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As a special subcategory of the vocabulary system, emotional words have their source, formal structur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 features worthy of ou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co
Trang 1博士学位论文 研究专业:汉语言学
Trang 2NGƯỜI HƯỚNG DẪN KHOA HỌC:
GS.TS NGUYỄN VĂN KHANG
Ngày bảo vệ luận án: 16.5.2018 Nơi bảo vệ luận án: Khoa Sau đại học,
ĐH Ngoại ngữ-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Chuyên ngành: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ành:9140234.01 Thành viên Hội đồng:
1 PGS.TS Nguyễn Hoàng Anh (Chủ tịch)
2 TS Thái Tâm Giao (Phản biện)
Trang 3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字 Phạm Thúy Hồng
签字日期:2018 年 2 月
Trang 4原创性声明 i
目录 ii
符号目录 v
表格目录 vi
图式目录 vii
摘要 ix
ABSTRACT xi
0 引言 1
0.1 选题理由 1
0.2 研究目的及研究任务 3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3
0.4 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5
0.5 本论文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6
0.6 论文结构 6
第一章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7
1.1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综述 7
1.1.1 情感心理词语定义和范围的探讨 7
1.1.2 语义层面上的研究情况 10
1.1.3 语法层面上的研究情况 11
1.1.4 认知层面上表情感心理概念的研究情况 16
1.2 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19
1.2.1 词义的相关理论 19
1.2.2 情感心理词语的相关理论 27
1.2.3 对比语言学理论的若干问题 36
Trang 5第二章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对比 39
2.1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构造方式对比 39
2.1.1 单纯词对比 39
2.1.2 合成词对比 42
2.2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搭配能力对比 53
2.2.1 汉、越情感心理词跟副词搭配的对比 53
2.2.2 汉、越情感心理词与宾语搭配的对比 67
2.2.3 汉、越情感心理词与补语搭配的对比 70
2.3 小结 74
第三章 汉、越情感心理词的语义网络对比 77
3.1 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的特点及提取步骤 77
3.1.1 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的基本特点 77
3.1.2 语义网络提取的步骤 79
3.2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对比 80
3.2.1 汉、越正面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对比 80
3.2.2 汉、越负面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对比 102
3.3 小结 129
结语 131
本人已发表与论文相关的文章 135
参考文献 136
后记 146
附录 I
附录 1 汉语表喜悦义词语 I
附录 2 汉语表喜爱义词语 IV
附录 3 汉语表悲哀义词语 VII
附录 4 汉语表憎恶义词语 XII
Trang 6附录 5 越南语表喜悦义词语 XIV
附录 6 越南语表喜爱义词语 XVII
附录 7 越南语表悲哀义词语 XXI
附录 8 越南语表憎恶义词语 XXVII
Trang 7符号目录 词语间的语义关系用以下的符号标注:
Trang 8表格目录
表 1-1 本研究对情感心理词语的分类 31
表 2-1 汉、越表喜、爱、哀、恶等情感心理单音节词统计表 40
表 2-2 汉、越并列式情感心理词语表 44
表 2-3 汉、越情感心理谓词与否定副词搭配的异同 66
表 2-4 汉、越情感心理词与状态补语,程度补语搭配的异同 72
表 3-1 正面情感语义网络的分类 81
表 3-2 汉、越表喜悦语义网络数据 88
表 3-3 汉、越表喜爱义语义网络统计数据 100
表 3-4 负面情感心理词语语义网络的分类 102
表 3-5 汉、越悲哀、痛苦语义网络语义关系统计数据 111
表 3-6 汉、越憎恶语义网络语义关系统计数据 128
Trang 9图式目录
图 1-1 情感心理词聚合语义场 25
图 3-1 情感心理词语聚合语义网络层级示意图 77
图 3-2 表喜悦义语义元网络 84
图 3-3 表―vui mừng‖义语义元网络 84
图 3-4 表爽义次语义网络 84
图 3-5 表快乐义次语义网络 85
图 3-6 表―vui‖义次语义网络 86
图 3-7 表欢乐义次语义网络 86
图 3-8 表―sướng‖义次语义网络 87
图 3-9 表喜悦义次语义网络 87
图 3-10 表―mừng‖义次语义网络 88
图 3-11 表喜爱义语义元网络 91
图 3-12 表―yêu thích‖义语义元网络 91
图 3-13 表喜欢义次语义网络 92
图 3-14 表―thích‖义次语义网络 92
图 3-15 表爱义次语义网络 93
图 3-16 表―yêu‖义次语义网络 94
图 3-17 表疼爱义次语义元网络 95
图 3-18 表―thương‖义语义网络 96
图 3-19 表羡慕义次语义元网络 97
图 3-20 表―hâm mộ‖义词越语网络 97
图 3-21 表陶醉义次语义网络 99
图 3-22 表―mê‖义次语义网络 99
图 3-23 表悲哀痛苦类语义元网络 105
图 3-24 表―buồn đau‖类语义元网络 105
图 3-25 表忧愁义次语义网络 106
图 3-26 表―buồn‖义次语义网络 106
图 3-27 表痛苦义次语义网络 107
图 3-28 表―đau khổ‖义次语义网络 108
图 3-29 表悲哀义次语义网络 109
图 3-30 表―bi thương‖义次语义网络 109
Trang 10图 3-31 表凄凉义次语义网络 110
图 3-32 表―thê lương‖义次语义网络 110
图 3-33 表抑郁义次语义元网络 110
图 3-34 表―u buồn‖义次语义元网络 111
图 3-35 表厌恶义语义元网络 121
图 3-36 表―thù ghét‖义语义元网络 121
图 3-37 表厌烦义次语义网络 122
图 3-38 表―chán‖义次语义网络 122
图 3-39 表憎恶义次语义网络 124
图 3-40 表―ghét‖义次语义网络 124
图 3-41 表忌妒义次语义网络 125
图 3-42 表―ghen‖义次语义网络 125
图 3-43 表恨义次语义网络 126
图 3-44 表―thù ghét‖义次语义网络 127
Trang 11摘要 心理词语作为词汇系统的一个特殊小类,其来源、形式结构、语义及语用特征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和比较。二十年来,各位心理及语言学家已经从不同的层面透视、剖析心理词语的语法及语义特点。中国和越南学者对汉、越语的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然而汉、越心理词语的对比研究似乎仍然空白。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拟立足于结构、语义等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更全面地描写、分析和比较汉、越心理词语的结构、语义特征及语义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汉、越语对比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在结构层面上,汉、越情感心理词语主要由一些典型的表情感的语素跟其他语素构成的。汉语表喜、爱、哀、恶等情感心理词语有八种构词方式,即单音节单纯词、联绵词、并列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主谓式合成词、动宾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等。以汉语为框架,可以说越南语的情感心理词语有七种构词方式,即单音节单纯词、联绵词、并列式合成词、偏正式合成词、动宾式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和重叠式合成词,没有主谓式。从数量的角度上看,汉语的单音节单纯词数量都没有越南语多。汉语的合成词里,并列式、偏正式、附加式的合成词数量明显超过越南语。然而越南语的联绵词、补充式和重叠式合成词却大大超过了汉语。汉、越语的并列式情感心理词语数量最为丰富,述宾式合成词数量也相当多。
