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化大学 顺化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 - - 毕业论文 中国清朝吉服探究 指导老师: 阮氏灵秀硕士 编写学生: 黎氏兰英 学号: 17F7541008 2021 年 月于顺化 ĐẠI HỌC HUẾ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HUẾ KHOA TIẾNG TRUNG - -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TÌM HIỂU CÁT PHỤC TRIỀU “THANH” TRUNG QUỐC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Sinh viên thực hiện: TS Nguyễn Thị Linh Tú Lê Thị Lan Anh Huế, tháng năm 2021 i LỜI CAM ĐOAN Tôi xin cam đoan kết đạt khoá luận sản phẩm riêng cá nhân, không chép lại người khác Tất tài liệu tham khảo có xuất xứ rõ ràng trích dẫn hợp pháp Huế, ngày tháng năm Sinh viên thực (ký ghi rõ họ tên) i 论文名字: 中国清朝吉服探究 看中国电影的过程中,通过中国古装电影我们很容易看到中国人的传统服 饰,从很久以前,我对中国的服饰感兴趣。通过这次研究,我想让我自己与同 学深入地了解中华的这一文化,帮助学汉语的越南人有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 识。 第一章主要介绍清朝的服装在基本上分成 种:朝服、常服、吉服。在这 一章,让我们基本地了解朝服、常服、吉服的颜色、款式、使用场合。 在第二章我们会深入地了解清朝皇帝与皇后吉服的特点,穿吉服的时候该 戴上什么各种配件与清朝吉服的十二章纹的意义。 在第三章读者会了解清代服饰的特点,例如:清代服装体现出的民族性、 清末满汉两族服饰的融合性、清朝服装的等级性、服饰图案的象征寓意性。 从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 杂繁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通过研究,帮我 读者更多了解清朝“吉服”,特别是清朝服装。 ii Tên đề tài: TÌM HIỂU “CÁT PHỤC” TRIỀU THANH TRUNG QUỐC Trong trình xem phim Trung Quốc, dễ dàng bắt gặp trang phục truyền thống Trung Quốc qua phim cổ trang, cách từ lâu, quan tâm đến trang phục Trung Quốc Thông qua việc nghiên cứu lần này, mong muốn thân bạn hiểu rõ văn hóa Trung Quốc, đồng thời giúp người Việt Nam học tiếng Hán có thêm hiểu biết văn hóa Trung Quốc Phần chủ yếu giới thiệu trang phục nhà Thanh chia thành ba loại: Triều phục, Thường phục Cát phục Ở chương này, hiểu cách màu sắc, kiểu dáng trường hợp sử dụng Triều phục, Thường phục Cát phục Ở phần thứ hai, hiểu cách sâu sắc đặc điểm Cát phục hoàng đế hoàng hậu nhà Thanh, loại trang sức cần phối hợp mặc Cát phục ý nghĩa hoa văn mười hai chương Cát phục Ở phần 3, người đọc hiểu đặc điểm bật trang phục nhà Thanh, chẳng hạn tính dân tộc thể trang phục nhà Thanh, kết hợp trang phục Mãn Hán vào cuối thời nhà Thanh, tính đẳng cấp trang phục thời nhà Thanh ý nghĩa biểu tượng hoa văn trang phục Từ góc độ lịch sử phát triển trang phục, nhà Thanh thay đổi trang phục truyền thống nhiều nhất, kiểu dáng trang phục phức tạp Có thể nói thay đổi lớn trang phục hồn cảnh đặc biệt Thơng qua nghiên cứu giúp người đọc có cách nhìn sâu sắc Cát phục nhà Thanh nói riêng trang phục nhà Thanh nói chung iii 目录 原创性声明 i 摘要 ii 目录 iv 前言 1 选题意义 .1 研究目的 .1 文献综述 .1 研究范围 .1 研究方法 .2 操作步骤 .2 正文 第一章 清朝服饰分类 1.1 清代的朝服(关于皇帝与官员的朝服) 1.1.1 皇帝的朝服 1.2 清朝的常服(关于皇帝与皇后的常服) 1.2.1 皇帝的常服 1.2.2 清朝皇后的常服 10 1.3 清朝的吉服 11 第二章 清朝吉服的特点及种类 13 2.1 吉服的特点 13 2.1.1 皇帝的吉服 13 2.1.2 皇后的吉服 18 2.2 清朝吉服的各种配件 20 2.2.1 皇后吉服冠与钿子 20 2.2.2 男吉服冠 .25 2.2.3 皇帝吉服带 26 2.2.4 朝珠 .27 2.3 清朝吉服的十二章纹 29 iv 第三章 清代服饰的特点分析 33 3.1 清代服装体现出的民族性 33 3.2 清末满汉两族服饰的融合性 34 3.3 清朝服装的等级性 34 3.4 服饰图案的象征寓意性 35 总结 37 参考书目 .38 v 前言 选题意义 满族,也称满洲族,是十七世纪中国东北的一个民族,取代了明朝,建 立了清朝。