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黄氏秋水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ÊṆ TƯƠṆG HÀI ÂM TIẾNG HÁN VÀ NÔỊ HÀM VĂN HÓA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Öt) 硕士学位论文[.]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黄氏秋水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 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ỘI HÀ M VĂN HÓA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Ưt) 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 汉语言理论 专业号码 2012 于河内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HOÀNG THỊ THU THỦY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 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ỢI HÀ M VĂN HÓA (®èi chiÕu víi tiÕng viƯt)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Chun ngành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Mã số chuyên nghành: 60.22.10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Tiến sỹ Phạm Minh Tiến Hà Nội - 2012 iv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1.1 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现状 1.2 汉民族文化 1.3 汉语谐音的相关理论基础 14 1.4 汉语谐音现象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23 小结 25 第二章:现代汉语谐音之现象及其文化意义与内涵 26 2.1 汉语谐音的特点 26 2.2 与汉语谐音相关的语言要素 32 2.3 汉语谐音的生成基础 36 2.4 汉语谐音的分类 39 2.5 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46 小结 52 第三章:汉越语谐音现象对比 53 v 3.1 越南 “chơi chữ”(舞文弄墨)现象概括 53 3.2 与越南“chơi chữ 舞文弄墨”现象相关的语言要素 54 3.3 越南“chơi chữ 舞文弄墨”现象分类 60 3.4 越南 “舞文弄墨” 现象的文化内涵 72 3.5 汉语与越谐音现象的异同 76 小结 85 结语 86 主要参考文献 88 前言 选题理由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谐音,是语言中利用同音或近音的语言特点造成的一种 特殊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在汉民族与众不同的汉语里,谐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 现象。汉语谐音,使用频率很高,无论是日常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十分常见。汉语的各 种各样谐音都含着汉民族的特殊文化。 近几年来,有关汉语谐音、谐音与文化、谐音的文化意义等问题已经收到了很 多语言研究者、文化研究者的关注。在收集汉语谐音现象的相关资料的过程当中,笔 者发现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内容实在丰富多样。比如: 刘瑞明的“谐音趣难词例 说”,王苹的“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刘晓梅的“网络语言中的谐音双关” ,李丽文 的“谐音构词研究”,郑博、王仲轲的“谐音现象中的文化成因”等。 虽然以往的语言学家、文化研究家对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还没 有对汉语谐音现象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给予外国学生(其中有越南学生)对 此问题能够正确地了解和使用是尚未提到的。经过多年学习汉语,笔者认为现代汉语 谐音现象的文化意义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出现频率大、种类及意义复杂多 样。不少越南学生对此问题的使用也常出差错。 作为一个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笔者想要从这一点研究汉语谐音,特别是汉字 谐音的文化意义,进而将汉语谐音与越南语相应现象进行对比,突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经过教学的一段时间,笔者认为汉语教学工作需要了解、研究此问题。