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ểu luận ngữ âm từ vựng, bài nghiên cứu, Where does the speaker most likely work? Multiple choice 28 Question 4 At a zoo At a fitness center At a library At a museum 99. What does the speaker thank the listeners for? Multiple choice 29 Question 4 Leading group tours Registering for a newsletter Agreeing to help with a project Signing up for membership 100. Look at the graphic. Which amount has changed this year? Multiple choice 30 Question 4 150 500 80 40 Jump to... Jump to... Copyright © 2023 Thang Lo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 年 月 第 20 卷第 期(总 113 期) 402-410 语言科学 I SSN1671-9484 CN32-1687/G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 * 王如利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提要 北京 100081 论文主要通过梳理和讨论前人对汉语外来词的术语使用、创制范式、规范问题、词源考证及其对汉语的 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有研究显示“汉语外来词”这一术语在实际使用中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学者应尊重语言 使用事实,以避免术语混乱;汉语语言和书写系统本身的特点和封闭性使其具有先天的意译倾向,对已经创制 的音译词也具有强大的改造功能;对于当代汉语外来词的 规范问 题,应灵活 掌握前 人提出的 原则并 有创造 性 补充;外来词的词源考证有助于了解中外语言接触和文化 交流的 历史,也可 为现在 和将来的 国际交 往及外 来 词创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外来词的引进 不 仅 扩 大 了 汉 语 词 汇 的 数 量,丰 富 了 汉 语 的 表 达 方 式,也 对 汉 语 的 语 义、构词和语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 外来词研究 中图分类号 H136 术语 创制范式 规范 文献标识码 A 词源考证 影响 文章编号 1671-9484( 2021) 04-0402-9 引言 外来词研究对于文化、历史、社会和语言的研究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文化研究方面,我 们可以通过考证一种语言在某一时期借自另一种语言的词汇数量、形式类别和语义类别等,推断持这两 种语言的国家或民族在该时期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主要内容、渠道和接触地等。在历史研究方面,我 们可以通过词源的考证、借用过程的追溯或语义变化的推演,认识两种文化交流的历史,甚至探求某一 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在社会研究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来自某种语言的外来 词的使用情况、语言态度以及外来词的社会用途等,了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某种外来文化的迎受或拒 斥态度,判断该社会的开放程度,了解该社会在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等。 在语言研究方面,外来词研究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自明。首先,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从本体研究角度看,借词研究是描写语言事实及认识语言结构体系的需要。其次,外来词 的引进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动因之一,会对借方语言词汇的增加,甚至语音、语法、书写体系的演变都会带 来一定的影响,研究借词的形式、语义、数量、词频、使用、分布等,不仅有助于探讨语言演变的规律,对预 测语言发展的趋势也具有一定意义。 自 20 世纪上半叶以来,我国学者已经在外来词研究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文化、语言、社 [收稿日期]2021 年 月 13 日 * 402 [定稿日期]2021 年 月 日 i: 10 7509/ l i ns c i 202106 034644 j 承蒙《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审专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文中谬误概由作者负责。 