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Luận Văn - Báo Cáo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130 396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130
Dung lượng 3,26 MB

Nội dung

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杨 璐 YANG LU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1 1 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杨 璐 YANG LU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US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KU 2011 2 ACKNOWLEDGEMEN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s, Professor Wang Yunjia from Peking University and Dr. Xu Zheng from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re. It was their guidance and advices that instructed me to finish this thesis. Professor Wang Yunjia introduced me to the magical field of phonetics, offering countless sugges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complishing this paper. Dr. Xu zheng supported this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ology, with many insightful advices when I spent one semester study in Singapore. Also, I would like to give my thanks to all the faculty members who have offered me help when I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in both two departments. 3 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 摘 要 汉语语言学界一直对北京话是否存在词重音这一问题存在争议。 争议集中在北京话的非轻声双音节词中,重音模式是否相同,是否存 在左重式、右重式、乃至等重式等重音模式类型。本文设计了 2 个独 立实验: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和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在词 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中,通过对 8 位发音人各 96 个双音节语音 样本的听辨,试图寻找北京话母语者对不同重音模式的敏感度、以及 不同重音模式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在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中,通过 修改 32 个双音节词的声学参数,合成了 32 组分别具有左重和右重两 种重音模式的双音节词对。根据 16 位听音人的判断结果,试图确定 北京话双音节词中是否真实存在左重和右重这两种重音模式。 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一、 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结果 1. 北京话中,对重音模式的听辨贡献最大的是音节最高点音高、调 域范围和调型。时长和音强的改变只能影响重音模式的完美度, 并不影响重音模式的判断。 2. 北京话双音节词中含上声的声调组合,只需考察上声音节的调型 和拐点后升幅即可判断其是否为重读音节;阳平和去声相连的声 调组合,判断重音模式需比较前后字相对调域;其他声调组合, 4 均可通过比较前后字最高点音高区分右重和左重; 二、 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结果 1. 北京话词重音系统中,存在重轻式(轻声)、重中式(左重)、重 重式(等重)和中重式(右重)4 种不同的重音模式。 2. 在实际语言中,左重式的出现频率较低。等重式的出现频率较高。 关键词:词重音、轻重格式、左重、右重 5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word stress pattern of Beijing dialect, aiming to explain the lasting disputes on stress related questions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argument that whether Chinese can be seen as a stress language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This word stress related issue is threefold. First, light syllable/neutral tone words aside, is there perceptible prominence in each part of any disyllable words? Second, if there is, is the stress pattern fixed in all disyllable words?Third, if the stress pattern is fixed, just as it is in English, which syllable, the former one or the latter one, carries the stress? If the stress pattern is free, how many possible patterns are there in Chinese? This paper conducts two distinct experiments to test these above questions. Based on the phonetic samples uttered by 8 6 Beijing dialect native speakers, and the judgements made by 15 other native speakers, we can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perceptible prominence in certain syllable of disyllabic words. Also, acoustic correlates are found in these prominent syllables, including length, intensity, highest pitch, the curve and range of tone. Analysis based on different tone patterns shows distinctive features differs from tone patterns to tone patterns. Listening experiment indicates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stress patterns in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high-low,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 as light syllable, high-medium, high-high, medium-high. Keywords: word stress, stress patterns 7 目录 1. 文献综述 ............................................................................................... 9 1.1. 轻声词的声学特征及其范围 ...................................................... 10 1.1.1.轻声词的声学特征 ............................................................ 11 1.1.2.轻声词范围的限定 ............................................................ 16 1.2. 北京话词重音相关问题 .............................................................. 19 1.2.1.语音学角度 ........................................................................ 19 1.2.2.音系学角度 ........................................................................ 35 2. 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 ............................................................. 37 2.1. 实验设计 ...................................................................................... 37 2.1.1.录音 .................................................................................... 37 2.1.2.听音 .................................................................................... 43 2.1.3.数据分析 ............................................................................ 43 2.2. 实验数据分析 .............................................................................. 45 2.2.1.左重结果统计 .................................................................... 45 2.2.2.按词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差别 ........................ 46 2.2.3.按声调组合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差别 ............ 68 3. 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 ................................................................... 122 3.1. 实验设计 .................................................................................... 122 3.1.1.录音 .................................................................................. 122 3.1.2.数据修改 .......................................................................... 122 3.1.3.听音 .................................................................................. 123 3.2. 结果分析 .................................................................................... 123 4. 结论 ................................................................................................... 125 5. 参考文献 ........................................................................................... 127 8 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 1. 文献综述 词重音可以被看作是印欧语的典型特征之一。然而作为汉语方言之一的北京 话是否具有词重音,汉语语言学界却一直未得出统一的看法。根据《语音学和音 系学词典》,重音(stress)指的是“某些语言中出现在某些音节上的一种突显 (prominence)”。并且“本族语使用者和语音学家通常觉得很容易决定哪些音节 具有重音” (参见《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 (语文出版社 2000 年译) ,第 248 页)。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判断一种语言是否具有词重音,应在两个方面得到验证:一 是找到声学数据上的依据;二是找到母语者心理上的依据。 通过整理以往几十年中各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我们将词重音及其相关问题拆 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北京话中是否存在词重音。北京话中存在轻声词,这早已是不争的事 实。然而在北京话的不含轻声音节的双音节词中,是否还存在着类似于英语词重 音一样的音节之间的重度差别?换言之,不含轻声音节的双音节词,其前后两个 音节是否存在重度差别,这就是研究北京话的词重音问题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 题。如果北京话非轻声双音节词中前后两个音节是不一样重的,并且这种不一样 重,一方面能够在声学数据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还能在母语者的语感中有一致 的认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北京话是有词重音的。 这样一来,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是,如果北京话有词重音,那么在非轻声双 音节词中,词重音的位置是固定的,如法语,还是不固定的,如英语 1?如果固 定,是左重还是右重?如果是不固定的,何时为左重,何时为右重? 如果无论是声学数据还是母语者的语感都证实非轻声双音节词存在左重和 右重两种表现形式,那么下一层的问题就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1 尽管对于英语这样有词重音的语言,每个词的重音位置在母语者中是有着高度一致的,即每个词的 重音位置母语者是不会有争议的。在这一点上,北京话的词重音问题既然至今争论不休,就意味着在母语 者中并没有形成显而易见的一致性。 9 以上问题成为近八十年来各家学者争论所在。本章逐一针对这些问题综述学 界的各种看法。并且,鉴于界定轻声词的范围是讨论北京话词重音的前提,下文 中会首先回顾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讨论词重音之前,首先需要界定是研究对象:普通话,还是北京话。以往学 者对词重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类发音人,一类是地道的北京人;另一类是播音 主持专业的学生。与此相对应的是实验语料的不同,一类是引导发音人(地道北 京人)说日常口语中的句子;另一类是引导发音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朗读 新闻题材的文本。基于前者的研究往往冠名以“北京话”词重音研究,而基于后 者的则往往是以“普通话”为标题。 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本文将讨论范围限定为北京话。 首先,词重音是一种口语现象。毋庸置疑,词重音作为一种语音形式,源自 于人们口头表达中的节奏韵律变化。标准的、地道的北京语音存在于北京人的日 常口语之中,标准的、“地道的”普通话却只存在于新闻播音中。新闻播音虽然 也是口头说出的,但是就其内容来看,并非真正的口语,而是对书面语的一种朗 读。 其次,从寻找发音人的角度来说,北京话的母语者显然比普通话的母语者更 容易寻找和确定。事实上,即使是那些基于普通话词重音的研究的文章,所请的 发音人也都限定为北京人。与其让这些北京人一板一眼地念书面化的文稿,不如 研究他们在日常口语中的真实发音。后者更能体现词重音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 境下的表现。 1.1. 轻声词的声学特征及其范围 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不断提及“非轻声双音节词”这一概念,强调北京话 词重音问题的研究对象是非轻声的双音节词。这样一来,如何确定“非轻声双音 节词”的范围是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反过来是,如何确定“轻声 词”的范围。尽管在过去五十多年时间里中,对轻声词的研究一直占据了语音研 究的重要位置,但是直到今天,“轻声词”的范围依然没有明确的定论。非但不 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字典和注音读物上的标注也都各不相同,而且差 10 别甚大。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以往轻声词的研究成果做梳理,重点放在如何确 定轻声词的范围这一问题上,尤其是能否找到形式化的将轻声词区别于非轻声的 声学依据。 1.1.1. 轻声词的声学特征 对轻声词的特征描写,最初是以语音学家的听感作为依据的。人们最初注意 到的是轻声音节调值上的特征。 按罗常培、王均(1957),北京话双音节轻声词和非轻声词最大的不同在于, 后字短促,其调值由前字决定,具体调值如下: 1. 阴平后的轻声字读半低调(2 度),如“他的”; 2. 阳平后的轻声字读中调(3 度),如“谁的”; 3. 上声后的轻声字情况两分: a) 若后字本调不为上声,则读半高调(4 度),且前字读为半上,如“我 的”; b) 若后字本调也为上声,则情况又两分: i. 变化同上,前字变为半上,后字为稳固的轻声,读半高调(4 度), 如“耳朵”; ii. 前字变为阳平,后字上声稍轻,但其调型约略保持(一般低于 4 度),如“小姐”; 4. 去声后的轻声字读低调(1 度),如“坏的”。 随后,随着实验手段的介入,语音学家开始尝试使用声学仪器对轻声音节的 特征做更加详细的描写。林茂灿等(1980)讨论了 29 对前字完全同音,后字有 重读轻读之别的双音节词的声学表现,如“东西”和“东•西”,并从各项声学参 数入手,探讨了轻声词的声学性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念还是嵌入句子中, 轻声词后字的时长都明显缩短,约为重读时该字时长的一半左右。轻声词后字的 能量比重读时少。轻声词后字的音色和重读时有明显差别,主要表现为单元音韵 母向央元音移动。 在音高方面,他们的实验结果和以往人们的语感有些差别。以往由于轻声音 11 节过于短促,人们往往听不出其调型,只能以调值相代。但是林等的实验结果显 示了调型上的特征。尽管受限于发音人数目(一男一女 2 人),得到的结果存在 细微的不一致性,但大体说来,轻声词后字的基频音高完全取决于前字(男女发 音人的表现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总的说来,在平声后表现为短促的高降调(阴 平后为 41,阳平后为 51),在上声后表现为短促的高平调(44 或 33) ,在去声后 表现为短促的低平调(21)。这和之前学者的听感判断稍有不同。 由于林茂灿等(1980)是通过对比轻声词和其相应的正常重音的双音节词的 声学表现来发掘轻声词的声学特征的,因此其研究对象仅限于北京话中的“辨义 轻声”,即依靠轻声来区别词义的双音节词对。而根据曹剑芬(1986,1995),, 除了“辨义轻声”,还有一种非对比性的轻声,如“瞧瞧”、 “姑娘”,并较辨义轻 声数量更多。因此曹的实验以一男一女两个发音人所发的各二百多个轻声词为材 料,重点讨论非对比性轻声词中后字的声学特征。受限于篇幅,我们并没能看到 这二百多个词的具体内容。 在音强方面,曹的结论和林等(1980)类似,即轻声音节的音强不一定比前 一音节弱,并且由于男女发音人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更表明音强对“轻”这一 性质的贡献不大。 和林等(1980)一样,曹同样发现音高,尤其是调型的表现在轻声音节中较 为一致。她进一步将轻声音节的调型归为两类:一种是阴平、阳平和去声后面的 中降调;一种是出现在上声后面的中平调。并指出调型的特征在轻声听辨中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2。值得注意的是,和林等(1980)的研究结果一样,上声后的 轻声音节起点音高并不比其他几声后的高,这罗等(1957)的听感判断不同(认 为上声后的轻声音高最高)。因此,曹又对叠字型(如“妈妈”)轻声词的音高做 了统计,结果显示,轻声音节收尾点的音高值决定了人们听感上的高或低3,也 就是说,尽管轻声音节共享的声学特征很多,但是收尾点的音高值尤其易为人们 辨认。这说明当前字声调不变时,改变后字音节结束点的音高,能够改变该轻声 词在听感上的自然度。 2 据曹(1986) ,林焘(1983)所发现的将轻声词“大•爷”的后字人工缩短之后,听成轻声的比例反 而下降,正是说明了调型对听辨轻声的重要性。 3 听感上的高或低,指的是之前的非实验研究中人们的普遍主观感受,如罗常培、王均(1957) 。 12 此外,曹还着重探讨了轻声音节元辅音的特点。包括清辅音浊音化、擦音或 塞擦音缩短并强频区下降、爆破和乱纹减弱甚至消失;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复 合元音动程缩短;鼻音尾消失转化成元音的鼻化色彩。 和林等(1980)一样,曹的实验也证明,虽然轻声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时长 缩短,但是音节时长短并不是轻声音节的标志性特征,对听辨所起的作用有限。 王韫佳(1996)得到的结果与林等(1980)接近:阴平后轻声音节调值为 41, 阳平后为 52,上声之后为 33,去声之后为 21。可以看出,轻声音高变化的幅度 小于非轻声,这样的结果也与前人所提到的轻声从听感上动程缩短的特征相一 致。同时,王韫佳还从音理上解释了这种轻声音节与其前非轻声音节音高组合上 的合理性。她指出,由于阴平有下降的调尾(参见吴宗济、林茂灿,1989,第 158 页),其后轻声的起点音高相对略低;而阳平是升调,导致其后轻声的起点 音高最高;去声是降调,使其后轻声的起点值最低。上声情况稍微特殊,由于上 声本身是低调,而两个低调相连在北京话中是不完美的组合(连上变调即说明了 这一点),因此上声后的轻声音节刚好是上声音节升尾的延续,是个相对的高调。 由于“高”的特征重要,调型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这可以从王韫佳的实验结果中, 上声后的轻声调型上的不稳定(有时是平调,有时微升,有时微降)看出来。 劲松(2001)重新分析了对比性轻声词的声学特征。她的实验结果基本上支 持了以上结论。她同时解释了轻声音节的音强(包括最大振幅和总能量)“并不 总是”大于前字音强的原因:轻声词中前字和后字的音强比值和同音的非轻声词 中的音强比值存在高度一致性,也就是说,由于不同音节结构的自有音强彼此之 间差别很大,是前后音节结构的对比影响了它们的音强比。但是如果比较同音素 的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就会发现轻声词的后字永远比非轻声词的后字音强较弱。 综上所述,通过声学分析所得到的轻声音节的声学特性有以下四点: 1. 音长较正常音节(无论是跟其前字比,还是跟同音素的非轻声词后字比) 更短,但短多少规律性不强; 2. 音高的规律性最强,表现为阴平、阳平和去声后为降调,其中阴平和阳 平后的轻声音节降幅较大,上声后为中平调; 3. 音强比同音素的非轻声词的后字弱; 4. 音色模糊,主要表现为辅音浊音化、元音央音化。 13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有关音高分析中,调值的拟定是在轻声词内部完成的。 也就是说,从 1 度到 5 度的跨度是以轻声词内部音高最低值和最高值来确定的, 并没有考虑前字。而根据王韫佳(1995),轻声词中,尽管后字的调域下限难以 确定,但是调域范围和调域上限都明显低于前字;此外,当处于相同的语音环境 下时,轻声词中前字的调域上限4明显高于非轻声词中的情况,这说明非轻声音 节与其后轻声音节的轻重对比不仅导致后字在调型和调值上的变化,还导致前字 调域上限的上升。事实上,根据劲松(2001),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前后音节的调 域平均值可表示为图 1: 图1 轻声词和非轻声词前字后字调域及调域下限平均值(单位:赫兹) 图 1 中每个方框表示音节的调域范围,方框内部数字为调域宽度;方框下部 数字为调域下限,单位均为赫兹。 由此可见,在划定轻声音节音高维度时,还应将前字的调域特征考虑进来。 以上学者都是通过发音实验和声学分析来确定轻声音节的声学特征的。林焘 (1983)则通过语音合成的方式来验证音高、音长和音强这三种声学参数在听辨 轻音5时所起的作用,结果和声学分析的有些不同。 通过改变可轻读(是否轻读可区别意义)的双音节词中后字的音强、音长和 4 据王(1995) ,调域上限指的是各个声调的音高最高点。 按林焘(1983) ,他所讨论的是“轻音”的性质,而非“轻声” 。通常认为,轻音的范围包含但不限 于轻声,具体差别会在下节中谈到。 5 14 音高三种参数,发现音强的改变几乎不会影响对一个词是“重重型”还是“重轻 型”的判断。 而对于一个重重型的双音词,当后字起点音高不太高的时候,随着后字时长 的缩减,听成“重轻型”的比例会上升,“不能分辨”的比例虽然也上升,但不 明显。这说明音长在听辨轻声时起了很大作用,但同时要受到起点音高的制约。 这种制约也恰好验证了王韫佳(1995)和劲松(2001)关于轻声词后字调域上限 较前字大幅降低的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林改变音长的方法是将第二音节从结尾 处开始切去一段长度,并没有改动音节的开头部分。因此尽管缩短音节之后听成 轻声的比率上升,但以后字阳平为例,缩短之后听为轻声时的调型仍为升调,与 之前所认为的“阳平后轻声调型呈降调”似乎不同。同时进一步改变音高的实验 也证明,音高在听辨北京话轻声音节时的作用不那么大,不过起点音高的作用相 对大于终点音高,这也和王韫佳(1995)所谈到的轻声音节调域下限规律不明显 相吻合。同时,林焘的研究表明,调型的升降所起的作用比较小,并且音长越短 时,作用就越小。因此林认为调型的升降并非轻声的本质特点。 王韫佳(2004)的合成听辨实验得出了和林焘(1983)不同的结果。她在检 验时长对轻声音节听辨的影响时,避免了缩短音节时对调型的改变。实验结果显 示,在判断轻声音节时,音高的作用大于时长。这和之前对轻声音节的声学分析 结果相吻合。 以上学者的研究,既有依靠发音实验来寻找不同的轻声词所共享的声学特征 的,也有通过合成听辨实验来测定影响轻声词的感知的声学依据的。由于实验的 关注点不同,得出了一些看似矛盾的结论。这说明从大量实际语音中得到的某些 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尽管客观存在,但可能对母语者的听辨来说并不重要,如轻 声字调型上的特征、结束点音高的特征,即并非区别重轻型和重重型的区别性特 征;而通过合成听辨实验所得来的对于感知来说“至关重要”的声学特征,如轻 声字起点音高和音长,可能对于描写一个自然度较高的轻声词来说仍不完备 6, 如:若不考虑调型,虽然可能还是会听成“重轻式”,但是自然度要打折扣,如 林焘(1983)所提到的当“姨•姨”的后字呈平调时——终点音高较高,虽然大 6 参见王韫佳(2004) 。 15 部分人还是听成“重轻式”,但认为是呈疑问句的“姨•姨”,可见调型和终点音 高对轻声词自然度的影响。由此带来启发,对于词重音问题,或许也同时存在影 响可懂度的特征以及只影响自然度的特征。 1.1.2. 轻声词范围的限定 对轻声词的范围,或者说如何界定轻声词这一问题,不但历来的学者们没有 得出统一的结论,各种工具书中的标注也标准不一。 张洵如(1957)的《北京话轻声词汇》,收录的轻声词多达 4351 个(含多音 节轻声词,但不太多);徐世荣(1963)的《普通话轻声词汇编》则趋于保守, 收录轻声词 1028 个;鲁允中(1995)的《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则收录了轻声 词 1713 个(转引自施仲谋 2002);1996 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轻声词分为 必读轻声词和可轻读可不轻读的轻声词,前者共 2882 条(转引自陈小燕 2004)。 到 2002 年修订版,必读轻声词的数量下降到了 2245 个(转引自陶媛 2006)。 不同工具书在收录轻声词时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轻声词范围界定的 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来自于描写对象的不同,如张洵如的《北京话轻声词汇》 (1957)中收录的是“从几种民众文艺小说与报纸杂志及实地口语搜集而来”的 轻声词,力求真实地描写北京口语,因此所收轻声词较多。大部分其他词典将描 写对象限定为普通话,因此收录轻声词较少。并且,从《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 本之间的对比看,时代越久远的版本收录轻声词越多,这或许和近些年某些没有 词汇重音的南方方言对普通话韵律特征的冲击有关,这种冲击使得普通话中原本 必须读轻声的双音节词,变成可轻可不轻了。这同时说明,作为一种口语中的语 音现象,轻声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此外,造成不同工具书中轻声词范围存在 差距的更重要的原因,是界定轻声词时,缺乏统一的、形式化的、可操作的依据, 这使得不同学者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语感和听感做判断。 巴维尔(1987)提到,轻声字分为两类,一种是“可使用规则的轻声”,另 一种是“一般术语无法定义的„„轻声”。前者指助词、量词、方位词(出现在 双音节后字位置),和重叠动词的后一个成分。后者指一些重叠名词的后一个成 分、一些同义复合词的后一个成分以及其他各类词的第二个音节,如“篱笆”。 16 但这样的划定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巴维尔还强调,轻声词和非轻声词最大的差别 在于非轻声词后字的声调即使在某种语境下失去了,也可以在另一种语境中得到 恢复。这种辨别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依然不够明确,例如他并没有说明 如何判断声调是否“失去”,是听不出是什么调,还是听起来像其他调。 宋欣桥(1990)从声学特征的角度区分轻声词和非轻声词。他认可曹剑芬 (1986)的实验结果,认为北京话轻声音节存在以下两种调值,一个出现在阴平、 阳平、去声后面,调型为短促的低降调,调值拟为 31;另一个出现在上声后面, 调型为短促的半高平调,调值拟为 44。根据这两种调值可以确定轻声词。据宋,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时应将该双音节词划分为轻声词: 1. 前字为阴平、阳平、去声,后字本调为阴平、阳平或上声,但实际读为 短促的低降调时,如“休息”; 2. 前字为上声,后字本调为去声,但实际读为短促的半高平调时,如“火 候”; 3. 前字为上声,但读为半上(没有变为阳平),后字本调为上声但读为短促 的高平调时,如“本子”; 4. 当后字轻读,且声母和韵母难以还原时,如“糊涂”([tu]—>[du]) 通过以上规则可以看出,宋在划分轻声词时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方法:只将那 些后字轻读之后和原有调值相差甚远的词算作轻声,而上声之后的阴平、阴阳去 之后的去声,则由于后字本字调和轻读之后的调型相近而作保守处理,不归入轻 声词的范围。 宋还指出了一种上上相连的特殊情况。即当前字上声已经变为阳平,后字即 使轻读,也不能算作轻声词。曹(1995)同样提到类似论述。宋认为,本字调为 上上相连的双音节词的唯一轻声形式是“半上+短促半高平”,如“斧子”,若前 字变为阳平,表示后字的上声调值仍有保留,因此“没有形成固定的轻声调型”。 但是这种说法有待商榷。根据王洪君(1995),这种调型上的差异来自于两 条音系规则——轻声规则和连上变调规则——施用顺序的不同:对于“斧子”这 一类后字无意义的双音节词,其卜一出现就已经呈后字轻声的状态,轻声规则施 用之后,连上变调规则失去了可以应用的环境;而对于“想想”这类词,后字有 实际意义,连上变调规则发生在轻声规则之前,因此当轻声规则施用的时候,前 17 字其实已经变成阳平,因此遵循的是前字为阳平时的轻声规则——后字读为“短 促的低降调”,这完全符合上面第一条判断轻声的依据,因此,“想想”、“小姐” 这类词,只要后字不再保持上声的调型,而被读成一个短促的低降调,就应该被 判断为轻声词。 值得注意的是,宋文还区分了“轻声”和“轻音”,并认为“轻声”是一个 词在经历了长期读为轻音之后慢慢固定下来的一种语音形式,范围远远小于轻 音。读为轻音的字,原有调值依稀可辨,只是从听感上较轻;读为轻声的字则已 经完全失去原有调值。现在看来,他所提出的读轻音的词,其中除去那些已经固 定下来、永远都读不出本调的轻声词,剩下的那部分,如果这种读为轻音的状态 不只是语流中的偶然状态,而是固定在共时层面上的一种轻重音格式,那么就应 该是日后词重音争论中的“非轻声左重词”了。 史定国(1992)在划定轻声词时,首先将轻声划分为规律性较强和规律性不 强两类。