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汉 语 “A+一 +X, B+一 +Y”格 式 研 究 A STUDY OF CONSTRUCTION “A+一 +X,B+一 +Y” IN MANDARIN CHINESE 刘 洪 超 LIU HONG CHAO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4 现 代 汉 语 “ A+一 +X, B+一 +Y” 格 式 研 究 A STUDY OF CONSTRUCTION “A+一 +X,B+一 +Y” IN MANDARIN CHINESE 刘 洪 超 LIU HONG CHAO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OUBLE DEGREE M.A BY RESEARCH IN CHINESE LANGUAGE D E PA R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S T U D I E S , N U S D E PA R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N D L I T E R AT U R E , P K U 2014 Acknowledgements 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master thesi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deeply thankfulness and gratitude to the following persons F i r s t l y, I a m d e e l y i n d e p t e d t o P r o f Z H A N We i d o n g a n d P E N G R u i , my supervisors, who have devoted so much to the present thesis from start to finish and has given me strict and comprehe nsive training on m y m a j o r P r o f Z H A N i s a k i n d a n d h u m o r o u s t e a c h e r w h o h a s n o t only given me advices on study but also my job and I learned a lot on how to research and to be a good and useful person Prof PENG is so approachable that every student of his, inculind me, has been his friend instead of student It is my honour to be their student S e c o n d l y, I o w n m y h e a r t f u l t h a n k s t o t h e t e a c h e r s , s u c h a s P r o f Y U A N Yu l i n , G U O R u i , S H E N Ya n g i n P K U a n d P r o f WA N G H u i , S H I Yu z h i , X U Z h e n g , R o n g S h i c h e n g i n N U S , w h o h a v e o ff e r m e s o many wonderful courses and sem inars It is the knowledge that has been learned in their classes that made me deeply dive into linguistics T h i r d l y, I e x t e n d m y f a i t h f u l t h a n k s t o m y f r i e n d s , s u c h a s Q I N G We i , L I X i a o , K U A N G Ta o q u n i n P K U a n d TA N Z h e n l i n , J I A N G B i n , S U N Bixian in NUS It is their accompany that made me feel warmful and h a p p y d u r i n g m y t h r e e y e a r s l o n g g r a d u a t e s t u d y F i n a l l y, I s h o u l d s a y s o o r y t o m y p a r e n t s a n d g i r l f r i e n d I t i s h a r d for me to make up for my absence away from their sides but I promise that I will try my best to make them happy in my life from now on i 目 第 章 录 绪 论 1.1 研 究 对 象 .1 1.2 选 题 背 景 .2 1.2.1 《 现 代 汉 语 构 式 知 识 库 》 的 构 建 1.2.2 以 往 关 于 “A+一 +X, B+一 +Y”的 研 究 的 不 足 .3 1.3 研 究 问 题 .4 1.4 小 结 第 章 文 献 综 述 2.1 构 式 语 法 的 语 言 工 程 应 用 研 究 2.2 关 于 “A+一 +X, B+一 +Y”的 研 究 2.2.1 “A+一 +X, B+一 +Y”内 部 组 成 成 分 特 征 2.2.2 “A+一 +X, B+一 +Y”外 部 句 法 语 义 特 征 11 2.3 小 结 14 第 章 基 本 概 念 及 “A+一 +X, B+一 +Y”分 类 15 3.1 基 本 概 念 界 定 15 3.1.1 项 15 3.1.2 组 块 16 3.1.3 构 式 整 体 17 3.2 “A+一 +X, B+一 +Y”分 类 18 3.2.1 交 替 交 错 义 “A+一 +X, B+一 +Y”的 界 定 19 3.2.2 主 观 量 义 “A+一 +X, B+一 +Y”的 界 定 21 3.2.3 逻 辑 关 系 义 “A+一 +X, B+一 +Y”的 界 定 23 3.3 小 结 25 第 章 “A+一 +X, B+一 +Y”句 法 语 义 特 征 27 4.1 事 物 交 错 义 “A+一 +X, B+一 +Y” 27 ii 4.1.1 项 27 4.1.2 组 块 30 4.1.3 构 式 整 体 30 4.1.4 与 其 他 构 式 的 区 分 32 4.1.5 小 结 32 4.2 状 态 交 替 义 “A+一 +X, B+一 +Y” 33 4.2.1 项 33 4.2.2 组 块 