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Luận Văn - Báo Cáo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ghiên cứu lớp từ có hình vị HUO trong tiếng hán (đối chiếu với từ tương ứng trong tiếng việt)

122 128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122
Dung lượng 2,99 MB

Nội dung

论文摘要 隐喻不仅是文学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以人类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含“火”词语的隐喻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在汉、 越南语中特别丰富。本文为汉越两种语言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对象以概念隐喻理论及方法为指导,从确认“火”的语义、火隐喻和火的转喻研究范围出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

Trang 1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8820204 指导教师:郭氏娥博士

2019 年于太原

Trang 2

太原大学 外国语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汉语语言 专业号码: 8820204

指导教师:郭氏娥博士

2019 年于太原

Trang 3

太原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确系,这份题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 对应词语对比”的汉语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我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这是我自己三年之内不断刻苦努力的研究成果。本论文所涉及的理论依据以及统计数字真实可靠,尚未出现在任何论文中。

Trang 4

致谢

在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学习这两年多,转眼即将过去。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郭氏娥博士。这两年多,她在学习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她不仅教课上的知识还教了我写报纸、参加会讨的 PP 设计,特别是在这最后一学期使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撰写。

在这篇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郭老师对我的鼓励和肯定。郭老师一直关心我、支持我,这篇论文从选题、写作提纲到内容修改等方面都得到郭老师的指导与修改,倾注了郭老师的心血。谨向郭氏娥博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在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学习这两年多,我要感谢学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特别感谢外语系汉语专业的所有教师已经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机会。在这期间,我不仅仅学到了汉语专业的知识,还学到了怎么与人相处,向别人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科研能力。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对我的启迪与帮助我都一一铭记于心。

此外,我还要向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表示心中最真诚的谢意,感谢他们在我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励,这种支持和鼓励是我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已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再次感谢太原大学 — 外语学院的各位老师,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

幸福 、快乐!

农氏享

2019 年于太原

Trang 5

论文摘要

隐喻不仅是文学表达中的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以人类基本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方式。语言的隐喻反映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特点。含“火”词语的隐喻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在汉、 越南语中特别丰富。本文为汉越两种语言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对象以概念隐喻理论及方法为指导,从确认“火”的语义、火隐喻和火的转喻研究范围出发,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汉,越南语中与“火”有关词汇,对汉、越南语中含“火”词语的隐喻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分析对比了汉、越含“火”词语隐喻的概念隐喻类型、隐喻内涵等,阐明了汉越两种语言中火的隐喻的普遍性及差异性原因,论述了“火”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关性等问题。

本文以汉—越南语中的“火”词群为研究对象。在对“火”词群语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现代汉语词汇理论,对其单音节、双音节及固定词语的词形特点、语义范畴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它的语义范畴、造词理据、认知模式作全面的解释。在这些基础上,本文还对“火”词群中的汉越南语言作对比研究。除了前言、结语、目录和参考文献以外本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本章主要研究理论和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指点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的区分。

第二章: 统计及分析了含“火 lửa/ hỏa”的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和固定

词语 。

第三章: 汉语—越南语“火 lửa/ hỏa”的义项统计、分析,汉越“火 lửa/ hỏa”的语义范畴。统计出汉—越两个语言的单音节、双音节、固定词语表。 第四章:探讨了汉语—越南语“火 lửa/ hỏa”词群的隐喻和转喻产生。

Trang 6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对比、“火”和 “hỏa ,lửa” 隐喻、转喻、语义范畴、认知

目录

0.1 选题缘由 1

0.2 研究目的 2

0.3 研究任务 3

0.4 研究对象及范围 3

0.5 研究方法 3

0.6 论文结构 4

第一章 理论基础 5

1.1 本论文相关研究综 5

1.1.1.有关汉语“火”和越南语“lửa”的研究成果 5

(1) 汉语“火”词群的研究状况 5

(2) 越南语含“lửa”词语的研究状况 8

1.1.2 词群的概述 10

1.2 认知语言学理论 10

1.2.1 原型范畴理论 11

1.2.2 理想化认知模型 11

1.2.3 转喻和隐喻理论 14

1.2.3.1 转喻理论 14

1.2.3.2 隐喻理论 19

1.3 对比语言学理论 30

小结 31

第二章 汉越“火”词群的构词造字方式 32

Trang 7

2.1 汉语以“火”为形符的造字方式 32

2.1.1 以“火”为形符的字 32

2.1.2.以“火”为语素的双音节词 33

2.1.3 含“火”语素的固定短语 33

2.2 越南语以“lửa/hỏa”为语素的构词方式……… 33

2.3 越南语以“lửa/hỏa”为语素的固定短语 35

小结 36

第三章 汉语“火”词群的语义范畴——与越南语相对应词对比 39

3.1.认知语言学的范畴 39

3.2 汉—越南语的语义范畴 40

3.2.1 汉语“火”的语义范畴 40

3.2.2 汉语 “火”的语义属性 41

3.2.3 汉语“火”的义项 41

3.2.4 汉语含“火”语素的语义范畴 49

3.2.5 汉语含“火”语素的双音节词的语义范畴 55

3.3 越南语“lửa/hỏa/huǒ ” 的语义范畴 57

3.3.1 越南语单音节的语义范畴 57

3.3.2 越南语双音节的语义范畴 60

3 4 汉- 越南语 ““lửa/火”语义范畴考察 61

3.5 认知语言视角解释两个语言的造字机制 64

小结 65

第四章 汉语“火”的隐喻和转喻认知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对比 67

4.1“火”词群产生的认知基础 67

Trang 8

4.2 汉语“火”的转喻及隐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 69

4.2.1 汉语“火”的 转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 69

4.2.2 汉语“火”的 隐喻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对比 74

4.2.2.1 实体隐喻 74

4.2.2.2 物质隐喻 77

小结 81

结语 8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5

参考文献 86

附录 89

Trang 9

前言 0.1 选题缘由

如今随着国际交流在语言沟通的需求,语言学习者有越来越增加。语言学习的需求要求加强、加深教学工作,以及对语言做更深入的研究。近几年来,为了满足此需求,语言学家及语言教育家已进行了不少研究,力求从而找出各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并把其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方面,提高教学效率。

