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相关理论问题
现代汉语惯用语相关理论
第一种,认为惯用语在结构上以三音节动宾结构为主,在意义上具有“双层 性”。这种看法代表早期的观点,持这种意见的学者较多,有较大的影响。
[1]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却认为:惯用语是现代汉语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 的结构简短精炼, 形象鲜明, 运用灵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高, 用处广, 并且不断地产生与发展,有很强的生命力。
惯用语在结构上是一个词组, 但它是定型的,意义是整体的。它通常是比喻的定型 化。在使用时,它已从字面上的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 含义。所以, 我 们不能从字面上来了解它, 而必须从整体来了解它。惯用语的形式, 大部分为三 字格。
[2]马国凡、吴学恒在《熟语大全》中则认为:惯用语是口语化的习惯用语,短 小精练,生动形象,通俗灵活,或褒或贬, 亦庄亦谐。
惯用语的结构相对定型,大部分为三音节、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 如敲竹杠、
泼冷水、半边天等等。它也有三字格以外的形式,但基本都很简洁。 因为惯用语极 为口语化, 所以虽然结构相对固定,但也及其灵活。 有时候惯用语中间被隔开,
如“碰了他的钉子”等, 有时惯用语的词序发生了变化, 如“鸭蛋恐怕是吃定 了”, 其中就是“吃鸭蛋”的变化使用。
[1]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合编《汉语惯用语词典》,外语数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年 [2]马国凡、吴学恒,《熟语大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马国凡在和高歌东合著的《惯用语》一书是这样描述:“惯用语是一种定型 词组,从意义到结构都是一种完整的、统一的; 它的整体性在于它的抽象化,也就 是“虚指”„„这种抽象虚指意义的产生,其基本途径就是比喻; 在语言结构上,
惯用语多数是三音节的动宾结构的词组,例如:打埋伏、打游击、捧臭脚等等。非三 字结构的或非动宾结构的数量比三字动宾结构的少,例如:狗扯皮、鬼画符、贱骨 头、吃大锅饭、摸老虎屁股等等。其意义不是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 新的整体意义。”
王勤在《论惯用语》一文里讨论了惯用语性质、意义、来源与运用等。 他认 为:“惯用语应同成语、谚语、歇后语并列的语言单位,是熟语的一种。它不是 词,又不是小于词的词素,而是有几个词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构成的固定词组。它 本身突出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约定俗成,运用已久,定型、定义的。
第二种,认为惯用语字面上的意义就是它真实的意义。持这种意见的,我们以 徐宗才和应俊玲编的《惯用语例释》为代表。
[4]徐宗才和应俊玲编的《惯用语例释》从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角度来定义惯用 语:惯用语不同于成语。惯用语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很早就已经在汉语里存在了, 数量比成语多, 不但源远流长, 而且在当代 活生生的语言之中不断大量产生涌现,每天接触到的不计其数。 惯用语的结构固 定,它的组织成分也比较固定, 但又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松动。它表示一般的概 念,字面上的意义就是它真实的意义。虽然有一些惯用语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与比 喻意义, 但这
却不是所有的惯用语都必定具有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看出它不同于成语。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
李慧娟 2009 年 6 月 8 日在安阳师范学院发表的毕业论文《试论惯用语的特点及 现实意义》中,主要研究惯用语的结构、语义及现实意义。陈华琴 在《现代汉语惯 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主要介绍惯用语的语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文化内涵。
方赵璐《小议汉语惯用语的社会文化内涵》则就惯用语来源特征等方面, 探讨惯用 语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谷俊在《惯用语和成语的色彩义比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 年 07 期 ) 中从词语的色彩义入手,从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 ,时代 色彩等方面对惯用语和成语进行比较 ,以说明惯用语的性质和范围。
马利军、张静宇、张积家的《惯用语理解的多种心理机制》却从心里机制的角 度去理解惯用语。他们认为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 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 字面意义的通达, 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 两种加工存在矛 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及关联理论假 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构建观点认为对惯用语 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 程度的语义关联, 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尤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 地把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郑润基 在《中韩“四肢”惯用语对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007 年 )中以汉语和韩语中含有“四肢”的人体惯用语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人体惯用语
的概念与分类,然后主要采取比较的方法,对两种语言中与 “四肢”有关的人体词 惯用语逐一进行比较;最后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汉、韩人体惯用语的特点及其 异同,分析说明这些异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中、韩两国不同的文 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汉语惯用语是俗语的一种,也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汉语惯用语体现了汉民族 特点、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富有这些特点的惯用语有很独特的表现力。惯用语和 一般的词语不一样,词语的语义与它们的本义不同,有很多多义现象、意义转移和 引申现象。这些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汉语也有很多从教学 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惯用语, 例如:
刘昀在《惯用语语对外教学》(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中认为惯用语具有
“一语双关”的意义,相对灵活的结构,且能巧妙地以“一言”包孕“一言难尽”
