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Giáo Dục - Đào Tạo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từ pao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119 160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119
Dung lượng 1,83 MB

Nội dung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TỪ “PAO”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编号:60220204... MẪN THỊ THÙY DUNG 现代汉语“跑”一词认知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对比

Trang 1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TỪ “PAO”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硕士学位论文

学科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编号:60220204

Trang 3

MẪN THỊ THÙY DUNG

现代汉语“跑”一词认知研究

——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对比

NGHIÊN CỨU TRI NHẬN TỪ “PAO”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ĐƯƠNG TRONG TIẾNG VIỆT)

Trang 7

致谢

在撰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已经得到了河内国家大学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的各位老师,同学们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本系的华玉山老师。作为我的导师,老师一直都关心和帮助我,对我的硕士论文从选题、开题、研究方案的确定到具体的论文写作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意见,丰富了我的稿子。特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各位老师、各位学者对论文的评阅和批评指正。

闵氏垂容

2015年07月28日

Trang 8

摘要

―跑‖一词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与―跑‖搭配的词语不但数量大而且语义及结构也很多样。然而关于现代汉语 ―跑‖一词的研究至今并不多。汉语学习者大部分通常使用 ―跑‖的基本义但不全面了解 ―跑‖的本义及引申义。本论文主要采取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深入探索现代汉语

―跑‖一词的各层意义以及由―跑‖构成的词语的结构、语义特征,说明―跑‖是个多义词。从而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力求于正确地使用,了解中华民族的逻辑思维。

现代汉语的―跑‖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较为复杂,除了―chạy‖是最普通的意义,还有其他多种表达方式,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在研究所获得结果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的词汇教学的建议,希望能够为越南汉语教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关键词:现代汉语―跑‖;结构;语义;相对应表达

Trang 9

目录

声明 i

致谢 iii

摘要 iv

目录 v

前言 1

1.选题理由 1

2.研究对象和范围 1

3.研究方法 2

4.研究的任务 2

5 研究目的 2

6 语料来源 3

7 论文结构 3

第一章: 现代汉语“跑”认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4

1.1 认知语言学概说 4

1.1.1 认知理论 4

1.1.2 认知语言学 4

1.1.3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7

Trang 10

1.1.4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8

1.2 词义的描写 9

1.2.1 词义 9

1.2.2 多义词 13

1.2.3 “跑”词义的相关研究 22

1.3 对比语言学理论 23

1.3.1 对比理论 23

1.3.2 对比语言学 24

1.3.3 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28

1.3.4 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28

1.3.5 对比研究的应用 29

小结 32

第二章: 现代汉语“跑”的认知考察 34

2.1 “跑”的认知研究 34

2.1.1 现代汉语“跑”的词义描写 34

2.1.2 “跑”义项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37

2.2 “跑”的搭配情况 53

2.2.1 “跑”动词所带的宾语 53

Trang 11

2.2.2 动词 “跑”与趋向词语搭配的情况 69

小结 70

第三章:现代汉语“跑”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对比 73

3.1 现代汉语“跑”与越南语“chạy”对比 73

3.1.1 现代汉语“跑”与越南语“chạy”的词义对比 73

3.1.2 现代汉语“跑”与越南语“chay”的搭配能力对比 85

3.2 对现代汉语多义词教学的一些建议 90

3.2.1 对教师的建议 90

3.2.2 对学生的建议 98

小结 99

结语 101

参考文献 103

Trang 12

前言

1.选题理由

词是能够单独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是用来构成短语和句子的,所以想了解和懂得句子和短语的意义我们先要掌握词的所有意义和语法功能。

―跑‖字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它本身就有丰富的意义,搭配的词语、语法功能也很复杂。汉语学习者大部分通常使用―跑‖的基本意义而不全面了解―跑‖的引申义和派生义。若能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跑‖认知研究,说明该多义词的词义、特点、语法功能、形成演变过程,从而跟越南语对应的词对比并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就可以掌握这个词正确地了解它、使用它。此外通过该词的形成演变、使用特点我们还能一部分了解中国民族的逻辑、思维、文化等

