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không đối xứng của “多” và “少”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68 1.6K 1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không đối xứng của “多” và “少”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阮氏芳绒 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N CøU hiÖn t-îng kh«ng ®èi xøng cña “多” vµ “少” TRONG TIÕNG H¸N HIÖN §¹I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Ö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 汉语言理论 专业号码 : 60.22.10 2012 于河内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NGUYỄN THỊ PHƯƠNG NHUNG 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N CøU hiÖn t-îng kh«ng ®èi xøng cña “多” vµ “少” TRONG TIÕNG H¸N HIÖN §¹I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Ö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yên ngành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hành: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Tiến sỹ Hà Lê Kim Anh Hà Nội - 2012 iv 目录 页码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i 致谢 ........................................................... ii 摘要 ........................................................... iii 目录 ........................................................... iv 前言 ........................................................... 1 第一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 4 1.1.现代汉语反义词现象 ................................... 4 1.1.1 反义词的定义 ......................................... 4 1.1.2 构成反义词的条件 ..................................... 4 1.1.3 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 5 1.2.相关研究综述 ........................................ 5 1.2.1 标记理论 ............................................. 6 1.2.2 认知理论 ............................................. 9 1.2.3 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的关系 ............................. 14 1.2.4 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 ................................... 15 1.2.5 以往对“多”和“少”的研究综述 ....................... 16 小结 ..................................................... 19 第二章: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分析 .................. 21 2.1. “多”和“少”在语法方面的不对称 .................... 21 2.1.1 “多”和“少”在组合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 21 2.1.1.1 “多”和“少”在构词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 21 2.1.1.2 “多”和“少”在使用频率方面的不对称 ............... 26 2.1.1.3 “多”和“少”在构词语序方面的不对称 ............... 27 2.1.1.4 “多”和“少”在固定短语方面的不对称 ............... 28 2.1.2 “多”和“少”在修饰与被修饰方面的不对称 ............ 29 2.1.2.1“多”和“少”修饰名词的不对称 ...................... 29 v 2.1.2.2“多”和“少”修饰动词的不对称 ...................... 31 2.1.2.3“多”和“少”修饰形容词的不对称 .................... 31 2.1.2.4“多”和“少”受副词修饰的不对称 .................... 32 2.1.3“多”和“少”在充当句法成分方面的不对称 ............. 33 2.1.3.1“多”和“少”作状语 ................................ 33 2.1.3.2“多”和“少”作补语 ................................ 35 2.2. “多”和“少”在语义方面的不对称 ..................... 35 2.2.1 “多”可用在数词后表示概数而“少”不可以 ............. 38 2.2.2 “多”可用在感叹句里而“少”不可以 ................... 38 2.2.3 “多”可用在疑问句里表示询问而“少”不可以 ........... 40 2.2.4 “多”可表比较表示相差的程度大而“少”不可以 ......... 40 2.2.5 “少”可表示相欠义和丢失义,而“多”却没有这个义项 ... 40 2.3. “多”和“少”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分析 ................... 40 2.3.1 词性差异 ............................................. 41 2.3.2 语义原因 ............................................. 41 2.3.3 认知原因 ............................................. 41 小结 ..................................................... 42 第三章:现代汉语“多、少”与越南语对比 .......................... 44 3.1.越南语反义词现象..................................... 44 3.1.1 越南语反义词的定义 ................................... 44 3.1.2 越南语构成反义词的条件 ............................... 44 3.1.3 越南语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 45 3.2.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45 3.2.1 现代汉语“多”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45 3.2.2 现代汉语“少”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 47 3.3.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nhiều”和“ ít”对比 ... 48 3.3.1 越南语“nhiều”和“ít”对比 .......................... 48 3.3.1.1 从构词方面对比 ..................................... 48 vi 3.3.1.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 50 3.3.1.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 51 3.3.2 现代汉语“多”与越南语“nhiều”对比 ................. 54 3.3.2.1 从构词方面对比 ..................................... 54 3.3.2.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 54 3.3.2.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 55 3.3.3 现代汉语“少”与越南语“ít”对比 ..................... 56 3.3.3.1 从构词方面对比 ..................................... 56 3.3.3.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 56 3.3.3.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 57 小结 ..................................................... 59 结语 ........................................................... 60 参考文献 ....................................................... 61 1 前言 1. 选题理由 在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反义词,两者在语 法上的对称与不对称不仅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而且还困扰了不少学习汉语的 人。比如:作形容词的补语时,只有“多”可以做补语,如:好多了、*好少 了,胖多了、*胖少了,好得多、*好得少,近得多、*近得少。在越南语中也存 在着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如:我们可以说“ít nói、 ít cười”而不说“nhiều nói、nhiều cười”等。 作为汉语学习者,也是越南人,我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找出两种语言 的差异。在每一个具体的问题上,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越南语做比较。通 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这帮助我更好地学习汉语。 本人在研究汉语过程中对“多”与“少”这一对反义词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因此选其为研究对象,并把其与越南语作比较,为反义词不对称规律研究及 汉语反义词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 希望研究成果会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份参考 资料。 2.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多”和“少”这对反义词为研究对象,以标记理论、认知理论 为指导,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我们经常遇到的“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 进行考察。 3. 研究目的 进一步研究汉语词汇不对称现象:通过对反义词“多”和“少”的语法、 语义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描写出两者在组合能力、所修饰成分方面以及充当句法 成分方面等三个角度所存在的不对称情况,归纳出“多”和“少”的不对称规 律,并对其原因作出解释。 同时,本文也将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与越南语对应的表 达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它们的异同。 4. 研究任务 2 本文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综述与本文研究有关的理论问题 2、分析“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 3、对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对应表达方式进行对比 5. 研究方法 本文以标记理论、认知理论为指导对“多”和 “少” 的不对称现象进行研 究。 在写作过程中,本人会采取:综合归纳 000 法、分析法、例证法、对比分 析法、比较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首先,本人用综合归纳方法,除了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由“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还参考一些在线词 典,对“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进行考察,并总结出它们的构词规律。 其次,用分析法对“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用例证法对 “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作出明确的说明。 最后,通过对比分析法、比较法,将现代汉语中“多”和“少”的不对称 现象与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6. 论文结构 本文除了前言,结语 和参考文献以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第二章: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分析 第三章: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对比 7. 语料来源: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来自以下: 1、北大语料库(网络版):考察对象为所有关于“多”、“少”的语料。 “多”的语料有 657842 条;“少”的语料有 231857 条。 2、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有关“多”、“少”的词 条。“多”的语料是 61 条;“少”的语料是 12 条。 3 3、商务印书馆的《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多”、“少”的词条。 “多”的语料是 14 条;“少”的语料是 8 条。 4、《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网络版)中有关“多”、“少”、“nhiều”、 “ ít” 的词条。 5、大连出版社的《现代成语巨典》和《汉典》(网络版)中的有关由 “多”和“少”所构成的成语。 4 第一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综述 1.1. 现代汉语反义词现象 1.1.1. 反义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说:反义词是“意义相反的词”。万艺玲在《对 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 - 汉语词汇教程》对反义词的所下的定义为“意思相反的一组 词”。她提出这样两个例子: 1. 他很大方,但他女朋友却很小气。 2. 学汉字对日本、韩国同学来说不难,对欧美同学来说却很难。 例 1 用反义词(大方/小气)表示相反的意思,例 2 用加否定词的办法(难/不 难)表示相反的意思。例 1 和例 2 都属于反义表述。 她指出像例子 2 中的“难”与“不难”不是一对反义词。因为“不难”是用 “不”组成的词组,它不是单独的词。它虽然表示相反意思,是反义表述,但不是 反义词。 1.1.2. 构成反义词的条件 关于 “怎样的词可以算是反义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并不 都局限于“意思相反”这一种类型。语言当中具有相反意思的词语很多,如“高” 和“不高”、“小”和“重”、“宽”和“狭窄”、“缺点”和“完美”、“诞 生”和“死”,但它们都不属于反义词。“高”和“不高”为什么不是反义词,前 面我们已经说明过,因为“不高”不是单独的词。至于后面几组词为什么也不是反 义词呢?本人按照万艺玲的观点以下将列出构成反义词的一些条件: 1.1.2.1. 反义词双方必须表示同类的事物或概念 所谓反义词,其实是同中求异,反义词双方应该属于同一个上位概念下的几个 对立的下位概念,它们表示的是同类的事物或概念。例如“男”和“女”,都属于 “性别”这个上位概念下的相互对立的两个下位概念,二者都表示性别;“远”和 “近”都表示距离;“黑”和“白”都表示颜色;“大”和“小”都表示体积、面 积;“重”和“轻”都表示重量。而“小”和“重”则不是反义词,因为它们所指 称的不是同类事物(“小”指体积、面积等;“重”指重量),没有反义词双方所 必须具备的同一性。 5 1.1.2.2. 反义词双方音节数目必须相同 反义词双方音节数目必须相同,这就促使人们对反义词要求形式上对称、均 匀,要求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例如:白/黑;雪白 /漆黑;白不呲咧/黑不溜秋;而“宽”与“狭窄”就不是一组反义词,因为“宽” 是单音节,“狭窄”是双音节,两个词音节数目不同,不能构成反义词。 很多学者就反问:在这样的句子“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中,我们应对 “难”和“容易”怎么看待呢?明明它们是一组“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否定 “难”,即“不难”,正是“容易”之义。但它们的音节数目却不相同。类似的还 有:干净/脏、聪明/笨、„„ 笔者认为像这样的例子并不多。再说,中国人很讲究均匀对称的说法,因此, 一般“容易”大多与“困难”组成一对反义词,“难”与“易”组成一对反义词。 上面举出的句子有两个分句,每一分句都有五个音节,读起来也很有对称性。这也 体现出中国人说话时很讲究均匀对称的现象。 总之,反义词的成对使用常常是用于写作等方面,通过一组词互相对比和相 衬,以对方的存在让自己的意义更突出,并以此达到一种修辞的效果。因此,汉语 中的反义词,通常首先要求其字数相同,从很多反义词典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所以,笔者完全赞同“反义词双方音节数目必须相同”这一观点。 1.1.2.3. 反义词双方的词性必须相同 词性不同的词,往往表达的也是不同性质的概念,名词表达的是事物,形容词 表达的是事物的性质状态,动词表达的是动作行为。所以,有些词之间虽然有反义 的意味,但如果词性不同,我们也不能看作是反义词。例如“傻子”(名词)和 “聪明”(形容词),“缺点”(名词)和“完美”(形容词),虽然它们有反义 意味,但都不是反义词,只有词性相同的具有反义意味的词才能构成反义词。 1.1.2.4. 反义词双方的语体色彩要有一致性 反义词双方在语体色彩方面应该具有一致性。例如:大方/小气、慷慨/吝啬、 生/死、诞生/逝世、买/卖、购/销、购买/销售等。 以上反义词双方的语体色彩都一致的:“大方”和“小气”是口语词,“慷 慨”和“吝啬”是书面语词,“生”和“死”是通用语词,“诞生”和“逝世”是 6 书面语词,“买”和“卖”是通用语词,“购”和“销”、“购买”和“销售”是 书面语词。语体色彩不同的,如“卖”和“购”虽然在意义上具有反义关系,但在 人们意识中,“卖”和“买”的对立性更加鲜明强烈。这是因为“卖”和“购”的 语体色彩不同,彼此出现的范围有差别,很少用于对举。我们一般说“买卖公 平”、“现购现销”、“买空卖空”、“购销两旺”、“统购统销”等,而不说 “购卖公平”、“现购现卖”、“统购统卖”。“卖”和“购 ”缺乏一般反义词经 常用于对举的特点,很难给人形成鲜明的反义印象,这也是反义词双方在语体色彩 上应该具有一致性的例证。 1.1.3. 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反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称性,但是反义词又大量存在着不对称性的这个 语言事实。本人认为造成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于有多义词和同义词的存在,使得反义词的对应情况比较复杂。有时 一个词不仅有一个反义词,如“瘦”不仅和“胖”构成反义关系,“瘦”和“肥” 也可以构成反义关系。