的情感和文化, 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惯用语的特点,从意义、文化、结构、语境等方 面入手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促进汉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张艳华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惯用语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语法结构》(山东 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8 年)则总结论述了前人关于惯用语的来源、性质、
范围惯用语的语法结构及特点惯用语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针对现代 汉语惯用语研究的现状,着重从惯用语的语音形式、惯用语的语义理解及文化因素 分析和惯用语的发展、演变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第三章,作者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惯用语教学和二语习得描述了留学生学习惯用语过程中存在的偏误现象,在对其 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特点,提 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教学的应对策略,在惯用语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上,
论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和运用惯用语的难点分析、惯用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策略运用。在第四章,作者基于静态语料库和动态语料库的惯用语研究通过对 HSK 词汇大纲收录惯用语情况的分析,对 HSK 词汇大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修改意见,在对特定动态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对电视、网络访谈里涉及到的惯用语和新词新语里惯用语的分布情况进行描写分析。
除此以外还有秦杰茹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浅论》、李莉的《惯用 语的特征和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军晓庚《惯用语在对 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辽宁大学外国留学生院)等。
关于汉语惯用语的研究是丰富多样的,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但主要集中于对 惯用语语义的多角度的考察,以及惯用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以及惯用语 的教学等方面。
1.2.2 在越南 在中国关于汉语惯用语的研究是丰富多样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在越 南,关于惯用语研究只限于黎氏清平的《汉语惯用语与汉文化的关系》和阮氏明秋 的《汉语有关身体部位的三字格惯用语研究》等少数硕士论文。
在《汉语惯用语与汉文化的关系》论文中,作者已概括现代汉语惯用语的概念 及其特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三方面探索现代汉语惯用语所体现 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把研究结果运用于汉语教学工作,对从事汉语学习者起着一定 的作用。
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惯用语的来源和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有探索意义的问题。惯用语看来音节不多,结 构也较简单,但其来源和形成过程却多种多样。除大多来源于群众的口语外,大致说 来还有下列数种。
1.3.1 来源于行业语
由于社会上的行业、集团用语经常和社会接触,适应全民的需要,使用的人多 了, 普遍了, 逐渐形成全民性的惯用语。例如:
“跑龙套”,本来是戏剧用语,指在戏曲中 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后来普遍 使用, 发生转义就变成了惯用语,喻指做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
“走过场”,本来也是戏曲用语,指戏曲中角色上场后, 不多停留, 就穿过 舞台从另一侧下场。后来演变成惯用语, 用来比喻敷衍场面,做给人看,表示有这 么回事。
其他,如:“打埋伏”、“打游击”(军事用语),“后炮”、“将一军”
(下棋术语), “鬼画符”、“白虎星”“迷信用语”等都是。
1.3.2 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传说 像其它固定词组一样:历史上的事件、神话故事、各类传说都会在语言中得到 反映。谚语有反映典故的“吃曹操的饭, 给刘备办事”、“说到曹操, 曹操就 到”。 歇后语有反映典故的“刘备率孩子——刁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 愿打,一个愿挨”、“徐遮进曹宫——一语不发”, 成语有“三顾茅庐”,“初出 茅庐”、“草木皆兵”。惯用语也有很多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传说, 例如:
“莫须有”, 本来的意思是“恐怕有,也许有”。它来源于一个历史事件。据
《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天世忠不平, 诣桧(秦桧) ”诘其实。桧 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 其事 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 服, 下!”后来变成惯用语, 表示凭空捏造。
又如:“破天荒”表示第一次出现或从未有过的意思。《北梦琐言》记载:唐朝时候,荆州地方每年都送出许多举人去考进士,但是每次都没有人能考中。当时人们就把它叫做“天荒”。等到后来,荆州有人考中了,第一次给荆州人“露了脸”,人们就叫它为“破天荒”。
再如:关于惯用语“吃闭门羹”,《云仙杂记》记载,皇城有个叫史凤的上等 妓女,她把来客分成等级,有头脸的来客远接高迎,热情相陪,下等的来客只用闭 门羹相待。后人就把“吃闭门羹”当做惯用语来使用,泛指客人被拒绝进门,不与 相见,现在又常比喻碰了钉子。“下逐客令”,来自于战国故事。旧中国时期秦国 曾下令驱逐了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来泛指赶走客人。原文见《史记ã李斯列传》。
“借东风”, 借《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打比方,常指利用某种良好时机。
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传说的惯用语还有很多, 例如:
上西天:指离开人世。“西天”是传说中如来佛居住的地方。
进鬼门关:传说“鬼门关”是下地府的关口。“进鬼门关”是用来比喻历经灾 难的殊死折磨。
打入十八层地狱:据传说阴间地府设有“十八层地狱”,用以处治犯有罪孽的 死鬼。现指给予最严厉的惩罚,遭受最大的肉体或精神折磨。
灌迷魂汤:所谓迷魂汤,并不是一种中药名,传说中它是“取欲世药物,合成 似酒非酒之汤,分为咸、酸、苦、辛、甘五味”,药性甚烈,灌饮后“使忘前生各 事”。现比喻媚惑人的语言。
怀鬼胎:指隐藏不可告人的意图。
念紧箍咒: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现用来比喻对人们的限制和约束。
露狐狸尾巴:古时传说狐狸能够变成人形来迷惑人,但是它的尾巴却不能变 掉,成为妖怪原形的标志或辨认妖怪的实证。现用来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和迷惑、
欺骗人的罪证。
1.3.3 来源于谚语或歇后语的省略 惯用语与谚语、歇后语同样都有鲜明的比喻性, 同样生动、活泼。在汉语里有 一部分惯用语来源于谚语或歇后语的省略, 例如:
