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upplementary study on zhang ai lings works its history of reception, her film and drama text

183 404 0
A supplementary study on zhang ai lings works   its history of reception, her film and drama text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张爱玲影剧文本研究 A Pioneering Female Playwright in Chinese Cinema and Drama ——A Study of Zhang Ailing’s Film and Drama Texts 赵 秀 敏 ZHAO XIU MI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3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张爱玲影剧文本研究 A Pioneering Female Playwright in Chinese Cinema and Drama ——A Study of Zhang Ailing’s Film and Drama Texts BY 赵 秀 敏 ZHAO XIU MI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3 ACKNOWLEDGEMENTS I wish to thank my supervisor, Dr Lin Pei-yi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for here invaluable advic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I would also like to thank those teachers and friends who have helped me in one way or another during the course of writing this MA thesis.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张爱玲的崛起与陨落……………………………………………… 第二节 张爱玲影剧评论与影剧文本概览……………………………… 10 第三节 张爱玲影剧创作研究概览…………………………………………23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28 第一章 电影初始阶段的智慧话语 ——张爱玲的影剧评论文本论析………………………………35 第一节 谈“国计”论“民生”的胸怀 …………………………………35 一、“中国” 性的强调…………………………………………36 二、 使命性的强调…………………………………………… 38 三、 对社会及人生重大问题关怀的强调………………… 38 第二节 谈“喜”说“笑”的策略…………………………………………44 一、 喜剧力量的强调 …………………………………………45 二、 影剧美学原则的强调…………………………………… 46 三、 细节表现的强调………………………………………… 49 四、 把握公共话语空间观众心理的强调………………… 50 第二章 边缘式论述模式的建立 ——张爱玲影剧创作文本文化分析(上)………………………55 第一节 站在中国主流电影文化的边缘………………………………… 55 一、 大时代电影主流的声音…………………………………57 二、 站在中国主流电影文化的边缘……………………… 58 三、 边缘化后面深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63 第二节 边缘化领地的构建………………………………………………… 66 一、 女性凝视语境…………………………………………… 66 二、 中产阶级视角…………………………………………… 67 三、 将把风俗喜剧样式推向成熟………………………… 69 第三章 中国电影文化中另类空间掘拓 ——张爱玲影剧创作文本文化分析(下)………………………74 第一节 中产阶级进居舞台中央…………………………………………… 75 一、“寓言式” 地描画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原态…………75 二、“象征式” 地勾勒出中产阶级的生命态度…………76 第二节 中国女性电影体裁的确立…………………………………………81 一、 女性主体性的书写 …………………………………… 82 二、 “围墙”内“扭曲”的“释放” …………………… 91 三、 父权的颠覆…………………………………………………93 第三节 首开香港都市喜剧电影新篇…………………………………… 96 一、 好莱坞式通俗剧模式的建立………………………… 96 二、 多元文化香港都市人物的塑造 ………………………98 第四章 叙事结构的出新策略 ——张爱玲影剧创作文本艺术分析(上)……………………103 第一节 小说与电影之间艺术策略的转换………………………………104 第二节 “惊险电影”式风俗喜剧叙事结构 ——《太太万岁》《情场如战场》 个案分析 ……………107 一、 人物精神历险…………………………………………… 108 二、 “悬念” 情节节奏……………………………………… 111 三、 “轮回”结尾……………………………………………… 113 第三节 “好莱坞”式中国版叙事结构 ——《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个案分析 ……… 126 一、 “类型片”题材,中国式审美习惯………………………129 二、 爱情剧冲突,东方式文化判断…………………………130 三、 人物塑造,中国式性格内核……………………………133 第五章 叙事结构的倒金字塔式寓意构型 ——张爱玲影剧创作文本艺术分析(下)……………………140 第一节 倒金字塔式的寓意构型………………………………………… 140 第二节 情节层——营造戏剧性故事 …………………………………143 一、 传统戏剧性结构………………………………………… 145 二、 制造停顿与缓和………………………………………… 