓”、“旆”、“牙”等都是用来指挥和振奋士兵作战的工具。包含这类词的军事成语有 “卷甲韬旗”、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
2.1.1 汉语军事成语的语源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固定结构和固定意义的军事成语,最初是言语作
品中的 词的自由组合,后来才逐渐变成词的固定组合,成为一个成语。
军事成语所源出 的作品一般都与军事有关,比如说古代的兵书、诸子百 家中和军事有关的作品、古代记录军事方面内容的史书及有些描写军事的 文学作品等。
军事成语在最初出现时,有的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四字格”的结构 形式,然后经过历代的人们的运用,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固定结 构和意义的成语。例如:
百战百胜:源出《孙子•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这一成语又一直沿用到后代: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 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
宋•苏轼《留侯论》:“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 锋。”。兵不血刃:源出《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
尽不牢习,远迩 来服,“兵不血刃”后来沿用的情况: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臣请按师整兵,待其坏败,
随而袭之,兵不血刃,士不旋踵,吴之君臣为虏矣。”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本纪》:“北取三关,兵不血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大军一拥入,兵不血刃,得 了涪关。”
坚甲利兵:源出《墨子•非攻下》:“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
“坚甲利兵”后来沿用的情况:
吕不韦《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宋•范 仲淹《乞修京城札子》:“六军万民,血属尽在,无金城汤池可倚,无坚 甲利兵可御。”
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令尹最好者,坚甲利 兵也。”
有的军事成语刚开始出现时,并不是像现在的一样有固定结构的,一 般其意 思是出现在句子中,直到后来人们在说话时或是书面语中,用这 个意思多了,才 逐渐形成一个有固定结构的成语。例如:
兵贵神速:语本《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后来晋代陈寿在
《三国志•魏志* 郭嘉传》中提到这一完整的成语:“嘉言曰:‘兵贵神 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后代完整地沿用这一成语的情况还有:
宋•王轾《默记》卷上:“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俘西涧水至城下,斩 关而入,…所 谓‘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钟会下令曰:‘兵贵神速,
不可少停,” 清•昭楗《啸亭杂录亮总兵》:“吾闻: 兵贵神速,未闻迟 巧。”白鹿黄钺:语出《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白 旄:古代的一种军 旗,上饰旄牛尾,故称。钺:古代兵器,似斧。原言 武原言武王伐纣,右持白旄旗以指 挥,左握黄钺作仪仗。后因以“白旄 黄钺”喻出师征伐。又为拜将、盟誓等的仪 仗,象征兵权。后来出现
“白旄黄钺”这一完整成语的情况有:
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钺定两京定两京,擒充戳窦网海 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
上建白旄黄钺, 兵符将印,请(袁)绍登坛。”明•施耐庵《水浒传》第
九十六回:“诗曰:‘白旄黄钺横山路,虎旅狼兵遍歙城。”
百步穿杨:语出《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 叶者百步而射 之,百发百中。”后来“百步穿杨”这一成语被完整地沿 用在后代作品中:
唐•李涉《看射柳叶诗》:“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宋•陈善《扪虱新话文贵精工》:“三折肢始为良医,百步穿杨始名 善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 箭到,正射在云 长盔缨根上。云长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由此可见,军事成语是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1.2汉语军事成语结构的变体
语在结构上比较固定,但这种固定性是相对的。语在结构上也有一定
的变化。虽然成语结构上也有固定性的特点,但成语也属于语的一种,所 以成语的结构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成语结构上出现变化,就会出现和成 语结构相类似的变体。
军事成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书面语,但也有很多军事成语是通过口
语流传下来的。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口耳相传,军事成语就避免不了受到 时间、空间及个人语言习惯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体。军事成语的变体主 要有同义变体、近义变体、类义变体三个方面。
