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Luận Văn - Báo Cáo

Luận văn tìm hiểu sơ lược về văn hóa đặt tên của người trung quốc

84 1,1K 4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84
Dung lượng 1,55 MB

Nội dung

前言 1.选材理由 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财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东西叫做名字。做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中国也非常重视给人起名这一问题,人名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记符号,每个人的名字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名字与人终身相伴,在某个程度上是一个人一身的缩影。一看到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家庭的愿望、本人的兴趣、志向情操和抱负,

Trang 1

BỘ GIÁO DỤC ĐÀO TẠO

TRƯỜNG ĐẠI HỌC THĂNG LONG

-o0o -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ĐỀ TÀI:

TÌM HIỂU SƠ LƯỢC VỀ VĂN HÓA Đ T TÊN A

N ƯỜI TRUN UỐC 中国人起名文化浅谈

SINH VIÊN THỰC HIỆN : TR N N Ọ N

MÃ SINH VIÊN : A16383

HU ÊN N ÀNH : N ÔN N Ữ HÁN 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 N U N VĂN Đ NG

HÀ NỘI – 2014

Trang 2

教育培训部 升龙大学 -o0o -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中国人起名文化浅谈 TÌM HIỂU SƠ LƯỢC VỀ VĂN HÓA Đ T TÊN A

N ƯỜI TRUN UỐC

Trang 3

致谢

论文终于写成,借此机会,我要向指导老师阮文懂表示衷心的感谢。阮老师已经以最大的耐心、严格的要求、细心的指导与无比的宽容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走进中国人起名与越南人起名接触研究,帮助我完成这篇论文。同时我还要向升龙大学外语系汉语专业的各位老师所给予的教导与帮助表示衷心的谢意。最后我想感谢我亲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我真心希望以后能回报帮助过我的人的恩情。

本人因资历尚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学者和同学们予以指正。我将认真听取并不胜感激。

作者 陈玉燕

2014 年 5 月于河内

Trang 4

目录

前言 9

第一章 中国人起名的历史来源 1

1.1 中国人起名的历史来源 1

1.1.1 姓的来源 1

1.1.2 氏的来源 2

1.1.3 名的来源 4

1.2 中国起名的历史发展过程 6

1.2.1 母系社会 6

1.2.2 父系社会 7

1.2.3 当代社会观念 8

1.3 中国人起名的习惯 13

1.3.1 中国人起名的一般规则 14

1.3.2 中国人起名的禁忌 17

小结 24

第二章 中国人起名的研究 25

2.1 中国人起名的方法 25

2.1.1 以出生地域家乡地名起名法 25

2.1.2 以父母姓氏叠加起名法 25

Trang 5

2.1.3 根据出生当天的特征起名法 26

2.1.4 以谐音起名法 26

2.1.5 以数字虚词起名法 26

2.1.6 以成语起名法 27

2.1.7 以经据典起名法 28

2.1.8 表德养贤、立志寄愿起名法 29

2.1.9 抓周起名法 29

2.1.10 查字典撞大运起名法 30

2.2 中国人起名的文化含义 30

2.2.1 受社会的含义 30

2.2.2 受父母的含义 31

2.2.3 对被起名人本身的含义 32

2.4 汉字形象对中国人起名的影响 35

2.4.1 汉字的造字法 35

2.4.2 汉字对中国人起名的影响 45

小结 52

第三章 当代中国人起名习惯与越南人起名的习惯对比 53

3.1 关于人起名的一些问题 53

3.1.1 中国人起英文名字 53

3.1.3 中国人起小名的习俗 57

Trang 6

3.2.1 越南人起名的历史来源 58

3.2.2 越南人起名文化点滴 62

3.2.3 中国人起名对越南人起名的影响 64

3.3 中国人起名与越南人起名的差异 65

3.3.1 形式方面 65

3.3.2 文化思想方面 65

3.3.3 越南人模仿中国人的姓名还是被强制确认中国人的姓名 66

小结 68

结语 69

参考文件 71

Trang 7

图表和表格目录

表格 1.1 姓氏的比拟 3

表格 2.1 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对比 32

表格 2.2 特殊偏旁数字 39

图画 2.1 商代甲骨文象形文字“龙” 28

图画 2.2 各国形象字 28

图画 2.3 本义都是名词,表示实物的名称 29

图画 2.4 象形字的画实物全体 29

图画 2.5 画物体的局部 30

图画 2.6 象形字的连带有关的物体一起画出 30

图表 1.1 姓名的演变过程 4

图表 2.1 会意字的分类 33

图表 2.2 形声字的分 34

图表 2.3 五格之数的计算方法示意图 40

图表 3.114 个姓占越南人姓的 90% 47

Trang 9

前言

1.选材理由

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财而是一种具有抽象意义的东西叫做名字。做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中国也非常重视给人起名这一问题,人名字的发展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记符号,每个人的名字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名字与人终身相伴,在某个程度上是一个人一身的缩影。一看到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家庭的愿望、本人的兴趣、志向情操和抱负,甚至可以看出起名人的许多学问,更深刻的是名字反映民族文化,时代心里。