因上述的理由,本人拟定选《现代汉语―跑‖认知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对比》作为硕士论文课题,希望本论文撰写完毕后能够为汉语的学习,教学,翻译和实践应用等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2.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跑‖认知进行深

入研究。

Trang 13

本论文研究范围是现代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句子,文学作品里面常使用的句子,有时还会拿各学者的实例来解释现代汉语―跑‖的词义。

3.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引证法、例证法、统计法、分析法、对比法。

引证法: 使用引证法来做相关的理论概说

对比法:使用对比法来对比现代汉语的―跑‖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词从而指出两者的异同点。

Trang 14

6 语料来源

本论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大语料库‖及一些中国、越南文学、小说,一些词典,网上的一些资料。

Trang 15

第一章: 现代汉语“跑”认知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1.1 认知语言学概说

1.1.1 认知理论

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储存处理和编码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观察、选择、注意力等感觉、知觉能力对于概念和知识的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为图式组织、心里意象、转喻、隐喻等结构模式。简单地说,认知是通过直觉、感觉、推理等方式获取和实用知识的心理行为和过程。

认知是心里学界普遍使用的一个心里术语, 但是国内外心里学家在使用―认知‖的含义是不同的。一般都认为认知有广义和狭义。认知的广义与认知的含义基本相同,指的是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知活动。认知的狭义是与记忆含义基本相同,指的是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是个体重要的心里活动,是人的意识的集中表现。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认知心里学对认知活动的研究涉及到四个方面包括认知过程、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

1.1.2 认知语言学

Trang 16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从认知角度去了解并分析各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涉及到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认知语言学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1989 年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是创立。1990 年 Cognitive Linguistics 杂志出版,当年也成立了国际认知语言学学会。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流派,从 1989 年创立至今,才走过了的二十六个春秋。由于历史相对较短,加之认知语言学所依赖的基础研究—认知心理学家仍然在继续发展,因此认知语言学还没有走向成熟。目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还不太固定,其理论框架迄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有些观点尚处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过程当中。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想地理,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背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认知语言学在某些问题上矫柱过正。某些主张较为偏激,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检验和完善。

Trang 17

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

1、认知语义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义分析。 代表人物:John R

Taylor。

2、认知语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语法规 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语法规则。目前逐渐出现构式语法专门学科。主要代表人物:兰盖克(R W

Langacker),著有《认知语法基础 1:理论前提》,《认知语法基础 2:描写应用》。

3、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当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语法。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的本质在于认知的主体

―人‖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施动者,人类经验在语言使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理论项目可以看出,认知范式中的各种理论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差别,可是它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认知语言学正以其崭新的范式、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丰富和支持着一门以智能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发展。在

Trang 18

这门新的综合学科中,认知语言学在多学科交叉的层面上既做出了自身的贡献,又从其他相关学科中吸收营养, 从而为认知科学梦想的实现增添了新的希望。

1.1.3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研究状况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转播的时间大概是 20 世纪的 80 年代末。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初步引进、介绍到迅速发展、多方位应用以及理论反思几个发展阶段,目前成为国内语言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并成为国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子。

目前中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基本上处于理论的引介阶段。如何从汉语的语言实际出发,针对汉语缺乏形态的语言事实展开认知研究,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兴趣。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挑战。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研究中国认知认知语言学的现况。整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深锁集中汉语语法认知,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隐喻和转喻等方面。相比之下,在第二阶段,一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关隐喻、转喻的深讨激增评价类文章、认知语用、认知语义方面的研究也显著增加,另一方面语法化、概念合成,心里空间,认知语言学在翻译、文学、教学、词典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迅速发展。

Trang 19

当然,汉语认知研究也不乏先行者,这些拓荒者的开拓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些成果当中,影响比较广泛的主要有:

戴浩—1985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仪》; 谢信 —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 1995

《“有界”与―无界‖》、1993《句法的相似性问题》、1999《转指和转喻》;