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汉语教学工作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兴趣。 因上述几个理由,笔者决定以《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越南语 对比)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 研究目的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汉语谐音各方面来突出其语言特点及文化涵义。 同时将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与越南语进行对比,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点。 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就是汉语谐音现象及文化内涵;研究范围是汉语谐音的文化 内涵(特别是现代汉语);将汉语谐音的文化意义与越南语进行对比联系,不深入研究 汉语谐音的语义、语法特点及用法。 因为谐音现象是用同音或近音而意义不同的字词构成特殊表达的一种手段,因 此,谈到谐音现象就是谈到其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的表达效果。在本论文的范围内笔者 只着重到汉语谐音现象的这些方面,不深入研究谐音现象的语音特点及语法结构。 研究任务 4.1 综述现代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有关理论问题、相关知识, 明确汉语 和越语中的谐音现象。 4.2 对一些特别、常见的汉语谐音现象进行考察、分析,从而找出汉语谐音 的文化意义、文化内涵。 4.3 将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跟越南语进行比较,同时指出两种语言谐音的共 同和不同。 研究方法 5.1 分析法:对汉语谐音的各种具体例子进行结构分析和文化意义分析。 5.2 文献法:综述前人对汉 语 及 越 南 语 谐 音 现 象 和 有 关 此 问 题 的研 究成果。 5.3 归纳法:汉语的各种各样的谐音双关语现象归纳成几项原则。 5.4 对比法:对汉越语谐音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项研究方法外,本论文还用上引证法、例证法,搜集法等。 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前言、结语及参考文献外,共有三章: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第二章:现代汉语谐音之现象及其文化意义与内涵 第三章:汉越语谐音现象对比 本文所用语料主要来自以下: 陈建文,《 汉语谐音和折字词典》,线状书局,2008。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民族论坛,2007。 赵金铭,《谐音与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 陈丽梅,《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云南师范大学,2006。 王希杰,《谐音:从修辞到文化》,1996。 Lê Ba Hán, Trần Đình Sử, Nguyễn Khắc Phi (1999) Từ điển thuật ngữ văn học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N Hoàng Phê (1988).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có tham gia ngữ liệu ngồi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phương tiện ngữ pháp,luật thơ phong cách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10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phương tiện ngữ nghĩa) NXB Thuận Hóa 11 Triều Nguyên(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phương tiện ngữ âm chữ viết) NXB Thuận Hóa 第一章: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本章着重综述一下汉语谐音现象、汉民族文化、汉语谐音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的有关理论问题和相关研究。 1.1 有关汉语谐音现象的研究现状 1.1.1 关于谐音现象的研究 长期以来修辞学上很少有人把谐音作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来研究,即使有,也 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次要的修辞格略为介绍,更多的是在论说双关或仿词等修辞格时顺 带论及。