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王时期是中国最繁 荣的时期。在此时期,中国是中华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地区,拥有众多的附庸国, 人民生活富裕的发展、多样的文化。中国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并很大地影响 到中国的发展就是封建时期的服饰,尤其是清朝时期。满清人也被称作旗人, 因此,满清人的服饰也被称为旗袍。取代明朝后,满族人民建立了自己的文化, 包括服饰。满族强迫汉族穿满族人衣服,起初,有许多汉族人反对,后来自愿 穿上。满清人服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紧身服装,比裙子相比更喜欢穿裤子,这 是一件方便骑马或锻炼的衣服,例如短袖和窄袖以及休闲上装、衣服的主体通 常是长方形的、而且很苗条,没有皮带,纽扣位于前面,右侧则由源自马鞍的 满族自然装饰。看中国电影的过程中,通过中国古装电影我们很容易看到中国 人的传统服饰,从很久以前,我对中国的服饰感兴趣,跟我所知,每个朝代都 有各自的服饰,为中华文化创造了特殊的文化。清朝的服饰作为最突出的传统 服饰,其中吉服可能是最特殊的服饰。这一话题会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 统服饰。 研究目的 现在,本人是中文系的学生,与许多学汉语的越南人相同,我很想深入 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等方面,通过研究这一话题,我想让我自己与同学更深 地了解中华的这一文化,帮助学汉语的越南人有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文献综述 到现在还没有哪篇论文研究与分析这个话题,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报纸 去了解清朝吉服。 研究范围 这篇论文集中研究清朝的传统吉服。 研究方法 为了研究这个题目,首先我使用搜索方法,然后使用分析方法来分析,最 后我使用综合方法 操作步骤 首先寻找关于清朝吉服的内容,然后我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提出自己的 结论。 正文 第一章 清朝服饰分类 1.1 清代的朝服(关于皇帝与官员的朝服) 1.1.1 皇帝的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即皇帝在朝,祭等 最重大的典礼场合穿着的礼袍。朝服上衣与下裳相连,是对中华上古礼制中深 衣形式的继承。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 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 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 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 (又名披肩、扇肩) 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 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朝服的纹样 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 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 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 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 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 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在中国,皇帝的朝服有着悠久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黄帝之时已有之。 《格致镜 原》里 记 载:“黄 帝始去 皮 服为上衣 以象天 , 为下裳以 象地” , “乃染五采为文章,以表贵贱,于是衮冕衣裳之制兴”。此后,历代相袭, 认为衣冠冠制,关系国家兴衰。至清,在入关前太宗就组织群臣学习《金世 宗本纪》,告诫群臣不要学习汉人陋习,从北魏至辽金元“凡改汉衣冠者, 无一不再世而亡”。若致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宽衣大袖,左佩矢, 右挟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认为汉衣冠不适 所谓“凤钿”,究其本质而言,是指这种钿子的钿花以“凤凰”为主题, 这也是“凤钿”与“满钿”的根本区别。另外,清人认为“凤钿”除了“凤凰 钿花”之外,还有另一个特点,即是使用流苏。但是从实物上来讲,“满钿” 已经有使用流苏的例子,而个别“凤钿”也未用流苏。故而目前认为“凤钿” 主要的特征即是使用凤凰钿花,并且比较常用流苏。 清代的凤钿有两个大类,第一个大类是脱胎于满钿的,相当于以满钿为基 础的变形,第二个大类则与半钿、满钿、挑杆钿子均无直接联系,拥有各自独 立风格。 第一个大类,即脱胎于满钿的凤钿。