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Giáo Dục - Đào Tạo

Nghiên cứu thành ngữ quân sự tiếng hán và ứng dụng vào một số lĩnh vực phi quân sự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văn học và văn hoá nước ngoài 82202

66 41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66
Dung lượng 1,73 MB

Nội dung

21 第二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 6 前言 1.选题理由与意义 汉语成语简洁凝练,字字巩珠,用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很多的意思;读汉语的成语甚至可以学习到很多古老的故事,让人从中获益匪浅。汉语成语是广大群众于语言活动中,对思维、认识及语用等规律的凝练和总结,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煩耀闪光的明珠。每一条成语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精

Trang 1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代码 :8220204,01

2018 年于河内

Trang 2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RƯỜ ĐẠI HỌC NGOẠI NG

K A A ĐẠI HỌC

***********

Đ

汉语军事成语的研究及其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

Trang 3

1

声明

本人声明题为《汉语军事成语的研究及其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的硕士论文是本人在导师范明进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结果。本人保证,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文只根据自己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分析与总结,没有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特此声明

阮庭旋

论文作者签字 导师签字

N u Đ H TS M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Trang 4

2

致谢

和悉心指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到开题报告的完成再到论文文稿的创作,范老师自始至终给了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范老师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将使我终身受益,谨在此表示对范老师真诚的感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

Trang 5

3

摘要 中国有漫长曲折的历史,灿烂多彩的古代文化,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是孕育汉语军事成语的温床。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分分合合的动荡曲折,治乱兴废的种种易序,战争与和平的不断交替。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战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军事家,随之很多历史典籍也记录了这些战斗场面、军事谋略,为我们留下了一批与军事相关的成语。因此,军事成语大部分是从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军事典籍和历史文献中搜集整理出来的。汉语成语的数量成千上万,而军事成语则是成语园地里的。汉语成语的数量成千上万,而军事成语则是成语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所谓军事成语,笔者认为就是和军事有关的、总结军事斗争经验、反映军事谋略的熟语。它凝聚着历代军事家的聪明才智,浓缩着一个个或凄婉或悲壮的故事,蕴含着独特的军事文化信息。笔者作为汉语言文化专门研究者,对汉语军事成语产生浓厚感兴趣,想要进一步提高对军事成语的了解,同时将其运用到其他领域之中,并希望本研究将会为读者及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更有价值的一份参考资料。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决定选择《汉语军事成语的研究及其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作为研究题目。

从理论角度讲,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论文充分阐明汉语军事成语的相关理论,对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分类进行科学性的梳理、安排及简明扼要地归纳总结。从实践角度讲,本论文通过针对汉语军事成语的全面分析,阐述其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从此指明其在越南语翻译工作当中的对策。本论文大致划分为三章。第一章:汉语军事成语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述汉语军事成语的概念、分类、特点等。第二章: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本章集中论述汉语军事成语句式的特点、构成方式、及其隐喻性、非军事领域的运用。第三章:在充分阐明有关汉语军事成语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针对越南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汉语军事成语、非军事、翻译、运用

Trang 6

4

目录

声明 1

致谢 2

摘要 ……….… 3

目录 4

前言 6

1.选题理由与意义 6

2.研究任务 6

3.研究对象与范围及语料来源 7

4.研究方法 7

5.论文结构 7

第一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理论基础 8

1.1 现代汉语成语 8

1.1.1 汉语成语的界定 8

1.1.2 现代 汉语成语的分类 9

1.2.汉语军事成语研究综述 11

1.2.1 汉语军事成语的界定 11

1.2.2 汉语军事成语的分类 14

1.2.3 汉语军事成语研究现状 16

小结 21

第二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22

2.1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 22

2.1.1 汉语军事成语的语源 22

2.1.2 汉语军事成语结构的变体 22

2.1.3 汉语军事装备词的意义解析 24

2.1.3.1 格斗兵器类 24

2.1.3.2 射远兵器类 29

2.1.3.3 防护装具类 29

Trang 7

5

2.1.3.4 其他 31

2.2 汉语军事成语的隐喻 32

2.2.1 隐喻的基本概念 32

2.2.2 汉语军事成语的隐喻层次 32

2.3 汉语军事成语在非军事领域的特点 34

2.3.1 汉语军事成语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 35

2.3.2 汉语军事成语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36

2.3.3 汉语军事成语在文体竞技领域中的应用 38

2.3.4 汉语军事成语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40

2.4 原因 41

小结 43

第三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策略 44

3.1 翻译理论概略 44

3.1.1 翻译的定义 44

3.1.2 翻译的标准 45

3.2 汉语军事成语的翻译原则 46

3.2.1 汉语成语的翻译原则 46

3.2.2 汉语军事成语翻译的原则 49

3.3 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策略 49

3.3.1 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方法 49 3.3.2 汉语军事成语教学及其翻译中的建议… ………52

小结 54

结论 56

参考文献 58

附录:常见的军事成语类别及越南语翻译 62

Trang 8

6

前言 1.选题理由与意义

汉语成语简洁凝练,字字巩珠,用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出很多的意思;读汉语的成语甚至可以学习到很多古老的故事,让人从中获益匪浅。汉语成语是广大群众于语言活动中,对思维、认识及语用等规律的凝练和总结,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煩耀闪光的明珠。每一条成语中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精华,传承着传统文化精髓。

