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Luận Văn - Báo Cáo

Nghiên cứu câu chữ bi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và những vấn đề liên quan luận văn ths ngôn ngữ học 60 22 02 04 pdf

111 2,3K 1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111
Dung lượng 2,22 MB

Nội dung

句子充当状语。此外,“比”还能作动词,表示比较;较量;能够相比;比画;比照;比方的意思。这种动词的用法,越南语“hơn”就没有。例: (6) [原文] Vợ Điền thế nào chả hơn Điền trong cái môn lo liệu việc nhà.. – Cậu hơn! (1) 我比他重。 Tôi nặng hơn cậu ấy... (4)

Trang 3

Mã số chuyên ngành : 60.22.02.04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Ts Nguyễn Đình Hiền

HÀ NỘI, NĂM 2014

Trang 4

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成果。除了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之外,本文都根据考察结果和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作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 _导师签名: 日期: _

Trang 6

致谢

这篇硕士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阮廷贤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精益求情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鼓励着我。从题目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阮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您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离不开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的热心帮助,在此,谨向诸位表示衷心的谢意!

陈锦宁

2014 年 10 月

Trang 7

摘要

“比” 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表示差比义的典型句式,同“把”字句、“被”字句等其他特殊句式一样,一直以来深受汉语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除了前言和结语,正文共分三章。

前言: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任务、语料来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一章: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这一部分主要谈到“比”字句的界定问题:主要根据一位语言学家对“比”字句的界定来分析“比”字句的一般含义和特点,从而限定本文“比”字句研究的范围。另外,本文还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比”字句在语法、语义方面的特点。论文采用朱德熙先生的语义分类,分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比”字句。

第二章:“比”字句与 “hơn” 字句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本文对莫言《檀香刑》里的“比”字句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比较句在不同情况下

Trang 8

我们认为关于“比”字句的偏误主要有三大类,包括:比较项偏误、结论项偏误与否定式偏误。这些偏误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母语负迁移影响、目的语知识泛化、使用回避、简化方式等有关学习的成因。此外,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编写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给越南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上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编写、教学及学习方法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