前者包括:助词,如“~的”、“~了”;构词上通常读作轻声的音节或语 素,如“爷爷”、“蘑菇”;历史悠久的名词后缀,如“~子”;某些可兼作象声词 的动词的尾音节,如“扑腾”;动补式双音合成动词的后一个语素,如 “~来”、 “~去”;部分连词的后一个音节,如“还是”。 在审定后者时,史考察了 5 本通用工具书中全部轻声词,把共现次数大于等 于 4 次的轻声词作为备选词,然后从声调结构入手按照两条原则进行审定:一是 如果轻读字调接近理论高度,且与原字调差异较大的,划为轻声;二是若轻读字 调与理论高度差别较大,或虽差别不大但与自身原调值大体吻合的,一般不选。 这说明他和宋(1990)一样,对轻声词的界定采取了保守的态度。 同时,史还考虑了双音词中语素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当后字是词缀时,更倾 向于划分为轻声。 鲁允中(1995,2001)也将轻声分为规则的和不规则的两类。前者属于封闭 性词类,为数不多,可穷尽描写;后者数量大,无规律。他的有规则的轻声的涵 盖面较史定国(1992)多出了:常用意义较虚的词素,如“这么”;单音节动词 的重叠形式,如“看看”。他认为不规则的轻声需要逐词审定。为此他提出 4 项 审词原则:凡以轻声区别意义的词都标为轻声;凡按北京话口语习惯只有轻声一 种读法的都标为轻声;凡大多数北京人口语里读轻声的都标为轻声;凡只有单说 18 时可读轻声、跟其他词相结合时多不读轻声的,不标为轻声,如“看见”。但由 于“大多数人”的标准难以划定,这样的审词标准依然存在操作上的困难。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尽管各家学者对轻声声学关联物的意见大体一致, 但是具体哪些词是轻声词,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这种争议的存在导致在词重音 的研究中,很难确定“非轻声双音节词”的范围。因此,在以往的词重音实验研 究中,之所以不同学者结论不同,除实验方法上的差别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实验 材料选择上的差异:受限于实验规模,几乎所有学者都无法穷尽式地选择北京话 中全部的双音节词作为考察对象。这样一来,导致了以下两种情况的产生。 一是在词重音研究中,过分回避轻声,将全部轻重格式“疑似”轻声的双音 节词通通排除,导致研究结果“右重”。如林茂灿等(1984)的研究,详见下文。 二是词重音的研究中 “非轻声双音词”范围选择过宽,和轻声研究中所界 定的轻声词范围有所交叠。换言之,可能有一部分双音节词,既作为轻声词出现 在对轻声特征的研究中,又作为非轻声词在词重音的研究中扮演“左重式双音词” 的角色。从而引发了一些学者对左重词存在与否的质疑。 事实上,尽管轻声词和词重音的研究通常是分开进行的,但轻声词和非轻声 双音词共同构成了北京话双音节词的韵律系统,并且在实际语言中存在大量两读 词(可轻可不轻,在有些语境下轻,有些语境下不轻),这都说明了即使在共时 层面上,轻声双音词和非轻声双音词之间仍然存在流动性。因此,在本文的实验 中,我们不会特别回避轻声词,而是将轻声词纳入到词重音的考虑范围之内,以 便更加清晰明确地寻找轻声和非轻声左重式之间的界限。 1.2. 北京话词重音相关问题 1.2.1. 语音学角度 和音系学家试图寻找北京话词重音的底层形式不同,语音学家更侧重于对北 京话的词汇重音做共时的、平面的描写,他们更重视实验和声学分析所得来的证 据。 19 1.2.1.1. 是否存在词重音 纵观八十年来各家学者对词重音有无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其中 认为北京话是存在词重音的观点始终占大多数。 (一) 存在词重音 大部分学者认为,除轻声词外,北京话双音节词中前后两字存在重度上的差 异。 黎锦熙(1936)指出,在多音节词中(包括双音节词)是存在不同音节之间 的重读与否的。 自此之后,和黎锦熙持相似观点的学者有徐世荣(1956,1958)、H. A. 斯苤 式涅夫(1959)、赵元任(1979)、厉为民(1981) 、殷作炎(1982)、季国清(1983)、 陆致极(1984)、林茂灿,颜景助,孙国华(1984,1990)、巴维尔(1987)、端 木三(1999)、王韫佳、初敏等(2003)、王志洁和冯胜利(1998,2006)、史宝 辉(2004)、王彩豫,王群生(2007)、杨彩梅(2008)。 (二) 不存在词重音 认为北京话没有词重音的学者数量有限。 高名凯和石安石(1963)在概述性质的《语言学概论》中,只承认汉语有轻 声,明确指出“汉语没有词重音”。 虽然在已出版的文献中明确提出“汉语没有词重音”的学者较少,但是在当 今汉语语言学界,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者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要么认为北京话非 轻声双音节词前后两字根本不存在重度差别,要么承认有重读差别,但是认为这 种差别是自由的、随机的,并没有语言学上的意义。 (三)只存在“轻重格式”,不存在词重音 近些年,随着对词重音研究的深入,又有一些学者对北京话的词重音提出了 新的看法。他们在肯定语音形式上的“词重音” (前后字具有声学数据上的差异) 的同时,否定了那种将北京话的词重音等同于印欧语如英语中的词重音的观点。 认为英语中的词重音是会影响词汇的“可懂度”的,即重音位置的改变能够区别 意义,汉语中与之相类似的是轻声。至于非轻声双音节词中前字和后字在重度上 的差别,由于不具备区别意义的作用,只能够影响语言的“自然度”,因而不属 20 于“词重音”范畴。持这样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沈倍蕾、毛世桢(2006)、曹剑芬 (1995,2008)。 以上学者所讨论的具体细节会在下节谈到。 罗常培和王均(1957)在提到汉语的轻重音问题时,采取了较为不确定的看 法,认为“不能说汉语里根本无所谓轻重音”。可见大致说来,他们还是认同汉 语(此处指北京话)是存在词重音的,只是没有进行明确的论证。 在本文中,我们将再次使用实验的方法寻找词重音存在与否的证据,即是否 存在双音节词前后音节重度上的差别。至于这种重度上的差别究竟属于音系学层 面,还是仅仅存在于语音学层面,则由于本文并不涉及理论归属方面的讨论,仅 将就北京话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做共时层面的描写,因此不做深究。这样,第一 种和第三种看法可以算作一种,即都承认双音节词重度上存在差异。至于这种差 异该命名为“词重音”,还是“词的轻重格式”,在本文的框架下并不重要。不过,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依然遵从大多数学者的叫法,将研究内容限定为北京话的“词 重音”问题。 1.2.1.2. 词重音的位置和判断依据 在那些承认北京话中存在词重音的学者中,对词重音的位置是否固定有不同 看法。可分为右重派, “左重” “右重”两分派,和“左重” “右重” “等重”三分 派。 除依靠自身语感来辨别不同重音模式的学者外,大部分使用实验来验证这一 问题的学者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大的分歧,主要是实验方法不同所致。通常说来, 测定双音节词词汇重音的位置和种类,可以采取单念和嵌入句子中两种方式进行 实验。对于那些使用单念的方法测定词重音的学者来说,实验结果相对简单和清 晰,即对每一个具体的双音节词而言,判断其重音位置比较容易。一旦将双音节 词放入句子中,重音位置就相对模糊,不易判断,同时规律性会变弱——即出现 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时,同一个词的重音模式不一定完全相同,同时,不同被试之 间的共性会减小。一方面,这是因为有了语句重音的叠加,词汇重音被遮掩,甚 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抵消,因此对重音位置的判断变得不易。另一方面,句子中不 同位置的词,所承担的语句重音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这导致出现在句子不同位 21 置时,同一个词的重音模式有所不同。再者,由于语句重音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被试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当这种理解出现偏差时,或是当有的被试过于紧张 时,就会导致不同被试之间缺乏共性。 (一) 右重派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北京话的词重音固定在双音节词的后字上。 徐世荣(1956)认为“按北京音说话,双音缀词的重音格式有两个:一是前 重的, ‘重轻’;一是后重的, ‘中重’。”根据他的例词, “重轻”式指的实质上是 轻声词,如“椅子”、 “木头”等。因此非轻声词的重音模式就只剩下“中重”一 种。他同时认为, “绝大多数” “双音缀的词”有着固定的重音格式,但不排除有 少数例外词重音格式两可。 赵元任(1979)认为双音节词中,前后两个音节要么都带正常重音7,要么 前字带正常重音,后字带弱重音(即轻声)。而当两个音节都带正常重音时,重 音模式是前轻后重: “(双音节)或者是前轻(非轻声)后重,或者是前重后轻(轻 声)”。 林茂灿等(1984)首次用实验考察词重音问题。他们通过听辨实验研究了一 男一女两个发音人对普通话 103 个两字组的朗读结果,发现“大多数听音人认为 m(男性发音人)说的有 91.2%,f(女性发音人)说的有 88.3%为后字比前字重”, 并据此认为“在正常重音条件下,北京话目前并无一定要读前重的两字组”。这 实际上首先是承认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的存在,并认为北京话双音节词的重音模 式为固定的右重式。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三点问题。首先,林等的结论是基于对 个体发音人(一男一女共两人)的研究而得出的,因此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北京 话的真实面貌有待商榷;其次,词表的数量不足以充分证明“北京话无一定要读 前重的两字组”这一结论。尽量林等在选词时照顾到全部可能的声调组合(16 种)和词的内部结构(5 种),然而说有易说无难,正如王志洁等(2006)所说, 这一百个左右的双音组,“占《现汉》中总数约为三万的双音词的三百分之一”, 若要得出不存在左重式的结论,考察面确实嫌窄。 7 他将汉语话语中的重音分作三种:正常重音、对比重音和弱重音。其中对比重音指的是处在句子中 的强调位置上的音节所带的重音,已经脱离了词重音(stress)的层面,上升到句重音(accent)的层面, 因此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22 同时,实验采取呈现双音节词表,并在实验室中录音的方法,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不能保证所得到的语音材料真实反映两位发音人的口语。这是由于为保证 录音时的清晰度,发音人可能将这些词当做生词,故意将前字后字都念重,这也 是徐世荣(1956)所说的“如果说话时非说这些词不可,说话人把它们看成生词, 怕对方听不懂,就要说得慢一点,两个音缀(音节)中间距离大一点,清清楚楚 念出来,于是两个音缀成了均等的重音。”第二是让发音人孤立地念出每个词的 发音,实际上是把这些测试词放入最大的韵律边界——停顿——之前,而根据王 韫佳等(2003)的实验结果,当一个双音节词身处大的韵律边界之前时,后字更 容易读得重,即其重音模式倾向于右重。这样一来,统计出来的右重词可能多于 实际情况。 此外,林等没有解释那些被大多数听音人判断为“非后重”的双音节词的重 音模式。根据他们的实验数据,这样的双音节词占男性发音人样本的 8.8%,女 性发音人样本的 11.7%。 事实上,这些词恰恰就应该是“左重式非轻声词”。 林茂灿、颜景助(1990)在研究轻声词声学参数的同时,重新讨论了轻重音 问题。作为对 1984 年文章的进一步深化,他们正视了之前提到的那些被忽视了 的读为左重的实验材料,首次承认 “在实际语言中,人们确实能听到‘重中’ 型,即前字比后字重一些”。但他们同时强调, “目前还没有一个两字组被不同人 一直读作‘重中’的”,因而他们认为“重中”式仅仅是“中重”式在语流中的 一种变体,而无法和“重中”式并列作为对立分布的两种重音模式。 在实验方法上,林等此次较 1984 年有所修正:实验材料(两字组)嵌在句 子之中呈现给发音人,发音时只要求将标出的两字组念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之 前讨论的“真实度”的问题,但实验材料依旧处于最大的韵律边界——停顿之前。 林等在附录里这样解释:不同于非声调语言,汉语中陈述句和疑问句的所谓“降 调”和“升调”不体现在 F0 的变化,而是体现在“音域宽窄高低的变化”,因此 韵律边界对词的声调模式的影响尚不确定,是以依旧使用停顿之前的实验材料。 史宝辉(2004)同样通过实验证明了和林等(1984)相似的结论。他首先通 过实验发现“与时长、音高、调值等相比,国外文献中意见比较一致的元音音强 (能量)更能说明重音的位置”,并据此对六组汉语语料进行了重音测量,得出 汉语的基本音步结构为抑扬格的结论,即 “双音节词的重音在后面一个音节”。 23 但是,史的“音强是重音最重要的声学关联物”这一结论是在英语的词重音实验 中获得的,并没有得到汉语实验的支持。因此,只使用“音强”一个声学参数测 定北京话重音的位置,显得证据不足。事实上,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无论是对 轻声词的研究还是对词重音的研究,都表明音强对于听辨北京话重音作用很小8。 (二) 词重音的位置 “左重”和“右重”两分 肯定北京话存在词重音的同时,黎锦熙(1936)认为双音词重音位置并不固 定,因此应当使用“逐词审听”的方法,用重音符号来标注具体双音节词词汇重 音的位置。 斯苤式涅夫(1959)认为双音词内存在三种轻重程度不同的音节,即重读音 节、次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指出次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差别在于前者“用力 比较小,声调仍旧听得出来,只是稍微不清楚一点”。他把后者看做是轻声,据 此,次重读音节就应当是存在于“重中”或“中重”格式的“中”音(殷作炎 1982)。不过,他并没有给出次重读音节和轻读音节的相应例词或能够证明它们 之间差别的声学数据。 厉为民(1981)认为在双音节词中,重音既可以在前字,也可以在后字: “不 同词的重读音节可以在词首、词末或词的中间,即都属于不固定重音”。 殷作炎(1982)是从后字的重度来考察词重音的。他的观点和斯苤式涅夫 (1959)相类似,认为普通话音节强度应分三等:重音、中音、轻音。除轻声词 外,双音节词重音模式为“中重”和“重中”。并指出中音的特点是“语音上调 值不变,声韵母也不变,只是同重音相比,音域较小,音量较弱,持续的时间较 短。”这和通过实验得出的轻声的声学特征有本质差别。 同时,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和自身语感,统计了双音节词后字 为轻音、中音和重音的在比例,并且指出中音的存在是为了区别词义、词性、构 词方式、词和非词、词的用法和同音词的。 殷的研究固然比斯苤式涅夫(1959)更进一步,但他对中音和重音的判断(即 一个双音节词是中重式还是重中式)仅以自身语感为依据,没有经过语音实验的 证实。而他所举的有些重中式和中重式的对立,在今天看来差别并不明显,如按 8 关于北京话非轻声词的词重音的声学关联物,详见下节。 24 照殷的判断, “攻击”为重中式, “公鸡”为中重式,读者可尝试体会其中差别。 陆致极(1984)高度认同殷作炎(1982),并通过声学实验考察了“重中” 式和“中重”式的声学性质。具体说来,他研究了殷作炎(1982)所举的“重中” 式和“中重”式的双音节同音词共 9 组的 4 项声学性质,分别是:前后字的音长、 前后字的相对强度、前后字的相对能量和前后字的音高。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无 论单说还是嵌入句子中, “重中”组都表现为前字和后字时长的比值明显大于 “中重”组。前字强度最高点和后字强度最高点的比值大于“中重”组。前字能 量的面积和后字能量面积的比值大于“中重”组。同时“重中”组前字的音域广 于后字, “中重”组后字的音域广于前字。 陆的实验存在几点值得探讨的地方:首先,实验材料数量过少,只有 9 组。 实验所用的句子也只有 18 句。因此实验所得到的重音位置不同时前后音节的声 学特性是否具有普遍性则是不确定的。其次,陆并没有使用听辨实验检验其所使 用的例词,如 “攻势”和“工事”、 “攻击”和“公鸡”,是否真的具有不同的重 音模式。根据笔者及其他一些北京人的语感,这两组词都不存在明显的左重和右 重的差别。从理论上讲:如果真的存在“攻势”和“工事”在重音模式上的对立, 也势必会迅速迫使左重那个词的重音进一步左移,成为轻声词。除此之外,对于 如“公鸡”这样的偏正结构复合词,重音模式并不稳定,需要取决于说话人要强 调的是“鸡”的性别还是动物的种类(参见杨文昌 2007)。相反,并列式复合词 如“攻击”,由于前字和后字几乎没有语义差别,重音模式不易受语义影响。因 此,不能据此认为“攻击”和“公鸡”的差别就是右重和左重的差别。 王韫佳、初敏等(2003)通过对连续话语中双音节词的听辨实验,证实出现 在语流中的北京话双音节词在重音模式上存在“左重”和“右重”的区别。她们 以新闻播音系的学生为发音人,从其所念的 300 个句子中截取了 1898 个双音节 韵律词,并请 21 位听音人进行听辨,判断重音落在前后哪一个音节。将认为重 音落在前字的人数大于或等于 15 的韵律词定义为前重词(左重),将认为重音落 在后字上的人数大于或等于 15 的韵律词定义为后重词(右重),其他则为等重词。 在这样的定义下,她们发现,全部双音节韵律词中,前重词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 一,后重词所占比例约为五分之一,等重词所占比例将近二分之一。这样的研究 结果和林等(1984)对孤立词的实验结果差别显著,显示了连续话语中的词和孤 25 立词在重音表现上的不同。然而,对比林等(1984)的实验和王等(2003)的实 验,一点重要差别是听音人有所不同。前一个实验中的听音人是语音学方面的专 家,后一个实验中均为北京人。前一种听音人对轻重对比更加敏感,判断结果更 加一致;后一种听音人由于没有语音学背景,因此判断结果呈现出一定的不一致 性,实验结果显示等重词的比例达到了二分之一,就说明了这一点9。考虑到词 重音是否存在应当从母语者的语感中寻找依据,因此后一种听音人的组成更加合 理。本文的听辨实验也将使北京人听音。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等的听辨结果中,即使是同一个词,当出现在句子中不 同位置上时,所呈现出来的重音模式也可能不同。这说明进入句子后,双音节词 的重音模式和其所处的具体位置有很大关系。具体情况我们会在下一节谈到。 除实验研究外,王等(2008)还从理论上阐述了区分左重式和右重式的必要 性:即“轻声词不是突然诞生的,而是从右重发展到左重再发展到后音节失去声 调的结果,从右重式到轻声词,必然存在中间状态,即左重式”。否认左重式意 味着认为轻声词的出现是无依据的。如果轻声词不是凭空出现的,那么肯定经历 过一个动态的变化,从理论上讲,共时层面上就应该有左重词的存在。这一观点 也和巴维尔(1987)对自然语流中结合紧密程度不同的双音节词的分类相吻合10。 曹剑芬(1995,2008)尽管认为双音节词中“中重式”、 “重中式”的对立和 它们同“重轻式”的对立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混言之为词重音,但是她 依旧认同 “中重式”和“重中式”两种重音格式的存在。首先,在她的自然话 语重音知觉试验中,针对以往实验研究发音人数目过少这一点(通常 1-2 人), 选取 4 个发音人的自然连篇的话语作为实验材料。4 个发音人朗读同样的语篇段 落,从中截取出全部位于句首和句尾两种位置的双音节词构成听辨实验的材料。 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材料来自于语流之中时,重音位置的判断较为不易,即对 同一个语音样本,不同听音人对其重音模式的感知有较大差异性。这和王等 (2003)的发现一样。同时,对处于相同位置的同一个词,不同发音人所说出的 重音模式也有不同。也就是说,进入语流后,双音节词的重音位置在产生和感知 9 这种听音人之间意见的分歧还有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听音材料本身的模糊性,关于这种模糊性的论 述,请见下一段对曹(2008)实验的综述。 10 详见下节。 26 上均缺乏一致性。 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首先要确定一个问题:不同听音人对同一个语音样本 的重音模式判断不同,是由于他们感知能力较弱,对语言的轻重抑扬不敏感,还 是听辨材料本身重音模式模糊。换言之,是听音人耳朵的问题,还是语音材料本 身的问题。如果是前者,那么建立左重式、右重式等重音模式是没有意义的,因 为母语者对它并不敏感。但是以往研究中对单念词的听辨实验表明,母语者对重 音模式是敏感的,即对同一个测试词,不同母语者的判断高度一致,因此这种可 能性可以基本排除。这样,就应当是语音材料本身的模糊性使听音人在判断时遇 到了困难。那么,这种模糊性从何而来?为什么单念词中不存在这个问题?本文 认为,这是由连篇话语的特性所决定的。一个双音节词进入语流之后,会经历从 底层的词汇重音,到由句法结构控制的短语层面上的重音11,再到句子层面的受 句调控制的重音模式12的层层叠加,牵扯环节很多,于是增加了变数。 首先,不同发音人的加工过程可能不完全相同,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不一致, 最后的加工结果就会不同;同时,各个层面的重音模式叠加在一起,让重音模式 的表层表现变得十分模糊,确实加大了判断难度。例如,假设一个右重式双音词 进入语流,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试图发出右重的重音模式时,发音人会将前字念 得整体调值偏低且时长偏短,以便体现后字音高较高音长较长。然而,当该词处 于句首时,前字会受到韵律加强效应(prosodic strengthening effect) (Hsu and Jun, 1998)而音高加高并且时长加长,同时后字的“长”的特征会受到限制13。这样 一来,听音人听到的就是一个前字不太低、不长,后字高、短的重音模式,自然 会在判断时产生困惑;如果加上句法结构和语气等因素,重音模式的表现形式更 加复杂,听音人更会感觉难以判断。但是,这并不代表左重式和右重式的对立存 在。事实上,也只有确定了这种对立,并给出每个词的底层词重音格式,才能更 11 根据现有的对短语层面的重音的研究,王丹,程宗军等(2007)的实验结果显示,主谓结构中谓语 负载重音;述宾结构中宾语负载重音,述补结构中补语负载重音,定中结构中中心语负载重音,状中结构 中通常为状语负载重音,并列结构则前部负载重音。这一结果也验证了王韫佳(2006)所指出的“句子中 的焦点重音具有明显的后置倾向” 。 12 根据 Hsu and Jun(1998), 处于韵律单元起始位置的音节一般都存在韵律加强 (prosodic strengthening) 效应。而根据曹剑芬(2008) ,韵律单元的末尾音节通常会遭遇延长效应,但同时,根据曹剑芬(2004) , 这一位置的音节同时会遭遇语调制约决定的音高下倾(pitch declination)效应。 13 根据王晶、王理嘉(1993) ,在语流中,双音节词前字和后字的时长都会较单说时有不同程度的缩 短,其中后字时长的缩短比前字更明显。 27 好地解释语流中所呈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表层重音格式。 曹同时发现,个人发音习惯的不同使不同发音人的语料中左重式和右重式的 比例不同。说话清晰的,右重式的比重相对大些;说话含糊的,左重式的比重大 些。但总体说来,在语流中,无论是句首还是句尾位置,双音节词多表现出左重 或等重的重音模式,右重的较少。 在随后进行的合成话语重音知觉实验中,曹用计算机合成的方式得到了两组 实验语料。然而她并没有给出该语音合成系统在合成不同的重音模式时,调用了 那些参数。在对合成的孤立双音节词的听辨中,发现对于大多数双音节词,听音 人普遍认为左重听起来更自然。这一结果和林茂灿等(1984)所得到的结论刚好 相反。但相较于林等当时的样本数,曹这次所用的样本更少,只涉及 12 个双音 节词共 24 个合成样本,就此得出北京话中左重式更多的结论,似乎证据不够确 凿。 在对合成的连续话语中的双音节词的听辨实验中,实验结果依旧支持左重式 占多数。但样本数目同样过少,使得结论有待斟酌。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以上学者都明确提出了北京话的双音节词重音模式是 “左重”和“右重”两分的,但从他们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等重式的存在,只是 以上学者都没有将等重式提升到与左重式和右重式同等的地位。 沈倍蕾、毛世桢(2006)认为北京话的词重音不具备区别意义的作用,和英 语中的词重音不同,只能叫“轻重格式”。他们认为北京话的双音节词的轻重格 式有前重、后重两种,并同时存在等重。其中前重和后重具备影响语言自然度的 能力,等重由于前字和后字无重度差别,因而和前重后重两种“轻重格式”不属 于同一范畴。不过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本该念成等重的双音节词被错误带上了 前重或后重的重音模式,自然度也一定会受影响。因此如果真的存在等重式,似 乎也应归入“轻重格式”之内。 王彩豫,王群生(2007)从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角度,指出在实际语流中, 相当一部分被认定为“中重式”的普通话双音节词(包括韵律词),后字有“轻 化”的倾向。王等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将普通话双音节词分为以 下 3 种模式:中•重式,重•次轻式和重•最轻式。最后一种即通常意义上的轻声。 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在实际语流中,一部分中•重式的后字有轻化的趋势,即有变 28 成重•次轻式的倾向。 王等采取的实验方法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相结合。他们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实 施纲要》中规定的朗读篇目为材料,在 60 篇朗读短文中选出 116 个有“轻化” 倾向的词例。其判断依据是,这些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被标注为 中重式,但在实际测试中,测试者由于将这些词念成后重(严格按照书本上的标 注来念)而被因为“字词的轻、重音失当,或不自然,且有系统性表现”扣分。 这实际上是使用专家判断自然度的方法来确定这些词的重音模式。可以看出,实 际语流中,左重式不但确实存在,并且重音模式是否正确决定着普通话的自然度 是否达标,也可以说这种左重至少在特定语流中是不可更改的。 同时,根据夏耕、罗世军(2006)的研究,重音模式重轻、左重、右重三分 并不是北京话的特例。包括山东、河北、山西在内以北的官话区的各种方言都存 在着双音节词重音格式三分的情况。他们让来自不同方言区的被试用各自方言朗 读同一部分双音节词,发现不同汉语方言,可以根据重音格式数目的不同分为三 种:其一是以北方官话区为主的“三格”区,即存在三种基本重音格式;其二是 除广东、广西、福建三省以外的广大南方方言区,有两种基本重音格式:重轻式 和重中式,少有中重式;其三是广东、广西、福建三省的方言区,只有一个重音 格式:重中式。这一结果尚未得到其他学者进一步实验研究的验证,但至少说明, 重轻、左重、右重三分的重音格局不是北京话的特例,是以广大北方方言为基础 的。 (三) “左重”和“右重”和“等重”三分 巴维尔(1987)用声学实验的方法测定了普通话自然语流中的轻声和重音。 在承认词重音存在并且重音模式不固定的同时,他给出了区分非重读音节(次中 音音节)和轻声音节的方法,即能否在一定环境里恢复自己原本的声调特征。巴 维尔认为建立起双音节词中的三元对立——轻-非重-重——是有必要的。与此同 时,他首次将轻声词纳入到双音节词重音的考察范围之内,并认为从左重的极点 (轻声词)到右重的极点(最松散的句法结构,如“你看”),是一个连续变化的 过程,具体分为五个阶段:从“你看”,到“服输”,到“就是”,到“爱情”,最 后到“车子”,随着句法结构的逐渐紧密,重音模式逐渐左移。 巴维尔的重要贡献之一是首次使用自然语流中的正常话语作为研究对象。在 29 此之前,关于轻声和重音的研究要么是纯粹基于作者自身语感,要么使用事先编 好的话语作为材料。巴维尔的研究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大幅提升。同时,虽然没 有明确提出“韵律词”的概念,但其研究材料显示他把对词典词的词重音研究推 广到了韵律词上,例如“就是”14。 王志洁和冯胜利(2006)避开语音实验,通过询问地道北京人的方法,从另 一个角度验证了北京话双音节词中确实存在着重音模式为左重的类型。他们创新 地使用“声调对比法”来寻找左重式和右重式的最小对立对(即声调搭配一样, 但重音模式分别为左重和右重的双音节词对),使得左重式和右重式的对立更加 清晰。同时,由于北京话词重音不如英语中的那么明显,他们使用“焦点突出法”, 将被测词置入句子的焦点位置,使其原有的重音模式得到凸显,即重的愈重,轻 的愈轻;并且,注意到处于域尾位置(句尾或短语尾位置)的词往往受到延长效 应从而在听感上更像右重,他们又使用“的字衬托法”,在被测词后加一个“的” 字,从而避开停顿之前的位置,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得到真实的重音模式。 与此同时,与其他学者,如曹剑芬(1995,2008)将“重轻式”看做高于“中 重式”和“重中式”的一类重音模式不同,王等在文章中将“重轻式”和“重中 式”看做一类,即左重式,将北京话的词重音模式分为“左重式”和“右重式” 两大类,其中“右重式”还包括“重重式”即前后音节等重的情况。可以看出, 王等认同在实际语言中,除左重式和右重式外,还有等重的情况存在,只是将等 重式看作右重式的一个变体。 1.2.1.3. 词重音的声学关联物 认为北京话中存在词重音的学者们认为,除轻声词之外,北京话中还至少存 在两种不同的重音格式,因此,能否找到确切证据证明轻声词、左重词和右重词 在声学数据上的差别是判断这些重音模式是否存在的前提。人们关心的是,是否 存在形式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区分轻声和左重式、左重式和右重式的方法。在第 一节中,我们谈到了轻声词的声学关联物。由于对轻声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完善, 14 根据冯胜利(1996) , 《论汉语的“韵律词” 》,韵律词是由音步实现的,而音步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 用的韵律单位,是最小的一个“轻重”片段,至少由两个音节组成。在汉语中,最小的韵律词即为双音节 韵律词。在口语中,为了满足韵律需求,那些单音节词如 “是” ,会与其左向的韵律单位结合形成韵律词, 如“就是” 。这和句法学上的“词”的概念不同。 30 轻声词的声学特征已经得到公认。本节中,我们将重点综述以往研究结果中非轻 声双音节词里左重式和右重式在声学特征上的差别。 可以肯定的是,左重式和右重式在前字和后字时长上的差别都不会达到轻声 词与非轻声词的程度,同时,前字和后字都保持原本的调值不变,并且后字韵母 清晰可辨。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如下所述: 徐世荣(1958)认为,轻重音的差别是“音量”或“音强”的差别。“肌肉 紧张用力,气流增强,发出的音波‘振幅’大,就是‘重音’ (强音) ;反之,肌 肉松弛,不用力,气流很弱,音波‘振幅’小,就是‘轻音’(弱音)”。徐同时 认为,重音由于音量的增强,会导致“主要元音变得长些,声调调值特别分明, 或者显得高些”。 斯苤式涅夫(1959)选取了两名在苏联读书的北京人作为发音人,用浪纹仪 对比了音强和音长两种影响重音的可能因素,证明音强才是重音的主要声学关联 物。 陆致极(1984)通过 4 项声学性质:前后字的音长、前后字的相对强度、前 后字的相对能量和前后字的音高,来研究北京话的重音模式。根据他的研究结果, 对比成对儿的重中式和中重式(同音词)发现,北京话双音词重中式和中重式的 主要差别体现在第二个音节上,重音的音长、最大强度均大于中音,同时音高曲 线活动范围更宽(音节音域范围大)。而这 3 种声学关联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能 量增强,他因此认为同音字能量的相对差别可以用来区分后字是重音还是中音。 林茂灿等(1984)在讨论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模式时,也考察了词重音的 声学特征。比较音长、强度和能量 3 个参数对词重音感知的影响之后,与斯苤式 涅夫(1959)不同,他们发现字音长度和重音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强度、能量 和重音之间。他们同时发现,音节“阴平和去声的起点及阳平的终点越高,上声 的转折点越低,判断为重音的可能性越大”,也即当音节音域范围更宽时,听感 上越重。综上可知,他们认为,“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在声学上的表现,是哪 个字音有较长的长度和较完整的音高模式(接近单说时的调型)”。 端木三(1999)根据 Fry(1958),认为辨别重音所依赖的声学特征首先是音 调,其次是音长,最后是音量。这在英语等没有声调的语言中早已得到验证。他 认为由于声调语言的音高已经被用于感知声调模式,因而无法承载辨析重音的任 31 务,于是北京话失去了辨别轻重音的最主要依赖;加之北京话中轻声词与非轻声 词之间是依靠音长作为主要区分,因此在非轻声音节中“音长的变化也有限制, 这样又失去了辨别重音的第二条依赖”。这样一来,北京话的重音变得非常不容 易被母语者所感知。可以说,端木认为北京话重音的声学关联物依次是音高、音 长和音量,但由于汉语作为声调语言的特殊性,这些声学关联物无法在实验中得 到验证。 仲晓波、王蓓、杨玉芳和吕士楠(2001)考察了各项声学参数对韵律词重音 知觉的贡献。他们使用的实验材料是汉语中的重迭词,如“刚刚”、“常常”。参 与考察的声学参数有:平均能量的相对增加量、时长的相对增加量、平均音高的 相对增加量、音高变化量的相对增加量、频谱倾斜程度。实验结果显示,时长是 韵律词重音最重要的声学参数,“其次是音高,再次是频谱倾斜,平均能量对韵 律词重音知觉的贡献在四者之中最小”。 王韫佳等(2003)研究了词重音的感知和音节音高最高点、时长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当语境较为一致时,高音点音高差比时长差更好地体现了词的重 音模式,其实验结果未能支持端木(1999)关于音高不能体现汉语的词重音的说 法。 沈倍蕾、毛世桢(2006)的发现则支持了王韫佳等的结论。它们首先发现, 音长和音高在一个音节中的分布有时并不一致。“有些音节组合从时长上看前音 节重,但是音高的表现却是后音节重”。听辨实验显示,音高对轻重格式的贡献 最大,其次是音长,音强所起的作用非常小。 