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Luận Văn - Báo Cáo

汉语词汇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探究 nghiên cứu mối quan hệ về diễn biến từ vựng tiếng hán với sự phát triển của xã hội trung quốc

46 4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46
Dung lượng 810,5 KB

Nội dung

感谢语 时光匆匆如流水,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四 年了,仿佛就在昨天。这次有机会编写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大学期间最美好、 最荣誉的回忆。 此论文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武忠定老师的悉心指导。武老师多 次询问研究进程,为本人指点迷津并供给有关材料。在编写论文的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问题都得以解决。另外,本人 还幸运得到中文系的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谨向武 忠定老师,中文系的各位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 的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四年的大学生 活。 借此机会,感谢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你们的支持 与鼓励,永远是支撑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由于本人的汉语水平有限所以此论为难免没有错误,希望各位老师、 各位同学批评指正。 再次向指导老师道一声:老师,谢谢您! 此致 敬礼 2020 年 月于顺化 高氏庆玹 目录 前言 1、选题意义 2、研究目的 3、文献综述 4、研究范围 5、研究方法 6、操作步骤 正文 第一章 汉语词汇简介 1.1.1.2 复音词 1.1.2 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1.1.2.1 基本词汇 1.1.2.2 一般词汇 1.2.1.2 一词多义现象的突出 10 1.2.2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11 1.2.2.1 汉语汇词的双音节占优势 11 1.2.2.2 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 12 1.2.2.3 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则以多音节为主 12 1.3.1.2 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情况 14 i 第二章 汉语新词的产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17 2.2 汉语新词产生的原因 18 2.2.1 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18 2.2.2 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19 2.2.3 方言词的渗透 20 2.2.4 外来文化的浸润 20 2.2.5 各种传媒力量的推进 21 2.3 汉语新词的产生之路 22 2.3.1 创造新词 22 2.3.2 旧词新用 23 2.3.3 减缩法构成新词 24 2.3.4 吸收方言词语 24 2.3.5 借用外来词 26 2.3.6 网络用语 27 第三章 汉语旧词的消失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28 3.1.1 称谓语 28 3.1.2 客观旧词语 29 3.1.3 主观旧词语 30 3.2 汉语旧词消失的原因 31 3.2.1 旧事物的消亡 31 3.2.2 事物名称的改变 32 ii 3.2.3 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32 3.2.4 人们认识的发展 33 3.2.5 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34 3.3 汉语旧词的变化 35 3.3.1 一些旧词的义项增多 35 3.3.2 一些一度退出交际的词语重新出现,获得新的意义 36 结语 38 参考文献 40 iii 摘要 汉语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词汇作 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 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汉语词语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与社 会生活、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研究和把握这种文化现象, 不仅对于我们做好汉语规范化工作及正确把握汉语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具有 重要价值,同时对于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具有重要意 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汉语词汇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这 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在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和进步的背景下,汉语词 语中的新词语不断增加、旧词语不断隐退,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 汉语词汇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汉语词汇简介;第二章:汉语新词的产 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三章:汉语旧词的消失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 系。 关键词:汉语词汇,演变,新词,旧词,中国社会发展 iv 前言 1、选题意义 语言是人类交流与思维的重要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 果,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并服务于人类社会。