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摘 要 “在 NP”和“从 N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介词短语,一直以来很受到语 法学家的重视。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 对“在 NP”和“从 NP” 进行研究。 根据所收集的例句,以丰富的语言事实为基础,本文对“在 NP”和“从 NP” 进行较为细致地分析,试图对两者的相关语法功能进行比较,并揭示两者的语义内 容、篇章功能的区别。论文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引言》:综述一下前人对“在 NP”和“从 NP”的研究成果并找出前 人对两者所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在 NP”和“从 NP”相关语法表现比较》:先分析“在 NP”和“从 NP”的 NP 主要成分区别;然后,描写两者的分布情况,对比两者所搭配的动词和 介词隐现情况;其次,对两者充当句法成分加以分析和比较,并得出各自不同的特 点。 第三章《“在 NP”和“从 NP”相关语义内涵比较》:根据“在 NP”和“从 NP”的相关语法表现区别,本文进一步讨论“在 NP”和“从 NP”的的语义和两者 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的区别。 第四章《“在 NP”和“从 NP”篇章功能比较》:从前文论述的基础上,本文 又对“在 NP”和“从 NP”是否在篇章衔接和语用功能上存在不同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在 NP 从 NP 语法 语义 篇章 对比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CHINESE "ZAI NP" AND "CONG NP"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Zai NP" and "Cong NP" is a modern Chinese common prepositional phrase, which has been a subject of Linguist’s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Zai NP" and "Cong NP" Based on collecting samples with the extreme multiform language color, the writer carried out analyzing very detailed on the "Zai NP" and "Cong NP" Since then the writer compared their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as a first step and did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contents as well as in literature linking features The composition included the main elements as follows: • Chapter I: Introduction Summarize predecessors’ results in the "Zai NP" and "Cong NP" research and finds out their shortcomings on research to complete • Chapter II: Compar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Zai NP" and "Cong NP" Firstly, the different NP components of "Zai NP" and "Cong NP" will be analyzed Secondly, describ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ompare what kinds of verbs they can combine and the looming status of prepositions Then, the writ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grammatical components that they can handle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from this • Chapter III: "Zai NP" and "Cong NP"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relevant comparison Base on the different grammar between "Zai NP" and "Cong NP", the writer made a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different semantics between "Zai NP" and "Cong NP" as well as different meaning of sentences including components from "Zai NP" and "Cong NP" • Chapter IV: Compare uses of linking literature of "Zai NP" and "Cong NP"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above, the writer continuously mad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ragmatic respect and literature linking It has likely existed fixed differences Key words: Zai NP Cong NP Grammar Semantic Literature Comparison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目录 第一章引言 01 1.1 选题缘由 01 1.2 对象限定与语料说明 01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02 1.3.1 关于“在 NP”的研究 02 1.3.2 关于“从 NP”的研究 08 1.3.3 存在的问题 10 第二章“在 NP”和“从 NP”相关语法表现比较 12 2.1“NP”构成情况比较 12 2.1.1“在 NP”的“NP”构成情况 12 2.1.2“从 NP”的“NP”构成情况 15 2.1.3 对比 18 2.2“在 NP”和“从 NP”句法位置比较 20 2.2.1“在 NP”的句法位置 20 2.2.2“从 NP”的句法位置 22 2.2.3 对比 23 2.3“在 NP”和“从 NP”语法功能比较 24 2.3.1“在 NP”和“从 