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154 1.3K 0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沈祖棻与女性词: 试论《涉江词》的忧患意识 与闺中柔情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翁 彦 明 ANG YAN MING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2 沈祖棻与女性词: 试论《涉江词》的忧患意识 与闺中柔情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翁 彦 明 ANG YAN MING (B.A. Hons, 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2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Dr Lam Lap(林立博士)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for his patient guidance in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is invaluable advice and the unstinting use of his time,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P Yung Sai Shing(容世诚副教授), A/P Xiao Chi(萧驰副教授)and A/P Su Jui-Lung(苏瑞隆副教授), whose modules have broadened my horizon and helped me reacquaint myself to the rigour of academic studies. Their teachings have given me much appreciated insight to my work, and have aided me immensely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would also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resources and support of the NUS libraries and the library staff.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particular thanks to the Chinese Library, which has not only provided me with a broad spectrum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created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both my research and my writing.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convey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for their support during the course of my study. i 目录 谢辞(Acknowledgements) i 目录 ii 摘要(Abstract) iv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研究动机 文献回顾 1.词学研究 2.民国词学研究 3.近现代女词人研究 4.沈祖棻研究 5.小结 第三节 论文结构 1 2 3 4 6 11 13 14 第二章:闺秀词与女性词 第一节 “女性词”的定义 1.女性与婉约 2.时代的变迁 第二节 明清闺秀词 1.明清闺秀文化的蓬勃 2.明清闺秀词的突破 3.闺秀词与古代女性词 第三节 沈祖棻的闺秀传统 第四节 沈祖棻与李清照 1.生平比较 2.词风比较 小结 15 16 18 19 20 22 24 26 27 29 30 32 第三章:民国词坛、女词人与沈祖棻 第一节 民国的词坛 1.常州词派遗风与民国词坛 2.词坛与“五四” 3.沈祖棻的新文学情结 第二节 民国女词人 1.《词学季刊》与女词人群体 2.民国女词人的突破 第三节 沈祖棻的词学渊源 1.汪东吴梅的彊村派词风 33 34 36 40 43 45 46 50 51 ii 2.沈祖棻的博采各家之长 小结 第四章:忧国忧民的沈祖棻 第一节 《涉江词》的基本资料 1.《涉江词》题解 2.《涉江词》的组成部分 3.《涉江词》词风之变 4.联章词的使用 第二节 沈祖棻的忧患意识 1.雅正、沉郁、真感情 2.比兴与寄托 3.游仙词〈浣溪沙〉 4.自我与山河 第三节 反思“爱国词人”之定义 1.程千帆的笺注 小结 第五章:闺中柔情的沈祖棻 第一节 沈祖棻的闺阁情怀 1.突破闺阁 2.心怀闺阁 第二节 才女与思妇 1.词人的才女形象 2.思夫思乡的思妇 第三节 病妇与病国 1.词人的病妇形象 2.借病喻事 小结 第六章:结论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闺中柔情 1.《涉江词》的四种类型 第二节 解题与反思 第三节 启后与影响 53 57 59 61 62 64 67 69 70 73 74 79 83 84 87 88 90 91 93 95 97 103 104 110 112 114 115 116 118 附录(一):当代词学家与民国词家的师承关系 附录(二):《词学季刊·现代女子词录》女词人一览 附录(三):《涉江词》其余 174 首词的词牌状况 附录(四):所引《涉江词》一览 122 123 124 126 参考书目 140 iii Abstract Shen Zu Fen i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female poe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orn in a time of turmoil and civil unrest, she is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her work She Jiang Ci, a collection of 516 ci lyrics(词)written predominantly between 1932 and 1949. Because of the acute social consciousness (忧患意识) in her ci lyrics, she is known by many scholars as a patriotic poet (爱国词人).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complexities of Shen’s ci lyrics by focusing not only on the poet’s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on the palpable boudoir feelings in her poetry. As such, the term “patriotic poet” is not enough to encompass the dual intricacies of her poetry; while Shen is indeed patriotic, it is important not to neglect the fact that she has also written poetry that focuses on traditionally “feminine” emotions such as love, melancholy and yearning. She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poetry. While the woman poets of pre-modern China are circumscrib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oudoir(闺阁)in terms of imagery, context, space and thought, Shen is able to step out of the boudoir and reflect o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war and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unlike some female poet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setting in her ci lyrics is often that of the boudoir, and she is candid and comfortable with her feminini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i lyric studie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omen poetry from late Imperial China to modern iv times, and studies on Shen. The second chapter is focused on women poetry in the Ming-Qing perio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boudoir. The third chapter i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the ci lyric in Republican China, and how it relates to Shen.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focus o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of Shen’s ci lyrics respectively.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esis. In conclusion, Shen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Ming-Qing women, but she is 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oudoir, seamlessly merging both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to her poetry. Thus, She Jiang Ci is a truly unique work, and is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ci lyric. v 沈祖棻与女性词: 试论《涉江词》的忧患意识与闺中柔情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词学的研究领域中,唐宋词始终占主导地位。不过,近年来词学研 究的方向趋向多样化,唐宋时期以外的词学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其中以清 代词学研究最为显著。 尽管如此,与清代词学息息相关的民国词学,却没有相应地得到学者 的青睐。处于新旧交界处的民国词学可说是承前启后,且词论词作繁多,直 接影响现代词学研究,但是有关的学术论述却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词学领 域的一大缺憾。 事实上,此缺憾确切地反映出词学研究的盲点:由于“现代文学”与 “古典文学”的划分过于清楚,因此时代上属于近现代文学,形式上却属于 古典文学的词,在民国时期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处境。尽管如此,近代词学的 价值不容忽视,尤其对于词人在毫无先天优势的环境下逆流而行,更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众多现当代词人中,沈祖棻(1909-1977)是一名出色且名气颇大的 女词人。她生于二十世纪初,年轻时写过白话历史小说与新诗,抗战与内战 1 时大量填词,文革时大量写诗,同时又在大学任教,著有不少诗词学术论述。 历来的词学家对她评论很高,谈起二十世纪的词人,她总是榜上有名。 1 作为生于清末、长于五四的词人,沈祖棻正好处于词学研究的这个盲 点之中。有趣的是,作为女性的沈祖棻,不但在以新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氛围 下坚持填词,而且还是在以男性为主的文学创作圈子里的少数女性文人之一。 她在这种双重劣势下坚持填词的决心,更是引人深思。 沈祖棻是南京中央大学著名词学家汪东(1890-1963)的学生,词风被 汪东评为“清婉之中,兼饶沉郁”,著有《涉江词》。 2 作为一名女词人,她 继承了明清闺秀传统,词中带有明显的闺秀风格,且多以闺阁为背景。但作 为一名受益于五四的女权运动的新时代女性,她的词也带有闺秀词以外的意 境与题材。 尽管沈词在时间段上应属现代文学,但形式显然是古典文学,因此本 论文的研究范围定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沈祖棻的词,就必须对民国时期的 词坛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女词人的沈祖棻兼具明清闺秀传统与新女性 的特色。因此,文章的研究课题,主要放在民国时期词的创作和近现代女性 词研究两大块。 第二节 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的结构主要分为 4 个部分:其一,对近 50 年来的词学研究作 一个简单的历史概括,着重于与论文相关的范式的转移。其二,民国词学研 究的文献回顾。其三,近现代女词人研究的文献回顾,并着重探讨明清闺秀 词。其四,沈祖棻研究的文献回顾。 1 施议对在〈百年词通论〉(《当代词综》的前言,载施议对著《今词达变》,澳门: 澳门大学出版社,1999,40-48 页)列举近代十大词家,以及黄兆汉、林立主 编的《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台北:台湾学生出版社,2009)中,都将沈 祖棻列入名单中。 2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上海:上海书店,1987),页 132。 2 1.词学研究 词学研究在近百年来蓬勃发展。据王兆鹏与刘学统计, 30 年代词学的 成果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后沉寂一番,80 年代起增长速度迅猛,词学研 究发达,到了今日已经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研究领域。 3 因此,词学研究近 50 年来的研究动向,对沈祖棻的研究也颇有影响。 战后至八十年代的词学研究,主要以社会学批评派为主导。其间的研 究,一般把注意力放在形成作品和影响作者的社会历史因素上,与传统的 “知人论世”有着相同的地方。这种研究方式主要秉持着“三段式”的研究 步骤,即生平、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影响。由于以社会批评为宗旨,且有 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惯用“阶级性”、“冲破黑暗现实”、“封建社 会”、“消极性”等字眼,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大陆的研究。 八十年代中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西方理论与研究流入中 国大陆,引起方法论热。加拿大籍的词学权威叶嘉莹,于 1980 年出版《迦陵 论词丛稿》一书。 4 叶嘉莹是词学前辈顾随的弟子,曾在加拿大卑斯大学任教, 她在古典词学的基础上应用西方理论,引起大批大陆学者的注意。此后,西 方理论如系统论、心理学、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等被大陆学者广泛 应用。 与此同时,《文学遗产》在 1986 年发起宏观研究的征文运动,引发宏 观 研究热,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1985 )和杨海明的《唐宋词史》 ( 1987 )两本具权威性的唐宋词史宏观研究,以及严迪昌的《清词史》 (1990),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5 词学研究的主力一直放在唐宋词,但 1990 年出版的《清词史》,开辟 了新的研究途径。《清词史》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清词史的书籍,自此之后有 3 王兆鹏,刘学著〈20 世纪词学研究成果量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载《学术研 究》,2010 年第 6 期,页 129。 4 叶嘉莹著《迦陵论词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杨海明著《唐宋词史》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严迪昌著《淸词史》(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990)。 3 不少学者参与清词研究,如张宏生、叶嘉莹、陈邦炎、朱德慈、黄嫣梨等, 虽然声势依然不能与唐宋词学者相提并论,但也算是词学研究的一个流派。 九十年代初,新的研究模式出现。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于 1990 年出版,被王兆鹏评为“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 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 6 在此之前,词学研究依然倾向于社会学批评派的研 究模式,据作者自己透露,他有意超越前人研究,不再拘泥于一生平二思想 三艺术四影响的模式,并把焦点从作品的社会意义转而放在词人本身。 7 这种 研究模式主要针对作家研究,对研究沈词颇有借鉴之处。 有关民国词学的研究,则是近 10 年来方有人问津。不过,专门论述民 国词学的研究依旧不多,至今仍属词学研究的冷门项目。 2.民国词学研究 最早研究民国词学的学者之一是澳门大学的施议对。身为民国三大词 学家之一夏承焘的学生 8,施议对在八十年代开始编撰《当代词综》,收集了 清末民国等现当代的词作,并在 1999 年出版近代词学论文集《今词达变》。 书中除了宏观研究〈百年词通论〉之外,亦对“今人”胡适、王国维、夏承 焘、吴世昌、沈祖棻、饶宗颐等人的词学与词作进行一系列探讨。 不过,一直到《当代词综》于 2002 年出版,民国词学研究才真正引起 研究者的注意。 9 民国词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的几种类型: 种类 重要书目 词选、词集、 文献整理 施议对《当代词综》(2002) 刘梦芙《二十世纪中华词选》(2008) 黄兆汉,林立《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2009) 6 王兆鹏〈“ 诗一史范式”向“ 诗一心范式”的转换—从《辛弃疾词心探微》看古 典文学研究的新变〉,载《漳州师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页 38。 7 刘扬忠著《辛弃疾词心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90),页 11。 8 对于施议对等当代词学学者的师承关系,可详看附录(一)。 9 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4 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4 论文集 专书 地方和词派研 究 晚清民初研究 宏观研究 作家研究 施议对《今词达变》(1999) 刘梦芙《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2006) 朱惠国《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2005) 杨柏岭《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2003) 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2008) 李康化《近代上海文人词曲研究》(2009) 杨柏岭《晚淸民初词学思想建构》(2004) Wu Shengqing, 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 (博士论文,2004) 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2008) 林立〈清遗民的志业——论《沧海遗音集》的成书过程与 编汇目的〉(2010) 林立〈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 (2011) 施议对〈百年词通论〉(《当代词综·前言》,2002) 刘梦芙〈百年词综论〉(《二十世纪中华词选·前言》, 2008) 针对朱祖谋、況周颐、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吕碧城 等人的个别文章 表①:民国词学研究分类 由此可见,民国词学研究的专书非常少,其中以朱惠国的《中国近世 词学思想研究》(2005)与本文最有关联。 10 此书是朱惠国的博士论文改编 而成,中心议题是近代词学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要探讨晚清的常州词派及其转变,下篇则通过个别民国词学家来分析 词学思想的转变,讨论对象包括王国维、胡适、龙榆生等人。 其中,书的第十一章针对词学的传播出发,对《词学季刊》有深入的 探讨,从出版的角度剖析词学如何从传统形式蜕变成现代词学。此书对晚清 常州词派与民国龙榆生等现代词学家有精辟的见解,唯一不足之处是对于清 末民初这个过渡期、晚清四大词家以及清遗民的着墨较少,稍有遗憾。 吴盛青的英文博士论文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以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晚清词家朱祖谋 10 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 和女词人吕碧城为焦点,探讨古体诗词的现代性。 11 有关吕碧城的研究着重 于其词中的女性意识,颇有启发性。 民国词学目前对于宏观的研究偏少,只有施议对和刘梦芙的两篇文章, 而且都是以“百年”为标准,包含了现代和当代的词学,稍嫌不够集中。两 者虽然都涉及民国词学研究,但是对于五四与民国词学的交汇与影响都尚未 透彻,只是点到为止。 民国词学研究偏重清末民初的传承,并汇集了清词研究的学者与民国 研究的学者。这种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词派研究中。清朝的常州词派,到了 晚清已有突破,并延续到民国初期,被称为“临桂词派”或“彊村派”。 12 研究清代词派的学者多会在书中讨论一下民国时期的词人,如朱德慈、巨传 友等,而研究民国词学的学者也难免论及清代常州词派及其传承,如施议对、 刘梦芙、朱惠国等。 民国词学研究原本已贫乏,再加上如此侧重清末民初,因此仍有许多 开拓的空间,民国女性词的研究更是贫瘠。此外,民国词学研究偏重外在因 素,即使研究个别词人,也着重在其生平事迹或概括性的思想内容,目前尚 缺乏针对词作的细腻分析。 3.近现代女词人研究 沈祖棻原籍浙江海盐,出生时虽然家道中落,但从小就生长于优良的 文化传统之中,若生于明清,或可称之为闺秀。 13 她的词作,不但背景多设 在闺阁中,所惯用的意象和风格都有几分闺秀词的味道。因此,要透彻地剖 析沈祖棻的词作,就必须对明清的闺秀词有深入的了解。 11 Wu, Shengqing, “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hD dissertation, 2004. 12 叶恭绰称之为“临桂派”,见叶恭焯著《广箧中词》卷二,载沈辰垣编《御选历 代诗余》(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页 642。钱仲联则称之为“彊村 派”,见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长沙:月麓书社,1992),页 7。 13 闲堂(程千帆)〈沈祖棻小传〉,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97),页 397。 6 二十世纪前 30 年,徐乃昌编撰的《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1909) 和《闺秀词钞》(1909),以及吴灏的《历代名媛词选》(1914),是对明 清女词人文献的初步整理。之后也有词学家开始以女性词人为点评对象。王 蕴章的《然脂余韵》(1918)和况周颐《玉栖述雅》(1921)主要针对清代 的 20 个女词人点评,雷瑨、雷瑊的《闺秀词话》(1925)则论述宋至清百余 女词人,三者都以传统词话的形式发表,着重个人评点,没有系统性的分析。 此外尚有徐珂《历代闺秀词集释》(1926)、胡云翼的《女性词选》(1928) 等,都体现了当时学者对女性词的重视。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对女词人研究颇有影响,时代产物有谢无量《中国 妇女文学史》(1916)、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1927)、谭正璧《中 国女性的文学生活》(1930)等,其中以梁乙真著作对清代闺秀词研究最有 关系,设有“清代妇女词学之盛”一栏,专门探讨清代的女词人,尤其对常 州词派的女词人以及女词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颇有研究,对后世的启发甚大。 14 三十年代以后,五四女权运动已颇有成就,女性研究开始增加,虽然 研究重点主要放在现代女性文学,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者从事女词人的研究, 其中以李清照、顾太清、贺双卿、徐灿等人为研究重点。谭正璧的《女性词 话》(1934)是女性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它介绍了宋至清 59 名女词人, 是第一部全 面系统介 绍女性词的专著。此外尚有孙佩 茝《女作家词选》 (1930)、张寿林《清照词》(1931)、吴灏、李白英《中囯历代女子词选》 ( 1933)、李辉群《历代女子词录》(1935 )、曾效乃《中国女词人》 (1935)等,都是五四以后女性意识逐渐在文学领域中扎根的成品。 此后,女词人研究一度因为政治因素而停滞不前,一直到八十年代中 国文学研究大幅度开放,才稍有改变。随着中译版西方女性文论的经典著作 的引入,开始有学者以西方的理论著述谈论女作家,一般以批评男权意识为 主。不过,女性研究的热潮始终围绕着现代文学,对于女词人的研究并不太 热衷,基本上依然集中在李清照、贺双卿、秋瑾、吕碧城等著名词人身上。 14 梁乙真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 7 自九十年代起,西方汉学家逐渐注意女词人研究,妇女史学者高彦颐、 曼素恩(Susan Mann),以及孙康宜、魏爱莲(Ellen Widmer)、方秀洁、伊 维德(Wilt L. Idema)、管佩达(Beata Grant)等人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其重点放在明清女性文学,且一般以诗词为主。 中港台新则主要以宏观女性词学(张宏生、邓红梅等)和个别女词人 研究(张璋、杜芳琴、钟慧玲等)为主,还有学者受西方研究影响,有的将 焦点放在闺秀与才女文学(王力坚等),有的通过女词人的词作反映清代妇 女思想演变过程(黄嫣梨等)。 可以说,近 20 年来是明清闺秀词研究的高峰期,中西两地对女词人的 研究都颇为注重。 康正果于 1988 年发表《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是 中国大陆较早系统性研究女性词的学者之一。 15 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教书的 康正果,在书中将大部分篇幅放在男性书写女性,仅一章谈论到有关才女的 诗词创作。作者倾向于借个别著名女词人的介绍和分析来反映其社会背景, 对包括妓女、女冠和闺秀的才女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但限于篇幅并不 深入。此书虽然出版甚早,但并未引起国内外的研究热潮。 孙康宜于 1992 年发表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其后收录在她所编撰的明清女作家的英文文 集之内,对西方学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16 此篇文章收集了不少不为人知或被 学者忽略的闺秀词集,并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所出版的闺秀诗词集比任何国家 都多,首次引起西方学界对明清闺秀诗词文化的关注,对方秀洁等人的影响 颇深。 17 15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16 Kang-I Sun Chang,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 Grace S. Fong, “Gender and the Failure of Canonization: Anthologizing Women's Poetry in the Late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 26 (Dec., 2004), pp. 129-130. 8 在孙康宜开辟新路之后,美国巴纳德学院的高彦颐于 1994 年对五四以 来女性被父权社会压迫的看法提出挑战,从社会性别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 江南闺秀在晚明至雍正时期的文化活动,以及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印刷文明 对女性创作文化的影响。她认为,这些闺秀并不是多年来学者所塑造的那种 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受害者,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自身的创作空间与自 由。 18 美国加州大学的曼素恩则在高彦颐的基础上探讨盛清时的女性文化, 其焦点也一样放在江南的闺秀,她们生活在经济文化条件丰裕的书香门第之 中,通过写作塑造自己身为母、妻、女以外的身份,甚至积极参与复古运动, 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权力与自由。 19 两本专书都不是文学专论,但两人是通过 明清闺秀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探讨这个问题,亦是中国妇女史一 个范式的转变,对研究女性文学和明清闺秀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王力坚明显受西方研究影响,其《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2006) 对江南闺秀传统的偏重与看法基本上与高彦颐、孙康宜等西方学者相近。 20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 “闺词雄音”的现象,说明清代闺秀 “拟男” 的豪迈情怀 以及自叹女儿身的现象。他认为,这种“闺词雄音”实际上失去了其女性文 学的特质,是父权时代扭曲的产物。 不过,此看法似乎是建立在豪放等于男性、婉约等于女性的前提上, 这种观点,在时代的变迁下或已不再妥当。民国女词人对于这种“闺词雄音” 的继承是明显的,如秋瑾、汤国梨、徐自华等人的词风,就趋向豪迈,不过 她们并非全都有“拟男”倾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拿大麦吉尔 大学方秀洁的学生李小荣,其博士论文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2006)对明清闺秀 18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9 传统也有精辟的见解。 21 论文除了论述明清的闺秀文化之外,亦重点讨论有 关“闺阁”的概念。作者认为,明清闺秀的诗词与过去的闺秀传统有着密切 的关系,但她们亦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将闺阁重新构思为自己独特的想 象空间。作者在第三章中着重探讨明清闺秀在历史动荡中,将战乱写入诗词 中,但是依旧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并往往通过惨厉的战乱与昔日闺中好景的 对比来突出其悲伤。这种书写方式在同样经历战乱的沈祖棻的词中,再一次 得到体现。作者认为闺阁传统在明清闺秀的笔下是一大变;那明清的闺秀词 在沈祖棻笔下,怎样进一步的改变,亦是本文意欲探讨的问题。 张宏生于 1995 年发表〈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是较早专注研 究清闺秀文化的大陆学者。 22 他认为明清时期女性词的发达需归功于社会经 济文化的蓬勃发展,造就更多闺秀的诞生。此外,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更多文 人意识到女子之才,女词人得到不少男性文人如袁枚、沈德潜、毛奇龄等人 的支持与协助。不过限于篇幅,剖析并不深入,有关其他朝代也有男性文人 支持女性的文学创作,却并未引起相同效果之原因,并未加以探讨,有些遗 憾。 这个遗憾在邓红梅的《女性词史》(2000)中弥补了。此书是第一部, 也是迄今唯一一部女性词通史,对唐宋至晚清的女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写作 特色多有着墨,以一流女词人为纲架(如李清照、吴藻、顾春、秋瑾),通 过她们界定女性词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成就,并对明清闺秀文化和与相对 的青楼文化有较详尽的探讨。此书只论述至晚清,并未将民国女词人纳入书 中,显然受制于学术界对民国词学的盲点。 邓红梅认为女性词始终受制于狭窄的生存格局与生活经验,无法真正 地成为“文学的最完善境界”。 23 对于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片面,却道出闺 秀词的整体缺陷。而这种缺陷,在民国的女词人手中有所改善,以沈祖棻为 21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McGill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2006. 22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载《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页 120-125。 23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页 604。 10 代表的女词人已经不再拘泥于闺秀词的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更有突破,从闺 秀词蜕变而成为“女性词”。 黄嫣梨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2002)以社 会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徐灿、顾太清、吴藻和吕碧城四人,从社会、婚姻、 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讨论清代妇女思想及地位的转变。 24 不过题目虽为 女词人,对词作的探讨不多,主要讨论外在因素。比如对吕碧城的探讨,只 有一小段说《晓珠词》,主要还是集中在吕碧城的生平,以及她作为女词人 以外的身份,如倡导女学,建校等。 总结前文,目前近现代女性词研究基本上集中于明清闺秀文化,针对 民国女词人的研究很少,且多限于几个女词人的赏析和探讨,并无宏观的著 作。目前最多人研究的民国女词人是吕碧城,但其中不少著作对她提倡女学 佛学着墨更多,对于她词作的剖析始终围绕着她如何周游列国,突破闺秀词 空间的拘束,对其他的则涉猎较少。 事实上,民国女词人的词集、词作以及相关文本因时代趋近而更为充 实,是研究的一大优势。因此,尽管目前针对民国女词人的研究不多,但其 开拓空间非常大。 4.沈祖棻研究 对于沈祖棻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比较零散的论文或文章,暂时没有专 书评论。巩本栋编的《程千帆沈祖棻学记》(1997),收录了自 1978 年至 1997 年有关沈祖棻研究的 42 篇文章和题词,其中包括沈祖棻诗词集和学术专 论的序、跋和读后感,对沈祖棻研究颇有帮助。 25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小玲的硕士论文《沈祖棻创作初论》(2008),是 目前唯一一篇专门论述沈祖棻的学术论文。论文虽然也讨论沈祖棻的古典诗 词,不过其重点还是放在沈祖棻所创作的新诗和历史小说。论文的结构比较 24 黄嫣梨著《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上海: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2002)。 25 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11 松散,而且范围极广,任何有关作者的种种课题都有所涉及,却因此而焦点 不集中,不够深入。 以下是沈祖棻研究的基本分类: 种类 作品赏析或词话形式 思想与艺术评论 回忆、轶事、传记 题词、题诗 作者与发表年份 汪东(1987)、刘梦芙(1995)、金克木(1997)、 木山英雄(2005)、黄兆汉、林立(2009) 黄裳(1982)、钱仲联(1983)、舒芜(1984)、乔 以钢(1993)、陈望衡 (1995)、施议对(1996)、 段晓华(2003)、王芳(2003)、叶嘉莹(2004)、 张瀛(2005)、张春晓(2006)、刘庆云(2009)、 梁珊珊(2009)、江汇(2009)、徐晋如(2010) 吴调公(1983)、尉素秋(1984)、吴志达 (1985)、顾学颉(1989 )、章子仲(2004)、马兴 荣(2006)、刘晖(2007)、岱峻(2009) 章士钊、沈尹默、姚鹓雏、刘永济、夏承焘、施蛰存 等 表②:沈祖棻研究分类 综合以上文章的论点,不难发现研究沈词的普遍倾向: 其一,对其“爱国”与“忧生意识”多有着墨,针对沈祖棻在抗战时 流离失所的忧愁以及内战时祖国分裂的悲伤出发,得到的结论是沈祖棻是一 名“爱国词人”。这种说法于 1984 由舒芜首次提出 26 ,之后的研究基本上都 沿着这个诠释而发,如乔以钢、黄裳、张春晓、施议对、刘白羽、程千帆等 人。有部分学者甚至只谈到其爱国意识,对《涉江词》的儿女情怀、闺阁中 的细腻书写甚少触及。 其二,自沈祖棻的老师汪东为《涉江词》评点开始,就频频有学者将 其比作李清照,如朱光潜称其“易安而后见斯人”,汪东、顾学颉、施蛰存、 沈尹默等人也或多或少地将两人相提并论。对于李清照的比较,主要因为两 人身世和身份相似,而且都因为战乱而导致词风的转变。甚至有部分学者认 为沈祖棻的词风也与李清照相似,不过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其词风更似周邦彦。 26 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原载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20-425。 12 金克木在〈似花还似非花·纪念诗人沈祖棻〉(1997)有较独特的见 解。 27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作者阅读《涉江词》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词的读后 感,不过他却首次提出程千帆的笺可能影响读者的诠释这个看法,与笔者的 读后感不谋而合。对于沈词的诠释,以致对沈祖棻的评价,是否有被程千帆 影响的成分在内?沈祖棻的爱国形象,有多少是被程千帆构建出来的,这是 值得探讨的问题。 叶嘉莹〈 从李清照 到 沈祖棻— — 谈女性 词 作之美感 特质的演 进 〉 (2004)从李清照、徐灿、贺双卿和沈祖棻谈起,以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 对沈祖棻的 诠释不局 限在其“爱国意识”,而称其为“诗有史,词亦有 史”。 28 不过,针对沈祖棻的篇幅较少,难以深入,颇有遗憾。 5.小结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研究民国词学研究的论著不多,对于民国 女词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针对沈祖棻的研究总是局限于其“爱国 意识”,始终不够全面。 其实沈词的闺秀词风显而易见,其儿女情怀与闺阁的书写非常出色。 研究沈祖棻若只专注于其“爱国”的一面,未免偏颇。 因此,本论文将从闺秀传统探讨沈祖棻的词作。沈祖棻到底在明清闺 秀的基础上有什么突破?在她笔下的词作,体现了“女性词”的什么特点? 作为民国词坛的一分子,沈祖棻为什么选择坚持填词?她 “爱国词人” 的形 象,是否足以全然代表她的词作? 简言之,论文将从女性词的角度出发,探讨沈祖棻的《涉江词》如何 以一概贯彻的忧患意识,从“闺秀词”的窠臼中破茧而出,同时又在忧患之 余不忘柔情,成为民国女词人的翘楚。沈祖棻是如何在这两种情绪中取得平 衡?如此填词,对女性词的发展有何意义? 27 金克木〈似花还似非花·纪念诗人沈祖棻〉,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页 491-493。 28 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载《文学遗 产》,2004 年第五期,页 4-15。 13 第三节 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六章,本章为第一章,主要针对沈祖棻及民国词学与女性词 学做文献回顾。 第二章将探讨“女性词”的定义,并更深入分析闺秀词的特征与演变 过程。沈祖棻的词与明清闺秀词一脉相传,却又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 要了解沈祖棻的词,就必须先了解明清闺秀词。此外,此章也会针对不少学 者对沈祖棻与李清照的比较作出细腻的剖析。 第三章主要探讨民国词坛和民国女词人与沈祖棻的关联。五四的新文 化运动,让新文学成为主流,但民国词坛没有因此而走向没落。而在这个宏 观的背景下,民国的女词人却在五四女性意识的基础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 破,真正地脱离古代女性词普遍的窠臼。作为一分子的沈祖棻,与民国词坛 关系密切,无论在师承抑或风格上都受到民国词风的影响,此章将详尽说明。 第四章对沈祖棻词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如之前论述, 沈祖棻被定义为“爱国词人”,词作多写于抗日与内战时期,反映了当时的 真实环境以及自己的感伤,虽以闺阁为主要写作背景,眼界却放在天下的层 面。