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理由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有继承性的。作为人际交往中万能的交际
工具,语言也不断地发展。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古为今用的语言 现象较为常见,汉语更是如此。
在现代汉语里至今还保持着较多的文言语言现象。从语法方面看
就有使动用法;从词汇方面看,词类的活用等都是典型的现象。此 外,我们还发现,现代汉语里还从古代汉语接收下一些书面语性极强 的词语,如“之”、“于”、“者”、“其”等词。其中,“其”作 为一个来源于文言文的兼类词,常用语书面语。“其”既可以当代词 用又可以当助词用。就代词来说,“其”的用法和意义也比较复杂,
有时可以代替人,有时可以代替物。特别是作为领属代词的时候,
“其”可以代替第三人称,也可以代替第一人称,相当于“他的”和
“自己的”。从句子成分看,“其”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等。但 是更常见的是作定语用。“其”结合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表达形式丰富 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越南语也从汉语借来了”KỲ”一词。如果在学习汉 语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了解“其”的用法,从而联系到其他相对应 的表达形式并将这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区分开来,把握其间的异同,就 可以正确地使用,提高汉语表达的效果。
经过多年学习与研究汉语,本人认为,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在学
习汉语尤其是进行应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不能掌握“其”的各种用 法,导致不能使用、理解错误或者用错了,因此不能提高自己的汉语 表达尤其是书面表达能力。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使用“其”的时候,
常见的偏误就有漏用、错用、搭配不当等多种表现。
出于以上的各种原因,本人拟定选择“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关于
“其”一词的偏误分析(以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 本科生为例)”作为自己汉语教学理论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希望 本论文撰写完毕就会为越南汉语教学尤其是汉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份参考 资料,从而改善学习者汉语书面表达的效果。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
- 经考察阐明越南学生现代汉语兼类词“其”理解和使用中的偏误 及其偏误类型;
- 经分析指出其偏误成因;
- 在偏误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与学意见和建议。论文撰写 完毕以后会为越南汉语教学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对现代汉语兼类词尤其是“其”一词的相关问题以及偏误分析的 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综述;
对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中、高级阶段关于兼类词“其”的理解和 使用的现状进行考察,找出其偏误并进行归类;
在考察所获的结果基础上进行偏误分析,指出其原因,从而提出相关的教与学意见和建议,力求于改善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语料来源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的兼类词“其”的理解
和使用情况。由于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本人拟定选择越南河内国家 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二年级和三年级本科生以及第一专业 为汉喃学的双文凭汉语作为第二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关于“其”的理解和 使用现状作为个案研究,希望通过场合研究可以从个案情况看到全局。
经考察分析阐明其偏误类型和原因。研究范围仅限于现代汉语文言虚词
- 语料来源主要来自对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二年级、三年级本科生和来自汉喃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化系汉语作为第二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及其习作大约200份。
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拟定选择文献法、考察分析法等。具体的研
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1)文献法:用来查阅、总结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从而进行文献综述;
(2)问卷调查法:用来调查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 化系二年级本科生关于“其”的理解和使用现状。此外,本人还收集学 生们的习作进行针对性考察;
(3)统计法、对比法:用来进行考察结果的统计并进行比较;
(4)分析法:用来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阐明其偏误现状及其原因;
(5)归纳、推理法: 用来进行偏误的归类。
研究意义
现代汉语中的文言因素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文言 因素进行汉语交际实在是一个大难题。本论文针对其中的一个语言点即
“其”的偏误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其研究结果会为越南汉语专业本科 教学提供一分参考资料,启发学生们如何学习,理解现代汉语中的文言 词语,尤其是兼类词“其”。从而提高他们在汉语阅读的理解能力以及 书面表达能力。
本论文主要内容除了前言,结语,附录及参考文献以外,分为以下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问题。在这一章,笔者主要对前
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了总结,同时也对偏误分析、中介语等第二语言 教学相关的理论以及兼类词、现代汉语中文言词语等汉语言相关的理论 问题做了概括的介绍,以便作为考察分析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 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其”的偏误考察与分析。这一