关于现代修辞学的著作,我们不得不提到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现代汉 语》三大教材(胡裕树、黄伯荣的和邢福义的)等, 但是这些最重要的修辞学著作 都没有单独介绍谐音辞格。上世纪 90 年代期间问世的重要修辞论著《修辞学通论》 (王希杰,1996 年)把汉语修辞格划分为五类,其中却未提及谐音。21 世纪出版的 《现代修辞学》(王德春、陈晨,2001 年)一书仍没有单独介绍谐音。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供述辞格 38 种,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共有辞格 37 种。但他们也没有将谐音单独列为一种修辞格,只是在诸如双关、仿词、粘连等辞格 中涉及到谐音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持基本相同意见,认为谐音不是修辞方法,而是 双关、仿词等修辞方法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而已;或者认为谐音是和多 种修辞手法密切联系,构成多种修辞格的必需手段。 随着有关谐音问题研究的扩展和深入,谐音的地位越来越高,因而有学者认为 应该把它单独列为一种独立的修辞格,而摆脱附属于其他修辞格的地位。比如,2000 年曹铁根发表了《谐音.修辞.汉文化》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 月第一期)一 文,应把谐音单列为一种辞格。2002 年汤玲发表了《谐音现象的成因与修辞学思考》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一文,也认为应该把谐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辞格,并指出此种 做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2005 年周成兰发表了《谐音的地位、词语构造及修辞作用》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年 月第三卷第二期)和《谐音现象蕴含的文化信息》 (《社 会科学家》2005 年 月第三期)两篇文章,都把谐音当成一种独立的修辞格来论述。 不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达到与比喻、双关、拟人、排比、对偶等辞格平等的地位。 1.1.2 关于谐音现象与文化的研究 谐音作为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段,与汉民族文化间有深刻的 内在联系。(李华.应该设立“谐音”修辞格【J】.修辞学习,1999(4).封底)。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蓬勃兴起及修辞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的逐步兴盛,谐音与文化间关系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文化修辞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出 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下面笔者就对 20 年来的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 系研究的现状进行系统地梳理及总结。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已经走了 20 多年的探索道路。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谐音对汉文 化的影响研究两大方面对其加以梳理和总结。 (一)关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的研究 谐音广泛存在于汉语言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汉民族 文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就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汉民族思维方式与谐音: (1)汉人善比附、喜联想及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32 “加里顿”谐“家里蹲”, 在“加里顿学校”念书意即在家待着。 这些谐音与前文提到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谐音现象不同,它们 是特殊场合的特 殊产物,在另一时间、场合不一定适用。因此我们不妨称为临时性谐音。 2.2 与汉语谐音相关的语言要素 通过上述对谐音词语分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谐音是一种形式多样、内涵丰 富、应用广泛的修辞手法。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修辞手段,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我们 必要深入研究谐音词语的生成规律。 2.2.1 语音方面 按谐体和本体的语音关系,可以分为同音相谐和近音相谐两类。 