本文无意否认沈祖棻的爱国情绪,但是将沈祖棻定义为“爱国词人”却 未免以偏概全,此章将针对这点进行反思。 第五章直接承接上一章,针对沈祖棻的“闺中柔情”出发。学者往往 忽略沈词中真切而细腻的女儿情绪以及沈祖棻作为女性的特征。因此,即使 沈祖棻在忧国忧民的宏观层面填词,也是通过女词人的独特视角过滤而成。 本章将通过沈祖棻的词中所塑造的词人形象——“才女”、“思妇”、“病 妇”三方面进行解读,说明沈祖棻的闺中柔情。 最后一章将为之前论述作总结。 14 第二章:闺秀词与女性词 第一节 “女性词”的定义 词自唐宋年间兴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而作为一种文体,它始终 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敦煌发现的众多民间词作中,就包括大量以 女性为主题或以女性口吻书写的作品;中国第一本词集《花间集》所收录的 词作中,同样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到了宋朝,词人更不断书写思妇、弃 妇、歌伎、闺怨等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事实上,词从一开始就在演绎、传播和内容、意象上与女性息息相关。 早期词作经由歌伎的浅斟低唱借以传播,在风格上迁就女性的演绎方式,在 内容上也多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周成荫就指出,早期的词作多由男性创 作、女性演唱,因此词从一开始就在语法与情绪的表达上与女性紧密联系。 1 基于这种渊源,历代词家一般上都认为“词体以婉约为正”,作为主导、正 统的词作应以婉约为主。 因此,词作为一种抒情管道,是最适合女性书写的文体。伊维德(Wilt L. Idema)和管佩达(Beata Grant)就指出,早期的词虽然以男性创作为主, 但词有着独特的“女性化”的书写形式,为女词人提供一个现成的文体,让 她们抒发自己的“女性化”情感。 2 因此,当大量的清代女性开始填词时,女 性为词集所写的序便不断强调女性与女性化的词之间的密切关系。 3 1 Eileen Cheng-yin Chow, “A Note on Song-Lyrics (ci, qu, sanqu), with a Glossary of Tune-Titles”, Kang-I Sun Chang and Haun Saussy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809-810. 2 Wilt Idema, Beata Grant (eds.),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re, 2004), pp. 6. 3 Grace S. Fong,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 121. 15 早在唐朝,就出现以艺妓为先驱的女性词。到了两宋之际,更出现了 中国文学史上最享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多年来一直都是女性词研究的一大 焦点。女性词发展至明清,江南的闺秀文化颇为繁盛,亦是近年来女性词研 究的侧重点之一。 既然词与女性渊源甚深,那女性词又应如何定义?女性词是否具备统 一而特定的女性特征,而能够与其他类型的词有明确的分別? 1.女性与婉约 若以最广义的角度探讨,则女性词人创作的词,就是女性词。 但如果要进一步分析,则难免遇到问题:若女词人写的词就是女性词, 那女性词是否就一定有独特的女性特征?这种特征又是什么?如果说女性词 有着一个统一的特征与本质,那在这个本质以外的女性词作,是否就被视为 “别调”或 “异类”而被排除在外? 一般而言,女词人的填词手法细腻新巧,所关注及选用的意象较注重 细节,这或许因为古代女词人一直处于闺阁的小空间之内,能够看到、接触 到的颇为有限,因此注意力更为集中,体现了小巧玲珑的特色。不过,这种 艺术手法稍嫌笼统,且定义过于微妙,细腻与否全凭个人评荐,难以成为一 个统一的特征。 孙康宜认为,女性词人通过一系列特定的风格与修辞方式,来建立一 个属于女性的诗词传统。她指出,女词人所惯用的典故并不是独特而只供女 词人专用,但是女词人在使用这些意象时,往往将其赋予独特的女性意义与 焦点。她举例表示,班婕妤被赵飞燕取代的典故,尽管在男性文人的笔下多 次出现,但是女性文人笔下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表达出才气远 不如美貌的无奈感叹。 4 女性词固然有此传统,却并未彻底点出到底什么才算是女性特征。而 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时代下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女性传统的构成部分不断地 4 Kang-I Sun Chang, Haun Saussy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pp. 6. 16 随着时代而改变。李小荣就以明清的闺秀文化为例,指出女性书写虽继承过 去的传统,但是更直接、更广泛地受当下社会影响,因此闺秀文学在特定的 历史与社会背景下,不但扩展了传统的界限,还出现了新的表现方式。因此, 例如弃妇、被男性文人物化的美人等传统意象,在明清闺秀文学中被淘汰。 5 到了民国,时代的变迁带来更显著的改变,整个闺秀系统面临崩溃状态,女 性走出闺阁、受到时代的历练,这使我们更难为女性词作出定义。 学术界有一个普遍观念,认为女性的本质是柔婉的,因此女性词的本 质应以婉约为主。早在清朝,棣华园主人在编纂《闺秀诗评》(1852)时就 清楚交待自己收录诗作的宗旨,并指出女子之诗应持有不同于男子的标准, 需 “温柔袅娜,不失女子之态”。 6 胡云翼与其思路一致,他认为,如果中国文学可以简单分为“豪放”、 “婉约”两派,那么女性的文学可说是婉约文学的核心,并指出婉约而温柔 的文学,由女性自已创作更恰当。 7 二者言下之意,皆认为婉约词最能体现女 性特征,因此女性自然应该书写婉约词。 若将此观念进一步引申,则有学者认为,女性词如果表现得豪放、壮 烈,其女性特征则难免被覆没。王力坚就针对“闺词雄音”的现象出发,认 为女性的本质是阴柔的,女性词学的本质也无疑是阴柔的。 8 因此他认为,明 清闺秀填写豪放风格的诗词是男权文化中崇阳刚、贬阴柔的产物,虽然作为 美学风格不失其存在的价值,但作为性别本质的追求、作为女性词学的本质 定位,却大有存疑。 9 但是,将女性的本质定义为“阴柔”、“婉约”,而将其他性质排除 在外,认为这不是女性应具备的特征,这是否恰当?什么是女性特征,构成 因素往往随着时代而有所改变,其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特征,或许大有存疑。 5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pp. 80-81. 6 清·棣华园主人编《闺秀诗评》,载自王英志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第 2 册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页 2269-2270。 7 胡云翼《女性词选》(上海:亚细安书局,1928),页 1-2。 8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51。 9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52。 17 邓红梅就指出,女性词总体的风格美感可用“纤婉”二字概括,但是依旧有 别具特色的词家,其词作风格不尽能以 “纤婉”去规范。 10 无可否认的,女词人书写豪放题材的作品确实不多,这不但因为女性 身处于相对局限的社会背景,同时词本身就“以婉约为正”。因此,笔者对 “女性词多是婉约”的说法并无异议,这里主要质疑的是“女性词应是婉约” 的概念。 2.时代的变迁 之前提及,女性词传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象与侧重之 处。作为近现代女词人的研究,必须重视一个问题:近现代女词人的生活圈 子和地位都不能与相对封闭的闺秀相比。秋瑾是革命烈士,吕碧城周游列国、 曾任《大公报》编辑,沈祖棻是流离失所的大学教授;在二十世纪初女性意 识逐渐萌芽的时代背景下,若以同样的标准将这些女词人纳入窠臼,似乎忽 略了她们独特的存在空间。 以秋瑾为例,她的词作明显有前后期之分。一览秋瑾现存的 39 首词, 笔者认为其中豪气冲天并极具呼唤性的共 10 首,且多集中在后期。 11 从这里 可以看出,秋瑾词并不是一味的豪放,早期词作多沿用闺秀传统的婉约意象, 比如〈临江仙·中元〉,无论意象抑或风格都属闺阁之作。 12 因此,若以她 作为革命烈士的性格与经历出发,她的“豪放词”固然更能体现她的性格魅 10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页 4。 10 首词分别为:〈满江红·小住京华〉、〈翠楼怨·寂寞庭寮〉、〈喝火令·带月松 常健〉、〈踏莎行·对影喃喃〉、〈满江红·骯髒尘寰〉、〈昭君怨·恨煞回天 无力〉、〈临江仙·把酒论文〉、〈望海潮·惜别多思〉、〈如此江山·萧斋谢 女〉、〈鹧鸪天·祖国沉沦〉。另外有关词的排列,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之顺序,其中除了〈满江红·小 住京华〉、〈翠楼怨·寂寞庭寮〉与〈喝火令·带月松常健〉之外,其他 7 首皆 集中在词集后半部分。据编者指出,排列方式依据王芷馥编《秋瑾诗词》 (1907)。 12 秋瑾〈临江仙〉:秋风容易中元节,霜砧捣碎乡心。螀声凄楚不堪闻,空阶梧叶 落,销尽去年魂。 何事眉峰频锁翠?愁浓鹊尾慵熏。阑干遍倚悄无人, 多情惟有影,和月伴黄昏。载《秋瑾集》,页 106。 11 18 力,但是作为一名女词人,她纤婉的词不容忽视,也更凸显出她个人词风的 复杂性。 因此,要寻找出历代女性词一个共同的特征或主线,这是非常困难的。 唯一可以确立的答案则是最笼统的定义:女性词就是女性创作的词。若以宏 观而论,将其概括为“阴柔”、“婉约”、“纤婉”,虽然没错,却无法包 含女性词的复杂性与多样化。事实上,要找出女性词的统一特征,或许只比 找出男性词人的统一特征稍微简单一些。 此篇论文作为文学与作家研究,宗旨自然不在界定宏观的性别研究, 而是偏重于作家的个体性。因此本文为女性词做出的定义,志不在以一个统 一特征作为“总体而言的概括”,而是把视角放在个别女词人的身上。这些 女词人都以作为女性的身份——无论是女扮男装、向往男性自由的女子或独 守深闺的思妇,都未曾忘记过自己身为女性的事实——出发,通过女性的独 特视角过滤而填词。因此,无论风格、內容如何变化,女性词不变的地方, 就是它出自于女子之手,含有女性的情怀与特质。 第二节 明清闺秀词 女性词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闺秀词人,其他较少数的创作群体包括后妃、 声妓、女冠。 13 而所谓“闺秀”,又曰“才女” 14,泛指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 出生的女子,自小受到良好文学教养,因此颇有文才。而“闺秀词”,就是 这些女子所填写的词作。 15 尽管如此,闺秀词人到底包括哪些社会地位的女词人,其定义因人而 异。李小荣指出,“闺秀”一词在不同的时代下有不同的含义,晚明的“闺 秀”可泛指有才识的女子,其中包括艺妓,但不少清代的诗词集(如许蘷臣 13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10。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10。 15 “闺秀”本指尚未出嫁的女子,但一般而言闺秀词人却并不局限于未出嫁的闺秀。 如徐乃昌编撰《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1895-1896)、雷瑨、雷瑊的 《闺秀词话》(1925)等,所收录的女词人就多已婚配。又如金燕著《香奁 诗话》(1921)上卷为“闺秀部”,所收录女诗人、词人亦多已出嫁。 14 19 《香咳集》、沈德潜《国朝诗别裁》、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等)清楚划 分有德行的“闺秀”与“青楼失行妇女”。 16 无论如何,前自李清照、朱淑真,后至徐灿、顾太清,不但名留青史 的女词人多为闺秀,女性词作(抑或女性文学)的主要创作群体也确实以闺 秀居多。 女性词最响亮的名字虽是李清照,但女性词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却并非 两宋。以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所记录的 4 千余名女作家为据,不难发 现女性的创作高峰期(尤以诗词最为普遍)正是明清。据胡文楷考据,自汉 至元的 1500 余年间,仅仅记录了 4 卷 116 名女子;反观明朝,共记录 2 卷 255 名女子,而清朝更记录了 15 卷 3600 名女子。 17 当然,近代文献的保存相 对较佳,且出版业蓬勃,都可能影响此数据,但明清的女性文学确实达到前 所未有的高峰。 事实上,“闺”是明清女子生活的实际空间,同时也是女性身份建构 的重要环节。因此,“闺”对女子的生活和文化影响极深。 18 《艺文类聚》 有“闺情”一栏,所举之作都与女子和闺中之情有关。可以说, “闺”并不 止限于闺秀,而是一种联系着所有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概念。 1.明清闺秀文化的蓬勃 明清闺秀所生活的文化背景,近年来受到高彦颐、曼素恩等西方学者 的重视。她们对这些闺秀所处的优异经济条件多有着墨,并指出闺秀的教育 环境与社交网络都较前朝开阔。而晚明以后出版文化的繁荣,不但让商业化 16 17 18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pp. 91-92. 依据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计 算。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pp. 2-7. 20 的书籍大量流通,造就更多女性读者,同时也让不少闺秀在有生之年得以出 版自己的诗词集。 19 其中,明清江南闺秀的地域研究极具重要性。无可否认的,江南地域 自六朝以来就蓬勃发展,经济文化都特别发达繁荣,到了明清,经济环境的 优势以及城市化、商业化和印刷文明都深刻地影响江南的文学发展。明清的 不少重要词学家和学派如云间词派的陈子龙(1608-1647)、阳羡词派的陈维 崧(1625-1682)、浙西词派的朱彝尊(1629-1709)、常州词派的张惠言 (1761-1802)等人,都是这种优异环境的产物。 江南才子辈出,无疑也造就了闺秀文化的发展。据学者统计,《清代 闺阁诗人徵略》中所收入的 1262 名清代闺秀中,江南一带共计 989 人,占 78.4%。 20 而明清影响最广、最为人知的闺秀词人如沈宜修(1590-1635)、 叶纨纨(1610-1632)、徐灿(约 1619-1678 年以后)、顾贞立(1623-1699)、 熊琏(1758-?)、吴藻(1799-1862)、恽珠(1771-1833)、沈善宝(18081862)等人,都是江南出生的闺秀词人。 王力坚认为,清代“才媛辈出”,是由于大部分女性词人都具有家族 性的背景。他以商景兰(1605-1676)为例,指出商景兰的妹妹商景徽、三个 女儿、两个儿媳、一个外甥女皆工于诗词,形成强大的才女关系网。 21 明清 闺秀之间的家族关系不容忽视,如晚明的沈宜修,其家族四代才女辈出,其 女叶纨纨、叶小纨(1613-1657)和叶小鸾(1616-1632)皆能词,叶小纨的女 儿沈树荣也工诗词,有《希谢词》和《月波词》,已失传。 22 显然,自小培养的家族教育以及母女、婆媳、姐妹、妯娌之间的切磋、 督促与唱和,直接促进女性的文学创作,产生大量的闺秀诗词。 19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p. 29. 20 陆草〈论清代女诗人的群体性特征〉,载《中州学刊》,1993 年第 3 期,页 77。 21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12。 22 郝丽霞在探讨吴江沈氏的女性作家群体时,列举明清沈氏家族 4 代 27 名女作家及 她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详看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载《山西大学学报》,2003 年 26 卷第 6 期,页 49-54。 21 除了家族因素,明清闺秀还成立家族以外的网络,大量结社唱酬,这 种情况尤其以清代最为显著。以林以宁、徐灿为首的蕉园诗社,是其中最著 名的社团。孙康宜就以徐灿和蕉园诗社为例表示,这些闺阁诗人在私密的场 合互相学习督促,社团成员只局限于女性。她们往往互为师徒,经常命题填 词,互相交流切磋,这种关系与之前的名妓才子关系不同,更注重女性之间 的羁绊。 23 而有趣的是,沈祖棻与大学女同学一起创办的“梅社”,正是这 种社团关系的重现。 高彦颐指出,闺秀文化社团是建立在闺秀间亲密的关系以及她们对诗 词的共同热忱的基础上,社团的存在目的显然是针对文学的欣赏、创作与传 播。她强调,这些社团与男性文人的关系不可分割,其存在基本上依靠男性 文人的承认与推动。 24 因此,江南闺秀文化的蓬勃,很大程度上需归功于男性文人的支持。 这些文学名士欣赏闺秀的文才,不但声援女性、提倡女性教育,有些甚至大 量招收女弟子,其中以袁枚(1716-1797)和陈文述(1771-1843)最具影响力, 先后招收女弟子数十人。 25 除了收徒,男性文人也对女性创作的出版功不可 没。这些男性文人帮女词人编辑词集,并积极地推广女性创作,试图通过与 《诗经》、《离骚》的比较将女性创作经典化。 26 邓红梅就指出,无论是女 子自行收集,或男子代为收集,男性文人的经济支持与援助都不可忽视。 27 2.明清闺秀词的突破 女性词从李清照到秋瑾,内容与形式不断地随着时代而蜕变。李清照 作为两宋的女词人,可被视为最早期的闺秀词人之一。不过,尽管她是出色 23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77. 24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p. 16. 25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13。 26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70-171. 27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357。 22 的女作家,但她的词却没在宋元时期掀起以她为模仿对象的跟潮 28 ,女性词 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在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发展蓬勃。 早期的词在本质上具备“女性化”的特征,而早在女词人开始填词之 前,诗歌文化中已存在着男性书写女性的闺阁传统。六朝的闺怨诗与宫体诗, 大幅度影响早期词作中的闺阁与女性书写。方秀洁指出,在这种文学传统的 影响下,男性词人在词中塑造了伪造的女性面貌(persona),通过模仿女性 口吻夺取女性的话语权。因此,词中的女性形象或被性欲化,或被塑造为渴 望男性注意的弃妇,已经成为男性眼中的产物,闺阁亦不再是女性的专有 物。 29 男性文人的这种模仿,让早期的女词人陷入困境,她们往往会对男性 建构出来的闺音进行再度模仿,以致反而失去了自己身为女性的特征与心声。 这种情况在明清闺秀的手中有所突破,她们通过自己的诗词,将男性 文人惯用的情欲特征涤瑕荡秽,让闺阁成为女红、消遣、以及女性友谊的私 有空间。 30 因此,明清闺秀词虽然承继历代男性文人所构成的闺秀传统,但 是亦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将闺阁重新构思为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 明清闺秀词不但从男性文人手中夺回诗词抒情的主导权,同时也有着 不同于前朝的特色与成就。邓红梅认为,这个转捩点在万历以后,这主要归 功于当时宏观的文化气候。她指出,万历以后的女词人,不但更雅化、与明 代前中期明显不同,而且数量增多,整体水平也比宋元时代的女词人出色。 31 张宏生则列举清代闺秀词的三大成就,即题材的拓展、风格的多样以及手法 的丰富,其中以前两者最为重要。 32 不少明清闺秀生活在历史动荡之中,尤其明清之际的国仇家恨,让不 少女词人悲痛莫名,纷纷将这种彷徨与悲痛填入词,其中徐灿就是一个典型 28 John Timothy Wixted, “The Poetry of Li Ch’ing-chao: A Woman Author and Women’s Authorship”,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68. 29 Grace S. Fong, “Persona and Mask in the Song Lyric C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0, No. 2 (Dec. 1990), pp. 484. 30 Maureen Robertson,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200. 31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182-183。 32 张宏生著〈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页 120-124。 23 的例子。她的词在借鉴男性文学传统的同时,亦注重自己身为女性的情感。 33 孙康宜以〈青玉案·吊古〉为例,指出此词已经超出闺阁的范围,并表示徐 灿将近乎“豪放”的风格植入她本质婉约的女性词,在“男性化”与“女性 化”的词风中取得平衡,塑造出更为英气、更自由的女性形象。 34 继徐灿以后,后代的闺秀如吴藻、吴山、顾翎等更出现了“闺词雄音” 的现象。闺秀词的场景虽然仍普遍集中在闺阁之中,但是亦开始有女词人书 写闺闱以外的事物,如顾太清就填了不少山水词。 3.闺秀词与古代女性词 女性词从唐宋发展至明清,经历了千余年,在这个过程中亦出现了不 同的变化。尽管古典文学中填词的女性来自各种背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 女性词最大的创作群是闺秀。 因此若以宏观而论,古代的女性词几乎可以和闺秀词同等化。这样的 定义不是掩蔽女冠、艺妓所做出的贡献,而是指出古代女性一个共同的写作 特色。事实上,无论是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抑或独守深闺的大家闺秀,她们 的词整体而言都有着浓郁的闺阁气息。 以明清之际最负盛名的名妓柳如是(1618-1664)为例,不难发现词中 塑造的空间始终没有摆脱闺阁的范围,所用的意象如床、窗、枕、被、小庭 院等,写得细腻新巧,与闺秀所填之词多有相似。这种书写方式与历代由男 性创写而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有关,经由明清的女词人借鉴并将闺阁化为属 于女性的空间,但是无可否认的,女性创作始终都没有真正离开过闺阁,而 青楼女子也不例外。 当然,也有少数女词人无法归纳其中,如南宋·严蕊(生卒年不详), 一首〈卜算子〉自述悲惨身世,一句“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表现的 不是一般闺 秀词所能 够触及的、独属风尘女子的感慨。又如明朝的刘淑 33 34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80.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82-183。 24 (1620-?),明朝国难当头时,曾倾家招募兵马,自己亲身披甲训练,最终 却不受重视,报国无门,遂皈依佛门。 35 作为一名将满腔热血直接付诸于行 动的巾帼英雄,她的词所体现的情感较其它闺秀词人复杂,邓红梅认为她 “笔力深透”,体现的是最深的、“无人会意的失败豪杰的悲痛”。 36 不过 这些女子为数不多,古代女性词的主流仍以闺秀词的形式为主。 就如高彦颐与曼苏恩考察,明清的闺秀对比前朝的女性,享有更多的 自由,并不像传统文学观所塑造的受害者那般备受父权社会压迫。但是与此 同时,她们始终还是生活在相对而言比较狭隘矜慎的环境,无论是空间还是 意境都偏向于体现这种封闭性。若一览历代的女性词,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 主题:女性词一般上多写悲愁,常见主题与情绪包括忧愁、寂寞、忧郁、空 虚、无奈等。 37 无可否认的,古代女性的生活相对而言更为局限, “内言不出”的思 想或多或少地影响普遍女性的日常生活。方秀洁就指出,女词人是将社会压 迫和精神变化所引起的孤寂与压力转化为词,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38 因此,闺秀文化在明清有显著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开拓闺秀词的方向 与意象,甚至逐渐走出闺阁,以及闺阁所代表的封闭文化与社会背景。但是 这种开拓并不全面。明清闺秀改变了闺阁的书写,把闺阁从男性文人手中夺 回来,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出闺阁,只是踏出第一步。真正实现这种开拓,让 闺秀词彻底摆脱“闺”的局限、让女性放眼天下的,是民国的女词人。 总而言之,闺秀词与民国女性词的不同在于,闺秀词的空间和思想局 限于闺阁中,而民国女性词无论在空间还是思想都能跨出闺阁之外。就如沈 祖棻,其词的场景虽然处于闺阁之中,但她关注的却是闺阁之外。她和明清 闺秀词人的不同在于,明清闺秀一般上以女性的角度看着狭隘空间的自我, 而沈祖棻则是以女性的角度从狭隘的空间放眼天下。沈祖棻选择闺阁为词作 35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214。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214-216。 37 Grace S. Fong,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pp. 121. 38 Grace S. Fong,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pp. 121-122. 36 25 背景,不是环境所逼,亦不是只识得这个空间,而是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以闺阁作为镜片,透视世界。 第三节 沈祖棻的闺秀传统 沈祖棻,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原籍浙江海盐,数代 前迁居苏州。据她的丈夫程千帆(1913-2000)论述,沈祖棻 1909 年 1 月 29 日出生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地主家庭,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当时侨居苏州 的文人吴昌硕、朱祖谋颇有交情。 39 由此可见,沈祖棻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优良的传统教育, 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她的同窗好友尉素秋撰文回忆往事时就形容她为“点 绛唇沈祖棻”,并称她为苏州美人,明眸皓齿,服饰入时,且“当时在校女 同学很少使用口红化妆,祖棻唇上胭脂,显示她的特色。” 40 这样的形容, 似乎更突显出浓厚的闺秀气息。 沈祖棻在上海念中学,1931 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 成为民国词学家汪东(1890-1963)和吴梅(1884-1939)的学生,毕业后继而 进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中央大学时,她与几名女同学效仿明清闺秀结 社唱酬,组织“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互相督促切磋。《涉江词外集》 中,沈祖棻就两度将当年事迹填入词中。 41 而这些女同学中,包括曾国藩的 曾孙辈曾昭燏、后来在《词学季刊》投过词稿的章伯璠、尉素秋等人,堪称 民国的“闺秀”社团。 42 就如许多明清闺秀一样,沈祖棻填词之余,亦在三十年代中叶(时沈 祖棻 26、27 岁左右)同时以“绛燕”的笔名创作小说。所不同的是,她创作 的不是明清闺秀擅长的弹词小说,而是时代的产物——新小说。沈祖棻擅长 39 闲堂〈沈祖棻小传〉,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397。 尉素秋〈词林旧侣〉,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01。 41 二词为〈瑞鹤仙·萧条寒食节〉与〈忆旧游·记梅花结社〉,见《涉江诗词集》, 页 124-125。另收录于附录(四):所引《涉江词》一览。 42 尉素秋〈词林旧侣〉,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01-403。 40 26 写白话历史小说,吴调公认为小说中对历史人物心灵深处的掘发、史料的汲 取以及艺术加工,意境之婉约、文笔之清新,都体现了作者艺术功力的扎实 和艺术魅力的深长,可见沈祖棻的多才。 43 受到时代的影响,沈祖棻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数年中,从事 新文学的创作,除了诸多历史小说之外,还大量创作新诗,著有《微波辞》 一集。三十年代师从汪东后,她亦同时醉心词学,尤其在 1937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更勤于填词,一直到 1949 年中共政府成立后,才基本上放弃创作而集 中精力从事教学,并先后在南京、武汉等大专学府授教。 44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丈夫程千帆已被划为右派分子,作为知识分 子的沈祖棻也受殃及,并在 1972 年以后重新开始创作旧体诗,主要反映了她 在文革时的经历与心情写照。随后,她在 1977 年 6 月 27 日从上海探亲回到 武昌时遇车祸,伤重不治,享年 68 岁。 沈祖棻是近现代词人,她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词作脱胎自闺秀传统, 有着浓郁的闺阁气息,可是她的生活却远较历朝的闺秀丰富,不但拥有大学 教育,而且长年在大学授教,并在抗日时奔波各地,在江南以外的成都、武 汉等地留下脚迹。她的词作并不只局限于闺秀词的窠臼,在题材和表现上多 有突破,体现民国女性词的复杂性。 第四节 沈祖棻与李清照 若提及女词人,首先想起的自然是李清照(1081-约 1155)。沈祖棻的 老师汪东就频频将二人作比较,为《涉江词》作序时就称沈祖棻“当时得名 43 44 吴调公〈吴天寥廓忆词人〉,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06。 闲堂〈沈祖棻小传〉,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398。 27 之盛,盖过于易安远矣” 45,又填词题咏《涉江填词图》时曰 :“问词人南 渡,有谁似、李夫人?” 46 除了汪东,不少学者也将她们相提并论,朱光潜一句“易安而后见斯 人”,道出不少学者的想法。 47 有文人如沈尹默、荒芜、姚鹓雏等人为《涉 江词》题诗题词时比较二者,而学者如叶嘉莹、施蛰存、陈望衡、徐晋如等 亦多有探讨,难怪王兆鹏指出,沈祖棻是众所周知的“当代李清照”。 48 对与自己被人频频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沈祖棻未做出回应,但她显然 不像吕碧城那样对李清照不以为意 49 ,反而对其评价颇高。她在所著的《唐 宋词赏析》中就选录了 5 首李清照的词作,并明确指出她是一个“才华妍 秒”、“杰出的女作家” 50,对其词中的相思闺情主题评价颇为中肯。 学者对李清照与沈祖棻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两人的生 平、经历与成就相似。其二,两人的词风与手法相似。 前者毋庸置疑,但是后者却颇具争议,近年来不少词学家也针对这点 作出探讨。以下将对这两方面作出分析。 45 汪东著〈涉江词稿序〉,载沈祖棻著,程千帆笺《涉江诗词集》(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页 3。 46 汪东〈木兰花慢·为祖棻作《涉江填词图》并题〉,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 学记》,页 446。 47 朱光潜之〈七绝〉,其序曰:“千帆寄示子芯夫人诗词遗著二卷,忙中急展读, 不忍释手,因题寄千帆致敬。时年八十有二,已龙钟昏聩,不计工拙,情不 自禁也。” 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44。后徐晋如以此句撰 文〈易安而后见斯人:对《涉江词》在二十世纪词史中地位的一种认识〉,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 年第 26 卷第 4 期,页 14-18。 48 王兆鹏〈引领二十世纪词作鉴赏:重读沈祖棻《宋词赏析》〉,载《光明日报》, 2009 年 3 月 18 日 , 全 文 则 载 王 兆 鹏 个 人 博 客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474056&PostID=16798088。 49 吕碧城在〈女界近况杂谈〉称李清照、朱淑真二人“以绮语为世诟病”。见李保 民笺注《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 477。另 据友人费树蔚〈信芳集序〉转述,吕碧城亦认为“词家盛于两宋,而闺秀能 有几人?《漱玉》、《断肠》未为极则。”载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 523。 50 沈祖棻著《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页 134 与 138。所收录的 5 首词可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的表⑥:《唐宋词赏析》中 的北宋词人。 28 1.生平比较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词人的翘楚,因此凡在填词有出类拔萃之成就的 女词人,似乎都会被拿来和李清照比较一番,藉此烘托出后代女词人的优越。 不过,沈祖棻比较特别,因为她不但有着过人的词学成就,同时身世和遭遇 也和李清照不谋而合。这主要体现在婚姻与人生经历两方面。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后来嫁给同龄的太学生赵明诚(1081-1129), 后者也出自士大夫之家。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家学渊博,与李清照可说是门 当户对、志趣相投,成为历代传颂的佳话。两人婚后的文学唱和、专研金石、 翻书斗茶,李清照在赵明诚所著之《金石录》的后序中多有提及。 51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也有一段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婚姻。她与丈 夫程千帆是在金陵大学中文系相识,两人志同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起逃 到安徽屯溪,并在当地结婚。程千帆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和教育家,不但著作 甚多,且桃李天下,与沈祖棻之间的关系让人难免想起李清照赵明诚。沈尹 默就曾题诗曰:“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所指的正是此事。 52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的生活也是“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53 李清 照身处于两宋之际,从山东一路南下到江宁,再辗转到临安,不但在战乱中 痛失多年来收藏的文物,赵明诚又病逝,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之难,可说是 饱经沧桑。 沈祖棻同样生活在动荡的时代,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就是她流离 失所的开端。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被迫离开家乡,与程千帆两人避往屯溪, 开始流亡生活。抗战结束后,又开始国共内战,国事始终没有真正安定下来。 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沈祖棻还身患顽疾。1947 年沈祖棻在武昌剖腹产女, 51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载赵明诚著,金文明校正《金石录校正》(上海:上海 书画出版社,1984),页 560-564。 52 沈尹默〈七绝·寄庵出示《涉江词稿》嘱为题句因书绝句五首奉正〉,全诗为: “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我共寄庵同一笑,此中缘法自关天。” 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43。 53 李清照著〈金石录后序〉,页 564。 29 岂料医生却在她腹中遗落一大片纱布,导致内脏受损,隔年在上海多次开刀 逐步取出,可是她“创口难复,体益亏损”。 54 尽管沈祖棻没有像李清照那样承受丧夫之痛,但是在抗战、内战与后 继的文革中,沈祖棻与程千帆是聚少离多,可说是“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 白首碧山期”,这种情况在《涉江词》频频出现的儿女情与思念主题中被实 在地反映出来。 55 因此,落单的沈祖棻与丧夫的李清照,经历同样坎坷,难 免引起比较。 2.词风比较 一般而言,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二期,前期主要写闺情, 后期转而趋向凄怨,反映了当时南宋初期的动荡与不安。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的词风也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汪 东为《涉江词》作序时,就指出沈祖棻词风有三变:其一,三十年代开始学 词时,“辞窈然以舒”。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沈祖棻经历战乱、流亡的生 活,骨肉凋谢之痛、思妇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此一身,因此“沉咽而多 风”。抗战结束后,国家却没有安定下来,政治的混乱更导致民不聊生,再 加上她的身体弱质善病,因此这个时期她的词风是“澹而弥哀”。 56 若与李清照相比,则沈祖棻亦可以抗日战争为界线,分前后二期,两 人的词风似乎都因为时代背景的动荡而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改变。因此,有少 数学者在比较李清照与沈祖棻时,在表层的身世背景的比较下再进一步认为, 沈祖棻的词风与李清照颇有相似。 54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1。另,沈祖棻《涉江词·戊稿》 中之〈水龙吟〉亦记载此事,其序云:“丁亥之冬,余在武昌分娩,庸医陈 某误诊为难产,劝令剖腹取胎;乃奏刀之际,复遗手术巾一方于余腹中,遂 致卧疾经年,迄今不愈。淹缠岁月,黮暗河山,聊赋此篇,以申幽愤。己丑 二月,记于沪滨。”全词见第五章第三节,亦收录于附录(四)。 55 沈祖棻〈七言绝句·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 之叹,感赋〉: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 曾为巧妇炊。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 妻自可悲。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86。 56 汪东〈涉江词序〉,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30 笔者认为,李清照与沈祖棻的相似之处只停留在表面,若探其词,就 不难发现二者无论在关注之点抑或词学渊源,都有所不同。 王灼认为,李清照的词“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 57,在描写女子的 情感时细腻而新巧。她后期的词因为晚年的孤寂悲苦而体现出凄怨的词风, 反映了当时历史局面,寓有家国之感。此外,她的诗中也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的 慷慨激昂,这是在她的词中甚少见的豪迈与直接。 沈祖棻的词虽然也细腻而新巧,体现了一般女性词独有的特色,但是 总体而言她所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忧嗟,而是放眼天下的感慨。若把焦点放 在李清照的词,则发现易安词尽管也寓有家国之感,但是骨子里却是书写自 身之嗟。因此就如不少闺秀词一样,无论是守着窗儿的凄戚,还是载不动的 愁绪,李清照词中的愁,是写在宏观的动荡下自身的孤单身影。 这当然不是说李清照本人没有忧生忧世之感,而是她坚信词别是一家, 本色论让她无法像沈祖棻那样在词中直接抒发忧国的情怀。叶嘉莹就指出, 李清照虽有《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等间接抒发忧 国之感的词,但毕竟是没有把她国破家亡的感慨直接书写出来。 58 沈祖棻则不然,她的词当然也少不了闺中之女儿情,但是她在书写女 儿情的同时依旧不忘国家大事,因此她的愁是多重的,除了忧生,也不忘忧 世。叶嘉莹对她的评价甚高,认为她用深隐的比兴寄托,把历史写入词中, 堪称“词史”。 59 事实上,对于沈祖棻的词学渊源,学者们一般上有所共识,认为有周 邦彦的影子。这与她的恩师汪东和启蒙老师吴梅有关,后文将进一步说明。 无论如何,沈祖棻与李清照词风的相似之处,主要只体现在两人都是女性, 并且都有着女词人独有的细腻新巧,但对于深一层的比较则难以得到共识。 57 王灼著《碧雞漫誌》卷二,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页 88。 58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9-10。 59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2。 31 小结 古代女性的生活主要围绕着闺阁,因此闺阁的描写成了女性诗词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词作为文体的兴起起源自唐宋,而早在唐宋的女子开始填 词之前,闺阁的描写已由男性文人占据,形成了一个相当悠长的闺阁文学传 统,也难免影响早期的女性词作。这种传统由于是男性眼里的产物,所关注 之处与意象描写或被性欲化,或被赋予深层寓意,与后期的女性创作截然不 同。 女性词在明清闺秀的手中有进一步的改变,这些闺秀在借鉴男性的闺 阁描写的过程中,将闺阁收复为自己的空间,因此闺阁在她们的笔下体现了 真正属于女性的样貌,也更能体现女性的心理活动。 尽管如此,古代女性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闺阁,虽然明清的闺秀在词 作中开始开拓内容与题材,但是这种开拓依旧被她们相对封闭的生活束缚着。 因此,若说闺秀词是围绕着闺阁而创作的词,那么古代的女性词基本上可以 称之为闺秀词。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概括而论,古代不乏风格独特的女词人。事实上, 个别女词人在个别的社会背景下会体现不同的词风、内容、题材,尤其明清 的闺秀词更是前所未有地多样化,不但出现“豪放”的女性词,还有不少吊 古、山水之作。 女性词的演变到了晚清与民国,有着更显著的改变。从秋瑾激昂的革 命词,到后五四女词人的发展与开拓,女性词已经完全走出闺阁,摆脱了先 天性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词。