“抱佛脚”,是谚语“急则抱佛脚”的省略。比喻平时无准备,临时忙乱应 付。据宋朝刘颁《中山诗话》记载:“王丞相嗜谐谑。翌日,论沙门道,因曰:‘投 老欲依僧。’ 客遽对曰: ‘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 句。’客亦曰:‘ “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上去头,下去脚,岂不对也。’
王大笑。”又据宋朝张世南《游宧纪闻》记载:“云南之南一番国, 专尚释教,
有犯罪应诸者, 捕之急, 去往寺中, 抱佛脚悔过, 便贳其罪。 今谚云‘闲时不 烧香, 急来抱佛脚’, 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现在仍有“平时不烧香, 临时 抱佛脚”的谚语, 可见“抱佛脚”是这个谚语省略而形成的。
或如:“白费蜡”, 表示不起作用, 白费力气。 例如:头一个计谋落了空,
算是白费蜡了。 这个惯用语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的省略形式。
现代汉语惯用语与成语、歇后语的区别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这一问题汉语学界早就提出来了。关于惯用语与成语的划 界, 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中曾这样写道:“惯用语和谚语以及歇后语的区 分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和成语却有纠缠。有的学者甚至把二者归在一起, 不予区 分”。
施宝义、蒋林森、潘玉江编《汉语惯用语》却简单的认为惯用语与成语虽然都是定型词组, 但在结构上, 成语的定型性比惯用语强。 成语有严谨的结构, 一
般不容易拆开; 而惯用语的结构比较灵活松散, 中间常常可以嵌入其他成分。 成 语的构成形式, 绝大部分分为四字格; 惯用语的构成形式, 绝大部分分为三字 格。 成语书面语性质强; 惯用语口语性质强。
惯用语与成语的划界的确是个难题。马国凡在《惯用语》一书中就从以下几个 方面比较惯用语与成语的异同。
第一、先比较定型性。成语的定型性是各类固定词组里最强的。成语不仅意义 定型, 结构上定性也极严。除在特殊情况下(如修辞上的需要),不能任意改动构 成成分或结构关系。惯用语则不那么严格。
第二、比较音节的数目。成语一四音节为主, 惯用语以三音节为主。例如:
成语 惯用语
不以为然 耳边风
谈天说地 摆龙门
代人受过 背黑锅
有机可乘 钻空子
夸大其词 吹大气
还有一部分四音节的惯用语,形式上近似成语,例如:
成语 惯用语
夸夸其谈 耍嘴皮子
惹事生非 用马蜂窝
狼狈为奸 穿连裆裤
这里的成语与惯用语都是四音节,从音节数目上不易区分。但是其内部结构很 不相同,四音节的成语多是两两相对或两两相辅,两两联结,即:
惹事——生非, 夸夸——其谈,狼狈——为奸 少数偏正结构的惯用语虽然也是能分为两音节对两音节,如“绣花枕头”“胶皮饭碗”等, 究竟是少数。况且, 这少数惯用语所用的结构成分多是双音节的现代词,不似成语多用的古代单音词。这可以从另一角度帮助我们区分成语语惯用语。退一步说, 允许少数交叉现象(既可以当成语又可以当惯用语现象的存在,并不影响基本类型的划分)。
第三、比较成语与惯用语的组织关系与组织成分。成语的组织成分以单音为 主,惯用语则单音、双音并用。如果按使用音节数目百分比计算,则惯用语用多音 成分比例远远超过成语。惯用语三个音节中, 有两个音节是一个双音词,成语多数 是一个音节一个词。有四音节成分组成的成语:
惩 - 前 - 毖 - 后 意- 在 - 言- 外 千- 锤 - 百- 炼
水 - 到 - 渠 - 成 无 - 独 - 有 - 偶 藏 - 垢 - 纳 - 污 包含有双音成分的成语:
战战 - 兢兢 遥远 - 法 - 外 刺刺 - 不 - 休 包含多音皆的惯用语, 如:
闯 - 红灯 拍 - 马屁 拉 - 关系
哭 - 鼻子 交 - 白卷 扯 - 后腿 成语的内部结构关系远比惯用语复杂。四音节但因成分的成语可以多至三层关 系,惯用语多为一层或两层关系。
最后, 就来源说,成语源远流长, 来源不一。惯用语则产生较晚,大多数源 于比喻。
可见,惯用语与成语划界这一问题非常复杂。曾有不少汉语学界已对此一问题 发表观点, 但还没能彻底地区分惯用语与成语之间的异同。在成语语惯用语的界定 这一方面,马国凡已作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并能从一定程度上区分惯用语与成语的 异同。
1.4.2 惯用语与谚语的区别 惯用语与谚语虽然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 流传于人民之中的口头语言,
但惯用语与谚语无论从内容上、构成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8]
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谚 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谚语是人民生活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 比惯用语所表现的内容更为丰富深刻。如:人心齐, 泰山移;冰冻三尺, 非一日 之寒;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等。
[8]施宝义、姜林森、潘玉江,《汉语惯用语词典》,1985 年,前言,第 4
谚语的构成形式是短语, 而且多是对仗式短语,而惯用语绝大多数是简短的定 型化词组。同样意思,谚语与惯用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不同。例如:
【表二】惯用语与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 谚语
挑毛病 鸡蛋里面挑骨头 牵鼻子 牵牛要牵牛鼻子 漏网鱼 鱼过千层网, 网网有漏鱼 抱佛脚 平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 露头角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此外, 谚语与成语相似, 定型固定化, 一般来说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
而 惯用语则灵活松散, 可以嵌入其他成分, 意义不变。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句法功能特点
根据句法功能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惯用语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体词性惯用语,
一类是谓词性惯用语。
2.2.1 体词性惯用语
整体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性的惯用语, 就是体词性惯用语。体词性惯用语的语 法功能和体词相当,主要用作主语、宾语或主语、宾语的中心语,一般不作述语。
因为 83.15%的以动物喻人的惯用语是定中式惯用语,即功能相当于名词性短 语, 因此这类的惯用语可以单独成句或作句子的主语、宾语与定语。其中,体词性 惯用语能单独成句, 例如:
(6)母老虎!别人怕你, 我不怕你!(《惯用语例释》)
“母老虎”在上面句子中表示称呼或感叹,可以作为独立成分,单独成句。
体词性惯用语能充当句子成分,包括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体词性惯用语的句法功能相当于名词, 因此在句中能作主语,例如:
(7)狗腿子们不断地把群众的粮食抢来,堆在廊檐下。(北大语料库)
(8)纸老虎没什么可怕,它只是外表强大,一打就败,一戳就穿。 (《惯用语例释》)
(9)“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 蛋!” (北大语料库)
在上面的例子中,“狗腿子”、“纸老虎”、“老狐狸”都是体词性惯用语,
在句中充当主语。
体词性惯用语在句中能作宾语,例如:
(10) “平日给人家当狗腿子,日本人过来了,就是汉奸的材料!”排尾那个 女孩子说。(北大语料库)
(11) “造福人类,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北大语料库)
例(10)、(11)中的“狗腿子”、“害人虫”是体词性的惯用语, 在句子中 能充当主语和宾语。
体词性惯用语在句中也能作定语,例如:
(12)可是接二连三的失利,吹牛大王的牛皮也吹不响了。(《人民日报》,
(13)纸老虎的样子也很吓人,但是你只要了解它的本质,知道了它并没有力 量,就不会怕它了。(《惯用语例释》)
(14)桥松打断了霍民的话, 说:“行了行了, 应声虫的意见, 我用不着听 了!”