在选择构词材料时,中国人最喜欢用“心”形象描写情感情绪,大量情感心理词含有“心”语素或“心”偏旁部首。越南人表示情感情绪时不常用“心 - tâm”而用“lòng- 肠”。这是由于两国人民认知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
在搭配能力层面上,汉语的情感心理词的搭配能力与越南语是大同小异的。该类词语都能跟程度副词,否定副词,宾语和补语等搭配。与否定
Trang 12副词搭配时,若表示已然的情感,汉语可以单独用“没”否定,越南语则一般都用“không”; 否定副词“chưa”不能单独使用。与表示原因的宾语搭配时,汉语里宾语可以直接出现在情感心理词后面,越南语则必须用表示原因的关联词“vì”链接情感心理词和表示原因的成分,此时这一句式被看作复句。越南语情感心理词可以直接带上程度补语,汉语则不行,程度补语和情感心理词中间必须要用结构助词“得”。
在语义关系的层面上,汉语各语义网络词语之间的最主要语义关系是加义关系(A),其次是修饰关系(X)。然而在越南语里情况恰恰相反,词语之间最主要的语义关系则是修饰关系(X),加义关系(A)排名第二。汉语情感心理词语的派生方式主要由两个语素的意义结合起来的。越南语却用一个核心词的意义再加上补充说明的意义成分组成新词的意义。 大量表触觉、味觉、痛觉的语素跟表身体部位的语素构成表情感心理的词语,但在选择身体部位语素时,汉、越语有异有同。这就是汉、越民族独特的语言理解和感情体会导致情感的联想意义具有不同个性。
从词汇数量的角度来看,汉语的词语数量比越南语多,说明汉语情感心理词语的词义分布比越南语密。
总体上看,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及语义呈大同小异的局面。
Trang 13ABSTRACT
As a special subcategory of the vocabulary system, emotional words have their source, formal structur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 features worthy of our in-depth discussion and comparis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psychologists and linguists hav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grammatical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emotional word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large number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various aspects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language However,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motional words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eems to remain lacking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we intend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level of structure and semantics in order to describe,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structure, semantic features, and semantic relationships of emotional words in the Chinese and Vietnamese cultures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his study can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language
Regarding the structure, emotional words i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are mainly formed by some emotional semantem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emantemes The group of emotional words which express happy emotions, sad emotions, love emotion, hate emotion in Chinese have eight constitu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separation of word structure in Chinese, there are seven combination methods for emotional words in Vietnammese
When choosing word-building materials, the Chinese most like to use the
"心- heart" image to describe emotions A large number of emotional words contain "心" morphemes or "心" radicals Vietnamese people do not use ―tim-heart‖ but ―lòng- intestine‖ when expressing emotions This i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styles of the two peoples
Regarding word structure, the emotional words i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are able to combine with negative auxiliary, adverds of degree,
Trang 14complement adjuncts and objects When combined with negative auxiliary, it is possible to use ―没 ‖ negative auxiliary alone in Chinese, meanwhile, it is impossible to only use ―không‖ or ―chưa‖ in Vietnamese When it is in combination with causal objects, it is likely for objects to directly stand behind emotional words in Chinese In Vietnamese, between emotional words and causal objects, connective words such as ―vì‖ are typically used Emotional words in Vietnamese can b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grade adjunct phrases In Chinese, the structural particle ― 得 ‖ is used between adjunct phrase and emotional words
In the aspect of meaning relation, the major relation between emotional words in Chinese is the meaning addition relation (the meaning of two semantemes consting a word’s meaning) The second is the meaning supplementation relation (a word’s meaning is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central word in association with supplementation-expressed semanteme, decorating the meaning of the central word, constituting the meaning of the new word) In Vietnamese, though, the key relation is the meaning supplementation relation, the second is the meaning addition re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a great amount of sensory semantemes such as touch and taste in combination with semantemes denoting the parts of the body constitute emotional words The selection to semantemes expressing the parts of the body has both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bulary, the number of words in Chinese is more than that of Vietnamese, indicating that the semantic meaning of Chinese emotional words is more dense than that of Vietnamese