148 第三节 人物层——刻画 “一元化”性格 ……………………………151 一、 灵魂挣扎型人物………………………………………… 153 二 第三节 模糊型的人物…………………………………………… 154 主题层——蕴涵深厚的文化寓意………………………………156 一 最优编码的自觉追求………………………………… 156 二 结 最优编码个案分析………………………………………162 论…………………………………………………………………………… 168 主要参考资料……………………………………………………………………172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ses Zhang Ail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nema and drama. It argues in what ways Zhang Ailing can be seen as a pioneering female playwright. It also points out the comic narrative style and socially-engaged stance Zhang Ailing adopted in her film and drama texts, showing the playwright Zhang Ailing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novelist Zhang Ailing who seemed to write only about the bleakness of life or concentrate on “small” issues. The analysis begins with a study of Zhang Ailing’s film criticisms in order to trace Zhang’s emphasis on the power of comedy, being close to the common audience, the representations of details, and audience’ reactions. The thesis then continues with both cultural and artistic analyses of Zhang Ailing’s film and drama texts. It compares the fore-mentioned aesthetic ideas of Zhang’s works with the mainstream Chinese films at that time to highlight Zhang’s unique female sensibility, middle-class perspective and her rendering of comic style. The thesis at last scrutinises a few selected texts to examine Zhang Ailing’s three modes of narration – comic, Hollywood, and reverse triangle. This thesis aims to reevaluate Zhang’s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and drama history, calling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Ailing and her works. It concludes that in terms of the quantity and popularity of works, the characterisation, the choice of subject matters, and the modes of narration, Zhang Ailing indeed well deserves to be regarded as a pioneering female playwright.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 张爱玲影剧文本研究 绪 论 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 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 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 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 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张爱玲 时间:1995 年 月 日或 日。 地点:美国加州洛杉矶罗彻斯特公寓 206 号房间。 人物:张爱玲,女,1920 年 月 30 日生。中国作家。 艾丽塔·伊芙雷斯,罗彻斯特公寓经理。 事件:张爱玲去世。无人知。 【背景:夜。月将圆未圆的,像“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 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1] 特写:七十五岁的女房客张爱玲的脸,面颜淡素,平静若睡。镜头拉 开,窄小简素的房间,一床一桌一柜。她平躺在床上,脸微偏向门。 月渐渐圆。 月圆了。 月 日——公元一千九百九十五年中秋节。中午。公寓经理艾丽 塔· 伊芙雷斯因六、七天不见女房客进出,打开了房门…… 张爱玲终年 75 岁。 遗嘱:遗体尽速火化。不要葬礼。骨灰撒向空旷无人之处。[2] “咣”的一声锣响,一个生命退场了。 净默孤绝。 张爱玲谢世八年了。 本文要研究的是张爱玲的影剧文本,用与之对应的电影语言——蒙太 奇式镜头开篇,也算是开宗明义吧。 1943 年春,张爱玲抱着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踏入文坛, 一时间,才女风头,左右无两。其后,春秋移替,日月更迭,身前冷暖, 背后文章,至今已整整六十年了。