张敏 1998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 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哀毓林 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二十年来,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和队伍不断壮大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的吸引力在于对语言事实及规律较强的解释力和一定的预测性,以及它对语言使用者心里现实性和相关文化、语言特性的充分考虑。认知语言学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确立适合汉语事实的发展目标和方向那就可以走出一条符合汉语特色的研究之路。

1.1.4 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最少也有两个大作用一是可以利用其理论和方法解释汉语以前尚未解释的现象,二是将过去零散的解释研究上升到认知的高度,理论化、系统化

Trang 20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已经起步。张敏(1998)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名词短语,赵艳芳(1994,1995,1998)对隐喻和对汉语多义现象的认知研究,王伟(1998)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分析,都是借鉴和结合的结果。但是就目前而言,认知语言学理论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多分散在西方国家单项介绍中,将这一理论系统的介绍给中国与学界,必将是汉语研究出现新的繁荣景象。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也有指导意义。西方国家语言学研究的每一阶段都引起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目前西方国家已开始对认知教学的研究,而中国还处于滞后的状态。对认知语言学的引进和研究对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此外,以前的教学是授人以枝为主,而非授人以道。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之道,使人们加深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将新发现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用于指导教学,利用对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认识意识、共性意识,培养语感,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认知和心智的培养,既教枝,又授道,提高教学效果。

1.2 词义的描写

1.2.1 词义

Trang 21

词义的概念是什么?语言学界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界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不同的个人、均会有不同的表述。这是一个令词义研究者颇感头痛的难题,难怪似乎美国人会感叹:谁能解决词义问题,谁就能获诺贝尔奖。尽管如此,数千年来,语言学(哲学)家们对此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停止过探讨,于是现代语义学关于词义类型有不同的学说和分类方法。词义是人们对词所指称对象的认定,对所指食物表征、本质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对于词语所含情感、语态的细腻体会、对于生动化构词依据的习惯性联想,以及对词的实际使用条件,方式的判断等方面的总和,我们把词的意义类型分为三个部分:指称意义、理解意义、用法意义。

(1)词的指称意义

这种解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大哲学家拉图在其

《对话录》中指出,此时客观事物的名称,这种名称是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人们通过这种名称反映客观事物。指称意义实际上是人们对词与所指对象之间的界限划分清楚,从而正确指认语言所指的―这一个‖或―这一类‖。特别是在某些时候,语言的指称意义会清晰地显现出来,显现出指称意义特别的意义价值。这种关于词义的解说,在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还有人为不够全面而给予修订的。在中国,虽然

Trang 22

没有理论意义上的讨论,可有些学者是把词的指称的多样性看作为词的多义状态的。指称意义发挥作用的典型场合是―指认‖,而―指认‖是运用语言的一种方式,能够被明确指认的词,多是代表具体事物、行为、状态的词。指称意义有时就是语言交际所要传达的核心意义。

( 2)词的理解意义

词的理解意义包括词的概念意义、词的评价意义、词的联想意义

(A)词的概念意义

理解意义核心是概念意义。词的概念意义是人们对词语所指称对象的概括的认识。词的概念性主要通过概念意义体现出来的。有了概念理解才能够用统一的名称去指称一类事物。例如:给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石块只要用 ―石头‖一个词来概括,需要时可用范围更小的词指称它们的某种类属,如―矿石‖、 ―宝石‖等。

(B) 词的评价意义

词的评价意义有两个层次:内层是词语本身带有的各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这是人们在单独面对这些词或运用这些词的时候明显感觉到,成为情感、语体评价;外层实际上是人们对所指称事物的态度在词义领域的一种投射,成为态度评价。情感、语体评价即通常谈论的词语的感情色彩。

Trang 23

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情调,感情方面给人的感受不同,词义的面貌还会显得很不一样。

( C) 词的联想意义

处于词义的外围,它使人们在造词理据、词间关系、语用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发生自然联想而经常附着于词语的意义