其中的佼佼者当然包括沈祖棻,她 一方面体现了明清闺秀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又秉持着五四以来的女性意识, 因此叶嘉莹称沈祖棻为女作家中的“集大成者”,实不为过。 60 60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1。 32 第三章:民国词坛、女词人与沈祖棻 第一节 民国的词坛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不到 40 年,却见证了历史的动 荡与政治的改革,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出现巨大的蜕变。这时期的古典文学 之改变不容忽视,而民国的词坛更是璀璨多彩,在题材、内容、风格、传播 上都有所突破。沈祖棻生长于这样的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填词,作为词 坛的一分子,其作品直接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据龙榆生论述,辛亥革命后,“遗民流寓于津沪间,又恒借填词以抒 其黍离、麦秀之感,词心之酝酿,突过前贤”,在上海、江南一带培育下一 代词人,构成民初的词坛。 1 接下来的 20 多年,词社与词刊纷纷成立出版, 即使在“五四”的冲击下也没有走向没落。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女词人,她 们生活在新旧文学的交界点,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上承明清闺秀传统,又 因五四女性意识的崛起而获得更多自由。从清末的秋瑾,到民初的吕碧城, 再到民国后期的沈祖棻,民国女词人词风的开拓与词作的变化,都体现了强 烈的复杂性与开拓性。 五四新文化远动,对民国的词坛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 面:其一,新文学的萌芽与流行直接影响传统古典诗词的创作,一方面写诗 填词被部分知识分子打压,另一方面胡适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重审词的创作, 以五四的标准主张“白话词”。其二,随着五四前后而萌起的女性意识,整 个闺秀系统濒临崩溃,女性开始进入大学、社会,无论在日常生活、教育与 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女词人填的词,不再局限于数 百年来占据女性词的闺情,在题材、形式、以及词人背景上都突破了明清闺 秀的范畴。 1 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载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7),页 382。 33 沈祖棻生活在民国时期,她的词风深受其师汪东影响,而汪东又深受 当时词坛与词风的影响;同时,她亦和民国初期的女词人有着不可分割的传 承关系。因此,要探讨沈祖棻的词作,必须对民国词坛与民国女词人有所了 解。 1.常州词派遗风与民国词坛 民国与晚清的词坛紧密联系,而研究民国的词坛,就必须先审视晚清 词坛。张宏生就指出,当时活跃的词学家的师承或家学,多与晚清词家渊源 深远。 2 譬如,民国词学大家兼《词学季刊》创办人龙榆生(1902-1966), 就是晚清四大词学家朱祖谋的弟子,而活跃于此刊物的赵尊岳(1898-1965) 是况周颐的弟子,张尔田(1874-1945)则曾问学于郑文焯。 清季四大词家中,王鹏运(1848-1904)辈分最大,他 “承常州词派比 兴寄托之说而另开境界”。 3 郑文焯(1854-1918)受其影响,朱祖谋(18571931)与况周颐(1859-1926)的词学更与其一脉相连。 4 其中,朱祖谋对 20 至三十年代的词坛更是影响深远,常州派经他而转为“彊村派”。 5 朱祖谋身为清遗老,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弟子、结社唱酬,弟子与唱 酬的文人包括龙榆生、陈匪石、夏承焘、邵瑞彭、夏敬观、叶恭绰、林鹍翔 等人。沈祖棻的老师吴梅,早年与朱祖谋也多有来往,自谓 “词得力于彊村 2 张宏生著《清词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 8。 刘梦芙著〈百年词综论〉,载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册,页 2。 4 施议对著〈百年词通论〉,载施议对著《今词达变》,页 216-217。 5 叶恭绰亦提出,王鹏运和况周颐是临桂人,因此称之为“桂派”或“临桂派”。见 叶恭绰著《广箧中词》卷二,载《御选历代诗余》,页 642。钱仲联则指出, 朱祖谋晚年身边围绕着当时词坛的主要人物,以他为中心,蔚然成风,因此 应称之为“彊村派”。见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页 7。巨传友则认为, 论词派之宗应从王鹏运说起,彊村派应该是临桂派后期的衍变。见巨传友著 《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 11-15。由于论 文焦点放在民国词坛,民国词坛亦确实深受朱祖谋影响,因此在此取彊村派 之说。 3 34 遗民” 6,他的弟子卢前和唐圭璋,是南京知名的词人。因此,南京与上海的 词人可说是声气相通,朱祖谋的影响似乎覆盖了整个江南。 即使在朱祖谋过世后,彊村派并未减热,当时的词人多崇尚清真、梦 窗,讲究词藻音律。龙榆生就形容,当时词坛“各以倚声之学,互相切摩, 或参究源流,或比勘声律,或致力于清真之探讨,或从事梦窗之宣扬”。 7 以 彊村弟子为骨干的《词学季刊》,首四期的封面就分别由吴湖帆(18941968)、夏敬观(1875-1953)、黄孝纾(1900-1964)和易孺(1874-1941) 作画而成,其中吴湖帆、夏敬观和易孺用周邦彦的词题画,黄孝纾则用吴文 英词。 8 民国时期的词坛,对清真、梦窗的推崇可见一斑。 不过,彊村派在常州词派的基础上颇有开拓。刘梦芙就分析,彊村派 的创作“兼容浙西、常州两派之长,词作的内容关怀国事,伤时感世,艺术 上强调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同时更提倡重、拙、大之旨,讲究音律、藻彩, 词境深沉而格调醇雅。” 9 事实上,彊村派虽然也和常州派一样标举周邦彦、 吴文英为典范,但是他们亦受到浙派的影响,对姜夔的清空甚为推崇,王鹏 运、郑文焯两人就在文论中多次提及。 10 到了龙榆生等人的年代,词学风气的改变更明显。他们取径甚广,博 取兼收,不再专学清真、梦窗。如龙榆生,虽是朱祖谋的嫡传弟子,但是他 的词风被夏敬观评为“词宗清真、梦窗,兼嗜苏辛” 11。龙榆生曾在 1941 年 2 月在《词学季刊》发表论文批评“晚近词家之流弊”,指出晚近词家喜用僻 6 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页 286。 7 龙榆生〈晚近词风之转变〉,页 382。 1933 年 4 月出版的创刊号,吴湖帆以周邦彦〈少年游〉句“旧赏园林,喜无风雨, 春鸟报平安”题画。1933 年 8 月出版的 1 卷 2 号,夏敬观以周邦彦〈满庭芳〉 句“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题画。1933 年 12 月出版的 1 卷 3 号,黄孝纾以 吴文英〈金盏子〉句“冷然九秋肺腑,应多梦、岩扃冷云空翠”题画。1934 年 4 月的 1 卷 4 号,易孺以周邦彦〈红林檎近〉句“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 寒”题画。此后期刊改由开明书局出版,封面不再出现绘画,由叶恭焯之题 字取代。 9 刘梦芙著〈百年词综论〉,载《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册,页 26。 10 朱德慈的《常州词派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页 190-192)和巨传友的 《清代临桂词派研究》(页 15-21)对常州词派和临桂词派的不同做出更详细 的论述。 11 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页 911。 8 35 调,又因为精究声律,过于苛求四声清浊,用字又襞积堆砌,结果写出来的 词“四声虽合,而真性已漓”。 12 同年 9 月,他在〈论常州词派〉中明确推 崇苏轼的清雄和姜夔的峭拔,并认为博采各家之治词途径,方可突破常州末 流之弊。 13 2.词坛与“五四” 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崛起,正式为新文学拉开序幕,也主导 后来文学的走向。白话运动、新文学的迅速火热、胡适大力提倡的白话词, 似乎意味着传统诗词的式微与衰落。 新文化运动对词坛的批判,虽然“尚未上升到政治斗争” 14,但古典诗 词确实成为非主流文学,岌岌可危。尽管如此,民国的词坛非但没有崩溃, 甚至在三十年代出现茂盛期。 15 五四以后的词坛,虽然不复两宋与清朝的繁 荣,却也自成一家,在新文学浪潮中屹然不倒,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与存在 意义。 事实上,“五四”对传统诗词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之大。许多倡导 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且兼有写旧体诗词的习惯, 不少学者对此现象多有着墨,在此不赘。 16 笔者认为,词在劣势中得以生存, 甚至进一步发展,《词学季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12 龙榆生著〈晚近词风之转变〉,页 384-385。 所谓博采各家,即:“今欲救常州末流之弊,允宜折衷浙、常两派及晚近谭、朱 诸家之说,小令并崇温、韦,辅以二主、正中、二晏、永叔;长调则于北宋 取耆卿、少游、东坡、清真、方回,南宋取稼轩、白石、梦窗、碧山、玉田。 以此十八家者,为倚声家之轨范……不侈言尊体以漓真,不专崇技巧以炫俗, 庶几涵濡深厚,清气往来,重振雅音,当非难事矣。”见龙榆生著〈论常州 词派〉,载《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页 405。 14 刘梦芙著〈百年词综论〉,载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册,页 11。 15 王兆鹏和刘学在〈20 世纪词学研究成果量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页 127-135) 一文中以计量文献学统计出,1932 年以前的词学研究年产量不足 15 项,1933 至 1936 年第一次出现快速增长之势,每年成果量平均达到近 150 项,其中以 《词学季刊》名列榜首,占此年间 595 篇论文总数的 30.8%。 16 刘梦芙认为词的思想内容更可反映当时时局,见〈百年词综论〉,页 11。施议对 对诗词形式上的优势多有着墨,见〈百年词通论〉,页 28-29。朱惠国认为词 13 36 《词学季刊》于 1933 年 4 月创办,前后共出版 11 期,并在 1936 年 9 月(3 卷 3 号)停刊。内容除了词学专述和词话,还包括词录、通讯和词坛消 息。据龙榆生论述,《词学季刊》“行销所至,远及檀香山,僻至甘肃的边 地” 17。此外,龙榆生的儿子龙厦材亦转述陈毅所言,指毛泽东在延安时也曾 看过《词学季刊》。 18 此刊物本身的专业性强,与主流文学背道而驰,却能 够维持四年,料想行销方面即使不能够做到普及,也足以维持现况。 这种成功,与朱祖谋不无关系。朱祖谋是民初词坛的领导人物,而作 为朱祖谋衣钵传人的龙榆生,其文化地位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龙榆生在 朱祖谋临死前受嘱替先师编纂出版《彊村遗书》。而《彊村遗书》的出版过 程,受各界跨群体的资助与协作,其中包括民国官员如叶恭焯、汪兆铭,商 人如周庆云,清遗民如陈洵、林葆恒等人。 19 龙榆生在编纂《彊村遗书》的 过程所建立的人脉与社交网络,是《词学季刊》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词学季刊》作为传统词学家聚集的刊物,撰稿人来自各种背景 20 , 其中教职人员占了相当大的百分比,可从《词学季刊》创刊号,“词坛消息” 的小则〈南北各大学词学教授近讯〉窥知一二: 21 学本身已由传统转向现代,见《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页 281-284。朱少 璋着重于探讨新文学创作者对旧体诗词的偏爱,见〈论新诗人兼做旧体诗的 原因〉,《新亚学报》22 卷,2003 年 10 月,页 416-438。林立则从文类、社 会、文化等各方面探讨新文学家对旧文学的眷恋,见〈骸骨的迷恋:论新文 学家创作旧体诗的缘由〉,《东方文化》,2010 年 12 月第 43 卷第 1、2 期合 刊,页 197-233。 17 龙榆生〈忍寒词人自述——苜蓿生涯过廿年〉,见张寿平辑释《近代词人手札墨 迹》(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页 927。 18 龙厦材为上海书店影印《词学季刊》合订本写的〈后记〉,见朱惠国著《中国近 世词学思想研究》,页 316。 19 林立〈清遗民的志业——论《沧海遗音集》的成书过程与编汇目的〉,载《汉学 研究》2010 年第 28 卷第 4 期,页 183-184。 20 这些撰稿人中包括:清遗老(如陈洵,杨钟羲,夏孙桐,汪兆镛,陈三立等)、 不以遗老自居的老一辈词人(如夏敬观等)、国民政府职员或右翼文人(如 汪精卫,程善之,陈匪石,赵尊岳,廖恩焘,胡汉民等)、中共党员或左翼 文人(如查猛济,唐兰等)、声援五四的文人(如严既澄,唐圭璋等)、教 职人员(如龙榆生,黄孝纾,吴梅,唐圭璋,夏承焘等),以及一个日本人 桥川时雄。 21 龙榆生编《词学季刊》创刊号(上海:民智书局,1933 年 4 月),页 219-222。 37 区域 词人或词学家 上海 龙榆生 易孺 王易 吴梅 汪东 夏承焘 储皖峰 张尔田 赵万里 刘永济 邵瑞彭 蔡桢 卢前 周岸登 陈洵 南京 杭州 北平 湖北 开封 四川 广州 授教学府 《词学季刊》投稿次数 暨南大学 12 次专论、5 次词录、2 次通讯 暨南大学 1 次专论、4 次词录、1 次为封面作画 中央大学 1 次专论、1 次词录 中央大学 3 次词录、6 次词林文苑和通讯 中央大学 2 次词录 之江大学 12 次专论、4 次词录、9 次词林文苑与通讯 浙江大学 无 燕京大学 1 次专论、6 次词录、18 次词林文苑与通讯 北京大学 无 武汉大学 1 次词录 河南大学 5 次词录、6 次词林文苑与通讯 河南大学 3 次词录 河南大学 3 次专论、3 次词录 重庆大学 无 中山大学 4 次词录 表③:《词学季刊》创刊号的学府分布状况 由此可见,尽管新文学已成为主流文学,但大学依然有一批词学家默 默耕耘,继续研究与传授词学,培养下一代。他们扮演着传承词学这个举足 轻重的角色,除了造就现代词的创作,也培育出新一代的词学家,包括沈祖 棻、缪钺、吴熊和、杨海明等人。而让这些大学教授交流、商讨与发表学术 论述的园地,正是《词学季刊》。 《词学季刊》的意义不止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词学专论期刊,更重要 的是它让各地的词学家形成一个称为“词坛”的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这种身份认同让词学家能够团结起来,在新文学浪潮中占一席 地位。在此基础上,《词学季刊》更通过其跨区域的作家群与期刊的传播方 式,促进词学发展。 这种身份认同,可从《词学季刊》设有的“词坛消息”一栏看出端倪。 事实上,《词学季刊》并不囊括民国词坛的所有词学家和词人,其创作群仍 以彊村派或与其有关联的词家为主。以胡适、胡云翼为代表的“解放派”, 传统词学家如邹啸、赵万里,词人如陈曾寿、张伯驹、徐行恭等人,就从未 在期刊中发表过作品。尽管如此,每期《词学季刊》都会包括一则“词坛消 息”。 38 可以看出,龙榆生将刊物视为词坛的“代言人”,期刊被自我定位为 一个可以代言整个民国词坛的刊物。龙榆生的〈忍寒词人自述——苜蓿生涯 过廿年〉中就将这种心意表露无遗:“《词学季刊》作为全国研究词学的总 汇……引起 了国内外 学术界的注意,所有填词家都集中到这个刊物上来 了。” 22 词人间的团结性早在龙榆生编纂《彊村遗书》时已有雏形,林立就指 出其刻印过程中,清遗民与“民国人”密切交往,使得文学上的共同兴趣冲 破政治上的区隔。 23 不过,当时的协作是为了让一名受到共同敬仰的大词人 得以出版遗作,始终是一个暂时性的群体。龙榆生在出版《彊村遗书》后仅 仅几个月间,就创办《词学季刊》,将其标榜为“词坛代言人”,在之前建 立的暂时性群体的基础上塑造一个真正持久而有力的共同体。 民国时期的词学即使在传统文学中也不算主流,而在当时新文学的冲 击下更可以说是与主流文学背道而驰。因此,《词学季刊》的意义不在于挑 战主流文学,而是在于结合并组织词学家与词人,在构成网络之余让词学坚 守岗位,试图在这种新文学风貌里占有一席地位。 归根究底,《词学季刊》是一个同人杂志,销售量与盈利并非刊物的 最终目的。《词学季刊》的意义在于构造一个对于“词坛”的身份认同。在 《词学季刊》发表,就是词坛的一分子。这种身份认同,以及靠《词学季刊》 而组织起来的力量,正是让词学继续发展下去的必要条件。 过去词学以区域为主,《词学季刊》却脱离这个羁绊,有意识地创立 跨区域的刊物,这种形式除了因为当时交通与传讯的发达之外,也需归功于 龙榆生的个人网络。除了身处上海的大批词学家之外,龙榆生亦通过朋友介 绍认识与他没有师承渊源的词人,如吕碧城、胡汉民、谢玉岑等。 24 因此, 22 龙榆生遗著〈忍寒词人自述——苜蓿生涯过廿年〉,页 927。 林立〈清遗民的志业——论《沧海遗音集》的成书过程与编汇目的〉,页 195。 24 龙榆生在 1929 年通过友人李笠的介绍,以书信方式结识杭州的夏承焘,之后就一 直频密来往通讯。见夏承焘著《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页 124-125。之后夏承焘也通过书信向龙榆生介绍身处常州的谢玉岑。 见《天风阁学词日记》,页 184。另外,龙榆生在 1933 年间,通过他在上海 国立音乐院代课时认识的易孺,结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胡汉民之后也在 23 39 各种不同师承与词派的词学聚集在同一个刊物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通 讯一栏也让词学家在短时期内进行交流切磋,整份刊物亦可说是词人与词学 家的公共空间。龙榆生等辈能够突破笼罩清末民初的常州派遗风,《词学季 刊》可说是功不可没。 3.沈祖棻的新文学情结 1932 年春,沈祖棻以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得“沈斜阳”的雅号, 从此词名远播。匪夷所思的是,尽管她在三十年代参加词社,并向吴梅、汪 东等词学大家学词,但她却从未在《词学季刊》上发表任何词作,反而是与 她同在中央大学学词、同属 “梅社”的章璠,曾在《词学季刊》1 卷 2 号发 表过一篇词作。当时稍有名气的女词人都在此刊物发表作品,唯独沈祖棻成 为遗珠,颇让人费解。 其实当时的沈祖棻不但填词,还创作新文学,其新诗和白话历史小说 都让人称道。陆耀东就认为,中国新诗史上的女诗人中,只有林徽因方能与 沈祖棻比拟。 25 《微波辞》于 1940 年出版后,甚至有几首被作曲家谱成歌曲, 广泛流传,风靡一时。 26 张春晓也指出,沈祖棻仅凭五篇历史小说就得到学 者的赞誉,可见其成就相当高,只可惜没有往这方面发展下去。 27 杨波、段 晓华等学者亦对其新文学创作多有论述与褒扬。 28 《词学季刊》2 卷 2 号、2 卷 3 号和 3 卷 2 号中发表自己的 19 篇词作。见〈忍 寒词人自述——苜蓿生涯过廿年〉,页 929-930。此外,1933 至 1934 年间, 龙榆生经叶恭绰的介绍,开始与人在柏林的吕碧城通信来往。见龙榆生〈悼 吕碧城女士〉,载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页 564。 25 谭新红〈沈祖棻教授逝世 30 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综述〉,载《长江学术》, 2007 年第 4 期,页 178。 26 闲堂〈沈祖棻小传〉,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397。 27 张春晓〈微笑地承受苦难——《沈祖棻全集》序〉,载沈祖棻著《沈祖棻诗词 集)》,页 6。另见张春晓〈试论沈祖棻的历史小说〉,载《江苏社会科学》, 1999 年第 4 期,页 154-159。 28 见段晓华〈新旧文学的交融与互补——沈祖棻艺术世界的一种观照〉,《江西社 会科学》,2003 年第 7 期,页 22-25。另见杨波〈历史的真相——评沈祖棻的 历史小说《马嵬驿》〉,《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年 6 月第 12 卷第 3 期,页 19-22。 40 据沈祖棻透露,她对文学的爱好很大程度受到堂兄沈楷亭的影响,从 而培养了对诗词方面的兴趣,以及新文艺的爱好。 29 由此可见,年少的沈祖 棻,其文学爱好是双重的,就如不少新文学家爱写诗填词一样,沈祖棻亦在 学术上专研诗词之余,对新文学的创作抱着莫大的兴趣。尽管她的小说多已 散失,但其外孙女张春晓所编之《辩才集》中,尚存三篇小说、五篇历史小 说与一篇散文: 30 小说名 写作年份 暮春之夜 神秘的诗 洋囡囡 辩才禅师 茂陵的雨夜 厓山的风波 马嵬驿 苏丞相的悲哀 悬崖上的家 1931 年 8 月 4 日 白话小说 1931 年 12 月 23 日,南京 白话小说 1931 年 12 月 28 日,上海 白话小说 1935 年春,南京 白话历史小说,写辩才禅师丢失《兰亭》之事 1935 年底 白话历史小说,写卓文君 1936 年春 白话历史小说,写厓山海战 1936 年 4 至 5 月 白话历史小说,写杨玉环 1937 年春 白话历史小说,写苏秦 1936 年春 散文 表④:《辩才集》所收录的小说与散文一览 性质 可以看出,三十年代的沈祖棻,发表作品的主力放在其白话小说与新 诗。她不在《词学季刊》发表词作,却选择在《新时代》、《中国诗艺》、 《文艺月刊》、《小说月刊》等刊物中发表其新诗、小说与散文,并在 1940 年以“绛燕女士”之署名于重庆独立出版其新诗集《微波辞》。因此,尽管 沈祖棻身处于宣扬古典文学之南京,并在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参加词社、专 修古典文学,但这时候的她显然对新文学的创作与发表更有兴趣。 笔者认为,年轻的沈祖棻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对新文学的兴趣 绝不逊于古典诗词的热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当时的沈祖棻也像同 时期的许多新文学文人一样,同时创作新文学与古典诗词,却唯独发表新文 学,而将其古典文学创作收藏起来,只供师友间私自交流。更重要的是,沈 29 沈祖棻〈自传〉,载马兴荣主编《词学》第十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扉页“沈祖棻手迹(二)”。 30 《辩才集》收录于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页 121-207,5 篇历史小说皆以“绛燕”的笔名陆续于《文艺月刊》 发表。 41 祖棻真正书写心声的词作集中于抗战时期,抗战之前的作品主要属于课堂作 业及唱酬之作,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无法与抗战时期的词作相比。 沈祖棻从新文学创作转而填词的转捩点,应该是在 1937 年抗战开始后。 她曾在 1938 年与友人孙望讨论新诗时,表示自己“被公务员的环境消磨了诗 的心情,并且现实生活的压迫(物质的和精神的)又消灭了我一切的兴趣和 幻想,身体的疲病使我精神困乏,时间的匆忙又使我没有写作的闲暇,回思 当日之高谈阔论,曼吟低唱,真有隔世之感。” 31 旧体诗词在抗战时期有复苏的现象,其中缘由与日本侵华有着不可分 割的关系。 32 林立就指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扮演着激发民族抗敌情绪、呼 吁人民团结的角色,各大刊物频频刊登旧体诗,创作的数量直线上升。寻根 究底,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类的一种,虽然传播面、接受程度或稍逊新诗, 却比新诗更能体现作家的民族性,其易诵易记的特质又犹胜其他传统文类。 33 可以说,旧体诗词更容易唤起集体的文化记忆与意识,比之新文学有着明显 的文类优势。 作为专研古典诗词的沈祖棻,自然了解古典诗词在动荡时代中的适用 性与魅力。抗战开始后,新文学的形式显然无法全然承载她满腔悲戚与忧患 意识,因此沈祖棻自觉地选择专力填词,并从填词的过程中得到莫大的满足, 以致她在 1940 年表示,“愿人亡而词留也”。 34 另一个可能性是,沈祖棻对自己的词作要求极严,程千帆就曾指出她 “夙工吟咏,然未尝轻以所作示人”。 35 1940 年,沈祖棻亦曾自谓:“所遗 恨者……一则从寄庵师学词未成”。 36 《涉江词》于 1949 年春天手订而成, 却一直到 1978 年沈祖棻过世后才经由程千帆自费出版,除了时代背景的不利 之外,也不排除沈祖棻严于律己的填词态度。 31 沈祖棻〈致孙望书之一〉(1938),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222。 林立〈骸骨的迷恋:论新文学家创作旧体诗的缘由〉,页 217。 33 林立〈骸骨的迷恋:论新文学家创作旧体诗的缘由〉,页 219-220。 34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 种)》,页 212。 35 程千帆〈涉江词总目〉,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 36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212。 32 42 总言之,沈祖棻在三十年代初同时涉足新文学与古典文学,但是对前 者的兴趣显然较后者浓厚,因此基本上以发表新文学为主,词作仅限于师友 间的唱酬与传阅。1937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是沈祖棻专力填词的契机,古典诗 词的形式让沈祖棻更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此后沈祖棻基本上放弃新 文学的创作而改而填词。可惜此时《词学季刊》已于 1936 年停刊,因此沈祖 棻并未在刊物中发表作品。 第二节 民国的女词人 女词人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但对民国女词人影响最大的,一 则是明清的江南闺秀文化,一则是五四对现代女性的冲击。本文第二章已着 重探讨明清闺秀词,这里着重探讨五四对女词人的影响。 民国早期的女词人多有着闺秀的创作背景,自小受到良好教育。但是 五四前后的一系列运动,让女性意识开始萌芽,也开始让这些女词人摆脱自 己 “闺秀” 的身份。尽管明清闺秀拥有自己的创作空间,但她们笔下的词作 大部分未走出闺阁,在题材上也有限,活动自由与生活阅历都不足以与现代 女性相比。这种情况在清末民初所提倡的女权运动有了根本的改变。 清末年间,西方势力的侵入与思潮的引进,令中国传统文化饱受冲击, “妇女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便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挑战。从梁启超所提出的反 缠足、兴女学开始,晚清的女权运动和妇女解放都与救国息息相关。 37 到了 五四,陈独秀、胡适等人纷纷批判儒家落后的妇女观,批评守寡、贞节,提 倡改嫁、自由恋爱、男女平等、经济独立等。 在这个声浪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于 1920 年让女学生以旁听生的身 份进入北大听课,此后各地的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38 据王绯不完整统计, 37 Peter Zarrow, “He Zhen and Anarcho-Feminism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7, No. 4 (Nov., 1988), pp. 796. 38 乔以钢著《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页 48。 43 1922 年各大学共收女学生 122 人,隔年的女大学生人数已突破 800 人。 39 另 有西方学者统计,1923 年的大学生共 3 万 4880 人,仅仅 2.5%(887 人)是女 子。1934 年,女大学生的比例增至 15.02%,而 1947 年的女大学生则占 17.8%。 40 这些政策彻底改变女性的身份。作为大学生的女子,不再被称为“闺 秀”,她们进入了社会,与自己家庭圈子以外的群体联系、沟通、互相学习, 她们的生活圈子与活动空间大为放宽,教育背景更不再只限于私塾和家学, 这对她们创作的影响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成立不少妇女团体和以女权为主题的报刊,如章 锡琛(1889-1969)主编的《妇女杂志》(1915)、中华女界联合会创办的半 月刊《妇女声》(1922)、中国共产党妇运会创办的《妇女周报》(1923)、 邓颖超(1904-1992)主编的《女星》(1923)等等。 41 不少女作家亦响应五 四的号召,纷纷写出宣扬妇女解放意识的作品,女性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有学者认为,尽管女性意识在民国时期开始萌芽,但始终有限,未真 正达到男女平等的境界。鲍雪侣(Sally Borthwick)就指出,女子虽然能够考 入大学,并开始在社会从事诸如教师、教授、书记、文员、公务员、销售员 等工作,但女子在国家的层面上依旧没有具体的权利,在离婚、遗产、产业 的掌控等方面也未获得法律上的保障。 42 此外,民国政府亦明确表明,女大 学生的课程内容应与男大学生不同,女子的教育旨在培育其作为母亲的良好 条件,始终未真正脱离“为人妻”、“为人母”的旧式窠臼。 43 39 王绯著《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4),页 476。 40 Colin Mackerras, “Education in the Guomindang Period, 1928-1949”, David Pong and Edmund S.K. Fung (eds.), Ideal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60-1949,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5), pp. 171. 41 张小玫〈中国近代女性报刊与妇女解放〉,载《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页 15,列出从 1898 至 1924 年间创办的 17 个由女子或女子组 织创办的女性报刊。 42 Sally Borthwick, “Changing Concepts of the Role of Women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Period”, Ideal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60-1949, pp. 86. 43 Colin Mackerras, “Education in the Guomindang Period, 1928-1949”, pp. 173. 44 不过无可否认的,明清时期的闺秀相对地享有更多创作空间,而民国 时期的女子也确实比明清时期的闺秀眼界更宽阔、接触面更广,因此她们的 词作也体现出这种改变,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 1.《词学季刊》与女词人群体 尽管女性意识在二十年代已经颇有成果,但是对于女词人而言,真正 将她们纳入词坛的是三十年代的《词学季刊》。《词学季刊》是中国第一份 定期出版的词学期刊,同时也是标榜代表词坛的专刊。自创刊号开始,几乎 每期都设有“现代女子词录”一栏,这对女性词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晚清至民国的词学,除了少数女词人的研究如巾帼犹胜须眉的李清照 之外,女性词学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尽管个别词学家如恽珠、沈善宝、袁枚 等人的大力提倡,女性词始终不属于主流文学。即使是女性词泛滥的清朝, 1914 年开始编纂的《清史稿》,其艺文志集部词曲类收词集 186 家和词总集 46 部,也完全没有收录女性词。 44 在《词学季刊》创刊前,成名较早的女词 人或通过报刊发表零星词作,或结集出版,但流传面积不广,也始终无法迈 入主流。因此,《词学季刊》设现代女子词录一栏,以权威性词学刊物之态 认同女性词人的创作,可说是提高女词人地位的第一步。 期刊出现这个栏目,显然受女权运动影响。《词学季刊》毕竟是时代 的产物,女权运动在三十年代已颇有成果。据乔以钢论述,二十年代末至抗 战爆发之前,中国文坛的女性作者群体相当活跃,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的女作者达百余人,出版的书籍经由多家书店发行,女性创作研究专著也纷 纷问世。 45 女性创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但有许多女性纷纷投稿并出 版作品,出版单位也乐于接受并发行这些女性作品。 但是,有关民国女词人的论述却鲜有人研究。事实上,词学的研究似 乎停滞于清末,对于民国的研究不多,对于民国女词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44 45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6。 乔以钢著《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页 63。 45 目前针对民国女词人的研究只限于个别女词人的赏析与探讨,其中最为人知、 也最多人研究的是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的吕碧城。 吕碧城自然不是民国唯一的女词人。《词学季刊》的“现代女子词 录”,收录了包括吕碧城在内的 22 名女词人的 158 首词。刘梦芙编撰的《二 十世纪中华词选》亦专设女词人卷,共收录自 1863 年至 1976 年出生的 112 名女词人的 1143 首词,包括在《词学季刊》中发表词作的 20 名女词人。 46 值得注意的是,在期刊发表作品的女词人多与在《词学季刊》发表作 品或论文的词家有关。譬如说,吕碧城、丁宁与龙榆生相识,陈家庆、翟贞 元是吴梅的学生,章璠是汪东的学生,俞令默是龙榆生的学生,刘嘉慎是况 周颐的弟子,徐蕴华和张默君与吕碧城、程善之、陈匪石、汪东等人同为南 社社员。 47 这些女词人多认识《词学季刊》的骨干人物,但是她们之间是否有清 闺秀那种社团关系网或交际关系,则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她们被定位 为现代女子词人,且在主流刊物《词学季刊》发表作品,这宣示她们不再是 边缘化、被遗忘的旁枝,抑或个别存在的女词人,而是词坛的一分子。 2.民国女词人的突破 民国女词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若依时代将其归类,则大致可分成两 阶段:其一,生于十九世纪末,经历从帝国到民国的过渡,甚至参与其间的 一系列文化与女权运动,如吕碧城、汤国梨、张默君、徐蕴华、马素萍等。 其二,生于二十世纪初,成长于五四与女性意识萌芽的阶段,如丁宁、陈家 庆、翟贞元、沈祖棻等。 早在清末,秋瑾(1877-1907)就以革命烈士的身份,书写了不少充斥 着革命、女性与爱国意识的词作。这种激昂豪壮的词风,其实与清代一些闺 秀的风格一脉相传,王力坚就以“闺词雄音”称之。所谓“闺词雄音”,即 是女词人往往有豪放之语,在词中表示 “自恨作女身”(张昊〈与五妹玉 46 47 刘梦芙编选的《二十世纪中华词选》没有收录章璠和李澄波两位女词人。 《词学季刊》所收录的女词人及其资料可详看附录(二)。 46 霄〉),且有女扮男装的习惯。 48 秋瑾的词亦对此偶有表露,自言“身不得, 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满江红〉),同时常身著男装,在词中也时 而将自己塑造成男儿的形象。 可以说,秋瑾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是认为女子必须争取男子的自 由,才能达到妇女解放,这种思维与清闺秀如吴藻、沈善宝异曲同工。因此, 秋瑾对女性词的贡献并不在于风格的扩张,而主要在于题材和意象的拓展。 秋瑾词中除了抒发国仇家恨,更多的是 “为国牺牲敢惜身”(〈鹧鸪天〉) 的革命情怀,这种铿锵有力、义无反顾的语调,确实是过去闺秀诗词中少有 的。 自秋瑾开创这种爱国题材的豪放女性词后,时局的动荡也让不少同样 怀有爱国情怀的女词人感同身受。以《词学季刊》为例,“现代女子词录” 中收录汤国梨的〈贺新郎·为孙象枢题吴越王画像〉 49 ,张默君的〈浪淘 沙·欧战后过法焚萨依宫〉 50,陈家庆的〈满江红·闻日人陈兵南翔感赋〉 51, 程倩薇的〈扬州慢·闻平津警报〉 52 等,都有几分秋瑾的豪放风格与感叹国 事之态。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虽同样体现词人对时事与国事的感慨,但词中 48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37-54。 汤国梨〈贺新郎·为孙象枢题吴越王画像〉:王气兴吴越。莽神州、龙蛇遍野。 几多豪杰。孤注危城争割据。甯使苍生喋血。问揖让、高风谁接。玉册锦衣 传五世,卒来归、有德完臣节。青史在,功何烈。 茫茫沧海惊横决。更 何人、三千铁弩,射潮东折。大好山河馀半壁,煎豆燃箕苦切。浑忘却、金 瓯残缺。要与中原留正气,只灵光、一卷难磨灭。教省识,旧文物。词见龙 榆生主编《词学季刊》,1933 年 1 卷 2 号,页 187。 50 张默君〈浪淘沙·欧战后过法焚萨依宫〉:绝徼乱离中,来去匆匆。赛因河上想 威风。霸业已随流水逝,剩有离宫。 残照晚霞烘,战血犹红。一场春梦 了惺忪。谁与江山添泪点,点点哀鸿。词见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1935 年 2 卷 2 号,页 189。 51 陈家庆〈满江红·闻日人陈兵南翔感赋〉:残照关河,听几处,暮茄声切。更休 唱,大江东去,水流鸣咽。越石料应中夜舞,豫州肯击横流楫。怕胡儿铁骑 正纵横,愁千叠。 长城陷,金瓯缺。黄埔路,吴淞月。照当年战垒,霜 浓马滑。三户图强惟有楚,廿年辛苦终存越。问中原又见几人豪,肠空热。 词见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1936 年 3 卷 1 号,页 165。 52 程倩薇〈扬州慢·闻平津警报〉:金寸山河,铁围区脱,从教虏骑凭陵。问貔貅 坐拥,甚面目谈兵。叹神州,微茫禹迹,羶腥染偏,谁误苍生。悄危栏閒凭, 愁闻哀角声声。 杞忧莫诉,便痴顽,也自心惊。怅虎豹当关,荆榛塞路, 难请长缨。抚剑雄心犹在,浇清醑,块垒宁平。更伤情长望,龙沙凄黯征程。 词见龙榆生主编《词学季刊》,1936 年 3 卷 1 号,页 167。 49 47 并未体现多少女性特征,甚至看不出是出自女子之笔,自然也看不出自恨女 儿身的感慨。 美国汉学家文棣(Wendy Larson)指出,五四时期的文人如胡云翼等 人认为,中国文学本质上是具备“女性化”特征的。 53 1925 年以后,这种原 本受到早期文人推崇的特征却遭到当时文人的批评,具“女性化”特征的文 学作品不再受到重视,也连带女性文学一并被打压。她以新文学女作家为例, 指出这时代的女作家为了不让作品被视为停滞不前的过时之作,而改变自己 的写作方式,甚至将作品中的“女性化”特征剔除,方可获得当时文人的肯 定。 54 民国女词人的词作中或多或少地反映这种宏观的文学面貌,但比之新 文学,诗词传统与女性的渊源更为深远,无论在题材或意象都不可避免地与 女性密切相关。民国虽有女词人书写没有太多“女性化”特征的豪放词作, 但是大部分女词人的作品依旧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含有女性的情怀与特质, 即使没有“女性化”特征,亦不至于像文棣探讨新文学女作家那般刻意泯灭 女性本质。 与秋瑾词形成鲜明对比的吕碧城,词作较少豪情,却更具体地体现女 性意识。她并不自比男子,但英敛之称其词风“清新俊逸,生面别开” 55,刘 梦芙也说她“一扫吾华前年柔弱之积习,英风侠骨,广抱灵襟,壮丽出以清 新,芬馨而兼神骏”。 56 吕碧城的词突破闺阁的束缚,书写了她本人周游欧 美列国的经验,将白琅克冰山、拿坡里火山、巴黎铁塔、纽约自由神铜像等 外国景象写入词中,彻底突破闺秀词空间上的拘束,也开拓了女性词的题材。 第二阶段的女词人本身就生长于五四的熏陶下,难免受五四影响。她 们其中有的出生书香门第,在传统的视角下可算是“闺秀”。但这些“闺秀” 53 Wendy Larson, “The End of ‘Funü Wenxue’: Women’s Literature from 1925 to 1935”, Tani E. Barlow (ed.),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60-61. 54 Wendy Larson, “The End of ‘Funü Wenxue’: Women’s Literature from 1925 to 1935”, pp. 69. 55 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661。 56 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664。 48 却又直接考入大学,如沈祖棻、章璠、俞令默、翟贞元等 57 ,这是在五四女 权运动之前难以实现的。她们的词作也反映了这一点,在题材上不再局限于 闺阁中的细雨黄花、帐纬深院,如翟贞元的〈八六子·月夜泛舟北湖〉 58,词 中的风流雅致绝不逊男性词人。 生于 1903 年的陈家庆,词风非常多变,刘梦芙就指出,女词人的作品 多妩媚缠绵,然而陈家庆的风格有清丽秀逸、有壮浪幽奇、有沉雄慷慨,不 主一体,各臻其妙。 59 闺秀词中弥漫着的哀愁抑郁,在她的词中鲜少出现, 题材中也有记游之作,如在《词学季刊》3 卷 2 号发表的〈陌上花·丙子上元 前一日同澄宇登黄鹤楼〉、〈高阳台·和瞿安师访媚香楼遗址韵〉,前者览 古观今,颇为壮观豁达,后者则借《桃花扇》之典抒发亡国感慨,皆非闺阁 之作。 60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这些女词人身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过渡期,一方 面具备着明清闺秀文化的传统背景,另一方面又受到五四前后的女权运动洗 57 章璠与沈祖棻皆是汪东在中央大学的学生,共为“梅社”社员,见尉素秋〈词林 旧侣〉,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02。俞令默出身名门,是龙 榆生暨南大学的学生,后遭停学,见章石承〈榆师在暨南大学及其后情况之 零星回忆〉,载《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页 3-7。翟贞元是吴梅的学生, 与沈祖棻同样毕业自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并与沈祖棻姐妹相称,见卢璐璐, 王思豪著〈《章太炎全集》佚事补遗及其他〉,载《文教资料》,2010 年第 10 期,页 21-22。 58 翟贞元〈八六子·月夜泛舟北湖〉:暮霞沉,玉轮涵水,湖山映带平林。看远浦 萦青绕白,满船鬓影衣香,暂停柳阴。 吾生难觅知心。好景芳时难得, 浓欢乐事重寻。但入夜空闻,打城潮急,素波流月,对人无语,那堪点点惊 鸥不定,菲菲凉雾初侵。散幽襟,哀蝉柳边又吟。词见《词学季刊》,1934 年 2 卷 1 号,页 185。 59 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页 1735。 60 陈家庆〈陌上花·丙子上元前一日同澄宇登黄鹤楼〉:滔滔万里,长江东去,几 时流尽。风物依然,历遍兴亡谁信。千年黄鹤今何在,笑指仙人难问。看岚 光入画,数峰天外,淡凝妆鬓。 且凭栏把酒,临风寄慨,漫论古今豪俊。 更上层楼,怅望昔时形盛。盈城箫鼓春如海,佳节上元初近。只承平旧事, 玉龙漫衍,又萦方寸。又,〈高阳台·和瞿安师访媚香楼遗址韵〉:旧院苔 侵,珠帘月冷,南朝一梦荒唐。燕子归来,梁间犹恋斜阳。楼前脂水空鸣咽, 更何人寸断柔肠。看秦淮,歌舞风流,暗换沧桑。 阉儿逆览今安在,喜 红妆季布,姓字留香。扇底桃花,当年历尽兴亡。侯生老去云亭死,只新词, 唤醒欢场。听花前,檀板金尊,一曲凄凉。词见《词学季刊》,1936 年 3 卷 2 号,页 157-158。 