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Giáo Dục - Đào Tạo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154 1,3K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154
Dung lượng 1,55 MB

Nội dung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i lyric studie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omen poetry from late Imperial China to modern... The second chapter is f

Trang 1

沈 祖 棻 与 女 性 词 :

试 论 《 涉 江 词 》 的 忧 患 意 识

与 闺 中 柔 情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翁 彦 明 ANG YAN MING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2

Trang 2

沈 祖 棻 与 女 性 词 :

试 论 《 涉 江 词 》 的 忧 患 意 识

与 闺 中 柔 情

SHEN ZU FEN AND WOMEN CI LYRIC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 SHE JIANG CI

翁 彦 明 ANG YAN MING

(B.A Hons, NUS)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2

Trang 3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Dr Lam Lap(林立博士)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for his patient guidance in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ithout his invaluable advice and the unstinting use of his time,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A/P Yung Sai Shing(容世诚副教授), A/P Xiao Chi(萧驰副教授)and A/P Su Jui-Lung(苏瑞隆副教授), whose modules have broadened my horizon and helped me reacquaint myself to the rigour of academic studies Their teachings have given me much appreciated insight to my work, and have aided me immensely during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would also not be possible without the resources and support of the NUS libraries and the library staff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particular thanks

to the Chinese Library, which has not only provided me with a broad spectrum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created a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both my research and my writing

Finally, I would like to convey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family and friends for their support during the course of my study

Trang 6

Abstract

Shen Zu Fen is known as one of the most talented female poe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orn in a time of turmoil and civil unrest, she is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her work She Jiang Ci, a collection of 516 ci lyrics(词)written

predominantly between 1932 and 1949 Because of the acute social consciousness

(忧患意识) in her ci lyrics, she is known by many scholars as a patriotic poet

(爱国词人)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the complexities of Shen’s ci lyrics by

focusing not only on the poet’s social consciousness, but also on the palpable boudoir feelings in her poetry As such, the term “patriotic poet” is not enough to encompass the dual intricacies of her poetry; while Shen is indeed patriotic, it is important not to neglect the fact that she has also written poetry that focuses on traditionally “feminine” emotions such as love, melancholy and yearning

Shen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omen poetry While the woman poets of pre-modern China are circumscrib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oudoir(闺阁)in terms of imagery, context, space and thought, Shen is able to step out of the boudoir and reflect on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war and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unlike some female poet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the setting in

her ci lyrics is often that of the boudoir, and she is candid and comfortable with her

femininity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i lyric

studies in the Republican period, women poetry from late Imperial China to modern

Trang 7

times, and studies on Shen The second chapter is focused on women poetry in the Ming-Qing perio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boudoir The

third chapter i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the ci lyric in Republican China, and how it

relates to Shen The 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 focus on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of Shen’s ci lyrics respectively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thesis

In conclusion, Shen i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the Ming-Qing women, but she is 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boudoir, seamlessly

merging both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boudoir feelings into her poetry Thus, She

Jiang Ci is a truly unique work, and is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ci lyric

Trang 8

尽管如此,与清代词学息息相关的民国词学,却没有相应地得到学者的青睐。处于新旧交界处的民国词学可说是承前启后,且词论词作繁多,直接影响现代词学研究,但是有关的学术论述却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词学领域的一大缺憾。

事实上,此缺憾确切地反映出词学研究的盲点:由于“现代文学”与

“古典文学”的划分过于清楚,因此时代上属于近现代文学,形式上却属于古典文学的词,在民国时期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处境。尽管如此,近代词学的价值不容忽视,尤其对于词人在毫无先天优势的环境下逆流而行,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众多现当代词人中,沈祖棻(1909-1977)是一名出色且名气颇大的女词人。她生于二十世纪初,年轻时写过白话历史小说与新诗,抗战与内战

Trang 9

作为生于清末、长于五四的词人,沈祖棻正好处于词学研究的这个盲点之中。有趣的是,作为女性的沈祖棻,不但在以新文学为主流的文学氛围下坚持填词,而且还是在以男性为主的文学创作圈子里的少数女性文人之一。她在这种双重劣势下坚持填词的决心,更是引人深思。

沈祖棻是南京中央大学著名词学家汪东(1890-1963)的学生,词风被汪东评为“清婉之中,兼饶沉郁”,著有《涉江词》。2

尽管沈词在时间段上应属现代文学,但形式显然是古典文学,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定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沈祖棻的词,就必须对民国时期的词坛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女词人的沈祖棻兼具明清闺秀传统与新女性的特色。因此,文章的研究课题,主要放在民国时期词的创作和近现代女性词研究两大块。

作为一名女词人,她继承了明清闺秀传统,词中带有明显的闺秀风格,且多以闺阁为背景。但作为一名受益于五四的女权运动的新时代女性,她的词也带有闺秀词以外的意境与题材。

第二节 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的结构主要分为 4 个部分:其一,对近 50 年来的词学研究作一个简单的历史概括,着重于与论文相关的范式的转移。其二,民国词学研究的文献回顾。其三,近现代女词人研究的文献回顾,并着重探讨明清闺秀词。其四,沈祖棻研究的文献回顾。

1

施议对在〈百年词通论〉(《当代词综》的前言,载施议对著《今词达变》,澳门: 澳门大学出版社,1999,40-48 页)列举近代十大词家,以及黄兆汉、林立主 编的《二十世纪十大家词选》(台北:台湾学生出版社,2009)中,都将沈 祖棻列入名单中。

2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上海:上海书店,1987),页 132。

Trang 10

1.词学研究

词学研究在近百年来蓬勃发展。据王兆鹏与刘学统计, 30 年代词学的成果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此后沉寂一番,80 年代起增长速度迅猛,词学研究发达,到了今日已经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一大研究领域。3

战后至八十年代的词学研究,主要以社会学批评派为主导。其间的研究,一般把注意力放在形成作品和影响作者的社会历史因素上,与传统的

“知人论世”有着相同的地方。这种研究方式主要秉持着“三段式”的研究步骤,即生平、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影响。由于以社会批评为宗旨,且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因此惯用“阶级性”、“冲破黑暗现实”、“封建社会”、“消极性”等字眼,直至今日仍影响着大陆的研究。

因此,词学研究近

50 年来的研究动向,对沈祖棻的研究也颇有影响。

八十年代中叶,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量的西方理论与研究流入中国大陆,引起方法论热。加拿大籍的词学权威叶嘉莹,于 1980 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一书。4

与此同时,《文学遗产》在 1986 年发起宏观研究的征文运动,引发宏观研究热,吴熊和的《唐宋词通论》(1985)和杨海明的《唐宋词史》

(1987)两本具权威性的唐宋词史宏观研究,以及严迪昌的《清词史》

(1990),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叶嘉莹是词学前辈顾随的弟子,曾在加拿大卑斯大学任教,她在古典词学的基础上应用西方理论,引起大批大陆学者的注意。此后,西方理论如系统论、心理学、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等被大陆学者广泛应用。

5

词学研究的主力一直放在唐宋词,但 1990 年出版的《清词史》,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清词史》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清词史的书籍,自此之后有

3

王兆鹏,刘学著〈20 世纪词学研究成果量的阶段性变化及其原因〉,载《学术研 究》,2010 年第 6 期,页 129。

Trang 11

不少学者参与清词研究,如张宏生、叶嘉莹、陈邦炎、朱德慈、黄嫣梨等,虽然声势依然不能与唐宋词学者相提并论,但也算是词学研究的一个流派。

九十年代初,新的研究模式出现。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于 1990年出版,被王兆鹏评为“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作家个体研究的诗史范式向诗心范式的转换。”6