(3)词的用法意义

词的用法意义反映着人们对词的出现语境、使用方式的理解。

词的适用涉及词在言语句子中与其它词的贡献关系,一般分为组合关系和搭配关系两类。

词的组合显示了词在各类语法结构中的活动方式,具有相同组合特点的词由此聚合成语的语法类别——词类。

通常从词义的性质出发,把词的意义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法意义,二是词汇意义。根据这种理解,词的用法意义正好被一分为二,一类是概括程度较高的,反映语法构造能力与特性的―组合意义‖;一类是专属于特定词语的,受到词汇意义和使用习惯影响的 ―搭配意义‖。大多数词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境意义。

特别是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具有不同的用法意义。词语是有意义的,或是有表意作用的。儿童是这样来掌握词的意义的:他从别人的话语中听见

Trang 24

许多的词,自己来练习说这些话语,有别人来纠正,并通过听他说话的人来证实能否被人理解。这种过程我们终生都在进行。我们不断地学习新词,并且当我们听见或看见已知的词出现在新鲜的话语中,其用法又跟我们所习惯的用法略微不同的时候,我们又扩大了有关这些词的知识。因此,一个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它作为不同的句子的一个基本成分而被使用的方式。词典的工作就是概括地诠译语言里每个词在某类句子中的使用方式。

罗宾斯把词义看作是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使用方式自有他自己的理由。罗宾斯认为,词用于句子才获得意义,有许多词,只有当它们同别的词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专门的意义,离开了特定的组合,这些专门意义就无从获得。罗宾斯再给出了他对词义的诠译之后,也对前此的其他解说予以了否定,其中包括曾一度在西方流行的由美国人 C.K.Ogden 和 I.A.Richards 提出的把词义―当作词说话人或听说人与指之间的三边关系‖的理论。

1.2.2 多义词

A 多义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 对多义词这样定义:―多义词是具有两个或更多意义的词‖。

黄伯荣在《汉语词汇》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Trang 25

此外语言学界也提出一些定义,如:多义词是指一个语言形式有多种具有相互关系的语义的语言现象。

多义词有几个互相有联系的意义,有的多义词,它的全部义项是词义,有的多义词又有词义又有词素义。所以我们先研究一下多义词义与多义语素的区别。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词。但有一些语素,也有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可称为多义语素。那么,多义词与多义语素怎么区分呢?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有联系的意义,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属于不同的语言单位。多义词是词,多义语素不是词,而是构成词的单位。在现代汉语里,多义词能自由运用,多义语素不能独立运用。这是区分两者的主要标志。现代人们常把多义语素义项误为多义词义项。例如:《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97 年)列出―兵‖有以下三个义项:(1)武器、兵器,例如:短兵相接;(2)战士,军队,例如:官兵一致,步兵;(3)与军事或战争有关部门的,例如:纸上谈兵。虽然说―兵‖有三个一项,但义项 1 、3 不能独立使用,只有义项 2 ―我是一个兵‖才能独立使用。那么―兵‖有两个语素义,只有一个词义。

B 多义词义项的划分

Trang 26

(1)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现代汉语》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又分为一般引申义和比喻义。

Trang 28

―引申义‖和―比喻义‖。

容芳彦,1989 指出,上述的有代表性的三种划分只从应用的角度(指在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划分,而没有从词义发展的角度(指以出现的先后为标准)来划分的。作者建议从词义发展的角度,可以分为本义和转义,本义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意义,转义是由本义转化、发展出来的。其实,在汉语词汇里,多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一般是一致的(多见于现代汉语),但有的多义词,本义和基本义并不一致(多见于古汉语)。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现代汉语的多义词,加上就 ―跑‖ 着手,所以为了便于阐述多义词的相关理论基础,用基本义合称基本义和本义。

关于词义的派生方式也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目前各种材料所采用的方式是引申和比喻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最重要的派生方式,但不一定只限于这两种。葛本义先生在《汉语词汇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引申、比喻、借贷、特指‖ 说,孙良明先生在《词义和解义》提出了―引申、比喻、形容‖说等等。每个作者都经过考察之后提出派生义的产生途径。笔者只通过多义词的主要派生方式阐述―发‖一词的意义变换,所以只针对―引申,比喻‖

