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Ngoại Ngữ

A study of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116 524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Nội dung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研究 A STUDY OF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林 宜 憓 LIM YI HUI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研究 A STUDY OF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林 宜 憓 LIM YI HUI (B.A. Hons, UM, Malaysia)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Acknowledgements Regardless all the obstacles that lies in front of me, I have completed this dissertation. It is not a smooth journey for me since so many unexpected situations occur and I almost give up. If not for those wonderful and kind people I met in the past few years, I would not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continue pursue my study and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be completed.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A/P Lam Lap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for his patient guidance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my study. Without his constant encouragement and understanding, I would not be able to make it through the journey. His guidance and help are invaluable to me. Next I would like to convey my appreciation to A/P Xiao Chi and Dr Neo Peng Fu. Their modules have broadened my horizon and inspired me further on my studies.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P Su Jui-Lung for providing me some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s on my research; these materials have proof to be very helpful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Endless gratitude is owed to all the department stuffs in NUS Chinese Studies Department especially Madam Fong Yoke Chan. All the concern and help that encourage me to keep on working would never be forgotten. I would also like to convey my gratitude to the NUS Chinese Library and the library stuffs, without the library resources and their support,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be possible. Last but not lea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parents, my husband and my beloved daughters. They are the motivation that keeps me working despite all the circumstances, without their love and encouragement I would not have the chance to complete my dissertation. i 目录 谢辞 i 目录 ii 摘要 iv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女性文学发展概况 10 第一节 繁盛的明清女性文学 10 第二节 才女文化之演变 14 第三节 明清女性作品的编选策略 17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的编纂与刊刻 25 第一节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编者简介 25 第二节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版本与体例 29 第三节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与清代女性词总集 35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中的女词人简析 42 第一节 明末清初女词人简析 45 第二节 清中期女词人简析 49 第三节 清晚期女词人简析 55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中的女词人群体 61 第一节 遗民女词人群 61 第二节 家居女词人群 67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ii 第三节 社交女词人群 73 结论 77 第一节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中体现的明清女性词坛 77 第二节 明清女性词选集研究之重要性 82 第三节 清代女性文学研究之省思 84 附录(一)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家世婚姻一览 87 