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化大学 顺化外国语大学 中文系 毕业论文 题目: 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探析 指导老师:廖灵专副教授 编写学生:武文始 2020 年 月于顺化 ĐẠI HỌC HUẾ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TIẾNG TRUNG VŨ VĂN THỦY PHÂN TÍCH CHỨC NĂNG NGỮ DỤNG CỦA TỪ NGỮ THỂ HIỆN LỄ PHÉP TRONG TIẾNG HÁN KHÓA LUẬN TỐT NGHIỆP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CHUYÊN NGÀNH PHIÊN DỊCH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PGS.TS LIÊU LINH CHUYÊN Huế, tháng 06 năm 2020 致谢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 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四 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 顺化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给了我在 大学四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廖灵专老师和全体中 文系这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 诲、 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 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编写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廖灵专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 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廖老师寻求帮助,而廖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 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廖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 但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 论文的修改、 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 这几个月以来,廖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 同时还在思想给 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廖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同 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 作也得到了武忠定、廖永勇等老师的热情帮助。 感谢在整个毕业编写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 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 谢! 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以语言的文明程度为标志,汉语 中的礼貌用语更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汉语礼貌用语的价值在语用当中实现是受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本文主要对学汉语者中礼貌用语的界定、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选取等方面 进行了探讨。虽然,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现在却很少人在乎这个问题。 就顺化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汉语使用情况而言,对汉语礼貌用语 进行系统整理和推广已迫在眉睫。截至目前,学术界和从事对教汉语的教师还 没有专门把“礼貌用语”仔细给学生讲解,专门针对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方法 也缺乏系统的研究随着学习者的汉语掌握程度加深,他们对汉语的学习需求也会 不断加大,不仅要求会说,而且要说得地道,说得得体。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 个问题,并帮助教汉语者对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有正确的看法,我决定选 择此题目。这是本毕业论文的目的。本文从礼貌语言入手,对礼貌用语进行了 总的概述。先后论述了礼貌用语的理论支撑,对礼貌用语下了定义,谈论了礼 貌用语的功能以及礼貌用语的特点,即礼貌用语具有委婉性、合适性、民族性 和阶级性。 按照礼貌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四种形式:即感谢语、道歉语、敬语 以及寒暄语。这部分的研究与分析是本篇论文重点论述的主体部分。在每一类 礼貌语言形式下,都进行了汉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然后分析了各自语言背景 下的文化。 