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AB 不 AB”格式研究 摘 要 全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笔者从北京大学语料库(CCL),短篇小说和电视剧收集有 关“AB 不 AB”格式的例句,运用现代汉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以“小三角”理论 为基本思路。从语法构成、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去描写、分析同时结合语境做动态分析。 以数据统计为辅助手段,对“AB 不 AB”格式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目的为变换 不同的角度,对这类格式全面、仔细地观察与描写最后揭示该格式的使用规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AB 不 AB”格式的形式特征、由“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 句的语义关系和“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关于“AB 不 AB”格式的形式特征:笔者通 过统计例句,总结并揭示“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的语法类是有限制的;同时语料也显示, 能够转换变为“A 不 AB”格式的“AB 不 AB”格式中的 AB 限于动词和形容词。另外, “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充当句子成分)很丰富,可以做谓语、主语、定语、宾 语…等。 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当中“AB 不 AB”格式有时可以做为小句,参与构成复句,那 时,它跟上、下、上下文语境都有紧密的衔接关系因此证明“AB 不 AB”格式在篇章中的 灵活性很强。 关于“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 “AB 不 AB”格式参 与构成疑问句时,那些疑问句大部分属于“有疑而问”;“无疑而问”还可以分为反问句、 设问句和反问句与设问句混合句式三小类,其中该格式参与构成反问句占优势。通过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AB 不 AB”格式的疑问性和适应力很强。 关键词 :“AB 不 AB”格式 疑问句 语法功能 语义 语用 The Research on "AB 不 AB" Pattern in Modern Chinese Deng Shi Bi He (Chinese language philology) Directed by Prof Zheng GuiYou Abstract Purposes and ideological research vessels: Writers collect examples related to the pattern "AB 不 AB" from the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 short stories and films; apply theoretical grammar "san ge ping mian" of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and retrieve the theory "xiao san jiao" as the base line From grammar structure, inner meaning and value semantics pragmatics, writers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context in conjunction wit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Getting statistics as a basis to complement the content analysis related to the pattern " AB 不 AB" aims to observe and describe the overall this pattern in different angles Therefore the end clarify the rules of its use Contents include: typical form of the pattern " AB 不 AB", semantic relations in complex sentences involving components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and the type of sentence "AB 不 AB " Typical form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Written by such statistics, analysis summary which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genre of AB in the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also demonstrating language AB is the only verb and adjective that the new pattern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B 不 AB" Besides,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the pattern "AB 不 AB" is also very rich, it can be a subject, a predicate, an object… In applying the language of expression, the pattern "AB 不 AB" sometimes party to create sentences to complex sentences, then it can connect to relational context before, after and before it This demonstrates the flexibility of the pattern in the text is very high On the question of the pattern type "AB 不 AB": From the point of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the pattern "AB 不 AB" participate in forming sentences in ques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questions belong the kind "you yi er wen " Though the type "wu yi er wen” is not much bu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component questions, questions which pattern " AB 不 AB" question involved forming reaction dominated problems From these statistics we can see the doubt and very high adaptation of the pattern " AB 不 AB" Keywords : Pattern “AB 不 AB” Grammatical function Interrogative sentence Semantic Pragmatic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1.2.