在此之前,词学研究依然倾向于社会学批评派的研究模式,据作者自己透露,他有意超越前人研究,不再拘泥于一生平二思想三艺术四影响的模式,并把焦点从作品的社会意义转而放在词人本身。7

有关民国词学的研究,则是近 10 年来方有人问津。不过,专门论述民国词学的研究依旧不多,至今仍属词学研究的冷门项目。

这种研究模式主要针对作家研究,对研究沈词颇有借鉴之处。

2.民国词学研究

最早研究民国词学的学者之一是澳门大学的施议对。身为民国三大词学家之一夏承焘的学生 8

不过,一直到《当代词综》于 2002 年出版,民国词学研究才真正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施议对在八十年代开始编撰《当代词综》,收集了清末民国等现当代的词作,并在 1999 年出版近代词学论文集《今词达变》。书中除了宏观研究〈百年词通论〉之外,亦对“今人”胡适、王国维、夏承焘、吴世昌、沈祖棻、饶宗颐等人的词学与词作进行一系列探讨。

Trang 12

Wu Shengqing, 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 (博士论文,2004)

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2008)

林立〈清遗民的志业——论《沧海遗音集》的成书过程与编汇目的〉(2010)

林立〈群体身份与记忆的建构:清遗民词社须社的唱酬〉

(2011)

宏观研究 施议对〈百年词通论〉(《当代词综·前言》,2002)

刘梦芙〈百年词综论〉(《二十世纪中华词选·前言》,2008)

作家研究 针对朱祖谋、況周颐、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吕碧城

等人的个别文章

表①:民国词学研究分类

由此可见,民国词学研究的专书非常少,其中以朱惠国的《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2005)与本文最有关联。10

其中,书的第十一章针对词学的传播出发,对《词学季刊》有深入的探讨,从出版的角度剖析词学如何从传统形式蜕变成现代词学。此书对晚清常州词派与民国龙榆生等现代词学家有精辟的见解,唯一不足之处是对于清末民初这个过渡期、晚清四大词家以及清遗民的着墨较少,稍有遗憾。

此书是朱惠国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成,中心议题是近代词学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书的结构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晚清的常州词派及其转变,下篇则通过个别民国词学家来分析词学思想的转变,讨论对象包括王国维、胡适、龙榆生等人。

吴盛青的英文博士论文Classical Lyric Modernities: Poetics, Gender, and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1900-1937),以同光体诗人陈三立、晚清词家朱祖谋

10

朱惠国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Trang 13

民国词学目前对于宏观的研究偏少,只有施议对和刘梦芙的两篇文章,而且都是以“百年”为标准,包含了现代和当代的词学,稍嫌不够集中。两者虽然都涉及民国词学研究,但是对于五四与民国词学的交汇与影响都尚未透彻,只是点到为止。

有关吕碧城的研究着重于其词中的女性意识,颇有启发性。

民国词学研究偏重清末民初的传承,并汇集了清词研究的学者与民国研究的学者。这种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词派研究中。清朝的常州词派,到了晚清已有突破,并延续到民国初期,被称为“临桂词派”或“彊村派”。12

民国词学研究原本已贫乏,再加上如此侧重清末民初,因此仍有许多开拓的空间,民国女性词的研究更是贫瘠。此外,民国词学研究偏重外在因素,即使研究个别词人,也着重在其生平事迹或概括性的思想内容,目前尚缺乏针对词作的细腻分析。

研究清代词派的学者多会在书中讨论一下民国时期的词人,如朱德慈、巨传友等,而研究民国词学的学者也难免论及清代常州词派及其传承,如施议对、刘梦芙、朱惠国等。

3.近现代女词人研究

沈祖棻原籍浙江海盐,出生时虽然家道中落,但从小就生长于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中,若生于明清,或可称之为闺秀。13

12

叶恭绰称之为“临桂派”,见叶恭焯著《广箧中词》卷二,载沈辰垣编《御选历 代诗余》(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页 642。钱仲联则称之为“彊村 派”,见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长沙:月麓书社,1992),页 7。 13

闲堂(程千帆)〈沈祖棻小传〉,载《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 版社,1997),页 397。

Trang 14

二十世纪前 30 年,徐乃昌编撰的《小檀栾室汇刻百家闺秀词》(1909)和《闺秀词钞》(1909),以及吴灏的《历代名媛词选》(1914),是对明清女词人文献的初步整理。之后也有词学家开始以女性词人为点评对象。王蕴章的《然脂余韵》(1918)和况周颐《玉栖述雅》(1921)主要针对清代

的 20 个女词人点评,雷瑨、雷瑊的《闺秀词话》(1925)则论述宋至清百余女词人,三者都以传统词话的形式发表,着重个人评点,没有系统性的分析。此外尚有徐珂《历代闺秀词集释》(1926)、胡云翼的《女性词选》(1928)等,都体现了当时学者对女性词的重视。

五四新文学的兴起对女词人研究颇有影响,时代产物有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1916)、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1927)、谭正璧《中国女性的文学生活》(1930)等,其中以梁乙真著作对清代闺秀词研究最有关系,设有“清代妇女词学之盛”一栏,专门探讨清代的女词人,尤其对常州词派的女词人以及女词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颇有研究,对后世的启发甚大。14

三十年代以后,五四女权运动已颇有成就,女性研究开始增加,虽然研究重点主要放在现代女性文学,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者从事女词人的研究,其中以李清照、顾太清、贺双卿、徐灿等人为研究重点。谭正璧的《女性词话》(1934)是女性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它介绍了宋至清 59 名女词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女性词的专著。此外尚有孙佩茝《女作家词选》

14

梁乙真著《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

Trang 15

自九十年代起,西方汉学家逐渐注意女词人研究,妇女史学者高彦颐、曼素恩(Susan Mann),以及孙康宜、魏爱莲(Ellen Widmer)、方秀洁、伊维德(Wilt L Idema)、管佩达(Beata Grant)等人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其重点放在明清女性文学,且一般以诗词为主。

中港台新则主要以宏观女性词学(张宏生、邓红梅等)和个别女词人研究(张璋、杜芳琴、钟慧玲等)为主,还有学者受西方研究影响,有的将焦点放在闺秀与才女文学(王力坚等),有的通过女词人的词作反映清代妇女思想演变过程(黄嫣梨等)。

可以说,近 20 年来是明清闺秀词研究的高峰期,中西两地对女词人的研究都颇为注重。

康正果于 1988 年发表《风骚与艳情—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是中国大陆较早系统性研究女性词的学者之一。15

孙康宜于 1992 年发表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其后收录在她所编撰的明清女作家的英文文集之内,对西方学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教书的康正果,在书中将大部分篇幅放在男性书写女性,仅一章谈论到有关才女的诗词创作。作者倾向于借个别著名女词人的介绍和分析来反映其社会背景,对包括妓女、女冠和闺秀的才女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但限于篇幅并不深入。此书虽然出版甚早,但并未引起国内外的研究热潮。

16

此篇文章收集了不少不为人知或被学者忽略的闺秀词集,并指出中国明清时期所出版的闺秀诗词集比任何国家都多,首次引起西方学界对明清闺秀诗词文化的关注,对方秀洁等人的影响颇深。17

Kang-I Sun Chang, “Ming and Qing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and Their Selection

Strategies”,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7

Grace S Fong, “Gender and the Failure of Canonization: Anthologizing Women's Poetry

in the Late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CLEAR), Vol 26 (Dec., 2004), pp 129-130

