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Giáo Dục - Đào Tạo

The study of school based curriculum in singapor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5

43 614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43
Dung lượng 1,45 MB

Nội dung

第五章 结语——校本课程何去何从? 从上一章总结和分析一些优秀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校本课程一旦克服重重困难,不但可以让学生获益,甚至可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 产生一定的的影响。2011 年伊始,由教育部教育总司长何品领军的“2010 年母语 检讨委员会”(2010 Mother Tongue Languages Review Committee)公布了他们的最 新检讨报告——《乐学善用——2010 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Active Learners and Proficient Users”,以下简称《2010 年报告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 的建议,关于母语学习,教育部又有了哪些新的政策和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在这 些新的政策开始正式实施之后,上一次改革提出的校本课程将何去何从?这是本章 即将探讨的重点。 第一节 “乐学善用” 2011 年 月 18 日,备受瞩目的新一波母语教育检讨报告公布了。与前几次新 加坡面对棘手的“内忧外患”所进行的仓促应对不同,新加坡这一次的母语教育改 革是上一次初具成效之后的锦上添花。这次检讨委员会首先对于上次改革的成效予 以了肯定: 调查也显示,以往的母语课程检讨所做出的努力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 2004 年至 2005 年的调查相比,2010 年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小六学生喜欢学 习母语,而教师也认为上一次母语课程检讨所推出的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母语的 帮助很大。在聚焦小组的讨论中,家长及教师都在肯定 2004 年至 2005 年的检 讨所拟定的方向是正确的。家长对母语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赞 赏。1 新加坡教育部《乐学善用——2010 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新加坡教育部, 2011),页 10。 57 母语作为新加坡人“连接传统和亚洲根基的纽带”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绝 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们对于母语学习也都报以积极态度,认为母语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科目,“修读华语的学生对于(华语学习)的重要性和益处予以了肯定”。与之 矛盾的是,在新加坡的华人学生中,家中常用语为英语的已有将近 60%2,家中母 语、英语并重的学生也不少,“确保双语政策得以在语言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继 续有效实行”,是新加坡政府的心愿,更是新加坡政府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新 一波的教育改革以“乐学善用”(Active Learners and Proficient Users)为主题。委 员会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确保教学和考试更加紧密的接轨。教育部将提供一套“语言能力描 述”(Proficiency Descriptors),为小二、小四、中二、中四、高二年级的母语教 学设定学习目标,以协助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教育部强调将真实 的语料带入课堂学习,考试的形式也将更切合实际,比如口试时,让学生看录像对 话,取代看图说话;中学母语的考试也会测试学生使用电邮交流的能力。并强调交 流沟通,让学生在课室里学习后,很快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场。 第二,学生按自己的能力,达到学习的最高水平。在语言环境日趋复杂的今 天,“因材施教”这一新加坡一直坚守的教育理念显得更加重要了。在《2010 年报 告书》中,委员会再次重申了对于学习华文有困难的学生将予以特殊的关注,除了 在小学阶段以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之外,在中学也备有一套更强调口语 能力的课程——母语 B,“有助于学生更有信心地运用母语与他人沟通,保持学习 母语的兴趣”3。对于有兴趣和能力学习高级华文的学生,新加坡政府除了给所有学 校提供高级华文的教学资源之外,也将成立第 11 所特选中学——南侨中学,并在 一些学校推出“华文语言和翻译”课程,以期培养出精通中英双语的人才。 数据源自新加坡教育部《乐学善用——2010 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新加坡教育 部,2011)。 同 1,页 24。 58 第三,创造有利于母语使用和学习的大环境。教育部将在 年内拨款 4500 万 元,协助学校和推广母语委员会营造有利母语学习的大环境。学校将举行一系列的 活动,鼓励学生使用母语和认识文化,包括学校跟社区组织一起举办母语双周、学 习营和阅读活动。并与家长、社区组织以及图书馆合作,提供学生课室以外使用母 语的机会。 第四,增聘和发展更多的母语教师。教育部宣布将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增聘 500 名华语,并提供母语教学奖学金,给在职的母语老师更多进修和深造的机会。此 外,教育部也将于教育学院、华文教研中心等机构紧密合作,提高老师们专业素 养。 不过可惜的是,在上一次教育改革时老师们煞费苦心开发的校本课程,在这 次的“检讨报告书”中竟然只字未提。难道老师为校本课程所付出的努力将付诸东 流了吗?难道当年轰轰烈烈开展的校本课程将从此销声匿迹了吗?这肯定不是多数 老师所希望的。而在笔者看来,校本课程不但能够延续,她甚至可以成为使新加坡 双语教育得以延续的一剂良药。 第二节 与时共进——让华语充满生命力 在新一波的华文教育改革中,更加强调了母语的真实性(authentic),委员会 建议将母语放在真实的环境中(real-life situation)学习。这样不但让母语的学习更 有意义,还可以让母语的教学更有活力,更加生机勃勃,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 然而,规定课程编写周期长,还要经过几轮试教才能最后定稿,这样编出的 教材固然严谨,但若论及“贴近学生生活”或“真实的环境”等方面,规定课程的 短处就必显露无遗。姑且勿论编入规定课程的所谓“新闻”的时效性,在知识、科 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每天都会出现许多新鲜事物,每天都涌现出许多新鲜词汇,根 59 据《2010 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仅 2010 年一年,汉语就积增了 500 余个新 词汇4,试问,规定课程如何追得上这飞速变化的步伐。 