军事成语中的词语顺序的改变或同义语素的替换后,成语本身的意义
没有变化,这样后出现的军事成语就是先出现的军事成语的同义变体。
并列结构的军事成语,有时前后两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而成语的意
秦王子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积道旁。(汉司马迁
《史记高祖记》)
例中的“素车白马”,意思是白色的车,白色的马,投降时所用。也 可以说成“白马素车”。由于成语的并列关系,所以意义不变。像这种的 军事成语还有“安营下寨”“下寨安营”“按兵束甲”“束甲按兵”“兵 强将勇”“将勇兵强”等。
军事成语中同义语素的替换产生的变体。有的军事成语中的语素被同义语 素替换后,意义不变。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利。(《孙
让他的人马过江,‘待其半渡而击之,,必获大胜。(姚雪艰《李自
成》第二卷中册)。
汉语军事成语的隐喻
2.2.1 隐喻的基本概念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能够使我们更容易地认识世间的事物,并 让我们运用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军事成语中蕴含有隐喻的现象,这样我们 可以把军事成语运用到其他的领域。笔者试图通过论文总结出隐喻性军事 成语的源域及目标域特征、映射方式、特殊性和军事成语隐喻生成的文化 动因。
2.2.2 汉语军事成语的隐喻层次
汉语军事成语都有比较容易理解的字面上的意义,这个字面义简单的 说就是指文字表面上的意思。就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地根据组成成语的成 分及语法关系直接推断出来的意思。同时,军事成语也有其在实际运用中 所表现出来的语位义。这个语位义是成语的真正的含义,是成语融合多种 因素而形成的现实的意义,它才直接起交际作用。
汉语军事成语的字面义和语位义之间有三种关系:
1)字面义就是语位义 有的军事成语在运用到句子当中的时候,我们根据成语中的文字表面 的意义 就能看出它在句子中的意思。这种情况下军事成语的字面义就是 语位义。例如:
[1]及孝元时,仪罢守塞之备,侯应以为不可,可谓盛不忘衰,窣华安 必思危,远见识微之明矣。(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2]云长引数骑苹沙寧东冲西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3]钱王(鏐)生于乱世,举寧了亨,做了十四州之主, 独霸一方。
(明•冯梦龙《今古小说• 临安里钱婆留发迹》)
例[1]中“安必思危”,“安”指“安定”,“必”是“一定”的意 思,“思”是“考 虑”,“危”指的是“危难”。整个成语指处于安定
时 期 , 一 定 要 考 虑 可 能 出 现 的 危 难 。 例[2]中 的“东 冲 西 突”,
“东”“西”指的是方向,“冲”和“突”指“冲 锋”和“突击”,整 个成语就是指四面冲锋突击。例[3]中的“独霸一方”,“独” 是“独自”
的意思,“霸”指“称霸”,整个成语指独自占据一个地方,在那里称 王称霸。很明显这类成语看字面意义就能知道它们的语位义。
2)字面义和语位义并存 有一种军事成语,有时字面义就是语位义,但有时字面义不是语位义,
它衍 生出来的隐喻义才是语位义。例如:
[4]但是杀下马的,各自抬回本阵,不许暗箭伤人,亦不许抢掠尸首。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十三回)
[5]有荼毒生灵的强盗,有暗箭伤人的强盗。清•李如珍《镜花缘》第 五十八回)
[6]夫射柳叶者,豆革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战国策•西周策》
[7] (杨生)年纪渐大,长成得容状丑怪,双目如鬼,出口灵验。远近 人多来请问 吉凶休咎,百发百中。《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8]遂登尸以陵城,短兵相接,宪锐气愈奋,战士无一不当百, 短兵 相接。(南朝•梁《宋书• 文九王传》)
[9]在这样日益走向尖锐的短兵相接的阶级斗争的形式下,无产阶级 要取得胜利, 就要完全靠他的政党一一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
(毛泽东《反对资本主义》)
例[4]中的“暗箭伤人”,“暗”是“暗中”,整个成语指军事上趁 对方无防备时放冷箭射击伤害别人;例[5]中的“暗箭伤人”是隐喻用阴 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他人。例[6]中的“百发百中”指射箭很多次都能射 中,箭术非常高超;例[7]中的 “百发百中”用来隐喻料事或计划十分有 把握。例[8]中的“短兵相接”中,“短 兵”指“短兵器”,“接”是
“靠近”的意思,整个成语指肉搏战或执短兵器互相 靠近厮杀;例[9]中的“短兵相接”隐喻为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或争辩。例 [4]、例[6]
和例[8]中的成语都是用其字面意义,例[5]、例[7]和例[9]中的成语 都 是用的是隐喻义。
3)字面义不起表义作用,衍生来的隐喻义才是语位义 这一类的军事成语在句子中出现时,人们基本上忽略了它们的字面义,
而直 接想到的就是其隐喻义。例如:
[10]此次趁着欧洲战争,及袁总统谋帝乞助的时候,正好暗度陈仓,
硬迫中国允约。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
[11]泥城者,佛山之要路,北门之管 寄焉。《三元里抗英斗争史料•
广州城防志》。
汉语军事成语在非军事领域的特点
2.3.1汉语军事成语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
政治一般指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