随着近些年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手段的相互介入,杨彩梅,李兵(2003,2008) 的研究尽管侧重于音系学角度,但也得到了实验数据的支持。他们首先证实,非 轻声双音节词即使前字后字音节结构不同,其韵母长度也基本相同。这一结果支 持了端木三(1999)的看法:“汉语中除轻声字发音短促以外,其他字都几乎同 样长”。在研究了 5 个前字和后字的声调、韵母都相同(避开上上相连的词)的 词之后,他们发现,首字音强普遍略强于末字,首字音高全部略高于末字,并据 此认为非轻声双音节词只有重中式一种重音模式。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以往学者大都没有将轻声、左重式非轻声 词和右重式非轻声词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找它们在声学数据上的差异。本文将做 32 此尝试。 从声学特征上看,轻声词和非轻声词的差别十分明显,区分时可以使用后字 起点音高和音长这 2 个区别特征,以及后字的调型和终点音高,同时前字调域相 较于非轻声词中时有所扩大;在非轻声词内部问题相对复杂。基本上,当我们比 较的是同音双音节词时,后字的能量大小似乎可以作为区分左重式和右重式的最 好依据。但当比较范围扩大到全部双音节时,由于不同音节结构的内在强度不同, 这种方法失去意义。同时,由于双音节词内部前后音节在听感上的重度对比决定 了重音模式,判断时理应不需要参考其他双音节词。因此,在林茂灿,王韫佳等 人的实验中,试图消除音节结构的差异,比较双字组内部前后音节之间的声学特 性。这时,前字后字相对时长和相对音节音域范围是判断重音和中音最为有效的 声学关联物。在这里,音节音域范围指的是音节音高上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节 高音点上。 然而音长和音高两者之间,究竟谁才是影响词重音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各家 学者说法不一。在本文的实验中,一方面,我们试图从声学数据的角度区分轻声、 左重、右重三种重音模式(或者还有等重式),确定不同重音模式的区别性声学 特征,另一方面,将验证这些重音模式是否能够得到北京话母语者的心理依据上 的支持。 除此之外,左重式非轻声词的存在可以从“轻声去化”现象中看出。王旭东 (1992)注意到北京话中存在大量“轻声去化”的语音现象,即实际语流中存在 把通常该念轻声的一些音节发成去声,或类似去声的现象,如把“石榴”、 “玫瑰” 的后字从轻声念成了去声。 由于语言的发音总是经历一个从波谷到波峰再到波谷的“松-紧-松”的周期, 因此音节连读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这一规律。事实上,轻声的产生,可 能就和这种适应性有关。而轻声产生之后,当前字非上声,尤其是阳平时,由于 阳平之后的轻声从声学表现上来说最像去声,且“阳平+去声”的声调搭配最接 近完美的单位词语波形周期,即“从波谷到波峰再到波谷”15,因此也就使得阳 15 据王(1992) ,阴平调由于后部已经开始下降(吴宗济、林茂灿,1989) ,因此与之相连的轻声即使 听起来也是降调,但由于动程短,不易感知为去声;而上声由于其本质上来说是个低调,而前字是去声时, 由于结尾处音高过低,导致其轻声的起始音高不会太高,更不容易形成“波谷到波峰再到波谷”的波形模 式。 33 平之后的轻声最容易发生重音右移。被赋予去声的声学特征。这种“轻声去化” 在北京话中的证据主要有以下两条: 1. 一些非去声的字变成了去声。如“成绩”的后字“绩”在初版《现代汉 语词典》中标为阴平,在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标为去声。这是 由于“成绩”这个词出现频率过高,且其轻声时的发音听感上和去声很 像,使人们误以为“绩”就是去声,以至于到了“绩效”、“绩点”这些 词里,也把“绩”读成去声,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正是根据人们口语中的 真实发音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音进行了调整; 2. 导致前面的音节发生音变,尤其是使原来的“非阳平+轻声”,变成了“阳 平+去声”,如“骨头”、 “倒腾”。由于轻声去化后所形成的“阳平+去声” 的波形模式对北京话母语者来说最为完美16,因此原本的“非阳平+轻声” 的词中的前字也会受到后字的拉拽作用而变成阳平。 他同时指出,这种后字的“去化”绝不是变成标准的去声。因为这些后字普 遍的特征是: 1. 把轻声的“轻短”变得“重长”一些,或者说把传统认为的“点”变成 了“线”; 2. 部分音节的韵母由弱化回归原位,甚至已经相当清晰,如“石头”; 从这些发音特征可以看出,这些后字已经脱离轻声范畴,使得整个双音节词 过渡到了左重式的范畴之内。这一现象说明,在实际语言中,重音模式彼此之间 可以互相演化。“石榴”(本字调为“阳平+阳平”)、“玫瑰”(本字调为“阳平+ 阴平”)这种词,就是由于长期读为轻声,且阳平之后的轻声从调型上来看是个 短促的降调,与去声的调型相似,使人们渐渐误以为这些词的后字本调即为去声, 而后随着这些词渐渐从轻声变为左重式,它们的后字也就还原成了去声,而非原 来的声调。可以说,这些词经历了一个从正常重音左移,到慢慢变为轻声,再由 轻声慢慢转化为左重的过程。 16 “阳平+去声”对北京话母语者来说是最完美的波形,其实还可以从其他地方得到佐证。据王韫佳, 老北京话中存在着“去声+去声”变成“阳平+去声”的现象,如“再见” 、 “害怕”、 “受罪” 。同时,据王旭 东(1992) , “一、七、八”在去声前变阳平,也说明了“阳平+去声”这一模式在北京话中的受欢迎度。 34 1.2.2. 音系学角度 (一)左重派 和大多数语音学家不同,端木三(1999,2000)认为,汉语中的词重音固定 在前一个音节上。端木并没有从语音的角度去寻找词重音存在的依据,而是认为 汉语的词重音(在没有强调时,一个词中是否有的字比别的更重)是很难为人所 察觉的,即使是母语者。端木认为其中的原因是“辨别重音所依赖的声学特征首 先是音调,其次是音长,最后才是音量”,而在汉语中,音调的首要任务是区别 词义,因而无法随着重音而改变,而音长又用来区分轻声,因此汉语失去了辨别 重音的主要依赖。端木认为汉语存在词重音的理由是“重音和音步是共存的,而 汉语有音步是无疑的”。同时,端木还给出了 3 条原因证明汉语双音词的重音在 左:第一是双音节词中轻声字只能出现在后字而无法出现在前字;第二是一些汉 语方言,如吴方言中存在确实的左重步;第三是从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来看,左重 步很常见,而右重步却相对少见且有争议。 杨彩梅,李兵(2003,2008)也认为汉语的基本音步结构为抑扬格。他们使 用了实验研究和音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但就他们的实验而言,一方面实验数据 过少(只有 5 个双音节词),另一方面只进行了声学数据的测量而没有进行听辨 实验,因此仅凭 5 个词声学数据上的一致性就判断北京话的词重音模式为左重, 说服力不够强。同时,就他们所选的 5 个双音节词来看,根据笔者本人和一些北 京人的语感,其中“爱戴”、 “堕落”确实略呈左重,但“合格”、 “芸芸”和“瀑 布”则在听感上更像是右重。 (二)右重派 季国清(1983)使用非线性音系学中的音步理论对普通话的韵律结构做出了 理论上的分析和解释。他认为双音节的重音格式分为“中重”和“重轻”两种, 后者为轻声词,是弱读音节。这样一来,北京话非轻声词的重音模式就只有“中 重”一种了。 史宝辉(2004)也认为汉语的基本音步结构为抑扬格。 由于音系学研究更加注重的是语音中能够区别意义的特征,因此更加倾向于 忽视语音中细微的差别,将重点放在“求同”上。而本文则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 35 了那些尽管不能区别意义、却会影响人们听感上的完美度的细微差别上。 36 2. 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 本文分为两个独立实验。其中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的目的是考察北京 话双音节词中是否存在能够被母语者感知的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三元对 立,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寻找这种对立的声学依据。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 的目的是考察对于具体双音节词,母语者是否对其“应有”的重音模式有统一判 断。 如果两个实验结果都是肯定的,则说明北京话确实存在词重音。 2.1. 实验设计 2.1.1. 录音 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所用的双音节词全部选自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 典》。按照 16 种声调组合进行选择,每种声调组合选词 6 个,共计 96 个双音节 词。在每种声调组合内部,都有 2 个词在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标注为轻 声词(必读轻声词),另有 2 个根据笔者本人17的语感重音模式表现为左重,另 有 2 个根据笔者语感重音模式表现为右重。如此设置实验材料,目的是使各种重 音模式在 96 个词中分布大致均匀,以便在接下来的实验数据测量工作中获取各 种重音模式的声学参数。96 个双音节词如表 1 所示: 表 1: 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所用 96 个双音节词18 声调组合 11 词典中标为轻声 词典中未标为轻声 称呼 撺掇 冲突 沧桑 包扎 村姑 12 掺和 灯笼 猜疑 聪明 编程 灯谜 13 帮手 搭理 风水 规整 冬笋 撑死 14 包袱 憋闷 安顿 机会 登录 春运 21 白天 成绩 宏观 嫡亲 除非 罚单 22 裁缝 瓷实 常识 从容 持平 重逢 17 笔者亦为北京人。 轻声词中“成绩”和“包袱”两个词由于选词时的失误,其后字的声调标记有误。按第五版《现代 汉语词典》 , “绩”的读音为去声, “袱”的读音为上声。但由于本实验意图并非验证这些词的重音模式的影 响因素,且这两个词均为轻声词,后字调值均由前字决定,因此这一疏忽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 18 37 23 财主 柴火 拔腿 常理 德比 房主 24 白话 不是(名) 成见 得罪 长假 不屑 31 点心 打听 损失 改天 打的 堵车 32 打量 斗篷 缓和 简洁 比值 炒房 33 把手 打点 打理 久远 版主 打表 34 本事 比划 把握(名) 典故 补课 反串 41 脆生 大方 刺激 地方 倒贴 豆沙 42 报酬 动弹 大臣 过程 地图 按摩 43 别扭 队伍 教养 暴雨 并拢 大饼 44 动静 辈分 霸道 待遇 变态 避税 发音人共 8 名,其中男性和女性各 4 人。发音人均在北京城区出生和成长的 大学生,年龄在 22 岁-24 岁之间,没有在外地长期居住的经历。 96 个双音节词在进行随机排列之后分别以单词和嵌入对话中两种形式呈现 给发音人。要求发音人首先以正常语速对 96 个双音节词进行朗读,目的是使发 音人事先熟悉实验材料;然后,将 96 个嵌有相应双音节词的对法呈现给发音人, 要求发音人和实验主试(笔者本人)以自然口语风格进行对话。对话由发音人首 先发起,随后主试假装没听清,针对测试词进行提问,再由发音人对测试词进行 强调。实际实验中 96 个双音节词的顺序及对话如表 2 所示。其中“„„”中的 内容并未呈现给发音人,是需要他们根据语境自行填充的,同时也是本实验语音 材料的全部来源。 表 2:测试用词表 拔腿 “这家伙,拔腿就跑。”“什么就跑?”“„„” 暴雨 “据说明天会有暴雨。”“有什么?” “„„” 编程 “我是学编程的。”“学什么的?”“„„” 聪明 “他是个,相当聪明的人。”“相当什么的人?” “„„” 动弹 “他已经半天没动弹一下了。”“没什么一下?” “„„” 帮手 “而且他还找了个帮手。”“找了个什么?” “„„” 撑死 “她撑死也就八十斤。”“什么八十斤?” “„„” 瓷实 “他长得吧,可瓷实了。。”“可什么了?” “„„” 不是(名) “这就是你的不是了。”“我的什么?” “„„” 动静 “怎么半天没动静了呢?”“没什么?” “„„” 大饼 “他长了一张大饼脸。”“什么脸?”“„„” 常识 “这是常识好不好!”“是什么?” “„„” 按摩 “刷牙不仅可以清洁牙齿,还对牙床有按摩作用。”“有什么作用?” “„„” 并拢 “五指并拢,看是食指长还是无名指长?”“五指怎样?”“„„” 堵车 “路上堵车,所以迟到了。”“路上什么?”“„„” 打表 “出租车司机如果不打表的话,就是黑车。”“不什么?” “„„” 38 大方 “在金钱方面他一向很大方。”“很什么?” “„„” 罚单 “有警察在那儿开罚单呢。”“开什么?”“„„” 嫡亲 “什么叫嫡亲的孙女儿?”“什么的孙女?”“„„” 报酬 “报酬方面你倒是尽管放心。”“什么方面?” “„„” 把握(名) “我可一点儿把握也没有。”“没有什么?” “„„” 猜疑 “正是由于你们之间相互猜疑,才会导致今天的局面。”“相互什么?”“„„” 待遇 “他去的那个地方待遇特别好。”“什么特别好?” “„„” 把手 “这门怎么连个把手都没有!”“没有什么?”“„„” 机会 “他的机会还是很大的。”“什么东西很大?” “„„” 安顿 “等你安顿下来了,我们来你家蹭饭。”“等我什么下来了?” “„„” 过程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什么不重要?” “„„” 风水 “他说这地方风水不好。”“什么不好?”“„„” 规整 “这房子布局挺规整的”。“挺什么的?” “„„” 改天 “改天请你吃饭。”“什么时候?” “„„” 点心 “我们应该买点儿点心。”“买点儿什么?” “„„” 财主 “从前有个财主。。”“有个什么?” “„„” 柴火 “那个地方烧水都得用柴火。”“用什么?” “„„” 比值 “腰围和臀围的比值决定了健康指数。”“腰围和臀围的什么?” “„„” 简洁 “我喜欢这种家装风格,看起来很简洁。”“很什么?” “„„” 搭理 “别搭理他。”“别什么他?” “„„” 辈分 “这么算下来,他辈分最小。”“什么最小?”“„„” 包袱 “她拎一个小包袱就走了”。“拎一个什么?” “„„” 变态 “北大里有很多变态。”“有很多什么?” “„„” 称呼 “你们平常都怎么称呼对方?”“怎么什么对方?” “„„” 斗篷 “这是斗牛的时候用的斗篷。”“用的什么?” “„„” 豆沙 “豆沙还是莲蓉?挑一个?”“什么和莲蓉?” “„„” 损失 “这是我们大家的损失。”“大家的什么?” “„„” 典故 “这故事是有典故的。”“有什么?” “„„” 长假 “五一长假打算去哪儿?”“五一什么?” “„„” 不屑 “他看起来一脸不屑。”“一脸什么?” “„„” 炒房 “就是因为一堆人在炒房,房价才降不下来。”“一堆人在干吗?” “„„” 打的 “他宁肯走过去,也不肯花十块钱打的。”“花十块钱干什么?” “„„” 村姑 “你怎么打扮的跟一村姑似的。”“跟什么似的?” “„„” 除非 “除非他先道歉。”“什么他先道歉?” “„„” 刺激 “你能不刺激他么?”“怎么他?”“„„” 打听 “你勤打听着点儿。”“勤什么?” “„„” 霸道 “这人也太霸道了吧。”“太什么?” “„„” 憋闷 “我那叫一个憋闷啊。”“那叫一个什么?” “„„” 脆生 “他嗓音特别脆生。”“特别什么?” “„„” 缓和 “他的作用就是缓和气氛的。”“什么气氛?” “„„” 从容 “从容的态度。”“什么的态度?” “„„” 补课 “周末他还得补课去呢。”“去干吗?”“„„” 39 版主 “这是我们这个版的版主。”“是什么?” “„„” 冲突 “这两门课的上课时间冲突了。”“上课时间怎么了?” “„„” 教养 “他怎么这么没教养啊。”“没什么?” “„„” 打理 “你这种头发必须得每天打理。”“每天什么?” “„„” 灯笼 “这个灯笼的颜色挺好。”“什么的颜色?” “„„” 久远 “时代很久远了。”“很什么了?” “„„” 别扭 “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呢。”“那么什么?”“„„” 冬笋 “这个菜里要是加点冬笋就更好了。”“加什么?” “„„” 白话 “你们俩在那儿瞎白话什么呢?”“瞎什么?”“„„” 裁缝 “我得找一个裁缝”“找一个什么?” “„„” 宏观 “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危机是件好事儿”“从什么角度?” “„„” 反串 “找了个女的反串贾宝玉。”“什么贾宝玉?” “„„” 避税 “这属于合理避税。”“合理什么?” “„„” 常理 “这件事根本不能按常理推断。”“按什么推断?” “„„” 成绩 “这学期成绩怎么样?”“什么怎么样?”“„„” 倒贴 “合着说我一块钱没捞着,我还得倒贴一百。”“你还得什么一百?” “„„” 撺掇 “都是被你撺掇的!”“被我什么的?” “„„” 掺和 “您就别掺和了成么”“别什么了?” “„„” 登录 “你得先登录才能操作。”“先什么?” “„„” 白天 “现在是白天,怕什么。”“是什么?” “„„” 得罪 “他这样特别容易得罪人。”“什么人?” “„„” 打量 “他怎么一进门就四处打量?”“四处什么?” “„„” 灯谜 “主要活动就是猜灯谜。”“猜什么?” “„„” 沧桑 “这人长的吧,特别沧桑。”“特别什么?” “„„” 队伍 “你站到队伍最后面去。”“什么后面?”“„„” 大臣 “后来大臣们都怒了。”“谁怒了?” “„„” 打点 “要想做官,不先学会上下打点是不行的。”“不学会什么不行?” “„„” 春运 “现在是春运,票很难买。”“现在是什么?” “„„” 德比 “这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国家德比。”“国家什么?” “„„” 地图 “车上得长放一张地图。”“放一张什么?” “„„” 成见 “他根本就是对人家有成见。”“有什么?”“„„” 持平 “今年和去年的数据持平。”“数据怎么了?” “„„” 重逢 “这本书讲了一个重逢的故事。”“讲了一个什么的故事?” “„„” 地方 “地方上的官儿就比北京的威风。”“哪儿的威风?” “„„” 比划 “他在台下比划半天了。”“什么半天了?” “„„” 包扎 “他是负责包扎伤口的。”“什么伤口?”“„„” 本事 “他总共也就这么点儿本事。”“这么点什么?”“„„” 房主 “他是这家的房主。”“是什么?”“„„” 所选双音节词和对话具有以下特点: 一,口语化。所选实验词和对话均具备“口语化”特征。首先,所选 96 个 双音节词均为口语常用词汇。由于轻重音是口语中特有的现象,是在群体母语者 40 不断地听和说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只有口语中较为常用的双音节 词,才会具有前后音节的重度差别。同时,由于本文采取的是测量处在强调位置 (发音人自行填充的“„„”中的内容)的双音节词的重音参数的实验方法,则 口语化格外重要。这是因为遇到不常见的词后,发音人倾向于将主试的提问理解 为“没听说过这个词”、 “不知道说的是哪两个字” (而不是“没听清刚刚那个词”), 所以在接下来的强调句中会以牺牲自然度为代价,特意将前字后字都念得很重, 从而改变原有的重音模式。此外,所选 96 个对话亦为大学生口语常用内容。根 据王志洁、冯胜利(2006),发音人在“读”实验材料和“说”实验材料时所得 到的重音模式不一定完全相同,前者可能会掩盖口语中真实存在的重音模式。对 话体的设计和对话内容的口语化,尤其是在呈现给发音人的材料中不给出“„„” 中的内容,都是为了让发音人在更自然的状态下说出实验词。 二,对话体。为了检验双音节词轻重模式的数目并寻找区别性声学参数,前 人的实验材料多分为两种,一种是使发音人朗读孤立词,直接得到双音节词的语 音样本;一种是使发音人阅读语篇,再从连续语流中提取处于不同韵律位置的双 音节词。对于前种方法所得到的语音样本,听音人对其重音模式的判断较为一致, 大多数语音样本都被大多数听音人确定为右重,否定了左重式的存在(见林茂灿 等 1984),但王志洁、冯胜利(2006)通过询问的方式检测大量北京人语感的结 果却显示,左重式确实存在,并且在口语中为数不少,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上 文所提到的在机械化地朗读孤立词的过程中,真实性被削弱,口语中的重音模式 被掩盖。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后种实验方法将研究对象扩大到了语篇中。 但这样一来,对每一个语音材料,听音人对其重音模式的判断大都出现较大偏差 (见曹剑芬 2008),根据上一章的论述,这是由于各种层面的重音叠加所致。同 时,由于在语流中,每一个音节的时长都被缩短,听音人判断重音模式时所依据 的各项声学参数都被相应地弱化,给听音人的判断增加了难度。 为了避免以上两种实验方法所带来的问题,本文采用对话体的方式录音。先 让发音人朗读一遍孤立词,目的是让发音人熟悉录音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同时 对每个被测双音节词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以便明确在对话中需要强调的内容。但 这一部分的录音不做实验分析使用;随后发音人和主试进行对话,对话内容尽是 大学生熟悉的,进一步使发音人进入真实的生活化的口语状态。通过提问的方式 41 引导发音人以强调方式重复被测词,将这一部分的录音作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这 样得到的语音材料,一方面避免了连续话语中单个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被削弱或 掩盖,另一方面避免朗读时的机械化,在更加自然的状态下呈现出了孤立词的重 音模式。 三,强调语气。在本实验中,所有用于声学分析的被测词均加了强调语气。 尽管任何形式的语气的介入都会使被测词的重音模式偏离初始的词汇重音。但 是,当同样为施加强调语气,不同的双音节词所呈现出的重音模式存在规律性的 差异的时候,就恰恰证明了它们的底层词汇重音模式是不同的。也即证明了词重 音的存在。 当主试针对测试词进行提问时,不同发音人所选择的回答方式有所不同。有 的发音人选择只重复测试词,这样我们得到的语音样本是附加了强调语气的孤立 词。有的发音人选择重复部分句子,但在重复过程中将测试词放在了焦点位置上。 根据王志洁、冯胜利(2006),处于句子的焦点位置时,被测词的原有重音模式 会被凸显。因此,无论发音人的语言习惯如何,我们都能得到重音模式相对清晰 的语音样本。这样一来便于听音人对重音模式作出正确判断,另一方面,也便于 声学数据的提取。 需要重申的是,本实验的目的仅仅是提取制约听音人对重音模式的不同判断 的声学关联物,而不是在辨别这些实验用词的真实重音模式。因此,在实验设计 时,我们看重的是如何使重音模式凸显化。当然,大部分凸显出的重音模式的原 型就是该词的真实重音模式,不过,不排除对个别词汇而言,个别发音人会为了 主试理解的方便而在强调中对重音模式有所改动(例如,存在这样的情况,发音 人第一遍读句子时所含的被测词和稍后强调时所念的被测词重音模式明显不 同)。但是,只要改动之后的重要模式依然被大多数听音人所认可,就依然具有 研究的意义。 录音结束之后,提取对话中发音人回答主试问题的那句话,其中部分表现为 孤立词,部分表现为短语。共得到 8 个发音人共计 768 个语音材料。 42 2.1.2. 听音 听音人共 15 名,其中男性 7 人,女性 8 人。均为在北京出生和成长的大学 生,年龄在 22 岁-24 岁之间。18 岁前没有在外地长期居住的经历。 将录音之后所得到的 768 个语音材料播放给听音人,每个材料播放 2 遍,每 2 遍之间间隔 2 秒,同时在答卷上呈现该双音节词。听音人需在此时间内做二元 强迫选择,即判断该双音节词在具体语音材料中听起来前字更重还是后字更重, 并在答卷上标记。 听音结束之后,对每一个语音材料,统计其被判断为左重的词数,记为左重 得分。定义左重得分大于 11 的语音材料为“左重”,左重得分小于 4 的语音材料 为“右重”,其余为左右“等重”。考虑到区分轻声词和左重式非轻声词的困难, 只让听音人区分前字重还是后字重,这样一来,所得到的左重样本中,实际上也 包含了非轻声左重样本。 2.1.3. 数据分析 2.1.3.1. 左重结果统计 根据每个语音材料的左重得分,统计每个发音人所发的全部语音材料中,左 重词、右重词和等重词所占的比例。 2.1.3.2. 按词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区别 对每个被测词所得到的 8 个来自不同发音人的语音样本进行排查,对 96 个 被测词,选择出那些既有左重词样本,又有右重词样本的词,得到音节结构相同, 但重音模式不同的语音样本。通过分析语图、音高、调型和音强,初步观察不同 重音模式之间的差别。 2.1.3.3. 按声调组合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区别 对每种声调组合,共有来自 8 个发音人 6 个被测词的共计 48 个语音样本。 43 选取其中的左重词和右重词,统计各自的声学参数,得到在同种声调组合中,不 同重音模式的量化差别。 44 2.2. 实验数据分析 2.2.1. 左重结果统计 统计每个语音材料的左重得分,将得分大于等于 12 的(被 80%以上的听音 人判断为左重)算作左重样本(含轻声);将得分小于等于 3 的(被 80%以上的 听音人判断为右重)算作右重样本。剩下得分大于 3 小于 12 的算作等重样本(不 易听出明显的左重或右重的重要模式)。对每个发音人,统计左重样本、右重样 本和等重样本在其全部语音材料中的比例,现将统计结果记录为表 3。 表 3 重音模式比例表 男性发音人 女性发音人 曹倚剑 刘晓彤 聂大昕 余易行 李鸣晨 史诗 邢云姗 鄢夏颖 右重样本 28.13% 11.46% 34.38% 20.83% 22.92% 15.63% 15.63% 23.96% 左重样本 55.21% 55.21% 50.00% 53.13% 57.29% 55.21% 43.75% 54.17% 等重样本 16.67% 33.33% 15.63% 26.04% 19.79% 29.17% 40.63% 21.88%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100% 首先观察等重样本的数量。除两位发音人(刘晓彤和邢云姗)以外,其他发 音人所发的全部语音材料中等重样本的比例都在 30%以下,最低的达到 16.7% (曹 倚剑)。在我们对左重和右重的限定较严(以 80%以上听音人的判断为准)的情 况下,等重的比例依然不高。对比王韫佳等(2003)对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 的重音感知实验,在将左重词和右重词定义为 71.4%以上的听音人的共同判断 时,等重词的比例依然达到了 40%到 50%之间。这说明,使用嵌入强调句的实验 方法所得到的语音样本,比连续话语中的重音模式更加清晰,更加容易判断。同 时,考察等重比例较高的两位发音人的语音材料,发现面对主试针对测试词的提 问,这两位发音人的回答方式均为重复整个或部分句子,且语速较快;而等重比 例最低的发音人(曹倚剑、聂大昕)的回答方式则是只重复孤立的测试词。这进 一步说明,在孤立词的状态下,词汇重音的模式较连续话语中较为清晰,更适合 用来进行词重音的研究。 观察右重样本的比例发现,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判断为右重的词在每一个发 音人的全部语音材料中的所占比例在 11%到 28%之间, 仅为左重样本的五分之 45 一到五分之三左右。观察等重样本比例最高的两位发音人(喜欢以重复句子的方 式强调测试词),发现他们的右重样本的比例也最少,尤其是刘晓彤,在左重样 本比例和其他发音人持平的情况下,右重样本格外少。这样的结果恰好验证了王 韫佳等(2006)和曹剑芬(2008)的结论,在语流中,双音节词被听成左重的比 例明显高于被听成右重的情况。 观察左重样本的比例发现,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判断为左重的词在每一个发 音人的全部语音材料中的所占比例较为一致,除一名发音人(邢云姗)外,其他 人的左重样本都占到了全部 96 个词的 50%以上。根据上一章所说的选词标准, 96 个词中,只有三分之一(33.3%)在词典中标记为轻声。即使这三分之一的词 都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听为左重,对于每一个发音人的语音材料来说,还存在 10%(邢云姗)至 24%(李鸣晨)的非轻声词也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听成了左重。 初步判断这些词就是之前学者所讨论的非轻声左重词。 纵向观察每一位发音人内部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的比例,发现对于大部分发 音人来说,左重和右重的两极分化都比较分明。即左重得分介于 3 和 12 之间的 样本数相对较少,这说明不同重音模式的区分比较明显。为进一步验证词重音的 存在奠定了基础。 2.2.2. 按词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差别 考察被 80%以上的听音人认可的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之后发现,有 10 个词 既存在左重的语音样本,又存在右重的语音样本。在本节中,将比较这 10 个词 的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寻找在音节结构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哪些因素制约了听 音人对重音模式的判断。 这 10 个词分别为(括号中为声调组合):沧桑(11)、编程(12)、撑死(13)、 常识(22)、德比(23) 、不是(24)、改天(31)、简洁(32)、久远(33)、地方 (41)。除此之外,在不同的发音者中得分相差较多的词还有“暴雨(43)”,我 们也将一并讨论。在 21、34、42、44 这 4 种声调组合中,没有发现类似的词。 由于轻声词的重音模式通常较为固定,即使发音人数量很大,也不太可能出 现右重样本,因此本节所讨论的这些词在重音模式上的差别均为非轻声左重和右 46 重的差别,下文中提到“左重”时,如无特殊说明,即指非轻声左重的重音模式。 观察这些语音样本,可以初步得出非轻声左重和右重这两种重音模式在声学 特征上的不同。由于对同一个词来说,左重和右重的语音材料分别来自不同的发 音人,因此,我们不对来自不同样本的前字(或后字)的进行绝对参数的对比, 只比较不同样本中前字和后字的相对关系。例如,不比较左重的“沧桑”和右重 的“沧桑”前字时长上的差别,只比较左重的“沧桑”和右重的“沧桑”前字后 字的时长之比。 2.2.2.1. “沧桑”——阴平+阴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6 个,右重样本 1 个。其中右重样本来自聂大昕(男),为 便于比较,左重样本只选择男性发音人的语音进行分析。如图 2 所示。 图 2:“沧桑”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2 中左上角为聂大昕的右重“沧桑”样本。其余 3 个为男性左重“沧桑” 样本。 观察前字后字的时长可以看出,右重的“沧桑”后字时长大于前字;在左重 的样本中,既有前字时长大于后字的情况,又有前字后字时长大致相等的情况。 初步说明时长不是区分重音模式的关键因素。 观察音高曲线可以看出,在右重的“沧桑”语音样本中,后字的起始音高略 高于前字的平均音高。而在左重的 3 个样本中,后字的起始音高都明显低于前字 47 平均音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 4 个样本的后字在听感上都是一个清晰完 整的阴平调,但后字的音高稳定性明显不如前字。其中左上角的右重样本和右下 角的左重样本中,后字末尾段的音高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在这两个样本 中,后字的时长较长,超过或接近前字。由此可以推断这两个样本中后字结尾段 的音高下降,或许和后字时间上被拖长有关系,尤其是在后字末尾段下降非常明 显的聂大昕的样本中,由于这个发音人自身的语音特点,他的所有右重词都呈规 律性地拉长后字,这种拉长会同时带来后字末尾段音质的改变,见图 3 中圆圈部 分,“桑”字的鼻音韵尾有所滑动。 图 3:聂大昕右重“沧桑”波形图和语图 值得注意的是,当将聂大昕的右重样本中后字音高下滑段截去之后,剩下的 部分在听感上依然是个完整的“沧桑”,且依然右重。这一方面说明尾段的下降 并不是右重模式的必要特征,另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前字后字的相对时长不能作 为判断重音模式的绝对依据。 综上,当前字后字均为阴平时,不同重音模式主要取决于前字和后字稳定段 的平均音高,若稳定段中前字音高高于后字,则听感上为左重,若稳定段前字音 高低于后字,则听感上为右重,在音质完整的前提下,时长对听辨并不起决定性 作用。 2.2.2.2. “编程”——阴平+阳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1 个,右重样本 6 个。其中左重样本来自刘晓彤(男),为 便于比较,左重样本只选择男性发音人的语音进行分析。如图 4 所示。 48 图 4:“编程”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4 中左上角为刘晓彤的左重“编程”样本。其余 3 个为男性右重“编程” 的样本。 从时长上看,在左重的“编程”样本中,后字时长比前字略长,同时右重的 3 个样本中也有后字时长比前字短的情况,说明前字后字的相对时长依然不是判 断重音模式的重要依据。 从音高曲线看,左重样本中,后字起点音高略高于前字终点音高/平均音高, 但随后音高迅速下降,到达拐点后再重新上升,上升时长较长,但升幅很小,且 终点音高没有低于前字音高。3 个右重样本中,后字起点音高均明显低于前字终 点音高,同时后字升幅较大,大都在音节终点的位置达到了前字终点的音高高度。 说明后字的起点音高和音高升幅决定了“阴平+阳平”的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图 4 左下方的音高图来自聂大昕,和“沧桑”时的情况一样, 后字在末尾段有明显下降段。但这个下降段的存在并不影响阳平终点高度(波峰 位置)。事实上,当后字音高上升到波峰位置时,后字就已经是一个清晰完整的 “程”了,且在听感上依然是右重。之后的下降段应当看做发音人自身语音风格。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阴平+阳平”时,后字相对于前字的起点音高和音高 升幅决定了听感上的左重和右重。当后字起点音高较前字更低,且音高升幅很大 时,则更容易听为右重;反之,当后字起点音高较前字不低,且上升极为平缓时 (终点音高达不到前字的高度),则听为左重。在不影响后字升幅的前提下,时 长对重音模式的听辨不起决定性作用。 49 2.2.2.3. “撑死”——阴平+上声 共得到左重样本 1 个,右重样本 3 个。其中左重样本来自余易行(男)。现 将全部 4 个样本如图 5 所示。 图 5:“撑死”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5 中左上角为余易行的左重“撑死”样本。其余 3 个为右重“撑死”的样 本(右边两个样本来自女性发音人,左下角来自男性发音人)。 根据前人对轻声音节声学特性的研究,阴平后的轻声音节调型应表现为短促 的降调。在左重的“撑死”样本中,后字时长明显短于前字,而在右重的“撑死” 样本中,后字时长均不短于前字。尽管如此,由于后字从调型上来看不具备“高 降”的特征,这里的左重“撑死”样本仍然不应被看做是轻声。对比同一个发音 人所发的轻声词“搭理”(图 6)即可看出。 