而校本课程恰恰可以弥补规定课程的不足。由于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内部一边 编写、一边试教、一边检讨,其更新周期比规定课程快得多。在笔者进行采访时也 发现,有不少老师都表示会主动添加校本课程的内容,一些部门主任或校本课程负 责人也会给老师们一定的自行添加的自由5,老师们将最新的周遭变化以最快的速度 带入课堂教学中,无形中加快了校本课程更新的步伐,华语教学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也随之大大增强了。 在“强调互动、沟通”方面,“自下而上”的校本课程其优势更为明显。语 言学者王惠博士在接受《联合早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 ……以前的(新加坡华文)课本不注重日常生活用语,只注重名篇、名 句,因此学生学了这些词汇,他进入社会,如巴刹、餐厅吃饭,他还是听不懂 我们大家说的话。如果他家里没有华语,只靠课本学习,即使 100%掌握了,他 还是无法听懂日常对话。6 这固然是过去新加坡华文课本的弊端,但作为一套官方的语文课本,如果满 篇皆是“上巴刹”、“去餐馆”之类的内容,其正统性也必将遭到质疑。在 2004 年教育部“课题和篇章的内容应该能够吸引学生而又不乏相关性”7 的指导原则编 写出来的 2006 年版《小学华文》教材,其生活化的部分只体现一、二年级“导 数据源自《2010 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http://edu.people.com.cn/GB/14620075.html,2011 年 月。 受访时表示自己会添加校本课程内容的老师有老师 B、老师 E、老师 G、老师 I 和老师 L。此外接 受采访的老师也表示学校二、学校三、学校六和学校七会给与他们一定的自行添加/更改校本课程的 自由。 见〈母语教改反应〉,《联合早报》,2011 年 月 21 日,www.zaobao.com。 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该委员会), 2004 年,页 45。 60 入”部分的内容,以及课后“学习宝藏”的部分,作为核心部分的课文依然是传统 的记叙文体的篇章。但想要系统地提升学生的“互动、沟通”能力,只靠“导入” 和“学习宝藏”的部分是显然是不足够的。必须利用校本课程的时间有针对性的系 统培养。 而实际上,在 2011 年新的改革建议尚未出炉之前,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之中 就已经将提高学生的互动表达能力作为本校本课程的内容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 例,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内容中,提升学生的呈现能力的“心爱物语”部分占了 25%左右,角色扮演部分也有 10%左右。本文第四章也提到,依布拉希小学提高学 生日常生活中交流能力的“看医生 学华语”活动,也作为优秀校本课程个案,载 入期刊之中,为其他学校的老师所参考和借鉴。 第三节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获益 从 1978 年新加坡双语教育体系确定之后,“因材施教”就一直是新加坡双语 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对于不同能力、家庭背景的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 学,这样不但可以保持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每位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 潜质。近几十年来,新加坡的家庭语言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华人家庭中,家里 多数讲英语的已经过半,此外,随着教育的普及,国人文化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 新移民的加入,还有一部分小一新生在入学时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华文水平。新加 坡学习华语的学生,程度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在最新一次的母语教育改革建议 中,再次强调了“保底不封顶”母语教育政策——一方面,“对于能力较强的学 生,教育部会帮他们打下更扎实的语文基础”,与此同时“对于基础较弱或毫无基 础的学生,教育部会提供更多的援助,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母语的信心”8。在这种情 况下,“以一对多”的中央课程就显得鞭长莫及了。但校本课程却可以根据本校学 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就像在笔者采访时,老师 A 所说: 同 1,页 19。 61 (新加坡现在)英校也好华校也好学的是同一套教材,对于华文比较差的人 可能负担很重,但校本课程我可以把它弄得很简单,可能只有说和听,学生就 比较容易接受。9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校本课程,老师 A 所在的传统英校在进行规定课程教学 时将会是怎样的步履艰难。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针对性,配合和补充中央课程的不 足,让新加坡的华语教育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第四节 以校为本——创造学习母语的大环境 新加坡讲英语的家庭越来越多,在学校除了母语课之外,其他科目也都以英 语教授。要提高国人的母语水平,只靠每个星期五小时左右的母语课是不够的。在 《2011 年报告书》也指出,大环境是促进母语学习的关键。创造一个有助于母语学 习和使用的大环境,成为教育部下一阶段的另外一个工作重点。而在教育部为营造 使用母语大环境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中,学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教育部 不但要求学校有一套系统的母语阅读活动;还要以学校为单位,每年组织“母语双 周活动”,届时,一系列有别于普通课堂教学的母语学习活动将展开;教育部也鼓 励学生多开展类似“母语文化营”的活动,鼓励学生更多的学习和使用自己的母 语。 不仅如此,在营造母语氛围方面,学校还扮演了教育部与家长、社区联系的 纽带作用。学校可以直接联络家长、社区,并与他们合作开展多样性的活动。而家 长和社区也可以通过学校了解教育部的最新政策并规范所使用的语言。 采访:老师 A,2011 年 月 25 日。 62 在这一方面,有一些学校也已经利用校本课程多样灵活的优势,与家长、社 区合作,一同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比如在本文第四章提到的南华中学的校本课程 中,就有一部分是与家长、社区合作开展的。调动社会资源,各家发挥自己的专 长,让该校的校本课程内容更加活泼有趣。 以学校为中心,多方通力合作,一起关心华文,齐心协力营造有利于华文使 用和学习的大环境。 