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ang chủ
  2. » Giáo Dục - Đào Tạo

Recluses of the han wei and jin periods 3

23 376 0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23
Dung lượng 558,11 KB

Nội dung

第三章 拒仕原因之探析 本章的研究目的是寻找各种可能促成“隐逸”的因素,以解释“隐逸”现象 之形成,方法是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的言行、事迹,并研读他们的著述、言论,以发 现他们拒仕的原因或动机。除了观察他们是否正如论者所说的,是因为对腐败的政 治或社会不满,意欲抗争, 还是因为身处乱世,有必要避患保身, 或是为了坚 守自己的原则, 不肯向世务或朝廷妥协而拒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也探讨他们 是否如孔子所说:拒仕是因为欲“隐居以求志”,还是如史家所说,与“性”、 “分”更有关系。 倘若证实他们的确是为了“求志”而拒仕,则将进一步探究他 们的“志”指什么。 第一节 拒仕原因探析的困难 本章的探析工作非常不容易。首先是传记往往只说人物拒仕,未必说明他们 为什么拒仕。还有一些人物因记录过于简略而拒仕原因不详。 即使记录文字详尽,还是须要旁求证据才能发现他们的拒仕原因。例如范晔 在〈逸民列传〉里未说李子云不仕的原因,根据嵇康的记录,李昙的字是子云,再 根据范晔说李昙有孝行,养亲行道的话, 两相对照,方得李子云为养亲而不仕的 结论。蔡谟和孙潜是另两个例子。蔡谟渡江前为了避乱而拒仕是显而易见的事,可 是,过江以后,蔡谟便连侍东晋四帝, 官高位重。 我们不知蔡谟居高位以后为 认为“隐逸”者与政治或社会抗争的中、外学者与说法,见第二章。 王国璎认为陶潜有可能为避开险恶和不道德的世界而退隐,Wang Kuo-ying, “The Retirement of Tao Qian (365-427), a Gentleman who Rejected Court Summons”,见蘇瑞隆, 龔航编《二十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台北:文津出 版社, 2001),页 395。 有这种说法的中、外学者,见第二章。王国璎也认为坚守原则的拒仕者是宁可退居山林 田园也不肯妥协的, Wang Kuo-ying, “The Retirement of Tao Qian (365-427), a Gentleman who Rejected Court Summons”,页 375。 本章注意研究对象的拒仕原因是否牵涉到“性”、“分”,至于“性”与“分”指什 么,将在第五章里讨论。 许多人物由于记录过于简略,我们只见到他们立意坚持拒仕,而无法知道或确定他们不 仕的确切原因。虽然我们对他们还是可有一些想法的,遗憾是证据不足。这些人物包括荀 恁、徐房、荀靖、锺皓、张芝、 韦著、黄宪、田盛、陆褒、张匡、何宠、陈留老父、高 恢、野王二老、王琳、王扶、樊志张、马瑶、姜岐、荀恁、薛包、景鸾、郦炎、严光、冯 胄、郑均、樊英、徐穉、徐胤、孟敏、庾乘、任安、周舒、杜微、刘颖、谢谭、王融、庾 遁、谯同、何包、郑方和郭勋。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以及卷 8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上 海:中华书局,1936 年),页 1040,721。 蔡谟仕元帝、明帝、康帝、穆帝。 蔡谟官至左光禄大夫、司徒,又录尚书事。 41 何拒绝受委为司徒,还因这拒官之举被废为庶人,数年后仍不肯应朝廷之复召。 只有在看了当时的朝政议论记录以后,方能理解蔡谟的动机:蔡谟反对北伐,意见 与外戚庾亮相左,拒绝归朝大约是因为不肯向庾亮妥协。传记说孙潜的事迹只有几 句话,说殷仲堪将讨王国宝,逼迫孙潜为其咨议参军,孙潜固辞不成而“以忧 卒”, 10 但未说孙潜何以拒殷仲堪。只有在知道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 子有矛盾以后,看到孝武帝援引殷仲堪,而司马道子、司马元显则重用王国宝,两 方相互牵制, 11 才能据此推想孙潜大约是不愿卷入东晋王室兄弟之争,因此不肯 加入殷仲堪的集团。 有的表面现象之下暗藏其他。例如对崔毅的“隐身不仕”, 12 传记只有这 句话,没有别的,若因此而视崔毅为拒仕原因不详者可就不妥,因为崔氏拒仕有隐 情。早在两汉之际时,崔毅的父亲崔篆已因全家受王莽宠恩, 13 “惭愧汉朝”而 辞归不仕。 14 王莽下台以后,崔毅之子崔骃出仕外戚窦宪,直到窦宪不肯纳其 言,才归家著述。崔骃之子崔瑗先后应外戚邓遵,阎显之辟,后来不复应州郡之命 是因为阎显败死,崔瑗身为阎显故吏而受牵连。有了受外戚殃及的前训,崔瑗后来 便不肯应外戚梁商之辟,以病固辞。 15 不过,崔瑗后来还是出仕,而且有政绩。 16 崔瑗儿子崔寔除了父丧期间隐居墓侧以外亦出仕,事外戚梁冀,官至尚书。 17 可 见崔氏几代人都是欲仕的,都是在仕宦事业受挫之时方言退,因此崔毅很可能也是 守着父亲崔篆的策略,为了淡化崔氏仕新朝的记忆而退出朝政以避嫌隙。 18 有时研究对象怀有多个拒仕理由,必须鉴别哪一个才是主导的原因。例如冯 良尝耻奉迎督邮,弃官而去。不过,冯良遁官后学“道术”十余年, 19 年老时又 居山洞, 20 可知冯良不欲仕的真正原因是想修仙道。 蔡谟上疏反对北伐,结果左迁侍中司徒。蔡谟为了坚持其立场,上疏乞病辞让,不肯上 任,还私告友人:“我若为司徒,将为后代所哂”。由于不理朝廷之召,让年幼的穆帝久 候,让使者十余反而不至,结果被废为庶人,见房玄龄《晋书》卷 77〈蔡谟传〉(北京: 中华书局,2003),页 2039-2040。 10 房玄龄《晋书》卷 82〈孙盛传〉附〈孙潜传〉,页 2149。 11 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 崔毅事,见范晔《后汉书》卷 82〈崔骃列传〉,页 710。 13 崔篆的母亲由王莽赐号义成夫人,崔篆长兄为王莽大司空。 14 崔篆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2〈崔骃列传〉,页 709。 15 崔瑗事,见〈崔骃列传〉,同上,页 714。 16 崔瑗不久又出任汲令,为百姓开稻田,有政绩,获太山太守李固赏识后复升任济北相和 光禄大夫。 17 崔寔事外戚梁冀,曾担任郎、五原太守、议郎、辽东太守、尚书等官职。 18 西方学者研究博陵崔氏的有Patricia Ebrey,见Patricia Ebrey, 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崔篆等人虽是安平人,根据钱大昕考证,安平在桓灵时代改隶博陵郡,见王 先谦《后汉书集解》卷 42〈崔骃列传〉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年),页 13。 19 冯良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页 720。范晔所记 赵晔遁官的情形和冯良的近似,不过,赵晔没有居山洞修道的事。 42 有时不同的传记说法不同,比如范晔说王君公(王遵)隐于市井是因为“遭 乱”, 21 嵇康则说王君公“数言事不用”, 22 因此逃仕,我们不知要有所取舍, 还是兼采二说。 因此,在确认研究对象拒仕的原因之前,必须多方和多次地鉴别与查证。除 了传记记录, 23 本文也通过人物的著述文字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愿望,也参考第三 者(包括友人、同辈、后人)的意见和评论。例如观察法真,除了参考法真友人郭 正的评语, 24 也看葛洪如何说法真。 25 因此说寻找并确认研究对象的拒仕原因不 易且耗时。 第二节 拒仕原因的解读 除了拒仕原因不详者,所有研究对象的拒仕原因都经过多方求证和反复审 查。本文发现拒仕者因各种不同的情由而拒仕,但若深入寻究促使他们拒仕的导 因,则可发现他们的拒仕原因大体可分两大类:与政治环境有关的,以及与政无关 的。 一、政治性的拒仕因素 (一)逃避兵灾和动乱 为了避乱而隐处不仕的人物历代都有,如四皓避秦乱, 26 任文公入山隐居 十余年以避公孙述兵灾。 27 淳于恭也在建武中期(25-56),也即是光武帝征讨天 下时期,潜于山泽数十年,不应征召。 28 政权更替时期尤其如此。汉末因世乱而 20 冯良年老(67 岁)时“弃世东度八山在鹿迹洞中”,修仙去了,见李昉《太平御览》第 册,卷 666,道部 8,〈道士〉(北京:中华书局,1998),页 2972。 21 范晔说王君公“遭乱独不去”,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0。 22 王君公事,见嵇康《圣贤高士传》,收入顾廷龙编《续修四库全书》第 1204 册《玉函山 房辑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页 48。 