章,笔者对汉语专业本科生“其”一词词类、词义及用法的了解现状做 了考察,同时通过学生们的习作进行“其”的偏误,经考察结果分析,
阐明其偏误现状并进行归类。
第三章 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其”的偏误成因及教学对策。
在这一章,笔者进一步分析越南学生现代汉语“其”的偏误成因,从而提出教学对策。希望此项研究能够为越南汉语教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问题
偏误分析理论
英国语言学家 S.P Corder 作为偏误分析的倡导者。经研究他将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分成“失误”和“偏误”两类。失误 是偶然发生而又没有规律的差错,不会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偏误则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才会发生的,这种差错是重现而有规律的。偏误是中 介语特征的反映,被视为偏误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
偏误分析是针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 析研究,从而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学习步骤,学习策略。学习者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产生不同的偏误。例如,刚刚接触汉语的越南人因为 受到母语的负迁移而常常犯上“今天是十二号八月”或者“弟弟我学习 汉语在大学”等偏误。然而,随着学习和使用汉语时间的延长,母语的 干扰越来越减少,目的语的干扰却增多,由目的语干扰造成的偏误也随 之增多。这点会使偏误分析成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力 求于探索偏误的性质特点,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成果对第 二语言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正迁移,同时 避免负迁移,很快提高学习效果。
1.1.2.偏误的类型
周小兵(2007)在《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 》一书中将 偏误分为误加、遗漏、错位、误代、杂糅等五个类型。其中,误加又叫
“添加”指的是句子、语篇中多了不该 出现的语言单位 。遗漏指的是句
子、语篇中少了必须具备的语言单位。错序又叫错位,指 的是句子、语篇 中某个或某些语言单位的位置、顺序不正确。误代又叫替代,指的是在 某个句法位置上用了一个不该用的的语言单位。杂糅指的是将两个甚至 多个语法结构不恰当的糅合在一起。
S.P Corder 不但限于对偏误进行分类,而且还进一步说明偏误的来
源。其它分类法虽然与S.P Corder 的分类法不相同,但是各自对第二语 言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我们 可以将不同的分类法运用于偏误分析的实践中。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已经总结出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外语 教学中偏误的原因共分以下几种:
1.1.3.1 母语负迁移
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通常会利用母语现有的语言现 象来推断目的语相应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初级阶段最容易将自己的母 语习惯套用在目的语上,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导致出现 偏误。第二个情况属于学习者在不熟悉掌握目的语语言规则的情况下,
只能依赖母语知识去体会目的语的新知识。因而造成在同一母语的背景支配下学习目的语的学习者常常出现同一性质的偏误。对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这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母语负迁移又特别体现在目的语语音的学习中,用学习者第一语言的语音规律代表目的语的语音规律是中介语语音的一大特色。例如,中国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而越南语共有六个声调。其间也有些同中有异的发音方法。初学汉语语音的越南人常常将越南语的“重调”(thanh nặng)套用于汉语第四声的发音
上,导致了第四声发音不准确,又将“问调”(thanh hỏi)套用在汉语 第三声的发音上,导致汉语第三声发音不标准。
1.1.3.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将他们所学的有限而又不充分的 目的语知识,通过类推的方法不适当的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之上 导致了偏误,这种又叫做过渡概括的偏误成因 这类偏误一般在学习者 的母语中找不到根源,而且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常常出现同样的偏 误。比如,在学习到程度补语时,通常可以在某一个动词后面加上结构 助词“得”然后加程度补语。因此,会发生“我们完成得很好老师交付 的任务”、“他写汉字得很好看”、“小王游泳得很快”等偏误。
1.1.3.3 文化因素负迁移
在各种偏误中,有的不完全是属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受 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而造成语言形式上的偏误以及语言使用上的 偏误。这类偏误都是属于语用上的偏误。越南和中国虽然共处同一个文 化空间,两国民族的语言及文化大同小异,但是就是这种“小异”也会 造成学习者关于文化因素负迁移的偏误。例如在中国人眼里“狼”是凶 恶的食肉动物。汉语里的“色狼”是指那种对色欲和肉体的欲望过多而 表现在日常语言行为上有时越轨,但是越南语相对应的表达却是“DÊ”
(羊),因为在越南人眼里,羊这种动物在性关系上是很有本事的,因此越南语中的“DÊ”的隐喻意义是指色欲过分的人。可见,在色欲这一方面的比喻形象,汉语和越南语所采取的源域不同,汉语是从狼这种动物映射到色欲的目的域,而越南语却是从羊映射到色欲的目的域。这点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造成越南汉语学习者的障碍。
1.1.3.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了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 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处理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 种计划、途经、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等办法。