结语:给出了结论以总结全文。

关键词语:比较项 标记词 结论项

Trang 9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 8

1.1 ―比‖字句的界定 8

1.2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语法研究 12

1.2.1 比较项的类别 16

1.2.2 结论项的类别 19

1.2.3 ―比‖字句的否定式 22

Trang 10

1.3.1―比‖字句语义解释的分类 25

1.3.2―比‖字句结论项的语义分类 29

1.3.3 关于比字句的其它研究 31

小结 33

第二章 “比”字句与 “hơn”字句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 35

2.1 ―比‖字句与 ―hơn‖字句的对比研究 35

2.1.1 标记词对比 36

2.1.2 比较项对比 38

2.1.3 结论项对比 40

2.1.4 ―比‖字句和―hơn‖字句省略式和否定式对比 43

2.2 翻译标准及技巧 45

2.2 1 翻译标准 45

2.2.2 翻译技巧 46

2.3 汉语―比‖字句的越译 52

2.3.1 肯定式翻译 52

2.3.2 否定式翻译 59

2.3.2.1 ―不比‖句翻译 59

Trang 11

2.3.2.2―没有/比不上‖的翻译 60

第三章 越南学生现代汉语“比”字句偏误分析 63

3.1 越南学生习得―比‖字句的偏误调查及结果分析 63

3.1.1 偏误调查 63

3.1.2 结果统计 63

3.2 偏误类型 65

3.2.1 比较项的偏误 65

3.2.2 结论项的偏误 68

3.2.3 否定式偏误 74

3.3 偏误成因 76

3.3.1 从学习角度分析原因 76

3.3.1.1 母语负迁移影响 76

3.3.1.2 目的语知识泛化 77

3.3.1.3 使用回避、简化方式 78

3.3.2 从教学角度分析原因 80

3.3.2.1 教材编写的问题 80

3.3.2.2 教师教学的问题 81

Trang 12

3.4 现代汉语―比‖字句教学建议 83

3.4.1 对教材的建议 83

3.4.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84

3.4.3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87

小结 89

结语 90

参考文献 93

附录 越南二年级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的测试问卷 I

Trang 13

前言

1 选题理由

现代汉语比较句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比”字句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现代汉语“比”字句虽然曾经有人研究过,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我们在汉语翻译与教学中遇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我们要对现代汉语的“比”字句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人拟《现代汉语‘比’字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为研究题目,希望加深对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理解,为汉语教学以及汉越语法对比研究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2 研究目的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现代汉语“比”字句语法、语义的特点,弥补过去对“比”字句研究中的不足,加强对现代汉语“比”字句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越译策略及其教学措施。

3 研究任务

本文的研究任务有:一,综述有关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理论及研究

Trang 14

现状;二,分析汉语“比”字句和越南语相对应表达形式的异同;三,对汉语教学中关于 “比”字句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着重研究差比“比”字句的特点,从结构类型、语义特征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把一种语言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类统计,将描写和解释相结合,从大量的语言事实中总结规律,把分析过的对象的各个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用语言文字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另外,还采用了对比法,将现代汉语“比”字句和越语“hơn”字句的相对比较,指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对越南学生使用“比”字句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之后再进行总结并提出见解。

5 理论基础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完全基于对比语言学、汉越翻译以及教学中的相关理论。

对比语言学在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后期,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受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影响,逐渐转向对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因此七十年代以后,错误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比分析。然而,这一时期对比语言学在欧洲却得到了很大的

Trang 15

发展。目前,许多美国应用语言学家也认识到、在外语教学中错误分析与对比分析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前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呈现出如下四个新趋势:1.理论对比语言学研究增多,2 应用对比研究更注重与其它应用语言学研究相结合,3.对比领域从传统的语音、语法对比向篇章、语用对比扩展,4 对对比语言学本身的一些理论、方法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

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辞典的编纂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因而,王力先生(1985)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

关于翻译,费道罗夫在《翻译理论概要》(1953)提出定义:“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了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的表达出来。”

巴尔胡达罗夫在《语言与翻译》(1975)认为:“翻译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 可见,操不同语言

Trang 16

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1)把翻译方法分成八类:字对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地道翻译、意译和归化。这八种翻译方法是译者对原文的总体翻译战略,就是开始翻译之前,译者要衡量好所有的要素,然后决定好翻译的战略或方向,从而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的范围、风格等。纽马克的前四个方法,译文更靠近原文的内容及语言风格,后四个方法离原文更远了些,它们更注意到读者能否接受信息的问题。纽马克八种翻译方法中,语义翻译对文学作品翻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因为语义翻译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意义。译者对原文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或有特色的现象都必须尽量传达到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只用一个唯一的方法而要跟着不同的情况,把它们结合起来,但是总的来说,翻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新闻翻译的标准和文学作品翻译的标准也要有清楚的划分。

关于教学方面,本文第三章分析原因的时候,已运用教学法的母语

Trang 17

负迁移理论。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如在英语学习中,指学习者不自觉地把母语的形式和规则套用到英语中 产生生硬的不自然的表达。

6 研究的语料来源以及研究对象和范围

Trang 20

第一章 现代汉语“比”字句研究

1.1 “比”字句的界定

日常生活中,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表达事物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同一范畴的事物总能通过某一属性联系起来,比较的核心就是要发现事物之间在某一共同属性方面存在的差异。现代汉语比较句范围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比”字句。许多学者早就注意到比字句并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

马建忠(1898)在《马氏文通》里第一次谈到“比”这个词时认为:

“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 他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对比较句及“比”字句等问题的争论。

吕叔湘(1942)认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吕先生注重到比较项的两个对象的内在属性和特点。他认为两个对象之间必须既有共同属性(或特点)又有不同属性(或特点)才能发生对比关系,相同点和差异点都在才能构成一个“比”字句。

丁声树(1979)指出:“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而不是异同或近似。

Trang 21

“比”字句的用法有两种: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丁先生认为显示异同或近似要用“跟、和、同”字句等句法,而“比”字句是显示程度的差别。他的观点跟吕叔湘的有所不同,因为他是从表达目的和作用的角度来解释“比”字句。