一对谐音字(音节),在声、韵、调三个要素中,除了韵之外,至少还要有一 个一致,其中近音谐音的多为声、韵相同而声调不同;其次是韵、声调相同,而声母 不同。汉语学习者都知道,汉语音节的发音以韵母占主导地位(汉语拼读有口诀“前 音轻短后音重”),汉语语音艺术中历来重视押韵,谐音词语尽量趋同的规律与这些特 点正好相吻合。 另外,谐音音节不相同的要素如狗屎声母,则往往是近音。具体表现在:或者 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或者发音方法相同,而发音部位不同。如:“章”与“脏” (出口成“脏”)的声母 z 和 zh,发音方法相同,发音部位不同,前者 zh 是舌尖后音, 后者 z 是舌尖前音。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的情况,因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取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辅音声母实现清化,不像南方方言清浊对立,因此极少这方面的 例子。 近音谐音在实际生活中是很 广泛的,常常允许不同 “韵”的字相谐。所谓“不同 33 谐”,指的是历史上有共同来源的韵母,如现代汉语的【o】、【uo】等韵母,原则上都 可列入允许谐音的范围;再有,鉴于汉语有些方言,韵尾前后鼻音部分,因此有时允 许,或者说承认,韵腹相同而仅仅是韵尾前后鼻音不同的韵母,也算谐音。如:“信” 和“性” (“性”息台)的韵母分别为前鼻韵母 in 和后鼻韵母 ing; “情”和 “禽”的韵母分别为 前后鼻韵母 ing 和鼻韵母 in。 数字谐音是网络的伴生产物,因为单个谐音音节在声、韵、调三个要素中可能 至少只有一个要素相同,这种谐音音节的语音不是很像,所以往往要借助整个词语中 其他语音更接近的谐音音节才能感觉到它是谐音。比如 “想”和 “3”在声、韵、调三个 要素中,没有一个要素相同,但是 ang 和 an 是两个相对的鼻音,声母 x 和 s 的发音 方法相同,只是发音部位不同。因此对宽式谐音词语—数字谐音词要读完整一个词语 甚至一句话,才能充分理解并且体会谐音的妙处。 2.2.2 语义方面 谐体和本体在语义上有无联系都可以相谐,如果有联系,相反或相类的都是谐 音。如: “妻管严”一词与呼吸道疾病名“气管炎”谐音,戏称惧内的男人。不久,又有好事 者由药名“肤轻松”造出 “夫轻松”一词,谐指不做家务事的男人,与 “妻管严”的说法相 对,如: “看起来一点不像妻管严,倒像是夫轻松才对”。显而易见,本体“气”与谐体“妻”, 本体“肤”与谐体“夫”语义上无任何联系。 唐代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 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就是一种谐音双关,一方面是表“东边日出 西边雨”的晴雨的“晴”,同时也照应着“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个谐音“情”,即感情的“情”, 34 从而使“道是无晴却有晴”成为含蓄精妙地表达爱情的经典诗句。《红楼梦》中更有大 量的谐音运用现象,比如贾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名字中的“元迎探惜” 就是“原应叹息”的谐音,寓意着作者对她们命运的同情和哀悼。 2.2.3 语法方面 (一)一般说来,谐音不受词性或功能特点的限制: ● 谐音后词性或功能没有变化: 前途 — 钱途(名词) 妹妹 — 美眉(名词) 鹿 — 禄(名词) 情况不妙 — 禽况不妙(主谓短语) ● 谐音后词性或功能有变化: 幸福 — 性福(形容词 — 名词) 海归 — 海龟(动词 — 名词) 思想 — 私想(动词 — 偏正短语) (二)谐音一般也不受语言单位级别的限制 ● 语言单位级别没有变化: 前途 — 钱途(词) 烤鸭 — 考鸭(词) 六合 — 鹿鹤(短语) 前赴后继 — 前腐后继(主谓短语) 幸福 — 性福(词) 35 ● 语言单位级别有变化: 和谐 — 和鞋(词 — 短语) 早子— 枣子(短语 — 词) 无懈可击— 无屑可击(成语 — 一般短语) (三)谐音也不受语言单位的结构性质的限制 ● 结构方式没有变化: 前途 — 钱途(偏正) 烤鸭— 考鸭(偏正) 韩流 — 寒流(偏正) 兴致勃勃— 性致勃勃(主谓) ● 结构方式有变化: 享受 — 享瘦(联合 — 动宾) 兴趣 — 性趣(联合 — 偏正) 妹妹 — 美眉(重叠 — 偏正) 幸福 — 性福(联合 — 偏正) 概不能缺 — 钙不能缺(偏正 — 主谓) 2.2.4 语境方面 二十实际九十年代,王希杰先生(1991:309)指出:“语言环境是修辞的生命, 没有语言环境,就没有修辞。谐音修辞自然也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利用”。 从宏观上讲,谐音与特定的时代、社会、地域及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因素密 切相关。例如,北京早年流传着这样一句蔬菜谚语:菠菜长吃,黄瓜老吃,一年到头 36 吃饺子。意思是菠菜长长了才吃,黄瓜长老了才吃,一年到了头,也就是大年三十才 能吃上一顿饺子。这句谐音谚语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离不开人们笑对 贫困的乐观精神。 从微观上讲,谐音又和运用时特定的场合、时间、上下文(前后语)、使用者 双方的具体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谐音现象多运用在非正式场合,严肃、 庄重、带有学术性、事务性的话题中很少出现谐音的修辞手法;另外,由于谐音利用 的是词语间音同或音近的联系,故明确的上下文语境对于谐音现象的解读和韵味的把 握都有着重要意义,如: 甲:你会跳舞吗? 