36 4.2.3 构 式 整 体 36 4.2.4 与 其 他 构 式 的 区 分 38 4.2.5 小 结 38 4.3 动 作 行 为 交 替 义 “A+一 +X, B+一 +Y” 39 4.3.1 项 39 4.3.2 组 块 42 4.3.3 构 式 整 体 42 4.3.4 与 其 他 构 式 的 区 分 43 4.3.5 小 结 43 4.4 周 遍 义 “A+一 +X, B+一 +Y” 44 4.4.1 项 44 4.4.2 组 块 47 4.4.3 构 式 整 体 47 4.4.4 与 与 其 他 构 式 的 区 分 49 4.4.5 小 结 49 4.5 倚 变 义 “A+一 +X, B+一 +Y” 49 4.5.1 项 50 4.5.2 组 块 52 4.5.3 构 式 整 体 52 4.5.4 与 其 它 构 式 的 区 分 53 4.5.5 小 结 54 iii 4.6 主 观 量 义 “A+一 +X, B+一 +Y” 54 4.6.1 项 54 4.6.2 组 块 56 4.6.3 构 式 整 体 57 4.6.4 与 其 他 构 式 的 区 分 58 4.6.5 小 结 59 4.7 小 结 59 第 章 “A+一 +X, B+一 +Y”意 义 形 成 机 制 61 5.1 交 替 交 错 义 形 成 机 制 61 5.1.1 交 替 交 错 义 形 成 机 制 的 认 知 心 理 解 释 61 5.1.2 交 替 交 错 义 形 成 机 制 的 语 言 学 解 释 63 5.1.3 影 响 交 替 交 错 周 遍 倚 变 意 义 凸 显 的 因 素 65 5.1.4 事 物 交 错 义 凸 显 机 制 68 5.1.5 状 态 交 替 义 凸 显 机 制 68 5.1.6 动 作 行 为 交 替 义 凸 显 机 制 69 5.1.7 周 遍 义 凸 显 机 制 72 5.1.8 倚 变 义 凸 显 机 制 80 5.1.9 小 结 83 5.2 主 观 量 义 形 成 机 制 83 5.2.1 同 语 式 和 同 形 删 略 84 5.2.2 形 成 机 制 解 释 84 5.3 小 结 87 第 章 结 语 88 6.1 本 文 的 结 论 88 6.2 本 文 的 贡 献 90 6.3 本 文 不 足 和 研 究 心 得 91 参 考 文 献 93 iv 统计表一览 表 2-1 各 文 章 对 “ A+一 +X, B+一 +Y 的 意 义 分 类 12 表 3-1 A、 B 句 法 功 能 类 分 布 16 表 3-2 《 汉 语 复 句 研 究 》 复 句 分 类 体 系 17 表 3-3 “ A+一 +X, B+一 +Y” 划 类 标 准 25 表 4-1 事 物 交 错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语 义 类 分 布 情 况 28 表 4-2 事 物 交 错 义 “ A+一 +X, B+一 +Y” 句 法 功 能 分 布 统 计 31 表 4-3 状 态 交 替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语 义 类 分 布 统 计 34 表 4-4 动 作 行 为 交 替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B 句 法 语 义 类 分 布 统 计 .40 表 4-5 周 遍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B 句 法 语 义 类 分 布 情 况 .45 表 4-6 倚 变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B 句 法 语 义 类 分 布 情 况 .50 表 4-7 主 观 量 义 “ A+一 +X, B+一 +Y” 变 项 A 句 法 语 义 类 分 布 情 况 .55 表 5-1 郭 锐 ( 1993) 动 词 过 程 结 构 类 型 表 66 表 5-2 交 替 义 构 式 A 和 B 的 动 词 结 构 类 型 组 合 统 计 69 表 5-3 周 遍 义 “ A+一 +X, B+一 +Y” A、 B 动 词 过 程 类 型 搭 配 统 计 73 表 5-4 周 遍 义 “ A+一 +X, B+一 +Y” A、 B 搭 配 类 型 聚 合 类 统 计 73 表 5-5 交 替 交 替 义 “ A+一 X, B+一 +Y” 各 下 位 类 之 间 的 差 别 83 表 6-1 “ A+一 +X, B+一 +Y” 各 意 义 释 义 模 板 及 约 束 条 件 88 表 6-2 影 响 交 错 交 替 义 下 位 义 凸 显 与 否 的 因 素 90 v 插图一览 图 2-1 verb-way 构 式 的 句 法 语 义 特 征 图 2-2 verb-way 构 式 实 例 标 注 图 2-3 吴 姝 俐 ( 2007) 变 项 A、 B 成 分 分 布 情 况 图 2-4 窦 玉 荣 ( 2008) 变 项 A、 B 成 分 分 布 情 况 图 2-5 吴 姝 俐 ( 2007) 对 量 词 的 分 类 10 图 2-6 吴 姝 俐 ( 2007) “A+一 +量 , B+一 +量 ”格 式 的 句 法 分 布 情 况 11 图 2-7 窦 玉 荣( 2008)“A+一 +X,B+一 +Y”格 式 的 句 法 分 布 情 况 12 图 3-1 “A+一 +X, B+一 +Y”层 级 分 类 体 系 18 图 3-2 反 复 义 示 意 图 20 图 3-3 交 替 交 错 义 示 意 图 20 图 3-4 李 善 熙 ( 2003) 大 小 错 觉 示 意 图 22 图 3-5 李 善 熙 ( 2003) 长 短 错 觉 示 意 图 22 图 4-1 “ 黑 一 张 , 白 一 张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29 图 4-2 “ 晴 一 会 儿 , 阴 一 会 儿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35 图 4-3 “ 深 一 划 , 浅 一 划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36 图 4-4 “ 做 一 期 , 售 一 期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41 图 4-5 “ 走 一 阵 , 歇 一 阵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42 图 4-6 “ 见 一 个 , 杀 一 个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46 图 4-7 “ 泡 一 次 , 淡 一 次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52 图 4-8 “ 省 一 点 , 是 一 点 ” 项 间 组 合 关 系 示 意 图 56 图 4-9 各 个 意 义 的 “A+一 +X, B+一 +Y”变 项 A、 B 替 换 度 对 比 60 图 5-1 并 列 关 系 义 示 意 图 61 图 5-2 事 物 交 错 分 布 义 示 意 图 62 