殷志平(1987)在《“比”字句浅论》里为“比”字句下了定义:“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和程度。

前人对“比”字句存在不同的理解,说明“比”字句的复杂性。即使存在分歧,大家对“比”字句的定义及其特点仍有相同的地方。

“比”字句是含有介词“比”在内的比较句。现代汉语的“比”有两种词性:动词“比”和介词“比”。动词“比”表示比较;较量;能够相比;比画;比照;比方的意思(邓世俊 2004)。例如:

(1)我和你比远,不比快。

(2)小孩不能跟大人比,应该早点睡觉。

介词“比”用于比较性状和程度,与实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结构,修饰谓语。

Trang 22

一般结构形式为“X 比 Y W”,其中“X、Y”是比较项,“W”是结论项,“比”是比较词。例如:

(3)大脚比小脚更好看。(莫言《檀香刑》)

(4)文若霞比她的丈夫更瘦弱一点。(老舍《四世同堂》)

其次,“比”字句是通过直接比较说明,把事物相同的性状、行为、度量等性质进行比较,从而指出事物之间在数量、性质、程度等方面上的差异。例如:

(5)今年冬天比去年冬天冷。

(6)你去比我去合适。

(7)他在刑部当差四十年,砍下的人头,用他自己的话说,比高密县一年出产的西瓜还要多。(莫言《檀香刑》)

例(5)的比较项都谈到“冬天”,显示今年冬天和去年冬天在寒冷程度上的差异;例(6)的比较项相同点是“去”,显示进行动作主体的合适度的差异,“我去”还是“你去”更好;例(7)的比较项是“砍下的人头”和

“一年出产的西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在数量上的差异关系。

在汉语里,凡是用来做比较的句式都称作比较句。现代汉语的比较

Trang 23

句类型很多,除了“比”字句以外,还有“跟 和 同 与……一样”句、“不如”句、“有”字句、“越来越”、“最”字句等等。正因为比较句的类型很多,那么什么时候会用得到“比”字句?“比”字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比”字句的作用就是通过不同事物或同一个事物两个不同方面的比较,显示出它们的差异,并作为比较的结果在“比”字句的谓语项上表现出来。比较的结果没有差异就决不能使用“比”字句。有差异就有比较,但有比较则不一定就有差异。既有比较,又有差异,才用得着“比”字句。我们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8)他很聪明。

(9)他跟我一样聪明。

(10)他比我聪明。

例(8)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只有一个对象,没有比较的意思;例(9)出现两个对象,他们在“智慧”上做比较,但结果是平比,没有差异,所以它不是“比”字句,是比较句中的“跟”字句;例(10)有两个对象

“我”和“他”并且在“智慧”上进行比较,结果“他”在“智慧”上胜过“我”。

总的来说,“比”字句是通过直接比较说明不同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相同形状、行为、度量等的程度差异,从而间接说明了事物的差异。他具

Trang 24

结论项。

现代汉语所言的“比”字句是由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做状语,用于比较结果之前,而相称的一种比较句式,一般是指含有介词“比”的差比句。这是因为上面我们已经谈到汉语里“比”的两个词性。近代“比”字句既包括

“比”的介词性用法又包括“比”的动词性用法。但是本文所讲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比”字句,动词性用法不太普遍,因此我们只着重讲“比”的介词性用法,在《檀香刑》里面的使用的“比”字句也是同样的。

我们下面对“比”字句的语法、语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1.2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语法研究

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成两类:

(1)主语+A 比 B(状语)+谓语: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处所情况有所不同。例如:这个孩子在幼儿园比在家乖得很。

Trang 25

(2)A(主语)+ 比 B(状语)+谓语: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刘女士根据谓语的性质,又进行下位分类,得出的结果如下:

Trang 27

从理论上说,一个理想的“比”字句应该包括 5 个要素: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词、比较点(即比较属性)和结论项。但在句法结构中,