乙:我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如果只看“我会跳六”这单独一句,肯定会让人莫名其妙,但若把这句话放在上下文中, 人们就会明白“跳六”是由“跳舞”的谐音词“跳五”仿造而来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乙的诙谐 幽默。 2.3 汉语谐音的生成基础 2.3.1 语音基础 谐音现象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但在汉语中尤为突出。谐音之所以能够成为汉 语使用面广泛的表达手段,笔者认为其根基是与汉语自身的特点是不可分开的,简单 而具体地说就是与汉语的语音特点有关。我们都知道汉语是音、义、形的结合体。语 音简化是汉语语音发展的总趋势。古汉语中,语音系统比较复杂,仅以声调而言,就 有平上去入四声,再根据声母的清浊各分阴调、阳调,这样就有了四声八调,而到了 现代汉语语音只有 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37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 21 个声母,39 个韵母,构成声韵音节之后,汉语音节大 概有 432 个,加上四声音调就形成了大概 1376 个音节。以这样有限的音节来表达无 限的意义,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近音词。如(GONG)这个音节下面就有“共、工、 公、供、功、宫、攻、弓、龚、恭、贡”等大概 14 个字。大量同音、近音词的存在, 就是为谐音现象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语音基础。 2.3.2 心理基础 一种语言中的谐音成分跟该语言的语音结构固然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它还 跟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相联系。谐音广泛存在于汉语言之中,它的生成,当然 不仅基于语言中特殊的语音结构而且源于其特定的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汉民族 丰富而奇特的联想是谐音表达得以实现的心理基础。 我们先了解一下,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给谐音的生成打下怎样的基础。从文化渊 源上看,汉族人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善于比附、喜欢联想及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人们通过谐音,可以给一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涂上喜庆 的色彩,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可以给一些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事物换个名称, 换成一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谐音的实现是需要直觉体 悟和比附联想参与的。自觉的、有意思的谐音,是由一个音联想到具有另外意义的同 一个音(或近似的音):给新娘子吃面或饺子,不能做熟,因为要“生”;送你一副“鱼 戏莲叶”图,是祝愿你“连年有余”。 另一方面,汉族人的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和思维方式,是谐音产生的重要基础。 笔者认为,汉族人的联想方式是二元对立的对称联想,如阴阳、上下、文武、福祸、 贵浅等,说明了汉族人对概念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由此及彼, 38 从一物一事联想到与之相对相关的另一物、另一事。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反映到对语 言的理解上,就形成了汉族人由音探义的传统习惯,从而为谐音的产生创造条件。 再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注重整体观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也给谐音 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了条件。学者们认为,在一定的环境中,一个语音可能会有若干个 语义,因而人们不会用严密的逻辑方法分析音节和语素的对应关系,而是以感性直觉 把音节和语素大致联系起来,从而给谐音的理解和接受创造条件。 汉民族心理对谐音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的联系与影响。汉语谐音现象与 汉民族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中庸思想和含蓄内倾的民族心理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学 者们认为,汉族人的传统思想是凡事讲究中庸。在处世哲学上汉族人一般是“求中”“不 偏不倚”。