49 礼。她们在题材上突破前人,写作不再拘泥于女性“应有”的表现手法。若 说古代女性词可笼统地以闺秀词概括,那民国以后的女性词已经不再受闺阁 的束缚,风格题材也不再拥有性别上的局限。 可以说,女性词到了民国,已难以归结出一个统一的特色,走出闺阁 的女性所创作的词,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的多样化都可向男性词人看齐。 因此,若秉持着知人论世的传统观念审视女性词,或可推断出结论;但是如 果单看词作,则不难发现如果不知词人是谁,不少词作根本看不出是出自女 性之手。这种现象似乎宣示着,单凭性别的区分来审视词作价值的做法,将 走向式微。 第三节 沈祖棻的词学渊源 沈祖棻在大学学词,启蒙老师是吴梅。据尉素秋论述,当时吴梅教授 中央大学一年级的《词学概论》一课,规定每两周填词一首,且“限制很严, 仅选些僻调、难题、险韵”。 61 沈祖棻对词颇有热忱,亦有直接向吴梅问学。 师徒间关系甚密,沈祖棻非但经常留饭与吴梅学词曲、写联句,更与吴梅及 其亲友观书画展、看电影等。 62 除了吴梅,沈祖棻另一名恩师是当时担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 系主任的汪东。据汪东回忆,沈祖棻在四十年代末将词稿送至汪东审定时, 曾表示:“《涉江词》此次重编,以〈浣溪沙·有斜阳处有春愁〉一首开卷, 61 62 尉素秋〈词林旧侣〉,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00。 沈祖棻于中央大学就读时,第一次于 1932 年 11 月 9 日上门拜访吴梅(见王卫民编 校《吴梅全集·日记卷》上册,石家庄:河北敎育出版社,2002,页 231), 但是一直到 1934 年考入金陵大学研究班后,方始与吴梅(当时同时在中大与 金大任教)相交频密。其留饭联句之事颇多,如 1934 年 12 月 4 日,吴梅在 日记中记载与沈祖棻及其子吴南青的两首五律联句。见《吴梅全集·日记卷》 上册,页 498。又如,沈祖棻于 1935 年 1 月 8 日与吴梅夫妇看电影《泰山情 侣》,复到正社观书画,之后沈祖棻亦留下“小饮五杯”。见《吴梅全 集·日记卷》下册,页 513。冯欣侯甚至于 1935 年 2 月 15 日到吴梅处说媒, 希望撮合彭清鹏之子与沈祖棻,不过吴梅认为“祖棻工诗词,彭氏子习佉卢 文,恐有天壤王郎之感,此事还是不谈为妙。”见《吴梅全集·日记卷》下 册,页 527。 50 盖棻呈课卷时,以此词为先生所赏,始专力于词,今列卷首,以示渊源所 自。” 63 由此可见,沈祖棻一生致力于词学,可追溯至 1932 年春天,她在汪 东讲授的词选课中所呈交的作业。汪东对她的影响可想而知。 据沈祖棻自述,她学词时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较深,日后在 成都金陵大学教词时亦不忘“本师汪寄庵、吴霜厓两先生者,标雅正沉郁之 旨为宗,纤巧妥溜之藩,所弗敢涉也”。 64 1.汪东吴梅的彊村派词风 汪东,早 年留学日 本 ,毕业自 早稻田大 学 ,师从章 太炎,与 黄 侃 ( 1886-1935)、钱玄同(1887- 1939)、吴承仕( 1884-1939)和朱希祖 (1879-1944)等人合称章门“五王”。他是南社成员,与柳亚子有亲戚关 系。 65 著有《梦秋词》,所收录词作从 1909 年至 1962 年,共 20 卷与一卷集 外词,计 1400 余首词。 66 其他著作包括《词学通论》、《寄庵诗》、《唐宋 词选》、《吴语》、《法言疏证别录》等。 生活于清末民初的汪东,其词旨与民国初期的词学风气一脉相传。如 之前所述,清末民初的词坛是“彊村派”的天下,他们受到常州词派影响, 偏向于以周邦彦、吴文英为典范,汪东与吴梅并不例外。吴梅与彊村派渊源 极深,他早年与朱祖谋多有来往,自谓“词得力于彊村遗民” 67,邓乔彬指其 词“多近婉约派,尤以清真为极则”,并指出他在语言上着意学清真、梦窗、 淮海、碧山、苏辛。 68 王卫民则指他平生对姜夔、吴文英非常推崇,其词风 63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1。 沈祖棻〈风雨同声集·序〉,转引自载马兴荣〈沈祖棻年谱〉,载马兴荣主编 《词学》第十七辑,页 270。 65 柳无忌,殷安如著《南社人物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页 228。 66 汪东现存的词作除了 1380 余首收录于《梦秋词》20 卷,另于 1962 年中至 1963 年 春填写 28 首词,为集外词,亦收录于齐鲁书社出版的《梦秋词》。见汪东著 《梦秋词》(山东:齐鲁书社,1985),页 1-2。 67 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页 286。 68 邓乔彬著《吴梅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页 214。 64 51 与朱祖谋颇近。而他为了让词与近于豪放的诗和近于婉约的曲作区分,刻意 向南宋词风靠拢,因此他的词是雅而含蓄。 69 对于汪东,唐圭璋认为他“词宗清真,控纵自如,顿挫有致,舒徐绵 邈,情韵交盛。” 70 据程千帆记载,汪东亦曾对沈祖棻有言:“观堂虽极推 美成,然晚岁始知其妙,我则异于是,服膺清真数十年如一日,且平生志业, 每托之于倚声,求知后世,则吾词庶乎可也。” 71 夏敬观亦认为汪东“词宗 清真,绵密遒俊” 72,并指出“君词从清真入,堂庑之大,不待言矣。” 73 刘 梦芙也认为汪东“落笔即清真,兼及柳三变,取径高骞。” 74 由此可见,汪东词宗周邦彦,毋庸置疑。据江汇统计,汪东《梦秋词》 和清真韵、集清真句的词作达六十八首之多,并另有三十一首延用清真首创 词调。 75 如《梦秋词》卷一的〈解连环·和清真韵〉 76 ,就明确和韵周邦彦 〈解连环·怨怀无托〉,其词风可说是“缜密典丽,差于清真为近”。 77 2.沈祖棻的博采各家之长 吴梅与汪东对沈祖棻的评价都颇高。吴梅对学生之词作的要求甚严, 连唐圭璋、卢前等得意门生的词作也频频修改批评。对于沈祖棻,他“改金 大生词卷,苦无佳者,只女生沈祖棻、曾昭燏,男生高文、章荑荪尚可。” 78 亦算难得的评价。汪东则为沈祖棻《涉江词》作评,并为她写序,序曰: 69 王卫民著《吴梅评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页 157-158。 唐圭璋〈梦秋词跋〉,载汪东著《梦秋词》,页 494。 71 程千帆〈梦秋词跋〉,载汪东著《梦秋词》,页 495。 72 夏敬观《忍古楼词话》,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 5 册,页 4809。 73 夏敬观〈梦秋词题辞〉,载汪东著《梦秋词》,页 2。 74 刘梦芙《冷翠选词话》,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册,页 434。 75 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载《中国韵文学刊》,2009 年第 23 卷第 3 期,页 91。 76 词曰:素书谁托,从都门送别,旧情云邈,算丽景还比年时,最孤负小楼,护春 帘薄。自拥寒衾,闷禁受一场离索。想常娥处独,四序暗催也悔灵药。 朱丝更弹贺若。怕宫商变越,移调清角。纵寄得论斛真珠,忍和泪开缄,又 早封却。粉靥脂唇,漫细拟、梅梢桃萼。怨风吹、坠红数点,断肠院落。见 汪东著《梦秋词》,页 20。 77 殷孟伦〈梦秋词跋〉,载汪东著《梦秋词》,页 496。 78 王卫民编校《吴梅全集·日记卷》下册,页 483。 70 52 “之数君者(指沈尹默、乔大壮、陈匪石等),见必论词,论词必及祖棻。 之数君者,皆不轻许人,独于祖棻词咏叹赞誉如一口……当世得名之盛,盖 过于易安远矣。” 79 沈祖棻的词学渊源,自然受其师吴梅与汪东影响。据江汇考证,沈祖 棻在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上课时,曾修过汪东、吴梅的以下课程,颇见彊村 词派之风: 80 吴梅 汪东 沈祖棻于中央大学与金陵大学的部分词学课程 《词学通论》 《清真词释》 《专家词》(梦窗) 《二窗词释》 《南北词简谱》(南词) 《南词斠律》 《乐章词释》 《北词斠律》 《宋名家词》 表⑤:沈祖棻于中大与金大的部分词学课程 不少学者一致同意,沈祖棻效法清真有迹可寻。吴世昌就指出,沈祖 棻“取径二晏,归于清真”。 81 单看《涉江词》,言明和清真韵或用清真体 的词共 6 首,虽不能与汪东和韵之数相比,却又远较自己次韵或用其词体的 秦观(1 首)、吴文英(1 首)、贺铸(1 首)和柳永(1 首)的词多。 82 施议对认为,沈祖棻的词学毋庸置疑地出自汪东,并指出沈祖棻对周 邦彦的探索最为用力,主要从章法、句法及其家法入手。 83 对此,施议对有 精辟的见解,他以沈祖棻的《涉江词·乙稿》之〈拜星月慢〉为例: 79 汪东〈涉江词稿序〉,载沈祖棻著,程千帆笺《涉江诗词集》,页 3。 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页 90。 81 吴世昌〈诗词论丛·致荒芜函〉,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页 1762。 82 《涉江词》用清真韵或体者有:甲稿中《玲珑四犯·寄怀素秋用清真体》、《大 酺·春雨和清真》,乙稿中《拜星月慢·夏夜病中念白门旧游,和清真》、 丙稿中《瑞龙吟·和清真》、《夜飞鹊·和清真》及《解连环·和清真》。 此外,亦于甲稿有《水调歌头·雨夜集饮秦淮酒肆,用东山体》,于外集有 《莺啼序·和梦窗》、《鹊桥仙·七夕用少游韵》和《雨霖铃·甲戌重九用 柳韵》。其余和韵者皆师友间之作。 83 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棻《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载巩本 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85。 80 53 〈拜星月慢〉 柳度莺簧,花围蝶梦,尚觉银屏春浅。曲槛回廊,是江南庭院。踏青罢, 永日描花爱学新样,刺绣愁拈残线。刻意妆成,便熏香都懒。 好湖山、看舞听歌惯。金杯滟、照席珠灯烂。几度酌绮斟罗,乍轻寒轻 暖。又谁知一夕经离乱。狂烽起、事与流烟散。剩过雁、得到横塘,早 西风世换。 汪东评此词“谋章酌句,纯是清真。” 84 施议对认为,词虽非次韵,却 完全依照周邦彦律谱而写,“起拍之以一六言句托上两个四言对句,‘永日’ 二句之以一二言句领下两个六言对句,换头二拍两个八言句构成一组并列对 句以及上下四个五言句皆用上一下四句式并且前两个五言句皆为‘仄平平平 仄’格式。” 85 此词与周邦彦的〈拜星月慢·夜色催更〉用上同一个韵部,在字句和意 象上没有刻意效仿的痕迹。 86 不过,清真词是思念女子之作,有“怎奈何、 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之句,沈词则是思念江南与昔日好景之作,感叹 “剩过雁、得到横塘,早西风世换”。二者间所思之物虽截然不同,却都纠 结于思绪,颇见词人巧思。 尽管沈祖棻受到其师影响而勤于效法清真,但是她更多的是博采各家 之长。这又与三十年代后的词坛现象有关。三十年代的词坛风气可从《词学 84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7。另可参照附录(四):所引《涉江词》一览。 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棻《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载巩本 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86。 86 所用词韵为: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 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根据张珍怀辑〈词韵简编〉,载龙榆生编 《唐宋词格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 193-194。 85 54 季刊》一窥一二,尽管对清真、梦窗甚为推崇,但是以龙榆生为代表的新一 代词人,开始以博采各家为治词途径。沈祖棻亦不例外,她从未发表过独崇 一家的词学言论,汪东对《涉江词》的评语中也提及其效法周邦彦、吴文英、 晏几道、柳永、李清照、辛弃疾、张炎、王沂孙等人之处。 汪东认为,沈祖棻的小令和中调颇有晏几道的味道,如丙稿的〈鹧鸪 天〉四首,可谓“置之小山集中,既不可辨”。 87 但沈祖棻的小令亦受到其 他词人影响,如甲稿的〈临江仙〉八首,被指是“韦冯遗响,如在人间,以 前年无此作矣”。 88 又如乙稿的〈玉楼春〉其二,被评为“小山六一之间” 89, 而丙稿的另 一联章词 〈鹧鸪天〉四首,则被评为“数首俱在阳春小晏之 间”。 90 在论及长调时,汪东除了频频提及周邦彦,也对吴文英、张炎、史 达祖等人有 所着墨, 如丙稿的〈探芳信〉,被评为“清于梅溪,厚于玉 田”。 91 这种博采各家之长的词学观念,亦可从沈祖棻的著作窥之一二。根据 沈祖棻教学多年的讲课笔记编辑而成的《唐宋词赏析》中,包括以下北宋名 家: 92 词人 词选 词数 无名氏 范仲淹 张先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醉垂鞭·双蝶绣罗裙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踏莎行·候馆梅残 雨霖铃·寒蝉凄切 曲玉管·陇首云飞 夜半乐·冻云黯淡天气 1 1 3 晏殊 欧阳修 柳永 2 1 7 87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64。以下所引用词作皆收录于附录(四)。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2。 89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47。 90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62。 91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58。 92 根据沈祖棻著《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88 55 晏几道 苏轼 秦观 贺铸 周邦彦 李清照 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望海潮·东南形胜 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浣溪沙·日日双眉斗画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 八六子·倚危亭 满庭芳·山抹微云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望海潮·梅英疏淡 满庭芳·晓色云开 鹊桥仙·纤云弄巧 芳心苦·杨柳回塘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薄幸·淡妆多态 将进酒·城下路 瑞龙吟·章台路 兰陵王·柳阴直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解连环·怨怀无托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过秦楼·水浴清蟾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念奴娇·萧条庭院 声声慢·寻寻觅觅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永遇乐·落日熔金 6 2 6 4 7 5 表⑥:《唐宋词赏析》中的北宋词人 程千帆在后记中表示,这些笔记主要是为了解决学习者对婉约派之艺 术表现手法的不解与困惑而写,因此入选各家篇目的多寡,并不完全反映其 在词史上的地位。 93 不过即便如此,沈祖棻选择这些词人,至少说明她对这 些词人比未入选之词人更为重视。 93 程千帆〈后记〉,载《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页 187-188。 56 从这些选词可以看出,沈祖棻并不排斥豪放词。尽管程千帆指名书的 宗旨以婉约词为主,书中所选亦包括范仲淹与苏轼的两首豪放词。沈祖棻曾 在〈关于苏词评价的几个问题〉中明确地肯定苏轼及他所引导的豪放词风, 而她的词中也偶有较为“清刚”的风格。 94 对于入选的婉约派词人,沈祖棻 显然也有所偏爱。《唐宋词赏析》中选录最多词作的柳永(7 首)、周邦彦 (7 首)、晏几道(6 首)和秦观(6 首),正是她在《涉江词》中选择和韵 或表示向往的北宋词人。 95 对于沈祖棻博采各家之长,刘梦芙的评语甚为到位:“《涉江词》广 挹南唐两宋之英华,恪遵婉约派之正轨。小令得温韦冯晏之神,慢词且兼采 美成之绵密、易安之俊逸、稼轩之悲壮、梦窗之典丽、玉田之清空、碧山之 淳雅,融会百家,避短扬长,形成一己之风格。” 96 此外,沈祖棻的词学观亦重视雅正、沉郁、真感情,第四章将对此进 行剖析。 小结 民初的词坛主要由晚清遗老主导,颇有常州词派之遗风,讲究词藻音 律,推崇清真、梦窗,影响一个时代的词学风气。到了三十年代,尽管词坛 依旧重视周邦彦、吴文英,但在《词学季刊》的创办以及龙榆生等人的反思 下,民国词学逐渐走向博采各家之长的治词方式。 沈祖棻填词于三、四十年代间,其老师吴梅和汪东都是民国词坛的著 名人物,并受到当时词风影响,对周邦彦甚为重视。作为两人的学生,沈祖 棻词中亦可看出她对清真的推崇。不过,作为民国后期的词人,她亦不拘泥 94 沈祖棻〈关于苏词评价的几个问题〉,载《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页 246-247。 沈祖棻并未和晏几道词之韵,但却在丙稿中有〈望江南·题乐府补亡〉一词,曰: 情不尽,愁绪茧抽丝。别有伤心人未会,一生低首小山词。惆怅不同时。载 《涉江诗词集》,页 84。说明她对晏几道的偏爱。此外她虽亦次韵吴文英之 词,但吴文英属南宋词人,因此未曾选入书中。 96 刘梦芙《冷翠轩词话》,载《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62。 95 57 于一家之说,对于唐宋词人的风格融会贯通,因此叶嘉莹称之为“集大成 者”,实不为过。 97 作为女词人的沈祖棻,其词风另有一个吴、汪二人难以涵括的独特因 素。民国的女词人秉持着数百年来的明清闺秀文化,这种闺秀传统可以一 “闺”字概括,一般上无论在内容、意象或思想上都受闺阁局限。但是到了 民国,五四前后的一系列女性运动让闺秀传统瓦解,女性直接进大学读书、 入社会工作,生活与经历远较明清闺秀自由、开放,学习途径也不再局限于 家学或家族网络。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国女词人的词作前所未有地多姿多彩,不但 内容开拓,风格也不再拘泥于“应有”的含蓄委婉。因此,部分女词人的词 作中的女性意识不强,若非知道其身份,颇难从词作中看出词人是女子。 不过,沈祖棻显然并非如此。吴、汪二人所强调的“雅正沉郁”,她 颇得真传。因此,她不像其他女词人那样选择书写豪放至极的悲壮词作,而 是以含蓄、典雅的方式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情绪。而作为五四以后的女词人, 她亦不讳言将词中场景设在闺阁,词中“我”的意识浓郁,让人一看就知是 女子之作,颇有独特之处。 97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1。 58 第四章:忧国忧民的沈祖棻 第一节 《涉江词》的基本资料 沈祖棻一生创作甚多,外孙女张春晓在编辑她的著作全集时指出: “外婆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体裁上有着明显的时间界限。”她指 出,沈祖棻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精力多集中于白话小说和散文,三 四十年代则着力填词,1949 年后,把重点从创作转移到教学研究,直到七十 年代文化大革命后期,才再次拾起笔墨写旧体诗。 1 因此,民国年间的沈祖棻,创作重心放在词,词人经历了抗日与内战 的两大国难,词中自然也反映了当时的动荡。可是 1949 年以后,沈祖棻有感 “疾病淹缠,久已辍业,近以大局丕变,文学亦不能不受政治之影响,标准 既不相同,解人亦愈来愈少,深有会于古微先生 [朱祖谋] 晚年所谓理屈词穷 之戏言,因欲断手不复更作。” 2 政治环境的改变,直接导致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而文学创作也趋 向于以特定的社会批评与现实主义模式发展。沈祖棻待人处世一向谨慎,即 使程千帆在五十年代被划为右派,她在万分不利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明哲保身, 在武汉大学参加妇女团时甚至大受好评。 3 中共建国后,沈祖棻早已对多年乱 世心灰意冷,亦有感于自己始终无济于事,或许因此而开始秉持着少作少错 的原则。 《涉江词》是沈祖棻的词集,1949 年春天由沈祖棻手订而成,共五卷, 其中收录了沈祖棻自 1932 年春至 1949 年春的 408 首词。由于当时手订词稿 1 张春晓〈微笑地承受苦难——《沈祖棻全集》序〉,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 页 2。 2 汪东〈涉江词〉,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1。 3 原件保存于武汉大学的〈武汉大学妇女工团学习小组组长沈祖棻同志鉴定书〉中指 出,沈祖棻“以实际行动响应毛主席的每一个号召”,又“充分表现出对新 社会的热爱及对人民政府和共产党的拥护”。转引自刘晖〈七十年代的斜 阳〉,载张立宪编《读库 0701》(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59 时择选严谨,因此程千帆在沈祖棻过世后为其出版词集时,将未被选入的 104 首词与 1949 年以后所作的 4 首词编入外集,因此现今的《涉江词》所收录的 沈词共 516 首。 沈祖棻虽然年轻时早有词名,但在世时只在三十年代印行一部《渐江 小稿》,属非卖品,因此流传不广。 4 不过,她在南京师从汪东、吴梅两大词 学家,不但自己与其他女同学结社唱酬,还参与吴梅成立的潜社,想必在词 社中亦参与并分享其词作。 5 沈祖棻也曾在报刊中发表词作。据黄裳记载,他 曾在 1943 年于重庆出版的《大公晚报》中读过以《涉江近词》为名的两组联 章词〈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载丙稿)和〈减字木兰花·成渝纪闻〉 (四首,载丙稿),因此料想沈祖棻亦曾发表过零星词篇。 6 汪东曾指出,沈祖棻之名在词坛亦算响亮,受到“不轻许人”的沈尹 默、陈匪石、乔大壮等人的高度赞誉,以致“友人素不为词者,亦竞取传 抄”。 7 沈祖棻未出版词集而得词名,或与汪东的极力推崇与荐赏有关。 沈祖棻 1977 年遇车祸不幸逝世,程千帆在 1978 年于南京自费油印出 版《涉江词》五卷,数年后于 1982 年在长沙出版。《涉江词》外集首次在 1990 年与 1992 年分别出版的期刊《词学》第 8 辑、第 9 辑发表,此后 1994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出版《涉江诗词集》,首次以书籍的形式收录《涉江词》 外集,与《涉江诗》合刊为一册,并附上程千帆的笺注。2000 年张春晓编辑 《沈祖棻全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收录沈祖棻的古典诗词(《涉江 词》、《涉 江诗》) 、新诗(《微波辞》)、白话小说与散文(《辩才 集》)、书信(《书札拾零》)、讲堂笔记(《唐宋词赏析》、《唐人七绝 诗浅释》)及论文(《诵诗偶记》),相当完整。 4 徐仲年〈微波辞·原序〉,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4。据徐仲年论 述,《渐江小稿》印行于 1940 年出版的《微波辞》之前。 5 程千帆〈闲堂师语〉,载程千帆著《桑榆忆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页 165。 6 黄裳〈涉江词〉,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54。 7 汪东〈涉江词序〉,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60 1.《涉江词》题解 沈祖棻在 1940 年向恩师汪东、汪辟疆倾诉:“受业向爱文学,甚于生 命。曩在界石避警,每挟词稿与俱。一日,偶自问,设人与词稿分在二地, 而二处必有一处遭劫,则宁愿人亡乎?词亡乎?初犹不能决,继则毅然愿人 亡而词留也。” 8 沈祖棻当时填词仅 8 年,且前面几年多是课堂与唱酬之作, 却已持有如此强烈的感情,更勿言及接下来 9 年间她呕心沥血而得的辛苦结 晶。 马兴荣指出,在诸多创作文体中,沈祖棻写词最长,成就也最高。 9 据 徐仲年论述,《涉江词》的前身名为《渐江小稿》,是沈祖棻在三十年代仅 供师友间传阅的非卖品。 10 “渐江” 为古水名,即今浙江(或称钱塘江), 亦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沈祖棻取其名,或借此代指江南。不过,沈祖棻 在 1943 年于报刊发表词作时,就将词集名改为《涉江近词》。 11 沈祖棻未再 使用“渐江”二字,或因此名与明末清初的水墨名家渐江重复。 “涉江”,沿用一个“江”字,保留了江南的味道,同时又加入了新 的意义。笔者认为,《涉江词》之名可直接追溯至屈原的〈九章·涉江〉。 此辞是屈原晚年被流放江南所作,记叙了他一路流亡的艰苦与去国之悲。 12 抗战时期的沈祖棻,与屈原一样流亡他处、不复返乡,亦同样有感于国势颓 败、山河破碎。〈九章·涉江〉中弥漫着浓浓的心如槁木与沉重悲戚,却又 同时彰显出屈原坚贞不屈、永不变心从俗的态度,一句“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固将重昏而终身”,道尽了这两种并重的情绪。 沈祖棻认为屈原是一个有“至崇高之人格,至伟大之胸襟,至纯洁之 灵魂,至深挚之感情”的第一流诗人,《涉江词》显然有向〈九章·涉江〉 看齐致敬的味道。事实上,沈祖棻曾自言“我词过悲”,以致沈词总是让人 8 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211-212。 马兴荣〈沈祖棻年谱〉,载马兴荣编《词学》第十七辑,页 257。 10 徐仲年〈微波辞·原序〉,页 4。 11 黄裳〈涉江词〉,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54。 12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 465466。 9 61 有“固将重昏而终身”的氛围。 13 尽管沈词诉说的不是屈原怀才不遇的那种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但词中体现的那种忧 患意识与对乱世的痛心疾首,依旧彰显出词人对屈原崇高气节的向往。施议 对将沈词的思想渊源追溯至屈原,认为沈词的忧生忧世意识源自于对屈原的 景仰,可谓一针见血。 14 与此同时,《涉江词》也难免让人想起《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 蓉〉。《古诗十九首》包括多首相思游子的主题,而〈涉江采芙蓉〉正是其 中广为流传的一篇。沈祖棻在为《涉江词》命题时或许无意影射〈涉江采芙 蓉〉,但是事实上《涉江词》中除了忧患意识之外,也不乏相思言情之作。 可以说,屈原的〈九章·涉江〉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正好分别体 现《涉江词》的两大主题:忧患意识与闺中柔情。 2.《涉江词》的组成部分 汪东认为,《涉江词》“令慢皆工” 15,但笔者认为,沈祖棻的长调虽 然出色,但小令更胜一筹。事实上,沈祖棻的小令不但写得出色,而且也写 得多。《涉江词》最常用的 11 个词牌中,只有〈高阳台〉属于慢词的形式, 而〈蝶恋花〉则属于形式较似小令的中调: 词牌名 出现次数 字数 形式 16 押韵 1 浣溪沙 108 42 字 小令 平韵 2 鹧鸪天 61 55 字 小令 平韵 13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61。 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棻《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载巩本 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80-481。 15 汪东〈涉江词〉,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2。 16 王力以明·顾从敬《类编草堂诗余》为准,曰:“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 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见王力著《诗词格律》(北京: 中华书局,2009),页 93-94。 14 62 17 55 60 字 中调 仄韵 踏莎行 30 58 字 小令 仄韵 5 临江仙 21 58 字 小令 平韵 6 玉楼春 15 56 字 小令 仄韵 7 菩萨蛮 14 44 字 小令 平仄韵转换 8 高阳台 10 100 字 长调 平韵 8 清平乐 10 46 字 小令 平仄韵转换 10 虞美人 9 56 字 小令 平仄韵转换 10 减字木兰花 9 44 字 小令 平仄韵转换 3 蝶恋花 4 总计:277 首小令、55 首中调与 10 首长调,共 342 首词 表⑦:沈祖棻《涉江词》最常用的 11 大词牌 《涉江词》中共收录 516 首词,〈浣溪沙〉是最常用的词牌,共 108 首,占全词集的 21.1%。而沈祖棻最常使用的 11 个词牌中,小令就占了大部 分。词集一共出现 96 个不同词牌,共用 27 个小令词牌、10 个中调词牌和 59 个长调词牌 18 ,包括 23 首周邦彦首创的词调,分别为《烛影摇红》(3 首)、 《拜星月慢》(5 首)、《琐窗寒》(4 首)、《丁香结》(2 首),《玲珑 四犯》(2 首)、《西河》(1 首)、《夜飞鹊》(2 首)、《六丑》(1 首)、《解连环》(2 首)和《红罗袄》(1 首)。 19 整体而论,《涉江词》中共收录 313 首小令,占词集 60.65%,较中调 (72 首,13.95%)和长调(131 首,25.4%)多。由此可见,沈祖棻对小令别 具心思。她曾针对七绝提出看法,认为 “诗是最精粹的语言⋯⋯而七言绝句 则可算是最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最经济的手段来表现完整的意境或情 感见长……显得委婉曲折,摇曳生姿,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因而别有其动 17 此数字包括沈祖棻的 47 首〈蝶恋花〉与 8 首〈鹊踏枝〉。〈鹊踏枝〉,唐教坊曲, 后经宋·晏殊改名〈蝶恋花〉,二者格律一致。沈祖棻的 8 首〈鹊踏枝〉分 两个组词出现,其一 4 首收录于《涉江词》乙稿,其二 4 首收录于《涉江词》 外集。刻意题名为〈鹊踏枝〉而非〈蝶恋花〉,主要因为两个组词都因答刘 永济而作,因此沿用刘永济的词牌名。二组词分别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 集》,页 35-36 与页 131-132。 18 除 11 个常用词牌以外,另 85 个词牌分布状况可参照附录(三)。 19 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页 93。本文计算与江汇稍有不同。 63 人之处。” 20 这句话虽然针对格律诗,但小令一样在词体中体现“精粹”与 “经济”之处,两者可谓异曲同工。 3.《涉江词》词风之变 汪东评论《涉江词》时,言沈祖棻词风有三变:早期的“辞窈然以 舒”、抗战时期的“辞沉咽而多风”,及战后时期的“辞澹而弥哀”。 21 《涉江词》以 1932 年春天于汪东课堂功课的一首〈浣溪沙〉为全集的开卷词, 词云: 〈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此词可以说是“窈然以舒”的代表作。程千帆指出,“有斜阳处有春 愁”一句有所寄托,以少女的春愁寓寄日军进迫、国难日深,可见此词的忧 患意识。 22 “斜阳”一词,多有寓意。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昏”;刘禹锡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辛弃疾有“休去倚 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都有以斜阳的意象寓寄国势颓败的倾向。 黄兆汉、林立就指出,斜阳意象在民国遗老的词中往往暗指满清皇朝的破败, 如况周颐〈买彼堂〉有“斜阳过也,着意看新月”,以斜阳寓逝者,以新月 寓来者,体现的正是易代之遗民心态。 23 20 沈祖棻著《唐人七绝浅释·引言》,页 2-3。 汪东〈涉江词序〉 ,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22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5。 23 黄兆汉、林立主编《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页 243。 21 64 《涉江词》中确实出现多次“斜阳”,以及与斜阳意义相近的“日 暮”、“黄昏”、“夕阳”等。据统计,词集中共出现 36 次“斜阳”,其中 23 次出现于写于 1945 年之前的甲稿、乙稿、丙稿,写于抗战之后的丁稿、戊 稿则只出现 7 次。 24 显然,“斜阳”的字眼与抗战时期的忧患心理相符,词 中的“斜阳”意象,确实寄托着国家兴亡的感叹。 尽管如此,此词与后期的词作相比,属于较淡的感叹与忧愁,而非后 期那种沉重的切身之痛。此词是少年才女之作,虽才华横溢,却非百般磨练 的那种呕心沥血。 1937 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沈祖棻与程千帆避往安徽屯溪,开始流亡 生活。此时沈祖棻的词体现的风格是“沉咽而多风”,多以山河破碎、时局 动荡、颠簸逃亡、别离相思为主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事的担忧与自身生 活的艰辛。1940 年汪辟疆致沈祖棻的信中就评价其词风:“弟小令骎骎追古 作者,而幽忧沉痛之语,使人读之,回肠荡气,家国之痛,身世之感,亦不 宜过于奔迸”,甚至觉得其文字过于悲伤。 25 譬如写于 1942 年、载《涉江词》 丙稿的〈高阳台〉: 〈高阳台〉 岁暮枕江楼酒集,座间石斋狂谈,君惠痛哭,日中聚饮,至昏始散。余近值流 离,早伤哀乐,饱经忧患,传类冥顽,既感二君悲喜不能自己之情,因成此阕。 酿泪成欢,埋愁入梦,尊前歌哭都难。恩怨寻常,赋情空费吟笺。断蓬 长逐惊烽转,算而今、易遣华年。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 24 此外亦有 6 次出现于《涉江词》外集。据统计,除了 36 次“斜阳”,尚有 21 次 “黄昏”,14 次“夕阳”,8 次“残照”、5 次“日暮”,另有日西、晼晚、 残阳、夕晖、虞渊等近义词不等。 25 汪辟疆〈汪方湖先生答书〉(1940),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4。 65 殊乡渐忘飘零苦,奈秋灯夜雨,春月啼鹃。纵数归期,旧游是处堪怜。 酒杯争得狂重理,伴茶烟、付与闲眠。怕黄昏,风急高楼,更听哀弦。 词中的战火、斜阳、夜雨、啼鹃、哀泪,体现的是自己流离失所、饱 经忧患的沧桑,诉说的却是山河的破碎。此词与开卷词〈浣溪沙〉同样以斜 阳寓寄国难,但所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所诉说的不是抽象而遥远的忧思, 而是当下深沉的切身之痛、欲哭无泪的“哀弦”。汪东称全词起句“酿泪成 欢”为“惊心动魄”之语,说的正是这种渗入骨子里的悲哀。 1945 年抗日战争结束,却为国共内战掀开序幕。后文所提之游仙词 〈浣溪沙〉十首、纪念已故学生的〈八声甘州·记当时〉,都写于此时。这 时的沈祖棻已经历数年的战火、流亡,且身体孱弱,在书信和词中每每透露 自己一连串的病痛与疾病。她的身体和山河一样破碎不堪,于是词中大量出 现“药”、“病”、“灰”的字眼,有着深沉的悲哀,汪东认为是 “澹而弥 哀”。 其实沈祖棻在抗战时与抗战后的词作尚不至于称之为词风的改变。尽 管客观上汪东所说的“政治日坏、民生日艰,向所冀望于恢复之后者,悉为 泡幻。加以弱质善病,意气不扬,灵襟绮思,都成灰槁”并没有错 26 ,但沈 祖棻此时之词并未脱离“沉咽而多风”的风格,其讽喻之作的数量甚至更胜 抗日时期,似乎没必要将二者强硬分开。 汪东所说的“灵襟绮思,都成灰槁”,或是指沈祖棻在中共政府成立 之前的那段时间。沈祖棻确实在此时万念俱灰,对学生言“当今之时,不苦 在苟全性命于乱世,而苦于已无任何一种崇高之理想、纯洁之感情” 27、又云 “棻迩来于人事灰心已极,对人对事已由热诚而转为冷漠,一切付之沉默” 28, 对老师言“近以大局丕变,文学亦不能不受政治之影响,标准既不相同,解 26 汪东〈涉江词序〉,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二〉(1946),载《微波辞(外二 种)》,页 232。 28 沈祖棻〈致卢兆显书〉(1947),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35。 27 66 人亦愈来愈少” 29,最后甚至决定不再填词,以致 1949 年至她 1977 年过世的 词作仅仅留下 4 首。尽管如此,这种“灰槁”之态在信函中或表露无遗,其 词也偶有抒发,却并未形成风气,难以作为风格之变。事实上写于 1946 年至 1949 年之间的《涉江词》戊稿中,就包括大量讽喻性质的词作,似难以“澹” 形容。 因此,笔者认为沈祖棻的词风大致只有两种:其一,战前读书时代有 着感怀国事的心理,却仍属“少年不知愁滋味”,虽杰出,却终隔一层。其 二,抗战开始后至 1949 年辍笔不复填词,自身生活的艰苦与国家山河的破碎 紧密联系,再也无法分割,可谓彻底地“而今识尽愁滋味”。 4.联章词的使用 《涉江词》的小令中有一个独特的体现方式,梁珊珊称之为“联章 词”。所谓联章词,就是“把二首以上词牌相同或不同的词按照一定方式联 合起来,形成一组,歌咏同一或同类题材”。 30 据统计,《涉江词》的联章 词共 249 首,兹录为下: 《涉江词》稿 甲稿 乙稿 丙稿 29 30 联章词 〈菩萨蛮〉四首 〈蝶恋花〉四首 〈临江仙〉八首 〈浣溪沙〉四首 〈摸鱼儿·送春〉二首 〈鹊踏枝〉四首 〈忆旧游〉二首 〈浣溪沙〉十首 〈浣溪沙〉二首 〈玉楼春〉二首 〈鹧鸪天〉四首 〈蝶恋花〉四首 〈鹧鸪天·华西坝秋感〉四首 〈鹧鸪天〉四首 〈浣溪沙〉四首 〈浣溪沙〉十首 〈蝶恋花〉四首 〈踏莎行〉四首 数量 38 〈清平乐〉六首 〈蝶恋花〉二首 〈浣溪沙〉三首 〈浣溪沙〉三首 〈鹧鸪天〉四首 40 〈踏莎行〉六首 〈减字木兰花·成渝纪闻〉四首 〈玉楼春〉二首 〈浣溪沙〉三首 〈鹧鸪天〉四首 76 汪东〈涉江词〉,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1。 梁珊珊〈沈祖棻〈浣溪沙〉联章词浅析〉,《广西大学学报》,2009 年 8 月第 31 卷第 4 期,页 110。 67 丁稿 戊稿 外集 〈踏莎行〉四首 〈蝶恋花〉八首 〈谒金门〉二首 〈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四首 〈玉楼春〉四首 〈浪淘沙〉四首 〈玉楼春〉二首 〈踏莎行〉四首 〈虞美人·成都秋词〉五首 〈浣溪沙〉十首 〈浣溪沙〉二首 〈浣溪沙〉六首 〈生查子〉二首 〈浣溪沙〉六首 〈鹧鸪天〉四首 〈玉楼春〉二首 〈鹧鸪天〉八首 〈谒金门〉二首 〈清平乐〉二首 〈临江仙〉八首 〈浣溪沙〉三首 〈浣溪沙〉十六首 〈鹊踏枝〉四首 〈蝶恋花〉十二首 〈浣溪沙〉二首 〈踏莎行〉二首 〈菩萨蛮〉四首 总计:249 首词 表⑧:沈祖棻《涉江词》联章词分布状况 20 22 53 梁珊珊指出,联章词便于连篇叙事,亦可从不同时间角度书写同一件 事,不但利于铺陈写景,还便于以同一情感就同一主题反复吟咏,引起读者 的共鸣。 31 例如《涉江词》丙稿中的〈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四首,就以四 首词反复反映 1944 年金陵大学发生的贪污事件。据程千帆笺注,当时政府以 平价米价格分发米粮给公教人员及其家属,岂料金陵大学却中饱私囊,程千 帆夫妇于是告上教育部,却反而遭解聘。 32 沈祖棻的四首〈鹧鸪天〉,以极 隐晦的手法利用联章词的叙事优势,借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第一首词写贪污事件爆发时的情况,一方面痛斥当局“暗收香稻防鹦 鹉,故斫孤桐恼凤皇”,另一方面描述丑闻暴露后所引起的“仓皇”之态。 第二首词接下去写事情曝光后,当局急于补救,承诺来年会聘请不再继续追 究的人,并要求职员签下否认贪污的宣言,但程千帆夫妇“苕华未肯留名字, 夜梦无心到锦鞋”,拒绝签名,并萌生去意。 尘埃落定后,第三首词继而讽刺当局阿谀附庸者,感叹“十载芳华忍 泪过,高坛广座负春多”,并认为这些人“不须得意钗钿约,凤牒鸳函字易 磨”,最后也不会落得好下场。第四首词则以此案的余波作为总结,程千帆 31 32 梁珊珊〈沈祖棻〈浣溪沙〉联章词浅析〉,页 111。 《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四首,全词载附录(四),另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 集》,页 66-68。 68 夫妇因此事而遭他人白眼,或“致书丑诋”,或扬言“饱以老拳”,因此沈 祖棻曰“无情野草妨来往,解意垂杨管送迎”,将这些人暗喻为野草,将关 心他们而决意轮流护送的学生喻为垂杨。下阕“自知不是秦楼侣,一任鸾笺 负旧约”,表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去意已决。 第二节 沈祖棻的忧患意识 沈祖棻虽在大学时在吴梅、汪东的教诲下开始填词,但她填词的高峰 期实是 1937 年至 1949 年年间。此时正是烽火连天、民不聊生的动荡时代。 1937 年日本侵华引发长达 8 年的抗日战争,之后国共内战让人民再次陷入水 深火热之中,直至 1949 年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方结束多年纷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动荡自然引起文人的忧患意识,而旧体 诗词无疑是这种忧患意识的最佳载体。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众多,胡迎建指 出这些诗词的内容一般上不外乎反映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激励抗战军民志 气、反映颠簸逃亡之艰辛、哀叹河山易手、讽刺当局无能等。 33 这种忧患意 识,无论是新文学文人抑或坚持写古典诗词的文人的作品中,都多有体现。 作为创作群体一分子的女词人,自然也受其影响。前章已述,自秋瑾 开创风气,不少民国女词人如汤国梨、张默君、陈家庆等人开始在词中感叹 国事之动荡。王芳就指出,时代背景让女词人也难以保持静观的审美心态, 她们一样怀着忧患之心,一样关注国家的救亡图存,“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 途、女性命运与民族命运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34 沈祖棻同样经历抗战的残酷与内战的纷乱,她自然也受到时代风气的 影响,在词作中充分反映历史,更充分地体现出她的忧患意识。所不同的是, 《涉江词》的创作期主要以抗战和内战为宏观的时代背景,沈祖棻的忧患意 识是贯穿整个《涉江词》的,而非个别篇章,再加上后人一致的评语,沈祖 棻的“爱国词人”形象根深蒂固。 33 34 胡迎建著《民国旧体诗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页 24-33。 王芳〈沈祖棻词体创作论〉,载《三峡大学学报》,2003 年 7 月第 25 卷第 4 期, 页 49。 69 舒芜是第一个将沈祖棻定义为“爱国词人”的词学家,他在 1984 年为 《沈祖棻创作选集》作序时指出:“现代杰出的女词人、故沈祖棻教授当得 起爱国诗人的称号而无愧色,她的各体文学创作和她的整个一生,证明她的 爱国是很高的境界,未必是轻易就能达到的。” 35 此后评论沈祖棻的词,似 乎从未离开这个概念,乔以钢、刘白羽、张春晓等人对她“爱国词人”的身 份多有探讨。 36 若单纯从作品中探视,不难发现沈词确实流露出高度的忧患意识。叶 嘉莹将沈祖棻的词称为“词史”,正是说明了沈祖棻在《涉江词》中反映时 事的真实写照与深切悲戚。沈祖棻对祖国的关注与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她 在 1940 年因为卵巢瘤而需动手术,恐有性命之忧,因此在开刀之前致函恩师 汪东、汪辟疆,表示: “所遗恨者,一则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则从寄庵师学 词未成,如斯而已。” 