“比”字句的比较点一般是不出现,而隐含在关系相对稳定的比较结果中。例如“衣服比袜子贵”,这里的“贵”是对衣服和袜子价格的描述,听话人可以通过“贵”来感知两者要比较的属性。这里的比较点“价格”已经隐含了。但在本论文我们只注重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最基本形式。

我们把现代汉语“比”字句的最基本句式归结为: “X 比 Y W”,其中

“XY”是比较项,分别为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比”是比较词,“W”是结论项。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是同类事物,即属于同一事物范畴,并在事物的某一共同属性上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将通过谓词来表征(一般具有“差异”、“差比”的语义特征)。例如:

(1)我比她更漂亮。

(2)他的年龄比我大三岁。

这里例(1)的参比事物“我”和“她”是属于同类事物,并在“容貌”这一共同属性上进行比较,谓词“漂亮”显示了“我”和“她”在容貌上的差异。例(2)的分析情况跟例(1)相似,只是参比事物是在“年龄”这一共同属性上进行比较。因此,我们可归结出“比”字句有以下一些基本属性:

Trang 29

(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中省略)。省略的原则以不产生歧义为准。”刘女士也指出省略式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Trang 31

1.2.2 结论项的类别

谓语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2)VP-谓语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3)AV-谓语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4)NP-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徐茗(2003)根据对任海波的 AP、VP 和 NP 型结论项进行深入研究。他把结论项叫做结果项,下面我们介绍他的观点:

任海波(1987)根据结论项的不同把“比”字句分成四大类:(1)AP-(一)AP 型结果项的结构:

(1)AP 是形容词光杆形式

例:娘娘们的鼻子比皇上灵。(莫言《檀香刑》)

(2)AP+数量短语表示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对差异程度。按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可以细分为:定量的数量短语和不定量的数量短语。

例:我们分到的粮食比去年多十五斤。

(3)AP+数量短语+名词性成分。数量短语后的名词性成分是句子的比较点,如果比较点已经出现了,数量短语后面不能再出现表示相同意思的名词性词语。

例:他比我少一张牌。

Trang 32

*他的牌比我少一张牌。

(4)AP 为“A+多(了)/得多(了)”或 为“差远(了)/得远(了) 例:你现在比以前高多了。

(二)VP 型结果项的结构:

(1)VP 为心理动词。

例:爸爸和妈妈都疼爱我,可是爸爸比妈妈疼爱。

(2)VP 中有数量变化动词。数量变化动词指具有“数量变化”语义特征的动词,如“增加、增长、降低、下降、提高等。” 有如下几个形式:

(3.1)具有程度、偏移语义特征的动宾短语。这类动宾短语最典型

Trang 33

的是“有 抽象名词”。

例:爸爸比孩子有能力。

(3.2)具有程度语义特征的兼语短语,兼语之后的谓语必须是心理动词或相对性质形容词。

例:他比曹操还曹操。

构成“比”字句的最重要因素是“比”字短语,包括必不可少的比较项和

Trang 34

式。每句式表示不同的语义功能。“比”字句的语义问题请看 1.3 部分。

1.2.3 “比”字句的否定式

“比”字句肯定句式为“X 比 Y……”。否定句式有两种:一是“Y 没有X……”,如:他比我高 → 我没有他高;二是“X 不比 Y……”,如:他比

我高 → 我不比他高。对于这两种否定式的意义,学者们的意见有所不同。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认为“不比……”跟“没有……”意思不同。“X 不比 Y……”是“X 跟 Y 差不多……”而“Y 没有 X(W)”的意思却是“Y 比 X (-W)”。例:

例:今天不比昨天热。

→今天没有昨天热。

Trang 35

→今天跟昨天一样热。

相原茂(1992)认为“不比”句总含有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想法和意见试图进行反驳的意味。贾颖(1996)也认为“不比”句表示纠正、反驳、申辩。

例:上海冬天不比北京暖和。

西贡不比河内热。

在语义方面,“没有”句趋异而“不比”句趋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X

比 Y”的否定形式应该是“没有”句。但是在句式方面,“没有”句却是“有”字比较句的否定式而“比”字句的否定式应为“不比”句。

“不比”句的句法形式有下面几种:

(1)“X 不比 Y+W”。有时候“不比”句省略了比较结果,形成“X 不

比 Y”的格式,比较结果通过上下文补充出来。例:

1 俺知道俺也病了,从见到你那天起就病了,俺病得一点都不比你轻。(莫言《檀香刑》)

2 原来汉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冯梦龙《醒世恒言》

(2)“X 比不得 Y”和“怎比得”。这两情况中的“比”是动词性的。

Trang 36

例:男子汉须比不得妇人,只是出得人前罢了(冯梦龙《醒世恒言》)

对“不比”句语义、语用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不比”句的意思是比较复杂的,必须在固定的语境中分析才能全面地理解。徐燕青

(1996)指出“不比”句的意思有下面几种:

(1)A 跟 B 一样 X

例:老王爷子的老二,小时候跟叶娃一样,并不比叶娃伶多少,叶娃也并不比他笨多少。(孟广臣《叶老汉》)

Trang 37

例:一年下来,不比儿子少分红。(张石山《夫妻之间》)

(6)A 跟 B 不一样/A 不能跟 B 相比

例:刘三姐不比王昭君,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说不上,……。(戈悟觉《古渡口风情》)

可见在实际语言使用中,“不比”句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其意义具有多种多样的,要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

1.3 现代汉语“比”字句的语义研究

1.3.1“比”字句语义解释的分类

关于“比”字句的语义研究,因标准和角度不同,学者们的观点也有所不同。马建忠在《马氏文通》曾说:“凡色相之丽于体也,至不齐也。同一静字,以所肖者浅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谓比也。象静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极比”。”他第一次将汉语的比较范畴从语义角度划分为平比、差比、极比,奠定了以后比较句研究的基本框架,也为“比”字句的语义分类提供依据。后来的学者们虽然看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对语义概念的解释差别不大,都同意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语义类型。“比”字句作为比较句的核心也离不开这个基本框架。

Trang 38

(一)平比

平比是表示几种事物在某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比较。平比可以分为两类:等比和异比。

等比的“比”字句是将两种事物的性质、状态等相比,比较的结果是两者相等或者没有什么差别。例:

你比他有甚么差。(冯梦龙《醒世恒言》)

异比句的主要功能是明差异。众多学者认为异比是差比的一个小类,但是刘丹青(2003)却认为异比句里“说明语往往用‘不同’,不显示具体的差别程度”;纪莹(2010)也同意这个观点:“异比句的表达焦点在‘不同’这两个字上,而差比的主要功能是较高下,句子表达的焦点在结论项上,表明具体区别的内容及程度。”

例:爸爸做的面条滋味比别的不同。

异比的语义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体现不同的人或事物在某一属性上的差异。通过差异的显示,暗含着比较对象之间在某一属性上存在联系。第二种是体现同一事物某一属性在不同时间段的差异,显示变化。

(二)差比

Trang 39

差比的作用是用来比较事物性状和动作程度的高低差异,它的语义类型有下面几种:

第一,表示两种不同事物在同一属性方面的比较。两种事物在共同的属性方面进行比较,比较的前后两项相同的部分可以省略。例:

(1)他的才貌比我胜几分儿。(冯梦龙《醒世恒言》)

(2)你的胡子的确比我的胡子长得好(莫言《檀香刑》)

(3)俺老婆装模作样地跪在地上,用比蜜还要甜、比醋还要酸的声音说:“民女孙眉娘叩见县台大老爷!” (莫言《檀香刑》)

(4)猪?猪也比他富态;狗?狗也比他高贵。(莫言《檀香刑》) 第二,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段、不同情况下的比较。例:

(1)今年冬天比去年冷得多。

(2)跪在地上,他感到比站着轻松。(莫言《檀香刑》)

Trang 40

第三,表示某一事物与所属集体中其他成员的比较。在这一类型里,比较基准不是明确的事物而一般是泛指的,比较基准与比较主体同属于一类的事物。例:

(1)他的油比别人分外容易出脱。

(2)你如果硬起来,挺起来,比他们还硬,比他们还挺,他们就会服你。(莫言《檀香刑》)