附录(二)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生卒年表 94 附录(三)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籍贯表 98 附录(四)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词作统计 第六章 参考书目 101 104 iii Abstract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is an anthology of Ming-Qing female poets‟ ci lyrics compiled by Xu Nai Chang (徐乃昌)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1896 to 1909. This massive collection consists of 100 MingQing female poets and 5043 pieces of ci lyrics. There were about 3500 female poets during the Ming-Qing dynasties alone. This phenomenon is unusual in a society that taught the women to embrace the famous saying of "A woman without talent is a woman of virtue" (女子无才便是德). By examining the female poets in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icate the engendering of women poe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henomen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 lyric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i lyrics studies during the Qing period and the studies on Ming-Qing female authors.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to discover the reasons behind the thriving female literature activitie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late 17th to early 18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elite strategies in supporting the female literature activiti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compiler, Xu Nai Chang and a details discussion on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As for the fourth chapter, the female poets‟ background and works i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period.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female poe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adherents of Ming dynasty, the domestic community and the public community. The sixth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to the thesis. iv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目的 近年来词学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唐宋词转向明清词,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明清 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唐宋词在词学研究中所占据的主导位置未曾被撼动,但是日 益蓬勃发展的明清词研究却为词学领域带来朝气,开拓了更多方面的研究道路,引 进了新的研究方式,使词学研究在原有的理论与观念基础上更进一步。其中明清女 性词的研究便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中国女性文学于九十年代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随着女性文学研究的兴 起,明清时期女性词人也逐渐受到重视。可惜的是目前多数明清女性词的研究都集 中于几位特定的女词人上,其他方面的如女性词集、女性词人群体或女性词派系都 较少有学者涉及。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是清代晚期极为重要的一部女性词集,众多学者都 在行文间提起此书,并论及此书在女性词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1。可是,多数学者 都只采用此书中所收录的个别女性词人与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对此书进行完 整的研究,将之整体视为研究对象。因此笔者认为此书尚有许多未开发的课题值得 我们更进一步探析研究,而将之视为整体来看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清代女性 词的流变与发展。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台北:中华书局,1958),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 版社,2001),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见《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期, 页 120-125,陈水云《20 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见《妇女研究论丛》2004 年 月第 57 期。 