有时两个词虽然是反义词,但两个反义词不是任何时候都构 成反义关系,如“生”和“死”是一对反义词,但当“死”表示“达到极点”(如 “热死了”、“难受死了”)时,“生”就不能与这个意义的“死”构成反义关 系。 第二,对于相对反义词来说,它们的特点是存在中间的状况。 例如:“黑” 和“白”之间还有“红”、“黄”、“蓝”等;“大”和“小”之间还有“中”; “反对”和“拥护”之间还有“弃权”。在实际运用时,如果说“这是黑的”,自 然就“不是白的”,但如果说“这不是黑的”,却不一定是“白的”,因为也可能 是“红的”、“黄的”、“蓝的”。“大”和“小”之间也存在中间状态是“不大 不小,正好”。因此,从逻辑上说“不小”并不就等于“大”。这类反义词,如果 从否定入手,往往达不到肯定对方的目的。 1.2.相关研究综述 1.2.1. 标记理论 关于词汇的不对称研究,就不得不提到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语 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种种不对称现象,例如,“数”这一范 7 畴,英语中的复数是有标记的,单数是无标记的,在英语中复数大多要加 “s” 这 一标志,而单数不需要加。如:book (单数:指一本书) – books(复数:指两本 书以上的数目)。有关这种不对称现象的理论叫标记理论。这个理论是布拉格学派 的两位大师 N.Trubetzkoy 和 R.Jakobson 最早创立的,大约在 20 世纪 30 年代,是 布拉格学派对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 (2002)的定义, 标记理论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 某些语言成分比其它的 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是为无标记成分),这些其它的语言成分称为有标记 的 。 ” 标 记的 概念 自 特鲁 别茨 柯依 ( Trubetzkoy ) 提出 以后 , 历 经 雅柯 布 森 (Jakobson)、乔姆斯基(Chomsky)、莱昂斯(Lyons)等语言学家发展和完善。 最初只是用来解释语音中的不对称现象,后来慢慢地扩展到语言研究的词汇、语 义、句法等各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标记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例如 我们常见的“上/下”,我们可以说“上门、上医院、上电影院”,但不能说“下 门、下医院、下电影院”。这说明“上”和“下”是不对称的,其中“上”是无标 记的,“下”是有标记的。这种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对立是导致一个范畴内部成 员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如何判别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哪个是有标记项,哪个是无标记 项,沈家煊(1999)按照传统理论并参照 Greenberg 和 Croft 为跨语言比较而设 定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六条: ① 组合标准:一个语法范畴中用来组合成有标记项的语素数目比无标记项的 多,至少也一样多。 ② 聚合标准:聚合成一个无标记范畴的成员比聚合成一个有标记范畴的成员 多,至少也一样多。 ③ 分布标准: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比有标记项的多,至少也 一样多。 ④ 频率标准: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的高,至少也一样高。 ⑤ 意义标准:语法中无标记项的意义一般比有标记项的意义宽泛,或者说有标 记项的意义包含在无标记项之中。 ⑥ 历时标准:从历时上看,一种语言如果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都有标志,总 有标记项的标志先于无标记项的标志出现,晚于无标记项的标志消失。 8 沈家煊(1999)认为,这些标准是否有主次之分,意见不太一致,但把这些标 准综合来考虑,判定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一般不会有多大的困难。对于像汉语这样 缺乏形态的语言,分布标准和频率标准就显得格外重要。 纵观标记理论的发展,肖小敏(2011)在《标记理论研究综述》一文中对标记 理论的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 Trubetzkoy 创立音位标记; (2) Jakobson 提出 音位区别性特征标记,并扩展到词法研究中; (3) Chomsky 等人对音位标记作了重 大修正,从理论上解决了标记二项对立的束缚; (4) 当代描写语言学、语义学、语 用学、类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以及符号学、人类学、文学等不 同领域都广泛运用标记理论。 1.2.1.1. 标记理论在各个层面的运用 标记理论不仅能运用在音位、词法、词汇、语法、句法等层面上,还扩展到语 义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等研究领域,并都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标记理论运用在音位层面上。如: pin 和 bin 这样一对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就是由于词首的[ p ]和[b]不同,从而能区分成两个不同的词。出现相关标 记的叫有标记成分,不出现相关标记的叫无标记成分。 在词法这一层面上, 标记理论的运用又称为形式标记 (formal mark),也就是 指由于词的形态变化而产生的标记。形式标记可分为以下几种: ⑴名词的单、复数: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可以构成有标记与无标记。通常单数为无标记,复数为有标 记。如: tree/trees, box/boxes, family/families. ⑵相关的互补词也能构成标 记和无标记: prince∕princess; actor∕actress; host∕hostess。在这几组词中, 后一个词皆带有一个后缀-ess, 因而成了有标记的成分, 而无-ess 后缀的词则为无 标记成分。标记理论在词汇上也有广泛的应用。相对的单词经常一些有标记, 而另 一 些 无 标 记 ; 一 些 用 得 宽 泛 , 而 另 一 些 则 狭 窄 。 例 如 : 英 语 中 的 “ man ” 和 “women”,前者通常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Man”具有泛指性, 既可指 男性, 也可泛指包括女性在内的人类, “Man”是无标记的, 分布范围比较广。 “ Woman” 只用于指女 性 , 是有标 记的 , 分 布范围受到了限制 。又如: dog 和 bitch, 前者为无标记项, 泛指任何一条狗,包括雄狗和雌狗;后者为有标记项, 9 仅指雌性狗。在表示极端对应物的词汇中也存在着标记现象和无标记现象。如: high/low; old/young,这两组词中, 前一个词皆为无标记项,后一个词为有标记 项。当人们提问某物体的高度时, 通常用 high(高), 而不用 low(低). 如: How high is the building?(汉语中是:这楼有多高?) 而不会说成:How low is the building?(这楼有多低?)( 除非已经知道这楼确实很低,或者是强调它 很 低。)同样,当询问某人的年龄时, 英语通常用 old(老), 而不用 young(少)。 如:How old are you? 汉语也通常用“大”,而不用“小”。如:你小孩多大了? 除非有上下文语境和预设,假定所问的对象是小的才用“小”来提问。 这样的对应 组还有很多, 如:long/short(长/短); large/small(大/小)等。 标记理论在语法上也有重要作用。如: 英语动词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加s或-es, 动词的-ed 形式、-ing 形式, 名词所有格等的标记和无标记都可以归结为 标 记 理 论 在 语 法 范 畴 的 运 用 。 如 : do∕does ; visit∕visited ; go∕going ; Tom∕Tom’s 等。前者都是无标记形式,后者则为有标记形式。 标记和无标记现象在句法上也有所体现。如: I dislike this person. 该句 使用的是正常语序,为无标记形式, 但如果把次序颠倒, 则成了有标记的形式。如: This person I dislike. 又如:The flower is beautiful. 这是一个陈述句,为 无标记形式,但如果将它改为倒装句型: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 则成了有 标记形式。 在语义层面, 标记理论可以用来界定和区分词义。例如, 我们用语义标记对 “dog”和“bitch”这两个词进行义素分析。“bitch”只表示雌性,为有标记形 式,而“dog” 没有这种限制,为无标记形式。 标记现象在语用层面也是随处可见的, 此时语言单位的标记性表现为语用标 记。例如,在英语交际中,对别人给予的称赞,应该说“谢谢”, 但如果像中国人 那样为了谦虚而不承认甚至否认别人的称赞就是一种有标记的表达。例如:对别人 过分的表扬或夸奖,一般中国人都说“您过奖了!”(您过奖了,我不过做了该做 的事);用来婉转地推辞对自己的褒奖,一般中国人都说“哪里,哪里!”(‘你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哪里,哪里!’) 10 总之,标记理论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从音位、词法、句法到语法、语 义、语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证明它对语言研究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标记理 论能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语言的特征,正确地使用语言。 1.2.1.2 反义词和标记理论 据沈家煊(1999)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中对反义词的标记模式这样说 的:对“相对词”而言,有标记/无标记的对立主要存在于“大小类”和“好坏 类”。“冷热类”不存在有标记/无标记的区别。这是因为“大小类”和“好坏类” 都有其中一项可以指称整个量级上的各个量:例如“长”可以指称整个长度量级上 所有的量,“好”可以指称整个好坏量级上所有的量,而“冷”和“热”都不能指 称整个温度量级上所有的量。 他也指出,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高于有标记项。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中词 的“使用度”是出现频率和分布面的综合指标,这些“使用度”能更好地体现反义 词的标记性。一部分“大小类”词的使用度对比:“大”5202,“小”3281: “长”600,“短”190;“深”308,“浅”57;“高”1167,“低”474。一部分 “好坏类”词的使用度对比:“好”3104,“坏”268;“干净”82,“脏”42; “聪明”76,“笨”11。 他还指出,各种类型的反义词,无标记项倾向于跟无标记项相组配,有标记项 倾向于跟有标记项相组配。“上”跟“大、好”组配,“下”跟“小、坏”组配。 “正面词”与“反面词”的对立也是肯定与否定的对立。(详情看第八章,147: 174) 同时他也参看赵元任 1968、陆俭明 1985、施一昕 1988,指出“多”和“少” 做形容词、副词都是“多”为无标记项,“少”为有标记项。他还肯定:“很多” 和“很少”也不对称;“不少”等于“多”,“不多”等于“少”,“不少”和 “不多”也不对称。 1.2.2. 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而认知心理学当中的基本概念就是认 知。所以在讨论认知语言学之前我们必要简要探讨“认知”的含义。 认知 ( cognition ) 一 词 最 早 源 于 拉 丁 语 cognitio ( the action or faculty of 11 knowing or learning)。认知是与情感、意志相对应的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认知语 言学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语言研究。具体地讲,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 言,特别注重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认 知语言学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研究主题:(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 究联系起来。(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 释。(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 心理世界的隐喻性构建。(4)语言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以广义的原型理论 为基础。 (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 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义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义分析。 代表人物为 John R. Taylor。(2) 认知语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 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语法规 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 产生的语法规则。目前逐渐出现构式语法专门学科。主要代表人物为兰盖克(R. W. Langacker),著有《认知语法基础 1:理论前提》,《认知语法基础 2:描写应 用 》 。 ( 3 )认知语言学 : 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 主要有 乔治· 雷可夫( George Lakoff)、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R.W. Langacker)。 其中雷可夫及约翰逊专门研究语言中的隐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 长在于认知语法。 肖任飞(2007)在《 认知语言学导论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对认知语言学的 发展进行总结。他提出认知语言学在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大的发展:(1)莱考夫 (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a 认为隐 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b 提出了“经验主义语义观”c 阐述了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 言、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思想文化产生影响的互相参照论。 (2)经验主义语言观:感知器官及其运作环境直接影响到思维和语言;客观事物只 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推理受制于人的生理基础、认知能力、社会文化、经 验等;人类的理性是富有想象力的,隐喻的,并与人体具有内在的联系。(3)1987 年,三部有影响的著作:约翰逊 (Johnson)《心中之身:意义、想像和理解的物质 12 基 础 》 ; 兰 盖 克 (Langacker) 《 认 知 语 法 基 础 》 (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er);莱考夫(Lakoff)《女人、火、危险事物》(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 1989 年春,由 R.Dirven 组 织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g - Germany)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会 后,于 1990 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杂志,成立了国 际认知语言学会(International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1.2.2.1. 认知语言学在各个层面的运用 认知语言学在词汇教学上的应用: 梁晓波(2002)在《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中指出,积极借鉴认 知语言学理论将为词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文中指出:第一,要重视基本词 汇范畴与基本词汇: 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范畴指的是 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我们看待和观察周围世界时,范畴每时每刻都与我们同在, 与我们观察的方式同在。没有范畴,我们将无法对这个世界进行正确的把握。 (Glass and Holyoak,1986 :149 - 150) 植物、动物、牛、羊、玫瑰、桌子等都 各自代表了一个范畴。Berlin et al. 1973 研究发现,人们对动、植物王国以范 畴进行划分,每个范畴都有自己的名称,且范畴之间形成了五个等级的层级关系, 如下所示: a. Unique beginner : plant 植物,animal 动物 b. Life form : tree 树,bush c. Generic 灌木 ,flower 花 name : pine 松, oak 槲, maple 槭, elm 榆 d. Specific name : Ponderosa e. Varietal name : Northern Pine, White Pine,Jack Ponderosa,Western Pine Ponderosa。 (Clark & Ckark , 1977 :528) 各层次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之间没有重叠之处。Berlin 等人发现:第三 层,即属名称是最基本的层次,在每个语言中差不多都有 500 个左右的如此范畴。 相对于层次 2 和层次 1 来说 ,层次 3 在日常语言中更为有用,使用更为广泛; 而相对于第 4 层和第 5 层而言,层次 3 更为简单稳定,更容易记忆。Berlin 等 人认为, 这类范畴的词语最为紧凑(tightest),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的感觉经 13 验,人们对感受到的拥有同类特性的事物形成同一范畴。由于属名称词语的简单性 和最为紧凑,它们被称为基本范畴词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常语言中基本范畴词 汇的重要性。虽然对此我们不太容易意识到,但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基本范畴词汇确 确实实起着很大作用。这也正是认知语言学的贡献。基于以上的思想和证据,我们 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基本范畴词汇,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放在词汇教学的 第一位。第二,要注意词语语义理据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并不愿意简单接受词汇与 词义关系的任意性, 相反, 它认为语言中的许多语义现象都是有认知理据的。认知 语言学是建立在经验主义 experientialism 的基础之上的,认为词语的意义与人的 认知经验有不解之缘。据 Heine,et al. ( 1991) 研究发现,人们总是用较为简单 具体的概念来指代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尤为突出的是,人们总是从自身及自身的行 为出发,引申到外界事物,再引申到空间、时间、性质等。这可能表现为下面的序 列:人 →物 →事 →空间 →时间 →性质。这反映了人们对外部世界感知的经验过 程,即由自身到近处, 由近处到远处,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即语言中的“自 我中心论” (egocentrism) 。因此在讲解与身体有关的词语时,可以将它们语义 演变的认知过程作为一个典型来讲解,这样可以便于学生消除词语语义的神秘感, 从而更好地把握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第三,重视词语多义之间深层联系的讲解: 例如,在分析下面各句中“over”的词义时,传统的方法对于其中的不同与联系是 疏于介绍的,而认知语言学利用原型理论和图示学说 ,使我们看到了其中引人深思 的奥妙。 ( 1) The plane flew over. ( 2) The bird flew over ( 3) The plane flew over the yard. the ( 4) Hang the painting over hill. the fireplace. ( 5) The power line stretches over ( 6) The board is over the the yard. hole. ( 7) The city is clouded over. ( 8) The guards were posted all over the hill.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 , 以上“over ”的词义表现出三组词义: (1) “在„„上 方”和“经过”(例 1、2、3);(2)“在„„上方”(例 4、5);(3)“遮蔽/ 覆盖”(例 6、7、8)。其中,第一组意思为核心意义 , 即它们为“over ”的整 个语义提供了原型。同时,( 1), (2),(3) 每组意思又为其本身意思的延伸提供 了核心意义,从而也成为意义的原型。另外,可以通过图示来表示,详情可以参考 Lakoff ( 1987 :419- 427)。第四,不要忽视词语隐喻义的学习:认知语言学将隐 喻作为语言中的极为重要的现象来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出了许多发现。认知语言学 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 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 力。 认知语言学在语法教学上的应用: 怎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理解有关语法概念、规则和它们的用法之间 的内在联系,力求把抽象概念、规则具体化,让看似复杂抽象的语法现象变得浅显 易懂且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记住,怎样理解语法概念,获得语法知识? 这些问题在实 际教学过程当中引起了很多教师的关注。吴晓明在《谈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 中的应用》一文中说:认知语言学认为各种概念和知识系统构成一个具体层次的认 知域网络,构成我们的百科知识体系,对高层次的概念的描述依赖于对低层次概念 的认知操作。大部分概念依赖于其他概念,比方说“指关节”是以“手指”概念为 参照的,“手指”又以“手”为前提,“手”又以“手臂”为前提等等。如此,概 念形成互相依赖的不同大小、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后认知的事物是参照已认知的 事物形成概念的,即已形成的概念结构会强加于新认知的事物。根据以上提到的认 知观点,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追溯上一层次的概念,把抽象语法概念 具体化,举例说明如下:关于“代词”这一部分,学生遇到“形容词性物主代 词 ” 、 “名词性物 主代词” 这 两个语法概 念。“ my 、your、his 、her 、 its、 their、our”等被称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mine、yours、his、hers、its、 theirs、ours”等被称为名词性物主代词。为什么这样区分?为何冠以这样的称谓? 教师可作如下解释: 顾名思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就是作用相当于形容词的代 词; “名词性物主代词”就是作用相当于名词的代词。例如: his shirt ( 他的衬 15 衣) ,其中“his”是定语,作用相当于形容词,所以 his 就是一个形容词性物主 代词。His brother is a driver,mine is a doctor ( 他的兄弟是一名司机,我 的兄弟是一名医生) ,其中“mine”是并列分句“mine is a doctor”的主语,作 用相当于名词,因此“mine”就是一个名词性物主代词,代替“my brother”。 从上所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在很多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外语教 学方面,而且还意识到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教学的重要地位。 1.2.2.2. 反义词和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的各种范畴大多是 “典型范畴”,而且人总是通过“典型范畴”来认识新事物。人的认识和推理过程 具有单向性或不对称性,总是从典型成员(无标记项)出发认知和推导出非典型成 员(有标记项),这是人的一般认知规律。 每一对反义词都属于一个范畴:“轻”和 “重”都是 指重量,“长”、 “短”都是指长度,“高”、“低”都是指高度,“老”、“幼”都是指年龄。像 上所述,一个范畴内的有/无标记成员的对立是导致一个范畴内部成员不对称的根本 原因。通过一个范畴内部成员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其原因或多或少与人们 的认知规律有关。 1.2.3. 标记理论和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沈家煊(1999)认为认知语言学对标记理论学做出较合理的解释:对于无标记 项的分布频率比有标记项要高得多的现象,认知语言学的解释是: 典型成员或无标 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被 储存和提取,它们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或预料,而用显著的事物来认识 和推导非显著的事物是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人对越是熟悉的事物越是能感知 它内部的差异,越容易将它分出不同的种类来,越是常见或常用的东西我们把它的 结构看得越简单,制造得也越简单。 心理语言学家 Boucher. J. 和 Osgood. C. E. (转引自陈勇,2002) 通过心理 实验提出了一种“波丽安娜假说”(又称“乐观假说”), 认为人总是看重和追求好 的一面, 摒弃坏的一面, 因此倾向于把具有肯定值的词当作无标记, 把具有否定 值的词当作有标记。Zajonc. R.B. (出处同上) 发现英语和一些欧洲语言的褒义词 16 的使用频率高于贬义词, 学者邹韶华在统计多种材料后, 也发现汉语中积极意义的 词和消极意义的词的使用频率大致为 7:3。中性词的语义偏移大多偏向积极意义, 偏向消极意义的极少,仅局限于与“有”相结合的“脾气”、“意见”、“看法” 等少量的几个(转引自沈家煊,1999)。 1.2.4. 反义词的不对称研究 早期对反义词的不对称进行研究主要有:卢甲文的《单音节反义词的分类及运 用》(1981);崔永华的《与褒贬义形容词相关的句法和词义问题》(1982);石 安石、詹人凤的《反义词聚的共性、类别及不均衡性》(1983)。卢甲文主要研究 了单音节反义词在构词词序方面的不对称,他认为出现在前边的语素一般表示积极 意义;崔永华则在其文中讨论了一些褒贬义形容词的语义和句法问题;石安石、詹 人凤描写了形容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他们发现有些否定式没有相应 的肯定式,有的虽然两者兼备,但是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早期的这些词汇研 究已经注意到反义词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对称现象,但多以举例为主,没有系统理论 的指导,也缺乏系统全面的描写,更没有挖掘产生不对称现象的深层原因。 目前关于具体词汇的不对称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从上世纪 90 年 代至今,汉语词汇学研究受标记理论的影响,对反义词的研究也不限于本体上的阐 述,而是与先进的现代语义学标记理论相结构,注重汉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特点。 结合标记理论对汉语反义词进行研究的主要有沈家煊(1999)和石毓智(2001)。 沈家煊将形容词分为“大小类”“好坏类”“冷热类”,其分类标准是形容词有/无 标记对立程度的差别;石毓智将形容词分为“干净类”“大小类”“冷热类”,其 根据是形容词的数量特征,二者的归类并无实质区别。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形容词 的标记现象进行了分类和解释,沈家煊认为标记模式形成的原因是认识和评价上都 倾向于“常规”;石毓智认为形成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的决定因素是形容词的数量 特征。 目前对具体词的不对称的研究主要有:徐丹的《浅谈这 / 那的不对称性》 (1988);马庆株的《“V 来/去”与现代汉语动词的主观范畴》(1997);张华的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2002);段濛濛的《反义词群“好 - 坏” 的组合情况及其不对称现象》(2003);《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 17 究》(2005);丁志从的《论“开/关+NP”的不对称》(2006);陈艳华的《“大 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研究》(2007);粟会 的《“来”“去”的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2007);唐秋艳的《方位词“上” “下”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2007);冯志峰的《反义词“早 - 晚”不对称的 共时河历时考察》(2008);武文杰、徐艳的《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 (2008);张巧丽的《“多”和“少”在使用中的不平衡性》(2010) 等等。 1.2.5. 以往对“多”和“少”的研究综述 “多”和“少”是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历来有关它们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丰 富,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收集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的相关资 料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关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内容实在丰富 多样。比如:陆俭明的《“多”和“少”作定语》(1985)、 詹人凤的《“多”和 “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1985)、施一昕的《“多”和“少”的不对应性》 (1988)、裘榮棠的《“多”和“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1999)、赵聪的 《“多/少”作状语不对称的现象的考察》(2006)、王建珍的《“多/少”的语法 对称性与不对称性》(2007)、张巧丽的《“多”和“少”在使用中的不平衡性》 (2010) 等。另外,有关“很+多/少”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陆俭明(1985)在《“多”和“少”作定语》从“多”和“少”作定语的角度 分析“多”和“少”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其文是对吕叔湘先生《多、少及许多、 不少等等》一文的补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多”和“少”作定语的情况作了具 体、细致的描写:1. “多/少”单独作定语;2. “多/少”带上“的”作定语;3. “不多/少”作定语;4. “很多/少”作定语。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描写,他指出:(a) 动词“多/少”和形容词“多/少”的对立;(b)形容词“多/少”和一般形容词对 立。 詹人凤(1985)在《“多”和“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从“多”和“少” 作状语、补语的角度分析了“多”和“少”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 他指出,“多” 和“少”都可以作状语和补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立,但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却 只用“多”不用“少”,表现出相当大的不均衡性,“多”在这方面占有绝对优 势。他也对两者的不均衡性从语义选择角度进行若干解释。 他列出一些原则如:一 18 致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叙述性或描写性。他认为这些原则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是 起作用的。 施一昕(1988)的《“多”和“少”的不对应性》,从三个方面对“多”和 “少”进行比较说明。 裘榮棠(1999)的《“多”和“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只是简单的列举了 “多”和“少”不对称的几种情况,但是并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分类,也没有深入 系统的分析。 赵聪(2006)的《“多/少”作状语不对称的现象的考察》是从认知语法理 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 行考察,描写出这种不对称的规律,并进一步作出解释。 王建珍(2007)在《“多/少”的语法对称性与不对称性》从词法、句法两个 角度考察“多”和“少”的对称和不对称分布,他用新的标记理论对其分布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做出一定的解 释。 谌金中(2007)在《“多/少+ N”结构的语义分析》中,从语义角度分析, 他指出“多/少+N”结构的整体语义具有附加的色彩意义和形状化特征;该结构中的 “多/少”具有静态描述性与不可控性、动态变化性与可控性、量性特征。 张巧丽(2010)在《“多”和“少”在使用中的不平衡性》也从语法和语义两 个方面分析了“多”和“少”在使用中所体现的不平衡现象,然后也对造成这种不 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除了词性差异以外,他也指出,两者在语义场划分中的 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的交叉。“多”和“少”的对立就体现了二值倾向的对立,但 “多”在与“少”对立的同时,还和“无”(多情/无情)、(多心/无心)形成对 立,这样,“多”就实现了多值倾向的对立。当“多/少”所涉及的语义场的二值倾 向和多值倾向出现交叉时,也就造成了它们使用的不平衡性。 “多”和“少”经常受副词“很、不”修饰分别构成“很多”和“很少”, “不多”和“不少”。“很+ 多/少”和“不+ 多/少”的紧密程度令人不得不考虑 它们的用法;因此,与其有关的文章也十分丰富。 19 岳中奇(2005)在《“很多”和“很少”句法意义与功能》中指出“很多”和 “很少”都可以作谓语和动词的补语,但在定语、状语和形容词补语的句法位置 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对立分布状态。他指出“很多”表示较大的数量,“很少”表 示较小的数量,二者都是一种模糊的概数,笼统地描写某一事物或动作行为的数量 明显地超过或小于预设的标准。但,“很多”所表示的较大数量和“很少”所表示 的较小数量,相对于预设数量标准的差额是不对称的,只要超过或刚刚超过预设的 数量标准就可以用“很多”来描写;而只有较大幅度地低于预设的数量标准时,才 可以用“很少”来描写。因此,“很多”比“很少”的意义宽泛。对于这种不对称 现象的解释,他也指出,“很多”和“很少”受到它们在句法结构中蕴含的“不完 全肯定”与“不完全否定”范畴意义的制约。 沈家煊(1999)认为,反义词中的无 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大多跟认知上的肯定项和否定项一致。 岳中奇(2005)在其文中 也指出,“很多”所描写的是超过言语主体所预设的数量标准的语汇意义,在句法 结构中生成的是“不完全肯定”的句法范畴意义;而“很少”所描写的是远远小于 言语主体所预设的数量标准的语汇意义,在句法结构中所生成的则是“不完全否 定”的句法范畴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表示肯定意义的“很多”是无标记项, 表示否定意义的“很少”是有标记项。 党静鹏(2008)在《“很多”与“很少”不对称现象探析》中也运用了标记理 论,在“多”系列、“少”系列和“数词+ 名量词”、“数词+动量词”这两类表数 量的单位与名词、动词之间建立起关联标记模式。这一关联标记模式解释了“很 多”与“很少”的不对称现象。“不多”和“不少”也表现出不对称的情况。党静 鹏在其文中指出:“不少”的使用频率高于“不多”。“不多”表示数量少于预设 的标准,“不少”表示等于或大于预设的标准,意义比“不多”宽泛。从分布上 看,“不少”可出现的句法环境比“不多”多,虽然两者都可以充当谓语、作动词 的补语,但“不少”还可以作形容词的补语,而“不多”则不能。修饰名词时, “不少”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量词,而“不多”不能。他指出,“不少”是无标记 项,“不多”是有标记项。 总而言之,虽然以往对“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较为深入,各位学 者也对“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也对其的不对称现象 20 作出不同的解释,但本人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对“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 析,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对“多”和“少”在构词方面进行分 析,指出从“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在数量上、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 称现象;第二,对“多”和“少”的使用频率、构词语序、固定短语等方面进行分 析;第三,从“多”和“少”修饰或被修饰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从“多”和 “少”充当句法成分方面进行分析;第五,将“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与越南 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具体是与越南语的“nhiều”和“ít”进行对比,指出 两者之间的异同。 小结 从上面所提到的相关研究综述,本人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要根据句中词语的具体含义选择恰当的反义词:在句中运用反义词可以 强调事物现象的对立和矛盾,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运用反义词来写景、抒情、 记事,能把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揭示得很清楚。但,由于反义词存在的不对称 现象,一个词可能有多个反义词,所以我们在句中运用反义词说明事物的对立面 时,要注意根据句中词语的具体含义选择恰当的反义词。另外,因为构成反义词的 一些条件如要求音节相同、词性相同、语体色彩相同等,因此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 中应该注意的。 第二,研究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的重要意义:从上面提出的理由,我们可以看 出对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这一事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现代汉语具体词汇的研 究,同时也为汉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从早期对反义词的不对称进行研究到现 在已积累了许多有关反义词和反义词具体词汇的不对称的知识。这些知识都为汉语 学习者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第三,“多”和“少”这对反义词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对这种不对称现象 进行研究离不开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指导:“多”和“少”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 对反义词,存在较明显的不对称。