大概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分支学科,即认知语言学成型后,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反对了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言学注重研究描述概念的意象图式,强调意义不是来自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对应,而是源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社会经验。依据于此理论基础上,不少相关的研究已经得以进行并得出成果。研究主要从与人体相关或者相近类的词语出发,而其中人体词语被认为是人们最先认知的一部分。人们想认知客观世界,首先要认知人体本身,人体词语就成为词汇演变发展的核心。其二才是从笔者在搜集相关材料时发现一种比较特别的语言现象,即“火”字越译较为复杂,两者没有一一对应的表达形式,如:买卖很火/mua bán rất thịnh vượng, 冒火/ tức giận/nổi nóng/phát cáu/nổi khùng, , 交火/ giao chiến/bắn nhau/tham chiến/giao tranh, 火色/ Màu đỏ/ đỏ/ màu hồng,火炽/ hưng thịnh/ gay cấn/náo nhiệt/sôi động/căng thẳng; nở rộ/nóng bỏng, 火性/tính nóng,火急/ khẩn cấp/hỏa tốc,春风野火/ Thế nhanh chóng mãnh liệt,火烧火燎/ Như thiêu như đốt/ như nung như nấu 等等。在这几个例子中,“火”不被翻译为“hỏa” 或“lửa”,而是对应于越南语的 “thịnh vượng”、“giận”“cáu”

“nóng”、“chiến tranh”、“đỏ”、“nhiệt”、“khẩn cấp”、“mãnh liệt”、“thiêu”、“đốt”、“nung”、“nấu”等词。

Trang 10

在汉语和越南语里都采用“火上加油/ Lửa cháy đổ thêm dầu ” 来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说明了越南人和中国人在思维联想与认知上的相同之处。

汉语里的“火”出现频率比较多,它既是独立的一个汉字,又是生成文字的部首、生成词语的词素、语素。“火”不仅是语言学而且还是医学、心理学、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语言角度观察

“火”,把它与越南语对应的词语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让人不禁好奇的是:汉语的“火”对应于越南语的哪些词?两者之间有何异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含对应于“火”的词语的语义、转喻及隐喻有何异同?

为了深入了解并对上面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

“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语义连续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性和系统性地探讨现代汉语“火”与越南语对应形式在语义转移及概念整合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此研究所处理的问题,能够加深研究者与有兴趣者对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全面、系统的了解。此研究还对汉语二语教学工作,特别是汉越互译工作做出实际的贡献。

越南语有关“lửa/hỏa”字的词语也很丰富。然而目前未有有关的全面研究,汉越南语“火/lửa/hỏa”两个语言的对比目前只注重于语言学层面,未有从认知层面进行探讨。

0.2 研究目的

通过实践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推断现代汉语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

“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隐喻规律上的异同,从而推

理出两者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并说明中文越南语两国文化差异。

Trang 11

本论文运用对比将现代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将现代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规律进行分析,找出认知语言学及传统语言学的异同。

研究汉语有“火”词语的语义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越南语对比理论而找出两个语言之间“火”的相同点与差别点、思维、文化的来源,作为语言联营、文化中—越研究基础。

0.3 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文在传统语言学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基础出发实施如下几个任务:

首先通过对汉语与越南语权威辞典的考察找出汉语含“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从而总结出“火”在翻译成越南语时相对应的词语,通过定量方法提出对应的频率,并进行排序。

接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转喻理论、语义连续系统理论、意象图 式理论、映射理论寻找出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的语义规律,以构建“火”在汉语和越南语两种语言中的连续统一的认知网络,同 时通过文化、自然环境、民族心理等角度解释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 应的词语的语义、隐喻和转喻的差异,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

0.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对象:本论文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为研究对象,其中“火”为重点,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为参照点。

(2)范围:汉语词群的定义、汉—越南语“火/lửa”的属性、汉—越南语

“火/lửa”的语义和汉—越南语“火/lửa”的隐喻和转喻。文字平面学、语义学。

0.5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借助收集资料、统计、描述、分析、对比等方法。

Trang 13

第一章 理论基础 1.2 本论文相关研究综

1.1.1.有关汉语“火”和越南语“lửa”的研究成果

在语言研究方面,“火”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主题。汉语语言学的研究中已有许多就“火”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对“火”的研究状况,汉语—越南语都有很多作者研究,本文分为汉语“火”的研究的状况和越南语含

“lửa”研究状况明细如下:

(3) 汉语“火”词群的研究状况:

据本文统计,汉语已经有 9 位作者对汉语“火”有 感兴趣与有研究成果,明细如下:

陈瑜宣《“火”的声训及文化蕴涵浅析》: (2016 年 11 月) ,文化学

刊作者简介:女,陕西西安人,主要从事文化语言学研究。

火的声训释义分别是属于晓母、歌部字的“化”以及晓母祭部字的

“毁”。毁即毁坏。而化有两层含义,它既有消除意义,可“消化物也”;又有生成意义,可“化成天下”。由于火的这些意义,使它对“文化”一词的最初结合产生直接影响。而火的生成意义使它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八卦、五行、太极图等都成把火作为世界起源的基本物质。

朱呜 《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 2008 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 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说文解字》中共收“火”部字 133 个,从《说文》对这些字的解释以及一些古代文献的佐证,可以看出先民对火现象已有一定的认知和使用。火不仅在物质产生和军事中广泛使用,而且渗透到精神思想生活中,并泛化为中国传医学的一个要概念。所以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火文化的重要内涵。

朱呜 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以指出 古人对火现象的认知,在生活中的实践中,中国的先民根据自己的感性认知以及积累

Trang 14

的经验对火及火所引起额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素,形成了对火现象的初步认知。

朱呜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认为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火是由物体烧燃时所产生的光和热,而太阳也具有这样的作用,根据这种感性认识,他们认为火来源于太阳, 如:火,燬也。(《说文解字-火部》)等 。

朱呜在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不仅仅提出火的来源而还指出火的属性、火与光和热的关系、火的作用、火与精神思想生活及火与传统医生等。

朱呜从《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以及一些古代文献质料而写出,“东汉以前人们对火的认知和利用经历了一个从物质生活领域不断向精神观念领

域 渗透过程,其中既有古人生产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也有他们精神思想观念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古代的火文化”。

树炳妍《说文解字》火部字研究: ( 2012 年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 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本文将从编排体例、解说体例、分类以及文化四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火”部字进行研究,以便帮助我们了解《说文解字》的“火”部字,同时了解《说文解字》这部著作。