语言是联系社会成 员的桥梁和纽带,没有语言,人类无法交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 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 类无法思维,也无法把思维成果表达出来。每个社会,无论它是经济发达 的社会,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社会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都离不开语 言这个交际工具。 人类社会能够建立起如此辉煌的文明,是以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为 基础的。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沟通,需要交流,而人与人之间交流思 想,沟通感情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条 件之一,人类运用语言交流沟通,便于文化的交流;语言记录了历史,用 于探索过去;语言促进了人类进步。 汉语词汇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三千多年 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社会已经历了许多历史阶段,使得汉语词汇变得逐渐 丰富起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到词汇的变化,因此从词汇的变迁可 以看到社会发展、变化的痕迹。从现实来看,每天都有不同的新汉字、新 词语甚至新语法出现。这种变化对汉语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变化与 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本人对汉语词汇非常感兴趣,特别是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有许多 汉语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或消失现象。因此,本人决定把此现象作 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本人相信能够深刻了解汉语词汇的演变对学习和 翻译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2、研究目的 汉语词汇的变化正是社会变化的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部 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图卷。本人以《汉语词汇的演变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 系探究》为研究对象,对汉语词汇的演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通过此次研 究,本人希望能够达到以下的目的: 第一,研究汉语词汇与社会发展能够弄清楚汉语词语演变的原因及 有助于汉语教学事业。而且还能帮助汉语学习者快速、准确地掌握汉语词 汇,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第二,通过对汉语词汇的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向学习者提供 有价值的资料,并让学习者了解到汉语词语的发展方向和规律。 第三,本人希望能够帮助正在学习汉语的学习者进一步了解汉语词 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 最后,本人也希望能为汉语教学和汉语翻译等领域做出一份小贡献 并为后来者提供或多或少的经验及参考资料。 3、文献综述 随着社会越来越发展,学习汉语的人也日益增加。学习和研究汉语 的人都对汉语词汇非常感兴趣。因为汉语词汇带着浓厚的意义而且还存在 着社会、文化发展的痕迹。因此到目前为止有很多学者对这一方面进行研 究并得到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 李泓萍于 2000 年发表了《试论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 该论文中,作者从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淘汰,词义的更新与变化,词的联 想及褒贬色彩等方面,探讨了社会文化对汉语词语变化的影响。作者认为 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是词语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赵莹和杨端和于 2011 年发表了《试析社会发展与词汇变化的关系》。 此论文中,作者主要研究社会发展与词汇变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的 长河中,语言作为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词 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做出最及时的反映。语 言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变化深刻影响着词汇的变化, 或是不断产生新词汇,或是旧的词汇逐渐消失,或是词汇随着社会的急剧 变化而发生改变。 周静于 2010 年发表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分析》。该论文中,作 者主要从社会和语言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以及找 出汉语新词产生的规律。新词语不但极大地丰富、促进汉语的词汇系统, 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展现出新时期、新词语独有的时代特征,反映 了时代的脉搏,展现了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国情和语言自身不断发展、变化 和更替的特点。 陈明富和张鹏丽于 2011 年发表了《社会发展与汉语新词》。该论文中 主要研究汉语新词产生的社会因素,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宗教、民族等社会因素都对汉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词汇方面。然 后,进行分析汉语新词产生的方式及汉语新词的社会特点,最后找到社会 发展与汉语新词的关系。 4、研究范围 本人的研究内容主要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展开。