动。政 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都会用到计谋策略,都有 输赢胜败等。 所以有些军事成语可以用到政治方面。如“兵不厌诈”指用 兵打仗要不满足地使用谋略。成语源域指军事方面。这一成语发生隐喻后,
投射到目标域方面可以指政治谈判上也要用谋略。
[13]—场斗智斗勇的“中美大战”落下帷幕,再次证明兵不厌诈的道 理。《中美六日谈判揭秘》
像这一类发生隐喻的军事成语源域是军事方面,投射到政治领域中的 还有:
[14]1941 年国民党釆取军事“剿共”行动,发动皖南事变,周恩来进 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的著名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 何急?”已经成为这一事件的重要历史见证。力平《周恩来传》。
[15]东欧诸国有的改旗易帜,有的解体,原有的国旗、国徽成为历文。
(吴新杰《国旗国徽带来的烦恼》1994 年)。
[16]纵观欧盟制宪进程,这一问题是最难克服的一道“坎”,如果能 有所突破,那么其他间题或可迎刃而解。中国网《欧盟制宪中的难关》。
[17]在制宪谈判中,成员国在有关理事会投票表决权分配方案的讨论、
较量中从来是寸土必争,以至总谈不拢。(同上)
[18]日里诺夫斯基曾连续三次竞选总统,虽屡战屡败,但从不认输。
人民网《俄罗斯总统选举与名人弃选》
[19]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村干部队伍。(沈弄村先锋网)
例[14]中的“同室操戈”这里指政治方面的外交用语;例[15]中的
“改旗易帜” 指国家政体上的变化;例[16]中的“迎刃而解”指欧盟制宪进程中的问题的解决; 例[17]中的“寸土必争”指政治谈判中对利益的争夺;例[18]中的“屡战屡败” 指总统竞选中虽失败但不气馁;例[19]
中的“能征善战”指有工作能力的村干部。 这些发生隐喻的军事成语源 域都是用于军事方面,上述例子中都投射到了政治类 的目标域中了。
“政治一般指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家及国际关系方面 的活动。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所以政治 离不开经济,也 离不开军事。军事力量是保证政治活动顺利开展的条件,
没有军事上的威慑就不 可能有国家政治。军事上的词语有很多可以直接 运用到政治方面。例如:
刀枪入库:示例:清•佚名《小八义》第八十五回:“现今大宋归一 统,文忠武勇 太平年,刀枪入库人安乐,海晏河清万民安。忽然你们要 造反,招聚人马在深山。” 原指兵器收入武器库中,没有战争。后用来 隐喻天下太平。隐喻义示例:江泽民 《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全 军的各级领导干部,脑子里一定要有战备观念, 决不能‘马放南山,刀 枪入库’”这里的“刀枪入库”指和平的国家政治环境。 调兵遣将:出 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七回:“梁中书的夫人躲得后花园中, 逃 得性命,便叫丈夫写表审奏朝廷,写书叫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
贼寇 报仇。”指调动军队,派遣将领。隐喻工作中对人员进行调动安排。
隐喻义示例: 田成杰《农民的福音》:“当天,河北省委办公厅就作出 决定,请省委政研室牵头 办理。省政研室主任、后调任中央政研室副主 任的肖万钧,当即调兵遣将。”这里的“调兵遣将”就是指政治工作中人 员的调动。
2.3.2 汉语军事成语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经济活动同样和军事活动有 在一定领 域争夺利益的相似点,所以军事成语有时可以运用到经济领域 上来。例如:“败军之将”指战败的将领。也可用来隐喻为其他领域失败 的人。这一军事成语发生隐喻后目标域也可以指经济方面。
[20]李文挺虽是商战败军之将但也算得性情中人,出此下策便是下作
了,根据我的了解,李文挺退守涪陵后,仍有一两百万资产,过小康日子 足矣,何苦冒险犯罪?”(张卫 《你别无选择》)。
像这一类发生隐喻的军事成语源域是军事方面,投射到经济类的目 标域中的还有:
[21]这种思维就是风险思维,就是要把自己推到背水一战的程度,推 到没有退路的程度。(《一汽的精益生产与准时生产》)。
原因
人类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斗争。军事活动在每个国家内和各个国家间
时 有发生:国家内部稳定团结需要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国家保持独立的主权更需 要用军事武装来震慑宵小;自己国家的形象有时还会用军事演习来向外展示。无 论是和平时期的常备武装,还是战争时代的军队力量,他们都来自于广大的人民 大众。所以军事方面的词语也就会被用到其他领域。很多方面的事物或一些现象 有时就习惯于用军事词语来表达。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固定结构和固定意义的军事成语,最初是言语作
品中的词的自由组合,后来才逐渐变成词的固定组合,成为一个成语。军 事成语所源出的作品一般都与军事有关,比如说古代的兵书、诸子百家中 和军事有关的作品、古代记录军事方面内容的史书及有些描写军事的文学 作品等。军事成语在最初出现时,有的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四字格”的 结构形式,然后经过历代的人们的运用,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固 定结构和意义的成语。例如:百战百胜:源出《孙子谋攻》、兵不血刃:
源出《荀子议兵》、坚甲利兵:源出《墨子非攻下》、兵贵神速:语本