“吹牛大王”、“纸老虎”、“应声虫”都是定中结构类型的体词性惯用语,
在上面的句子中作定语。 可见,定中结构类型的以动物喻人惯用语都是体词性的惯 用语, 在句中能充当主语、宾语与定语。
2.2.2 谓词性惯用语
所谓谓词性成分是指具有陈述、述谓功能的词或短语,不能以词性来判断。谓词性成分应包括动词和形容词的光杆形式与复杂形式,同时也包括整个的主谓短语以及以谓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因此,谓词性惯用语是指具有陈述、述谓功能的惯用
语。谓词性惯用语进入句法结构后经常充当谓语、状语或补语等成分,与动词、形 容词的句法功能基本一致。其中,以动物喻人的惯用语可以单独成句。 例如:
(15)“狗眼看人低!”她差点没骂出声来。(赵大年《公主的女儿》)
谓词性惯用语有时候相当于一个分句,充当复句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能够单独 充当复句的一个分句,例如:
(16)“马祖根坐在墙角落里,鱼不动、虾不跳,两眼盯着窗台上的一片落 叶,看得蛮有味, 好象他的耳朵里塞了两团棉花,报名与他无关。” (熊尚志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还可以充当句子成分,包括作谓语、状语、补语、主语以及 定语等。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可以作谓语, 并且中间能加入其他成分。如:
(17)这群孩子真不好管,让他们排好队在进屋,他们不听,总是一窝蜂。
(《惯用语例释》)
(18)到必要时,他一定会拿起切菜刀的。他是个堂堂的男儿汉,不能甘心当 乌龟!
(19)魏兴东恶狠狠地说:“王世贵,小爬虫!我对他不能客气!” 。(《惯 用语例释》)
在上面的例子中,“一窝蜂”、“小爬虫”虽然在结构形式上是数量短语,但 它们却是谓词性惯用语,在上面的句子中能作谓语。
有些惯用语可以作状语,作状语时有时与中心语之间要加上“地”, 有时不要 加上, 例如:
(20)小炉匠 鬼头蛤蟆眼 地说:“三舅,今天带来二百两。 ” (北京大学语料 库)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2.3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的惯用语的语义特点:
惯用语是具有双层语义的特殊语言形式, 既有字面意义, 又有深层的实际意 义。因此, 在讲解惯用语的意义的时候, 要两方面兼顾。
2.3.1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
惯用语的字面意义是由其组成的成分构成。惯用语在形式上是一个词或词组,
因此其字面意义一般会由其词素或词甚至是词组构成。例如:“没笼头的马”“变 色龙”“笑面虎”等。“没笼头的马”的字面意义是指“没有龙头的马”,“变色 龙”“笑面虎”的字面意义分别是“变换颜色的龙”与“有笑面的虎”。在理解惯 用语的字面意义中, 词素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构成惯用语的组成词语中 去了解其字面意义并甚至能从中猜测其深层意义, 即实际意义。但不是哪个 惯用 语都有字面意义我们都能从中去猜测其意义。有的惯用语我们根本不能从构成惯用 语的组成成分去理解它的字面意义,但它只占的比率是极少的, 如:“马泊六”
(“马泊六”, 原作“马八六”, 八作泊,本为形容马放屁时的连续声响, 引申 为词锋快利的人,转义为牵引男女搞不正当关系的人)。对于这类惯用语我们只能 从它的来源或根据约定俗成的意义去理解。但惯用语的字面意义不是我们要研究的 地方而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其实际意义。
2.3.2 惯用语的实际意义:
惯用语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惯用语的意义不是其组成成份意义的简单叠加、
整合,而是脱离字面意义的隐喻性概念意义。试看下面两组例子:
(31)我沉默不语,睨视着犀吉,犹如从水池中刚爬上岸的 落水狗 ,混身在颤抖。
(32)虽然女老乔过去限制过小林入党,处处与他为难,但前一段揭发女老乔 时,小林该揭的都揭了,现在人家成了落水狗,自己也没必要非学鲁迅;倒是一见 消瘦下去的女老乔有些内疚,便主动打了招呼。(刘震云《单位》)
(33)他不慌不忙地下了马,把缰绳撂在拴马桩上。
(34)不久, 他们又说笑起来了。“你看说走就走了。”“可慌,比过新年,
娶新——也没见过他这么慌过!”“拴马桩也不顶事了。”(孙犁:《荷花淀》)
A 组例(31) 里的“落水狗”,指掉在水里的狗。这是它作为自由词组的意 义,也是惯用语“落水狗”的语源意义。例(32)里的“落水狗”,抽象出一个新 的意义,成为它作为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喻指失势的坏人。
B 组例(33) 里的“拴马桩”,指拴马的木桩。这是它作为自由词组的意义,也 是惯用语“拴马桩”的语源意义。例(34)里的“拴马桩”,抽象出一个新的意 义,成为它作为惯用语的实际意义:喻指能管住自己丈夫的妇女。
可见,惯用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字面意义只是惯用语的语源意 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就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或泛指义才是它的 实际意义,而实际意义是在字面意义基础上的比喻和引申。以动物来比喻人的惯用 语是拿动物来比喻、形容人, 因此它的实际意义大部分是比喻而来,所以,惯用语 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要了解惯用语的比喻意义, 我们应 该把构成惯用语的动物分类,从动物类别的角度来看涉及某种动物的惯用语有什么 特点,是用来比喻什么样的人。构成比喻人的惯用语的动物可分成以下几种:
2.3.2.1 由家养动物词汇构成的喻人惯用语的语义: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感情, 因此,在人类语言的基本词汇中有大量的涉及动物的词语,这些词语除了表示动物本身外,还用来指人,从而使其具有比喻意义。汉语也一样,在汉语言中都有用动物来做比喻的惯用语,特别是用来比喻人。
家养动物是一种跟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动物,因此人们对家养动物的外表、
习性特点等非常了解。家养动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狗、猪、猫、鸡鸭、马、牛、
(一)狗 狗这种动物在很多国家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但狗在汉语惯用语里都 是不好的形象,常被用来比喻不好的人, 带有贬义。比喻驯服的奴才, 称之为“哈 巴狗” ;比喻官僚地主等家里的管家一类的人, 称之为“看家狗” ;比喻卑鄙无 耻的人, 称之为“癫皮狗” ,把坏人的帮凶比喻为“狗腿子” ,把令人深恶痛绝 的人比喻为“狗屎堆”等。