词选2集的研究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词选与词派、词论、词人群体的产 生有密切的关系,词选研究可以作为词史与词学批评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王兆鹏 就指出词选的价值包括了辑佚价值、校勘价值、考证价值及理论价值3。若将《小檀 栾室汇刻闺秀词》这部集一百位女性词作的合刻词集置于清代词选史上来看,或许 可以为女性词批评史带来新的生机,并有助于建构当时词坛上女词人群之间的关系 图谱。 近年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日益盛行,重写文学史,尤其是女性文学史已非一 种空谈,高彦颐和曼素恩两位学者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若中国女性文学史因为 社会史的研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冲击而起了变化,那么我们或许也能够借另一角度 来重新审视已知的女性词史,那么女性词的研究局限将被开拓,而不再只是拘泥于 个别作家或作品的研究而已。 在研究《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这部女性词集时,不可不论及明清时代词学 的发展与当时词派的流变,因为这是女性词汲取养分,得以茁壮成长的重要基础。 女性词在明清的兴盛与当时女性文学作品备受重视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必须对明清 女性创作的兴盛有全面的理解,探析当时文人支持抑或反对背后的原因,以及女性 文学文化的发展过程,借此检视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下的女性词史。有 鉴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词的发展以及女性文学与词史的研究中,同时 将借助前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点作为辅助。 这里的“词选”指的是传统意义上,包括总集、词别集、合刻与丛刻的广义词选学。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页 295-302。 第二节:文献回顾 本文的文献回顾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清词研究的文献回顾以及清代女性 文学研究的文献回顾。 一、清词研究 词起于唐五代,兴盛于两宋,衰于明而复兴于清。词体于清代的兴盛可说是 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一个文体在经历了百年以上的低潮期后再次得到复 盛的契机,个中的原因一直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明清词时积极讨论的重点。大部分的 学者都着重于清代词人、词作、词派、词选及词论数量上的增加,并从这几点来延 伸,以更深入探讨词学的复兴。汪泰陵及陈铭都就清词的时代特征与清词对词境、 题材的开拓做了详尽的探讨4。吴熊和则指出除词人词派的兴盛及大量词集的刊行, 词韵词谱的编订以及词论词话的撰述都使明末词坛由衰转盛,成为清词兴盛的先行 阶段5。 叶嘉莹指出清词的中兴与清朝作者对词体幽微要眇特点的体悟有关,他们 “在破国亡家的国变苦难之中,在无心之间,把过去那种用嬉戏笔墨写男女爱情的 词,过去那种在晚唐五代的乱离之间所隐藏的那种潜能的美感作用,无意之中又把 它找回来了”6 ,词体因而能在清代得到长足的发展。严迪昌也认为词的流变与词 体抒情功能的起落消长同步,清词的中兴实际上是“词的抒情功能的再次得到充分 发挥的一次复兴,是词重又获得生气活力的一次繁荣”7。 汪泰陵〈试论清词的“中兴”〉,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第 期,陈铭〈清词的中兴 与衰微〉,见《浙江学刊》,1992 年第二期。 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页 374-378。 叶嘉莹《清词论丛》,见王亚民、邓子平编《迦陵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页 34。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页 4。 饶宗颐则认为清词之所以一洗明词之衰弱无力,而独盛于当时的原因大致上 可归纳为四点,一,“壇坫之倡导”, 王士 禛(1634-1711 )、吴伟业(16091671)、龚鼎孳(1615-1673)及梁清标(1620-1691)等人之倡导,推动了当时写 词的风气;二,“词书之刊行”,大量词书的刊刻与流行,影响词派的产生及词作 的风行;三,“家学与师承”,家族中学问的传承与师友之间学问的切磋,振兴了 清词的创作;四,“其他学术之旁通”,饶宗颐认为清词作者多位学人,他们触类 旁通,以经史文登学问作词论词,开拓了清词的境界,也形成了清词独特之之处8。 周绚隆亦有与饶宗颐相似的看法,对清代学术风气对于词坛的影响,以及词 坛作家群体的形成多有着墨9。谢桃枋则指出浙西词派的兴起标志了清词的复兴,浙 西词派宗主朱彝尊推尊词体而提倡的舂容大雅的风格成为清初具代表性的词派风 格,并且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使得词体的创作更为盛行10 。尽管众多学者论述的着 重点不一致,但是大部分的学者皆认为清词的复兴实际上是承继了明末词学发展而 来的11。 除了清词中兴的研究,近年来关于清代词派及词人群的研究也有逐渐增加的 趋势。在清词的众多词派中,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学者们所关注的有五个,分别是云 间词派、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及晚清以朱祖谋(1857-1931)为首的疆村 词派,这些词派都具有地缘性的特征。前辈学者在研究清代词派时都会兼顾该派别 所形成的词人群,同时论述该派词学观、词论或词选对当时词风的影响。严迪昌的 《清词史》正是以清代各词派及词人群的流变消长来叙述清词历史的发展,同时论 及各派词风与词论。叶嘉莹则在《清词论丛》中分别谈及云间词派与清词复兴的关 系,浙西派宗主朱彝尊的词学观对后世词学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常州词派比 兴寄托之说的重新论析,叶氏这三篇文章大致上介绍了清代词史上最重要的词派。 饶宗颐〈论清词在词史上之地位〉,见《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院文哲 所,1994 年),页 315-333。 周绚隆〈论清词中兴的原因〉,见《东岳论丛》1997 年第 期,页 87-93。 10 谢桃枋《词学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 274-295。 11 饶宗颐、吴熊和、叶嘉莹、严迪昌、邓红梅等学者都在各自的文章中提出了相关的论述。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姓名 庄盘珠 钱斐仲 关锳 张習英 张姗英 许德苹 赵棻 萧恒贞 陆蒨 生卒年 1796-1820 1809-1860后 1822-1857 1792-1842 1795-1824 1826-1861 1789-1856 1825-1888 ?