On the whole, the group of emotional words i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has a lot of similarities and few differences
Keywords: emotional words semantic network Chinese
Trang 150 引言
0.1 选题理由
心理词语作为词汇系统的一个特殊小类,其来源、形式结构、语义及语用特征都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汉、越心理词语数量众多,内部分为认识类、情感类和意志类等三大类,其中情感心理词语是本研究的主要对象。比如:汉语的“喜欢、愤怒、忧愁、爱、讨厌”等等;越南语的“vui, buồn, yêu, ghét ”等等。
描写情感心理词语的数量多。文雅丽(2007)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统计出情感类心理词语共 341 个。阮玉簪(Nguyễn Ngọc Trâm)已经从黄批
(Hoàng Phê, 1988)主编的《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i n ngôn ng học)
(《越南语词典》语言学研究所)初步统计出心理词语共 3600-3800 词条,
(占词汇总量 9-10%),其中情感心理谓词共 300 条。[142: 11]
更重要的是情感心理词语属于基本词汇的一类,描写人的基本活动,即心理活动。哪里有人哪里就会有心理情感的反映和感情关系。阮玉簪已经从越南阮攸(Nguyễn Du)的翘传 (Truy n Kiều)统计出在 1627 个六
Trang 16人是群体生活的,在群体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心理交流成为维系这个社会体系的重要需求和纽带。语言就正好是这个需求的最好解决方案和这个纽带的最佳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也是人类思维、表现感情的重要工具。因此语言肯定或多或少地记载着人类思维、感情的信息。
作为表达感情心理的语音外壳,心理词语的语义、结构及语用特点则直接体现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情绪变化过程。然而各位语言学专家已经发现并指出一些感情范畴,虽然出现在任何文化中,但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表示该情感范畴的词语的内涵及外延却不是完全相同。
基于表示心理活动词语的特殊性,也基于人们日益重视感情、行为、认识和文化的来往,二十年来,表示各种感情情绪范畴的词汇系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各位心理及语言学家已经从不同的层面透视、剖析心理词语的语法、语义特征 ,但大部分只针对单独一种语言而已。
十九世纪末,对比语言学出现。对比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79: 1]。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意义正是通过对比,使我们加深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整个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在应用方面,对比语言学对于外语教学、翻译、双语词典的编辑等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语言对比研究日益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多年来中国和越南学者对汉、越语的各方面进行了大量对比研究,研究角度涉及句法、语义指向、认知、配价等各个层面。汉语心理词语与英语、俄语对比研究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然而汉、越心理词语的对比研究似乎仍然是空白的。
Trang 17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拟立足于结构、语义等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更全面地描写、分析和比较汉、越心理词语的结构、语义特征及语义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汉、越语对比研究作出努力的贡献。
0.2 研究目的及研究任务
0.2.1 研究目的
本文对汉、越情感心理词语进行对比研究是为了指出该类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结构及语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为语义学、词汇语义场及语法功能等语言理论研究作出一份贡献。
通过构建各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网络为计算机应用提供便利。人脑的记忆是通过储存大量的聚合语义网络实现的,电脑处理信息的组织形式是模拟人脑联结机构的立体网络。因此语义网络的构建为电脑处理信息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描写语言与人类的互动关系。指出人的情绪、情感在语言系统中是如何体现的。
为汉、越语教学、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0.2.2 研究任务
为本研究建立全面的理论基础,具体是描写语义场、义素分析法及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描写、分析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内部结构及搭配能力,指出异同。 指出四种情感心理语义场的所有词汇单位,确定它们的语义特征,并构建相应的语义网络。
将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搭配能力及语义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异同并解释原因。
0.3 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本文对汉、越心理词语对比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Trang 18一、语义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揭示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特征。根据词义,将表达喜、爱、哀、恶义的情感心理词语类聚成四种概念场。利用义素分析法分析这四种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特征,指出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通过对比分析,指出部分汉、越情感心理词语词义转义机制的基本异同。这也是本论文的重要亮点。
二、对比法。本文采用类聚方法对汉、越四种情感心理词语的数量、结构、语义关系等作定量考察、描写并分析对比。比较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手段,向熹(1993)指出:比较的结果有异有同,从相同的方面可以看出两者因袋继承,从相异的方面可以看到两者的发展演变。异同之中有不一致,或大同而小异,或小同而大异,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都值得认真探讨。[76: 6]。该研究方法贯串第二和第三章,使本研究能够确定两种语言中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及语义的异同。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研究方法之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分析手法,如: 统计法:我 们 首 先 采 取 统 计 法 对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 《 Từ điển tiếng Vi t》及自己搜索的语料库进行考察,做出情感心理词语的统计。 静态描写:进而采取描写法对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语义进行描述与分析。
定量分析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更精确、全面地反映出心理词语的整体性质及其分布。