春秋时期已有《命名之道》,人们经过漫长的演变历史至今已流行起名方式。起一个名字没那么容易,可以说它让人费一番脑子。起名要有很多讲究,要考虑许多方面的问题。一个好名字就是一个顺口、简单含义深刻的名字。要起到这样的名字一定要考虑到字音、字体和字义。在

《命名之道》已提出五种起名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总之都是为了怎样起好名字着想的。

起好名字除了上述提出的以外,中国人还有不少禁忌,他们认为避免意义不好的字可以避免坏事,避免麻烦。选择一个名字就是讲究多方面的。这一点是在每个国家起名文化中都有的。

作为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我对汉语以及中国起名文化无言可说的感兴趣。了解中国起名文化不仅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且还可以了解我们越南人起名的历史来源。从而提高汉语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基于上述原因,本人拟定选择“中国人起名文化浅谈”作为学士学位文

Trang 10

课题,希望通过研究过程,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人与越南人的起名文化。

2 2.研究目的及任务

1 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中国人起名文化的历史来源,性质,方法。从而了解中国和越南人起名文化的密切关系。论文撰写完毕后可以供汉语学习者参考。

Trang 13

第一章

中国人起名的历史来源

1.1 中国人起名的历史来源

名字不仅是代表个人的符号。还有深刻的寓意,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文化层次的体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它关系到人的性格,情绪,事业成就等等。因此,好名字不仅是一种称谓,它也寄托了美好的心愿,希望能给你带来吉祥如意,辉煌前途。

1.1.1 姓的来源

姓名学源远流长,是中国的国粹。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可以说,在古时,他们已经非常重视姓名。姓氏不仅对一个家族来说,是显著的标志,对一个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识别符号。认识一个人,要知道他的姓名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多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当时,各个氏族为在交往中标明身份,用自己的氏族图腾作为标志,图腾的徽记因而成为姓的雏形。《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话意思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母氏族阶段,称为族姓,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长流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父母所在氏族

名 称 或 氏 族 的 标 志 符 号 , ( 简 称 是 族 号 ) 就 成 了 她 出 生 的 孩 子 的

“姓”。“姓”一个字本意是“生”。“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那时同一个生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由这个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因此人们最初认为“姓”代表氏族

Trang 14

的血统,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中国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姓”是

“女”和“生”组成是因为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据传说,姓的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已经是中国祖先的图腾。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若奉明神,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明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是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稳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灰的历史印迹。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1.1.2 氏的来源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的姓也有氏。传说,皇帝治理天下时,也有

“胙土命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符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有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又自己的

“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可以说“氏”是姓的分支。

Trang 15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格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的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有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族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的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姜,姬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林,木,风,玉,钢,铁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Trang 16

“名”是有形、有音、有义的文字符号,属阳性物质。由这种阴阳物质所组成的“名”,代表着人和事物的“命”。“名”上面是“夕”,下面是“口”意思是晚上开口打招呼。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古代人在没有名字的时候,见面只能点点头或者做一个打招呼的手势。这在白天还行,可是到了晚上,谁也看不清谁,说姓也没有用,因为姓只能告诉你是哪个家族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一种特殊的声音符号才能让对方知道你是谁。这个声音符号就是“名”。在没有文字以前,声音的符号只能使用音节来表示,在有了文字以后,音节可以用相应的文字来记录。可谓“名”就是一种标识符号,它代表的不是整个家族,而是家族中的每个成员。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

Trang 17

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研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皇帝,炎帝,共工蚩龙都是部落名。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图 1 1 姓名的演变过程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是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的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 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大庚(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

(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 、

“六不”同样研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

Trang 18

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这些朝代不禁。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字献之,孙静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文学家颜延之等。

1.2 中国起名的历史发展过程

姓氏的由来大可追溯到五千年前,而发展到当今世界姓氏早已成为一体,但在姓氏出现之初,他们却是相互区别的,并且在以后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这种关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姓”和“氏”才演变成为今日人们所知道的姓氏。

1.2.1 母系社会

人类社会的雏形是我们所谓的“母系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初期,因为文明程度底下,古人们保持着许多与一般生物类似的生活习性,其中

“交配”这一点对之社会存在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里之所以用“交配”而不用“婚姻”便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人类间初始的“交配”没有对象的限制,简单来说就是很有可能会出现我们现代文明中的“乱伦”一词。然而随着生产里与文明的发展,“婚姻”一词逐步成型,古人们开始意识到相近血缘间通婚的危害性,便出现了一种部落与部落间的男女互相通婚姻的现象,从而避免了近亲通婚的危害。但这种通婚的“个体单位”是两个部落所有适婚男子与女子。因此,婚姻不固定的男女关系就造成了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这样,世系就只能按母方来计算,一个部落集团都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集团中的权力由女性掌握,部落财富属于女性,母系社会由此形成。

Trang 19

母系社会的存在在中国的历史中可以得到不少的印证。传说中,皇帝是其母感应北斗而生;炎帝则是其母与神龙结合而生;尧是其母与赤龙结合而生;舜是其母感应枢星而生;大禹是母亲吞薏苡草而生;商朝人的祖先契是母吞鸟蛋而生;周朝人祖先弃是母踩了巨人的脚印而生,等等,这些传说都说明在中国,人们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阶段。这都说明了当时所处在母系社会的阶段。