对这种不对称性现象进行分析,我们当然不能缺 少标记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指导。根据标记理论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 某些 语言成分比其它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是为无标记成分,这些其它的语言成分 称为有标记的。这种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的对立是导致一个范畴内部成员不对称的 21 根本原因。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认知特点是完形感 知、动决和意象。人们通过这些基本认知特点能直接感知外部世界,形成经验和认 知的基本层面。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会从开始的不固定习惯最终形成固定的习惯,也 就是在认知中形成的一种经验,比如人们总是习惯于首先认知较大、较多的事物, 并且形成对“多”的期望值高于“少”(除非预知不好的情况)这种习惯性心理, 促使人类形成一种对积极意义的期待心理。这种认知基础也是造成“多”和“少” 的不对称性。 第四,虽然以往对“多”和“少”的研究较为丰富,各位学者也对“多”和 “少”的不对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也对其不对称原因作出解释。要肯定 的一点是这些成果均对我们的研究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也为我们考察“多”和 “少”的不对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第二章:现代汉语“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分析 2.1. “多”和“少”在语法方面的不对称 2.1.1. “多”和“少”在组合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2.1.1.1. “多”和“少”在构词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由于两词之间存在的义项不对称,所以 “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的形式 和意义也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本人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多”、 “少”作构词词素的词语进行搜索, 共发现有 73 个含有“多”、“少”作为前位 构词的词语。 其中,由“多”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61 个: 多、多半、多胞胎、多宝格、多宝架、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形、多才多艺、 多层住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动症、多端、多多益善、多发、多方、多寡、 多国公司、多会儿、多极化、多晶体、多口相声、多亏、多虑、多么、多媒体、多 米诺骨牌、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年生、多 情、多如牛毛、多少 duo1shao3、多少 duo1shao、多神教、多时、多事之秋、多 数、多糖、多头、多谢、多心、多样、多一半、多疑、多义词、多音字、多余、多 元、多元化、多元论、多云、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嘴。 由“少”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12 个: 少、少安毋躁、少不得、少不了、少见、少见多怪、少礼、少量、少陪、少 时、少数、少数民族、少许。 此外,本人还参考商务印书馆的《倒序现代汉语词典》,由“多”、“少”作 为后位构词的词语有: “多”后位构词有 14 个:贝多、差不多、大多、狄克推多、繁多、好多、几 多、居多、许多、夜长梦多、至多、众多、粥少僧多、诸多。 “少”后位构词有 8 个:短少、多少 duo1shao3、多少 duo1shao、减少、缺 少、僧多粥少、稀少、至少。 除了在《现代汉语词典》、《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集的词语外,本人还参 照《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网络版)由“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本人找到“多 礼”、“增加”这两个词。 23 从上面所收录的词语将“多”和“少”的构词情况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两 种情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这种情况又分为两小类:一类是词形对称,意义对 称;另一类是词形对称,意义不对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这种情况也分为两小 类:一类是有“多”无“少”类和有“少”无“多”类。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 词形对称 词形对称是指从形式上看,既有“多 X”又有“少 X”或者既有“X 多”又有 “X 少”的情况。(X 指同时替代同样的事物)。如果只有“多 X”“X 多”而没有 “少 X”“X 少”,或者没有“多 X”“X 多”而有“少 X”“X 少”我们称之为词形 不对称。其中词形对称我们又分为两小类:一类是词形对称,意义对称;另一类是 词形对称,意义不对称。 (1)词形对称,意义对称 词形对称,意义对称是指多、少分别和一个相同的词素结合,所构成的形式和 意义完全对称。这一类词语显示了反义词的一般性质, 即具有对称性。 具体有三个例子: ①多时/少时 【多时】:很长时间。 【少时】:不长时间;一会儿。 ②多数/少数 【多数】:较大的数量。 【少数】:较少的数量。 ③至多/至少 【至多】:表示最大的限度。 【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 (2)词形对称,意义完全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 词形对称,意义完全不对称 是指两词在形式上对称,在意义上却不对称。词 形对称,意义不完全对称是两词在构词形式上对称,在意义上既有对称的一面,也 有不对称的一面。 在这种情况,本人只找到一个例子: 24 【多礼】:多余的礼节。礼节太多 【少礼】:(动)客套话。①请人不必拘于礼节。② 称自己礼貌不周到。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多”和“少”和同一个语素“礼”分别组成“多 礼”和“少礼”两个词。但它们的义项和用法不完全对称。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没有查到“多礼”这个词,但本人在《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网络版)查到 这个词,并在《北大语料库》也找到很多有关“多礼” 这个词的实例,如: (1)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礼。(北大语料库) (2) 别多礼了,你那里现在怎么样了?(北大语料库) 第二种:词形不对称 词形不对称是指只有“多 X”“X 多”没有“少 X”“X 少”或者只有“少 X”“X 少”没有“多 X”“X 多”。 这是“多”、“少”在构词方面不对称的最显 著的表现。 (1)有“多”无“少”类 这一类具体有 71 个词:多半、多胞胎、多宝格、多宝架、多边、多边贸易、 多边形、多才多艺、多层住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动症、多端、多多益善、 多发、多方、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极化、多晶体、多口相声、多亏、多 虑、多么、多媒体、多米诺骨牌、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谋善断、多幕剧、 多难兴邦、多年生、多情、多如牛毛、多少 duo1shao3、多少 duo1shao、多神教、 多事之秋、多糖、多头、多谢、多心、多样、多一半、多疑、多义词、多音字、多 余、多元、多元化、多元论、多云、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嘴、贝多、差不 多、大多、狄克推多、繁多、好多、几多、居多、许多、夜长梦多、众多、诸多、 增多。 对于这种不对称现象的解释,第一,我们可以从标记理论的有/无标记项来解 释。像多胞胎、多宝格、多宝架、多极化、多国公司等这类词都是有标记项的。 第二,我们可以从认知理论来解释。像“多亏”、“多虑”、“多情”等这些 词都与人们向往正面、积极事物的心理有关。如:多亏你来了,否则我们要迷路 的。 25 第三,我们可以从“同素原则”来解释。这一类大多也受“同素原则”的限 制。语素与语素的组合会牵涉到义位的搭配原则。不是语素之间可以任意搭配,而 可以搭配的语素与语素之间必须有必要的“默契”。所谓的“默契”就是指组合成 一个词的语言单位之间至少含有一个共同的义素或是具有同一方向这一语义特征。 比尔维斯希称之为“概念和谐”,其实就是“语义和谐”。例如:“众”具有“许 多”之义,所以它的语义就决定了它只能和“多”搭配,组成“众多”这个词而不 能和“少”搭配; “增”具有“增加”之义,只能和“多”搭配,组成“增多”这 个词;“余”具有“大数或度量单位等后门的零头”之义,如:五百余斤。这个义 项是只能和“多”搭配,组成“多余”这个词,而不能和“少”搭配。类似的还 有:大多、繁多、好多、几多、居多、许多、诸多。 (2)有“少”无“多”类 这一类有 11 个词:少不得、少不了、少数民族、多少、短少、缺少、减少、 稀少、少见、少陪、少许。 少不得/*多不得 少不了/*多不了 “少”还有缺少、丢失义和相欠义的义项,而“多”缺乏这个义项的,语义义 项上的不对称造成了构词上的不对称。这里的“少不得”、“少不了”意思是“不 能缺少”。例如:办这个事儿,一定少不了你。(意思是办这个事儿,一定不能缺 少你。) 虽然,在《北大语料库》也出现“多不了”的实例,如: (3)“算起来,今年种菜、卖菜挣的钱比去年多不了多少”。 上面的“多不了”不是一个词。 少数民族/* 多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这个我们再 从有/无标记项来解释。 “少数民族”是“民族”的一种特殊情况,所以加上标记 词“少数”以示区别,因而“少数民族”就成了有标记项。 虽然,在《北大语料库》也出现“多数民族”的实例,如: 26 (4)“由于日期与季节不对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阴历早就被多数民族 所抛弃。” 上面的“多数民族”用相当于一个词来反映与“少数民族”相对的意思,但它 不是一个词。 多少/*多多 “多”和“少”搭配组成“多少”这个词:作为名词是指数量的大小(多少不 等,长短不齐);作为副词,意思是“或多或少”(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意思 是“稍微”(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 ;作为代词问数量(这个村子有多 少人家? ),表示不定的数量(我知道多少说多少)。词典中没有查到“多多”这 个词,一般在句子出现的“多多”不是一个词,而是“多”的重叠式(如:多多保 重、多多指正、多多合作等)或者出现在“许许多多”、“多多少少”、“多多益 办”、“多多益善”等词(如:菊花有许许多多的品种。/多多少少让人觉得遗 憾。) 短少/*短多 缺少/*缺多 减少/*减多 稀少/*稀多 上面已经提过“语义义项上的不对称造成了构词上的不对称”。因“短、缺、 减、稀”的独特意义,而引起“短、缺、减、稀”这些词只能和“少”分别构成 “短少、缺少、减少、稀少”这四个词。“短少、缺少、减少、稀少”都受“同素 原则”的影响。“短”具有“缺少、欠”这个义项,那么这个动词的语义就决定了 它只能和“少”搭配,组成“短少”(多指少于定额)而不能和“多”搭配。 “缺”、“减”、“稀”也是:“缺”具有“缺乏、短少”这个义项,它只能和 “少”搭配,组成“缺少”(多指人或物数量不够);“减”具有“从总体或某个 数量中去掉一部分”的义项,它只能和“少”搭配,组成“减少”(意思是减去一 部分);“稀”具有“事物出现得少”,它的语义决定它只能和“少”搭配(意思 是很少出现或发生的)。 少见/*多见 27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说“少见”有两种词性为:①动:客套话,表 示很少见到对方,如:少见了,您近来好吗? ②形:难得见到、罕见,如:这种情 景一般很少见。但,在《现代汉语词典》却没有“多见”这个词。但在实际上,有 些时候,我们可以用“多见”相当于一个词来反映与“少见”相对的意思。如:本 人在《北大语料库》也找到这样两个例子: (5)“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 并非自己并非先觉的破坏者,云阳 狂暴的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北大语料 库) (6)因此在许多人眼里,哈耶克变成了一个在本世纪已很不多见的“知识贵 族”,一个在 19 世纪前相信“知识统一性”的岁月,我们才可以从帕斯卡、斯宾诺 莎、笛卡尔和康德之类大思想家身上得窥其风采的人物。(北大语料库) 少陪/*多陪 在《现代汉语词典》说“少陪”是动,客套话,对人表示因事不能相陪。而没 查到“多陪”这个词。 少许/*多许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少许”是形容词,表示少量、一点儿。没有查到 “多许 ”这个词。 2.1.1.2. “多”和“少”在使用频率方面的不对称 “多”、“少”是较为常见的一对反义词,但他们使用的频率却不相同。在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词语中,由“多”组成的词语(前位构词)为 61 个, 但由“少”组成的词语(前位构词)只有 12 个。在《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 词语中,由“多”组成的词语(后位构词)为 14 个,但由“少”组成的词语(后位 构词)只有 8 个。在《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多”的出现为 657842 条,“少”的 出现为 231857 条。这说明“多”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少”。“多”具有形、 动、副、数等四种词性,而“少”只有形、动、副三种词性。这决定了他们之间使 用的场合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环境具有选择性,从而表现出不对称现象。 另外,通过“多/少+ 同一个语素”的使用频率,发现“多”和“少”存在明 显的不对称现象。本人通过《北大语料库》(网络版)对“多/少+ 同一个语素”进 28 行统计,结果也证明:“多+ 同一个语素”的使用频率大多数高于“少+ 同一个语 素”。 “多/少+ 同一个语素”表 词语 出现频率 词语 出现频率 多时 3502 少时 1140 多数 26049 少数 17481 多礼 157 少礼 1 至多 960 至少 21940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至少”的使用频率是高于“至多”。其余 都表现出“多+ 同一个语素”的使用频率大多数高于“少+ 同一个语素”。 2.1.1.3. “多”和“少”在构词语序方面的不对称 有“多少”而没有“少多”的说法。 “多少”、“少多”虽然是并列关系,但只存在“多少”的说法,并没存在 “少多”的说法,为什么不可以颠倒顺序来用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从语 义上看,人们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现象等并举时,常在观念上把所列举的 对象作好坏、大小、长短、重要次要、习用罕见等区分,习惯上把用来指称好、 大、长、重要、习用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置于并列结构的起首,而把用以称坏、 小、短、次要、罕见一类事物、现象的词语放在后面。 第二、从语音上看,“多” 是阴平(普通话声调的第一声),而“少”是阳平 (普通话声调的第二声)。当 “多”和“少”并举时,“多”在前而“少”在后。 “多少”作副词时,意思相当于“或多或少”,如: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意 思也是“这句话或多或少有点道理”。在汉语中只存在“或多或少”的说法,而没 有“或少或多”的说法。在北大语料库搜索“或多或少”的结果为 748 条,而没有 找到“或少或多”的实例。原因可能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 此外,“多”和“少”在与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时,构词位置上也体现出不对 称性。“多”和“少”都可以与“许”组合,“许”与“多”构词时“许”放在前 面,组成“许多”,指数量多。而“许”与“少”组合时,“许”放在“少”的后 面,组成“少许”,表示数量少。 29 2.1.1.4 “多”和“少”在固定短语方面的不对称 词汇是词语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词,而且还包括固定短语。固定短语结构紧 密、言简意赅,具有独立的造句功能和表义功能,已经为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又 可称为熟语。它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以下本人只针对汉语成语作 出分析: “多”和“少”所构成的成语数量非常丰富。我们主要参考《汉典》(网络 版)及大连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成语巨典》所出现的成语,来分析“多”和“少” 所构成的成语。 “多”所构成的成语: “多”所构成的成语具有 74 个:多愁善感、多事之秋、多如牛毛、多此一 举、多才多艺、多管闲事、多言或中、多情善感、多言数穷、多灾多难、多言多 语、多钱善贾、多快好省、多情多感、多言繁称、多多益善、多难兴邦、多财善 贾、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历年稔、多文为富、多文阙疑、多谋善断、多许少与、多 谋少断、多藏厚亡、多嘴多舌、多岐亡羊、多见广识、多历年所、多多益办、多嘴 献浅、多故之秋、多愁善病、多鱼之漏、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多情重义、多 谋善 虑、多方百计、多口阿师、多文强记、多端寡要、多收并畜、多闻强记、多能多 艺、多艺多才、多才多艺、多愁多病、多凶少吉、多采多姿、多吃多占、多福多 寿、多费口舌、多口相声、多劳多得、多情多义、多言贾祸、 丰富多彩、丰筋多 力、口多食寡、人多成王、人多口杂、人多力量大、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人多 势众、人多手杂、人多为王、人多一枝有益物裕一备有用、人多遮得眼黑、人多遮 黑眼兵多吃闲饭、人多嘴杂、人口众多、不可多得、夜长梦多。 少”所构成的成语: “少”所构成的成语具有 11 个:少言寡语、少吃俭用 、少安毋躁、少安无 躁、少私寡欲、少纵即逝、少条失教、少头缺尾、 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短吃少穿、 酒逢知己千杯少。 由“多”和“少”共同构成的成语: 30 由“多”和“少”共同构成的成语具有 9 个:千金不为多四两不为少、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少见多怪、积少成多、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争多论少、人多阙少、僧 多粥少、会少离多。 由“多”和“少”所构成的成语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上不对称。由“多”所构成的成语为 74 个,由“少”所构成的成语 为 11 个。这说明 由“多”所构成的成语明明超过于由“少”所构成的成语。从 “多”和“少”所构成的成语数量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多”和“少”在这个方面 也是不对称的,同时说明“多”的构词能力强于“少”。 二是感情色彩不对称。即褒义成语倾向于“多”。对于表示积极义的成语和 “多”组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都希望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好,而“多”表示 一种非明确量词,在语义上是上限的,而“少”在表量时是有极限的,再少也不能 少于 0。因此,由“多”所构成的成语大部分是表示美好的意思,而且表示程度很 高。例如:多福多寿、多生早生、多才多艺、多情多义、多劳多得等等。此外,表 示贬义的成语,有时为了强调,加深对这种判断的肯定,表示程度大的“多”就有 被选择的优势。如:多灾多难、多愁多病等。 2.1.2.