军事是每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内容,军事成语中包含有军事方面的思想、文化、谋略、战役、战略物资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和其他词语不同的一些特点。军事成语中反映的军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研究军事成语,可以对军事文化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所以,研究军事成语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研究军事成语可以增强语汇学的研究。军事成语研究是一种语汇分类研究,对汉语语汇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研究军事成语及其运用与越南语翻译对策,可以为汉语成语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还可以让研究这一理论与实践日臻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探究中国人的认知思维,可以更好地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加深对越中两国成语之间关系的对比性。

第三、研究军事成语进一步了解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军事成语中的文化内容历来为人们称道,研究军事成语可以更好地找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挖掘中华民族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本研究的成果将会提高笔者的汉语水平及研究能力,为越南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基于上述的情况,本人决定选《汉语军事成语的研究及其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作为本课题研究方向。

2.研究任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需要完成下面的三项任务:

第一、对汉语军事成语的有关理论进行综述;

Trang 9

7

第二、针对汉语军事成语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阐述其的的运用情况。

第三、在考察结果分析基础上,对汉语军事成语进行越南语翻译,对比找出其的特征。

3.研究对象与范围及语料来源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汉语军事成语及越南语军事成语。本研究以考察汉语军事成语与相应的越南语军事成语为主,资料来源为《汉语成语词典》及《越南语成语与俗语词典》。

本论文的语料来源于实际考察所获的资料。

4.研究方法

本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第一、综合法:对汉语军事成语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综合。 第二、分析法: 对汉语军事成语在非军事领域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第三、对比法: 将越南语典型的军事成语与汉语军事成语进行对比、翻译。

5.论文结构:

除了目录、前言、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部分外,本论文共有三章: 第一章:汉语军事成语理论基础。

第二章: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第三章:汉语军事成语的越译策略

Trang 10

8 第一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理论基础

1.1 现代汉语成语

1.1.1 汉语成语的界定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人们熟悉且常用的一种语言材料它蕴含丰富, 形式和内容都有鲜明的特点。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然而,关于成语这一词汇成分的概念内涵,中国学术界还没

Trang 11

9

语性是指成语能给人庄重典雅的感受。成语多来源于古代典籍,而且一些成语的语音、无吾法、构成成分带有古代汉语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汉语成语具有书面语性。对成语概念和特点的明确,能够帮助本研究对军事成语的界定。

汉语成语可以分成哪些小类:分类标准如何等问题在许多成语研究专著、论文中己被讲述得较为全面细致。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如根据成语的来源性质、音节数量、语法结构、语义结构等进行分类。具体的分类研究情况如下:

 据成语来源性质分类

武占坤在《有关成语的几个问題》(《河北大学学报》1962 年第二期)将成语分成典故性和非典故性两类。汉语成语中有幾成语必须知道来源和典故才能理解成语的意义,如“塞翁失马”、“杯弓蛇影”、“守株待兔”是典故性成语;“千方百计”、“一干二净”、“毛手毛脚”、

“挥金如土”等是非典故性成语.典故性的成语又可以分成来自民间故事、文学经典作品、名言警句的成语。非典故性成语是既没有背景故事又没有

生活中总结出来并经过口传流行而来的成语.

 根据成语的音节数目分类

马国凡在《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5)从音节数目上将成语分成四音节的成语和非四音节的成语两大类。因为四音节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因此作者就以四音节作为成语音节的分类标志。马国凡也指出

“大多数成语都由四个音节组成的这一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而是逐渐集中的结果,这种集中包括增添音节和删减音节”。可见四音节化是汉语成语一直以来的一种趋势。

 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分类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汉语成语内部结构分类。按照内部结构,汉语成

Trang 12

10

语究竟可以分成多少个类别呢。对于成语内部结构分类这一问题,各项研究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马国凡在《成语》—书中从语法角度将成语的内部结构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从结构上明显地把成语分成前后两截或两段的成语,两段之间有并列、对举、承接、目的、因果等关系;第二类是结构不分两截或两庚的成语,各成分之间有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等关系。

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就成语的内部结构分成八种类型:并列结构、修饰结构、补充结构、支配结构、陈说结构、特殊连接结构、紧缩结构、意合结构。

符淮青在《现代汉语词汇》—书中将成语内部结构分成7类: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述宾补结构、兼语结构、偏正结构、并列结构。 符淮青的成语内部结构分类一共有七种类型,和马国凡、刘叔新的的分类结果对比,符淮育对成语内部结构所分出来的类还没有包括汉语成语内部结构的所有类型,至少可以看出符淮青的成语内部结构类型中没有连动结构类型。

马国凡对成语内部结构分类是分三级来进行的,第一级是分前后两截的成语和非前后两截的成语。第二级和第三级分别是第一级和第二级的下一位类别。第三极结构类型的成语中的内部结构成分被分析到具备语法功

理解成语的意义很有帮助。

刘叔新对成语内部结构分类的方法是从成语最表层的内部_构去进行分类?如果分类目的是为了了解成语意义,那么这种分类方法的就没有马国凡的方法有效。但如果分类目的是为了阐明成语内部构成成分的语法关系的话,那么刘叔新对成语结构的分类更为简单明了。