中国的姓氏也在这个阶段产生,在远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母系为起源。上述已经说道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就有了姓。那时候产生“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 。这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它的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以女性的核心,在许多有关姓氏的传说中和一些姓氏的用字方面考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基本的意识。据考古学资料表明,四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体身也是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

1.2.2 父系社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集团中出现了劳动的剩余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同时,由于男女在身体条件上的差异,决定了社会大部分财富是由男性创造,是社会生产的绝对主力。很自然的,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男性希望在部落集团中获得权力,并且将财富掌握在自己手上以及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些特点的矛盾,就引发了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的转变。因此,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在人类历史上长时间存在——从原始社会到近代社会的父系社会。

Trang 20

父权制取代母权制是人类历史上最激烈的社会革命之一,这场革命的完成使得人类社会的由此向文明的门槛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导致这场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却是通过人的贫欲的本性而体现出来的。

如前面说的,在母系社会晚期社会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剩余产品的大量出现男性在社会生产及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占绝大部分的比例,但他们自己在部落集团中却毫无地位与权力可言。因此不断发展下去,男性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毫无疑问要求自己能在部落集团中占据统治地位,掌握极大的权利,以及将自己创造的财富传给自己的后代。因此,就必须废除之前母系社会的母权制及母系继承制,还有婚后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状况。可以说,当母系社会时期发展到传说的“禹”的时代,由于铜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生产的迅速发展,男子为适应其在生产上的地位,渐渐把社会经济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便开始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转移。这时候是“氏”的出现,把父亲的姓成为孩子的姓。它是姓族中的重要支系,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代表功勋和地位。西周时实行“分封制”皇亲功臣都以封地为氏,使氏的数量大大超过姓。过了长时间,到了夏周时期,“名”也出现。它有分别家族成员的作用。

1.2.3 当代社会观念

追溯名字的历史,可谓悠久,在文字还没有诞生之前,名字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候的名字还不是现在的严格意义上的名字,只是群体中用声音加以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还没有以文字这种载体加以落实。文字的出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着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有形体附载的名字出现。一个人的姓名与他本人原本是相互独立的,但人作为一种

Trang 21

社会动物,有着自己的学识,经验。在还没有认识对方之前,对他人的最初印象的最大来源,莫过于是对方的名字了。人们会以自己的学识、经验等从对方的名字中想到很多,比如对方的性别、性格、爱好、职业等。认识对方之后,这姓名作为代表主人身份的一种标志,保存在文字或是他人的脑海之中,并开始承载着许许多多社会的功能。于是,人与姓名这两者之间便有了紧密的关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许多人还认为人的名字和命运有着很大的关联,名字影响着孩子的前程。于是名字便于父母的期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变化。这么一来,取名的择向,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说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学宝库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当代社会起名的择向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变迁。

在建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富有政治彩色的名字,家族辈分式起名法开始被逐渐打破。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凌辱,内忧外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冲破黑暗,走向光明,建立了新中国。可想而知,新中国的成立是全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一件事。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们希望能永远记住这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神圣节日,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希望从此能够远离硝烟,能够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人们把这一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上。于是,这一段时期出现了诸如“建国”、“国华”、“国庆”、“解放”、

“胜利”等名字。关于“建国”,辽宁省沉阳市的记者在市区内还有一个权威的调查:从 1949 年至今,10 月 1 日那天出生,选择叫“建国”和“国庆”的共有 491 人,其中 35 人叫“建国”,另 456 人叫“国庆”。与共和国同龄的 10 名中,4 名“建国”,6 名“国庆”;50 年代

Trang 22

出生的有 11 名“建国”。202 名“国庆”;60 年代 12 名“建国”,

129 名“国庆”;80 年代 3 名“建国”,43 名“国庆”;90 年代,20名“国庆”,没有叫“建国”的。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建国”、“国庆”的出现,传统的起名方式增添了许多政治色彩,而随着历史的脚步的继续前进,更多历史印迹的名字出现在人名中。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侵略者的炮火燃烧到了鸭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为保卫祖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与 1950 年 6 月至 1953 年 7 月赴朝,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抗美授朝的战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诸如

“抗美”、“授朝”、“卫国”等名字。此间,“建国”、“国庆”等名字依然走红,“建国”与“抗美”齐驱并进,“国庆”与“授朝”争相呼应,1954 年前后,为纪念抗美授朝战争胜利,又有人取名或改名为

“建功”。抗美授朝取得胜利以后,国内及周边的形式趋势与稳定,为了尽快改变由于多年战争导致的国家经济、文化等落后的状况,全国人民开始进入恢复生产阶段。1958 年,当全国上下形成了全民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大家恨不得一下子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改善物质生活状况,甚至提出了“五年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的宏伟标志。这一段时期“跃进”、“超英”、“赶美”、“保刚”、“保良”等成了当时名字中的流行选择。

在改革十年时期,人们逐渐出三年困难时期中限难地走出,社会主义建设在摸素中继续前进着,1966 年 5 月毛泽东主席开始发动和领导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那个所谓“便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国内战”的年代,人与