相关的研究综述 1.3.研究目标与范围 1.4.语料来源说明 第二章 “AB 不 AB”格式形式特征 2.1.“AB 不 AB”格式的语法构成 2.2.“AB 不 AB”格式的语法功能 10 2.3.“AB 不 AB”格式与“A 不 AB”格式 15 第三章 由“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的语义关系 19 3.1.SAB 在后分句与前分句构成复句:S1+SAB 19 3.2.SAB 在前分句与后分句构成复句:SAB+S2 21 3.3.比较 SAB 与前分句和与后分句的语义关系 23 3.4 SAB 在中间与前后句构成复句:S1+SAB+S2 24 第四章 “AB 不 AB”格式的句类选择特征 25 4.1 “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疑问句 25 4.2 “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陈述句 30 全文结语 32 参考文献 34 致谢 36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在交际的过程当中为了得到信息,征求别人的意见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提问方 式来表达。用主语的肯定项“X”与否定项“不 X”并列在一起提问(构成“X 不 X”格式),要求被询问者选择其中一个来回答就是现代汉语疑问句的四种小类 (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之一,既是正反问句。例如: (1) 不久的一个下午,朱叔叔突然夫妻联袂来访。一进门就对爸爸说:‚今 天要躲儿子生日,来你家混顿晚饭,你招待不招待?‛他爱人愈阿姨也忍不住 说:‚十月怀胎,一把尿一把屎的,好容易盼到他二十岁,想同他欢欢喜喜过个 生日,…。 (2) ‚请稍等一下。‛‚等什么?想做生意就快点拿来看看,我还有事,你 知道不知道?‛经营员愣了一下,连忙赔着笑说:‚对不起,这就来。‛ (3) 你说这件衣服我穿上漂亮不漂亮?(《小说月报》) (4) 我们有急事找他,他究竟在家不在家? (5) 你最近工作忙不忙? (6) ‚ 中国高兴不高兴不重要,中国的老百姓高不高兴才重要! 党和国 家领导人胡温一直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 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标准。多想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才是我们所关注 的重点!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群众得实惠、 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9/04/17 汉网) 其实,“X 不 X” 中 “X”项是非常广泛的。在一定的语体或语境中“X” 可以是单音节词如例句(5)的“忙不忙”,可以是双音节词如例句(2)的“知 道不知道”、例句(3)的“漂亮不漂亮”,也可以是动宾结构甚至是短语如例 句(4)的“在家不在家”。本文研究的“AB 不 AB” 格式就指“X”项为双音节 词构成(记为 AB),如后悔、知道、漂亮等;形式上是正反问句带有“AB 不 AB” 格式并以问号结尾;疑点就在于“AB” 与“不 AB”之中,要求从中选一个 回答。也就是说“AB 不 AB”格式是正反问句的基本形式之一。这种格式在现代 汉语的实践中使用频率比较高。但是“AB 不 AB” 格式的语法构成成分和语法功 能比较复杂。此外,在某种语境下,“AB 不 AB” 格式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定的用 法使学习者难以理解,掌握及其使用规律。 有关“AB 不 AB” 格式也有学者研究过但是针对上面所述的困难还没彻底解 决,因此,本文章就针对“AB 不 AB” 格式进一步研究,把上述的问题加以解 释,希望可以帮学习者加以理解并掌握该格式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1.2.相关的研究综述 1.2.1 相关研究的成就 关于汉语“AB 不 AB” 格式,目前语法著家很少提到,似乎很少正式从“AB 不 AB”格式本身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们谈的主要是疑问句、正反问句的“X 不 X”格式的。如李子云(1988) 的《“X 不 X”格式考察》,宋金兰 (1993)的 《反复问句“A 不 A”的特点及演变》,程书秋(1998)的《试谈“A 不 A”结 构》,刘瑛(2005)的《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赵红 (2006)的《浅析“X 不 X”式中的 X》,李艳(2007)的《反复问句“X 不 X” 格式的探析》,彭吉军 (2008) 的《“X 不 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另 外,还有一些文章是集中讨论 “AB 不 AB”与“A 不 AB”两个格式的相关问题。 从规范的角度讨论的有罗华炎(2000)的《何者规范?AB 不 AB 抑或 A 不 AB》, 杜道流(2003)的《“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徐来娣(2004)的《试析“X 不 X”式》等。从多角度来讨论的有刘永发(1994)的《“A 不 A”式及其省略臆 说》等。正式研究“AB 不 AB”格式的文章只有一篇是吕文蓓的《“AB 不 AB”格 式疑问句再探析》,登在《现在语文》 (2009/2)。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2.1.1 有关 AB 语法类别的研究 因为大部分是谈“X 不 X” 格式,X 可以由单音节词 A 充当,也可以为双音 节 AB 谓词充当。所以针对 AB,“AB 不 AB”格式的分析还不多,不充分。关于 “AB”语法类,吕文蓓(2009)的《“AB 不 AB”格式疑问句再探析》与刘瑛 (2005)的《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都把“AB”清楚地分 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几类并加以研究。 AB 为动词,从形式上 AB 可以是动词或动宾结构。刘瑛(2005)主要讨论动 兵结构充当 X 的。