关键词:汉语、礼貌、礼貌词语、语用功能、礼貌表现、敬辞、谦辞、文化价 值 目录 前言 1 选题意义 研究目的 文献综述 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 操作步骤 内容 第一章 礼貌用语概述 1.1 礼貌现象的理论支撑 1.2 礼貌语言定义 1.3 礼貌语言功能 第二章 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特点 2.1 敬辞的取舍 2.2 谦辞的取舍 13 2.3 表敬礼貌用语的取舍 17 第三章 汉语礼貌用语的原则、常见偏误与价值 22 3.1 汉语礼貌用语的原则 22 3.2 汉语礼貌用语的常见偏误 27 3.3 礼貌语言文化价值 29 总结 33 参考书目 35 前言 选题意义 礼貌用语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个人修养提高的表现。使用礼貌用 语能够使交际双方保持健康、优美、舒适的交际状态。恰当、得体的礼貌用语 不仅有助于交流的和谐发展,而且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已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 和个人修养的准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汉 语礼貌用语作为中国礼仪文明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它不但有利于明确分析中 国的传统美德,而且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 了解中国。礼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礼貌和礼貌用语的研究也由来 已久。然而,纵观国内外对礼貌用语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只局限 于对礼貌的理论与原则的研究,缺少对礼貌用语特别是汉语礼貌用语系统的分 析。就顺化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汉语使用情况而言,对汉语礼貌 用语进行系统整理和推广已迫在眉睫。截至目前,学术界和从事对教汉语的教 师还没有专门把“礼貌用语”仔细给学生讲解,专门针对汉语礼貌用语的教学 方法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我决定选择此题目作为个人的毕业论文题目。 研究目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以语言的文明程度为标志,汉语 中的礼貌用语更是中华文明的体现。汉语礼貌用语的价值在语用当中实现是受 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本文主要对学 汉语者中礼貌用语的界定、汉语礼貌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内 容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现在却很少人 在乎这个问题。就顺化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汉语使用情况而言, 对汉语礼貌用语进行系统整理和推广已迫在眉睫。截至目前,学术界和从事对 教汉语的教师还没有专门把“礼貌用语”仔细给学生讲解,专门针对汉语礼貌 用语的教学方法也缺乏系统的研究随着学习者的汉语掌握程度加深,他们对汉语 的学习需求也会不断加大,不仅要求会说,而且要说得地道,说得得体。为了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并帮助教汉语者对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有正确的 看法,我决定选择此题目。这是本毕业论文的目的。 文献综述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这些 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别间对比研究和以文化差异为背景的研究。这些研究以国别 差异和文化差异为研究前提,从习得的角度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礼貌用语 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 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但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礼貌用语研究相对本体研究而言还 是较少的,而礼貌用语的范围广泛,对于礼貌用语的研究又属于语用学范畴, 对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又需植根于中国文化,因此这一研究是非常必要且具有 价值的,而目前为止这些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研究。 郭铁妹、刘风光和王胜的《礼貌语言行为的文化内涵研究》从语用的角度 来看,文章提出了四种礼貌语言的观点:社会契约理论,会话准则观,面子观 和契约观。还介绍了在礼貌的概念上,东西方存在的差异和冲突。最后研究了 跨文化礼貌特性的正确方法。 陆华和李亚才的《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理论要析》分析了礼貌理论的模式, 介绍了礼貌理论的 SHE 模式,从理论入手,研究了礼貌原则和影响礼貌策略性 选择的语境要素。 刘艳聪的《语言中的礼貌现象与性别差异》主要研究了礼貌现象与性别的 关系。主要介绍了语言的性别差异表现,女性的用语更加委婉,偏向情绪的感 受,而男性更加直截了当。 张树铮的《浅谈礼貌语言》为礼貌语言。下了定义,讲述了礼貌语言的功 能,礼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归纳了礼貌语言的特点,礼貌语言的几种形 式以及礼貌语言的语言形式。 赵雄和吴新华的《言语行为在礼貌语中的运用 》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礼 貌原则与礼貌现象,研究了礼貌用语里的言内或直接言语行为以及礼貌用语的 言外或间接言语行为。 林一心的《社交礼貌用语与民族文化心态》研究了汉语当中敬称语,体现 了中国社会重礼的传统文化观念。研究敬语、谦词,能挖掘出语言背后的传统 的中庸道德和自我贬低的社会文化心理。 