六十年间,张爱玲在文坛可谓大起大落: 四十年代大起时,年仅二十二岁,文采章华,惊动上海;到五十年代至七 十年代大落时,沉沉三十年,繁华落尽,直若“蒸发”;而至七十年代后 期如今,又犹似“出土文物”般浮出地表,“张爱玲热”之风徐徐吹起, 研究其人其作的专著和文章风声水起,与日俱厚,大学课堂及中国文学史 也都逐步给她让出一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此,对张爱玲其 人其作的阅读、解读,在她生前死后几度风雨,逐渐形成了气候。终于, 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边缘进入主流,获得定位。 在《绪论》里,笔者将先介绍张爱玲其人、其创作、有关其人其作的 研究概况,以此为本文所研究的课题——“张爱玲影剧文本”勾勒出一个 背景来。 第一节 张爱玲的崛起与陨落 张爱玲(1921-1995)祖籍河北,出生于上海。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本 是北方人豪迈的血液,却是在上海的市声、小弄堂里长大。“南北两种文 化气质同时涵养了这位作家的身手”[3],令她在创作中既蕴涵了一种果敢 的批判精神,又相当现实地理解和宽待着大都市里市民们的世俗习气。是 为这个奇女子与生俱来的奇缘。 张爱玲的家庭门第颇为煊赫: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权倾一时的总理大臣 李鸿章的女婿,官至督察院左副督御史。这种出身似乎使女作家的身上又 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贵族的气质:无声的华丽。但是到了她父亲张廷重这 一代,这个显贵的大家族却是露尽了败落的迹象,女作家的童年、少年时 代正是生活在那个日渐式微的大家庭的庭院里,她用稚嫩的目光和那颗易 感的心去感知着封建家族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罪恶,眼见了生活在去势封建 家族院墙中的男男女女的没落与荒凉,苦难与折磨,罪恶与沉沦。这又使 女作家的贵胄气质中带上了一种末日的敏感与凄惶,沁着苍凉,沁着苦出 来的内涵。到了四十年代,当这个从沉落的大家庭走出来的年轻女性用笔 来表述生命时,几乎所有的灵感都在这个大家族荒草稀疏的坟场上生长着, 她打开了那扇脱了漆的朱红大门,数点着里面如烟似梦的陈年故事,勾勒 着这个庭院里的男女们捆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着又相互折磨着损害着, 随着旧时代一起沦丧的末日景象,进而形成了她独特的、富有个性的人生 体验、心理背景、创作定势和独特的文学魅力。 张爱玲的情恋婚姻惊世骇俗:她的第一个丈夫胡兰成,在相识相恋时 不单是有妇之夫,且惯于拈花惹草甚而狎妓,更是汪伪政府的宣传部政务 次长和法制局局长,曾是中国排名第四号的大汉奸。与这样一个人相恋而 婚,一开始就注定了一种不完满的悲剧成分,不仅造成她情爱心理的曲折, 也令她无论在当时抑或日后都大大为人诟病,成为她在新中国成立后离开 大陆飘零异域的重要因素。她的第二个丈夫是美国人,美国左翼作家赖雅。 结婚时她 35 岁,他 65 岁,似乎谈不上爱情,但解决了她留居美国的身份。 ——右派与左派,东方与西洋,年少与年老,激情与淡落,浪漫与现实, 等等,这些既矛盾又相融的特别的经验,在一个用笔来表达生命且是异常 敏慧的女作家身上,远不是一般的生活故事了。由此女作家在创作中打破 了美丽的爱情神话,以漠然的神气把女人们赶入无爱的荒原,不管是小说 抑或电影,也不管是悲剧亦或喜剧,女人们的身上总是淋漓着几许被爱所 伤的锐痛。 一点沉甸甸的东西需要再想一想。纯然的悲剧《魂归离恨天》、《伊凡生 命中的一天》自不必说,直逼人性的底里,生命的状态,而其他的喜剧或 “大团圆”结尾的悲剧,也带着“浮世的悲欢”的“苍茫变幻的感觉”, [23] “稍微给你笑了之后,你会发觉你的笑是苦味的”。[24] 这是寓意深 厚的文化构型带来的审美效应。故此,张爱玲的影剧作品便不仅满足了浅 层次的审美心理,也满足了深层次的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影剧 最优编码的审美规定性。 无论多好的情节,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果没有灌注以思想,总会让 人觉得少一份深味,少一份重量。张爱玲的创作,无论小说、散文、影剧, 都有一种赋予其思想性的自觉意识,我们从她的早期影评中即可读出她的 这一创作觉悟。这一点笔者在本书前文关于张爱玲的影剧评论中已有较为 详细的论述,不再赘言。正因为她注重一部电影中的思想性、主题的深度, 所以她在自己的影剧创作中,决不会只想告诉人们一个“动听的故事”, 或只让人们记住几个人物,她更想通过故事,通过人物去探讨一些问题, 给人类一些启示,给生命一些解答。她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颇具宏 观视角地表述了她的这一叙事策略: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塌,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 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个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 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 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 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 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 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出尴尬的不和谐, 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是 比较适宜的。