NP”各自搭配的动词比较 24 2.3.1.1“在 NP”对[±位移]类动词的选择 24 2.3.1.2“从 NP”对[±位移]类动词的选择 26 2.3.1.3 对比 26 2.3.2 隐现情况比较 28 2.3.2.1“在 NP”的隐现情况 28 2.3.2.2“从 NP”的隐现情况 35 2.3.2.3 对比 39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2.3.3“在 NP”和“从 NP”充当语法成分比较 40 2.3.3.1“在 NP”充当语法成分 40 2.3.3.2“从 NP”充当语法成分 44 2.3.3.3 对比 47 2.4 本章小结 49 第三章“在 NP”和“从 NP”相关语义内涵比较 50 3.1“在 NP”和“从 NP”语义内涵比较 50 3.1.1“在 NP”的语义内涵 50 3.1.2“从 NP”的语义内涵 53 3.1.3 对比 56 3.2“在 NP”和“从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比较 57 3.2.1“在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 57 3.2.2“从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 58 3.2.3 对比 59 3.3 本章小结 60 第四章“在 NP”和“从 NP”篇章功能比较 61 4.1“在 NP”和“从 NP”的篇章衔接功能比较 61 4.1.1“在 NP”的篇章衔接功能 61 4.1.2“从 NP”的篇章衔接功能 62 4.1.3 对比 64 4.2“在 NP”和“从 NP”语体色彩和使用频率的差异 65 4.3 本章小结 65 全文总结 67 参考文献 68 致谢 70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在 NP”和“从 NP”结构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在”和“从”两个 介词所带的“NP”成分,有时候意义相同,例如是处所词或者时间词。在句中, “在 NP”和“从 NP”所充当句法成分也差不多。可以说,这两个介词的共同特点 比较多,使学习者在一些情况下觉得模糊、难以使用。从其他越南学生以及本人多 年学习汉语的经验发现,在使用“在”和“从”这两个介词的时候,越南学生有时 会把两者混淆起来。例如:应该说“我从北京学习回来”,越南学生会说“我在北 京学习回来”。这果然是受到我们母语的影响。那么,这两句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什么时候应该用“在 NP”、什么时候得用 “从 NP”?“在 NP”和“从 NP”这两 个结构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就试图把两者进行对比。 “在 NP”和“从 NP”结构引起过语法学界很多学者的注意,许多文章从不同 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讨论了这些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在 NP”和 “从 NP”在句中的位置、语义内容、语法功能。本文要从结构、语法、语义、篇章 等角度对“在 NP”和“从 NP”有一个更全面的考察和研究,然后进一步把两者进 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 研究的结果会引起各位老师在教学当中注意识别“在 NP”和“从 NP”的特 点,帮助留学生、特别是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更容易掌握 “在 NP”和“从 NP” 这两个介词结构的用法。本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多少也有帮助。 1.2 对象限定与语料说明 1.2.1 对象限定 有关“在”和“从”的词类属性,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本文只讨论的是介词 “在”和“从”同名词性词语相结合组成介词结构“在 NP”和“从 NP”。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1.2.2 语料说明 语料多选自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报刊、课本等等。从那些口语、书面语 作品中,本文进行搜集有关例句,一共有 1671 个例句,其中,“在 NP”853 例、 “从 NP”818 例,两项数据大致均衡。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关于“在 NP”的研究 1.3.1.1“在 NP”的 NP 结构 杨凤清(1985)在讨论介词“在”的时候已经指出:与介词“在”组合可以 是名词,可是更多的是方位词形成“在……上(下、里、中、外)这样的固定格 式,嵌入“在……上”之间的除名词外,还可以是名词性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 不管是什么词,一旦插入“在……(方)”中间,就变成名词性的了。 金昌吉(1991)也谈到“在”和“里、中、间……”等这些方位词组合,可 是不是构成处所短语,而是构成一种特殊的时间短语,所表示的是“时段”的内 容。有时候,“在”跟“(以、之)前”和“(以、之)后”这些方位词组合成时 间短语。有时候,“在”还可与“前后”、“左右”这些合成方位词组合,表示一 个大概的,不确定的时间范围。 关于“在 NP”的 NP 结构,还没被充分的考察,需要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NP 应该被具体划分,例如:NP 应该是什么名词;或者 NP 有什么样的结构(偏正结 构、并列结构、方位结构等等)。 1.3.1.2“在 NP”在句中的位置 现代汉语里,由介词“在”跟处所词、方位词或方位词组组成的介词结构,在 句子中有时位于动词前;有时位于动词后;有时既可以位于动词前,又可以位于动 词后。对这个问题,各位语言学家有相当一致的看法: 范继淹(1982)认为介词短语“在+处所”在句中有三种位置,可以构成下面 三种句式,以 NP 代表名词短语,VP 代表动词短语,PP 代表介词短语,即:A 式 PP + NP + VP;B 式 NP + PP + VP;C 式 NP + VP + PP。他认为只有通过三种句式的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对比分析,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范先生运用变换分 析法,揭示出 ABC 三种句式的相互关系。 徐国玉(1982)接受范先生所提出的 种句式,又进一步研究三种不同位置的 “在 + 处所”可以在一个句子里同时出现,A、B、C 三式可以合成一个总结构式: PP1 + NP + PP2 + VP + PP3 (如:在学校,我在宿舍里接了一根地线在暖气片 上。) 张保胜(1983)认为“在 + NP”在句中的位置是跟动词的类(按传统语法把 动词分成“及物”和“不及物”两类)有关。作者提出:不及物动词中,有一部分 只能出现在“在 + NP”的后面,不能出现在它的前面,即只适应句式 B:NP + PP + VP,有一部分只适应句式 C:NP + VP + PP,有一部分既可以适应 B 式,也可以 适应 C 式。