交际策略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信 息的时候所运用的方法,学习者由于对目的语没能完全掌握在需要表达 某些超过他现有的语言知识或技能表达的内时,就不得不能有意思地运 用一些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主要的方法有:回避,换说法;求 助权威以及借助母语直译等方式来表达交际目的。交际策略主要是在词 汇和语法方面产生影响。
1.1.3.5 学习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此的所谓学习环境得影响指的是由语言环境给学习者造成 的不良影响。其中,主要指的是教师不够严密地解释和引导学生,甚至 做出不正确的示范。此外还有教材的科学性不够强或者编排不妥当,加 上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偏差等。这种客观造成的偏误有的是由于教师 对一些难题尤其是语法问题而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有一 些是属于教材编者或教师的态度不当等问题。有的老师面对学习者的提 问,在没有充分把握问题的情况下导致未能当场答复妥当而轻率的给以 不正确的答案。这些情况都形成了对学习者不利的学习环境,成为偏误 的来源之一。
1.1.3.6 教学环节的疏漏
中介语简介
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 语言系统。其拥有一套自身的规律,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的话语。中介 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 发现对比分析作为一种理论方法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严重 的挑战。对比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
的立场上的,其忽略了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 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的制约下,人们开始关心学习者本 身因素。
有人认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早期中介语理论这三者之间是 一种承继和发展的关系,但是这是一种误解。此三者在理论基础和研究 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它试图从语言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 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其做法是将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而两者差异即 是学习中的问题。偏误分析则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是片面的 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在方法上,偏误分析并不排斥对比,
但是其对比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偏误和目的语两者之后的,这显然与对比分析不同。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显然与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不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着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1.2.2 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新 知识和新规则不断注人;原有的尚未学,好的规则和结构也在不断修正 调整。随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长,中介语不断发 展,并呈一定的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第一 语言项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中存在一定的偏误;但中介语并非都是错误的,它有正确 的部分,而且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中介语的偏误有反 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 的错误还可以有规律的重现。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的一种介于第 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他有一套自身的规律,在语 音、词汇、语法等系统方面都有表现。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这套规则去 生成或理解他们从未接触的话语。中介语具有人类其他语言所具有的特 点和功能,可以用作交际的工具。
中介语的产生原因归纳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 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五个方面。也可以说中 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所作的不全 面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中介语中存在一定的偏误;但中介 语并非都是错误的,它有正确的部分,而且正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 不断扩大。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中介语不是直线式地向目的语靠 拢,而是曲折地发展,已经纠正的错误还可以有规律的重现。
中介语的偏误还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可能会停留不前,
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的现象,特别不想在语音方面。僵化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可能是第一语言的影响无法消除;也可能是学习者意识到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甚至还得到过积极的反馈,便满足于已取得的进步而停留不前;还可能是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形成偏见无法接受等。