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25] 161 从她的“自白”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写的是虽不是“斩钉截铁”的 大事大物,而只是日常“生活过的记忆”,面对“大时代”,纠缠“小儿 女”,但是,她的主题却仍是指向对整体人类的关怀,指向人类在新旧交 替时代里的感觉和与“时代的梦魇”的斗争。当她的创作主题带有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的指向时,之于影剧文本而言,就达到了开掘出底层结构的 最优编码境界。 二、最优编码个案分析 仍以《小儿女》为例。它写了一个“小儿女”们对父亲再婚的态度这 样一个“很中国”的故事,因为中国自古而形成了“后母文化现象”。 “小儿女”们的母亲的去世,象征着旧时代的崩塌,秋怀的出现,象 征着“新的在滋长中”。于是剧中的每个人都“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 不对”,于是有些“恐怖”,“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鸿琛因妻子的去 世而产生被抛弃感,“小儿女”们因母亲的去世、爸爸可能再婚产生双重 被抛弃感,秋怀因牺牲自己青春而供养大的弟弟妹妹都成家立业,没有人 再关注她而产生被抛弃感——大家都生活在惶惶之中。“为要证实自己的 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所以鸿琛依然恋恋于亡妻的旧情,“小儿女”们依然恋恋于对生母的记忆。 “生活过的记忆,这比瞭望将来要更明晰,亲切”,而“秋怀”这新时代 的符号是模糊而生疏的。于是,自然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时时发出尴尬 的不和谐,因而产生了“郑重而轻微的骚动,认真而未有名目的斗争。” 根深蒂固的“后母文化现象”便是斗争的文化依据。“小儿女”们努力反 对父亲再婚,不过是想抓住旧日黄花。由此,当旧日记忆与鸿琛的象征着 现代人的情爱追求的人文精神相遇时,人就掉入了新旧交替的夹缝之中, 人类努力想摆脱旧时代的梦魇,企向新生活的彼岸,却一定要经过这夹缝 的磨难。我们不妨把其中的主要人物都看作是象征符号,以此搭构出《小 儿女》文化构型,列示如下: 162 小凤后母(历史的) “传统文化” 鸿琛前妻 ———————— 鸿琛——————————秋怀 “旧时代梦魇”——————“现代人文”——————“新时代彼岸” 小儿女(现实的) “新旧之间的磨难” 旧时代的记忆是美好的。剧中第十二场,鸿琛翻到“亡妻压书中花 朵,望着发怔”。 [26] 那一朵干枯的花正是旧时代美好记忆的象征物, 不仅依然缠绕着鸿琛的心,也为“小儿女”们——旧时代美好记忆播下的 种子——恋恋不已。但是,旧时代的记忆再美好,也毕竟是昔日枯花。人 类不光纠缠于记忆,人类更容易被眼前的景观诱惑,新生活的象征符号秋 怀,带着生命的气息,出现在鸿琛的近旁,让他时时嗅到新时代的芬芳, 不由自主地向着新生活彼岸走去。当然脚步是趔趄的,为来自于历史的“后 母文化”的传统枷锁缠拌着,也为来自于现实的“小儿女”的阻截磨难着, 如此,象征着现代人文的鸿琛步步维艰地奔于一个目标的行程。 最后,靠了他于旧日回忆的告别,也靠了“小儿 女”们与秋怀相互的理解,他抵达了目的地。秋怀,这新时代的象征符号, 美好、包容、善和,终于为“小儿女”们所接受——阻碍因素与目的因素 和解。剧本最后一场,剧作家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物——哨子,表 明两组对立因素的融合。 第五十四场 景:医院 时:日 人:秋、方、诚、川、鸿、看护、病人 163 (诚吹着哨子走出,方随) 鸿:嗨!不许吹,这是医院。 慧:你看,都是为了你们俩,大家淋着雨跑了一晚上,都急死了。 鸿:景方,弟弟不懂事,都是你带着他胡闹! 慧:害得人还不够,你们还要闹?(夺下哨子)还给李小姐! (诚有不舍状。但终于拿去递给秋) 秋:送给你。 (诚接着,仍低头不语,瞟了瞟父亲与姊,秋抚他的头发,方有妒意, 夺哨子一路吹着跑出去,诚追) 全剧终。[27] ——表层结构的接受者,看到一个饶有意趣的大团圆局,两代人彼此 接受,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和剧中人一起喜滋滋的。而深层结构亦即 人物层、主题层的接受者则去体味其中的象征层面,看其所体现出的深刻 的思想意蕴:新时代的呼唤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它终于吸引着人类生命的 脚步从旧时代美好记忆的梦魇中挣脱出来,吹出了清越的新生活的哨音。 哨子,象征了沟通:两代人的沟通;“小儿女” 与“后母”的沟通;传统 与现代的沟通;“旧”与“新”的沟通;观念意识与生命本能的沟通—— 哨子吹出了凯旋的清音。 《小儿女》有这样丰厚的文化意蕴,前述“倒金字式的寓意构型” 一 节中,笔者对其他几部影剧文本中的主题意蕴也都有一个大致挖掘,由此 可见,张爱玲在其每部影剧创作中都从没有疏淡于对底层结构——主题层 的开掘,她的脚步始终向着高远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企及,由此才使她 的作品没有停留于浮薄,而始终缭绕着一种荡漾不去的思想韵味,从而达 到俗能赏、雅亦能赏的审美境界。 本文对张爱玲的影剧创作文本研究就要收笔了,我们用当代研究者刘 锋杰在其论文《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中的一段话,颇为精确地为张爱玲的影剧创作文本做了一个概括: 164 张爱玲代表了现代文学的一次成功的转型。这次转型是从以下几 个方面展开:其一,从五四新文学的显性启蒙话语转换到隐性启蒙话 语(文学的功能层面);其二,从古典的悲剧创作转换到现代的悲剧创 作(文学的文体层面);”其三,从崇高的精神类型转换到平凡的精神 类型(文学的风格层面);其四,从单一的高雅趣味转换到雅俗兼容的 趣味(文学的欣赏层面);其五,从男权写作转换到女权写作(文学的性 别层面),这五个层面又是高度整合的,共同的观念基础使它们融为一 体。[28] 作为剧作家的张爱玲,她的影剧创作正代表着中国电影文化发展进程 中的一次转型实践,又是女性。 是为先驱。 165 注释 [1] 王亮衡编《电影学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7), 页 143-144。 [2] 张爱玲《题记》,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5),页 260-261。 [3] 同上。 [4] 同上,页 262。 [5] 周芬伶著《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台湾元尊文化企业股 份有限公司,1999), 页 361。 [6] 子通、亦青编《张爱玲文集.补遗》(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页 80-125。 [7] 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页 21。 [8] 张爱玲《论写作》,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页 83。 [9] 同上,页 81-82。 [10] 子通、亦青编《张爱玲文集.补遗》(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 页 86-87。 [11] 同上,页 111。 [12] 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页 39。 [13] 张爱玲《中国人的宗教》,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页 112。 [14] 麦茨《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上),(《世界电影》1986 ), 第 期,页 14。 [15] 张爱玲《我看苏青》,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 四卷,页 225。 [16]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2)第一卷,页 307。 [17] 张爱玲《太太万岁》,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安 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 卷,页 261。 166 [18] 张爱玲《小儿女》,见子通、亦青编《张爱玲文集.补遗》, 页 [19] 张爱玲《倾城之恋》,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 98。 二卷, 页 84。 [20] 张爱玲《题记》,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页 260。 [21] 张爱玲《魂归离恨天》,见子通、亦青编《张爱玲文集.补遗》, 页 192。 [22] 张爱玲《太太万岁》,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安徽 文艺出版社, 1992),第 卷,页 261。 [23] 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页 267。 [24] 同上。 [25]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页 174。 [26] 张爱玲《小儿女》,见子通、亦青编《张爱玲文集.补遗》, 页 [27] 同上,页 125。 [28] 刘锋杰《创作个性与文学转型的误读——重读傅雷》(《文艺理论研究》 2000),第四期,页 53-54。 167 结 论 不见张爱玲三十年了。 我现在正是带着满头的白发,回 看那逝去的光阴,飞扬的尘土,掩映 的云月。 ——柯灵 张爱玲的艺术世界总有种道不尽的绵远,就如近二十年一直埋首致力 于“张学”研究的金宏达先生所言:“谈论张爱玲,涉及的问题很多,有 文学的,也有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人生的等等,它给人一种层层叠 叠的幽邈隽永之感,总像没有到头,甚至——没有到位。”[1] “人们所 能做的便是一点一点趋近‘完全’的工作,也是一点一点弥补遗憾,或者 说,一点一点增加快慰的工作。”[2] 基于此,本文针对张爱玲研究的缺陋环节——其电影剧作文本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分析。首先论证了张爱玲在影剧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阐明 张爱玲何以被视为中国电影剧作界的女性先驱者,继而论述张爱玲的先驱 性又如何体现在其影剧文本中。 《绪论》部分勾画了张爱玲的生平,并耙梳截至目前的“张学”研究 概况,其次侧重整合张爱玲影剧创作包括影评部分的经历,依剧本创作时 间、内容、形式,对张爱玲的影剧创作做了分期,同时也对先前学者的相 关研究成果做了梳理评析。 本研究发现,张爱玲的影评中确实存有不少对当时中国影剧界而言, 颇具先驱性的影剧主张和美学思想。例如张爱玲明确强调影剧艺术要肩负 起关怀“中国人”、关怀社会人生重大问题的使命,让读者发现一个对全 168 体“中国人” 都具有关怀意识、与小说家张爱玲“只限于男女问题”大相 径庭的剧作家张爱玲。而张爱玲在中国影剧发展史女性先驱者的地位则可 从其在剧本创作数量上的优势和其创作特色上得到例证。 笔着查阅了张爱玲前、后、同时期的女电影剧作家,比较活跃的有《打 出幽灵塔》、《琳丽》的作者白薇(1893-1987),以戏剧集《孔雀东南飞 及其他独幕剧》成名的袁昌英(1894-1973),写有《红楼梦话剧集》的赵 清阁(1914-1999),《梅真同他们》的作者林徽因(1903-1955),此外 还有石评梅(1902-1928),葛琴(1907-1995),颜一烟(1913-),林蓝 (1920-2002)等。然而,以上列举的诸位女影剧作家,其中没有一位超越 张爱玲 17 个剧种纪录的,而从搬上银幕的剧作数量上看,更没有一人能与 之相提并论。张爱玲 17 个剧种中搬上银幕的有 11 部,这是同时代女性电 影 剧 作家中无人能及的,由此 将其推为先驱毫不为过。更何况参与这 11 部电影制作的导演、演员大都是中国影剧艺术界的一代名流,从另一角度 说明张爱玲所写剧目在当时影坛的地位。由此可见,即使不谈文本的质量、 剧场效应,单从数量上来看,张爱玲就已是名副其实的先驱者了。 在剧本创作上,张爱玲虽然身处中国主流电影文化的边缘,但她却构 建了她独特的女性凝视语境,中产阶级视角,并以边缘化的手法将风俗喜 剧样式推向成熟。而在边缘化的后面则寓于深重的历史感和时代感,使其 作品颇具恒常性。