彭吉军与李子云还把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分为各种不同的结构 (单个动作动词、偏正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去描写。另外,2004 年徐 来娣在《试析 X 不 X 式》文章里通过理论分析已经解答:为什么“X 不 X”格式 中 X 通常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AB 为形容词,学者们都认为能进入“X 不 X”格式(也是“AB 不 AB”) 格 式的形容词一般是性质形容词而且大都跟人有关的词语,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有时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判断它们是肯定还是否定意义。李子云(1988)认定进 入 “X 不 X” 这格式的性质形容词也不能以扩展了的形式或短语形式出现。另 外,赵红(2006)从语法意义上详细分析为什么状态形容词不能进入“X 不 X” 格式:“状态形容词都表示一定的程度,如‘雪白’:我们不能说‘雪白不雪 白’,因为它已经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白”。 AB 为名词,吕文蓓和刘瑛两位学者都认为能进入“AB 不 AB” 格式的名词 大多含有贬义。这些名词跟一般的名词有区别,就是“既有体谓性又有谓词 性”,可以受“最”,“太”,“很”等程度副词的修饰。也有一部分是褒义词 如 : 淑 女 、 绅 士 可 以进 入 该 格 式 , 它 们 都属 于 口 语 的 。 另 一 方面 , 李 子 云 (1988)又认为:“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思,常常用对方所用的名词组成“X 不 X”格式,并在前面加上“什么”着意表示不甚同意对方的话意。如“什么情理 不情理,他们根本不理会。” 另外,赵红,程书秋与彭吉军还讨论 X 为介词和介词短语。 1.2.1.2 有关“AB 不 AB”格式语法功能的研究 李子云(1988) 认为“X 不 X” 格式可以作谓语、主语、宾语、定语、补 语,还可以用作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但是“X 不 X”格式一般不作状语。彭吉 军(2008)研究“X 不 X”的语法功能时,指出 X 为趋向动词和性质形容词,“X 不 X”格式可以充当谓语;关于 X 的其他语法类他只说“X 不 X”格式出现在句子 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尾)。其他文章没有谈这个格式的语法功能。 1.2.1.3 有关“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关系的研究 “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的问题似乎上述所有文章都讨论。学者们各 有各的观点但是大多数都从规范性的角度讨论,如:吕文蓓(2009)的《“AB 不 AB”格式疑问句再探析》,罗华炎(2000)的《何者规范?AB 不 AB 抑或 A 不 AB》,徐来娣(2004)的《试析“X 不 X”式》,杜道流(2003)的《“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并且主要是谈“A 不 AB” 形成的原因从而对它是否规范 格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程书秋(1998)认为 “AB 不 AB”与“A 不 AB”是一种完整式与一种省略式 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语音重叠律” ,“AB 不 AB”格式,只要 AB 是双音节 词语随时都可以省略为“A 不 AB”。罗华炎 (2000) 通过分析研究, 充分肯定 “AB 不 AB” 格式的规范性。他同时认为“AB 不 AB” 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删略第 二个音节后可能会产生歧义,所以“A 不 AB” 格式是不稳定的状态,从而否定 它的规范性。刘道英(2001)在《A 不 AB 谓语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研究》中从语 法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去分析“A 不 AB”的“合法、合 理性”。杜道流(2003)在《“A 不 AB” 结构的规范性》坦白反对罗华炎的观 点,自己认为应该以历史的、层次的观点来看待“A 不 AB”结构。在口语层次上 杜道流承认“A 不 AB”是规范的。兰宾汉 (2001)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出“A 不 AB”是“AB 不 AB”格式的省略。并且“A 不 AB”式只出现于双音节动词和双音 节形容词中,其他词类的双音节词无此用法。徐来娣又认为:“A 不 AB”只是 “AB 不 AB”的缩略形式,并不是什么新的语法格式,根本就不存在是否规范的 问题。他还指出:“AB 不 AB”是否可以缩略成“A 不 AB”没有语义条件,只要 AB 的 A 能够表示该词的意思,往往可以说成“A 不 AB”。如:“高不高兴”、 “讨不讨厌”。张维微 (2007)通过分析“A 不 AB”结构的来源、特点、是否 属于规范用法等内容已经总结出:“这两种形式并无规范与不规范的区别,只是 应用的语境不同,表达效果有别而已”,“‘A 不 AB’式只出现于双音节的动词 和形容词中,其他词类的双音节词却没有这种用法”。吕文蓓 (2009)认为这 两种格式内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重点讨论这两种的内在联系、词类限 制及规范性的问题。他认为,“A 不 AB”是“AB 不 AB” 的省略形式,但不是所 有的“AB 不 AB” 都可以省略,具体 AB 为名词时不能省略,AB 为动词和形容词 时可以进行省略。 1.2.1.4.“AB 不 AB”与“A 不 AB” 格式语义、语用角度的研究 1988 年,李子云在他的文章中仔细研究了充当 X 的词语性质的不同,所构成 的“X 不 X”格式的语法功能,句中位置和表义作用也不一样。“X 由一般动词构 成时,“X 不 X”格式一般只能用在句中,不能用在句首和局尾,用在疑问句中 表示说话人要求对方选择其中并列的两项中的一项回答,如:“他问小明今晚看 不看电影?”。X 由性质形容词构成时,这格式多数用在句中,一般表示说话人 要 求 对 方 从 并 列 的 两项 中 选 择 正 项 或 反 项来 回 答 , 如 “ 这 件 衣服 干 净 不 干 净?”;少数能用在句尾,一般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如“你别 说了,好不好?”;X 由助动词构成时,“X 不 X”格式一般用在句中、句尾,也 可用在句首,一般表示说话人要求对方从并列的两项中选择一项来回答,如“你 们俩会不会打水?”;用在句尾则表示说话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如“你 下午再跑一趟,愿意不愿意?”;用在句首主要含义取决于语境,如“要不要我 们一起去看看?”是表示征求对方对某件事的意见;“会不会情况起了变化?” 表示要求对方证实自己对某种情况的估计。 刘永发 (1994)又认为“‘A 不 A’式居于主语,定语或在主谓短语中作句子 成分时,就常常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说话人所提出的肯定否定两种现象,以供 选择,整个句子应是陈述句而不是反复问句。” 