图 6:余易行(男)“搭理”——轻声 对比非轻声左重“撑死”和右重“撑死”的音高曲线可以发现,右重样本后 字时长较长,上声发得十分饱满。拐点前降幅较大,拐点后升幅也较大,并且音 50 节终点的音高高过音节起点,符合人们对上声 214 的描写。其中,在右上角的右 重样本(李鸣晨)中,由于发音人将后字上声发得十分用力,在调型上出现了断 裂点,从语图(图 7)上可以看出,该断裂点处的基频极低,类似于“嘎裂声”。 左下角的右重样本来自聂大昕,和他之前的两个语音样本一样,他的右重词后字 拉得较长,并且末端出现音高下降,切掉末尾下降段之后,并不影响对右重的重 音模式的判断。 图 7:李鸣晨右重“撑死”波形图和语图 在左重的“撑死”样本中,后字虽然整体调值也很低(另一个不是轻声的理 由),但时长较短,来不及形成先降后升的完整调型,因此听感上较轻。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阴平+上声”时,后字的调域和调型决定了听感上的 左重和右重。具体说来,当后字上声的拐点音高较低,且末点音高较高(通常表 现为高于后字起点音高)时,更容易听为右重;反之,当后字拐点音高较高,且 升幅不明显时,则听为左重。 2.2.2.4. “常识”——阳平+阳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2 个,右重样本 1 个。现将全部 3 个样本如图 8 所示。 51 图 8:“常识”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8 中上排两个样本为左重的“常识”样本,分别来自刘晓彤(男)和史诗 (女)。下排为右重的“常识”样本,来自曹倚剑(男)。 从时长看,左重的“常识”样本后字时长均明显短于前字。而右重的“常识” 则后字长于前字。 从音高来看,左重的“常识”前字升幅明显,即音节终点音高较高,后字升 幅极小(和时长短有一定关系),后字起点音高和前字起点音高相差不多,但后 字终点音高远低于前字终点音高。右重的“常识”无论是起点音高还是终点音高, 前字后字都相差不多,但由于前字时长较短,因而调型倾斜度较后字的略大。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阳平+阳平”时,前字和后字音高的相对升幅,即调 域决定了重音模式的类别。比较前后音节的末点音高是最直观的方法。同时,由 于音高升幅是建立在一定的时长的基础上的,因此前字后字的时长比也同时决定 了重音模式的类别。 2.2.2.5. “德比”——阳平+上声 共得到左重样本 1 个,右重样本 1 个。现将全部 2 个样本如图 9 所示。 52 图 9:“德比”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9 中左边样本为左重,来自曹倚剑(男);右边样本为右重,来自聂大昕 (男)。 从时长看,左重样本中,前字时长大于后字;右重样本中,前字时长小于后 字。 从音高曲线看,由于左重样本中前字时长较长,因此阳平的音高斜率较平缓, 而右重样本中阳平的音高斜率较陡峭。左重样本中,后字上声的起点音高和前字 的终点音高大致相等,而在右重样本中,后字的起点音高低于前字终点音高。左 重和右重样本最大的差别在于后字上声的调型。左重样本中,上声调型表现为一 个长下降段和一个极短的上升段,上升幅度很小,即音节终点音高远远没有达到 音节起点音高。右重样本中,上声调型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上升段的升幅明显, 波峰处的音高达到了音节起始音高的高度。同时注意,这个样本来自聂大昕。根 据之前分析,这个发音人往往将右重词的后字念得过长,音高图上表现为附加一 段后字结尾段的降幅,这里也是如此。事实上,观察语图(图 10)可以看出, 这段降幅同时导致韵母后段的音质偏离 i 元音,向 e 过渡(图 10 中圆圈范围)。 图 10:聂大昕右重“德比”波形图和语图 切音结果显示,若将 e 音全部切除(切除圆圈内的音),则剩下部分听上去 不再像右重,反而像左重。观察切音后的音高图(图 11 左侧)发现,后字时长 53 并不短于前字,但后字上声的调型和之前有了重大变化:拐点之后的上升段变短, 升幅减小,音节终点音高低于起点音高;如果从上声的波峰处进行切音,只除去 降尾,如图 11 右侧,则听上去依然是右重。由此可见,上声的轻重和调型有重 大关系,完整的上声调型是指音节终点音高上升到不低于起点音高的位置,这时 上声音节听起来才会具有“重”的感觉。 图 11:聂大昕“德比”切音后音高图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阳平+上声”时,后字的调型决定了该双音节词的重 音模式。当后字上声调型完整,终点音高较高时,易听为右重,此时后字时长也 不可避免地表现为“长”;当后字上声调型不够完整,音高低下去就没再升上来, 或是没有升到一定高度(以起点音高为标准),则该词易听为左重。 2.2.2.6. “不是”——阳平+去声 共得到左重样本 2 个,右重样本 2 个。现将全部 4 个样本如图 12 所示。 图 12:“不是”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12 中上排样本为左重,来自李鸣晨(女)和聂大昕(男),下排样本为右 54 重,来自史诗(女)和曹倚剑(男)。 从时长看,左重样本中前字时长明显大于后字;右重样本中情况刚好相反, 后字时长大于前字。 从音高曲线看,左重样本中,前字阳平调型都非常完整(时长允许),表现 为阳平的音高最低点(非起点,是起点后的波谷处)和最高点相差较多,调域较 宽;后字尽管时长都很短,但调型也很完整,并且调域较宽:在起点音高和前字 末点音高相仿的情况下,终点音高低于前字音高最低点。从音高图上看,这两个 左重样本似乎都比较像我们对阳平后轻声的定义:短促的高降调。但进一步观察 语图(见图 13)之后发现,这两个样本中的后字虽然声母是擦音,但并没有出 现通常轻声音节所具备的擦音后韵母消失的情况,相反,两个样本中后字的韵母 都清晰完整(图中圆圈所示)。再次观察音高曲线,发现两个样本中后字的调域 都不窄于前字,这与轻声的定义不符,因此认定这两个样本依然是非轻声左重词。 图 13:李鸣晨和聂大昕“不是”的波形图和语图 在右重样本中,前字阳平调域较窄,后字去声调域很宽,表现在后字作为降 调,其起点音高高于前字(升调)的终点音高,同时后字终点音高等于或低于前 字起点音高。 综上,在“阳平+去声”的组合中,前字和后字的相对调域和时长共同决定 了听感上的重音模式。具体说来,当前字和后字调域范围相差不多,且后字时长 不长于前字时,易听为左重,此时,后字的起点音高高度往往和阳平的终点音高 高度相仿;当后字调域明显宽于前字,且时长明显长于前字时,易听为右重,此 时后字的起点高度明显高于阳平的终点高度。 55 2.2.2.7. “改天”——上声+阴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2 个,右重样本 2 个。现将全部 4 个样本如图 14 所示。 图 14:“改天”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14 中上排样本为左重,来自李鸣晨(女)和刘晓彤(男),下排样本为右 重,来自曹倚剑(男)和聂大昕(男)。 从时长看,右重样本后字时长大于前字;左重样本中情况两分,对于李鸣晨 (女)的语音材料,前字时长小于后字,对于刘晓彤(男)的语音材料,前字后 字时长大致相等; 从音高曲线看,左重样本中,前字上声降幅极为明显,表现为:上声起点音 高和后字阴平音高大致相等,但上声的最低点音高远远低于后字音高。右重样本 中,前字上声降幅微弱,表现为:上声起点音高和终点音高都略低于后字阴平的 起点音高。 从调型看,右重样本中前字上声均表现为半上 21,音高降到最低点后不再 上升,直接接后字;在左重样本中情况两分,刘晓彤(男)的前字上声调型非常 完整,下降段和上升段的幅度大致相当,这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处于第一音节的上 声变半上有所不同。李鸣晨(女)的前字上声调型表现和右重样本较为相似,只 有下降段,但降幅远远大于右重样本中的情况。但是,这种左重样本调型上的不 同是可以通过观察语图得到解释的。图 15 为李鸣晨和聂大昕“改天”的波形图 和语图。 56 图 15:李鸣晨和聂大昕“改天”的波形图和语图 图 15 中左侧为李鸣晨的“改天”样本,右侧为聂大昕的“改天”样本。 由于塞音和塞擦音声母需要先形成阻碍,再爆破发音,因此在爆破前需要一 段成阻的时间。这样,双音节词中,当后字声母为塞音或塞擦音时,往往在前字 和后字之间会形成一段静音段。静音段的长短因人而异,并且和说话语速有关。 发音人李鸣晨的“改天”中,这段静音段格外长,能够被听者感知,见图 15 中 左侧圆圈部分,对比发音人聂大昕的“改天”,如图 15 中右侧圆圈部分就能看出。 事实上,李鸣晨的这个语音材料之所以被大多数听音人听为“左重”很可能就和 这段静音段有关。由于“改”字是个上声,在静音段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下降的 调型,并且终点音高很低,因此听音人会将这段静音段理解为之前上声的延续(如 在其他上声中遇到的“嘎裂声”的情况)。这样一来,虽然前一个音节已经结束, 声带已经停止振动并且正在酝酿下一个音节,但听音人依然把这段时间算作前一 个音节的,从而加长了前字的时长,使这个上声听起来比实际上更加饱满,因此 听为“左重”。一个证据是,当人工将这段静音段切除后,这个语音材料就变得 不好判断,听不出是左重还是右重。而如果再将后字延长,听起来就是一个右重 了,只是还不够完美,似乎后字的音高再高些会更好——这或许和前字的降幅较 明显有关:当前字调域较宽时,为了实现听感上的右重,后字的调域就要更宽, 对于阴平来说就表现为平均音高的上升。 需要注意的是,刘晓彤的语音材料(图 14 右上角),就听感上来说并不是一 个特别完美的左重。这很可能因为这个语音材料是处于语流中的(在主试针对测 试词进行提问时,刘晓彤倾向于重复整个或部分句子),前字后字时长都比较短, 所以前字后字的时长差不明显。几乎可以说失去了通过时长来判断左重和右重的 依据。但是,之所以还是有多达 14 个人都听出左重,是因为前字“改”的上声 57 调型比较完整,从音高图上可以看出一个成形了的 214。由此可见,前字是上声 时,波谷之后是否有升尾是辨别左重和右重的重要依据。 对于聂大昕的语音材料(图 14 右下角),和之前看到的一样,后字末尾有一 段降尾。但即使在后字音高下降到一半的时候切断,听起来还是右重。即使将全 部的下降段都切完,听起来也像是个短促的右重的“改天”。这说明时长对重音 模式的听辨作用不及音高。当“高”的特征足够饱满的时候,即使长度相等,还 是听起来像一个右重,尽管可能是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右重。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阴平”时,前字相对于后字的时长、调型和调 域,以及后字的音高都对重音模式有所贡献。其中调型和调域的贡献最大。具体 说来,当前字上声下降幅度大、且音高到达最低点后有一定时间的上升或保持最 低点音高、且后字音高不太高时,听感上就是一个完美的左重;相反,当前字上 声下降幅度小,降到最低点后没有上升就直接接下一个音节,同时后字音高较高 时,听为右重的可能性更大。这同时说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前字上声变半上可 能只是右重模式中的情况,左重时上声调型依然完整或较完整。 2.2.2.8. “简洁”——上声+阳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1 个,右重样本 1 个。现将全部 2 个样本如图 16 所示。 图 16:“简洁”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16 中左侧样本为左重,来自刘晓彤(男)),右侧样本为右重,来自聂大 昕(男)。 从时长看,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均表现为后字时长长于前字。 从音高曲线看,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均表现为前字上声调域较后字更宽,降 幅较大。不同的是,左重样本中,上声起点音高很高,高于后字阳平的终点音高; 右重样本中,后字阳平的终点音高很高,高于前字上声的起点音高。 58 根据上一节的论述,前字为上声时,导致听感上重音在前字有两个最重要的 因素,一个是前字调型相对完整,不仅仅是半上,另一个是前字降幅明显;相反, 若要实现听感上的右重,需要前字调型呈半上且降幅微弱。但从本节“上声+阳 平”的语音样本中,情况似乎有所不同。因为无论是左重还是右重样本,前字调 型都不够完整,但降幅都非常明显。然而,这种表面上的矛盾是可以得到进一步 解释的。 首先分析左重样本。刘晓彤的语音样本大多来自句子,此处也不例外。因此, 前字后字的时长整体较短,整个词的时长只有 440 毫秒,对比右重样本的 748 毫秒就可以看出,时长几乎压缩了一半,导致无论是前字还是后字都没有充分的 时间进行调域上的伸展,之所以听为左重,是因为尽管前字不够伸展,但后字更 糟糕,调域更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重音模式的确定不是依靠前字和后字的绝对 声学参数,而是它们之间相对声学参数的比较。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左重,前字和 后字的调域都要有所加宽,前字末端需要填补一段升尾。 再来分析右重样本。我们实验设计中曾谈到,强调之后的重音模式并非真正 的词重音。例如有的发音人会在第一次说句子时和第二次强调时说出不同的重音 模式,通常是在强调时将原本的左重念得等重甚至右重。这是由于发音人在努力 使听音人听清楚他的话,因此刻意将将原本不那么重的后字也念重。此处聂大昕 的右重“简洁”就是这样的情况,图 21 中左侧是来自其无强调语气的句子,右 侧来自强调句。比较发现,这两个样本前字时长、调型和调域都非常完整,区别 只在后字的调域,左侧的样本听感上为左重,后字阳平升幅较小,右侧样本听为 右重,后字阳平升幅较大。从听感上进行比较,发现左重样本的音高调型较为自 然,右重的不符合日常说话的风格,属于强调语气下所特有的重音模式,其原本 的右重重音模式应该是前字上声短且降幅小。也就是说,这个强调语气下的“简 洁”,虽然被大多数听音人判断为右重,但其前字像一个左重的前字。听成右重 是由于后字更像右重的后字。 59 图 17:聂大昕正常语句中的左重“简洁”和强调语句中的右重“简洁”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阳平”时,前字的调型和相对于后字的调域共 同决定了听感上的重音模式。具体说来,一个完美的左重表现为,前字调型完整, 拐点后略有升幅,同时前字的调域比后字调域宽,表现为起点音高高于后字终点 音高,终点(拐点之后的上升段终点)音高低于后字起点音高;一个完美的右重 表现为,前字调型只有下降段,呈半上,且降幅较缓,后字阳平的升幅明显,调 域大于前字。 2.2.2.9. “久远”——上声+上声 共得到左重样本 3 个,右重样本 1 个。现将全部 4 个样本如图 18 所示。 图 18:“久远”左重调型和右重调型 图 18 中右下角样本为右重,来自聂大昕(男);其余样本为左重,来自李鸣 晨(女)、刘晓彤(男)、史诗(女)。由于“久远”后字零声母,在音高图上表 现为前字后字基频上的延续,因此以竖线表示前后音节的分界点。 从时长看,左重样本中前字时长等于或长于后字时长,而在右重样本中,前 60 字时长短于后字。 按照通常的语音学知识,上声和上声相连(非轻声时),前上变阳平。从图 22 的 4 个样本中看,前字拐点音高不够低,确实导致听感上像阳平。但同时, 尽管阳平和上声的调型确实有共通之处,都存在拐点,且多数人所发的阳平都会 在拐点前有一小段降幅,并且拐点后都有上升段。但对于标准的阳平来说,拐点 前的音高下降段是非常短的(通常解释为,这是为了后半段的上升做准备),拐 点之后的上升段却很长,并且升幅远远大于降幅,即终点音高远远高于起点音高, 参见前面“常识”、“德比”和“不是”的音高图。但图 18 中“久远”的前字却 情况两分,上排左重样本中前字拐点后的上升段不长,且升幅不大;下排左侧的 左重样本和右侧的右重样本中前字均升幅较大,比较像阳平。听感上也证实了这 一点,上排的两个左重样本的前字听起来较低,像阳平但不标准,这样,它们之 所以被听为前重,很可能和前字压得较低,保留了一部分上声的色彩有关。 从音高曲线上看,无论是左重样本还是右重样本,前字的调域范围都窄于后 字。这从音理上很容易理解,阳平(即使是上声变来的)的最低点音高一定不会 有上声拐点音高那么低。但是不同样本中前字调域比后字窄的程度不同。左重样 本中前字调域和后字调域相差较大,右重样本中相差不多,这似乎和理论情况恰 好相反。但正如刚刚所论证的,上排两个样本之所以听为左重,可能就和前字调 域窄有关——保留上声色彩。 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最大差别在于后字的调型。所有左重样本的后字都没有 实现完整的上声调型,拐点之后没有升幅,像是半上(后字不是完整上声,这才 使得前字有可能保留部分上声色彩,因为两个完整的上声相连在北京话中是不被 允许的)。而右重样本中后字时长大大加长,使音高在拐点后有充分的时间上升。 同时,由于右重样本来自聂大昕,因此后字末尾有下降段,和之前论述一样,切 去下降段之后并不影响对右重模式的听辨。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上声”时,前字的调型、调域和后字的调型是 影响重音模式的主要因素。左重时情况可能两分:一种是前字保留部分上声色彩, 存在拐点,但拐点音高不低,拐点后升幅不大,同时后字调型为半上;一种是前 字完全变成阳平,上升段上升幅度很大,同时后字调型为半上。右重时,前字完 全变成阳平,后字上声调型十分完整,上升段较长且升幅明显。 61 2.2.2.10. “地方”——去声+阴平 共得到左重样本 5 个,右重样本 2 个。“地方”的情况较为复杂,在 5 个左 重样本中,存在 3 个轻声样本和 2 个非轻声左重样本。尽管无法从听音人的反馈 中看出轻声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的差别,但是从音高图上却能比较清晰 地区分这两种重音模式。 现将轻声样本、非轻声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如图 19、20、21 所示: 图 19:“地方”的轻声样本 图 20:“地方”的非轻声左重样本 图 21:“地方”的右重样本 图 19 中轻声样本来自曹倚剑(男)、李鸣晨(女)、余易行(男)。其中左侧 62 2 个为男性样本。图 20 中非轻声左重样本来自刘晓彤(男)和聂大昕(男)。图 21 中右重样本来自邢云姗(女)和鄢夏颖(女)。其中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样本均 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听为前字比后字重,右重样本被 80%以上的听音人听为后字 比前字重。 根据前人研究,去声后的轻声表现为短促的低降调,调值可描写为 21。 “地 方”一词后字本调是阴平,调型为平调,调值应为 55。观察图 19 和图 20 可以 看出,尽管都被听为左重,但图 19 中的 3 个样本后字时长均明显短于前字。同 时,后字调型微降,整体调域范围很低,符合“短促的低降调”,因此判断为轻 声。图 20 中的 2 个样本后字时长和前字相仿,调型维持平调,且听感上也是个 阴平,因此绝不是轻声,但它们又确实被母语者听为左重,因此可以肯定,图 2 中的样本就正是前人词重音研究中的重点:非轻声左重样本。 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共同点在于:前字阳平完整,降幅较明显,后字无论是 短促的低降调还是长平调,其起点音高高度都和前字阳平的终点相仿。 比较图 20 中的非轻声左重样本和图 21 中的右重样本可以看出,右重样本中 后字时长长于前字。从音高曲线看,后字阴平的起始音高高于前字阳平的终点音 高。 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这三种重音模式的差别可以通过进一步观察语图得 到更加清晰的展示。为了在比较时消除性别差异,我们选取了 3 个女性样本,其 中非轻声左重的样本来自史诗(女),她的“地方”的左重得分为 11 分,尽管从 音高图上看后字调型呈轻微下降,如图 22 所示:但听感上是非轻声左重无疑。 轻声样本和右重样本分别来自李鸣晨(女)和鄢夏颖(女)。如图 23 所示: 图 22:史诗(女)左重“地方”音高图 63 图 23:李鸣晨(轻声) 、史诗(非轻声左重)和鄢夏颖(右重)的“地方” 语图 通过语图可以看出,轻声词的前字远比后字饱满,表现为共振峰清晰得多, 非轻声左重词的前字和后字的饱满度相仿;右重词的后字比前字略饱满。这进一 步说明,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差别主要在后字的时长、调型和饱满度;而左重和 右重的差别主要在后字音高上。 综上,当声调组合是“去声+阴平”时,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差别主要体现 在后字的时长和调型上。而右重和它们的差别则主要体现在后字的起点音高上, 同时时长也其一定作用。 2.2.2.11. “暴雨”——去声+上声 尽管没有一个发音人的“暴雨”的左重得分在 12 分以上,但得分为 11 分的 样本有 4 个,同时得到右重样本 1 个。现将偏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如图 24 所示: 64 图 24:“暴雨”偏左重调型 图 25:“暴雨”右重调型 图中偏左重样本来自曹倚剑(男)、李鸣晨(女)、史诗(女)、余易行(男)。 右重样本来自鄢夏颖(女)。由于“暴雨”后字零声母,在音高图上表现为前字 后字基频上的延续,因此以竖线表示前后音节的分界点。 从时长看,左重样本后字时长多短于前字。右重样本后字时长和前字相当。 按照之前分析,后字为上声时,若上声调型完整,拐点后有足够长的上升段, 则较容易被听为右重,反之若没有上升段,或上升段升幅较小,则听为左重的可 能性更大。在图 24 和图 25 中,全部样本的后字都有上升段(其中空白处即为拐 点出现嘎裂声所致),但右重样本的拐点音高相对更低,上升段升幅较大。对比 之下,左重样本前字调域相对后字较大,右重样本前字调域不及后字。 进一步观察音强,图 24 中左上角来自曹倚剑、左下角来自史诗、右下角来 自余易行的语音样本,后字音强的过弱也导致听感上的左重。图 26 是这四个人 的“暴雨”的音强图。 65 图 26:偏左重“暴雨”的音强图 可以看到除了右上角的李鸣晨的“暴雨”的音强图外,其他三个人的后字音 强都很弱。这不仅在非轻声左重模式中很少见,即使在轻声词中,也很少见到后 字音强如此弱的。正是音强的“格外”弱导致这三个样本被听为左重。 对于李鸣晨的样本,后字调型完整,且音强不轻,之所以听为左重的人更多, 除了后字拐点音高不够低之外,还因为前字调型太完整了,音域跨度极大,对比 之下,后字的上声就显得不够“重”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暴雨”由于后字 零声母,正常说来两个字的音高曲线应该是连续的。但这个女生在“暴”和“雨” 之间停顿了一下,从语图上能清晰地看到这段空白段。之所以认为左重的人没有 达到 12 个,恐怕和这段停顿也有关系,停顿通常是为了发后字而服务的,因此 从听感上会给人以“重视”后字的感觉。如图 27 中圆圈所示: 图 27:李鸣晨“暴雨”的波形图和语图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去声+上声”时,前后音节的相对调域决定了听感上 66 的重音模式。后字时长也有一定贡献。 小结 2.2.2.12. 通过对 11 个同时存在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的双音词的分析可初步看出,右 重样本前字调型饱满(上升或者下降或平行的趋势非常清楚),调域跨度中等, 时长中等,后字调型饱满(上升或下降或平行的趋势非常明显),调域跨度大, 时长长;左重样本前字调型饱满,调域跨度大,时长中等或偏长,后字调型饱满, 调域跨度中等,时长中等;轻声的词前字调型饱满,调域跨度大,时长长,后字 调型不饱满(听不出原有调型,具体调型依前字而定,但也不是特别饱满),调 域跨度小,时长短。 在以往研究中,音高,尤其是音高最高值往往被用来判断是否重读。但音高 的“高”或“低”都是为了调型饱满和调域跨度服务的,因此不同声调的具体表 现形式可能不同。例如阴平主要表现为平均音高是否够高;阳平主要表现为起点 是否够低(有的人会为了降低起点而先经历一个下降的过程),终点是否够高; 去声主要表现为起点是否够高,以及共振峰是否持续长时间清晰;上声情况较为 特殊,调型的完整与否主要体现在 214 的 1 是否够低——很多样本表明,当努力 地发一个完整的上声时,拐点值很低甚至出现嘎裂声,同时,要看低过之后音高 是否能升上来,如果低完就没了,那么听感上也不会觉得重的,低完之后还能有 整齐的频率较高的波形,则听感上会觉得比较重。 同时需要注意,轻声词在声学数据上的特征属于绝对特征,体现在后字上, 即只需要观察后字的时长和调型就能够判断一个词是否是轻声。而非轻声左重和 右重在声学数据上的特征属于相对特征,即当前字后字均表现为调型清晰稳定, 且时长上没有哪一个特别短时,听感上是左重还是右重是在前字和后字的重度比 较中得出的。换句话说,如果给一个右重样本的后字加上一个比它更长、调域更 宽的前字,那么这个后字在听感上就会失去“重”的特征,而变成“中”。这也 解释了为什么在前人的研究中对词重音的声学关联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的结论。 综上,由于时长、音高、调型、调域都对听感上的“重”有所贡献,并且不 同的声调组合,它们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在下一节中,我们将对 16 种 声调组合中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进行各种声学参数的统计,从而 67 得到在每种声调组合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参数以及临界点参数值。 2.2.3. 按声调组合看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差别 对每种声调组合,共有来自 8 个发音人 6 个被测词的共计 48 个语音样本。 按之前标准选取其中的左重样本(含轻声和非轻声左重)和右重样本,统计各自 的声学参数,比较在同种声调组合中,轻声、非轻声左重和右重三种重音模式的 区别性特征。 2.2.3.1. 阴平+阴平 根据之前对“沧桑”的分析,当声调组合为“阴平+阴平”时,在时长不影 响音质完整度的前提下,区分非轻声左重和右重只需比较前字和后字的相对平均 音高。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阴平后的轻声表现为短促的高降调。考虑到音强可能 起的作用,也将同时测量音强参数。 据此,对“阴平+阴平”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前字时长、后字时长、后字韵母时长、前字平均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 音高、前字强度、后字强度。如前所述,重音模式是在前字和后字的相对比较中 体现出来的,因此测量之后,计算以下 4 个声学参数: 1. 前字后字相对时长 = (前字时长 - 后字时长)/ 前字时长 2. 前字后字相对平均音高 = (前字音高 - 后字平均音高 )/ 前字音高 3. 后字音高斜率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韵母时长 4. 前字后字相对音强 = (前字音强 - 后字音强)/ 前字音强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时长的数值越大、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后字 音高斜率的数值越大、前后字相对音强的数值越大,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 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 表 3:“阴平+阴平”声调组合各项统计数据(按左重得分排序) 0 前后字 相对时长 -1.32 前后字 相对音高 0.04 包扎 0 -0.53 包扎 1 -0.54 姓名 词 左重得分 曹倚剑 包扎 鄢夏颖 聂大昕 0.04 前后字 相对音强 0.04 -0.05 0.03 0.06 0.1 0.2 0 68 后字音高斜率 曹倚剑 村姑 2 -0.44 -0.02 -0.01 -0.01 聂大昕 村姑 2 -0.18 0.04 0.11 -0.08 鄢夏颖 村姑 2 0.15 0.07 0.04 -0.03 余易行 村姑 2 0.16 -0.09 -0.13 -0.02 邢云姗 村姑 2 0.21 -0.03 -0.03 0 李鸣晨 村姑 2 0.27 0.04 0.01 0.01 余易行 包扎 3 -0.86 -0.03 0.01 0.03 李鸣晨 包扎 3 -0.4 0.03 0.08 0.04 刘晓彤 包扎 3 -0.2 -0.02 0.04 0.04 刘晓彤 村姑 3 -0.13 0.07 0.01 0.02 聂大昕 沧桑 3 0.05 0.12 0.18 -0.03 曹倚剑 沧桑 12 0.2 0.38 0.09 0.08 邢云姗 沧桑 12 0.24 0.18 0.12 -0.01 鄢夏颖 沧桑 12 -0.1 0.21 0.08 -0.01 鄢夏颖 冲突 13 0.2 0.39 0.19 -0.07 曹倚剑 冲突 13 0.01 0.48 0.36 0.08 余易行 沧桑 14 0.1 0.38 0.09 0.09 李鸣晨 沧桑 14 0.41 0.3 0.19 0.03 刘晓彤 沧桑 14 0.45 0.29 0.03 0.12 曹倚剑 称呼 14 0.22 0.5 0.24 0.06 刘晓彤 冲突 14 0.46 0.19 0.92 0.15 刘晓彤 撺掇 14 0.58 0.26 0.41 0.08 邢云姗 冲突 14 0.32 0.34 0.64 0.04 鄢夏颖 称呼 14 0.59 0.34 0.37 -0.05 曹倚剑 撺掇 15 0.52 0.36 0.36 0.06 李鸣晨 冲突 15 0.43 0.41 0.81 0.11 李鸣晨 称呼 15 0.46 0.53 1.32 0.13 李鸣晨 撺掇 15 0.63 0.48 0.74 0.06 刘晓彤 称呼 15 0.51 0.19 0.26 0.03 聂大昕 冲突 15 0.32 0.46 0.3 0.08 聂大昕 称呼 15 0.36 0.56 0.32 0.13 聂大昕 撺掇 15 0.54 0.37 0.29 0.06 史诗 冲突 15 0.11 0.55 0.18 -0.02 史诗 称呼 15 0.15 0.36 0.51 -0.09 史诗 撺掇 15 0.4 0.45 0.48 -0.04 邢云姗 称呼 15 0.48 0.25 0.57 0.03 邢云姗 撺掇 15 0.71 0.23 0.31 0.06 鄢夏颖 撺掇 15 0.54 0.3 0.44 0.09 余易行 冲突 15 0.38 0.49 0.23 0.1 余易行 撺掇 15 0.58 0.42 0.29 0.01 余易行 称呼 15 0.69 0.45 0.18 0.09 为更加直观地体现各项声学参数对各种重音模式的区分作用,现以左重得分 69 为横轴,各项声学参数的数值为纵轴,制成图 28。 图 28:“阴平+阴平”声调组合各项声学参数图 图 28 中,横轴左侧从 0 到 3 为听感上的右重词,横轴右侧从 12 到 15 为听 感上的左重词(含轻声)。比较 4 幅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区分这两类词最有效的 声学参数是前字后字相对平均音高。当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小于 0.15 时,是 右重;当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 0.15 时,是左重(含轻声)。对比其他声学 参数,后字音高斜率也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但并不好,当后字音高斜率的数值小 于 0 时,全部样本表现为右重;当后字音高斜率的数值大于 0.2 时,全部样本表 现为左重,但当这个数值在 0 到 0.2 之间时,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出现交叠。其 他声学参数,前后字相对时长和前后字相对音强,由于左重样本和右重样本的交 叠范围过大,可以说对于重音模式完全没有区分度。这很可能是音节结构不同所 造成的。 由此得出结论,声调组合为“阴平+阴平”时,区分右重和左重(包括轻声 和非轻声左重)最好的声学依据是前字后字相对平均音高,比值小于 0.15 时, 为右重,比值大于 0.15 时,为左重。 为进一步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我们剔除右重样本,只考 察左重得分大于 11 的词。在实验的听音阶段,考虑到听音人均非语言学专业的 研究人员,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有一定难度,只让听音人判断“前字重还是后 70 字重”,这样,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差别无法在左重得分中体现出来。因此,接 下来,我们不以左重得分为标准,而是从纯声学数据上寻找轻声词和非轻声左重 词的临界点,同时兼顾音高图和语图。 分别按 4 种声学参数的数值给这些左重样本排序,结果如表 4 所示。根据之 前预测,这 4 个参数都和左重程度正相关,因此从理论上讲,排序后出现在序列 上部的就是非轻声左重词,下部的是轻声词。 前文中不断强调,本文实验的目的是寻找可以区分各种重音模式的声学依 据,而不是为这些实验词定性,因此实验设计存在一定以牺牲真实重音模式为代 价来获取重音模式的凸显的情况。导致有些词既有右重样本、又有左重样本。不 过,这些既存在右重样本、又有左重样本的词中,几乎没有轻声词出现19,即这 些词左重得分高的样本,都是非轻声左重样本。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类词 在表 4 中的位置,来判断哪种声学参数对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最为有效。就本 声调组合而言,这类词为“沧桑”。 表 4:按相对时长、相对音高、后字斜率和相对音强排序的左重样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姓 词 相对 时长 姓 词 相对 音高 鄢 曹 余 史 史 曹 鄢 曹 邢 聂 邢 沧桑 冲突 沧桑 冲突 称呼 沧桑 冲突 称呼 沧桑 冲突 冲突 -0.1 0.01 0.1 0.11 0.15 0.2 0.2 0.22 0.24 0.32 0.32 邢 刘 刘 鄢 邢 邢 刘 刘 李 鄢 邢 沧桑 冲突 称呼 沧桑 撺掇 称呼 撺掇 沧桑 沧桑 撺掇 冲突 0.18 0.19 0.19 0.21 0.23 0.25 0.26 0.29 0.3 0.3 0.34 19 姓 词 刘 沧桑 鄢 沧桑 余 沧桑 曹 沧桑 邢 沧桑 余 称呼 史 冲突 李 沧桑 鄢 冲突 余 冲突 曹 称呼 后字 斜率 姓 词 0.03 0.08 0.09 0.09 0.12 0.18 0.18 0.19 0.19 0.23 0.24 史 鄢 鄢 史 史 鄢 邢 余 李 刘 邢 称呼 冲突 称呼 撺掇 冲突 沧桑 沧桑 撺掇 沧桑 称呼 称呼 相对 音强 -0.09 -0.07 -0.05 -0.04 -0.02 -0.01 -0.01 0.01 0.03 0.03 0.03 唯一的例外是“地方”这个词。