她所拓建的电影文化另类空间,其中有关“寓言式”地 描画中产阶级的生活原态、“象征式”地勾勒中产阶级的生命态度、对女 性亚文化的主体性之质问与书写、好莱坞式通俗剧模式之建立、香港大都 市多元文化人物的型塑等,与当时的女性影剧作家们相比,都显得别具新 意与洞见。 除了对张爱玲的影剧剧作进行文化分析,笔者亦对其做出艺术分析, 论述了剧作家张爱玲与小说家张爱玲截然不同的叙事结构策略,并针对张 爱玲两个特有的叙事结构范式:即“惊险电影”式风俗喜剧结构和“好莱 坞”式中国版叙事结构,以个案分别详析。笔者也以情节层、人物层、主 题层三个层次的影剧最优编码入手,说明张爱玲追求电影剧作“最优编码” 的自觉意识。笔者以为,从电影剧作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及底层结构来 169 看,张爱玲电影剧作的独特性与先驱性正来自于其文本中蕴含的深厚文化 指涉、富于思辩的哲理意味、以及象征意味浓郁的现代主义色彩。 六十多年来,尽管张爱玲研究已从零散到整合,从表层到深层,张爱 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也日趋客观,但其影剧文本世界里仍有很多 东西有待深究,诸如选材、冲突、形象、寓意等等,或是张爱玲式的“蒙 太奇语言,人物语言、音乐语言等等亦都还有广大的探索空间。笔者谨希 望上述对张爱玲影剧文本的分析能为长期以来“张评”的完善与整合做一 点补遗填陋的工作,以对未来“张学”的伸拓提供参考。 “夕人已乘黄鹤去”,但愿“此地”不是“空余黄鹤楼”。 170 注释 [1] 金宏达《“张学”断想——代前言》,见《回望张爱玲·昨夜月 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页 1。 [2] 金宏达《张爱玲文集·补遗前言》,见子通 亦清编《张爱玲文 集·补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页 1。 171 主要参考资料 一 作品 《传奇》张爱玲著中短篇小说集(上海:杂志社,1944 )。 《流言》张爱玲著散文集(上海:中国科学公司,1945)。 《秧歌》张爱玲著(台北:皇冠出版社,1968)。 《赤地之恋》张爱玲著(台北: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1991)。 《张爱玲文集》金宏达、于青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 。 《张看》张爱玲著(台北:皇冠出版社,1976)。 《对照记》张爱玲著(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张看》张爱玲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张 爱玲散文结集。 《张爱玲文集.补遗》子通、亦清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内收 张爱玲影剧剧本六部。 二 文学史 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1979)。 钱理群、吴福辉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杨义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严家炎著《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1995 ) 许道明著《海派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程光炜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 。 徐瑞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陈青生著《年轮——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2 )。 172 三 评介著作 唐文标著《张爱玲研究》(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1984)。 郑树森编《张爱玲的世界》(台北:允晨出版社,1990)。 余 斌著《张爱玲传》(海南出版社 1993 ) 胡 辛著《张爱玲》(南昌:21 世纪出版社,1995)。 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 萧 南编《贵族才女张爱玲》(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陈子善编《作别张爱玲》(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 魏 平著《张爱玲:自传,别传,画传》(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6) 孔庆茂著《魂归何处:张爱玲传》(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 季 季著《永远的张爱玲:弟弟,丈夫,亲友笔下的张爱玲》(上海,学林 出版社 1996 )。 司马新著《张爱玲与赖雅》(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 万 燕著《海上花开又花落》(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费 勇著《张爱玲传奇》(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中国女性书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 北:学生书局,1999)。 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台北:元尊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9)。 水 晶著《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台北:大地出版社,2000)。 