(三)极比

纪莹(2010)给极比下了定义: “所谓“极比”就是将多种事物的状态、性质等拿来比较,并且标明其中一种程度是最高的。”换个说法,极比是在比较中产生程度最高的一项,其生产条件是必然会有比较对象之间的比较,有程度差别。由于这些条件,有的学者认为“极比”是属于差比的一个附类,是一种特殊的差比。极比的语义重点是在强调比较项所具有的属性的程度之深,所表达性质的形容词在特定范围内必须是极高的。这里我们重点讨论表示极比义的“X 比 YW”的格式,这种格式不同于其他差比格式的特点是在比较前项 X 和比较后项 Y 中存在疑问代词

“什么、哪、谁”和表示任指的代词“任何”等。例:

(1)他的本事、聪明,比谁都大。

Trang 41

(2)这一次政治生活比以前哪一次都稳当、舒服、省事。

以上所列举的句式都是表示“极比义”的。如例(1)的意思是“他的本事、聪明最大。”。例(2)的意思是“这次的政治生活最稳当、舒适、省事。”

1.3.2“比”字句结论项的语义分类

徐茗(2003)把“比”字句的结论项分为三类:AP 型、VP 型和 NP 型。每一类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一)AP 型

结论项是 AP 型,句式语义是:比较主体在比较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形状、数量、程度上超过比较客体。能充当结论项的形容词必须具有表示不同量级的特征,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例:

(1)他走路比我慢。

(2)她说的话比蜜还甜。

(3)今年的秋天比去年的温。

(二)VP 型

Trang 42

出来的形状、数量、程度上胜过比较客体。能充当结论项的 VP 要满足以下其中一个条件:第一,VP 要具有主观性,表示人物的主观心理,因此能够成立 VP 结论项都是心理动词,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第二 VP 要具有量变性。量变性的 VP 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类:

(1)数量变化动词,如:增加、下降、加强、提高、改善、减少、下滑、缩短、节约等。

例如:一九八六年农业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三分之一。

(2)行为动作短语:是行为动作与其他成分构成的短语,具有量的伸缩性。

例如:他比其他人跑得快。

(三)NP 型

NP 型的结论项的语义是:第一量度义,名词具有性质和量度又跟程度副词组合成结论项,说明 NP 含有量度义和量的伸缩性;第二,“A

比 NP 还 NP”的句式有述谓性。 NP 受“还”的修饰,没有“还”,句子不能成立。

Trang 43

1.3.3 关于比字句的其它研究

除了上面谈到的一些有概括性的研究,学者们也对“比”字句的各成分语义功能和特征进行探讨。

Trang 45

小结

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指出“比”字句在语法、语义方面的特点。可以说“比”字句是汉语里的一个重要句式,它的语法形式丰富多样,表达的意思也是非常复杂的。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的两个结论:

结论一:在语义上有确定的两个比较对象的序列等级,显示程度的变化和差异。两个事物必须具有某一相同的属性,比较的核心就是发现在某一相同属性上存在着的差异,并体现在比较结果上。

结论二:在形式上,现代汉语“比”字句的句法形式比较固定。“比”字句的基本句式为“X 比 Y W”,由 4 个成分组成: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词以及结论项。

如果只根据理论识,注意到“比”字句的句法形式,我们很难深刻体会“比”字句的比较功能。我们下一章对“比”字句的下面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其一,对莫言《檀香刑》里的“比”字句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比较句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形式、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其二,把莫言《檀香刑》的中文版和越文版中的“比”字句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比”字句的翻

Trang 47

第二章 “比”字句与 “hơn”字句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策略

2.1 “比”字句与 “hơn”字句的对比研究

跟汉语一样,越南语的比较句也很复杂。如果在汉语里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前者胜过后者的最典型句式是“比”字句,“hơn” 字句就是越南语里表示事物之间的高低之分的典型句式。“比”字句和 “hơn” 字句虽然表面上都含有表示比较的标记词语,但是它们不完全相同。为了便于深入研究,我们对汉语的“比”字句和越南语的 “hơn” 字句进行对比研究。