Trang 16

在孙康宜开辟新路之后,美国巴纳德学院的高彦颐于 1994 年对五四以来女性被父权社会压迫的看法提出挑战,从社会性别问题的角度出发,探讨江南闺秀在晚明至雍正时期的文化活动,以及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印刷文明对女性创作文化的影响。她认为,这些闺秀并不是多年来学者所塑造的那种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受害者,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拥有自身的创作空间与自由。18

美国加州大学的曼素恩则在高彦颐的基础上探讨盛清时的女性文化,其焦点也一样放在江南的闺秀,她们生活在经济文化条件丰裕的书香门第之中,通过写作塑造自己身为母、妻、女以外的身份,甚至积极参与复古运动,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权力与自由。19

王力坚明显受西方研究影响,其《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2006)对江南闺秀传统的偏重与看法基本上与高彦颐、孙康宜等西方学者相近。

两本专书都不是文学专论,但两人是通过明清闺秀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探讨这个问题,亦是中国妇女史一个范式的转变,对研究女性文学和明清闺秀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20

不过,此看法似乎是建立在豪放等于男性、婉约等于女性的前提上,这种观点,在时代的变迁下或已不再妥当。民国女词人对于这种“闺词雄音”的继承是明显的,如秋瑾、汤国梨、徐自华等人的词风,就趋向豪迈,不过她们并非全都有“拟男”倾向,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 “闺词雄音”的现象,说明清代闺秀 “拟男” 的豪迈情怀以及自叹女儿身的现象。他认为,这种“闺词雄音”实际上失去了其女性文学的特质,是父权时代扭曲的产物。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方秀洁的学生李小荣,其博士论文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2006)对明清闺秀

18

Dorothy Ko,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9

Susan Mann, Precious Records: 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0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Trang 17

张宏生于 1995 年发表〈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是较早专注研究清闺秀文化的大陆学者。

论文除了论述明清的闺秀文化之外,亦重点讨论有关“闺阁”的概念。作者认为,明清闺秀的诗词与过去的闺秀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她们亦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将闺阁重新构思为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作者在第三章中着重探讨明清闺秀在历史动荡中,将战乱写入诗词中,但是依旧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并往往通过惨厉的战乱与昔日闺中好景的对比来突出其悲伤。这种书写方式在同样经历战乱的沈祖棻的词中,再一次得到体现。作者认为闺阁传统在明清闺秀的笔下是一大变;那明清的闺秀词在沈祖棻笔下,怎样进一步的改变,亦是本文意欲探讨的问题。

22

这个遗憾在邓红梅的《女性词史》(2000)中弥补了。此书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女性词通史,对唐宋至晚清的女词人的生平、背景和写作特色多有着墨,以一流女词人为纲架(如李清照、吴藻、顾春、秋瑾),通过她们界定女性词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成就,并对明清闺秀文化和与相对的青楼文化有较详尽的探讨。此书只论述至晚清,并未将民国女词人纳入书中,显然受制于学术界对民国词学的盲点。

他认为明清时期女性词的发达需归功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造就更多闺秀的诞生。此外,宽松的社会环境让更多文人意识到女子之才,女词人得到不少男性文人如袁枚、沈德潜、毛奇龄等人的支持与协助。不过限于篇幅,剖析并不深入,有关其他朝代也有男性文人支持女性的文学创作,却并未引起相同效果之原因,并未加以探讨,有些遗憾。

邓红梅认为女性词始终受制于狭窄的生存格局与生活经验,无法真正地成为“文学的最完善境界”。23

22

张宏生〈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载《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6 期,页 120-125。

23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页 604。

Trang 18

代表的女词人已经不再拘泥于闺秀词的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更有突破,从闺秀词蜕变而成为“女性词”。

黄嫣梨在《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2002)以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徐灿、顾太清、吴藻和吕碧城四人,从社会、婚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讨论清代妇女思想及地位的转变。24

总结前文,目前近现代女性词研究基本上集中于明清闺秀文化,针对民国女词人的研究很少,且多限于几个女词人的赏析和探讨,并无宏观的著作。目前最多人研究的民国女词人是吕碧城,但其中不少著作对她提倡女学佛学着墨更多,对于她词作的剖析始终围绕着她如何周游列国,突破闺秀词空间的拘束,对其他的则涉猎较少。

不过题目虽为女词人,对词作的探讨不多,主要讨论外在因素。比如对吕碧城的探讨,只有一小段说《晓珠词》,主要还是集中在吕碧城的生平,以及她作为女词人以外的身份,如倡导女学,建校等。

事实上,民国女词人的词集、词作以及相关文本因时代趋近而更为充实,是研究的一大优势。因此,尽管目前针对民国女词人的研究不多,但其开拓空间非常大。

4.沈祖棻研究

对于沈祖棻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比较零散的论文或文章,暂时没有专书评论。巩本栋编的《程千帆沈祖棻学记》(1997),收录了自 1978 年至

1997 年有关沈祖棻研究的 42 篇文章和题词,其中包括沈祖棻诗词集和学术专论的序、跋和读后感,对沈祖棻研究颇有帮助。25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小玲的硕士论文《沈祖棻创作初论》(2008),是目前唯一一篇专门论述沈祖棻的学术论文。论文虽然也讨论沈祖棻的古典诗词,不过其重点还是放在沈祖棻所创作的新诗和历史小说。论文的结构比较

24

黄嫣梨著《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上海:汉语大词典出 版社,2002)。

25

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Trang 19

松散,而且范围极广,任何有关作者的种种课题都有所涉及,却因此而焦点不集中,不够深入。

(1985)、顾学颉(1989 )、章子仲(2004)、马兴荣(2006)、刘晖(2007)、岱峻(2009)

其二,自沈祖棻的老师汪东为《涉江词》评点开始,就频频有学者将其比作李清照,如朱光潜称其“易安而后见斯人”,汪东、顾学颉、施蛰存、沈尹默等人也或多或少地将两人相提并论。对于李清照的比较,主要因为两人身世和身份相似,而且都因为战乱而导致词风的转变。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沈祖棻的词风也与李清照相似,不过目前较多学者认为其词风更似周邦彦。

,之后的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个诠释而发,如乔以钢、黄裳、张春晓、施议对、刘白羽、程千帆等人。有部分学者甚至只谈到其爱国意识,对《涉江词》的儿女情怀、闺阁中的细腻书写甚少触及。

26

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原载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见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20-425。

Trang 20

叶嘉莹〈 从李清照 到 沈祖棻— —谈女性 词 作之美感 特质的演 进 〉

(2004)从李清照、徐灿、贺双卿和沈祖棻谈起,以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对沈祖棻的诠释不局限在其“爱国意识”,而称其为“诗有史,词亦有史”。

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作者阅读《涉江词》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词的读后感,不过他却首次提出程千帆的笺可能影响读者的诠释这个看法,与笔者的读后感不谋而合。对于沈词的诠释,以致对沈祖棻的评价,是否有被程千帆影响的成分在内?沈祖棻的爱国形象,有多少是被程千帆构建出来的,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8

不过,针对沈祖棻的篇幅较少,难以深入,颇有遗憾。

5.小结

从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研究民国词学研究的论著不多,对于民国女词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此外,针对沈祖棻的研究总是局限于其“爱国意识”,始终不够全面。

其实沈词的闺秀词风显而易见,其儿女情怀与闺阁的书写非常出色。研究沈祖棻若只专注于其“爱国”的一面,未免偏颇。

因此,本论文将从闺秀传统探讨沈祖棻的词作。沈祖棻到底在明清闺秀的基础上有什么突破?在她笔下的词作,体现了“女性词”的什么特点?作为民国词坛的一分子,沈祖棻为什么选择坚持填词?她 “爱国词人” 的形象,是否足以全然代表她的词作?