徐来娣 (2004)认为所有的“X 不 X”式“都有一个必要的语用条件: 必需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 另外,张卫国(1992)在他的《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关于“„不„”语型发 表:“在‘不’前后重复同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构成 A 不 A 的结 构,表示‘不在乎’、‘无所谓’、‘不相干’之类的意思,常有较强的‘不 满’或‘不以为然’的感情色彩。多在口语中使用,用时常与‘什么’、‘不 管’等相配合”。 1.2.2 总结 “X 不 X”格式是正反问的基本形式。其中 X 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 节词,也可以是短语。 从 80 年代已经有学者针对“X 不 X”格式去考察、研究。至今也有不少文章 曾经讨论这个问题。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是研究范围比较小,都限于格式本身的 范围。大部分学者只从一个角度来考察“X 不 X”格式,似乎没有从语境的角度 观察格式在外部关系上的表现,因此,静态分析他们做得很充分但动态分析还没 做或做得不太深,缺乏语用价值的考察。 大部分学者是研究“X 不 X”格式,“AB 不 AB”格式只是它形式的其中之一, 因此考察 AB 与“AB 不 AB”格式的成果还不明显。专门针对“AB 不 AB”格式进 行讨论只有唯一一篇吕文蓓的文章。不过,这篇文章只考察格式的词法类,例句 不够丰富,没有统计数据和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因此,笔者认为对 现代汉语“AB 不 AB”格式还可以更深入探讨: 一、“AB”的语法、语义类需要做全面量化的分析。在语法性质与结构形式 上,能进入“AB 不 AB”格式的词语是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全面统计,然 后对数据进行深入细致、全面地描写、分析,从而具体揭示该格式构成词语的规 律。 二、“AB 不 AB”格式外部语义连接属性需要具体揭示。在使用的过程当 中,“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时,它可以在前句,可以在后句,也可以在 中间。不管在什么位置,该格式跟其他分句之间都有一定的语义关系需要具体揭 示。 三、“AB 不 AB”格式的语境特征:该格式在形式上是属于正反问句,但在 一定、具体的语境中它可能不是正反问句而是其他的句类,我们需要根据语料统 计的数据仔细分析“AB 不 AB”格式的句类特征同时说明它的语义和语用。 四、“AB 不 AB”格式和“A 不 AB”关系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从语料库的 例句考察,统计分析哪种能够变换成为“A 不 AB”的“AB 不 AB”中“AB”类, 从而揭示由“AB 不 AB”格式简化为“A 不 AB”格式的规律。 (77) 大家一身统一的印有‚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字样的运动衫,不管相识 不相识,遇到了都热情地打招呼,跑一段吃力了,就走一段再跑。 例(76)“AB 不 AB”为“愿意不愿意”,例(77)“AB 不 AB”为“相识不 相识”,SAB 具有特定条件的意义,后续句表示结果。可见,“不管“就是这种关 系的特定形式标志。因此,我们可以概括为:不管/无论 + SAB ,后续句 。此 外,为了进一步强调意义,增强传达效果,后续句还常用副词“都”(如例 (76),(77))或者: (78) 王春午不容辩解地说:‚晓宁,不管你理解不理解,同意不同意,家 里这副挑子你必须替爸爸挑起来。 表 7:“SAB”与后分句的 语义关系统计表 关系 并列 补说 条件 递进 一共 数量 13 17 38 百分比(%) 34.2 13.2 44.7 7.9 100% 小结:“AB 不 AB”格式在前分句与后分句构成复句时,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 没上部分(3.1)那么复杂多样,就是并列、补说、条件和递进四种关系。数据 显示,占总数最多的就是条件关系(17 条即 46%)。其二也是并列关系,12 条例 句占 32.4%。补说关系有 条占 13.5%,递进关系有 条例句占 8.1%。 3.3 比较 SAB 与前分句和与后分句的意义关系 表 :“AB 不 AB”格式与前分句和与后分句的意义关系对比表 并列 补说 因果 连贯 转折 递进 假设 条件 共计 S1+ SAB 10 15 3 39 SAB+ S2 13 0 17 38 共计 23 10 15 17 77 百分比% 29.8 12.9 19.5 3.9 2.6 5.2 3.9 22.1 100% 统计之后得到下面四点认识: 第一,参与构成复句时不管 SAB 在前分句还是后分句都跟另一分句存在并 列、补说、和递进关系。 23 第二,SAB 在前分句与后分句(SAB+ S2)之间没有因果、连贯和假设关系。但 是,这三种关系 SAB 在后分句时都有,说明 SAB 在后分句时复句内部的语义关系各 种各样,更丰富一些。SAB 在前分句,复句内部的语义关系有点限制。 第三,SAB 参与构成复句时,复句的意义关系最多的为并列关系,语料中一共 有 23 条例句,占总数的 29.8%;其次是条件关系有 17 条例句,占总数的 22.1%;再次是因果关系,15 条例句占总数的 19.5%。补说关系有 10 条,占总数 的 12.9%;低次是递进关系,有 条占总数的 5.2%;连贯和假设都占总数的 3.9%;转折关系是最少的,有 条,占总数的 2.6%。 其四,SAB 作为分句时,不管在前分句还是后分句,从语义的角度来看,它跟 其他成分都有紧密的衔接关系。 3.4 “AB 不 AB”格式在中间与前后句构成复句 (S1 , SAB, S2 ) SAB 参与构成复句时,它不仅只与上文或者只与下文有关,而且有时我们既看 到它与上文有某种关系,同时也跟下文有另一种关系。例如: (79) 高级干部为人民群众所瞩目,哪怕只是一个高级干部,清廉不清廉, 好还是不好,其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干部,…….。 (80) 仔细查看米桶里有没有余粮,床上的棉保不保暖,校舍安全不安 全,并将发征求济款送到优抚对象手中,让他们买肉买粮。 例(79)“AB 不 AB”为“清廉不清廉”,SAB 与先行句是补充说明关系,同 时它与后分句存在并列关系。例(80)“AB 不 AB”为“安全不安全”,SAB 与前 分句是并列关系,同时与后分句是连贯关系。 小总结: 表 9:SAB 参与构成复句的位置情况 S1+ SAB SAB+ S2 S1 + SAB + S2 共计 句量 39 38 85 百分比% 45.9 44.7 9.4 100% 综上,这份数据加以说明上文所分析的“AB 不 AB”格式在语境中出现的位 置及其外部的语义关系: 24 第一,“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时,从结构形式上看,它在后分句的 出现,语料中有 39 条,占 45.9%;它的出现在前分句的有 38 条,占 44.7%。这 说明在实际语言表达中,该格式在这两个位置都为常见。此外,SAB 有时既与先行 句又与后续句有语义上的联系,它出现在中间的有 条,占 9.4%。 第二,虽然“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复句的三个位置的例句数量不同,但 是,这足以说明该格式在篇章中形式和语义都运用得很灵活。 