最后采取归纳法将汉语、越南语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语义的异同归纳为若干规则。
本研究将从共时层面对心理词语进行考察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适当的做一些历时的比较研究,以期更深入地考察心理词语的词义演变。
Trang 190.4 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0.4.1 研究范围
本论文拟立足于结构、语义等两个层面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更全面地描写、分析和比较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及语义关系。
0.4.2 研究对象
现代汉、越语表示喜、爱、哀、恶等四种情感心理词语是本论文考察的主要对象。以汉语为基础,将汉、越情感心理词语进行对比分析。
0.4.3 语料来源
在搜索情感心理词语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1999)以及黄批 1998 主编的《Từ điển tiếng Vi t》(语言学研究所,1989)。
《现代汉语词典》1993 年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1994 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Từ điển tiếng
Vi t》已经获得了国家级优秀科研成果奖。目前这两本词典是汉语、越南语学习和研究工作最有价值的两部权威词典。
此外,我们还采用其他词典,如:《近义词应用词典》(陈炳昭,
2003 年)、《应用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 年)、《象形字典》、
《中越词典》、《越汉词典》等词典和相关探讨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文章以及中国和越南的有关学位论文作为参考资料。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提取原则:我们按照语义场的相关理论,选取表喜、爱、哀、恶情感情绪的词素,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词义提示分别找出每一个词头下的同义词,如:
悲:悲伤——悲哀、悲惨、悲愁、悲楚、悲怆、悲愤、悲苦 再找出相应的逆序词,为防止遗漏不作词头的同义词,例如:“悲伤”的逆序词是“伤悲”。至于“悲”与“哀”的其它词素义项,另作其它组联系。根据它们的概念义确定它们是否同属一个语义场。
Trang 20在搜索例句时,我们主要依靠《北大语料库》及“Kho ng li u tiếng
Vi t”(越南语语料库)。
0.5 本论文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本论文以语义场、义素分析法、语义网络及对比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汉、越情感心理词语进行系统、全面、详细地研究。完成了研究任务,本论文为情感心理词语的构词法、搭配能力及语义关系提供全面的见解。对汉、越情感心理词对比研究提供有益的评价和语料。论文同时也丰富对比语言学理论,为促进义素分析法及语义网络理论研究作出一份贡献。 本论文将义素分析法、语义网络及对比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越语实践,指出情感心理词语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并解释产生异同的原因。研究结果能够帮助汉、越语学习、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类词语,从此能够有效地运用于交际,为汉、越语教学、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本论文所构建各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网络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翻译)、词典编写等都提供便利。
0.6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引言、结语、参考文献及附录之外,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这章综述汉、越心理词语的研究现状,从此确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角度。介绍语义场、语义学及对比语言学理论。
第二章: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结构对比。这章将对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内部结构及搭配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异同。指出汉语情感心理词字形的特殊性。
第三章: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网络对比。这章分别描述、确定表喜、爱、哀、恶四种情感心理语义场的词语,构建各语义网络,说明各语义网络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将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语义网络进行比较,指出异同。
Trang 21第一章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理论基础
1.1 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研究综述
从十九世纪末,表示情感的心理词语开始引起汉、越语言学家的关注。诸多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对心理词语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上看,各研究论述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出发:
比如“凡心之感与意之之,皆动字也” [45: 4](凡是表示内心的情感意义的都是动词)。黎锦熙(1992)也持赞同的观点,认为“表情义作用的”是心理动词。
吕叔湘(1956)列出心理活动动词有:想、忆、爱、恨、怨、悔、感激、害怕等。[42: 16]
这些最早的论述具有开创之功。续吕叔湘之后,许多语法专著和语法教材在论及动词问题时往往也会提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是属于动词的一个小类,然而对于什么叫“心理活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于哪些是“心理活动”动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各家所列的心理动词存在很大的差异。
Trang 22黄伯荣(1988)将动词分为 6 类,其中一类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如:爱、怕、恨、想念、打算、希望、害怕、担心、讨厌等等。刘月华
(1983a)将动词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与能愿动词。其中状态动词主要表示人或动物的精神、心理和生理状态,表示心理的如: 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希望 等;表示生理的如: 瞎、饿、病 等。(转引自[52])。但是我们认为表示生理的这一类不是心理动词,应该将它们归属于感觉类生理动词。
二十世纪末,一些语言学家已经深入研究心理动词,提出心理动词的概念。代表人物为李林定(1990)、胡裕树(1995)、袁明君(2000)等等。
这一阶段,大部分研究者已对心理动词下了定义。如:“心理动词是指表示喜爱、怨恨、感觉、认知、遗忘等和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动词。”[30: 112]。袁明君则指出:所谓心理动词,就是表示人的内心行为或状态的动词,思维动词并不是真正表示“内心”的活动,仅仅是表示在大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不应该认定是心理动词。[83:134]
陈昌来(b,2002)主张心理活动范围最小的仅包括情感类心理动词,如:爱、喜欢、恨、同情、想、想念、思念等;也有学者认为除了表情的,心理动词也应该包括表知的,即: 知道、认为、觉得、记得、了解等属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动词。
可以说胡裕树、范晓的定义是第一次从内涵和外延上给心理动词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表示情感、意向、认识、感觉、思维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的动词都是心理动词。[23: 234]
尽管各个论述还存在分歧但是心理词语包括表情和表知两大类,这一观点为很多研究者所接受。
在越南专门研究心理词语的篇章不多。典型的有黄慧(Hoàng Tu )、
阮 才 瑾 ( Nguyễn Tài Cẩn ) 、 阮 金 坦 ( Nguyễn Kim Th n ) 、 阮 玉 簪