汉语中的兼类词简介
1.3.1 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
中国学者对现代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大规 模讨论,并逐步形成了基本上的共识。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 特征。其中包括形态特征、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词与词之间的结合 能力等三个方面。下面笔者简单介绍每一方面的情况。
第一是词的形态特征。 形态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构词形态和构形形 态等两类。第二是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具有一 定的对应关系。一个词在句法结构中出现在什么位置,充当什么成分是 比较固 定的,因此能够在相同位置上出现的词,必有相同的功能。在英 语里,人们通常可以根据一个词所充当的成分来确定其词性,并根据词 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来给词分类。由于印欧语中成分同词类有这种一致 的对应关系,所以充 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也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第 三是词与词之间的结合能力。 一种语言中,哪些词可以和哪些词组合,
如何组合,必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相同组合规律的词可以归入同 一个类 别。朱德熙(1985)在《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一书中曾经说 过:“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语法功能”,他将语法功能解释为“词与 词 之间的结合能力”,然后他又加以强调说,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它所能占 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现代汉语从词类上看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可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拟声词等。
1.3.2 现代汉语兼类词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里,兼类词是指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兼 类词是词的兼类现象,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即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而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 在同一场合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兼类词一定要读音相同,词义有联 系,而那些失去了联系或者意义无关的词不是兼类词,同时还要和临时 活用的修辞用法相区别。
在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其一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 词,比如“工作”一词既是动词(我哥哥工作了两年了)又是名词(我 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其二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代表”
一词既可以当名词用(这是北京大学的代表)又可以当形容词用(丰乳 肥臀是莫言的代表作);其三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代表”
既可以当形容词,又可以当动词用(我代表全班同学上台讲话)。
词的兼类要根据语境才可以确定的,离开了语境就会模糊不能确 定。例如:我是华东贸易公司的翻译。(翻译是名词)
请帮我把这一句翻译成越南语。(翻译是动词)
经过多年学习汉语,我们发现,常见的兼类词有以下几种:
(1)动词兼名词,诸如:病、信、画、建议、领导、工作、代表、
指示、通知、总结、报告、报道、调查、组织、研究、批评、发现、发 明、教育、展览、纪念、编辑、翻译、导演、期望、解释等等。
(2)名词兼形容词,诸如:科学、标准、经济、道德、困难、理 想、规则、光彩、精神、礼貌、内行、机械、光明、幸福、矛盾、健 康、痛苦、牛等等。
(3)形容词兼动词,诸如:吵、闹、沉、破、忙、热、紧、热闹、
丰富、繁荣、活跃、明确、严肃、孤立、坚定、充实、端正、明白、
努力、普及、麻烦、奇怪、巩固、固定、多、少等等。
(4)非谓形容词兼副词,诸如:共同、自动、定期、高速、长期、
(5)形容词兼动词兼名词,诸如:麻烦、方便、便宜、代表等。
(6)名词兼形容词兼副词,诸如:光、自然等。
(7)动词兼介词,诸如:比、跟、用、到、给、靠、让、叫、凭、
朝、向、通过等。
(8)介词兼连词,诸如:和、跟、与、同、因为、由于、为了等。
(9)动词兼介词兼副词,诸如:在。
(10)名词兼量词,诸如:口、尺等。
(11)动词兼量词,诸如:回、封等。
(12)介词兼量词,诸如:把。
(13)名词兼动词兼副词,诸如:保管、保险等。
(14)动词兼副词,诸如:胜利、成功、区别、连续、破例、比较、
肯定、提前等。
(15)形容词兼副词,诸如:特别、实在、随便、干脆等。
根据以上所列的情况,可见,在汉语里,兼类现象较为常见,有的
词只有兼两个词类,也有的同时兼三、甚至是四个词类。“其”就是其 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兼类词。在现代汉语里,“其”既可以当代词,
又可以当助词用。 当代词用又可以分成人称代词、领属代词等。“其”
的得体使用会增强汉语表达上的书面语色彩。
语言的继承性以及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词语简介
人类社会是有继承性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也不例外,在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长河,随着新的语言现象尤其是新词新语的发
展以及新陈代谢的过程,有一些古文的语言现象还可以保存下来,即使 在意义及用法上可能有所改变,但是这些语言现象也能够保持着自己的 色彩,是语言继承与发展的证据。汉语可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部 分。古代汉语与现在汉语相对而言,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也就 是文学语言。自从形成之后,古代汉语不断地发展变化,经历过了古 代、中代、近代三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成为现代汉语。换一种说法,