“多”和“少”在修饰与被修饰方面的不对称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把“多”和“少” 定为形容词,表示数量的大小。在理论上,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决定了它们都可以和 名、动组合,可以做谓语中心语,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并且还可以与程度副词一起 做定语修饰名词。例如:太多/少;很多/少人;这么多/少的书。作谓语和定语时, 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称的。但在具体的运用中,两者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 2.1.2.1. “多”和“少”修饰名词的不对称 有关“多/少 ”和名词组合情况,在语法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多 /少+量+名”;第二类是“多/少+ 名”;第三类是“名+多/少”。在“名+多/少” 结构中,两者做谓语,形成对称关系。例如:机会多/少;奖品多/少。 此时两者在 语义上和分布上都是对称的。所以,下面 只对第一、二类结构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作 出说明: (1) “多/少+量+名”结构 31 “多/少+ 名”在“多/少+量+名”结构中,“多”可以进入,构成偏正结构, 如:多名群众、多篇文章、多种原因等。“少”则不能构成偏正结构,只能构成动 宾。如:少名群众(意思是缺失了一名群众)。此种结构中的“多”实际是“许 多”之意,是数词,而“少”没有此种用法。 (2)“多/少+ 名”结构 在“多/少+ 名”结构中,“多+名”组成词明明占优势,如: 多情/*少情 ;多民族/*少民族 ;多面体/*少面体;多才多艺/*少才少艺 ; 多事/*少事 ;多心/*少心;多话/*少话;多嘴/*少嘴。 同样是表示一种“量”,“多”可以用在数量词后表示不确定的零数。“少” 不具有这种功能。如:十多个人、两个多月、一斤多菜等。 2.1.2.2. “多”和“少”修饰动词的不对称 “多”和“少”都能修饰动词,“多”和“少” 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动词后 做补语。 作补语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 “动+多/少+(了)”(说多/少了,做多/ 少了);2. “动+多/少+(了)+(数量)+名” (说多/少了话,说多/少了两句, 喝多/少了酒)。从上述列出的两种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对称 的。 作状语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多/少+ 动词”(多/少看,多/少想,多 /少说);2. “多/少+ 动+了”(多/少写了,多/少说了,多/少买了);3. “多/ 少+动+(了)+名”(多/少说话,多/少说理,多/少干活);4. “多/少+动+了+数 量+名”(多/少喝了一杯酒,多/少说了一句话,多/少擦了一张桌子)。从形式上 看上述列出的四种结构,可以说是两者表现出形式上的完全对称。但,在语法意义 上却表现出不对称现象。从上面列出的四种结构,我们可以分为带“了” 和不带 “了”。在带有“了”的结构中,在语法意义上,是模糊量的对称。不带“了”的 结构,是与 “正数(大于 0)”和“0” 的对称。例如:少管、少来(这一套) 等。这里“少来、少管”的“少”是“不要”之意。意思是“不要来,不要管”。 这里的“少”不同于与它相对的“多”所表达的意义。 “多”表示量的增加,而 “少”却表示停止,禁止,而不是量的减少。类似的,在“少胡说! ”“少来这一 32 套!”“少耍贫嘴!”等句子中,“少”表示的数量是趋近于或等于零的,意思是 “不要胡说”“不要来这一套”“不要耍贫嘴”,“多”不能用在这里。 沈家煊(1999)做过这样的分析:在反义词涉及的量级上,存在着固有的方向 性:一根绳子不断地延长,结果还是绳子,但不断缩短的结果绳子就不存在了。 人 们一般把量级上靠近自然终端的看作否定项,而把量级无穷延伸的一端看作肯定 项。例如长度量级,自然终端为零,另一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据此,他分析了 “多”和“少”,“多”和“少”属于数量量级,自然终端为零,另一端可以无限 增多,“少”向零逼近,所以是否定项,“多”可以无穷多,所以是肯定项。由于 “少”是否定项,所以可以跟“胡说”“来这一套”“耍贫嘴”等消极意义的词或 短语相互搭配,而“多”是肯定项,如果和这些消极意义的词或短语搭配会形成语 义上的冲突。 此外,作为形容词的“多”可以修饰动词重叠式,如:多想想、多看看、多研 究研究等。“多”自身也可以重叠为“多多”修饰动词,如:“多多原谅/多多了解 /多多保重/多多关照/多多指正等”。两个重叠的 “多”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真诚 度”,其中蕴涵了更多的谦让、礼貌的成分, 而“少”则不具备这种功能。 2.1.2.3. “多”和“少”修饰形容词的不对称 可见,只有 “多” 能修饰形容词作补语。“少”不具备这个功能。如: 好多了/*好少了 ;漂亮多了/*漂亮少了;好得多/*好得少;高贵得多/*高贵 得少 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的形容词无论其感情色彩如何,都是有“多” 无“少”。 对于表示积极义的词和“多”组合,是可以理解的。 2.1.2.4. “多”和“少”受副词修饰的不对称 “多”和“少”经常受副词“很、不”的修饰,如:很多、很少、不多、不 少。但它们在运用中,也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1) “很多”和“很少” “很多”和“很少”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修饰名词、动词的时候。 当“很多、很少”修饰动词作状语时,一般只用“很少”不用“很多”如: 很少出去/*很多出去 33 很少动脑子/*很多动脑子 在“很少+ 动词”结构中, “少”的语义为“不经常 ”,与其相对的是“经 常”, 如:很少休息 – 经常休息等。而“很多”没有“经常”的意思,所以,在 这里只有“很少”没有“很多”。 此外,“很多”能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而“很少”却不能直接修饰名 词,如: (7)校园里有很多花草树木/ *校园里有很少花草树木 (8)书架上没摆很多杂志/* 书架上没摆很少杂志。 崔显军(1996)在《再谈“很多”与“很少”》中也指出“很少”除了能修饰 名词“人”而进入“很少+人+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外,不能修饰其他任何名词。 如: 很少人来/* 很少工人来。 很少人迟到/*很少著作出版。 他还指出,“很多”和“很少”是一对反义词。从语义角度看,“很多”是表 肯定意义的,往“大量”方面说;“很少”是表否定意义的,往“小量”方面说。 动词“有”也是表示肯定意义的,因为与它相对的“没有”是表示否定意义的。这 样一来,根据语义配置的规律,表肯定的“有”就不能与表否定的“很少”顺向搭 配,否则前后矛盾。即“有+很少”不成立。 “很少”具有副词性,可作状语,因此,动词“有”便可以受“很少”修饰, 组成“很少+ 有+名词或名词短语”。如:“很少有机会说汉语/*有很少机会说汉 语。” 因此,“很多”和“很少”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的关系,可分别用下面的对立式 表示: ① (有)+很多+名词 ② 很少+有+名词 “很多”还可以用做形容词的补语,而“很少”则不能。 如: (9)她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她比以前漂亮了很少。 (10)山里的空气比市区清新很多/*山里的空气比市区清新很少。 34 (2) “不多”和“不少” “少”前加否定词“不”,组成“不少”,表示许多之意,可以直接和名词组 合出现在句子里,如: (11)不少地方有毒蛇猛兽。 (12)有不少人向笔者提问。 “多”前可加“不”,组成“不多”表示少。但一般要单独使用,通常用在 对话中作为回答使用,不能直接与名词组合,如:*不多人/*不多钱。 2.1.3.“多”和“少”在充当句法成分方面的不对称 “多/少”进入句子或短语时,就它们本身而言,六大成分中它们不能用作定 语,其他成分都可以用。在主语、谓语、宾语三个成分中,不考虑语义选择问题, 二者的功能是差不多的。如: (13)多也好,少也好。(作主语) (14)机会多/机会少。(作谓语) (15)要多要少,随你的便。(作宾语) “多”和“少”都可以作状语或补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立,但另一方面,在 许多场合中只能用“多”不能用“少”或只能用“少”而不能用“多”。这表现出 相当大的不对称性。 2.1.3.1.“多”和“少”作状语 (1) 只能用“多”不能用“少” 在“多”有“多半”、“多数”义时。这时的“多”是用来陈述主语的,表示 主语的大多数,在这样的语境里不出现“少”来表示主语的少数。如: (16)孩子们五六成群的多在埠头上蹲着,坐着,或者伏着„„。(鲁彦《钓 鱼》) (17)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出山桃也多吐蕾„„。(鲁迅《风筝》) 这时用“多”的地方不可用“少”替换。而且,指少数时也不能用“少”作状 语。 “多”可表程度,“少”不能单独表程度,因此“多”可用来表示形容词和部 分动词的程度,作它们的状语,在这方面“多”自然占优势。如: 35 (18)再看,他脸上黑黝黝的,眼睛圆彪彪的,多有精神呀!(北大语料库) (19)你看看,共产党多厉害,朝鲜战争刚打完了没有几个月,就打我们财产的 主意。 (北大语料库)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表达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意思,与此 相关,往往用“多”。但也在反面的、消极的词语上用“少”这样总的意思还是积 极的。这在祈使句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例如:多尊重(老人)、多帮助、多努力、 多学习、多工作等等。从理论上讲,在上面例子也可以用“少”替换,变成“少尊 重老人、少学习、少工作等”,当然可以,但实际上只在特殊情况下出现而已。 (2) 只能用“少”不能用“多” “多”表程度作状语时不能再带补语“一点儿”。“少”与之相反,如果形容 词后面带有“一点儿”之类的补语,前面可以用“少”作状语,如: (20)少漂亮(一)点儿也可以嘛。 (21)少积极点儿。 实际上这里的“漂亮”、“积极”都暗含有贬义,即说话人认为已经过了头, 对这种“漂亮、积极”不满意。 像上面已经提到过,在消极性的词语上常用“少”作状语,如:少废话、少拍 马屁、少顶嘴、少多嘴等等。这些短语有凝固性很强,说明它们经常连用,换成 “多”就不成“话”了。 2.1.3.2. “多”和“少”作补语 “多”和“少”作补语时,在很多场合中, 只能用“多”不能用“少”, 如: 表示程度时,只能用“多”不能用“少”,所以形容词只能带表程度的“多” 作补语,而“少”不行。如:我们可以说“整齐多了”、“整齐得多”,却不能说 “*整齐少了”、“*整齐得少”。 从“很多”、“很少”来看,前面曾经说过,只有“很多”可以用做形容词的 补语,而“很少”则不能。 如: (22)她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她比以前漂亮了很少。 (23)山里的空气比市区清新很多/*山里的空气比市区清新很少。 36 从“多多”、“少少”来看,只有“多多”能作补语,本人在北大语料库找到 一个例子: (24)通过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工作,把拥护我们事业的人搞得多多的,实现 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北大语料库) 从“不多”、“不少”来看,差距较大时我们一般说“差多了”,而指差距少 时,不能说“差少了”、“差得少”,而要说“差得不多”。如: (25)比赛从头到尾都咬得很紧,前3局都是两分的输赢,最后一局比分也差 得不多。(北大语料库) “不多”虽是“少”之意,却不能用“少”代替的。在《北大语料库》也没有 找到“差少了”、“差得少” 、“差得不少”的实例。 2.2. “多”和“少”在语义方面的不对称 本人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两词的解释列出对比如下: “多”的各种义项 多¹ ① 【形】:数量大(跟“少、寡”相对)。例如:多年、多种 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 ② 【动】: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 (跟“少”相对)。例如:这句话多了一个字/ 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 ③ 【】过分的;不必要的。例如:多心、多嘴、多疑。 ④ 【数】:(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例如:五十多岁/两 丈多高/三年多。 ⑤ 【形】: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例如: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 看得多。 ⑥ 多² 【名】:姓。 【副】:① 用在疑问句里, 问程度或数量。例如:他多大年纪? / 你知道天安门多高? 注意:大都用于积极性的形容词,如:“大、高、 长、远、粗、宽、厚”等等。 ②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例如:你 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 /这问题多不简单哪!③指某种程度。例如:无论 37 山有多高,路有多陡, 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少”的各种义项 ① 【形】:数量小(跟“多”相对)。例如:少量/ 少见多怪。 ② 【动】: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跟“多”相对)。例如:张 算错了,少一块钱/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 ③ 【动】:丢;遗失。 例如:屋里少了东西。 ④ 【动】:亏欠。 例如: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 ⑤ 【副】:暂时;稍微。例如:少候/少待。 从上面列出“多”与“少”的各种义项我们可以看出,两词之间在语义义项方 面存在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 从语义义项来看,多¹①、多¹②分别和少①、少② 是对称的。 多¹①表示数量大,少①表示数量小。比如:人多,人少。这里的“多”和 “少”是对称的。 多¹②可以表示添加,多于原来预定的数量。比如: (26)你给我的钱多了一百块。 (27)杭州一个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角落,一家偏僻得不能再偏僻的奶茶店, 店里坐着三个人。 为什么是三个人?为什么无论多浪漫的镜头里,都会多出一个顾余笑? 杜晓朦显然很不乐意接受这样的画面。她很不客气地说道:“顾余笑,你有没 有觉得这里多了一个人?” (紫金陈《少年股神》) (28)账算错了,多一块钱。(现代汉语词典) “多”的这个义项相当于“多余”之义,可以跟少②表示“缺少”之义对称 的。 但多¹③、④、⑤、⑥这四个义项和多²①、②、③这三个义项是“少”缺少 的,而少③、④、⑤这三个义项是“多” 缺少的,换句话说,它们是两词之间在语 义义项上是不对称的。通过以下的表格将两词对比,可以了解得更清楚一些。 38 “多与少”的词义对比表 数量大(跟“少、寡”相对) 数量小(跟“多”相对) 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 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缺少 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 (跟“多”相对) 相对) 过分的;不必要的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 表示相差的程度大 多 名,姓 少 用在疑问句里, 问程度或数 量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 指某种程度 丢;遗失 亏欠 暂时;稍微 2.2.1.“多”可用在数词后表示概数而“少”不可以 “多” 用在数词后可以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是一种概数,而“少” 则不具备这种功能。如: 五十多岁/*五十少岁 两丈多高/*两丈少高 三年多/*三年少 2.2.2.“多”可用在感叹句里而“少”不可以 “多”能指某种程度,而“少”不能。如: (29)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 他总是走在前面。 (30)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39 可见,“多”可用来表示形容词和部分动词的程度,做它们的状语(和补 语),在这方面,“多”自然占优势。如: (31)你看这多气人啊! (32)多丢人啊! (33)多没有面子啊! “多”含有夸张语气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多用于感叹句中。《现代汉语句典》 中认为感叹句有五种,其中一种是带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和语气词。 如:多美的月色啊!/我这多惨啊! 并且,“多 ”在语调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通 常拉长并调高声调,从而突出其强调意味。这里的“多”是副词,相当于“多 么”,与“多么”可以自由替换。“多么”也可以省略为“多”而表达效果是一样 的。“少”没有这样的用法。但要注意的是,作补语时只用“多”,不用“多 么”。 “这么”、“那么”总是与“多”搭配,而排斥“少”。因为它在表示程度、 数量时往往含有夸张的性质,这种性质又与“多”一致。如: (34)那么多部门根本不管农民的事,却为什么都要农民出钱养活呢?(北大 语料库) (35)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 (老舍《茶馆》) (36) 你可混了这么多年,必定有点底! (老舍《茶馆》) 以上例子都不能用“少”替换。但在做谓语时,可以说“那么少”,如: (37)空中呢,在这海边的天空是最可爱的,尤其是春秋的时候,晴天的日子 那么多„„(王统照《青岛素描》) “晴天的日子那么多”也可以说是“晴天的日子那么少”。 “这么”、“那么”也有强调少的时候,但从组合关系来看它们往往并不跟 “少”搭配,而跟“一点儿”、“几”、“一”、“两”等搭配。例如《现代汉语 八百词》在所举“那么”、“指示数量少”的三个例子中都有“一”或“点儿” (357 页)“这么”指数量少的两个例子中有“几”和“两”, 都不是直接跟 “少”搭配。《现代汉语八百词》还说:但如句子里有“只、就、才”等副词, “那么”加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跟加相应的消极意义的形容词的意义没什么两样。 40 “多”也如此,“只有那么多”可以等于“那么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多”的 优势。 2.2.3.“多”可用在疑问句里表示询问而“少”不可以 “多”有一个很突出、很特别的用法,即在疑问句中“多”可以用来表示询问, 如:你回家多久了?/这孩子多大了?在这样的问句中,“多”的询问是针对它表数 量这一特性的,“少”没有数词的性质,是不可以用在问句中询问数量的。在这种 疑问句重大都是积极性的形容词,如:大、高、长、远、粗、宽、厚等 2.2.4.“多”可表比较表示相差的程度大而“少”不可以 “多”表示相差的程度大,如: (38) 他比我强多了。 (39) 这样摆好看得多。 可见,“多”和“少”的词义赋予它们蕴含有比较之义,日常使用中很自然地 透露出比较的意思。像上面已提过,差距较大时我们一般说“差多了”。而指差距 少时,不能说“差少了”,而要说“差得不多”(如:比赛从头到尾都咬得很紧, 前3局都是两分的输赢,最后一局比分也差得不多)。“不多”虽是“少”之意, 却不能用“少”代替的。 2.2.5.“少”可表示相欠义和丢失义,而“多”却没有这个义项 “少”作为动词却有着“多”所不具有的两个典型语义,“少”可以表示一种 数量上的相欠关系,例如: (40)你少我三块钱。 (41)你少我一顿饭呢。 (42)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 这里的“少”是“欠”的意思。同时,“少”还有丢失、遗失之义,例如: (43)我一进屋发现少了一本书。 (44)屋里少了东西。 这两个义项是“少”作为动词体现出的特有意义。 2.3. “多”和“少”不对称现象的原因分析 2.3.1. 词性差异 41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已指出“多”具有数词、形容词、动词、 副词四种词性,而“少”只有形容词、动词两种词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多” 比“少”多了两种词性。词性的差异引起了“多”与“少”在使用中的不对称现 象。因为,不同的词性决定着不同的语法功能,所以“多”比“少”多了作为数词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和作为副词,用在疑问句中,询问程度、数量,在感叹 句中表示夸张意味的功能。 2.3.2. 语义原因 汉语中的词都处在一定的语义场中。