这种凤钿,一般与满钿的基本型一样, 在钿子的正面用十四块钿花,钿子的背面用一块钿花,一共十五块钿花。唯一 与满钿基本型不同的地方,就是满钿的“正簪”用的是三块圆形钿花,而凤钿 的“正簪”则用的是三块凤凰钿花。 第二个大类,即与半钿、满钿、挑杆钿子均不相同的凤钿。这种凤钿样式 很多,各种之间除了“凤凰钿花”和大部分使用“流苏”外,并没有其他相同 点,应该说自由度相当大。 穿吉服戴的凤钿 24 2.2.2 男吉服冠 男吉服冠分为冬夏两款。冬吉服冠一般以海龙、薰貂、紫貂为质,帽檐上 仰,上缀朱纬,基本与冬朝冠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朝冠上铺设的是一层厚 实细密的红绒,并且“长出檐”,而冬吉服冠用的则是朱纬,而且只是“长及檐”。 吉服冠 夏吉服冠一般以织玉草或藤竹丝为质,罗为表,红片金或红纱为里,帽檐 敞开,上缀朱纬,内加圈,基本与夏朝冠相同,区别在于,夏朝冠表面有两层, 呈阶梯状,且红绒较厚,夏吉服冠表面只有一层,朱纬较薄。 更重要的区别在于“顶子”的不同。朝冠的“顶子”均由底座和宝石两部分构 成,其底座较大,装饰复杂,宝石也多为椭圆或菱形,而吉服冠的“顶子”也 是由底座和宝石两部分构成,但是吉服冠的底座虽然称为底座,不过是一个金 25 质的“托”而已,小且简单,没有过多的纹饰,而宝石更是均为正圆型。所以 看起来,吉服冠比朝冠要“矮小”得多。 清代皇帝御用的朝冠 2.2.3 皇帝吉服带 带为明黄色丝毛织物,带勾与带版皆白玉质,带勾镂雕云龙蝠寿纹,带版 镂雕庆(罄)福(蝠)有余(鱼)纹。两带环各垂白色素纺丝绸帉二,下直而 齐。带环上拴挂饰件五:翠柄银胎缀珊瑚米珠单喜字鞘刀一,石青缎平金银福 寿纹椭圆荷包二,红缎平金银夔龙纹腰圆荷包一,明黄缎平金银彩绣花卉纹腰 圆荷包一,石青缎平金银彩绣庆寿喜字火镰一,荷包下垂饰红珊瑚及绿松石的 明黄色丝绦。 此为清代皇帝御吉服时所系之带,制作工艺及装饰手法繁复多样。此带工 艺精细,由此可见清代皇帝服饰之华贵。 26 吉服带,清康熙,带长 184 厘米,帉长 75 厘米。清宫旧藏 2.2.4 朝珠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朝服都不相同,包括款式和颜色都不同,但佩戴朝 珠是清朝特有的习惯。朝珠最早是由念珠演变而来的,念珠其实就是我们所谓 的佛珠。 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人,而女真人最开始是信奉佛教的,所以女真人有身 上挂念珠的习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把念珠赏赐给下属,各级将领也会把念珠当 做礼品进贡。清入关后,朝珠便作为官服的一种配饰确定了下来,并纳入了《钦定大 清会典》中。从清朝皇帝历代的朝服像中就可以看出,顺治帝以前都没有佩戴朝珠, 而康熙帝以后的帝服画像均有朝珠了。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侍卫、 京官、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可以佩戴朝珠,这也有着严 格的规定。朝珠的材质多为翡翠、蜜蜡、琥珀等,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朝珠的材质也 不一样。官员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赏赐外,通常都是自己制备,置办不起的, 可以 用旧朝珠代替。 除了朝珠的由来和材质,朝珠还有哪些讲究呢?朝珠分为佛头塔、背云、 大坠、纪念、坠角、佛头和身子组成。身子由 108 颗珠子穿制而成。108 这个数 字分别代表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是古人结合天 27 文气象等算出来的,专门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一种历法。每 27 颗间穿入一颗大 珠为分珠,象征着一年的四季。垂在背后的串珠称为 “背云” 。朝珠的两旁有 三串小珠串,叫做 “纪念” ,每串各 10 粒,代表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总 和为 30 天。一侧一串,另一侧两串,两串的位置男女有别,男生在左,女生在 右。皇帝因朝服不同,也会佩戴不同的朝珠。祭天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 珠;祭地穿黄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祭日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 珠;祭月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而著名的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后 和皇太后可以佩戴,所以并不常见。命妇接受祭祀先帝和接受册封时,必须佩 戴三盘朝珠,正面一盘,左右各斜挂一盘,方显正式。 东珠朝珠挂在中间 皇后朝珠须佩戴三盘,东珠一盘正佩于胸前,另外两盘珊瑚朝珠交叉于胸 前,由左右肩斜挂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两串记念的一侧在右胸前,与男性 正相反。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串成的朝珠。皇贵妃以下至妃为蜜珀 串、珊瑚 串,嫔以下至乡君为珊瑚 串、蜜珀 串。 28 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 小坠、珠宝杂饰惟其宜,绦皆明黄色。 