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共收字 9353 个,

重文 1163 个,编排成 540 个部首。其中“火”部字共有 112 个,重文 15个。本文试图以《说文》中的“火”部字为研究对象。

树炳妍从《说文》中的“火”,统计及分析“火”部字普遍采用的解说通例就是先释字义,再释字形,后释字音的顺序。《说文》中除了运用各家普遍采用的解说体例外,还采用了一些其他的解说方式。

Trang 15

如:解说中的“一旦”、“或旦”及引用书正解说等。树炳妍从《说文》中的“火”以指出要注意及特别的。

宋娜《说文解字》火部研究 :( 2014 年 3 月 15 日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娜在《说文解字》火部研究以试从《说文解字》火部字出发来进行研 究,其步骤为:第一步,先对前人总结的《说文解字》火部字的成果进行回 顾和介绍,并说明白自己对这些成果的看法。第二步,追溯火部字的发展历史以及对火部字的几种代表字进行梳理。第三步,对《说文解字》火部字进行构形类别以及重文研究,对比《说文解字》火部字的小篆与甲骨文、金文、康书以及楷书,解析汉字由繁至简的发展趋向。并且探讨某些《说文解字》火部字改变和消亡的状况。第四步,建构意义上文化蕴涵,兼论《说文解字》火部字所涉及到的观念及有关用火文化,揭示汉字与汉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完成本文的创作。

王琪 《说文解字》“火、水、人”部字的语义研究 (2009 年 4 月 10日),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言文化学学院。延边大学。

著作以《说文》火部字、心部字、人部字为研究对象,将语义学理论应用于对文字本义的推源考证,同时结合其他本义推原方法。通过对三个字部汉字的分类考证,揭示出文字的本义及其中所蕴合的造字思维,进而阐发火部字、心部字、人部字丰富的语义特点及思想文化内涵。

王琪在《说文解字》“火、水、人”部字的语义研究中的第二章写了

“火部字的语义研究:火部字共 112 字,根据火部字不同性质分为火的名妆、火的动状、火的形状。其中,火的名妆又分为火的名类、火的应用。火的动妆则分为火燃烧的动态、火引起的活动以及其他火的动态。火之形妆分为火的样子、火热时的形态。”火部字中,材料丰富。著作以火部字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语文学和现代语言学以及词汇学的理论,对《说文》中火部 字分析、归纳,深入探讨火部字造字过程中的造字思维,通过对火部字的语

Trang 16

义研究来构建火部字的意义体系,为汉语语义的研究提供了汉语语料,同时也为今后的汉语研究提供参考,为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陈姝《说文解字》“火”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 (2010 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9 级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陈姝在《说文解字》“火”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出现的从火之字,与《说文解字》“火”部字作了对应统计分析,并按照“火”字的变体分析其构字方式,同时列出了各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项,以期与对外汉字教学结合起来并为其提供教学参考。

刘斌在《汉语“火”词群的语义范畴与隐喻认知研究》(2009 年 05 月

10 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文学与新闻播学院。一文中运用了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对其单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及多音词的词形特点、构词方式、语义内涵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他们的语义范畴、造词理据、认知模式作全面的解释。在这些基础上,该文还对“火”词群中较有代表性的的“火”部“烹饪”类动词专门进行了隐喻认知方面的分析,以此作为隐喻认知分析的具体案例。

语言学博士论文:Ẩn dụ phạm trù lửa trong tiếng Pháp và tiếng Việt từ góc

độ ngôn ngữ học tri nhận năm 2017, Lê Lâm Thi Đại Học Huế_ Đại Học Khoa Học,藜林诗《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法语与越南语“火”的隐喻范畴》。

(2017 年)于顺化大学—科学大学。

论文:Khảo sát ẩn dụ ý niệm “lửa” trong thơ ca Mỹ và Việt Nam thế kỷ 20

Trang 17

(Lưu Quang Khương)PGS.TS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Đại Học Đà Nẵng,Bùi Thị Kim Phụng, Trung tâm Ngoại Ngữ Modern English , Đà Nẵng Ngôn Ngữ Học và Việt Ngữ Học

刘光姜副教授博士在岘港大学 —外语大学、裴氏金凤在岘港 Modern English 外语中心《考查 20 世纪 美国—越南诗歌“火”的思维隐喻》。语言学与越南语学。

论文:Lửa từ biểu tượng văn hóa đến biểu tượng ngôn ngữ ( Đoàn Tiến Lực) 团进力《“火”从文化表象至语言表象》,研究“火”各层次的意义。

从表象 (symbols)问题理论,著作已指出文化表象及语言表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指出这各层次之间关系的本质,著作以带来给大家一个表象在无论什么文化、无论什么国家的文化 的重要位置 的明确看法 — “火”表象,首先是越南文化,越南诗歌。

著作以指出 “火” 的很多层次,比如: 本体、神明、干清—再生、消灭、运转工具、性别 等他也以指出越南人在生活中对“火”的信仰,越南人在劳动中及生活平常中的“火”,越南人在干清方面的“火”,在诗歌的“火”表象。“火”—表示存在,“火”—表示心等。虽然著作以指出了很多有关

“火”的表象不过只说大概没有深讨去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从文字、词汇、语义、语法、文化、认知等多角度观察理解“火”。然而,越南语语言学界虽然也关注到对应于“火”的词语这个问题,但是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只能揭示越南语对应于“火”的词语的一部分内容,没有集中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本体研究如此,汉越对比研究方面更是如此。汉—越南语前者的作品都有自己的观点,新点。如上面所提过前人的 对“火”部字及“火”词群有关的文献,对“火”词群的参考文件非常丰富了但据我所知未有人对比汉—越的“火”。所以本人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火”词群研究—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价值所在。

Trang 18

1.1.2 词群的概述

词群就是一系列意义上有共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词族。也可以说词群是一系列有某些共同特征词形成的词族。“词群”、“词族”和“语义场”这些概念是紧密关系的,有异同点。孙常徐在《汉语词汇》中提出