谐音的表达效果在于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这与讲求中庸、含蓄 内倾的汉民族心理不谋而合。因此谐音的产生,植根于汉文化这个肥沃的土壤上,对 谐音的理解和接受更是与汉民族文化心里息息相关。另外,谐音与汉族人求吉避凶、 驱俗求雅的心理有关。王萍先生在“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一书中认为,汉民族强 烈的讨吉避凶心理,形成了汉族人自觉有意识地运用谐音来取吉祥或小心刻意地躲避 由于语言相同、相近造成不吉祥意义联想的习惯。可见,汉民族求吉避险的心理是谐 音产生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再说,对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也是谐音现象产生的文化心 理基础之一。对这个方面,王萍先生在“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一书中也认为,汉 民族自古以来对语言有一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人们希望通过语言来沟通人和自然的 关系,回避自然对人的伤害,借助语言的为善能力求吉起福;对语言的为恶能力则用 禁忌加以回避、表现在语言中,便是谐音方式的应运而生。 39 2.3.3 社会基础 汉语中的谐音数量众多,应用广泛,这是其他语言难以见到的。它不仅常出现 在言语交际、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在非语言交际中;不仅运用于日常工作,诸如 谚语、歇后语、人名、地名、广告、商标、品名、社会流行语中,也经常运用于各种 民俗民间艺术中。可以说,它存在于汉民族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不再是一 种个别的、偶然的、杂乱的现象,而是一种大量的、经常的、系统存在的现象,是汉 族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方式。有一位研究家曾经说过:“每一个人本身都是一种 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 – 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 —是不能和任何的语言全部共有的。”汉语中的谐音复杂丰富,多姿多彩,正是这样集 体表达艺术,因而汉民族对其情有独钟,喜爱无比,有时甚至成了一种时髦,一种偏 爱,一种怪癖,这是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2.4 汉语谐音的分类 谐音是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为了进一步认识、考察谐音,我们对谐音现象进 行必要的分类。“分类则是人们关于某些对象的知识的系统化,这种系统化固定在每门 学科之中,而且在科学发展的相当时期都起作用”(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1983)。 观察事物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因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面,笔者就介绍一 些分类的角度。 2.4.1 谐音的功能分类 谐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除了可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以外,有时还有构词的作 用。因此,从功能上看,谐音可以分为修辞性的和构词性的两种情况。 (一)修辞性谐音 40 修辞性的谐音,即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为主要目的的谐音想象,谐音过程并不 创造新词或新语。利用相同或相近语音成分的再现和联想,能使语言或含蓄隽永,或 幽默风趣,或生动形象,从而巧妙地表达说话人的爱憎感情和褒贬态度。例如: 今天的“爱资病”患者已经比那些人走得更远,他们正在煽动人们起来破坏 生产。 (1990 年 月 16 日《人民日报》第三版《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续一)》)。我 们一看就知道“爱资病”仿“艾滋病”而造,讽刺揭露了那些所谓的政治“精英”们的丑行。 这里,笔者已经巧妙利用仿造式谐音来提高表达效果。 这篇是先生要我做的,因为那集子要在和他有关系的 G 书局出版,我谊不容 辞,只得写了这一点。(鲁迅《守常全集题记》附识)。这里,如同上述(1)例子, 鲁迅先生已经用上了仿造式谐音,就是“谊不容辞”仿“义不容辞”而成,表明了鲁迅先 生同李大钊同志的无间的友谊。 据说金圣叹在被判死刑时,曾给前来同他诀别的儿子口念一联:“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算”。“莲子”、“梨儿”实际是“怜子”、“离儿”,婉转含蓄地表达出了金圣叹父子生死 离别时的无限悲恸。如果这一联不用双关式谐音,表达的效果就没那么高。 (二)构词性谐音 构词性谐音,指以谐音创出新词语的词汇现象,它同时具有修辞谐音的表达效 果。用谐音方法创造的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 熟语的谐音: 一部分熟语是利用谐音方法构成的。例如: 半吊子和二三五(明清五百个铜板 为一封,又叫一吊。