李海霞的《"谢"多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从上古时代的"谢"字含义说起, 从古至今的详尽的研究了"谢"字的意义。 游戚东梦的《从汉语称呼语中透视中国文化和礼貌》将礼貌语言定义为广 义的和狭义的,并且研究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不同的礼貌语言,从而分析出中国 文化价值观。 李丽娜的《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将言语行为的分类理论作为基础, 将感谢言语分为:直接感谢言语行为和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直接的感谢言语行 为指专门感谢的词语。 研究范围 汉语中的常见礼貌用语和它的意义,学汉语者对此题的看法与常见错误。 具体集中研究敬辞的取舍、谦辞的取舍、表敬礼貌用语的取舍。 研究方法 本论文使用理论分析、描写、文献等方法。 具体使用理论分析方法提出个研究对象的科学及正确的定义,以便找到正 确的研究思路。 描写方法是进行仔细地描写个研究对象的特点。 文献是寻找资料,帮助研究工作。 操作步骤 本文的题目为汉语礼貌用语的语用功能探析,首先对礼貌用语进行总的概 述。论文介绍礼貌用语语言行为的理论,礼貌用语定义,礼貌用语的功能以及 礼貌用语具体的语言形式。 其次,针对礼貌用语的具体语言形式,主要论述礼貌用语的三大部分:感 谢道歉语、敬谦语以及。寒暄问候语,这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最后,由前面所分析出来的感性语言文化馆,再进一步分析学生对礼貌语 言的误解和提出解决方法,并找出貌语言文化价值。 内容 第一章 礼貌用语概述 1.1 礼貌现象的理论支撑 礼貌是一个人言谈举止的准则,使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预定俗成的言 行规范 。包括言谈举止.个人行为等!就当前的礼貌用语研究而言,形成了四种 有代表性的语用学观点:社会规范观,会话准则观,顾全面子观以及会话契约 观。 根据社会规范观的角度看,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规则,这 些规则,限制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礼貌属于社会规范,如果某一言语行为 与社会规范一致,则是礼貌的行为,否则就与人们预期不一样,成为不礼貌的 行为。 会话准则观。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着作《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礼貌原则, 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但是利奇提出的这些礼貌原则比较适用于西方文化。针对汉语的实际国情, 中国学者顾曰国在利奇的六条礼貌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与汉语语言文化有关的 礼貌准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 准则。 顾全面子观是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观。在社会交际中,每个人都需要 面子,它是我们渴望树立的社会形象,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希望。面子具体包括 两种要求: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在沟通交际中,当面子遭到威胁时,为了顾 全面子,要使用相应或积极或消极的礼貌策略。 会话契约观由弗雷泽提出来。他认为,社会契约主要由语言规范、社会惯 例和交往情景三个方面起作用,如:传达信息要清楚明了;在公共场合不要大 声喧哗;在具体的场景里选择恰当的称谓形式等。弗雷泽认为礼貌在协同整个 会话契约的过程中起控制作用。遵守会话契约进行的会话交流被认为是礼貌的, 第三章 汉语礼貌用语的原则、常见偏误与价值 3.1 汉语礼貌用语的原则 什么样的言语表达是礼貌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答案有所不同,但应遵循 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礼貌原则。对礼貌用语的讨论往往与礼貌原则分不开。 礼貌原则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的。1967 年美国语言学家 H.P.Grice 首次提出会话合作原则,即人们在进行会话交际的过程中,为了进行有效的配 合进而完成交际任务,都会遵循某一原则,主要表现为质的准则、量的准则、 关联准则以及方式准则。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也并不是时刻都遵循这一原 则,有时会因为某些需要故意违反这一原则。1983 年 Leech 为了减少交际过程 中产生的摩擦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主要体现为策略、慷慨、 赞扬、谦虚、一致及同情。由此可以看出,合作原则更加关注交际的内容,而 礼貌原则则更加关注交际的方式和效率。因此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当中 也应该遵循礼貌原则。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交际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礼 貌原则之外,也要考虑到中国本身的语言文化以及汉语礼貌表达方式。因此, 礼貌用语的研究也要结合不同国家的文化及价值取向,而“贬己尊人”则是中国式 礼貌的最大特点。 礼貌用语是遵守礼貌原则的语言,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语用能力是 衡量外语学习结果的主要标准,然而语用失误现象 普遍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 身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 第二语言教学往往侧重于语法词汇层面的教 学,忽略了语境设 定以及语用能力的培养。