“同族词”,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提及“音义皆近,引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词。这种词实际上是同源词。同族词过去称同源字同源词,徐通锵先生将其称为同族词。同族词是指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上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刘吉艳(2008)在博士论文中对词群进行了界定:“广义的词群是指具有某些同特征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组词或短语,分为语义词群和非语义词群。语义词群是指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组词,这些词在语义上有关联,属于同一语义场。非语义词群是指不以是否具有相同语义特征作为划分词群的标志,而是以是否具有相同的词素或词作为标志。”许一秀和李志霞在《汉语词群的研究综述》提出“词族有两层内涵,一是指同源词,一是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关于语义场主要是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有一系列词组成的义位系统。关于词群、词族、语义场这三者共同点是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一个聚合,不同点则是词群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出发,重点是意义,词族除指由同一词素构成的一系列词的聚合之外,还指同源词。”

1.2 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 1971 年,原指真正研究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学科(参见 Lamb, 1998:381)。Lakoff 和 Johnson 将认知科学区分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而第二代认知科学则是以体验为中心。第一代认知科学起源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接受了大部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观点,主要是关于符号运算和先验论的观点。第二代认知科学起源于 70 年代,坚决反对分析哲学、生成语言中的先验哲学和形式主义假设,提出了一些列

Trang 19

凡传统的观点。两位教授鲜明提出了体验哲学理论,在其三个核心观点中,又以心智的体验性最为重要。他们指出,第二代认知科学在每个方面都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认知科学,基于身体经验的理解对于意义、思维结构、思维内容等起着中心作用(王寅,2005:35)常见的几种认知方式如下:

1.2.1 原型范畴理论

(1)语义范畴的层次划分

Rosch 等人通过对受测者进行测试的调查研究,将词义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sub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和高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比如:高层次:动物;基本层次:狗;低层次:猎狗。当要人们说出某一动物时,多数人会立即想到狗,很少人会想到“猎狗”。这一点说明,基本层次是人们认知中最普通的事例。基本层次的名称总是比上次和下

层范畴的名称更短,容易跃入人的脑海,逐渐形成原型。

原型具有动态变化性。就个人来讲,原型的动态变化体现在对于同一范畴的原型的认识会发生变化。例如,儿童会将自己看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叫

[+round](Carrol,l2),而长大之后他们对球的认识就正确了;从文化背景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对于同一范畴的原型的认识不同。以车为例,一提到车,偏远山区的人脑中浮现的是毛驴车、马车或拖拉机;而城市的人则是标致或福克斯等高级轿车。在对原型范畴理论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我们才能在英语教学及研究中适时适当地加以应用。

⑵ 原型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亚里士多德 2000 多年前建立的经典范畴理论作出的彻底批判。;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 2000 多年里,一直认为范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很多学者将亚氏的观点视为理所当然。体验哲学认为经典范畴理

Trang 20

论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而不是经验研究的结果。20 世纪 50 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多 game 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家族相似性认为词的多种意义形成了一个范畴,其中一个是中心意义,多种意义之间存在自然关系,如 foot, bank等。一个词会有很多特征,但仅具有其中一个特征的事物,也可以用这个词来表达。此后人们对其有了新认识,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知外部世界,隶属同一个范畴的各成员并不存在共同特征。

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

1)是指范畴内典型的代表,是范畴内比其他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罗施:1975)

2)指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表征, 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里德:1972)。Taylor 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

Trang 21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理想化认知模型 (Idealized Congnitive Model

简称 ICM)是 Lakoff 在 Women ,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odel 中提到的认知理论术语。 Lakoff 认为,ICM 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许多 CM 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具有格式搭性质。它的哲学基础为体验主义,其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 (folk theory),是当代体验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对传统客

Trang 22

观主义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的杨弃。ICM 理论以体验主义哲学为基础,其概念化的特征更能够清楚明了的揭示语言使用的本质。

1980 年,乔治·赖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首次提出概念隐喻,他们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20 世纪 80 年代,吉勒斯·福科尼耶在他的《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中首次提出心理空间和注射空间,这两个输入空间可称为输入空间,运作结果是一个新的整合空间,该理论扩大了概念隐喻的功能。 转喻是在空间的邻近、共存关系,时间先后关系,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以材料指制品、以原因指结果、以手段指主体等都是转喻的常见类型。例如货币用材料换喻“布、币”等;“兵”本意指兵器,后来指“军人”

转喻,对不相似却有明确关系的事物,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的修辞方式。如外电报道中国的态度,常会用”北京“来代称。北京当然不等同于中国,但中国的首脑机关在北京,说北京的态度,是指的中国当局的态度。如某外电报道说,“北京方面对这件事的态度强硬”。这里的北京,指的是中共当局、中国政府、中国外交部代表中国的表态,新华社受权发表的重要消

Trang 23

息和评论等,反正是中国当局的态度,使用这一手法,可以使表达获得简约,又不会导致错乱。转喻,实际就是”借代“,借他事物代替本事物。这里,本体和喻词都可以不出现。

人们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有识解事体的认知能力,可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需要,基于不同层次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件,因此转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识方式。隐喻及转喻我们可以分开研究如下:

1.2.3.1 转喻理论

(1)概念转喻理论及转喻的一些定义

“转喻”一词源于丁文 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 1 世纪的《修辞和解释》文献中:“转喻是一种辞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转喻”在传统汉语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其意义被陈望道(1976: 80)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以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于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称之为“概念转喻”。

下面一些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转喻下的定义:

① Lakoff&Turner(1989: 103)指出:转喻主要具有一种指代功能,它允许我们用一种实体代替另一实体。他们认为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认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

② Croft(1993:347)基于 Langacker(1987: 147)“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一个概念通常涉及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认知域,而是复杂的认知矩阵,他对转喻作如下的定义: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阵影射。

Trang 24

③ Barcelona(2002: 224-226)认同 Croft 有关转喻是域凸显现象的论述,同时强调双域映射在转喻中的作用。他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

④ Kovecses & Radden(1999: 2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理想化认知模式,提出这样的定义: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式中,一个概念实体(转喻喻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模式。 (参见吴为善,2011:151-153) 。

(2)概念转喻的本质

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和“突显”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词语的替代关系,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物体、一件事情、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的注意到最突出的、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属性。对事物突显属性的认识来源于人的心理上识别事物的突显原则。一个人会有很多特征,但他的大鼻子最显眼、最突出,于是他被叫做“大鼻子”。

转喻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如:“国脚”代替著名足球运动员,“head”代替智力等等。