23 本文除了依据正史的隐逸传记和《高士传》类记录,也注意其他记录,包括已佚但有若 干残存记录之诸《晋史》(包括薛莹、华峤、袁山松、张璠、虞预、朱凤、何法盛、陆 机、臧荣绪、谢灵运、王隐、干宝、习凿齿、徐广、邓粲、孙盛、檀道鸾、荀绰之史), 和收纳逸民、高士、居士、僧人等人物的传记、方志、《世说新语》之人物见闻,以及碑 铭文字(见第二章表末说明)。 24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4。 25 葛洪也说法真“再举孝廉,本州五辟,公府八辟,九举贤良,博士三征”,皆不就,葛 洪《抱朴子》卷 2〈逸民〉,见《四部备要》(上海:中华书局,1935),页 86。 26 四皓是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 27 任文公在王莽簒位后,预知大乱将至,与家人入山十余年,避了公孙述兵革之灾,范晔 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方术列传〉上,页 1022。 28 淳于恭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9〈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页 579。 43 不仕,入山或迁居以“以全老幼”的人物很多。 29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亦然,如董 景道入隐商洛山,董养与妻荷担入蜀。身 历两晋的孔愉的仕宦生涯便好几次因石冰、张昌之乱、永嘉之乱、沈充之乱 而中断。 30 褚翜和卫玠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期间也都不应举辟,渡江以后才仕 东晋,像褚翜和卫玠一样避乱而不肯应辟的人很多。 31 (二)忠于前朝或前主 改朝换代的时候常有因忠于前朝旧主而不欲仕新朝的人物。规模最大的是两 汉之际。大批人物因为不支持王莽而拒仕, 32 还有不惜一死以拒公孙述的人物。 33 汉末则有田畴因效忠幽州牧刘虞和汉献帝而不肯应袁绍、袁尚父子之召,对 曹操之辟与封赏,也涕泣横流地表示“请愿效死刎首于前”。 34 情形类似的还有 郭琦。郭琦感晋武帝重用提拔之恩,不肯仕篡位的赵王伦,而对赵王伦说:“我已 为武帝吏,不容复为今世吏”。 35 魏晋之际,曾经仕魏并有政声的刘毅尝推辞文帝司马昭之辟, 36 不过,刘 毅因为畏惧司马氏而出任晋武帝谏官,从命之后忠于职守,深得晋武帝赞赏。除了 29 许劭对劝仕者说:“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范晔撰,李贤注《后汉 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4。这时期其他避乱不仕的人还有邴原、苏则、吉茂、王 粲、许劭、常林、杜夔、吴范。 30 孔愉在石冰、张昌大乱时期入新安山,在永嘉之乱时入临海山,见吴士鉴《晋书斠注》 卷 78〈孔愉传〉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74 年),页 1354,以及刘义庆撰,刘孝标 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栖逸〉第 18 注引《孔愉别传》(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3),页 653。 31 其他人物还有范隆、蔡谟、傅敷、荀邃、荀奕和氾腾。 32 这批人物包括龚胜、李业、王嘉、郭钦、薛方、蒋诩、游卿、曹竟、粟融、邴汉、寗 寿、禽庆、谭贤、殷谟、李业、王嘉、梅福、王良、崔篆和谯玄。龚胜、郭钦、薛方、蒋 诩、游卿、曹竟、粟融、寗寿、邴汉事,见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72〈王贡两龚 鲍传〉,页 1010,1011,1014;李业、王嘉、谯玄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1〈独行列传〉,页 1009-1010;梅福事,见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67〈杨胡 朱梅云传〉,页 958;王良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57〈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 赵传〉,页 468;崔篆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2〈崔骃列传〉,页 709717;禽庆事,见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72〈王贡两龚鲍传〉,页 1014,以及范 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0;谭贤、殷谟事,见范晔撰,李贤 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1。 33 为了拒公孙述,费贻装疯,王皓和王嘉选择死,任永和冯信则假托青盲,范晔撰,李贤 注《后汉书》卷 111〈独行列传〉,页 1010。 34 田畴尝率众入徐无山与无终山避乱,但田畴拒仕主因是不肯改变效忠对象,见陈寿撰, 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1《魏书》〈田畴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页 344。 35 房玄龄《晋书》卷 94〈隐逸列传〉,页 2436。 36 “有人或谓刘毅忠于魏氏”,见房玄龄《晋书》卷 45〈刘毅传〉,页 1272。 44 忠魏者,还有忠吴者。吴亡后,吴人石伟虽被晋武帝征为议郎,却始终不肯受晋 爵,佯狂及盲以拒之。 37 西晋惠帝朝发生内争时,李重和刘殷不肯仕篡位的赵王伦。 38 西晋亡覆, 北方陷落时,崔游拒为刘元海御史大夫。 39 裴宪遭石勒所俘,也泣说世受晋荣 恩,不肯受石勒之辟。由于困陷北方,畏于逼迫,裴宪只好勉强为石勒撰朝仪,由 于勉强,所以裴宪“在朝玄默,历官无干绩之称”。 40 反过来看,因私怨而仇晋,因此拒仕晋的则有诸葛靓和王裒。诸葛靓之父诸 葛诞为晋文帝所诛,诸葛靓从此终身不向朝廷而坐,不肯应晋武帝之辟。 41 王裒 也是父亲为晋文王所杀而终身不应征聘,未尝西向坐,表示不臣于晋。 42 (三)观望和择主 汉末三国初许多人物因为世乱、时局不明朗而不肯出仕。这些人物大多观望 时局,静待可仕的时机,准备择主而仕。例如张玄起初隐居,及见张温而欲辅佐张 温,他劝请张温翦除中官取天下,可是,张温不敢用他,只好再度隐居。张玄后来 却抗拒董卓之召,可见张玄不仕的原因是欲择明主而仕。 43 拒仕原因像张玄一样的人物还有许多,后来皆分别归魏、蜀或吴。先看归魏 的例子。庾乘起初拒汉司徒之辟,后来则不拒魏,应辟而為襄城令, 44 这或許是 因为魏代汉已成定局。仲长统参曹操军事,可是不肯应郡之命召,也弃礼遇他的并 州刺史高干而去。 45 不过,仲长统去就曹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干不纳其言。阮瑀 不肯任曹洪书记,但不拒为曹操作军国书檄。 46 何夔不应袁术之辟,甚至遁匿山 中以拒之,但甘为曹操和曹丕所用。 47 和洽不应汉大将军和袁绍之辟,还告诉刘 表说不从袁绍是因为袁绍是“昏世之主”,可是,却欣然事曹操,续而事文帝和明 帝。 48 邢顒不肯应汉之举孝廉,辟司徒,但一闻曹操定冀州便求事曹操。 49 陈矫 37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48《吴书》〈孙休传〉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页 1159。 38 赵王伦欲用李重为相国左司马,李重死拒。李重之死有忧逼成疾,和仰药而死二说,忧 逼成疾之说见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8《魏志》〈李通传〉注引《晋诸公赞》; 仰药而死之说见吴士鉴《晋书斠注》卷 46〈李重传〉注引《世说新语》〈品藻〉第 9,页 904。刘殷事,见房玄龄《晋书》卷 88〈孝友列传〉,页 2287-2289。 39 房玄龄《晋书》卷 91 〈崔游传〉,页 2352。 40 房玄龄《晋书》卷 35〈裴秀传附裴宪传〉,页 1051。 41 房玄龄《晋书》卷 77〈诸葛恢传〉,页 2041。 42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1《魏书》〈王修传〉注引《汉晋春秋》,页 349。 43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6 〈郑范陈贾张列传〉,页 561。 