一个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在真正与目 的 语国家人们对话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表达问题。对于 目的语国家的 人来说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欠缺失误很容易被原谅, 然而表达方式的不得体不礼 貌却被认为是一个人人格品质的问 题,很难被谅解。由此可见,礼貌语用具有 很高的研究价值, 对于汉语来说,其研究意义更为重大。 文化是语言的基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是礼仪之邦, 中国人历来重视“礼”,重视“面子”, 22 讲究尊他贬己,给他 人留面子也保全自己的面子。面对越来越火的汉语热潮, 如何 让更多的外国人会说汉语,说好汉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更为重 要的是如何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仪文化教授给汉 语学习者,使中国传统文化 发扬光大。因此,汉语中的礼貌语 用尤为重要。 对学汉语者不应该只局限于生词、语法,单 纯地学汉语知识并不能符合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对于汉语 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标准。目前很多对外 汉语教授致力于引导 汉语学习者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汉语是一门丰富多彩的 语言, 如何挖掘语言表面下的内涵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更为重要,这样 在和中 国人交流时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话外之意、弦外之音。 同样的道理,汉语在 礼貌原则的体现上也是委婉迂回的。所谓策略准则就是尽量减少他人的付出, 增大他人的益处, 也就是抬高对方,贬低自己,顾曰国称之为“尊他贬己”。 这一条准则在汉语的称谓语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汉语中的称谓 语都有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贬低自己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例如: 令千金读的可是 名牌大学,不像犬子,没出息地只混了个 中专文凭。 “千金”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是个重点强调的词,一般外国 留学生不明白这个词怎么会和对方的女儿联系 在一起,其实只 要能理解汉语中的礼貌是通过抬高别人来体现的,那么就很容 易记忆并运用到日常交际中了。“犬子”和“千金”相对,把 自己的孩子和狗 做比较,压低自己的。 礼貌原则的出现解释了人们在日常交际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意图,而是间 接委婉地表达的现象。束定芳、玉虹在论文《语言交际中的扬升抑降与礼貌原 则》(1993)中认为,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明确了区分礼貌与礼貌语言行为的 标准。 在进行会话时,会话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有礼貌或不礼貌之分,区分话 语是否礼貌的关键在于说话人的意图,当说话人的会话内容使听话人受损,并 且造成了交际的不和谐时,那么说话人就进行了不礼貌的语言行为。相反地, 如果说话人的会话意图是使听话人受益,那么说话人就进行了礼貌的言语行为。 23 礼貌原则还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友好关系,它强调交际过程中要避免 冒犯或冲突,保持交际协调,即达到交际双方共同追求的交际目的。 陶全胜认为礼貌原则对语用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 会话含义理论,对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什么不直抒己见而含蓄表达自己的意图 提供了一种解释。虽然不能说人们违反会话准则产生会话含义都是出于礼貌的 考虑,但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在很多场合是因为礼貌的缘故。 刘润清在《关于蕾丝的礼貌原则》(1987)中认为对于某些问题还没有 说的清楚透彻。首先没有明确答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哪一个更具有说服力。 首次在给六条礼貌准则下的定义中,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刘润清认为得体准 则的定义应该改为“寻求帮助时尽力缩小他人要付出的代价;得到帮助后尽力 扩大自己的收益”而慷慨准则应定义为“在礼貌行为中尽力缩小自己要付出的 代价;尽力缩小他人对自己所欠的人情。最后在论述反语原则时没有区分与礼 貌有关的反语和与礼貌无关的反语,“直接针对听话人或与听话人有关的人和 事情的反语,与礼貌问题有关。除此以外的反语与礼貌问题无关,纯属修辞手 段。其次,反语一般都是过于客气,否则达不到该有的效果。此外还应指出, 反语出现的场合是严肃的;在非严格场合,反语就成了开玩笑。 徐盛恒在《礼貌原则新拟》(1992)中指出,第一,礼貌原则所概括的 主要是由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委婉含蓄的会话含义,却没有覆盖一些常见 的贬损,对立和有分歧的话语现象。 例如,家长骂孩子就不符合对言语礼貌的要求,但礼貌原则的各个准则却 没有对这样的行为作出规范,又如有些人口头上总是带着些污言秽语,不仅损 害自己的形象,又对听者不礼貌,使人反感,对这样的现象礼貌原则也没有涉 及。第二,在表述礼貌原则时,使用了“尽量多”、“尽量少”这样的表述, 显得过于绝对化合理性化,从而降低了普遍性,减弱了规范作用。例如大街上 的两个人,甲踩了乙的脚,还没来得及道歉,乙就先开口说:“真过意不去, 硌到你的脚了”。