2.3 清朝吉服的十二章纹 皇帝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 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 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 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 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 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帝后龙袍的区别,在于皇后龙袍有中接袖而皇帝龙袍无,皇后龙袍为左右 两开裾,而皇帝龙袍为前后左右四开裾。最重要的是,皇帝龙袍全袍缀有十二 章纹,而皇后龙袍没有。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1)。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据《清史稿 ·志七十 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 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 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 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 严谨苛刻。 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1) 29 金龙纹—正龙(2) 这件龙袍上的每个图案都有着丰富的意义,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无论是 选料还是绣工都是十分严谨工整的,代表了清代鼎盛时期的工艺水平。 30 十二章纹 所谓十二章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黼、黻等十二图案,这十二章纹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具有象征意义。 在龙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却是十二章纹样,只是它们的面积都很小,再加 上清代帝王礼服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使人们忽略了这拥有悠久历史、蕴含丰 富的纹饰。这十二章纹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 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十二章纹发展历经数千年,每 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 取其文也,会绘也;宗彝取其孝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粉米取其养也; 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也。”也就是说:日、月、星辰 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帝王的稳重性格, 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 度势的处理国家的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华虫,通常囿为一只雉鸡,象征王者 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蜼纹, 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则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 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 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 31 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总 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 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自乾隆以后,清代皇帝的朝袍、衮服、龙袍都装饰有十二章图案,并且把 每一章的式样和位置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 黻,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 但是到了清代的晚期,皇帝的龙袍上以及后、妃的朝袍上都装饰有十二章 图案,或是其中的五章、六章。这也说明清代帝后们对十二章图案看得很重, 认为只有穿装饰有十二章的衣服才是最高权利的象征。但同时也表现出,到了 清代晚期,在制度上虽然更注重繁文缛节,但实际上随着政权的衰落,有些制 度已经变样,不免有些随心所欲。 清代的服饰制度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是最庞杂、繁缛的,但是清代的龙袍 制作工艺之精湛、用料之考究、艺术价值之高,都是前朝帝王服饰无法比拟的。 清代的龙袍可谓是中华服饰中最精湛、最华丽的工艺美术极品。 32 第三章 3.1 清代服饰的特点分析 清代服装体现出的民族性 早期满族的服饰习俗,是女真族习俗的延续。女真族的服装是在游牧型经 济基础上形成的,即使进关以后,尽管受到了许多汉族服饰习俗的影响,但仍 长期保持着一些本民族的服饰特色,有些方面甚至直到清代末期,依然如故。 服饰在古以来在中国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穿着问题,从来都被作为一个既定 的基本国策。作为惯例,历史上每次的改朝换代,都要进行一次服饰改革。