简言之,论文将从女性词的角度出发,探讨沈祖棻的《涉江词》如何以一概贯彻的忧患意识,从“闺秀词”的窠臼中破茧而出,同时又在忧患之余不忘柔情,成为民国女词人的翘楚。沈祖棻是如何在这两种情绪中取得平衡?如此填词,对女性词的发展有何意义?

Trang 21

第三节 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六章,本章为第一章,主要针对沈祖棻及民国词学与女性词学做文献回顾。

第二章将探讨“女性词”的定义,并更深入分析闺秀词的特征与演变过程。沈祖棻的词与明清闺秀词一脉相传,却又在其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要了解沈祖棻的词,就必须先了解明清闺秀词。此外,此章也会针对不少学者对沈祖棻与李清照的比较作出细腻的剖析。

第三章主要探讨民国词坛和民国女词人与沈祖棻的关联。五四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学成为主流,但民国词坛没有因此而走向没落。而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民国的女词人却在五四女性意识的基础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真正地脱离古代女性词普遍的窠臼。作为一分子的沈祖棻,与民国词坛关系密切,无论在师承抑或风格上都受到民国词风的影响,此章将详尽说明。

第四章对沈祖棻词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如之前论述,沈祖棻被定义为“爱国词人”,词作多写于抗日与内战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真实环境以及自己的感伤,虽以闺阁为主要写作背景,眼界却放在天下的层面。本文无意否认沈祖棻的爱国情绪,但是将沈祖棻定义为“爱国词人”却未免以偏概全,此章将针对这点进行反思。

第五章直接承接上一章,针对沈祖棻的“闺中柔情”出发。学者往往忽略沈词中真切而细腻的女儿情绪以及沈祖棻作为女性的特征。因此,即使沈祖棻在忧国忧民的宏观层面填词,也是通过女词人的独特视角过滤而成。本章将通过沈祖棻的词中所塑造的词人形象——“才女”、“思妇”、“病妇”三方面进行解读,说明沈祖棻的闺中柔情。

最后一章将为之前论述作总结。

Trang 22

第二章:闺秀词与女性词

第一节 “女性词”的定义

词自唐宋年间兴起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而作为一种文体,它始终与女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敦煌发现的众多民间词作中,就包括大量以女性为主题或以女性口吻书写的作品;中国第一本词集《花间集》所收录的词作中,同样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到了宋朝,词人更不断书写思妇、弃妇、歌伎、闺怨等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事实上,词从一开始就在演绎、传播和内容、意象上与女性息息相关。早期词作经由歌伎的浅斟低唱借以传播,在风格上迁就女性的演绎方式,在内容上也多以女性为主要书写对象。周成荫就指出,早期的词作多由男性创作、女性演唱,因此词从一开始就在语法与情绪的表达上与女性紧密联系。1

因此,词作为一种抒情管道,是最适合女性书写的文体。伊维德(Wilt

L Idema)和管佩达(Beata Grant)就指出,早期的词虽然以男性创作为主,但词有着独特的“女性化”的书写形式,为女词人提供一个现成的文体,让她们抒发自己的“女性化”情感。

基于这种渊源,历代词家一般上都认为“词体以婉约为正”,作为主导、正统的词作应以婉约为主。

2

因此,当大量的清代女性开始填词时,女性为词集所写的序便不断强调女性与女性化的词之间的密切关系。3

1

Eileen Cheng-yin Chow, “A Note on Song-Lyrics (ci, qu, sanqu), with a Glossary of Tune-Titles”, Kang-I Sun Chang and Haun Saussy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809-810

2

Wilt Idema, Beata Grant (eds.), 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re, 2004), pp 6

3

Grace S Fong, “Engendering the Lyric: Her Image and Voice in Song”,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pp 121

Trang 23

早在唐朝,就出现以艺妓为先驱的女性词。到了两宋之际,更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享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多年来一直都是女性词研究的一大焦点。女性词发展至明清,江南的闺秀文化颇为繁盛,亦是近年来女性词研究的侧重点之一。

既然词与女性渊源甚深,那女性词又应如何定义?女性词是否具备统一而特定的女性特征,而能够与其他类型的词有明确的分別?

1.女性与婉约

若以最广义的角度探讨,则女性词人创作的词,就是女性词。

但如果要进一步分析,则难免遇到问题:若女词人写的词就是女性词,那女性词是否就一定有独特的女性特征?这种特征又是什么?如果说女性词有着一个统一的特征与本质,那在这个本质以外的女性词作,是否就被视为

“别调”或 “异类”而被排除在外?

一般而言,女词人的填词手法细腻新巧,所关注及选用的意象较注重细节,这或许因为古代女词人一直处于闺阁的小空间之内,能够看到、接触到的颇为有限,因此注意力更为集中,体现了小巧玲珑的特色。不过,这种艺术手法稍嫌笼统,且定义过于微妙,细腻与否全凭个人评荐,难以成为一个统一的特征。

孙康宜认为,女性词人通过一系列特定的风格与修辞方式,来建立一个属于女性的诗词传统。她指出,女词人所惯用的典故并不是独特而只供女词人专用,但是女词人在使用这些意象时,往往将其赋予独特的女性意义与焦点。她举例表示,班婕妤被赵飞燕取代的典故,尽管在男性文人的笔下多次出现,但是女性文人笔下自然而然地体现出不同的侧重点,表达出才气远不如美貌的无奈感叹。4

女性词固然有此传统,却并未彻底点出到底什么才算是女性特征。而更重要的是,不同的时代下会产生不同的意象,女性传统的构成部分不断地

4

Kang-I Sun Chang, Haun Saussy (eds.),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pp 6

Trang 24

学术界有一个普遍观念,认为女性的本质是柔婉的,因此女性词的本质应以婉约为主。早在清朝,棣华园主人在编纂《闺秀诗评》(1852)时就清楚交待自己收录诗作的宗旨,并指出女子之诗应持有不同于男子的标准,

需 “温柔袅娜,不失女子之态”。

到了民国,时代的变迁带来更显著的改变,整个闺秀系统面临崩溃状态,女性走出闺阁、受到时代的历练,这使我们更难为女性词作出定义。

6

胡云翼与其思路一致,他认为,如果中国文学可以简单分为“豪放”、

“婉约”两派,那么女性的文学可说是婉约文学的核心,并指出婉约而温柔的文学,由女性自已创作更恰当。7

若将此观念进一步引申,则有学者认为,女性词如果表现得豪放、壮烈,其女性特征则难免被覆没。王力坚就针对“闺词雄音”的现象出发,认为女性的本质是阴柔的,女性词学的本质也无疑是阴柔的。

二者言下之意,皆认为婉约词最能体现女性特征,因此女性自然应该书写婉约词。

8

因此他认为,明清闺秀填写豪放风格的诗词是男权文化中崇阳刚、贬阴柔的产物,虽然作为美学风格不失其存在的价值,但作为性别本质的追求、作为女性词学的本质定位,却大有存疑。9

但是,将女性的本质定义为“阴柔”、“婉约”,而将其他性质排除在外,认为这不是女性应具备的特征,这是否恰当?什么是女性特征,构成因素往往随着时代而有所改变,其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特征,或许大有存疑。