及物动词中,也有同样的分类。 沈星怡(1984)支持范先生的论点:用在句首和用在主语后、谓语前的介词短 语“在 + 处所”,在结构上、在语义上都不能看作是同一个状语。 杨凤清(1985)认为表示时间的“在 NP”也有三种位置:动词、形容词前,动 词后,句首。在动词、形容词前的“在 NP”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表时间的“在 NP”在动词后的较少,一般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在 NP”在句首,一般是强 调事情发生的时间,即表示在此时此刻,什么事情发生了。 李临定(1988)也讨论了“在”字短语的几种位置,他认为“在”格词语有四 种位置,除了范先生提出的三种外,他还把“在”介词短语置于述语 + N(受)后 的句式作为一种句式对待,这正是范先生所说 C 式的特定条件下的句式。 金昌吉(1991)在谈时间短语中的介词“在”也说过:“在”所构成的时间短 语(以 Z 来表示)在句中通常是作状语,可以有三种不同的位置,构成三种不同的 句式:A 式 Z + NP + VP,B 式 NP + Z + VP,C 式 NP + VP + Z。另外,Z 有时可以 在句首(A 式)和句中(B 式)两个位置上相互移换,但这种变换并非无条件的, 可是金先生还没谈到变换的具体条件有哪些。 侯敏(1992)也认为在汉语中,“在 + 处所”有三个位置:句首,句中动词 前,句中动词后。可是他主要讨论“在 + 处所”的位置与动词类别的关系,搞清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PPV 和 VPP 中 PP 的语义内容究竟是什么,它们的差别在哪里,这是它们对词有所选 择的关键所在。同时,根据需要对动词加以分类。 喻咏梅(1999)认为,从句法语义的角度来看,处所范畴的自然语序在表层的 分布有两种:“NP + PP + VP”和“NP + VP + PP”,即范先生所说的 B、C 两 式。喻认为 A 式语序为语用变序,因为该语序中“在 + 处所”的句法语义功能与 B 式语序中的完全相同。 黄文太(1999)也跟上述的各位专家持同样看法,承认“在 + 处所”在句中 的三个位置。 王一平(1999)进一步把“在 + 处所”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揭示语 篇中“在 + 处所”在句中前置(句首)、中置(句中)、后置(句末)的种种条 件及制约因素。 我们赞同范先生提出的三种分布。AB 两式语义功能并不完全相同,语法功能也 不一样,这从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而且也不是所有的 B 式都能因语用关系而转 为 A 式,齐沪扬(1999)就认为“在 + 处所”句中的“在 + 处所”能不能前移到 句首后句子,都在音节的单双的区别上了,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 B 式中的“在 + 处所”都能移至句首。 总之,在句中,“在 NP”主要有三种位置:句首、句中(动词之前)、句末 (动词之后)。不过,从上述也容易看出,想确定“在 NP”在句中的位置不但只靠 它的语法形式而且还需要考虑到它的语义内容。 1.3.1.3“在 NP”的语义内容 1.表处所的“在 NP” 范继淹(1982)对 A、B、C 三式的语义都作了概括:A 式 PP 确指整个事件发生 的处所;B 式 PP 确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状态呈现的处所;C 式 PP 确指动作达到的 处所或状态呈现的处所。A、B、C 三式的及物动词句的 PP 无确指动作参与者所在处 所的功能,不及物动词句的 PP 一般也就是动作者或状态呈现者所在的处所。 沈星怡(1984)说明了 A 式的特征,通过一系列例子,他提出两点:第一, “在 + 处所”在 A 句中对主语有隐含的语义关系,在 B 句中则没有;第二,“在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 处所”在 A 句中不一定表示宾语的处所,在 B 句中则一定表示宾语的处所。他同 意范继淹的观点,认为用在句首和用在主语后、谓语前的“在 + 处所”在结构 上、语义上不能看作是同一个状语。 侯敏(1992)认为范继淹对 C 式“在 + NP”的语义概括不严密,如“他把球 抽在网子上了”既不是状态呈现的处所,也难理解为动作达到的处所。认为 C 式中 PP 的语义内容应包括:(1)表动作参与者(施事、受事、工具等)受动作影响所 居的处所;(2)表状态呈现的处所。 齐沪杨(1999)认为“在”字句是反映静态位置的一种句式。状态“在”字句 表示留存在空间位置上的物体呈现出一种状态,动作过程参与者只有一个,且占据 着这个空间位置,在时间特征上具有方然性和已然性;动作“在”字句表示动作发 生的处所或动作达到的处所,也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点上有时间轴上的运动,动作 过程的参与者有两个,与空间位置有重合和不重合两种关系。 喻咏梅(1999)认为在施动句中“在 NP”的语义功能可概括为 [-位移] 的施 事 [原点]、受事 [原点] 和 [+位移] 的受事 [起点]、受事 [终点]。在 C 式中, 只有 [终点] 意义,且在及物句中强调受事 [终点],在 B 式中,可涉及上述所有 语义功能。在状态句中,“在 NP”只有 [原点]一种语义特征,且无论在哪种语序 中,都指当事 [原点]。 黄文太(1999)认为表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在 NP”用在谓语动词前 或主语前。在这种场合,“在 NP”可以调换到主语后,其基本语义不变。“在 NP”在谓语动词之后,表示一种客观存在,指出生、发生、产生、居留的处所,它 还表动作后事物所达到的处所。谓语动词如带有附加成分,如助词“着”、 “了”、“过”,“在 NP”只能用在谓语动词前,换言之,动词带了助词“着”、 “了”、“过”后,就不能再带“在 NP”作补语。如:他在屋里坐着。 黄婉梅(2002)从空间系统的角度把含有“在 NP”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分成两 种基本句式:位置句和位移句。位置句中的“在 NP”表示存在处所,位移句的“在 NP”表示终点处所或源点处所,但不管是哪种处所,该处所中都至少有或原有、将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有一人或一物存在。他认为“在 NP”的这种属性是“在 NP”语义指向不落空原 则。 2.“在 NP”的其他语义内容 杨凤清(1985)、张云徽(1989)、黄文太(1999)在讨论“在 NP”结构的语 义,除了指出“在 NP”能表示处所以外还认为“在 NP”能表示很多意义:表示时 间、表示范围、表示条件、表示境况、表示过程、表示行为的主体。 从以上对“在 NP”结构的语义所作综合,我们不难看出:“在 NP”结构的语 义是十分复杂的,各种语义之间的差异也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在 NP”结构的 语义不同,不但会造成句子结构的差别,而且会牵涉句式的转换。因此,我们有必 要充分了解并掌握“在 NP”结构表示的各种语义,以便更好地利用它来为句法分析 服务。 