图 5-3 连 贯 关 系 义 示 意 图 62 图 5-4 事 件 交 替 义 示 意 图 63 图 5-5 郭 锐 ( 1993) 过 程 结 构 连 续 统 和 典 型 类 67 vi 图 6-1 “A+一 +X, B+一 +Y”层 级 分 类 体 系 88 vii Abstract “A+ 一 +X,B+ 一 +Y” is a very common construction, with c o mp l i c a t e d me a n i n g s , i n M a n d a r i n C h i n e s e H o w e v e r, o n l y several materials focus on it with shallow analysis, which results in the value for doing further research on it This dissertation classify this construction into three different h y p o g y n i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r m e a n i n g s Wi t h a n a i m t o w a r d encouraging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araphrase of “A +一 +X,B+ 一 +Y”, we describe its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in details for two of the three hypogynies which are our main research o b j e c t F i n a l l y, w e e x p l a i n e d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o f t h e i r meanings for these two hypogynies Following is a brief summary for all of the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y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questions T h e 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i s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v i e w T h i s c h a p t e r r e v i e w s the studies on “A+一 +X,B+一 +Y” and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NLP part involves only one paper about the F r a m e N e t ’s a n n o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 E n g l i s h w h i l e the other part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scription of “A+ 一 +X,B+一 +Y” in other essays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constructing a basic describing system a n d c l a s s i f y i n g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F i r s t l y, t h i s c h a p t e r d e f i n e s some basic concepts that will appear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and viii 家水井一带。 ( 3) 鬼 子 对 中 国 人 , 还 不 是 杀 一 个 少 一 个 。 ...... ( 4) 从 没 有 辛 酸 苦 辣 , 是 清 茶 的 风 味 , 在 更 象 泡 一 次 , 老 现 ... 淡 一 次 。日 子 一 天 天 无 事 过 去 ,跟 自 己 毫 无 关 系 ,似 乎 ... 光阴不是自己真正度过的。 上 文 中 的 “ 用 -少 ” 、 “ 消 灭 -少 ” 、 “ 泡 -淡 ” 之 间 都 是 较 强的致使关系; 是有的时候这种致使关系并不是词义赋予的, 但 有时是由语境赋予的: ( 5) 由 于 传 统 老 红 木 家 具 的 『 印 度 红 木 』 已 基 本 绝 种 , 大 陆货源买一件少一件,求大于供,价格一路上扬。 ...... ( 6) 人 类 的 基 因 数 目 是 有 限 的 , 发 现 一 个 少 一 个 。 ....... ( 7) 但 是 ,高 手 最 重 高 手 ,奥 尼 尔 这 样 的 对 手 哪 里 去 找 ?姚 明 有 他 的 遗 憾 : 但 是 ,我 会 珍 惜 每 次 跟 他 对 抗 的 机 会 , “ 这样的比赛打一次少一次。 ...... ” 如 果 不 联 系 语 境 , “ 买 -少 ” 、 “ 发 现 -少 ” 、 “ 打 -少 ” 之 间根本就不可能是致使关系,也很难理解其倚变义,但是语境 中 的 “ 绝 种 ” 、 “ 有 限 ” 等 词 语 , 提 示 了 “ 买 -少 ” 、 “ 发 现 少 ” 、 “ 打 -少 ” 之 间 的 致 使 关 系 。 致 使 关 系 可 以 凸 显“ A + 一 + X ” 和 “ B + 一 + Y ” 之 间 的 正 比 关 系 ,周 遍 义“ A + 一 X ,B + 一 + Y ” 的 前 后 组 块 之 间 最 多 只 是 充 分 条件关系,因此很难凸显出这种正比关系。 5.1.8.2 数 量 结 构 之 间 的 “同 属 一 个 整 体 ”关 系 对 倚 变 义 的 凸 显 倚 变 义 “ A+一 X, B+一 +Y” 中 “ 一 X” 和 “ 一 Y” 之 间 很 难说是同指还是不同指: ( 1) 发 展 改 革 委 工 业 司 调 研 员 刘 群 解 释 说 ,石 油 作 为 矿 物 质 能 源 ,不 可 再 生 ,用 一 吨 少 一 吨 。 ...... 例 ( 1) 中 用 掉 的 “ 一 吨 ” 与 少 了 的 “ 一 吨 ” 到 底 是 不 是 同 指关系很难说清,因为构式根本不强调这一点。但是可以肯定 的是用掉的“一吨”和少了的“一吨”肯定是“同属于一个整 体”,这个整体是指“总 X 数”,即“总吨数”;可以说倚变 义“ A + 一 X ,B + 一 + Y ” 总 是 预 设 了 “ 总 X 数 ” 的 存 在 ,也 正 是 81 这个预设使得 A 和 B 之间的正比关系得以凸显。 