第五节 发展人力资源——让教师的潜质得以充分的发挥 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方案都是以课室为实施的基地,教师,尤其是优秀的教 师是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新加坡又有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出台了,教育 部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母语教师。为此,教育部宣布要增聘 500 名教师,并给在职教 师提供更多专业培训的机会。 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如果还只是机械地充当课程的传递者和实施者的 话,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了。只有教师切身参与到课程编制的过程,才能充分发挥 广大教师的潜能,让教师得以学以致用。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改革方案不同,这次的改革委员会并没有提出重新 编写中央/规定课程的建议,而是提出了很多有关学校/班级活动的建议,比如在提 高学生口语互动能力方面教育部建议在课室中多开展展示与演说、角色扮演或小组 讨论等活动,在营造母语气氛方面教育部也要求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母语双周”活 动等等。教育部给学校如此多的自由开展如此大型的活动,这在母语改革历史上还 是第一次。 此外,教育部即将推出的“语言能力描述”,不仅是提供学校和教师一份更 详细教学的指引,也是给了教师们一个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校和教师可以 根据指引,自主安排校内的教学活动或测试,很明显,教育部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能 力,充满信心。 63 当然,如此多新的改革方案有待教师们去实施,再加上过去已有的教学与非 教学任务,教师的负荷能力着实令人有些担忧。希望教师能在充足的培训进行之 后,并有教育部及其相关专家的协助下,有系统地开展更有效的华文教学活动,不 付多方所寄予的厚望。 新加坡的双语政策,从当年为准备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而强制执行,到今天 英语、母语各司其职——英语作为媒介语、母语则作为新加坡人与亚洲文化连接之 纽带,大多数的新加坡国人是双语政策受益者,“由于我们各个族群都能掌握英语 和母语,这使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国际城市,从而吸引了来 自东西方的各界人士”10。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改革政策,竟能让一个国家以及她的 国民有如此大的改变,新加坡几代双语政策的改革者以及成千上万默默耕耘的前线 教师功不可没。 如今,新加坡的双语教育进入了新纪元,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学会母语之后, 必须会在生活中——只有让母语更广泛的使用,才能让母语更加充满活力,新加坡 的双语政策才能得以延续。如前所述,笔者以为校本课程是令母语可以“乐学善 用”的一个有效途径。希望新加坡的校本课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越办越好。 10 同 1,页 1。 64 附录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课程结构(小学华文) 大学本科(小学华文)课程结构 第一年 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1) 教育的批判观点 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 专业学科 汉语 专业学科 中华文学 语言能力 学术话语技巧 实习 学校经历 第二年 教育研究 教与学的社会背景 专业学科 华语 专业学科 中华文学 课程研究 华语教学(1)(教学理论和语音知识) 华语教学(2)(华语教学系统) 课程研究 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1) 语言能力 教师沟通技巧 实习 辅助教学 第三年 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2) 专业学科 华语 65 专业学科 中华文学 课程研究 华语教学(3)(字词汉语拼音教学) 华语教学(4)(多样化的教学法) 课程研究 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2) 必修课 多元文化研究:了解与重视差异 实习 教学实践(1) 第四年 专业学科 华语 专业学科 中华文学 课程研究 华语教学(5)(模拟课堂教学) 华语教学(6)(语文测试) 课程研究 公民与道德教育教学(3) 实习 教学实践(2) 66 儿歌朗诵:《学华语》 心爱物语:我最喜欢的华文书 戏剧表演:北极熊送冰 电脑打字〔3〕-短文 仿写 绘本阅读:《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 心爱物语:我的老师 图书馆阅读日 第四学段 10 周次 10 校本课程内容 图书馆阅读日 看图写话四 儿歌朗诵:《十二生肖》 心爱物语:我最难忘的生日 绘本阅读:《小熊巴利浦》 看图写话五 绘本阅读:《胡萝卜先生作曲》 形成性测试 电脑打字〔4〕-短文 绘本阅读:《在牛肚子里旅行》 图书馆阅读日 85 附录五:校本课程教学资源举例 例一:某校口语训练——《我的好朋友》 第一部分:教师指引 我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 今年几岁? 好朋友的样子?认识几年了?喜欢一起做什么?  让学生准备一张他们和好朋友和照的相片,或一个能让他们想起好朋友的东 西。  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事情。例如,他们如何成为好朋友,喜欢好朋友 的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等等。  让台下的学生发问。 86 第二部分:工作纸 心爱物语 题目:我的好朋友 日期: _月 _日 姓名: 班级:2( ) 让我来介绍我的好朋友: 87 例二:某校阅读教学——《我不困,我不想睡觉》 第一部分:教师指引 88 第二部分:工作纸 89 例三:某校唱游活动——《歌声与微笑》、《兰花草》 第一部分:教师指引 科目:小学华文校本教材 年级:二年级 课时:三节 (1.30 hr) 课题:歌曲《请把歌声留下》《兰花草》 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歌词的含义。  学生能在合唱中唱准曲调。  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  复习和学习歌词中字、词,增加认字量。 (一)引起动机 展示花草图片或实物提问: 那位同学知道这是什么花? (二)教唱歌曲《请把歌声留下》《兰花草》 先听一遍歌曲,学生读歌词,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歌词大意。 学唱歌曲,跟老师一起,边看歌词边唱。 跟老师一起边做动作,边唱歌。(动作老师们自编) 分组练习 (三)小组呈现 边唱歌边做动作。(请把歌声留下) 角色扮演。(兰花草) (四)活动 将缺少的字填进空格里。 (五) 总结 全班再唱一遍。 