这样没有原则,不问环境只是一味地“尽量多贬低自己”, 24 不是人交际往中的普遍准则。另一方面,礼貌原则的六对准则都使用了“尽量 多、尽量少”给人感觉这二者似乎要同时进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在遵守一 条次则的同时不需要一定给同事遵守另一次则。第三,会话时涉及的第三方包 括:交际内容涉及的人,交际时除了进行会话者以外在现场的人。礼貌原则对 于会话可能涉及的第三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礼貌 原则的指导作用。 和赵在《新编语用学概要》(2000)一书中认为,礼貌原则的最大缺点 是忽视了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礼貌的得体性。在考虑 言语行为的礼貌问题时,应该考虑听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言语行为本身 所具有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例如在与上司对话时说:“如果您给了我这次工作 的机会,我将万分感激”。这是得体的言语,但如果在跟同事对话也采用这种 礼貌形式。“如果您把窗户关上我将万分感激”就会让人觉得这是过分礼貌, 并不得体。这两句话的差异就在于受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言语行为的 本身在难易程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受话人来说,给工作机会和关窗户 这两个动作的受惠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在中国人之间的对话中,甲说: “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乙说:“哪里!还差的很远”,这样的言语很礼貌得 体,但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中国人,乙的话就是不礼貌的。这是由于没有考 虑文化背景因素,也说明礼貌原则,一般只是在特定的文化中有效。在不同的 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下,适用于一种情况的礼貌方式并不适用于另一 种情况。因此,礼貌原则是相对的,是收到一系列因素制约的。 陶全胜在《礼貌与非语言环境——评利奇的礼貌原则》 (2001)中认为, 礼貌原则对于语境因素,尤其是非语言环境 因素对礼貌效果的影响没有充分重 视。 廖运全在《杰弗里·利奇“礼貌原则”的不足之处》(2003) 中从 12 个方 面论证了礼貌原则的不足之处。礼貌原则不适用于家庭(英、美中产阶层家庭除 外)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由于礼貌原则具有民族文化特性,因此在文化中会使 25 人遭遇尴尬。当交际双方处在争论中,便无礼貌可言。如果正处于谈判中,谈 判的双方为了避免激烈的争吵,而使用礼貌性的言辞会使对方误以为你在暗示 谈判的终结。礼貌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礼貌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工人阶级中使用的礼貌用语,如果用到农民阶级中,就会引起农民的疏远乃 至反感。礼貌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赞扬准则的次则要求尽力缩小对他人的 贬损,但在某 些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也会用有贬损之意的词语表达赞美,羡 慕之意。赞扬准则的次则要求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但有时候一件事是由说 话人和听话人共同出色完成的,这时的赞扬 准则会同谦虚准则相互抵触。当英语 国家的人赞扬一个中国人时,这个中国人可能会按中国方式来迎合说话人的赞 誉,这样的回答似乎符合了谦虚准则,却违背了赞同准则。如果一个人太注重 谦虚准则,他就会给人一种缺乏自信、不真诚甚至虚伪的印象,这时的谦虚准则 就与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相抵触。如果一个人太注重赞同准则,那么这个人给 人的印象就会是迁就、纵容,并且没有主见。这时的赞同准则就同合作原则的 质量准则相抵触。如果一个人太注重同情准则那么他会给人一种啰唆的印象, 这时同情准则就同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相抵触。 刘伯奎在《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2004)一书中指 出:“礼貌原则在力图覆 盖言语交际的实际状况时,却苦了对于有时也同样有助于言语交际获得成功的 不礼貌言行的研究。六项准则只是如何遵循礼貌原则的一种行为规范,违反准 则并不能产生新的会话含意,遵守礼貌原则并不具有全面性和普遍性的意义。” 严辰松和高航在《语用学》(2005)一书中认为,第一, 对于礼貌原则的 论述是针对绝对礼貌,没有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那么礼貌就脱 离了实际的基础,不具有普遍性。第二,礼貌原则具有文化局限性,即这些准 则只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适用。而且我们虽然能用这些准则来理解礼貌现象, 却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些准则。第三,在区分的竞争型、重合型、合作型、冲 突型四类言外行为中,主要是前两类涉及礼貌问题,后两类言外行为基本不涉 及礼貌问题。其实合作型言外行为也涉及礼貌现象。利奇还认为 “有些言语行为 26 (如命令)具有内在的不礼貌性,有些(如提供)具有内在的礼貌性”。所说的“内在 的不礼貌性与内在的礼貌性暗示了这此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不礼貌的或者是 礼貌的一种行为的实施可以说是礼貌的或是不礼貌的,但其本身却不能用礼貌 或不礼貌来衡量。第四,夸大了礼貌这一语用因素的作用。 再永平、张新红在《语用学纵横》(2007)一书中认为,礼貌原则在讨论各 条准则时忽略了语境的要素。