《孙子九地》、白旌黄钺:语出《尚书牧誓》、百步穿杨:语出《战国策 西周策》等。由此可见,军事成语是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本章在针对汉语军事成语的有关基本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阐述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在非军事领域上的运用。汉语军事成语的特 点及其结构方式都反映着中华文化自古老以来的博大精深,得到了为数众 多的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非军事领域上,汉语军事成语的运用范 围较为广泛,比如在政治领域上、在经济领域上、在文体竞技领域上及在 医学领域上。可见,其对当今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理解并运用 汉语军事成语,将会提高笔者本身的汉语水平,对中华的文化精髓会进一 步加深。
Comment [T2]: Các l t ữ quâ sự được t l ? Nguồn gốc cuar t ữ s sá Được dung trong nhữ lĩ vực ?
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策略
翻译理论概略
3.1.1 翻译的定义 1)通俗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牛津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
《现代法语典》:从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
2)文艺学的定义:
从文艺学的角度解释翻译,认为翻译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强调语 言的创造功能,讲究译品的艺术效果。
文学翻译是“传达作者的全部意图即通过艺术手法影响读者的思想、
茅盾作家: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 来。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正确无误地、恰 如其分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文字中去的创造性活动。
3)语言学的定义
Catford: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源域)的文本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中对等的文本材料。 ①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即话语)在保持内容 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区分语言
(Langue)和言语(parole))。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 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Nida:从语义到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域信息。
4)其他的定义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 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 同的感受。
张今《文学翻译原理》: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 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 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和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 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总的来说,语言学派和信息派强调的是话语的语际转换过程或信息的转换 过程。文艺学派强调的是艺术意境的再创造,它的侧重点放在文学的翻译 上因而并未顾及非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言语和 思维活动)。
3.1.2 翻译的标准 清代翻译家严复 1895 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
雅”三字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 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 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为了能
“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 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 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 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在严复看来,“信”、“达”、“雅”