(二)猪 “猪”一辈子生活在肮脏的猪槽圈子里,所以被认为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 有关猪的惯用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例如:
“大懒猪”:比喻懒惰的人。
“拱槽猪”:比喻身体肥胖,行动愚笨的人。
(三)猫 猫有喜欢白天睡觉、夜里活动的习性。与"猫"相搭配的惯用语也非常多, 例 如:
“夜猫子” —— 比喻喜欢晚睡的人。
“野猫” —— 喻举止粗野、不守规矩、纵情放肆的人。
“煨灶猫” —— 喻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人。
“馋嘴猫” —— 指馋嘴好吃的人或指贪恋女色的男人。
“三脚猫” —— 比喻对知识、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被窝猫” —— 办事毫无勇气,不敢见世面的人。
(四)兔 兔在中国字典里有好的一面, 如“兔起鹘落”来形容一个人动作敏捷。用“狗 兔听提”来比喻像狗兔般的柔顺伏贴, 也有表示狡猾、奸恶的喻意, 比如:“兔
罗雉 离”、“狡兔三窟”。
汉语中与兔子相关的惯用语有好的一面, 也有不好的一面。例如: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修辞特点
汉语经过长期发展,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固定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惯用 语等。它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 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集中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惯用语作为人民生活 经验的载体,不仅能表示一种事物或说明一项事理,而且还能表达说话者对该事物 或事理的主观评价、态度和感情色彩。所以惯用语除表达客体的词汇意义之外,还 有表达主体感情的修辞意义。惯用语本身有很多修辞特点,而含有比喻修辞格的惯 用语更是设喻丰富、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在传达思想感情和创造修辞效果方面,
是其它的表达法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们从汉语惯用语的修辞格与修辞作用两个方面 进行初步探讨。
2.4.1 常用的修辞法:
从意义上看,惯用语的语义并不是其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 而是指其整体意 义, 并且这种意义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表达出来的。以动物喻人的惯用语常用的修 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夸张等手法。
2.4.1.1 比喻法 比喻法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 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法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在语言的运用当中, 往往要借助于比喻来说明事 理或形象地描写事物。 这种比喻使用的人多了, 渐渐地广泛流行起来, 使比喻固 定化了。 它被专用于说明某一事理, 发生了转义, 它的本来意义反而不被人们注 意了。 经过一段时间它的比喻被抽象出来, 成为这一词组的基本意义, 这一词组 也就形成为一种新的“语”, 原来的意义被放置不用了。由比喻产生的惯用语 占 惯用语的大多数。例如:
老虎一向被视为百兽之王,是一种非常凶恶、凶悍的动物, 因此“母老虎”被 用来比喻泼辣、蛮横、凶悍的女人。“母老虎”的本体不出现, 只出现 喻体是老 虎,但两者之间在意义上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惯用语的比喻是以事实上存在的事物 作喻体,也就是说比喻是建立在实际性的基础上, 因此这类惯用语的比喻义是建立 在真实存在基础上。
这类惯用语还有:
笑面虎——比喻外貌和气善良心地凶狠毒辣的人。
美女蛇——比喻以姿色引诱他人的女人。
一条龙——比喻排的长队或能干的人物。
地头蛇——比喻在当地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人。
2.4.1.2 借代法 借代法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种类包括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等。使用借代法的以动物喻人的惯用语不多,主要是部分代替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
(41) 绳子往往从细处断,师傅是个乌鸦嘴,说好的不应坏的偏应,果然不幸 而言中。第一天卖了不足一半,第二天肉已不新鲜,少人问津,苍蝇却成群结队,
(42) 无心插柳的牟老刀喜出望外,明知道雷管玩这东西起码小两年了,但奈 何怎么安桩下套,这个鬼头蛤蟆眼的从来就是溜着河边走,湿鞋不湿脚,放多长的 线也只钓上来
例(41)里的“乌鸦嘴”,指说不吉利话的嘴,用“乌鸦嘴”指代说不吉利话的 人。例(42)里的“鬼头蛤蟆眼”,形容人长相难看的样子,“头”与“眼”是人 体的组成部分,对人的长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头”与“眼”是部分代替整体
“长相”, 因此用“鬼头蛤蟆眼” 来指代长相难看的人。
2.4.1.3 引申法 引申是指通过对某种行为方式、现象或状态的描绘, 结合生活实际而引申、推 演出新的意义——引伸义, 在实际运用中, 起作用的是惯用语的引申义。如:
(43)又愤愤地大骂:“反动派的看家狗!你们镇压了抗日运动„„屠杀了抗 日的人们„„” (北京大学语料库)
(44)不一次次地暗自检索自己,她发现,一旦让她站出来亮私的时候,她会 比狗屎堆 还臭!(北京大学语料库)
(45) 此时的雷诺活像个丧家犬,他用哭丧的声音打电话给海峡对面的丘吉尔:
“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北京大学语料库)
(46) 黄会兵 江湖上出了个采花蜂,他采花特别,只要遇到可心的女子,千方 百计也要和那个女子接近,让人喜欢他,然后心甘情愿地嫁给他。(北京大学语料 库)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及文化内涵
惯用语是与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它具体表达了人民群 众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同其他固定词组一样,惯用语的意义有褒有贬。不过,