从这两个角度 进行考察汉语词汇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找出汉语词汇演变的原因及其关 系。 5、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调查法、语料分析法和归纳法。 调查法主要通过阅读和收集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 基础。通过调查法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分析法是对相关语料进行统计并分析。通过分析法找出汉语新词产生、 旧词消失的原因和发展之路。 归纳法是主要通过运用上面两个方法所得到的结果,最后本人进行总 结全部内容并提出最后的结果。 6、操作步骤 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本文的研究步骤基本如下: 第一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确定题目。 第二步:立意定题,确定本身研究什么问题,使用什么手段及方案来 进行分析。 第三步:收集有关汉语词汇的资料和语料,大量阅读并整理前人所研 究的成果,重视利用电脑和网络工具。 第四步:运用调查法、语料分析法和归纳法进行分析、研究。 第五步:总结与完成毕业论文。 正文 第一章 汉语词汇简介 1.1 汉语词汇的构成 1.1.1 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1.1.1.1 单音词 单音词指的是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单音词一 直占主导地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比如:天、人、牛、红、 一、飞、走等。根据专家统计,单音词在《诗经》中占 90.3%;《史记》 中占 80% 这说明在古代时期单音词在汇词中占绝对优势。 1.1.1.2 复音词 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由于一个汉字通常 记录一个音节,所以复音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示的词。 如:君 子、朋友、弟子等等。 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单音词演变 为复音词,复音词的数量不断增多,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词的组合情况,古代汉语复音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复 音词;另一类是合成复音词。  单纯复音词是指由一个词根语素构成的词,记录单纯复音词的 两个汉字只起标志音节的作用,各自不为义,不能拆开来训释。 如:徘徊、防佛、犹豫、逍遥。 2.3.6 网络用语 网络用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新词语,网络词语是汉语新词语产生最 活跃的途径。这类词能否突破其使用范围,被人们普遍认可而进入普通话 还有待观望,我们称其为准新词。如:黑客,网恋,网友,铁托(铁了心 要考托福的人),恐龙(网络中戏称丑女),JS(奸商),GG(哥哥), 886(拜拜了),BT(变态)等。从上述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词既有 为新事物创造的新词,也有对旧词的新解,还有利用字母或数字的谐音创 造出的表达语。 现在出现的网语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中文网语,如:我一偶, 美女妹妹—美眉;二是拼音网语,如:比拼—PK,美女/妹妹/美眉一 MM; 三是数字网语,如:无聊—56,886—拜拜了;四是混合网语,如:汗颜 —汗 ing(汉语+英文)。当前网络语言总的情况是好的,主要问题是不够 文明,在求新方面有些过度大家对这一类新词语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 注意甄别和使用。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的语法规 定,因此并不具备教学意义,不能引进教学领域。 总而言之,无论是新造词,旧词新用,缩略词,外来词,方言词, 还是网络词语大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表现了语言与社会共变 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力量能阻止新词语的产生。 纵观汉语演变的历史,每当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往往也是语言词汇产生, 演变最快的时期,必然带来汉语词语丰富多采的格局,给人们的交际带来 很大的便利。同時,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新词语规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从理论上说,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际工具的语言在不断演变中,必然需要 不断规范。语言只有在规范中才能纯洁而健康地发展,可以说,规范与演 变总是结伴而行的。 27 第三章 汉语旧词的消失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3.1 汉语旧词的分类 每一个时代有一个的独特的一批词汇。旧词是一个历史性和相对的 观念,刚开始产生时是新词但随着社会变革迅速,一些新词很快就会变成 旧词,如“红卫兵”、“武斗”、“粮票”等。有一大批新词语是随着时 代的产生而产生,旧词语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旧词语可以归纳为这样 三类: 3.1.1 称谓语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 语。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 现象。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 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 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称的对象大都依然存在, 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在后来的岁月中,“旧”的属性慢 慢褪去而恢复“正常”。前者如“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 “报人”是指旧时指新闻工作者,“录事”是旧时称机关中缮写文件的职 员,“扦手”是旧时关卡上的检查员,也叫扦子。