37 在自传中也频频反映当时她对国事的担忧,“恨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不抵抗主义,关心华北和上海的局势。” 38 1946 年写的〈八声甘州·记当时〉 ,是纪念在抗日中殉国的学生叶万 敏的词作,词序中也体现了她的忧患意识:“忆余鼓箧上痒,适值辽海之变, 汪师寄庵每谆谆以民族大义相诰谕。卒业而还,天步尤艰,承乏讲席,亦莫 敢不以此勉勗学者。”作为体弱多病之女子的沈祖棻,甚至自认“十载偷生, 常自恨未能执干戈,卫社稷”,可见她一片忧国忧民的心思。 39 1.雅正、沉郁、真感情 35 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20。 如:乔以钢以一首〈烛影摇红·雅州除夕〉为例,点出沈祖棻对“灾难深重的祖 国至诚的爱”。见乔以钢〈有斜阳处有春愁——“江南才女”沈祖棻〉,载 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30。又如:刘白羽认为沈祖棻词“家国 之恨,禾黍之思,多清照之悲咽,有白石之峭峻。上举戊稿诸什,则黄钟大 吕,浩然正气,岂古人能比,乃一当代爱国词人也。”见刘白羽〈谈艺日记〉 一则,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90。又如:张春晓在〈爱国词 人沈祖棻及其《涉江词》〉中明确标榜沈祖棻为“爱国词人”。见《词学》 第 17 辑,页 31。 37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1。 38 沈祖棻〈自传〉,转引自王芳〈沈祖棻词体创作论〉,页 50。 39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95。 36 70 沈祖棻曾明确表示“标雅正沉郁之旨为宗” 40,而她在评论词作时,亦 常常重视其“雅正”与“沉郁”之处。所谓雅正,自张炎《词源》提出 “词 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便失其雅正之音” 41 ,至清朝浙西词派 主张的“醇雅”,俚俗与浮艳都是词之大忌。刘庆云认为,沈祖棻所谓“雅 正”,是“主张词既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言词人之‘志’,表达时又必须 注意保持词的艺术特质。” 42 因此她对词的要求是力屏粗俗、熟烂、轻绮诸 病。 43 杜甫自评诗风有“沉郁顿挫”之说,他的诗被人称之为“诗史”。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有云:“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 郁则不薄” ,并认为 《诗经·国风》与《楚辞》是“沉郁之至,词之源 也。” 44 具体而言,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馀言外。写怨妇思妇之怀, 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 之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 45 刘庆云认为,沈词之“沉郁”,乃根柢于《风》《骚》,强调情感忠 厚、深沉,而又能出之以宛曲蕴藉。 46 汪东就指出沈祖棻有“伤时感事之作, 或托诸屈原香草,郭璞游仙” 47 ,施议对也认为她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屈 原。 48 所谓“沉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比兴寄托、借物抒情。沈祖棻 提倡“雅正沉郁”,认为词之写作手法应该清雅而非俚俗、婉约而非轻绮; 40 沈祖棻〈风雨同声集·序〉,转引自马兴荣〈沈祖棻年谱〉,载马兴荣主编《词 学》第十七辑,页 270。 41 夏承焘、蔡嵩雲校注《辞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页 29。 42 刘庆云〈沈祖棻先生词学观念探视〉,载《长江学术》,2009 年第 4 期,页 98。 43 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1946),载沈祖棻著《微波辞 (外二种)》,页 229。 44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页 3776。 45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页 3777。 46 刘庆云〈沈祖棻先生词学观念探视〉,页 99。 47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2。 48 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棻《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载巩本 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80。 71 同时她也强调词的内容,犹如杜甫的诗史一般,应该反映实事,可谓“词亦 有史”。她自己就曾指出,自己深受汪东、吴梅两位老师的影响,因此在创 作中“寄托国家兴亡之感,不写吟风弄月的东西,及以后在教学中一贯地宣 传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 49 可以说,“雅正”与“沉郁”分别代表了沈祖棻认为词在艺术与内容 上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 此外,沈祖棻词学尚有一重要因素,那就是对“情”的重视。她评论 学生卢兆显和宋元谊词作时表示:“元谊弟应多读北宋作品,勿徒注意雕琢, 以免辞胜于情。兆显弟作,情意深刻而不免流于生硬晦涩,有辞不达意之病, 又觉情胜于辞。” 50 从以上评语可见,沈祖棻除了重视“雅正沉郁”之外,亦不忘对“情” 的要求。她劝学生多读北宋作品,不要过于追求南宋词人擅长的文字雕琢而 忽略感情的流露,这种词学观似乎与王国维所提倡的“真性情”异曲同工。 可她也同时警告,情感依旧需要通过文采,方能表达出来。可以说,沈祖棻 注重的是感情与文藻的平衡。 对于沈祖棻的“情”,其实与其忧患意识联系甚深。沈祖棻曾向学生 卢兆显表示,第一流诗人必定具备“至崇高之人格,至伟大之胸襟,至纯洁 之灵魂,至深挚之感情”,而这种“感情”,就体现在“眷怀家国,感慨兴 衰,关心胞与,忘怀得丧,俯仰古今,流连光景;悲世事之无常,叹人生之 多艰,识生死之大,深哀乐之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夫然后有伟大 之作品。”她认为,作品是诗人人格、心灵、情感的反映与表现,是“文学 之本”,因此吟风弄月、寻章摘句等作为,实是本末颠倒,为“古今有识之 士所讥”。 51 49 沈祖棻〈自传〉,转引自岱峻著〈金陵才女——曾昭燏、游寿、沈祖棻的人生悲 欢〉,载刘瑞琳主编《温故》(十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页 78。 50 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1946),载《微波辞(外二 种)》,页 229。 51 沈祖棻〈致卢兆显书〉(1947),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234。 72 简言之,一个好的词人,其作品必然体现出其挚诚的感情,而这种感 情,一定程度上是指对国家与人民的那种忧患意识。沈祖棻在此信函中列举 偏爱的一流诗人屈原、曹植、阮籍、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晏几 道、元好问等人,正是文学史中具备忧患意识的诗人词人。 2.比兴与寄托 沈祖棻在艺术赏析及教学上重视雅正、沉郁、真感情,但她是否在创 作上也遵循她的词学观?答案是肯定的。《涉江词》中体现的,除了贯穿全 集的忧患意识,也以雅正沉郁为填词的基本原则,以致汪东评其词“清婉之 中,兼饶沉郁,伤时感事之作,或托诸屈原香草,郭璞游仙。” 52 如之前所述,所谓“沉郁”,与比兴寄托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汪东 指她词中有寄托,不但可从她的词作和词序中窥知一二,更重要的是程千帆 的笺注往往明确标出所托何事,沈祖棻有所寄托的词作可说是不胜枚举。 《诗经》有“赋、比、兴”之说、《离骚》有香草美人寄托之说,不 过沈祖棻的“比兴寄托”,更直接地受到清朝常州词派的影响。这一层联系, 自然与沈祖棻的老师汪东、吴梅有关,二者都深受与常州词派一脉相传的彊 村派影响,此联系已在第三章详细论述。 张惠言在《词选序》中提出推尊词体的主张,认为“意内而言外谓之 词”,这本身就是强调词应有所寄托,需表达严肃的内容。 53 因此,张惠言 认为“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并强调“意有幽隐, 并为指发。” 54 到了周济, “比兴寄托”之说更为具体。周济认为:“初学词,求有 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 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5 又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 52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2。 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页 45。 54 张惠言〈词选序〉,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页 1617。 55 周济〈介村斋论词杂著〉,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页 1630。 53 73 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驱心若游丝之挂飞英,含毫如郢斤之 斫蝇翼,以无厚入有间。” 56 何谓“比兴寄托”,沈祖棻在〈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一文中有自己 的见解。她认为,比兴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扮演着讽喻或美刺的作用;而 所谓寄托,就是比兴更为具体的说法。 57 她认为,周济与陈廷焯将比兴二者 分开,确实有所寄托而又明显看出有所寄托,此谓之“比”,如王沂孙〈齐 天乐·咏蝉〉。有所寄托却无迹可寻、寄托之感情与词之内容融洽和谐,此 谓之“兴”,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58 沈祖棻词中的比兴寄托毋庸置疑;且不论其词中是否有迹可寻,她自 己就多次在词序中明确指出自己的创作目的。不过她针对常州词派的寄托说 之片面性有感而发,认为比兴寄托只是历史悠久而常被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之一,而非唯一的方法。 59 她批评一些词学家将明明毫无寄托的词作硬说成 有所寄托,认为这种穿凿附会的作法并不正确,显然对寄托说持着谨慎的态 度,并明确地指出杰出的作品风格多样化,非比兴不可。因此她的词也并非 惟比兴寄托而摒弃其他。 沈词之比兴寄托,可从三方面探知。其一,沈词中明显有比兴寄托的 痕迹。其二,沈祖棻在词序中明确指明有所寄托。其三,程千帆为沈词作笺 注时指出此处有寄托。兹以以上三种条件选沈祖棻的第一组“游仙词”,加 以说明其比兴寄托之手法。 3.游仙词〈浣溪沙〉 沈祖棻的“游仙词”,即汪东口中的“郭璞游仙”,指的是二组联章 词,第一组〈浣溪沙〉十首(1942),载《涉江词》乙稿,第二组〈浣溪沙〉 56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页 1643。 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载沈祖棻著《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页 307-308。 58 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页 320。 59 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页 326。 57 74 三首(1944),载《涉江词》丙稿。 60 第一组联章词的词序曰:“司马长卿 有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然观所施设,放之则积微尘为大千,卷之则纳 须弥于芥子。盖大言小言,亦各有攸当焉。余疴居拂郁,托意雕虫。每爱昔 人游仙之诗,旨隐辞微,若显若晦。因效其体制,次近时闻见为令词十章。 见智见仁,固将以俟高赏。壬午三月。” 61 沈祖棻明确指出此联章词“旨隐辞微,若显若晦”,有所寄托。虽说 “见仁见智”,但若无程千帆的笺注交待“时闻”背景与所寓之事,恐怕以 今人之眼,难以了解词人的用心。沈祖棻在第二组〈浣溪沙〉的词序中把创 作动机说得更明确:“余往拈此调作游仙词十阕,事非一时,语皆有托。虽 或乖列仙之趣,亦庶几风人之旨。近复有感,更续三章,题曰后游仙词云 尔。” 62 自郭璞以来,“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 63,叶嘉莹就指出游仙诗源 自屈原之〈离骚〉、〈远游〉,而作为游仙诗代表诗人的郭璞,更是词多愤 慨,假托神仙来抒写人世间的悲愤感概。 64 这 13 首游仙词显然是以郭璞的游 仙诗为蓝本,秉持的是“风人之旨”。 这里集中讨论第一组联章词。〈浣溪沙〉十首体现了联章词的特色, 所言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时事的反映,因此王芳指沈祖棻“极其关注国内、 国际时局的变化,即写国内局势……又写国际局势。” 65 〈浣溪沙〉其一 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龙鸾交扇拥天人。 60 第一组〈浣溪沙〉十首,见《涉江诗词集》,页 41-45。第二组〈浣溪沙〉三首, 见《涉江诗词集》,页 79-80。13 首词皆收录于附录(四)。 61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41。 62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79。 63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转引自叶嘉莹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北京: 中华书局,2007),页 455。 64 叶嘉莹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页 453-455。 65 王芳〈沈祖棻词体创作论〉,页 51。 75 月里山河连夜缺,云中环珮几回闻。蓼香一掬伫千春。 程千帆为此词作笺注时指出,词中写的是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沈祖棻 对抗战的期望与感想。 66 起句借佛家的因果论,以“兰因絮果”比喻善因恶 果。叶嘉莹指出,唐朝时日本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数百年后日本却发动侵 华战争,兰因絮果指的正是这种历史的演进。 67 第二句语带双关,一方面借 “东海扬尘”的成语说明世事巨变,另一方面则借此描写自东海而来的日本 大军所扬起的战尘。此时民国政府尚掌权,程千帆指出第三句之“天人”是 宣言坚持抗战到底的民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词中体现了沈祖棻希望“天人” 能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冀望,因此有“龙鸾交扇”之语,塑造出得到 各方拥护、贤德高尚的仙人形象。 下阕主要抒发连日沦陷的山河以及收复难望之感慨。“月里”句指国 家连夜之内迅速残缺,说明中国军队败退之快。“云中”句强调游仙味之余, 也强调了上一句的时局动荡,以致词人自问,好消息几时才能听闻。《广韵》 中指“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以“玦”谐 音“绝”、以“环”谐音“还”,此句或有以环珮寓寄还我河山之意。末句 化用李商隐诗句“入门暗数一千春,愿去闰年留月小。栀子交加香蓼繁,停 辛伫苦留侍君”(〈河内〉其一),表达出自己对抗战胜利的期待。 全词以“因果”、“东海”、“龙鸾”、“天人”、“云中”等意象 突出游仙主题,且用字隐晦,所托之事颇不露痕迹。沈祖棻的游仙词并不执 著于寻仙、成仙、列仙,也不拘泥于仙境的描写,反而极具针对性地意有所 指,实是披着游仙外衣的讽喻之作。 如〈浣溪沙〉其二,就以精卫填海的神话典故影射汪精卫,感叹汪精 卫晚节不保,转投日本,因此有“填海精禽空昨梦,通辞鸩鸟岂良媒”之言。 〈浣溪沙〉其三则针对当时局势,指日本发动战争后却陷入困境,无法制胜。 66 67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41。 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3。 76 〈浣溪沙〉其四感叹中国自己亦因为国家内部矛盾而面临困境,意指 1941 年 在重庆召开的参政会,共产党受邀到重庆却临时拒绝参与。双方岐见甚深, 无法合作,导致国家分裂,以致沈祖棻有“娲氏石成天又裂,麻姑鬓改海难 清”的感叹。 〈浣溪沙〉其五所指的是苏联对于战争的举棋不定之态度,讽刺苏联 原本为和平有所贡献,岂料却相继与德国、日本签署互不侵犯之条约。〈浣 溪 沙〉其六 则以 1941 年一篇 新闻为题 材 ,讲述德国 国社党 副 领袖赫斯 (Rudolf Walter Richard Hess)受希特勒之命访英之事。词中以“万里晴宵一 鹤飞”之仙人骑鹤意象借指赫斯乘飞机,以瀛海寓英国、鬘天神寓赫斯,而 全篇不见别扭,颇有独到之处。 〈浣溪沙〉其七 三度红桑弱水西,美人云外弄妆迟。六龙临驾更矜持。 仿佛天梯芳屟响,依前洞户画帘垂。黄昏袖手看残棋。 刻意标榜有所寄托的游仙词,需慢慢咀嚼、细加品味,方有所得,但 若处理不妥,则往往过于刻意,而失之流畅,导致词中尽管言之有物,在感 情上却难以引起任何共鸣。此词是这组联章词中比较出色的一首,主要因为 词中的比兴手法与意象的运用相较之下更为自然流畅。起句“红桑”和“弱 水”分别指神话中仙境里的桑树和河海,刻画仙境之余,更有郑文焯词句 “但红桑成亩,青芜变海,弱水还西”(〈夜飞鹊〉)的忧患味道。 68 程千 帆指此句意指西欧战争已几经沧桑之变,借此衬托下句美国迟疑的态度。 69 68 红桑,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少昊》:“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 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弱水,指古代神话传说中 77 下句以“美人”喻美国,借美人的故作矜持与“弄妆迟”两个再自然 不过的女子姿态寓寄美国犹豫不决的态度。“六龙”意指传说中太阳神羲和 驾驭六龙以载日的神话,这里表面上紧扣游仙主题,实则借六龙比喻日军, 讽刺日军已经找上门来,美国却始终没有正式表态。 下阕首句颇有“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之感,末句更具体表现出 美国当时袖手旁观的态度,一句“黄昏”、“残棋”,更把局势险恶、国难 当头具体地体现出来。全词所用的游仙意象颇多,却又自然而不做作,寄托 之事呼之欲出,是联章词中的上乘之作。 〈浣溪沙〉其七再次以新闻为题材,说的是蒋介石连襟孔祥熙与宋霭 龄之女孔令伟,在香港沦陷时乘搭飞机携犬逃亡,引起舆论大哗,因此有 “淮南鸡犬亦升天”的讽刺字眼。〈浣溪沙〉其八指的是蒋介石会晤印度的 领袖甘地之事,以牛郎织女分别比喻蒋介石和甘地,希望印度能够与中国共 同抗战,不过词中所用典故读来颇感牵强。 〈浣溪沙〉其十 斗北星南列众仙,九天阊阖彩云间。紫宸新赐玉连环。 赤豹文貍随雾起,猋轮飞毂共雷殷。几时抚剑上蓬山? 最后一首〈浣溪沙〉可说是整个联章词中最富游仙色彩的词作,程千 帆认为此词是写“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力量已大联合,胜利在即,总结上 险恶难渡的河海,如《海内十洲记·凤麟洲》:“凤麟洲在西海之中央,地 方一千五百里,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不可越也。” 69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44。 78 文。” 70 词中欲描述的不是特定的某件时事,而纯粹是一种情绪,因此无论 在表达抑或渲染方面都比较集中,不至于逐字寄托、陷于繁冗。 起句以南箕北斗之下、从南至北的天下众仙比喻联盟中二十六国的领 袖,次句化用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至舍 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却将原句还原至天界的刻画,更具游仙味道。第三 句“紫宸”原指唐宋时期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在大明 宫中。从天门到宫殿,是与前句的首尾呼应。“玉连环”,即套连在一起的 玉环,在这里比喻各国联盟的共同宣言,亦带着还我山河的隐喻。 下阕前两句描写联盟声势之浩荡,“赤豹文貍”典出《楚辞》,屈原 有诗句“乘赤豹兮从文貍,辛夷车兮结桂旗”(〈九歌·山鬼〉),而“猋 轮”、“飞毂”或指坦克飞机。此两句比喻盟军的气势、武器与兵力。末句 豪气地欲抚宝剑攻下代表日本的蓬山,战胜之日指日可待,期盼之心溢于字 面,可说是十首联章词中最流露真感情的一篇。 沈祖棻的游仙词虽然颇有艺术特色,却稍嫌晦涩,所用神话与游仙意 象未必与所托之事全然贴切,因此读者即使能从程千帆的笺注中得知所托何 事,却难以真正感受到词中所言之志、所缘之情。当然,沈祖棻有所寄托的 词作并不只限于这些游仙词,而其有所寄托的词亦有自然流畅、感同身受的 作品,如其开卷词〈浣溪沙·芳草年年记胜游〉、〈天香·藕〉等。 71 不过, 沈祖棻不刻意寄托、平铺直叙的词作,却确实有着一股与众不同的悲凉美, 笔者认为比其游仙词更为出色。 4.自我与山河 笔者认为,沈祖棻真正让人惊艳的词作并非其刻意寄托的作品,而是 那些将国难直接融入词中而不露痕迹的词作。沈祖棻亦在这些词中运用比兴, 但却更为自然,因此渲染力更强。这些词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自我之悲与 70 71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45。 前者以春愁寄托国事,后者借咏藕寄托身世,详看黄兆汉、林立主编《二十世纪 十大家词选》,页 242-244 与页 257-258。 79 国家之悲融合在一起,以至国与我之悲交织难分,颇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共鸣 与同情。 施议对针对沈祖棻的忧国忧民意识提出三个意象:“江山”、“斜阳” 与“飞燕”,并指出沈祖棻是以“江山”、“斜阳”为背景与人生舞台,以 “飞燕”为寄托,不仅见证历史,也见证人生。沈祖棻笔名“绛燕”,她偏 好燕子,多次在词集中提及,如乙稿的〈双双燕·海天倦羽〉,就以燕子比 喻自己,诉说了自己的人生与忧虑,施议对就认为这时的燕与人(物与我) 几乎完全融合为一。 72 沈祖棻的词与同期的女词人不同,她不像一些女词人一样走秋瑾开创 的女性豪放词路线,亦不走传统闺秀词路,多抒发自身之悲愁。刘梦芙在比 较丁宁与沈祖棻时就指出,丁宁多写个人身世之悲,词清冷悱恻,澈人心骨, 最易引起读者同情之泪;沈祖棻终身不离教育,因此词中饱含天下之忧。 73 若将丁宁视为最体现闺秀词传统的代表女词人,那沈祖棻则是在闺秀词传统 的基础上反映更宽阔的天下。 沈祖棻与同期一些女性豪放词最大的不同是,沈祖棻的词中有强烈的 自我意识。换言之,沈词中“我”的意识非常明确,并没有因为反映忧患之 心而忘了自身的感情抒怀。而这种感情抒怀,并非单单限于对国家局势的感 触,还包括不少个人的感慨,而二者似乎已经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与丁宁 不同,沈祖棻是从自我的角度放眼天下,眼界是宽阔的,即使书写自身之悲, 其悲也与国家山河息息相关。 如乙稿的〈尉迟杯〉,就是一首不以比兴寄托见胜,而直接抒发天下 之忧的词作: 〈尉迟杯〉 72 施议对〈江山·斜阳·飞燕——沈祖棻《涉江词》忧生忧世意识试解〉,载巩本 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79。另,沈祖棻在词中提及“燕”字多达 65 次,且往往都是些覆巢无凭、流离失所的燕子,显然与自己的流亡生活有 一定关系。 73 刘梦芙〈冷翠轩词话〉,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63。 80 医院被灾,余衣物尽毁于火。素秋、天白先后有绨袍之赠,赠此为谢。 归来晚。叹绣阁、一桁余香远。愁他薄雨微寒,闲了熏炉烟篆。脂痕酒 唾,曾惜取、京华旧尘染。怕银屏、一夕西风,便催秋夜刀剪。 遥寄蜀锦吴绵。初展拂、凄凉客意先暖。翠缕金针轻度处,尚仿佛、情 丝宛转。应留待、收京出峡,好珍重、诗书共笑卷。便吟笺、写遍相思, 莫教珠泪频点。 词序清楚交待写作背景,指出此词是答谢朋友的词。当时沈祖棻腹中 生瘤,到成都动手术,却不幸遭火患,只得客居唐圭璋之寓所,之后也得到 中央大学的朋友尉素秋和徐品玉赠服慰问。 74 据黄兆汉、林立分析,上阕借 空闺残香缭绕、熏炉闲置等描写,刻画出词人“年来奔走道途,历尽风雨, 致令旧衣尘染”,下阕则“申述谢意,谓友人所赠,如雪中送炭,物情而轻 重。” 75 由于此词为答谢友人绨袍之赠,因此沈祖棻刻意紧扣主题,句句不离 衣裳之意象。如“脂痕酒唾”,借吴文英词句“为洗尽、脂痕茸唾,净卷曲 尘”(〈莺啼序〉),借指衣服沾染胭脂和酒渍。又如“京华”句,显然化 用谢脁诗句“谁能久京洛,淄尘染素衣”(〈酬王晋安〉),上阕末句又暗 合杜甫诗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 再次紧贴衣裳主题。下阕亦有“蜀锦吴绵”、“翠缕金针”等衣物意象。 词中显然是以自身际遇为题材,表达的也是自身的感激之心,但是真 正的主旨却是抒发山河破碎之痛。下阕“应留待、收京出峡,好珍重、诗书 共笑卷”,化用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诗句,表达的是希望光复 74 75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3-25。 黄兆汉、林立主编《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页 247。 81 山河、何日能够“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期待,引得同样以忧患意识见称的汪 东评之“是何神力”。 76 沈祖棻接着继而写己, “便吟笺、写遍相思,莫教 珠泪频点”,将自己的珠泪融入其中,实把自身的悲伤与国家的感怀融在一 起。 〈喜迁莺〉 乱后渝州重逢寄庵、方湖两师、伯璠、素秋、淑娟、叔楠诸友,酒肆小集,感 赋。 重逢何世?剩深夜、秉烛翻疑梦寐。掩扇歌残,吹香酒酽,无奈旧狂难 理。听尽杜鹃秋雨,忍问乡关归计。曲阑外,甚斜阳依旧,江山如此。 扶醉。凝望久,寸水千岑,尽是伤心地。画毂追春,繁花酝梦,京国古 欢犹记。更愁谢堂双燕,忘了天涯芳字。正凄黯,又寒烟催暝,暮笳声 起。 甲稿的〈喜迁莺〉,应作于 1938 年左右,尽管词序中交代此乃重逢之 作,但词中却丝毫不见重逢应有的喜悦,反而诉说人在山河却破碎、犹如 “国破山河在”的感触,因此起句直接点出主题,无奈地问出“重逢何世” 的沉重之感。可以看出,尽管重逢在个人的层面上是好事,但沈祖棻却联想 起同一批人在不同的场景下的昔日好景,以致引发她在宏观层面上的忧思。 上阕第三 句,典出 唐 ·司空曙 诗句“乍 见 翻疑梦, 相悲各问 年 ”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讲述的沈祖棻与师友劫后重逢,尚疑是梦的辛 酸。“旧狂难理”,亦用晏几道词句“殷勤理旧狂” (〈阮郎归〉)之典, 76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5。 82 以“掩扇歌残,吹香酒酽”暗喻晏词的“绿杯红袖”,诉说即使 “沉醉”也 无法“换悲凉”的断肠。上阕末句则借用辛弃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摸鱼儿〉),再次以斜阳寄托国势颓败。 下阕以“谢堂双燕”化用刘禹锡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乌衣巷〉),强调词中的有所寄托。末句“暮笳声起”,以笳声 借指战事,以暮联系上阕的斜阳,可谓首尾呼应。词中的杜鹃、秋雨、斜阳、 江山,诉说了沉重的忧患意识,与词人过去在南京与故人“画毂追春,繁花 酝梦”的昔日好时光形成鲜明对比,更衬托出词人的悲凉心情。 此词上阕写与友人重逢叙话,下阕写词人个人感怀,全词笼罩着沉重 的愁绪。词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明国难的混乱、战火的肆横,却处处体现出词 人对国事的忧心与深愁。这种描写,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映入眼帘的皆是 身边之物,带着强烈的实在感,同时又被赋予词人的忧患意识,因此自我与 山河就紧密交织起来。这种以个人感慨寓寄山河破碎的书写,在沈祖棻的词 中不胜枚举。 第三节 反思“爱国词人”之定义 沈祖棻的词虽以闺阁为主要背景,但词人的眼界却放在天下的层面, 词中的忧患意识毋庸置疑,因此不少学者将其誉为“爱国词人”。笔者无意 否认沈祖棻的爱国情怀,但以“爱国词人”称之,或过于片面,只能反映出 《涉江词》的忧患意识,却难免忽略了整体的体现。 可以说,沈祖棻作为“爱国词人”的形象由两方面组成:其一,以词 中体现的忧患意识为根据;其二,后人的记载与评价的影响。前者已在前文 中交代,后者则尚可进一步分析。 如之前所述,自舒芜为《沈祖棻创作选集》作序以来,评论沈祖棻的 词难脱“爱国”二字。作为沈祖棻至亲的丈夫程千帆、外孙女张春晓,两人 是沈祖棻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学者,而两人不约而同地非常重视沈祖棻的爱国 83 形象,或希望借此提高沈词地位,让沈祖棻在当时偏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 的文学氛围中受到重视。 譬如,程千帆在缅怀亡妻的文中也屡屡将重点放在沈祖棻的爱国精神, 为其写小传时强调沈祖棻为祖国的奉献精神 77 ,并在《唐人七绝诗浅释》的 后记中有言:“祖棻是个热爱伟大的党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老知识分子。 这些遗稿,如能对学习祖国古典文学的人提供一点哪怕是非常微末的帮助, 她在九泉之下,也将感到安慰。可惜的是,她没有能够将她愿意而且可以贡 献给人民的东西全部贡献出来。” 78 这种极具感情渲染力的评语,附在文本 之中,确让沈祖棻的爱国形象更为巩固。 1.程千帆的笺注 学者对沈祖棻的批评,除了其词以外,其实亦受周边的主观性所影响, 其中最直接,也影响最大的是程千帆的笺注。早在 1997 年,金克木指出程千 帆的笺注颇能影响沈词的解读,认为《涉江词》最后一首词〈鹧鸪天·为人 题桃花画册〉中,对典故来源和背景用意的认识与否,都可得出不同的诠释。 他指出,自己揣摩是一种读法,有程千帆之笺又是一种读法,尽管后者扩大 视野,追索寓意,但前者不仅以诗为史、更体会诗情,且“不落言筌”。 79 程千帆是沈祖棻的丈夫,为《涉江词》作笺注,可说是最恰当的人选, 相信也是最了解沈词写作背景与动机的人,因此舒芜称程笺为“前无古人的 笺注”。 80 但是,程千帆是在 1992 年为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涉江诗词集》 作笺注,此时距离沈祖棻的主要创作期已近半个世纪。此外,沈祖棻在抗战、 内战与文革时期与程千帆多次分隔两地,想必难以尽知沈祖棻数百首词的创 作过程及其细节。 77 闲堂〈沈祖棻小传〉,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399。 程千帆〈唐人七绝诗浅释·后记〉,载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释》,页 276。 79 金克木〈似花还似非花·纪念诗人沈祖棻〉,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页 492-493。 80 舒芜〈前无古人的笺注〉,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23。 78 84 当然,沈祖棻与程千帆素有书信来往,而程千帆又是否还有其他笔记 或记录供他参考,则不得而知。不过,程千帆的笺注寻根究底并非沈祖棻所 写,可信度虽极高,却并非文本。凡做注释、诠释、笺注者,或多或少必受 到时代背景和主观思想的影响,程千帆亦不能例外。 李剑亮认为,程笺对词中所涉及的事情、典故颇为可信,但却难以解 释词人的创作本意。他指出,“对本事的笺注能解决作品的创作背景,即言 内之事,但难以完成对作品含义和意图的诠释,即言外之意。” 81 此说法非 常中肯,读者读到程笺的解说而了解沈词,但这份了解是根据程千帆而非沈 祖棻,尽管程千帆的诠释或是沈祖棻的原意,但反之亦然。 不难想象,程千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下作笺,对沈词的诠 释难免受其影响,这自然无可厚非。这种诠释未必不对,但在不同的读者眼 里,却可能有着不同的看法。譬如戊稿的〈鹧鸪天〉四首反映沈祖棻对内战 的感触,兹录其四: 〈鹧鸪天〉其四 关洛频年不解兵,西川枉自喜收京。霸图犹未分强弱,民命何由问死生。 新旧鬼,古今情。江流如泪也吞声。屈醒阮醉都无益,坐对河山阅废兴。 起句“关洛”,一般指关中和洛阳一带,或借指当时坐镇陕西延安的 共产党。“频年不解兵”出自唐·沈佺期一首以思妇为主题的〈杂诗〉,借 指共产党多年来始终有争霸黩武之心。第二句转而以西川借指四川重庆的国 民政府,用杜甫“复道收京邑”(〈收京〉)之典,感叹日军虽已投降,但 81 李剑亮〈诠释学视野中的《涉江词》程氏笺注〉,《浙江大学学报》,2010 年 8 月,页 34。 85 人民依旧民不聊生,一切都是枉然。后两句勾勒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矛盾白 热化,双方争斗一触即发,苦的却始终是百姓。 下阕再次引用杜甫诗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兵车行〉),谴责战 事对百姓带来的苦难,在承接上阕感慨之余,颇有古代现代同样无法摆脱战 事之后果的感慨。“屈醒阮醉”,一方面说屈原虽然极力为政,可惜却生不 逢时、怀才不遇,屡次遭流放在外,最后只能投江殉国;另一方面说阮籍身 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为政治重压而只能韬光养晦、委曲求全。二人都 是沈祖棻敬重的第一流诗人 82 ,但无论清醒入世的屈原还是醉酒出世的阮籍, 最终都无济于乱世,落得郁郁不得志的下场,衬托出沈祖棻的心灰意冷,最 后只能无奈地坐看山河废兴。 程千帆作笺,言 “此伤内战之终不可免也。由反对内战转而进行解放 战争,犹非祖棻当时所能解,故有英雄逐鹿、霸图未分之叹。” 83 其实沈祖 棻的词作意念很明确,她并未将其赋予政治意味,全词集中没有特别偏袒任 何一方,她始终是站在作为人民的立场,把焦点放在人民之苦。此词中的感 叹,纯粹就是对内战的痛心疾首与双方“霸图犹未分强弱,民命何由问死生” 的心灰意冷,词中重点未必放在内战的必然性。 舒芜认为程笺可分四大类,其一是对时事、政治、社会内容的注释; 其二是针对诗词内容透露两人夫妻生活的点滴(其中所提例子以《涉江诗》 为主);其三是为诗词中所提及的师友作小传;其四是记录师友的评语。 84 其中,第一类显然最重要,篇幅也最大。事实上,就沈祖棻的词作而言,程 千帆并未为大部分述说相思情愁的词作作笺或标出其写作背景,反而将大量 篇幅花在那些针对时事社会的词身上,以致《涉江词》的笺注给人的印象始 终以其忧患意识为主。 其中原因,显然因为沈祖棻使用比兴寄托的词作颇多,而这些词正是 最需要笺注的作品。但是无可否认的,程笺侧重沈祖棻的忧患意识,因此亦 影响读者的诠释,以致间接铸成沈祖棻“爱国词人”的形象。在看重民族主 82 沈祖棻〈致卢兆显书〉(1947),载沈祖棻著《微波辞(外二种)》,页 234。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11。 84 舒芜〈前无古人的笺注〉,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25-231。 83 86 义与爱国情绪的政治环境下,沈词自然更容易引起学者的关注,也更受重视。 事实上,即使没有特意渲染沈祖棻的爱国情怀,沈词的价值依旧是不言而喻 的。 小结 沈祖棻是爱国的,她的词中感怀国事、放眼天下,可说是抗战与内战 时期的写照,因此被人称之为“词史”。而她无论在私人书信抑或词学观的 实践上,都体现了高度的忧患意识,词风可说是雅正沉郁,反映了真实的史 实、注入了真实的感情。 汪东认为沈祖棻的词风“沉咽而多风”,这似乎可以视为沈祖棻整体 风格的最基本体现。沈祖棻的词多悲沉,哀挚而怆然,确有“沉咽”之态。 同时她的词又善用比兴手法,频频将时事社会写入词中,讽喻性质的词又比 比皆是,确如汪东所言而“多风”。 不过,沈祖棻的词中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词中“我”的形象鲜明。 因此,词写的是国破之悲,亦寄寓了自身之悲,两者交织难分。即使写相思 离别为题材的词,也常隐隐出现国家之慨,因此《涉江词》可说是全集贯彻 着忧患意识。 也正是这种忧患意识,让不少学者将其定义为一名“爱国词人”。笔 者认为,这种定义并非不正确,却有着严重的局限性。沈祖棻是爱国的,但 《涉江词》中有价值的并非只限于其具忧患意识的词作。此外,“爱国”一 词在定义上颇为混淆,因此笔者认为用“忧患意识”或更正确。 总而言之,沈祖棻以女性的观点看天下,词中有一己之忧,亦有天下 之忧。她的词中有忧患意识,有爱国精神,但若将其定义为一名“爱国词 人”,则不但忽略了她词的多面性,亦无形中限制其词的诠释。清末的秋瑾, 本身就写了不少婉约词,但是历来学者似乎将所有精力放在其豪放词中,造 就过于片面的诠释,亦掩没其作为女词人的复杂性。 87 这种情况在沈祖棻身上更为突出,只因沈祖棻感怀个人悲哀、诉说儿 女情愁的词作不但数量多,且写得好,艺术价值高。因此,如果因为过于注 重一个环节而忽略词人的其他成就,对词人的认识终难以全面。 88 第五章:闺中柔情的沈祖棻 第一节 沈祖棻的闺阁情怀 本文第二章中论述,若说古典女性词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闺秀,那古典 女性词可说是以闺秀词为主。这种现象在帝制瓦解、社会与时并进的民国时 期开始蜕变。于是,晚清与民国时期的女词人开始了新型的女性词,逐渐挣 脱闺秀词的窠臼,场景也渐渐离开闺阁。这些新一代的女词人,或把场景放 在壮丽山水,或在词中流露出异于深闺女子的丰富多重的情感,所作之词不 再能以闺秀词囊括。 与同时期的一些女词人不同,沈祖棻的词仍有着明显的闺秀渊源,词 中闺阁气息浓郁,也频繁出现闺秀词常见的思妇形象。同时,词中反复出现 “篆灰”、“新词”、“吟笺”等词,塑造闺中的才女形象,既非舞刀弄枪 的侠女,亦非游览异国山水的新一代女性,颇符合古典女性词中出现的女子 形象。 若以齐名的民国三名女词人——吕碧城、丁宁、沈祖棻——相比较, 则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吕碧城年岁最长,与秋瑾一样是生于晚清 的女词人,两人的词风都深刻地受到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萌芽之影响。 不过吕碧城与秋瑾不同,并不多做豪放而慷慨激昂的诗词,她的词作 不乏游览诸国的题材,颇为人称道。词人的眼界甚为开阔,着眼处不再是闺 阁中的狭隘空间,而是广阔的异国风光。尽管如此,吕碧城词中却依旧洋溢 着女性特征。黄兆汉、林立就指出,“碧城词虽以瑰奇超迈见称,终不乏女 子柔美情态”。 1 这种女性特征并非闺阁书写,而是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观看 1 黄兆汉、林立编《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页 132。 89 事物,在诠释过程中将原本以男性为主的诗词传统颠覆为女性的角度,因此 即使是写山水,也是女子刻画的山水。 2 丁宁则始终以闺秀词为蓝本,词中主题是闺秀词常见的“裁红刻翠, 写怨言情”,偶有豪放刚健之作,但属别调。施蛰存认为,丁宁的文采与赋 情之芳馨悱恻,较之其他民国女词人更胜一筹,“读其词者,岂能不悲其 遇”。 3 而丁宁也像古代不少女词人一样,所遇非人、身世凄凉,因此她的词 作颇有闺秀传统之风,多反映个人身世之哀怨悲戚,“最易下读者同情之 泪”。 4 丁宁虽比吕碧城年少 19 岁,其词作渊源却更为贴近中国古典女性词 传统,也比吕碧城更具体地受明清闺秀词影响。 沈祖棻似乎融会了吕碧城与丁宁之长,而创造了自己的风格。其一, 她和吕碧城一样算是“新女性”,且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确实响 应号召创作白话小说与新诗,词中虽没有像吕碧城那样游山玩水,却一样放 眼天下,境界开拓。另一方面,她亦如丁宁那般与明清闺秀词渊源甚深,在 题材上也有相当大的篇幅在书写闺中女子之相思与情怀。 不过,三名女词人其实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突破过去古典女性词的窠臼, 吕碧城在题材上纵横世界,丁宁虽传承闺秀传统,却在抒发自身之悲亦不忘 国家,因此施蛰存认为“抗日之战,成就一还轩矣”。 5 同时她也是五四之后 的女词人,所作的高亢之词,亦展示了其“有燕赵风”、英姿飒爽的一面, 较明清闺秀词中的别扭自叹更为自然爽朗。沈祖棻则比丁宁更彻底地贯彻着 忧患意识,人在闺阁,心却在天下。 2 吴盛青在博士论文有一节讨论吕碧城,她在文中对比汪精卫〈百字令〉与吕碧城 〈破阵乐〉,两者同样以瑞士雪山为题材,但汪精卫用传统男性词人的眼光 审 视 以 女 性 特 征 书 写 的 山 水 , 进 而 抒 发 相 当 程 度 的 性 欲 关 系 ( erotic relationships)。吕碧城虽也一样将山水比喻为女子,但所要表达的却是“写 蛮笺,传心契,惟吾与汝”那种心有灵犀的神交,由此可见男女词人的不同。 见 Wu Shengqing, “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 pp. 229-235. 3 施蛰存〈北山楼抄本·跋〉,载丁宁著《还轩词》(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5),页 139。 4 刘梦芙〈冷翠轩词话〉,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63。 5 施蛰存〈北山楼抄本·跋〉,载丁宁著《还轩词》,页 139。 90 1.突破闺阁 就如本文第三章所述,民国女词人突破“闺阁”的生活范畴,受五四 前后的女性意识熏陶,或直接进入大学读书、或进入社会工作,生活历练自 非古代闺秀所能比拟。沈祖棻正是一个具代表性的例子。与同时期的一些女 词人不同,她仍旧继承闺秀传统填词,却在生活经历和创作模式上冲出“闺 阁”的局限。 沈祖棻身于富裕的书香门第,可谓家学渊博,早年在私塾读书,之后 响应当时提倡女学的声浪,考入大学,成为少见的女性高级知识分子。进入 大学后,沈祖棻一方面师从汪东而得其“每谆谆以民族大义谆相诰谕” 6,另 一方面亦有机会大量接触当时随着日本侵华相应而生、富有民族情绪的词作。 这样的生活经历,实培育出她有别于闺秀传统的忧患意识,词人的着眼处不 再只是自身的情感反映,而是环抱天下的情怀。 抗战对沈祖棻词作的影响深远,施蛰存认为抗日战争成就了丁宁,其 实抗日战争也一样成就了沈祖棻。早在抗日战争未正式爆发之前,沈祖棻已 深受汪、吴二人所属的彊村派影响,讲究沉郁、寄托、心寄山河,因此才有 “有斜阳处有春愁”的寄托之语。日本侵华,让沈祖棻流离失所,更与新婚 丈夫被迫分隔两地。这种国家社会的动乱直接导致的相思别愁,再配合了沈 祖棻自身体质的孱弱多病,造就闺秀词中少有的宏阔背景与忧生忧世之态。 因此,就算没有抗日战争的洗礼,沈祖棻通过大学的求学,突破了以 家庭与私塾网络为主导的交往圈子,接触层面广阔,因此词风已经有着闺秀 词少有的沉郁。待她亲身经历抗战的百般磨练,乱世让她萌生无尽的感触, 也引起她无尽的愁绪,将其赋予词中,无论在题材还是感情渲染方面都较闺 秀词更为突出。寰古至今,或只有徐灿所抒发的情感与其相似,但是后者始 终是闺秀词,忧患意识含蓄而隐蔽,词中所体现的心胸眼界尚不及沈祖棻的 开拓。 6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95。 