Trang 23

人一夜之间变得是如此的冷漠。人们都生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了资产阶级,成了批斗的对象,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符合革命的需求,为了响应党和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捍卫毛泽东的思想,积极向广大的工农学习,那时候出生的孩子一出生就被带上红色的时代烙印,诸如“向东”、“卫红”、“卫东”、“学农”、“学军”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改革开放后,1978 年,中国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创造实践。随着社会的变化,起名的观念也在消消地发生着变化。从习惯上说,男女性别不同,人们对男性和女性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也不一样。比如说,人们对男性的要求是具有阳刚之气,女性则要有阴柔之美。同样,名字作为人类的标志,其性别特征也要表现出来。在历代的起名实践中,男性的起名重视刚劲,响亮,女性起名则要充满柔婉、甜美。这些习惯作为历史的积淀,反映了人们对审美观的追求。在这种习惯下,男性的名字与其将要扮演的角色是和谐的,女性的名字与其性别特征也是和谐的。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名与实的统一。家长们开始寻找更动听、悦耳的声音来表达,人的名字于是也呈形形色色、五彩缤纷之态:“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什么“晶、颖、蕾”等之类的美名、雅名群起而来,各种但名应接不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起名之道也大讲艺术化,寓意化,俗气的如“花、福、财”之类的名字以被普遍扬弃,政治化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名字也呈递减趋向。

Trang 24

进入 21 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生活节奏被日新月异的变化打破了,人们的思想更加摆脱了传统思维的束缚,追求创造新与个性。这一期间的家长是从上个世纪七八是年代中出生,大都经过可正规的、良好的文化教育,进入新世纪以后,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子女从小就开始认真培养,而名字作为家庭教育的起步,这其中的重要性自然不容忽视。许多家长认识到名字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区别的一种符号,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在生活中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有的认为“人如其名”。人们开始相信姓名中简短的几个文字对一个人生活的事业的重要影响。相信一个好的名字会助孩子名利双收,事业成功,生活如意。起名变成了一门艺术,它可以让他们绞尽脑汁。

关于起名的演变过程,还有一个小小的部分就是单名到双名的演变。单名指由姓氏和一个字组成的名字,双名则指由姓氏和两个字组成的名字。当代的汉族姓名以双名居多,在中国姓名的演化历程中,有一个从单名到双名演变的趋势。先秦朝代人们取名,有双名,亦有单名,但以单名居多,如先秦诸子中,孔子名孔丘,墨子名黑翟,庄子名庄周,孟子名孟轲,荀子名荀卿,管子名管促,商君名商鞅,邓子名邓析,孙子名孙武;孔子的弟子们也绝大多数是单名,如颜回、曾参、原宪、冉求等。 秦代和两汉晋时代仍是单名占绝对优势。南北朝时,双名逐渐增多,到唐宋两代,双名逐渐占据优势,而到清代,双名较之单名已占绝对优势。

姓名由单名向双名演变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两点:一是与辈份名的使用有关。中国人姓名中辈份字的使用萌牙于汉末,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而盛行于唐宋及其后来的各个朝代。一个姓名,除了姓氏字和私名字,再

Trang 25

加一个辈份字,一共需要三个字,因此,使用辈份字往往导致双名。如司马懿兄弟的字中都含有一个“达”字,齐武帝的 17 个儿子,名中都含有一个“子”字,字中都含有一个“云”字。由于辈份字使用的推广,双名也就必然随之增多。二是为了避免重名。单名易重而双名不易重,这是常识。随着家庭繁衍,人口增多,人们取名多限于的一些美好的字眼,因此,重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不同人的姓名一旦重复,姓名就丧失了其作为标志个人、区别身份的基本功能,并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导致误解,引起社会生活的混乱,因此,人们总是尽量避免重名,由于双名较之单名出现重名的机会小得多,因此,双名就越来越成为人们取名的主流。

五四运动后,由于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体现封建宗法观念的辈份字产生反感,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城市市民,在取名时不再使用辈份字。建国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居民的血缘和家族意识较淡薄,他们在取名时也多不用辈份字,从而城市居民中以单字命名的人口越来越多。这种起单名的风气也影响了农村居民,农民向往城市生活,因此也愿意给孩子取一个洋气的单名。正因为有这种趋势,建国后中国人用单名的越来越多。单名比例的增加必然导致重名现象的加剧,一个单位,一个学校,有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重名已是司空见惯。

1.3 中国人起名的习惯

“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代表着一个人,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名字中稳含着强大的能量,可以影响人生的命运和事业的成败,常言道:

“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不怕生错命,只怕起

Trang 26

错名”。好名字必然对命运有辅助作用,名字不好就要果断改名。那么,起个好名要讲究不少因素包括它的规则和其禁忌。

1.3.1 中国人起名的一般规则

1.3.1.1 起名要讲究字义

许多人主要是根据字义来取名,即根据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念,根据不同的愿望、追求、不同的性格、爱好,起一个文字意义很好的名字。这就是说,讲究字义是起个好名字的起码要求。它一方面包含着起名者对被起名者的期望、祝愿,也可能包含起名者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另一方面名字的字义还包括寓意,即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在起名时讲究字义,一般来说,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要起带洋味的名字。中国人的汉字大都有实实在在的意思,因此,我们起名时应该通过一二个汉字表达一个确切的意思。使用带洋味的名字虽无可厚非,但这种名字在人际交往中,无疑会使对方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给了人一个不好的印象,这就有可能妨碍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2)不要起太俗气的名字。例如,女孩起名“菜花”、“翠姑”等,就会给人以土里土气的感觉,人们很容易根据名字即判断这样的女人一定是没有学问、没有抱负的家庭妇女。