44 吴士鉴《晋书斠注》卷 50〈庾峻传〉注引〈元和姓纂 6〉,页 952。 45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1《魏书》〈仲长统传〉,页 620。 46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1《魏书》〈王粲传〉,页 600。 47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2 《魏书》〈何夔传〉,页 380-381。 48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3《魏书》〈和洽传〉,页 655。 49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2《魏书》〈邢顒传〉,页 382。 45 和徐宣辞孙策之命,但却从曹操父子。 50 卫兹不应汉三公之辟,但与曹操数议大 事,还从曹操征讨董卓。 51 韩暨入山避袁术之召,也逃避荆州牧刘表之辟,后来 因为畏惧刘表才勉强除宣城长。不过,韩暨未拒为曹操所用,连仕文帝和明帝。 52 其次看归蜀的诸葛亮、董扶和秦宓。诸葛亮起初躬耕隐居以避乱,遇礼贤他 的刘备便出仕。董扶不肯应汉大将军何进的举辟,却选择效劳刘备父子。 53 秦宓 除了不答汉朝州郡辟命,也不肯应广汉太守夏侯纂之辟,但却愿为刘备的从事祭 酒。 54 最后看归吴的张昭、张纮和虞翻。张昭宁被拘执也不肯应刺史陶谦之举,可 是,张昭脱免后,却去助孙策创业,而为孙策比为管仲,临亡托弟的重臣。 55 张 纮不应汉朝公府举辟,也拒绝为曹操和吕布所用,却选择仕孙策、孙权。 56 虞翻 同样不肯受汉廷与曹操之辟,而选择仕孙策和孙权。 57 以上这些人物皆在汉廷失去政治掌控权,群雄四起争天下的时候短期拒仕, 在未确定举辟者是否便是他们想要出仕的明主之前,他们都不肯应举辟。 58 (四)政治灾难 汉末党锢事件可谓波及读书人最多的政治灾难。桓帝时因党锢受牵连者二百 余人,灵帝时又六七百人,而且“海内涂炭二十余年”, 59 历时甚长。受党锢之 灾牵连而隐居或逃难,因此不仕的本文研究对象就有陈寔、 60 钟迪、钟敷、 61 夏 馥、 62 符融、 63 范冉、 64 郑玄等。 65 不过,范冉和郑玄还兼有其他拒仕的理 由:范冉耻为吏,郑玄则不乐为吏。 50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2《魏书》〈陈矫传〉,页 642-645,〈徐宣传〉,页 645-647。 51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2 《魏书》〈卫臻传〉,页 647。 52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4《魏书》〈韩暨传〉,页 677。 53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方术列传〉下,页 1030。 54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38《蜀书》〈秦宓传〉, 页 971-976。 55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52《吴书》〈张昭传〉,页 1219-1210。 56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53《吴书》〈张纮传〉,页 1243-1244。 57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57《吴书》〈虞翻传〉,页 1319。 58 这些人物除了等待时机择主而仕,也因为受战乱影响,无法出仕,如何夔、邢顒、陈矫 避乱江东及东城,徐宣避乱江东,韩暨避乱鲁阳山中,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避难荆州,张 纮避乱江东。 59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7〈党锢列传〉,页 860-861。 60 陈寔遭党锢而隐居荆山,见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 62〈荀韩钟陈列传〉注引惠栋所引 《魏书》,页 736。 61 钟迪和钟敷遭党锢不仕,见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1《魏书》〈钟繇传〉注引 《先贤行状》,页 392。 62 夏馥因党锢亡命遁入深山,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7〈党锢列传〉,页 864。 63 符融也遭禁锢,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3。 64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1〈独行列传〉,页 1016。 46 (五)得罪权贵 因得罪权贵而拒仕的例子有申公、朱云和卢植。申公曾傅楚元王太子戊,太 子立为王以后胥靡申公,申公耻受羞辱而退隐,归家教授。朱云得罪中书令石显和 少府五鹿充宗,结果下狱为城旦,终元帝之世遭废锢不得仕。他后来斥丞相张禹为 佞臣,再度得罪权贵,差点被成帝赐死,此后朱云誓不复仕,原因应该是屡遭压抑 和打击。同样的,卢植为了免祸而隐居,因为他独抗董卓废帝,被董卓免官,还差 点被杀。 (六)畏惧宦祸 畏惧宦祸,意欲保身而不仕的例子有董仲舒、廖扶、王骏等。 董仲舒遭主父偃和公孙弘妒害和排挤,被送去相有暴名的胶西王,因为惧祸 而去位归家。廖扶的父亲是太守,坐羌没郡下狱而死,廖扶有感父亲以法丧身,因 此“惮为吏”, 66 选择为保“身”而不仕。 王骏短期拒仕的原因也类似。王骏拒仕是为了守父训。他的父亲王吉虽没有 得罪权贵,但因昌邑王被废而遭牽連治罪,故告诫王骏“毋为王国吏”。 67 因昌 邑王被废事受牵连,遭遇相同,因此拒仕的还有王式。 68 (七)对执政者或政治问题不满和失望 统治者的态度可以引发不满和抗拒。例子有四皓。汉高祖平定天下后,四皓 再无避乱山中的必要,可是仍然拒为汉臣,因为高祖“轻士善骂”,“慢侮”了他 们。 69 不过,当吕后与太子卑辞厚礼迎接他们的时候,这四人虽然都年皆八十有 余,个个“须眉皓白”,仍“延颈愿为太子死”。 70 对乱平之后的四皓来说,影 响他们仕宦选择的因素已非外界环境的治或乱,而是他们是否受重视,是否得到礼 遇。 统治者的施政方针和能力也可引发不满。汉末的不仕者当中,有不少曾宣示 他们对执政者感到失望,例如徐穉尝告诉郭太说:“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 71 可见徐穉拒绝朝廷征辟的原因是对朝廷已失信心,认为时衰已不能救。郭太虽然已 65 党事起时,郑玄与同郡孙嵩等 40 余人俱被禁锢,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5〈张 曹郑列传〉,页 549。 66 廖扶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上〈方术列传〉,页 1026。 67 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72〈王贡两龚鲍传〉,页 1006。 68 王式事,見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88〈儒林列传〉,页 1185。 69 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40〈张陈王周传〉,页 680。 70 同上。 71 徐穉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页 721。 47 经因为“不屑为斗筲之役”而辞官, 72 但也说了对汉王朝表示失望的话:“吾夜 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73 当太傅陈藩和大将军窦武被宦官 杀害时,郭太恸哭,可知郭太的拒仕也多少受政局影响,可说和徐穉一样地对朝政 失望,故宁可“明清议于草野”也不做官。 74 襄楷曾在宦官专政时上疏桓帝,批 评桓帝嗜欲不去,杀罚过重,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设宦臣之制等各种弊端,结果 被收送洛阳狱论刑。 75 灵帝继位后,虽以襄楷疏文为是,但襄楷仍然拒绝应灵帝 之召,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政治环境并无多大改观,因为辟举襄楷为方正的太傅陈 蕃不久便为宦官所杀害。这些人物的拒仕都与他们对东汉执政者的失望有关系。 对各种政治问题不满而拒仕或弃官的,东汉有不少例子。如赵咨官至敦煌太 守、东海相,是个有政绩的居官者。但当他眼见宦官杀害太傅陈蕃与大将军窦武 时,便谢病弃官。 