-1860 生活年代 清嘉庆 清嘉庆道光 清道光咸丰 清乾隆道光 清乾隆道光 清道光咸丰 清嘉庆道光 清道光光绪 逝世于咸丰末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吴尚熹 吴藻 吕采芝 陆珊 席佩兰 唐韫贞 钱湘 陈珍瑶 陆蓉佩 凌祉媛 濮文绮 孙云鹤 袁绶 谈印梅 朱玙 熊琏 方彦珍 殷秉玑 高佩华 陶淑 储慧 吴绡 徐元端 鲍之芬 1808-1850后 1799-1862 清嘉庆道光 清嘉庆咸丰 清嘉庆道光 清嘉庆道光 清乾隆道光 清道光光绪 清嘉庆道光 清道光 清道光同治 清道光咸丰 清道光同治 清乾隆嘉庆 清乾隆同治 清乾隆嘉庆 清嘉庆道光 清乾隆嘉庆 不详 清咸丰同治 1760-1829后 1843-1893 1797-1822 约1840-1863 1831-1852 1775-? 1795-1866? 1791-? 1811-1845 1758-? 不详 约1788-? 不详 1623-1660 不详 清咸丰同治 明天启至清顺治末 清顺治康熙 清乾隆嘉庆 备注 与吴藻善,推论其 生活于嘉庆年间 据其姐鲍之蕙 (1757-1810)推论 其生活年代 95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姓名 王贞仪 左锡璇 左锡嘉 郑兰孙 阮恩滦 汪淑娟 邓瑜 商景兰 葛秀英 刘琬怀 张玉珍 许淑慧 钱孟钿 黄婉璚 许诵珠 吴茝 俞绣孙 朱中楣 钱凤纶 钟筠 孙云凤 屈秉筠 季兰韵 曹景芝 屈蕙纕 俞庆曾 李道清 沈宜修 叶纨纨 叶小鸾 贺双卿 张友书 孙莹培 吴小姑 缪珠荪 沈鹊应 生卒年 1768-1797 1829-1895 1831-1894 约1819-1861 1831-1854 约1604-1680 1757-1802 1739-1806 1803-1830 1838-1874 1849-1883 1622-1672 1764-1814 1767-1810 约1793-1848 约1836-? 1862-1904后 1865-1897 1590-1635 1610-1632 1616-1632 1715-? 1799-1875 1825-1851 1874-1898 生活年代 清乾隆嘉庆 清道光光绪 清道光光绪 清嘉庆咸丰 清道光咸丰 清道光咸丰 清咸丰光绪 明万历至清康熙 清乾隆 清乾隆嘉庆 清乾隆嘉庆 清嘉庆咸丰 清乾隆 清嘉庆道光 清嘉庆道光 清道光同治 清道光光绪 明天启至清顺治 清顺治康熙 明末清初 清乾隆嘉庆 清乾隆嘉庆 清乾隆道光 清道光以后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 清同治光绪 清光绪宣统 明万历崇祯 明万历崇祯 明万历崇祯 清康熙 清嘉庆同治 清道光咸丰 清道光 清咸丰宣统 清同治光绪 备注 死于沈宜修之前 死于沈宜修之前 96 姓名 100 李慎容 生卒年 1878-1903 生活年代 清光绪 备注 97 附录(三)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籍贯表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姓名 杨芸 李佩金 顾翎 孙荪意 沈善宝 曹慎仪 梁德绳 王倩 归懋仪 杨继端 徐灿 钟韫 葛宜 苏穆 江瑛 周诒蘩 周翼杶 宗婉 钱念生 翁端恩 顾贞立 张令仪 薛琼 沈纕 江珠 赵我佩 沈榛 蒋纫兰 赵友兰 陈嘉 庄盘珠 钱斐仲 籍贯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江西 浙江 浙江 江苏 四川 江苏 浙江 浙江 江苏 江苏 湖南 湖南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安徽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苏 浙江 江苏 浙江 故里 金匮 长洲 无锡 仁和 钱塘 新建 钱塘 山阴 常熟 遂宁 长洲 仁和 海宁 淮阴 甘泉 湘潭 湘潭 常熟 常熟 常熟 无锡 桐城 无锡 长洲 甘泉 仁和 嘉善 嘉兴 无锡 仁和 阳湖 秀水 98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姓名 关锳 张習英 张姗英 许德苹 赵棻 萧恒贞 陆蒨 吴尚熹 吴藻 吕采芝 陆珊 席佩兰 唐韫贞 钱湘 陈珍瑶 陆蓉佩 凌祉媛 濮文绮 孙云鹤 袁绶 谈印梅 朱屿 熊琏 方彦珍 殷秉玑 高佩华 陶淑 储慧 吴绡 徐元端 鲍之芬 王贞仪 左锡璇 左锡嘉 郑兰孙 阮恩滦 籍贯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西 江苏 广东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江苏 浙江 江苏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西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江苏 故里 钱塘 阳湖 阳湖 吴县 上海 高安 阳湖 南海 仁和 阳湖 元和 昭文 武进 毘陵 湖州 阳湖 钱塘 溧水 钱塘 钱塘 归安 海盐 如皐 仪征 常熟 泰州 新城 宜兴 长洲 甘泉 丹徒 江宁 阳湖 阳湖 钱塘 仪征 99 姓名 69 汪淑娟 70 邓瑜 71 商景兰 72 葛秀英 73 刘琬怀 74 张玉珍 75 许淑慧 76 钱孟钿 77 黄婉璚 78 许诵珠 79 吴茝 80 俞绣孙 81 朱中楣 82 钱凤纶 83 钟筠 84 孙云凤 85 屈秉筠 86 季韵兰 87 曹景芝 88 屈蕙纕 89 俞庆曾 90 李道清 91 沈宜修 92 叶纨纨 93 叶小鸾 94 贺双卿 95 张友书 96 孙莹培 97 吴小姑 98 缪珠荪 99 沈鹊应 100 李慎容 籍贯 浙江 江苏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江苏 湖南 浙江 江苏 浙江 江西 浙江 浙江 浙江 江苏 江苏 江苏 浙江 浙江 安徽 南直隶(明) 南直隶(明) 南直隶(明) 江苏 江苏 浙江 海南 江苏 福建 福建 故里 钱塘 金匮 会稽 句容/吴县 阳湖 华亭 青浦 武进 宁乡 海昌 吴县 德清 吉水 钱塘 仁和 仁和 常熟 常熟 吴县 临海 德清 合肥 吴江 吴江 吴江 丹阳 丹徒 钱塘 琼山 江阴 侯官 闽县 100 附录(四) 《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女词人词作统计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姓名 杨芸 李佩金 顾翎 孙荪意 沈善宝 曹慎仪 梁德绳 王倩 归懋仪 杨继端 徐灿 钟韫 葛宜 苏穆 江瑛 周诒蘩 周翼杶 宗婉 钱念生 翁端恩 顾贞立 张令仪 薛琼 沈纕 江珠 赵我佩 沈榛 蒋纫兰 赵友兰 陈嘉 庄盘珠 钱斐仲 词集 《琴清阁词》 《生香馆词》 《茝香词》 《衍波词》 《鸿雪楼词》 《玉雨词》 《古春轩词》 《洞箫楼词》 《听雪词》 《古雪诗余》 《拙政园诗余》 《梅花园诗余》 《玉窗遗稿》 《贮素楼词》 《绿月楼词》 《静一斋诗余》 《冷香斋诗余》 《梦湘楼词》 《绣余词》 《簪花阁诗余》 《栖香阁词》 《蠹窗诗余》 