王如利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 会、历史等不同角度对汉语外来词的术语使用、范围界定、类型划分、源流考证、创制规范以及对汉语的 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并达成了一些共识,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拟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 外来词研究中的术语问题、创制范式和类型划分、规范问题、词源考证及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等方面的 研究进展做简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外来词的术语演变、内涵界定及使用范围 “外来词”这一术语出现之前,汉语中曾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词指称外来词。正 式科学术语的开始是 20 世纪初借自日语的“外 来 语”,它 主 要 限 于 指 完 全 或 部 分 音 译 的 词 和 日 语 汉 字 词。这一术语一直通行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今国内日语研究界还在使用(史有为 2000: 8-10)。罗 常培( 1989: 18)指出“借字”指“一国语言里所掺杂的外来语成分”,这里的“字”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词”, 而“外来语”其实指的是外语。王力( 2004: 587)使用“借词”和“释词”两个术语来概括受别种语言影响而 产生的新概念词,“借词”指音译词,“释词”指意译词。 “外来词”这一术语提出和使用肇始于高名凯和刘正埮( 1958),他们认为“外来词是以外语的‘词’为 来源的词”,语音和语义都是外语的词不可缺少的要素,只有把外语中的“音义的结合物”整个搬到本族 语中的词才算是外来词(高名凯和刘正埮 1958: 7-8)。他们还指出,“外来词”和“借词”不同,“外来词 是外语来源的本语言的词,而借词则是借用外语的词;词还是外语的,只是借来用用而已。”(高名凯和刘 正埮 1958: 13)。可见,他们所说的“借词”是指外语词,与现在人们与外来词同等使用的“借词”内涵不 同。另外,“借入语”“借用语”“借语”等也曾作为正式术语使用。史有为( 2000: 9)认为,“外来词”这一名 称较合理、符合汉语习惯,所以被 广 泛 接 受 和 使 用,并 成 为 主 要 形 式 之 一。他 认 为,根 据 国 际 和 国 内 习 惯,“借词”应作为含义最狭的术语,对应英语的loanwords,仅指音译词和加义标的音译词;而“外来词/ 外来语”的范围可以较大,除包括上述“借词”的 范 围,还 可 包 括 外 来 混 合 词、借 形 日 语 汉 字 词 及 底 层 词 语。史有为( 2000: 5)还提出了“外来语素”的概念,如“打的”中的“的”“乒坛”中的“乒”等。 我们认为应该从来源和内涵两个方面对外来词进行界定。从来源方面看,以国家或民族来界定一 种语言中的词汇是否“外来”都不准确,因为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的民族和民族语言,一个民族也可能有 多种不同的语言(如我国景颇族的五个分支都分别有自己的语言),一种语言还会有不同的变体(包括地 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标准语)。所以,“外来词”应该指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从别种语言或语言变体中借 来的词,其来源包括外国语、其他民族语和本民族的其他语言甚至方言。从现有比较有影响的汉语外来 词词典的收词范围来看,来自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词也收录其中,如《汉语外来词词典》(刘 正埮等 1984)、《汉语外来语词典》(岑麒祥 1990)都收录了源自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词。从 目前的研究和外来词词典的词源标注来看,虽然借自社会方言的词汇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实际任何 外来词都是首先在某一社会群体之中产生、使用,然后向更广范围传播的语汇,发掘、考察、标注这些具 有明显社会方言性质来源的词对研究外来词的创制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外来词的内涵,我们认为只 有 音 译 词 才 是 外 来 词 的 界 定 过 于 片 面,不 利 于 对 与 借 用 相 关 的 历 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全面考察。我们认为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对外来词的界定也应有所不同。 如研究汉族与中外其他民族的交流史,侧重点应在语源,任何源于其他语言的词都需列入考察范围。除 音译词外,通过仿译和描写法借入的 意 译 词、日 语 来 源 的 汉 字 词,甚 至 受 外 语 影 响 而 自 造 的 词,悉 可 囊 括。如研究范围还包括国内不同方言区的相互影响,则方言借词也在考察之列。如研究者旨在考察从 外国语和外族语输入汉语的新概念,研究范围就是外 来 概 念 词,包 括 音 译 的 概 念 词 如“逻 辑”“麦 克 风” 403 语言科学 2021 年 月 等,也应包括仿译的“黑板”“铁路”等和日语来源汉字词“柔道”“经济”等,而音译而并未输入外来新概念 的“拜拜”“OK”等词,以及通过描 写 的 方 式 意 译 的“墨 水”“激 光”“番 茄”等 词 则 应 排 除(史 有 为 1993)。 我们通常认为外来词是那些虽系外来却已本土化的词,但如果考察汉语词汇由于外语影响而发生变化 的过程,那么处于本土化过程中和有本土化趋势的词则尤显重要。这些词包括双语者语码转换中经常 出现的外语词,也包括己经进入单语者语汇却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外语语音的词。总之,对界定外 来词的范围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应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目的来划定范围。 