语义场作为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体现了义 位的关系、区别。任何语言都追求经济原则,汉语也不例外,为了交际便利,在语 义场的划分中就出现了二值倾向,不但把外部世界中二元的,而且把一些多元的甚 至是无限的事物,都用二元语义场反映出来,如:“是非”、“美丑”等。“多 少”也是用二元语义场反映出来的。“多”和“少”的对立就体现了这种二值倾向 的对立,但“多”在与“少” 对立的同时还与“寡”(多情/寡情),与“单 (独)”(多民族国家/单民族国家),与“一”(多方/一方),与“无”(多情/ 无情,多心/无心)形成对立,这样“多”就实现了多值倾向的对立。当“多”和 “少”涉及的语义场的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出现交叉时,也就造成了它们在使用中 的不对称现象。 此外,“多”所具有的附加义也许也是“多”和“少”出现不对称现象的原因 之一。附加义属于语言表达的内容,它不能直接被人感知。义位附加义的表现者则 是附加义存在的外壳、载体,它们都是形式的,可以发现的。“多”的附加义体现 出情感意义,如:多多指正、多多原谅中体现出说话者礼貌、兼虚的情感态度。 “多”修饰形容词,如:多漂亮啊!体现出喜欢、赞叹的感情。 2.3.3. 认知原因 2.3.3.1. 积极性原则 上面曾经说过,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表达积极的正面的肯定的 意思,与此相关,往往用“多”。在反面的消极的词语上却用“少” ,这样总的意 思还是积极的。这在祈使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作状语时: 42 多尊敬(老人)、多帮助、多努力、多工作、多学习、多了解(情况)、多读 书、多动脑筋等。 反过来,在消极的情况下,一般用“少” 作状语,如: 少多嘴、少废话、少拍马屁、少惹事儿等等。且,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词具有凝 固性很强,说明它们经常使用,换成“多” 就不成“话” 了。 如我们不说:* 多 多嘴、* 多废话、*多拍马屁。 此外,人们都希望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好,而“多”表示一种非明确量词,如: 好多了、好得多、近得多等。在语义上是上限的,“多”用来表示相差的程度大, 符合人的心理。而“少”在表量时是有极限的,再少也不能少于 0。 2.3.3.2. 礼貌原则 在“多多+V”的组合中,“多”的实词义已经虚化,并不表示实际的动词所作 为的程度或者引发的结果的实际的量。 两个重叠的“多”表示说话人自己的“真诚 度”,其中蕴含了更多的谦让、礼貌的成分。 这样看来则更多地体现语用上的特 点。 此外,像“少胡说!”、“少贫嘴”、“少装傻”等这种说法也是人们在交际 中遵循礼貌原则的体现。这种结构中的“少”其实是表示一种“不要、禁止”之 意。 2.3.3.3. 交际的习惯 在日常交际中,也许是由于交际的习惯,也可以发现它们使用的不对称现象。 如:在“~不~ ”格式中,在不知数量多少的情况下,一般提问说:“多不多?”。 只有在设想少或是担心少时才会说“少不少?”,如:“送这个礼物给她,你觉得 少不少啊?”。问人有多少时,一般问:“人多不多?”回答可以说“多,全场都 是人”如果要表达人少时,一般说:“很少,没几个人。”或“不多,没几个 人”。“拿五本书,多吗?”。当然,也可以说“少吗?”,但“多”使用频率要 高些,只有在确定少的时候,对话中可能用“少不少”、“少吗”来提问。 小结 综上所述,本章主要研究“多”和“少”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不对称现象。并 对其的不对称现象做出解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43 从语法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1. 构词方面:通过“多”和“少”的构词数,我们发现“多”的构词能力明 显强于“少”。从所收录的词语分析“多”和“少”构词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对称和 不对称现象,我们发现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这种情况又可以分为词 形对称,意义对称;词形对称,意义不对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这种情况分为 有“多”无“少”类和有“少”无“多”类。 2. 使用频率方面:通过“多”和“少”的使用频率和“多/少+ 同一个语素” 的使用频率,发现“多”和“少”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多”的使用频率高于 “少”,“多+同一个语素”的使用频率也高于“少+同一个语素”。 3. 构词语序方面:“多”和“少”在构词语序上也是不对称的,体现在有 “多少”而没有“少多”的说法等。 4. 固定短语方面:这一部分主要谈到由“多”和“少”所构成的成语。从所 收录的成语上看,由“多”所构成的成语比“少”所构成的成语多,而感情色彩也 不一样。 5. 从“多”和“少”修饰与被修饰方面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 6. 从“多”和“少”充当句法成分方面,特别是“多”和“少”作状语、补 语都存在不对称现象。 从语义方面得出以下结论: 1.“多”可用在数词后表示概数而“少”不可以。 2.“多”可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含有夸张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而 “少”不可以。 3.“多”可用在疑问句里表示询问(大都用于积极性的形容词)而“少”不可 以。 4.“多”可表比较表示相差的程度大而“少”不可以。 5.“少”可表示相欠义和丢失义,而“多”却没有这个义项。 对“多”和“少”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探析,我们发现除了 两者词性差异以外,两者在语义上也存在着差异。“多”与“少”各自所具有的独 特意义及认知基础也是造成它们不对称的原因。 44 第三章:现代汉语“多、少”的不对称与越南语对比 3.1.越南语反义词现象 3.1.1. 越南语反义词的定义 反义词是一个不简单的现象,对反义词提出的定义也不完全同一。但,所有概 念所提到的共同特点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最常见并得到大家公认的概念是: “Từ trái nghĩa là những từ có ý nghĩa đối lập nhau trong mối quan hệ tương liên. Chúng khác nhau về ngữ âm và phản ánh những khái niệm tương phản về logic.” (按 Mai Ngọc Chừ、 Vũ Đức Nghiệu 、 Hoàng Trọng Phiến,《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教育出版社,河内, 1997) (意思是说 反义词是在相互对应关系内具有相反意义的词。它们有不同的发音和反映着逻辑性 对立的各种概念。) 3.1.2. 越南语构成反义词的条件 本人参考教育出版社的《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iệt Nam》对反义词的构成条件进 行总结如下: 3.1.2.1. 都会出现在同一个语境 两个反义词都会出现在同一个语境,如:người khôn(聪明的人) – người dại (愚蠢的人); no bụng đói con mắt(腹饱眼馋,贪得无厌 – 指贪心大,老不满足); dốt đặc hơn hay chữ lỏng(宁作睁眼瞎;不作半瓶醋)等。这一点要求双方的词性必 须相同,双方的语体色彩也要有一致性。 3.1.2.2. 从形式上看,两个反义词一般有相同的音节数目 两个反义词在形式上看,一般有相同的音节数目,如:ra(出) – vào(进), trong(内) – ngoài(外), lên(上) – xuống(下), mừng(高兴)– lo(担心), nặng nề(沉重) – nhẹ nhàng(轻巧); buồn bã (烦闷)– vui vẻ(高兴)等。 3.1.2.3. 反义词双方必须表示同类的事物或概念 有些词语在语境上是对立的,但它们不是一对反义词,因为它们没有表示同类 的事物或概念。如:Nhà này tuy bé mà xinh (这间房小而漂亮); Cô ấy đẹp nhưng lười(她漂亮但懒惰)。这里的 bé (小)– xinh(漂亮)、đẹp(漂亮) – lười (懒 惰)看上去是对立的,但它们不是反义词,因为它们不是同类的事物或概念。反 45 而,“cao 高”和“thấp 低”是一对反义词,因为它们都表示同类的概念,都指某人 的身高或某种东西的高度。 3.1.3. 越南语反义词的不对称现象 因为越南语也存在多义词和同义词的现象,所以一个词不仅和一个词构成反义 关系,而且还可以与多个词构成反义关系,如: cứng (硬) – mềm(软): Chân cứng đá mềm(脚硬石软:意思是“有志事必 成”) cứng (硬)– dẻo(韧): Thép cứng thay cho thép dẻo (硬钢代替韧钢) cứng(硬) – nhũn(柔软): Khi quả xanh, vỏ cứng; khi chín, vỏ nhũn. (当果实 还没熟,其果皮一般很硬,当熟时,其果皮就变柔软。) 但,在上面的三对反义词,“cứng – mềm”的这一对反义词是最突出的,有最 高的出现频率。(按 Mai Ngọc Chừ、 Vũ Đức Nghiệu 、 Hoàng Trọng Phiến,《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教育出版社,河内, 1997) mềm(软) – cứng(硬):Chân cứng đá mềm (脚硬石软:意思是“有志事必 成”) mềm(软) – rắn(刚): Mềm nắn rắn buông(欺软帕硬:意思是欺负软弱 的,害怕强硬的。) già (老)– trẻ(幼) : Dìu già, dắt trẻ (扶老携幼:意思是扶着老人,搀着小 孩。形容所有的人都出动了,老人、小孩也不例外。) già (老)– non(嫩): Già trái non hột(外强中干:意思是外表上好像很强 大,实际上很空虚) 3.2.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3.2.1. 现代汉语“多”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本人主要参考《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和《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网络版) 得出以下总结: 3.2.1.1. “多”作为构词词素相当于越南语的“đa” 越南语由“đa”构词的词语非常多。本人在《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收集 到 73 个词,如:đa âm, đa âm hóa, đa bào, đa bệnh, đa bội, đa cảm, đa canh, đa cùng, đa 46 chiều, đa dạng, đa dạng hóa, đa dâm, đa diện, đa dịch vụ, đa dụng, đa đa, đa đa ích thiện, đa đảng, đa đinh, đa đoan, đa giác, đa hình, đa huyết, đa khoa, đa liên, đa mang, đa mưu, đa mưu đa kế, đa năng, đa ngành, đa nghi, đa nghi như Tào Tháo, đa nghĩa, đa ngôn, đa ngôn đa quá, đa nguyên, đa nguyên luận, đa phần, đa phu, đa phương, đa phương hóa, đa quốc gia, đa sắc, đa sầu, đa sầu đa cảm, đa sinh tố, đa số, đa số áp đảo, đa số quá bán, đa số tuyệt đối, đa số tương đối, đa sự, đa tạ, đa tài, đa tài đa tật, đa thần, đa thần giáo, đa thê, đa thiểu, đa thọ đa nhục, đa thời, đa thủ, đa thức, đa tiết, đa tinh thể, đa tình, đa trá, đa tri, đa túc, đa tư lự, đa tư đa lự, đa văn, đa xử lí. 这里的“đa”意思是“nhiều”,但主要作为构词词素而不单独成词(除非是指 一种树木的名称)。另,由“đa”构词的词语多数用于书面语,多出现为专业术 语,甚至有些词语是在实际运用中很少出现的。如:đa đa ích thiện、đa thiểu 等。 3.2.1.2.“多”作为形容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nhiều”、“lắm”。如: (45)他有很多钱 。Anh ấy có rất nhiều/ lắm tiền. (46)多年不见,我差点没认出他。(北大语料库)Nhiều năm không gặp, tôi suýt không nhận ra anh ta. 但“nhiều”、“lắm”的感情色彩却不一样,“nhiều”比较中性,但“lắm” 却有贬义色彩,多数用于口语,如:lắm mồm, lắm lời(多嘴)、lắm chuyện(多嘴 多舌)、lắm điều(嘴多舌长)、ăn lắm thế(吃得太多了)、nói lắm thế(说得太多 了)等 3.2.1.3.“多”作为动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thêm”、“thừa”、“thừa ra”、 “dôi ra”、“dư”。如: (47)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嘴。(北大语料库)Thêm một người là thêm một cái miệng.) (48)这句话多了一个字。(现代汉语词典)Câu nói này thừa/ dư một chữ. (49)你的钱给多了。(现代汉语词典)Tiền anh đưa thừa/ dư rồi. 3.2.1.4. “多”作为副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bao nhiêu”、“bấy nhiêu”、“thế nào ”、“biết bao”。如: (50)他多大年纪?(现代汉语词典)(Anh ấy bao nhiêu tuổi?) 47 (51)这问题多不简单啊!(现代汉语词典)(Vấn đề này không đơn giản chút nào!) (52)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现代汉语词典)(Bất cứ núi cao và đường dốc thế nào, anh ấy vẫn đi trước mọi người./ Dù cho núi có cao bao nhiêu, đường có gập ghềnh bấy nhiêu, anh ấy vẫn luôn đi trước mọi người.) “ 多 ”作 副 词有 时候 相 当于 越南 语 的 “Đa số” 、 “đa phần” 、“ phần lớn”。如: (53)飞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北大语料库) Con thiêu thân đa số/ đa phần/ phần lớn hoạt động vào ban đêm. (54)考期多在秋季八月。(北大语料库) Kỳ thi đa số/ đa phần/ phần lớn vào tháng 8 mùa thu. 3.2.1.5. “多”作为数词相当于越南语的“hơn”、“ngoài”。如: (55)他五十多岁了。Anh ấy hơn/ ngoài 50 tuổi rồi. (56)三年多了。Hơn/ ngoài ba năm rồi. 3.2.2. 现代汉语“少”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对比 3.2.2.1.“少”作为构词词素相当于越南语的“thiểu” 越南语由“thiểu”构词的词语却很少。本人在《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 《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只找到几个词,如:thiểu não、 thiểu năng、thiểu số。 这几个词 也多数用于书面语。 3.2.2.2.“少”作为形容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ít”。如: (57 )冬天一般天气干燥,下雨机会少。 (北大语料库) Mùa đông thông thường thời tiết khô hanh, khả năng mưa ít. (58)许多人都在发牢骚,但很少人想到自己的责任。(北大语料库)Nhiều người đều đang cằn nhằn, song rất ít người nghĩ đến trách nhiệm của mình. “少”有时候相当于越南语的“yếu” 、“kém”。如: (59)力少而不畏强。《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Sức yếu nhưng không sợ cường quyền. 3.2.2.3. “少”作为动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thiếu”、“mất”、“bớt”、“bớt đi”、“nợ”。具体如下: 意思是“缺少”相当于“thiếu”,与“dư”、“thừa”对立。如: 48 (60)账算错了,少一块钱。(现代汉语词典)Sổ tính sai rồi, thiếu một đồng. (61)全体同学都来了,一个没少。(现代汉语词典)Toàn bộ học sinh đều đến cả, không thiếu một ai. 意思是“丢、遗失”相当于“mất”。如: (62)屋里少了东西。(现代汉语词典) Trong phòng bị mất đồ đạc. (63)家里多了一把黄伞。这才深切地体会到,家里多了东西远比少了东西可 怕。(北大语料库)Trong nhà có thêm một cái ô vàng. Điều này khiến tôi hiểu được sâu sắc rằng, trong nhà thêm đồ còn đáng sợ hơn nhiều là mất đồ. 意思是“使少、减少”相当于“bớt”、“bớt đi”,与 “thêm”对立。如: (64)今天多我一个人,少我一个人,全无关系。(北大语料库)Hôm nay thêm tôi, hay bớt tôi, hoàn toàn không liên quan gì. 意思是“亏欠”相当于“nợ”、“mắc nợ”。如: (65)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现代汉语词典)Tiền nợ người ta đều trả hết rồi. 3.2.2.4. “少”作为副词多数相当于越南语的 “tạm thời”、“một chút”。如: (66)“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北大语料库) Bồi bàn rất hòa nhã nói “Tiên sinh, xin ngài tạm chờ một lát” (67)“新闻发完后,务请少待,有话面谈。”(北大语料库) Sau khi tin tức phát đi, xin hãy chờ một chút, có chuyện phải nói. “少”的这种用法也很少出现,在《北大语料库》只找到 3 个例句。 3.3.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nhiều”和“ít”对比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把“多”和“少”定 为形容词,表示数量的大小。《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和《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 (网络版)都把“nhiều”和“ít”定为形容词,也表示数量的大小。因此,这时候 “多”和“少”相当于越南语的“nhiều”和“ít”。 本人从“多”和“少”作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表数量的形容词的角度来与越 南语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多”和“少”相对于越南语的“nhiều”和“ít”。以 下将现代汉语“多”和“少”与越南语“nhiều, ít”做对比。 3.3.1. 越南语“nhiều”和“ít”对比 49 3.3.1.1. 从构词方面对比 本人从胡志明出版社出版的《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 》和《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网络版)收集所有有关由“nhiều”和“ít”所构成的词语,结果如下: 由“nhiều”所构成的词语有 12 个:Nhiều áo thì ấm, nhiều người thì vui;Nhiều con giòn mẹ;Nhiều làm phúc, ít làm duyên;Nhiều nhặn;Nhiều nhõi;Nhiều no, ít đủ;Nhiều sãi không ai đóng cửa chùa;Nhiều thầy thối ma, nhiều cha con khó lấy chồng;Nhiều thóc nhọc xay;Nhiều tiền hoàng cầm, hoàng kì, ít tiền rễ si, rễ mái; Nhiều tiền thiên niên vạn đại, ít tiền làm lại làm đi;Nhiều chuyện. 