古代汉语是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前以文言和古白话为基础的汉民族 语言。因此,可以说古代汉语以文言著作形式体现出来。人们为了了解 古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甚至是文字等方面都应该通过文言作品中语 言现象的具体表现来归纳成语言规则。古代汉语也跟其他语言系统一 样,包括语言、词汇、语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其涉及面广泛,包括历 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学、科技、天文特别是为人道理等知识。
语言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具有继承性,语言也 如此。如今,在现代汉语里还存在较多文言文的虚词和语法结构,有的 与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虚词和结构并存,但其间有一定的差异。没有一定 的文言知识,学习者难以处理由此带来的语言障碍。学习古代汉语,不 仅了解到丰富的古代汉语文化知识而且还能有助于加强现代汉语的书面 表达及阅读理解能力。
古代汉语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词汇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词,词类 的活用是常见的。宾语前置、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省略等也是较为特 殊的语法现象。此外,文言虚词对语法理解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 习古代汉语,对单一语言方面来说,并不可能忽视这些。
对越南汉语学习者而言,学习古代汉语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方面积累相关的知识。在每一课,学习者一定要掌握新词、新字的汉越音、词义特别是虚词的用法。进而掌握新出现的语法现象,理
解文中特殊的语法结构和其他的难点。为正确地掌握原文内容,学习者 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典故和其他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在此 基础上,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原文内容。此外,在每一篇文章中,学习 者还要找出其中的成语、俗语、格言结合单词以便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 体会文中的深刻道理。此外,本教材所选的文章大多来自中国古代著名 的文学作品,所以通过课文讲解还能体会到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
在我们所学的现代汉语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尤其是一些句型和 虚词还保留着一定的文言因素。因此,学习古代汉语会有利于现代汉语 文本阅读理解以及书面表达。收获可不少。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采用一般的语言学习技巧以外,还要积极地采 用对比法。所谓“因其同,知其异”就是谈到对比的作用。因为古代汉 语和现代汉语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对比,找出两者的异同对现 代汉语学习与研究大有帮助。此外,对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因受 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的影响尤其是汉越接触,越南语、古代语和现代汉语 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若能认真地对此三者进行对 比,找出其间的异同会帮助学习者减轻难度、加强学习兴趣,从而提高 学习效果。我们相信,在积累下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上,学习者的现代 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此外,还要学会查用工具书并加 强技能训练、熟读背诵、牢记成语、谚语和其他名言。
从词汇角度看,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可是现代汉语的词汇趋于双音节化。换言之,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占优势。其中,从有的古代的词得以维持并发展。汉语中单音节词转化成为双音节词也生动地体现了语言的继承性。下面我们列举一些现代汉语来源于古汉语的双音节词:可 可以 ; 告 告诉 ; 知 知道 ; 旁 旁边 ; 富富有 ; 贫 贫穷;
察观察 ; 民人民 (老百姓); 弃 放弃 ; 初当初 ; 他 其他 ; 况况
且; 书书写 ; 帅统帅;良好/良好等。
然而,也有的新的词语出现替代旧的词语。例如:
食 吃; 饮 喝; 欲 想; 恶/ 厌 讨厌; 曰 说; 闻 听; 余 多; 窥(镜) 照(镜) ; 视 看; 走 跑; 饥 饿; 诸 各;寡 少;亦 也 ;书 写 / 书信;此这;彼那 ; 则就 ; 若如果;是
这样;方 才(方才);无暇 没有空闲的时间;否则/不然要不
然/要不是这样;何怎么/谁/哪儿/什么。其中,要根据据语境来确定现 代汉语相对应的表达。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何”所指的对象就不同。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何时= 什么时候;何谓 = 什么叫做;何不 =怎么 不;何能 =怎么能 ;何处 = 哪个地方; 如何= 怎么样等等。
1.5.文言文中的“其”的词类
经过查看《辞海》和《古代汉语教程》结合各网页,笔者总结成 文言文中的“其”一词有以下几个词类。
“其”当代词用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她 的”、“它的”、“自己的”,包括复数在内。例如:
(1)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二是,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
“她”和“它”(包括复数)。例如:
(2)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
己)”或者“你的”“你”。例如:
(3)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第四是指示代词, 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哪些”、
“那里”等。例如:
(4)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第五是,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6)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第六是,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5.2.用作副词 “其”当副词用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如:
(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第二是,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
“可能”等。例如: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10)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第三是,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等。例如:
(1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当连词用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是,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如:
(1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第二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如: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1.5.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其”当助词用,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但是可不译的。例如: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5)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汉越语言接触及 越南语里的汉语借词“ K Ỳ ” 简介
越南中国山水相连、文化相同。在特殊的地理及历史文化的制约下,两种语言接触过程导致越南语吸收大量汉语借词作为越南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可分为古汉越词、汉越词和越化汉越词三类。进入了越南语以后,汉语借词受越南语词汇规律的支配。其中有的是全盘借用,其词类、词义、用法都不变,比如“生长”、“美丽”、“学习”等。有的在词类上发生了变化,比如,汉语的“特色”、“兴趣”、“心得”等。有的词序发生了变化,比如,汉语的
“成长”和越南语的“trưởng thành”,汉语的“答复”和越南语的
“phúc đáp”。也有的意思完全变了,比如,汉语的“仔细”和越南语
的“tử tế”,汉语的“到底”和越南语的“đáo để”等等。这些越南语中
汉语借词的复杂性给越南汉语学习者以及中国越南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多 麻烦,造成语言学习上的一大难点。
在汉越语接触的过程中,越南语里从汉语引进了“其”一词以及 由“其”构成的词语,诸如“其实”(kì thực)、“极其”(cực kỳ)、
“闻其声见其形”(văn kì thanh bất kiến kì hình)。但是,与“其”的不 少同音词也一齐被引进越南语,导致其同音词也比较多。比如“好奇”
(hiếu kì)、“奇观” (kì quan)、“国旗” (quốc kì)、“红旗”
(hồng kì)、“军旗” (quân kì)等。与此同时,在汉语里共有“”的
读 音 可 字 形 不 同 的 字 词 也 很 多 , 诸 如 “ 齐 ” 、 “ 棋 ” 、 “ 骑 ” 、
“祁”、“祈”等都是同音别字的例子,但是这些字的汉越音却不尽相同,这点导致越南汉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
相关研究综述
基于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汉语里还保持着较多的 文言现象,包括词汇和语法两个平面在内。因此,现代汉语中的文言因 素已经成为汉语言研究界关心的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可 以说是成果特别丰硕。值得一提的是张世禄(1956)的《现代汉语里的 古语词 - 语言知识》,第十期。文中,作者已经指出,由于古代汉语的 分化导致白话文替代文言文。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汉语继承了文言文的
很 多 语 言 现 象 , 其 中 古 语 词 占 有 大 量 的 比 分 。 接 着 要 提 到 吕 叔 湘
白话各自的特征,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张中行(1986)的《文 言和白话》,文中,作者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地分析阐明了文言与白话 之间的关系。从而作者加以强调,继承性是每一种语言发展中的普遍现 象,汉语也不例外。
自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要提到李玉玲(2003)在
《浅谈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中已经分析了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工整性、
对称性、协调性,进而肯定这些特点是吸收古代汉语的特点的。此外,
还要提到孙玉文(2004)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文中作者在指出 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差别,进一步讨论了汉语学习者如果希望 在行文上达到正确的语言风格首先要掌握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 系。从而将其词汇和语法现象创造性地运用于汉语汉语言交际的实践 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徐时仪(2007)在《汉语白话发展史》一文中 已经通过考察与分析阐明了现代汉语的继承性。这也是意味着,现代汉 语里已经继承了古代汉语不少语言现象,同时作者以历时的分析角度指 出了文言文发展演变到白话,成为现代汉语的历史过程。王宁(2005) 在《语言与白话——谈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一文中已经从文言与白 话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运用于中学生语文教学的实践,指出现代汉语语 文教学中应当适当重视现代汉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分量。