5.1.8.3 对 倚 变 义 和 周 遍 义 “ A+一 X, B+一 +Y” 歧 义 例 子 的 解 释 B 倚 变 义 A+一 X, +一 +Y” 的 变 项 B 就 只 有 四 个 , “ 少 ” 、 “ 即 “ 好 ” 、“ 强 ” “ 淡 ” ,只 有“ 少 ”是 动 词 ,属 于 Vc1,其 它 几 个 是 形 容 词 ,因 而 其 动 词 过 程 结 构 搭 配 类 型 可 以 归 纳 为 “ X+状 态 / 性 质 ” 型 , 这 与 周 遍 义 “ A + 一 X , B + 一 + Y ” 的 “ Z + Va ” 以 及 “ Z+a” 是 相 同 的 , 共 有 24 个 , 数 量 较 多 , 我 们 只 列 举 出 一 部分: ( 1) 学 一 行 , 懂 一 行 干一行,爱一行 办一个,火一个 走一处,红一处 ( 2) 走 一 步 , 疼 一 步 走一步,痛一步 例 ( 1) 的 X 和 Y 都 是 名 量 词 ; 例 ( 2) 的 X 和 Y 都 是 动 量 词。 这 些 例 子 都 可 以 转 换 为 “ 越 + X + 越 Y ” ,这 与 倚 变 义“ A + 一 X ,B + 一 + Y ” 是 相 同 的 ,但 是 转 换 后 意 义 就 变 了 ,如 “ 学 一 行 , 懂一行”的意思是“学多少行,懂多少行”或“学什么,懂什 么”;但是“越学越懂”的意义是“学”和“懂”之间的正比 关 系 。 两 者 之 间 的 区 别 其 实 主 要 就 在 于 “ 一 X” 和 “ 一 Y” 同 指关系和 A 与 B 之间的致使关系强弱上。我们分两种情况说 明。 ( I) 例 ( 1) 。 首 先 ,“ 学 -懂 ” 、“ 干 -爱 ” 、“ 办 -火 ” 、“ 走 -红 ” 等 都 不 是 致 使 关 系 , 最 多 是 条 件 关 系 ; 但 是 倚 变 义 “ A+一 X, B+一 + Y ” 中 的 “ 用 - 少 ” 、 泡 - 淡 ” 、“ 死 - 少 ” 、“ 卖 - 少 ” 都 是 明 “ 显 的 致 使 关 系 ;上 一 节 提 到 的 “ 看 一 回 ,笑 一 回 ” 中 “ 看 - 笑 ” 之间存在一定的致使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之转换为“越看 越笑”,但是由于“回”本身的影响,其实现出的意义是周遍 义。 其次, 学一行,懂一行”等中的“一行”都是同指的,但 “ 是“用一吨,少一吨”、“消灭一个,少一个”、“坏一支, 82 少 一 支 ” 中 的 “ 一 X” 和 “ 一 Y” 都 不 是 同 指 关 系 。 ( II) 例 ( 2) 。 “ 走 一 步 ,痛 一 步 ” 中 的 “ 一 步 ” 是 “ 同 一 步 ” ;而 “ 泡 一 次 ,淡 一 次 ” 中 的 “ 一 次 ” 不 是 同 一 次 。尽 管 “ 走 - 痛 ” 之 间 存 在 比 较 强 的 致 使 关 系 ,但 是 由 于 “ 一 步 ” 同 指 ,所 以“ A + 一 X , B + 一 + Y ” 凸 显 出 的 是 周 遍 义 ;而 “ 泡 一 次 ,淡 一 次 ” 中 的 “ 一 次”不同指,而是“同类关系”,即都属于“总次数”中的一 员 , 所 以 “ 泡 -淡 ” 之 间 的 致 使 关 系 可 以 凸 显 出 倚 变 义 。 5.1.9 小 结 通 过 本 节 的 描 述 , 我 们 可 以 明 确 交 替 交 替 义 “ A+一 X, B+ 一 +Y” 的 各 个 下 位 类 之 间 的 区 别 : 表 5-5 交 替 交 替 义 “A+一 X, B+一 +Y”各 下 位 类 之 间 的 差 别 A 和 B 之间的关系 “ 一 X” 和 “ 一 Y” 之 构式义 A 和 B 的类别关 A 和 B 的逻 系 辑关系 事物交错义 性 状 +性 状 对立关系 不同指 状态交替义 状 态 +状 态 对立关系 不同指 动作行为交替义 动 作 +动 作 间的关系 大部分对立 大多数不同指 关系 状 态 /变 化 +X; 大部分条件 X+状 态 /变 化 关系 X+状 态 /变 化 致使关系 周遍义 倚变义 大多数同指 同属“总 X 数” 5.2 主 观 量 义 形 成 机 制 本 文 认 为 主 观 量 义 “ A+一 X, B+一 +Y” 的 形 成 机 制 主 要 是 同形删略,是从同语式经过删略得到了现在的表层形式,因此 需要先介绍同语式和同形删略。同时,主观量义构式与周遍义 构式中含有“是”和“算”的形成机制相同,但是为何两者出 现了不同的意义,也需要解释,所以这一节同样会涉及到周遍 义构式中的这些例子的形成机制,为了称呼的方便,本文将周 遍 义 构 式 中 含 有 “ 是 ” 、“ 算 ” 的 称 为“ 是 | 算 ” 类 周 遍 义 构 式 。 83 5.2.1 同 语 式 和 同 形 删 略 同 语 式 是 指 主 语 和 表 语 同 形 的 判 断 句 ” 邵 敬 敏 1986) 。 “ ( ( ) 吕 叔 湘 ( 1982) 指 出 , “ 判 断 句 有 两 个 用 处 , 一 是 解 释 事 物 的 涵 义 , 二 是 申 辩 事 物 的 是 非 ” 。 邵 敬 敏 ( 1986) 认 为 , “ 肯 定 性判断句的解释作用是显性的,而申辩作用是隐性的……但由 于主语和表语同形,这种解释作用就变成隐性的了”。讨论同 语 式 的 文 章 很 多 ,如 刘 德 周( 0 )和 徐 烈 炯 ,刘 丹 青( 0 ) 等,不管对于同语式的称呼是什么,大部分都认为,同语式中 的主语只是提出一个对象, 语则表示的是对象的属性, 是” 表 “ 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关注表语所指称的事物的属性,而不是对象 本身,如: ( 1) 女 人 毕 竟 是 女 人 ( 引 自 刘 德 周 ( 2001) ) 前一个“女人”就是“主目提出的一种对象,着重表示其 外延” ,而 后 一 个 “ 女 人 ” 则 着 重“ 提 示 听 话 人 注 重 该 对 象 的 某 种 属 性 , 着 重 揭 示 其 内 涵 。 ” 24 同 形 删 略 是 郭 锐《 离 合 词 不 完 整 词 形 成 机 制 探 讨 》2 在 探 讨 离合词和不完整词形成机制时提出的,所谓“同形删略”是指 “同一句子中前后出现形式相同的片段时,其中部分片段被删 除 的 现 象 ” 。如 郭 锐( )指 出 “ 看 得 清 楚 ” 的 形 成 机 制 是 : ( 2) 【 看 得 清 楚 】 是 看 得 清 楚 ( 引 自 郭 锐 ( 2013) ) 以 上 简 单 介 绍 了 同 语 式 和 同 形 删 略 。 文 认 为 A+一 +X, 本 “ {是 |算 }+一 +Y” 的 底 层 结 构 就 是 同 语 式 , 然 后 在 同 语 式 的 基 础 上 经 过 同 形 删 略 得 来 。这 里 的“ A+一 +X,{是 |算 }+一 +Y” 包 含 了 “ 是 |算 ” 类 周 遍 义 构 式 和 主 观 量 义 构 式 。 者 的 底 层 都 是 同 两 语式,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后组块的底层是同语式,后者是整 个构式的底层就是同语式。 5.2.2 形 成 机 制 解 释 ( I) 周 遍 义 “ A+一 +X, {是 |算 }+一 +Y” 形 成 机 制 。 { 周 遍 义 A+一 +X, 是 |算 }+一 +Y” 的 后 组 块 底 层 是 同 语 式 , “ 引 自 徐 烈 炯 , 刘 丹 青 ( 2007) 部 分 作 了 改 动 。 , 文 章 来 自 2013 年 “ 现 代 汉 语 前 沿 问 题 讲 座 ” 中 郭 锐 老 师 的 所 讲 内 容 , 目 前待刊。 24 25 84 证据主要以下几个: { 首 先 , 遍 义 A+一 +X, 是 |算 }+一 +Y” 中 后 组 块 中 的 “ 是 ” 周 “ 强 调 的 是 “ 一 X” 的 属 性 或 效 果 , 这 与 同 语 式 相 同 : ( 1) 楼 文 龙 的 声 音 在 他 耳 边 萦 绕 : 你 老 大 说 一 句 是 一 句 , “ ...... 从来没有二话。 ( 2) 他 知 道 严 志 发 是 纱 厂 工 人 , 对 纱 厂 内 行 , 讲 话 一 句 是 ... 一句,一点儿不含糊,也不讲情面。 .. 其次,与同语式存在平行对应关系: ( 3) a.画 老 虎 是 老 虎 , 画 大 象 是 大 象 , 画 什 么 是 什 么 ( 引 自 吕 叔 湘 ( 2003) ) b.说 一 句 是 一 句 , 说 两 句 是 两 句 , 说 多 少 句 是 多 少 句 还有以下的对照规律: ( 4) a.只 要 画 老 虎 就 是 老 虎 , 只 要 画 大 象 就 是 大 象 b.只 要 说 一 句 就 是 一 句 , 只 要 说 两 句 就 是 两 句 那么“说一句,是一句”的底层结构其实也很明显是同样 的,可以用下面的句子来表示: ( 5) 只 要 说 一 句 , 就 一 句 是 一 句 去掉关联词就成了: ( 6) 说 一 句 , 一 句 是 一 句 由于“一句”的完全同形, 以必须要删掉三者中的一个, 所 但是“是”后面的“一句”肯定不能删除,删除之后整个句子 就不合格了,因此只能删前两个“一句”中一个,其实由于前 两个一句紧邻,而“是”后的“一句”与前面的“一句”不紧 邻, 么删除的肯定是前两者中的一个。 两个无论删除哪个, 那 这 形成的表层结构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其删 略过程: ( 7) a.说 一 句 , 一 句 是 一 句 b 说 一 句 , 一 句 是 一 句 c 说 一 句 ,是 一 句 当然也可以是删除中间的“一句”: ( 8) a.说 一 句 , 一 句 是 一 句 b 说 一 句 , 一 句 是 一 句 85 c 说 , 一 句 是 一 句 d 说 一 句 是 一 句 郭 锐 ( 2013) 指 出 , 同 形 删 略 可 以 跨 层 , 所 以 尽 管 例 ( 8) 的删略产生了跨层结构,但是也是可以删略的。从经济性角度 来 看 , 例 ( 7) 的 删 略 过 程 更 有 可 能 性 。 ( II) 主 观 量 义 “ A+一 +X, {是 |算 }+一 +Y” 形 成 机 制 。 似 乎我们可以用上面的过程来解释主观量构式的形成机制,因为 主观量构式与周遍义构式存在下面的对照关系: ( 9) a.画 老 虎 是 老 虎 , 画 大 象 是 大 象 b.说 一 句 是 一 句 , 说 两 句 是 两 句 c.省 一 块 是 一 块 , 省 两 块 是 两 块 但是下面的转换就不可以了: ( 10) a.只 要 画 老 虎 ,就 是 老 虎 ;只 要 画 大 象 ,就 是 大 象 b.只 要 说 一 句 , 就 是 一 句 , 只 要 说 两 句 , 就 是 两 句 c.*只 要 省 一 块 , 就 是 一 块 , 只 要 省 两 块 , 就 是 两 块 其实两者在字面的意义上差别就很大,对比下面的句子: ( 11) 有些领导和专家主张, 么不建, 建就建一流的, 要 要 建 一 个 是 一 个 ,使 厕 所 真 正 达 到 文 明 卫 生 、节 水 无 臭 、 ...... 方便群众。 ( 12) 企业则每到年底便拼命跑劳动局要指标、要计划、 多争一个是一个,不论争来的是什么。 ....... “建一个,是一个”是指“只要建一个,就要有一个的效 果”,但是“多争一个是一个”是指“虽然是一个,但总好过 没有, 以能多争几个就多争几个”。 果两者形成机制相同, 所 如 那么如何解释其意义的完全不同呢? 我们认为“省一点,是一点”和“多争一个,是一个”这 类主观量构式本身就预设了一种让步转折义,即“虽然‘一 X ‘ 不 多 ,但 是 总 好 过 没 有 ” ,同 语 式 中 能 够 与 其 相 对 应 的 只 有 下面这一种: ( 13) 一 两 饭 到 底 是 一 两 饭 ,他 寻 思 着 。对 于 一 个 饿 得 两 ......... 眼冒金星的人来说,这就是美味佳肴。《小说选刊》 ( ) 86 26 例 ( 13) 的 意 思 是 “ 一 两 饭 虽 然 少 , 但 是 对 于 一 个 快 要 饿 死的人来说,总好过什么都没有”。这个意思跟“省一点,是 一点”非常相似,而且两者也都含同形词语。事实上,主观量 义构式的底层结构就是这种让步义同语式,即“省一点,是一 点”实际是经过“省一点是省一点”同形删略而来的。我们可 以用下面的句子来表示这种对应关系: ( 14) a 一 个 苹 果 毕 竟 是 一 个 苹 果 , 总 好 过 一 个 也 没 有 (自拟) b.省 一 点 毕 竟 是 省 了 一 点 , 总 好 过 一 点 也 没 省 。 因此, 省一点是一点”的形成过程如下: “ ( 15) a.省 一 点 是 省 一 点 b.省 一 点 是 省 一 点 c.省 一 点 是 一 点 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删掉的不是“一点”, 而是“省”?这是因为“一点”充当的是信息焦点,是需要我 们关注的内容,因此,不可能把能够提供新信息的信息焦点给 删掉,而只能删除不提供新信息的“省”。 5.3 小 结 本章分别介绍了交错交替义和主观量义的形成机制。对于 前者来说,从认知心理上看,完形心理使得交错交替有了产生 的可能性,而逐指匹配则使交错交替称为其无标记意义;对于 后者来说,其形成机制是经过了对同语式的同形删略得出。 同时阐述了事物交错义、状态交替义、动作行为交替义、 周 遍 义 以 及 倚 变 义 的 凸 显 机 制 ,指 出 A 和 B 之 间 的 关 系 、“ 一 X” 和 “ 一 Y” 之 间 的 关 系 才 是 将 不 同 的 意 义 凸 显 出 来 的 最 重 要的影响因素。 26 引 自 朱 敏 ( 2005) 。 87 第 章 结语 6.1 本 文 的 结 论 ( I) A+一 +X, B+一 +Y” 格 式 的 意 义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 “ 图 6-1 “A+一 +X, B+一 +Y”层 级 分 类 体 系 ( II) 各 个 意 义 所 对 应 的 构 式 的 约 束 条 件 和 释 义 模 板 为 : 表 构式义 6-1 “A+一 +X, B+一 +Y”各 意 义 释 义 模 板 及 约 束 条 件 释义模板 一 约束条件 例子 XA , 一 ( 1) A 和 B 不 同 形 ; A 和 B 的 句 法 功 能 事 物 交 错 义 交 替 交 错 义 X B ,一 X A , 青 一 块 ,紫 一 类 都 是 形 容 词 ;A 和 B 的 语 义 类 相 同 ,都 一 XB, 块; 是“ 物 性 值 ”或“ 空 间 值 ”,A 和 B 一 般 …… 浓 一 道 ,淡 一 都处于同一值的两端,是典型的反义词; 多 指 两 者 交 道 ( 2) X 和 Y 都 是 名 量 词 。 