第四章 “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句子类型特征 我们不能光看一个句子的句尾是否带着问号来判断它是否属于疑问句。想确 认并理解它真实的意义,我们必须要靠上下文语义、语境、说话语调等等诸多方 面才能认定。如上文所述,“AB 不 AB”格式是属于正反问句的基本形式之一。 可是实际上,如果在缺乏一定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该格式语义上不自足,即它的 意思就会不完整或者不清楚。搜集并分析语料之后得知,在一定的语境下,“AB 不 AB”格式不仅是表示疑问信息,有时候,它却不承担任何疑问信息,也没有询 问功能。下面内容就是谈“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句子类型。 4.1.“AB 不 AB”为主体构成的疑问句 即“AB 不 AB”单独构成或者为主体构成的疑问句 一般来说,疑问句是用来提问的但实际上,在运用语言表达中,疑问句具有 两种不同的作用。其一,传达疑问信息并进行询问,即有疑而问。其二,形式上 仍然是疑问句,内容也表达询问的,可提问者本身已有明确自己的意见、看法, 即无疑而问。因此,“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疑问句时,句子的语用价值也 属于上面所述的两种。 4.1.1 有疑而问 即在通常的情况下,提问者完全没有倾向性的答案,希望从对方得到消息。 例如: (81) 这条河叫织女河,一定会有一个故事,你知道不知道? (82) 经常有同学和朋友问从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了那么多年, 你后悔不后悔?‛从云说,不,我不后悔。她清楚地记得,……。 例句(81)“AB 不 AB”为“知道不知道”。因为不知道有关“织女河”的 故事,所以,说话者提问的目的是想问对方是否知道,从而得到答案。例(82) 提问者是想知道“从云”对“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生活了那么多年”的感觉如何, 25 是否“后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S 吗?”形式来代替而内容不变。 那时,上面两条例句成为: (81)’ ‚这条河叫织女河,一定会有一个故事,你知道吗? (82)’ 经常有同学和朋友问从云:‚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生活了那么多 年,你后悔吗?‛ 有时候,发问者为了征求对方对某件事情的意见而提问。例如: (83) 如此说来,破和立便是文人文化互为补充为说明的两面了,我们可以 不可以把他们理解为中国传统文人性格的辆重性? (84) 末了,他没忘了征询一下代表们的看法:‚不知这样你们满意不满 意?‛ 分析之后得知,“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有疑而问的疑问句时,AB 通常 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该格式主要做谓语成分,如例(81)、(82)、(83)、 (84)。“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而倾向于征求意见的疑问句中,AB 为能愿动 词的例子占多数,如例(83)。 4.1.2 无疑而问 在语料中,有 70 个例句属于无疑而问的类型。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无 疑而问可以分为反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与设问句的混合句式三类。 4.1.2.1 由“AB 不 AB”为主体构成的反问句 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相当有特点的一种假性疑问句式。从语义上看,发问者 心目中已有明确的答案,虽然是“不疑而问”,但不意味着被问者不需要回答。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发问者不仅仅想利用疑问形式(加上语调)来间接表达自己 的观点,同时还要对方回答并且希望得到支持,意思就是想对方回答的内容与他 的观点、想法是一致的。在 65 个无疑而问的例句之中,“AB 不 AB”格式构成的 反问句占多数,有 54 条。 例如: (85) ‘‚你无聊不无聊?‛石静看我兴高采烈喜不自禁的样儿真问’ 。 (《王塑作品集》) (86) 小辈稍为不称他们的心,就挨他们鞭打。你们说这应该不应该? (87) 工程师拉不下脸来说话,他亲自点破徐义德:‚花司给别的厂配的花衣 够,同样数量的花衣,沪江就不够,你说奇怪不奇怪? 照你这么说,你贴补了 很多‘次泾阳’,那么,花司还欠你不少花衣了?‛。 26 例(85)中,提问时发问者已经有“无聊”的答案了。他提问的目的是间接 表达他对“兴高采烈喜不自禁的样儿”的看法:“无聊”,同时希望“你”也要 像他那么认为并停止那样子。例(86),发问者觉得“挨他们鞭打”就是“应 该”的。他提问的目的是想得到被问者的同情。例(87)中,说话者的心理对 “华司给别的厂配的花衣够,同样数量的花衣,沪江就不够”那件事早有怀疑, 已有“奇怪”的答案了,他提问的目的就是想对方确认。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由“AB 不 AB”格式构成的反问句是一种对答语 的导向性十分明显的问句,他不是要求对方选择回答,而是带强制性的要求、引 导对方赞同。这也是反问句的语用目的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反问句的语用而引 起句子语气较强,因此,在实际运用中为了对话自然,说话者常在句头加上“你 (们)看/你(们)说 /你(们)想” ,如例句(86)、(87),同时加上语气 (词)表达他们的情绪。 4.1.2.2 由“AB 不 AB”为主体构成的设问句 对于设问句,根据本身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它还有另外一种叫法就是自问自 答句。在语言表达中,“AB 不 AB”格式也可以参与构成设问句。例如: (88) 连里开会,战士可以批评连长,这种民主妨碍不妨碍连长统一指挥 呢?不妨碍。 (89) 思想觉悟提高了,还有什么困难不可克服?当年我们党在井冈上困难 不困难?当然困难。为什么这么困难我们还是夺取了政权呢?就是因为 。 (90) 如果党的政策不正确,如果党的政策和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可以不 可以以为党是阶级的真正领导者呢?当然是不可以的。 一般而言,设问句的特点就是发问者提问,并没有疑惑,因为,他本身实际 上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他提问的目的不是要求对方回答,而最主要的是引起对方 注意到他的话题,然后接着说出答案。因此,设问句传达的整个内容是到答语后 的句号为止,而不是跟其他疑问句一样用问号结束。从这点看来,设问句就是自 问与自答两项紧密连接的一个整体,缺少答语就没成设问句了。 例(88),(89),(90)中 “AB 不 AB”顺序为“妨碍不妨碍”,“困难 不困难”,“可以不可以”。从表面上看,上面所述的三条例句都是“自问自 答”,其中,“自问”部分由“AB 不 AB”为主体的,“自答”部分由“AB” 或 者“不 AB”充任。从语义上看,设问句的重要内容在于“自答”而不是“自问” 的部分。