但重新查看“地方”的负载句,发现对“地方上的官就是比北京的 威风”这句话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地方”一词有 2 种解释,一种是“中央下属的各 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 ” ,如“国家对中央和地方的税收比例进行了调整” ,另一种是“本地、 当地” ,如“他在农村的时候,常给地方上的群众治病” ,往往出现在“地方上的”这一短语中。就本文所 选负载句而言,其“地方”应取第一种解释,表示和“北京” (中央)相对。但进行提问之后,部分发音人 在强调“地方”时回答“地方上的”这一短句,更接近第二种意思的“地方”常出现的语境。因此强调之 后重音模式两分:回答孤立词的发音人给出的是左重甚至右重的重音模式;而回答短句“地方上的”的发 音人给出的是轻声的重音模式。通过之后询问,发现发音人在说“地方和中央”和“地方上的”这两个句 子时, “地方”一词的重音模式明显不同,前者前后字重度差别不大,后者明显轻声。由此可见, “地方” 一词根据意思的不同具有非轻声左重和轻声两种重音模式,这也验证了:那些既存在右重样本、又存在左 重样本的双音节词,其左重样本均为非轻声左重,没有轻声词。 7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聂 余 史 李 李 刘 刘 李 邢 刘 曹 聂 鄢 余 刘 鄢 李 余 邢 称呼 冲突 撺掇 沧桑 冲突 沧桑 冲突 称呼 称呼 称呼 撺掇 撺掇 撺掇 撺掇 撺掇 称呼 撺掇 称呼 撺掇 0.36 0.38 0.4 0.41 0.43 0.45 0.46 0.46 0.48 0.51 0.52 0.54 0.54 0.58 0.58 0.59 0.63 0.69 0.71 鄢 史 曹 聂 余 曹 鄢 李 余 史 余 聂 曹 李 余 曹 李 史 聂 称呼 称呼 撺掇 撺掇 沧桑 沧桑 冲突 冲突 撺掇 撺掇 称呼 冲突 冲突 撺掇 冲突 称呼 称呼 冲突 称呼 0.34 0.36 0.36 0.37 0.38 0.38 0.39 0.41 0.42 0.45 0.45 0.46 0.48 0.48 0.49 0.5 0.53 0.55 0.56 刘 称呼 聂 撺掇 余 撺掇 聂 冲突 邢 撺掇 聂 称呼 曹 撺掇 曹 冲突 鄢 称呼 刘 撺掇 鄢 撺掇 史 撺掇 史 称呼 邢 称呼 邢 冲突 李 撺掇 李 冲突 刘 冲突 李 称呼 0.26 0.29 0.29 0.3 0.31 0.32 0.36 0.36 0.37 0.41 0.44 0.48 0.51 0.57 0.64 0.74 0.81 0.92 1.32 邢 曹 聂 邢 曹 李 曹 聂 曹 刘 余 余 鄢 余 李 刘 聂 李 刘 冲突 称呼 撺掇 撺掇 撺掇 撺掇 沧桑 冲突 冲突 撺掇 沧桑 称呼 撺掇 冲突 冲突 沧桑 称呼 称呼 冲突 0.04 0.06 0.06 0.06 0.06 0.06 0.08 0.08 0.08 0.08 0.09 0.09 0.09 0.1 0.11 0.12 0.13 0.13 0.15 观察表 4,阴平+阴平组合的左重样本共涉及 4 个词:沧桑、冲突、撺掇、称 呼,其中“撺掇”和“称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为必读轻声。根据前后字 相对时长、前后字相对音高和前后字相对音强排序时,这 4 个词的出现顺序较为 杂乱,并且“撺掇”和“称呼”这 2 个必读轻声词出现位置较靠前。只有依据后 字斜率排序时,排在前 10 位的除了一个“称呼”的样本外,其余均非词典中的 轻声词。并且“沧桑”这个词的 6 个样本均排在前 8 名之内。于是推断,后字斜 率是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的最好参数。 进一步观察排在前 10 位的其他语音样本的音高图和语图,发现轻声和非轻 声左重的分界线应在第 5 位和第 6 位样本之间。从余易行的“称呼”起,就是轻 声词了。现将第 4、5、6、7 位的样本的音高图绘呈图 29,即可较为明确地看出 非轻声左重和轻声的分界。 72 图 29:根据后字斜率排序时排在第 4、5、6、7 位的样本的音高图 图 29 中上排样本排在第 4、5 位,后字市场较长,调型平整,听感上是非轻 声左重;下排样本排在第 6、7 位,后字时长较短,音高曲线下降明显,听感上 是轻声。由此可知,当后字音高斜率小于 0.15 时,是非轻声左重,大于 0.15 时, 是轻声。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当声调组合为“阴平+阴平”时,区分右重词所依靠 的声学参数是前字后字平均音高的比值,当这个比值小于 0.15 时,即后字平均 音高不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85%,听为右重。对于全部前字后字平均音高大于 0.15 的语音样本,进一步考察后字音高斜率,斜率小于 0.15 的,是非轻声左重, 大于 0.15 的,重音模式为轻声。当实验词音节结构不相同时,时长和音强失去 区分作用。 2.2.3.2. 阴平+阳平 根据之前对“编程”的分析,当声调组合为“阴平+阳平”时,在时长不影 响音质完整度的前提下,区分非轻声左重和右重只需要比较后字起点音高和前字 音高的相对高度,以及后字音高升幅。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阳平后的轻声表现为 短促的高降调。 鉴于在之前的分析中,时长和音强对区别重音模式影响极其微弱,此处不再 测量这亮相参数。 73 据此,对于“阴平+阴平”的全部左重词(含轻声)和右重词,测量的参数: 前字时长、后字时长、后字韵母时长、前字平均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 音高。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后字相对终点音高 = (前字平均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平均 音高 2. 后字音高斜率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韵母时长 测量时,有的发音人的阳平音高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出现类似上声的拐点, 还有些发音人出现上升之后又再次下降的调型(如聂大昕)。对于这些样本,测 量后字起点音高时选择音高最低点,测量后字终点音高时选择音高最高点的数 值。此外,测量后字音高斜率时之所以选择后字韵母时长,而不选用后字时长用 于计算,是因为对于大部分音节来说,音高变化只发生在韵母上。但对于浊音声 母如 m、l、r,选择后字整体时长。 测量“猜疑”一词时,由于后字零声母,且后字韵母与前字韵尾相同(均为 i),因此语图上表现为共振峰相连,音高图上表现为音高曲线相连且后字音高呈 下降趋势。但在听感上,这些“猜疑”均不是轻声,对比它们和标准轻声的音高 图也会发现,后字音高曲线的走势并不相同。见图 30: 图 30:史诗“猜疑”和“灯笼”的音高图 图 30 中左侧为“猜疑” ,右侧为“灯笼”,竖线表示前后音节的分界。 “猜疑” 的后字尽管有下降,但之后更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维持平调,并且在音节末尾略 有上升;而“灯笼”的后字则持续下降,没有上升。事实上,图中圆圈部分才是 后字真正的音高曲线,圆圈外面那段下降之势由后字声母是零声母和浊音声母所 导致的过渡段。另外,对于“猜疑”这一样本,如果只听圆圈内的部分,在听感 上确实是一个完整的阳平“疑”。因此,对于这样的“猜疑”,我们将末字起点音 高定为音高最低点。 74 可以预测的是,后字相对起点音高的数值越小、后字音高斜率的数值越大时, 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排序后如表 5 所示。 表 5:按相对终点音高、后字斜率排序的“阴平+阳平”样本 N 姓 词 得分 前后字相对 终点音高 姓 词 得分 后字斜率 1 聂 邢 聂 李 曹 余 鄢 余 史 邢 邢 刘 刘 鄢 邢 曹 李 鄢 鄢 刘 余 曹 史 史 史 聂 鄢 余 李 刘 刘 史 曹 李 余 灯谜 编程 编程 灯谜 编程 灯谜 编程 编程 编程 聪明 掺和 编程 灯笼 猜疑 灯笼 聪明 包袱 灯笼 聪明 聪明 猜疑 猜疑 猜疑 灯笼 聪明 灯笼 包袱 包袱 掺和 掺和 包袱 掺和 灯笼 灯笼 掺和 3 1 2 3 2 3 2 2 1 15 15 12 15 12 15 14 15 15 15 15 12 15 13 15 13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15 15 -0.02 0 0.05 0.09 0.11 0.12 0.24 0.24 0.26 0.27 0.29 0.3 0.3 0.3 0.31 0.32 0.32 0.34 0.36 0.38 0.4 0.43 0.51 0.53 0.57 0.58 0.61 0.62 0.63 0.63 0.64 0.64 0.66 0.66 0.67 余 鄢 史 聂 邢 李 聂 曹 曹 余 余 刘 鄢 史 李 曹 聂 刘 聂 邢 聂 余 曹 鄢 史 邢 鄢 邢 曹 曹 聂 刘 余 李 余 编程 编程 编程 编程 编程 灯谜 灯谜 编程 猜疑 猜疑 灯谜 编程 猜疑 猜疑 包袱 聪明 掺和 聪明 灯笼 聪明 包袱 掺和 灯笼 灯笼 掺和 灯笼 聪明 掺和 包袱 掺和 聪明 灯笼 包袱 掺和 灯笼 2 2 1 2 1 3 3 2 15 12 3 12 12 13 15 14 15 15 15 15 15 15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15 15 15 15 -0.32 -0.29 -0.27 -0.26 -0.19 -0.17 -0.14 -0.12 -0.11 -0.11 -0.1 -0.08 -0.07 -0.01 0.21 0.34 0.34 0.38 0.39 0.39 0.43 0.45 0.46 0.47 0.5 0.53 0.53 0.54 0.57 0.57 0.58 0.59 0.66 0.75 0.78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7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聂 史 曹 聂 曹 鄢 余 余 李 聂 邢 包袱 包袱 掺和 掺和 包袱 掺和 聪明 灯笼 聪明 聪明 包袱 15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15 0.68 0.7 0.74 0.75 0.77 0.77 0.8 0.81 0.82 0.83 0.88 史 余 刘 史 鄢 李 刘 邢 李 史 鄢 聪明 聪明 掺和 灯笼 包袱 灯笼 包袱 包袱 聪明 包袱 掺和 13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15 0.86 0.93 0.94 1.01 1.04 1.06 1.16 1.24 1.35 1.58 1.91 通过表 5 可以看出,“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这一参数在区分左重得分大于 11 和左重得分小于 4 的样本时最为有效,且分界值为 0.26。 进一步考察左重得分大于 11 的样本。据前文分析, “编程”一词存在右重样 本,因此其左重样本不应存在轻声。“猜疑”一词根据前文分析也应属于非轻声 左重。因此根据表 5 中这两个词的出现位置,就能判断哪种声学参数对于区分轻 声和非轻声最为有效。 比较前 15 个样本可以看出,后字斜率对非轻声和轻声的区别度最好。此时 排在前 14 位的有“编程”、“灯谜”和“猜疑”三个词,根据左重得分,前两个 词的所有样本均表现为右重(除刘晓彤的“编程”外),而“猜疑”的样本经音 高图分析之后发现,也并非轻声。而从位于第 15 位的“包袱”样本开始,均为 轻声。这也和我们的预期相符——轻声时后字呈降调,非轻声时后字均呈升调, 只是上升幅度有所不同。这样,在“阴平+阳平”组合中,当后字斜率大于 0 时, 词的重音模式为轻声。 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当声调组合为“阴平+阳平”时,区分右重所依据的 声学参数是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当这个数值小于 0.26 时,即当后字的终点音 高不低于前字的平均音高的 84%时,听为右重;当这个数值大于 0.27 时,听感 上重音在前字。此时进一步考察后字音高斜率可以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当这 个数值大于 0 时,听为轻声;小于 0 时为非轻声左重。即根据后字的调型升降与 否可以达到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目的。 76 2.2.3.3. 阴平+上声 根据之前对“撑死”的分析,当声调组合为“阴平+上声”时,重音模式更 多地取决于后字本身的特点,包括调域和调型,前字后字的相对数值意义不大。 考虑到阴平后的轻声音高曲线呈下降趋势,和非轻声的情况差距较大,因而测量 时选择后字的 3 个音高点:起点、最低点和终点。对于轻声和部分非轻声左重, 最低点和终点的数值重合。 据此,对于“阴平+上声”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 数有:后字韵母时长、前字平均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最低点音高、后字终 点音高。如前所述,重音模式是在前字和后字的相对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因此测 量之后,计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字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平均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音高 2. 后字音高下降斜率 =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后字韵母 时长 3. 后字音高升幅 =(后字终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后字终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后字音高下降斜率的数值越大、后 字音高升幅的数值越小,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6 所示。 表 6:“阴平+上声”声调组合各项统计数据(按左重得分排序) 姓 词 左重得分 相对音高 后字下降斜率 后字升幅 李 撑死 2 0.41 0.1 0.82 聂 冬笋 2 0.38 0.23 0.64 鄢 撑死 2 0.4 0.26 0.72 聂 撑死 3 0.47 0.05 0.46 曹 规整 12 0.68 0.41 0.35 聂 规整 12 0.66 0.47 0.22 鄢 风水 12 0.86 0.79 0 余 撑死 12 0.66 0.23 0 曹 帮手 13 0.72 0.35 0.13 曹 风水 13 0.78 0.33 0 刘 风水 13 0.69 1.08 0 聂 风水 13 0.78 0.45 0.17 鄢 规整 13 0.57 1.01 0 曹 搭理 14 0.73 0.38 0 77 李 帮手 14 0.86 0.11 0 李 风水 14 0.81 0.31 0 李 规整 14 0.9 0.23 0 聂 帮手 14 0.69 0.34 0 史 帮手 14 0.9 1.24 0 史 风水 14 0.78 1.08 0 史 规整 14 0.73 1.92 0 鄢 帮手 14 0.86 0.74 0 曹 撑死 15 0.66 0.17 0.04 李 搭理 15 0.79 1.14 0 刘 帮手 15 0.72 0.62 0 刘 搭理 15 0.56 0.64 0 刘 规整 15 0.49 0.85 0 聂 搭理 15 0.54 0.38 0 史 搭理 15 0.8 1.5 0 邢 搭理 15 0.39 0.78 0 鄢 搭理 15 0.78 1.54 0 余 帮手 15 0.69 0.98 0.4 余 搭理 15 0.71 0.59 0 余 风水 15 0.53 0.16 0.25 首先,使用“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可将全部轻声区分出来。对轻声、非轻声 左重和右重三种不同重音模式下的后字,这一数值体现的是图 31 中直线的倾斜 度。可见这一数值越大,表示后字越短、同时音高下降幅度越大。 图 31:三种重音模式下“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参数的意义 根据“后字下降斜率”这一参数排序后,得到表 7: 表 7: “阴平+上声”样本根据“后字下降斜率”排序表(只显示前 21 个样本)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下降斜率 1 聂 撑死 3 0.05 2 李 撑死 2 0.1 3 李 帮手 14 0.11 4 余 风水 15 0.16 78 5 曹 撑死 15 0.17 6 聂 冬笋 2 0.23 7 余 撑死 12 0.23 8 李 规整 14 0.23 9 鄢 撑死 2 0.26 10 李 风水 14 0.31 11 曹 风水 13 0.33 12 聂 帮手 14 0.34 13 曹 帮手 13 0.35 14 曹 搭理 14 0.38 15 聂 搭理 15 0.38 16 曹 规整 12 0.41 17 聂 风水 13 0.45 18 聂 规整 12 0.47 19 余 搭理 15 0.59 20 刘 帮手 15 0.62 21 刘 搭理 15 0.64 从表 7 看出,后字下降斜率在数值为 0.5 处有断裂,即第 18 位的聂大昕的“规 则”和第 19 位的余易行的“搭理”之间。观察这两个样本的语图和音高图发现, 此处正是轻声和非轻声的分界处。现将第 17、18、19、20 个样本的音高图展示 如图 32 所示: 图 32:在“后字下降斜率”排序表中位列第 17、18、19、20 位的样本语音 图 图 32 中上排两个为非轻声左重样本,下排两个为轻声样本,其中左下角一 词是“搭理”,由于后字是浊音声母,因此音高曲线和前字相连,现用竖线表示 79 音节分界处。由图可见,非轻声左重中的上声后字在短暂的下降之后有长时间的 平行甚至略上行的音高曲线,且时长较长;而轻声则时长很短,且音高下降到最 低后语音也随之结束。 这样,当声调组合为“阴平+上声”时,若后字下降段的斜率大于 0.5,则该 双音节词的重要模式为轻声。 接下来,根据非轻声样本的左重得分,得到其他 2 种参数对右重和非轻声左 重这两种重音模式的区分度,如图 33 所示。 图 33:“阴平+上声”组合中各项声学参数与左重得分的关系 图 33 显示,前后字相对音高和后字音高升幅均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当前 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 0.5 时,双音节词为左重;当这一数值小于 0.5 时,为 右重;当后字音高升幅的数值大于 0.4 时,双音节词为右重;小于 0.4 时,为左 重。 综上可知,当声调组合为“阴平+上声”时,区分轻声所依据的声学参数是 后字下降段的斜率,当这个数值大于 0.5 时,听为轻声;对于全部后字音高斜率 小于 0.5 的样本,进一步考察“前后字音高比”或“后字音高升幅”,都能达到 区分非轻声左重和右重的目的。其中前字后字音高比大于 0.5,即后字终点音高 不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50%,或后字音高升幅小于 0.4,即后字最低点音高低于 后字终点音高的 60%时,为非轻声左重;音高比小于 0.5 或后字音高升幅大于 0.4 时,重音模式为右重。 2.2.3.4. 阴平+去声 根据之前对阴平前字和去声后字的分析,可以推测,当前字音高相对后字的 起点音高来说比较高,同时后字时长较短时,更容易听为左重,进而轻声;相反, 80 当前字音高相对后字起点来说并不高,同时后字很长,调域较宽时,更容易听为 右重。 据此,对于“阴平+去声”的全部左重词(含轻声)和右重词,我们所测量 的参数有:前字平均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 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平均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平均音 高 2. 后字下降幅度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起点音高 考虑到有些发音人的去声在起始端有一个短暂的上升段,在音高图上显示为 一个弯头,测量后字起点音高时以后字音高最高点的音高值为准。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后字下降幅度的数值越大时,听成 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8 所示。 表 8:“阴平+去声”声调组合按各项统计数据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音高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下降幅度 1 聂 登录 2 -0.19 邢 机会 14 0.18 2 曹 登录 1 -0.09 鄢 安顿 12 0.21 3 余 登录 3 -0.08 刘 机会 14 0.28 4 李 春运 1 -0.07 刘 安顿 14 0.31 5 曹 春运 2 -0.06 聂 机会 15 0.41 6 李 登录 2 -0.06 李 安顿 14 0.42 7 余 春运 2 -0.05 聂 憋闷 15 0.43 8 刘 安顿 14 -0.04 李 春运 1 0.45 9 史 春运 3 -0.03 余 安顿 12 0.45 10 聂 春运 1 -0.02 李 机会 15 0.46 11 邢 春运 3 -0.02 余 机会 15 0.5 12 曹 憋闷 13 0.01 鄢 憋闷 15 0.51 13 鄢 春运 3 0.02 李 憋闷 14 0.53 14 李 机会 15 0.04 聂 安顿 14 0.56 15 邢 憋闷 15 0.04 史 安顿 15 0.56 16 鄢 憋闷 15 0.04 刘 憋闷 15 0.58 17 李 憋闷 14 0.05 邢 憋闷 15 0.6 18 刘 憋闷 15 0.05 曹 憋闷 13 0.62 19 史 憋闷 12 0.05 史 春运 3 0.63 20 史 安顿 15 0.06 余 憋闷 15 0.64 21 鄢 安顿 12 0.06 聂 春运 1 0.66 22 刘 机会 14 0.07 史 机会 15 0.66 81 23 余 安顿 12 0.07 邢 春运 3 0.67 24 余 憋闷 15 0.08 曹 春运 2 0.68 25 李 安顿 14 0.1 余 春运 2 0.69 26 聂 安顿 14 0.11 李 登录 2 0.72 27 邢 机会 14 0.11 聂 登录 2 0.72 28 聂 憋闷 15 0.12 鄢 机会 14 0.72 29 鄢 机会 14 0.14 曹 登录 1 0.76 30 余 机会 15 0.3 史 憋闷 12 0.77 31 史 机会 15 0.31 鄢 春运 3 0.78 32 聂 机会 15 0.43 余 登录 3 0.86 从表 8 看出,使用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数值就几乎可以将左重得分小于 4 的 样本和大于 11 的样本区分开来,临界值为 0。即当前字平均音高小于后字起点 音高时,听为右重,表明此时后字调域大于前字。仅有的 2 个例外是鄢夏颖的“春 运”样本和刘晓彤的“安顿”样本,前者左重得分为 3,听感上为右重,但后字 起点音高小于前字平均音高;后者左重得分为 14,听感上为左重,但后字起点 音高大于前字平均音高。进一步观察这两个样本的相关数据,在“后字下降幅度” 这一参数上,鄢夏颖的“春运”的数值极高,达到 0.78,在全部样本中排第 2 位;刘晓彤的“安顿”样本这一数值却极低,为 0.31,排名倒数第 4。这说明, 尽管鄢夏颖的“春运”样本后字起点音高较低,但是其终点音高更低,总体看来 后字调域依然很宽,因此在听感上听为右重;而刘晓彤的“安顿”样本尽管后字 起点音高较高,但终点音高也很高,总体看来后字调域很窄,因此在听感上听为 左重。但总体说来,从左重得分来看,“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参数有着比“后 字下降幅度”这一参数更好的区分度,并且左重和右重的临界值为 0。 对于听感上为左重的样本,进一步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由于阴平后的轻 声从调型上来说是个高降调,和去声很像,因此对于“阴平+去声”的声调组合, 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存在一定困难。从听感上来说,轻声的后字较为飘忽,单 听的时候几乎听不出是什么字,其中音节前半部还较为清晰,后半部声带明显放 松;而非轻声左重的后字尽管听起来不如前字重,但后字完整,整个音节持续紧 张,即使单听也能清晰地听出整个音节。这就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轻声 后字末尾由于声带极度放松,在孤立词的情况下,声带很可能会持续惯性振动, 导致轻声的后字与前字的相对时长未必小于非轻声左重;另一方面,这种惯性振 动会使得轻声后字的末点音高变低,从而导致轻声后字的调域大于非轻声左重中 82 的情况。事实上,当只观察出现在语流中、后接有其他音节的非右重词时,往往 后字的音质都比较清晰饱满,听起来均不像轻声,而像非轻声左重。这样一来, 在各项声学参数中,后字音高下降幅度对听感上的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具有较好的 区分度,见表 8 中排序。在后字音高下降斜率的数值为 0.35 处存在断裂点,找 到断裂带两端的各 2 个样本,将其音高图绘成图 34: 图 34:“阴平+去声”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样本音高图 图 34 中上方两个样本为刘晓彤的“机会”和“安顿”,下方两个样本分别为 聂大昕的“机会”和李鸣晨的“安顿”。可以看出,分处于断裂点两端的 4 个样 本后字调型上差别明显,上方两个样本 “后字下降幅度”小于 0.35,其后字走 势较平缓;下方的两个样本“后字下降幅度”大于 0.35,其后字走势较陡峭。同 时,对比刘晓彤和聂大昕的“机会” (前者来自断裂点左方,后者来自右方),如 图 35 所示,也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后字在音质上的差别。 图 35:刘晓彤的“机会”样本和聂大昕的“机会”的样本波形图和语图 图 35 中左侧为刘晓彤的“机会”样本,右侧为聂大昕的“机会”样本。刘 83 晓彤的样本中,前字后字在音质清晰度上相差不多,表现在前字和后字的共振峰 都比较清晰稳定;而聂大昕的样本中,前字明显较后字更加清晰,后字的共振峰 表现模糊。这也说明这两个样本音高图上的差别确实就是非轻声左重和轻声这两 种重音模式的差别。即这两个重音模式的差别可以以“后字音高下降幅度”值为 0.35 时为界。 需要注意,两个非轻声左重样本均来自语流中;而两个轻声样本均来自孤立 词。因此,此处我们得到的非轻声左重样本和轻声样本的差别可能只是语流中词 和孤立词的差别。 由此得出结论,当声调组合为“阴平+去声”时,区分右重所依据的声学参 数是前后字相对音高,当这一数值小于 0,即后字起点音高高于前字平均音高时, 重音模式为右重;进一步考察“后字音高下降幅度”,当这一数值大于 0.35 时, 为轻声;这一数值小于 0.35 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同时需要兼顾语图作 出判断:轻声的后字共振峰较前字模糊,听感上音色不够完整。 2.2.3.5. 阳平+阴平 根据之前对阳平前字和阴平后字的分析可以推测,在时长不影响音质完整度 的前提下,区分“阳平+阴平”组合非轻声左重和右重只需要比较前字起点音高 和后字起点音高的相对高度,以及前字音高升幅。同时,阳平后的轻声表现为短 促的高降调,因此同时需要测量的还有后字的终点音高。考虑到有些样本中阳平 音高出现先降后升的情况,前字起点音高取最低点的数值。 据此,对“阳平+阴平”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后字 韵母时长、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 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 高 2. 前字音高升幅 = (前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终点音高 3. 后字音高斜率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韵母时长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前字音高升幅越大、后字音高斜率 越大时,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9 所示。 84 表 9:“阳平+阴平”声调组合按各项统计数据排序 N 姓 词 得分 相对 音高 姓 词 得分 前字 升幅 姓 词 得分 后字 斜率 1 史 罚单 1 -0.27 刘 除非 3 0.03 李 罚单 2 -0.09 2 李 罚单 2 -0.24 余 罚单 2 0.05 鄢 罚单 1 -0.05 3 邢 除非 1 -0.23 邢 罚单 2 0.06 余 罚单 2 -0.02 4 曹 除非 1 -0.21 邢 除非 1 0.07 邢 罚单 2 -0.01 5 余 宏观 3 -0.21 曹 除非 1 0.08 余 宏观 3 -0.01 6 余 除非 1 -0.2 鄢 罚单 1 0.09 曹 罚单 1 0.01 7 刘 除非 3 -0.17 余 除非 1 0.1 余 除非 1 0.01 8 邢 罚单 2 -0.15 曹 罚单 1 0.12 史 罚单 1 0.04 9 曹 罚单 1 -0.14 史 罚单 1 0.15 曹 除非 1 0.05 10 鄢 罚单 1 -0.14 李 罚单 2 0.16 曹 嫡亲 13 0.05 11 聂 罚单 0 -0.09 鄢 除非 1 0.18 聂 除非 1 0.06 12 余 罚单 2 -0.08 余 宏观 3 0.26 鄢 嫡亲 13 0.11 13 聂 除非 1 -0.07 聂 罚单 0 0.27 曹 宏观 12 0.14 14 鄢 除非 1 -0.07 鄢 白天 14 0.28 刘 除非 3 0.14 15 鄢 白天 14 0 曹 宏观 12 0.29 曹 白天 15 0.15 16 邢 白天 13 0.01 曹 白天 15 0.3 鄢 除非 1 0.15 17 刘 白天 15 0.05 刘 白天 15 0.32 聂 嫡亲 12 0.16 18 史 白天 15 0.05 刘 嫡亲 13 0.32 邢 除非 1 0.19 19 鄢 嫡亲 13 0.06 鄢 嫡亲 13 0.33 邢 白天 13 0.2 20 聂 白天 12 0.1 李 白天 15 0.35 聂 罚单 0 0.22 21 李 白天 15 0.12 聂 除非 1 0.35 刘 嫡亲 13 0.43 22 曹 宏观 12 0.14 曹 嫡亲 13 0.38 聂 白天 12 0.43 23 刘 嫡亲 13 0.14 聂 嫡亲 12 0.4 鄢 白天 14 0.5 24 余 嫡亲 15 0.15 史 白天 15 0.42 史 白天 15 0.53 25 曹 白天 15 0.18 余 嫡亲 15 0.43 余 嫡亲 15 0.55 26 曹 嫡亲 13 0.21 聂 白天 12 0.52 刘 白天 15 0.61 27 聂 嫡亲 12 0.29 邢 白天 13 0.64 李 白天 15 0.71 表 9 中结果显示,前后字相对音高和前字音高升幅这两项参数都能较好地区 分右重和非右重的情况。其中“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参数对区分右重效果最好, 分界点在 0,即当前后字相对音高小于 0 时,后字起点音高高于前字最高点的音 高,听为右重;当前后字相对音高大于或等于 0 时,即后字起点音高等于或低于 前字最高点的音高,听为左重(含轻声)。再看“前字音高升幅”这个参数。它 对听感上的左重和右重也有一定的区分度,临界值为 0.27,但效果不如“前后字 相对音高” 。 由此,当声调组合为“阳平+去声”时,区分右重和左重(包括轻声和非轻 85 声左重)最好的声学依据是前字后字相对音高(均取最高点),当这一数值小于 0 时,为右重,大于或等于 0 时,为左重。 进一步寻找轻声和非轻声左重之间的差别时发现, “阳平+去声”样本中几乎 不存在轻声。现将前后字相对的数值最大、前字音高升幅最大、后字音高下降斜 率最大的 3 个样本的音高图和语图绘成图 36、37、38: 图 36:前后字音高比最大的样本——聂大昕的“嫡亲”的音高图和语图 图 37:前字音高升幅最大的样本——邢云姗的“白天”的音高图和语图 图 38:后字音高下降斜率最大的样本——李鸣晨的“白天”的音高图和语图 对比之后发现,除了图 38 中李鸣晨的“白天”样本中后字较前字明显模糊, 可以认作轻声外,图 36 和图 37 中的两个样本前后字均清晰稳定,可以肯定不是 轻声。但除了李鸣晨的“白天”样本外,本实验的实验样本中不再存在“阳平+ 去声”组合的轻声样本。根据已知信息,“后字音高下降斜率”这一参数似乎可 以用来区分轻声和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但受限于实验样本数,我们无法进一步 验证并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分界点。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阳平+阴平”时,区分右重所依据的声学参数是前字 86 后字的相对音高(均取最高点),当这一数值小于 0 时,后字平均音高高于前字 终点音高,为右重词,大于或等于 0 时,为左重词(包括轻声和非轻声左重)。 对于全部左重词,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可以用来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但具体分 界点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才能确定。 2.2.3.6. 阳平+阳平 根据之前对“常识”一词的分析,当声调组合为“阳平+阳平”时,前后字 音高的相对升幅,即调域决定了重音模式的具体类别。相对于起点音高,前后字 终点音高更能体现调域的宽窄。同时,阳平之后的轻声调型表现为短促的降调, 因此仅根据后字调型上的升降就应能区分轻声和非轻声。 据此,对 “阳平+阳平”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前字终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对于阳平调型起始位置有弯头的 样本,起点音高取最低点的音高值。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终 点音高 2. 