Trang 29

―比喻义‖名字。

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基本义和派生义。基本义是多义词的最初的根本意义,由基本义发展,转化出来的是多义词的派生义。另外,作者又从一个历史时期内使用词汇的角度,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主要义和次要义。―主要义是多义词中最常用的义项意义,次要义是多义词中不是最常用的义项意义‖。武站坤、王勤两位学者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也分别从上述两个角度把多义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变义‖和―常用义‖、―非常用义‖。

笔者认为,各位学者的见解都是从每个角度,各种意见都有参考价值。归根结底,笔者还用安微大学《现代汉语》或者黄伯荣《现代汉语》的划分方案为多义词的理论基础。

C 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联系

这是多义词的重要条件,也是与同音词区别的条件。这种关系要有共时联系和历时联系。

共时联系是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词汇意义包括―义通‖(义项之间,彼此有某一义素上相同或相近),―义类‖(义项之间,有同类似的关系),―义反‖(义项之间,有相互对立的关系)或感情

Trang 30

通‖。例如:

―苦‖:就有一下三条义项 : (1) 象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2) 难受;痛苦; (3) 使痛苦。其中,义项(1)与义项(2)、(3)有一类关系;义项(2)、

(3)之间有义通关系。

―老实‖ : 就有三条义项:(1)诚实;(2)规规矩矩;(3)不聪明。其中,义项(1)与义项(2)是义通的关系;义项(1)、(2)与此相反义(3)是义反关系。

历时关系是词义长期产生出来的意义,包括本义、基本义、转义(派生义)及词义派生方式。派生方式主要有辐射式、连锁式、结合式。

学术界确定多义词一般注重义项间的共时联系,就是注重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及语用意义等三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历时联系。

谈多义词义项之间的联系也要谈到基本义与派生义(转义)的关系:关于派生义(转义)的派生至今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派生义(转义)由本义发展而来的,有的认为由本义或基本义发展而来的。这个问题联系到多义词义项的分类。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词的基本义有些是本义(指一个词本来的意思)(万艺玲《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2000),但也有的是引申义或比喻义(力量《试谈多义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的区别》,

Trang 31

1983)。在现代汉语教材词汇部分,词的引申义、比喻义是和词的基本义项并列而提出的术语。由于笔者的研究目的针对现代汉语的词,所以本论文只讲基本义合称本义和基本义。

a、引申义是由基本义产生出来的。《现代汉语词典》―口‖义项(8)

(量词:一家五口)是从基本义义项(1)―人及动物进食发声之器官‖转身出来。

―锄‖有三条义项: (1) 松上除草的农具; (2) 用锄松上除草; (3) 铲除 (3) 义项是(2)义项发展来的比喻义;(2)义项是(1)义项发展来的引申义。

确定多义词义项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共时、历时两个方面进行的。引申义和比喻义都由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

Trang 32

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它们与基本义的联系。引申义与基本义的联系有相关性的,比喻义与基本义的联系有相似性的。

D 多义词的形成原因

最初形成的语言中,一个语言符号指表示一种意义。然而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新生的事物也层出不穷,如果一个词只表示事物或一个现象,那么语言的词汇库会大得惊人所以想填补词汇的空缺人们想出来很多方法其中有一词多义方法,那么从总体上来看多义词的形成原因是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一)认知原因

―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 。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人的思维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隐喻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类具有了认识抽象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如古人把―心‖看作是思维的器官,在汉语汉字中就出现了很多与―心‖有关的词汇,如―思想‖、―智慧‖、―情感‖、―意志‖、―心计‖―, 心事‖等。由此可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印下了人类思维发展的痕迹

(二)交际原因

语言是信息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交际的需求。不同时代的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语言的