对于学术界较多使用的“外来词”“外来语”和“借词”三个术语的使用情况,李彦洁和卢海滨( 2006) 曾以“篇名”为检索项在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标题中使用“外来词”“借词”和“外来 语”的论文分别有 368、 254 和 284 篇,并分析了这几个词的使用范围,指出“外来语”在“专门研究日语的 刊物”中使用较多,“借词”在研究汉语与国内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词汇借用中使用较多,而“‘外来词’是 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优势地位的术语”。我们在 2021 年 月 日分别以“汉语外来词”“汉语借词”和“汉 语外来语”精确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中 文”“学 术 期 刊”文 章 篇 名,分 别 找 到 195、 248 和 27 条 结 果。 经对所有文章篇名和内容对比确认后发现:篇名中包括“汉语外来词”的 195 篇文章中,除 篇以“汉语 外来词”指称其他语言借自汉语的词外,另外 187 篇均指汉语中借自其他语言的词;而篇名中包括“汉语 借词”的 248 篇文章中,有 228 篇均以“汉语借词”指称其他语言(包括我国其他民族语言和外语)借自汉 语的词,另有 篇将“借词”用作动宾词组,如“从汉语借词英语现象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田 甜 2015)、“汉语借词规律探”(邹晓丽 1984),仅 17 篇用以指称汉语中借自其 他 语 言 的 词;篇 名 中 包 括 “汉语外来语”的 27 篇文章中,有 篇以“汉语外来语”指称其他语言借自汉语的词,如“英语中的汉语外 来语探析”(杜明甫 1999),只有 21 篇用以指称汉语中借自其他语言的词,而且有 篇题目中的“汉语外 来语”出自所引词典书名。概而言之,当用以指 称 汉 语 中 借 自 其 他 语 言 的 词 时,“汉 语 外 来 词”“汉 语 借 词”和“汉语外来语”在中文学术期刊文章中的使用比例为 187∶18∶21,可见“汉语外来词”这一术语在 实际使用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我们认为,这三个术语使用范围的消长及分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术语本身的科学性及使用者的 接受心理都有一定关系。由于“外来语”容易和“外国语”相混淆,并不能突出“词”的身份,所以正在逐渐 式微。“借词”的使用范围之所以远低于“外来词”,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因为该词与“介词”同音,在 口语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二是因为该词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内涵的多重性不利于其作为一 个界定清晰准确的术语而通行。 此外,“外来语”和“借词”相较于“外来词”的劣势还在于它们共同的“外来”性质,“外来语”本身是一 个日源外来词,“借词”是英语“ loanwords”的仿译,而“外来词”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汉语新词,与汉语语 言系统有更高的兼容性,也更能迎合使用者的接受心理。所以,作为一个地道的本土词,“外来词”能准 确界定术语所指,不会引起歧义,因此更易被人们接受。当然,“外来词”的广泛通行,与高名凯、刘正埮 等的创制之功及其著作、文章和词典对该术语的广泛使用密不可分。 外来词的创制范式和类型划分 两千多年间,汉语先后从三种途径借取词语:汉唐期间西域名词偕物入华,晋唐宋期间吸纳佛教术 语,近现代西洋借词。汉译佛典树立了“借词”的基本范式:“存梵音而变为熟语”的音译形式,“缀华语而 别赋新义”的意译形式,“梵音汉意联合”的音意合璧形式(冯天瑜 2004: 107-108),这三种形式为后来 的汉译外来词确立了典范。我国近现代翻译西语基本承袭了这三种范式,当代汉语对西语的译借方式 404 王如利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 虽有所突破(如字母词的借入),但仍以此三法为主。 王力( 2004: 598-599)认为,单从词汇角度看,汉语在现代几十年的发展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现代 汉语外来词新词的产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尽量利用意译,二是尽量利用日本译名。在他看来,意译不算 外来词,而“摹借”却与外来词近似。“摹借”就是按原有构词方式将不同构词成分分别意译。意译之所 以被群众广为接受并成为汉语译介外来概念的主要形式,一是因为它简单易懂,容易记忆;二是与汉字 的特性有关。王力先生虽认为意译是汉语的优良传统,而且其优势地位很难动摇,但也提到另一发展趋 势,即随着拼音字母的普遍推行,音译形式会相应增加。史有为( 2000: 6-8)认为,外来词有两个基本产 生类型:借用和底层。他指出,虽然底层并非纯语言学概念,底层过程的语言结果也不能称为外来词,但 有些词语在未能从发生学上确定是来自词汇借用还是底层过程时,不妨统称为“外来词”,并纳入统一的 分析系统。 除借用和底层外,从外来词同双方语言的关系来看,还可有另一对产生类型,即“直流进入”和“回流 进入”。前者指甲语言直接从乙语言借入词汇,后者指乙语言借自甲语言的词在乙语言中被同化后又转 而被甲语言借入。汉语中“回流进入”的词主要是日语汉字词。史有为( 2000: 5)对日语汉字词在汉语中 的地位做了明确界定,将其归入广义外来词,不过是特殊的“借形”外来词。马西尼( 1997: 154)认为,应 对日语的原语借词和回归借词加以区分。