越南语法专家大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越南语的一个完整的比较结构包括: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标记词和结论项等四个部分。

是比较前项、比较后项和结论项 “hơn” 是比较标记词。这是 “hơn” 字句最基本、最完整的形式,当然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出现成分位置调换、成分省略等各种各样的现象。苏氏秋荷(2010)把“hơn”字句分为两种:

(一)成分完整的“hơn”字句称为“完全式”。(二)成分位置调换或省略的

“hơn”字句称为―完全式的变式‖,这两种又分成肯定式和否定式等两类。 苏氏秋荷(2010)将“hơn”字句的肯定句式(包括“完全式”和“完全式

Trang 48

句,情况也非常复杂。

越南语“hơn”字句和汉语“比”字句在表达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是这两个句式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下面分别从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标记词和比较结果等四个方面对这两个句式进行比较。

2.1.1 标记词对比

在“比”字句和“hơn”字句里,比较项(求比项)、结论项(参照项)和其他成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变化或省略的,但是表示比较的标记词“比”及“hơn”是永远不可省略或代替的。因为“比”与“hơn”属于两种不同的语法系统,所以它们之间的语法功能,语义特点有同又有异。“比”和“hơn”的关系如下图:

其中,III 是共同点,即它们都是差异性比较的一个标记之一,而且都能标记着一种表示超过关系的比较。

“比”充当标记词时是一个介词,它只有语法功能没有词汇意义,因此它不能单独作为句子成分,只能和其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之后才能进入

I III II

Trang 49

句子充当状语。此外,“比”还能作动词,表示比较;较量;能够相比;比画;比照;比方的意思。这种动词的用法,越南语“hơn”就没有。例:

(6) [原文] Vợ Điền thế nào chả hơn Điền trong cái môn lo liệu việc nhà (Nam Cao 《Trăng sáng》)

[译文]料理家务,阿田的妻子怎么能不比他强呢。

因为“hơn”是一个实词,它有词汇意义,具体是有差比意义,因此可以直接把它放在句尾而不必带上宾语。

(7)[原文] Hắn càng khóc to hơn.(Nam Cao《Đời thừa》)

[译文] 她哭得更大。

在这个例子里,“hơn”用来表示比较,与 “更”相同。

Trang 50

择、取舍性的语境。其实,这是宾语省略的现象,“hơn”所表达的意思跟一般情况相同,都是表示比较,但往往表示求比的事物超过参照的事物,比较结果属于默认状态,或表示总体性能或表示预见的选择效果。例:

(8)[原文] Tôi và nó, ai hơn ai? – Cậu hơn!

(1) 我比他重。 Tôi nặng hơn cậu ấy

(2) 笑比哭好。 Cười tốt hơn khóc

(3) 绿比红好看。 Xanh đẹp hơn đỏ

Trang 51

(4) 你做的菜比我做的菜好吃。 Cơm cậu nấu ngon hơn cơm tớ nấu

二,“比”字句和“hơn”字句有一些较为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能侧重描写所有个体都具有某种属性,在汉语里可以用“一量+比+一量”的格式。例:

(5)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

(6) 这些衣服,一件比一件好看。

而在越南语里,可以用“mỗi+名+một+W+hơn”(每+名+一)的格式。例:

(7) Cuộc sống của chúng ta mỗi ngày một tốt hơn 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因为有这样对应的句式,这两个格式可以互译。

其它相似的表达方式有:“比”字句和“hơn”字句的 X 与 Y,其中一方可以是疑问代词,表示周边意义;Y 为时间或方位词,“比”字句和“hơn”字句都是表示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或出于不同处所的状况的比较等。例:

(8)[原文]店里的哪一个都比这个好!

[译文]Bất kì cái nào trong cửa hàng cũng tốt hơn cái này!