76 魏桓见后宫千数,厩马万匹,左右悉权豪的现象,恨无力革 除,所以隐身不出。 77 姜肱则私告其友说:“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 78 因 此当朝廷拜他为太中大夫时,姜肱便托病,然后窜伏他乡卖卜以避征召。唐檀弃官 前尝告诉太守说“外戚豪盛,阳道微弱”。 79 宗慈弃官是因为见“太守出自权 豪,多取货贿”。 80 檀敷弃官则是因为“以郡守非其人”。 81 侯瑾虽未批评朝 政,但对时世不满。虽然侯瑾确切的拒仕原因不明,但其所著《矫世论》是为了 “讥切当时”而作, 82 故侯瑾拒仕应与其欲“讥切”和“矫”的时世有关。 与汉末这种情形可比的另一个时代是西晋惠帝在位的时期。鲁褒在晋惠帝元 康时期(291-299)隐身不仕,原因是“纲纪大坏”,“伤时之贪鄙”。 83 庾衮在 齐王冏辅政期间踰年不朝,理由是“晋室卑矣,寇难方兴”。 84 张载拒长沙王之 72 郭太母欲使郭太给事县廷,郭太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辞官去从屈伯彦学 习,见范晔《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1。 73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1。 74 山简评说汉末女主当朝,郭太、许劭等人“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等人“守忠节 于朝廷”,房玄龄《晋书》卷 43〈山涛传附山简传〉,页 1229。王晓毅则认为汉末清议 运动时期,郭太在民间和太学中广泛活动,是领袖人物,并配合陈藩在朝中发难,王晓毅 〈王龚与汉末汝南名士〉,见《孔孟月刊》1996 年第 35 卷第 期,页 49。 75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0〈郎顗襄楷列传〉,页 503。 76 赵咨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9〈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页 583。 77 魏桓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页 719。 78 姜肱事,见〈周黄徐姜申屠列传〉,同上,页 722。 79 唐檀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下〈方术列传〉,页 1029。 80 宗慈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7〈党锢列传〉,页 865。 81 檀敷事,见〈党锢列传〉,同上,页 868。 82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0 下〈文苑列传〉,页 1005。 83 房玄龄《晋书》卷 94〈隐逸列传〉,页 2437。 84 后来果然兵乱四起,庾衮便率妻子、宗族、乡人遁入禹山、林虑山、大头山避乱,房玄 龄《晋书》卷 88〈孝友列传〉,页 2283。 48 请,称疾笃告归,因为“世方乱”,因此“无复进仕意”。 85 蔡克拒仕则是因为 “朝政日弊”。 86 这几人都身处晋惠帝在位,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的时代,他们 对晋帝之无能,贾氏专擅,诸王争权以至兵起政乱的政局可谓无力以救,拒仕的主 因是对统治者或政局失望。 (八)仕进之受阻 有的研究對象拒仕是由於宦场失意,或面对主上不纳其言,有才而不遇,受 排挤、贬黜,出身低而遭歧视等问题。 传称张挚因不能“取容于世”而不仕, 87 虽然我们不知张挚不能“取容于 世”的细节,但可见其仕宦事业之不如意。申公接受武帝的礼聘,可是因为窦太后 不肯用申公而不得不退隐。桓秘与其兄桓温不和,遭桓温压抑而免官。桓秘后来谋 废继承桓温的桓冲,事败而被废弃,结果放志田园,好游山水。由于桓秘素轻桓 冲,耻居其下,故不应朝命, 88 桓秘优游不仕的主因是遭兄弟压抑,政治事业受 挫。 因为言不受纳而拒仕的例子则有闵贡、杨伦、王符和王充。闵贡应司徒侯霸 之辟后,发现侯霸政事不及己,闵贡认为侯霸辟了他而不问,是侯霸“失”人,因 此辞去。 89 杨伦前后三征,都是因为谏诤之言不得见纳,结果去职不应命,称病 不之官,归家“自绝人事”。 90 范晔说王符“耿介不同于俗”,故“不得升 进”, 91 既然“不同于俗”,可知王符不为一般人赏识。王充曾短期担任掾功 曹、从事, 92 后来弃官是因为“数谏争不合去”, 93 王充也说自己曾经“上书奏 记,陈列便宜”,但都不为所纳,只能“退题记草”, 94 可见王充有“数谏争不 合” 的不满,因此弃官。除了谏争不合,王充还对官场现象有所抨击。王充对世 85 房玄龄《晋书》卷 55〈张载传〉,页 1518。 房玄龄《晋书》卷 77〈蔡谟传〉,页 2034。 87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卷 102〈张释之冯唐列传〉(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页 1100。 88 房玄龄《晋书》卷 74〈桓彝传〉,页 1947。 89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83〈周黄徐姜申屠列传〉,页 719。 90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09 上〈儒林列传〉,页 979。 91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79〈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页 685。 92 王充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亦至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 事。王充说他元和三年(86)入为治中,章和二年(88)罢官家居,居官时间应不超过 年,见王充《论衡》〈自纪〉第 85,收入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 页 1189,1208。 93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79〈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页 685。 94 王充说:“《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言不纳用,退题记草,名 曰〈备乏〉”,王充《论衡》〈对作〉第 84,见黄晖《论衡校释》,页 1182。 86 49 人重文吏过于儒生的现象很不满,他不满那些“空胸”、“无仁义之学”的文吏掌 控治事,有能力“修德”、“立化”的儒生反不得重用。 95 因出身低微而遭歧视的例子有庾乘。庾乘出身卑微,原为门士,受郭太赏识 提拔才渐知名,虽能讲论,但与诸生博士坐论时仍然“自以卑第,每处下座”。 96 庾乘不就征辟的原因很可能是自知出身卑下。此外,霍原山居拒仕多年,原因当然 很可能是无仕志,但更可能和他的寒微的家世有关系。名微门寒的霍原受歧视的情 形,观贵游子弟不欲白昼造访霍原而夜造之便知。 97 从大中正刘沈欲进霍原为二 品,结果司徒不肯过,除了刘沈上表理之,还得仰仗多名高官(包括李重、张华、 荀组、班诏)为霍原陈情表荐,方得进品,亦可证明这一点。 98 上举的各种拒仕原因都与政局发展或政治问题有关,可谓政治性的拒仕因 素。以下的拒仕原因则非关政治。 二、非政治性的拒仕因素 (一)欲让爵位 像吴泰伯一样为了让爵而拒仕的例子不多,大约因为让爵是偶发事件。西汉 先有韦玄成认为哥哥韦弘应当袭父爵,自己不该承爵位而佯狂拒仕。 99 其后东汉 刘凯当袭居巢侯之爵,为了让爵于弟,遁逃十余岁。 100 跟着晋有华混。华混祖父 华廙因为拒婚得罪了中书监荀朂,而遭免官削爵,被贬为庶人,华混应袭其爵,为 了避免受袭封,华混断发阳狂。 101 (二)欲养亲、守丧 因养亲而不仕的例子,汉末有江革、毛义和周磐。晋也有王延、王祥、李密 和谢沉为养亲而拒仕。此外,颜含不仕是因为兄得疾病,为了躬亲侍养,足不出户 95 “儒生志在修德,务在立化,则夫文吏瓦石,儒生珠玉”,王充《论衡》〈程材〉第 34,见黄晖《论衡校释》,页 534;“文吏空胸,无仁义之学,居住食禄,终无以效,所 谓尸位素餐者也”,王充《论衡》〈量知〉第 35,见黄晖《论衡校释》,页 547。 96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頁 872。 97 房玄龄《晋书》卷 94〈隐逸列传〉,页 2435。 98 其实,未拒仕,愿意做官的非本文研究对象也有因为出身寒门而遭歧视的例子。比如少 为县吏的易雄便曾因为不堪“自念卑浅,无由自逹”的压力而“脱帻挂县门而去”,改习 律令去了。