后字音高降幅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起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的数值越大、后字音高降幅越大时,听成左 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10 所示。 表 10:“阳平+阳平”声调组合按各项统计数据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相对终点音高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音高降幅 1 余 瓷实 15 -0.12 聂 重逢 2 -0.54 2 余 裁缝 15 -0.01 曹 持平 1 -0.37 3 曹 持平 1 0.01 聂 持平 2 -0.36 4 鄢 持平 2 0.01 鄢 重逢 2 -0.36 5 史 裁缝 14 0.01 余 重逢 3 -0.36 6 刘 持平 2 0.03 曹 常识 0 -0.3 7 余 持平 1 0.05 曹 从容 14 -0.22 8 聂 持平 2 0.06 鄢 持平 2 -0.2 9 史 瓷实 15 0.07 余 持平 1 -0.18 10 曹 常识 0 0.12 刘 持平 2 -0.13 11 聂 重逢 2 0.13 刘 常识 12 -0.05 12 鄢 裁缝 15 0.13 史 常识 13 -0.01 13 余 重逢 3 0.14 李 瓷实 14 0.14 87 14 李 瓷实 14 0.15 余 裁缝 15 0.18 15 李 裁缝 14 0.17 余 瓷实 15 0.21 16 鄢 瓷实 15 0.22 刘 瓷实 15 0.26 17 邢 瓷实 14 0.22 鄢 瓷实 15 0.26 18 刘 瓷实 15 0.23 史 裁缝 14 0.27 19 鄢 重逢 2 0.24 邢 瓷实 14 0.29 20 曹 裁缝 14 0.34 李 裁缝 14 0.31 21 曹 从容 14 0.41 史 瓷实 15 0.32 22 邢 裁缝 15 0.42 鄢 裁缝 15 0.33 23 史 常识 13 0.43 聂 瓷实 15 0.42 24 史 从容 14 0.44 曹 裁缝 14 0.43 25 刘 常识 12 0.45 史 从容 14 0.5 26 刘 裁缝 15 0.45 聂 裁缝 15 0.51 27 曹 瓷实 14 0.49 邢 裁缝 15 0.51 28 聂 瓷实 15 0.6 曹 瓷实 14 0.52 29 聂 裁缝 15 0.61 刘 裁缝 15 0.52 由于在“阳平+阳平”组合中,轻声和非轻声的后字调型截然相反,因此区 分轻声非常容易,只需要考察后字音高降幅,这个数值大于 0 的,即为轻声。 接下来,只考察非轻声样本的左重得分,得到这 2 种参数对右重和非轻声左 重这两种重音模式的区分度,如图 39 所示。 图 39:“阳平+阳平”组合中各项声学参数与左重得分的关系 图 39 左侧图,左重得分小于 4 的右重样本和左重得分大于 11 的非轻声左重 样本在后字音高降幅为-0.1 到-0.3 之间有所重叠,观察右侧图可知,“前后字相 对终点音高”这一参数对区分右重和非轻声左重这两个重音模式最有效,分界点 在 0.3 处。在“阳平+阳平”的组合中,当前后字相对终点高度的数值大于 0.3 时,听为非轻声左重;而当这一数值小于 0.3 时,重音模式为右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右重样本中,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的数值也均大于 0。 这说明在“阳平+阳平”组合中,前字的终点音高始终高于后字,高出的幅度决 88 定了听感上是右重还是非轻声左重。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阳平+阳平”时,通过后字音高降幅即可区分轻声和 非轻声,当后字音高降幅大于 0 时,当后字调型为降调,重音模式为轻声;非轻 声样本中,通过前后字相对终点音高的数值可区分非轻声左重和右重。当这一数 值大于 0.3 时,为非轻声左重,小于 0.3 时,为右重。即前字终点音高比后字终 点高出 30%以上时,该双音词听为非轻声左重。 2.2.3.7. 阳平+上声 根据之前对“德比”一词的分析,声调组合为“阳平+上声”时,后字的调 型决定了该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当后字上声调型完整,终点音高较高时,易听 为右重;后字上声调型不够完整,拐点之后没有上升或上升幅度较小时,易听为 左重。同时,根据之前对“阳平+上声”组合的重音模式定量分析,后字为上声 时,重音模式更多地取决于后字本身,而不是前字后字的相对值。 对于“阴平+上声”组合,轻声时后字调型呈高降调,非轻声左重时后字调 型为先下降,然后有一段平行走动;右重时后字调型为先下降(降幅较小),到 达最低点后有一段持续上升。这样,当后字时长相等时,不同重音模式下后字音 高的降幅不同。因此通过使后字起点音高和最低点音高之差除以后字韵母时长, 得到的后字音高斜率(见图 31)的数值可区分不同的重音模式。但对“阳平+上 声”组合,这一数值失去了区分度。这是由于阳平上升的调型会不可避免的将后 字起点音高带高,使非轻声左重后字的平行走动段和右重后字的上升段都减小, 从而使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变大,和轻声时的情况相混。如图 40 所示: 89 图 40:“阳平+上声”时三种重音模式下音高示意图 为更好地体现三种重音模式之间的差别,选择测量“后字中点音高”这一参 数,并且计算从后字中点音高到结束点音高之间的斜率来区分三种重音模式。 据此,对“阳平+上声”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后字韵母时长、前字终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最低点音高、后字中点音高、 后字末点音高。当重音模式为轻声时,后字最低点音高和终点音高的数值重合。 计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字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 音高 2. 后字尾段音高斜率 = (后字中点音高 - 后字末点音高)/ 后字韵母时 长/ 2 3. 后字音高升幅 =(后字末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后字末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后字音高下降斜率的数值越大、后 字音高升幅的数值越小,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11 所示。 表 11:“阳平+上声”声调组合按各项统计数据排序 N 姓 词 得分 相对音高 姓 词 得分 斜率 姓 词 得分 升幅 1 李 常理 14 -0.26 2 李 柴火 14 -0.19 刘 李 房主 房主 2 0 -0.37 -0.11 李 李 常理 柴火 14 14 0 0 90 3 鄢 柴火 15 -0.14 4 曹 柴火 15 -0.13 5 邢 财主 15 -0.13 6 史 常理 13 -0.11 7 刘 财主 13 -0.1 8 邢 柴火 15 -0.09 9 李 财主 12 -0.04 10 史 财主 14 -0.04 11 刘 常理 12 -0.01 12 刘 柴火 15 0 13 曹 财主 15 0.02 14 鄢 财主 15 0.02 15 余 财主 15 0.02 16 邢 常理 13 0.03 17 鄢 常理 14 0.03 18 史 柴火 15 0.03 19 余 柴火 15 0.03 20 余 拔腿 13 0.04 21 李 拔腿 15 0.05 22 刘 拔腿 12 0.06 23 聂 财主 14 0.1 24 聂 柴火 15 0.22 25 李 房主 0 0.23 26 聂 德比 1 0.24 27 聂 房主 1 0.25 28 曹 拔腿 13 0.31 29 刘 房主 2 0.56 聂 曹 聂 邢 李 曹 刘 曹 聂 余 聂 刘 史 刘 鄢 余 余 李 刘 李 邢 邢 史 鄢 史 鄢 李 房主 拔腿 德比 财主 拔腿 财主 拔腿 柴火 柴火 柴火 财主 财主 常理 柴火 常理 拔腿 财主 财主 常理 常理 柴火 常理 柴火 财主 财主 柴火 柴火 1 13 1 15 15 15 12 15 15 15 14 13 13 15 14 13 15 12 12 14 15 13 15 15 14 15 14 -0.04 -0.04 -0.03 0 0 0.04 0.08 0.13 0.13 0.15 0.15 0.17 0.18 0.18 0.18 0.19 0.26 0.29 0.29 0.4 0.43 0.45 0.55 0.61 0.63 0.77 0.99 鄢 曹 史 刘 邢 李 史 刘 刘 曹 鄢 余 邢 鄢 史 余 余 李 刘 聂 聂 邢 曹 聂 聂 刘 李 柴火 柴火 常理 财主 柴火 财主 财主 常理 柴火 财主 财主 财主 常理 常理 柴火 柴火 拔腿 拔腿 拔腿 财主 柴火 财主 拔腿 德比 房主 房主 房主 15 15 13 13 15 12 14 12 15 15 15 15 13 14 15 15 13 15 12 14 15 15 13 1 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1 0.34 0.46 0.5 0.82 0.93 由于阳平前字使得后字的起点音高较高,前字后字的最高点音高相差不大, 因此前后字相对音高对各种重音模式失去了区分度。 观察表 11 可知,从左重得分上看,后字音高升幅最适合用来区分右重词。 其中右重和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的分界点为 0.3。也就是说,当后字音 高曲线存在拐点,且拐点位置的音高值和终点位置的音高值相差在终点值得 30% 以上的时候,听为右重。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柴火”和“财主”两个词被标注为必读轻声。从表 14 中这两个词的分布范围来看,后字尾段音高斜率比相对音高更适合用来区分 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按后字尾段音高斜率的排序,第 9 位和第 10 位的样本之间 的差别可作为区分轻声和非轻声的分界,分界值为 0.1。先将分界值两端的各 2 91 个样本的音高图绘成图 41。 图 41:“阳平+上声”的非轻声左重样本和轻声样本 图 41 上方来自曹倚剑的“财主”和刘晓彤的“拔腿”。下方来自曹倚剑和聂 大昕的“柴火”。可以看出上方样本,即后字尾段音高斜率小于 0.1 时,后字音 高在下降之后还有一段较为平缓的走动,正是这一段音高较低的平行走动使后字 带有部分上声色彩,听感上并不轻,可以认为是非轻声左重。下方两个样本中, 后字呈直线下降的调型,和“阳平+阴平”、 “阳平+阳平”时的轻声调型完全一致, 因此认为是轻声。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阳平+上声”时,重音模式主要体现在后字上。通过 后字音高是否有上升段、以及升幅可以区分出右重词,当后字音高升幅大于 0.3 时,后字上声存在拐点,且拐点处音高低于终点音高的 70%,该词重音模式为右 重;在左重的样本中,通过后字尾段音高斜率(从音节中点到音节末点)可以区 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当斜率值大于 0.1 时,重音模式为轻声;当斜率值小于 0.1 时,表示后字尾段音高走向较为平缓,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 同时,《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记为必读轻声的词(“柴火”和“财主”)虽然 在大部分样本中确实表现为轻声,但在部分孤立词样本中可能呈现出非轻声左重 的情况,即后字尚保留部分上声调型特征,如邢云姗和曹倚剑的“财主”样本(“柴 火”样本均表现为轻声);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标记为正常重音的词(“拔腿” 和“常理”)则在大部分样本中表现为非轻声左重,但部分处于语流中的样本却 呈现出轻声的特征。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不同的重音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 92 转化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进入语流使得双音节词的重音表现出一定程度地左 移。 2.2.3.8. 阳平+去声 根据之前对阳平前字和去声后字的分析,推断在“阳平+去声”组合中,前 后字的相对调域决定了听感上的重音模式。具体说来,当前字和后字调域范围相 差不多,即后字去声的起点音高和阳平的终点相仿,且后字时长不明显长于前字 时,易听为左重。这大概和就声调本身而言,阳平的固有调域小于去声的固有调 域有关。通常认为,拓宽调域在高音点上的体现更加明显,即右重时,发音人会 刻意抬高后字去声的起点音高以拓宽调域,因此根据后字起点音高和前字终点音 高的相对数值应该可以起到区分不同重音模式的效果。 据此,对“阳平+去声”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前字时长、后字时长、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 音高。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 高 2. 前字升幅 = 前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3. 后字降幅 =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4. 前后字相对调域 =(前字升幅 - 后字降幅)/ 前字升幅 考虑到有些发音人的去声在起始端有一个短暂的上升段,在音高图上显示为 一个弯头,在测量后字起点音高时以后字音高最高点的音高值为准。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越大时,听 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12 所示。 表 12:“阴平+去声”声调组合按各项参数排序 N 姓 词 得分 相对 时长 姓 词 得分 相对 音高 姓 词 得分 相对 调域 1 余 不屑 1 -3.17 聂 白话 14 -0.22 刘 不屑 2 -16.33 2 邢 不屑 1 -3.1 余 不是 14 -0.14 曹 不屑 0 -10.1 3 聂 不屑 1 -2.64 刘 白话 15 -0.02 余 长假 2 -7.06 4 史 不是 3 -2.62 余 白话 14 -0.02 曹 不是 3 -6.71 93 5 刘 不屑 2 -2.03 史 白话 14 0 邢 不屑 1 -6.3 6 鄢 不屑 1 -1.88 聂 成绩 15 0.01 余 不屑 1 -5.96 7 曹 不是 3 -1.35 聂 不是 13 0.02 史 不是 3 -5.83 8 曹 不屑 0 -1.32 李 不是 12 0.05 刘 长假 1 -5.68 9 李 不屑 1 -1.14 邢 白话 14 0.06 李 不屑 1 -5.63 10 史 不屑 1 -1.03 曹 白话 14 0.09 邢 长假 2 -5.6 11 聂 不是 13 -0.34 曹 成绩 13 0.09 史 不屑 1 -4.5 12 曹 得罪 13 -0.21 曹 成见 14 0.09 鄢 不屑 1 -4.36 13 史 得罪 12 -0.17 李 成绩 14 0.1 聂 不屑 1 -4.19 14 余 不是 14 -0.06 刘 得罪 13 0.11 史 长假 3 -3.71 15 邢 得罪 14 -0.03 鄢 得罪 13 0.11 鄢 长假 2 -3.29 16 李 不是 12 0 曹 不是 3 0.12 曹 长假 2 -3.2 17 鄢 得罪 13 0 鄢 不屑 1 0.12 曹 得罪 13 -3.2 18 余 得罪 12 0.12 李 白话 15 0.13 李 长假 3 -2.33 19 刘 得罪 13 0.13 邢 不屑 1 0.13 史 得罪 12 -1.94 20 李 长假 3 0.17 鄢 白话 14 0.13 李 得罪 14 -1.87 21 刘 长假 1 0.17 鄢 长假 2 0.13 刘 得罪 13 -1.75 22 邢 长假 2 0.17 鄢 成绩 15 0.14 李 成见 12 -1.57 23 曹 长假 2 0.19 刘 不屑 2 0.16 李 不是 12 -1.5 24 李 得罪 14 0.2 曹 长假 2 0.19 邢 得罪 14 -1.2 25 曹 白话 14 0.22 曹 得罪 13 0.19 曹 白话 14 -1.18 26 余 长假 2 0.22 李 成见 12 0.2 曹 成绩 13 -1.09 27 聂 白话 14 0.24 邢 长假 2 0.2 曹 成见 14 -0.98 28 鄢 长假 2 0.25 余 得罪 12 0.2 鄢 白话 14 -0.82 29 鄢 白话 14 0.29 史 成绩 15 0.22 史 成绩 15 -0.72 30 曹 成绩 13 0.31 刘 长假 1 0.23 鄢 成绩 15 -0.68 31 鄢 成绩 15 0.34 邢 成绩 15 0.27 聂 成绩 15 -0.44 32 李 白话 15 0.36 邢 得罪 14 0.27 余 得罪 12 -0.38 33 刘 白话 15 0.37 余 成绩 15 0.3 鄢 得罪 13 -0.24 34 聂 成绩 15 0.37 曹 不屑 0 0.31 余 不是 14 -0.24 35 邢 白话 14 0.38 李 得罪 14 0.32 聂 不是 13 -0.09 36 曹 成见 14 0.39 余 长假 2 0.35 李 成绩 14 0.04 37 余 白话 14 0.4 李 长假 3 0.36 李 白话 15 0.16 38 史 长假 3 0.41 史 长假 3 0.36 史 白话 14 0.23 39 史 成绩 15 0.45 史 不屑 1 0.41 聂 白话 14 0.27 40 史 白话 14 0.46 聂 不屑 1 0.44 邢 成绩 15 0.33 41 李 成见 12 0.48 余 不屑 1 0.45 余 白话 14 0.35 42 邢 成绩 15 0.55 史 得罪 12 0.48 余 成绩 15 0.44 43 余 成绩 15 0.55 史 不是 3 0.51 刘 白话 15 0.79 44 李 成绩 14 0.61 李 不屑 1 0.61 邢 白话 14 0.85 从表 12 中的左重得分看出, “前后字相对调域”对区分右重词来说效果最好, 94 排在前 18 位的除了曹倚剑的“得罪”样本外,均为左重得分小于 4 的右重样本。 而“前后字相对音高”的区分度并没有我们之前设想的那样好。 进一步考察曹倚剑的“得罪”样本,由于前字调域较窄,导致后字调域相对 于前字调域来说很宽,从这一点上看确实比较像右重;但同时,对比其它 6 个“得 罪”样本可以看出(如表 13 所示),后字起点音高相对于前字终点音高来说并不 高,表现为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在 7 个样本中排第 3 位,并且前字时长相对于 后字来说很长,表现为前后字相对时长的数值在 7 个样本中排第 1 位。正是由于 这两个因素共同起作用,尽管曹倚剑的“得罪”样本后字调域较宽,但依然有 13 个人听为左重。 图 42:曹倚剑“得罪”样本的音高图和语图 表 13:7 个“得罪”样本的相对音高和相对时长比较 N 姓 词 相对音高 N 姓 词 相对时长 1 刘 得罪 0.11 1 曹 得罪 -0.21 2 鄢 得罪 0.11 2 史 得罪 -0.17 3 曹 得罪 0.19 3 邢 得罪 -0.03 4 余 得罪 0.2 4 鄢 得罪 0 5 邢 得罪 0.27 5 余 得罪 0.12 6 李 得罪 0.32 6 刘 得罪 0.13 7 史 得罪 0.48 7 李 得罪 0.2 由此可见,使用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大小来区分右重词是最可行的。具体 说来,当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小于-2 时,即后字调域超出前字调域 200%以上 的时候,听为右重。大于-2 时听为轻声或非轻声左重。 进一步分析全部相对调域大于-2 的样本,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最有效的声 学参数依然是前后字相对调域,并且分界点为-0.9。将这一分界点前后个 2 个样 本的音高图绘成图 43。 95 图 43:“阳平+去声”组合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样本语音图比较 从图 43 可以看到上排的前后字相对调域值小于-0.9 的非轻声左重样本和相 对调域值大于-0.9 的轻声样本之间的差别。 综上,声调组合为“阳平+去声”时,区分 3 种重音模式依靠的是前后字相 对调域这一参数。具体说来,当这一参数值小于-2 时,重音模式为右重;大于-2 但小于-0.9 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大于-0.9 时为轻声。 同时可见,即使是轻声词,也有一部分样本前后字相对调域值小于 0,这意 味着轻声词的前字调域并不总是大于后字。也说明了就声调本身而言,阳平的固 有调域小于去声的固有调域。 2.2.3.9. 上声+阴平 根据之前对“改天”一词的分析,声调组合为“上声+阴平”时,前字调型 和前后字相对调域应当可以区分不同重音模式。具体说来,当前字上声下降幅度 大、音高到达最低点后有不立即结束、且后字音高不太高时,听感上就是一个完 美的左重;相反,当前字上声下降幅度小、降到最低点后直接接下一个音节、且 后字音高较高时,听为右重的可能性更大。由此推断,根据前字的降幅可以将右 重和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区分开来。 在左重内部,由于阴平和上声之后的轻声调型同为高平调,区分可能存在困 难。 96 据此,对“上声+阴平”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前字起点音高、前字最低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前字音高降幅 = (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2. 前后字相对音高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可以预测的是,前字音高降幅的数值越大、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听 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和排序之后的结果如表 14 所示。 表 14:“上声+阳平”声调组合按各项参数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字音高降幅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音高 1 李 打的 1 0.09 2 鄢 堵车 3 0.1 3 曹 打的 3 0.16 4 鄢 打的 2 0.16 5 曹 堵车 1 0.17 6 曹 改天 3 0.18 7 聂 打的 2 0.25 8 曹 打听 14 0.29 9 刘 改天 14 0.34 10 史 打的 3 0.4 11 聂 改天 3 0.43 12 邢 堵车 3 0.45 13 史 损失 14 0.47 14 曹 点心 15 0.52 15 聂 打听 15 0.52 16 余 打听 15 0.54 17 余 损失 12 0.57 18 刘 点心 15 0.6 19 李 改天 12 0.65 20 聂 损失 13 0.7 21 余 点心 15 0.71 22 李 点心 14 0.73 23 刘 损失 15 0.74 24 史 点心 15 0.75 25 鄢 损失 12 0.76 26 李 打听 13 0.77 27 聂 点心 15 0.79 28 鄢 打听 14 0.85 29 鄢 点心 15 0.88 刘 聂 刘 刘 邢 邢 李 聂 李 余 余 曹 曹 鄢 李 余 鄢 史 聂 聂 史 史 鄢 邢 聂 刘 曹 鄢 李 打听 点心 损失 点心 点心 打听 点心 打的 打听 点心 损失 点心 打听 损失 改天 打听 打听 打的 损失 打听 损失 点心 点心 堵车 改天 改天 打的 打的 打的 14 15 15 15 15 15 14 2 13 15 12 15 14 12 12 15 14 3 13 15 14 15 15 3 3 14 3 2 1 -0.41 -0.33 -0.23 -0.23 -0.2 -0.14 -0.09 -0.04 -0.02 -0.02 0 0.03 0.03 0.04 0.05 0.06 0.07 0.07 0.09 0.1 0.11 0.12 0.13 0.13 0.17 0.21 0.25 0.26 0.26 97 30 刘 打听 14 0.89 31 邢 打听 15 0.89 32 邢 点心 15 0.9 曹 曹 鄢 堵车 改天 堵车 1 3 3 0.36 0.38 0.47 根据表 14,按“前字音高降幅”排序时,位列前 12 位的除两个样本外均为 右重样本。按“前后字相对音高”排序时,右重词出现次序不够集中。由此,区 分右重和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时,“前字音高降幅”的区分度好于“前 后字相对音高”。 按“前字音高降幅”排序,这一数值小于 0.45 时,只有曹倚剑的“打听”和 刘晓彤的“改天”两个样本不属于右重。重新考察这两个例外样本,并与标准的 右重和左重样本作对比,绘成音高图如图 44 所示。 图 44:曹倚剑的“打听”样本和刘晓彤的“改天”样本与右重和左重样本的 音高图 图 44 中上方为曹倚剑的“打听”和刘晓彤的“改天”,下方左侧为右重样本, 来自曹倚剑的“打的”,右侧为左重样本,来自刘晓彤的“损失”。可以看出,这 两个例外样本的前字降幅均不明显,和标准的左重(图 44 右下)确实有差别, 因此排序时混进了右重样本中。但这两个样本的前字音高在下降之后都有一段时 间的平行走动,正是由于这一段低调,使前字在听感上更低,跟具备上声色彩, 因此听起来较重。由此可见,调型和时长都对听辨前字为上声的双音词的重音模 式有所贡献。 综上,“上声+阴平”组合中,区分右重所依据的声学参数是前字音高降幅, 98 当这一数值小于 0.45 时,即前字终点音高高于起点音高的 55%,为右重。大于 0.45 时,为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 左重内部,如前所述,轻声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在调型上相互重合。 对轻声来说,后字并没有因为“轻”而引起时长缩短或音高曲线下降,在本实验 的数据中,并没能找到区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的声学依据。 2.2.3.10. 上声+阳平 根据之前对“简洁”一词的分析,声调组合为“上声+阳平”时,前字的调 型和前字后字的相对调域共同决定了的重音模式。具体说来,一个完美的左重表 现为,前字调型完整,拐点后略有升幅,同时前字的调域比后字调域宽,表现为 前字的降幅大于后字的升幅;一个完美的右重表现为,前字调型只有下降段,呈 半上,且下降较缓,后字阳平的升幅明显,调域大于前字。 由此推断,根据前字音高降幅(前字调域)或前后字的相对调域可区分右重 样本和左重样本(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上声后的轻声音节为高平调,因此通 过计算后字音高升幅应当可区分非轻声左重和轻声。 据此,对“上声+阳平”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数: 前字起点音高、前字最低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字音高降幅 = (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2. 前后字相对调域 = ((后字终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 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 3.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字音高降幅的数值越大、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越小、前后字 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排序后结果如表 15 和表 16 所示。 表 15: “上声+阳平”声调组合按“前字音高降幅”和“后字音高升幅”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字音高降幅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音高升幅 1 曹 炒房 3 0.04 聂 打量 15 -0.31 2 史 比值 1 0.09 邢 斗篷 15 -0.11 3 鄢 炒房 3 0.09 李 打量 15 -0.04 99 4 曹 比值 0 0.1 刘 打量 15 -0.01 5 李 比值 3 0.11 鄢 斗篷 15 -0.01 6 鄢 比值 2 0.19 史 斗篷 15 0.01 7 聂 缓和 3 0.23 鄢 打量 12 0.02 8 聂 比值 2 0.29 余 斗篷 15 0.02 9 聂 简洁 3 0.35 刘 斗篷 15 0.04 10 邢 比值 3 0.36 邢 打量 15 0.04 11 聂 炒房 3 0.39 邢 打量 15 0.04 12 李 炒房 3 0.43 李 斗篷 14 0.05 13 曹 打量 15 0.61 聂 斗篷 15 0.05 14 史 斗篷 15 0.63 史 打量 15 0.08 15 余 斗篷 15 0.64 邢 比值 3 0.13 16 聂 打量 15 0.65 余 打量 15 0.13 17 余 打量 15 0.67 曹 打量 15 0.22 18 李 斗篷 14 0.69 鄢 比值 2 0.26 19 刘 简洁 12 0.72 李 比值 3 0.31 20 刘 斗篷 15 0.73 鄢 炒房 3 0.31 21 聂 斗篷 15 0.73 曹 比值 0 0.33 22 邢 斗篷 15 0.75 李 炒房 3 0.35 23 鄢 打量 12 0.78 刘 简洁 12 0.35 24 鄢 斗篷 15 0.83 史 比值 1 0.37 25 李 打量 15 0.84 聂 缓和 3 0.44 26 邢 打量 15 0.86 曹 炒房 3 0.46 27 邢 打量 15 0.86 聂 简洁 3 0.69 28 史 打量 15 0.92 聂 比值 2 0.78 29 刘 打量 15 0.95 聂 炒房 3 0.98 表 16:“上声+阳平”声调组合按“前后字相对调域”和“前后字相对音高” 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调域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音高 1 聂 打量 15 -1.53 2 邢 斗篷 15 -1.15 3 李 打量 15 -1.04 4 刘 打量 15 -1.01 5 鄢 斗篷 15 -1.01 6 史 斗篷 15 -0.98 7 刘 斗篷 15 -0.97 8 鄢 打量 12 -0.97 9 余 斗篷 15 -0.97 10 邢 打量 15 -0.96 11 邢 打量 15 -0.96 12 聂 斗篷 15 -0.95 刘 刘 聂 史 李 刘 聂 邢 李 鄢 邢 邢 斗篷 打量 打量 打量 打量 简洁 斗篷 斗篷 斗篷 打量 打量 打量 15 15 15 15 15 12 15 15 14 12 15 15 -0.3 -0.27 -0.24 -0.13 -0.12 -0.1 -0.1 -0.1 -0.08 -0.08 -0.05 -0.05 100 13 李 斗篷 14 -0.94 14 史 打量 15 -0.93 15 余 打量 15 -0.83 16 曹 打量 15 -0.69 17 刘 简洁 12 -0.68 18 邢 比值 3 -0.65 19 李 炒房 3 -0.21 20 鄢 比值 2 0.1 21 聂 简洁 3 0.5 22 聂 缓和 3 0.59 23 聂 炒房 3 0.87 24 聂 比值 2 1.14 25 李 比值 3 1.62 26 曹 比值 0 2.1 27 鄢 炒房 3 2.44 28 史 比值 1 2.94 29 曹 炒房 3 8.25 余 史 鄢 曹 鄢 邢 余 聂 曹 李 曹 聂 李 鄢 史 聂 聂 打量 斗篷 比值 打量 斗篷 比值 斗篷 缓和 比值 比值 炒房 简洁 炒房 炒房 比值 比值 炒房 15 15 2 15 15 3 15 3 0 3 3 3 3 3 1 2 3 -0.02 0 0 0.03 0.03 0.06 0.07 0.18 0.2 0.26 0.3 0.3 0.32 0.34 0.35 0.42 0.46 根据表 15 和标 16,区分右重和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时,前字音高 降幅和前后字相对调域这两项参数效果最理想。当前字音高降幅的数值小于 0.5 时,即前字上声的降幅不超过起点音高的 50%的时候,重音模式为右重。当前后 字相对调域的数值大于-0.65 时,即后字调域大于前字调域的 35%时,听为右重。 通过“后字音高升幅”这一参数能够区分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如图 14 所示, 对全部左重得分大于 11 的样本,只有刘晓彤的“简洁”样本后字音高升幅大于 0.3,即音高升幅超过后字起点音高的 30%,为非轻声左重。进一步观察这个样 本的各项数据发现,正是由于后字升幅较大,保留阳平上升的特点,因此这个样 本不是轻声。但又因为其前字降幅较大,后字调域小于前字的 35%,因此非右重, 是非轻声左重。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阳平”时,区分右重所依据的声学参数是前字 音高降幅或前后字相对调域,当前字音高降幅小于 0.5(前字终点音高高于起点 音高的 50%)或前后字相对调域大于-0.65(后字阳平升幅大于前字上声降幅的 35%)时,重音模式为右重。对重音在前字的样本,当后字音高升幅大于 0.3 时, 为非轻声左重;小于 0.3 时为轻声,后字阳平终点音高低于起点音高的 30%。 101 2.2.3.11. 上声+上声 根据之前对“久远”一词的分析,声调组合为“上声+上声”时,前字的调 型、调域和后字的调型是影响重音模式的主要因素。左重时情况可能两分:一种 是前字保留部分上声色彩,存在音高拐点,但拐点音高不低,拐点后升幅不大, 同时后字调型为半上;一种是前字完全变成阳平,上升段上升幅度很大,后字调 型为半上(同“阳平+上声”时的非轻声左重)。右重时,前字完全变成阳平,后 字上声调型十分完整,上升段较长且升幅明显。根据轻声的研究结果,“上声+ 上声”组合的轻声词情况也是两分:一种是前字保留完整上声,后字呈高平调; 一种是前字变阳平,后字呈高降调(同前字为阳平时)。各种重音模式如图 45 所示。 图 45:“上声+上声”组合双音节词三种重音模式音高示意图 图 45 中上排为右重时的音高图,中排为两种非轻声左重的音高图,下排为 两种轻声的音高图。 由此推断,同时考虑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和后字尾段音高斜率可以区分 3 种 重音模式。 