(9)[原文]他比谁都聪明。

Trang 52

[译文]Nó thông minh hơn bất kì ai

W 为形容词,汉语和越南语都是无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可以直接用形容词来表示比较结果。

“比”字句的结论项只能是性质形容词(大、小、强、……)而不能是状态形容词(雪白、漆黑、……)和绝对形容词(对、错、真、假、……)。“hơn”字句的比较方面一般只能由性质形容词充任,但也有些绝对形容词可以充当。例:

Trang 53

(1)Vấn đề này anh đúng hơn tôi

形容词后面如果带补语(“一点儿”、“一些”、“多了”、“得多”等),在

“比”字句里,要放在 W 之后,而在“hơn”字句里要放在“hơn Y”之后。

“比”字句的 W 如果是表示数量变化的动词(如:提高、降低等),它们不能单独出现,一定要加上附加成分。在“hơn”字句里,这些动词却能单独出现。若带上补语,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比较效果。例:

(2)[原文] Tỉ lệ thất nghiệp trong tháng 7 giảm hơn so với tháng 6 (1,7%)

[译文]七月的失业率比六月降低了 1.7%。

汉语“比”字句里,只有两个话题才能用来作为比较对象,因此汉语里没有同一主题对不同对象比较的现象。例:

(3)[原文]Anh ấy nói tiếng Hán hay hơn nói tiếng Anh

[译文]*他说汉语比英语好。

他讲的汉语比英语好。/他的汉语比英语讲得好。

上面的例句如原文的宾语能转换为话题,翻译时才能保全“比”字句结构。如果不能转换成话题,翻译时,结构要有变化。例:

(4)[原文]Tôi thích ăn xoài hơn ăn dâu tây

[译文] 芒果和草莓相比,我更喜欢吃芒果。

Trang 54

W 为动补结构,补语若是性质形容词,―比”字句的结构为:X + 比+

Y +(动+“得”+形)。动词和形容词之间必须加上“得”。“hơn”字句却是简单多了,不必加上“得”之类的助词,其结构为:X +(动+形)+ hơn Y。 汉语和越南语都有一个表示―具有、拥有‖的动词“có”/“有”。这个动词跟抽象名词结合起来成为述宾结构,其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在汉语里,

“多了”、“得多”等可以放在述宾结构后面作补语。例:

(5)[原文] 他比我们有才华多了。

[译文] Anh ấy có tài hơn chúng tôi nhiều

在“比”字句里,“有+抽象名词”后面不能带表示具体程度差别的数量词。但是,越南语的“có”却能以一般动词的身份参与“hơn”字句,句子里能带上表示具体数量的补语。例:

(6)[原文] Nó có nhiều hơn tôi mười ngàn

[译文] 他的钱比我多十块。

汉语口语中常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X 比 N1 还 N2”;其中 N1 表示被借用的事物或人,N2 表示被借用的事物的特性。在人家联想一事物时,都共同联想到这种特性。那么,这一事物 N 就可以被利用来描写其他的事物,表示被描写的也具有这种特性。

越南语也有相应的说法,但是 N1 和 N2 的位置被倒过来的,即“X

Trang 55

còn N2 hơn cả N1”。一般情况下,“còn”的功能与汉语的 “还”接近;“cả”是强调顶级的词语。例:

(7)[原文] 他比曹操还曹操。

[译文 1] Hắn ta còn Tào Tháo hơn cả Tào Tháo

译文 1 是字面上的翻译。如果勉强这么译在语法上也没问题,但不合越南人的实际用法。

[译文 2] Hắn ta đa nghi còn hơn cả Tào Tháo.(意义上的翻译)

译文 2 更适合越南人的实际用法。汉语的这种句式翻译成越南语应该采用“X còn 形(跟 Y 的性质有关)hơn (cả) Y”句式。

因为“hơn”字句和“比”字句本意是表示求比的事物在某方面超过参照的事物,所以,“hơn”字句和“比”字句用在这种情况下能起强调、加重的作用。

2.1.4 “比”字句和“hơn”字句省略式和否定式对比

“比”字句和“hơn”字句的省略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它们都遵守语言节约的要求。相同的成分,若省略不改变原句的句义都可以省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到被省略的成分及相关的交际语境,就可以明白句子的意义。要注意的是,越南语的“hơn”是个实词,它可以独立成句,而

Ngày đăng: 19/12/2015, 14:34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