91 刘梦芙在评论丁宁时认为她“融个人身世之悲入社稷山河之慨” 7,其 实笔者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沈祖棻,或更为贴切。整体而言,丁宁的词是 放置在宏观社会背景下的个人身世,虽有家国感慨,却非主旨,因此更善于 催人泪下。反之沈祖棻,她在抒发国家之慨的同时亦抒发个人经历之悲,二 者全然相融,相比之下忧生忧世之心更为突出,因此汪东评之“身世家国之 恨打成一片。” 8 2.心怀闺阁 王力坚指出,清代词坛中人颇喜欢用“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等 词评价“闺词雄音”,并以此作为赞誉。 9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于清朝,近现代 词家亦沿用至今,如沈轶刘在评价清代女性词时,举徐灿和吕碧城为其中翘 楚,认为她们“特出颖异,无脂粉气而能抗高歌”。 10 舒芜在评价沈祖棻时, 认为“现代女词人的笔,已经不是只能蘸着香脂腻粉,写一些空虚平庸的少 女伤春。” 11 又如陈兼与评论陈翠娜的词“芬芳悱恻,无一点脂粉气。” 12 这些评语中,“脂粉气”、“闺阁气”不但代表了历来女词人的词风, 且具一定贬义。笔者并非认为所有女子都应该理所当然地具备“脂粉气”、 “闺阁气”,但若一名女词人词中有“脂粉气”、“闺阁气”,却也不该理 所当然地受到忽视。事实上,古代女子作词,本就应该有其独特之处,否则 就无法与男性词作区分。作为古代女词人中别具忧患意识的徐灿,词作就有 着浓浓的“闺阁气”,如《青玉案·春晓》,全词连用“玉楼”、“帘卷”、 “朱扉”、“罗袖动春”、“折得花枝”、“簪向宜春髻”、“收奁”、 “熏衣”、“娇泪”等意象,句句闺阁、字字脂粉,却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13 7 刘梦芙〈冷翠轩词话〉,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22。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1。 9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48。 10 沈轶刘〈繁霜榭词札〉,转引自刘梦芙编《二十世纪名家述评》,页 48。 11 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载《沈祖棻程千帆学记》,页 422。 12 陈兼与《读词枝语》,载刘梦芙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07。 13 徐灿〈青玉案·春晓〉:为君憔悴春能几,忘不了、东风意。燕子声高惊晓睡, 玉楼帘卷,朱扉环动,人在伤心地。 罗袖动春香不已,折得花枝倩谁寄。 8 92 因此笔者认为,古典女性词中的“脂粉气”不该成为评价一名女词人是否杰 出的格尺。 吕碧城就精确地指出,“兹就词章论,世多訾女子之作大抵裁红刻翠, 写怨言情,千篇一律,不脱闺人口吻者。予以为书写性情本应各如其分,唯 须推陈出新,不袭科臼,尤贵格律雋雅,情性真切即为佳作。” 14 显然,吕 碧城并不否定闺阁之作,只要有其独到之处,以雋雅、真性情为主,就是佳 作。这种词学观其实与沈祖棻主张的“雅正、沉郁、真感情”颇有相似之处。 吕碧城作为晚清民初的女词人,显然亲生经历女性意识的蜕变及所体 现的社会文化风气。她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若言语必系苍生,思想不离廊 庙,出于男子,且病矫柔,讵转于闺人,为得体乎?”她认为爱美是女性的 本性,因此“弃笄而弁以男装自豪者”所写的诗词,有失性情之真。 15 此说 或尚有值得斟酌之处——毕竟女性未必非阴柔爱美不可,亦可秉性英姿飒爽 ——但吕碧城此话却道出了女性词应该具备属于女性的独特一面,基本上肯 定了闺秀词的价值。 沈祖棻受到明清闺秀传统影响,词中的场景往往设在闺阁之中,词中 塑造的词人形象虽有别于过去闺秀传统的女子形象,却又可看出二者间的传 承关系。若以吕碧城的话语为据,则沈祖棻的真感情不单只在社稷,作为词 人的她亦抒发了山河感慨以外的情感。因此,沈祖棻就如历来的闺秀词人一 样,颇多相思言情、伤春别离之作。毕竟,词作为一种文体,本就是最好的 抒情管道,沈祖棻在言天下之志之余,也缘自身之情,二者合之,方为沈祖 棻的真性情、真感情。 沈祖棻曾在乙稿的〈水龙吟〉题序时表示:“与千帆共检行箧,得旧 日往返书简数百通。离乱经年,欢悰都尽,因将绮语,悉付摧烧。纪之以词 云尔。” 16 此词约作于 1941 年春末至端午节之间,原本聚少离多的沈祖棻和 徘徊簪向宜春髻,收奁未竟,熏衣欲换,蓦地垂娇泪。词载黄嫣梨撰《月痕 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页 69。 14 吕碧城〈女界近况杂谈〉,载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诗文笺注》,页 476。 15 吕碧城〈女界近况杂谈〉,页 476-477。 16 全词收录于附录(四)。另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1。 93 程千帆得以重逢,并且在一起收拾行箧时找到过去两人往返的百多封寄予相 思言情的书信,并将其烧毁。 黄兆汉、林立指出,沈祖棻有“文以载道”的倾向,此举“或有感于 国族危难,而自惭于此等‘无益于世’之辞”,认为涉及个人感情生活的表 达有伤风化,才会将旧时书信付诸一炬。 17 不过笔者认为,凭着沈祖棻对自 己词作的重视,如果寻得的是数百篇旧时言情之词,她即使不将它们全编入 《涉江词》,亦不至于将其烧毁,若干年后或会被程千帆收入《涉江词》外 集。 沈祖棻确实重视“文以载道”,词中的忧患意识不言而喻。但是,她 的词往往将个人情感与其忧患意识相互交融,时而以抒发忧患意识为重,时 而以抒发个人情感为重,但二者经常是并存的。此外,《涉江词》不乏类似 “绮语”的词作,如后文所引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锦瑟生尘〉、〈虞美 人·晚妆着意添螺黛〉等都是没有太多忧患意识的言情之作。因此,即便她 认为言情私函没有传世的价值而将其销毁,但她对待其词作的态度显然尚未 如此极端。 沈祖棻将旧函烧尽,或许亦抱有来日平安的期望。〈水龙吟〉一词的 下阕,词人对着“烟袅残丝,灰温剩火”茫然问道:“旧愁消未?”沈祖棻 似乎是借焚函的行为烧尽过去的悲欢离合、恩怨相思,方能从新开始。因此 末句中表示,从今以后只期待“平安一语”,倾诉了自己对夫妻二人能在乱 世中得以平安地一起生活的期望。 第二节 才女与思妇 抗日战争开始后,沈祖棻与程千帆逃到屯溪,结成夫妻,一起在安徽 中学执教。数月后却因南京沦陷、战火烧至,程千帆“督课有责,难以遽 行”,沈祖棻于是和学生四人先行离开逃亡安庆,再溯江西上,在长沙重逢, 17 黄兆汉,林立主编《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页 250-251。 94 并一起赴重庆。 18 这是新婚后两人第一次分离,虽然短暂,却为两人长年各 处一方的未来掀开序幕。 据程千帆论述,他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因为找不到教职工作,于是经 人推荐到四川的西康建设厅当科员。 19 这时候沈祖棻留在重庆,在贸易局任 职,时而教导局长的孩子补习,程千帆则在康定工作,两人相隔两地。 20 此 后三年中程千帆还役于西陲、乐山等地,沈祖棻间有相伴,但始终聚少离多。 以下是《涉江词》五稿所收录之词的创作背景资料,由此可看出抗战早期沈 祖棻辗转各地的状况: 《涉江词》 甲稿 乙稿 丙稿 丁稿 戊稿 收录词作年份 所作地点 1932 年春至 1940 年春 南京、苏州、屯溪、重庆、雅安 1940 年夏至 1942 年秋 成都、乐山 1942 年秋至 1945 年秋 成都 1945 年秋至 1946 年秋 成都 1946 年秋至 1949 年春 武昌、上海 表⑦:《涉江词》五稿的分布状况 词作数量 64 首 115 首 113 首 61 首 55 首 1940 年 2 月,程千帆到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教语文。同年 4 月,身 在雅州(今雅安)的沈祖棻因子宫瘤,需到成都动手术切割,养病期间不但 饱受日军空袭,且身体抱恙、屡次进出医院,程千帆又因工作不在身旁,可 说是辛苦至极,只能写词抒情,因此《涉江词》乙稿中收录了颇多言情相思 之作。 沈祖棻病愈后返回雅州,继而搬到乐山与程千帆相伴。1941 年秋,程 千帆经由刘永济介绍到迁至乐山的武汉大学任教,沈祖棻却因为武汉大学定 下的“夫妻两个人不能在一所学校教课”的规矩而没有成为武大的教职人 员。 21 也因为这个规矩,两人在 1942 年 8 月一起到成都的金陵大学任教,一 18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9。 程千帆口述、张伯伟整理〈劳生志略〉,载程千帆著《桑榆忆往》,页 17。 20 沈祖棻〈致孙望书之一〉(1938),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23。 21 程千帆口述、张伯伟整理〈劳生志略〉,载程千帆著《桑榆忆往》,页 18-19。 19 95 直到 1944 年发生大学贪污事件,才在上告后遭解聘。 22 在这期间,沈祖棻所 作之词主要收录于丙稿、丁稿之中。同年,沈祖棻受聘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 程千帆则在隔年回到武汉大学任教,抗战结束后随学校迁回武昌珞伽山。 1946 年 8 月,沈祖棻因病辞去教职工作,之后作为武大教职人员的家属一直 闲住着。两人仍时有短暂分开,因此词中不乏看到沈祖棻在词序中“寄千帆” 等字眼。 1946 年至 1949 年年间所作的词作,尽数收录于《涉江词》戊稿,此时 的沈祖棻定居武昌、上海。上海之作主要因为 1947 年沈祖棻在武昌剖腹产女 时遭庸医所误,留了一块纱布在腹中,因此在上海寻医疗病。抗战结束后, 程千帆驻留武汉大学任教,两人终于得以长期聚合。与此同时,沈祖棻又因 国事日趋让人心寒,因此戊稿的词作少了闺情、多了忧患,确实体现了汪东 所言的“多风”。 抗日战争之后,沈祖棻一直在武汉大学闲居,一直到 1952 年,才到苏 州的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5 年再到南京师范学院人执教。次年,因程千帆 要辞去武汉大学的中文系主任之位与她团聚,方得武汉大学的认同,让沈祖 棻回到武汉大学执教。隔年却爆发反右运动,程千帆被打成右派,接着又在 文革中饱受艰苦,长期与沈祖棻分别两地。在这期间,沈祖棻虽然未再填词, 却写了大量的旧体诗,反映的当时的情感,亦颇多相思主题的作品。文革结 束后,两人短暂相聚,岂料沈祖棻却飞来横祸,在武昌遇车祸身亡,让人不 胜唏嘘。 1.词人的才女形象 梁启超曾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表示,“古之号称才女者,则披 风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数卷,斯为至矣。”由此 可见,梁启超对才女形象的认知不外乎其善咏风花雪月的诗词造诣。他对才 女持有否定态度,主要因为他认为这种诗词造诣“本不能目之为学”,并认 22 沈祖棻亦作〈鹧鸪天〉四首讽咏此事,在本文第四章第一节有关联章词的论述有 所提及。 96 为“吾之所谓学者,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一举而获数善,未 见其于妇德之能为害也。” 23 梁启超对才女的评价,针对的似是明清时期的闺秀词人。其实,词作 为一种文体,若追根溯源本就围绕着风花雪月、伤春惜别为主题,而明清闺 秀词——抑或大部分古典女性词——也不例外。这种特色在梁启超的眼里或 者不带有任何实际意义,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绝非一无 是处。 沈祖棻是女词人,而她的词中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词人形象。这种 词人形象,有别于明清闺秀词中哀怨悱恻的闺中悲愁,亦有别于英姿飒爽的 愤慨不平。沈词的词人形象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才女,却不是梁启超口中只知 风花雪月的言情者,而是一个慧眼识尽天下之态而心怀感慨的才女。 如第四章所述,沈词中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象。这种自我意象,可从词 中的才女形象窥知一二。沈祖棻不断在词中描绘自己吟笺填词、谱曲抚弦的 情况,显然词中填词的才女,正是自己的化身。而词中的才女填词,或欲做 而罢、或苦无知音、或才竭弦断,往往带着丝丝无奈与愁绪,因此《涉江词》 中反复出现 “新词欲谱冰弦涩”、“素弦未弄先折”、“零谱断弦谁听”、 “赋情空费吟笺”等词句。 24 沈词较少对镜梳妆、懒起画眉的描写,词中的闺阁少了百无聊赖、哀 怨而近乎窒息的封闭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雅致的氛围,这是与闺秀词的一 大不同。如乙稿〈齐天乐〉有“古鼎供梅,金炉暖酒” 25,又如沈祖棻颇常使 用的 “篆香”意象。 所谓“篆香”,指的是唐宋时期做成篆文形状的盘香,秦观有“断尽 香炉小篆香”、李清照有“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之语。香料、熏香是闺 阁中常见的物品,李清照一句“瑞脑销金兽”,就是一个流传颇广的描写。 23 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页 44。 “新词欲谱冰弦涩”,出自甲稿之〈蝶恋花〉其四,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 页 9。“素弦未弄先折”,出自甲稿之〈浪淘沙慢〉,见《涉江诗词集》,页 20。“零谱断弦谁听”,出自乙稿之〈月华清·中秋〉,见《涉江诗词集》, 页 26。“赋情空费吟笺”,出自丙稿之〈高阳台〉,全词见第四章第一节。 25 “古鼎供梅,金炉暖酒”,出自乙稿之〈齐天乐〉,见《涉江诗词集》,页 27。 24 97 沈祖棻频频使用“篆香”的意象,一个“篆”字带出的文艺气息,显得极其 文雅。可是她词中的“篆”,往往已经烧成灰烬,如“心字空残宝篆灰”、 “心篆分明久化灰”、“香篆易成灰”等。 26 焚尽的篆香,不再只是闺阁的 实体描述,而是反映沈祖棻心境的意象。汪东所言之“灵襟绮思,都成灰 槁”,正是沈祖棻这种心境的最佳写照。 27 眼看着篆香成灰的沈祖棻,此时的心情其实与“新词欲谱冰弦涩”的 那种愁绪异曲同工。而这种愁绪,不是闺秀词中频频出现的哀怨、悱恻,而 是更为无奈的深沉、悲凉。这与沈祖棻的忧患意识有关,就如前章所述,沈 祖棻的忧患意识是贯穿全集的,而这种忧患意识所产生的愁绪,与重视个人 悲戚的闺秀词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在书写相思离别之主题,沈 祖棻词中的愁绪也多了一份沉重无奈,少了一份哀怨闲愁。 2.思夫思乡的思妇 沈词中的词人形象,是一名才女,亦是一名思妇。古人对思妇的描写 颇多,不但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在女词人的笔下也是常见的主题。独守空 闺、妆楼颙望,都是描绘思妇常常出现的意象。不过,沈词中的词人形象是 思妇,并非怨妇,更非弃妇,因此词中只有浓浓的愁绪,却非怨恨。 沈词中的思妇,主要体现了两种思念之情。就如之前所述,沈祖棻在 抗战时期与程千帆聚少离多,在战火中往往分隔两地。除了之前所提及的 《涉江词》乙稿之外,《涉江词》外集也可看到大量相思主题之作,所思者 正是词人的丈夫程千帆。恋爱相思是闺秀词最常见的题材之一,古典女词人 多有涉及,如李清照就写下不少怀念丈夫的作品,为人称道。 1940 年所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一首思念丈夫的相思之作, 汪东评其体现“漱玉遗韵”: 26 “心字空残宝篆灰”,出自乙稿〈鹧鸪天〉,见《涉江诗词集》,页 27。“心篆 分明久化灰”,出自乙稿〈鹧鸪天〉其三,见《涉江诗词集》,页 55。“香 篆易成灰”,出自丁稿〈临江仙〉,见《涉江诗词集》,页 92。 27 汪东〈涉江词序〉,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98 〈凤凰台上忆吹箫〉 岁暮寄千帆雅州 锦瑟生尘,蜡盘销泪,近来无分闲愁。渐袅残沉炷,懒挂帘钩。休问行 云别后,山共水、何处淹留?回文字,缄恩寄怨,雁也应羞。 悠悠。此情不尽,终日倩流波,洗梦江头。正一天烟雨,慵自凝眸。还 任春风偷换,将柳色、青上妆楼。余清事,商量苦吟,静待归舟。 程千帆为此词作笺时,交代了写作背景,言当时他在乐山技艺专科学 校执教,寒假的时候回雅州一趟,故有此寄。 28 此词并未体现沈词惯见的沉 咽,反而添了几分闲愁,亦没有太多的忧患意识,有的只是一个少妇的儿女 情怀与思念。 此词颇有刻意参照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痕迹,除 了同样用十一尤韵部,二者都以闺中相思为主题。沈词中上阕描绘出的闺阁, 从锦瑟到蜡盘、从袅香到帘钩,都是传统闺阁的意象。锦瑟因无人弹奏而生 尘,蜡炬燃尽而只剩下点点蜡泪,袅烟残香和随意放置的帘子,突出的都是 闺中女子的闲愁。这样的描写,确实有几分李清照“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的味道。这种因离别相思而慵懒闲 闷的思妇,是历来女性词中常见的形象。 不过作为思妇的沈祖棻与一般女性词的思妇有一丝不同,沈祖棻词中 的闺阁意象极为雅致,没有金碧辉煌的阔气,亦没有红被玉枕的缠绵,有的 只是一个不弄妆、能书善乐的才女形象。沈词中少有“金猊”、“金兽”、 28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8。 99 “宝奁”等名贵首饰或装饰品的描写,除了因为沈祖棻自抗战以后就算不上 富裕,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沈祖棻词中清雅的味道。 易安词下阕一句“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以王维的 《阳关三叠》之典诉说挽留丈夫的情谊。沈祖棻虽然和王维诗中一样有 “柳 色”,但词人更直接地化用王昌龄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并兼具几分柳永词句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的味道。将两首着重于相思的诗词融会贯通、夺胎换骨, 在塑造出思念丈夫、希望他早日归来之余,也刻画出清幽淡愁的意境。 李清照词中善用顶真,体现了李清照音律上的造诣。反观沈祖棻,她 用了直叙的手法抒情,营造的气氛与李清照却又些微不同。这种不同,可具 体体现在两者下阕的起句。李清照一句“休休”,说尽了“终日凝眸”的重 重愁绪,欲说还休。沈祖棻的一句“悠悠”,体现的却是“慵自凝眸”的清 愁与期待,最后以“静待归舟”结束。 沈祖棻的词中豁然之辞不多,此词显得颇为“窈然以舒”,或因为这 次与程千帆的别离仅属短暂分开,终有归期,因此词中期待多于愁绪。无论 如何,此词虽可看出易安词的影响,但却表达异于易安的独特味道,让人读 来即可会心一笑,亦可耳目一新,又不禁感动于沈祖棻的真挚感情,确有独 到之处。 除了〈凤凰台上忆吹箫〉,沈祖棻在甲稿〈浣溪沙〉四首中也写尽了 闺中思妇的相思之情。程千帆为此联章词作笺时指出,当时他在西康省建设 厅做小吏,常常往返康定重庆之间,“故祖棻有此念远之作。” 29 联章词出 现“帘幕”、“轻衾”、“小枕”、“重帷”、“银屏”、“镜鸾”、“庭 院”、“卷帘”等闺阁意象,所表达的也是思念丈夫而引起的愁绪。如〈浣 溪沙〉其二中“零星往事耐思量”是词人回忆往事的惆怅,又如〈浣溪沙〉 其三中“不分流离还远别,却因辛苦备相关”,诉说了词人因为与丈夫分隔 两地的辛酸与思念。 29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3。 100 乙稿的〈虞美人〉,虽然没有笺注或词序说明,却字字透露词人的思 妇情怀,兹录于下: 〈虞美人〉 晚妆着意添螺黛,自结同心带。欲将双泪落君前,更恐相看不记旧时欢。 新声涩尽鸾弦柱,莫把相思谱。熏炉重暖爇余香,犹有昨宵残梦绕回廊。 上阕的词人对镜画眉、自制同心结,尽显女儿家之神态。起句的“着 意”一词,用得极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为心上人刻意打扮,却又满心 忐忑不安的少妇形象。词中颇有久别重逢之味,或作于 1940 年沈祖棻在成都 动完手术后久病初愈,期待与远在乐山执教的程千帆相聚前后。“欲将”句 典出唐·张祜的宫怨诗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词 人假设自己见到丈夫后会忍不住落泪,同时又因久别重逢而萌生“此情是否 依旧”的丝丝忧虑,直接地体现出词人惶惶的心情。 下阕的场景依旧在闺阁中,词人因满腔思念,所奏之音尽是相思,却 又因心情忐忑,而萌生涩尽新声、诉情无奈之感。末两句借“余香”引起 “残梦”的萦绕,二者在字面与字义上相呼应,一个“残”再次突出词人惆 怅不安的心情。全词勾勒出一个少妇期待见到丈夫的忐忑心情,却不见窘迫 焦急,始终保持着闺秀般的端庄怡然,在淡淡的愁绪中又真情流露,与其感 怀国事之作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沈词中思妇形象的另一种思绪,则不同于传统的“思妇”形象,几乎 无关儿女情愁,所重视的是对江南旧地、昔日好景的思念。据笔者统计, “江南”的字眼,在《涉江词》中出现 50 次,除了甲稿前篇作于南京、苏州 之作,其余多是表达“忆江南”的情怀。 101 沈祖棻是江南人,出生苏州,又长期在南京就读,童年和锦瑟年华都 在这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秀之乡度过,可说是她一 生中最向往的地方。可是由于日战的关系,沈祖棻自 1937 年逃离南京至 1949 年辍笔不复填词,十余年来始终驻足蜀中,仅仅几次回去探亲,却未能长久, 因此“忆江南”可说是沈词的重要主题之一。 用沈祖棻的话概括之,这种“忆江南”情绪可具体地体现在“每一忆 及夫妇之爱,师长之恩,朋友之好,则心伤肠断耳。” 30 当然,这种思念除 了体现沈祖棻对美好回忆的憧憬,亦可视为一种怀念山河破碎前的美景的感 情寄托。因此,“忆江南”其实在一定的程度上糅合了沈祖棻的忧患意识, 表层是体现沈祖棻对昔日好景的怀念,里层是沈祖棻对现况时局的今昔对比 与痛心疾首。因此,沈词中频频出现 “梦中不识江南路”、“断肠却恨江南 远”、“犹记江南旧时”等词句。 31 如乙稿的〈鹧鸪天〉,就是“忆江南”主题的词作之一: 〈鹧鸪天〉 再病新愈,白匋、石斋雨夕邀饮,漫拈此调。 乍拂尘鸾试晚妆,钿车路转趁垂杨。当筵酒盏欺新病,开箧罗衣歇旧香。 花市散,角声长。锦城丝管久凄凉。一川烟草黄梅雨,不是江南更断肠。 词作作于 1940 年,当时沈祖棻刚割治腹中之瘤,在成都养病,与友人 吴征铸(字白匋)和高文(字石斋)唱酬之作。两人都是金陵大学中文系毕 30 31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3。 “梦中不识江南路”,出自乙稿〈蝶恋花〉,见《涉江诗词集》,页 22。“断肠 却恨江南远”,出自乙稿〈琐窗寒〉,见《涉江诗词集》,页 31。“犹记江 南旧时”,出自丙稿〈过秦楼〉,见《涉江诗词集》,页 83。 102 业的,是沈祖棻的大学同学。因此,沈祖棻与他们相聚时,“忆江南”的情 绪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词中上阕的闺阁气浓郁,起句颇有冯延巳 “拂镜尘鸾舞”(〈虞美 人·玉钩弯柱调鹦鹉〉)的味道,前三句交待词人对镜梳妆、上车赴宴,并 与友人于病中把酒的写作背景。沈祖棻词中频频出现“酒”字,共出现 102 次,这显然是受到古典诗词的把酒传统影响,增添了沈词的文人气息。“开 箧罗衣歇旧香”,化用蔡伸〈菩萨蛮〉之句“罗衣裛旧香”,所表达的依旧 是那种回忆过去的些微惆怅,也暗喻蔡伸此词首二句“当时携手今千里,可 堪重到相逢地”的思念之情。 下阕则直接将上阕的淡愁深化,战乱的角声取代熙熙攘攘、繁华愉快 的花市,也取代了温文雅致的丝管声。全词并未直接说到当时动荡的局面, 却以一“角声”,带出了战争的危机感。角声一起,丝管不复存,暗喻着日 军侵华的事实,表现了沈祖棻一贯的忧患意识,却又不刻意雕琢,可谓不露 痕迹。 “一川烟草黄梅雨”,显然化用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词句。黄梅雨是江南一带春末夏 初的雨季,贺铸以绵绵不绝的黄梅雨述说愁绪,在沈祖棻的词中得到更进一 步的渲染。最后沈祖棻“不是江南更断肠”,直抒“忆江南”的情感。这种 情怀,并非只是江南这个地方,而是借江南回忆昔日好景,并以美好的江南 寓寄完璧的山河。词中表面虽说闲愁思念,实际上却体现出更为深沉的悲痛。 因此,回忆江南、甚至回到江南,都是沈祖棻希望祖国山河能够恢复 旧日好景的期望。到了后期,沈词中反而出现回不去江南、回到江南却断肠 的沉痛词句,如“江南重到,此情偏苦”、“一棹江南,几度期难准” 、 “重到江南何味”等。 32 仿佛词人因为时局的黑暗而心灰意冷,借此表达出 山河无法修复的那份无奈与弥哀。 32 “江南重到,此情偏苦”,出自丁稿〈过秦楼〉,见《涉江诗词集》,页 85。 “一棹江南,几度期难准” 出自丁稿〈喜迁莺〉,见《涉江诗词集》,页 92。 “重到江南何味”,出自戊稿〈齐天乐〉,见《涉江诗词集》,页 101。 103 第三节 病妇与病国 沈祖棻一生体弱多病,饱受疾病缠身,多年来似乎从未间断过。如此 的虚弱的体格,亦直接影响了她的词风。词集中多次出现“病”、“药”等 字眼,病妇形象的书写实际上渲染并强化了原本已经沉咽弥悲的词风。而这 种病妇形象,除了抒发沈祖棻对自身病体的无奈悲伤,同时也是一个媒介, 引出沈祖棻更大层面的其他愁绪。 从张春晓收集的沈祖棻书信集《书札拾零》中可以看出,沈祖棻多年 来饱受疾病缠身,自抗战开始就不停地生病。早在 1938 年,沈祖棻写给孙望 的信中就提及,“身体的疲病使我精神困乏”,并多次提及自己身体日趋衰 弱,“人也日趋消瘦,瘦到平生所未有过的瘦”。 33 1939 年,沈祖棻在巴县 界石场边疆学校教书,却患上慢性膀胱炎,久治不愈,于是在暑假之后决定 离职到雅安养病。 34 1940 年对沈祖棻而言可谓多灾之年。备受膀胱炎反复折腾的她,在病 情稍为好转之际却又发现自己患有子宫瘤,由于为时已久,不易治疗,只能 动手术。 35 当时沈祖棻致函汪东、汪辟疆时就提及,她的身体因为贫血而非 常虚弱,虽然手术后“或不致即死,但恐至病革时,又未能握管”,可见她 当时忐忑的心境。 36 所幸,沈祖棻手术成功,且依旧能够“握管”,在《涉江词》乙稿的 词作中,就记载了她入院、久病初愈、二度入院、再初愈的 7 首词作。 37 如 此反复的煎熬,让沈祖棻的体质更加虚弱。1945 年致刘永济之信有言,“棻 33 沈祖棻〈致孙望书之一〉(1938),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22-223。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1。 35 据程千帆记述,子宫瘤是在动手术时方知是卵巢瘤,终无须将子宫完全割除,不 幸中之大幸,以致沈祖棻在 1947 年 38 岁时终于生下唯一女儿程丽则。见程 千帆笺注,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微波辞(外 二种)》,页 211。 36 沈祖棻〈上汪方湖、汪寄庵先生书〉(1940),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3。 37 七首词分别为:〈宴清都·未了伤心语〉、〈蝶恋花·珠箔飘灯人又去〉、〈扫 花游·药炉乍歇〉、〈过秦楼·别院飞花〉、〈鹧鸪天·乍拂尘鸾试晚妆〉、 〈喜迁莺·银屏初遇〉和〈尉迟杯·归来晚〉。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 页 22-25。 34 104 至蓉以后, 体质日弱 ,入夏以还,困顿益甚,虽晏居言笑,亦感精神不 支”。 38 1946 年致函学生时又言,“棻自来沪后,以环境不宜,生活改变, 心绪恶劣,遂致旧恙复发,日益增剧,腰痛尤甚,浸至不能起坐及行动。经 医生诊断,主要仍在本原亏损……只有耐心调养。” 39 又云, “近来头昏梦 扰日甚,虽本非病而竟致病。” 40 沈祖棻的另一次大劫,是在 1947 年生下唯一女儿的时候。当时沈祖棻 以高龄产妇之身剖腹产女,却遭庸医所误,让原本已经体弱多病的沈祖棻更 是雪上加霜。 41 至此以后的沈祖棻,小病大病、旧恙新患接踵而来,一直到 七十年代始终未间断过,以致 1957 年沈祖棻致函孙望夫妇时大有感慨:“三 天两头时有小病,或发旧疾,或添新病(如胃病),或受感冒,遂致大好光 阴反在痛苦中虚掷,为可惜耳。” 42 1.词人的病妇形象 沈词中的词人形象,除了才气、思绪之外,更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 一面,那就是其频繁出现的“病中之态”。若说“吟笺”、“篆灰”体现了 词人的才女形象,那词集中出现的“病”与“药”等字眼,更渲染了词人身 体的孱弱。而身体的病态,又与心灵的悲凄、心灰相结合,进一步渲染沉痛 而抑郁的氛围。 据笔者统计,《涉江词》共出现 34 次“药”字,其中最频繁出现的组 词为“药盏”(9 次)和“药炉”(6 次)。此外,“病”字也出现了 85 次, 可见沈祖棻确实将自己实际的病痛写入词中。如此着力而频繁地刻画携病而 居、与药为伴的病妇形象,实际上颠覆了男性文人笔下构造的“病美人”形 象,着重于自身情感与抒写,除了沈祖棻以外似乎并不多见。 38 沈祖棻〈上刘弘度先生书〉(1945),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19。 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一〉(1946),载《微波辞(外二 种)》,页 228。 40 沈祖棻〈致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书之二〉(1946),载《微波辞(外二 种)》,页 231。 41 本文第二章第三节已阐述此事。 42 沈祖棻〈致孙望、霍焕明书〉(1957),载《微波辞(外二种)》,页 226。 39 105 词中出现的“药盏”、“药炉”、“药碗”,虽然单独出现并无明显 的闺阁气息,但是在沈祖棻的描写下,却又往往与熏香、罗衾、锦瑟、小园、 茶灶等闺中之物联系起来,不露痕迹地融入闺阁之中。与“篆香成灰”的意 象一样,沈祖棻的“药炉”频频与“烟”联系在一起,在字面上容易让人联 想起词人当下的迷茫与愁绪。 沈祖棻刻意塑造病妇形象,有两层意义。其一,就如之前所述,沈祖 棻多年确实是病恙缠身,词既然是书写词人当下情感与感触的载体,自然也 反映了词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与愤恨。如丁稿的〈浣溪沙〉十首中,除 了抒发返乡的期待之外,“病”可说是联章词的共同意象,除了〈浣溪沙〉 其四之外,其余 9 首词都出现“病”或“药”的字眼。 梁珊珊指出,此联章词收录于丁稿,应写于 1945 年战后至 1946 年秋 之间,当时程千帆刚接到武大聘书,即将离蜀赴汉,沈祖棻因为自己去向未 明而忐忑不安,因此写下此联章词。 43 其实程千帆早在沈祖棻写下此联章词 数月前就已到武大执教,程千帆为丙稿的〈丁香结〉作笺时有所记载。 44 当 时武汉大学因战乱而迁至四川乐山,一直到 1946 年 10 月才迁回武昌珞珈山 旧址,而〈浣溪沙〉十首应作于 1945 年末至 1946 年初之间。 45 梁珊珊也认为,此联章词主要表达词人的国愁家愁,“融客情、病怀、 思归、忧国等感情为一体。” 46 程千帆未曾为此联章词作笺,因此沈祖棻的 写作动机并不明确,不过单从词作看来,笔者认为词的旨意虽然不无忧患, 但主要表达的是自己病中之慨与思乡之情,其中不乏小女儿心态。 〈浣溪沙〉其一 43 梁珊珊〈沈祖棻《浣溪沙》联章词浅析〉,页 112。 〈丁香结〉笺曰:“时抗战胜利在即,余方谋出峡,适刘弘度丈召余重教武汉大 学,余诺之。而祖棻多病,故赋此相留也。”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 页 84。 45 丁稿〈喜迁莺〉的词序有言,词作于丙戌春(1946 年),而〈浣溪沙〉十首应作 于〈喜迁莺〉之前。 46 梁珊珊〈沈祖棻《浣溪沙》联章词浅析〉,页 112。 44 106 院静廊深日影斜,阴阴庭树欲栖鸦。金炉兽炭晚频加。 旧梦难忘心似絮,新书乍展眼生花。茶烟药裹送年华。 起句中交代背景,写的是类似闺阁的封闭空间,不过渲染的不是窒息 式的闺怨情感,而是一种寂静的氛围。第二句用晏几道的“去时庭树欲栖鸦” (〈阮郎归〉)之典,词中从下午的“日影斜”至晚上的“欲栖鸦”,寥寥 几句勾勒出时间的流逝。第三句并不直接写寒夜,而以频添“金炉”里的 “兽炭”以取暖间接书写,更渲染了清冷寂寥之感。 下阕直接抒情,表达出心乱如絮、时间流逝的闺情。新书在前,原本 是让爱书之人开怀之事,可是词人一展书卷就“眼生花”。这样的情绪,颇 有几分闺中女子百般聊赖的情绪。末句点出主题,一句“茶烟药裹送年华”, 刻画出病妇的形象,也表现出词人在病中年华逝去的感慨,与上阕的转念间 时光已流逝的描写首尾呼应。 沈祖棻曾有言,“张惠言要求温飞卿的,温飞卿自己没有意识到;而 我倒的确是按照张惠言那样的要求,就是以男女之情来写对于祖国和人民的 爱。” 47 不过,沈祖棻到底有没有真的如此刻意地为每一首词赋予寄托之感, 则大为存疑。 以此词为例,若要将此词说为有所寄托,指“旧梦”等词寓寄完璧山 河的希望,虽然不为过,但若将这种寄托之说过于夸大,则又难免生硬,颇 有断章取义之嫌。沈祖棻自己就曾针对寄托说指出,若因为感到词中有几句 是有所寄托,就扩大地将全词逐字逐句加以比附,就会“陷于穿凿附会而不 能自拔”。 48 笔者认为,此词所表达的主要感情并非忧患意识,即使词中有 忧患之意,也只是其中的构成部分,并非主要感慨。此词所抒发的是一种独 47 48 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页 95。 沈祖棻〈清代词论家的比兴说〉,载沈祖棻著《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页 319。 107 属女儿家、对年华之流逝的敏感。备受病魔煎熬的沈祖棻,对此感触可谓更 为深刻。 〈浣溪沙〉其二则明确带有忧患意识,起句“枉说收京换汉旗,江南 返棹尚迟迟”,直接联系抗战胜利,自己却迟迟无法返乡的感慨。 49 这种忧 患意识始终从词人的角度出发,成为一种背景,而非主要抒发对象,词中主 要体现的是渴望回家的心态,反而与其他借“忆江南”情怀来抒发忧患意识 的词作在本质上不同。词中在末句“日长病枕费沉思”再次将焦点放回词人 的病妇形象。 沈祖棻一般上较少使用传统闺秀词中常见的对镜梳妆之意象,但〈浣 溪沙〉其三却带着强烈的胭粉气,词中有若干诸如照镜、画眉、胭脂、晚妆 的意象,所表达的也是闺秀词中常见的聊赖无力。不过沈祖棻在词中也不忘 国事,起句“十载青春付乱离,倦游人尚滞天涯”,就交代了自己聊赖心境 的缘由是因为十载的战乱与无法返乡的感慨。下阕“残绿愁蛾羞石黛,淡黄 病颊费胭脂”,词中的“病”只是交代自己憔悴而不胜弄妆的表现手法。 〈浣溪沙〉其四继续“忆江南”的主题,词中并无病态的描写,只是 借着苏州名胜如虎丘、横塘等,表达“升平还负故园春”的感慨,可以说是 之前两首词中抒发无法返乡之慨的延续。〈浣溪沙〉其五延续这种思乡情绪, 由闺阁中多愁的病妇感慨“江楼何日得重遇”。 〈浣溪沙〉其六 荩箧尘封久倦开,寒衣检点怯重裁。铜铺长日掩青苔。 神爽偶因新睡足,病瘥还喜故人来。经年止酒一衔杯。 49 〈浣溪沙〉十首全词可见附录(四)。 108 沈词一般沉郁而弥哀,此词却有些不同。上阕说的是长久未动的荩箧、 不再合身的寒衣、长满青苔的铜铺,暗示词人久病后无力打理生活起居的情 况。第二句呼应第一首〈浣溪沙〉中提及的寒冷天气,又似乎暗指沈祖棻因 为久病而变得更为瘦弱,以致冬衣恐需重新裁作。第三句有几分姜夔“露湿 铜铺,苔侵石井”(〈齐天乐〉)的味道,但所营造的氛围或更为萧瑟,却 又较少哀苦。 下阕笔锋一转,一扫不快,直抒难得的爽朗欣喜情怀。不过沈祖棻用 字极巧,一个“偶”字,却又暗示病瘁无力才是沈祖棻的常态。偶然的喜悦 配合故人的来访,词人大有精神一振的感觉。末句指沈祖棻因为带病在身而 多年不沾酒,却又因为重遇故人而再次“衔杯”。沈祖棻善饮酒,虽然未必 有如陶渊明般“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止酒〉),但她学生时代常 在拜访吴梅时与他小酌几杯 50 ,而《涉江词》中也频频出现把酒、饮酒的意 象。因此,词中 “经年止酒”,再次委婉地表达沈祖棻久病不愈的凄凉。 此词表面上表达出故人到访、久病初愈的喜悦,风格较为豁然轻快, 但实际上却句句渲染沈祖棻的病妇形象,不带痕迹地诉说沈祖棻对自己病体 的感叹,颇具巧思。将此词放在联章词中,又不难发现沈祖棻的“病瘥”只 是一个暂时性的假象,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效果。 〈浣溪沙〉其七果然笔锋再转,偶然的爽朗稍纵即逝,词人再次跌入 精神欠佳的病态,“伏案闲行两不支”,即使师长到访她也“怕论诗”,最 后只能“卷书欹枕惜芳时”。下阕再次重申“久病不愈”与“忆江南”的主 题。〈浣溪沙〉其八不但描写清冷的场景,词调也较为清冷,体现了词人当 下孤寂茫然的情感,颇有相思的味道,最终有感“苦吟偏与病相妨”。 〈浣溪沙〉其九延续了清冷的氛围,上阕的“冷梅”、“幽阶”、 “漙露”、“啼螀”、“重墙”,从闺阁到院子墙内,雅致中带着丝丝凄寒。 下阕直抒情怀,诉说多病的词人因为寒冷而无法安眠,长夜漫漫,唯一能够 “避愁”的方式就是“相忘”。此词颇有闺秀词的味道,亦无多少忧患意识, 诉说的纯粹就是一种女儿家的心境。 50 吴梅著《吴梅全集·日记卷》下册,页 513。 109 〈浣溪沙〉其十 寂寂重帘下玉钩,蠹编尘砚已全收。熏笼药盏小茶瓯。 载酒人来休问字,扶鬟客久怯登楼。相期病起作春游。 最后一首〈浣溪沙〉营造出沉沉的寥寂,颇有槁木死灰之感。起句叠 字“寂寂”,在“重”的衬托下显得更为沉重。沈祖棻是才女,但词中的她 却无心填词,书籍生蠹、砚台染尘,且都以收了起来。当沈祖棻连作为自己 身份的词人都不是,那她似乎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也惟有药盏作伴。第三 句平铺直叙地罗列出三个闺中常见的物品,却在平淡的字句语调中带着丝丝 无奈与心灰,让人感同身受。 下阕起句借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表达自己对教学、问学再也无法提 起兴致,呼应了上阕收起旧书砚台的心境。 51 宋·陆游有“流年又如此,随 处怯登楼”(〈急雨遽凉〉)、“江山重复怯登楼”(〈北窗哦诗因赋〉), 其忧患意识不言而喻。但沈祖棻“怯登楼”志不在忧世,更多的是宋·管鉴 的“似是天怜为客久,报我春归消息”(〈念奴娇〉),诉说的是客居蜀地 已久的无奈以及渴望返乡的期待。末句再次点出病愈与返乡的双重期望。 沈祖棻被称为“爱国词人”,但是《涉江词》中也并非篇篇忧患、字 字爱国。笔者认为,此联章词并非以反映国事、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为主, 而是以自身的思念与病体为中心。尽管沈祖棻希望返乡的情绪与战火的连绵 关系密切,但是词中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只是辅佐、背景,而非联章词的主旨。 可以说,此联章词不同于第四章所提及、从自身情感引发宏观背景之慨,以 51 “载酒问字”,谓勤奋好学。典出《汉书·扬雄传下》:“刘棻尝从雄学作奇 字……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 酒肴从游学。” 110 忧患意识出发的词作(如〈尉迟杯〉、游仙词〈浣溪沙〉十首等),亦不同 于下文所提及的〈过秦楼〉、〈水龙吟〉,反而更像李清照、丁宁那般,在 宏观背景下抒写自身的感触。 2.借病喻事 沈词的病妇形象还有深一层意义,那就是词人之志并非在于反映自己 的病中之态,而是把这种病痛作为一种媒介,通过自身的病痛表达出自己淤 积于心的愁绪。因此,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不单只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感触, 而是通过这种感触联系其他的愁绪,借此抒情。 其中一个最为独特的联系,就是以自身之病为佐,借此寓寄山河之病 的词作。如乙稿的〈过秦楼〉,实际上也是以闺中病妇反映山河破碎的佳 作。 52 词作于 1940 年 6 月,是记载沈祖棻因切除腹中瘤而备受病魔折腾的 7 首词之一。词中上阕主要围绕词人本身的病情,自谓“谁念未褪香瘢,重试 并刀,素绡轻卸”,交待自己旧疤未愈,却再一次面临手术刀的痛苦经历, 汪东认为其“叙事细腻熨贴,是词境最难处。” 53 下阕转而流露出其忧患意 识,一方面自谓“病怯登楼”,一方面又以“哀角”婉约地联系战火,带出 因为夜夜担忧日军空袭而萌生的对良夜月色的期望。 54 末句“又是黄昏近 也”,再次借斜阳的寓意痛心感叹国势衰败。 又如戊稿的〈水龙吟〉,是《涉江词》五稿中所录的最后一首词,亦 带着病妇看病国的情绪: 〈水龙吟〉 52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3。 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3。 54 程千帆笺注,见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24。 53 111 丁亥之冬,余在武昌分娩,庸医陈某误诊为难产,劝令剖腹取胎;乃奏刀之际, 复遗手术巾一方于余腹中,遂致卧疾经年,迄今不愈。淹缠岁月,黮暗河山, 聊赋此篇,以申幽愤。己丑二月,记于沪滨。 十年留命兵间,画楼却作离魂地。冤凝碧血,瘢萦红缕,经秋憔悴。历 劫刀圭,牵情襁褓,艰难一死。叹中兴不见,藐孤谁托?知多少,凄凉 意。 争信馀生至此,楚云深、问天无计。伤时倦侣,啼饥娇女,共挥酸泪。 寄旅难归,家乡作客,悲辛人事。对茫茫来日,飘零药裹,病何时起? 词序交待写作动机,述说 1947 年沈祖棻剖腹产女却遭庸医所害之事。 不过词人的思绪却并未停留在自身的悲痛遭遇,亦不旨在抒发自己遭人所害 的不平与悲愤,而是放眼天下,将自身之病与国家之病连成一体,借自己的 病体抒发对山河的感慨,读起来大气而怆然。 上阕交待词人十年抗日、劫后余生的感慨,虽然在十年的兵戈铁马中 得以幸存,但昔日好景已经成为“离魂地”,山河满目疮痍。下句笔锋一转, 从破碎山河转而书写自身遭遇,“历劫刀圭,牵情襁褓,艰难一死”,交代 词人因剖腹产女而险些丢命的经历。这种个人的九死一生,与抗战中的血流 成河、白骨露野的惨状遥遥呼应,在相辅下显得更为悲戚。 词人接着将病妇与病国进一步联系,感叹国家至今未能复兴,她历经 艰难所产的女儿在如此山河中又如何让她放心?这种感情,融合了对自身遭 遇与国家黯暗前景,实是说不出、道不明的凄凉。 下阕的沉痛更甚,望不见乱世的尽头,添加了心灰意冷的味道,以致 词人一家三口也只能“共挥酸泪”。此词是沈祖棻在上海所作,作为江南人 112 的沈祖棻也算回到家乡,可是这时的她体现的不是回家的感动,而是“家乡 作客”的陌生感与违和感。因此,沈祖棻在此词体现的已经不是前作中“忆 江南”、“有家归不得”的情绪,而是整个家乡已经因为山河破碎而面目全 非,再也找不回来的痛心。 这种沉痛的悲伤与无奈,从“有家归不得”的悲痛,蜕变为“连家也 没有”的悲恸。对于尚在病中、与药为伴的沈祖棻,身心的摧残可想而知。 词人最后一句“病何时起”,针对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痛问国家的 病何时能够愈合。词人的忧患意识与心灵的悲恸实是密不可分。 小结 整体而言,沈祖棻的词中贯彻着忧患意识,但沈词除了忧患意识以外, 尚有其他值得关注之处。事实上,沈祖棻的词闺阁气息浓郁,而这种闺阁气, 往往与其忧患意识相辅相成,甚至融为一体;即使是爱国的情绪,也能够以 闺阁为背景、以闺中情绪过滤而成,因此沈祖棻的愁绪是多重的。 沈祖棻在过去的闺秀词传统上沿袭了一定的写作形式与惯用意象,同 时也不讳言情之作,让其词有着浓郁的闺阁味,并充分地体现出作为一名女 词人的特色。另一方面,词中的沈祖棻身在闺阁,却心怀天下,因此词中又 有着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种辽阔的心胸与眼界并非过去闺秀词中所常见 的。 就如前一章所述,沈词中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主要体现在词中所 塑造的词人形象。笔者认为,清雅的“才女”、思夫思乡的“思妇”与孱弱 多病的“病妇”,分别代表词中“我”的三种特征。因此,《涉江词》的词 人形象是结合才情、思绪与病体的综合品,与其他女词人的词人形象甚为不 同,颇有独到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才女”、“思妇”和“病妇”,都是词人形象 的一面,三者密不可分,并非独立存在。因此,词中往往会出现综合两方面 以上的词句,如“药盏经年愁渐惯,吟笺遣病骨同销”,就同时体现词人 113 “病妇”与“才女”的特征,而词作本身又表露思乡之情,可视为“思妇” 的特征。 55 《涉江词》的词人形象是柔情而女性化的,并且带有或多或少的闺阁 气,但是这并不妨碍词人抒发其忧生忧世的情怀。闺中的沈祖棻,写言情相 思自是迎刃而解,若写忧国忧民、山河破碎的词作,亦丝毫不逊色。作为才 女的沈祖棻,往往通过欲做新词而颓罢等感触来表达她忧生忧世的愁绪。作 为思妇的沈祖棻,又通过思念家乡与昔日好景,体现其忧患意识。作为病妇 的沈祖棻,也经常通过病中之感触联想至山河破碎。 沈祖棻在感情渲染方面尤为特出,写悲愁时催人泪下、写山河破碎让 人痛心疾首、写离别相思让人感动,无论在缘自身之情抑或言天下之志,都 有不少出色的作品。 