由“ít”所构成的词语 16 个:Ít bột không nặn được nhiều bánh, ít chắt chiu hơn nhiều phung phí, ít có, ít lâu, ít lời, ít ngài dài đũa, ít nhất, ít nhiều, ít nữa, ít oi, ít ỏi, ít ra, ít thầy đầy đẫy, ít tuổi, ít xít ra nhiều, in ít. 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还发现由“nhiều”所构成的词语还有这样三个词: nhiều lời、nhiều nhất、 nhiều tuổi。 从上面所收录的词语,本人对由 “nhiều”和“ít”构词的词语在形式和意义上 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也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意义对 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这二种又分为两小类:有“nhiều”无“ít”类和有“ít” 无“nhiều”类。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种:词形对称、意义对称 在这种情况,本人找出三个例子,如: Ít lời(很少说话)/nhiều lời(多说、多嘴) (68)Trong nhà Quý nhường nhịn ít lời hơn cả vợ con. (Nguyễn Khắc Trường) (69)Không cần nhiều lời. (Tên bài báo trên trang Lao Động) Ít nhất(至少)/nhiều nhất(至多) (70)Mở một cái nhà băng ít nhất cũng phải có mười vạn bạc vốn. (Nhất Linh) (71)10 clip lan truyền online nhiều nhất thập kỷ qua. (Tên bài báo trên trang Tin nhanh Việt Nam) Ít tuổi(年龄小)/nhiều tuổi(年龄大) (72)Còn ít tuổi chưa muốn lập gia đình. (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 online) 50 (73)Cặp đôi nhiều tuổi nhất thế giới kết hôn. (Tên bài báo trên trang Tin mới) 第二种:词形不对称 (1)有“nhiều”无“ít”类 Nhiều nhặn (多) (74)Nhiều nhặn gì đâu, anh cứ cầm về cho các cháu. Nhiều nhõi(多) (75)Hạng người cầm bút trong xứ không nhiều nhõi gì. (Nguyễn Tuân) Nhiều chuyện(多嘴) (76)Anh ấy là người nhiều chuyện. 像下面由“nhiều”所构成的词语都算是固定短语,它们的凝固性比较强,用 “ít”来替换就不可成立的,如: Nhiều áo thì ấm, nhiều người thì vui Nhiều con giòn mẹ Nhiều làm phúc, ít làm duyên Nhiều no, ít đủ Nhiều sãi không ai đóng cửa chùa Nhiều thầy thối ma, nhiều cha con khó lấy chồng Nhiều thóc nhọc xay Nhiều tiền hoàng cầm, hoàng kì, ít tiền rễ si, rễ mái Nhiều tiền thiên niên vạn đại, ít tiền làm lại làm đi。 (2)有“ít”无“nhiều”类 Ít có(罕有,很少有) (77)Nhưng thông thường những trận càn như thế rất ít có hiệu quả. (Chu Lai) Ít lâu(不久) (78)Bẩm lạy ông lớn, ít lâu nay con về nhà quê. (Nguyễn Tuân) Ít nhiều(多少) (79)Và bọn đánh thổ thì uể oải vơ tiền được, và buồn nhớ đến một cái bóng người đã mượn ít nhiều tiếng tơ mà tô vẽ nhiều cho lắm buổi đố chữ lấy tiền. (Nguyễn Tuân) Ít nữa(不久) 51 (80)Việc này ít nữa rồi ai cũng biết. Ít oi(稀少) (81)Số lượng người xem ít oi. Ít ỏi(稀少) (82)…cúc áo, giấy lơ, một trăm thức lặt vặt qua lại trên ngón tay nhỏ của thiếu nữ, vừa quý báu lại vừa ít ỏi. (Thạch Lam) Ít ra(至少)(相当于“ít nhất ”) (83)Nếu chàng ít ra cũng phải được thế này thì hãy lấy...(Tên bài viết trên trang “Tin mới”) Ít xít ra nhiều (84)Tính chị ta có ít xít ra nhiều. In ít(较少) (85)a. Dù chỉ tin Thảo in ít nhưng Vọng cũng đâm ra hoang mang khôn tả. (Mường Mán) b. Chơi bời in ít đi, con ạ. (Ma Văn Kháng) 像下面由“ít”所构成的词语也都算是固定短语,它们的凝固性比较强,用 “nhiều”来替换就不可成立的,如: Ít bột không nặn được nhiều bánh Ít chắt chiu hơn nhiều phung phí Ít ngài dài đũa Ít thầy đầy đẫy 从上面所收录的词语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的结论: 1.“nhiều”的构词数目为 15 个,“ít”的构词数目为 16 个,“nhiều”的构词 数目和“ít”的构词数目相差不大。这一点跟汉语里的“多”和“少”不一样。汉语 里, “多”的构词数目多于“少”的构词数目。 2. 我们对由 “nhiều”和“ít”构词的词语在形式和意义上进行分析,我们也发 现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意义对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第二种还 分为两小类是有“nhiều”无“ít”类和有“ít”无“nhiều”类。 3.3.1.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1) 从修饰名词方面对比 52 Nhiều/ít + 名: 对称:都可以与名词搭配。我们可以说:nhiều tiền、nhiều lời、nhiều chuyện、 nhiều người、…又可以说:ít tiền、ít lời、ít chuyện、ít người、 名+ Nhiều/ít: 对称: 两者作谓语,形成对称关系。如:lợi nhuận nhiều/ lợi nhuận ít (2) 从修饰动词方面对比 Nhiều/ít + 动: 不对称:“nhiều+动”不可以成立。我们不能说:*nhiều thấy、*nhiều nghe、 *nhiều có người đến、*nhiều vui、*nhiều nói、…但,“ít+动”却可以成立,如:ít thấy( 罕见)、ít nghe( 罕闻)、ít có người đến( 人迹罕至)、ít vui (寡欢 )、ít nói (寡言)等。 动+ Nhiều/ít: 对称:“nhiều”、“ít”在这种结构是动词的补语,两者在这种情况是对称 的。我们既可以说:nói nhiều、nghe nhiều、học nhiều、viết nhiều、đi nhiều nơi、… 又可以说:nói ít、nghe ít、học ít、viết ít、đi ít nơi。 (3) 从受副词修饰方面对比 Nhiều/ít + 副: 对称:“nhiều/ ít +副”都可成立,如:Nhiều lắm/ ít lắm, nhiều quá/ ít quá, nhiều vô cùng/ít vô cùng, nhiều hết sức/ ít hết sức… 副+ Nhiều/ít: 对称:两者都是形容词,因此都受“很”、“非常”、“不”等副词的修饰, 如:Rất nhiều/ rất ít, vô cùng nhiều/ vô cùng ít, không nhiều/ không ít. 3.3.1.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在胡志明出版社出版的《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 》及《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 (网络版)中都把“nhiều”和“ít”定为形容词,表示数量的大小。 作主、谓、宾时,两者是差不多的。如: (86)Nhiều nhưng không tinh nhuệ, ít mới tốt. (作主语) (87)Ăn nhiều, làm ít.(作谓语) 53 (88)Muốn nhiều muốn ít, tùy anh.(作宾语) “nhiều”、“ít”都可以单独作定语,如:Anh ấy có nhiều/ ít tiền。这一点与汉 语里的“多”、“少”不一样,“多”、“少”不可以单独作定语。 “nhiều”、“ít”作状语、补语时存在着不对称现象。“nhiều”不可以放在动 词前,但“ít”却可以放在动词前像“少”一样作状语,如:ít nói một chút là tốt (少说一点儿就好。) “nhiều”和“ít”都可以作补语,但,它们后面用的“叹词”却不一样,感情 色彩也不一样。 “动+nhiều+vào”用于一般句子的意思即命令或者劝听话者多作谋事。若这类 句子带有讽刺意味,则表示说话者的不满和责怪的意思。 如: (89)Ăn nhiều vào!/* Ăn ít vào. (90)Chơi nhiều vào!/* Chơi ít vào. (91)Nói nhiều vào!/ * Nói nhiều thôi. 在例子(89)、(90)、(91)中,说话人想对方多做某事,例(89)鼓励对 方多吃一点儿,例(90)鼓励对方多玩一点儿,例(91)鼓励对方多说一点儿,但 进入带有讽刺意味的句子中则表示说话者的不满和责怪的意思,如:Ăn nhiều vào, giờ béo quay ra./ Chơi nhiều vào, giờ ốm nằm đấy./ Nói nhiều vào, cho rát cổ bỏng họng ra。 “动+ ít+thôi”用于一般句子的意思即劝听话人不要做某事或某一动作应该减 少。如: (92)Ăn ít thôi!/ *Ăn nhiều thôi. (93)Chơi ít thôi!/ *Chơi nhiều thôi. (94)Nói ít thôi!/ * Nói ít vào. 例(92)劝对方不要吃了或少吃一点儿,例(93)劝对方不要玩了或少玩一点 儿,例(94)劝对方不要说了或 少说一点儿。 54 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在“nhiều”后面,多用叹词“vào”;在“ít”后面,多用 叹词“thôi”(或可用“đi”来替换)。叹词 “thôi”、“đi”用在句末多表示商 量、提议、请求、命令、感叹等语气。 “nhiều”和“ít”都可以重叠成“nhiều nhiều”和“ít ít”作补语,如: (95)Anh hãy mua nhiều nhiều vào!(你多买一点儿!) (96)Nói ít ít thôi! (少说一点儿!) 但一般“ít ít”重叠后读音有所变化,读成“in ít”。例(96)可以说成: “Nói in ít thôi! ”而意思不变。 这一点与汉语里的“多”与“少”不一样。“多”可以重叠为“多多”作补 语,如:“其部队纪律严明,部伍整肃,甚至比官军还强得多多。”(北大语料 库)但“少”却不可以重叠作补语(在《北大语料库》没有找到有关“少少”作补 语的实例)。 3.3.2. 现代汉语“多”与越南语“nhiều”对比 3.3.2.1. 从构词方面对比 由“多”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61 个,由“nhiều”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15 个。 这表明 “多 ”的 构词 数目 多于 “ nhiều ”的 构词数 目, “多 ”的 构词 能力 强于 “nhiều”。 3.3.2.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1) 从修饰名词方面对比 多/Nhiều + 名: “多+名”一般组成词,如:多嘴、多情、多愁、多心等,在越南语中“nhiều + 名 ” 也 可 以 成 立 , 我 们 可 以 说 : nhiều tiền 、 nhiều lời 、 nhiều chuyện 、 nhiều người、…但在“nhiều+名”的结构中,“nhiều”作为定语,修饰名词。 名+多/ Nhiều: 在这种情况,“多”和“nhiều”作句子中的谓语,形成对称关系。如:利润多 /lợi nhuận nhiều。 (2) 从修饰动词方面对比 多/Nhiều + 动: 55 不对称:“多+动”可以成立,如:多说、多听、多见等,但“nhiều+动”却不 可以成立。我们不能说:*nhiều thấy、*nhiều nghe、*nhiều có người đến、*nhiều vui、*nhiều nói、… 动+ 多/Nhiều: “动+多/nhiều” 都可以成立。 “动+多”如:说多(不知是真的不多,还是不愿说多)、吃多(劳碌的人, 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 “动+ nhiều”如:nói nhiều、nghe nhiều 、học nhiều 、viết nhiều 、đi nhiều 、… (3) 从受副词修饰方面对比 多/Nhiều + 副: 不对称:“多+副”:不可以成立,但“nhiều +副”却可以,如: Nhiều lắm, nhiều quá, nhiều hết sức, nhiều vô cùng… 这种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修饰语在前,越南语修饰语在后。 副+ 多/Nhiều: 对称:因为“多”和“nhiều”都是形容词,所以都受副词的修饰。如:很多 /Rất nhiều;非常多/vô cùng nhiều;不多/không nhiều. 3.3.2.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多”和“nhiều”作主、谓、宾时,两者差不多相同。如: (97)其实,多也多不到哪里去。(作主语)Thực ra, nhiều cũng không nhiều là bao. (98)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作谓语)Người sống từ “các khoản thu tài chính” càng ngày càng nhiều. (99)说多说少,都行。(作宾语)Nói nhiều nói ít, đều được. 在作定、状、补时,两者却存在不对称现象。在汉语中,“多”不直接作定 语,但在越南语中,“nhiều”可以直接作定语。如: (100)Anh ấy có nhiều tiền. (他有很多钱/*他有多钱。) (101)Ở đây có nhiều hoa. ( 这里有很多花/*这里有多花。) 56 汉语里的“多”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动词后作补语。越南语里的“nhiều” 可以作补语,如:ăn nhiều một chút (多吃一点儿)。但“nhiều”不能放在动词前,如 不能这样说:*nhiều ăn/*nhiều nói 等 3.3.3. 现代汉语“少”与越南语“ít”对比 3.3.3.1. 从构词方面对比 由“少”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12 个,由“ít”作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16 个。 “少”的构词数目少于“ít”的构词数目,但两者的构词能力相差不大。 3.3.3.2. 从所修饰成分方面对比 (1) 从修饰名词方面对比 少/ít + 名: “少+名”不单独出现,也不成词,但在越南语中我们可以说:ít tiền、ít lời、ít chuyện、ít người 等 名+ 少/ít:两者作谓语时,形成对称关系。如:利润少/ lợi nhuận ít。 (2) 从修饰动词方面对比 少/ít + 动: “少+动”可以成立。如: (102)这句话现在更少说。(北大语料库) (103)对微观工作少听、少问、少说、少做。(北大语料库) (104)谈生意,哪能不去,我已经尽量少去。(北大语料库) “ít+动”也可以成立,如: ít thấy( 罕见)、ít nghe( 罕闻)、ít có người đến( 人迹罕至)、ít vui (寡 欢 )、ít nói (寡言)等 在这种情况,两者在形式和意义上是差不多的。 动+ 少/ít: “动+ 少/ít” 都可以成立 “动+ 少”如: (105)说少了。 (106)花的时间不能说少,现在总算完成了。(北大语料库) 57 (107)说多也好,说少也罢。(北大语料库) 汉语中 的“少”一般都会出现在动词后面作补语 ,如:例( 105)。在例 (106)中,“少”是充当谓语成分的。在例(107)中,“少”是充当宾语成分 的。 “动+ ít”如:nói ít (少说) 、nghe ít(少听)、đi ít (少去)等 在这种情况,两者在形式上是完全对称的。在语法意义上,是模糊量的对称。 (3) 从受副词修饰方面对比 少/ít + 副: “少+副”不可成立,但“ít +副”可成立。如: ít lắm, ít quá, ít vô cùng… 原因是:汉语修饰语在前,越南语修饰语在后。 副+ 少/ít: 对称:两者都是形容词,受副词的修饰,如:很少/rất ít、非常少/vô cùng ít、 不少/không ít. 3.3.3.3. 从充当句法成分方面对比 “少”和“ít”作主、谓、宾的时候,两者的功能是差不多的。如: (108)多也好,少也好。同我没啥关系。(北大语料库)Nhiều cũng được, ít cũng được. Không liên quan gì đến tôi. (109)冬天一般天气干燥,下雨机会少。(北大语料库)Mùa đông khả năng mưa ít. (110)要多要少,随你的便。Muốn nhiều muốn ít, tùy anh. “少”和“ít”作状语: 上面已经说过,汉语里的“少”可作状语,如: (111)少说一点儿!( Nói ít một chút đi!) (112)少惹事儿!(Đừng gây chuyện!) 但,越南语的“ít”一般不作状语。同样是表达这个意思,越南语一般用“ít” 作为补语,如: Nói ít một chút đi!/ Nói ít thôi!/ Gây chuyện ít thôi! “少”和“ít”都可以作补语,如: (113)喝少一点儿!Uống ít một chút thôi! 58 在例(113)中,两者是对称的。 “少”和“ít”作补语时也存在语义上的不对称。如: (114)说少了一句话。 (115)写少了一个字。 在例( 114 )、( 115)中,“少”具有“缺少”之义, 相当于越南 语 的 “thiếu”。“ít”不用在这种场合。 像上面已经提过,“少”不能重叠作补语,但“ít”却可以,如:Gây chuyện ít ít thôi! 有时候是读成 “in ít”。 59 小结 本章主要考察越南语中与汉语“多”、“少”对应的表达方式,并对汉语里的 “多”、“少”与越南语的“nhiều”、“ít”从构词方面、所修饰成分方面、句法 成分方面等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在每一角度上,两者都存在着对称 与不对称现象。本人只针对两者的不对称现象作出总结,如下: 1. 越南语“nhiều” 和“ít” 本身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如:在构词方面: “nhiều”的构词数目少于“ít”的构词数目,但两者的构词数面相差不大。对由 “nhiều”和“ít”构词的词语在形式和意义上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也存在两种情 况:第一种是词形对称、意义对称,第二种是词形不对称。第二种还分为两小类是 有“nhiều”无“ít”类和有“ít”无“nhiều”类;在所修饰成分方面:“nhiều+动” 不可以成立,但“ít +动”却可以;在句法成分方面:“nhiều”不可以放在动词前, 但“ít”却可以放在动词前像“少”一样作状语。 2. “多”和“nhiều”的不对称现象主要是:在构词方面:“多”的构词数目明 明超过“nhiều”的构词数目,说明“多”的构词能力强于“nhiều”的;在所修饰成 分方面:“多+动”可以成立,“nhiều+动”却不可以成立。