90 第二部分:工作纸 请把歌声留下 请把 _歌, 带回 _家, 请把 _微笑留下, _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_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 _这歌声, 飞遍海角 _涯, _遍海角天涯。 请把我的歌, 带 _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 _留下。 91 第三部分:歌词 请把歌声留下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这歌声, 飞遍海角天涯, 飞遍海角天涯。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明天明天这歌声, 将是遍野春花,将是遍野春花。 请把我的歌, 带回你的家, 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 兰草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但愿花开早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 92 参考书目 专书: “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二卷),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年。 中华民国课程与教学学会编《学校本位课程与教学创新》。台北:扬智文化实业股 份有限公司,1998 年。 王海伦《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之展望》。台北:中央日報社出版部,2000 年。 吴元华《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景》。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 年。 吴元华《务实的决策——新加坡政府华语文政策研究》。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8 年。 陈荣岚《全球化与本土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7 年。 周清海《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1998 年。 周清海《语言与语言教学论文集》。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社,2004 年。 周清海《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新加坡:新加坡青年书局,2007 年。 钟启泉等编《课程设计基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1989 年。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 张毅,韩志明译《政策》。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年。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2 年。 93 梁荣基《语文敎学与测试》。新加坡:莱佛士书社,1999 年。 谢锡金等编《中国语文新课程研究及校本教学优秀案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4 年。 Barrow, Robin Giving teaching back to teacher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theory, Brighton, Sussex: Wheatsheaf Books; Totowa, N.J.: Barnes & Noble, 1984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Handbook 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75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ssessment in question,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3 Colebatch, Hal K Policy (2nd ed.),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d Towa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gapore: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1 Eggleston, Joh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 Boston & Henley: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 Garcia, Ofelia and baker, Colin ed Policy and Practice in Bilingual Education, Clevedon, Engl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5 Lewy, Arieh National and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Paris: 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1991 Macklin, Pamela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es it work?, Jolimont: Incorporated Association of Registered Teachers, 2004 Richards, Jack 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Skilbeck, Malcol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Ltd, 1984 Skilbeck, Malcolm Reading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Harper & Row Ltd, 1984 Tanner, Daniel & Tanner, Laurel 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5 94 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0 论文: 文崇一〈新加坡华人社会变迁〉,见李亦园、郭振羽主编《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 (一)》,台北:正中书局,1985,页 15 -104。 刘军〈实施调查研究校本课程的思考〉,见《教育革新》2010 年第 期,页 17。 刘彩凤〈关于提高校本课程实效性的反思〉,见《华文老师》第 50 期,2008 年 月,页 - 3。 张龙晋〈关于校本课程的几点思考〉,见《华文老师》第 50 期,2008 年 月,卷 首语。 林容婵、黄蕙心〈中华文史鉴赏课程开发〉,见《华文老师》第 50 期,2008 年 月,页 – 9。 