后者如“票友”是旧时 称业余的戏曲演员,“女优”是旧称戏曲女演员,“嫂夫人”是旧时对朋 友尊称他的妻子。另外还有:女公子、女史、头人、肉票、弃妇、掮客、 虔婆、清客、丘八、亲随、篾片、儒医、私窝子、堂倌、庶务、属员、舞 女、通事、时人、少奶奶、绅耆、室女、侍应生、世兄、店东。 28 称谓语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每一个称谓语的变迁都映透着社会、 时代的气息。 3.1.2 客观旧词语 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是属于过去社会 所拥有,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例如: “行政司法”类:查要公、差役、老虎凳、推事、捕快、状纸、班 房、报聘、保结、保甲、包探、帮办、办差、加委、关书、过堂、府库、 红契、人犯、号房、囚房、讼师、禁子、具保、承审员、呈文、递解、代 拆代行、丁口册。 “金融商业经济”类:暗盘、拍卖、脚钱、暗码、银号、交易所、 银两、经纪人、奖券、牙行、票号、平价、长支、租税、空头、民运、甩 卖、押租、拆帐、毛钱、商号、行会、商情、实业、透支、挑脚、铺保、 头寸、佣金、血本、钱庄、兑换券、彩票、漕运。 “文化艺术、语言文学”类:台甫、抬头、通经、开天窗、出科、 台端、制艺、饮场、包银、跑马卖解、圣经贤传、破体字、国文、国学、 班底、却说、联绵字、清音、时评、呜呼哀哉、戏码、话说。 “军事政治”类:抽丁、军师、朝野、拉夫、来复枪、吃粮、招兵、 碉楼、断后、校场、号筒、帮会、兵操、军阀、教官、泰西、民变、逃反、 抬枪、投军、粮饷、弹压、炮台、列强、清议、尧天舜日、袍哥、省治。 “教育学校”类:义学、学租、留洋、劳作、兴学、蒙馆、学田、 训育、背榜、开蒙、家馆、家塾、讲堂、学堂、督学、发蒙、书院、村塾、 私塾。 29 “时辰”类: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 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年关、点卯、时辰、更鼓、人日、定更、起更、 打更、更楼、时宪书。 这几类词语被定性为旧词语,恰恰从另一方面清楚地映透出当时社 会阶段和社会性质,即与旧社会断然划清界限,在经济上主张计划经济、 平等互惠、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3.1.3 主观旧词语 所谓“主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 俗、观念、道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主要集中在“礼俗宗教”“婚 姻爱情嫁娶”“生活”“建筑交通”“物产”“动物”类。“主观旧词语” 长期存在于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传统,本无所谓新与旧,只是在后来的社会 发展中,自身发生了改变,逐渐淡去,较少为人们所遵从。例如: “礼俗宗教”类:哀启、二房、社戏、圣庙、神主、夫权、行状、 请春客、谢帖、孤哀子、孝衣、上供、神龛、卑贱、宗祧、温居、金莲、 拜把子、守孝、打千、吃教、天足、仙逝、名讳、暖寿、压岁钱、喜钱、 择吉。 “婚姻爱情嫁娶”类:花轿、保媒、望门寡、倒插门、保山、花烛、 迎亲、侧室、放定、添箱、圆房、偷情、彩礼、再醮、童贞、择吉、拜堂、 艳史、私奔、八字贴。 “生活”类:钉鞋、洋纱、洋布、家政、秘史、接衫、揭帖、饭局、 跑江湖、头面、外场、红尘、号衣、号坎、旗装、卸妆、扳指、柴门、闯 江湖、打秋风、缝穷、马褂、穷酸、下贱、脂粉。 30 “建筑交通”类:火轮船、乡房、闺房、山轿、门钹、兽环、轿子、 官舱、暖阁、暖房、东洋车。 “物产”类:辰砂、假象牙、茧绸。 “动物”类:海狸、守宫。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类词语,它们仍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只是在 某种新观念的观照下才被赋予了“旧”的色彩。例如:在礼俗方面:“喜 钱”:旧俗有喜庆的人家给人的赏钱;“压岁钱”:旧俗过阴历年时长辈 给小孩儿的钱;在道德、观念方面更:“艳情”:旧时指关于男女爱情的。 3.2 汉语旧词消失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 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汉语的大量新生和消失,使得 每一个时代都具备独具特色的词汇,在词汇的构成上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 引起旧词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旧词消亡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大致 有以下几种原因:旧事物的消亡、事物名称的改变、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人们认识的发展、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3.2.1 旧事物的消亡 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 灭亡的事物。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旧事物必然 被新事物所代替。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 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考 察整个世界时发现,“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 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质变而不是量的增加 31 和减少,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如:“丫环、太监、宪兵、姨 太太、书童、租界”等都是现代汉语中的历史词。 并非所有的旧事物的消亡一定都会带来旧词的消亡,现代汉语中还 有很多词汇是表示已经消亡的旧事物的,如“奴隶”、“恐龙”、“私 塾”、“皇帝”等,它们或是增加了新的义项,或是常用于修辞,或是科 学研究的重点,常常出现在后来的言语中。 3.2.2 事物名称的改变 事物名称的改变或词语的替换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 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这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改变了, 于是就用另外的词语去替换原来代表那种事物的词,因此被替换的词也逐 渐消失了。换句话说这就是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失。 其特点是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 生变化。