据此,对“上声+上声”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也能,测量参数: 后字韵母时长、前字最低点音高、前字末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最低点音 高、后字中点音高、后字末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 = ( (前字末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 (后 字末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前字末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 102 高) 2.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末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前字末点音高 3. 后字尾段音高斜率 = (后字中点音高 - 后字末点音高)/ 后字韵母时 长 /2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的数值越大、后字尾段音高斜率的数值越小, 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排序之后的结果如表 17 所示。 表 17:“上声+阳平”声调组合按各项声学数据排序 N 姓 词 得分 前后字 相对升幅 姓 词 得分 相对 音高 姓 词 得分 后字 尾段斜率 1 鄢 打表 1 -1.88 刘 把手 14 -0.16 李 打表 2 -0.26 2 李 打表 2 -1.6 李 打点 14 -0.15 鄢 打表 1 -0.24 3 聂 打表 2 -0.35 鄢 把手 14 -0.13 史 打表 3 -0.2 4 李 版主 2 -0.26 余 打点 14 -0.12 聂 版主 2 -0.12 5 聂 版主 2 -0.25 史 打点 15 -0.06 聂 打表 2 -0.1 6 曹 打表 3 -0.03 邢 把手 14 -0.04 邢 把手 14 -0.09 7 史 打表 3 0.24 曹 打理 12 -0.03 邢 打理 14 -0.09 8 聂 久远 2 0.35 李 打表 2 -0.02 李 版主 2 -0.06 9 邢 打理 14 0.56 李 打理 13 -0.01 曹 打表 3 -0.03 10 邢 把手 14 0.61 鄢 打点 15 -0.01 聂 把手 13 -0.01 11 聂 把手 13 0.95 李 久远 13 0 聂 久远 2 -0.01 12 曹 把手 13 1 刘 久远 12 0 聂 打点 14 0.01 13 曹 打点 14 1 聂 久远 2 0 曹 打理 12 0.04 14 曹 打理 12 1 史 久远 14 0 曹 把手 13 0.08 15 李 把手 15 1 曹 打点 14 0.02 曹 打点 14 0.08 16 李 打点 14 1 邢 打理 14 0.03 刘 久远 12 0.14 17 李 打理 13 1 曹 打表 3 0.05 余 把手 13 0.17 18 李 久远 13 1 聂 打理 15 0.06 鄢 打点 15 0.18 19 刘 把手 14 1 史 打理 14 0.06 李 把手 15 0.21 20 刘 久远 12 1 鄢 打表 1 0.06 聂 打理 15 0.22 21 聂 打点 14 1 史 打表 3 0.1 李 久远 13 0.23 22 聂 打理 15 1 聂 打点 14 0.11 李 打点 14 0.32 23 史 把手 12 1 余 把手 13 0.13 刘 把手 14 0.32 24 史 打点 15 1 史 把手 12 0.16 史 久远 14 0.36 25 史 打理 14 1 李 版主 2 0.17 史 打理 14 0.37 26 史 久远 14 1 李 把手 15 0.18 李 打理 13 0.38 27 鄢 把手 14 1 聂 版主 2 0.23 余 打点 14 0.5 28 鄢 打点 15 1 聂 打表 2 0.26 史 打点 15 0.51 29 余 把手 13 1 曹 把手 13 0.28 鄢 把手 14 0.63 30 余 打点 14 1 聂 把手 13 0.36 史 把手 12 0.66 103 根据表 17,“前后字相对音高”的区分度并不理想。“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 这一参数可以将右重词区分出来。具体说来,当这一数值小于 0.5 时,即当前字 尾段的音高上升幅度为后字尾段的上升幅度的 150%以内时,“上声+上声”的双 音节词重音模式为右重。换言之,只要后字上声的上升段升幅大于前字上声的一 半,就会被听为右重。这一数值大于 0.5 时,听感上重音在前字。其中当后字存 在升幅,但升幅小于前字升幅的一半时,为图 45 中中排右侧的非轻声左重模式。 当后字没有升幅,即“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的数值等于 1 时,重音模式既有可 能是图 45 中中排左侧的非轻声左重,也有可能是轻声。 通过“后字尾段音高斜率”这一参数可以进一步区分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注 意到根据这一参数排序时位列第 20、21 位和第 22、23 位的四个样本,将其音高 曲线绘成图 46。 图 46:根据“后字尾段音高斜率”排序时位列 20、21 和 22、23 位的样本音 高图 图 46 中,上排为聂大昕的“打理”和李鸣晨的“久远”,竖线表示音节分界。 下排为李鸣晨的“打点”和刘晓彤的“把手”。可以看到,上排两个样本前字后 字都保留一定上声色彩,表现为前字拐点较低或升幅较小,后字末点音高较低, 且音高下降用时较长,尤其是后半段降幅音高曲线较为平缓。下排两个样本前字 更像阳平,表现为音高下降幅度不大,但上升明显,同时后字完全失去上声色彩, 为短促的降调,下降用时较短,和阳平之后的轻声表现完全一致。 由此可见,使用“后字尾段音高斜率”可以区分非轻声左重和轻声这两种重 104 音模式。具体说来,当这一数值大于 0 小于 0.3 时,即后字后半段音高走势的倾 斜度小于 0.3 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图 53 中排左侧的那种非轻声左重); 当这一数值大于 0.3 时,重音模式为轻声。同时,受限于样本规模,在本次实验 中未发现图 53 中下排右侧的轻声模式。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上声”时,若“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这一参 数值小于 0.5,后字上声的上升段升幅大于前字上声的一半时,则双音节词的重 音模式为右重。当“前后字相对音高升幅”的数值大于 0.5,且“后字尾段音高 斜率”的数值小于 0.3 时,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当“后字尾段音 高斜率”的数值大于 0.3 时,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为轻声。 上声+去声 2.2.3.12. 根据之前研究,前字为上声时,右重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重音模式的差别主 要在于前字的调型是否保留一定上声特征。同时,由于上声后的轻声为高平调, 根据前字和后字的相对音高变化范围应当可以区分各种重音模式。 据此,对于“上声+去声”的全部左重样本(含轻声)和右重样本,测量参 数:前字起点音高、前字最低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 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调域 =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 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最低点音高) 2.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越小时,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 就越高。排序之后的结果如表 18 所示。 表 18:“上声+去声”声调组合按各项声学数据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相对调域 姓 词 左重得分 相对音高 1 史 比划 15 -1.17 2 曹 比划 15 -1.1 3 史 本事 15 -1.06 4 李 比划 12 -1.05 5 邢 本事 15 -1.04 6 余 本事 15 -1.04 7 邢 比划 15 -1.01 刘 邢 鄢 刘 邢 余 李 本事 比划 比划 比划 本事 本事 本事 14 15 15 14 15 15 15 -0.72 -0.23 -0.14 -0.13 -0.12 -0.1 -0.08 105 8 鄢 比划 15 -1.01 9 曹 典故 14 -1 10 鄢 本事 15 -0.99 11 曹 本事 15 -0.97 12 刘 本事 14 -0.97 13 李 典故 15 -0.96 14 史 把握 15 -0.96 15 余 比划 15 -0.96 16 李 本事 15 -0.95 17 刘 比划 14 -0.95 18 聂 比划 15 -0.95 19 鄢 反串 1 -0.49 20 史 典故 3 -0.38 21 聂 本事 15 -0.32 22 邢 把握 13 -0.21 23 邢 反串 2 -0.13 24 李 把握 13 -0.12 25 聂 典故 14 -0.02 26 刘 反串 3 0.52 27 李 反串 1 0.72 28 余 反串 2 1.5 29 刘 补课 1 1.6 30 邢 补课 1 1.68 31 聂 反串 2 1.69 32 余 把握 14 2.62 33 史 反串 2 3.08 34 曹 反串 0 3.35 35 曹 把握 3 4.31 36 聂 补课 1 8.54 37 曹 补课 1 10.1 38 李 补课 2 10.35 39 史 补课 1 14.71 40 鄢 补课 1 16.25 41 余 补课 2 99 余 曹 邢 李 李 鄢 李 史 聂 曹 曹 余 聂 史 史 聂 邢 刘 刘 鄢 邢 曹 鄢 史 曹 李 聂 史 曹 余 李 史 聂 余 把握 典故 把握 典故 把握 本事 比划 把握 比划 本事 比划 比划 本事 比划 本事 典故 反串 反串 补课 补课 补课 反串 反串 典故 把握 反串 反串 反串 补课 反串 补课 补课 补课 补课 14 14 13 15 13 15 12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4 2 3 1 1 1 0 1 3 3 1 2 2 1 2 2 1 1 2 -0.07 -0.06 -0.06 -0.05 -0.04 -0.04 -0.03 -0.03 -0.02 -0.01 0.01 0.06 0.07 0.07 0.16 0.17 0.21 0.24 0.29 0.32 0.33 0.34 0.35 0.37 0.45 0.49 0.55 0.57 0.59 0.67 0.73 0.81 0.89 0.93 根据表 18,区分右重和左重(含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时, “前后字相对音高” 这一参数的效果最好。具体说来,当这一数值大于 0.2 时,即后字起点音高高出 前字起点音高 20%以上时,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为右重。 进一步分析重音在前字的样本。前后字相对音高对非轻声左重和轻声这两种 重音模式的区别作用并不理想,但前后字相对调域的区分作用十分明显。注意到 106 在表 18 中根据前后字相对调域排序时排在第 18 和第 21 位的两个重音在前字的 样本,其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相差极大。将其音高图绘成图 46。 图 46:聂大昕的“比划”样本和“本事”样本音高图 图 46 中左侧为聂大昕的“比划”,其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为-0.95,排在第 18 位;右侧为聂大昕的“本事”,其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为-0.32,排在第 21 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左侧样本后字降幅十分微弱,几乎可以看成平调;右侧样 本后字降幅十分明显,保留去声的完整调型,是非轻声左重无疑。据此,使用前 后字相对调域即可将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区分开来。具体说来,当这一数值接近-1 时,即后字调型基本为平调时,重音模式为轻声;当这一数值大于-0.5 时,即后 字降幅大于前者降幅的一半时,重音模式非轻声,进一步考察前后字相对音高的 数值即可区别非轻声左重和右重。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上声+去声”时,当前后字相对调域这一参数的数值 接近-1 时,重音模式为轻声;对于这一参数值大于-0.5 的样本,进一步考察前后 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 0.2 时为右重,小于 0.2 时为非轻声左重。 2.2.3.13. 去声+阴平 根据之前对“地方”一词的分析,当声调组合是“去声+阴平”时,重音在 后字时,后字为平调,音高相对较高;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时,后字亦为平调, 音高相对较低;重音模式为轻声时,后字为低降调,音高曲线下降,整体音高较 低。 据此推断,考察前字后字的相对起点音高,以及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应当能 达到区分三种重音模式的目的。 据此,对于“去声+阴平”的全部样本,测量参数: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 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07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2. 后字音高下降幅度 =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后字起点音 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后字音高下降幅度越大时,听成左 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排序之后的结果如表 19 所示。 表 19:“去声+阴平”声调组合按各项声学数据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音高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下降幅度 1 李 大方 14 -0.82 2 刘 脆生 15 -0.76 3 李 脆生 15 -0.71 4 邢 脆生 15 -0.62 5 聂 脆生 15 -0.59 6 李 地方 15 -0.57 7 余 刺激 15 -0.55 8 史 脆生 15 -0.54 9 余 地方 15 -0.54 10 聂 刺激 15 -0.53 11 鄢 脆生 15 -0.52 12 聂 地方 15 -0.5 13 邢 刺激 13 -0.5 14 史 刺激 14 -0.49 15 刘 刺激 14 -0.48 16 史 大方 14 -0.48 17 曹 脆生 15 -0.46 18 曹 地方 15 -0.46 19 聂 大方 15 -0.46 20 李 刺激 14 -0.44 21 曹 刺激 15 -0.42 22 曹 大方 15 -0.42 23 余 脆生 15 -0.39 24 鄢 刺激 14 -0.38 25 余 大方 15 -0.37 26 刘 大方 15 -0.35 27 鄢 大方 13 -0.35 28 刘 地方 15 -0.29 29 聂 豆沙 3 -0.09 30 邢 大方 13 -0.09 31 曹 豆沙 2 -0.07 32 聂 倒贴 2 -0.04 曹 余 邢 鄢 鄢 曹 李 刘 史 鄢 李 邢 鄢 聂 余 史 刘 邢 鄢 邢 曹 聂 聂 刘 鄢 聂 聂 李 曹 李 邢 聂 豆沙 倒贴 地方 地方 豆沙 倒贴 刺激 倒贴 倒贴 大方 倒贴 倒贴 倒贴 地方 刺激 刺激 地方 大方 刺激 刺激 刺激 脆生 豆沙 脆生 脆生 大方 刺激 地方 大方 脆生 脆生 倒贴 2 1 2 3 2 2 14 3 1 13 1 1 2 15 15 14 15 13 14 13 15 15 3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2 -0.71 -0.07 -0.04 -0.04 -0.04 -0.01 -0.01 -0.01 0.02 0.02 0.04 0.04 0.04 0.05 0.05 0.07 0.08 0.08 0.09 0.11 0.13 0.13 0.13 0.15 0.2 0.21 0.22 0.23 0.3 0.34 0.35 0.37 108 33 鄢 地方 3 -0.03 34 史 倒贴 1 0.01 35 鄢 豆沙 2 0.01 36 鄢 倒贴 2 0.03 37 曹 倒贴 2 0.04 38 刘 倒贴 3 0.05 39 李 倒贴 1 0.1 40 邢 倒贴 1 0.1 41 邢 地方 2 0.11 42 余 倒贴 1 0.11 李 史 余 刘 曹 余 曹 余 史 刘 大方 脆生 脆生 刺激 地方 大方 脆生 地方 大方 大方 14 15 15 14 15 15 15 15 14 15 0.44 0.46 0.47 0.49 0.53 0.58 0.59 0.59 0.66 0.69 根据表 19,使用“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参数可以将右重词和左重词(含非 轻声左重和轻声)区分开。当这一数值大于-0.1 时,即当后字起点音高不低于前 字起点音高的 90%时,听为右重。注意到在全部这一数值大于-0.1 的样本中,来 自邢云姗的“大方”被判断为重音在前字。重新分析这一样本的音高图和语图(如 图 47 所示)。 图 47:邢云姗“大方”样本的音高图和语图 观察图 47,发现这个样本后字起点音高确实较高,但随后即下降,因此后 字从听感上来说不如前字重。同时,尽管后字降幅较明显,但整体音高依然较高, 并没有形成轻声。观察语图也能发现,后字共振峰清晰,因此这个样本的重音模 式是非轻声左重。 对于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数值小于-0.1 的重音在前字的样本,使用“后字音 高下降幅度”这一参数能够将其中的非轻声左重样本和轻声样本区分开,如表 20 所示: 表 20:左重(含轻声)样本按“后字音高下降幅度”排序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后字音高下降幅度 1 李 刺激 14 -0.01 2 鄢 大方 13 0.02 3 聂 地方 15 0.05 4 余 刺激 15 0.05 109 5 史 刺激 14 0.07 6 刘 地方 15 0.08 7 鄢 刺激 14 0.09 8 邢 刺激 13 0.11 9 曹 刺激 15 0.13 10 聂 脆生 15 0.13 11 刘 脆生 15 0.15 12 鄢 脆生 15 0.2 13 聂 大方 15 0.21 14 聂 刺激 15 0.22 15 李 地方 15 0.23 16 曹 大方 15 0.3 17 李 脆生 15 0.34 18 邢 脆生 15 0.35 19 李 大方 14 0.44 20 史 脆生 15 0.46 21 余 脆生 15 0.47 22 刘 刺激 14 0.49 23 曹 地方 15 0.53 24 余 大方 15 0.58 25 曹 脆生 15 0.59 26 余 地方 15 0.59 27 史 大方 14 0.66 28 刘 大方 15 0.69 注意到表中后字音高下降幅度的数值在 0.1 两端的 4 个样本,将其音高图绘 成图 48。 图 48:非轻声左重样本和轻声样本的音高图 110 图 48 中上排为刘晓彤的“地方”和鄢夏颖的“刺激”,下排为邢云姗的“刺 激”和曹倚剑的“刺激”。观察后发现,上排样本中后字时长较长,音高较为稳 定;下排样本中后字时长较短,后字降幅较为明显,且后字起点在前字终点音高 的延长线上,这符合轻声音节“轻”、 “省力”的特征,表示轻声样本中后字为跟 在前字后面顺势发出的。由此可见,后字下降幅度为 0.1 时是非轻声左重和轻声 的分界点。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去声+阴平”时,若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0.1, 即后字平均音高高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重音模式为右重。对于这一数值小于 -0.1 的样本,进一步查看其后字音高下降幅度,这一数值小于 0.1,即后字终点 音高高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时,听为非轻声左重,这一数值大于 0.1 时,重音 模式为轻声。 2.2.3.14. 去声+阳平 根据之前对去声做前字和阳平做后字的声调组合的分析,去声的轻重体现在 起点音高的相对高度和整体调域范围,阳平的轻重体现在终点音高的高度和整体 调域范围。因此可以推断,当前字起点音高不高,降幅不大,同时后字终点音高 很高,降幅较大时,重音模式为右重;相反,当前字起点音高较高,降幅较大, 同时后字终点音高较低,升幅较小时,听为非轻声左重。同时,由于去声后的轻 声音节调型为降调,和阳平调型相差较多,因此较易区分。 据此,对于“去声+阳平”的全部样本,测量参数: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 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对于阳平调型起始位置有弯头的样本, 起点音高取最低点的音高值。并计算以下 2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 高 2. 前后字相对调域 =((后字终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 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越小时,听 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21 所示。 表 21:“去声+阳平”声调组合按各项声学数据排序 111 N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音高 姓 词 左重得分 前后字相对调域 1 鄢 大臣 15 0.11 刘 报酬 14 -2.44 2 鄢 报酬 15 0.18 邢 动弹 15 -2.4 3 刘 大臣 14 0.2 鄢 大臣 15 -2.17 4 鄢 动弹 15 0.2 刘 过程 14 -1.87 5 邢 报酬 14 0.23 李 动弹 15 -1.85 6 邢 过程 12 0.23 曹 报酬 15 -1.77 7 鄢 过程 14 0.25 邢 大臣 15 -1.62 8 邢 动弹 15 0.26 曹 过程 15 -1.59 9 邢 大臣 15 0.27 鄢 动弹 15 -1.56 10 曹 地图 1 0.28 曹 大臣 15 -1.53 11 曹 报酬 15 0.3 曹 动弹 15 -1.48 12 李 按摩 3 0.3 余 动弹 15 -1.36 13 刘 报酬 14 0.33 聂 大臣 14 -1.32 14 刘 过程 14 0.33 聂 动弹 14 -1.31 15 曹 动弹 15 0.34 聂 报酬 15 -1.3 16 聂 按摩 3 0.34 史 大臣 15 -1.18 17 余 动弹 15 0.34 史 过程 15 -1.17 18 曹 大臣 15 0.37 余 大臣 15 -1.17 19 曹 过程 15 0.37 李 大臣 15 -1.16 20 史 大臣 15 0.37 史 动弹 14 -1.12 21 刘 动弹 15 0.38 聂 过程 15 -1.09 22 聂 大臣 14 0.39 李 过程 14 -1.08 23 聂 报酬 15 0.41 李 报酬 14 -1.05 24 史 动弹 14 0.41 余 过程 14 -0.98 25 余 大臣 15 0.41 鄢 过程 14 -0.97 26 李 大臣 15 0.42 史 报酬 15 -0.96 27 史 过程 15 0.42 邢 报酬 14 -0.94 28 余 报酬 15 0.44 刘 动弹 15 -0.87 29 李 报酬 14 0.46 余 报酬 15 -0.81 30 李 动弹 15 0.46 刘 大臣 14 -0.79 31 聂 动弹 14 0.47 邢 过程 12 -0.78 32 史 报酬 15 0.47 鄢 报酬 15 -0.75 33 余 过程 14 0.48 李 按摩 3 -0.21 34 李 过程 14 0.6 曹 地图 1 -0.1 35 聂 过程 15 0.6 聂 按摩 3 -0.03 由表 21,“前后字相对音高”这一参数区分重音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表现 为左重得分小于 3 的右重样本出现位置没有规律。这说明仅仅比较前后字最高点 的音高无法达到区分各种重音模式的作用。而“前后字相对调域”区分作用较为 明显。当这一数值大于-0.3 时,即后字升幅超过前字降幅的 70%时,重音模式为 112 右重;而当这一数值小于-0.8 时,即后字升幅小于前字降幅的 20%时,听感上重 音在前字。由于不存在介于-0.3 到-0.8 之间的样本,无法确定左重和右重的临界 点。 进一步分析全部重音落在前字的样本。注意表 21 中按前后字相对调域排序 时位于第 22、23、24、25 位的样本,它们的分界线在前后字相对调域为-1 时。 将这 4 个样本的音高图绘成图 49。 图 49:“去声+阳平”的轻声和非轻声左重样本音高图 图 49 中上排两个样本分别来自李鸣晨的“过程”和“报酬”,它们的前后字 相对调域均小于-1;下排两个样本分别来自余易行和鄢夏颖的“过程”,它们的 前后字相对调域均大于-1。上排两个样本前字调域较宽,降幅很大,后字时长很 短,没有升幅;下排两个样本前字调域略窄,后字有一定时长,同时有一定升幅, 保留部分阳平特征。由此可知,当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小于-1 时,即当后字音 高存在下降时, “去声+阳平”的重音模式为轻声;大于-1 时,即当后字音高存在 上升段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去声+阳平”时,当“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大于-0.3 时,即后字升幅大于前字降幅的 70%时,重音模式为右重;而当这一数值大于-1 小于-0.8 时,即后字存在升幅但升幅小于前字降幅的 20%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 左重。当这一数值小于-1 时,重音模式为轻声。 113 2.2.3.15. 去声+上声 根据之前对“暴雨”一词的分析,当声调组合为“去声+上声”时,前字去 声的调域和后字上声的调型决定了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当前字调域较窄,降幅 不大,且后字上声调型完整,拐点值很低,终点音高较高时,重音模式为右重; 当前字调域较宽,降幅明显,且后字上声调性不够完整,表现为拐点后上升幅度 不大或没有升幅时,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轻声时前字和非轻声左重时的情况 相类似,后字为低降调。 据此,对于“阴平+上声”的全部样本,测量参数: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 点音高、后字韵母时长、后字起点音高、后字最低点音高、后字中点音高、后字 末点音高。当重音模式为轻声时,后字最低点音高和末点音高的数值重合。并计 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 高 2. 后字尾段音高斜率 = (后字中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后字韵母 时长/ 2 3. 后字音高升幅 =(后字末点音高 - 后字最低点音高)/ 后字末点音高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大、后字尾段音高斜率的数值越小、后 字音高升幅的数值越小,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计算结果如表 22 所示。 表 22:“去声+上声”声调组合按各项统计数据排序 N 姓 词 得分 相对 音高 姓 词 得分 后字 尾段斜率 姓 词 得分 后字 升幅 1 鄢 暴雨 3 0.17 李 大饼 0 -0.23 曹 别扭 15 0 2 邢 队伍 15 0.18 鄢 暴雨 3 -0.18 曹 队伍 15 0 3 刘 队伍 14 0.21 李 教养 15 -0.13 李 别扭 15 0 4 李 大饼 0 0.26 邢 教养 13 -0.1 李 队伍 14 0 5 邢 别扭 15 0.28 聂 大饼 3 -0.09 刘 别扭 15 0 6 邢 教养 13 0.29 曹 并拢 2 -0.06 刘 队伍 14 0 7 曹 队伍 15 0.34 曹 教养 13 -0.03 刘 教养 14 0 8 鄢 队伍 15 0.35 邢 队伍 15 -0.02 聂 别扭 15 0 9 鄢 教养 14 0.37 鄢 教养 14 -0.01 聂 队伍 15 0 10 曹 别扭 15 0.39 史 队伍 14 0 史 别扭 15 0 114 11 李 队伍 14 0.39 刘 别扭 15 0.01 史 队伍 14 0 12 曹 并拢 2 0.42 聂 队伍 15 0.01 邢 别扭 15 0 13 聂 队伍 15 0.43 李 队伍 14 0.02 鄢 别扭 15 0 14 鄢 别扭 15 0.44 曹 队伍 15 0.03 鄢 队伍 15 0 15 史 队伍 14 0.45 刘 队伍 14 0.03 余 别扭 15 0 16 余 别扭 15 0.45 史 教养 13 0.03 余 队伍 15 0 17 刘 别扭 15 0.47 余 教养 13 0.03 余 教养 13 0 18 聂 别扭 15 0.47 聂 别扭 15 0.04 邢 队伍 15 0.02 19 史 别扭 15 0.47 曹 别扭 15 0.12 史 教养 13 0.21 20 曹 教养 13 0.48 余 别扭 15 0.15 曹 教养 13 0.22 21 李 别扭 15 0.49 余 队伍 15 0.15 鄢 教养 14 0.3 22 李 教养 15 0.49 史 别扭 15 0.16 李 教养 15 0.38 23 聂 大饼 3 0.5 刘 教养 14 0.17 邢 教养 13 0.47 24 史 教养 13 0.53 邢 别扭 15 0.18 曹 并拢 2 0.61 25 余 教养 13 0.53 李 别扭 15 0.21 李 大饼 0 0.75 26 余 队伍 15 0.54 鄢 别扭 15 0.26 鄢 暴雨 3 0.82 27 刘 教养 14 0.55 鄢 队伍 15 0.33 聂 大饼 3 0.83 根据表 22,考察后字音高升幅可以将右重样本区分出来。具体说来,当后字 音高升幅的数值大于 0.5,即当后字上声存在拐点,并且终点的音高比拐点处音 高高出一倍以上时,重音模式为右重。 对全部重音在前字的样本,进一步考察其后字尾段音高下降斜率即可将非轻 声左重和轻声区别开。注意到表 22 中根据后字尾段音高下降斜率排序时,排在 第 17、18 和 19、20 位的 4 个样本,它们的分界点在斜率为 0.1 处。将它们的音 高曲线绘成图 50。 图 50:“去声+上声”非轻声左重和轻声样本音高图 115 图 50 中上排音高图来自后字尾段斜率小于 0.1 的 2 个样本;下排音高图来 自后字尾段斜率大于 0.1 的 2 个样本。可见当声调组合为“去声+上声”时,非 轻声左重和轻声的后字均表现为降幅不太明显的低降调,区分度并不大。不过, 比较上下排样本还是能发现,上排样本中后字在末尾段维持一段相对较长的低 调,而下排样本后字末尾段则下降较为明显。 据此可知,对于“去声+上声”的重音在前字的样本,当后字尾段斜率小于 0.1 时,即尾段降幅不明显时,为非轻声左重;当后字尾段斜率大于 0.1 时,为 轻声。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去声+上声”时,若后字音高升幅的数值大于 0.5,即 当后字上声存在拐点,并且终点的音高比拐点处音高高出一倍以上时,重音模式 为右重。若后字音高升幅大于 0 小于 0.5,则重音模式为非轻声左重。对于后字 音高不存在升幅的样本,若后字尾段下降斜率小于 0.1,则还是非轻声左重;大 于 0.1 时为轻声。 2.2.3.16. 去声+去声 根据之前研究,去声的调域范围决定了听感上的轻重。据此推断,通过比较 “去声+去声”组合中前字后字的下降幅度或前字后字相对起点高度,应当可以 区分右重和非轻声左重。同时,由于去声后的轻声音节呈低降调,并且出于发音 省力的考虑,其起点音高和前字终点音高有顺承关系,即总是略低于前字终点音 高。因此,进一步考察前字终点音高和后字起点音高的相对关系应当可以将轻声 区分出来。 据此,对于“去声+去声”的全部样本,测量参数:前字起点音高、前字终 点音高、后字起点音高、后字终点音高。并计算以下 3 个声学参数: 1. 前后字相对调域 = ((后字起点音高 - 后字终点音高) - (前字起 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前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2. 前后字相对起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起点音高)/ 前字起点 音高 3. 前后字终起点相对音高 = (后字起点音高 - 前字终点音高)/ 前字终 点音高 116 可以预测,前后字相对调域的数值越小、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前后字终起 点相对音高的数值越小时,听成左重(包括轻声)的可能性就越高。排序后结果 如表 23 所示。 