《绛雪词》 《浣纱词》 《青藜阁词》 《碧桃馆词》 《松籁阁诗馀》 《鲜洁亭诗馀》 《澹音阁词》 《写麋楼词》 《秋水轩词》 《雨花盦诗余》 数量 76 96 63 42 57 66 17 43 21 32 100 10 13 78 53 128 29 51 19 44 164 89 16 22 173 47 27 24 14 98 47 101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姓名 关锳 张習英 张姗英 许德苹 赵棻 萧恒贞 陆蒨 吴尚熹 吴藻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吕采芝 陆珊 席佩兰 唐韫贞 钱湘 陈珍瑶 陆蓉佩 凌祉媛 濮文绮 孙云鹤 袁绶 谈印梅 朱屿 熊琏 方彦珍 殷秉玑 高佩华 陶淑 储慧 吴绡 徐元端 鲍之芬 王贞仪 左锡璇 左锡嘉 郑兰孙 词集 《梦影楼词》 《澹菊轩词》 《纬青词》 《涧南词》、《和漱玉词》 《滤月轩诗馀》 《月楼琴语》 《倩影楼遗词》 《写韵楼词》 《花帘词》、《香南雪北 词》 《秋笳词》 《闻妙香室词》 《长真阁诗余》 《秋瘦阁词》 《绿梦轩遗词》 《赋燕楼词》 《光霁楼词》 《翠螺阁词》 《弹绿词》 《听雨楼词》 《瑶华阁词》 《九疑仙馆词》 《金粟词》 《澹仙词》 《有诚堂词》 《玉萧词》 《芷衫诗余》 《鞠篱词》 《哦月楼诗余》 《啸雪庵诗馀》 《绣闲词》 《三秀斋词》 《德风亭词》 《碧梧红蕉馆词》 《冷吟仙馆诗余》 《莲因室词》 数量 63 33 21 76 48 39 41 93 290 43 31 17 20 25 17 48 19 29 121 122 37 17 162 15 34 28 42 20 66 29 28 42 55 82 42 102 姓名 68 阮恩滦 69 汪淑娟 70 邓瑜 71 商景兰 72 葛秀英 73 刘琬怀 74 张玉珍 75 许淑慧 76 钱孟钿 77 黄婉璚 78 许诵珠 79 吴茝 80 俞绣孙 81 朱中楣 82 钱凤纶 83 钟筠 84 孙云凤 85 屈秉筠 86 季韵兰 87 曹景芝 88 屈蕙纕 89 俞庆曾 90 李道清 91 沈宜修 92 叶纨纨 93 叶小鸾 94 贺双卿 95 张友书 96 孙莹培 97 吴小姑 98 缪珠荪 99 沈鹊应 100 李慎容 词集 《慈晖馆词》 《昙华词》 《蕉窗词》 《锦囊诗馀》 《澹香楼词》 《补栏词 《晚香居词》 《瘦吟词》 《浣青诗余》 《茶香阁词》 《雯窗瘦影词》 《佩秋阁词》 《慧福楼词》 《镜阁新声》 《古香楼词》 《梨云榭词》 《湘筠馆词》 《蕴玉楼词》 《楚畹阁诗余》 《寿研山房词》 《含青阁诗馀》 《绣墨轩词》 《饮露词》 《鹂吹词》 《芳雪轩词》 《疎香阁词》 《雪压轩词》 《倚云阁诗馀》 《翠薇仙馆词》 《海山仙人词》 《霞珍词》 《崦楼词》 《花影吹笙室词》 总计 数量 19 25 56 56 23 101 116 23 32 40 30 22 15 24 24 21 95 15 25 40 39 61 17 155 47 90 16 37 16 11 37 35 17 5043 103 参考书目 中文书目 专书: 卜正民著,方骏等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 万柳《清代词社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王端淑《名媛诗纬初编》(清康熙间清音堂刻本)。 王易《词曲史》,《民国丛书》第1卷第62册(上海:上海书局,1989)。 王文濡《香艳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94)。 王国维《王观堂先生全集》(台北:文华出版公司,1968)。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 王力坚《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王力坚《清代才媛沈善宝研究》(台北:里仁书局,2009)。 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叶恭绰《全清词钞·例言》(北京:中华书局,1982)。 叶树声、余敏辉《明清江南私人刻书史略》(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叶嘉莹《清词论丛》,见王亚民、邓子平编《迦陵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1997)。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见王亚民、邓子平编《迦陵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7)。 龙沐勋《倚声学—词学十讲》(台北:里仁书局,1996)。 皮述评《晚清词学的思想与方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任继愈主编《中国藏书楼》(沈阳:辽宁人民,2001)。 江庆柏《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托里·莫伊著,陈洁诗译《性别/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板桥:骆驼出版 社,1995) 朱德慈《近代词人考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4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朱惠国、刘明玉《明清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 孙康宜《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李奭学译(台北允晨文化,1992)。 孙康宜《古典与现代女性诠释》(台北:联合文学,1998)。 孙康宜著,李奭学译《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孙克强《清代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孙克强、杨传庆、裴喆编《清人词话》(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刘咏聪《德才色权:论中国古代女性》(台北:麦田出版,1998)。 杜松柏主编《清诗话访佚初编(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7)。 余英时《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 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年)。 吴燕娜、魏纶编《中国妇女与文学论集第二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 严迪昌《清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90)。 