总体上说,惯用语中褒义的不多。除了一部分褒义及中性义的以外,带有贬义的最 多。
其一、贬义:以动物喻人惯用语是拿动物来比喻人, 因此此类惯用语大多数都 有贬义,符合用来比喻、描绘不好的人, 例如:
(69)呸! 看你们这些白狗子还能神气几天!(谭远身《渔家女》)
(70)“独眼龙”无耻地央求:“还望四哥在皇军面前, 为小弟多多美言。”
(王厚选《古城青史》)
(71)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毛泽东词《满江红》)
在上面的例子中, “白狗子”、“独眼龙”、“害人虫”都含有贬义。“白狗 子”特指国民党反动军队或军人,“独眼龙”特指瞎了一只眼的人,“害人虫” 原 指危害人类的昆虫, 特指危害人民的个人或集体。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大多数是含有贬义。据统计,一共有 162 个惯用语是含贬义 的,占以动物喻人惯用语总数量的 83.93%。
其二、褒义:以动物喻人惯用语大多数是有贬义, 但也有褒义的惯用语, 此 类惯用语的数量并不多,只有 20 个, 占以动物喻人惯用语总数量的 10.36% 。例 如:
(72)有少数人当伯乐变成群众和领导一起当伯乐,有助于领导扩大物色人才 的视野,冲破妨碍选拔人才的思想障碍,从而可以纠正选拔人才中容易产生的偏听 偏信, 任人不当,嫉妒贤能等缺点, 使那些德才兼备的 “千里马”得以充分施展 才能的机会。(《北京晚报》, 1980 年 12 月 5 日)
(73)尽管大家都欺侮他, 全场上上下下都承认老路是个大好人,是勤奋踏实 的老黄牛。(《蒋子龙短篇小说集》,148 页)
(74)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 甘为孺子牛,
敢与千夫对。 一生无媚骨, 致死不绕罪。 又加文词美, 讽刺有深味。(“《陈 毅诗词选集》,189 页”)
在上述的例子中,“千里马”、“老黄牛”、“孺子牛”都含有褒义。“千里 马” 比喻杰出的人才,“老黄牛”喻老实勤恳、任劳任怨、一心为公众服务的人,
“孺子牛”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其三、中性义:以动物喻人惯用语 还有一些中性的惯用语(包括 11 个中性惯 用语),但此类惯用语所占的比例不多(占 5.69%)。中性的惯用语多是客观说明 一种事情或动作,并不包含用者的肯定与否定的态度在内。
(75)钢, 是不是你听人家说我是“飞鸽牌”的? 要甩下你? (李宏林《新岸》)
(76)小伙子愣了一阵,问:“你们收不收旱鸭子?”(申捷《中国蛙人》)
“飞鸽牌”是一个中性惯用语, 原指中国天津所产自行车的牌号,现在特指 不会长期在某地呆下去的人。“旱鸭子”比喻不会游泳的人, 也是个中性惯用语。
“飞鸽牌”、“旱鸭子”在使用时不包含用者的感情或态度,即没有爱憎之分。
汉语惯用语都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只要使用得当,会给语言增色不少。
2.5.2 以动物比喻人惯用语的语体色彩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大多数来源于民间,取材于人们的生活及动物界。日常生活 是惯用语的重要来源,因此大部分以动物喻人惯用语都带有浓重的生活色彩,即具 有很强烈的口语色彩。此类惯用语大多数都含有贬义并经常在口语中使用, 因此不 能在正式的场合使用。例如:
(77)姑娘说:“他们是地头蛇,一方之霸,我们的人太少,又有老弱拖累,
要不是得到夫人相救,终究会吃大亏。”(《李自成》,第一卷下册 502 页)
(78)我多少年把什么父亲忘得一干二净。那个人把我妈甩啦——这个狗杂 种,”他恶狠狠地骂了一句,然后牢牢地闭上了嘴。(北大语料库)
(79)方怡走过来说:“我看你们的内分泌系统都出问题了,一个个还跟乌眼 鸡一样。(北大语料库)
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用特点
2.6.1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使用与语义关系
语义双层性是汉语惯用语的典型特征,表层的字面意义仅是其外在形式,由此引 申、烘托出的深层意义才是惯用语的真正内涵。因此,在使用惯用语是一定要辨析 它的意义。 例如:
(80)王大妈告诉女儿:“你可不能得罪陈如芬,那是一只母老虎!”
(81)我不怕方海英那个母老虎,她只是嘴上凶,其实不敢把谁怎么样。
上面的两个例子中,“母老虎”不是真的指母老虎, 其意思是指凶恶的女人,
是骂人的话。理解惯用语对于理解句子的意思, 句子内在含义或语气有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惯用语是一定要弄清楚其意思, 免得造成误解。
2.6.2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使用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关系
由于以动物喻人惯用语在语用上具有感情色彩,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惯用语可 以表达个人感情、看法,是褒是贬一目了然,有些还带有明显的讽刺意味。正因为 如此, 在使用惯用语时一定要弄清楚这一问题, 免得混淆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此 外,汉语里以动物喻人惯用语都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只要使用得当,会使语言的表达 能力增强的不少。
由于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 因此在 使用时, 要根据具体的场合而运用。一般情况下, 带有贬义的惯用语只符合在口 语中使用,不符合在正式的场合使用。
2.6.3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用法与语境的关系 学习惯用语最终的目的在于在实际交流中运用它。惯用语的运用离不开语境,
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是大家所公知的。如果说惯用语的形式结构、语义层面是属于
“静态”层面的话,那么惯用语在语境中的运用就应当属于“动态”层面。把惯用语 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既可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又能够看到它的用法。
(男唱):小姐呀, 不嫌相如家道贫,我愿与你 。。。
(女声):与我什么?
(男唱):比翼鸟成双对。
(越剧:《卓文君》)
焦氏 :虎子心里现在打的是什么主意?他要干点什么?
花金子:不知道。
焦氏 :你不知道, 你是他肚子里的蛔虫, 心上的...
(曹禺《原野》,二幕)
梁队长说:“用不着这样草鸡胆,你看 天色已经是下午啦,要是来上三头五个 的,敲掉算啦!”