黄兴涛( 1999a: 65)则认为回归词应只限于指在中文中诞生, 曾一度在国内明显中断使用或罕见使用,后来在日语的影响下又重新恢复使用的词汇。如果它们在汉 语中没有中断使用,则根本就是汉语固有词。 基于音译和意译有不同组合方式,加之在具体创制过程中对同音表义汉字的斟酌选择,为个别词创 造新字,借用日语汉字词的书面形式,以及大量引进字母词等等,现代汉语外来词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 的形式类型。罗常培( 1989: 27-30)将近代汉语中来自欧美的“借字”分为四项:一是声音的替代,包括 外语词的声音转写及外语语音和本地意义的混合;二是新谐声字,指在音译的基础上按形声造字法给借 字加上表意形旁,如“铝( a luminum)”“钙( ca l c ium)”“氨( ammoni a)”等。另外还有一种新会意字,如“泵 ( 2004)中所说的“摹 pump)”,这种借字不算谐声字;三是借译词,指将原语逐字直译的外来词,即王力( 借”,史有 为 ( 2000)中 所 说 的 “仿 译 ”“借 译 ”“仿 造 ”,这 类 词 如 “自 我 实 现 ( se l f rea l i zat i on)”“超 人 ( übermensch)”等;四是描写词,指因本地话中没有与 外 来 物 品 相 应 的 词 而 以 描 写 法 创 造 的 新 词,其 中 有些是在大致对应的本地名称上加原国名或“胡”“洋”“番”“西”等字以示外来,如“西 米”“番 茄”“洋 火 儿”等。关于罗先生的分类方法,我们略持异议:第一,新谐声字和新会意字本质上也隶属于声音替代中 的“音兼义”,并非单独的一个类型,只是其替代声音的不是与译词所指相关的已有汉字,而是通过形声 和会意新创出的表义又同音的汉字;第二,描写词应纳入外来词研究的扩展范围,但不能算作严格意义 上的外来词,虽然这些词所指的物品或概念是外来的,但词本身却是地道本土的,属于自主创新的汉语 词,在归类时不宜界定为“外来”。 史有为( 2000: 126-176)跳出传统的对外来词资格各执一词的争论,第一次从形式、功能、社会、语 义等不同角度对外来词的类型做了标准明确的划分。外来词的形式是指词音和字形。汉语外来词的形 式类型根据词音、词义和字形三项因素分为借音、音形兼借、半借音半借义和单纯借形四种,其中借音又 包括单纯音译、谐音音译、音译字形意化和音译加义标四个次类,借形又包括与原字音无关的借形和字 音同源的借形两个次类。外来词的 功 能 类 型 有 应 用 类 型 和 频 度 类 型 两 方 面。应 用 类 型 由 应 用 目 的 决 定,大致可分为引进性、介绍性、注源性和研讨性四种。频度类型由使用频度决定,大致可分为最常用、 常用、不常用和罕用四个层次。社会类型指外来词借入并使用的语言社群。从使用范围讲,语言社群可 405 语言科学 2021 年 月 分为全员社群、母体社群、子体社群;从社群间的关系讲,可分为中心社群和地方社群;以社群成员与居 住地间的关系为标准,可分为主居社群和客居社群。语义类型分为语词类和专名类。语词类即所指对 象不止一个的词,其语义具有不同程度的通用性和抽象性,适用于多个对象,包括概念词、感叹词、拟声 词和功能词。专名类指表示唯一个体对象的符号或名称,包括人名、地名、品牌名。 我们认为,外来词的借入是由词汇、术语的非自足性和开放性决定的,而外来词的本土化趋势则是 由语言系统的自足性、封闭性决定的。通过音译形式创制外来词以译介其他语言中的新词汇、新概念是 所有语言之间进行词汇借用的最广泛、最便捷的方式。但音译词与借入语语音、语法系统的排异性不利 于其广泛通行,而单音节表意汉字更使汉语对音译词的包容性小于多数其他语言。汉语语言和书写系 统本身的特点和封闭性使其具有先天的意译倾向,对已经创制的音译词也具有强大的改造功能,在同一 外来词的不同音译和意译形式的竞争中,不具有任何表意功能的纯音译词往往会被淘汰,或者逐渐改用 与意义相关的同音字、添加表意的语素或形旁等。 日源汉字词是一种特殊的借形词,与两国语言书写形式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渊源是分不开的。另外, 近年来英语字母词被大量借用并越来越得到广泛接受。字母词的借入是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 必需和产物,而字母词的接受和流行则与我国国民国际化程度和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密切关系。随 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比以往任 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密切,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更多英语字母词进入汉语使用者的日常语汇。 最后我们必须要说明一个概念,“外来词”指源自“外来”语言,但在语音、结构等方面经过了不同程 度的本土化改造,已经进入借入语语汇系统的词。从这个意义上讲,字母词是一种特殊的借用方式,但 不能算做汉语外来词,因为它们没有经过任何改造,仍然是纯粹的外语词。 外来词的规范问题 人们对外来词规范化的关注自古有之,上至唐玄奘的“五不翻”原则,下至民国时期南京国立编译馆 对全国科学术语的审定,都体现了前人对外来词规范化的关注。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我国在外来词规 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既包括原则和理论的探讨,也包括对术语和专名的具体规范。 针对汉语外来词中的分歧现象,高名 凯 和 刘 正 埮( 1958: 178-186)提 出 了“三 一”“二 并”的 规 范 原 则。“三一”,即“一词,一音,一字”。“二并”,指不同形式并存于现代汉语词汇中,如“音译”和“意译”表 现互相不可替代的风格时,则可二者并存。另外,应大量创造国际性外来词,如本语言中已有同义词,则 应兼容共用。