陈永正《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 肖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周铭编《林下词选》,康熙十年(1671)周氏宁静堂刻本。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范凤文《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季娴《闺秀集》,收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济南:齐鲁书社,1997)。 罗久蓉、吕妙芬编《近代中国妇女与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105 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红香馆刊本,1831)。 胡文楷著,张宏生等增订《历代妇女著作考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赵宏恩等监修、黄之隽等编纂《江南通志》卷十九,〈舆地志·风俗〉,《文渊阁四 库全书》第50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徐乃昌编《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南陵:徐氏,1896)。 徐乃昌编《闺秀词钞》(南陵:徐氏,1909)。 顾廷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 唐嘉弘主编《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05)。 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黄嫣梨《妆台与妆台以外—中国妇女史研究论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9)。 黄嫣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曼素恩著,杨雅婷译《兰闺宝录: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台北:左岸文化, 2005)。 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台北:中华书局,1958)。 曾纯纯《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硏究院中国文哲硏究所筹备 处,1994)。 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影印,1992)。 谢桃枋《词学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北京:三联书店,1995)。 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 谭正璧《女性词话》(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 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106 谭卓垣《清代藏书楼发展史·续补藏书纪事诗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论文: 史梅〈清代江苏妇女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见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 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482-501。 龙榆生〈选词标准论〉,载《词学季刊》,1933年第2号,第1卷。 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上)〉,《天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页106-110。 叶嘉莹〈从性别与文化谈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下)〉,《天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6年5月第8卷第3期,页205-208。 孙赫男〈晚清词集丛刻的汇辑类型与词史意义〉,《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年9月第5期,页144-149。 李弘毅〈稿本《徐乃昌日记》的文献价值〉,《文献》,2003年10月第4期,页226240。 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文献》,2004年1月第1期,页16。 杨成凯〈南陵徐乃昌的墓表和墓志铭—略及人物生卒的查考〉,《文献》,2006年7 月第3期,页127-132。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页120125。 陈铭〈清词的中兴与衰微〉,见《浙江学刊》,1992年第二期。 陈东辉〈清代私家藏书与学术发展之互动关系〉,《文献季刊》,2003年10月第4 期,页189-198。 陈福康〈徐乃昌卒再补说〉,《文献季刊》2004年7月第3期,页228。 陈水云〈20世纪的清代女性词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1月第57期。 陆草〈论清代女诗人的群体性特征〉,《中州学刊》,1993第3期,页77-81。 汪泰陵〈试论清词的“中兴”〉,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林玫仪〈《古今名媛百花诗馀》校录〉,《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5年9月第15卷第3 期,页169-246。 107 林玫仪〈余一鼇与杨芳灿、顾翰、丁绍仪诸家亲族关系考〉,《中国文哲研究集 刊》,2011年3月第38期,页95-170。 林丽月〈从性别发现传统:明代妇女史研究的反思〉,《近代中国妇女研究》2005年 12月第13期,页1-26。 林立〈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 2011年1月第52期,页205-245。 周绚隆〈论清词中兴的原因〉,见《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页87-93。 胡晓真〈最近西方汉学界妇女文学史研究之评介〉,〉,《近代中国妇女研究》1994 年6月第2期,页271-289。 胡晓真〈艺文生命与身体政治—清代妇女文学史研究趋势与展望〉,《近代中国妇女 研究》2005年12月第13期,页27-63。 俞士玲〈论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见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 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页164-181。 