“少说些没油盐的话,这里能比根据地?再说你现在负的是什么责任?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以上例子中的惯用语都出现在特定的场合, 即出现在对话中。从对话中, 我 们能确定“比翼鸟”、“别人肚子里的蛔虫”、“草鸡蛋”的具体含义, 同时也能 够看到它们在具体的对话中怎么使用。“比翼鸟”,原指相伴飞行的鸟儿, 比喻感 情和谐的恩爱夫妻。“比翼鸟”在例(82)中充当句子的主语, 后面的谓语也是解 释“比翼鸟”的意思, 即“成双对”。这种主语是惯用语跟谓语是一种解释主语的 连用, 在具体的语境中, 我们既能懂得惯用语的含义,又能看到它的特殊的用 法。又如在例(83)中,惯用语的原型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 比喻对别人非常 了解的人,但在例(83)的具体的语境中,“别人”就被放弃不用了而惯用语的整 体意义没有发生变化。
2.6.4 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用法
惯用语的固定性:作为固定语家族中的一员,惯用语的结构是约定俗成、相对 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任意增减、替换其中的成分。比如,如果把“笑面 虎”改成“笑面的老虎”, 它的比喻意义就没有了, 其结构也不是惯用语了。或 如“狗掀门帘”这个惯用语如果改成“狗掀上门帘”或“狗掀窗帘”的话,其双层 意义便会消失,短语也会因此失去惯用语的资格。
惯用语的灵活性:惯用语既有一定的固定格式,使用时结构上又比较灵活,
有时中间可插入其它成分,或词序发生变化, 例如:
(85)你思量思量,改霞是那号傻瓜不是?出了笼的鸟,自己有进笼吗?(柳 青《创业史》)
(86)有一个胡太印在,可以先拿他当挡风的墙,挡不住, 在那他挡替罪的羊。(于敏:《第一个回合》,758 页)
(87)却说莘善领着浑家阮氏,和十二岁的女儿,同一般逃难的,背着包裹,
结队而走。忙忙如丧家之犬, 急急如漏网之鱼。(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 卷)
(88)张家口、新保安、怀来和整个北平、天津、塘洁、唐山诸敌,除某几个 部队例如三十五军、六十二军、九十四军中的若干个别的师,在依靠工事保守时尚 有较强的战斗力外,共计精神都是很差的, 都已成惊弓之鸟, 尤其你们入关后 是如此。(《毛泽东选集》,1255 页)
(89)自己手下的一些人真是太没有用了,平常指会说大话,吹牛皮,等到事 情到了紧要的关头,竟没有一点用处, 甚至于连自己的身子也保不牢。(惯用语的 原始结构)(《叶紫选集》, 60 页)
(90)他的牛皮比天吹得还大。(惯用语的结构发生变化)
研究结果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越南学生使用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偏误成因分析
“nếu mà anh ấy không phải là con ong chăm chỉ thì cũng tốt thôi”、“nếu mà anh ấy không phải là con ong chuyên hút mật hoa thì tốt”,其他都把“采花蜂”翻译成“kẻ ong bướm”、“kẻ trăng hoa”、“kẻ hay trêu hoa ghẹo nguyệt”等。
答错的比例最高的是“夜猫子, 占 10.5%。有少数学生误解“夜猫子”的意 思, 因此翻译成“người chăm chỉ”、“con ong chăm chỉ”。但大多数学生都理解 对,把它翻译成“ke hay chơi đêm”、“con mèo hoang”、“kẻ ăn sương”、
“giống loài mèo đêm”、“con cú đêm”、“người làm việc về đêm”等。
不答的比例最高的就是“替罪羊”, 占 25.3%, 而大多数学生都翻译得对,
把“替罪羊” 翻译成“bia đỡ đạn”、“vật thế mạng”、“vật thế thân”、“vật hiến tế”或 翻译“替罪羊”时采取意译的方法。
总而言之,学生翻译惯用语的水平很好, 在翻译时都会找出相应的越南固定 语。这样既能省事,不要解释惯用语的语义,又能使译句保留深厚的文化含义。
3.2 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偏误成因分析 3.2.1 越南学生使用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分析 经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越南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 偏误成的成因所在。归根结底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 惯用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字面意义只是惯用语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就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或泛指义才是它的实际意义,而实际意义是在字面意义基础上的比喻和引申。以动物来比喻人的惯用语是拿动物来比喻、形容人, 因此它的实际意义大部分是比喻而来,所以,惯用语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但根据调查的结果,没有谁能答对练习一的所有选项, 答对的比例比答错的高。答错的学生主要是误解惯用语的意义,即把字面意义当作比喻意义,比如 把“落水狗”理解为“落在水里的狗”, 把“摇鹅毛扇”理解为“摇动鹅毛做成的扇”或把“三脚猫”理解为“只有三脚的猫”。可
见, 惯用语的比喻意义不是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理解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比 喻意义对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难点。
(二) 不了解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不了解惯用语的感情色彩也是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常犯的错误。惯用语的感情 色彩对越南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虽然答对的比例比相当高, 但答错的学生所占的 比例也不少。答错的学生主要是弄不清楚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把贬义的惯用语理解 为褒义或中性义, 或者分不清那个惯用语是褒义、贬义或中性义。例如:“多嘴 驴” 比喻没分寸乱说话的人, 含贬义, 但 31.2% 的学生理解为是中性的,甚至
也有 3.5% 的人理解为是褒义的。“小白兔”, 比喻温顺善良的人, 含褒义,但 18.9% 的学生误解它的感情色彩, 理解为中性义或贬义等。
3.2.2 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句法偏误分析 (一)不清楚惯用语的句法功能
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常犯错误的另一个原因是弄不清楚惯用语在句子中的句法 功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见,本人设计的六个练习中,练习三答错的比例最 高。而练习三设计的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掌握惯用语句法功能的情况。学生在做练习 时犯错误主要是不知道惯用语在句子中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例如,“马大哈”、
“美女蛇”、“井底蛙”、“独眼龙”、“大眼猴”等都是定中式结构, 在句中常 作主语、宾语、定语。但很多学生误解这些惯用语的句法功能,以为它们能作谓 语、状语等, 或只知道它们能作主语而不知道它又能作定语或宾语等。或如惯用语
“鬼头蛤蟆眼”,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和补语, 但 75.8%的学生回答不对,以为它能 作定语、主语等成分, 答对的比例只占 10.5%。再如“一窝蜂”在句中只能作谓语 和状语, 但 33.7%的学生回答不对, 以为它能作主语、定语与宾语等成分。“当 乌龟”在句中只能作谓语, 但 61.0% 的学生以为能作定语、补语等。从学生所选 的选项与答错的比例可见, 惯用语的句法功能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学 生在使用惯用语时偏误出现的比例最高的原因之一。