“这为该理论的具体应用和解释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些学者对非直截了当言语行为和礼貌之间的线性关系提出了挑战。认为直截 了当言语行为可以是恰当的、有礼貌的,比如夫妻之间的此类请求,就属于礼 貌交际。礼貌原则不仅在描述方面有欠缺,而且在现象的解释方面也存在不 足。” 王炳贤在《礼貌原则的适用性》(2010)中认为:“礼貌原则是停留在语言层 面上的礼貌,是忽视话语所涉及的特定语境因素而假定的可能性礼貌;而运用 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应该是话语层面上的礼貌,是结合特定的语境因素而 推断出来的现实礼貌,受到情景、社会、文化、认知结构等诸多方面 的制约。” 3.2 汉语礼貌用语的常见偏误 在进行会话时,会话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态度有礼貌或不礼貌之分,区分话 语是否礼貌的关键在于说话人的意图,当说话人的会话内容使听话人受损,并 且造成了交际的不和谐时,那么说话人就进行了不礼貌的语言行为。相反地, 如果说话人的会话意图是使听话人受益,那么说话人就进行了礼貌的言语行为。 礼貌原则还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友好关系,它强调交际过程中要避免 冒犯或冲突,保持交际协调,即达到交际双方共同追求的交际目的。 最大缺点是忽视了可能决定礼貌程度的语境因素,没有充分考虑礼貌的得 体性。在考虑言语行为的礼貌问题时,应该考虑听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 言语行为本身所具有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例如在与上司对话时说:“如果您给 了我这次工作的机会,我将万分感激”。这是得体的言语,但如果在跟同事对 话也采用这种礼貌形式。“如果您把窗户关上我将万分感激”就会让人觉得这 27 是过分礼貌,并不得体。这两句话的差异就在于受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 言语行为的本身在难易程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受话人来说,给工作机 会和关窗户这两个动作的受惠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在中国人之间的对话 中,甲说:“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乙说:“哪里!还差的很远”,这样的言 语很礼貌得体,但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中国人,乙的话就是不礼貌的。这是 由于没有考虑文化背景因素,也说明礼貌原则,一般只是在特定的文化中有效。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等因素下,适用于一种情况的礼貌方式并不适 用于另一种情况。因此,礼貌原则是相对的,是收到一系列因素制约的。 例如在与上司对话时说:“如果您给了我这次工作的机会,我将万分感 激”。这是得体的言语,但如果在跟同事对话也采用这种礼貌形式。“如果您 把窗户关上我将万分感激”就会让人觉得这是过分礼貌,并不得体。这两句话 的差异就在于受话人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言语行为的本身在难易程度上也 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受话人来说,给工作机会和关窗户这两个动作的受惠程 度也有很大差别。如果,在中国人之间的对话中,甲说:“你的工作做得很 好”,乙说:“哪里!还差的很远”,这样的言语很礼貌得体,但如果甲是美 国人,乙是中国人,乙的话就是不礼貌的。这是由于没有考虑文化背景因素, 也说明礼貌原则,一般只是在特定的文化中有效。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 语境等因素下,适用于一种情况的礼貌方式并不适用于另一种情况。因此,礼 貌原则是相对的,是收到一系列因素制约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常见的偏误呢? 第一注意自身一方 (1) 说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话,不说不符合自己身份地位 的话; (2) 话语通常倾向于较为谦让让。 第二尊重对方 (1) 说适合对方身份地位的话,不说不适合对方身份地位 的话; 28 (2) 对于对方,话语通常倾向于较为尊重或客气,尊重客 气的程度首先 同对方尊长或同他们跟自己疏远的程度成正比;其次同对方付出代价的程度成 正比;最后同对方要求他人付出代价 的程度成反比。 第三考虑第三方 (1) 充分注意到交际时在场的第三方,不说影响到他们的身份地位的话, 如果有需要,可以说适合于他们身份地位的话; (2) 充分注意到话语中提及的第三方,不说影响到他们的身份地位的话, 如果有需要,可以说适合于他们身份地位的话。 3.3 礼貌语言文化价值 冯广艺在《语用原则论》(2009)中认为,“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在古代经典 的著作《礼记》、《左传》、《史记》中都对“礼”作出过论述。东汉许慎在《说 文解字·示部》中对“礼”的解释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 丰。” 可以看出“礼”最早和祭祀活动有关,是指祭祀时的各种规则制度,就是所谓的 “礼制”。《荀子·礼论》中认为“礼”是起源于人类由于欲望而引起的纷争,古代 统治者为了化解这种纷争,维持欲望和事物之间的平衡,而制定了“礼”。“礼”的 功能十分复杂, 上至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国家,下至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 的 行为。 “礼”与“礼貌”的关系十分密切,“礼”属于精神层面,它与“礼貌”是内在与 外在的关系。《现代汉语词典》(第 版)对于“礼 貌”一词的解释为:“人际交往中 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符合一定礼仪的表现”。现代汉语中的各种礼貌现象是古代 “礼”的继承和发 展,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和古代的“礼” 产生了很大的不同。