史有为( 2000: 195-197)认为,对外来词应该采取柔性的规范原则,承认规范问题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承认有多个影响规范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因素参与的规范模式,按照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方案和力度去指导现实的规范工作。 由于当今国际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外语言言接触异常密切和频繁,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 挑战,如怎样规范由于英语的广泛普及而导致的汉语交际中大量使用英文字母词以及某些双语者在汉 语中直接夹杂英语词的现象,即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此外,除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译介渠道,在当 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外来词规范问题也亟待解决。 外来词的词源考证 关于古今汉语中的外来词,很多学者进行过考源工作。除了史有为( 2019)中列举的研究外,近年来 其他一些学者做了较多个案考源 工 作:如 黄 兴 涛( 1999b, 1999c)对“文 凭”“之 那”等 词 的 源 流 进 行 了 考 406 王如利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 证,黄河清( 2016, 2017)对“术语”“企鹅”等词的来源进行了考证,此外他们还考证了其他一系列词语的 源流,这里不一一赘述。 胡行之( 1936)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外来词词典《外来语词典》中收录了 2850 个词条,并对其中多数标 注了词源。罗常培( 1950)例举了在古代进入汉语的一些“借字”,并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对人们司空见惯 已经不以为是外来的一些词,如“狮子”“站”“八哥“等,进行了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论述。高名凯和刘 正埮( 1958)收录了一千五百余条音译外来词并对其中一些词做了比较细致的考证工作。在此研究基础 之上编纂的《汉语外来词词典》(刘正埮等 1984)更是对所收一万余则汉语外来词进行了反复查考,“真 正做到了无一则无来历”。岑麒祥( 1990)收词 4307 条,并逐一给出原词、释义和举例,不过其中有些词 是否外来、词源考证是否确切尚值得商榷。意大利学者马西尼( 1997)在汉语外来词的词源考证方面也 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他大胆指出了许多词汇的最早使用例证,纠正了中国学者的一些错误结论。不过, 在外来词的资格审定方面,马西尼对某些词的定位是错误的,如黄兴涛( 1999a)指出,书中所收词的五分 之一以上在 源 流 考 订 方 面 需 要 修 正,并 列 举 了 “世 界”“法 学”“轮 船”等 词 进 行 了 详 细 论 证。 冯 天 瑜 ( 2004)进行了“汉字新语个案考索”,以个案探源为例,对汉字新语在时、空两个向度上的演绎,翻译过程 中的词义误植,及乔词来归等问题论证辨析,使读者对耳熟能详却不明来源的一些词有了新的认识,如 “革命”“共和”“自由”“社会”等词义在古今、中西间的演变、涵化,“经济”“封建”“形而上学”等词义在中 - 西 - 日传译过程中的歧变,“地球”“物理”“小说”等 词 创 制 权 归 属 中 国 而 非 日 本,不 应 算 外 来 词 而 是 “回归乔词”等。 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王力( 2004: 611-612)指出,现代汉语新词的增加使汉语词汇越来越丰富和完善,不仅能够表达所 有复杂高深的思想,而且更加国际化,意义更加明确严密。外来词的引进不仅扩大了汉语词汇的数量, 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对汉语的语义、构词和语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史有为( 2000: 98)曾指出,外来词除了担负概念符号的功能,引进本族语缺少的概念,还可以引进新 的义项集合和用法集合,并担负特殊的社会符号和文化符号的功能。音译外来词改造了汉字的表意功 能,打破了汉语词汇形、音、义统一的格局,使汉字摆脱了形式语义的束缚而成为相对自由的音响符号, 与外来事物或概念构成新的音义结合体。 需要指出的是,音译单纯词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变为纯表音功能,有悖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加大了记 忆难度,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所以外来词总是需要在音译和意译两种选择的对抗拉锯中寻找一个稳 定的平衡点。这一过程受到语言自身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外来词对汉语的构词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史有为( 2000: 119-120)认为,外来词补充了汉语词 汇的某些不足,强化和促进了汉语复合式构词的趋向,促进了词汇的复音化和富化,同时也补充了汉语 构词方法及能力的不足,开辟了汉语另类构词的新路。马西尼( 1997: 180-181)指出,日语汉字借词在 各类借词中对汉语词法结构的影响最大,尤其是促进了汉语后缀式构词成分的普及。当然,除了日语汉 字词 的 影 响,来 自 于 西 方 语 言 尤 其 是 英 语 的 外 来 词 也 为 汉 语 引 进 了 很 多 词 缀,如 “超 ( super -)”“反 ( counter -)”“准( i -)”“非( non-)”等等。