表 23:“去声+去声”声调组合按各项声学参数排序 N 姓 词 得分 相对 调域 姓 词 得分 相对 起点音高 姓 词 得分 终起点 相对音高 1 李 动静 12 -0.93 李 动静 12 -0.87 李 动静 12 -0.72 2 余 霸道 15 -0.92 余 霸道 15 -0.7 李 辈分 14 -0.21 3 邢 待遇 15 -0.85 李 辈分 14 -0.63 史 辈分 15 -0.18 4 刘 动静 13 -0.84 聂 辈分 15 -0.58 曹 动静 15 -0.16 5 鄢 辈分 15 -0.81 李 霸道 14 -0.52 史 动静 15 -0.14 6 聂 待遇 14 -0.8 刘 动静 13 -0.5 鄢 辈分 15 -0.13 7 曹 待遇 15 -0.78 余 辈分 15 -0.49 刘 动静 13 -0.12 8 史 辈分 15 -0.78 余 动静 15 -0.49 史 待遇 15 -0.09 9 史 动静 15 -0.74 曹 辈分 15 -0.48 余 霸道 15 -0.09 10 邢 动静 14 -0.73 曹 动静 15 -0.48 史 霸道 14 -0.08 11 李 待遇 15 -0.7 史 辈分 15 -0.48 曹 霸道 15 -0.07 12 聂 霸道 14 -0.68 史 动静 15 -0.48 邢 动静 14 -0.06 13 聂 辈分 15 -0.67 史 霸道 14 -0.47 李 待遇 15 -0.05 14 聂 动静 15 -0.65 聂 待遇 14 -0.46 刘 待遇 15 -0.05 15 余 待遇 14 -0.64 曹 霸道 15 -0.45 曹 辈分 15 -0.04 16 史 待遇 15 -0.59 曹 待遇 15 -0.45 聂 辈分 15 -0.04 17 鄢 霸道 15 -0.59 聂 霸道 14 -0.44 邢 待遇 15 -0.04 18 曹 霸道 15 -0.57 鄢 动静 15 -0.44 鄢 动静 15 -0.04 19 李 霸道 14 -0.57 余 待遇 14 -0.43 刘 辈分 14 -0.03 20 李 辈分 14 -0.56 聂 动静 15 -0.4 余 辈分 15 -0.03 21 余 辈分 15 -0.51 史 待遇 15 -0.4 余 待遇 14 -0.03 22 余 动静 15 -0.51 鄢 辈分 15 -0.39 鄢 待遇 15 -0.02 23 曹 动静 15 -0.49 李 待遇 15 -0.35 邢 辈分 15 -0.02 24 刘 待遇 15 -0.45 刘 待遇 15 -0.33 李 霸道 14 -0.01 25 鄢 动静 15 -0.42 邢 霸道 15 -0.31 刘 霸道 15 0.01 26 刘 辈分 14 -0.4 刘 辈分 14 -0.29 邢 霸道 15 0.02 27 史 霸道 14 -0.4 邢 待遇 15 -0.29 聂 待遇 14 0.03 28 鄢 待遇 15 -0.35 刘 霸道 15 -0.28 聂 动静 15 0.03 29 曹 辈分 15 -0.29 邢 动静 14 -0.28 曹 待遇 15 0.04 30 刘 变态 3 -0.29 鄢 霸道 15 -0.28 余 动静 15 0.04 31 邢 辈分 15 -0.23 邢 辈分 15 -0.21 聂 霸道 14 0.12 32 邢 变态 1 -0.11 鄢 待遇 15 -0.21 鄢 霸道 15 0.12 33 鄢 变态 1 0.03 鄢 变态 1 -0.15 邢 变态 1 0.15 34 史 变态 1 0.18 余 避税 2 -0.12 刘 变态 3 0.22 117 35 邢 霸道 15 0.19 李 变态 0 -0.09 李 变态 0 0.29 36 聂 避税 1 0.21 刘 变态 3 -0.08 余 变态 3 0.31 37 余 避税 2 0.3 邢 变态 1 -0.08 邢 避税 3 0.33 38 刘 霸道 15 0.51 聂 避税 1 -0.04 余 避税 2 0.33 39 聂 变态 1 0.62 史 避税 2 0.01 曹 避税 0 0.35 40 史 避税 2 0.92 史 变态 1 0.01 史 避税 2 0.36 41 李 变态 0 1.03 余 变态 3 0.01 史 变态 1 0.36 42 曹 变态 2 1.09 李 避税 2 0.05 鄢 变态 1 0.36 43 鄢 避税 5 1.38 曹 变态 2 0.07 李 避税 2 0.4 44 余 变态 3 1.59 聂 变态 1 0.08 鄢 避税 5 0.68 45 邢 避税 3 1.9 曹 避税 0 0.1 曹 变态 2 0.71 46 李 避税 2 2.27 邢 避税 3 0.12 聂 变态 1 0.82 47 曹 避税 0 3.16 鄢 避税 5 0.15 聂 避税 1 0.94 根据表 23,当声调组合为“去声+去声”时,前后字相对调域对重音模式的 区分作用并不好。这是由于降调的音节终点音高随意性较大,处在停顿前时一般 终点音高较低,后接音节时则较高。因此,去声音节的调域不体现在下降幅度上, 而是体现在最高点音高,即起点音高上。依据“前后字相对起点音高”这一参数 值进行排序时,若这一数值大于-0.2,则重音模式为右重。同样,依据“前后字 终起点相对音高”进行排序时,若数值大于等于 0.15 时,则重音模式为右重。 进一步考察全部重音落在前字的样本。注意当根据“前后字终起点相对音高” 这一参数值进行排序时位列 24 和 25 的 2 个样本,它们的临界点为 0,即对于前 一个样本来说,后字起点低于前字终点,对于后一个样本来说,后字起点高于前 字终点。将这 2 个样本的波形图和语图绘成图 51。 图 51:第 24、25 位样本的波形图和语图 位于图 51 左侧的是李鸣晨的“霸道”,右侧是刘晓彤的“霸道”。左侧样本 中,后字时长明显短于前字,右侧样本中前后字时长相差不多。观察元音共振峰, 两个样本后字差别不太大,均有一定从复合韵母向单韵母过渡的情况。听感上, 左侧样本后字音色较为模糊,右侧样本则相对清晰。若将这种差别认作轻声和非 118 轻声左重的差别,说服力不大。这或许是由去声无论在调型上还是在能量衰减方 式上都和轻声音节过于相似所致。 综上,当声调组合为“去声+去声”时,若“前后字相对起点音高”的数值 大于-0.2,或“前后字终起点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等于 0.15 时,重音模式为右 重。当“前后字终起点相对音高”的数值大于 0 小于 0.15 时,重音模式为非轻 声左重;小于 0 时为轻声。但轻声和非轻声左重这两种模式的区分并不明显。 小结 2.2.3.17. 通过本章分析,在 16 个声调组合中,不同重音模式的声学表现如下: “阴平+阴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不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85%;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低于前字的 85%,且后字音高下降斜率小 于 0.15;轻声表现为后字音高斜率大于 0.15。 “阴平+阳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不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84%;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低于前字的 84%,且后字音高呈上升调; 轻声表现为后字音高下降。 “阴平+上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不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50%,或后字最低点音高低于后字终点音高的 4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终点 音高低于前字平均音高的 50%(后字上声上升段不明显),或后字最低点音高高 于后字终点音高的 60%;轻声表现为后字下降斜率大于 0.5。 “阴平+去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起点音高高于前字平均音高;非 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起点音高低于前字平均音高,轻声同样具有这一特征,轻声 和非轻声左重的区别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阳平+阴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高于前字终点音高;非 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低于前字终点音高,且后字的理想调型为平调;轻 声后字呈降调,起点音高同样低于前字平均音高。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在后字上的 差别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阳平+阳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不低于前字终点音高的 7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低于前字终点音高的 70%,且后字终点音 高不低于后字起点音高;轻声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低于后字起点音高,即呈降调。 119 “阳平+上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上声存在拐点,且拐点处音高低 于终点音高的 7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存在拐点、但拐点处音高高于终点音 高的 70%,或后字不存在拐点、且后字尾段音高下降斜率低于 0.1;轻声表现为 后字尾段音高下降斜率大于 0.1。 “阳平+去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音高降幅大于 2 倍前字音高升幅 (即为前字音高升幅的 200%以上);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音高降幅介于前字音 高升幅的 90%至 200%之间;轻声表现为后字音高降幅小于前字音高升幅的 90%。 “上声+阴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前字上声不存在拐点,调型为半上(降 调),且前字终点音高高于起点音高的 55%;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前字上声最低点 音高(若存在拐点,即为拐点处音高,若不存在拐点,则为终点处音高)低于起 点音高的 55%,轻声前具有同样特征。同时也由于上声后的轻声亦为平调,因此 非轻声左重和轻声差别不明显。 “上声+阳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前字上声不存在拐点,调型为半上(降 调),且前字终点音高高于起点音高的 50%,或后字阳平升幅大于前字上声降幅 的 35%;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前字最低点音高低于起点音高的 50%,或后字阳平升 幅小于前字上声降幅的 35%,同时后字阳平终点音高高于起点音高的 30%;轻声 表现为后字阳平终点音高低于起点音高的 30%。 “上声+上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上声音高升幅大于前字上声音高 升幅的 5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上声不存在上升段,或存在上声段、但音高 升幅小于前字上声音高升幅的 50%,且后字尾段音高斜率(后字中点音高与末点 音高之差与后字韵母时长的一半的比值)小于 0.3;轻声为后字尾段音高斜率大 于 0.3(这种情况下的轻声均为前字变阳平了的轻声;前字保留上声的轻声本实 验中不曾涉及)。 “上声+去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音高降幅超过前字音高降幅的 50%,且后字起点音高超过前字起点音高的 8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降幅超 过前字降幅的 50%,且后字起点音高低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80%;轻声表现为后字 音高几乎不存在升降。 “去声+阴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高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平均音高小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且后字终点音 120 高高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轻声表现为后字终点音高低于前字起点音高的 90%。 “去声+阳平”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升幅大于前字降幅的 70%;非轻 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存在升幅但升幅小于前字降幅的 20%;轻声表现为后字升幅小 于 0,即后字呈降调。 “去声+上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上声存在拐点,且拐点处音高低 于终点音高的 50%;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存在拐点、但拐点处音高高于终点音 高的 50%,或后字不存在拐点,且后字尾段下降斜率小于 0.1;轻声表现为后字 尾段下降斜率大于 0.1。 “去声+去声”组合中,右重式表现为后字起点音高超过前字起点音高的 80%,或后字起点音高超过前字终点音高的 115%;非轻声左重表现为后字起点 音高高于前字终点音高、但低于前字终点音高的 115%;轻声表现为后字起点音 高低于前字终点音高。 121 3. 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 通过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知道,母语者可以感知出左重和右重两种不 同的重音模式,并且不同重音模式之间能够找到声学数据进行区分。词重音自然 度感知实验的实验目的在于考察对特定双音节词,母语者是否对其“应有”的重 音模式有统一判断。以便确定是否有将非轻声词进行左重、右重两分的必要。 3.1. 实验设计 3.1.1. 录音 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使用 32 个双音节词作为实验材料。32 个双音节词均 来自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中的非轻声词。具体内容如表 24 所示。 表 24: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所用 32 个双音节词 后字 前字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阴平 包扎 沧桑 猜疑 编程 冬笋 风水 安顿 登录 阳平 罚单 嫡亲 持平 从容 房主 常理 不屑 成见 上声 堵车 损失 炒房 简洁 版主 久远 补课 典故 去声 豆沙 地方 地图 过程 并拢 教养 避税 霸道 发音人为北京人,男,24 岁,本科毕业。无在外地长期居住的经历。 32 个双音节词均以孤立词的形式呈现给发音人。要求发音人将其嵌入到负载 句“我说的是 XX 这个词”中,以正常语速进行朗读。 由于 32 个实验用词均非轻声词,并且发音人朗读时语音十分清晰正式,因 此此时负载句中的双音节词重音模式均不明显。 3.1.2. 数据修改 使用 PRAAT 语音软件将得到的 32 个实验样本进行参数修改。依据词重音声 122 学关联物测定实验时所得到的右重和非轻声左重的声学参数,对每一个负载句中 的双音节词,同时修改时长和音高曲线两个声学参数,合成出右重和非轻声左重 两种不同的重音模式。合成后得到 64 个样本。 3.1.3. 听音 听音人共 16 名,其中男性 7 人,女性 9 人。均为在北京出生和成长的大学 生,年龄在 22 岁-24 岁之间。18 岁前没有在外地长期居住的经历。 将合成之后所得到的 32 对 64 个语音材料播放给听音人,每对材料播放 2 遍,每对材料之间间隔 3 秒,同时在答卷上呈现该双音节词,个别容易产生歧义 的双音节词,同时呈现例句(如“地方”)。听音人需在此时间内做二元强迫选择, 判断对每一个双音节词而言,是左重的样本听起来更自然,还是右重样本听起来 更自然,并在答卷上标记。 听音结束之后,对每一个双音节词,统计其被选择左重时自然的次数,数值 越大的词在北京人的语感中越倾向于左重,数值越小的词在北京人的语感中越倾 向于右重。对于数值中等的样本,则表示其在等重的重音模式下听感最自然。 采用合成听辨自然度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双音节词的重音模式,比词重音声学 关联物测定实验中所采用的方法更加可靠。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中,对每 一个词而言,得到的重音模式只代表个体发音人,同时,由于发音人在录音过程 中可能产生紧张、正式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掩真实重音模式;使用合成听辨 的方法,尽管每个听音人的判断也只代表该听音人的个人语感,但听音人数目扩 大起来较为容易,使大样本采集成为可能。同时,由于听音任务较为简单,听音 人比较不容易产生紧张情绪,从而影响判断。因此,使用合成听辨的方法所得到 的重音模式,较为真实可靠。 3.2. 结果分析 将有 12 个或以上听音人(占听音人总人数的 75%)判断左重自然的双音节 词定义为左重词;将有 4 个或以下听音人(占听音人总人数的 25%)判断左重自 然的双音节词定义为右重词;将判断左重自然的人数在 5 到 11 之间的双音节词 123 定义为等重词。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的统计结果显示如表 25。 表 25: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统计结果 等重词 右重词 左重词 词 总分 词 总分 词 总分 补课 0 地方 6 成见 12 包扎 0 版主 7 常理 14 罚单 0 典故 8 教养 14 避税 1 冬笋 8 猜疑 15 炒房 1 安顿 8 风水 15 豆沙 1 嫡亲 8 久远 16 不屑 1 并拢 9 霸道 16 地图 2 简洁 10 过程 16 编程 2 从容 10 堵车 2 房主 11 持平 3 损失 3 沧桑 4 登录 4 实验结果显示,右重词共 14 个,占 32 个双音节词中的 44%;左重词共 8 个, 占 32 个双音节词的 25%;等重词共 10 个,占 32 个双音节词的 31%。 至此,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北京话的非轻声双音节词中,确实存在左重式和 右重式的对立,另一方面,等重式作为另一种客观存在的重音模式,也不应被忽 视。 从本实验结果看,右重词所占比例高于左重词和等重词。考虑到选词时掺入 了作者个人语感,没能做到完全随机,因此此处得到的各种重音模式所占比例和 实际语言中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实际语言中,左重式的出现比例可能更低, 如果将全部双音节词纳入考虑(包括口语中常用的和不常用的),等重式的出现 比例可能更高。 124 4. 结论 通过词重音声学关联物测定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北京话中确实存在词重音。并且词重音的模式至少有三种,即右重式、非轻 声左重式和轻声。 2. 进入语流后,原有的词汇重音模式可能会被遮掩,表现为对于来自语流中的 样本,听音人的判断出现较大不一致性。 3. 对重音模式的听辨贡献最大的是音节最高点音高、调域范围和调型。时长和 音强的改变只能影响重音模式的完美度,并不影响重音模式的判断。并且对 于不同的声调组合,起区别性作用的声学参数有所不同。 4. 对于北京话的 4 个声调,阴平的“重”体现在音节平均音高高;阳平的“重” 体现在音节终点音高高,调域宽(音节终点和音节起点的音高差大),音节起 始端有一小段弯头(调型为先降后升);上声的“重”体现在调型完整,存在 音高拐点,拐点音高低,调域宽(体现在音节终点和拐点的音高差大)高; 去声的“重”体现在音节起点音高高,音高斜率较为陡峭。 5. 就固有音高(音高最高点)而言,阴平的固有音高最高;去声次之;阳平再 次;上声最低。 6. 北京话双音节词的 16 种声调组合,除含上声的声调组合和“阳平+去声”/ “去声+阳平”的声调组合外,均可通过比较前后字最高点音高区分右重和左 重;含上声的声调组合,只需考察上声音节的调型和拐点后升幅即可判断其 是否为重读音节,不需比较前后音节;对于阳平和去声相连的声调组合,判 断重音模式需比较前后字相对调域。 通过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北京话词重音系统中,存在重轻式(轻声)、重中式(左重)、重重式(等重) 和中重式(右重)4 种不同的重音模式。对于北京话中的每个双音节词而言, 重音模式的改变会影响母语者对自然度的判断。 2. 在实际语言中,左重式的出现频率较低。等重式的出现频率较高。 125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面有: 1. 在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中,若能随机选取部分《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 双音节词作为实验材料,就能得到北京话中不同重音模式的真实所占比例。 2. 若能将词重音自然度感知实验中听音人数目进一步扩大,实验结果将更有说 服力。 3. 还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重音模式的影响因素。 126 5. 参考文献 [1] Duanmu,San,2000,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New York,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Fry, D. B.,1958,Experiments in the Perception of Stress,Language and Speech, 1:126-152。 [3] H. A. 斯苤式涅夫,1959,现代汉语音节重音的声学本质(金有景译自《朝鲜 和中国语言学问题》论文集),《中国语文》第 1 期。 [4] Hsu, C._S.,and Jun,S.-A. (1998). Prosodic Strengthening in Taiwanese: Syntagmatic or Paradigmatic, 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96:69-89 [5] Matthew Y. Chen,2001,Tone Sandhi: 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剑桥大 学出版社,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6] R.L.特拉斯克,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语文出版社 2000 年译。 [7] WangYunJia,2004,Tone Pattern and Word Stress in Mandarin。 [8] 巴维尔,1987,北京话正常话语里的轻声,《中国语文》第 5 期。 [9] 曹剑芬,1986,普通话轻声音节特性分析,《应用声学》5 卷 4 期。 [10] 曹剑芬,1995,连读变调与轻重对立,《中国语文》第 4 期。 [11] 曹剑芬,2008,汉语普通话词重音问题再探,《南大语言学(第三编)》,商 务印书馆。 [12] 陈娟文,李爱军,王霞,2003,上海普通话和普通话词重音的差异,第七届 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会议论文。 [13] 陈小燕,2004,论轻声词界定的必要性、一致性原则, 《语言文字应用》第 1 期。 [14] 端木三,1999,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中国语文》第 4 期。 [15] 冯胜利,1996,论汉语的“韵律词”,《中国社会科学》,第 1 期。 [16] 冯胜利,1998,论汉语的“自然音步”,《中国语文》第 1 期。 [17] 高名凯,石安石,1963,《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 [18] 季国清,1983,汉语韵律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求是月刊》,第 3 期。 127 [19] 劲松,2001,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民族出版社。 [20] 黎锦熙,1936,《〈国语辞典〉原序》,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57 年重印。 [21] 厉为民,1981,试论轻声和重音,《中国语文》第 1 期,总第 160 期。 [22] 林茂灿,颜景助,1980,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方言》,第 3 期。 [23] 林茂灿,颜景助,孙国华,1984,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试验,《方 言》,第 1 期 。 [24] 林茂灿,颜景助,1990,普通话轻声与轻重音,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25] 林焘,1983,探讨北京话轻音性质的初步试验,《语言学论丛》,第 10 辑,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 [26] 鲁允中,1995,《普通话的轻声和儿化》,商务印书馆。 [27] 鲁允中,2001,《轻声和儿化》,商务印书馆。 [28] 陆致极,1984,普通话双音词“重中”式和“中重”式声学性质初探,《汉 语学习》,第 6 期。 [29] 罗常培,王均,1957, 《普通语音学纲要》,科学出版社。 [30]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商务印书馆。 [31] 沈倍蕾,毛世桢,2006,普通话双音节非轻声词的轻重格式和声调组合, 《普 通话水平测试理论与实践》,百家出版社。 [32] 沈倍蕾,2006,普通话双音节非轻声词的轻重格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 毕业论文。 [33] 沈炯,1985,北京话声调的音域和语调, 《北京语音实验录》,北京大学出版 社。 [34] 施仲谋,2002,轻声词和轻声词教学,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35] 史宝辉,2004,汉语普通话词重音的音系学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36] 史定国,1992,普通话中必读的轻声词,《语文建设》,第 6 期。 [37] 宋欣桥,1990,普通话轻声词规范的语音依据,《语文建设》,第 5 期。 [38] 陶媛,2006,现代汉语轻声词规范研究,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39] 王彩豫,王群生,2007,论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轻化”现象, 《汉语学报》, 第 3 期。 [40] 王丹,程宗军,郑波,杨玉芳,2007,普通话常规重音分布规则的研究, 《应 128 用声学》,第 1 期。 [41]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42] 王晶,王理嘉,1993,普通话多音节词音节时长分布模式, 《中国语文》,第 2 期。 [43] 王素平,2004,汉语普通话的轻重音研究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 2 卷第 3 期。 [44] 王旭东,1992,北京话的轻声去化及其影响,《中国语文》第 2 期。 [45] 王韫佳,1995,轻声对非轻声音节调域的调节,《世界汉语教学》第 2 期。 [46] 王韫佳,1996,轻声音高锁议,《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 [47] 王韫佳、初敏、贺琳、冯勇强,2003,连续话语中双音节韵律词的重音感知, 《声学学报》第 28 卷第 6 期。 [48] 王韫佳,2004,音高和时长在普通话轻声知觉中的作用, 《声学学报》,第 29 卷第 5 期。 [49] 王韫佳,初敏,贺琳,2006,汉语焦点重音和语义重音分布的初步实验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第 2 期。 [50] 王韫佳,2008,关于普通话词重音的若干问题, 《中国语音学报(第 1 辑)》, 商务印书馆。 [51] 王志洁,冯胜利,2006,声调对比法与北京话双音组的重音类型,《语言科 学》第 1 期。 [52] 吴宗济,林茂灿,1989,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53] 夏耕,罗世军,2006,普通话词语轻重格认读规范群案调查分析,《山西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1 期。 [54] 徐世荣,1956,双音缀词的重音规律,《中国语文》第 2 期。 [55] 徐世荣,1958,《普通话语音讲话》,文字改革出版社。 [56] 杨彩梅,李兵,2003,重音(音步)理论与汉语的词重音系统,《第六届全 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 [57] 杨彩梅,2008,Hayes 的重音理论与汉语词重音系统, 《现代外语》,第 1 期。 [58] 杨文昌,2007,汉语的词重音与句重音,《语言应用研究》,第 10 期。 [59] 殷作炎,1982,关于普通话双音常用词轻重音的初步考察, 《中国语文》第 3 129 期。 [60] 章石芳,1999, “方言语调”探讨之一——关于词语轻重音模式,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6 期。 [61] 张洵如,1957,北京话轻声词汇,中华书局。 [62] 赵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y,《汉语口语语法》,吕 叔湘译,1979,商务印书馆。 [6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8,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6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商务印书馆。 [65] 仲晓波,王蓓,杨玉芳,吕士楠,2001,普通话韵律词重音知觉,《心理学 报》第 33 卷。 130 [...]... 负载重音;述宾结构中宾语负载重音,述补结构中补语负载重音,定中结构中中心语负载重音,状中结构 中通常为状语负载重音,并列结构则前部负载重音。这一结果也验证了王韫佳(2006)所指出的“句子中 的焦点重音具有明显的后置倾向” 。 12 根据 Hsu and Jun(1998), 处于韵律单元起始位置的音节一般都存在韵律加强 (prosodic strengthening) 效应。而根据曹剑芬(2008) ,韵律单元的末尾音节通常会遭遇延长效应,但同时,根据曹剑芬(2004) , 这一位置的音节同时会遭遇语调制约决定的音高下倾(pitch declination)效应。 13 根据王晶、王理嘉(1993) ,在语流中,双音节词前字和后字的时长都会较单说时有不同程度的缩 短,其中后字时长的缩短比前字更明显。 27 好地解释语流中所呈现出的纷繁复杂的表层重音格式。 曹同时发现,个人发音习惯的不同使不同发音人的语料中左重式和右重式的 比例不同。说话清晰的,右重式的比重相对大些;说话含糊的,左重式的比重大... 首先,不同发音人的加工过程可能不完全相同,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不一致, 最后的加工结果就会不同;同时,各个层面的重音模式叠加在一起,让重音模式 的表层表现变得十分模糊,确实加大了判断难度。例如,假设一个右重式双音词 进入语流,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试图发出右重的重音模式时,发音人会将前字念 得整体调值偏低且时长偏短,以便体现后字音高较高音长较长。然而,当该词处 于句首时,前字会受到韵律加强效应(prosodic strengthening effect) (Hsu and Jun, 1998)而音高加高并且时长加长,同时后字的“长”的特征会受到限制13。这样 一来,听音人听到的就是一个前字不太低、不长,后字高、短的重音模式,自然 会在判断时产生困惑;如果加上句法结构和语气等因素,重音模式的表现形式更 加复杂,听音人更会感觉难以判断。但是,这并不代表左重式和右重式的对立存 在。事实上,也只有确定了这种对立,并给出每个词的底层词重音格式,才能更... 前重的两字组”这一结论。尽量林等在选词时照顾到全部可能的声调组合(16 种)和词的内部结构(5 种),然而说有易说无难,正如王志洁等(2006)所说, 这一百个左右的双音组,“占《现汉》中总数约为三万的双音词的三百分之一”, 若要得出不存在左重式的结论,考察面确实嫌窄。 7 他将汉语话语中的重音分作三种:正常重音、对比重音和弱重音。其中对比重音指的是处在句子中 的强调位置上的音节所带的重音,已经脱离了词重音 stress 的层面,上升到句重音(accent)的层面, 因此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 22 同时,实验采取呈现双音节词表,并在实验室中录音的方法,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不能保证所得到的语音材料真实反映两位发音人的口语。这是由于为保证 录音时的清晰度,发音人可能将这些词当做生词,故意将前字后字都念重,这也 是徐世荣(1956)所说的“如果说话时非说这些词不可,说话人把它们看成生词, 怕对方听不懂,就要说得慢一点,两个音缀(音节)中间距离大一点,清清楚楚 ... 关键词:词重音、轻重格式、左重、右重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word stress pattern of Beijing dialect, aiming to explain the lasting disputes on stress related... features differs from tone patterns to tone patterns Listening experiment indicates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stress patterns in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high-low, which is widely accepted...北京话双音节词重音研究 Stress Patterns of Dissyllabic Words in Beijing Dialect 杨 璐 YANG LU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Ngày đăng: 12/10/2015, 17:34

TỪ KHÓA LIÊN QUAN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TÀI LIỆU LIÊN QUAN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