Trang 33

发展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如今,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电脑网络词汇。如 mouse (鼠标) ,window(视窗) ,surfing (网上冲浪) 等。这些词汇都是旧词赋予新义,明显带有―建构‖的性质,这是特定时代发展的适时产物,既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又符合交际原则。由于网络上的交流主要用键盘,决定了网络语言具有简便、清晰等特点。如,―顶‖是大家公认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在论坛里使用很频繁,有顶帖、支持等意思。网络语言的―新奇‖和―简洁‖符合年轻网友的心理,因而发展得很快。可见,网上聊天这一特殊的交际形式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体现了人类隐喻性思维的特点。

(三)经济原因

词汇的发展受语言历史环境的影响,语言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但词义的变化通常指的是词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 ,而后者因其简单方便成为词汇意义扩展的主要形式。用旧词表达新义或旧词组合成新词,表达新的意义,体现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省力原则或经济原则。人的大脑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意义都设立一个对应的表达形式,这既不利于记忆,也会给交际带来不便。可以说,一词多义不仅满足了交际的需求,而且体现了语言的内在的系统性。

1.2.3 “跑”词义的相关研究

Trang 34

(2013)《现代汉语“跑”义项分布及教学研究》其他的是研究“跑”与 “走”的关系或语法。第二类是关于词典里的“跑”解译可以说几乎每一本词典都有对

“跑”进行解译可是内容有所不同义项也有多有少,总体来说各部词典解译“跑”有六条义项左右解译总体一致局部有稍微差别。

1.3 对比语言学理论

1.3.1 对比理论

对比理论是罗培羽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罗培羽首次提出。对比分析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看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对比分析又称为对比语言学或对比研究,主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子联系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侠义的对比分析专指以语言比为基础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主要任务是弄清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促进外语教学,对比分析是以行为主义心里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关于人类语言学习理论重视语言行为,强调学习中的干扰因

Trang 35

素,指出学习语言就是建立习惯,而母语干扰恰恰是外语学习的难点所在。结构主义则强调外语学习中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差异。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为精确描写两种语言提供了方法和手段。对比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概括有以下几点:外语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客服母语语言系统中的困难;母语干扰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困难;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预测和解释外语学习中的难点。对比分析理论最基本的观点强调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客服母语与所学语言这两种系统之间的干扰和差异,对比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渗入观察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解释和预测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罗培羽认为,任何事物的差距来自对比,没有对比的反差测无法彰显事物的特征。例如,在排除外界和时间的影响下,对一个人来说,富有和贫穷是等价的,快乐与悲伤是等价的。从人生意义上讲,当我们把对比尺度扩大到无尽的时空上时,我们或许能得到平时见不到的启发

1.3.2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

Trang 36

首先,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是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一方面,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普遍语言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也是包括对比语言学在内的任何语言学分支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学各个分支的研究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其他语言学分支的发展也能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第二,对比语言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对比描述。它不同于一般地描写语言学,因为描写语言学一般是对某一种语言加以描述。

第三,对比语言学是共时的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是语言在其某一发展阶段的状态,而不是语言的演变。这将对比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和语言发展史的研究区别开来。在实践中,所谓共时对比,主要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实状态进行对比描述,不过也并不排拆将某一语言的现实状态与另一语言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状态进行对比,比如将现代汉语与古希腊语进行对比。

第四,对比语言学虽然同时研究和描述语言之间的异同,但测重点是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中的―对比‖一词便主要是为了突出这一侧重点,以示与一般的―比较‖相区别。当然,这种不同是建立在相同基础上的不同,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的不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语言之

Trang 37

间的比较源远流长。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而对比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在西方则可以说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国。

(1)对比语言学的诞生——洪堡特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

对比语言学的真正奠基人是德国学者洪堡特,他发表于 1820 年的《语言比较研究与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关系》是对比语言学的第一部也是最早最卓越的文献。在这篇文献中,洪堡特就对比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他保持―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洪堡特,1999)。所以,在他看来,―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对比语言学奠基人。他认为的对比语言学与我们今天的―普通语言学‖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并特别强调了语言与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关系。