另外,外来字母词及字母与汉字混合构成的词巩固了字母形 quas 式在汉语中的位置,使汉语逐渐使用字母形式造词,其中包括自造的英文字母词(如 CCTV、 CGTN)和 汉语拼音缩略词(如 HSK、 GB、 RMB)。 虽然外来词对汉语语音的影响较为有限,但在几个方面的表现也值得关注。首先,外来词促进了汉 407 语言科学 2021 年 月 语的多音节化。王力( 2004: 396)认 为 语 音 简 化 和 吸 收 外 来 词 加 速 了 汉 语 复 音 化 的 发 展 速 度。马 西 尼 ( 1997: 145)也指出,“来自西方语言 的 那 些 借 词,是 促 使 汉 语 向 多 音 节 方 向 发 展 的 一 个 主 要 因 素”。其 次,纯音译语素削弱了汉字的表意功能,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汉字的表音功能。语言符号的任 意性决定,在外来词的产生过程中,汉字的本义可以忽略,当我们把它的语音作为能指与所指语义结合 起来且在长期使用 中 约 定 俗 成 固 定 下 来 时,它 也 就 被 赋 予 了 新 的 意 义,如 译 自 英 语 的 “吧”( bar)、秀 ( show)、酷( cool)等都已经摆脱了汉字原有字形和字义的限制而成为了新的音义结合体。再次,外来词 所附带的原语词汇的超音段特征影响了汉语使用者的发音习惯,如人们在说到“披 萨( Pi zza)”“迪 斯 科 ( d i sco)”“咖喱( curry)”等双音节和多音节的音译词时通常将外语原词的重音迁移到汉语外来词中,而 这样的重音特征在汉语固有词汇中是不存在的。另外,外来词的引进也增加了新音素和新音素组合进 入汉语的可能性(史有为 2000: 122)。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汉语外来词研究研究初具规模并在方方面面取得相当进展,但相关研究仍待进一 步拓宽和深入。相信随着汉语外来词研究队伍的持续壮大以及跨学科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汉语外来 词研究将会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Cen,Qixi ang (岑麒祥).1990.Hanyu Wai laiyuCidian 汉语外来语词典 [ Di c t ionaryof LoanwordsinChinese].Be i ing:Shangwu Yinshuguan 北京:商务印书馆 [ Be i ing:TheCommerc i a lPress] j j Du,Mingfu (杜 明 甫).1999.Yingyuzhongdehanyu wa i l a i oanyutanxi 英 语 中 的 汉 语 外 来 语 探 析 [OntheChinesel wordsf rom Engl i sh].HenanCaizhengShuiwuGaodengZhuankeXuexiaoXuebao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Journalof HenanCol l egeof Financeand Taxat ion]1999 4:49-51 Feng,Ti anyu (冯天瑜).2004.Xinyu Tanyuan:Zhong XiRi Wenhua Hudong YuJindai HanziShuyuShengcheng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 [ ExploringtheOriginof Neologi sms:Cul turalInt erac t ions be tweenChina,Wes tandJapanandtheFormat ionof ModernChineseTerminology].Be i ing:ZhonghuaShuju j 北京:中华书局 [ Be i ing:ZhonghuaBookCompany] j Gao,Mingka i(高名凯).1990 [ 1962].Yuyandene ibufazhangui lüyuwa i l a i c i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与外来词 [Theinterna ldeve l opmenta lpr inc ipl esofl anguageandl oanwords]Gao MingkaiYuyanxue Wenji 高 名 凯 语 言 学 论 文 集 [ TheCol l ec t ionofGaoMingkai ' sEs saysonLingui s t i cs],522-533 Be i ing:ShangwuYinshuguan 北京:商务印书 j 馆[ Be i ing:TheCommerc i a lPress] j Gao,Mingka i(高名凯),& ZhengtanLiu (刘正埮).1958.Xiandai Hanyu Wai lai c iYanjiu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 [ A Studyof Loanwordsin ModernChinese].Be i ing:Wenz iGa i i ing:Lanj geChubanshe 北京:文字 改革出 版社 [Be j i shing House] guageReform Publ Hu,Xingzhi(胡行之).1936.Wai laiyuCidian 外 来 语 词 典 [ Di c t ionaryof Lownwords].Shangha i:Ti anmaShudi an 上海:天马书店 [ Shangha i:Ti anmaBookstore] Huang,Heqing (黄河清).2016.“ Shuyu”c iyuanshi tan “术 语”词 源 试 探 [Traceabi l i tyof “ shuyu”].Zhongguo Keji Shuyu 中国科技术语 [ ChinaTerminology]2016 2:52-54 Huang,Heq ing (黄河清).2017.