清 灭明之后,首要的一个行动便是以刀逼汉人剃发换衣。乾隆皇帝曾经在箭亭立 碑,重申清太宗禁止效法汉人服饰制度之意。于是清朝统治者的官服基本上保 持了满族本民族的服饰特色。如满人的长袍习惯开叉,是为了适应他们骑马狩 猎的游牧民族生活方式;满人习惯身上随身携带一些生活小物件,比如小刀、 眼镜、荷包等也是为了随时迁徙的游牧生活;清朝服饰中有一种“缺襟袍”右边比 左边略短一尺,为了方便骑乘;满人服饰中的一个特殊设计“马蹄袖”,也是为了 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和拉弓射箭的日常生活,即使入关后“马蹄袖”失去了使用价 值,仍然保留着成为清朝官员行礼时的一个重要部分。 汉族服饰自商周以来,就不断强调服飾的政治伦理功能,上至皇帝下到黎 民百姓,对服饰的穿着必须清清楚楚,决不能含糊错位,这已经形成了既定的 悠久历史。而一直处于游牧生活状态的满族,在服饰文化方面,缺乏这方面的 文化积累,也缺乏这方面的敏感与计较。他们更注重服饰的实用功能,服饰比 较缺乏中原汉民族悠久传统的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也正 基于此,清初满人要求汉人剃发易服时,激发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心理动荡,对 于这一需要彻头彻尾的服饰改制,不同阶层的汉族人们空前团结,纷纷抵触、 反感、反对。因为这一举措使汉人的民族自尊心、虚荣心以及多少代传承而来 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习惯等被彻底推翻和践踏,正是由于清初汉人对复式改革的 激烈反抗,满人服饰的民族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3 3.2 清末满汉两族服饰的融合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到清朝时,服饰的融合已经不是第一次,从春秋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让中原人学习胡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到 在政治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废胡服着汉服,民族服饰的大融合 已经有过这两个成功的案例。不过相较那时的服饰融合范围,清代的服饰融合 基本只发生于满汉两族,而且最初的政治氛围特别不融洽。满人入关后采取强 硬的 “留发不留头 ”易服改制政策,遭到汉人的激烈反抗。随着时间的推移, 清朝统治者清楚地意识到,从北方游牧区进入到广大的以汉族为主题的农耕区, 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必须接受更为先进的服饰礼仪文化才可维持统治,于 是满人的态度不再强硬。汉两族的服饰制度从最初的对立到彼此接受理解,反 映在生活中就是两族的服饰款式,服饰观念与习俗,服饰传统与心态渐渐地发 生变化,由原来的不耻变为彼此尊重,彼此渗透中互补与融合起来。于是,在 服饰文化领域,满汉两族不再狭隘地拘泥于本民族的模式,而是可以宽容地让 不同的服饰文化平起平坐,给着装者尊严,还服饰之自由。这种着装观念的改 变,使不同文化格局下的服饰观念不受阻碍而得以广泛传播,不同意味的款式 都能模仿流行而不受扼杀,不同凡俗的服饰创造有了更为博大的展现空间和发 展余地,因为这里有多样的标准与宽容的眼界。 3.3 清朝服装的等级性 最初的服饰图案的产生,源于人们想让心灵世界自然化,图案的具象不再 是原始的自然物象,而是抽象之后选择的理念对应物或抽象纹样,虽具有装饰 意味,却成为直指理念本体的象征符号。满族入关以后,作为统治者,服装虽 然款式变化较大,但服饰图案却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自周代就已经完备 的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十二章纹饰日、月、星辰:照临;山形:稳重;龙形: 应变;华虫:文丽;宗彝:忠孝;藻:洁净;火:光明;粉米:滋养;黼:决断; 黻: 明辨。十二章纹饰虽历经历朝历代的洗礼,数千年却不曾更改。这十二 章纹饰作为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扬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神圣英明,它诱导 人们顶礼膜拜,归顺服从的意志。 34 十二章纹饰着意烘托帝王的威严,而清代朝服的补子的存在直接为公侯卿士大 夫列珍排序:一般文官绣禽,武官绣兽。文官补子图案:一品:仙鹤 ;二品:锦 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 鸂鶒; ;八品:鹌 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 六:彪;七品:犀牛;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补子图案成为区分清朝官员身份 地位和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服饰中的外在显现。 除补子外,还有官员帽顶顶珠的色彩与质料的不同,朝珠须五品以上及内廷官 员才可以服用,依据品级的不同质料也有所变化;腰带不同,皇帝本支用黄带, 伯叔兄弟之支用红带,其他均用石青或蓝色;蟒袍纹饰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 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等等。在我们今天看来,清朝官员的服饰图案设置 竟是如此的详细繁杂,是如此的名分清楚,服饰的政治伦理意义淹没了其他文 化内涵。 3.4 服饰图案的象征寓意性 中国传统刺服饰图案了具有审美意义以外,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 是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情感和概念。