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信”就是忠实原文。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达”就是通顺。“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雅”即是“美”。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 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 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 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 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但为叫 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我们必须记得 这包括的就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第 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以译者所负的责任言,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责任,第二是对读者译文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
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汉语军事成语的翻译原则
更是该语言中所有修辞用法的集中反映。汉语的成语多使用押韵的四个汉 字组合,其特性使其不仅仅难于正确理解,更加难以正确翻译。而成语往 往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文本中,例如文学文本,政治文本,科技文本等。
在中文当中,成语甚至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会话中。做为翻译工作者,
我们有必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成语翻译的准确生动。在文本翻译中,成语翻译的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文本的翻译质量。因此,研究成语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汉语中成语的数量众多,很少有人做过完整的统计。几千年来,成语 在中国人的口语及书面语言中广泛应用。汉语成语可以依据需多标准来分 类:依据意义可以分为描述性以及叙述性,根据形式可分为四字类型及不
定 字 数 类 型 , 根 据 语 言 特 点 可 以 分 为 书 面 语 类 和 口 头 语 类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 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就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大量的中文成语来源于这 些民间故事。这些成语与其背景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对背景故事一 无所知,就很难理解成语的意思。
成语就与一个民间故事有关:一位画师善于画竹,每次下笔作画之前都会 先打好腹稿,以求画作完美。如果不了解这个相关的故事,单从字面意义 看,这个成语是很难准确理解的。
此外,几千年来,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增色不少。在中国文学史上,
优秀的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
《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这些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广为流传,
人们对作品当中的名言名句耳熟能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名言名句已 经演变成为了成语。在这些成语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故事和人物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和人物已经越来越模糊,而这些成语越来越清晰,
意义明确,朗朗上口,逐渐传播开来,被大众所接受。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许多学者大家留下了伟大的著作,如《论 语》,《孟子》,《道德经》等。在这些著作中,许多名言警句代代相传,
成为了成语的又一来源。成语“温故知新”就来源于名句“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欲速不达”来源于“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得道多助”来源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些成语文字优美,
意义深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汉语语言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
有一些成语,是劳动人民的得意之作。这些成语既没有背景故事,也没有经典名著或大家之作,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口口流
传而来。例如,反咬一口,挥金如土,毛手毛脚,鸟语花香,宁死不屈,弄 虚作假等。这类成语语言纯朴简洁,意义直接明了,通俗易懂。
不同类型成语的可译性对中文成语翻译版本的评判标准有多方面内容。意 义上,要忠实完整,不仅要反映字面意义还要反映隐含意义;语言上,要 保留原文风味;形式上,要与目的语中的习语相似。依据这样的标准,一 些成语是无法准确翻译的。因此,当汉语成语翻译过程要注意:
成语特点:人们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的成语,较其他类型可译性更 强一些。这类成语、没有复杂的背景故事,较容易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描述。
名言警句演变来的成语,与原先的名言警句有一定的关系,但原先的名言 警句通常背景内容简单,表达和理解起来也较容易。这两类的成语具有较 强的可译性。