Trang 25

邓红梅就指出,女性词总体的风格美感可用“纤婉”二字概括,但是依旧有别具特色的词家,其词作风格不尽能以 “纤婉”去规范。10

无可否认的,女词人书写豪放题材的作品确实不多,这不但因为女性身处于相对局限的社会背景,同时词本身就“以婉约为正”。因此,笔者对

“女性词多是婉约”的说法并无异议,这里主要质疑的是“女性词应是婉约”的概念。

2.时代的变迁

之前提及,女性词传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意象与侧重之处。作为近现代女词人的研究,必须重视一个问题:近现代女词人的生活圈子和地位都不能与相对封闭的闺秀相比。秋瑾是革命烈士,吕碧城周游列国、曾任《大公报》编辑,沈祖棻是流离失所的大学教授;在二十世纪初女性意识逐渐萌芽的时代背景下,若以同样的标准将这些女词人纳入窠臼,似乎忽略了她们独特的存在空间。

以秋瑾为例,她的词作明显有前后期之分。一览秋瑾现存的 39 首词,笔者认为其中豪气冲天并极具呼唤性的共 10 首,且多集中在后期。11

从这里可以看出,秋瑾词并不是一味的豪放,早期词作多沿用闺秀传统的婉约意象,比如〈临江仙·中元〉,无论意象抑或风格都属闺阁之作。12

10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页 4。

因此,若以她作为革命烈士的性格与经历出发,她的“豪放词”固然更能体现她的性格魅

11

10 首词分别为:〈满江红·小住京华〉、〈翠楼怨·寂寞庭寮〉、〈喝火令·带月松 常健〉、〈踏莎行·对影喃喃〉、〈满江红·骯髒尘寰〉、〈昭君怨·恨煞回天 无力〉、〈临江仙·把酒论文〉、〈望海潮·惜别多思〉、〈如此江山·萧斋谢 女〉、〈鹧鸪天·祖国沉沦〉。另外有关词的排列,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之顺序,其中除了〈满江红·小 住京华〉、〈翠楼怨·寂寞庭寮〉与〈喝火令·带月松常健〉之外,其他 7 首皆 集中在词集后半部分。据编者指出,排列方式依据王芷馥编《秋瑾诗词》

Trang 26

力,但是作为一名女词人,她纤婉的词不容忽视,也更凸显出她个人词风的复杂性。

因此,要寻找出历代女性词一个共同的特征或主线,这是非常困难的。唯一可以确立的答案则是最笼统的定义:女性词就是女性创作的词。若以宏观而论,将其概括为“阴柔”、“婉约”、“纤婉”,虽然没错,却无法包含女性词的复杂性与多样化。事实上,要找出女性词的统一特征,或许只比找出男性词人的统一特征稍微简单一些。

此篇论文作为文学与作家研究,宗旨自然不在界定宏观的性别研究,而是偏重于作家的个体性。因此本文为女性词做出的定义,志不在以一个统一特征作为“总体而言的概括”,而是把视角放在个别女词人的身上。这些女词人都以作为女性的身份——无论是女扮男装、向往男性自由的女子或独守深闺的思妇,都未曾忘记过自己身为女性的事实——出发,通过女性的独特视角过滤而填词。因此,无论风格、內容如何变化,女性词不变的地方,就是它出自于女子之手,含有女性的情怀与特质。

第二节 明清闺秀词

女性词的主要创作群体是闺秀词人,其他较少数的创作群体包括后妃、声妓、女冠。13

而所谓“闺秀”,又曰“才女”14,泛指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出生的女子,自小受到良好文学教养,因此颇有文才。而“闺秀词”,就是这些女子所填写的词作。15

尽管如此,闺秀词人到底包括哪些社会地位的女词人,其定义因人而异。李小荣指出,“闺秀”一词在不同的时代下有不同的含义,晚明的“闺秀”可泛指有才识的女子,其中包括艺妓,但不少清代的诗词集(如许蘷臣

《闺秀词话》(1925)等,所收录的女词人就多已婚配。又如金燕著《香奁 诗话》(1921)上卷为“闺秀部”,所收录女诗人、词人亦多已出嫁。

Trang 27

无论如何,前自李清照、朱淑真,后至徐灿、顾太清,不但名留青史的女词人多为闺秀,女性词作(抑或女性文学)的主要创作群体也确实以闺秀居多。

女性词最响亮的名字虽是李清照,但女性词最重要的创作时期却并非两宋。以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所记录的 4 千余名女作家为据,不难发现女性的创作高峰期(尤以诗词最为普遍)正是明清。据胡文楷考据,自汉至元的 1500 余年间,仅仅记录了 4 卷 116 名女子;反观明朝,共记录 2 卷

255 名女子,而清朝更记录了 15 卷 3600 名女子。17

事实上,“闺”是明清女子生活的实际空间,同时也是女性身份建构的重要环节。因此,“闺”对女子的生活和文化影响极深。

当然,近代文献的保存相对较佳,且出版业蓬勃,都可能影响此数据,但明清的女性文学确实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18

《艺文类聚》有“闺情”一栏,所举之作都与女子和闺中之情有关。可以说, “闺”并不止限于闺秀,而是一种联系着所有中国古代女性的重要概念。

1.明清闺秀文化的蓬勃

明清闺秀所生活的文化背景,近年来受到高彦颐、曼素恩等西方学者的重视。她们对这些闺秀所处的优异经济条件多有着墨,并指出闺秀的教育环境与社交网络都较前朝开阔。而晚明以后出版文化的繁荣,不但让商业化

18

Li Xiaorong, “Rewriting the Inner Chambers: the Boudoir in Ming-Qing Women's Poetry”, pp 2-7

Trang 28

其中,明清江南闺秀的地域研究极具重要性。无可否认的,江南地域自六朝以来就蓬勃发展,经济文化都特别发达繁荣,到了明清,经济环境的优势以及城市化、商业化和印刷文明都深刻地影响江南的文学发展。明清的不少重要词学家和学派如云间词派的陈子龙(1608-1647)、阳羡词派的陈维崧(1625-1682)、浙西词派的朱彝尊(1629-1709)、常州词派的张惠言

(1761-1802)等人,都是这种优异环境的产物。

江南才子辈出,无疑也造就了闺秀文化的发展。据学者统计,《清代闺阁诗人徵略》中所收入的 1262 名清代闺秀中,江南一带共计 989 人,占78.4%。20

王力坚认为,清代“才媛辈出”,是由于大部分女性词人都具有家族性的背景。他以商景兰(1605-1676)为例,指出商景兰的妹妹商景徽、三个女儿、两个儿媳、一个外甥女皆工于诗词,形成强大的才女关系网。

而明清影响最广、最为人知的闺秀词人如沈宜修(1590-1635)、叶纨纨(1610-1632)、徐灿(约 1619-1678 年以后)、顾贞立(1623-1699)、熊琏(1758-?)、吴藻(1799-1862)、恽珠(1771-1833)、沈善宝(1808-1862)等人,都是江南出生的闺秀词人。

21

明清闺秀之间的家族关系不容忽视,如晚明的沈宜修,其家族四代才女辈出,其女叶纨纨、叶小纨(1613-1657)和叶小鸾(1616-1632)皆能词,叶小纨的女儿沈树荣也工诗词,有《希谢词》和《月波词》,已失传。22

显然,自小培养的家族教育以及母女、婆媳、姐妹、妯娌之间的切磋、督促与唱和,直接促进女性的文学创作,产生大量的闺秀诗词。

王力坚著《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页 12。

22

郝丽霞在探讨吴江沈氏的女性作家群体时,列举明清沈氏家族 4 代 27 名女作家及 她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详看郝丽霞〈吴江沈氏女作家群的家族特质及成因〉, 载《山西大学学报》,2003 年 26 卷第 6 期,页 49-54。