综观上述,汉语成语的结构类型极为丰富多彩,不仅包括汉语旬法所有的类别,有些成语的结构没有办法以正常的语法结构规则来解释的。因为成语构成成分中,有的还保留着明显的古代汉语“文言”的语法特征,

Trang 13

11

如,“鲸吞蚕食”、“丰衣足食”、“时不我待”等。要确定这些成语的结构类型简直不容易的。

1.2.汉语军事成语研究综述

明确了成语的概念后,需要借此界定汉语军事成语的概念。在界定军事成语的概念之前,我们需要明晰军事的含义。

《新华词典》(1980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一切有关武装斗争的事。 如国防建设、作战行动、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等。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现代汉语词典》(1984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汉语大词典》(1992 年版)将军事定义为“有关军旅或战争之事”。从这些界定可以看出军事的概念涵盖十分广泛的内容。

有关军事成语的界定,相关文章已经有了一些类似的定义,这些文章认为军事成语就是与军事相关的成语,即“一切表述军事战争,总结军事斗争经验、反映军事谋略或与战争、与军队直接相关的成语均可认为是军事成语的范畴。”这一定义从成语语义的角度界定了军事成语。为了进一步明晰军事成语的概念,本论文针对从字面义不能完全通达语位义(成语的语位义是指成语的真正含义,它是成语的有语言价值的意义)的成语,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从词义角度和语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两条判断军事成语的标准。根据这两条标准,可以较为快捷地将军事成语与其它成语区分开来,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对语料的选取。

第一、汉语军事成语的判定标准一

本论文认为,针对从字面义不能完全通达语位义的成语,判定这类成语是否为军事成语的第一条标准,即成语中要包含与军事有关的语素或者词, 且其语源义要与军事相关。

所谓语源义“是指成语还没有成为成语,还是在自由组合时所具有的意义。这时的意义是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出现的,是受一定的言语环境制约的。”与军事有关的词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成语中含有表示古代军事装备的词。

Trang 14

12

第二类是表示古代军事编排和军事人员的词,第三类是表示军 队防御工事的词。

军事装备这一概念的外延包括军事武器、 军事载器、军事指挥装备。 表示军事武器的词如“戈”、“戟”、″枪”、“斧”、“刀 ”、“杵” 等,包含这类词的成语有“投戈委甲”、“当枪对敌″、“斧破戕缺”、

“惧刀避剑″、″血流漂杵”等。

“投戈委甲”,出自 《旧五代史》:“梁军大恐,南向而奔,投戈

委甲, 噎塞行路。” “投”是抛的意思,“委” 是抛弃的意思。成语的字面义是抛弃作战的戈,丢掉甲,形容战士逃跑的狼狈样子。成语的构成成分“戈” 是表兵器的词,且成语的语源义与军事相关,所以可以将其视为军事成语。

“斧破戕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戕。”

《诗-豳风-破斧》讲的是周公东征平息叛乱之事,成语的语源义与战争相关,这一成语的构成成分中有表兵器的词 “戕”,所以该成语可以视为军事成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成语中含有表兵器的词,但是不能将其视为军事成语。例如“口蜜腹剑。”这一成语。“口蜜腹剑”出自《资治通

鉴 -唐玄宗夭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密,腹有剑”,这一成语包含 “剑” 这一表示军事武器的语素,可以将其初步断定为军事成语,再查看其语源义,“口蜜腹剑”用来形容唐玄宗时期担任宰相的李林甫外表和蔼,但内心险恶的德行,其语源义与军事无关, 因此这一成语不是军事成语。

表示军事载器的词主要有“车”、“马”、“冲”(古代战车的一种)。这里的车指战车, 马指战马。 包含这类词的成语有“弃车走林”、

“聚甲戒车”、“车驰卒奔”、“遗车弃仗”、“洗兵牧马”等。

表示军事指挥装备的词有 “旗”丶“旄”、“鼓”、“旆”、“牙” 等。 在军事战争中 “旗”、“旄”、“鼓”、“旆”、“牙”等都是用来指挥和振奋士兵作战的工具。包含这类词的军事成语有 “卷甲韬旗”、

Trang 15

13

“搴旗斩将”、“旌旗蔽野”丶“扛鼎揭旗”、“秉旄仗钺”、“拥旄杖节”、“鼓析相闻”、“浮鼓不绝″、“伐鼓扬旌”、“扯鼓夺旗”丶

“重振旗鼓”、“大纛高牙 ”等。

“卷甲韬旗” ,《晋书-王鉴传》:“卷甲韬旗, 广农商之务, 播恺梯之惠,除烦苛之赋。”成语的表面义是将铠甲和军旗收起来,即息兵罢战。

“营”、“师”、“旅”是表示古代军队编排的词,这类军事成语

有 “临阵行营”、“坚营高垒”、“偷营斫寨”、“出师行车”、“班师振旅″、“兴师鞠旅”、“熊罴之旅”等,这些成语的语源义都与军事相关,因此这些成语都是军事成语。 表示军事人员的词主要有 “兵”、