子通、亦清编《张爱玲评论六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今 冶编《张迷世界》(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宋家宏著《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2)。 葛 涛著《网络张爱玲》(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关 鸿著《金锁沉香张爱玲》(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戴 清著《历史与叙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73 四 电影艺术参考资料 周晓明 著《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朱 剑, 汪朝光编著《民国影坛》(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胡星亮 张瑞麟主编《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王 迪著《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北京:电影出版社,1995)。 王亮衡主编《电影学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丁亚平著《影像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丁亚平著《1987—2001 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 周 涌著《影视剧作元素与技巧》(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胡 克,张建勇,陈 墨《中国电影美学: 1999》(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 版社,2000)。 陈 墨著《百年电影闪回》(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陈宇锴,王志敏主编《大学美育电影艺术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 社 2001)。 陈旭光著《电影艺术讲稿》(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五 附录:张爱玲影剧创作评介文献 1、 沙岑《评舞台上之》 (原载 1944 年 12 月 21 日《平 报·新天地》) 2、 无忌《细腻简洁—观〈倾城之恋〉后》(原载 1944 年 12 月 21 日《平报·新天地》) 3、 蝶衣《〈倾城之恋〉赞》(原载 1944 年 12 月 23、24 日《力报》) 4、 柳雨生《观〈倾城之恋〉》(原载 1944 年 12 月 28 日《中华日 报·中华副刊》) 5、 应贲《〈倾城之恋〉》(原载《杂志》1945 年 月 10 日 14 卷第 期“没月评坛”栏) 174 6、 金长风《〈倾城之恋〉》(原载《文友》1945 年 月 15 日第 卷第 期) 7、 胡珂《抒愤》(原载 1947 年 12 月 12 日上海《时代日报·新生》) 8、 东方啜冻(李君维)《 的太太》(原载 1947 年 12 月 13 日上海《大公报·大公园》) 9、 方澄《所谓“浮世的悲欢”-- 观后》(原载 1947 年 12 月 14 日上海《大公报·大公园》) 10、 沙易《评 》(原载 1947 年 12 月 19 日上海第 509 期 《中央日报·剧艺》) 11、 莘薤《我们不乞求,也不施舍廉价的怜悯—一个“太太”看了 < 太太万岁>》(原载 1948 年 月 日上海第 64 期《大公报·戏 剧与电影》) 12、 洪深《恕我不愿领受这番盛情——一个“丈夫”对于 的回答》(原载 1948 年 月 日上海第 64 期《大公报·戏剧 与电影》) 13、 陈子善《围绕张爱玲的一场论争》 以上十三篇文献均见金宏达主编、2003 年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的《回望张爱玲·昨夜月色》。 14、 林以亮(宋淇) 《文学与电影中间的补白》 15、 郑树森《张爱玲的》 16、 郑树森 《张爱玲与 》 17、 郑树森《关于< 一曲难忘 >》 18、 陈子善的《张爱玲话剧二三事》 以上五篇均见陈子善主编、1995 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私 语张爱玲》。 175 19、 郑树森 《张爱玲的电影艺术》( 陈子善编《作别张爱玲》文汇出 版社,1996 ) 20、 古苍梧《浮世的悲欢——评析电影 ,》(同上 ) 21、 高克毅 《请张爱玲写广播剧》( 季季 关鸿编《永远的张爱玲— —弟弟、丈夫、亲友笔下的张爱玲》,学林出版社,1996 ) 22、 周芬伶《张爱玲与电影》(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 台湾元尊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 23、 陈雪岭《张爱玲与电影的不解之缘》( 《民国春秋》1999 年第 期 ) 24、 吕 益 都 《 浮 世 悲 欢 笑 看 人 生 — — 谈 张 爱 玲 与 》 ( 《电影艺术》1999 年第 期 ) 25、 李欧梵《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 子通、 亦清编《张爱玲评 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 26、 傅葆石《女人话语:张爱玲与》( 见香港杂志《超前 与跨越:张爱玲篇》 ) 27、 罗卡《张爱玲的电影缘》( 同上 ) 28、 黄淑娴《张爱玲的电影空间》(同上) 29、 也斯《张爱玲与香港都市电影》( 同上) 30、 罗卡主持的《座谈张爱玲》( 同上 ) 31、 子通、亦清《张爱玲文集.补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176 [...]... 留下了张爱玲于影剧创作的最后剪影,不免带了点黄昏晚照的清寂。 