Trang 29

高彦颐指出,闺秀文化社团是建立在闺秀间亲密的关系以及她们对诗词的共同热忱的基础上,社团的存在目的显然是针对文学的欣赏、创作与传播。她强调,这些社团与男性文人的关系不可分割,其存在基本上依靠男性文人的承认与推动。

而有趣的是,沈祖棻与大学女同学一起创办的“梅社”,正是这种社团关系的重现。

24

因此,江南闺秀文化的蓬勃,很大程度上需归功于男性文人的支持。这些文学名士欣赏闺秀的文才,不但声援女性、提倡女性教育,有些甚至大量招收女弟子,其中以袁枚(1716-1797)和陈文述(1771-1843)最具影响力,先后招收女弟子数十人。

25

除了收徒,男性文人也对女性创作的出版功不可没。这些男性文人帮女词人编辑词集,并积极地推广女性创作,试图通过与

《诗经》、《离骚》的比较将女性创作经典化。26

邓红梅就指出,无论是女子自行收集,或男子代为收集,男性文人的经济支持与援助都不可忽视。27

2.明清闺秀词的突破

女性词从李清照到秋瑾,内容与形式不断地随着时代而蜕变。李清照作为两宋的女词人,可被视为最早期的闺秀词人之一。不过,尽管她是出色

23

Kang-I Sun Chang, “Liu Shih and Hsü Ts’an: Feminine or Feminist”,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77

Trang 30

的女作家,但她的词却没在宋元时期掀起以她为模仿对象的跟潮 28

早期的词在本质上具备“女性化”的特征,而早在女词人开始填词之前,诗歌文化中已存在着男性书写女性的闺阁传统。六朝的闺怨诗与宫体诗,大幅度影响早期词作中的闺阁与女性书写。方秀洁指出,在这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下,男性词人在词中塑造了伪造的女性面貌(persona),通过模仿女性口吻夺取女性的话语权。因此,词中的女性形象或被性欲化,或被塑造为渴望男性注意的弃妇,已经成为男性眼中的产物,闺阁亦不再是女性的专有物。

,女性词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在数量和质量上得以发展蓬勃。

29

这种情况在明清闺秀的手中有所突破,她们通过自己的诗词,将男性文人惯用的情欲特征涤瑕荡秽,让闺阁成为女红、消遣、以及女性友谊的私有空间。

男性文人的这种模仿,让早期的女词人陷入困境,她们往往会对男性建构出来的闺音进行再度模仿,以致反而失去了自己身为女性的特征与心声。

30

明清闺秀词不但从男性文人手中夺回诗词抒情的主导权,同时也有着不同于前朝的特色与成就。邓红梅认为,这个转捩点在万历以后,这主要归功于当时宏观的文化气候。她指出,万历以后的女词人,不但更雅化、与明代前中期明显不同,而且数量增多,整体水平也比宋元时代的女词人出色。

因此,明清闺秀词虽然承继历代男性文人所构成的闺秀传统,但是亦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将闺阁重新构思为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

31

张宏生则列举清代闺秀词的三大成就,即题材的拓展、风格的多样以及手法的丰富,其中以前两者最为重要。32

不少明清闺秀生活在历史动荡之中,尤其明清之际的国仇家恨,让不少女词人悲痛莫名,纷纷将这种彷徨与悲痛填入词,其中徐灿就是一个典型

28

John Timothy Wixted, “The Poetry of Li Ch’ing-chao: A Woman Author and Women’s

Authorship”, Pauline Yu (ed.), Voices of Song Lyrics in China, pp 168

29

Grace S Fong, “Persona and Mask in the Song Lyric C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50, No 2 (Dec 1990), pp 484

30

Maureen Robertson, “Changing the Subject: Gender and Self-Inscription in Authors’

Prefaces and Shi Poetry,” Ellen Widmer, Kang-i Sun Chang (eds.), 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200

31

邓红梅著《女性词史》,页 182-183。

32

张宏生著〈清代妇女词的繁荣及其成就〉,页 120-124。

Trang 31

孙康宜以〈青玉案·吊古〉为例,指出此词已经超出闺阁的范围,并表示徐灿将近乎“豪放”的风格植入她本质婉约的女性词,在“男性化”与“女性化”的词风中取得平衡,塑造出更为英气、更自由的女性形象。34

继徐灿以后,后代的闺秀如吴藻、吴山、顾翎等更出现了“闺词雄音”的现象。闺秀词的场景虽然仍普遍集中在闺阁之中,但是亦开始有女词人书写闺闱以外的事物,如顾太清就填了不少山水词。

3.闺秀词与古代女性词

女性词从唐宋发展至明清,经历了千余年,在这个过程中亦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尽管古典文学中填词的女性来自各种背景,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女性词最大的创作群是闺秀。

因此若以宏观而论,古代的女性词几乎可以和闺秀词同等化。这样的定义不是掩蔽女冠、艺妓所做出的贡献,而是指出古代女性一个共同的写作特色。事实上,无论是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抑或独守深闺的大家闺秀,她们的词整体而言都有着浓郁的闺阁气息。

以明清之际最负盛名的名妓柳如是(1618-1664)为例,不难发现词中塑造的空间始终没有摆脱闺阁的范围,所用的意象如床、窗、枕、被、小庭院等,写得细腻新巧,与闺秀所填之词多有相似。这种书写方式与历代由男性创写而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有关,经由明清的女词人借鉴并将闺阁化为属于女性的空间,但是无可否认的,女性创作始终都没有真正离开过闺阁,而青楼女子也不例外。

当然,也有少数女词人无法归纳其中,如南宋·严蕊(生卒年不详),一首〈卜算子〉自述悲惨身世,一句“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表现的不是一般闺秀词所能够触及的、独属风尘女子的感慨。又如明朝的刘淑

Trang 32

作为一名将满腔热血直接付诸于行动的巾帼英雄,她的词所体现的情感较其它闺秀词人复杂,邓红梅认为她

“笔力深透”,体现的是最深的、“无人会意的失败豪杰的悲痛”。36

就如高彦颐与曼苏恩考察,明清的闺秀对比前朝的女性,享有更多的自由,并不像传统文学观所塑造的受害者那般备受父权社会压迫。但是与此同时,她们始终还是生活在相对而言比较狭隘矜慎的环境,无论是空间还是意境都偏向于体现这种封闭性。若一览历代的女性词,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女性词一般上多写悲愁,常见主题与情绪包括忧愁、寂寞、忧郁、空虚、无奈等。

不过这些女子为数不多,古代女性词的主流仍以闺秀词的形式为主。

37

无可否认的,古代女性的生活相对而言更为局限, “内言不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普遍女性的日常生活。方秀洁就指出,女词人是将社会压迫和精神变化所引起的孤寂与压力转化为词,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

38

因此,闺秀文化在明清有显著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开拓闺秀词的方向与意象,甚至逐渐走出闺阁,以及闺阁所代表的封闭文化与社会背景。但是这种开拓并不全面。明清闺秀改变了闺阁的书写,把闺阁从男性文人手中夺回来,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出闺阁,只是踏出第一步。真正实现这种开拓,让闺秀词彻底摆脱“闺”的局限、让女性放眼天下的,是民国的女词人。

总而言之,闺秀词与民国女性词的不同在于,闺秀词的空间和思想局限于闺阁中,而民国女性词无论在空间还是思想都能跨出闺阁之外。就如沈祖棻,其词的场景虽然处于闺阁之中,但她关注的却是闺阁之外。她和明清闺秀词人的不同在于,明清闺秀一般上以女性的角度看着狭隘空间的自我,而沈祖棻则是以女性的角度从狭隘的空间放眼天下。沈祖棻选择闺阁为词作