“卒”、“士”、“将” 等。这类军事成语主要有“兵强则灭 ”、

“ 教卒练士”`“弱甲琐卒”、“瓦合之卒 ”、“飨士袜马 ”、“介胃

之士 ”、“ 为将忘家”、“将无还令”、“覆车斩将” 等。

“城”、“池”、“垒″、“堡”、“濠”等包含表示军队防御工事的词的军事成语有 “兵劲城固”、“攻城野战”、“增城浚池”、

“破城堕邑”、“汤池铁城”、“石城汤池”、“深沟壁垒”丶“齐垒啼乌”、 “边郊多垒”、“固堡清野”、“建郭掘濠”等,这类成语多是描述军队防御工事的坚固,通过坚固的防御工事反衬出战争获胜的艰难。 第二、汉语军事成语的判定标准二

有一些成语中不含表示军事意义的语素或者词,但是,我们仍然将其看做是军事成语,这就要涉及到判断军事成语的第二条标准,如果组成成语的各语言符号中没有表示与军事有关的语素或者词,则要考察这一成语的语源。如果这一成语来源于古代某一部军事著作、史书、文学作品等,且这一成语能反映军事谋略、战争场景、战争史实、将帅精神、战争状态、 古代战阵、总结战争经验等,这一成语则仍被看做是军事成语。

成语 “瞒夭过海”、“ 以众击寡”、“ 批吭捣虚”、“流血百里”、 “杀人盈城”、“城下之盟”丶“得陇望蜀”、“十面埋伏”、

Trang 16

14

“百败不折”、“冲锋陷阵”丶“断发请战”、“九战九捷”、“严阵以待”丶 “八门五花″丶“鹤冀之围”、“曳柴扬尘”、“既胜若否”、

“力分势弱” 等都是军事成语。

“瞄夭过海”,是 《三十六计》 第一计。对这灬成语语义的理解, 需要借助其来源。 成语的语义指用谋略,巧妙利用错觉, 实现自己的军事企图。“抛砖引玉” 也是来源于《三十六计》 中的成语,其语源义也与军事有关。构成这类成语的语言符号的意义都与军事无关,但这类成语的语源义与军事相关, 因此这类成的语言符号的意义都与军事无关,但这类成语的语源义与军事相关,因此这类成语也是军事成语。

1.2.2 汉语军事成语的分类

1)原出自军事著作,至今仍保留着军事意义的成语,这是军事成语的主干。如:

后发制人———源自《百战奇略·后战》

以迂为直———源自《孙子兵法·军事篇》

调虎离山———源自《三十六计》

2)原不是出自军事著作,但后来经常用在军事领域的成语;或者虽然不是军事上的专用成语,但与军事有密切联系的政治、外交、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成语,以及表达军队的内外关系,体现将士性格、品德、修养的。如:

胸中甲兵———源自《魏书·崔浩传》,意为胸中藏着军队,比

喻人富有军事谋略。

惊心动魄———源自梁人钟嵘《诗品》,军事上多用指战斗场面。 3)有些军事名句,以及军事家的箴言粹语,后来成了人们习用的成语。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源自《孙子·谋攻篇》

4)革命战争时期及今天新形成的军事成语。

如:乘敌不备、拥军优属。

Trang 17

15

可以说,从军事成语的来源可以看出,多数军事成语都是源远流长的。其中,有的带典故性;有的在构成成份、结构关系上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许多特征,这就造成了军事成语意义上的丰富性。孙维张在《汉语熟语学》中认为成语形成过程中有三种不同意义在起作用,形成复杂的语义结构。这三种意义就是语表意义、语源意义和语位意义。语表意义就是成语的表面意义,亦即一个成语字面上的意义。语源意义是指成语还没有成为成语,还是在第一次出现的言语环境中自由组合时所具有的意义。语位意义是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成语融合多种因素而形成的现实的意义,它才直接起交际作用。军事成语一般也具有这三种意义,如:

厉兵秣马语表意义:磨好兵器,喂饱马匹语源意义:源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是做好战前准备的形象的说法。

语位意义:形容准备战斗。

由于有些军事成语不是出自军事著作,因此这三种意义很多情况下不一致,使得这些成语用在军事上和用在政治上及日常生活中的含义不太一样,有些甚至截然不同。如:无中生有:用在政治上和日常生活中是凭空捏造的意思,含贬义。而在军事上来说,却是一种作战的韬略,把没有装作有,又把没有变作有,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办法来迷惑敌人,这恰恰是需要提倡指挥员学习掌握的。

知难而退:在军事上是指作战时,见机而动,知道敌方难以攻取而退却,这是积极的原则。一般的意义是指见困难退缩,是消极的,两种意义不同。因此,理解军事成语,一定要了解它的来源。

军事成语不同于其他成语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独特的军事文化内涵。军事活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合体,它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并且成为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成语把人们在军事活动方面的认识和思维的成果,用凝固的格式积累、存贮、记载和巩固下来,从而保存反映了前人军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 有些反映了战争的场面。如:

Trang 18

虽然古代的一些军事现象今天已不再存在,但是它们却保留在军事成语中,成为古代社会变动的见证。

1.2.3 汉语军事成语研究现状

自现代汉语词汇学产生以来,成语研究几乎在每个时期都是熟语学中引人注目的核心课题。纵观前人研究,无论是成语概念、特性的研究,还是成语结构、类型的研究,抑或是成语文化、变迁的研究,都是将整个汉语成语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的,而汉语成语中的一个特殊类聚—军事成语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就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尚未有学者对军事成语进行系统研究。1994 年刘大农在论文《汉语中有关花草树木成语的文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Trang 19