杨飞〈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见《新教育》2010 年 月,页 19。 周清海〈文化、智力、性别与双语能力——以新加坡双语教育为例〉,见谢泽文编 《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页 – 20。 周清海〈从文化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论华文课程的改革〉,见谢泽文编《新加坡华 文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年),页 21 – 24。 周清海〈多语环境里语言规划所思考的重点与面对的难题——兼论新港的双语优 势〉,见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三集》(新加坡:莱佛士出版 社,2003),页 – 9。 陈秋霖〈小学一年级校本课程设计〉,见《华文老师》第 50 期,2008 年 月,页 13 – 16。 郑爱丽、孙英〈新世界 民间情——新民中学新闻制作培训课程简介〉,见《华文 老师》第 50 期,2008 年 月,页 10 – 12。 95 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见《语言文字应用》第 期, 2008 年 11 月,页 2-11。 梁春芳〈华文教学的五化〉,见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二集》 (新加坡:莱佛士出版社,2001),页 38 – 46。 梁秉赋〈新加坡的双语教育:1965-2005〉,见《马来西亚、新加坡社会变迁四十 年》(马来西亚南方学院、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006),页 89 - 121。 谢泽文〈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与华文教育〉,见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新加坡华文教 学论文二集》(新加坡:莱佛士出版社,2001),页 – 12。 谢泽文〈从报告书看近年来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改革〉,见《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 《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四集》(新加坡:莱佛士出版社,2006),页 22 – 58。 谢泽文〈新加坡五十年来推行双语教育政策的一些措施〉,新加坡华文研究会编 《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五集》(新加坡:教育出版社,2008),页 48 – 102。 Biggs, J.B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struction, and Criterion-Referenced Assessment in a School-based Context‖, in Towa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ingapore: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1, pp1 – 17 Neo, Peng Fu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ingapore: An Analysis of Recent Developments‖, Asian Culture, 29, June 2005, pp 24-40 Neo, Peng Fu ―Singapore Bilingual Education in 2004: Refinement or Erosion of Past Policy?‖ Asian Culture 28 (June 2004), pp 40-53 Pakir, Anna ―Two Tongue Tied: Bilingualism in Singapore‖, in Gary M Jones and A Conrad K Ozog (ed.), Bilingualism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Clevedon [England]; Philadelphia: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3 Pakir, Anna ―Language Policie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Singapore‖, in Ho Wah Kam and Ruth Y L Wong (ed.), Language Policie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The Impact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Next Decade,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2000, pp 259 – 284 96 Tay, Mary Wan Joo ―Constructing a Sociolinguistic Profile of the Multilingual Individual‖, in P H Nelde (ed.), Theories, Methoden and Modelle der Kontaktilinguistic, Brussels: Ufsal’s Research Multilingualism, 1983, pp 175 – 198 Wolfgang, Franke ―Problem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Singaproe and Malaya‖Malay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2, No.3 (December `1965), pp183 – 193 毕业论文: 吴元华《人民行动党与政府的华文政策研究 1954-1965》( Thesis (Ph.D.)- -Divis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1997)。 Chua, Kwee Fah ―A Review of Policy Statements and Research o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Schools‖ (Thesis (M.A.) Dept of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 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84) Fong, Yiu Tung James ―Chinese language policy in Singapore: how it reflects the government's goa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ulticulturalism” (Thesis (M.A.)