(参见赵艳芳,2011:115-116) 。

(3)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

概念转喻的生成机制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概念转喻得以成立的条件,另一个是概念转喻得以成立的规约性。事实上并非具有概念邻近性的两个任意实体都能产生转喻关系,也并非所有转喻关系的表达都具有相同的规约性。Barcelona(2002:230-231)认为概念转喻的生成受到以下原则的制约:

Trang 25

A 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需要满足转喻映射的某一默认类型(default pattern),即下文 Kovecses & Radden 转喻分类中的某一类型。

B 原则 A 中的默认类型受到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的制约。阐述如下:

① 认知原则:人们趋向于选择与自身有关的、具体的、有生命的、易感知的、典型的、有使用功能的事物作为转喻体转指与人体无关的、抽象的、无生命的、不易感知的、非典型的、无使用功能的转喻目标。转喻表达的喻体和目标越多地符合以上条件,其规约性就越强,越容易被人们接受。

② 交际原则:为了满足交际的准确性和交际“经济原则”,人们通常选取清楚明白的,相关性强的事物来转指模糊不清的、相关性弱的事物。

第一类: 整体与其部分

① 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这类转喻主要包括整体转指部分和部分转指整体两种情况。例如:来自五湖四海(转指“全国”)的代表共同探讨市场规范条例;听说那位大爷(转指“眼睛”)已经瞎了。

② 标量转喻:标量是由标量单位(年龄、速度、长度……)构成的整体。标量可作为整体用以表示其上限,也可用其上限代表标量整体。例如: 他把车开到 160 码(转指“快);你新买的楼多大?(转指“面积”整体)。

Trang 26

③ 构成转喻:事物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整体,事物可代表它所含的物质和材料,物质、材料也可以表示其构成的事物整体。例如:台上在演奏江南丝竹(“丝”、“竹”为材料转指整体);新郎给新娘戴上一个 3 克的钻戒。(“钻戒”整体转指“钻石”材料)。

④ 事件转喻:事件是由众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的分事件组成的整体,分事件和事件整体之间相互代替产生事件转喻。例如:这年头,造原子弹

(以分事件转指“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和开发”整体事件)不如卖茶叶蛋;自从祖传的宝刀被偷了,他再也无心练功夫(以“练功夫”整体事件转指“练刀术”分事件)了。

⑤ 范畴和成员之间的转喻:范畴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总称和特指之间的关系,两者的转喻关系也属于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转喻。例如:谁要你娶个女强人(以“才干非凡的女性”的总称概念转指“你的妻子”的特指概念)。

⑥ 范畴及其特征之间的转喻:范畴定义通常反映其主要特征,可以用整体范畴来表示其主要特征,也可用其主要特征来转指整个范畴。例如:这个

方 案 很 科 学 , 可 行 性 也 强 。 例 子 中 “ 科 学 ” 是 名 词 , 不 能 带 修 饰 副 词

“很”,但这里表现为形容词的功能,转指科学所具有的特征“合理可行”。(参见吴为善 2011:154-156)。

第二类: 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概念转喻

① 行为转喻:行为理想化认知模式含有施事、受事、工具、时间、行为本身、行为结果等等,这些因素之间存在行为转喻关系。例如:编辑(转指从事编辑的人)正在同作者谈话。

② 感知转喻:人们的感知和所感知的事物之间存在转喻关系。例如:这次考察所见所闻(“所 ” 结构指看到的和听到的事物)令他大开眼界。

③ 因果转喻:最常见的是用结果表示造成该结果的人或事(原因)。例如:她一见生人脸就红了。(“红”是害羞的结果) 。

Trang 27

④ 生产转喻:生产(创作)活动涉及生产(创作)者、产品、产地、生产机构、产品名称等等,这些因素之间互相替代产生转喻。例如:她最喜欢读莎士比亚。(以“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家的名字转指他创作的话剧) 。

⑤ 控制转喻:控制关系中的控制者和受控物之间相互替代产生转喻。例如:奥巴马(转指他控制的美国政府)决定再次制裁伊朗。这是用控制者转指被控制机构。

⑥ 所属转喻:所属者和所属物之间相互替代产生转喻。例如:我的车比他的(转指所属物“车“)档次高一点。

⑦ 容器转喻:包括用容器代表容纳物以及容纳物代表容器两种类型。例如:手机(转指手机的电池)没电了。

⑧ 地点转喻:地点与处于该地的人、机构、事件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之间的替代属于地点转喻。例如:北京(转指北京的政府和广大市民)欢迎你。(参见吴为善 2011:156-159)。

(5)转喻结构

所谓转喻结构 就是指在 由 建构 的 同 一个概念域中 某个成分与 另 一 成分之间或某一成分与 整体之间 构 成替代关 系(“stands -for”rela-tion)的心里表征。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概念域中,成分与成分之间 或 成分与 整体 之间发 生某种联系,而且在特定的 情景中 某一成分得到 认知上的侧显

(profile) 而被用来指称与 其具有某 种 联系的 另 一成 分, 或者被用 来指称其整体 反 之亦然 ,即 整体得到认 知上的 侧显 而被用 来指称其某一 成( 赵

艳芳 2001 :73;Croft & Cruse 2004:48;Evens & Green 2006:281)。例如:

The grey hat is staring at you

Canada won the silver medal in yester – day’s skating

帽 子 的那个人形成一 个概念域 在这一 概念域 中 作为概念域成分的 “The grey

Trang 28

hat”得到认 知侧显 , 被用来指称那个戴着灰色帽子的作为 整体 的人 。 在这一转喻结构中 ,是部分替代整体。

在 Canada won the silver medal in yester – day’s skating 中,“Can—ada” 与代表加拿大这一 国 家的滑冰 运动 员 构成 一个概念域。 应该说 ,

“Canada” 属 于 整 体 ,而得银奖 的某一 滑冰运动员 则 属 于部分 , 两者构成整体与 部分 的关系 ,其转喻 结构表现为 以 整 体指称部分。

1.2.3.2 隐喻理论

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metapherein”,其意义为“carrying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它在英语口语和文学作品中都广为运用,而且极其丰富多彩。隐喻观我们分成传统隐喻观及认知隐喻观。