后来虽已知名,被举为孝亷、州主簿,迁别驾,还是因为“自以门寒,不宜久 处”,而上纲谢职。易雄非本文研究对象,因为他求仕,他通过习律令和交结豪右谋得主 簿职位,又当上了舂陵令,并为刺史卖命抵抗王敦。易雄事,见房玄龄《晋书》卷 89〈忠 义列传〉,页 2314。 99 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73〈韦贤传〉,页 1019。 100 刘凯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9〈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页 581。 101 房玄龄《晋书》卷 44 〈华表传附华混传〉,页 1261。 50 13 年。 102 至于东汉的蔡顺 103 和鲍昂 104 则因守墓而终身拒仕, 105 因守丧而不 仕二十年的还有晋的庾阐。 106 以上几人无论是短暂或终身不仕,原因都与孝行或守丧有关,而无涉时局的 变动。 (三)因健康问题求全身 例如卢浮因为病疽截手而不就。 107 嵇康和皇甫谧拒仕虽然都因为不好做 官,且另有追求,嵇康可能还有政治的原因,但这两人都同时提出了疾病的理由。 嵇康说他“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 108 皇甫谧更长期受服寒食药之 苦,而列“久婴笃疾”十九年的理由于拒仕疏文上。 109 健康的考量也包括精神的,如台佟拒仕的理由是做官劳累,不能“存神养 和”。 110 想法相同的还有董京。董京在孙楚劝仕时,说自己不想“栖栖自使疲 单”。 111 皇甫谧除了因疾病缠绕而关心“惜命”和“全形”的问题,也注意此精 神的问题,他说:“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他不想以此损犯自己已经“弱疾”之 “命”和“形”, 112 这考量和台佟的相同。 这里所举的例子不包括托病者,因为他们另有更重要的原因,例如秦宓称病 不见举辟者,秦宓还是列入择主而仕类。 (四)意气之争 102 房玄龄《晋书》卷 88〈孝友列传〉,页 2286。 蔡顺不能远离亡母之墓而拒太守之举辟,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9〈刘赵淳于江 刘周赵列传〉,页 583。 104 鲍昂潜于亡父墓次,举孝廉辟公府,连征都不至,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59〈申 屠刚鲍永郅恽列传》,页 494。 105 其实许多居官者都曾为服丧而守墓不仕,如崔实(寔)为父亲崔瑗守丧而居墓侧,三公 并辟不就。不过,崔实和其他服丧期间守墓的人,并未像蔡顺和鲍昂那样为守墓而终身拒 仕,故不列入考虑。 106 房玄龄《晋书》卷 92〈文苑列传〉,页 2385。 107 房玄龄《晋书》卷 44〈卢钦传附卢浮传〉,页 1256。 108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戴名扬《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页 128。 109 房玄龄《晋书》卷 51〈皇甫谧传〉,页 1415。 110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989。 111 房玄龄《晋书》卷 94〈隐逸列传〉,页 2427。 112 皇甫谧说:“吾闻食人之禄者,懐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皇甫谧 《玄守论》,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 册《全晋文》卷 71(北京:中 华书局,1965),页 1870。 103 51 东晋王羲之耻居素为自己所轻的王述之下,知道王述将前来检视他所居的会 稽郡,告诉诸子其心中不平后便称病去郡。 113 (五)无仕志 宣称无仕志而拒仕,或者显示不欲仕意愿的研究对象人数很多,无论什么时 代都有这样的人物,尤以东汉、西晋和东晋特多,这个因素因此最值得注意。因无 仕志而拒仕的情况多种,以下分说之: 1.不好为吏 不好为吏的例子有前文已提起的郑玄,其他东汉同类人物还有单固和“性” 不可改的高获。郑玄自少时起便对官宦事业不热衷,是“父数怒之”也“不能禁” 的。 114 单固同样不乐为吏,仅在母亲劝仕下勉强从命。 115 高获则坚持不改“性” 入仕。更早的同类人物还有司马相如,虽然司马相如并未拒仕,可是班固说他“事 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常称疾闲居不慕官爵”, 116 可见不好处理政事。 晚期的同类人物有嵇康、陈训和陶潜。陈训自称“性”不好官,嵇康和陶潜 亦然。虽然嵇康拒仕很可能是因为与魏室宗婚,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 117 受到司 马氏的猜忌和打击, 118 但嵇康尝自言自己“荣进之心日颓”, 119 更想过个人的生 活,更想要养生延寿, 120 并且坦承自己厌恶受官场各种形式和条规拘束,说自己 113 王羲之告其诸子说:“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房玄龄《晋书》卷 80〈王羲之 传〉,页 2101。 114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5〈张曹郑列传〉,页 549。 115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8《魏书》〈王淩传〉,注引《魏略》,页 760。 116 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57〈司马相如传〉,页 854。 117 陈寅恪认为嵇康不只提倡自然以与崇名教者抗衡,就政治立场而言,也是积极反抗司马 氏者。罗宗强认为司马氏为了打击名士们的对立情绪,欲借一个有甚大声望的名士的生命 以弹压名士们不臣服的桀骜,因此杀嵇康。Liu Kangde(刘康德)则说嵇康在面对不稳 定、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提倡自然,提出追求内和的玄学理论以应对之。徐公持也说深获好 友、太学生,年轻追随者仰慕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核心人物,而被司马氏视为异己。张骏 翚则说嵇康是时代的牺牲品。以上诸说,见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收入 《陈寅恪先生文史论集》(台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 态》(上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Liu Kangde,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Ji Kang”, in Chinese Studies in Philosophy (New York: M.E. Sharpe, 1987), pp.64-71;徐公持 《阮籍与嵇康》(台北:国文天地杂志社, 1991),以及张骏翚〈魏晋隐逸文化与嵇康之 死〉,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 月,页 76-81。 118 本文作者也认为司马氏执意要杀嵇康,因为嵇康罪名不过是言论放荡,害时乱教,而且 司马氏全然不顾三千太学生之请,可见司马氏的确视嵇康为必须打击的对象。 119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见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页 118。 120 “但愿养性命,常恐婴网罗”,嵇康〈答二郭〉3 首之 2,见戴名扬《嵇康集校注》, 页 62。 52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尤其讨厌遭当关者呼早起,不愿在抱琴行吟,弋钓草 野的时候受吏卒守着,不耐烦各种无聊官事如揖拜上官,作书酬答,吊丧,与俗人 共事等, 121 还说过“不仕为逸”的话, 122 因此嵇康更可能受个性左右。对比嵇康 与阮籍亦可证明这一点。阮籍处境与嵇康相同,为无以施展济世之志而痛苦,嵇康 不然,嵇康求去官,并以无官为乐。嵇康的文字虽有批评政治之语,如“大道沉 沦,季世陵迟,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123 却没有被逼退 隐的憾恨。 传称陶潜“不堪吏职”, 124 既然说“不堪”,亦可见陶潜不好之。