从民间故事提炼出来的成语及从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中提炼的成语可 译性较弱。这两类成语具有较复杂的背景故事,特色鲜明的背景人物,和 栩栩如生的背景情节。用简单的语言揭示表达这两类成语已经不是容易的 事。要清楚明白的描述这两类成语的意思,需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 中包括各种人物和情节。这与成语的简明形式相悖。因此,准确翻译这两 类成语是很困难的。
例如,上述提到的成语中,“胸有成竹”和“赔了夫人又折兵”可 译性较弱。要准确翻译,需介绍背景,讲述故事,英语翻译版本无法作到 简洁明了。而“温故知新”和“鸟语花香”,较易翻译。因此,不同的成 语的可译性是有差异的。
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策略
因此只有移植才能实现文化的传递。在汉语军事成语的越南语翻译时,为 了实现汉语成语文化移植到越南语文化中,从而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常见的翻译方法有 4 种:
1)直译法保存形象 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越南语文化传统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
条件下,在越南语译文中完全保留汉语军事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
求得内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
如:“借刀杀人”直译为:mượ a t ư ,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内容;
“刀光剑影”直译为:ánh a ,或者“兵散弓残”直译为: t cu đ t,不仅保留了汉语的形象,而且从形式上考察富有与汉语 四字词同等的修辞效果。在这里,笔者列出一些类似的成语及使用直译法:
“反败为胜”: t t ;“ 肝脑涂地”: a c lầ đ t;“能文 能武”:v v s t ; “文武双全”:v v s t …
越南语成语浩如烟海,汉语中的谚语、俗语、成语更是数不胜数。由 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军事成语也有相似性,甚至存在完全对应的 现象。也即不但意义完全相同,所采用的形象也相同,使用情况也相同或 相似。对于这种汉语军事成语,最好采用直接对应法。
2)直译加对应习语套译 这种混合翻译法发挥两种译法之所长,使汉语军事成语的翻译尽量达 到完善的境地。文化翻译法是指翻译不拘泥于浅层的语言转换,而是透过 语言表层,对成语的文化差异的深层内涵和意义进行语码转换,从而做到 心领神会,融会于心,译出既能保持本国情调和民族特色,又为读者所接 受的、最自然而又最接近源文的韵味成语。在这里,笔者列出一些类似的 成语及使用直译加对应习语套译:
如:“名列前茅”译为:đ đầu a sác ,t số ột,此例中,
“đ đầu; t ”是直译,“ a sách; số ột”是对应习语;“粮多 草广” 译为:lươ t đầ đủ,此例中“lươ t ”是直译,“đầ đủ”
是对应习语;“防祸未然”译为: a c ưa đ , 此例中的“ a”是直译,“c ưa đ ”是对应习语;“乘机而入”译为:t a cơ đột
此列中的“t a cơ”是直译,“đột ”是应对习语;“按兵不出”
译为:án binh t độ ;兵马如林: ư ;兵多粮足:t ực t c cư ;安如磐石:vữ ư t c ;成王败寇:t l vua t ua
Comment [T3]: Them một v ví ụ nữa c l c;“风云变幻”:s lư ; “狗头军师”:quâ sư qu t mo;“捐躯报国”: t â á quốc; “犒赏三军”: a t ư a quâ …
3.意译法 有些汉语军事成语由于其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没有类似的越南 语成语来译,若用字面意义直译法来译,有时不易为越南语读者所接受,
有时又会显得拖泥带水,不够简炼。因此,有些军事成语便只好采用意译 法来译。所谓意译法,是舍去其字面的比喻意义或曲折意义而直取其表达 意义的一种翻译方法。如:“暗箭伤人这种卑鄙的手段,我们都无法接 受。” 译为:c ta t c cá ánh đá u ta được; 在这里,笔者列出一些类似的成语及使用意译法。如:“关门打
狗”: a vâ đá đ c ; “寡不敌众”:l ít đ c u; “捷足先登”: cướ t t ượ ; “康哉之歌”: át c t ; “四面楚歌”: đ a c đ ; “围魏救赵”:c íc sau lư 4)比喻手段的对应
如:“落花流水”这一成语,不可能直译,因为寓意指被惨败得很糟糕,
所以这种应当使用比喻手段来翻译,应当译为:“t t t tơ ”或“t t tơ t ”。例如:敌人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译为:đ c c ta đá c t t tơ t
5)形象替换译法
在汉语中也存在一些成语及军事成语,其意义与越南语中的表达相同
或者相近,但所采用的形象却由于地理位置、生活差异有很大的区别。对 于这种汉语军事成语,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方法一、同义替换:也即直接使用越南语中含义相同的表达方式,直
接替换。使用这一方法追求神似,不求形似。其好处是使汉语军事成语的 越南语译法简单精练、朗朗上口,此外越南语读者可以迅速了解汉语成语 的功能、作用,达到交际目的。这种翻译方法适用于越南语原文及汉语译
文中均不存在极强的民族独有文化信息,因此可以直接替换表达中的形象。
按兵不出:á t độ 安邦定国: an bang đ quốc
捐躯报国: t â v ước 有勇无谋: ữu v ưu
方法二、保留原形象:如有必要可以加注释。其好处是可以较大程度
地:保留外来语文化特征,有利于越南读者了解汉文化,领略异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