55 甲稿〈浣溪沙〉其三: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妆楼零落凤皇翘。 药盏经年愁渐惯,吟笺遣病骨同销。轻寒恻恻上帘腰。见沈祖棻著《涉江诗 词集》,页 14。 114 第六章:结论 第一节 忧患意识与闺中柔情 沈祖棻将词集命名为《涉江词》,正好体现了《涉江词》的两大主题: 其一是类似屈原〈九章·涉江〉、在第四章所论述的忧患意识,其二是类似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在第五章所论述的闺中柔情。二者并非对立, 且往往能够并存,因此一首词中,可以同时体现沈祖棻忧生忧世的愁绪以及 柔情似水的惆怅。而这忧患意识与闺中柔情,分别受到民国词坛风气与明清 闺秀传统的直接影响。 沈祖棻生长于民国,自然与民国词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一,其 老师汪东是民国词坛的佼佼者,他受彊村派影响颇深,在推崇周邦彦之余, 亦重视忧患意识。因此,沈祖棻对常州词派的寄托说虽非全盘接受,却也不 吝应用,且应用得频繁而妥当,其词中或多或少地贯彻着忧患意识。 其二,沈祖棻亲身历经民国这段动荡时期,其中抗战和内战的冲击更 是切肤之痛。这个时期的词人,无论男女,都因为国家的岌岌可危而开始再 次领略到旧体诗词的优势与适用性。抗战时期,旧体诗词的创作激增,且因 为国难当头而多包含忧患意识。同样目睹国家满目疮痍、经历撕心裂肺之痛 的沈祖棻,在三十年代末基本上放弃了新文学的创作,将全部精神放在填词, 把对山河破碎之痛、颠簸流亡之悲、相思别离之愁、病体残喘之无奈,都化 入词中。 其三,早期的民国词坛虽然以彊村派为主导,但到了龙榆生等新一代 词学家的手中,一家之说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博采各家之长的治词途径。 沈祖棻显然也受到其影响,尽管敬重周邦彦,在填词、教词方面也可看到李 清照、晏几道、柳永、张炎等人的影响。因此,沈祖棻词中并非披风抹月、 拈花弄草那么简单,在艺术的追求上不再拘泥于清真、梦窗,在思想内容上 也更为开阔,有着周、吴二人所没有的忧患意识。 115 沈词中的闺中柔情,可追溯到数千年酝酿而成的诗词传统,但更直接 地受到明清闺秀词的影响。其一,闺秀词——抑或多数的古典女性词——素 来以伤春离别、言情相思为主要抒情题材。沈祖棻的词中也没有避讳言及自 己的相思柔情,表达出作为思妇的情绪。不过,沈祖棻只是思妇,而非怨妇、 弃妇,所以词中有浓浓的愁绪,却甚少闺秀词中常见的哀怨。 其二,沈祖棻出生于书香门第,在上海就读中学以前拥有优良的家学, 此后虽响应当时女性运动的号召而考入大学,却在中央大学中与一群女同学 组织类似明清闺秀群体的“梅社”。这些女同学中有不少同样出生书香门第, 在与她们的唱酬与交流中,沈词或受其影响而始终保持着强烈的闺阁味。 若以传统词学审视,沈词可说是婉约词的代表,秉持着含蓄、委婉的 词风。就如第四章所述,沈祖棻的词学观以雅正、沉郁、真感情为标准。其 中雅正,是历代词学家所重视的,闺秀词中更是少有俚俗、粗鄙之作,沈祖 棻可谓得之真传。至于沉郁,与忧患意识更是密切相关,沈祖棻直接受到汪 东以及民国词坛与时代风气的影响。 所谓真感情,自然包括沈祖棻所重视的忧患意识,但从《涉江词》中 可以具体地看出来,沈祖棻所谓的真感情其实不乏对自身坎坷经历的嗟叹, 其中也包括在当时“不入流”的言情相思之作。 1.《涉江词》的四种类型 若将《涉江词》的主题进行分类,则可看出沈词共有四种类型: 其一,纯粹反映时事山河,有着“词史”之称,充斥着忧患意识与讽 喻意义之作,如游仙词〈浣溪沙〉十首、反映金陵大学贪污的〈鹧鸪天·华 西坝春感〉四首等。 其二,纯粹反映自身女儿家的情绪,无太多忧患意识的言情相思之作, 如思念程千帆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虞美人·晚妆着意添螺黛〉等。此 类词作最少,因此一般而言沈词还是贯彻着忧患意识的。 其三,以自身情感引发对山河的感慨,自身情感为辅、忧患意识为主, 或两者并重的词作,如借感谢友人绨袍之赠来抒发山河满目疮痍之愁的〈尉 116 迟杯·归来晚〉、借自身被庸医所误以抒发山河一病不起的〈水龙吟·十年 留命兵间〉等。此类作品写得最多,也最具独特性。 其四,以国家大事为写作背景与辅佐,表达的却是自身的感触,虽有 忧患意识,却非主旨的词作,如抒发自己病中感慨又意欲返乡之情绪的〈浣 溪沙〉十首等。 从《涉江词》的这四种类型可以看出,除了第一类纯粹以忧患意识为 主的词作之外,《涉江词》一般上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就第三、四类 而言,词中所体现的真感情,其实同时包含了词人对于国家以及自身经历的 感触,二者密不可分,且往往互相牵引。 如第五章所述,沈词的词人形象体现了“才女”、“思妇”和“病妇” 三大特征,具体地在词中重塑沈祖棻本人的形象,以致沈词显得有血有泪, 有最真挚、最切身的感情,而感人肺腑。由于三个特征都代表了现实中的沈 祖棻,因此当沈祖棻以此勾勒出自己的忧患意识,就确切地将国家与自身的 感慨融合一处。 整体而言,《涉江词》的词风是“沉咽而多风”。尽管古典女性词一 般上也以凄苦悲伤为基调,但沈祖棻的沉咽,却在本质上有所不同。沈祖棻 的愁绪,并非始于闺中郁结于心的个人凄苦,而是天下局势的悲伤。因此沈 词的闺阁少了窒息感、多了雅致,词人的愁绪也少了哀怨悱恻、多了沉重无 奈。即使对比同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秋瑾,沈祖棻亦少了慷慨激昂、愤世不平, 有的只是无尽而无奈的沉咽弥哀。 第二节 解题与反思 本文从闺秀词传统出发,以女性的角度审视沈祖棻的词。若将《涉江 词》放在宏观的女性词史中衡量,那沈祖棻究竟有何突破前人的独特之处? 古典女性词的主题一般上围绕着伤春别离、相思言情,着重于表达自 身经历和身世的感触与愁绪。明清闺秀以前,女词人主要沿用男性文人所创 立的闺阁传统,因此所用的意象难免带着被性欲化或被赋予深层寓意的变相 117 抒情,造就女词人以男性书写女性的方式来描写闺情的吊诡现象。明清闺秀 改变了这种形式,将闺阁重新归纳到女性的手中,真正地体现出女性的情感 与心理活动。 明清闺秀虽然开始书写闺阁之外的场景,并抒发闺阁以外的情感,却 始终未彻底走出闺阁。到了民国的女词人,她们不再是闺秀,自然也不必恪 守于闺阁之中,于是她们的词作在题材上多姿多彩,场景、意象也不再限于 闺阁之中。这是早期民国女词人所作的突破,沈祖棻等新一代民国女词人受 其影响深远。 沈词的忧患意识不言而喻,但沈祖棻自然不是第一个具忧患意识的女 词人。但凡遇上改朝换代、社会动荡的词人,都难免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即使是闺中的女子也不例外。早在宋朝,李清照就有反映国事、抒发国破之 感的词作,而明清之际的徐灿,更是公认的带有忧患意识的女词人。不过, 这些女子一般上倾向于婉约的女性词,主要抒发自己在乱世中坎坷经历的自 悲自怜,却非以忧患意识为主,与沈祖棻第四类词作最相似。 秋瑾是改变女词人表达忧患意识之途径的代表人物。她不但写下大量 豪放而极具忧患意识的女性词,还引起民国女词人的跟潮与效仿,一时之间 豪放女性词蔚然成风。秋瑾的词即顾及自身之嗟,又兼具国事之悲,比之前 的女性词更集中而确切地体现出忧患意识。在她的手中,国家的劫难、乱世 的摧残不再只是衬托出自身之悲的途径,而是实际的抒情对象。 若说秋瑾和相继的民国女词人创作了具备忧患意识的豪放女性词,那 沈祖棻则创作了具备忧患意识的婉约女性词。沈词比李清照、徐灿等人的词 作更具忧患意识,她心中之悲不单只是山河破碎与国势衰败所带来的个人灾 难,而是正视整个局势所得的万分感慨,带着不逊于男性文人的气魄与视野。 沈词又比秋瑾等人的词作更重视女性特征,直接延续了闺秀词惯现的 闺中场景,即使词人在抗战时期亲身体验战火的荼毒,以致流离失所,词中 场景却始终未真正离开过闺阁。显然,沈祖棻并非只识得闺阁,而是刻意选 择以闺阁为背景,以此借鉴数千年的文学传统,为自己的相思柔情提供一个 现成的抒情空间。 118 而与此同时,沈祖棻的忧患意识亦往往在闺阁中展开。词人甚少做慷 慨激昂、击剑长啸的词作,其词总是有着端庄、矜持的闺秀形象。词人的愁 绪是阴柔的,既包括身世之忧,亦包括家国之忧,因此尽管沈祖棻并不常直 接描写战火摧残与生灵涂炭的具体画面,但词人依旧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忆、 愁绪、感触带出深沉的忧患意识。因此,沈词是从闺阁看天下,常用个人感 慨牵引出天下之慨,以致自我与天下密不可分。 总言之,沈祖棻比明清闺秀词更多的忧患意识,同时又比晚清的秋瑾 及其带动的豪放女性词风气更具女儿家心态,在体现爱国情绪与忧患意识之 余,不忘抒发自己作为女词人的骄傲与情感。 综合以上说法,似乎将沈祖棻称为 “爱国词人”无可厚非。笔者认为, 沈祖棻确实爱国,但是若将沈祖棻以一“爱国词人”概括,则似乎只着眼于 《涉江词》第一和第三类型的词作,生生对沈词一半的词作视而不见。毕竟 沈祖棻除了忧世,亦有忧生,而她异于秋瑾等女词人的独特之处正是她挥之 不去的女性情怀与特征。若将她视为“爱国词人”而忽略其相思言情、闺中 柔情,实是无法体现出沈祖棻真正的独创性与魅力。 第三节 启后与影响 刘梦芙在论及二十世纪词的发展时指出,“纵观百年词坛,前五十年 出现清末民初的鼎盛期,并发展到抗战时的高峰期;后五十年间由于政治环 境的压力,词业消沉,拨乱反正后又出现兴复期,形成一条波浪式的发展曲 线。” 1 沈祖棻填词的年代正是前五十年间的高峰期,而她最终辍笔不写,也 正是因为政治环境的不利。所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像许多老一辈词人那样重 拾词笔,反而转而开始写旧体诗。 刘梦芙指出,“学人之词”是现当代词的普遍特色——即词人学者化 和词作典雅化的现象。 2 古代男性词人以士大夫居多,而古代的女词人又多是 1 2 刘梦芙〈百年词综论〉,载《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上册,页 17。 刘梦芙〈百年词综论〉,页 35。 119 闺秀,因此诗词有“贵族文学”之称。清朝以来,开始有文人如朱彝尊、周 济、谭献,以及晚清的王国维、朱祖谋、王鹏运等人,同时身兼学者与词人, 即填词,也论词。到了民国,词人在继承清代形成的学术传统之余,融入现 代的研究方式,许多著名词人无不兼治词学,创作和理论紧密结合,相辅相 成。 3 《涉江词》虽然未必全然体现“学者之词”的特征,但沈祖棻确实可 被视为一名学者词人。叶嘉莹就强调沈祖棻的“学人之词”,在论及女性词 美感的演变时指出,女性词“从最初用自己的生命血泪写出的诗篇到随着中 国的男性词的演进,从婉约到豪放,到妇女的意识觉醒和解放,到沈先生完 全跟男子一样了,她写出了跟男子一样的‘学人之词’、‘诗人之词’、 ‘史家之词’,而且写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品,那真是一个集大成的作 者。” 4 尽管“学人之词”在清代已有雏形,到了民国更是蔚然成风,但女词 人的起步较慢,一直到沈祖棻的年代才真正出现“学人之词”的女词人。明 清时期一些闺秀如沈善宝、恽珠等人也曾编词选、写词序,但她们始终占少 数,且论述不多,亦尚缺一个系统性的完整词学理论。到了清末民初,著名 词人如秋瑾、吕碧城、汤国梨等人,虽然有提倡女学、办女校的事迹,却始 终不是教育人员,亦非学者。因此,若说以闺秀为主的古代女词人到民国时 身份有所变化,那自沈祖棻此代之后,女词人方才真正迈向“学人之词”的 道路,此后女词人如叶嘉莹、侯孝琼、段晓华等人,在填词之余也兼有论词, 而作为教职人员的女词人更是不胜枚举。 5 自 1927 年胡适在《词选》中提出褒苏辛之豪放、贬梦窗之雕琢的词学 观以后,“中等学校学生,始稍稍注意于词;学校中之教授词学者,亦几全 3 刘梦芙〈百年词综论〉,页 35-36。 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5。 5 叶嘉莹(1924- ),号迦陵,北京人。四十年代师从顾随,六十年代赴美任教,后 定居加拿大温哥华。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诗 词稿》等。侯孝琼(1936- ),湖南长沙人。曾任湖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国 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著有《流斐集》、《少陵律法通论》等。段晓 华(1954- ),号颖庐,祖籍江西萍乡,现为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著 有《陆游诗歌赏析》、《历代词论选》等。 4 120 奉此书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 6 《词选》早在二十年 代末就进入了学堂,成了中学生的启蒙读物,胡适词学观对后来词学家的潜 移默化不容忽视。事实上,1949 年以后中国大陆的词学研究,基本上都沿着 胡适的词学观而走。朱惠国就列举两者相似之处:重苏辛词派、轻南宋风雅 词派,同时重视词的社会内容,反对词的雕琢。 7 当代词学对豪放词风与社会意义的重视,使得在文学史上最受推崇的 婉约词反而遭到贬斥。沈祖棻的词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却有着特殊的存在意 义与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程千帆在为沈祖棻写序作笺时,颇有突出其忧患意识的 倾向。沈词尽管并非豪放词,但它在后人的论述下被赋予“爱国词”的光环, 其社会意义与忧患意识亦被再三强调,因此在这种文学氛围下受到学者的重 视。也正是这种强调,使得《涉江词》更受青睐,却导致原有的闺中尚具侠 骨、柔情亦可济世的一面遭到忽视。 笔者认为,《涉江词》的存在其实挑战了这种过于片面的词学观。其 一,有社会意义的词无需豪放词的热情奔放,也可以含蓄而婉约的方式淋漓 尽致地抒发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其二,女性词中的女性特征与忧患意识、 闺阁与天下、济世之心与似水柔情,二者并非矛盾,且可相辅相成,为后来 的女词人开创以婉约的女子之态书写天下的填词之路。 览观现当代女词人,则不难发现风靡一时的女性豪放词并未真正延续 下来,虽仍有一些具备豪放风格的女词人(如宋亦英等) 8,但一般而言女词 人仍以婉约词风为主。她们的词中也有闺阁的描写,却不再是古典女性词中 常见的窒息性空间,而是让人觉得雅致清幽,甚至带有才气与书卷气,这与 沈祖棻一脉相传。 6 龙榆生著〈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载《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页 304。 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页 308。 8 宋亦英(1919-2005),安徽歙县人,历任安徽省美术工作室、省群众艺术馆、省 工艺美术局等机构负责人,有《宋亦英诗词选》、《春草堂吟稿》、《宋亦 英集》。施议对认为宋亦英的词风可追溯至胡适,是大陆“干部体”的代表。 见施议对〈一帜新开——收拾烟云入锦囊〉,载施议对著《今词达变》,页 246-248。刘梦芙则指出其词“豪爽而兼婉丽”,时代感强,无忸怩态。见刘 梦芙《冷翠轩词话》,载《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下册,页 1792。 7 121 现当代古典诗词的创作与词学因为政治与社会环境而颇有重思想、轻 艺术的倾向,但沈祖棻的词中在抒发忧患意识之余,亦从不失其古典韵味, 体现了词作中思想与艺术的并重。不过,成就沈词之卓越的却是时代的动荡, 又因为《涉江词》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方得以出版,因此目前沈祖棻的词风仍 属奇葩,尚后继无人。 可以说,沈祖棻能够像男性词人那样议论国事、甚至反映一个时代的 历史,同时又可以做到男性词人无法做到的,将自己身为女子的独特性注入 词中,在现代词史中独树一帜,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因此,沈祖棻不单 只是一个卓越的女词人,即便列于当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也当仁不让。 122 附录(一) :当代词学家与民国词家的师承关系 王鹏运 况周颐 赵尊岳 朱祖谋 龙榆生 夏承焘 施议对 吴梅 陈匪石 唐圭璋 霍松林 文廷式 郑文焯 夏敬观 张尔田 缪钺 钟振振 吴熊和 李康化 杨海明 邓红梅 刘乃昌 王兆鹏 晚清四大词家 民国三大词家 当代词学家 刘尊明 123 附录(二): 《词学季刊·现代女子词录》女词人一览 女词人 吕碧城 生卒年 1883-1943 出版处 1卷1号 1卷2号 1卷1号 1卷3号 2卷1号 2卷2号 3卷1号 3卷2号 1卷1号 1卷3号 2卷1号 3卷1号 3卷2号 1卷2号 数量 8首 7首 7首 6首 3首 1首 3首 8首 6首 2首 3首 5首 8首 1首 丁宁 1902-1980 陈家庆 1903-1970 汤国梨 1883-1980 罗庄 叶成绮 翟贞元 不详 不详 不详 章璠 不详 李澄波 不详 吕凤 陈翠娜 生平 从严复学逻辑,创办女校,南社社 员 三十年代与夏承焘、龙榆生、王叔 涵结识,词学季刊刊登《昙影词》 而名气大噪,四十年代任南京图书 馆,五十年代任安徽深图书馆 词集 《晓珠词》 南社社员,徐澄宇之妻,吴梅的弟 子,任教大学,死于文革 《碧湘阁集》 章太炎之妻,参与和筹办女权同盟 会等妇女组织 浙江上虞人 字圣彦,安徽人 江苏泰兴人,金陵大学研究班毕 业,教师,吴梅的弟子 《影观集》 1卷2号 1卷2号 1卷2号 2卷1号 3卷1号 1卷2号 11 首 3首 1首 1首 4首 1首 1869-1933 1902-1967 1卷3号 2卷2号 2卷1号 2卷1号 6首 1首 2首 4首 王兰馨 1907-1992 2卷1号 5首 钱玄同、俞平伯弟子,号景逸,广 东番禺人,大学任教,李广田之妻 张荃 1911-1959 2卷1号 1首 张默君 1883-1965 2卷2号 5首 广东人,之江大学国文系学士,任 教大学 湖南人,南社社员 马素萍 俞令默 刘嘉慎 不详 不详 不详 徐小淑 1884-1962 2卷2号 2卷2号 2卷2号 2卷3号 2卷3号 7首 2首 1首 4首 21 首 蒯彦范 翟兆复 程倩薇 黄庆云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2卷3号 3卷1号 3卷1号 3卷1号 6首 2首 1首 1首 字伯璠,江西南昌人,王晓云之 妻,与沈祖棻是同学,同为梅社成 员,汪东与吴梅的学生 李爱灿,又名李瑗灿,字澄波,传 为邵瑞彭的女弟子 字桐花,江苏武进人,赵椿年之妻 杭州人,陈蝶仙之女,教师 清末河南开封人,民国间在世 浙江杭县人,龙榆生的学生 字敏思,一字佩规,广东番禺人, 况周颐的弟子 名徐蕴华,浙江崇德人,徐自华之 妹,林景行之妻,南社社员 字燕雏,上海人,寿鉨的弟子 广东惠阳人 广东人 广东番禺人 《还轩词》 《初日楼稿》 《清声阁词》 《翠楼吟草》 《绿梦词》 《将离集》 《晚晴集》 《荪簃诗词 集》 《默君诗草》 《红树白云馆 词》 《双韵轩诗 稿》 124 附录(三): 《涉江词》其余 174 首词的词牌状况 出 现 次 数 词牌名 小令 中调 长调 词牌 字数 词牌 字数 词牌 字数 1 望江南 调笑令 如梦令 采桑子 阮郎归 摊破浣溪沙 太常引 河渎神 少年游 红罗袄 南乡子(双调) 鹊桥仙 东坡引 27 32 33 44 47 48 49 49 50 53 56 56 58 南楼令 渔家傲 洞仙歌 惜红衣 探芳信 60 62 83 88 90 2 无 青玉案 风入松 67 74 法曲献仙音 扫花游 水调歌头 征招 满庭芳 天香 凤凰台上忆吹箫 双双燕 月华清 燕山亭 念奴娇 寿楼春 曲游春 宴清都 二郎神 澡兰香 曲玉管 尉迟杯 西河 梦横塘 南浦 望海潮 一萼红 绿意 浪淘沙慢 大酺 瑞龙吟 六丑 莺啼序 倦寻芳 八声甘州 长亭怨慢 国香 玲珑四犯 丁香结 渡江云 雨霖铃 探春慢 夜飞鹊 解连环 霜叶飞 金缕曲 92 95 95 95 95 96 97 98 99 99 100 101 102 102 104 104 105 105 105 105 105 107 108 110 133 133 133 140 240 96 97 97 99 99 99 100 103 103 106 106 111 116 125 3 点绛唇 41 苏幕遮 4 生查子 40 无 5 卜算子 谒金门 44 45 祝英台近 6 浪淘沙 54 无 62 77 六幺令 烛影摇红 三姝媚 忆旧游 西平乐慢 喜迁莺 霜花腴 琐窗寒 瑞鹤仙 声声慢 水龙吟 拜星月慢 薄幸 摸鱼子 齐天乐 过秦楼 94 96 99 102 102 103 104 99 102 99 102 104 108 116 102 109 总计:36 首小令、17 首中调与 121 首长调,共 174 首词 126 附录(四) :所引《涉江词》一览 第二章 〈瑞鹤仙〉 萧条寒食节。又草绿江南,愁听鹈鴂。前游怕重说。记梅花结社,吟情飙发。 茶香酒热。对楼外、青山一发。看新词、题遍银屏,把盏笑邀明月。 离别。魂销芳榼。泪洒春波,锦江归楫。堕欢难拾。都零落旧诗箧。况京华 吟侣,消磨豪气,回首风流尽歇。更谁知、风雨帘栊,有人怨绝。 (载《涉江诗词集》外集,页 124。) 〈忆旧游〉 记梅花结社,红叶题词,商略清游。蔓草台城路,趁晨曦踏露,曲径寻幽。 绕堤万丝杨柳,几度系扁舟。更载酒湖山,伤高念远,共倚危楼。 回头昔经地,叹梦痕难觅,残照空留。别后吟情减,纵诗囊还在,只贮离忧。 却怜野桥流水,还有旧沙鸥。漫极目秋空,寒烟散碧都化愁。 (载《涉江诗词集》外集,页 125。) 第三章 〈拜星月慢〉 柳度莺簧,花围蝶梦,尚觉银屏春浅。曲槛回廊,是江南庭院。踏青罢,永 日描花爱学新样,刺绣愁拈残线。刻意妆成,便熏香都懒。 好湖山、看舞听歌惯。金杯滟、照席珠灯烂。几度酌绮斟罗,乍轻寒轻暖。 又谁知一夕经离乱。狂烽起、事与流烟散。剩过雁、得到横塘,早西风世换。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31。) 〈鹧鸪天〉四首 离合云踪意转迷,几曾相见胜相思。丝成玉茧蚕空缚,花作泥香燕未知。 金井露,碧梧枝。西风翠袖苦禁持。月明不到回廊下,夜夜新寒卷绣帷。 病枕昏灯不自聊,带围宽尽旧时腰。星辰谁解怜今夜,魂梦空教过谢桥。 127 寒恻恻,漏迢迢。心香禁得几回烧?大堤无限青青树,独系相思是柳条。 羞借清尊理旧狂,红楼珠箔但相望。十年空忍将枯泪,一夜重回未断肠。 欢意少,别怀长。凭阑争惜更思量。西风不管黄花瘦,自向闲庭做晚凉。 极目行云独倚阑,羞凭双燕问游鞯。烛残怕作长宵泪,香薄难温子夜寒。 春梦短,客愁宽。花前何惜暂相看。此情忍付他年忆,更自殷勤理素弦。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63-64。) 〈临江仙〉八首 昨夜西风波乍急,故园霜叶辞枝。琼楼消息至今疑。不逢云外信,空绝月中 梯。 转尽轻雷车辙远,天涯独自行迟。临歧心事转凄迷。千山愁日暮,时有鹧鸪 啼。 经乱关河生死别,悲笳吹断离情。朱楼从此隔重城。衫痕新旧泪,柳色短长 亭。 明日征程君莫问,丁宁双燕无凭。飘零水驿一星灯。江空菰叶怨,舷外雨冥 冥。 一棹蒹葭初舣处,依前灯火高城。水风吹袂酒初醒。镜中残黛绿,梦外故山 青。 月坠汉皋留不得,更愁明日阴晴。涉江兰芷亦飘零。凄凉湘瑟怨,掩泪独来 听。 画舫春灯桃叶渡,秦淮旧事难论。斜阳故国易销魂。露盘空贮泪,锦瑟暗生 尘。 消尽蓼香留月小,苦辛相待千春。当年轻怨总成恩。天涯芳草遍,第一忆王 孙。 望断小屏山上路,重逢依旧飘飖。相看秉烛夜迢迢。覆巢空有燕,换酒更无 貂。 风雨吟魂摇落处,挑灯起读离骚。桃花春水住江皋。旧愁流不尽,门外去来 潮。 百草千花零落尽,芙蓉小苑成秋。云间迢递起高楼。笙歌随酒暖,灯火与星 稠。 霏雾冥冥阊阖远,凭谁诉与离忧?吟边重见旧沙鸥。巴山今夜雨,短烛费新 愁。 128 碧槛瑶梯楼十二,骄骢嘶过铜铺。天涯相望日相疏。汉皋遗玉珮,南海失明 珠。 衔石精禽空有恨,惊波还满江湖。飞琼颜色近何如?不辞宽带眼,重读寄来 书。 寂寂珠帘春去也,燕梁落尽香泥。经年归梦总迷离。抛残锼玉枕,空惜缕金 衣。 乔木荒凉烟水隔,杜鹃何苦频啼?凤城几度误心期。凭阑无限意,肠断日西 时。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11-12。) 〈玉楼春〉其二 帘外桃花开又谢,袅尽炉烟帘未挂。校书心绪尽从容,入梦春愁无顾藉。 漫从女伴寻闲话,终日看山如看画。荒村沽酒绿杨边,浅水浣纱斜照下。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47。) 〈鹧鸪天〉四首 日暮东风吹细雨,曲曲阑干,曲曲闲愁绪。刻意春前怜堕絮,浮萍自向天涯 去。 谢尽红榴消息阻。枝上流莺,解得相思否?遮断钿车来往路,垂杨终是无情 树。 楼外平芜连远树。树外清江,江上嘶骢路。音信难凭魂梦阻,穿帘燕子空来 去。 知道行云无定所。日日阑干,凭到斜阳暮。已分相忘情恐误,花阴月影思量 处。 寂寂花阴心暗诉。曲径回廊,长记相寻处。别后回肠千百度,红楼永夜思量 否? 隔雨飘灯朝复暮。未信无情,又怕关情误。万一重逢杨柳路,依前只有闲言 语。 落尽红莲凋碧树。纵有芳期,未必无风雨。自讳从来相忆苦,但愁长日迟迟 度。 恩怨无凭情易误。刻意相疏,便抵相怜处。留取回肠君解否?花前只当寻常 遇。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61-62。) 129 〈探芳信〉 玉炉畔。正旧句慵题,清游浑懒。叹酒消愁醒,长夜有谁管?锦衾角枕余熏 冷,翻忆蓬山远。照银缸、未抵年时,梦中相见。 人事寂寥惯,怕皓月阑干,幽花庭院。一幅鲛绡,渐难得泪痕满。人天纵有 相思字,争奈心情换。数归期,屈指年华又晚。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58。) 〈望江南·题乐府补亡〉 情不尽,愁绪茧抽丝。别有伤心人未会,一生低首小山词。惆怅不同时。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84。) 第四章 〈浣溪沙〉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5。) 〈高阳台〉 岁暮枕江楼酒集,座间石斋狂谈,君惠痛哭,日中聚饮,至昏始散。余近值流离, 早伤哀乐,饱经忧患,传类冥顽,既感二君悲喜不能自己之情,因成此阕。 酿泪成欢,埋愁入梦,尊前歌哭都难。恩怨寻常,赋情空费吟笺。断蓬长逐 惊烽转,算而今、易遣华年。但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 殊乡渐忘飘零苦,奈秋灯夜雨,春月啼鹃。纵数归期,旧游是处堪怜。酒杯 争得狂重理,伴茶烟、付与闲眠。怕黄昏,风急高楼,更听哀弦。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57。) 〈鹧鸪天·华西坝春感〉四首 百尺高楼数仞墙,蛮弦羯鼓度新腔。暗收香稻防鹦鹉,故斫孤桐恼凤皇。 春漏泄,意仓皇。记名瑶册忍相忘。何曾一斗供闲醉,空自殷勤捧玉觞。 暗撒金钱盛会开,浣纱女伴约同来。繁声故乱霓裳谱,皓腕争收玉镜台。 空作嫁,自为媒。文成倚马叹高才。苕华未肯留名字,夜梦无心到锦鞋。 130 十载芳华忍泪过,高坛广座负春多。凭谈海客瀛州梦,却讶情人碧玉歌。 夸舞袖,妒长娥。几回辛苦点青螺。不须得意钗钿约,凤牒鸳函字易磨。 塘外轻雷梦未惊,羽书空费墨纵横。无情野草妨来往,解意垂杨管送迎。 怜晚照,付春酲。尊前先计去时程。自知不是秦楼侣,一任鸾笺负旧约。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66-68。) 〈八声甘州〉 岁在丁丑,寇侵大作。余与千帆自南都窜身屯溪,教读自给。从游有叶万敏、田盛 育、张贻谋、吴玉润四生,皆流人也。讲贯多暇,屡接谈燕。已而倭势日张,叶生 偕友间道归省,车过宣城,观逢不若。其友死于轰炸,生则踉跄反校。是年冬,兵 祸连结,名都迭陷。千帆以督课有责,不欲遽行。诸生乃先侍余出安庆,泝江至汉 皋。榛梗塞涂,苦辛备历。明年夏,余始由长沙西上,流寓渝州。诸生并先后来集, 犹得时获晤对。叶生旋慷慨投笔,改习警政。空袭既频,余子因亦散处。其后余转 徙巴蜀,疾病侵寻,遂不相闻。顷者,田生偶自沪渎得余消息,书问起居。且告以 叶生学成,服官湘中,芷江之战,捐躯殉国。英才灭耀,离而不惩。抚情追往,戚 然终日。忆余鼓箧上痒,适值辽海之变,汪师寄庵每谆谆以民族大义相诰谕。卒业 而还,天步尤艰,承乏讲席,亦莫敢不以此勉勗学者。十载偷生,常自恨未能执干 戈,卫社稷,今乃得知门下尚有叶生其人者,不禁为之悲喜交萦。抑生平居温雅若 处子,初不料其舍身赴义,视死如归也。方今寇平期年,而内争愈烈,忠魂有知, 其何以堪。因赋此篇志痛,并寄田生,俾同哭焉。天中节后五日。 记当时,烽映绛帷红,弦歌杂军声。更压城胡骑,连营戍角,难觅归程。乱 鹢陨星如雨,九死换余生。征棹寒江夜,同赋飘零。 肠断十年消息,望湘云楚水,空吊英灵。奈国殇歌罢,月黑晚枫青。剩凭高、 欷歔酹酒,向远天、挥泪告收京。伤心极,怕魂归日,鼙鼓重听。 (载《涉江诗词集》丁稿,页 95-96。) 〈浣溪沙〉十首 司马长卿有言:赋家之心,包括宇宙。然观所施设,放之则积微尘为大千,卷之则 纳须弥于芥子。盖大言小言,亦各有攸当焉。余疴居拂郁,托意雕虫。每爱昔人游 仙之诗,旨隐辞微,若显若晦。因效其体制,次近时闻见为令词十章。见智见仁, 固将以俟高赏。壬午三月。 兰絮三生证果因,冥冥东海乍扬尘。龙鸾交扇拥天人。 月里山河连夜缺,云中环珮几回闻。蓼香一掬伫千春。 漫道人间落叶悲,蓬莱风露立多时。长安尘雾望中迷。 填海精禽空昨梦,通辞鸩鸟岂良媒。瑶池侍宴夜归迟。 弱水三千绕碧城,金蟾啮锁夜长扃。风雷破梦入疏棂。 中酒乍醒怜曲促,弹棋未了费纵横。是谁残局却推枰。 131 昙誓终怜一笑轻,云軿不向阙门停。空劳珰札寄瑶京。 娲氏石成天又裂,麻姑鬓改海难清。彤弓彤矢总无情。 不记青禽寄语时,银河欲渡故迟迟。红墙咫尺费相思。 玉牒瑶函虚旧约,云阶月地有新期。人天离合了难知。 万里晴宵一鹤飞,长风吹落碧云西。此时相见更相疑。 未必鬘天怜浩劫,却来瀛海寄相思。霞情争与世人知。 三度红桑弱水西,美人云外弄妆迟。六龙临驾更矜持。 仿佛天梯芳屟响,依前洞户画帘垂。黄昏袖手看残棋。 一夕惊雷海变田,群龙何处驾瑶軿?素云黄鹤拥飞仙。 周穆虫沙空历劫,淮南鸡犬亦升天。忍传消息到人间。 闻道仙郎夜渡河,星娥隔岁一相过。机边亲赠水精梭。 纵使青天甘寂寞,应怜银汉近风波。云盟月誓莫蹉跎。 斗北星南列众仙,九天阊阖彩云间。紫宸新赐玉连环。 赤豹文貍随雾起,猋轮飞毂共雷殷。几时抚剑上蓬山?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41-45。) 〈浣溪沙〉三首 余往拈此调作游仙词十阕,事非一时,语皆有托。虽或乖列仙之趣,亦庶几风人之 旨。近复有感,更续三章,题曰后游仙词云尔。 乞得神方不驻春,龙媒万里障黄云。铜仙铅泪总酸辛。 金屋贮娇曾见妒,长门买赋更承恩。闲情何事一销魂? 尘界何由得避灾,却怜汉武少仙才。只容王母住蓬莱。 海上神山金可买,园中嘉树橡新栽。西飞青雀肯重来? 长剑高冠拥羽旌,瑶台旧住十三层。仙班小谪出严京。 海水天寒惊乍冻,金丹火冷竟成冰。枉留灵药号长生。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79-80。) 〈尉迟杯〉 医院被灾,余衣物尽毁于火。素秋、天白先后有绨袍之赠,赠此为谢。 归来晚。叹绣阁、一桁余香远。愁他薄雨微寒,闲了熏炉烟篆。脂痕酒唾, 曾惜取、京华旧尘染。怕银屏、一夕西风,便催秋夜刀剪。 132 遥寄蜀锦吴绵。初展拂、凄凉客意先暖。翠缕金针轻度处,尚仿佛、情丝宛 转。应留待、收京出峡,好珍重、诗书共笑卷。便吟笺、写遍相思,莫教珠 泪频点。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5。) 《喜迁莺》 乱后渝州重逢寄庵、方湖两师、伯璠、素秋、淑娟、叔楠诸友,酒肆小集,感赋。 重逢何世?剩深夜、秉烛翻疑梦寐。掩扇歌残,吹香酒酽,无奈旧狂难理。 听尽杜鹃秋雨,忍问乡关归计。曲阑外,甚斜阳依旧,江山如此。 扶醉。凝望久,寸水千岑,尽是伤心地。画毂追春,繁花酝梦,京国古欢犹 记。更愁谢堂双燕,忘了天涯芳字。正凄黯,又寒烟催暝,暮笳声起。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12。) 〈鹧鸪天〉其四 关洛频年不解兵,西川枉自喜收京。霸图犹未分强弱,民命何由问死生。 新旧鬼,古今情。江流如泪也吞声。屈醒阮醉都无益,坐对河山阅废兴。 (载《涉江诗词集》戊稿,页 111。) 第五章 〈水龙吟〉 与千帆共检行箧,得旧日往返书简数百通。离乱经年,欢悰都尽,因将绮语,悉付 摧烧。纪之以词云尔。 几年尘箧重开,古芸尚护相思字,钗盟钿约,此中多少,故欢清泪。学写鸳 鸯,暗瞒鹦鹉,封题犹记。更飘灯隔雨,吟笺小叠,凭商略、游春意。 惆怅玉炉红起,搅三生、梦痕都碎。传恩递怨,风怀渐老,柔情漫费。烟袅 残丝,灰温剩火,旧愁消未?算从今但有,平安一语,倩飞鸿寄。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31。) 〈蝶恋花〉其四 断续乡心随晚汐。江底愁鱼,吹起波千尺。戍角一声人语寂,四山无月天如 漆。 午夜寒风欺败壁。蜡泪纵横,试问今何夕?敲缺唾壶秋雨急,新词欲谱冰弦 涩。 133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9。) 〈浪淘沙慢〉 断肠处,楼头柳色,陌上车辙。残篆和灰再拨,吟笺卷泪自叠。待赠与、连 环情不绝,又还恐、轻碎成玦。剩欲托微波向君诉,沉沉暮天阔。 凄切,素弦未弄先折。便一片、春江流愁去,更奈江水咽。拼挽断罗巾,从 此离别。旧香未灭,偏系人、鸾带当时双结。 休忆江南芳菲节,阑干外、月华渐缺。念前约、相思销病骨。怕春晚、寂寂 空庭,伴独客,梨花满地鹃啼血。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20。) 〈月华清·中秋〉 征雁惊弦,飞鸟绕树,几年尘满香径。桦烛清觞,节物故家休省。素娥愁、 桂殿秋空,汉宫远、露盘珠冷。端正。想山河暗缺,故遮云影。 高处骖鸾未稳。莫忘了天涯,此回潮信。旧舞霓裳,零谱断弦谁听?早催还、 翠水仙槎,待重认、碧天金镜。更永。渐云鬟雾湿,画阑愁凭。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6。) 〈齐天乐〉 烟村叠鼓催残岁,轻舟忍商归计。古鼎供梅,金炉暖酒,空记年时清事。愁 盈凤纸。悔刻羽移宫,怨红啼翠。一寸相思,篆灰寒透旧心字。 琼楼珠箔换尽。那时明月在,相照无寐。老树栖鸦,荒沙掩石,云压江声不 起。幽怀暗理。剩暂伴孤吟,欲招山鬼。瘦竹霜浓,袖罗还自倚。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7。) 〈鹧鸪天〉 六扇晶窗向水开,小楼霜月独徘徊。病情浑似风帘烛,心字空残宝篆灰。 欹屋树,上阶苔。昨宵梦到旧亭台。轻寒莫放重帷下,万一江南有雁来。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7。) 〈鹧鸪天〉其三 永夕风帘蜡作堆,鸳鸯簟冷梦初回。连环珍重休成玦,心篆分明久化灰。 消宿酒,坠残煤。高楼明月自徘徊。青天碧海茫茫夜,不分人间更可哀。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55。) 134 〈临江仙〉 楼外阴晴未定,尊前哀乐难排。今年花落旧池台。残春鹃自怨,芳讯燕还猜。 缄恨玉珰休寄,障羞纨扇新裁。同心谁道不须媒?明珠空换泪,香篆易成灰。 (载《涉江诗词集》丁稿,页 92。) 〈凤凰台上忆吹箫〉 岁暮寄千帆雅州 锦瑟生尘,蜡盘销泪,近来无分闲愁。渐袅残沉炷,懒挂帘钩。休问行云别 后,山共水、何处淹留?回文字,缄恩寄怨,雁也应羞。 悠悠。此情不尽,终日倩流波,洗梦江头。正一天烟雨,慵自凝眸。还任春 风偷换,将柳色、青上妆楼。余清事,商量苦吟,静待归舟。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7-28。) 〈浣溪沙〉四首 帘幕重重护烛枝,碧阑干外雨如丝。轻衾小枕乍寒时。 弦谱相思鸾柱涩,梦愁远别麝熏微。昨宵新病酒杯知。 梦外沉沉夜渐长,飘灯庭院雨丝凉。重帷自下郁金堂。 烛有愁心犹费泪,香如人意故回肠。零星往事耐思量。 梦醒银屏人未还,暮云西隔几重山。镜中万一损眉弯。 不分流离还远别,却因辛苦倍相关。严城清角正吹寒。 几日清尘黯镜鸾,猩屏轻扬药炉烟。更无雁字到愁边。 朔雪关山羌笛怨,新霜庭院井梧寒。卷帘人瘦晚风前。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13。) 〈虞美人〉 晚妆着意添螺黛,自结同心带。欲将双泪落君前,更恐相看不记旧时欢。 新声涩尽鸾弦柱,莫把相思谱。熏炉重暖爇余香,犹有昨宵残梦绕回廊。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6。) 〈蝶恋花〉 医院既燬,寄寓友所而日就治焉。寻帆因事先返嘉州,居停又以寇机夜袭移乡。流 徙传舍,客况愈难为怀矣。 135 珠箔飘灯人又去。月冷荒城,警角声凄楚。瘦影相扶愁转步,香瘢未褪红丝 缕。 访里寻邻迷旧处。燕子惊飞,更傍谁家住?肠断千山闻杜宇,梦中不识江南 路。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2。) 〈琐窗寒〉 蜀道鹃啼,江潭柳老,又逢春晚。风多雾重,未料夜寒深浅。近黄梅、雨丝 自飘,断肠却恨江南远。更路长漏短,梦魂难到,旧家池馆。 经眼,芳菲换。叹故国青芜,燕斜蜂乱。泥香蜜熟,已是繁红都变。早楼台、 歌罢舞休,戍笳暗咽边角怨。正烟迷、四面遥山,漫把珠帘卷。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31。) 〈过秦楼〉 暗碧笼窗,晓晴侵幕。病骨乍惊微暑。争驰画毂,遍觅神方,顿觉客怀凄楚。 还喜捷报频传,重计行程,故乡归路。怕枯肠断尽,诗囊收拾,更无新句。 休试忆、玉几供花,琼杯量药,翠枕日长低语。留愁待月,扶影移灯,细数 夜深更鼓。犹记江南旧时,鱼脍金盘,骢嘶朱户。料端阳渐近,难醉红榴院 宇。 (载《涉江诗词集》丙稿,页 83。) 〈鹧鸪天〉 再病新愈,白匋、石斋雨夕邀饮,漫拈此调。 乍拂尘鸾试晚妆,钿车路转趁垂杨。当筵酒盏欺新病,开箧罗衣歇旧香。 花市散,角声长。锦城丝管久凄凉。一川烟草黄梅雨,不是江南更断肠。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4。) 〈过秦楼〉 乍扫胡尘,待收京国,一夕万家欢语。苔迷旧径,草长新坟,忍望故国归路。 何日漫卷诗书,巫峡波平,片帆轻举。纵生还未老,江南重到,此情偏苦。 愁更说、苜蓿堆盘,文章憎命,尚作锦城羁旅。寻巢燕倦,绕树乌惊,况是 暂栖无处。谁慰凄凉病怀?吴苑书沉,秦楼人去。剩香炉药盏,留伴悲秋意 绪。 (载《涉江诗词集》丁稿,页 85。) 136 〈喜迁莺〉 丙戌春,素秋至成都,漪如来会。共论旧事,兼讯新愁,因赋此阕。 云鬟惊认。算经乱、客怀清欢休问。粉黛商量,绮罗斟酌,空记旧时娇俊。 药裹枕边谁检?酒盏花前愁近。梦尘远,叹寻芳拼醉,疏狂无分。 归讯?春又晚,一棹江南,几度期难准。忍倚危阑,山河斜照,依旧东风凄 紧。翠墨未干残泪,彩笔重题新恨。待扶病,共西窗夜话,烛销更尽。 (载《涉江诗词集》丁稿,页 92。) 〈齐天乐〉 十年辛苦收京梦,征衫宿尘初洗。未料生还,依然死别,终古无情天地。江 山信美。叹照眼宵烽,断肠家祭。一样烦冤,九泉休问故新鬼。 神方残卷料理,剩苍茫四海,身世孤寄。似客家乡,如冰意绪,重到江南何 味。蒪鲈旧里。要衣锦人归,自伤憔悴。甚处秦楼,苦吟容共倚。 (载《涉江诗词集》戊稿,页 101。) 〈宴清都〉 庚辰四月,余以腹中生瘤,自雅州移成都割治。未痊而医院午夜忽告失慎。奔命濒 危,仅乃获免。千帆方由旅馆驰赴火场,四觅不获,迨晓始知余尚在。相见持泣, 经过似梦,不可无词。 未了伤心语。回廊转、绿云深隔朱户。罗茵比雪,并刀似水,素纱轻护。凭 教翦断柔肠,翦不断相思一缕。甚更仗、寸寸情丝,殷勤为系魂住。 迷离梦回珠馆,谁扶病骨,愁认归路。烟横锦榭,云飞画栋,劫灰红舞。长 街月沉风急,翠袖薄、难禁夜露。喜晓窗,泪眼相看,搴帷乍遇。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2。) 〈蝶恋花〉 医院既燬,寄寓友所而日就治焉。寻帆因事先返嘉州,居停又以寇机夜袭移乡。流 徙传舍,客况愈难为怀矣。 珠箔飘灯人又去。月冷荒城,警角声凄楚。瘦影相扶愁转步,香瘢未褪红丝 缕。 访里寻邻迷旧处。燕子惊飞,更傍谁家住?肠断千山闻杜宇,梦中不识江南 路。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2-23。) 〈扫花游〉 与磊霞、汉南、白匋、石斋诸君茗话少城公园,时久病初起也。 137 药炉乍歇,叹病眼高楼,暗伤春暮。小园试步。算重逢忍说,过江情绪。酌 梦斟愁,散入茶烟碧缕。胜游处,早歌管楼台,都化尘土。 离恨知几许?付白石清词,草堂新句。素弦漫谱。更阑干咫尺,易催笳鼓。 绿遍垂杨,不是江南旧树。少城路,但凄然、一天风絮。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3。) 〈过秦楼〉 六月重入四圣祠医院作 别院飞花,断檐归燕,是处旧愁萦惹。芳茵乍拂,药盏初温,尚认剩脂零麝。 谁念未褪香瘢,重试并刀,素绡轻卸。甚相逢苦记,华鬘残劫,那时情话。 休更问、病怯高楼,寒生哀角,万一好天良夜。才移月色,还怕新晴,睡起 绣帘先挂。输与邻娃梦回,鱼脍金盘,橙遗罗帕。但孤灯写影,又是黄昏近 也。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3-24。) 〈喜迁莺〉 七月,帆来视疾,适余病告瘥,共返雅州。前夜,国泰、孝感、娴寿诸医师约观巧 女歌声影片话别。三君盖南雍医学院同学也。 银屏初遇。算南雁尽是,寒江愁侣。药碗频调,锦衾轻掩,生怕病怀凄苦。 无分小窗清砚,却恨相逢迟暮。笑相约,倩乌丝重写,东阳诗句。 更鼓催永夜。绣幕繁弦,黯黯生离绪。月浅灯深,柿红茶绿,犹记画楼言语。 待拼后期无准,休到旧曾来处。陌尘起,剩香车载得,歌云归去。 (载《涉江诗词集》乙稿,页 24。) 〈浣溪沙〉十首 院静廊深日影斜,阴阴庭树欲栖鸦。金炉兽炭晚频加。 旧梦难忘心似絮,新书乍展眼生花。茶烟药裹送年华。 枉说收京换汉旗,江南返棹尚迟迟。小窗开到腊梅枝。 故侣殷勤留远客,家书郑重劝东归。日长病枕费沉思。 十载青春付乱离,倦游人尚滞天涯。朱颜暗换镜鸾知。 残绿愁蛾羞石黛,淡黄病颊费胭脂。晓妆无力倚帷时。 虎阜横塘数夕晨,年年归梦绕吴门。客衫应许浣征尘。 旧赏湖山空待我,新阴桃李故留人。昇平还负故园春。 138 照眼晴晖到枕窝,褰帷乍喜晓风和。清游俊约总蹉跎。 小坐强夸新病校,闲眠难遣旧愁多。江楼何日得重遇? 荩箧尘封久倦开,寒衣检点怯重裁。铜铺长日掩青苔。 神爽偶因新睡足,病瘥还喜故人来。经年止酒一衔杯。 伏案闲行两不支,新来绛帐怕论诗。卷书欹枕惜芳时。 遍检神方难却病,寻思好计不如归。遥天月冷雁南飞。 碧瓦凝寒夜有霜,人天万感正茫茫。无端月影上回廊。 轻梦每邀愁作伴,苦吟偏与病相妨。寒衾何计遣更长? 小几瓶梅漾冷香,幽阶漙露咽啼螀。沉沉双柝隔重墙。 侵被寒因多病觉,挑灯夜为不眠长。避愁新计是相忘。 寂寂重帘下玉钩,蠹编尘砚已全收。熏笼药盏小茶瓯。 载酒人来休问字,扶鬟客久怯登楼。相期病起作春游。 (载《涉江诗词集》丁稿,页 88-89。) 〈水龙吟〉 丁亥之冬,余在武昌分娩,庸医陈某误诊为难产,劝令剖腹取胎;乃奏刀之际,复 遗手术巾一方于余腹中,遂致卧疾经年,迄今不愈。淹缠岁月,黮暗河山,聊赋此 篇,以申幽愤。己丑二月,记于沪滨。 十年留命兵间,画楼却作离魂地。冤凝碧血,瘢萦红缕,经秋憔悴。历劫刀 圭,牵情襁褓,艰难一死。叹中兴不见,藐孤谁托?知多少,凄凉意。 争信馀生至此,楚云深、问天无计。伤时倦侣,啼饥娇女,共挥酸泪。寄旅 难归,家乡作客,悲辛人事。对茫茫来日,飘零药裹,病何时起? (载《涉江诗词集》戊稿,页 116。) 〈浣溪沙〉其三 家近吴门饮马桥,远山如黛水如膏。妆楼零落凤皇翘。 药盏经年愁渐惯,吟笺遣病骨同销。轻寒恻恻上帘腰。 (载《涉江诗词集》甲稿,页 14。) 139 参考书目 中文书籍 1.沈祖棻原始资料 沈祖棻著,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沈祖棻著,程千帆笺注《沈祖棻诗词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沈祖棻著,张春晓编《沈祖棻全集》4 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沈祖棻著《宋词赏析》(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专书 丁宁著《还轩词》(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 马兴荣主编《词学》第十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王力著《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2009)。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王卫民著《吴梅评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王秀琴著《历代名媛文苑简编》(上海:商务出版社,1947)。 王英志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共 3 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王昶, 黃燮清, 丁紹儀撰《清词综》共 8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王绯著《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4)。 毛谷风著《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邓乔彬著《吴梅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巨传友著《清代临桂词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龙榆生编《词学季刊》(上海:词学季刊社,1933-1936)。 