饶宗颐〈论清词在词史上之地位〉,见曾纯纯《第一届词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 北:中央硏究院中国文哲硏究所筹备处,1994),页315-333。 饶宗颐〈清代地域性之词总集与酬唱词集〉,见林玫仪编《词学研讨会论文集》(台 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页449-470。 梁雅英〈徐乃昌生平交游及其藏书与应用〉,《东吴中文研究集刊》2012年9月第18 期,页53-64。 学位论文: 刘岳磊《晚清民国词人徐乃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陈建男《清初女性词选集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6)。 柯惠铃《性别与政治:近代中国革命运动中的妇女(1900s-1920s)》(台湾国立政 治大学博士论文,2003)。 108 英文书目 Books: Christina K. Gilmartin,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hang, Kang-I. Sun, Haun Saussy, and Charles Yim-tze Kwong,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Fong, Grace S., Nanxiu Qian, and Harriet Thelma Zurndorfer. Beyond Tradition & Modernity Gender, Genre, And Cosmopolitanism In Late Qing China. Leiden Brill, 2004. Fong, Grace S. 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Fong, Grace S.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 in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Heilbrun, Carolyn G., Towards Androgyny Aspects of Male and Female in Literature. London Gollancz, 1973. Hanan, Patrick, and Ellen Widmer.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Vol. 58. Harvard Univ Council on East Asian, 2003. Ko, Dorothy. "199'4.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Ko, Dorothy, JaHyun Kim Haboush, and Joan R. Piggott, eds. 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 2003. Mann, Susa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Qian, Nanxiu, Grace Fong, and Richard Joseph Smith, eds. Different Worlds of Discourse: Transformations of Gender and Genre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Vol. 16. Brill, 2008. Samei, Maija Bell. 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 The Abandoned Woman in Early Chinese Song Lyrics. Lexington Books, 2004. Widmer, Ellen, and Kang-I. Sun Chang.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Wolf, Margery, Roxane Witke, and Emily Martin, eds.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109 Yü, Pauline, ed.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Vol. 18.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Zhou, Zuyan. Androgyn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Articles: Chang, Kang-I. Sun. "Ming-Qing Women Poets and the Notions of «Talent»and «Morality»." Culture and State in Chinese History: Conventions, Accommodations, and Critiques/Ed. by Theodore Huters, R. Bin Wong, Pauline Yu (1997). Chang, Kang-I Sun, “Ming-Qing Women Poets and Cultural Androgyny”, Tamkang Review, Vol. 30 No.2 (1999), pp.11-25. Fong, Grace S. "Gender and the Failure of Canonization: Anthologizing Women's Poetry in the Late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26 (2004),129-149. Hamilton, Robyn. "The Pursuit of Fame: Luo Qilan (1755-1813?) and the Debates about Women and Talent in Eighteenth-Century Jiangnan." Late Imperial China 18.1 (1997), 39-71. Hu, Ying. "Re-Configuring Nei/Wai: Writing the Woman Traveler in the Late Qing." Late Imperial China 18.1 (1997), 72-99. Lam Lap, “Elevation and Expurgation: Elite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the Reputation of Ci”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24 (2002), pp.1-41 Robertson, Maureen. "Voicing the Feminine: Constructions of the Gendered Subject in Lyric Poetry by Women of Medieval and Late Imperial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3.1 (1992), 63-110. Robertson, Maureen.