具体,例(90)中,发问者主要想讲的内容就是“这种民主不妨碍连长 统一指挥”;例(89)中,主要信息是“当年我们党在井冈上困难”;例(90) 中,发问者想传达的内容是“不可以以为党是阶级的真正领导者”。那么,为了 27 引起对方的注意,说话者不直接提到重要内容而用设问句传达。总之,“设问句 是一种十分有实用价值的语言手段”⑤。因此,由“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 设问句的口语色彩较强。在演讲、辩论、发表稿子中,这种设问句的使用频率相 当高。 4.1.2.3 由“AB 不 AB”为主体构成的反问句与设问句的混合句式 反问句与设问句的混合句式就是反问之后,发问者自己又说出了答语。因 此,它既有反问句的特点,又有设问句的特点,“AB 不 AB”格式就在反问句部 分。例如: (91) ‚多多!‛,端丽叫道,‚你们吃的那地方卫生不卫生?可别出毛病 来。(《流逝》王安亿小说) (92) ,….范说到此,引来会场上一陈笑声,然后他问道:‚你们看这个人 混蛋不混蛋?我们用尽了苦心去换救,希望把他从茅坑里救出来,可是他却 想……。 (93) 不料这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勃然大怒:‚什么研究不研究?我父亲的遗 体不许动!他死得冤枉,再捐献遗体,我还怎么做人。‛ 例(91),从形式上看,发问者“端丽”问“多多”“吃的地方”是否卫 生。从语义的角度看,他提问的目的不是想知道“那个地方”卫生还是不卫生。 其实她心里已经有答案了,是不卫生的。她利用提问方式来跟“多多”沟通,是 想要“多多”也跟她有一样想法:那地方不卫生,即是反问句的特点。另一方 面,“不卫生”的答案还被间接体现在下文“可别出毛病来”。换句话说“可别 出毛病来”就是针对上文所问的一种答语,强调性答语。因此,例(91)就是属 于反问句与设问句的混合类型。例(92),说话者提问时,在句头还加上“你们 看”,希望“你们”也跟他一样认为“这个人混蛋”的目的更加明显。提问后的 下文表面上是解释内容,但意义上,就是间接导致他的答案。例(93)的语境与 例(91)和(92)不同,说话者的否定态度之所以比较明确,是因为他在反问句 头用否定性“什么”,下文内容加上语气更表示“不研究”的答案。 分析之后得知,从问句与答语的语义关系看,“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反 问句与设问句的混合句式是比较复杂。值得注意的部分就在于答语部分,也算是 这类与设问句的差别之处。设问句的答语内容通常直接地回答是“AB” 或者 “不 AB”(如例(88),(89),(90))而在混合句中,说话者似乎都用“解释 性、释因性答语”来间接表达他的观点(如例(91),(92),(93))。 ⑤ 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P154 引出 28 4.1.3.“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附加问 附加问是一种特殊表意功能的疑问句。“AB 不 AB”格式为附加问时“它的 语用意义表示:就始发句 S 的内容征求对方的意见或希望对方予以证实”。(邵 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P123) 例如: (94) 那一瓶花是我捐献的,漂亮不漂亮? (《几度夕阳红》) (95) 现在各机关都爆满,历届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都不要,她一个初 中生,竟自己把自己活动进了机关,厉害不厉害?但老张也禁不住要问:她凭什 么?还不是凭一个东西?现在的男人都下贱,只要多少给一点便宜,他都死劲帮 人。 (96) 这纸我想抄去,可以不可以? 统计数据显示,“AB 不 AB”格式做附加问的例句不多,并且该格式中的 AB 主要由能愿动词和性质形容词充当。例句(94)AB 为性质形容词“漂亮”, “AB 不 AB”格式为“漂亮不漂亮”,当附加问句,表示“我”征求对方对“那 一瓶花”的意见,是否漂亮。例(96)中,AB 由助动词“可以”充当,该格式 为“可以不可以”,当附加问句,表示发问者想把“这纸”抄去是否可以。 从语表表面看,“AB 不 AB”格式与该格式之前的句子分割为逗号,在实际 对话中表现为语气停顿。从结构的角度看,句子是一个具有意义完整的结构,并 且似乎都是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即使把“AB 不 AB”格式删掉,句子 S 的结 构依然成立(当然语义上可能显出不完整),具体例(94)中句子为“那一瓶花 是我捐献的”,例(96)中句子为“这纸我想抄去”。 “AB 不 AB”格式在句子 后,有完全独立的位置,当做附加问句,表示说话者征求对方的意见。 4.1.4 “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追问句 在笔者所搜集的语料中,“AB 不 AB”格式独立或者参与构成追问句的例子 有 条,例如: (97) ‚你害的是什么病?严重不严重?‛鸿渐知道已经问得迟了。 (钱钟书《围成》) (98) 当前情况到底严重不严重? (99) 那么,这台 F – 30X 光机究竟合格不合格?有没有合格证呢? 一般的情况下,追问句的功能在于表达询问者急切要求对方表态的心情。 “AB 不 AB”格式构成的追问句也有同样的功能。例(97)中,该格式为“严重 不严重”,独立成为追问句。它之前的那句“你害的是什么病?”也是一个疑问 句,发问者“鸿渐”提问之后不等对方回答便马上进行催问。 例(99)与例 29 (97)的语境有点不同。例(99)中,该格式为“合格不合格”,虽然位于前句 但它的语义内容含有追问意义。那份追问意义通过追问副词“究竟”被体现得更 明显。 分析得知,“AB 不 AB”格式可以独立或者参与构成追问句。该格式独立成 追问句时,它前面常有另一个疑问句。参与构成追问句时,该格式之前常有追问 副词“究竟”或者“到底”,如例(98)。换句话说,看“AB 不 AB”格式前是 否有一个疑问句,或者前面是否有追问副词,这就是判断该格式是否追问句的标 志。此外,“AB 不 AB”格式独立,或者参与构成追问句时,AB 通常由形容词或 动词充当,名词似乎没有。 表 10:“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疑问句表现情况 句 有疑而问 无疑而问 附加 类 追问 一共 194 3.092 4.639 100% 问 70(100%) 数 109 量 百 分 反问句 混合类 54 11 (77.14%) (7.14%) (15.714%) 27.835 56.185 设问句 2.577 5.670 36.082 比 小结:从语义与语用的角度来看,“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疑问句时,那 些疑问句大部分属于“有疑而问”。在 194 条疑问例句中,“有疑而问”有 109 条,占 56.185%。虽然“无疑而问”之类没有“有疑而问”那么多,只有 70 条,占 36.082%,但是,这类还可分为:反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与设问句混合 句式三类。其中,反问句占优势,有 54 条例句,占“无疑而问”的 77.14%,占 “疑问句”的 27.835%。混合句式有 11 条例句,占“无疑而问”的 15.714,占 疑问句的 5.670%。最少是设问句,只有 条,占“无疑而问”的 7.14%,占疑问 句的 2.577%。在所搜集的语料中,“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附加问和追问并不 多 ( 附加问句 有 条,占疑问句 的 3.092%,追问 类有 条 ,占 疑问句的 4.639%)。