错散乱分布 一 XA , 一 ( )A 和 B 不 同 形 ;A 和 B 都 是 形 容 词 ; 状 态 交 替 义 Y B ,一 X A , A 和 B 的语义类相同,都是“物性值”、 一 YB 轻 一 下 ,重 一 “ 人 性 值 ”或“ 空 间 值 ”,A 和 B 一 般 都 …… 下 处于同一值的两端,是典型的反义词; 表 示 两 者 无 ( 2) X 和 Y 同 形 ; X 和 Y 都 是 动 量 词 。 规律交替 88 时 而 A, 时 ( )A 和 B 不 同 形 ;A 和 B 都 是 形 容 词 ; 而 B; A 和 B 的语义类相同,都是“物性值”、 表 示 A、 变 B “ 人 性 值 ”或“ 空 间 值 ”,A 和 B 一 般 都 幻 不 定 , 无 处于同一值的两端,是典型的反义词; 规律或混乱 ( 2) X 和 Y 同 形 ; X 和 Y 都 是 时 量 词 。 热 一 阵 ,冷 一 阵 A 一 X, 一 B Y, A 一 X, ( 1) A 和 B 不 同 形 ; A 和 B 都 是 动 词 或 B 一 Y 动词性结构;A 和 B 都不能为“是”或 …… “ 算 ”;A 和 B 的 动 词 过 程 结 构 类 型 都 是 表示 A 和 B 双 限 结 构 3、 或 5; 不 断 交 替 进 动 作 交 替 义 ( 2) “ 一 X” 和 “ 一 Y” 一 般 不 同 指 。 走 一 阵 ,歇 一 阵; 走 一 步 ,歇 一 下; 行 ( 1) A 和 B 不 同 形 ; A 都 是 动 词 或 动 词 A+多 少 +X, 有 一 个 ,杀 一 B+多 少 +Y; B 中 一 定 有 一 个 的 谓 词 过 程 结 构 不 属 于 个; 强 调 全 都 , 双 限 结 构 3、 4、 5; 见 一 个 ,杀 一 无例外 周 遍 义 性 结 构 ,B 是 动 词 或 形 容 词 性 结 构 ;A 和 ( 2) X 和 Y 相 同 ; “ 一 X” 和 “ 一 Y” 个; 一般同指。 ( )A 和 B 不 同 形 ;A 和 B 语 义 类 不 同 ; B 往 往 表 示“ 状 态 ”,即 谓 词 过 程 结 构 为 倚 变 义 用 一 吨 ,少 一 双限结构 吨; 或干脆就是表述状态的形容 越 A 越 B 词;A 和 B 之间是致使关系; 泡 一 次 ,淡 一 ( 2) X 和 Y 相 同 ; “ 一 X” 和 “ 一 Y” 次 不 一 定 同 指 ,但 是 预 设 了 同 属“ 总 X 数 ”。 虽 然‘ 一 X ’ ( ) A 和 B 不 同 形 ; A 都 是 动 词 或 动 词 不 多 , 但 总 性 结 构 ,也 可 以 是 形 容 词 ;B 只 能 是“ 是 好 过 没 有 , |算 ” ; 所以,能 A ( 2) 组 块 A+一 +X” 部 都 可 以 加 能 ” 票 前 “ 前 “ 一 X, 就 A 或“多”; 一 X 主 观 量 义 ( 3) X 和 Y 同 形 。 赚 一 票 ,是 一 注:不包括逻辑关系义构式的释义模板和约束条件 89 ( III) 各 个 意 义 的 形 成 机 制 及 其 关 系 为 : 交错交替义与主观量义之间是完全不同的形成机制, 者是 前 真正的多组块式,其交错交替是在同型结构重复出现的基础上 形成的;而后者是伪多组块式,其底层是同语式,是在同语式 的基础上经过同形删略得到。 交错交替义的各个下位意义之间是一种互相竞争的关系, 由 于 受 A 和 B 之 间 的 关 系 以 及 “ 一 X” 和 “ 一 Y” 之 间 关 系 的 影 响,结构会在几个下位意义之中选择一个凸显出来,但是当影 响因素处于平衡状态时,往往表现出歧义。下面是影响交错交 替义各个下位义能够凸显的因素: 表 6-2 影 响 交 错 交 替 义 下 位 义 凸 显 与 否 的 因 素 A 和 B 的关系 “ 一 X” 和 “ 一 Y” 之 构式义 A 和 B 的类别 A 和 B 的逻辑关系 间的关系 关系 事物交错义 性 状 +性 状 对立关系 不同指 状态交替义 状 态 +状 态 对立关系 不同指 动 作 +动 作 对立关系 不同指 条件关系 同指 致使关系 同属“总 X 数” 动作行为交 替义 状 态 /变 化 +X; 周遍义 X+状 态 /变 化 倚变义 X+状 态 /变 化 6.2 本 文 的 贡 献 第 一 , 本 文 对 “ A+一 +X, B+一 +Y” 进 行 了 详 细 的 描 写 , 找 到 了 用 于 判 定 和 释 义 的 相 关 句 法 语 义 特 征 ; 探 索 了 “ A+一 +X, B + 一 + Y ”各 个 意 义 的 形 成 机 制 或 相 互 之 间 的 关 系 。关 于 这 一 点 在上一节已经用表格进行了呈现。 第 二 ,本 文 建 立 了 一 个 适 用 于 构 式 研 究 的 简 单 描 写 体 系 ,并 制定了相应的描写规范。本文从项、组块和构式整体三个层面 分别对一个构式的内外部句法语义信息进行描写,每个层级都 有自己所对应的字段值,这些字段值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构 90 式 知 识 库 填 写 系 统 27。 第三,本文兼顾了信息处理和语言学研究两个方面的要求。 从 信 息 处 理 的 角 度 看 ,本 文 建 立 了 知 识 库 ,用《 语 法 信 息 词 典 》 和《语义信息词典》的字段值对每个例子的组成部分进行了详 细 的 描 写 ,尤 其 是 变 项 位 置 成 分 的 句 法 语 义 信 息 ;对 A 和 B 的 谓 词 过 程 结 构 , 严 格 按 照 郭 锐 ( 1993) 的 六 条 标 准 进 行 一 一 查 询 和 考 察 , 并 填 写 入 知 识 库 , 本 文 的 所 有 数 据 都 是 基 于 对 466 个例子进行了句法语义特征详细描述的知识库所得出的,而不 是内省和举例所得出的。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本文基于对 “ A + 一 + X ,B + 一 + Y ”的 详 细 考 察 ,探 索 了 其 各 个 意 义 的 形 成 机 制,由于对例子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因此本文可以从细节处探 索构式义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 四 , 本 文 的 相 关 研 究 成 果 可 以 直 接 用 于 “ A+一 +X, B+一 +Y” 构 式 的 判 定 和 释 义 , 同 时 也 可 以 为 其 他 面 向 判 定 和 释 义 的 构式研究提供一个思路和指导。 6.3 本 文 不 足 和 研 究 心 得 但是,本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 一 ,只 是 研 究 了 一 个 构 式 ,对 促 进 汉 语 构 式 的 信 息 处 理 进 展 帮 助 有 限 。