二百五个就是半封,“封”和“疯”谐音,于是“二百五 ”和“半吊子”就 成了骂人的话)、马大嫂 (上海话“买、汰、烧”的谐音)、气管炎(“妻管严”的谐音) 41 等。其中,采用谐音手段构成的歇后语尤为多,例如:腊月里的萝卜 — 冻(动)了 心,纸糊的琵琶—弹(谈)不得,没牙的徒弟—无齿(耻)之徒,等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歇后语。歇后语是一种熟语,为广大的人民 群众所喜欢和喜用。歇后语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谜面,后一部分是谜底。大部分 歇后语使用谐音方式, 所以叫做谐音歇后语或歇后式谐音,就是利用后一部分的音 同或音近的关系造成一语双关,提高表达效果,比如: 咸菜煮豆腐 — 不必多言(盐) 外甥打灯笼 — 照旧 (舅)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孔夫子搬家 — 尽是输(书) 梁山军师 — 无(吴)用 阴天出太阳 — 假情 (晴) 和尚住山洞 — 没事 (寺) 外来词的谐音: 引进 外来词语的时候,有一种“增义音译法”,指的是:音译外语词而得到的汉 字,不仅是单纯表音的符号,往往还兼有表示意义的功能,而且有时候的意义并不是 外来词原先有的。例如一种饮料 “Spirit”,翻译为“雪碧”,“雪”和“碧”二字符合而得到的 清纯且令人爽心的惬意味儿,是英文原词所没有的。还有,可口可乐 – Cocacola, 奔 驰 – Bens, 四通 – Stone, 标志 – Peugeot, 登喜路 – Donhill 等, 也都不同程度 地取得了类似的修辞效果。有时,利用谐音的方式,故意寻找字面上可望文生义的特 殊的汉字,使得由此产生的字面意思和原有词语的意思毫不相干,从而使外来词语获 42 得游戏逗笑的临时含义,例如:迪斯科 — 踏死狗,洛杉矶 — 落山鸡,俄亥俄 — 饿 还饿, cancer — 砍杀尔, husband — 黑漆板凳,等等。 地名、人名的谐音: 对粗俗地名采用谐音创造,是地名规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台湾省把 “鸡笼”改为“基隆”,把“牛屎崎” 改成 “御使里”;把“番婆里”改成“番桃里”等,北京把“屎 壳郎胡同”、“闷葫芦胡同”、“东江米巷”等。这些都是地名谐音改造成功例证,为社会语言 学家津津乐道。人名谐音,多隐含着某些意义,如“周立波”的名字“ 立波”,就是谐英 语词“Liberty”(自由)的音。 新词新语的谐音: 有些情况下,新词新语地产生也与谐音有关。考察近期出现的新词新语(当然 有些单位算不算范围的新词新语,尚有待进 – 步研究),字 — 字相谐的如:“霉女” (美 女), “菌男”(俊男),“大虾”(大侠),“酱紫”(这样子),“切(谐“去”音,表示对事物的不屑 一顾);数 — 字相谐的如 “8 错”(不错),“880,770”(抱抱你,亲亲你),“1.14”(一点 意思),“55555”(哭的声音),外语字母谐音的如:“o(呕),我想吐”和“你才放 P(屁) 呢”都为英语相谐。 2.4.2 谐音的性质分类 汉语中的谐音现象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被谐的原字原音,另一部分 是相谐后产生的读音及写成的字。我们可以把第一部分叫做“本体”,第二部分叫做“谐 体”。谐音的形成过程就是由本体向谐体转化的过程。 按本体和谐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谐音分为汉字与汉字的谐音、汉字与数字的 谐音、汉字与外语词的谐音、数字与外语词的谐音四种情况。 43 (一)汉字与汉字的谐音 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近音字,使得汉字与汉字的谐音成为最频繁的语言现象。 有的是同形相谐,如:某丰胸产品广告:做女人“挺”好,以副词“挺”谐音形容词“挺”, 表示“凸出”之意;再比如某抽油烟机广告:“机”不可失,以“机会”之“机”谐音“抽油烟机” 的“机”;更多的是异形相谐,如:妹妹 — 美眉,物美价廉 — “屋”美价廉(某房地产 广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某排石胶囊广告)。 (二) 汉字与数字的谐音 数字多应用在数学领域,意义单一古板。但是,这些表面看起来单调的数字一 经谐音取义,便会衍生出无限妙趣,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随着网络的普 及,数字谐音现象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目前人们的使用情况看,0-9 这十个基本数字 都有它的谐音字,而且产生了一数多谐的现象。如“6”在“609”(到永久)中,谐“到”音, 在“6120” (懒得理你)中谐“懒”音, 在“6785753” (老地方不见不散)中谐“老”音,在“6868” (流吧流吧)中谐“流”音, 在“678”(对不起)中谐“对”音, 在“68”(拉倒)中谐音乐 简谱的“拉”音。 (三) 汉字与外语词的谐音:在“谐音的功能分类”之“构词性谐音”中已论述。 (四) 数字与外语词的谐音 以阿拉伯数字谐外语词,这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语言现象。主要见诸于网络语言 中。如:“39”谐“thank you”;“74” 谐“kiss”,又谐“cheese”;“88”谐 “baby”;“80”谐“bus”,“90”谐 “juice”。 2.4.3 明谐与隐谐 按谐体和本体是否同时出现,我们可以将谐音分为明谐和隐谐两种。 44 (一)明谐 所谓“明谐”,即本体和谐体同时出现,由本体转化为仿体的过程明显地表现出来 的谐音。