成语作了专门研究的文章。前者从语用的角度对军事成语作了初步探讨,后者对军事成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作了简单梳理。这些论文对军事成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还存在着研究角度单一、分析问题简略、不成体系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成熟与完善。

基于上述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针对汉语军事成语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部分都集中研究汉语军事成语的文化内涵,阐述其的修辞特征,尚未提及其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越南学者对汉语军事成语几乎寥寥无几,未有人将汉语军事成语进行梳理并翻译成越南语,做对比研究。因此可以说,本研究将会为研究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Trang 20

â l i

Trang 21

19

军事成语按源域类别可分为四类:原出自军事著作,至今仍保留着军事意义的成语,这是军事成语的主干;原不是出自军事著作,但后来经常用在军事领域的成语;或者虽然不是军事上的专用成语,但与军事有密切联系的政治、外交、地理、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成语,以及表达军队的内外关系,体现将士性格、品德、修养的;有些军事名句,以及军事家的箴言粹语,后来成了人们习用的成语;革命战争时期及今天新形成的军事成语。

Trang 22

20 第二章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及其及其应用于非军事领域

2.1 汉语军事成语的特点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固定结构和固定意义的军事成语,最初是言语作品中的 词的自由组合,后来才逐渐变成词的固定组合,成为一个成语。军事成语所源出 的作品一般都与军事有关,比如说古代的兵书、诸子百家中和军事有关的作品、古代记录军事方面内容的史书及有些描写军事的文学作品等。

军事成语在最初出现时,有的就是现在我们见到的“四字格”的结构形式,然后经过历代的人们的运用,最后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有固定结构和意义的成语。例如:

百战百胜:源出《孙子•谋攻》:“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 兵,善之善者也。”

“百战百胜”这一成语又一直沿用到后代: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

宋•苏轼《留侯论》:“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兵不血刃:源出《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尽不牢习,远迩 来服,“兵不血刃”后来沿用的情况: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臣请按师整兵,待其坏败,随而袭之,兵不血刃,士不旋踵,吴之君臣为虏矣。”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本纪》:“北取三关,兵不血刃。”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大军一拥入,兵不血刃,得了涪关。”

坚甲利兵:源出《墨子•非攻下》:“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

Trang 23

21

罪之国。”

“坚甲利兵”后来沿用的情况:

吕不韦《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宋•范仲淹《乞修京城札子》:“六军万民,血属尽在,无金城汤池可倚,无坚甲利兵可御。”

冯梦龙、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令尹最好者,坚甲利兵也。”

有的军事成语刚开始出现时,并不是像现在的一样有固定结构的,一般其意 思是出现在句子中,直到后来人们在说话时或是书面语中,用这个意思多了,才 逐渐形成一个有固定结构的成语。例如:

兵贵神速:语本《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后来晋代陈寿在

《三国志•魏志* 郭嘉传》中提到这一完整的成语:“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

后代完整地沿用这一成语的情况还有:

宋•王轾《默记》卷上:“诚能由山背小路率众俘西涧水至城下,斩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钟会下令曰:‘兵贵神速,不可少停,” 清•昭楗《啸亭杂录亮总兵》:“吾闻: 兵贵神速,未闻迟巧。”白鹿黄钺:语出《尚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白旄:古代的一种军 旗,上饰旄牛尾,故称。钺:古代兵器,似斧。原言武原言武王伐纣,右持白旄旗以指 挥,左握黄钺作仪仗。后因以“白旄黄钺”喻出师征伐。又为拜将、盟誓等的仪 仗,象征兵权。后来出现

“白旄黄钺”这一完整成语的情况有:

唐•白居易《七德舞》诗:白旄黄钺定两京定两京,擒充戳窦网海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 兵符将印,请(袁)绍登坛。”明•施耐庵《水浒传》第

Trang 24

22

九十六回:“诗曰:‘白旄黄钺横山路,虎旅狼兵遍歙城。”

百步穿杨:语出《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 之,百发百中。”后来“百步穿杨”这一成语被完整地沿用在后代作品中:

唐•李涉《看射柳叶诗》:“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宋•陈善《扪虱新话文贵精工》:“三折肢始为良医,百步穿杨始名善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 长盔缨根上。云长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由此可见,军事成语是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1.2 汉语军事成语结构的变体

语在结构上比较固定,但这种固定性是相对的。语在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变化。虽然成语结构上也有固定性的特点,但成语也属于语的一种,所以成语的结构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成语结构上出现变化,就会出现和成语结构相类似的变体。

军事成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书面语,但也有很多军事成语是通过口语流传下来的。在人们交流过程中,口耳相传,军事成语就避免不了受到时间、空间及个人语言习惯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体。军事成语的变体主要有同义变体、近义变体、类义变体三个方面。

1) 同义变体

军事成语中的词语顺序的改变或同义语素的替换后,成语本身的意义没有变化,这样后出现的军事成语就是先出现的军事成语的同义变体。 并列结构的军事成语,有时前后两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而成语的意义不变。