(1)传统隐喻观

传统观念认为隐喻就是一种普通的修辞格。吴恩锋(2008:20)经对六部

权 威 的 英 语 原 版 词 典 对 metaphor 和 simile 的定义进行考察分析,指出metaphor 和 simile 都被视作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语言层面的现象。更具体一点说,这六部词典中对 metaphor 和 simile 的定义仍旧沿用了 2000 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定义。

对传统的隐喻理论,束定芳(2000:28)指出隐喻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蓝纯(2005:111)则总结了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指出隐喻的两个基本特点:① 隐喻是语言中的非正常现象; ② 作为一种纯语言现象,隐喻是可有可无的。由此可见,传统的隐喻观念认为隐喻并不重要,因为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可以不用选择隐喻仍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若选择使用隐喻就意味着那人想制造一种特殊的修辞,其目的仅为使交际达到更好的效果而已。

(2)认知隐喻观

Lakoff 和 Johnsen 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拉开了隐喻认知研究的序幕。之后,出版了大量经典的隐喻研究成果

Trang 29

,使隐喻从修辞学层面上升为认知层面。与隐喻相比,转喻的认知研究所占的篇幅不多,而且出现得比较晚,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一些国外专家学者(Taylor, Goosen, Croft, Panther,Radden, Pather, Thomberg, Barcelona, Ruiz de Mendoza 等)出版了概念转喻的论文和著作。中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赵艳芳、 束定芳、张辉、董成茹、李勇忠、陈香兰、张克定等)在转喻和隐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理论引介及研究工作。我国的认知隐喻研究的代表人物为黎全胜

(Lê Toàn Thắng)和陈文机(Trần Văn Cơ)等两位学者。如今由于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势头使得我国近几年来的认知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加。

(3)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1936 年,I.A.Richards(隐喻相互作用论的创始人)在《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曾指出:“好的语言是一种圆满的实现,能表达人的感知本身所不能表现的事情。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汇点,不仅是认知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它的组成部分。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体系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心理基础。”(杨恒波, 2011:105)隐喻是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束定芳(2008)指出相似性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所谓相似性就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有物理的相似性和心理的相似性之分,物理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如“鸡冠花、马蹄铁、剑齿兰”等),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如 “Happiness is up, Sadness is down”)(束定芳,2008:168)。

(4)隐喻的运作方式——映射

映射理论是隐喻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映射是始源域到目标域间存在的一系列本体和认识对应关系,Lakoff 等人把这两个领域之间这种具有

Trang 30

方 向 性 的 互 动 称 为 “ 映 射 ” 。 映 射 具 有 以 下 几 大 特 征(Lakoff&Turner,1989:12):

① 不对称性,映射是单向的,只从始源域到目标域;

② 局部性,始源域的部分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中,只有突显的属性才被系统的映射,所以对目标域的理解也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方位的。

③ 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植根于身体经验、日常经历和生活常识。 ④ 映射遵循“不变原则(Invariance Principle)”,即始源域的意向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与目标域的内在结构保持一致。 映射按照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域对应的多少可分为富映射和贫映射。富映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多个对应。 束定芳(2008)指出映射理论具体描述了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单向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对映射过程起到了一种制约。这种制约恰恰来自始源域,而不是目标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在 Lakoff 等人的理论框架中实际。上也不存在。具有复杂结构的隐喻,单向映射其实是无法解释的,这就需要“激活”储存在大脑中的意象图式。 (参见赵学德, 2010:21-22)。

(5)隐喻激活的概念结构——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认知的组织形成,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概念之上的(赵艳芳, 2011:68)。 Lakof(1987)总结了几种意象图式如下: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

——边缘图式、起点——路径——目标图式、上下图式、前后图式、里外图式、平衡图式、力图式、接触图式等。例如:Life is Journey(人生是旅行)的隐喻概念就是依靠“起点——路径——目标”的图式来激活。 Johnsen

(1987)概括了意象图式的几大特征:

① 意象图式决定我们的经验结构;

Trang 31

② 意象图式具有完形结构,在我们的经验和认知中是有意义的统一的整体;

③ 存在将意象图式投射到抽象域的隐喻概念;

④ 所 以 , 隐 喻 不 是 任 意 的 , 而 是 源 于 经 验 的 结 构 。 ( 参 见 赵 艳 芳 , 2011:71-72) 那么,意象图式能较好地解释一个词或词组等多义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及其语义创生和演化的理据,为理解和认知复杂的概念提供了一致的结构和关系框架。赵艳芳(2011:27)也强调:“意象图式结构和隐喻结构是人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

(6)概念隐喻的类型

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

① 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 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现象,如 spend 一词最早用于谈论金钱(spend money/花钱),后来被用于谈论时间/time、能量/energy 等。那么,以 TIME IS MONEY(时间为金钱)为例,用于谈论金钱的所有词语都可以用于谈论时间,因为时间被看作像金钱一样宝贵的东西。人们常说“花时间”、“浪费时间”、“节约时间”等。越南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tốn thời gian/花时间、tốn tiền/浪费钱、tiết kiệm thời gian/节约时间、tiết kiệm tiền/节约钱

② 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

方位隐喻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

,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

Trang 32

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例如:HAPPY IS UP/高兴为上; SAD IS DOWN/忧愁为下: I’m feeling up/I’m feeling down; MORE IS UP/多为上, LESS IS DOWN/少为下: 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If you’re too hot, turn the heat down。越南语的方位隐喻也是很常见的。如:- Dạo này anh lên phòng ban làm rồi à? – Không, tớ vẫn ở dưới Khoa thôi(- 最近你搬到办公室工作了吧? - 不,我还在系里呢)。这显明表示社会地位被投射于“上-下”的方位概念上:上级是。上,下级是下。

③ 实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田野、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做一个容器。如:汉语里“火”词群就是心理活动、感情、思维的容器,所以汉语有“心急如火”或“心如火焚”这种表达,而越南语里这个容器却为 (火烧火

燎 /lòng như lửa đốt )喻指心里非常着急或身上热得难受。实体隐喻中除了典型的容器隐喻外还有实体和物质隐喻,即通过有形和具体的物体来理解无形和抽象的概念,如:英语中“Mind is Machine/大脑为机器”;拟人隐喻,即把无生命实体或抽象事物人格化,使其具有人性的色彩特性和活动等,不仅常见于童话、寓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日常语言中也俯拾皆是。如:汉语里电脑不能打开时,可以说:“电脑死机了”,越南语也有将用于