1.3.1.4“在 NP”的语法功能 黄德智(1980)用层次分析法,指出介词结构(最常用的是“在”和“到”这 两个)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 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可以划分为三种句式: S1: V1 + J + V2 S2: V1 + J + J’+ V2 S3: V1 + J + O + V2 其中,J 代表介词结构,J’ 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1 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 语,V2 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 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S1、S2、S3 分别代表复杂谓语句中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三种格 式。 汪树福(1984)在有些语法学家争论“介词结构能不能作补语”的问题上,再 一次肯定介词结构可以做补语。他认为那些文章只谈到几个单音动词与少数介词相 结合的情况,并且局限于介所向和介所到的范围内,开放性差。他提出三种情况: 第一,由介词“在”与方位词呼应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双音(复合)动词的处所 补语;第二,在一个动宾词组后,紧接一个与介词“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补 10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但在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点,“从”可以表示动作经由的处所或事物发生的空 间起点,“在”没有这种用法。 其一,介词“在”和“从”跟时间词语结合时也有共同之处, “在 NP”表示 动作发生的时点、时段;“从”如果跟“到”、“至”等配搭,则既表起点又表迄 点,如果跟“以后”、“以来”搭配,则既表时间起点,又兼有时段的意思。 其二,“在 NP”和“从 NP”表示的范围也不一样。从所搜集的语料中,本文 发现,因为结构的特点,所以同时表示具体范围、抽象范围,但“从 NP”的范围 多于表示有起点和终点的范围(从……到/至……)(有时候,“从 NP”表示的范 围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如:“从生活中”等但比较少);“在 NP”的范围,除了 “在……之间”结构以外,大多数不表示有起点和终点的范围。例如: (108)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韩鉴堂《中 国文化》) (109)据说从姚店到花艳岭,是整整二十里呢。(吉学沛《夜走花艳岭》) 除此以外,“在 NP”多于表示抽象范围,“从 NP”多于表示具体范围,如例 (108)是抽象范围,例(109)是具体范围有“姚店”是范围的起点,“花艳岭” 是范围的终点。 同时,“从 NP”还能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意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等 等;介词“在”没有这个功能。 其三,“在”和“从”都能跟“看来/来说”等词搭配,表示动作、行为的依 据或任凭。 3.2“在 NP”和“从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比较 “NP”表“空间义”时,“在 NP”所依存的句子,即“在”字句,一般表示一种 静态;“从 NP”所依存的句子,即“从”字句表示一种动态。“在 NP”和“从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 3.2.1“在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 60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关于“在 NP”所依存的句子表示一种静态,前人有所讨论。范继淹先生 (1982)在《论介词短语“在+处所》一文中认为:在空间位置系统中,“在”字 句是反映静态位置的一种句式,属于位置句。原因如下: 范继淹归纳“PP+NP+VP”句式,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像“墙上一幅画挂 着”,“床上一个人躺着”一类句式的句首处所词前都能加上介词“在”字,都属 于位置句;反过来说,句首处所词前不能加上介词“在”字的,如“前面一个人来 了”都属于位移句。可见,“PP+NP+VP”句式应属于位置句。 那么,“NP+PP+VP”、“VP+PP+NP”句式,像“在黑板上写字”、“字写 在黑板上”这样的句式是否也算成位置句呢?齐沪杨(1999)提出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空间位置的确定要考虑时空一致性的特点。空间运动总是伴随着时间运 动进行的。虽然空间中的位置移动所参照的是空间中的某种参照物,而时间中的位 置移动所参照的是时间中的某一参照物,二者是不同的。但这两种位移的主体是同 一物体,对于同一物体来说,空间位移和时间位移是互相关联的。例如:“在黑板 上写字”这一句中的“字”,在空间位移中是相对静止的,对参照位置“黑板”来 说,“字”始终存在于“黑板”上,但在时间位移上,“字”有“开始写”到“写 出来”的过程,动作的过程必须经过时间的流逝。可见,对于“字”这个实物来 说,空间位移和时间位移也是互相关联的。 第二,他假设物体处于运动时的初始状态为“0”,运动状态为“1”,再假设 物体的运动在时间上的变化表现在横向的 X 轴上,在空间上的变化表现在纵向的 Y 轴上,那么,“NP+PP+VP”句式和“VP+PP+NP”句式都可描写为(1,0)。 “在”字句只是表现在时间位置上的移动,在空间位置上是相对静止的。 因此,在空间系统中,“在”字句也就应该属于一种反映静态位置的句式,是 位置句中的一种。 3.2.2“从 NP”所依存的句子语义内涵 上文所统计“从 NP”表示空间起点、经过或路径。而济沪杨(1998)曾经认 为起点、经过点和路径都跟位移事件有关的。他说汉语空间关系的形式和手段所涉 61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及的因素,包括方位词、介词、趋向动词、动词、处所名词等各个方面。一个完整 的动态位置的表达,通常有三个条件,即源点(A)、位移轨迹(B)和终点 (C)。只有源点、终点概念的动态位置是不完备的,但只有位移轨迹的句子却是 完备的。换句话说,A、C 无法单独表达一个动态位置,必须 A、B、C 三者具备; 而 B 则可单独表达一个动态位置,无需 A、C 的帮助。位移轨迹显示出了位移的方 向。现代汉语中,对源点、终点概念的表达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一部分介词 加上处所词来表示;另一种是由一部分动词或趋向动词加上处所词来表示。“介词 +处所词”表示源点和终点的概念必须在经历了一个位置的变化后才能得到体现。 “从”字句恰恰表示动作行为的起点,且用于描述空间位移或引起的位移的事件。 崔希亮(2004)在研究介词“从”与位移事件也认为,“从”在空间标引位移主体 移动的起点、状态变化的起点,甚至标引判断的依据也是标引一种移动行为。