Trang 33

背景,不是环境所逼,亦不是只识得这个空间,而是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以闺阁作为镜片,透视世界。

第三节 沈祖棻的闺秀传统

沈祖棻,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原籍浙江海盐,数代前迁居苏州。据她的丈夫程千帆(1913-2000)论述,沈祖棻 1909 年 1 月 29日出生于一个日趋衰落的地主家庭,祖父沈守谦精于书法,与当时侨居苏州的文人吴昌硕、朱祖谋颇有交情。39

由此可见,沈祖棻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自小就受到优良的传统教育,有着大家闺秀的气质。她的同窗好友尉素秋撰文回忆往事时就形容她为“点绛唇沈祖棻”,并称她为苏州美人,明眸皓齿,服饰入时,且“当时在校女同学很少使用口红化妆,祖棻唇上胭脂,显示她的特色。”

40

沈祖棻在上海念中学,1931 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成为民国词学家汪东(1890-1963)和吴梅(1884-1939)的学生,毕业后继而进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中央大学时,她与几名女同学效仿明清闺秀结社唱酬,组织“梅社”,每两周聚会一次,互相督促切磋。《涉江词外集》中,沈祖棻就两度将当年事迹填入词中。

这样的形容,似乎更突显出浓厚的闺秀气息。

41

而这些女同学中,包括曾国藩的曾孙辈曾昭燏、后来在《词学季刊》投过词稿的章伯璠、尉素秋等人,堪称民国的“闺秀”社团。42

就如许多明清闺秀一样,沈祖棻填词之余,亦在三十年代中叶(时沈

祖棻 26、27 岁左右)同时以“绛燕”的笔名创作小说。所不同的是,她创作的不是明清闺秀擅长的弹词小说,而是时代的产物——新小说。沈祖棻擅长

Trang 34

受到时代的影响,沈祖棻在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末的数年中,从事新文学的创作,除了诸多历史小说之外,还大量创作新诗,著有《微波辞》一集。三十年代师从汪东后,她亦同时醉心词学,尤其在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勤于填词,一直到 1949 年中共政府成立后,才基本上放弃创作而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并先后在南京、武汉等大专学府授教。44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丈夫程千帆已被划为右派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沈祖棻也受殃及,并在 1972 年以后重新开始创作旧体诗,主要反映了她在文革时的经历与心情写照。随后,她在 1977 年 6 月 27 日从上海探亲回到武昌时遇车祸,伤重不治,享年 68 岁。

沈祖棻是近现代词人,她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词作脱胎自闺秀传统,有着浓郁的闺阁气息,可是她的生活却远较历朝的闺秀丰富,不但拥有大学教育,而且长年在大学授教,并在抗日时奔波各地,在江南以外的成都、武汉等地留下脚迹。她的词作并不只局限于闺秀词的窠臼,在题材和表现上多有突破,体现民国女性词的复杂性。

第四节 沈祖棻与李清照

若提及女词人,首先想起的自然是李清照(1081-约 1155)。沈祖棻的老师汪东就频频将二人作比较,为《涉江词》作序时就称沈祖棻“当时得名

Trang 35

之盛,盖过于易安远矣”45,又填词题咏《涉江填词图》时曰 :“问词人南渡,有谁似、李夫人?”46

除了汪东,不少学者也将她们相提并论,朱光潜一句“易安而后见斯人”,道出不少学者的想法。

47

有文人如沈尹默、荒芜、姚鹓雏等人为《涉江词》题诗题词时比较二者,而学者如叶嘉莹、施蛰存、陈望衡、徐晋如等亦多有探讨,难怪王兆鹏指出,沈祖棻是众所周知的“当代李清照”。48

对与自己被人频频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沈祖棻未做出回应,但她显然不像吕碧城那样对李清照不以为意 49,反而对其评价颇高。她在所著的《唐宋词赏析》中就选录了 5 首李清照的词作,并明确指出她是一个“才华妍秒”、“杰出的女作家” 50

学者对李清照与沈祖棻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两人的生平、经历与成就相似。其二,两人的词风与手法相似。

,对其词中的相思闺情主题评价颇为中肯。

前者毋庸置疑,但是后者却颇具争议,近年来不少词学家也针对这点作出探讨。以下将对这两方面作出分析。

45

汪东著〈涉江词稿序〉,载沈祖棻著,程千帆笺《涉江诗词集》(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2000),页 3。

46

汪东〈木兰花慢·为祖棻作《涉江填词图》并题〉,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 学记》,页 446。

47

朱光潜之〈七绝〉,其序曰:“千帆寄示子芯夫人诗词遗著二卷,忙中急展读, 不忍释手,因题寄千帆致敬。时年八十有二,已龙钟昏聩,不计工拙,情不 自禁也。” 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44。后徐晋如以此句撰 文〈易安而后见斯人:对《涉江词》在二十世纪词史中地位的一种认识〉,

吕碧城在〈女界近况杂谈〉称李清照、朱淑真二人“以绮语为世诟病”。见李保 民笺注《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页 477。另 据友人费树蔚〈信芳集序〉转述,吕碧城亦认为“词家盛于两宋,而闺秀能 有几人?《漱玉》、《断肠》未为极则。”载李保民笺注《吕碧城词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页 523。

50

沈祖棻著《唐宋词赏析·诵诗偶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页 134

与 138。所收录的 5 首词可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的表⑥:《唐宋词赏析》中 的北宋词人。

Trang 36

1.生平比较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词人的翘楚,因此凡在填词有出类拔萃之成就的女词人,似乎都会被拿来和李清照比较一番,藉此烘托出后代女词人的优越。不过,沈祖棻比较特别,因为她不但有着过人的词学成就,同时身世和遭遇也和李清照不谋而合。这主要体现在婚姻与人生经历两方面。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后来嫁给同龄的太学生赵明诚(1081-1129),后者也出自士大夫之家。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家学渊博,与李清照可说是门当户对、志趣相投,成为历代传颂的佳话。两人婚后的文学唱和、专研金石、翻书斗茶,李清照在赵明诚所著之《金石录》的后序中多有提及。51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也有一段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的婚姻。她与丈夫程千帆是在金陵大学中文系相识,两人志同道合,抗日战争爆发后一起逃到安徽屯溪,并在当地结婚。程千帆是著名的文史学家和教育家,不但著作甚多,且桃李天下,与沈祖棻之间的关系让人难免想起李清照赵明诚。沈尹默就曾题诗曰:“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所指的正是此事。52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的生活也是“忧患得失,何其多也!”53

沈祖棻同样生活在动荡的时代,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就是她流离失所的开端。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被迫离开家乡,与程千帆两人避往屯溪,开始流亡生活。抗战结束后,又开始国共内战,国事始终没有真正安定下来。在这个宏观的背景下,沈祖棻还身患顽疾。1947 年沈祖棻在武昌剖腹产女,

李清照身处于两宋之际,从山东一路南下到江宁,再辗转到临安,不但在战乱中痛失多年来收藏的文物,赵明诚又病逝,李清照经历国破家亡之难,可说是饱经沧桑。

51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载赵明诚著,金文明校正《金石录校正》(上海:上海 书画出版社,1984),页 560-564。

52

沈尹默〈七绝·寄庵出示《涉江词稿》嘱为题句因书绝句五首奉正〉,全诗为:

“昔时赵李今程沈,总与吴兴结胜缘。我共寄庵同一笑,此中缘法自关天。” 载巩本栋编《程千帆沈祖棻学记》,页 443。

53

李清照著〈金石录后序〉,页 564。

Trang 37

尽管沈祖棻没有像李清照那样承受丧夫之痛,但是在抗战、内战与后继的文革中,沈祖棻与程千帆是聚少离多,可说是“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这种情况在《涉江词》频频出现的儿女情与思念主题中被实在地反映出来。55