陶潜说 自己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和“性本爱丘山”的话也可为辅证, 125 这样的话和 嵇康所说的话相类,这样的个性多半也要对在官场哈腰,不能离开樊笼复返自然, 至丘山尽兴的生涯 126 感到“不堪”的。不过,正如嵇康,促使陶潜拒仕的因素不 止一个,因此下文将会再说陶潜。 2.拒绝奉迎,不受役使 因为耻受役使,拒绝奉迎而拒仕的例子并不常见,东汉末年有几个人物,如 逢萌曾叹说“大丈夫安能为人役使” 而拒为亭长, 127 郭太因为“不屑为斗筲之 役”而辞官, 128 其他还有范冉、赵晔和冯良耻奉迎督邮而弃官,不过,冯良还兼 有修仙的目标,郭太则同时对政局失望(见前文)。 上言嵇康不耐烦揖拜上官,其实亦与此相通。传称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 腰”,因此弃官,尽管论者或对“五斗米”之义有不同的看法, 129 但并不否定陶 121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见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页 114,页 119-122。 嵇康〈答难养生论〉,见戴名扬《嵇康集校注》,页 172。 123 嵇康〈太师箴〉,见戴名扬《嵇康集校注》,页 311-312。 124 房玄龄《晋书》卷 94〈隐逸列传〉,页 1608。 125 陶潜《陶渊明集》卷 7〈与子俨等疏〉,卷 2〈归园田居〉之 1,见永瑢、纪昀撰修《文 渊阁四库全书》景印本第 1063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年),页 523, 480。 126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陶渊明集》卷 2〈归 园田居〉之 1,页 480。 127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0。 128 郭太母欲使郭太给事县廷,郭太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辞去从屈伯彦学 习,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1。 129 除了官俸之说,还有士大夫食量说,借天师道入会费说其数目之微不足道说,见缪鉞 〈陶潛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收入《历史研究》1057 年第 期,页 79-85;张志明〈对 于陶潛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的商榷〉,收入《历史研究》1057 年第 10 期,页 87-93;以及 Discussion Note 12, in Davis, A.R., T’ao Yüan-ming (AD 365-427)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180. 122 53 潜弃官理由之一是不愿折腰。 130 即使“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非陶潜本人所 说, 131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陶潜不得不为吏,对折腰感到不堪是可理解 的,陶潜自己也承认“志意多所耻”, 132 何况陶潜厌倦仕宦生涯时久,其弃官决 定酝酿多时, 133 因此,这很可能还是促使陶潜把酝酿已久的想法付诸实践的理 由。就此而言,拒受役使者应包括陶潜。以上所举人物虽然可谓不免政治或现实环 境的影响,甚至还如嵇康般困于时局,但无可否认皆有不受役使的个性,他们在决 定拒仕的时候,都显示了志愿不屈是首要,政治或官场考量居次的精神。 3.别有追求 很多人物不仕是因为另有追求,时代愈晚,这类人物愈多。不管他们的追求 如何不同,他们都不重视,或者不想要仕宦事业。 汉末已可见许多宁可读书、教授、著述也不居官的人物,如向长闭门读 《易》,徐房、李子云养徒,龚舍教授,周党埋首著述,孟敏不应举辟,却游学十 年。 134 郎顗隐居海畔,昼研精义,夜占象度,朝夕无倦。 135 郑玄逃避举、辟, 但对学问研习不肯中断。他游学多年,年过四十才归家,遭党锢的十四年间亦隐修 经业。张楷拒应举辟,但却精研《春秋》,门徒多至可成市。 136 其他不肯仕,却 读书成为名儒的还有井丹、高凤和法真。 137 为同样的理由而“隐居”不仕的还有 孔乔、任棠、申屠蟠、颖容。即使是那些记录极为简略者,亦可见其不仕的原因是 更想读书、教授、著述。例子有徐胤、李昺、王辅等。汉以后仍有例子:管宁不论 是避乱辽东,还是浮海归郡,都不肯入仕,只愿意“语唯经典,不及世事”。 138 刘兆濳心著述,不出门庭,从受其学者数千人。 139 皇甫谧耽翫典籍,即使得风痹 130 缪鉞对五斗米之义有新解,但对陶潛不愿折腰没有异议,见张志明〈对于陶潛不为五斗 米折腰新释的商榷〉,页 93。 131 齐益寿指出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出自何法盛《晋中兴书》,见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 明事迹及形象〉,收入《郑百因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页 130。 132 陶潜《陶渊明集》卷 3〈饮酒诗〉之 19,页 496。 133 齐益寿指出陶潜退隐之志“蓄积已久”,见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明事迹及形象〉, 页 131。王国璎也指出陶潜对仕宦生涯的厌倦之情,说陶潜这种心情在其宦游诗中一再出 现,说陶潜这种心态是始终如一的,王国璎〈陶诗中的宦游之叹〉,见《文学遗产》1995 年第 期,页 7,页 14。除了上引齐益寿和王国璎之文,陶潜的宦游生涯可参见王国璎 〈史传中的陶渊明〉,收入《台大中文学报》第 12 期,2000 年 月,页 5-36。 134 孟敏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2。 135 郎顗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0〈郎顗襄楷列传〉,页 503。 136 张楷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6《郑范陈贾张列传》,页 560。 137 范晔《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1,1043,1044。 138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1《魏书》〈管宁传〉注引《傅子》,页 354。 139 传称刘兆著述百余万言,《隋志》则记刘兆著《春秋》,《公羊》,《谷梁》传 12 卷,又撰《周易训注》。刘兆事见房玄龄《晋书》卷 91〈儒林列传〉,页 2349。刘兆 54 疾犹手不辍卷而号“书淫”,并以著述为务,尽管晋武帝频下诏敦逼,仍不肯仕。 140 读书、教授、著述以外,还有拒仕以修导引之术的,汉末有矫慎, 141 魏有 王烈。 142 东晋则有陶淡、许迈、葛洪、郭瑀、鲍靓等人好服食,绝谷,欲求仙而 不欲仕。隐居独处,避人以秘修卜测,析梦等异术,饮食、言行异常,或也收徒传 其术的则有公孙凤、公孙永、石垣、瞿硎先生、王嘉、杨轲和张忠等。具宗教理 由,欲入山修佛,诵佛经,修营塔庙,追随高僧,研究佛理,不肯做官的则有谢 敷、何准和刘程之(遗民)。 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希望人生“适志”,生活快意而不愿当官,因此拒仕。 例如张翰很清楚地说明他不要名爵,只要人生“适志”。 143 许询、戴逵、戴勃、 戴永(戴颙)等人则希望优游自然山水间,著述属文,而没有入仕为宦的志愿。 勉为小吏却不堪吏职,不想过“心为形役”的生活, 144 最后选择弃官的陶 潜处境和家境与上述人物或许有差异,但求去羁绊和适己的愿望相同。陶潜既不乐 为吏(不堪吏职),又厌倦仕宦生涯,不愿折腰,更求心不为形所役,可能还有政 治的理由(沈约认为陶潜拒仕刘裕),因此陶潜弃官的情形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 (后章将再说陶潜的想法)不过,无论怎么看陶潜弃官的理由,都可见内在的,精 神性的理由比较多,而且是“心不为形役”的考量比较大。至于陶潜拒刘裕的政治 性解说,论者大多质疑沈约所提出的证据, 145 况且陶潜即使真的怀有政治性的理 由,也和郭太一样兼具精神性的拒仕理由,精神性的理由还是更重要的。梁启超更 是老早便说忽视陶潜精神性的的拒仕理由,去注意陶潜是否在意司马氏和刘氏王朝 更替的事,未免把陶潜“看小了”。 146 希望人生“适志”的还包括不弃官的富裕者,例如要求过“出则渔弋山水, 入则言咏属文”生活, 147 可以随时凭个人意愿而不应征召的王羲之、谢安,和游 事,也见吴士鉴《晋书斠注》卷 88〈孝友列传〉注引《魏志》〈王修传〉注所引《汉晋春 秋》,页 1498。 