崔的 理论是,判断的依据存在于判断之前,也就是说,说话人在得出某种结论的时候, 他所依据的东西也可以看作是这个结论的源头,因为有了这个依据,所以才有了这 个结论。换句话说,依据是判断的起点,所以从依据到判断也是一种移动。 从前人研究的结果可以看见出,“从”所依存的句子是表示移动的,或者说 “从”字句是动态位移句。 62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3.2.3 对比 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字句”和“从字句”在空间中表现 的意义不一样,“在字句”表示静态位置系统,“从字句”表示动态位置系统。两 者的区别可以从下边几个例句来观察: (110)在休息室里,大家谈得很高兴。(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111)申涛在阳光下走着,感慨着世事的沧桑。(礼平《小站的黄昏》) (112)他想这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肉骨头,可是这么好的肉骨头就这么扔 在垃圾堆里了。(苏童《两个厨子》) (113)下课铃响了,学生都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了。(刘月华等《实用现代 汉语语法》) (114)这里树木遮天蔽日,阳光从树缝中射进来,像一条光彩夺目的金棒儿。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从上边的例句可以看出,无论“在 NP”位于哪个位置句首、句中、句末,行 为主体始终都存在于一个空间范围,不发生空间范围的转换。如例(110)“在休 息室里”是大家从开始至终谈话的处所,例(111)的“在阳光下”是申涛一直发 生行为“走”的地方,例(112)的“在垃圾堆里”也是“肉骨头”所到达的处 所、再也不发生空间位移。而从例(113)可以看,“从自己的座位上”是动作行 为的起点,开始的时候有可能学生们在座的状态然后转成“站”这个状态,从空间 位移看是有一种空间转换,或者例(114)的“从树缝中”是主体所经过之处,就 是说主体应该有出发点和结束点,“树缝”只是主体所经游的一点。所以可以看, 在空间位移中,“在”字句的主体是相对静止,“在”字句表示一种静态位置; “从”字句的主体相对灵活,所以说“从”字句表示一种动态位置。 63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3.3 本章小结 对于“在 NP”和“从 NP”的本身意义和其所依存的句子意义,本文已经进行 分析与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 NP”和“从 NP”在界定空间时,在语义 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从“在 NP”和“从 NP”本身的语义可以看,虽然都表示处 所、时间、范围等等,但是“在 NP”和“从 NP”内在意义还存在很多不同点。从 句子本身的意义来看,“在”字句表示静态位置,“从”字句表示动态位置。“在 NP”和“从 NP”在语义方面出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64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第四章 “在 NP”和“从 NP”篇章功能比较 4.1“在 NP”和“从 NP”的篇章衔接功能比较 语篇或话语是由句子和小句组成的,语篇的组成中,复杂的语篇内部在内容上 要连贯,在形式上要衔接。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很多,其中,介词作为功能词的一 种在语篇内部的前后衔接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 NP”和“从 NP”结构在叙述 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两者的分布往往不只是和一个小句或句子(以句号为标志)发 生关系,而且常跟上下文、段落,乃至整个篇章发生关系。“在 NP”和“从 NP” 结构在篇章中发挥衔接作用经常看见是位于句首的。 4.1.1“在 NP”的篇章衔接功能 如上边所分析,句首的“在 NP”在句法形式上用不用“在”有很大区别,有 时候影响到句子的意义和句子的结构,在段落篇章中,“在”的语用价值也是很明 显的。从语料中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在篇章中,“在 NP”发挥了如下几个衔接 作用: 第一,“在 NP”常常跟前面的话题有关系。如: (115)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 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 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 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 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 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 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老舍《骆驼祥子》) 上述句子中的“在 NP”是旧信息。“在这种时候”用来代替上文中已经出现 的“走上帮儿车”的信息。从篇章上看,其主要功能是承接上文,顺引下文。这里 65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的“在 NP”,如果放在主语后边,就失去了承接的篇章功能,读起来就不通顺 了。 第二,有时候,“在 NP”是引出新信息的。例如: (116)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 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老舍《骆驼祥子》) 例句中体现,“在 NP”之前和“在 NP”之后的意义不顺同,这里的“在 NP”起了转折作用,有可能在别的方面,两位太太一向不和,但“在家政上”是一 心的。可以看到,后一分句的“在家政上”如果放在主语后边,转折焦点就不突出 了。 第三,还有一些句子,“在 NP”放在主语前是为了跟后续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呼应。如: (117)在北京青岛商业健身中心,每天下午 点后,一群群年轻人来到这里尽 情地“流汗”。(吴成年《读报纸,学中文(上)》) 例句中的“在 NP”的替代成分是“这里”。 4.1.2“从 NP”的篇章衔接功能 在篇章中,“从 NP”也发挥了衔接作用: 第一,“从 NP”位于句首的时候,也跟前边的话语有关系。例如: (118)腕子是又粗又有力气,筋是筋骨是骨的好看。马威亲热的拉着这个滚热 的手腕,他算是头一眼就爱上李子荣了。汗衫,挽袖子,一手泥,粗手腕,是个干 将!不真干还能和外国人竞争吗! 从外国人眼里看起来,李子荣比马威多带着一 点中国味儿。外国人心中的中国人是:矮身量,带辫子,扁脸,肿颧骨,没鼻子, 眼睛是一寸来长的两道缝儿,撇着嘴,唇上挂着迎风而动的小胡子,两条哈吧狗 腿,一走一扭。(老舍《二马》) “马威”、“李子荣”和“外国人”都是刚在上文里提到;但对最后一个分句 来说,“外国人”离得更近,信息的性质更旧。