张爱玲为“美国之音”编写的是广播剧,共两部: 1、 编写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成名作 《伊凡生命中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这是一部 自传性的故事。张爱玲把这部写实中篇改成六场戏,分三次播出。 2、 是改编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小说《玛 曲昂娜的家》 (Matyona’s Home)。 张爱玲将这部小说编了一个剧本播出。 [37] 用高克毅后来回忆文章中的说法,张爱玲是“来我们那里做一点‘散 工’,叫做 Purchase order” ——读来让人不免感到心酸,正如高克毅所 描绘的与张爱玲最后一次见面的景状:那是一个天色几近黄昏的下午,清 谈了一个小时,及至出来: “夕阳已逝,天上只剩下几抹残余的晚霞”。... 够找到机会找到读者找到认同。她有位美国朋友叫麦嘉锡 (Richard M Mc Carthy),曾给她提供过帮助。麦嘉锡曾先后主持香港和台湾的“美国新闻 处”,并时常奖掖台港两地青年作家。他很赏识张爱玲,张爱玲在香港时 写的两部英文小说:The Rice Sprout Song(《秧歌》) 、Naked Earth(《赤地 之恋》)就是由他协助出版的。后来张爱玲旅居美国后,麦嘉锡也正好被美 国政府调回,任职“美国之音”广播节目部,自然会想到介绍张爱玲与“美 国之音”合作,由当时任“美国之音”的中文部编辑高克毅先生直接与张 爱玲联系,巧的是高克毅先生竟是张爱玲在上海圣玛丽中学的同学,他乡 遇故人,也就平添了几分亲切。两人以编辑人和撰稿人的身份交往,由此 留下了张爱玲于影剧创作的最后剪影,不免带了点黄昏晚照的清寂。 张爱玲为“美国之音”编写的是广播剧,共两部: 1、 编写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成名作... 如何在香港现代都市电影的发展上,添上叫人难忘的一笔” [27] ——香 港当代学者也斯先生做如是评。 这时期张爱玲的影剧创作成绩有赖于她的挚友宋淇。当时宋淇在香港 电懋影业公司担任制片主任,为帮她解决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便介绍她为 电懋写剧本。自此张爱铃与电懋合作近十年,共写了十余个剧本。[28] 她 为电懋写的第一个剧本是 1957 年的 《情场如战场》 改编自美国麦克斯·舒 , 尔曼(Max Shulman)的舞台剧《温柔的陷井》( The Tender Trap) 。张爱玲 19 的这部电影是写几个未婚男女之间好事多磨的爱情纠葛。与《太太万岁》 一样,有着明显的风俗喜剧色彩,只是多了一些都市中产阶级谈情说爱的 浪漫而明媚的情调,业已显现出张爱玲对电影语言、电影特质、蒙太奇思 维、编剧手法的日臻于熟,剧本中出现了她早期剧本所没有的从远景到中 景的镜头组接,保持并发扬了她的“小道具运用”的一贯作风。全剧三十 九场,剧情紧凑,丝丝入扣,节奏明快,悬疑处处。演员是由当时相当走... 辛辛苦苦地对自己以往的创作原则做着回归和守望:如通过描写时代沉落 中生命的尴尬处境,直抵脆弱的人性底里,揭开人生的“荒凉”与“惨伤”, 但是,作品中的局限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她把农村的“饥饿”问题归咎 为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的建立,这种对生活认识的偏狭,注定给创作带来 偏失,同时又因为对农村生活的不够熟悉造成了故事情节、细节上的失真 描写。而《赤地之恋》则是一部失败之作,——张爱玲自己坦承:“《赤 地之恋》是在‘授权’(Commissioned)的情形下写成的,所以非常不满 意,因为故事大纲已经固定了,还有什么地方可供作者发挥的呢”[6] 出 于生存的需要,一向特立独行远离政治的女作家也不得不向政治低下高贵 的头。在小说的创作上,女作家此时已呈强弩之末。 但此时,历史却提供给她一个转型的机会,她的香港友人宋淇,当时 任香港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的制片主任。在宋淇援引下,女作家二度撰写电 影剧本, 并进入她个人创作史上电影剧本创作的全盛阶段: . 主要参考资料……………………………………………………………………172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ses Zhang Ail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nema and drama. It argues in what ways Zhang Ailing can be seen as a pioneering female playwright artistic analyses of Zhang Ailing’s film and drama texts. It compares the fore-mentioned aesthetic ideas of Zhang s works with the mainstream Chinese films at that time to highlight Zhang s unique. and reverse triangle. This thesis aims to reevaluate Zhang s 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lm and drama history, calling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Ailing and

Ngày đăng: 26/09/2015, 10:44

Từ khóa liên quan

Mục lục

  •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 绪 论……………………………………………………………………………… 1

  • 中国电影剧作的女性先驱者

  • ——张爱玲影剧文本研究

  • 绪 论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 Đang cập nhật ...

Tài liệu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