例如:

秦王子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积道旁。(汉司马迁

《史记高祖记》)

Trang 25

23

例中的“素车白马”,意思是白色的车,白色的马,投降时所用。也可以说成“白马素车”。由于成语的并列关系,所以意义不变。像这种的军事成语还有“安营下寨”“下寨安营”“按兵束甲”“束甲按兵”“兵强将勇”“将勇兵强”等。

军事成语中同义语素的替换产生的变体。有的军事成语中的语素被同义语素替换后,意义不变。

例如: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利。(《孙子行军》)。

让他的人马过江,‘待其半渡而击之,,必获大胜。(姚雪艰《李自成》第二卷中册)。

例中“半济而击”和例中“半渡而击”都是指在敌人进退不得情况下予 以打击,“济”和“渡”同义。

2)近义变体

军事成语中的语素被近义语素替换,替换后的成语意义不变,这样替换后的成语就是原成语的近义变体。

例如:

来到这里,安营下寨,也正人困马乏。(元无名氏《千里独行》)。 大哥,据我老三料这周瑜匹夫,累累兴兵来索取俺荆州地面,如今在柴桑渡口安营扎寨,其意非小。(元无名氏《隔江斗智》)。

例中“安营下寨”意思是军队在某地设置兵营、建造防卫工事驻扎下来。例中“下”换成了“扎”,由于“下”和“扎”是近义词,整个成语意思不变。

3)类义变体

军事成语中表示同类概念的语素可以互换,互换后不影响语义,这样,互换后的成语就是原成语的类义变体。

例如:

Trang 26

24

我如今连被岳家军杀败,收聚些残兵败将,济不得事,目下就要拔营回去如何?明邵瑰《香囊记畋兀》)。

他端着歪把子机枪,带着他的几个残兵败卒,边打边走,夺路而逃。

(刘流《烈火金刚》)。

例中“残兵败将”意思是残存的士兵,打了败仗的将领。隐喻为残存的武装力量。例中把“将”改成了“卒”,两词表示的都是军队中的人物的意思,属于同类词,互换后两成语意思不变。

虽然军事成语有同义变体、近义变体和类义变体三种情况,但总体上麥说军事成语的变体有相对性,所以不能否认其在结构上有固定性的特点。

军事装备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它是为进行战争而装备于军队的各种作战工具,其中,兵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军事装备不仅包括兵器也包括防护装备,通讯保障装备等。其中,古代的 “戈”、“矛”丶“戟”等都是重要的兵器,这些表兵器的词属于军事装备词。 除了表示兵器的词外, 军事装备词还包括诸如 “角”、“旗”、“旌”、“鼓”丶“金”等具有通讯作用的作战装备词汇。

想要获知军事成语的语位义,就要理解军事成语各个构成成分的意义。 军事成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其构成成分中包含表示各类兵器、军队编制丶城池和城战器械等的语素或者词,其中大量词汇是表军事装备的词。这些语素或者词多是指代古代名物的词汇,且所指实体大多数在王见代己经消失,因此对这些词的解析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所要解析的军事装备词主要包括表兵器类、表防护装具类丶表通讯类的词汇。

2.1.3.1 格斗兵器类

1) 刺杀兵器类

在古代各类兵器中,矛、戈、斧是资历最老的兵器,这些兵器产生于石器时代,最初仅仅是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些工具开始被当做兵器使用开来。通过考察军事成语中表兵器的词,

Trang 27

25

本论文发现,在这些表兵器的词中表示冷兵器的词占多数。格斗类兵器是冷兵器时代主要的具有攻击性的武器,这些格斗类兵器多具有刺杀功能, 因此将其称为刺兵。从形体上看, 这类兵器多 是长柄型的武器。 以下是对军事成语中常 出现的军事装备词 的释义:

矛,《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 长二丈”。 这里的

“矛”指酋矛,酋矛主要用于战车。《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 夷矛三寻。”古代 “八尺为寻”,“倍寻曰常”。由此可推知酋矛有二十尺。夷矛有二十四尺。夷矛长于酋矛。《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说明矛在当时是作战的兵器之一。《韩非子-难一》: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里是说矛的锋利。军事成语“矛端生火”指将要用兵的征兆。这里用“矛”这一古代常用的兵器指代战争。

“矛”的别名是“槊”,成语 “横槊赋诗”反映了儒将潇洒自在的英姿。 枪,《仓颉篇》:“枪,谓木两头锐者也。”枪与矛相似,但枪的前端比矛的前端更锋利,在刺杀敌人时吏加便捷惶 由于铁的质地坚硬,所以古人多用铁枪。枪这一兵器在唐代得到普遍使用。唐'白居易《琵琶行》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诗句,说明枪在当时也是武器之一。因为枪的种类寰多,因此既有满足于古代骑兵用的枪,也有供步兵用的枪。枪除了用于刺杀敌人外,还有其他用途。在安营扎寨时,士卒们常常竖枪为营。 成语“剑洞枪林”、“千枪万刃”、“枪挑剑剁”、“当枪对敌”、