140 房玄龄《晋书》卷 51〈皇甫谧传〉,页 1409-1418。 141 矫慎“仰慕松乔导引之术”,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3〈逸民列传〉,页 1043。 142 王烈和嵇康共好神仙,与嵇康分食石髓,相约入山寻仙踪,求石室素书,吴士鉴《晋书 斠注》卷 49〈嵇康传〉注引《书钞 160》所引臧荣绪《晋书》,页 939。 143 张翰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覊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也告诉友人顾荣说他 “本是山林间人”,房玄龄《晋书》卷 92〈文苑列传〉,页 2384。 144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陶潜《陶渊明集》卷 5〈归去来兮辞〉,页 514。 145 朱自清〈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见《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页 460-464;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明事迹及形象〉,页 134;Wendy Swartz, “Rewriting a Recluse: The Early Biographers’ Construction of Tao Yuan Ming”,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Vol. 26 (Dec., 2004), p.84. 146 梁启超《陶渊明》(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5),页 4;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 明事迹及形象〉,页 134。 147 房玄龄《晋书》卷 79〈谢安传〉,页 2072。 55 会稽山水十有余年的孙绰,以及虽居高位却不理事,甚至废职者如阮裕、阮孚。 148 这类人物虽然不肯弃官,但匡时济世或治国理民非其志向,也算是另有追求 者。 另外,还有如嵇康所说的“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的情形: 149 西汉已 有司马季主不肯做楚大夫,选择至长安卖卜,还告诉宋忠和贾谊说卖卜并不卑下, 是“利大谢少”,有功于社会,能“导惑教愚”的行业。 150 汉末研究对象中也有 另有谋生之技,不需要也不想入仕的人物,例如严遵有学问、有著述,也和司马季 主一样选择操卜筮贱业。 151 医术精湛的程高“隱跡不仕”, 152 能卜、医的段翳 “隐居窜迹”, 153 高获和李南皆有异术,能求雨或卜测,都不肯入仕,光武帝欲 用高获为吏,高获坚持不肯弃其业以入仕, 154 李南也是举、辟不行。 155 华佗则 拒绝汉之举辟,曹操欲留他专视,亦托词妻病求归,结果触怒曹操,下狱致死。这 些人物都宁可自择其业而不愿入仕做官。 156 4.有“优游不仕”的条件 做官多年的杜钦晚年“优游不仕”, 157 虽然原因不明,但看其本人,连同 祖父、父亲、儿子、兄弟、支属都做官, 158 家族官至二千石者有十人,可见出自 官宦家族,又依傍当时得势的外戚王凤,官运亨通且富贵,可知杜钦富足,其不仕 的决定不受上列任何政治性因素影响,应该是杜钦个人意愿所使然。 以上所列几种拒仕原因的考量都是非政治性的,往往与个人的想法,价值 观,或者人生取向有关。 总而言之,观本文研究对象的拒仕原因,大体可归两大类。拒仕决定受外在 因素,通常是政治性因素影响的属第一类,拒仕原因包括对当政者和当前的政治问 题不满和失望,受战乱、政治灾难如党锢、刑罪、宦祸影响,或者遭排挤、仕宦事 业不如意,或者不满统治者之不礼遇他们。拒仕决定受非政治性考量影响的,比如 性不好为吏、厌恶官事,拒绝呆在官场奉迎权贵或受人役使,欲让爵位,欲孝养父 母,欲积学、读书、教授、著述,欲从事当官以外的其他行业如医、卜,欲修仙、 服食、绝谷,欲修佛,欲炼隐身或其他异术等则属第二类,这类人物有的仍多少受 到政治环境的影响,但他们主要的考量还是非政治性的。 148 阮裕“以酒废职”,房玄龄《晋书》卷 49〈阮籍传附阮裕传〉,页 1367-1369。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见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页 125。 150 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卷 127〈日者列传〉,页 1304。 151 班固撰,颜师古注《前汉书》卷 72〈王贡两龚鲍传〉,页 1003。 152 程高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下〈方术列传〉,页 1031。 153 段翳事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上〈方术列传〉,页 1026。 154 高获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上〈方术列传〉,页 1023。 155 李南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112 上〈方术列传〉,页 1025。 156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9《魏书》〈方技传〉,页 799,页 802-803。 157 班固《前汉书》卷 60〈杜周传〉,页 882。 158 杜钦的祖父是杜周、父亲杜延年,子杜业,兄杜缓,皆任官。 149 56 第三节 变化的发生 各别看以上所说的各种拒仕原因,我们不容易得出一个整体印象,也无法看 到这些人物的拒仕想法是否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借助下表,看拒仕情况在不同 的时段里是否发生变化。 表 1:拒仕原因类别表 时代 总数 西汉 17 两汉之 际 35 东汉 94 汉末三 国初 39 三国 三国末 西晋初 22 西晋 28 两晋之 际 30 东晋 62 受政治影响因素 I 仕进受挫/得罪 当权者/战乱 政治立场不同/ 战乱/保身避宦 祸 仕途受挫/得罪 当权者/政局变 化/政治灾难/对 政治问题不满/ 不支持当党政者 /战乱/保身避宦 祸 忠于前朝/观望 时局,等待可仕 者/战乱 战乱 人数 10 58.9% 25 71.4% 33 35.1% 25 64.1% 与政无关的因素 II 让爵/富裕/无仕 志 无仕志 让爵/养亲/无仕 志/积学教授著 述/逃名/拒官场 奉迎之事/另有 追求[导引之 术,行医,卜 算] 无仕志 人数 备注 特征 29.4% 22.9% 居官(2) 11.8% 不详(2) 5.7% I>II 41 43.6% 不详(20) 21.3% III 不详(2) 25.0% 居官(1) 50.0% 不详(3) 13.6% 居官(1) 4.5% 不详(2) 7.1% - I>II 25.0% - - 忠于前朝/政治 立场不同/观望 时局/战乱 12 54.5% 养亲/无仕志 27.3% 仕进受挫/政治 立场不同/对政 治问题不满 忠于前朝/政治 立场不同/对政 治问题不满/战 乱 仕进受挫/政治 立场不同 10 35.7% 残疾/养亲/无仕 志 16 57.1% 17 56.7% 让爵/养亲/无仕 志 13 43.3% - I>II 12.9% 意气之争/养亲/ 无仕志/积学教 授著述/拒官场 50 80.6 不详(1) 1.6% 居官(3) III III)。可 是,自东汉以下,相反的情形发生,拒仕原因非关政治者的百分比开始比受政治因 素影响而拒仕者的多(I[...]... 2.9% 4 4 .3% - 1 5.9% - - 1 1.1% - 三国 三国末西 晋初 西晋 4 22 - - - - 28 1 - - - 养亲、 守墓 1 2.9% 5 5 .3% 2 9.0% 5 无仕志 2 11.8% 6 17.1% 51 54 .3% 12 30 .8% 4 18.1% 10 159 西晋对政治问题不满者的百分比虽然较高,但若把政治灾难如党锢之灾也视为政治问 题,一起合计,则东汉不满政治问题者的百分比与西晋的相去不远。 59 两晋之际 30 3. 6% - 东晋 62 - - - 1 1.6% 8 12.9% 1 3. 3 - 17.9% 2 6.7% 2 3. 2% 35 .7% 10 33 .3% 39 62.9% 上表显示无仕志(黑框区)是研究对象最主要的拒仕原因,百分比最高,其 他原因,如让爵、富裕、养亲、守墓及拒绝奉迎,不肯为官长役使等原因所占的百 分比都不高。 让爵是偶发事例,少见是可理解的。因富裕(灰色地区)而不仕的情形只有... 14。