“Qi’ e”tanyuan “企鹅”探源 [Or iginof“ i’ e”].ZhongguoKej iShuyu 中国科技术语 q [ ChinaTerminology]2017 1:71-73 408 王如利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之研究 Huang,Xingtao (黄兴涛).1999a.J inda izhongguohanyu wa i l a i c idezuixinyanj iu:Ping MaxiniXiandai HanyuCihui deXingcheng 近代中国汉语外来词的最新研究———评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Thel atestresearchon modernChinesel oanwords:Arev i ewofMas ini’ sTheFormat ionof ModernChineseLexi andi t sEvolut i ontoward anat i ona ll anguage].KaifangShidai 开放时代 [ OpenTimes]1999 5:61-70 Huang,Xingtao (黄兴涛).1999b.Shuo “wenping”:J inda izhongguoxinmingc iyuanl iu mankaozhiy i说“文凭”———近代 中 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一 [On “wenping”:Expl or ingtheneol ogi smsinmodernChina( 1)].WenshiZhi shi 文史知 识[ ChineseLi t eratureand Hi s tory]1999 4:86-92 HuangXingtao (黄兴涛).1999c.Hua “ zhina”:J inda izhongguoxin mingc iyuanl iu mankaozhi’ er 话“支那”———近代中 国新名词源流漫考之 二 [On “ shina”:Expl or ingtheneol ogi smsin modernChina ( 2)].WenshiZhi shi 文 史 知 识 [ ChineseLi t eratureand Hi s tory]1999 5:54-61 Li,Yanj i e (李彦洁),& Ha ibinLu (卢海滨).2007.Woguodi i l a i c ic i di anpingj i e 我国第一部汉语外来词 yibuhanyuwa 词典评介 [Rev i ewofthef i rstdi ct i onaryofChinesel oanwordsinChina].Ci shuYanjiu 辞书研究 [ Lexi cographi - calStudi es]2007 5:89-94 Liu,Zhengtan (刘正埮),Mingka iGao (高 名 凯),Yongq i an Ma i (麦 永 乾 ),& Youwe iShi (史 有 为 ).1984.Hanyu Wai lai c iCidian 汉语外来词词典 [ A Di c t ionaryofLoanwordsand Hybrid WordsinChinese].Shangha i:Shang- iCi shuChubanshe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Shangha i:Shangha iLexi cographi ca lPubl i shing House] Luo,Changpe i(罗常培).1989.YuyanYu Wenhua 语言与文化 [ Languageand Cul ture].Be i ing:YuwenChubanshe j 北京:语文出版社 [ Be i ing:LanguageandCul turePress] j Mas ini,Feder i co (马西尼).1997.Xiandai HanyuCihuideXingcheng:Shij iuShiji Hanyu Wai lai c iYanjiu 现代汉 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 汉 语 外 来 词 研 究 [ TheFormat ionof Modern ChineseLexi conandi t sEvolut ionto- warda Nat ionalLanguage:ThePeriodfrom 1840to1898].Shangha i:HanyuDac idi anChubanshe 上海:汉语大 词典出版社 [ Shangha i:ChineseDi ct i onaryPress] Shi,Youwe i(史有为).1993.Wa i l a iga ini anc izhi i Fore ignconceptwords:Quesyij qichuzhi外来概念词置疑及其处置 [ t i onsandsolut i ons].CikuJianshe Tongxun 词 库 建 设 通 讯 [ Correspondenceof Lexi cal DatabaseCons truc t ion] 1993 1:32-34 Shi,Youwe i(史有为).2000.Hanyu Wai lai c i 汉语外来词 [ LoanwordsinChinese].Be i ing:ShangwuYinshuguan 北 j 京:商务印书馆 [ Be i ing:TheCommerc i a lPress] j Shi,Youwe i(史有为).2019.Hanyu wa i l a i c iyanj iuq i shini an:J i any ixi anq ij i ec ikaoyuanyanj iu 汉 语 外 来 词 研 究 七 十 年———兼忆先期借词考源研究 [A Rev i ewoftheChinesel oanwordsinthepast70years:Wi thapre ludetothee f - for tinetymol ogi ca linqui s i t i onoftheear l i erl oanwords].YuyanZhanlueYanj iu 语 言 战 略 