从那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AB 不 AB”格式的疑问性和适应性很强。 4.2.“AB 不 AB”格式为主体构成的陈述句(间接问句) 30 即“AB 不 AB”参与构成句子而不承载疑问信息,也没有询问功能,大部分都 已经失去了疑问语气,全句为陈述句。例如: (100) 我们与达兰集团斗争的实质不是信教不信教,自治不自治的问题,而 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101) 视觉上的冲击力不仅给人一种美感,而且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应 当与红线保持一定距离,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就大大降低。 (102) 在训练空隙抽空玩起了相机,赵颖慧则和同伴讨论自己的照片漂亮不 漂亮,任洁甚至还忙里愉闲地在自己的发结上系上了一个小小的吉祥物……。 (103) 春节后,工作人员问他愿意不愿意回家,老人点了点头。救助站给他 买了火车票,并把他托付给列车长。 例(100)中,AB 为动词“自治”,该格式做“问题”的定语,表示什么样 的“问题”,情况,。例(101)中,“AB 不 AB”格式为“自觉不自觉”,做 “意识”的状语,表示“意识”的两种可能性的状态:“自觉”或者“不自 觉”。例(102)中,“AB 不 AB”格式为“漂亮不漂亮”,做“赵颖慧则和同 伴”针对“自己的照片”进行讨论的话题。例(103)中,“AB 不 AB”格式为 “愿意不愿意”,对“工作人员”而言,“愿意不愿意”是疑问点,可是通过转 述人,它却不承载疑问信息,而只是叙述提问的事实而已,因此,例(103) 中,“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句子:“工作人员问他愿意不愿意回家”属于 间接问句。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 “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陈述句时有两点值得注 意: 其一,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该格式只是“把肯定和否定两种可能性作 为一种话题或者情况客观地反映出来,并不承载任何疑问信息”(邵敬敏《现代 汉语疑问句研究》P106),如例(100),(101),(102)。此时,AB 可以 是动词、形容词、名词,该格式在句子中通常可以做主语,可以做定语如例 (100),做状语如例(101)。 其二,“AB 不 AB”格式在原话本来是直接问句,用来提问的。可通过叙述 人转述,它就变成间接问句,只是叙述提问的事实,而没有疑问功能,如例 (103),(40),(41)。那时, 句子常为 :谁问谁+“AB 不 AB”+ 。 表 11 :“AB 不 AB”格式构成句子的句类特征 “AB 不 AB”格式 数量 百分比(%) 疑问句 陈述句 一共 194 405 599 32.387 67.612 100% 31 统计数据显示,“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疑问句和陈述句两大类。其中疑 问句有 194 条例句,占 32.387%;陈述句有 405 条,占 67.612%。这充分地说 明: 其一:“AB 不 AB”格式的出现不仅是传达疑问信息,属于疑问句。在一定 的语境下,它还可以参与构成陈述句。 其二:在研究格式时,我们只观察格式的结构形式是不够的。我们要从语 表、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来考察、分析才能有全面的理解。 全文结语 本文是针对“AB 不 AB”格式的语表形式(语法构成),语义关系和特定形式 的语用价值等各方面进行考察,统计并且描写分析让我们对该格式有了大概的认 识: 其一,从语表的角度看,“AB 不 AB”是一个以谓词性的性质为强势的格 式。在形式上,嵌入成分 AB 主要为动词和形容词,即有一定的限制,这取决于 该格式本身的特点及其语法作用。换句话说,AB 支配、影响到该格式的语法功 能。此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AB 不 AB”是一种比较松散的格式,它还可以 衍生出另一种格式,即“A 不 AB”格式。可是,由于表达的需要和制约的因素而 该格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广泛性。 其二,从语里的角度看,“AB 不 AB”格式在外部联系上与句子中其他成分 互相发生关系,因而,它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其中充当谓语的情况最为常 见。在篇章中“AB 不 AB”也有较强的灵活性,虽然语义上不自足,位置也不一 样,但它常与先行句和后续句发生语义上的联系,从此表示各种微妙的逻辑语义 关系。可见,“AB 不 AB”倾向于征求别人的意见。可是,有时该格式就作伪一 种话题或者情况,其中“AB”与“不 AB” 是两种可能性。那时,句子不承载任 何疑问信息。换句话说,我们要结合该格式所出现的语境才能正确地判断其语 义。 其三,从语用的角度看,“AB 不 AB”格式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在语体方面 它是个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格式。“AB 不 AB”善于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感情情绪, 中性的感情色彩,尤其 AB 为形容词。此外,虽然“AB 不 AB”可以转换成为“A 不 AB”,但是在语用上两者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正式表达时或者在需要强调内 容的语境,“AB 不 AB”格式都被优先选择使用。 32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对汉语语法理论,还是对汉语 预感方面皆有待提高,因此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本文的例句大部分 来自北京大学语料库,偏于书面语。这不仅取决于“AB 不 AB”格式参与构成的 句类特征而且对本文所有数据统计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在语料分析、描 写并解释还不够深入。希望日后,能用更完善的研究来弥补本文的缺憾。 33 参考文献 【书著作】 李子云 (1991) 《汉语句法规则》,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房玉清 (1992) 《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卫国 (1992) 《现代汉语实用语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 (1995) 《语法问题思索机》,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胡明扬 (1996) 《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邵敬敏 (1996)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振羽 (2000) 《语用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2002)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 (2003) 《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邢福义 (2004) 《汉语语法三百问》,北京:商务印书馆。 