( 3 ) 要顾及姓与名在字义上的组合。起名注意字义,这里并不仅仅是讲名的字义,实际上还有一个姓与名在字义上的组合问题。例如,“白如冰”这个名字就是姓与名在字义上的良好组合,作为一个姓,“白”这个字并没有什么意思,但将它与“冰”连在一起,就构成了“洁白如冰”这个高雅、深刻的字义。

Trang 27

1.3.1.2 起名要讲究字音

字音就是一个字读出来的声音,名字要有字音,叫起来要好听,要响亮。起名讲究字音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尽量避免不雅谐音。例如,“财”与“材”、“朱”与“猪”、

“王”与“亡”等。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即有的名字看起来意思很好,也很文雅,但听起来由于字音与另外一个不雅、甚至非常粗俗的词语类似,就会使人很不舒服。因此因该予以重视。

(2)要讲究字音的押韵。汉字的押韵是很有学问的。同样几个字,按音韵学的要求来组织,就会很好听,反之就可能不好听。起名时如何讲究字音的押韵?首先,尽量避免生母相同。其次,尽量避免韵母相同。最后,尽量避免同声组合。汉字的字调有四声,起名时要讲究音乐性和节奏感。

1.3.1.3 起名要讲究字形

就是写出来即要好看,又要好认。有人在起名时,总是喜欢用一些不常见的字,有的字甚至字典上也查不到。这是不太好的。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名字认不得或读不出来时,必然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甚至不愿与他交往。

1.3.1.4 拆姓为名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它有两个好处。第一是简单方便。除了一些不好听,或不能拆的姓名(如周、王、孙、龙、孔等)外,只要认真细心观察姓氏的各个组成部分,便会很快拆其姓而为其名。第二是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觉。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或是对方发现,或是自己介绍,“拆姓为名”能活跃气氛,缩短距离,创造一种

Trang 28

1.3.1.5 增减姓字笔画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双子特点,巧妙的改变姓字字形,灵活多变,饶有趣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文字游戏。如:王玉、王丰、王五。

1.3.1.6 字义上、谐音、字形以姓生名

字义上以姓生名是一种直接的派生方式。如:马上飞、牛群、黄河水、林中花、万家灯等。还有一种方法也就是“成语法”。即利用姓名在字雅,也很特别,耐读,耐听,耐看,耐想。正因为这样,这种起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有高的文学素养才行。如:石成金(点石成金)、成方圆(无规矩不成方圆)等。所谓谐音,就是听起来字音差不多,但字义并不一样,这是由汉字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特点形成的。义这种方法起来的名字具有含义委婉、耐人寻味、新奇有趣的特点。如:江不凡,“江”谐“将”,取将来不凡之意。字形以姓生名与折姓为名不同。它不是简单的拆用姓氏的某个部分,而是要利用姓氏的某个部分再造一个字而为名。用这种方式起名,灵活多变,给人以有学问、有教养,特别是起名有讲究的印象。

1.3.1.7 合父母二姓为名

这种起名的习俗比较常见。孩子本是父母和爱情的结晶,将父母两姓和在一起为孩子之姓名,合情合理,意味深长,并且有利于加深一家人之间的感情。如:马林、安康、常乐、文章等。

1.3.1.8 以仰慕者起名

崇拜名人,敬慕伟人,是人的普遍心理。当这种心理结合在一起时,便自然形成了以仰慕者起名的习俗。如:司马相如敬慕蔺相如,严武敬慕苏武,顾野王敬慕冯野王便各自取名为相如,苏武,野王等。

Trang 29

采用这种方法,一种是可如前所述,在小名中直接叫“阿牛”、“阿狗”之类。另一种是直接以十二生肖属相起名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同姓同名。如:牛丑牛、王申猴等。

1.3.1.10 以数理起名

就是根据《易经》的象、数理论,依据姓名的笔画数和一定规则建立起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格数理关系,并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观察姓名的凶吉好坏的一种方法。这个习俗,在本论文第三障仔细解释。

1.3.2 中国人起名的禁忌

(1) 忌讳生冷字

名字是供交际使用的,否则,名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今的时代是计算机的时代,绝大多数计算机储存的汉字仅限于常用字。如果命名时,使用一些生僻字,一般人不认识,必须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命名使用生僻字,只能白白增加别人工作的难度、麻烦。

人们在起名时选用生僻字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落俗套。但一般人们认识的常用字,却不过三、四千字,而命名又主要是为了让别人称呼,并不是为 了卖弄学问。有人曾取例说,当你去某个部门申请工作时,主管领导看了你的简历表后,如果认不出你的名字,那么对你的印象肯定也是很模糊的。如果他在叫你时,把你的名字读错又经你纠正,这场面可能会使领导尴尬。领导会觉得失了面子而窘迫甚至恼怒。日后在上下级相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一些不协调或不融治的现象。 命名固然要避免俗套和雷同,但不能靠使用生僻字。使用生僻字,影响了形象,妨碍了交际,可谓得不偿失。