-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2006) Lee, Mary Teng Kim ―Singapore's post-1963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planning” (Thesis (M.A.) Dept of 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 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6) Somaligam, Rajesvar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overnment rationales, models and outcomes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Philippines and Singapore” (Thesis (M.Ed.)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0) Quah, May Ling ―An eval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um for slow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Singapore‖ (Thesis (Ph.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1988) 97 Wong, Mei Kwong ―The Bilingual Policy in the Singapore School (1959 – 1976)‖ (Thesis (Hons) Dept of Political Science, Faculty of Arts & Soci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77-1978) 文献: 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 该委员会,2004 年。 华文敎学检讨委员会编《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检讨与建议》。新加坡:新加坡教育 部,1992 年。 新加坡教育部《乐学善用——2010 年母语检讨委员会报告书》。新加坡:新加坡教 育部,2011 年。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课本》。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2007》。 2010 Mother Tongue Languages Review Committee, Nurturing Active Learners and Proficient Users,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11 Chew, Swee Kee et al Report of the All-Party Committee of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on Chinese Education, Singapore: F.S Horslin, Government Printer, 1956 Chinese Language Review Committe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ingapore: Report of Chinese Language Review Committee, 28 March 1992,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2 (commonly known as the ―Ong Teng Cheong Report‖)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view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view Committee 2004‖,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4 www.moe.edu.sg Goh, Keng Swee et al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78,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78 Lee, Hsien Loong on Chinese Language in Schools in Parliament on 20 Jian 99‖ MOE website, http://www.moe.gov.sg See also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ss 98 Release: ―Chinese Language in Schools‖, 20 Jan 1999 MOE website, http://www.moe.gov.sg Lim, Tay Boh et 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ducation Singapore; Final Report, Singapor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ducation, 1964 Singp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peeches ―Ministrial Statement by DPM BG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ess Releases 2004 – 2007, www.moe.edu.sg 99 ... Assembly on Chinese Education, Singapore: F.S Horslin, Government Printer, 1 956 Chinese Language Review Committe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ingapore: Report of Chinese Language. ..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ducation Singapore; Final Report, Singapore: commission of inquiry into education, 1964 Singp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peeches ―Ministrial Statement by DPM BG Singapore. .. March 1992, Singapore: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92 (commonly known as the ―Ong Teng Cheong Report‖)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Review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Ngày đăng: 13/10/2015, 15:56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