研 究 [ ChineseJournal of LanguagePol i cyand Planning]2019 4:76-86 Ti an,Ti an (田甜).2015.Conghanyuj i ec iy ingyuxi anxi angkanxi fangwenhuaduizhongguowenhuadeyingxi ang 从汉 语 借词英语现象看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Invest i ingtheinf luenceofwesterncul tureonChinesecul turein gat termsofChinesel exi ca lborrowingsf rom Engl i sh].YuwenJianshe 语文建设 [ LanguagePlanning]2015 26 : 94 -95 Wang,Li(王力).2004.HanyuShigao 汉语史稿 [Hi s toryofChineseLanguage].Be i ing:ZhonghuaShuju 北京:中 j 华书局 [ Be i ing:ZhonghuaBookComapany] j Zou,Xi aol i(邹晓丽).1984.Hanyuj i ec igui lütan 汉语借词规律探 [Explor ingthepr inc ipl esofl exi ca lborrowinginChi nese].QinghaiShi zhexueshehuikexueban)青 海 师 范 大 学 学 报(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fan DaxueXuebao ( of QinghaiNormalUnivers i ty ( losophyandsoc ialsc i encesedi t ion)]1984 3:55-58 phi 409 语言科学 2021 年 月 作者简介 王如利,女, 1973 年 生,河北黄 骅人。博士,中央民 族大学 外国语 学院副 教授,硕士 生导师,研 究领域 包括社 会语 言 学、学术翻译和诗歌翻译。 OnS t ud i e so fLoanwo r d si n Mod e rnCh i ne s e WangRu l i Scho o lof Fo r e ignSt udi e s,Mi nzu Un i ve r s i t i na Be i i ng 100081 yof Ch j Ab s t r a c t Ba s edonac r i t i c a lr ev i ew o ft hep r ev i ouss t ud i e sont het e rmi no l ogy,bo r r owi ngpa r a - d i t l ogy,no rma l i z a t i ono fl oanwo r dsandt he i ri n f l uenc eon mode rnCh i ne s e,t hep r e s en tpa gm,e ymo : ) “ ” rpr opo s e s a t heus ef r equenc f hanyu wa i l a i c i sanove rwhe lmi ngadvan t ageove ro t he r pe yo t e rms,s ot ts cho l a r sshou l dr e spe c tt hee s t ab l i shedf a c ti no r de rt oavo i dcon f us i on;b)duet ot he i nhe r en tc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ndc l os ene s so ft hel anguageandi t s wr i t i ngs t em,Ch i ne s eha sana t ur a l ys e f e r enc ef o rs eman t i cl oansandt husas t r ongi nc l i na t i ont oadap tt r ans l i t e r a t edwo r dsi n t os eman t i c pr l oans;c)i nt e rmso fno rma l i z a t i on,weshou l da c ta c c o r d i ngt oc i r cums t anc e s, i nnova t i ngnewno rms t oc omp l emen tt hes t anda r dspr opo s edbyp r ev i ouss cho l a r s;d)e t l og i c a ls t ud i e sa r eva l uab l ebe ymo c aus et heyc ani n f o rm p r e s en tandf u t u r ei n t e rna t i ona lexchangeandl ex i c a lbo r r owi ngt hr oughde ep unde r s t and i ngo ft heh i s t o r fl anguagecon t a c tandcu l t ur a lexchange;e)l oanwo r dshaveno ton l yo y en l a r i ne s evo c abu l a r r i ched Ch i ne s eexpr e s s i ons,bu ta l soexe r t edsub t l ei n f l uenc eon ged Ch yanden t hes eman t i c s,wo r d-f o rma t i onandphone t i c so fCh i ne s el anguage Ke r d s s t ud i e so fLoanwo r ds;t e rmi no l ogy;bo r r owi ngpa r ad i rma l i z a t i on;e t l ogy; gm;no ymo ywo i n f l uenc e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