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 “邮差”改 为“邮递员”、“车夫”改为“司机”、“医工”改为“医生”、“薪水” 改为“工资”、“厨子”改为“炊事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 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履”改 为“鞋子”、“桌”改为“桌子”、“齿”改为“牙齿”、“观”改为 “观看、观赏”、“兴”改为“兴趣、兴建”、“寝”改为“睡觉”、 “足”改为“脚”等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 造成的。 3.2.3 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 因为交际需要,曾经退出的词又会重新出现,如“太太”、“小 姐”。或例如在畜牧业生产还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古时期,人们对牲畜种类 32 的区分是非常细致的,以“牛”为例,当时汉语中表示牛的名称多种多样, 如“牯”(母牛)、“特”(公牛)、“犉”(黄毛黑唇的牛)、“ 犙” (三岁的牛)、牭(四岁的牛)等。后来随着畜牧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的减弱,这些名称逐渐简化和概括,于是各种各样的牛,渐渐地都 用“牛”一词指称了,原来的词则逐渐消亡了下去。个别的词如“特”虽 然现在还被应用着,但它的意义已完全改变了。 3.2.4 人们认识的发展 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认识、思想、情感、意识的发展变化导 致一些词语的消亡,如“皇帝、太监、娘娘、走资派、邮差、长官、老妈 子、奴才、主子” 等词语,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词的 理性意义内涵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概念和观念的变化会导致了词义的隐含意 义、色彩意义的改变。 概念是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所认识的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全部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的一切复杂的联系和关系。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逐步深化 或提高直接导致了词或词义的变化。在客观事物早已存在的前提下,由于 认识的提高,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就会产生一个新词或新义,例如“病 毒”,“抗体”,“原子”,“纳米”,“染色体”等等;抽象词语的产 生也是由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形成了新的概念,如,“规律”、“世界观”、 “觉悟”、“灵感”等等;如果人们对概念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入,或从错 误到科学,则会带来词义的发展。如,对“太阳”词义的认识是从肤浅到 深入的,对“闪电”、“心”等词义的认识就是从错误到科学的。 观念是指词所反映出来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感情态度。观念的变化 可以带来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变化。比如,用以称呼妻子的 “贱人”,“糟糠”等词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随着男女平等观念 33 的深入人心,这些词已经不再使用了;从“老妈子一保姆一家政服务员” 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一行当的歧视性态度逐渐发生转变;“老 板”这个词的感情色彩经过褒义一贬义一一褒义的演变过程,也生动地反 映了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有些词的词义并没有什么变动,但观念的变化却 导致了词义的隐含意义的变化,如“离婚”这个词,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 是“谈虎色变”,颇受非议的,而随着开放意识和婚姻观念的变化,“离 婚”的这些隐含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 3.2.5 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 许多等义词的发展情况就是这样,一对等义词调整规范的结果,多 数是一个被保留,另一个被逐渐淘汰下去而消亡了。此外,许多带有外语 色彩的词,也往往会在规范和约定俗成中逐渐消亡下去。例如现在通用 “电话”、“煤气”、“土司”,而“德律风”、“瓦斯”、“面包”。 对于外来词,现在都习惯用“话筒”、“连衣裙”、“小提琴”等,而 “麦克风”、“布拉吉”、“凡亚铃”等词现在也已经不用或很少使用了, 从发展情况看,这些词也将会逐渐消亡下去。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已经消失的事物和 现象又重新出现了,一些被抛弃的观念又变了回来,这都促成了旧要素的 复生。只有当一个已经消亡的要素重新被较普遍地、较长时间地使用时, 才可以称之为旧要素的复生。例如已经消失的事物和现象重新出现带来的 旧词复生,如“股票”、“股市”、“老板”、“债券”等;观念的变化 带来的旧词复生,如“太太”、“先生”(丈夫)、“小姐”、“保镖” 等。 34 3.3 汉语旧词的变化 汉语旧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3.3.1 一些旧词的义项增多 旧词基本上都是具有一个义项单义词,旧词具有新义增加了新义项, 从单义词变为多义词。从词义演变的历史来看,这是常见现象。 第一,新义项的增加往往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的,通过分析我们 发现大部分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产生的。比喻是指新义和旧义之间通过 的方式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新创之时也许完全出于偶然,但在以后的 言语交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并迅速的到人们的认可,于是就在新义的基础 上产生一个基于比喻的新义。比如“错位”原义指离开原有应有的位置: 骨关节错位。新义比喻失去正常的或应有的状态:名和利使他的荣辱观发 生了错位。“接轨”原义是连接路轨:新建的铁路以全线接轨铺通。新词 义比喻两种事物彼此衔接起来:与世界经济接轨。