Trang 30

中国汉字的数量非常多,仅《康熙字典》就收有四万二千一百七十四字,另外繁简字、古今字、正俗子之间往往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旧时人们命名,喜欢翻看《康熙字典》这是不足取的。中国人要使用工具书,最理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它在每个字下还收录词语,这对于命名很有参考价值。使用这部工具书也要注意,里面的生僻字,使用时要注意避开。

(2)忌讳祖先和先贤的名字

汉族起名,一般避祖先的名号。其一是汉族传统级讲辈分。以祖先名字为名,不但打扰了辈分的排序;而且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其二是由于汉族的特殊性决定的,汉姓,首先是承继父姓,然后起一个本人的名字,而某些少数民族或国外人,有本名、父名或本名加母姓、父姓。如法国人的姓名通常为三段,即本名,加母姓,加父姓。如果汉姓名的在承继了父姓以后,再加上祖先的名字,那么两者就没有丝毫区别了,这样你根本无从分辨禁忌这个人到底是爷爷还是儿子了。

在封建的制度下,人们不仅要“尊祖敬宗”,而且要奉为至尊,即使直呼君主的名字也是大逆不道,清代的雍正、乾隆时,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处人死罪并雍及九族。于是这种忌讳便被称为“国讳”。但就现代人而言,仅就名论,一般不以伟人或名人,特意取其名为名。如李大林、张大,便是取李大、斯大林之名为名。当然姓赵、姓关的人,也不应以

“子龙”和“云长”为名了,否则便会今古不分。

(3) 忌讳姓名字体的单调重复

有些人命名,喜欢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做文章。例如:石、森、林等这种命名的审美效果颇佳,可惜中国的姓氏能如此利用的微乎其微/而且即使石、林两姓也不可能人人都使用这种方法。有些人取名如果姓名

Trang 31

三个字的不守偏旁完全相同,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单调之感。特别是当你在书法签名时,就会更强烈地感觉到,偏旁部首相同的名字,如江浪涛、何信仁等,无论如何安排布局,都有一种呆板单调之感,不会产生点事纵逸、变化多姿、曲折交替,气韵贯注的美学结果。中国人既然是用汉字起名,就不仅要考虑意义上高雅脱俗的抽象美,而且要注意书写时变化多姿的形象美。上述例子说明和姓存在形体结构的搭配问题。如果形体结构没有变化,姓名就显得呆板,拘谨。在运用字形命名时,过去有两种技巧,一是拆姓为名,另一是增姓为名。所谓的拆姓为名是指取名时载取的一部分作为名,或者把姓分割为两部分作为名。如雷雨田,何人可等是将姓拆为两部分作为名的。古人有些人将名分为字,如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字振高羽,字即由名拆开而成。还有些人是将姓名部分为号,如清代的朝号古月老人,徐号水月田道,则又分明入号。 所谓的增姓为名是指在姓的基础上再增添一些笔画或部首构成一个新字成为名,如森林、李季等。喜欢将姓名用字的部首偏旁相同。并将此作为一种命名技巧来推广,这种技巧实际上不值得提倡。

(4)忌讳多音字

中国的姓氏多半于单音字。也有个别姓氏属于多音字,如:乐字。这种姓氏显然在交际时会造成麻烦。如果说姓氏的多音是无可奈何的事实,那么名字的拟定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麻烦的。山东其他有个学生名叫乐乐乐,老师上课时却不知该怎么叫他,老师居然让这个名字给难住了。这个名字的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可有八种读法,读者有兴趣可以自行排列一下。看来这个学生的父母是成心跟整个社会过不去。取名时应该尽量避免多音字,如果要用,最好通过联成义的办法标志音读。汉语

Trang 32

有相当一部分多音字常用的只有一个音。这样的多音字在命名时就不必担心使用时会产生误读。

(5)忌讳“绕口”字

命名有时候可以得用叠音的方法。例如:丁丁、方芳等。如果不是叠音的姓名,名和姓的发音方法就要拉开以定的距离,否则,读起来不顺口,达不到的效果。有些名字读起来费力、吃力,弄不好就会读错、听错。原因在于取名用字的绕口,几乎成了“绕口令”,如夏亚一、张昌商、陈云林等。这些名字。有的连用两个同声母字,如亚一、姜嘉。有的连用两个同韵字,如既济、夏亚、胡富等。前一种是双声,后一类是叠音。所谓“绕口”字,主要是指双声字、叠音字和同音字。由于声母相同,连读起来发音费力;韵部相同的字连读,发音也较困难如果名和姓同组,甚至完全相同,只要处理好韵母的关系,效果也很好;反之,名和姓同类,甚至完全相同,那就要在声母上下一番功夫。例如:冯凡、方川、张晨等。