因此,落单的沈祖棻与丧夫的李清照,经历同样坎坷,难免引起比较。

2.词风比较

一般而言,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线,分前后二期,前期主要写闺情,后期转而趋向凄怨,反映了当时南宋初期的动荡与不安。

与李清照一样,沈祖棻的词风也因为时代背景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汪东为《涉江词》作序时,就指出沈祖棻词风有三变:其一,三十年代开始学词时,“辞窈然以舒”。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沈祖棻经历战乱、流亡的生活,骨肉凋谢之痛、思妇离别之感,国忧家恤,萃此一身,因此“沉咽而多风”。抗战结束后,国家却没有安定下来,政治的混乱更导致民不聊生,再加上她的身体弱质善病,因此这个时期她的词风是“澹而弥哀”。56

若与李清照相比,则沈祖棻亦可以抗日战争为界线,分前后二期,两人的词风似乎都因为时代背景的动荡而体现出截然不同的改变。因此,有少数学者在比较李清照与沈祖棻时,在表层的身世背景的比较下再进一步认为,沈祖棻的词风与李清照颇有相似。

54

汪东〈涉江词〉,载汪东著《寄庵随笔》,页 131。另,沈祖棻《涉江词·戊稿》 中之〈水龙吟〉亦记载此事,其序云:“丁亥之冬,余在武昌分娩,庸医陈 某误诊为难产,劝令剖腹取胎;乃奏刀之际,复遗手术巾一方于余腹中,遂 致卧疾经年,迄今不愈。淹缠岁月,黮暗河山,聊赋此篇,以申幽愤。己丑 二月,记于沪滨。”全词见第五章第三节,亦收录于附录(四)。

55

沈祖棻〈七言绝句·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 之叹,感赋〉: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 曾为巧妇炊。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 妻自可悲。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186。

56

汪东〈涉江词序〉,载沈祖棻著《涉江诗词集》,页 3。

Trang 38

笔者认为,李清照与沈祖棻的相似之处只停留在表面,若探其词,就不难发现二者无论在关注之点抑或词学渊源,都有所不同。

王灼认为,李清照的词“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57

沈祖棻的词虽然也细腻而新巧,体现了一般女性词独有的特色,但是总体而言她所关注的不只是个人的忧嗟,而是放眼天下的感慨。若把焦点放在李清照的词,则发现易安词尽管也寓有家国之感,但是骨子里却是书写自身之嗟。因此就如不少闺秀词一样,无论是守着窗儿的凄戚,还是载不动的愁绪,李清照词中的愁,是写在宏观的动荡下自身的孤单身影。

,在描写女子的情感时细腻而新巧。她后期的词因为晚年的孤寂悲苦而体现出凄怨的词风,反映了当时历史局面,寓有家国之感。此外,她的诗中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渡淮水”的慷慨激昂,这是在她的词中甚少见的豪迈与直接。

这当然不是说李清照本人没有忧生忧世之感,而是她坚信词别是一家,本色论让她无法像沈祖棻那样在词中直接抒发忧国的情怀。叶嘉莹就指出,李清照虽有《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等间接抒发忧国之感的词,但毕竟是没有把她国破家亡的感慨直接书写出来。58

沈祖棻则不然,她的词当然也少不了闺中之女儿情,但是她在书写女儿情的同时依旧不忘国家大事,因此她的愁是多重的,除了忧生,也不忘忧世。叶嘉莹对她的评价甚高,认为她用深隐的比兴寄托,把历史写入词中,堪称“词史”。59

事实上,对于沈祖棻的词学渊源,学者们一般上有所共识,认为有周邦彦的影子。这与她的恩师汪东和启蒙老师吴梅有关,后文将进一步说明。无论如何,沈祖棻与李清照词风的相似之处,主要只体现在两人都是女性,并且都有着女词人独有的细腻新巧,但对于深一层的比较则难以得到共识。

57

王灼著《碧雞漫誌》卷二,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 1 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页 88。

58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9-10。

59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2。

Trang 39

小结

古代女性的生活主要围绕着闺阁,因此闺阁的描写成了女性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作为文体的兴起起源自唐宋,而早在唐宋的女子开始填词之前,闺阁的描写已由男性文人占据,形成了一个相当悠长的闺阁文学传统,也难免影响早期的女性词作。这种传统由于是男性眼里的产物,所关注之处与意象描写或被性欲化,或被赋予深层寓意,与后期的女性创作截然不同。

女性词在明清闺秀的手中有进一步的改变,这些闺秀在借鉴男性的闺阁描写的过程中,将闺阁收复为自己的空间,因此闺阁在她们的笔下体现了真正属于女性的样貌,也更能体现女性的心理活动。

尽管如此,古代女性的生活始终没有离开闺阁,虽然明清的闺秀在词作中开始开拓内容与题材,但是这种开拓依旧被她们相对封闭的生活束缚着。因此,若说闺秀词是围绕着闺阁而创作的词,那么古代的女性词基本上可以称之为闺秀词。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概括而论,古代不乏风格独特的女词人。事实上,个别女词人在个别的社会背景下会体现不同的词风、内容、题材,尤其明清的闺秀词更是前所未有地多样化,不但出现“豪放”的女性词,还有不少吊古、山水之作。

女性词的演变到了晚清与民国,有着更显著的改变。从秋瑾激昂的革命词,到后五四女词人的发展与开拓,女性词已经完全走出闺阁,摆脱了先天性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词。其中的佼佼者当然包括沈祖棻,她一方面体现了明清闺秀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又秉持着五四以来的女性意识,因此叶嘉莹称沈祖棻为女作家中的“集大成者”,实不为过。60

60

叶嘉莹著〈从李清照到沈祖棻—谈女性词作之美感特质的演进〉,页 11。

Trang 40

第三章:民国词坛、女词人与沈祖棻

第一节 民国的词坛

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不到 40 年,却见证了历史的动荡与政治的改革,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出现巨大的蜕变。这时期的古典文学之改变不容忽视,而民国的词坛更是璀璨多彩,在题材、内容、风格、传播上都有所突破。沈祖棻生长于这样的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填词,作为词坛的一分子,其作品直接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

据龙榆生论述,辛亥革命后,“遗民流寓于津沪间,又恒借填词以抒其黍离、麦秀之感,词心之酝酿,突过前贤”,在上海、江南一带培育下一代词人,构成民初的词坛。1

五四新文化远动,对民国的词坛影响至深。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新文学的萌芽与流行直接影响传统古典诗词的创作,一方面写诗填词被部分知识分子打压,另一方面胡适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重审词的创作,以五四的标准主张“白话词”。其二,随着五四前后而萌起的女性意识,整个闺秀系统濒临崩溃,女性开始进入大学、社会,无论在日常生活、教育与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些女词人填的词,不再局限于数百年来占据女性词的闺情,在题材、形式、以及词人背景上都突破了明清闺秀的范畴。

接下来的 20 多年,词社与词刊纷纷成立出版,即使在“五四”的冲击下也没有走向没落。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女词人,她们生活在新旧文学的交界点,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上承明清闺秀传统,又因五四女性意识的崛起而获得更多自由。从清末的秋瑾,到民初的吕碧城,再到民国后期的沈祖棻,民国女词人词风的开拓与词作的变化,都体现了强烈的复杂性与开拓性。

Ngày đăng: 12/10/2015, 17:36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