“拖枪拽棒”、“ 弃枪落盔” 等都与武器装 备枪有关。相又 寸 于 矛和戈,枪携带更便捷, 而且在作战中还可以飞杀敌人。“剑洞枪林”则

剑剁” 这一成语则充分反映了枪在作战中的用途之一是可以挑杀敌人。

“拖枪拽棒” 则形象展现出了人们拿着武器, 准备战斗的场景。因为枪是长柄的兵器, 因此用 “拖枪” 来形容拿枪的样子。

2)劈砍兵器类

劈砍兵器是从兵器的功能来划分的。军事成语构成成分“刀”和

Trang 28

26

“钺” 属劈砍兵器类的词。从形制上看,刀类的兵器多是单刃的,且不仅仅用于作战, 它还是古代贵族身份的象征。“钺” 是用于劈砍的长兵,

同时 “钺” 也是古代重要的礼兵。这两类兵器的功能都不仅仅局限于战场, 它们还有除兵器外的其他用途。

刀,《说文解字》“刀,兵也。”刀是一种兵器。《释名》:“刀, 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也”。 刀的功用之一是斩伐。 《玉篇》 “所以割也。”则说明刀是能切削斩割的利器。在原始时期,人们就己经用石头丶骨头等制成了石刀、骨刀,这些刀具是人们保护自己不受野兽伤害的有力工具, 同时也是人们捕杀野兽的器物。西周时期, 出现了吉铜兀 但是由于胥铜质地脆弱, 因此吉铜刀也不用于战争。秦汉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出现,铁制的刀才真正出现在战场上。刀也有很多种类,有的可以用于战场,有的也被用作日常生活。作为兵器的刀从形制看,是单刃的兵器。秦末至西汉初年,骑兵开始大量出现在战场,士卒将帅骑在战马上作战,由于马速很快,所以他们依靠臂膀的力量 利用武器劈砍敌人。这时,厚脊薄刃的刀便用于骑兵的战斗中。刀作为重要的武器装备之帽,其使用历史酬直从其出现延续到了冷兵器阶段结束。成语 ″单刀直前”丶“靴刀誓死”、“操刀必割”丶“拔刀相助”、“刀剑如林”丶“卖刀买犊” 等中的 “刀 ” 都是指兵器。

钺,《广雅》:“钺, 斧也。”《说文解字》: “戊,斧也”。这里的“戊”同“钺”。“钺” 为斧的一种,是具有劈砍作用的长兵。

《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旖以麾。”是指武王左手拿着用黄金装饰的斧子,右手拿着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指挥战斗。在商周时期, 钺除了作为劈砍的兵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象征兵权,是礼兵的„种。除此之外,钺还是一种刑具。《汉书-刑法志》 曰:“大刑用甲兵, 其次用斧钺; 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成语 “斧钺兵甲”, 指刑法和军队。因为斧和钺的形制类似, 因此常常连在一起使用。

Trang 29

27

3) 多功能兵器及其他

戈,《说文解宇》:“平头戟也”。《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内倍之,古月三之,援四之”主要说明了“戈”的四个组成部分:戈广、 内、 胡、援。其中,“援”是具有杀伤作用的部分。戈也有长短之分,车兵用长戈,步兵用短戈。戈是由肯铜铸造的武器,商周时期“戈”在战争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战国晚期以后,用铁铸成的兵器更受到军队的菁睐,戈在战争中的地位渐渐被铁戟取代,两汉以后,戈从兵器的行列被淘汰。

《左传-信公二十三年》:“以戈逐子犯。”《后汉书-公孙述传》“偃武息戈,卑辞事汉。”这说明戈是常用武器之一。戈常被引申为战争。“戈”也常与古代的防护装备 “干” 连在一起组成指代战争的 “干戈”。 成语中出现 “戈”,自然与战争相关。成语“投袂荷戈”、“投戈委甲”、

“秉戈执耒”、“前徒倒戈”、“干戈之役”、“毁戈铸戟”等均与战争相关。

戟,《说文解字》:“戟,有枝兵也。”即戟的形状好像是树木分出的枝权。戟是矛和戈合为一体的长柄格斗兵器,因此它集矛和戈的优点于一身,是一种可钩、可啄、可刺的多功能兵器。《诗经-秦风-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可见戟也是上古使用较为普遍的兵器。 戟有较强的杀伤九 所以它一出现,很快就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汉书-高一帝纪》:“奏,形胜之国也,带河阻山,悬隔干里,持戟百万,”这里的戟则象征武力的强大。晋朝以后,重甲骑兵日益发展起来,需要更多利于骑兵作战的兵器,因此,枪渐渐取代了戟, 到了唐代以后, 作为重要格斗兵器的戟从军队中淘汰,渐渐演变为表示身份等级的礼兵。与戟相关的军事成语有“修文戟戈”“操刀载戟”、“兵戈载戟”、“毁戈铸戟″、

“折戟沉沙”、“撇戟丢枪” 等。在成语中,“戈”、“戟”多组合在一起, 用这两种格斗兵器表示战争。

剑,《说文解字》: “剑,人所带兵也。”剑是古代的短柄兵器, 两面都有刃。释名》:“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史记-项羽本