(6)忌讳不雅的谐音

有些人的名字,表面上看非常高雅,但由于读起来会与另外一些不雅的词句声音相同或相似,便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嘲弄和谐谑,成为人们开玩笑的谈资,产生某种滑稽的喜剧效果。这红语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生活中某些熟语,一是贬义词。如:包敏华(苞米花)、李宗(李总统)等。上面谐音使姓名显得不够严肃,不够庄重,在大庭广众之下容易授人以笑柄。另外有一些名字容易被人误解为贬义词,如:白研良(白眼狼)、胡礼经(狐狸精)等。这种谐音往往变成绰号。父母起名时,如不慎重,很容易给儿女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到那时可就悔之晚矣。

(7)忌讳过于时髦的字

Trang 33

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总会涌现出一些极为时髦的字眼儿。如果命名时追逐这样的字,必然使人感到家长文化素质差,简单是俗不可耐,而且这样的名字,也容易重复。五十年代的“建国”,七十年代的“卫国”,可以说遍及大江南北。由于政治狂热情绪的蔓延,把政治彩色溶入姓名中,曾一度成为最时髦的事情。诚然,名字的确需要色彩去点缀,但姓名的色彩需要五颜六色。人人都去追逐时髦的字眼儿,也未免太单调之味了。由此不能让人深思,虽然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并且讲究“忠”、“孝”之类的字眼儿,如果剔除范字,“忠”,“孝”之类的字眼儿使用频率并不高。这说明古人命名也不喜欢赶时髦。追逐政治上的时髦字眼儿,只是政治上幼稚和肤浅的表现。这是追逐时髦的一个极端。其二,中国人还是不要起过洋化的名字。中华民族的子孙是一个文明古国的传人,他有他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所以不应该轻视自己。特别是在命名上,要显示要保持民族特色。民间认为,选用近于洋化的名字,如约翰、玛丽、麦克等,有时还是一种时髦。但在日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我交往中,可能会给对方心理上造成一种轻视和不快的印象。当然,这是文化方面不同的一种误解,但这种误解也可能会影响人去获得的机遇,为了名字而付出这样的代价,无论如何都不划算的。

(8)忌讳过于夸赞的字

名字好听与否,不在于用词多么华美,而在于用词得适当到好处。但有的人可能会犯下错误:给男孩子起名,总是离不开一些过于生猛的字,如强、炎、猛、刚等,虽然读起来刚强有力,用男子汉派头,但也容易使人联想到浑噩猛愣、放荡无检,使气任性,不拘礼法,误认为是一些武夫,所以,自古以来,一般贵族士大夫在给男孩子命名时,都尽

Trang 34

量避开这些字。因为中国文化认为,我之刚烈坚强,并非那些喜怒形于词色、遇事不惊不怒,谈笑风生的伟丈夫。

有人给女孩子命名却又总是在一些春兰、秋菊、珍珍、艳艳之类的词里绕圈子。但是如果把它们放到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就会使人产生漂浮的感觉。如女子名字中常喜欢的花、萍、艳、桃等字眼儿就是花虽俏丽的明艳一时,独占秀色,出尽风头,场常风雨过后,就会零落成泥碾作尘。所以,民俗中认为,取名时应该尽量避开这些表面上明丽的字眼儿。

(9)大姓忌讳简单名字

目前中国人名出现单名热,而单名最大弊端就是造成大量的重名现象。以四千个汉字计算,如果所有的人都使用单名,一个姓氏只能有四千个人使用单名,第四千零一个人就开始重名。这样,重名的概率必然大大增加。相反,中国尽管人多姓少,如果采用双名,如果避免使用时髦的字眼儿,重名的概率是很低的。从审美的效果看,双名无论是字形的搭配、字音的谐调还是字意的锤炼。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至少它选择的余地比单名要大得多。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要完全避免重名是不可能的。而且,许多少姓即使重名,也没有多大的影响。在目前的单名热中,大姓不可热,还是冷静地取个双字名为好。只要充分发挥双名的优势,取一个即雅致又响亮的名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一般地说,小姓的命名相对地要容易一些,选择的余地比大姓要大许多。

(10)忌讳不及其余的地方

名字的“禁区”有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有的则是字义的限制,有的从属于自身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一些字变成了名字的“禁区”,某

Trang 35

“丑名”、“脏名”的习俗,为的是让孩子不为妖鬼光顾,便可消灾免祸、长命百岁。其实是一种迷信。某些表示疾病和不祥的字,一般不入名、号。人体的部位器官名称不入名但有的也入名,甚至常入名。春秋时有重耳,秦汉时有赵王张耳,战国时有楚怀王明熊心,当代有著名作家刘心武。不过这些人体器官的字都是与另字相配和而另有新义的。心与他字组合而成的词,与人体器官的意义已大不相同。文艺作品典型人物的姓名也多为后人不取。某些典型人物的姓名与其代表的特定含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固定含义融合在里面。

除以上几类外,当然还有许多字、词和姓名不便或不宜入名。姓名禁忌,实际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包含着政治、文化、习俗、心理等许多内容都是起名禁忌。

Trang 36

小结

姓名的起源从母系社会开始,过了很长时间,很多时代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小方面。当初只有“姓”,到了父系社会再添“氏”,为了分别自己家族的成员,姓氏中已有了“名”。除了代表氏族的血统,防止血缘婚配的功能以外,姓名传承了人的情、意、志,包含了人的精、气、神。取一个好名字没那么简单,它本身要超越过不少习俗,不少禁忌才能成为一个美名。