(2)叶斯帕森的贡献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Otto Jespersen) 也提出了一种―新的比较语法‖,这个―新的比较语法‖同样也就是对比较语言学,只是没有使用这一名称而已。他的《语法哲学》奠定了他作为理论语言学家的地位。

Trang 38

(3) 沃尔夫的贡献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是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沃尔夫(Ben jamin lee Whorf, 1897- 1941)首先提出来的,沃尔夫在发表于 1941 年的《语言与逻辑》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名称,并将之与―比较语言学‖作了区别:

我们现在从事的对距离遥远的事件的研究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一种新方法。把地球上的语言分成一个个语系,这些语系都是由单一源头发展出来的,追溯描写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其结果称之为―比较语言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将要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语言之间的重大区别,诸如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

(4) 拉多

但是西方许多谈论对比研究的论著却有意无意地略去了沃尔夫的名字,而把对比语言学的开始期移到了 50 年代,发表于 1957 年的拉多(Robert Lado)的《跨文化语言学:语言教师的应用语言学》一书被当作对比语言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对比语言学史家把这一年和这本书当作是对比语言学诞生的标志。他的书标志着对比研究的重大转向:从理论转向应用;从意义转向形式;从―遥远‖转向临近(多在印欧语内)。

Trang 39

1.3.3 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及发展

美国语言学家弗里斯( C1C1 Fries ) 从 1945 年起开始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谈到对比语言学问题, 并在密西根大学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基础, 把语言教材的编写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他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写出了较早的对比语言学文献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Language) 。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拉多( R1Lado) 在其 1957 年出版的跨文化的语言学( Linguistics AcrossCulture)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对比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步骤。

1.3.4 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 对比语言学正处在形成、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它的对象、范围、概念、术语机制还没有完全定型, 它 还没有彻底制定出自己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 对比研究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以下几种方法及原则。

(1)共时对比原则

对比研究是一种共时比较, 必须坚持共时原则, 不能拿不同时代的语言现象进行对比。

(2)同语体对比原则

语言作为交际工具, 具有不同的功能语体, 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选择、

Trang 40

使用、组织语言单位的规范和规则。要把书面语和口语区分开, 书面语同书面语对比,口语同口语对比, 即相同的语体进行对比。

(3)理论对比与应用对比相结合的原则

对比研究可以是理论性质的, 也可以是应用性质的。其中, 应用对比研究主要是为外语教学服务的, 因此, 对比的过程与描写力求简易、实用, 便于教师与学生使用。同时, 理论对比研究应密切联系实际, 密切联系外语教学大纲。

(4) 数量统计法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 人们只注重对语言现象的质的

描写, 而没有量的分析。在涉及某种现象的语体修辞特征及涉及某种语体的语言材料的使用时, 提不出定量的分析, 往往只凭主观印象, 缺乏客观依据, 很不科学。

1.3.5 对比研究的应用

中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是在西方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学著作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最早可以追溯到 100 多年前马建忠编著的《马氏文通》。

(1)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最早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著作。它首先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是中国第一部涉及语言对比研究的著作。《马氏文通》在语言对比研究方面虽然还谈不上尽善尽

Trang 41

美,可是这是首次将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汉语语法的研究,对后世确有很大影响。马建忠不但是中国汉语语法学的鼻祖,而且也是中国语言对比研究的创始人。

(2) 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 1977 年,那年吕叔湘作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其背景是正在起步并发展越来越快的对外汉语教学。吕先生对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作了最高度的概括,他说:―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比如人类的特点直立行走,制造工具,使用语言等等,都是跟别的动物比较才 认出来 的。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无论语音、语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他具体分析了比较中出现的三种情况及处理的办法,以生动的例子树立了对比研究的一个样板。

因此,一部汉外对比研究史,应该从马建忠写起,这是没有疑义的。可是,第一时期与第三时期相比,毕竟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我们撇开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大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笔主要,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

Ngày đăng: 09/03/2020, 19:09

TỪ KHÓA LIÊN QUAN

TRÍCH ĐOẠ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