Trang 23(Nguyễn Ngọc Trâm)等等。越南语研究界将表示情感心理词语列入动词一种特殊的小类。
《Ng pháp tiếng Vi t》 (《越南语语法》[100: 81]) 将动词分为很多小类,其中有“表示感想的动词”一类。各作者认为,这些动词(如 tin-相信,yêu-爱,biết-认识,nhớ-想念,nghi ngờ-怀疑 )后面必须出现宾语或其他辅助成分才能够表达完整意义。这些词的前面也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乐,buồn - 忧愁,yêu- 爱,thương - 心疼,khinh - 轻视,trọng - 尊重)。这些形容词都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反映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然而作者也承认这些描写状态的形容词具有“动”色彩(vui-快乐,buồn-忧愁,thương-心疼,yêu-爱,mong-盼望,nhớ-想念),因此从其他角度看,可以把它们看成表示感受的动词。(转引自阮玉簪[142]) 阮玉簪指出情感心理词语表示人的心理活动,记载人的内心状态的波动。她举例说明越南语情感心理词语有 “yêu-爱,ghét-讨厌,tin-相信,buồn-愁闷 ”。 [142: 29]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一些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开始深入探究心理动词。他们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提出心理动词、心理形容词的概念并将心理词语进行分类。代表人物为文雅丽、张京鱼等等。
文雅丽(2007) 从“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及“意志过程”,结合动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等特点将心理词语分为“心理活动动词”“心理状态动词”及“心理使役动词”三类。心理活动动词如:考虑、认识 ;心理状态动词如:高兴、悲哀、愤怒 ;心理使役动词如:吓、出神 [75]。这可以说是目前在现代汉语心理词语研究中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讨论。
Trang 24总之,各专家学者对心理词语所提出的见解还存在不少差别。陈昌来指出,学术界对心理词语的认识很不一致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心理”活动所包括的范围看法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心理词语应该包括表情和表知两大类。虽然还存在分歧,但这些有益的探索把心理词语的研究向前推了一大步,也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参照。
1.1.2 语义层面上的研究情况
二十世纪末,心理词语进入深入研究阶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很多博士生、硕士生从语义层面上开始探究心理动词、心理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部分研究生集中分析一部著作里情感心理词语的词义及其词义发展。典型的有陈平 2002 年的《古汉语心理动词词义演变研究(以《世说新语》和《南齐书》为例)》,苗守艳 2005 年的《<列子>心理动词语义研究》等。
有些研究生依靠义素分析法将心理词语进行分类、并构建语义网络、指出一个语义网络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典型的论述有朱芳毅的
《〈说文解字〉心理动词语义网络研究》、丰竟的《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语义分析》、赵家新的《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等等。
各研究大部分都认同心理动词、心理形容词有三项基本的语义特征,即: A: [+述人或拟人];B: [+大脑的状态];C: [+表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
朱芳毅、丰竟和赵家新根据词典释义和认知判断提取了一部分心理词群的聚合义征,为每个心理词制定了语义征集,然后综合义征,构建聚合语义网络,区分核心与边缘成员,总结心理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
有的研究注重分析心理词的语义色彩。阮玉簪(Nguyễn Ngọc Trâm)将表示舒适、满意、积极的心理状态叫做“阳性状态”,如: vui-快乐、yêu-爱、tin-相信 ,反过来表示难受、不满意、消极的叫做“阴性状
Trang 25态”,如: buồn-忧愁、gi n-生气、chán-烦闷 。也有特殊情况,如: thờ ơ-冷淡、dửng dưng-淡然 。没有感情波动,是平衡状态,叫做
“zero 状态”。她指出造成情感心理词语的词义包括两个因素:A,心理感情状态。B,对心理感情刺激的评价。这些情感心理词语造成各种意义对立小组。按照心理词语的语义结构,她将心理谓词分成 19 小类[142]。然而阮玉簪的研究仅仅着重一些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如“vui- buồn”、
“sợ”、“tin-ngờ” 等,因此研究范围比较小。
少 数 学 者 集 中 分 析 含 有 身 体 部 位 词 素 的 情 感 心 理 词 语 。 阮 德 存
(Nguyễn Đức Tồn)的《人体部位名称的情感心理含义》已指出“根据民间的看法,“肚子”是储存人智慧的地方,肚子会思考和计算的。由于误
最能感受到情感情绪的波动就是“lòng/ dạ - 肠”。“Lòng- 肠”就是各种情感情绪发生的源泉,所以人们说“vui lòng, đau lòng, h lòng h dạ,
ph i lòng, đắng lòng, phiền lòng ”(lòng/dạ - 肠、vui - 快乐、đau - 疼痛、h - 满意、ph i lòng - 爱上、đắng - 辛酸、phiền - 烦)。[138] 上述的研究主要从语义的角度出发。然而不少学者却主张以语法功能作为主要标准,同时结合语义特征对心理词语进行界定,进而提出了界定心理词语的形式标准。
1.1.3 语法层面上的研究情况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单凭词义来确定心理词语是有困难的,也不够准确。陈光磊提出划定心理动词不能根据这些动词具有表示心理活动的意义,而主要应该根据这些动词在语法功能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这可以说是对心理动词分类标准认识上的一大进步。陈光磊等人尝试靠心理词语的语法特征来作进一步的筛选。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心理动词与程度副词的关系、心理动词与宾语的关系、心理动词与时量词的关系、心理
Trang 26动词与时态助词的关系、心理动词的宾语的特点、心理动词的功能框架等。[14]
不少论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的新成就如配价语法、原型理论等来研究这一词类,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透视剖析心理动词的下位分类,更全面更科学地分析研究心理动词的本质特征,使得学界对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了解更为深入。
1.2.3.1 心理动词与程度副词及宾语的搭配
心理词语与程度副词的关系是心理词语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最初因素,是心理词语研究中被论述最多的方面。
如此是因为这类动词本身有程度深浅、高低之分,如:很爱文学、非常怕冷、特别疼爱孩子等等。
在中国最早提到心理动词的马建忠也就心理动词与宾语的关系谈起:“凡动字记内情所发之行者,如‘恐、惧、敢、怒、愿、欲’之类,则后有散动以承之者,常也”[45: 4]。意思是凡是表达内心情绪的动词,后面常常接别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宾语。
后来,陈光磊、杨华等等在论述心理动词的语法特征都一致认为:心理动词大多能带体词性、谓词性宾语和主谓词组宾语。大多论述从能否带宾语区分了及物与不及物心理动词。从所带宾语的性质区分了爱类、欣赏类、感觉类等等。[14: 80]
论述心理词与程度副词及宾语的关系的典型的论文有:杨华 1994 的
《试论心理状态动词及其宾语类型》、王红斌 1998 的《绝对程度副词与心理动词组合后所出现的程度义空范畴》、江胜利 2004 年的《心理动词的研究》、张虹倩和刘斐 2011 年的《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带宾语情况研究》等等。
Trang 27张虹倩和刘斐认为,心理动词和心理形容词虽然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也都能带宾语,但还是有差异的。其一是“心理形容词+宾语”可以转换为三类:a)“使/让 +宾语 +心理形容词”; b)“对+宾语+心理形容词”;c)“因为 (感到)心理形容词”;其二是意向力方向的区别。他认为,心理动词的意向力是“由内到外”,而心理形容词的意向力是
“由外到内”。其形式上的区别是否能在前面加“感到”,如“难过”、
“烦恼”等是由于外界事物引起主体的人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说