Trang 37

2.1.2 以父母姓氏叠加起名法

这个思路大致有三种操作方法:一是直接叠加;二是谐音叠加;三是取爸爸、妈妈两人的姓,中间或后面再加一字。比如施扬,即爸爸姓施,妈妈姓杨,扬杨谐音,且少了一点,隐喻爸爸的些许遗憾。又比如,姓王的爸爸加姓陈的妈妈,得出王嘉成的名字;周牧禾,寓指周爸爸、穆妈妈天作之合的爱情结晶。这种起名方法,因为加入了母亲的姓,表示对妈妈付出的肯定,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所以,这种起名方法颇受欢迎,同时,因其省时省力,当下比较流行。

Trang 38

2.1.3 根据出生当天的特征起名法

根据宝宝出生时的日期、时辰、季节、天气、事件等因素来起名,即围绕着孩子的出生做文章。这也属于比较简单省力的做法。 比如,曾子叶,因为宝宝出生在子夜,故取"子夜"的谐音"子叶"。 柳雨庭,妈妈进产房时还下着瓢泼大雨,宝宝生下之后,雨就停了,于是,当爸的灵机一动,便有了"雨庭"这个名字。杨楠楠,妈妈生宝宝时特别不容易

——难产,故取名"楠楠",用来纪念这段难忘的难产经历。

2.1.4 以谐音起名法

如果你的姓,可以找到好的谐音字,也不妨按谐音来起名,比如少年作家韩寒,就是利用谐音起名的典型例子。还有姓姚的女宝宝,起名"姚曳",寓意"摇曳多姿"的美女。姓"梁"通"粮",取名"梁实"。姓石,取名"石在",谐音"实在"。谐音取得好,往往让人过目不忘,好记好念,又有好兆头。当然,也要避免有歧义的谐音,不然就适得其反了。

2.1.5 以数字虚词起名法

数字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名字里加入数字,往往令人有"耳目一新"的

感 觉 , 比 如 李 谷 一 、 李 双 江 、 张 大 千 、 马 三 立 等 。 数词往往具有传统寓意,比如"一"和"十",常常表示完全或圆满;"九"和"十"可以表示多;"一"既可以表示少,又可以表示多。"二"与"四

"往往用来表示成双成对,或相互对称;"五"与"八"、"七"往往表示各种各样。名字中的数词,有很多学问,只要巧妙运用,就能起出新意。 虚词:之,以,亦,然,与实词搭配,文化气息比较浓厚,比如吴让之、丁亦棋、钱之江、吴悠然等。这种用法有渐成大热门的趋势。

Trang 39

2.1.6 以成语起名法

此法是谐音起名的升级版,既要配合姓的谐音,又要是个褒义的成语,才能被选中作为宝宝的名字。比如周而复、吴与伦、叶知秋、钟志

当然也可以简化些,不需要配合姓的谐音,只是将成语的关键字,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比如程思源,饮水思源;袁致用,学以致用;唐立异,标新立异,都是成语起名的典型例子。成语起名也有它的原则。它的三个原则如下:

a.抽相连字的方法

如:陈若渴就是选择于“求贤若愚,求知若渴”这个成语,希望孩子对新知识、新文学充满好奇心喜欢学习。如“李莹澈”这个名字出自

“八面莹澈”,家长多是希望宝宝长大以后心思缜密,精明能干。

在为宝宝起名字选字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姓氏巧妙的加入进去,从而形成浑然一体的成语名字,更可以给人一种有意境、有学识的感觉。如“白无瑕”就出自“白璧无瑕”,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体现女孩子纯洁的气质。如“高山景”,出自“高山景行”,用来表达父母希望孩子有着非常高的德行。“张结彩”出自成语“张灯结彩”,此名字非常喜庆,营造出了一种非常祥和、快乐的氛围。

另外,现在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词语为名的方法。如“张扬”“黎明”等等。

b.抽不相连的字用来命名

如“甄满春”这个名字就出自成语“满面春风”,用来形同一个人的气色非常的好。“王存举”出自成语“人存政举”,寄托了父母希望孩

Trang 40

c.用谐音将姓氏化入成语起名

如“齐得胜”就出自“旗开得胜”,齐与旗谐音,此名字很好的为孩子营造了一个成功的气氛 。“仁心齐”就出自成语“人心齐,泰山移”。利用仁和人的谐音。此种方法即完整地表达了成语本身的意义,又很好地将姓氏融入其中。

2.1.7 以经据典起名法

典故是指中国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话,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乃至康熙词典等等,都可以借鉴参考运用到名字中来。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历代文人都喜欢在写诗词文章时运用典故。所谓典故,是指中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话,“用典”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取名时用典,也可以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所以“浩然”之名的意思就是“它作为一种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去伤害它,它就会充满天地四方之间。这种气,必须与义与道相配合;没有义与道,它就会软弱无力了。这种气是正义的日积月累所产生的,不是一时的正义行为就能得到的。行为有一点亏心之处,气就软弱无力了”。

朱自清之名出自《楚辞·卜剧》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朱自清

Ngày đăng: 03/07/2016, 22:10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