例如:相声《鸡汤和鸡毛掸子》中有段话: 甲: 拿我弟弟来说,前年报考清华没考上,分配到“复旦”大学 乙: 上海复旦也不错呀 甲: 不是上海复旦,而是我们县的“复旦”大学 乙: 县里哪有复旦大学? 甲: 就是国营养鸡场,他专营饲养母鸡 — 孵蛋大学 我们看到这里,可以清楚地知道“复旦”谐音的是“孵蛋”。 (二)隐谐 还有一种谐音现象只出现基础字或目的字,有的甚至二者都不出现,而是以相 关的物或事表示,让人从中体味。这种谐音现象称为隐谐。 Tải FULL (94 trang): https://bit.ly/3fQM1u2 有谐体,无本体: Dự phòng: fb.com/KhoTaiLieuAZ 乡下人天一亮就起来,而他却天天睡到九点十点才起床,中午又要睡午觉。乡 下人看他朝睡、午睡、夜睡,大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他三眠主义先生。(吴浊流《铜 臭》)。谐音“三眠主义”的本体是“三民主义”,这里有前者而没有后者,极尽谐音调侃之 能事。 有本体,无谐本: 比如相声《学跳民族舞》中的一段对话: 甲: 我跳新疆舞,你打手鼓伴奏。 乙: 好,我会打手鼓。 45 甲: 你不能干打,… 乙: 怎么,还要泼点水? 甲: 不是泼水,是打鼓的时候喊一声“哎” 这里“干”是“只”、“仅”的意思。乙解释成“干燥”的意思,故接下来说泼水加湿。谐 音的过程是本体“干”(徒具形式之义,如“干笑”)与谐体“干”(干燥)隐谐,只出现本体, 未出现隐体。 Tải FULL (94 trang): https://bit.ly/3fQM1u2 Dự phòng: fb.com/KhoTaiLieuAZ 一些以事物或事件相谐的现象,也属于只见本体、不见谐体的隐谐。据说,艺 术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庭院内种了两棵柿子树、一棵苹果树、棵海棠树,“柿”“事”相 谐, “苹” “ 平“相谐,“海棠”象征四季安康,三种树合在一起即为“事事平安”。 本体和谐体都不出现: 宋人吕蒙正写过一副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 南北。在十个基数中上联缺“一”(谐“衣”),下联少“十”(谐“食”);在四个方位中没有“东” 和“西”(谐“东南”)。此即暗中表达了“缺衣少食,没有东西”的生活 状态。这类谐音即 看不到基础字,也看不到目的字,谐音的内涵是人们从深层挖掘出来的。 2.4.4 同音谐音与近音谐音 按谐体和本体的语音关系,可以分为同音相谐和进音相谐两类。 (一)同音谐音 即谐体和本体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如:前途 — 钱途, 年糕 — 年高 (二)近音谐音 即谐体和本体的语音相近,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声调不同: 46 前赴后续 — 前腐后续 妹妹 — 美眉 共勉 — 共眠 声母不同: 出口成章 — 出口成脏 社会 — 色贿 韵母不同而相近: 桔 — 吉 声、韵、调都不同,但语言外壳相近: 我 — 偶 信息台 — 性息台 上面是对汉语谐音的一些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当然也有不同的分类 结果。根据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些分类方法当中,同时针对于谐 音现象的本质,笔者认为,从谐体及本体的语音关系的角度对谐音进行分类,最为合 理。因为,“谐音”的本质离不开同音或近音,也就是离不开“音”这个要素。只有从这个 要素进行分类并分析,才能最全面地了解谐音的各个方面。 2.5 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非常抽象的范畴。谈到任何问题、任何现象、任何事情的文化内涵 真不容易。凡是涉及到文化内涵的均是极为广泛。在这么短暂的论文范围内,本人肯 定谈不完有关汉语谐音的文化内涵。本人只能根据上述的分析、研究结果进行概括的 总结。通过上述已经取例并做分析的过程,可以肯定汉语谐音已经做好其在汉族人日 6814568 ... Ba Hán, Trần Đình Sử, Nguyễn Khắc Phi (1999) Từ điển thuật ngữ văn học NXB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N Hoàng Phê (1988).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Viện ngôn ngữ học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KHOA SAU ĐẠI HỌC HOÀNG THỊ THU THỦY 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IỆN TƯỢNG HÀ I ÂM TIẾNG HÁN VÀ NỢI HÀ M VĂN HÓA (®èi... có tham gia ngữ liệu ngồi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Triều Nguyên (2008).Nghệ thuật chơi chữ văn chương người Việt (Chơi chữ phương tiện ngữ pháp,luật thơ phong cách văn bản) NXB Thuận Hóa 4 10 Triề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