由于存在旧信息在前的趋势,所以 把“从外国人眼里看起来”放在主语前,而不是把“李子荣”和“马威”放在前 66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边。 第二,“从 NP”也有引出新信息的功能。例如: (119)不久以前看了两张富有教育意味的电影,《新生》与《渔家女》(后者或 许不能归入教育片一栏,可是从某一观点看来,它对于中国人的教育心理方面是有 相当贡献的)。受训之余,不免将我的一点心得写下来,供大家参考。(张爱玲《银 宫就学记》) 上边的例句中,“从 NP”之前和“从 NP”之后两段话的内容完全对立,第一 分句说这些电影“不能归入教育片一栏”、第二分句又说“它对于中国人的教育心 理方面是有相当贡献的”。所以,如果这里“从 NP”不出现,会使整段话的意义 变成模糊。这里的“从 NP”出现,已经接引了新信息,使上下文的内容因此连贯 起来。 第三,“从 NP”放在主语前也是为了跟后续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呼应。如: (120)我今年 72 岁了,但还是报名参加了一个新闻培训班的学习,成为班里 年纪最大的学员。从身边的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希望和追求,也更加激发 了我求知的欲望。“人生有晚年,事业无黄昏。”我打算好好学习,发挥余热。(吴 成年《读报纸,学中文(上)》) 例(120)“从 NP”中部分成分(年轻人)的替代成分是第二个分句的“他 们”。所以,如果把“从 NP”放在主语“我”后边,句子就不那么顺畅了。 “从 NP”在篇章中已表现出其重要的作用。 67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4.1.3 对比 数据分析以后,“在 NP”和“从 NP”的衔接功能表现如下: 表 19:“在 NP”和“从 NP”衔接作用的数据统计 衔接作用 跟前面的话题有关 引出新信息 跟后续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呼应 总计 “在 NP” 例句 比例 54 41.54% 69 53.08% 5.38% 130 100% “从 NP” 例句 比例 114 52.78% 97 44.9% 2.32% 216 100% “在 NP”位于句首的例句一共有 201 条,但其中只有 130 条所搜集的例句有 上下文。“从 NP”也是,在 332 例句中,本文搜集到 216 个例句可以进行考察其 衔接作用。从数据中,本文发现,在篇章衔接功能中,“在 NP”和“从 NP”基本 相似。 第一,在内容相连的两段文字中,为了避免词语重复、使语言简洁、同时也是 为了使上下文相互衔接的时候,可以使用“在 NP”和“从 NP”来代替例如:“在 这个时候”、“从这种情况”等等。郑贵友(2002)说:“在篇章中用某些词语代 替上文中已经出现的语句是替代现象。替代的运用既是为了使语言简洁,同时也是 为了使上下文相互衔接。”据郑先生的说法,“在 NP”和“从 NP”就起了“替代 衔接”作用了。 第二,在内容相差、新旧信息同时出现的两段文字中,为了使两段文字的内容 连接而没有突破感,可以用“在 NP”和“从 NP”。本文认为,在这种情况,“在 NP”和“从 NP”发挥“转折衔接”作用。 在统计数据中,位于句首“在 NP”和“从 NP”的“替代衔接”和“转折衔 接”是占总数据最多的场合,而跟后续句子中的某些成分呼应是很少的(请看表 19)。这说明,在篇章中,“在 NP”和“从 NP”常常接引新的信息,或者“在 NP”和“从 NP”出现就是代替前边某种信息内容。 总之,无论表现什么功能,句首“在 NP”和“从 NP”表示上下文的衔接作用 主要体现在介词“在”和“从”,没有“在”和“从”出现,就显得有些突然。从 68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听读者来说,“在”和“从”有标志变化的作用,读者看到“在 NP”和“从 NP”,就知道语义有了变化,心理上有了准备,读起来就没有突兀的感觉。 4.2“在 NP”和“从 NP”语体色彩和使用频率的差异 现代汉语介词数量之所以较多,就是因为有许多同义的介词,造成同义介词多 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跟介词内部语体色彩有所不同有关。不同的同义介词往往形成 对立明显的语体色彩,或书面语色彩较浓,或口语色彩较浓。据陈昌来(2002)所 统计,“在”和“从”都属于通用色彩的介词,就是说在书面语或者在口语方面, “在”和“从”出现的频率相当平衡。我们以鲁迅的五部经典小说(阿 Q 正传、 药、祝福、离婚、弟兄)和曹禺的“雷雨”剧本,这些有浓厚的书面色彩和口语色 彩,为语言材料进行语体比较。“把语料分为叙事预料和对白语料,它们大致可以 代表某一历史平面上书面语和口语的分别,而这种分别是有意义的”(2002,崔希 亮)。统计中,“在”字句和“从”字句在不同的语体里出现频率如下: 表 20:“在 NP”和“从 NP”语体色彩类的数据统计 对白句 叙事句 总计 “在 NP”的例句 221 305 526 “从 NP”的例句 40 57 97 上表统计结果中,“在”字句中叙事句和对白句的比例约为 1.4 :1;“从” 字句中叙事句和对白句的比例约为 1.3 :1;说明在“在”字句和“从”字句中,叙 事句和对白句出现的频率大致相同。“在”字句和“从”字句在表述功能上能适应 不同语体的需求。 从使用的频率来看,介词“在”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介词“从”的使用频率 相对较低。在我们统计上边 部作品中检索到“在”的例句就达 526 条,“从”的 例句只有 97 条。崔希亮(2001)所调查的 20 个常用单音节介词中“在”排在第一 位,“从”排在第六位。“在”比“从”的虚化程度高,意义更虚,使用频率高。 4.3 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在”和“从”的篇章功能基本相同。在表示衔接作用的时候, “在NP”和“从NP”都有“替代衔接”、“转折衔接”等几种作用。在语言色彩方 69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面,“在”和“从”都属于通用体,经常出现在书面语和口语表达。但是,从出现 频率来看,“在”比“从”出现频率高些。“在”和“从”在篇章中的出现,使语 言表达更突出、精彩。 70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全文总结 本文从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在使用介词“在”和“从”出现的主要问题所涉 及的方面出发,在语法、语义和篇章三个平面上对汉语介词短语“在NP”和“从 NP”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它们所遵循的语言规则并找出两者的差异。以上讨论我 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语法形式上的差异,包括同介词搭配的“NP”结构、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 置、介词隐现自由情况、所搭配的动词选择和充当语法成分的能力,两者的差异表 现为:c“在”具有“在……左右”格式,而“从”没有,反过来,“从”有 “从……起/以来”等格式,而“在”不具有;d“在NP”位于句首、句中、句末是 很常见的,而“从NP”很少出现在句末;e“在NP”多与[-位移]类动词搭配,而 “从NP”多与[+位移]类动词搭配;f“在NP”能充当补语成分;“从NP”不充当补 语成分。 