“感到烦恼”等。能加“感到”的代表其心理状态时由外界引起的,是被动的,因此是心理形容词。
江胜利(2004)指出心理动词带宾语共同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跟形容词不一样。例如:老张最担心儿子打人。这里“最”不仅修饰心理词语
“担心”而且还修饰心理词语所带的宾语“儿子打人”。(转引自[91]) 少数语言专家从心理动词跟程度副词与宾语的关系确定心理动词的框架。他们认为能进入“(很+ -)+宾语”框架的一般都是状态心理词,并指出“表示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都是心理动词。”[14: 54-57]。后来,范晓在《动词研究》(1995)一书中,提出判断心理动词的“很 + +宾语”框架不够充分、严密。因为一些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却不能进入这个框架,如:忘、记忆、猜想、打算、企图、决心、认为、以为、意料等。有些表示认知、感受类的心理动词也往往不能跟“很”组合。但它们所带宾语的特点十分明显,即不能带名词性宾语,只能带动词性宾语。因此可以说:不能进入“很 + 心理动词 +O[N,V]”框架的心理动词,一般能进入“心理动词 +O[V]”框架。 [23: 243-245]
越南学者都一致认同情感心理词大多数都能够与程度副词(如“rất, hơi ”)搭配。越南语心理词大多能带体词性、谓词性宾语和主谓词组宾语。
Trang 28在越南语语法书里,各语法家 (Nguyễn Tài Cẩn 1975, Nguyễn Kim
Th n 1977, Hoàng Tu 1962, Đinh Văn Đức 1977) 都将情感心理词列为一组特殊的词语,把它们看成跟形容词一样的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动词,如: rất vui(很开心), ghét quá(太讨厌 ) (据 Nguyễn Ngọc Trâm, [18])
1.1.3.2 心理动词与补语的搭配
陈承泽在 1982 年写的《国文法草创》中论述了心理动词与补语的关系,指出:绝大部分心理词不能跟趋向动词连用“爱下去、恨下去、喜欢下去”等说法都不存在的,只有个别几个可以加“起来”,如:害怕起来、重视起来,一般属于及物动词。 [9: 30]
但是,大部分心理词都能带程度补语,如:喜欢极了、痛恨得不得了。
1.2.3.3 心理动词与时态助词、时量词的搭配
有关心理词语时间特征的论述大部分见于动词研究的文章或论著中。陈平(1988)、李临定(1990)、胡裕树、范晓(1995)等等都谈到这一问题。
他们的研究从情态角度将动词分为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两大类,表示心理感觉的动词属于静态动词。静态动词的特点在于它语义上的非活动性质,语法上一般不能带“了、着”等情态标记。因此心理状态的动词一般不能受“了”、“着”的修饰,如不能说“怕了、怕着、厌恶了、厌恶着”,但也有例外,如“挂念着、悬念着”。部分心理动词如“知道、相信”虽然可以带“了”(不带“着”)但其含义是进入某种静态,该静态仍在持续着。这不同于动作动词,动作动词带“了”表示某种活动的实现,通常该动词表示的动作不再持续。例如:
1.我相信了。(进入“相信”的状态)
2.我吃饭了。(表示动作的完成)
阮才谨(Nguyễn Tài Cẩn)1975 就根据与―xong‖(完)搭配的能力区别有可能结束的指事动词(如:ăn- 吃, đọc-读, mở-开, đóng-关)和没有可能
Trang 29结束的指事动词 (biết-知道, hiểu-了解, ghét-讨厌, dám-敢)。他同时根据与程度副词搭配的能力将具有高低程度的动词 ―yêu-爱, ghét-讨厌, lo-担心, sợ-怕, gi n-生气, cáu-发火, tin-相信, ngờ-怀疑‖ 区别于没有增减程度的动词
―đánh-打, ngồi-坐‖。心理状态词语描写某种状态,不是动作,所以不能与
据阮玉簪教授,人的心理状态与人内心的感情波动密切相关,这些情感波动往往延续在某一段时间内。然而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时候这种状态完全终止。因此情感心理状态只能用不确定的时间词来衡量。
1.2.3.4 心理词语的功能框架
综合心理谓词的各种搭配能力,有的研究者尝试找出心理动词、心理形容词的功能框架,如王红斌(1998)、张京鱼(2001)、丰竟(2003)、赵家新(2010)。其中,丰竟提出的框架是最严谨的。
赵家新对心理形容词的界定框架为:“很 + 心理形容词”(形容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可是,实际上很多情感心理形容词不能进入这一句式,如:狂喜、暗喜、欢腾、欢跃等不能说成“很狂喜、很暗喜、很欢腾”等等。
丰竟提出心理动词的鉴别式为:主(人)+在心里+(很)+心理动词+宾语。他说范晓先生提出的“S+很+V+O”框架只能排除大部分非心理动词,但是如“像、有、流行 ”等动词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在心里”类状语的限制,就避免了此框架的不严密性。他指出心理动词的主语必为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实际上,周有斌、邵静敏对心理动词的主语作了解释:“他像他爸爸”中的“他”实际上是指由语境制约而隐含的部分,如
“模样、声音、态度”等,主语仍是指物,所以“像”不是心理动词;
“很”首先是与动词结合,然后再与宾语发生关系,所以“他很有理想”、
“他很写了几本小说”中的“有、写”虽然也能进入此框架,但不能单说
“很有”、“很写”,因而不是心理动词。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这
Trang 30种从语义上进行的分析不便于机器的操作。只要用“在心里”类状语进行限制,这些动词就可以排除了。当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在心里”类状语常常省略,只是在语义上可以进入心理动词谓语句。[94: 15]
丰竟的上述句式看起来很严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情感心理动词却不能进入丰竟提出的“主(人)+在心里+(很)+心理动词+宾语”句式。比如,不能说*“我在心里很开心”、*“他在心里很嫌弃我”、*“他在心里很记恨我”等。因此可以说,尽管专家学者们已经努力分别提出很多情感心理词的鉴别模式,然而如今尚未找到能界定所有情感心理词语的形式框架。这一点再次说明情感心理词语的复杂性。
1.1.4 认知层面上表情感心理概念的研究情况
有关情感概念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主要代表人
物为 Lakoff。近年来,结合西方学者的观点,中国及越南学者陆续发表了一些利用英汉、英越及汉、越语料对比研究揭示情感概念认知内容的文章,代表人物有林书武(1998)、彭懿(2007)、陈伯进(Trần Bá Tiến)
(2009)、离兰(Ly Lan)(2010)、韦长福( i Trường Phúc)(2013)等等。
大部分研究只针对情感心理词语的一部分话语或成语。如,彭懿和林书武都对汉、英“愤怒”概念隐喻进行认知对比研究。陈伯进注重对比英、越语表示愤怒和喜悦感情的成语的隐喻。韦长福对汉、越语表达“喜”、
“怒”、“哀”、“惧”的成语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认知分析,揭示汉、越语情感成语中情感概念隐喻的民族思维异同。[127]
这些研究都从认知角度对两种语言描述情感概念的话语、成语作比较,揭示两种语言情感概念的异同,指出人们理解和描述情感常需借助隐喻等认知工具。比如,汉、英“愤怒”隐喻的共同模式有:愤怒是火;愤怒是自然力。汉、英的差异在于:在汉语里愤怒是气,而在英语里:(1)愤怒是容器里液体的热。(You make my blood boil);(2)愤怒是精神失
Trang 31常( I just touched him went crazy.); (3)愤怒是负担(He carries his anger around with him);(4)愤怒是危险的动物(He has a ferocious temper)。汉、英“愤怒”转喻认知模式的差别比如:汉语用“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代表愤怒;头发竖立表示愤怒,例如:气得头痛,怒发冲冠;英语则有以下模式:身体发热代表愤怒/ 视觉干扰代表愤怒,如:Don’t get hot under the collar 。越南语和汉语都用天气、人体及动植物机关、颜色、空间的方位、社会活动等作为情感喻体。如:春天是喜悦的喻体(例如:春风得意、满面春风);暴风雷雨是愤怒的隐喻(例如:大发雷霆- nổi tr n lôi đình); 心脏破碎是悲哀痛苦的隐喻(例如:心如刀割- lòng đau như cắt)
认知模式是人所经历过的、储存在大脑中关于某一领域的所有背景知识等。Lakoff 指出理想认知模式主要包括命题模式、义项图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等。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在情感概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情感是抽象的、模糊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因此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感情,人们常把它们隐喻化,如:生气、高兴、垂头、丧气、吓破了胆等。
各种语言相似认知模式的形成主要在于人类相似的经历。Kovecses