我 们 在 研 究 中 搜 集 了 大 量 的 构 式( 0 个 左 右 ) , 许多句法语义特征比较简单, 需要做如本文一般的详细研究, 不 但是仍然有很多构式的意义多样,判定条件复杂,必须广泛收 集例子,并对每个例子进行详细的句法语义标注,才能找到用 于计算机识别的约束条件。这样一个宏大的任务远远不是一篇 硕士论文,乃至一篇博士论文可以解决的,需要整个项目组, 多人多年才可以完成,我们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开启一扇窗, 引起对汉语构式信息处理的重视。 对构式信息处理的重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角度转变的 问题,我们阅读了不少关于具体构式研究的文献,但是这些研 究成果很多都不能关注到具体构式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问 题,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构式描写的不准确性和意义分析的随意 27 具 体 情 况 可 以 查 询 http://ccl.pku.edu.cn/ccgd/index.asp 91 性,不少论文花了上百页去阐述一个构式,但是真正的有用信 息少之又少, 其实是一种“图省事”思想所驱动的必然结果。 这 在构式研究时应该仔细收集例子,然后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每个 例子进行详细的句法语义特征描写,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 坚实有效的,否则就容易走上偏路。 第二,本文所给出的判定条件,有的还不适用于信息处理。 这 些 信 息 主 要 包 括 A 与 B 之 间 对 照 关 系 、致 使 关 系 的 判 定 、 一 “ X” 和 “ 一 Y” 同 指 关 系 的 判 定 , 这 些 判 定 条 件 对 于 部 分 周 遍 义 、倚 变 义 和 主 观 量 义“ A + 一 + X ,B + 一 + Y ”的 区 分 有 一 定 的 影 响。另外语境和背景知识对交错交替义的下位意义的凸显有很 大 的 影 响 ,很 多 时 候 语 境 明 确 指 派 了 某 个 意 义 给“ A + 一 + X ,B + 一 +Y” ,这 个 时 候 我 们 找 到 的 判 定 条 件 马 上 就 变 得 没 用 了 ,比 如 “破一只,换一只”,脱离上下文可以理解为“交替”,也可 以理解为“周遍”,而且理解为周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是 语境是“破一只,换一只;禁止破一只,换一双”,这种对比 使得例子的意义马上发生了变化。这些意义的变化,都有待于 我们对构式出现的语境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 三 ,对 构 式 义 形 成 机 制 的 解 释 还 是 偏 于 简 单 ,论 据 仍 有 待 补充。仅仅用逐指匹配来解释交替交错的“多次出现”说服力 并不是很强;同时本文仅仅是考虑一个构式的意义形成机制, 而没有考虑与其相类似的其他构式的意义形成机制,如具有同 型结构重复出现这个特征的其他构式。从横向上对比这些具有 相似特征的构式很有可能会发现其构式义形成机制的更好的解 释。 第 四 ,构 式 语 法 将 每 个 构 式 看 作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因 而 用 句 式 变换为其制作释义模板反而是对这种思想的违背,因此,本文 用 了 “ 句 式 变 换 ” +“ 文 字 说 明 ” 的 方 式 来 制 作 释 义 模 板 , 求 以 最大程度的保留其意义。但是释义模板做成跨语言的句式变换 对于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可能更有价值,比如用为每 个意义设立英文释义模板。这样还可以对比不同语言之间的构 式。 92 参考文献 中文书目 [1] 陈 小 荷 主 观 量 问 题 初 探 -兼 谈 副 词 “就 ”、 “才 ”、 “都 ”[J] 世 界汉语教学, 1994(4):18-24 [2] 窦 玉 荣 现 代 汉 语 “A一 X, B一 Y”对 举 格 式 考 察 [D] 北 京 语 言 大 学 , 2008 [3] 郭 锐 汉 语 动 词 的 过 程 结 构 [J] 1993(6):410-419 [4] 郭 锐 现 代 汉 语 词 类 研 究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4 [5] 郭 锐 离 合 词 和 不 完 整 词 形 成 机 制 探 讨 [Z] 2013 [6] 黄 大 祥 量 词 为 名 量 的 “A1 一 量 A2 一 量 ” 格 式 [J] 河 西 学 院 学 报 , 2005 [7] 蒋 遐 “V1 一 量 V2 一 量 ” 格 式 的 语 义 类 型 [J] 语 文 学 刊 , 2011(9):8-10 [8] 李 临 定 现 代 汉 语 句 型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6 [9] 李 临 定 , 范 方 莲 试 论 表 “每 ”的 数 量 结 构 对 应 式 [J] 中 国 语 文, 1960(11):379-382 [10] 李 善 熙 汉 语 “主 观 量 ”的 表 达 研 究 [D]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 2003 [11] 李 艳 华 现 代 汉 语 交 替 范 畴 的 表 达 [D] 延 边 大 学 , 2004 [12] 刘 德 周 同 语 的 语 用 功 能 及 分 类 研 究 [J] 中 国 语 文 , 1998(1):44-49 [13] 吕 叔 湘 中 国 文 法 要 略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2 [14] 吕 叔 湘 现 代 汉 语 八 百 词( 增 订 本 )[ M ]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3 [15] 吕 韦 华 “你 ”“我 ”对 举 现 象 浅 析 [J] 汉 语 学 习 , 1998(1):7 [16] 孟 琮 汉 语 动 词 用 法 词 典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99 [17] 彭 睿 语 法 化 “扩 展 ”效 应 及 相 关 理 论 问 题 [J] 汉 语 学 报 , 2009(1):50-64 93 [18] 邵 敬 敏 “同 语 ”式 探 讨 [J] 语 文 研 究 , 1986(1):13-19 [19] 沈 家 煊 “有 界 ”与 “无 界 ”[J] 中 国 语 文 , 1995(5):367-380 [20] 沈 家 煊 再 谈 “ 有 界 ” 和 “ 无 界 ”[J] 语 言 学 论 丛 , 2004(30):40-54 [21] 魏 雪 面 向 语 义 搜 索 的 汉 语 名 名 组 合 的 自 动 释 义 研 究 [D] 北 京 大 学 , 2012 [22] 吴 姝 俐 现 代 汉 语 “A一 量 B一 量 ”对 举 结 构 及 其 相 关 问 题 研 究 [D] 暨 南 大 学 , 2007 [23] 邢 福 义 汉 语 复 句 研 究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01 [24] 徐 国 玉 “ N 一 L ,N 一 L ” 结 构 [ J ] 延 边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1992(3):100-102 [25] 徐 烈 炯 , 刘 丹 青 话 题 的 结 构 与 功 能 增 订 本 )M] 上 海 : (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 2007 [26] 许 涵 汉 语 动 词 重 叠 式 句 法 功 能 比 较 研 究 [D] 北 京 大 学 , 2012 [27] 殷 志 平 对 举 短 语 的 结 构 特 点 和 语 义 理 解 [J] 语 言 学 研 究 , 1995,68-70(4) [28] 俞 士 汶 等 现 代 汉 语 语 法 信 息 词 典 详 解 第 二 版 ) M] 北 ( [ 京 :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2 [29] 詹卫东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 究 [D] 北 京 大 学 , 1999 [30] 詹卫东 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的构建与应用: 第八届全 球 华 文 网 络 教 育 研 讨 会 , 美 国 , 加 州 , Pasadena, 2013[C] [31] 张 国 宪 论 对 举 格 式 的 句 法 、 义 和 语 用 功 能 [J] 淮 北 煤 语 师 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 1993(1):96-100 [32] 赵 立 云 现 代 汉 语 对 举 格 式 探 讨 [D] 东 北 师 范 大 学 , 2005 [33]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 词 典 ( 第 6版 )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2012 [34] 周 毕 吉 浅 析 “A一 量 B一 量 ”式 并 列 短 语 [J] 湖 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 2002,22(2):113-119 94 [35] 朱 德 熙 语 法 讲 义 [M] 北 京 : 商 务 印 书 馆 , 1982 [36] 资 中 勇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对 举 结 构 [J]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 2005(1):85-88 英文书目 [1]Fillmore C J Syntactic Intrusions and the Notion of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985[C] [2] FIllmore C J Reu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The Case of Let along [J] Language, 1988, 60(3):501-538 [3] Fillmore C J, Lee-Goldman R R, Rhodes R The FrameNet Construction [M]// 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 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2012:283 -333 [4] 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5] 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Traugott E C Toward a constructional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models of grammaticalization[R] 北 京 : 北 京 大 学 , 2014 [7] Traugott E C, Trousdale G 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8] Ungerer Friedrich, Schmid Hans-Jorg 认 知 语 言 学 导 论 [M] 彭 利 贞 等 , 译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9 [9] 北 大 中 文 系 北 大 CCL 现 代 汉 语 语 义 词 典 [EB/OL] [05/01] http://ccl.pku.edu.cn/ccl_sem_dict/ 95 ... describing the constraints of each meaning of ? ?A+ 一 +X,B+一 +Y” The constraints involves inner and outer one The inner one refers to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A, B,X and Y in ? ?A+ 一 +X,B+... meanings of stagger- distributing or alternating one are in competing r 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realization in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 up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and... some basic concepts that will appear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 and viii then give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 ?A+ 一 +X,B+一 +Y” based on their transforming and syntactic features which basic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