2.“在NP”和“从NP”的语义辖域既有交叉,又有差别。差别在于:c有的 意义只适用于“在NP”;有的意义只适合用“从NP”。具体来说,“从NP”能表示 动作经由的处所,而“在NP”不能表示这种意义;“从NP”能表示一个有始点和终 点的范围,“在NP”的范围没有起点和终点。d“在NP”所依存的句子一般表示一 种静态位置;“从NP”所依存的句子则表示一种动态位置。 3.在篇章方面和语体色彩方面,“在NP”和“从NP”存在很多共同点,但是 使用频率有差异。或者说,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机会并不均等。 本文对“在NP”和“从NP”初步进行分析和对比,让我们对两者有了新认识, 有助于对这两个介词短语的全面了解。对这两个介词短语所作的识同辨异的工作, 希望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71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 白 荃(1992)论作主语的介词结构“从……到……”,《汉语学习》第1期。 陈昌来(2002)《介词与介引功能》,安徽教育出版社。 陈昌来(2005)现代汉语介词的语用功能分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 陈信春(2001)《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 储泽祥(1996)“在”的涵盖义与句首处所前“在”的隐现,《汉语学习》第 期。 崔希亮(2001)“在”与空间方位场景的句法表现及语义映射,《中国语言学报》第 10 期。 崔希亮(2002)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第 期。 崔希亮(2004)《汉语介词与事件结构》,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范继淹(1982)论介词短语“在 + 处所”,《语言研究》第 期。 范开泰(2002)《胡裕树、张斌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 晓(1990)《介宾短语。复指短语。固定短语》,人民教育出版社。 方绪军(2000)《现代汉语实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傅雨贤(1997)《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郭翼舟(1984)《副词 介词 侯 连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敏(1992)“在 + 处所”的位置与动词的分类,《求是学刊》第 期。 黄婉梅(2002)表处所的“在 NP”的语义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第 20 卷第 期。 黄婉梅(2003)“在”字句研究补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 18 卷第 期。 黄德智(1980)由介词结构形成的一种兼语式,《吉首大学学报》第 期。 黄文太(1999)“在 NP”句式浅探,《语文教学与研究》第 期。 齐春红 邱渊(2003)谈动词到介词的虚化和介宾短语入句的位置,《云南示范大学学报》第 卷第 期。 齐沪杨(1998)《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 齐沪杨(1999)表示静态位置的状态“在”字句,《汉语学习》第 期。 齐沪杨(2000)《现代汉语短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昌吉(1991)谈时间短语中的介词“在”和“当”,《许昌师专学报》第 期。 金昌吉(1996)《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南开大学出版社。 李春林(1984)“在”和“在”字句的语义、语法分析,《哈巴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第 期。 李芳杰(1983)说“从 ……到……”,《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期。 李临定(1988)《“在”格的类型、比较及变换》,《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李临定(1988)《汉语比较变换语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临定(1990)《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卫中(2005)与“从”字相关的固定格式的考察,《汉语学习》第 期。 蔺 璜(1997)现代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语文研究》第 期。 吕叔湘(2006)《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马庆株(1992)《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2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孟万春(2003)“在”字句语义内容分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5 卷第 期。 孟万春(2006)“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股都学刊》第 期。 孟万春(2006)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重庆社会科学》第 10 期。 麦子茵(2007)《介词“在”的隐现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欧慧英(2005)《同义介词“从”和“由”的对比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邱 琳(2005)《“在+处所词”的表义问题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曲宏欣(2005)《汉语介词“从”与英语介词“from”的对比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沈星怡(1984)主谓短语前的“在 + 处所”,《语文学习》第 期。 申敬善(2006)《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汪树福(1984)介词结构是全能结构,《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第 期。 王 还(1957)说“在”,《中国语文》第 期。 王 惠(2004)《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一平(1999)介词短语“在 + 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语文建设》第 期。 