(科费奇思)认为两种语言的认知模式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比如,一方面汉、英语言都采用血压升、不安等生理或行为反映以及火等概念表示“愤怒”。另一方面,在描述“愤怒”概念时,汉语常用到“气”。这一点可能受到传统陶瓷文化的影响,汉语本族语者通常把“气”看做是普遍存在于世界的物质。英语则常用“容器中液体的热”和“负担”等描写愤怒情绪。
大部分情感概念隐喻研究都是选择一种情感状态进行英、汉或汉、越语对比分析,从中找出两种语言中表示同一情感概念隐喻系统的异同。
Trang 32总体上看,心理词语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 19世纪末期《马氏文通》的研究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是以意义研究为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末至今,是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的研究阶段。最近还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认知对比研究。
第一阶段的研究偏于集中分析心理动词的词义、心理谓词与程度副词和补语的关系、心理动词及其宾语的特点等。大部分汉语语法论著都仅仅把心理动词划分为动词的一个小类,而没有专门的论述。涉及心理词语的研究多数是零散的,夹杂在其他的专题研究之中。古代的心理动词研究落后于现代汉语,且研究方法滞后,还停留在心理动词所带宾语、状语、补语等的描写上,研究内容狭窄。论述心理动词的文章比较多,但研究心理形容词的文章却相当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虽然各语言学家对心理词语的认识逐渐加深,但依然比较肤浅。八十年代后,心理词语研究进入了开拓和深入时期。虽然还没得到共识,但这些对深化心理词语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二十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第二个阶段),心理词语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增加,研究角度也不断扩大。从以语义研究为主过度到语义与语法研究相结合,展示了情感心理词的语义内涵和语法功能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心理词语的认知对比研究也获得不少成就。
研究趋势也出现标准形式化,界定框架多重化。心理动词、形容词的界定经历了从意义标准到形式标准的演变,这得益于前一辈学者所倡导的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然而判定框架仍然存在分歧,至今尚未找到能够界定所有情感心理词语的统一框架,说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现有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心理词语的研究内容逐渐扩大,不仅研究心理动词,还涉及到心理形容词及心理成语。研究角度虽然已经多元化,但是有分量、有深度的对比研究论著不多,专门探讨对比的文章数量相当少。
Trang 33综上所述,中国、越南学者们对心理词语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始终将其作为词汇、语义、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的焦点主要放在心理词语的语法特征与语义特点。这些探究把心理词语研究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也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参照。可惜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仅针对单独一种语言而已,对比研究尚未得到重视。
1.2 本论文的理论基础
1.2.1 词义的相关理论
1.2.1.1 词义的概念
词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被认为是哲学和语言学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自古以来,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观点学说。到 20 世纪中期欧洲的学者已认识到词是通过概念的中介指示物。维理语法学者发现,词作为一个指号,一方面同人的意识联系,另一方面同它所指示的物联系。“词不直接表示物,而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或模式(实体、行为、性质等)表示物”(S.Ullmann,转引自符淮青,[16])。这就是说当时的学者已经把词义构成的要素分解为三个部分:词、概念(或意识、模式)和物。
美国学者奥格登(C.K.Ogden)和瑞恰慈(I.A.Richards)完整而深入地阐明了这三个要素的关系。他们在 1923 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eaning)这本专著中提出了说明这三个要素关系的语义三角形,包括思想或指示活动、指号、被指示的东西。
美国学者莫里斯(C.Morris)说:“没有一个事物本身就是一个指号,但是,当它使得某个事物通过它的中介而考虑到另一个事物的时候,它就
只有通过它的中介而考虑到“装订成册的著作”这个概念,或者考虑到实际存在的书写人的种种认识成果的人工制品时,它才成为指号。也就是说指号和它的代表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起媒介作用的代表、表示、知识的关系。
Trang 34指号理论学者指出“指号”和“指号代表对象”是在人的交际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指号”和“指号代表对象”的关系是人赋予的,其间是一种媒介的关系。
苏联语言学家斯米尔尼茨基(P.Smirnovski)说:“词义是事物、现象或关系在意识中的一定的反映(或在性质上类似的、有现实中的一些分散因素的反映构成的心理产物),它作为词的内在方面进入词的结构之中,对这个内在方面来说,语音则是物质外壳,它不仅是表达意义,将它转达给别人的时候不可缺少,而且也是词义产生、形成、发展所不可缺少的。”[16: 5]
综合各专家的观点,符淮青(1996)肯定“词义(狭义用法,指概念义)从构成上,是词的语音形式(必要时可区分为“词的物质外壳”和
“词的音响形象”)所联系的概念内容,从概念内容的本性上讲,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6: 9]
符淮青(1996)同时指出词义的三大特点。第一、语词指号以人的语音为其物质外壳,词义同语音的物质外壳的联系也是约定俗成的。从本族人讲本族语的感受来说,运用语词是运用它的意义,似乎并不理会语词的语音形式。第二、词义能达到高度的抽象水平。第三、词的多义性。词传达的信息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词的多义性明显地表现在四方面:一是许多词在历史发展中生出许多新义,二是几乎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获得各种临时义,三是许多词不仅有概念义(理性内容),而且有附属色彩(感情、语体色彩等),四是概括性的词用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其侧重指示的数量范围、部位方面、具体对象、行为和性状特征等等是不同的。因此,严格说来,纯粹意义的单义词是不存在的,词典中确定的单义词只是对具有较固定的理性内容的词类型化的说明罢了。
Trang 351.2.1.2 词义的分类
一般认为,词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本研究所针对的是情感心理词,属于实词,而实词一般只有词汇意义。词汇意义也有不同的划分法。
从派生关系上词义分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页”的最初含义是“头”;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如“页”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纸页”。大多数词的本义就是它的基本义,如“信”的本义是“诚实”,基本义也是如此。
本义是只身体部位因为受伤所以疼痛,后引申为表示处于难受、伤心的精
如酸菜、青梅很酸。然后引申为“伤心、悲痛”如:心里一酸,眼泪就淌了下来。
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个别到一般,二是从具体到抽象。 词的比喻义是以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新义。如“红眼病”的本义指一种病,因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而眼白发红。后来隐喻为“羡慕别人有名或有利而心怀忌妒的毛病”之义。“发火”的本义是“开始燃烧”,后比喻为“发脾气、生气”的意思。
从传达的信息内容上分出概念义(理性内容)和附属义(或称附属色彩,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