龙榆生著《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皮述平著《晚词学的思想与方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叶恭绰编《全淸词钞》共 2 册(香港:中华书局,1975)。 叶嘉莹著《迦陵论词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叶嘉莹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 叶嘉莹著《清词丛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朱文华著《风骚余韵论——中国现代文学背景下的旧体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8)。 朱崇才著《词话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 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朱德慈著《常州词派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 邢莉主编《中国女性民俗文化》(北京:中国档桉出版社,1995)。 孙克强著《清代词学批评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孙康宜著《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1998)。 乔以钢著《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 140 吕碧城著,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吕碧城著,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刘扬忠著《辛弃疾词心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90)。 刘梦芙编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合肥:黄山书社,2008)。 刘梦芙著《近现代诗词论丛》(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刘梦芙著《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 李康化著《近代上海文人词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关爱和著《中国近代文学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 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陈水云著《清代词学发展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陈东原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 陈声聪著《填词要略几词评四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陈声聪著《兼于阁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连镇标著《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邱世友著《词论史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沙先一,张晖著《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沈辰垣编《御选历代诗余》(南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沈善宝著《名媛诗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7)。 宋致新著《长江流域的女性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苏之德著《中国妇女文学史话》(香港:上海书局,1973)。 苏者聪选注《历代女子词选》(成都:巴蜀书社,1988)。 汪东著《梦秋词》(济南:齐鲁书社,1985)。 汪东著《寄庵随笔》(上海:上海书店,1987)。 吴梅著,王卫民编校《吴梅全集·日记卷》2 册(石家庄:河北敎育出版社,2002)。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严迪昌著《淸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杨柏岭著《晚淸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合肥:安微大学出版社,2004)。 杨柏岭著《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杨海明著《唐宋词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张立宪主编《读库 0701》(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张宏生著《清词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张寿平辑释《近代词人手札墨迹》3 册(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 张珍怀选注《清代女词人选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 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2 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续编》2 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 罗久蓉,吕妙芬编《近代中国的妇女与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3)。 郭立诚著《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3 册(济南:山东敎育出版社,1990-1993)。 胡文楷著《历代妇女着作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胡云翼著《女性词选》(上海:亚细安书局,1928)。 胡迎建著《民国旧体诗史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胡适编注《词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柳无忌,殷安如编《南社人物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秋瑾著《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1 饶宗颐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4 册(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施议对著《今词达变》(澳门:澳门大学出版社,1999)。 施淑仪著《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台北:明文书局,1985)。 赵明诚著,金文明校正《金石录校正》(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 莫立民著《晚清词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钱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2 册(上海:上海书局,1991)。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5 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 唐圭璋著《梦桐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夏承焘著《天风阁学词日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 夏承焘,蔡嵩雲校注《辞源注·乐府指迷笺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夏晓虹著《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徐中玉主编《中国古典词学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徐灿著,黄嫣梨撰《月痕休到深深处:徐灿词注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曹辛华,张幼良著《中国词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崔海正著《中国词学研究体系建构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 崔海正主编,朱惠国,刘明玉著《明清词研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6)。 黄兆汉、林立编著《清十大家词选》(台北:稻乡出版社,2003)。 黄兆汉,林立主编《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9)。 黄渡著《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7)。 黄嫣梨著《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 社,2002)。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梁乙真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 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绿荷编《中国妇女生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曼素恩 (Susan Mann) 著,杨雅婷译《兰闺宝录 : 晚明至盛清时的中国妇女》(台 北:左岸文化,2005)。 章子仲著《北斗七星——沈祖棻的文学生涯》(美国:溪流出版社,2004)。 程千帆著《桑榆忆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谢无量编《中国妇女文学史》(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1992)。 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北京:三联书店,1995)。 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88)。 谭正璧著《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谭正璧著《女性词话》(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8)。 谭正璧编《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3.期刊论文 王兆鹏,刘学〈20 世纪词学研究成果量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学术研究》, 2010 年第 6 期,页 127-135。 王兆鹏〈“ 诗一史范式”向“ 诗一心范式”的转换—从《辛弃疾词心探微》看古典 文学研究的新变〉,《漳州师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页 38-45。 142 王兆鹏〈引领二十世纪词作鉴赏:重读沈祖棻《宋词赏析》〉,《光明日报》, 2009 年 3 月 18 日。 王芳〈沈祖棻词体创作论〉,《三峡大学学报》,2003 年 7 月第 25 卷第 4 期,页 49-51。 王芳〈深衷浅语见童心——简论沈祖棻晚期旧体诗的创作〉,《山东农业大学学 报》,2003 年 6 月第 5 卷第 2 期,页 100-103。 王炳毅〈沈祖棻与《涉江词》〉,《江南诗词季刊》,1985 年第 1 期,页 6。 木山英雄〈斜阳一点红——沈祖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 年 6 月 第 2 期,页 151-159。 卢璐璐,王思豪〈《章太炎全集》佚事补遗及其他〉,《文教资料》,2010 年第 10 期,页 21-22。 叶嘉莹〈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文学遗产》, 2004 年第五期,页 4-15。 江汇〈沈祖棻词学渊源考略〉,《中国韵文学刊》,2009 年 9 月第 23 卷第 3 期,页 89-96。 李定一〈女词人沈祖棻在四川〉,《文史杂志》,1991 年第 2 期,页 16-17。 李剑亮〈诠释学视野中的《涉江词》程氏笺注〉,《浙江大学学报》,2010 年 8 月, 页 29-36。 李涵〈怀念沈祖棻先生〉,《武汉大学学报》,1985 年第 4 期,页 108。 刘庆云〈沈祖棻先生词学观念探视〉,《长江学术》,2009 年第 4 期,页 96-101。 刘庆云〈读沈祖棻先生《唐人七绝诗浅释》杂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 年 6 月第 2 期,页 146-159。 刘庆云〈入人之深,行世尤广——从接受感悟沈祖棻《涉江词》之特色〉,载马兴 荣编《词学》第十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页 1-18。 刘梦芙著〈冷翠轩词话〉,《中国韵文学刊》,1995 年第 1 期,页 96-104。 朱少璋〈论新诗人兼做旧体诗的原因〉,《新亚学报》22 卷,新亚书院图书馆出版, 2003 年 10 月 朱益群〈纪念沈祖棻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综述〉,《长江学术》,2009 年第 4 期, 页 179。 吴小玲〈沈祖棻创作初论〉,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8 吴志达〈沈祖棻评传〉,《武汉大学学报》,1985 年第 4 期,页 108。 吴志达〈沈祖棻的生年及其他〉,《武汉大学学报》,2009 年第 62 卷第 1 期,页 46-50。 杨波〈历史的真相——评沈祖棻的历史小说《马嵬驿》〉,《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7 年 6 月第 12 卷第 3 期,页 19-22。 张小玫〈中国近代女性报刊与妇女解放〉,《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页 13-15。 张伟光〈论《涉江词》的爱国主义思想〉,《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7 年第 4 期, 页 79。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页 120-125。 张宏生〈理论的追求与创作的实践——沈祖棻与比兴寄托说〉,载马兴荣编《词学》 第十七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页 19-30。 张春晓〈试论沈祖棻的历史小说〉,《江苏社会科学》,1999 年第 4 期,页 154-159。 张春晓〈《涉江词》诵词记略提要〉,《中国韵文学刊》,2000 年第 2 期,页 98105。 143 张春晓〈爱国词人沈祖棻及其《涉江词》〉,载马兴荣编《词学》第十七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页 31-51。 张悦〈现代学界沈祖棻词学研究成果综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年 4 月第 9 卷第 2 期,页 130-134。 张瀛〈论沈祖棻诗词创作的艺术魅力〉,《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 年 5 月第 3 期,页 72-75。 岱峻〈金陵才女——曾昭燏、游寿、沈祖棻的人生悲欢〉,载刘瑞琳主编《温故》 第十六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页 75-95。 林立〈骸骨的迷恋:论新文学家创作旧体诗的缘由〉,《东方文化》,2010 年 12 月 第 43 卷第 1、2 期合刊,页 197-233。 林立〈清遗民的志业——论《沧海遗音集》的成书过程与编汇目的〉,《汉学研 究》,2010 年第 28 卷第 4 期,页 171-199。 林立〈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中国文化研究所学 报》,2011 年 1 月第 52 期,页 205-245。 陆草〈论清代女诗人的群体性特征〉,《中州学刊》,1993 年第 3 期,页 77-81。 段晓华〈新旧文学的交融与互补——沈祖棻艺术世界的一种观照〉,《江西社会科 学》,2003 年第 7 期,页 22-25。 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山西大学学报》,2003 年 26 卷 第 6 期,页 49-54。 徐晋如〈易安而后见斯人——对《涉江词》在 20 世纪词史中地位的一种认识〉,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 年 7 月第 26 卷第 4 期,页 14-18。 梁珊珊〈沈祖棻〈浣溪沙〉联章词浅析〉,《广西大学学报》,2009 年 8 月第 31 卷 第 4 期,109-113。 章石承〈榆师在暨南大学及其后情况之零星回忆〉,《文教资料》,1999 年第 5 期, 页 3-7。 谭新红〈沈祖棻教授逝世 30 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综述〉,《长江学术》,2007 年 第 4 期,页 178-179。 英文书籍 1.Books Allen, Joseph R., In the Voices of Others: Chinese Music Bureau Poetry,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2. Bailey, Paul, Reform the People: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Popular Education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England: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0. Barlow, Tani E. (ed.),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3. Bray, Francesca,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Chang Ha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Chang, Kang-I Su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144 Chang, Kang-I Sun and Saussy, Haun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Chow Kai-Wing,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Dai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Chow, Rey, Bowman, Paul (ed.), The Rey Chow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Chow Tse-ts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Denton, Kirk (e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Wrting on Literature 1893-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Fong, Grace S., Herself an Author: Gender, Agency, and Writ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8 Gilmartin, Christina K., 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Hockx, Michel (ed.), The Literary Field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Idema, Wilt and Grant, Beata (eds.),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re, 2004. Karl, Rebecca E. and Zarrow, Peter (eds.), Rethinking the 1898 Reform Perio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Q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Ko, Dorothy,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Ko, Dorothy, JaHyun Kim Haboush, and Piggott, Joan R. (eds.), Women and Confucian Cultures in Premodern China, Korea, and Japa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Larson, Wendy, 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Lee, Leo Ou-fan, Shanghai Modern: The Flowering of a New Urban Culture in China, 1930-1945,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Lipking, Lawrence, Abandoned Women and Poetic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Lu, Tonglin (ed.),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Mann, Susa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Naquin, Susan and Rawski, Evelyn S.,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ong, David and Fung, Edmund S.K. (eds.), Ideal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60-1949,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5. Widmer, Ellen,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Yan Haiping, Chinese Women Writers and the Feminist Imagination, 1905 – 1948,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Yu, Pauline,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Yu, Pauline (ed.),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Zhang, Jeanne Hong, The Invention of a Discourse: Women’s Poetry from Contemporary China, Leiden: CNWS Publications, 2004 145 Zeitlin, Judith T. & Liu, Lydia H., with Widmer, Ellen (eds.),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 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2.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 Borthwick, Sally, “Changing Concepts of the Role of Women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Period”, Ideal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60-1949, Pong and Fung (eds.), pp. 63-91. Chang, Kang-I Sun, "Ming-Qing Women Poets and Cultural Androgyny", Tamkang Review, Vol. 30 No. 2 (1999), pp. 11-25. Chang, Kang-I Sun,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Widmer and Chang (eds.), pp. 147-170. Chang, Kang-I Sun,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auline Yu (ed.), pp. 177. Chow Cheng-yin Eileen, “A Note on Song-Lyrics (ci, qu, sanqu), with a Glossary of TuneTitle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Chang and Saussy (eds.), pp. 809-810. Fong, Grace S., “Gender and the Failure of Canonization: Anthologizing Women's Poetry in the Late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 26 (Dec. 2004), pp. 129-149. Fong, Grace S., “Persona and Mask in the Song Lyric C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0 No. 2 (Dec. 1990), pp. 459-484. Fong, Grace S.,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Pauline Yu (ed.), pp. 138-143. Ho, Clara Wing-chung, "The Cultivation of Female Talent: Views on Women's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and High Qing Period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Vol. 38 No. 2 (1995), pp. 191-223. Hu Ying, "Reconfiguring nei/wai: Writing the Woman Traveller in the Late Qing",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8 No. 1 (June 1997), pp. 72-99. Judge, Joan, "Talent, Virtue, and the Nation: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emale Subjectiv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106 No. 3 (June 2001), pp. 765-766. Larson, Wendy, “The End of ‘Funü Wenxue’: Women’s Literature from 1925 to 1935”,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Tani E. Barlow (ed.), pp. 58-73. Li Wai-yee, "Heroic Transformation: 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9 No. 2 (1999), pp. 363-443.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McGill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2006. Mackerras, Colin, “Education in the Guomindang Period, 1928-1949”, Ideal and Reality: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odern China, 1860-1949, Pong and Fung (eds.), pp. 163-182. Qian Nanxiu, "Revitalizing the Xianyuan (Worthy Ladies) Tradition: Women in the 1898 Reforms", Modern China, Vol. 29 No. 4 (Oct 2003), pp. 399-454. Robertson, Maureen, "Voicing the Feminine: Constructions of the Gendered Subject in Lyric Poetry by Women of Medieval and Late Imperial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Vol. 13, No. 1 (June 1992), pp. 63-110. 146 Robertson, Maureen,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Widmer and Chang (eds.), pp. 171-217. Wixted, John Timothy, “The Poetry of Li Ch’ing-chao: A Woman Author and Women’s Authorship”,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auline Yu (ed.), pp. 145-168. Wu Shengqing, “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hD dissertation, 2004. Zarrow, Peter, “He Zhen and Anarcho-Feminism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7 No. 4 (Nov. 1988), pp. 796-813. 147 [...]... Ch’ing-chao: A Woman Author and Women s Authorship”,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68 29 Grace S Fong, “Persona and Mask in the Song Lyric Ci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0, No 2 (Dec 1990), pp 484 30 Maureen Robertson,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 作为两宋的女词人,可被视为最早期的闺秀词人之一。不过,尽管她是出色 23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77 24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pp 16 25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13。 26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70-171 27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357。 22 的女作家,但她的词却没在宋元时期掀起以她为模仿对象的跟潮... 的继承是明显的,如秋瑾、汤国梨、徐自华等人的词风,就趋向豪迈,不过 她们并非全都有“拟男”倾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加拿大麦吉尔 大学方秀洁的学生李小荣,其博士论文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 s Poetry(2006)对明清闺秀 18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明清闺秀所生活的文化背景,近年来受到高彦颐、曼素恩等西方学者 的重视。她们对这些闺秀所处的优异经济条件多有着墨,并指出闺秀的教育 环境与社交网络都较前朝开阔。而晚明以后出版文化的繁荣,不但让商业化 16 17 18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 s Poetry”, pp 91-92 依据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计 算。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 s Poetry”, pp 2-7 20 的书籍大量流通,造就更多女性读者,同时也让不少闺秀在有生之年得以出 版自己的诗词集。 19 其中,明清江南闺秀的地域研究极具重要性。无可否认的,江南地域 自六朝以来就蓬勃发展,经济文化都特别发达繁荣,到了明清,经济环境的... 性为词集所写的序便不断强调女性与女性化的词之间的密切关系。 3 1 Eileen Cheng-yin Chow, “A Note on Song -Lyrics (ci, qu, sanqu), with a Glossary of Tune-Titles”, Kang-I Sun Chang and Haun Saussy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809-810 2 Wilt Idema, Beata Grant (eds.),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 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其后收录在她所编撰的明清女作家的英文文 集之内,对西方学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16 此篇文章收集了不少不为人知或被 学者忽略的闺秀词集,并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所出版的闺秀诗词集比任何国家 都多,首次引起西方学界对明清闺秀诗词文化的关注,对方秀洁等人的影响 颇深。 17 15 康正果著《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 16 Kang-I Sun Chang,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 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Anthologies of Women 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 Grace S Fong, “Gender and the Failure of Canonization: Anthologizing Women' s Poetry in the Late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 26 (Dec., 2004), pp 129-130 8 在孙康宜开辟新路之后,美国巴纳德学院的高彦颐于... 于女性的空间,但是无可否认的,女性创作始终都没有真正离开过闺阁,而 青楼女子也不例外。 当然,也有少数女词人无法归纳其中,如南宋·严蕊(生卒年不详), 一首〈卜算子〉自述悲惨身世,一句“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表现的 不是一般闺 秀词所能 够触及的、独属风尘女子的感慨。又如明朝的刘淑 33 34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80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p 182-183。 24 (1620-?),明朝国难当头时,曾倾家招募兵马,自己亲身披甲训练,最终 却不受重视,报国无门,遂皈依佛门。 35 作为一名将满腔热血直接付诸于行 动的巾帼英雄,她的词所体现的情感较其它闺秀词人复杂,邓红梅认为她 “笔力深透”,体现的是最深的、“无人会意的失败豪杰的悲痛”。... 的青楼文化有较详尽的探讨。此书只论述至晚清,并未将民国女词人纳入书 中,显然受制于学术界对民国词学的盲点。 邓红梅认为女性词始终受制于狭窄的生存格局与生活经验,无法真正 地成为“文学的最完善境界”。 23 对于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片面,却道出闺 秀词的整体缺陷。而这种缺陷,在民国的女词人手中有所改善,以沈祖棻为 21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 s Poetry”, McGill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2006 22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载《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页 120-125。 23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页 604。 10 代表的女词人已经不再拘泥于闺秀词的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更有突破,从闺... 清闺秀填写豪放风格的诗词是男权文化中崇阳刚、贬阴柔的产物,虽然作为 美学风格不失其存在的价值,但作为性别本质的追求、作为女性词学的本质 定位,却大有存疑。 9 但是,将女性的本质定义为“阴柔”、“婉约”,而将其他性质排除 在外,认为这不是女性应具备的特征,这是否恰当?什么是女性特征,构成 因素往往随着时代而有所改变,其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特征,或许大有存疑。 5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 s Poetry”, pp 80-81 6 清·棣华园主人编《闺秀诗评》,载自王英志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第 2 册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页 2269-2270。 7 胡云翼《女性词选》(上海:亚细安书局,1928),页 1-2。 8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51。 9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沈祖棻与女性词: 试论《涉江词》的忧患意识 与闺中柔情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翁 彦 明 ANG YAN MING (B.A Hons, 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oudoir, seamlessly merging both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to her poetry Thus, She Jiang Ci is a truly unique work, and is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 boudoir The third chapter i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the ci lyric in Republican China, and how it relates to Shen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focus o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Ngày đăng: 12/10/2015, 17:36

Từ khóa liên quan

Mục lục

  • cover page

  • 2 谢词与目录与摘要(final)

    • Acknowledgements

    • 目录

    • Abstract

    • school format april text

      • 第一章: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文献回顾

        • U1.词学研究

        • U2.民国词学研究

        • U3.近现代女词人研究

        • U4.沈祖棻研究

        • U5.小结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闺秀词与女性词

        • 第一节  “女性词”的定义

          • 1.女性与婉约

          • 2.时代的变迁

          • 第二节 明清闺秀词

            • 1.明清闺秀文化的蓬勃

            • 2.明清闺秀词的突破

            • 3.闺秀词与古代女性词

            • 第三节 沈祖棻的闺秀传统

            • 第四节 沈祖棻与李清照

              • 1.生平比较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