Trang 33

人的表示生命结束的“死”这一动词来描述无生命的机器和电脑等,如:chết máy/死机了、chết ổ cứng/硬件死了。(参见赵艳芳, 2011:106-111)。

(7)隐喻的结构

映射到 目 标域 (target domain)中 的相 应结构 上 ( Lakoff 1987:288)。

说得 简 单一 些 , 隐喻结构就是将始源域映射 到 目 标域上 的心 理表征 , 借 此达到 表达或解读 目 标域 的 目 的如。如下面两个例子:

This idea went out of style a few years ago

What she said left a good taste in his mouth

在 This idea went out of style a few years ago 中,始源域:“out of style”被映射到目标域“idea”上,从中可以看出,施喻者将“idea”看作 是 时 尚

, 其 隐 喻 结 构 表 现 为 “IDEA ARE FASHION” 。英语类 似 的 隐 喻表达还 有

“Old –fashioned notions have no place in this society ”、 “that’s an out – dated idea ”、 “these arethe new trend in English criticism.”等。(Lakoff & Johnson

1980 :48 )。在 What she said left a good taste in his mouth 中,始源域“a good taste in his mouth ”被映射到目标域 “what she said ”上,在此的隐 喻结构表现为 “ IDEAS ARE FOOD ”,类似 的 隐喻表达还有 “that’s food for thought ”、 “That idea has been fermenting for years ”、 “He’s a voracious reader ”等( Lakoff & Johnson 1980:49)。

(8)隐喻的工作机制

Lakoff & Johnson (1999:46) 已经提出了基本隐喻综合 ( The Integraed Theory of Primary Metaphor),主要解释了隐喻的形成机制,其中也涉及到隐喻的工作机制,如下四个部分:

① Johnson 并存理论(Johnson’s Theory of Conflation)。主观经验和感觉运动经验是共存的,儿童对这两者并不加以区分,它们是自发地、天意识地联结在一起的,只是后来才区分的,但仍有较为持久的跨域联结性,这实际

Trang 34

上就是概念隐喻的影射。这个理论十分重要,是形成 基本隐喻理论的基础。在神经科学中,并存就共同激活了两个概念域,此时在两个域之间就形成了永久性的神经联结。

② Grady 的基本隐喻理论(Grady’s Theory of Primary Metaphor)。基本隐喻即原子隐喻 ,具有最简单的结构,是通过日常的并存经验自然地、自动地、无意识地产生的。通过基本隐喻跨概念域的联结和触合形成了复杂隐喻

。早期的普遍经验导致了普遍的并存现象,然后发展成普遍的约定俗成的概念隐喻。

③ Narayanan 的隐喻神经理论 Narayanan’s Neural Theo –ry of Metaphor

)。在并存过程中的联结,同时也激活了神经中的联合,前者是通过后者实

现 的,从而就可建立横跨神经网络的永久性的神经联结。这种联结就形成了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激活,解释了基本隐喻是如何被学得的,从而也解释了隐喻推理的神经机制。

④ Fauconnier & Turner 的概念触合理论(Fauconnier & Turner’s and Turner’s Theory of Conceptual Blending)。他们从“触合空间理论(Blended Space Theory )”来解释隐喻,从喻体和本体(始源域和目的域)两个概念域中提取部分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形成了一个层创结构 (emergent structure

)。Fauconnier (1997:168)指出,隐喻是连接语言和概念化的一种显著的、普遍的认知过程,主要依赖喻体和本体这两个喻入空间的跨域映射。 Lakoff 将上速四个观点合为一个基本隐喻综合理论,认为我们早年以一般方式生活在日常世界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得一个很大的基本隐喻(原子隐喻)系统。在并存期间形成了种种神经联合,自然通过概念触合形成了复杂的分子隐喻。我们有这样一个基本隐喻系统,仅仅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和大脑,生活在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之中。

隐喻的工作机制与语言的工作机制有相似之处。对语言的正确理解涉及到很多因素,诸如交际双方、语言表达方式、语义 (概括义和情景义)。据

Trang 35

此笔者(1988)曾基于这几个要素提出语言交际锥形图的设想,它们互相依存,相互作用,触为一体,构成了一个交际推理程序系统。同样,在论述隐喻工作机制时也必须全面考虑其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因为隐喻也是这些因素在动态综合作用产生出的结果。

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就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的意义或实际语境之间的冲突,要消除这种冲突必须依靠主体的认知和推理,借助相关因素才能作出正确解释。据此笔者提出了解释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本体、喻体、喻底、语境。当然,在隐喻工作机制中,喻体与本体或语境之间的意义始于冲突,结于统一,这与一般的语言工作机制不完全相同。

1) 主体

指交际双方,它们具有认知能力,掌握了语义,以及共享的语境知识、文化因素、常规模式等因素,这是隐喻得以实现其交际价值的基础。正是由于人类有了认知能力,具备了想像力,掌握了推理,才可能产生隐喻性思维,从而不断学会和丰富隐喻表达的方法,发展了推理能力。也正是接受者有了这种认知能力,才能作出确切的判断,识别出语句的隐喻意义。当他发觉某一语句在字面上有逻辑矛盾,接正常意义解释不通,就自然要寻求其他方法,转向隐喻性的理解,尽量寻得与当下语境相协调的解释。如影视圈中把某人上镜上头叫做“触电”,某明星需要学习说成是: “充点”。

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自然会涉及发到交际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双方达成对某隐喻说法的共识,隐喻就能成为两者之间有效的交际工具,这样,隐喻也才获得其存在的可能,才会具有生命力。当然,人们的认知能力、概念系统是复杂的,这才产生出千奇百性、林林总总的隐喻表达式。另一方面,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概念系统也不会完全相同,因而有时可能就会导致对隐喻理解的偏差,因此隐喻具有模糊性特征。

Lakoff 曾说过《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时,从一个 1978 年课堂上女同学的问题中得了一定的启发,她问 Lakoff :“我的男朋友说 Our love hit a dead

Trang 36

end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 Lakoff 就发动全班同学收集所有关于 love 的隐喻说法,大概有 100 多条,并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逐渐形成了它的隐喻认知理论。可见,同是讲英语的人对同一隐喻表达会不同理解和反映。