词的概念义(理性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即词所标志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各个词的概念义千差万别,概念义有特定的语音形式同它联系。词的概念义是词的基本成分,要掌握词义,首先应该掌握词的概念义。词典一般对词的概念义有较详细的说明,而对词的附加义很少说明。
Trang 36词的附属义反映的不是词所标志的客观对象的一般本质特点,只是表明运用者的主观态度或词的运用场合,词的附加义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及语体色彩。比如:“爱戴”的概念义是敬爱并且拥护,感情色彩是褒义,语体色彩是书面语。
1.2.1.3 义素及义素分析法的相关理论
二十世纪语义学得到了重视。40 年代初,结构主义丹麦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尔姆斯列夫(L.Hjelmsle) 提出义素分析法的设想。50 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朗斯伯里(F.G.Lounsbury) 和古德纳(W.H.Goodenough)在研究亲属词的含义时提出义素分析法。6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卡茨(Katz)和佛托(J.A.Fodor)提出语义学,将义素分析法引入语言学中,为生成转换语法提供语义特征。
意义的构成成分,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语义元素。义素是构成义项的语义成分,是从一组相关的词的义项中抽取出来的语义特征。即如果对词的某一个义项再进行分解,那么分析出来的最小的意义单位就是义素。如分析“姐姐”这个词,可以得到如下义素:[亲属][同胞][年长][女性]。分析“哥哥”—— [亲属][同胞][年长][男性]。
义素结构模式可概括为:
{义项} = [A、B、C、D 、类]
其中“A、B、C、D ”表示同组义项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即不同义项中相互对立的义素,“类”表示一组义项的共同特征,即共有义素。
在 词 义 分 析 中 , 我 们 采 用 义 素 分 析 法 , 又 叫 成 分 分 析 法
(componential analysis)。义素分析法就是把词语的义项(义位)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对它们的义项进行分析和对比,看看这些词有哪些共同义素,有哪些区别义素,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同。
Trang 37因此,义素分析法往往要分析一组相关的词语,系统地辨析它们意义的异同。义素分析法是细致、精确描写词义的有效方法。
义素分析法指从义素的角度分析义位的方法,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分析方法和重要范畴。它借助于结构语言学的对比性原则,将一组义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共性义素和互有差别的义素,这样既可以看到同组义项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如:
畅快:[+积极][+舒畅][+快乐]
痛快:[+积极][+畅快][+程度高]
可见,“畅快”和“痛快”的区别在于“痛快”有[+程度高]义素,而“畅快”没有。
义征与义素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把所有的义素毫无遗漏地都提取出来是不大可能的。我们只需要提取能够满足语义区别和语义关联需要的语义特征即可,这些典型的义素叫做义征。换言说,义征即指词语之间相同的语义特征以及使它们区别开来的相异特征。
对于义征的提取,李奇(1987)指出义征提取的依据是已经出版的传统的面向语文词典和百科知识词典,并辅之以研究人员个人的“语义能力”。 [53: 7-9]
本文采取义素分析法对词义进行分析并构建各种语义网络。参考赵家新《现代汉语心理形容词语义网络研究》义征项的构建原则,我们认为心理词语应该包括四个义征项,即语义向、语义元、原始量征和语彩。语义向是指积极义或消极语义向。语义元主要根据词典释义、例句和预感,区别心理词语细微的语义差别提取而来的。原始量征指的是词所含有的是程度高还是极端的。语彩是词的使用范围,包括口语、书面语、方言、比喻等。这样,一个心理词的基本义征标注模式如下:[+语义向][+语义元][+原始量征][+语彩]。其中[+] 表示肯定、是的意思,[-]表示否定,非的意思。汉、越情感心理词语的义征体现在附录 1-附录 8。
Trang 381.2.1.4 语义场的相关理论
语义场概念:
二十世纪初,欧洲的一些语言学家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语义。1924年,德国学者伊普森(Ipsen)提出“语义场”,30 年代特里尔(J.Trier)提出概念场、词汇场理论,把语言的意义看作系统,认为词义存在于词汇系统中,词与词之间的各种关系综合构成了词义,必须在系统中研究词义,现代语义学开始真正自觉地在语义系统中研究词义。60 年代后,乌尔曼
(Ullman 1962)、李奇(1974、1983)、帕尔默(Palmer 1976)等结构语义学家开始对词义的聚合关系进行透彻分析,在词的同义、反义、上下位等词义聚合关系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彼此之间结成纵向的聚合关系,另一方面又结成横向的组合关系。词的聚合关系反映了人类认知机制对事物及本身生活经验的归类和概括。因此,表示某一类事物或某一部分生活经验的词的类聚,便构成一个语义场(sematic field)或词汇分支系统。换句话说语义场实际上是按词义类属关系而进行的分类,一个场就是一个种类。
语义场是义位形成的系统。义位的系统性是指词义能够划分出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单位如义征等,这些单位可以形成类别、位置、层次等结构关系,组成一个有序整体。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构成成分,必须将该词的意义和同一语义场内的词,或邻近场内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如果若干个义位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义素和相应的表彼此差异的义素,因而连结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一个语义场。 贾艳德参看了李奇(G.Leech:Semantic,1983)指出语义场的 10 种类型。划分情感心理词时,本研究采用其中两类,即:
①分类义场。分类语义场可以是多层次的,大类之下分小类,小类之下又可以分出更小的类。如情感心理词可以分为积极类和消极类语义场。
Trang 39②近义、同义义场:它所包含的各个义位之间有同有异,而且是大同小异。所谓同或者表现为基本义相同,或者表现为基本义有一部分相同。所谓异或者是附加义不同或者是基本义有部分不同,或者不只是基本义有部分不同,附加义也不一样。如:讨厌、厌恶、厌倦、厌烦„„
语义场层次的确定原则:
汉语语义场的数量很大,它们沿不同线索逐层交错地联系在一起,语义层总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总的语义场是开放性的。所有义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就构成了语义总场,语义总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子场,一层层分下去,分到不可再分时,就叫做最小子场。
情感心理词语作为一个语义总场,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语义向子场,子场中的情感心理词语可以分成近义义场。近义子场继续分为近义次子场。情感心理词语的聚会语义场的层次图示如下(见图 1-1):
1
近义 子场
Trang 40情感类近义词数量多,边界不清,语义模糊,辨析难度大,是不争的事实。在语义场系统中,越是下层的义位,相同的义素就越多,可比较的差异就越少。
尽管语义场的切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是近义义场的存在已被学术界公认,语义场理论在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中的价值是不可置疑的。只有把同义词放在一个同义义场中系统研究,才能真正了解每个义位在语义系统中的位置,才能更准确把握每个同义词的意义。
语义场中核心词的确定原则:
张志毅(1980)提出“同义词群”概念,认为同义词群有系统性、共时性,处于同一个同义词群中的词能归结出一个主要的共同意义,而且其中有一个成员处于核心地位,是核心词。
阮德存指出确定核心词的原则是[140: 234-236]:
同义词群中(各成员的概念义相同,只有附加义或使用范围有区别)核心词应该是一个中性的、具有基本义的而它的意义比场中任何词的意义要广些。核心词的构词能力也要比其他词强。核心词一般不能是外来词。 在近义词群中,如果词群包含一个基本词和很多派生词,而基本词的意义最有概括性,它常被选为核心词。排列近义语义场中的各成员要按照一定的原则:首先是核心词,接着是基本义更接近核心词的词,然后是中性的全民的词,最后地位平等的要按照字母顺序罗列。
- buồn phiền - buồn thương 等语义场中核心词为“buồn”。如近义词群中没有共同的基本词素,或基本词的意义没有概括性,要选择全民通用的、中性色彩的及意义具有概括性的词作为核心词。
当然语义场的确定和划分还有不少问题要解决,一般来说,处于词汇结构底层的语义场比处于高层次上的语义场要容易确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