现代“礼貌”的功能远远没有古代的“礼”包含得多,它的主要 作用是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交谈的融洽和谐,消除交际双方的摩擦和对抗,促 使交谈在合作的氛围下进行。 29 易洪川在《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1991)中认 为,汉语的礼貌原则 与交际文化关系密切,并且从语码选择与礼貌原则、发端语系统与礼貌原则、 别词语与礼貌原则、词语的代 偿形式和礼貌原则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刘凤珍、戴仲平在《社会语用用艺术》(2002)一书中认 为:“礼貌原则就是 表现在谦虚对己,恭敬待人的言行和举止上。它既指礼貌的言语,又指礼貌的 动作,其中包括体态语及与人交往的实物等。也就是说,言必有礼,行必有礼。 言必有礼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谦尊人,这是汉语最突出的礼貌模式; 关切体谅,是汉语语用礼貌的常用模式; 图吉禁忌,也是汉语的礼貌模式行必有礼体现在运用体态语言表现礼貌, 以及用实物来传递 感情。 顾日国在吸收、借鉴利奇礼貌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实际,在《礼貌、 语用与文化》(1992)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条礼貌准则。 1.贬己尊人准则。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就是贬低自己来抬高他人,在语 言上的表现是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要“呕”和“谦”,在称他人或与他 人有关的事物要“抬”和“尊”。 称呼准则。古代的礼仪讲求“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这 种规范在现代的礼貌中中仍留有印记,表现在日常的称呼中。称呼准则就是用 切适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即在交际时选用雅言、委婉语,禁用污言秽语和直言。 4.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在各个方面都要力求交流的和谐一 致,尽量满 足对方的要求,减少摩擦和对抗。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的动机上,尽量减少 他人的付 出,尽量增大他人的受益;在言语交际中,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 处,尽量减少自己的付出。 虽然礼貌是我们今天成长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但它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 如此突出的概念。父母不会要求取悦,并且每次他们的孩子想要一些奢侈的待 30 遇时都要感谢你,并且社会并没有广泛期待它。礼貌是通过“礼貌书籍”诞生 的,其中包含有关贵族行事和说话的正确方式的信息。然而,这些书籍并不仅 限于传授礼貌的教训。他们还扩展到哲学问题,并经常持有人类条件的概念。 其中一本着名的着作是“考特之书”,它源于意大利。它讨论了一个完美 的朝臣的概念; 与王室人士打交道的人。因此,礼貌和礼仪对留下好印象至关 重要。这本书变得如此受欢迎,它被翻译了六个不同的世纪。相当令人印象深 刻的壮举考虑这本书是写在 16 个世纪。 礼貌不仅限于欣赏的话语; 它还包括我们彼此沟通的方式。日本有几种 不同的口语风格,旨在表达对其社会某些成员的资历的尊重或突出。最简单的 思考方式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演讲。虽然英语也有一种形式感,但在日语中使用 它有更多的意义。 音调语言会引起混淆。许多亚洲语言都是音调 - 根据发音的语气,单词 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含义。普通话有四种音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苗族语 言中的一些词语(在中国,越南和老挝使用)可以有多达八个音调。弄错了, 你的语调比你的意思要多得多。 欧洲语言(如西班牙语)的语调也是一种有礼貌的因素。在西班牙的某些 地方,以“你可以 ”开始请求是非常不寻常的。例如,通常你只会说 “传递盐”,但使用语调来反映短语作为一个问题。如果您将其视为必要条件, 那么它会作为订单出现,如果您是某位客人在某人的住所提出要求,则可能会 被视为具有攻击性。 礼貌和尊重上面工作的老人是开展健康对话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这样做会 产生严重后果,可能会导致失去工作或严重谴责。即使在工作之外,不能对那 些年长者保持礼貌也可能很快就会以一种突然的异化而告终。 所以,不要为丹麦人民想一想。从技术上讲,丹麦语中没有“请”的字样。 然而,有礼貌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用诸如“你会如此善良 ”和“我可以乞 求 ”这样的短语来环绕这一点。 31 我们问候,表达欣赏,共同礼仪的方式,这些是在礼貌日期间要思考的一 些概念。您认为您的文化中的礼貌与其他文化有何不同?它与我们的成长交织 在一起,是我们相关文化的一个定义概念。 礼貌是让人们更加亲近的众多方式之一,所以不要忘记你的请求并感谢你, 不要忘记为别人敞开大门,微笑着迎接每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那个一个特别 的日子。有了这个,我们就会给你告别和再见! 32 总结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汉语礼貌用语语用以及文化价值。 本文从礼貌语言入手,对礼貌用语进行了总的概述。先后论述了礼貌用语 的理论支撑,对礼貌用语下了定义,谈论了礼貌用语的功能以及礼貌用语的特 点,即礼貌用语具有委婉性、合适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按照礼貌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四种形式:即敬语取舍、谦语取舍、表敬语 取舍。