词义由交通领域转移到 普通领域。通过比喻手法产生的新词还有包装、登陆、顶风、聚焦、盲区、 夕阳等词。 另外通过引申的手法也是旧词产生新义的主要方式之一。引申是指旧 义通过扩大指称外延,转移使用领域,化具体为抽象等方式产生出一个新 义,新义和旧义之间有明显的渊源关系。如 “经典”原义特指一些经典 著作,现在意义抽象为具有典型性而影响较大的事物如经典影片。“病毒” 原义指一种病原体,比病菌小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天花、麻疹、脑 炎、牛瘟等疾病就是有不同的病毒引起的。现在通常指计算机病毒。词义 由医学领域转移到计算机领域。“登陆”原义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 地:解放军进行登陆演习。新义指商品等打进某地市场:这种新型空调已 35 经在上海市场登陆。词义由军事领域转移到商业领域。通过引申产生新义 的词语还有菜单、激活、启动、庄家、抬升、开局等词。还有通过其他方 式产生新义的新词语,但比较少。如借代的方法,“票房”原义是售票的 地方,新义指票房价值如:这部影片全市票房已经超过一千万元。可见比 喻和引申是旧词义项增多的主要方式。 第二,词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旧词赋予新义之后,有些词的感情色 彩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 “夕阳”原义是傍晚的太阳,是个中性词。 新义比喻传统的,因缺乏竞争力而日渐衰落,没有发展前途的东西,词义 贬化了。从中性词变为褒义词的有“前卫”原义指球类比赛中担任助攻与 助守的队员。现在指具有新异的特点而领先于潮流的:前卫作品、前卫服 装。“朝阳”原义是初升的太阳,现在比喻新兴的有发展前途的。词义都 增加了褒义感情色彩。 第三,词性的改变。旧词产生后有一些词的词性发生了改变,如。 “保卫”原义指保卫治安,加强保卫工作。新义指保安员,在机关、企业、 商店、宾馆等处做保安工作的人。词性由动词变为名词。“结构”原义是 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如:文章的结构、原子的结构。新义指组织安 排,如:根据主线来结构故事。词性都由名词变为动词。 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汉语进入了一个新词新义迅猛发展的新时代, 旧词的义项增多是词汇系统内部发展的常见现象,是一种语言及使用该语 言的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3.3.2 一些一度退出交际的词语重新出现,获得新的意义 时代在发展,一些词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旧词语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一个旧词语的意义会随着客观社会的变化而 36 变化,并且受词义内部演变规律的影响。旧词语的意义可能扩大、也可能 缩小,甚至发生转移。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存在的更新和变化,旧词语也可 能从具体意义变成抽象意义,从不带感情色彩到带感情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已经消失的事物和现象又 重新出现了,一些被抛弃的观念又变了回来,这便促成了旧词的复生。前 面说过,旧词的消亡并不意味着它在中语系统中踪影全无,在适当的语言 环境中还会看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已经消失的事物和现象重新出现带来的旧词复生,像“老板” 一词。老板是商店、工厂所有者,还有佃农称地主,雇工称雇主,亦叫 “老板”。现在,“老板”更多了,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被称为老板。首先 是称自己的领导、上司是老板;走在大街上擦鞋的喊各个人都是“老板, 擦鞋!”;去到浴室等高级休闲娱乐场所服务员喊个个都是“老板,敲 背”。 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旧词复生,如“同志”、“先生”、“小姐”等。 “同志”一词,同志一般是指志趣相同、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成 员相互间的称谓。可是现如今好多地方的“同志”却是指同性恋者。“同 志”词义的变迁属于词义的扩大。“先生”本来是对非授业恩师的那些老 师们的尊称,后来改为女子对丈夫的称谓,后来又成为普通男子的称谓。 又如“小姐”一词自古有之,宋代有“小姐”的称呼,但通常是指妓女; 明朝演变成深闺女子的称谓;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 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最近又有回归最初宋朝称谓内涵的 趋势。 37 结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中,语言不可缺少,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 情感,记录文化,传承知识等活动的工具。汉语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同时语言又是社会生活变化的写照, 记录社会生括各方面的变迁。词语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和社会相互影 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使用的语言形式也不一样,甚至差异很大。 考察语言的变化,应该重视词汇。因为在语言系统内部,词汇的变化较快, 较显著。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的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反映,词 语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等等都与其有这密切的联系,如社会历史、科学技 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都影响着词语的产生、发展 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语中的新词语不断增加、旧词语不断隐退, 这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汉语词语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汉语词汇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大变 动,新词、外来词大量涌人,网络语言盛行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 的变迁,新的词语不断产生,新旧词语的交替这一现象不仅是汉语言文化 创新的表现,更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体现了文化的变迁。 