“多+副”不可以成 立,但“nhiều +副”却可以;在句法成分方面:“多”不直接作定语,“nhiều”可 以直接作定语;“多”可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在动词后作补语,“nhiều”可以作补 语,但“nhiều”不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3. “少”和“ít”的不对称现象体现为:在构词方面:“少”的构词数目少于 “ít”的构词数目,但两者的构词能力相差不大;在所修饰成分方面:“少+名”不 单独出现,也不成词,但“ít+名”可以成立成词,“少+副”不可成立,但“ít + 副”可成立;在句法成分方面:“少”可作状语,“ít”一般不作状语;“少”和 “ít”单独都可以作补语,但“少”不能重叠作补语,但“ít”却可以。 60 结语 现代汉语中“多”与“少”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对反义词,两者不仅存在着对 称现象,而且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对称现象。本文主要是对“多”和“少”的不对称 现象进行研究,对其的不对称现象做出解释,并把其与越南语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 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除了想进一步证明前人所研究的成果之外,主要对 这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加以证明“多”和“少”的不对称性:第一,对“多” 和“少”在构词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从“多”和“少”所构成的词语在数量上、形 式上和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第二,对“多”和“少”的使用频率、构词语 序、固定短语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在某一方面两者都存在着不对称现象;第三, 从“多”和“少”修饰或被修饰方面进行分析;第四,从“多”和“少”充当句法 成分方面进行分析,特别是作状语、补语时,两者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对立;第五, 将“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与越南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具体是与越南 语的“nhiều”和“ít”进行对比,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大家都公认反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称性,但是反义词又大量存在着不对 称性的这个语言事实。由于反义词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一个词可能有多个反义词, 所以我们在句中运用反义词说明事物的对立面时,要注意根据句中词语的具体含义 选择恰当的反义词。另外,因为构成反义词的一些条件如要求音节相同、词性相 同、语体色彩相同等,因此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笔者希望本文对“多”和“少”的不对称现象加以说明这一事将为汉语学习者 对汉语具体词汇的不对称问题加以认识。这帮助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地使用。 61 参考文献 一、汉语参考文献 A: 专著 1.吕淑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 2.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年 3.万艺玲《汉语词汇教程》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年 4.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B: 学术期刊 5.程伟《谈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洛阳大学学报,1995 年第 1 期 6.崔显军《再谈“很多”与“很少”》,1996 年 7.党静鹏《“很多”与“很少”不对称现象探析》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年 4 期 8.段益民《从单音反义形容词看汉语语法研究的动态流程》沈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1 年第 1 期 9.黄国营、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1993 年第 6期 10.梁晓波《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年第 2 期(总第 155 期) 11.裘榮棠《“多”与“少”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中国语文, 1999 年第 6 期 12.沈莉娜《“多”和“少”及其相关结构的不对称》铜仁学院学报,2007 年 第4期 13.谌金中《“多/少+N”结构的语义分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 年第 6 期 14.施一昕 《“多”和“少”的不对应性》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年 15.王灿龙 《也谈“很多”与“很少”》世界汉语教学 ,1995 年第 2 期 16.王建珍《“多/少”的语法对称性与不对称性》语文知识,2007 年第 2 期 62 17.吴晓明《谈认知语言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长春大学学报,2011 年 第 21 卷第 3 期 18.岳中奇《“很多”和“很少”的句法意义与功能》汉语学习,2005 年 12 月 第6期 19.詹人凤《“多”和“少”的对立和不均衡性》语文学,1985 年第 2 期 20.张国宪《语言单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语言教学和研究,1995 年第 4 期 21.张辉、祝良《认知语言学概述》外语研究,1999 年第 2 期(总第 60 期) 22.张巧丽《“多”和“少”在使用中的不平衡性》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 22 卷第 1 期,2010 年 3 月 23.张晰《反义词与有/无标记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 年第 2 期 2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外国语,2000 年第 1 期(总 第 125 期) 25.周荐《并列结构内词语的顺序问题》天津师范大学, 1986 年第 5 期 C: 硕士学位论文 26.陆俭明《“多/少”作定语》中国语文,1985 年 27.宋晖《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吉林大学,2004 年 28.吴乐雅《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 年 29.许恺恺《“很多”和“很少”的对称性问题研究》,2006 年 30.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年 31.赵聪《“多/少”作状语不对称的现象的考察》,2007 年 D: 电子文献 32.肖小敏《标记理论研究综述》, 2011 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f61560100s1un.html E:参考词典 3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 年 34.《现代成语巨典》大连出版社 35.《倒序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6 年 63 二、越南语参考文献 Tài liệu tham khảo tiếng Việt 36. 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 Trung tâm từ điển học Hà Nội – Việt Nam), 1994 37. Nguyễn Lân, Từ điển từ và ngữ Việt Nam (NXB TP. Hồ Chính Minh) 38. Mai Ngọc Chừ; Vũ Đức Nghiệu & Hoàng Trọng Phiến. Cơ sở ngôn ngữ học và tiếng Việt. Nxb Giáo dục, HN, 1997. 39.Từ điển Lạc Việt (Vietgle.vn) [...]... 促使人类形成一种对积极意义的期待心理。这种认知基础也是造 “多” “少” 的不对称性。 第四,虽然以往 “多” “少” 研究较为丰富,各位学者也 “多” “少” 不对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也对其不对称原因作出解释。要肯定 的一点是这些成果均对我们的研究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也为我们考 “多” “少” 不对称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第二章:现代汉 “多” “少” 不对称现象分析 2.1 “多” “少” 语法方面的不对称 2.1.1 “多” “少” 组合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2.1.1.1 “多” “少” 构词能力方面的不对称 由于两词之间存在的义项不对称,所以 “多” “少” 构成的词语的形式 和意义也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本人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多” “少” 构词词素的词语进行搜索, 共发现有 73 个含 “多” “少” 为前位 构词的词语。 其中, “多” 词素构成的词语有 61 个: 多、多半、多胞胎、多宝格、多宝架、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形、多才多艺、... (2008);张巧丽的 “多” “少” 使用中的不平衡性》(2010) 等等。 1.2.5 以往 “多” “少” 研究综述 “多” “少” 常见的一对反义词,历来有关它们的研究可以说是十分丰 富,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在收集汉 “多” “少” 不对称现象的相关资 料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有关汉 “多” “少” 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内容实在丰富 多样。比如:陆俭明的 “多” “少” 定语》(1985)、 詹人凤的 “多” “少” 对立和不均衡性》(1985)、施一昕的 “多” “少” 不对应性》 (1988)、裘榮棠的 “多” “少” 法功能上的差异性》(1999)、赵聪的 《“多/少”作状语不对称的现象的考察》(2006)、王建珍的《“多/少”的语法 对称性与不对称性》(2007)、张巧丽的 “多” “少” 使用中的不平衡性》 (2010) 等。另外,有关“很+多/少”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陆俭明(1985)在 “多” “少” 定语》 “多” “少” 定语的角度... 少”所构成的成语: “少” 构成的成语具有 11 个:少言寡语、少吃俭用 、少安毋躁、少安无 躁、少私寡欲、少纵即逝、少条失教、少头缺尾、 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短吃少穿、 酒逢知己千杯少。 “多” “少” 同构成的成语: 30 “多” “少” 同构成的成语具有 9 个:千金不为多四两不为少、多一事 不如少一事、少见多怪、积少成多、百不为多一不为少、争多论少、人多阙少、僧 多粥少、会少离多。 “多” “少” 构成的成语上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数量上不对称。 “多” 构成的成语为 74 个, “少” 构成的成语 为 11 个。这说明 “多” 构成的成语明明超过于 “少” 构成的成语。从 “多” “少” 构成的成语数量来看,我们可以看 “多” “少” 这个方面 也是不对称的,同时说 “多” 构词能力强 “少” 二是感情色彩不对称。即褒义成语倾向 “多” 对于表示积极义的成语和 “多” 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都希望美好的东西更加美好, “多” 示... 等。另外,有关“很+多/少”的研究也十分丰富。 陆俭明(1985)在 “多” “少” 定语》 “多” “少” 定语的角度 分 “多” “少” 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其文是对吕叔湘先生《多、少及许多、 不少等等》一文的补充,从以下四个方面 “多” “少” 定语的情况作了具 体、细致的描写:1 “多/少”单独作定语;2 “多/少”带上“的”作定语;3 “不多/少”作定语;4 “很多/少”作定语。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描写,他指出:(a) 动词“多/少”和形容词“多/少”的对立;(b)形容词“多/少”和一般形容词对 立。 詹人凤(1985)在 “多” “少” 对立和不均衡性》 “多” “少” 作状语、补语的角度分析 “多” “少” 对称和不对称现象。 他指出 “多” “少” 可以作状语和补语,可以形成鲜明的对立,但另一方面,在许多场合却 只 “多” “少” 表现出相当大的不均衡性 “多” 这方面占有绝对优 势。他也对两者的不均衡性从语义选择角度进行若干解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少许”是形容词,表示少量、一点儿。没有查到 “多许 ”这个词。 2.1.1.2 “多” “少” 使用频率方面的不对称 “多” “少” 较为常见的一对反义词,但他们使用的频率却不相同。在 《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词语中, “多” 成的词语(前位构词)为 61 个, 但 “少” 成的词语(前位构词)只有 12 个。在《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 词语中, “多” 成的词语(后位构词)为 14 个,但 “少” 成的词语(后位 构词)只有 8 个。在《北大语料库》中检索 “多” 出现为 657842 条 “少” 出现为 231857 条。这说 “多” 使用频率远远高 “少” “多” 有形、 动、副、数等四种词性, “少” 有形、动、副三种词性。这决定了他们之间使 用的场合不同,决定了他们对语言环境具有选择性,从而表现出不对称现象。 另外,通过“多/少+ 同一个语素”的使用频率,发 “多” “少” 在明 显的不对称现象。本人通过《北大语料库》(网络版)对“多/少+... 找到“或少或多”的实例。原因可能也与人们的认知有关。 此外 “多” “少” 与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时,构词位置上也体现出不对 称性 “多” “少” 可以与“许”组合,“许” “多” 词时“许”放在前 面,组成“许多”,指数量多。而“许” “少” 合时,“许”放 “少” 后 面,组成“少许”,表示数量少。 29 2.1.1.4 “多” “少” 固定短语方面的不对称 词汇是词语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词,而且还包括固定短语。固定短语结构紧 密、言简意赅,具有独立的造句功能和表义功能,已经为一种特殊的词汇成分,又 可称为熟语。它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以下本人只针对汉语成语作 出分析: “多” “少” 构成的成语数量非常丰富。我们主要参考《汉典》(网络 版)及大连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成语巨典》所出现的成语,来分 “多” “少” 所构成的成语。 “多” 构成的成语: “多” 构成的成语具有 74 个:多愁善感、多事之秋、多如牛毛、多此一... 项,“不多”是有标记项。 总而言之,虽然以往 “多” “少” 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较为深入,各位学 者也 “多” “少” 不对称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也对其的不对称现象 20 作出不同的解释,但本人是想从另一个角度 “多” “少” 不对称现象进行分 析,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多” “少” 构词方面进行分 析,指出 “多” “少” 构成的词语在数量上、形式上和意义上的对称与不对 称现象;第二, “多” “少” 使用频率、构词语序、固定短语等方面进行分 析;第三, “多” “少” 饰或被修饰方面进行分析;第四, “多” “少” 当句法成分方面进行分析;第五, “多” “少” 不对称现象与越南 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具体是与越南语的“nhiều”和“ít”进行对比,指出 两者之间的异同。 小结 从上面所提到的相关研究综述,本人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要根据句中词语的具体含义选择恰当的反义词:在句中运用反义词可以... “多/少+量+名”结构 31 “多/少+ 名”在“多/少+量+名”结构中 “多” 以进入,构成偏正结构, 如:多名群众、多篇文章、多种原因等 “少” 不能构成偏正结构,只能构成动 宾。如:少名群众(意思是缺失了一名群众)。此种结构中 “多” 际是“许 多”之意,是数词, “少” 有此种用法。 (2)“多/少+ 名”结构 在“多/少+ 名”结构中,“多+名”组成词明明占优势,如: 多情/*少情 ;多民族/*少民族 ;多面体/*少面体;多才多艺/*少才少艺 ; 多事/*少事 ;多心/*少心;多话/*少话;多嘴/*少嘴。 同样是表示一种“量” “多” 以用在数量词后表示不确定的零数 “少” 不具有这种功能。如:十多个人、两个多月、一斤多菜等。 2.1.2.2 “多” “少” 饰动词的不对称 “多” “少” 能修饰动词 “多” “少” 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动词后 做补语。 作补语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 他指出“多/少+N”结构的整体语义具有附加的色彩意义和形状化特征;该结构中的 “多/少”具有静态描述性与不可控性、动态变化性与可控性、量性特征。 张巧丽(2010)在 “多” “少” 使用中的不平衡性》也从语法和语义两 个方面分析 “多” “少” 使用中所体现的不平衡现象,然后也对造成这种不 平衡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除了词性差异以外,他也指出,两者在语义场划分中的 二值倾向和多值倾向的交叉 “多” “少” 对立就体现了二值倾向的对立,但 “多” “少” 立的同时,还和“无”(多情/无情)、(多心/无心)形成对 立,这样 “多” 实现了多值倾向的对立。当“多/少”所涉及的语义场的二值倾 向和多值倾向出现交叉时,也就造成了它们使用的不平衡性。 “多” “少” 常受副词“很、不”修饰分别构成“很多”和“很少”, “不多”和“不少”。“很+ 多/少”和“不+ 多/少”的紧密程度令人不得不考虑 它们的用法;因此,与其有关的文章也十分丰富。... 他列出一些原则如:一 18 致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叙述性或描写性。他认为这些原则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都是 起作用的。 施一昕(1988)的 “多” “少” 不对应性》,从三个方面 “多” “少” 行比较说明。 裘榮棠(1999)的 “多” “少” 法功能上的差异性》只是简单的列举了 “多” “少” 对称的几种情况,但是并没有对这些情况进行分类,也没有深入 系统的分析。 赵聪(2006)的《“多/少”作状语不对称的现象的考察》是从认知语法理 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多/少+ VP/AP”中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 行考察,描写出这种不对称的规律,并进一步作出解释。 王建珍(2007)在《“多/少”的语法对称性与不对称性》从词法、句法两个 角度考 “多” “少” 对称和不对称分布,他用新的标记理论对其分布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做出一定的解 释。 ... - I HC QUC GIA H NI KHOA SAU I HC NGUYN TH PHNG NHUNG NGHIÊN CứU t-ợng không đối xứng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đối chiếu với tiếng việt) LUN VN THC S Chuyờn ngnh : Ngụn ng Trung Quc Mó s

Ngày đăng: 22/10/2015, 12:33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