1) 本体与喻体的互动作用

在喻体特征向本体映射过程中,本体所具有的特征会对该过程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正是由于有了主体的限制,才会生成恰当的射合结果(参见 Black:1962)。“map”和“project”在国内一般译为

“映射”,笔者主张在隐喻认知理论中区别出“映射(map,project)”和

“映合(mixing)”,前者强调过程,后者指结果,这样就可区别出隐喻工作机制中的“过程”和“结果”,分别论述,有利于将隐喻的映射理论阐述得更清楚,这也与 Fauconnier 的观点相吻合。

a)映射过程。所谓“映射”,可以想像成将 B 屏幕上丰富的影像(包

着至关机要的作用,一方面可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一方面可帮助排除那些不很相关的内容。

b)射合结果,在 A 屏幕上的有关因素会对 B 屏幕映射过来的影像作过滤性的筛选,决定着聚焦信息的形成。经过这种互相作用的过成之后,那些不很相关的内容或特征在两屏幕射合后没能形成什么值得注意的映像,而某一或某些关键信息映合后产生了触合反映,成了注意的焦点,需要重点进行认知加工,而后就能解释出语句的真正隐含意义。

当然一个隐喻不一定仅仅只有一个喻含义,可能会一语几关,较为相关的焦点信息也就保留下来,共同构成了一个隐喻的数层含意,因此映合结果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此时在数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两个屏幕映合后就能聚合成一个或数个“焦点”,这就是隐喻话语所要表达的含意所在。

Trang 37

人们从本体的不同会感到这两句话含义是不同的,这一句 “那大款专爱拈花惹草。”明显是隐喻性用法,指男子乱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那植物学家就爱拈花惹草。”则更倾向于其本义性理解。可见,本体的不同对于喻体的含义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本体与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个例子也可说明词语可经历“本义——喻义——本义”的变化过程。

(9)隐喻的喻底

为确保对隐喻义的正确理解,就需要着力 找出“喻底”。在喻体对本体的映射和两者的互动过程中,主体对它们之间潜在的相似特征进行了一系列推理和分析,由表及里,去异存同,一旦在两者之间建立了适合当下情景的相似关系,便会产生映合效果,也就能获得这一隐喻意义。

隐喻中的本体与喻体的异和同也是一对辦证统一、互动的关系,其间的

“异”更为突出,它多是推理的出发点,正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属不同的类别,通过矛盾的冲撞,才可能产生出隐喻义,没有这种“异”,语句就可能仅有字面意义。从矛盾的对立统一这一角度看,正是有了这种对立,才可能产生出一种新的统一,以“异”为基础通过合理冲撞,经过“求异存同”的过程,这“新的统一”就意味着找出 到了两者间具有焦点性的相似点,映合成功,从而就能帮助人们到达理解隐喻义的彼岸。

(10)隐喻的语境

语境对隐喻的确认和理解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与认知主体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正如上文所述,人们通过想像力,努力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建立“统一”,寻找“喻底”,如果这种“统一”或“喻底”能够适合当下的语境,与上下文意义一致,便可获得隐喻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主张从语用学角度来研究隐喻的道理,因为任何语句都是运用于具体语境之中的,隐喻也不例外,其实隐喻理论语用说与认知说并矛盾。

Trang 38

因此,隐喻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基于五位一体的认知机制。讲话人用与 A 既矛盾,又可能相似或建立相似性的事物 B 来喻说,使得隐喻成为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多种互动过程中,受话人依靠情景,消除矛盾,建立新的统一,求得喻底时,就能产生隐喻义。隐喻的理解也可归结为异中求同的过程和结果。

Trang 39

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用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把这样的研究应用到其他相关领域。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比语言学的发展会推动语言学的发展。对比语言学与语言学之间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影响。语言结构特点是对比语言学关注的焦点,是对比研究的基础。对比语言学在吸收语言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其研究成果也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是想做好一项对比工作,需要做到两点。第一,不仅要对所研究的范围有扎实的把握,也要对整个语言又深入的了解。第二,也要对普通语言学及其相关学科如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等有一定的认知。只有不断扩展研究的视野,对比工作才能深入与全面。

小结

上面的内容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基于前人的研究,结合传统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知识、语言与文化知识,使本文内容通过从认知视角下汉语

“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分析研究能够突出中越两国在文化及语言方面上异同特征。 本章所提出的传统语言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将贯穿本文下面的所有章节的内容,为证实实践语言案例起着引导作用,同时通过对从认知视角下汉语“火”词群与越南语相对应词语对比的个案研究将反过来验证并完善其理论知识。

Trang 40

第二章

汉越“火”词群的构词造字方式 2.1 汉语以“火”为形符的造字方式

汉语是表意文字,汉语“火”形符具有很强的构字能力。在汉语里有单体字、有合体字、有上下结构、有左右结构、有左中右结构、有上下包围结构、有半包围结构等。作为语素,汉语“火”字同时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其构词方式可以从一个词的结构中的语素位置去看,有“火”作为第一音节、第二音节。我们一起去统计及分析。

2.1.1 以“火”为形符的字

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凡火之属皆从火。从火 的解释,可以看出:火属于象形字。“火”是一个部首。《说文解字》火部总有一个象形字。

如上面所说,由于汉语有上面所说的构词造字方式所以汉语里“火”除了是一个独立以外,汉语含有“火”部还有很多词。汉语“火”部单音节我们可以分为 3 个构词造字方式,其一是象形字,其二是会意字,其三是形声字。据冯英作者统计, 有 112 个“火”部字,有一个象形字,如:“火”,

有 11 个是会意字,如:尞、光、㶴、炅等等。有 100 个是形声字,如:炀、熇、灸、灺、灼、灿、炒、炕、炫、炭、炱、炳、炷、炼、炽等等。

据本文研究,以“火”为义符大约 65 字,如下:

灿、灸、灺、灼、炒、炖、炕、炬、炝、炆、炳、炽、炟、炯、烂、炼、烁、炱、炭、炸、炷、烘、烩、烤、烙、烧、烫、烜、烟、烊、烔、焓、焊、焕、烺、焖、烷、焐、烯、焯、焜、焮、焰、煏、煸、煅、煳、煌、煤、煣、煺、煨、煊、熘、熔、煽、熥、熄、熳、熵、熠、熨、熜、燎、燃、燧、燠、燥、爆

Ngày đăng: 29/05/2020, 22:25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