王 珏(2000)《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竟存(1992)《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语文出版社。 武柏索(1998)《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商务印书馆。 徐国玉(1982)《论介词短语“在 + 处所”补议,《汉语学习》第 期。 杨凤清(1985)漫谈“在”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第 期。 杨 因(1980)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一些动向,《天津师范学院》第 期。 于广元(1999)介词短语的句法、语义、语用漫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期。 袁淑玲(1995)试论“介宾短语”的功能及其结构特征,《陕西教育学院学报》第 11 卷第 期。 喻咏梅(1999)论“在 + 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中国语文》第 期。 张爱民(1993)“从 + 处所词”的语义功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 张保胜(1983)“在 + NP”在句中的位置和动词的类,《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期。 张云徽(1989)“在 NP”结构的语义浅析,《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期。 张瑞宣(1993)对介宾短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广 州)》第 期。 张文周(1980)能在判断句中作主语的一种介词结构,《中国语文》第 期。 赵宝珍(1997)谈介词短语作主语宾语,《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期。 郑贵友(2002)《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 周日健 黎运汉(1982)《虚词的知识和运用》,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小兵(1983)关于“从”字句的两个问题,《汉语学习》第 期。 周小兵(1996)《篇章。语义。句法——汉语语法综合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73 汉语“在 NP”和“从 NP”比较研究 - 致谢 随着夏日的到来,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拉上帷幕。而对于我的学术生涯来说, 确实刚刚开始、刚刚起步。海棠花一季又一季的盛开和凋谢,时间不知不觉就滑过 去了。固然这三年又让我的人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今后在学术上的进一步成 长打下了基础,心里却不免遗憾惋惜。 在我硕士论文付梓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郑贵友教授。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激励着我克服困难,永往直前。在完成论文期间,他不辞辛 苦,给予我及时、悉心的指导,大到总体框架、小到每一个标点,也给了我极大的 鼓励和信心。我所取得的每一份成果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耕耘。他的平易近人与和 谐可亲,使我觉得他不但是我的恩师,更是如同我的亲人。老师,我无限感激您几 年来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无私教导。师生情谊,终生铭记! 此外,在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会上,黄理兵老师、田然老师、王静老师都曾给 我的论文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帮我澄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我也同样向你们表 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教过我课程的所有老师,他们耐心细致的治学态度和丰富 渊博的学识,是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收获的重要源泉。 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余有情同学,在我的 论文定稿时,牺牲自己学习的宝贵时间为我修改文章并指出问题。 我还要感谢越南教育培训部、中国政府、北京语言大学以及越南胡志明市人文 与社会科学大学为我提供难得的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奖学金。 最后,我还要特别感谢我亲人,在我三年的异乡求学生活中,他们为我的成长 和进步,呕心沥血,正是由于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才能够专心学习,完成学业。 在此,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人说一声:谢谢你们! 由于本人学识短线,文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及同行批评指正。 阮氏清香 (NGUYEN THI THANH HUONG) 2008 年 05 月于北京语言大学 74 ... between "Zai NP" and "Cong NP" as well as different meaning of sentences including components from "Zai NP" and "Cong NP" • Chapter IV: Compare uses of linking literature of "Zai NP" and "Cong NP" ...汉语“在 NP? ??和“从 NP? ??比较研究 - CHINESE "ZAI NP" AND "CONG NP"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 "Zai NP" and "Cong NP" is a modern... characteristics from this • Chapter III: "Zai NP" and "Cong NP" semantic content of the relevant comparison Base on the different grammar between "Zai NP" and "Cong NP" , the writer made a further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