特别是 2012 年,孙德金先生出版了一著作名叫《现代书面汉语中的文言语法成分研究》。文中作者有系统性地总结了前人对现代汉语文言语法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孙先生再进一步考察与分析现代汉语中所存在的文言语法现象。其中作者已经用了较大的篇幅对现代汉语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行考察分析。文中考察数据丰富可靠。“其”的词类及用法也是这一著作中的一项内容。我们从中得出了很多关于书面
语表达中文言因素的重要性,尤其是体会到文言文中的“其”以及现代 汉语中的“其”字。
至于中国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丰硕,而且其相关的领域像中介 语、二语习得等研究也获得很多可喜的成就。不过,在以上的相关理 论,我们已经做出了总结。因此不必再讨论。
1.7.2.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情况
近年来,在越南,关于偏误研究,包括越南学生汉语习得过程中 的词汇方面的偏误研究日益深受重视。较多的关于越南学生汉语词汇偏 误的研究硕士论文出现得比较多。但是,基于本论文所选的是现代汉语
“其”这个文言常用词的偏误,因此,笔者仅限于文言相关的词汇研究 及其偏误研究进行综述。
在越南,关于文言的研究也很受重视,但是研究者主要是老一辈 的汉学专家,诸如阮春泰(Nguyễn Xuân Thại)经过常年的研究已经在
《语言杂志》和《词典学与百科书》上发表了较多的关于越南语中汉语 借词的意义及用法,从而指出汉语和越南语中对同一个词的意义上的偏 差。他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越南汉语教学和越南语语文教学而且还会有助 于词典编写工作。老一辈的研究者还要提到阮光洪(Nguyễn Quang Hồng)先生从一些代表的词义诸如“上”、“下”在越南语的读法及意 义,“静夜思”的汉越音读法及其意义。作者从文字、词汇与语文等相 关的角度去分析某一些词的词义和用法,尤其是汉语言文字进入越南语 以后的演变。
继承老一辈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范玉含(Phạm Ngọc Hàm)先生也深入研究关于越南语中的汉文因素。他从语言文字角度去研究并发表了不少文章。其中,最突出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文言》一书(2016 年出
版),文中作者总结了现代汉语中文言文所传流下来的词汇及语法现 象,初步指出两者的关系,其中,“之”、“者”、“所”、“于”、
“其”等文言虚词也得以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联系到越 南语相对应的语言词汇及语法现象。从而联系到越南汉语教学。此书对 我们这项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
此 外 还 要 涉 及 到 阮 廷 贤 (Nguyễn Đình Hiền ) 和 阮 大 瞿 越
(Nguyễn Đại Cồ Việt)的一些相关的文章,这两位先生主要针对语音平
面来讨论文言文中的一些语音现象的变迁,他们也有的文章涉及到词汇 演变问题。
从上述的内容可见,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文言 因素包括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在越南的相关研究成果 还是比较少。关于“其”一词的研究只有范玉含先生已经发表了一些关 于“其”一词的文言与白话的对比研究。关于越南学生现代汉语“其”
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其”的偏误考察与分析
考察结果分析
2.2.2.1考察结果总体分析
根据以上七项用来考察所获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越南汉语专 业本科生包括二年级、三年级以及来自汉喃专业选择现代汉语作为第二 专业的本科生对现代汉语的文言虚词“其”了解得不够全面。首先要提 到他们对“其”的词类把握得不透彻。在一般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只 能认出“其”当代词用。在选择“其”作为代词用的本科生中,有的还 不能分成一般的人称代词和领属代词两类,而现代汉语的“其”最常见 的还是作为领属代词用。甚至还有个别的学生错误地以为“其”是名 词。关于“其”作为副词,学生们对这个用法比较模糊。表现在选择
“其”当副词的答案所占比例不大,在下面其他六个练习的答题过程中 也体现出他们对副词“其”的把握得不够好。这也有他的理由,主要是 在虚化的过程中,“其”从代词虚化成为副词时,仿佛还带有代词的特 点。比如,“造成偏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 ”。在此,“其一”中的
“其”还可以解释为它代替前面所提到的“三个原因”。不过,“其”
的代词用功能已经过于淡化,可以省去。这一句也可以写成“造成偏误 的原因有三,一是 ,二是 ,三是 ”或者“造成偏误的原因有 三,第一是 ”这说明,在这个句子里,“其”的出现只是让句中的表 达更加委婉。
因为学生们对“其”的词类把握得不够全面所以导致确定“其”
的句法功能也不够全面。大多数学生只能够发现,“其”可以当定语用,而对“其”可以当主语和宾语的这两个功能却认不出。这点可能是因为学生在学习,尤其是阅读文章的时候,一般只注意到出现频率最大、最常见的是“其”当定语用。
在改正错句以及使用“其”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其”
的理解和使用也显示出缺陷。第一是表现在使用“其”和与“其”搭配 的词语不当。例如,有的学生把调查问卷中第三个练习的第一句“王先 生和他的家属已经搬到城外去了”改写成“王先生和其家属已经搬到城 外去了”。在此,该生已经懂得将“他的”改为“其”但是不懂得随之 要继续将“和”这一连词也要改为“及”构成“及其家属”才能成为完 全正确的而又合乎语体的表达方式。
此外,在用“其”进行写作时,不少二年级学生使用的次数过 少,所用的一般都是“其实”、“其中”等常见的词语,而且上下文的 搭配以及语体不够适合于“其”的使用,导致表达上感觉别扭,造成语 感上不顺。
下面我们就将接受调查的本科生所犯的关于“其”一词的偏误情 况分成具体类型进行分析。
2.2.2.2偏误类型分析
根据以上的考察所获结果,我们进行考察结果分析并归类,发现 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对“其”一词的偏误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漏用现象是语言使用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在使用外国语进行交 际时常犯的偏误。在此提到的所谓漏用现象指的是,该用上“其”但是 不用。比如:
⃰ 经过了解我们觉得中国文化及影响很大。(来自汉喃专业生的)
在 以 上 的 句 子 里 , 最 明 显 的 错 误 表 现 在 “ 及 影 响 ” 。 其 中 ,
“及”作为连词,它的功能是将前后各成分连接起来,表示被连接的成
分是并列关系的。按照“及”的功能,“文化”和“影响”应该是并列 关系,这个句子才能成立。但是,这里 “中国文化及影响很大很大”是 一个主谓结构,给“觉得”这个动词做宾语用。“文化”是个名词,而