(二)不掌握惯用语的结构灵活特点 如上面已介绍,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结构上既有固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此, 在练习五本人提供一些惯用语及其实际的使用, 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判断惯
用语在使用时是否正确, 从而能知道学生是否掌握惯用语的实际用法。然而调查结 果显示,练习五答错的比例较高,答错最高的比例可达 67.4%。之所以答错的比例 那么高是因为学生不掌握惯用语的灵活特点。例如:“吹牛皮”的原始结构是“吹 牛皮”, 但进入句子时中间可插入其它成分,或词序发生变化,如可以说“吹破了 牛皮”、“他的牛皮比天吹得还大”。但是因为不掌握这一特点, 所以 67.4% 的 学生认为“他的牛皮比天吹得还大”是惯用语“吹牛皮”的一种错误的使用。或如
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教学的建议
基于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以动物喻人惯用语的现状调查及偏误成因分析,本人 冒昧就老师、学生、教程、辞典编纂等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3.3.1 对老师教学法的建议
汉语惯用语教学的效果如何全都取决于汉语老师的教学法。在教学时,老师可 针对不同的学生而采取适当的讲授惯用语的方法。 下面就是为汉语老师提供的一些 惯用语教学建议。
(一) 日常教学引入惯用语
因为惯用语是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高, 因此在 交际中或多或少会遇到惯用语。然而现在在越南各大学的汉语教学教程中没有正规 地把惯用语教学当作教学的内容。根据本人所调查, 在专门给越南学生教汉语的整 套汉语教学教材中,没有一本教程里面含有的惯用语教学的内容。如果在课堂上,
老师不帮助学生弥补这一缺陷,学生一定就会对汉语惯用语这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知 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老师应该适当地引入惯用语,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惯用语 的意义与用法。
(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惯用语的意思
根据问卷调查, 本人发现越南大学生在使用惯用语时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 把字面意义当作实际意义, 如“小白兔”理解为“又小又白的兔子”,“三脚猫”
理解为“只有三脚的猫”等。惯用语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因为字面意义只 是惯用语的语源意义,而不是它的实际意义,而实际意义是在字面意义基础上的比 喻和引申。因此, 在汉语惯用于教学中, 老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这一点, 同时也应 该引导学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意义的联想, 从整体上把握惯用语的意义并进行长期 的训练。
(三)有选择地教授惯用语
汉语言中的惯用语的数量很多,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惯用语都教授给学生,而 有选择地教授惯用语, 如应该选择那些生命力比较强的,应用比较广泛的,出现频 率较高的,舍弃那些方言色彩比较浓的、庸俗的、缺乏时代感的以及追求时尚的惯 用语。方言色彩较浓的惯用语使用率不高, 庸俗的惯用语使用时将使听者对说话的 人产生厌恶的感觉,从而导致交流的失败。缺乏时代感的惯用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慢慢消失,没有强烈的生命力。 追求时尚的惯用语只是一时流行,没有深厚的文化 内涵,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因此, 这些惯用语都不适宜传授给学生,这一点教师们 在讲授惯用语时一定要把握好。
(四)采取比较教学法
像汉语一样, 在越南语也有大量以动物比喻人的词语,但这两种语言里的比喻 人的词汇在结构、语义、用法、文化等特点都有所不同,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无疑将 遇到不少困难,因此在讲授汉语惯用语时应该采取比较法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障 碍。通过比较,异同之处才能够明显地显露出来,从而能加深学生对惯用语的理 解,同时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特别在文化内涵方面,通过比较法分析什 么动物常比喻什么人,动物喻体、喻义在汉越两种文化中 的异同等问题我们可以了 解到中越两国人民对动物界的态度及认知特点。
(五)设置具体语境
进行汉语惯用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的内 容不能脱离交际的语境。老师可以设置让学生能运用惯用语进行交际的语境,如可 以先给学生一些惯用语,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惯用语来进行交际。老 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语言环境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多说多用惯用语并及时纠 正偏误,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可以练习使用惯用语, 从而能了解惯用语的具体 含义及实际的用法。为了更全面地设置语境,老师们不要给学生单个的例句,而要尽 量给其对话例句,把交际语境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话例句的内容更丰富,语境性 也更强, 同时又可以充分向学生展示惯用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等都有利于 学生掌握使用惯用语。 可以说设置语境法就是惯用语学习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实际 的语境练习, 学生可以牢牢地记住课堂上所学的惯用语,同时也能掌握惯用语的具 体运用。
(六)文化渗透法 由于中越两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审美取向、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上都有 不同之处,使得越南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时也要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在 授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地讲授文化内容,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讲解惯用语,并可以 结合比较法做些中越文化的对比分析。汉语老师可以从喻体与喻义是否相同的角度 进行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文化上的差异。比如在汉语与越南语里以动物喻人的喻 体相同,喻义也相同, 如:在汉语里,“井底蛙” 比喻目光短浅的人,在越南语 也有相应的喻体与喻义,如:“ếch ngồi đáy giếng”。或如:汉语里的 “笼中鸟”
,比喻身受束缚、失去自由的人, 在越南语的相应成语有“cá chậu chim lồng”。
“寄生虫”在汉语里含有贬义,比喻能劳动而不劳动、依靠剥削为生的人; 在越语 里就有相应的喻体与喻义,如 “kí sinh trùng”。
此外,在汉语与越南语有相同的以动物喻人的喻体,但喻义却不同。例如,汉 语里的惯用语“老蟹” 比喻奸诈狡猾或不够正派的老妇人,“没脚蟹”比喻没有活 动能力的人, “独脚蟹”比喻孤立无援、形单势薄的人, “软脚蟹” 比喻没有 能力、胆小怕事的人或没有骨气的人。 但是在越南语, 涉及螃蟹的用来比喻人的词 语有“ngang như cua”, 比喻 某个人脾气倔强执拗。或如:乌龟在越南语是长寿的象
征 同时也是动作缓慢, 迟迟不进的代表动物, 因此在越南语的“chậm như rùa”,
乌龟常被用来比喻动作缓慢的人。但在汉语里,“乌龟”却被用来比喻落伍的人或 妻子有外遇的人。再如:“羊” 这种动物在汉语里被视为温顺善良的动物,如:
“小绵羊”比喻老实听话、性格驯服的人,“替罪羊”比喻代替别人承担罪过的 人。但是在越南语, 羊的形象带有贬义, 常用来比喻贪恋女色的男人,如:“con dê già”或“con dê cụ”。
反之,在汉越语中,有相同的以动物喻人的喻义,但喻体却不相同。例如,都 比喻浑身湿透的很狼狈的人, 但在汉语里的惯用语喻体是“鸡”(“落汤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