Trang 30

武器主要用来防守。夏、商、周时期,肯铜制成的兵器只供贵族和奴隶主

使用,还不能给全体的士兵使用,当时的士兵就用这种用竹木制成的殳。战国以后,出现了铁制的殳,但是这种打击兵器的实战作用不是很强,因此

在汉代以后曼不再作为军队的作战兵器,而是仅仅作为一种礼兵。成语

“血流漂杵″中的 “杵”指的就是 “殳”。

戈作为古老的兵器之一,可钩可啄。 戟是矛和戈合为一体的多功能

兵器。 剑是古代兵器中具有刺杀和劈砍双重功能的兵器,殳则是不同于戈、矛、枪、戟、刀、剑的打击兵器。无论是刺杀兵器还是打击兵器或者

具有刺杀和打击双重功能的兵器,都是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格斗兵器。

这些兵器都经历了兴起到衰落的过程,同时这些兵器词也是军事成语中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

Trang 31

29

2.1.3.2 射远兵器类

弓,《说文解字》:“以近穷远。”《释名》:“弓,穹也。张之穹穹然也。”弓的样子高起成拱形,是以近射远的弹射兵器,由弓臂和弓弦构成。弓臂弹性很大,弓弦具有较强的柔韧性。由于弓的制作方法简单, 携带轻便且准确性高,所以历史上各朝代的军队都很重视弓的使用,周朝把“射”作为士卒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成语“马月巴弓劲”、“张弓拔刃”丶“羹弓卧鼓″、 “倒戈驰弓”、“盘马弯弓”丶“卧甲韬弓”丶

“贯甲持弓”、 “张弓搭箭” 等中的 “弓” 在古代都是重要的兵器。 弩,《说文解字》:“弩, 弓有臂者。”《释名》: “弩,怒也, 有势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 钩弦曰牙,似齿牙也”。弩是弓的一种,弩的上面安装有臂,且臂上设有弩机。弩机的作用是扣住张开的弓弦。相较于弓来说,弩的力量更强大,射程更远,常被用于野战和车战。弩的使用分为用脚踏和用手臂拉着两种方式。虽然弩是作战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但是随着火器的出现,弩渐渐地退出了军事战场。 翼剑拔弩张叹“拔刃张弩”、“器饱弩劲”、“良弓劲弩” 等都是与弩相关的成语。“剑拔弩张″、“拔刃张弩” 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凰 “器饱弩劲”、“良弓劲弩” 则是指军队武器的精良。

矢,《说文解字》: “弓弩矢也。”《尔雅-释沽》: “矢, 弛也。” 矢是弓和弩所使用的箭。 最早的矢是一根削尖了的竹竿或树枝,后来人们将石质或骨、贝做成的铖安装在箭杆上, 古代箭杆上安装羽毛,主要是为了保持箭的飞行方向。《左传-成公二年》: “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这里的矢指箭。“拔弓曲矢”、“进如锋矢”、“矢石之难”、

“亲受矢石”、“兵尽矢穷”、“蓁弓戢矢”、“弓矢之变”、“亡矢遗链”、“张弓挟矢” 等都是与矢相关的成语。 箭飞驰的速度很快, 所以成语 “进如锋矢” 则用箭飞快的速度比喻军队行军的速魔。

2.1.3.3 防护装具类

甲,《易-解卦》:“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圻。”这里的 “甲”是

Trang 32

铁器出现后,为了抵御铁制兵器,铁制的铠甲出现, 并在战国晚期代替了

皮甲。成语“坚甲厉兵”、“弃甲曳兵”、“披甲冒胃”丶“解严息甲”、

“弱甲琐卒”、“整甲缮兵”、“按兵束甲”、“敞甲凋兵”、“卷甲束兵”、“甲兵不顿”、“撮甲执兵”、“积甲山齐”、“披甲带剑”、

Trang 33

《释名》:“熊虎为旗,军将所建, 象其猛如虎,与众期其下也。“这里的旗并非是各类旗帜的统称,而是指旗面上绘有熊虎的军旗。 后来, 各类的旗帜统称为旗。在古代,军中所用之旗通常是权利的象征, 能发号施令、指挥军队、传递作战信息等。成语“斩将塞旗”、“扯鼓夺旗” 都形容了士卒的勇敢。还有一种旗称之为 “旌”。旌,《说文解字》:

“游车载旌,析羽注旎首,所以精进士卒。”旌是用旌牛尾和鸟的羽毛做装饰的旗是鼓舞士兵向前冲杀的工具。旌还可以指各种各样的旗, 是旗的统称。“悬旌万里”、罐伐鼓扬旌”、“弧旌枉矢″、“援旌撮甲” 等

中的 “旌” 都是表示通讯的旗帜。

“金” 和 “鼓”也都是助战用的器具。“鼓” 是向前冲杀的助战工具,“金”则是传递后退信号的器具。“俘鼓不绝”、“鼓噪而进”、

“一鼓而行”、“反旗鸣鼓”、“鼓角喧夭”、“一鼓而歼”等都用鼓声的震动展现了作战激烈的氛围。“金”是古代的八音之一。《古今韵会举要》 中有这样的解释:“军行钰铎曰金”。“套正”和“铎” 都是指铃铛。成语“不动金鼓”、“擂鼓鸣金”、“鸣金收兵”、“口鸟金振旅”、

Ngày đăng: 30/09/2020, 13:03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