黄伯荣、廖序东(2007) 刘 力 (2008) 《现代汉语。下册》,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HSK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汉语 8000 词词典》北京语言 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邢福义、汪国胜 (2008)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月华 (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 (2009) 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研究室编(1987) 《句型和动词》,北京: 语言出版社。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 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期刊论文】 浦喜明 (1985) 别有特点的“正反问句”,《陕西师大学报》 李子云 (1988) “X 不 X”格式考察,《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第 期。 宋金兰 (1993) 反复问句“A 不 A”的特点及演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第 期。 刘永发 (1994) “A 不 A”式及其省略臆说,《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第 期。 程书秋 (1998) 试谈“A 不 A”结构,《北方论丛》第 期。 罗华炎 (2000) 何者规范?AB 不 AB 抑或 A 不 AB?,《语言文学应用》第 期。 兰宾汉 (2001) “A 不 AB”正反对举式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 报》第 期。 34 杜道流 (2003) “A 不 AB”结构的规范性,《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第 期。 钟应春 (2003) 非对举性的“N 不 N”格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徐来娣 (2004) 试析“X 不 X”式,《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第 期。 刘 瑛 (2002) 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正反问反问句中谓词的类及其形容词性倾向,《洛阳师范学 院学报》第 期。 赵 红 (2006) 浅析“X 不 X”式中的 X,《现代语文》第 期。 李 艳 (2007) 反复问句“X 不 X”格式探析,《长春大学学报》第 期。 张维微 (2007) “A 不 AB”式结构刍议,《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第 期。 彭吉军 (2008) “X 不 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张建强 (2008) “A 不 AB”格式的形成原因探究,《百色学院学报》第 21 卷、第 期。 吕文蓓 (2009) “AB 不 AB”格式疑问句再探,《现代语文》第 期。 【电视剧语料来源】 《古灵精探》 导演:张乾文、关永中 《铁骨芳心》 导演:李岩希 《女人花》 导演 :桃晓峰 35 致 谢 当要和自己的研究生三年生活说再见时,心中难免有些不舍。无论是安静的 自习室,还是激情澎湃的篮球场,都留下了我青春的印记。而这是永远都不会磨 灭的,它将永存在我心中。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致谢。 首先,感谢导师郑贵友先生。本论文从选题、确定提纲到成文,郑导师都不 辞辛苦,给予我许多具体的指导,尤其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观点理论的提炼,是 我受益良多。为此,我对导师的尽心培养致以最真挚的感谢!师恩如山,我将永 远铭记在心。 此外,感谢在北京语言大学三年里曾教授我知识的其他老师!是他们让我学 到了大堂专业知识,是他们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为文更为 人。 感谢对我论文写作给予直接帮助的同学,尤其是唐红娜同学,感谢她对我搜 集语料时的诸多帮助。 最后也少不了人文学院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其他同学,集体的关 怀是别致与隽永的。 师友亲朋赐予我关爱真情,是他们帮助我为这三年留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心存 感念,在此永志。 由于本人学时短浅,文中疏漏再所难免,敬请各位老师及同行批评指正。 邓氏璧合 2012年5月于北京语言大学 36 37 ...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AB 不 AB? ??格式的形式特征、由? ?AB 不 AB? ??格式参与构成复 句的语义关系和? ?AB 不 AB? ??格式的句类特征。关于? ?AB 不 AB? ??格式的形式特征:笔者通 过统计例句,总结并揭示? ?AB 不 AB? ??格式中的 AB 的语法类是有限制的;同时语料也显示, 能够转换变为“A 不 AB? ??格式的? ?AB 不 AB? ??格式中的 AB 限于动词和形容词。另外, ? ?AB 不 AB? ??格式的语法功能(充当句子成分)很丰富,可以做谓语、主语、定语、宾... 2.3.? ?AB 不 AB? ??格式与“A 不 AB? ??格式 本节考察? ?AB 不 AB? ??格式与“A 不 AB? ??格式的转换规律,即哪些 AB 可以省 略为 A 使? ?AB 不 AB? ??格式转变为“A 不 AB? ??格式。语料数据显示, 能够转换变 为“A 不 AB? ??格式的? ?AB 不 AB? ??格式中的 AB 限于动词和形容词? ?AB 为名词的 ? ?AB 不 AB? ??格式不能转变为“A 不 AB? ??格式。下边是笔者以《汉语水平词汇与... 其一,实用性:“A 不 AB? ??格式是? ?AB 不 AB? ??格式转换而来的。在实际使 用中“A 不 AB? ??格式也有一定的广泛性,尤其是 AB 由能愿动词充当。从上面的 数据可以明显地看出 AB 为能愿动词时,“A 不 AB? ??格式的使用频率都比? ?AB 不 AB? ??格式还高。具体体现于 AB 为能愿动词“可以”,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 ? ?AB 不 AB? ??格式只搜集到 93 条例句但“A 不 AB? ??格式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