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 171-217. Widmer, Ellen. "The Epistolary World Of Female Talen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0.2 (1989), pp.1-43. Yu, Pauline. "Poems in Their Place: Collections and Canons in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1 (1990), pp.163-196. 110 [...]... 孙康宜著,李奭学译《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台北:允晨文化,1992),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Christina K 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eds.,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格或女性意识〉比较名妓与名门闺秀传统之不同,“Ming-Qing Women Poets and the Notions of „Talent‟ and „Morality‟”论述明清时期的才德之辩,〈走向男女双性的 理想〉及〈妇女诗歌的“经典化”〉等。 除了上述的单篇论文外,高彦颐(Dorothy Ko)与曼素恩(Susan Mann)这 两位西方汉学界的学者亦出版了重新思考十七与十八世纪江南女性社会文化史的重 要 著 作 , 即 《 闺 塾师 — 明末 清 初江 南 的才女 文 化 》( “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及《兰闺宝录:晚明 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16 胡晓真〈最近西方汉学界妇女文学史研究之评介〉,见《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1994... 到了九十年代,清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在数场有关 明清诗词与女性文化的研讨会16 后,西方汉学界的学者开始积极发掘明清女性古典 文学中的课题。如魏爱莲(Ellen Widmer)著有“The Epistolary World Of Female Talen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借明清时代女性的书信来建构她们之间的交游圈 子,探究她们之间建立的关系与情谊。以及 Maureen Robertson的“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讨论女性创作 中的“主体性”问题,以及女性如何透过策略以建构自己的文学传统。孙康宜于 1992年出版了《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借陈子龙与柳如是讨论了晚明男性文士与 青楼名妓之间的联系,以及明遗民将家国之感投射于沦落风尘的名妓身上所作的情...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Ellen Widmer and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等。 10 为力争取自由的受害者形象。其中以高彦颐与曼素恩的专著最具代表性,她们分别 梳理了中国帝制晚期的两大朝代,即十七世纪(明)与十八世纪(清)江南妇女的 文化生活与社会背景。高彦颐的研究显示女性文学活动的兴盛与江南社会的发展密 切相关,她指出江南高度城市化与商业化使当时的妇女教育更为普及,产生了新的... 唐嘉弘主编《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页 567。 43 关于明代才伎之产生与生命经历可见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 44 孙康宜〈论女子才德观〉,孙康宜《古典与现代女性诠释》,页 150。 45 魏爱莲(Ellen Widmer)与曼素恩皆在著作对此现象作出论述。见 Ellen Widmer, “The Epistolary World of Female Talent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0.2 (Dec 1989), 1-43 与曼素恩著,杨雅婷译《兰闺宝录: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 42 16 上的会面46,这在明以前几乎是不为世人所认可的行为。孙康宜认为这个现象 “反 映出名门馀绪与歌伎传统渐有统合之势,也显示曩前对立的才德两极如今确有妥协 的可能”,她认为新的才女传统就此诞生。闺秀开始提倡才不妨德,而且有助于女 . in a society that taught the women to embrace the famous saying of " ;A woman without talent is a woman of virtue" (女子无才便是德). By examining the female poets in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the compiler, Xu Nai Chang and a details discussion on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As for the fourth chapter, the female poets‟ background and works i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ir. 秀 词 》 研 究 A STUDY OF XIAO TAN LUAN SHI HUI KE GUI XIU CI 林宜憓 LIM YI HUI (B .A. Hons, UM, Malaysia)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 THESIS SUBMITTED

Ngày đăng: 26/09/2015, 10:34

TỪ KHÓA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