除了上引齐益寿和王国璎之文,陶潜的宦游生涯可参见王国璎 〈史传中的陶渊明〉,收入《台大中文学报》第 12 期,2000 年 5 月,页 5 -36 。 134 孟敏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2。 135 郎顗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0〈郎顗襄楷列传〉,页 5 03 136 张楷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6《郑范陈贾张列传》,页 560。 137 范晔《后汉书》卷 1 13 逸民列传〉,页 1041,10 43 1044。 138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11《魏书》〈管宁传〉注引《傅子》,页 35 4。 139 传称刘兆著述百余万言,《隋志》则记刘兆著《春秋》,《公羊》,《谷梁》传 12 卷,又撰《周易训注》。刘兆事见房玄龄《晋书》卷 91〈儒林列传〉,页 234 9。刘兆 54 疾犹手不辍卷而号“书淫”,并以著述为务,尽管晋武帝频下诏敦逼,仍不肯仕。 140 读书、教授、著述以外,还有拒仕以修导引之术的,汉末有矫慎,... 期,页 79-85;张志明〈对 于陶潛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的商榷〉,收入《历史研究》1057 年第 10 期,页 87- 93 以及 Discussion Note 12, in Davis, A.R., T’ao Yüan-ming (AD 36 5-427) 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 83) , p.180 122 53 潜弃官理由之一是不愿折腰。 130 即使“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非陶潜本人所 说, 131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陶潜不得不为吏,对折腰感到不堪是可理解 的,陶潜自己也承认“志意多所耻”, 132 何况陶潜厌倦仕宦生涯时久,其弃官决 定酝酿多时, 133 因此,这很可能还是促使陶潜把酝酿已久的想法付诸实践的理 由。就此而言,拒受役使者应包括陶潜。以上所举人物虽然可谓不免政治或现实环... 更想读书、教授、著述。例子有徐胤、李昺、王辅等。汉以后仍有例子:管宁不论 是避乱辽东,还是浮海归郡,都不肯入仕,只愿意“语唯经典,不及世事”。 138 刘兆濳心著述,不出门庭,从受其学者数千人。 139 皇甫谧耽翫典籍,即使得风痹 130 缪鉞对五斗米之义有新解,但对陶潛不愿折腰没有异议,见张志明〈对于陶潛不为五斗 米折腰新释的商榷〉,页 93 131 齐益寿指出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出自何法盛《晋中兴书》,见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 明事迹及形象〉,收入《郑百因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5),页 130 。 132 陶潜《陶渊明集》卷 3 饮酒诗〉之 19,页 496。 133 齐益寿指出陶潜退隐之志“蓄积已久”,见齐益寿〈论史传中的陶渊明事迹及形象〉, 页 131 。王国璎也指出陶潜对仕宦生涯的厌倦之情,说陶潜这种心情在其宦游诗中一再出 现,说陶潜这种心态是始终如一的,王国璎〈陶诗中的宦游之叹〉,见《文学遗产》1995... 43. 6 %,57.1 % 和 80.6 %),它们的百分比还显示上升趋势。 以上数据说明促使本文研究对象拒仕的主要驱动力量不是政治性的因素,更 有影响力的是非政治性的考量。 如果要确切地知道哪些因素在哪一时期更具主宰性,可参考下列两表。先看 下表所列的政治性拒仕原因。 表 2:政治性拒仕原因类别表 时代 总数 忠于前 朝 战乱 观望政 局/择 主 保身避 宦祸 政治立 场不同 不满政 治问题 /批评 当政者 政治 灾难 西汉 17 - 4 23. 5% - - - - - 两汉之 35 际 东汉 94 24 68.6% - - - - - 1 2.6% 1 2.9% 2 2.1% - - 汉末三 39 国初 1 2.9% 1 1.1% 8 20.5% - 13 13. 8% - 7 7.4% - 12 12.8% - 三国 - - - - - - 3 13. 6% - - - - 2 7.1% 3. .. 挫是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西汉研究对象因为仕进受挫而求退的人相当多 35 .3 %)。到了东汉,这个因素仍然具有一些影响力(12.8 %);可是,东汉以下,仕 进受挫这个因素的影响已经微弱,西晋只有一例 3. 6 %),连拒仕者最多的东晋 也只有二例 3. 2 %)。因此,我们可说仕进受挫不是东汉以后研究对象拒仕的主 因。 虽然有些研究对象的确对执政者或政局失望或不满,东汉和西晋这类人物最 多,可是他们所占的百分比都不高( 13. 8%和 25.0%,见黄色区)。 159 忠于前朝, 避乱和择主而仕者的百分比都比这类人物高。如果和下表所列的非政治性拒仕原 因,例如无仕志相比,百分比更显得低。 接下来看下表所列的非政治性的拒仕原因。 表 3 非政治性拒仕原因类别表 时代 总数 残疾 拒奉迎 富裕 让爵 西汉 17 - - 两汉之际 35 - 1 5.9% - 东汉 94 - - 汉末三国 初 39 - 1 2.9% 4 4 .3% - 1 5.9%... 西汉 17 两汉之 际 35 东汉 94 汉末三 国初 39 三国 4 三国末 西晋初 22 西晋 28 两晋之 际 30 东晋 62 受政治影响因素 I 仕进受挫/得罪 当权者/战乱 政治立场不同/ 战乱/保身避宦 祸 仕途受挫/得罪 当权者/政局变 化/政治灾难/对 政治问题不满/ 不支持当党政者 /战乱/保身避宦 祸 忠于前朝/观望 时局,等待可仕 者/战乱 战乱 人数 10 58.9% 25 71.4% 33 35 .1% 25 64.1% 与政无关的因素 II 让爵/富裕/无仕 志 无仕志 让爵/养亲/无仕 志/积学教授著 述/逃名/拒官场 奉迎之事/另有 追求[导引之 术,行医,卜 算] 无仕志 人数 备注 特征 5 29.4% 8 22.9% 居官(2) 11.8% 不详(2) 5.7% I>II 41 43. 6% 不详(20) 21 .3% III 1 25.0% - - 忠于前朝/政治 立场不同/观望 时局/战乱 12 54.5% 养亲/无仕志 6 27 .3% 仕进受挫/政治 立场不同/对政 治问题不满 忠于前朝/政治 立场不同/对政 治问题不满/战 乱 仕进受挫/政治 立场不同 10 35 .7% 残疾/养亲/无仕 志 16 57.1% 17 56.7% 让爵/养亲/无仕 志 13 43. 3% - I>II 8 12.9% 意气之争/养亲/ 无仕志/积学教 授著述/拒官场 50 80.6 不详(1) 1.6% 居官 3 III I . 159 西晋对政治问题不满者的百分比虽然较高,但若把政治灾难如党锢之灾也视为政治问 题,一起合计,则东汉不满政治问题者的百分比与西晋的相去不远。 59 3. 6% 17.9% 35 .7% 两晋之际 30 - - - 1 3. 3 2 6.7% 10 33 .3% 东晋 62 - 1 1.6% 8 - 2 3. 2% 39 62.9% 12.9% 显示 志 框区 是研究对 最主 拒 因,百 最高,其 他原因,如让爵、富裕、养亲、守墓及拒绝奉迎,不肯为官长役使等原因所占的百 比都不高。. 年 5 月,页 5 -36 。 134 孟敏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98〈郭符许列传〉,页 872。 135 郎顗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0〈郎顗襄楷列传〉,页 5 03 136 张楷事,见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卷 66《郑范陈贾张列传》,页 56 137 范晔《后汉书》卷 1 13 逸民列传〉,页 1041,10 43 1044。 138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 22 9 40.9% - 3 13. 6% - - - - 西晋 28 - - - - 2 7.1% 7 25.0% 3. 6% - 1 两晋之 际 30 3 10.0% 11 36 .7% 10.0% - - 3 - - - 58 东晋 62 - 5 8.1% - - 1 1.6% - - 2 3. 2% 表 2 显示忠于前朝,避战乱,欲观望时局,择主以仕,以及欲保身这四种拒 所

Ngày đăng: 14/09/2015, 08:50

TỪ KHÓA LIÊN 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