在词论文中,本人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及研究。这 三方面就是本论文中的三章: 第一章是汉语词汇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汉语词汇的构成、汉语词汇 的特点和汉语词义的演变。以使汉语学习者能够掌握词汇的基本知识并更 好的运用于实践。古汉语词汇的两个主要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体和一词 38 多义现象的突出。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是以多音词为主, 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 第二章主要探讨汉语新词的产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新词是社 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新词数量的持续增加是词汇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随 着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汉语新词也在不断产生,可以将新词划分为七类。 新词语的来源有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方言词的渗 透、外来文化的浸润、各种传媒力量的推进等原因。新词语产生的途径主 要是创造新词、旧词新用、减缩法构成新词、吸收方言词语、借用外来词、 网络用语。 第三章主要探讨汉语旧词的消失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旧词是一 个历史性和相对的观念,刚开始长生时是新词但随着社会变革迅速,一些 新词很快就会变成旧词。旧词语可以归纳为三类: 称谓语、客观旧词语、 主观旧词语。汉语旧词消失的原因主要是旧事物的消亡、事物名称的改变、 社会交际需求的改变、人们认识的发展、词汇系统的调整与规范。汉语旧 词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些旧词的义项增多以及一些一度退出交 际的词语重新出现,获得新的意义。 本论文由于时间短促以及本人的才知有限,因此错误和疏漏之处一 定不少。所以,本人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和朋友们的批评和指正并提出宝贵 意见和建议。最后,我向指你们表达我内心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39 参考文献 [1] 玩艺玲 汉语词汇教程[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75 [2]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1 [3] 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4 [4]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3-65 [5]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7 [6]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0 [7]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43-144 [8]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56-163 [9] 符准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2-174 [10] 陈原 关于新词语的随想 [J],1997,3 [11]王铁現 10 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语文建设[M],1991,4 [12]王德春.语言学教程[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3]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6 [14]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20 [15]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83-184 [16]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95 网址: [1]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 https://wenku.baidu.com/view/cb7d7e21f46527d3240ce0e3.html 40 [2]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https://wenku.baidu.com/view/e0243d02de80d4d8d15a4f71.html [3]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https://wenku.baidu.com/view/60422d67b90d6c85ec3ac6af.html?re=view [4]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https://wenku.baidu.com/view/5a12a57202768e9951e73824.html [5] 现代汉语 http://zy.swust.net.cn/09/2/xdhy/new/content/4/06/main02.htm [6]词汇的发展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https://wenku.baidu.com/view/bb6d7a650b1c59eef8c7b442.html [7]词汇的发展演变与词汇规范化 https://www.docin.com/p-1767847224.html [8]现代汉语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及途径 https://www.xzbu.com/1/view-5036432.htm [9] 旧词新义探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fed8ab01016gcq.html 41

Ngày đăng: 30/08/2023, 18:06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