这部分的研究与分析是本篇论文重点论述的主体部分。在每一类礼貌语言 形式下,都进行了汉语和日语的对比研究,然后分析了各自语言背景下的文化。 第一类是汉语敬语的对比研究。笔者重点介绍了汉语感谢语主要的表达特 点,那就是以承诺式、关切式和责备式来表达感谢,体现了是中国大恩不言谢 的心理以及亲昵的人际关系;感谢语这方面,以道歉式为最大特点,表现了中 国人总是站在他人立场考虑问题的习惯,秉持不给他人添麻烦的原则,即使接 受了他人的恩惠,也要用道歉来表示感谢。 第二类是汉语谦语的对比研究。汉语中直接表达道歉的词语寥寥无几,笔 者重点介绍了"对不起"和"不好意思",并挖掘为什么直接道歉语这样稀少的原因, 这与中国人不爱道歉的文化有关系:中国人重面子,认为道歉一定是犯了错或 者能力低的表现,没有犯错不轻易道歉,因为道歉所包含的内涵比较多,程度 重。而跟中国相反的是,中国道歉语特别多,它们使用的范围广,使用的频率 高,中国人几乎随时将道歉挂在嘴边。这是因为中国道歉语包含的含义没有汉 语道歉语那么多,道歉语气也比汉语的"对不起"轻。笔者继续探讨了这背后的 文化原因,跟中华民族的恩情观念分不开,他们认为道歉是有礼貌的表现,由 于自己的失礼造成别人的不便,给别人添了麻烦,一定要道歉,至少言语上一 定要表现完整的礼仪。 第三类是中国表敬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敬语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古代汉语中,有丰富的敬语词汇,并且是完整的体系,但是随着中国历史激烈 的变革,这些敬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所剩无几。中国社会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大 33 变革,而是从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让其敬语体系也较完整的保留至今。现代 汉语的敬语主要分为敬辞和谦辞,其中敬辞又可细分为人称代词敬称、一般通 用称谓、职业身份称谓和亲属称谓。汉语的敬语则分为尊敬语、谦逊语、丁宁 语以及美化语。和汉语敬语相比,汉语敬语体系更发达,除了有专门的词汇, 还可以通过前后缀的方式将一般句子变成敬语句子,更是有专门的敬语句型, 可以说从词汇到句子都能变成敬语的表达。中华民族重血缘,恨不得四海之内 皆兄弟,敬语某种程度上会拉开彼此的距离,所以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没有使 用那么频繁。相比之下,维系中国社人际关系的是非血缘下的"集团意识",和血 系人际关系相比,带有脆弱性、条件性和暂时性。所以中国人用高度表示敬意 的语言,尊重他人的心理诉求。 第四类是中国礼貌语言的常见偏误的对比研究。 在初步分析了各个语言文化观后,文章从更深入的角度从源头挖掘中国文 化价值观。主要分析了中国民族性格,找寻形成中华民族性格后面深层次的原 因。笔者从地理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进行研究的。经过一层 层的递进分析,了解了文化的核心内涵后,再回头看中国礼貌语言的具体表现 形式,就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礼貌交际中的种种语言现象了。 理解了这些文化现象后,也就能避免一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失礼行为, 从而能更好地实现中国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本文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笔者对汉语精通程度还不够,在分析汉语的相关 礼貌形式时,研究深度有待加强,准确度还有待提高。整篇论文的行文还有很 多不严密的地方 , 还请多指教。 34 参考书目 [1] Đỗ Hữu Châu “ Đại cương ngôn ngữ học” Nxb Giáo dục Hà Nội, 2001 [2] Vũ Thị Nga “Hành vi rào đón phép lịch hội thoại”,.Nxb Ngơn ngữ, 2008 [3]安松岑.《礼貌语言初探》.商务印书馆,1989 年 [4]博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 [5] 陈海霞.《"谢"多道谢义的性质和发展》.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陈丽娜.《汉语"感谢"言语行为研究》.山东市台出版社,2006 [7]殿苏明.《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2012 [8] 李一心.《社交礼貌用语与民族文化心态》 人民生活报刊出版社,2006 [9]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0] 刘树铮.《浅谈礼貌语言》.新华社出版社,2010 [11] 科雄和吴新华的.《言语行为在礼貌语中的运用 》.华夏出版社,2017 [12]马小燕.《汉语礼貌用语的研究》.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 [13]树江.《礼貌原则视角下的会话沉默》.外语学刊,2014 [14]蜀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英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2012 [15]张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6]赵岑.《礼貌语言初探》.商务印书馆,1989 年 [17]西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8]王嘉祖.《跨文化交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9]言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566a40101isuh.html 35 附录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