象征源于物体的表象,而又超 越其表象,表现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超越本质达到更为丰富的理想境界。服 饰图案的传承似乎是自然而然的,约定俗成,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朝的服饰图案的象征寓意更加深厚丰润,除了让人望而生畏的十二章纹饰和补 子图案,平民百姓经常的八吉祥、暗八仙梅、兰等,还有“五福捧寿”——由 五只蝙蝠和传统寿字纹构成。“蝠”与“福”谐音,寓意福寿绵长;“平安富贵” 由花瓶、牡丹或桂花组成。“平”与“瓶”谐音,牡丹、桂花象征富贵。这类 图案正是利用了象征或谐音,将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与抽象词语进行了巧妙地 移植转换。此外,还有很多具有美好寓意的传统图案,例如牡丹象征富贵;两只 喜鹊表示双喜;鱼、石榴等代表多子多孙;“鸳鸯戏水”象征男女对爱情的期盼 之情。这种象征寓意的艺术表现蕴含了丰富的服饰文化的内涵,也是民族心理 的一种体现。 35 回溯整个中国服饰史,服饰文化在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后,呈现出很大的 变化。特别是到清朝后期,满汉两个民族在各个层面互相影响渗透,成为了一 个互相融合的民族共同体,形成了生动的多元化局面。所以我们在研究清朝的 服饰时,既要注意到它的民族性,又要考虑到满汉交融对服饰的深远影响。 36 总结 服装为文明的一种外面表现。服装的各种布帛、加工技术、样式等都包含 文化-精神,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变化。 入关之前,满洲族人的服装在男人与女人的服装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他们 都穿着一种马蹄形袖子的袍褂。那总称旗庄(八旗人民的服装) 入关之后,不仅对男人的头发剃刮而且对男人的服装,清朝朝廷已采用严格的 规定,但女人的服装却没有什么约束的规定。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女人的服装 分成 种:一是满洲族女人的传统服装,二是汉族女人的传统服装。随着历史发 展与满-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两种在一定时期互相交叉并发生相同的样 式、设计。 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否必须参与朝廷组织的正式或半正式的仪式, 因此不能缺少相应他们品级的服饰。清朝女人的服装在基本上分成 种:朝服、 常服、吉服。 清朝入关从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起,共历十一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随 着清朝 的建 立、 强 盛、衰 落及 灭亡 , 直接牵 动着 中华 服 饰文化 的发 展和变 迁.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 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清朝是以异族入主中原,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 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泯灭 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禁止汉人穿汉装的法令非常严厉.汉 人的强烈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所谓 “十不从”的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 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中,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 有的急剧变化,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后,列强侵入,我国由封建社会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也给服饰以冲击和影响.从 服饰的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的变革最大,服饰的形制也最为庞杂繁 缛.可以说,这是一次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服饰大变革。 37 参考书目 【1】张宏伟.《中国后妃全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杨飞.《中国皇帝大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李雪慧.《中国皇帝全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4】王金华.《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5】刘建平.《清代服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6】孙彦贞《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https://www.baidu.com/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