“影响”是个动词,本来是不能排列在一起构成并列结构。再说,这个 主谓结构由“很大”当谓语用,它只能跟“影响”搭配,构成“影响很 大”而不能跟“文化”搭配,因为描写说明“文化”只能是“悠久/历史 悠久”、“深刻”、“丰富多样”等等。因此,这一句的正确表达应该 是:(a)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b)中国文化及其影响。另外,这一 句的“觉得”使用的不恰当,全句应该改为:(a’)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中 国文化的影响很大;(b’)经过探索,我们了解到中国文化及其影响。
⃰ 学习汉语的人常常认为,繁体字极难写。(二年级)
以上是个错句。首先要提到“极难写”应该改为“极其难写”。
其原因是,“难写”是一个双音节词,最好应该与“极其”这一副词搭 配正好构成“极其难写”等于“十分难写”、“非常难写”等。两个词 正好构成一个四字格。其结构工整,是汉语最占优势的语言单位。此 外,这一句还出现了一个与“其”字无关的偏误,就是“常常”用得不 恰当。以上错句应该改为:
(a)学习汉语的人都认为(一般认为),繁体字极其难写。
(b)学习汉语的人认为,繁体字书写极难。
(2)搭配不妥现象
在各种语言的词汇组合成句尤其是汉语作为音节性语言的组词成句中,词与词并不是随便组合的,而是有它的规律的。出于汉语中词搭
配的重要性,中国词典学家已经编写出不少现代汉语搭配词典。例如,
张寿康、林杏光主编、商务印书馆 199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搭配词典》
或梅家驹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搭配词典》
等。甚至也有的 只是针对 量词或动词 的搭配 编写成搭配词典。从这些
词典 我们可以查看到某一量词 可以跟某一些名词搭配,某一动词可以跟 哪些名词、代词搭配成为动宾式词组。比如,“张”这一量词可以跟
“纸”、“桌子”、“床”、“脸”等名词搭配;动词“克服”与“困 难”搭配,而不能跟“问题”搭配,“问题”一词又可以跟“解决”、
越南汉语专业本科生“其”的偏误成因及教学对策
母语的负迁移
由于现代汉语“其”是一个单音节词,这个词已经输入越南语词汇 系统。“其” 这个词一般与其他词素构成双音节词,比如 “cực kỳ”“kỳ thực” “kỳ cùng” ,但是也与“kỳ lạ”、 “hiếu kỳ” 等构成同音词的现象。
越南学生容易受到越南语中的“kỳ”作为汉语借词用法的影响而发生偏 误。具体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完全把越南语的“cực kỳ”、“kỳ thực”、
“kỳ cùng” 、“kỳ lạ”、 “hiếu kỳ”、“hồng kỳ”、“kỳ quan”、“kỳ cục” 、“kỳ hạn”、 “kỳ án”、“ kỳ ảo”、“kỳ công”、“kỳ hào” 、“kỳ kèo”、 “kỳ phiếu”、“kỳ thị” 、“kỳ phùng địch thủ” 等的“kỳ”这些不同的词素的意义并且区分开来,导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学生们较难将这些词正确地译成汉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常见。有的学生因为不把握汉越音,所以不能将汉语和越南语相对应的词语分辨清楚,甚至将“极其”和“及其”两个不相关的词混淆在一起。
汉语知识不足及其负迁移
越南学生有时对汉语本身的性质不太了解,汉语知识不够充分,
又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汉语的语言现象上而造成偏误。这
种 思 维 活 动 方 式 产 生 的 偏 误 在 心 理 学 上 叫 做 “ 过 度 概 括 或 过 度 泛 化”。当越南学生只积累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和语法规则,这些有限 的语言知识对学习和使用汉语言形式的干扰就出现的。
对于“其”一词而言,因为作为单音节领属代词的“其”,这个 单音节词就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和“自己的”,而 其他的单音节代词却没有。因此,有些学生没有深刻掌握“其”的这 一功能,轻易地在“其”后面加个“的”字,以便使这个词的用法与 其他表示领属关系的词的表达法一样。这些学生往往把“它的”、
“他的”、“她的”、“自己的”与“其的”同等起来,这样一来会造成了用“其的”来表示领属关系的差错。
汉语语感的缺乏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语感的形成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它也是一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和意象性的。凭着语感,我们可以在一定语境中立
即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从语句 或语段的开头立即猜测出整个话语的意思。因此我们不仅能快速、敏 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有效之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
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 学 生,接触语言文字的时候,在运用通常习惯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 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部分,甚至曲解其意,难得言辞的要领。为 了让学生具有敏锐的语感,就有必要从初级阶段进行语感的训练,通 过逐步地、全方面地接触和使用汉语及相关文化才能获得汉语语感。
在对越南学生“其”一词的偏误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跟
学生们的交谈,从中发现,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比较被动,
许多越南学生不主动地收集资料认真阅读一些汉语报刊和其他相关的读物,从听力训练方面来说,除了课堂以外很多学生也没有意识地听广播、看电视的汉语节目,新闻等。因此,不少学生没有建立起汉语语感。从而缺乏篇章表达风格以及语气、语调等方面的语感,导致出现关于代词、助词、连词等方面的错误。对“其”以及其他的文言虚词而言,学生们一般都缺乏应有的词类、词义及用法的讲解,尤其是缺乏文言虚词与其他相对应的表达形式的对比。读到了三年级的学生假如不选择古代汉语作为选修课也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古汉语中的虚词特点,从而难以辨别现代汉语文言虚词与其相应的表达形式之差别。
教学方法的不足
大学生在读大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会方法。对教师而言,更需要 讲究方法。所谓“有方者易”强调了无论是学习还是 办事都要讲究方 法。正确的方法不但可以使人达到目的,而且还能节省时间和力气。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密切相关。只要
教师不够重视某一个语言点,讲解和训练不到位就会引起学生的忽 视。经过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我们发现,大多数会听话的学生都一律 听从教师所说的话。只要教师说“这一语言现象是重点”,学生就会 注重复习与练习,反而,哪些语言点得不到教师的侧重,学生们就以 为这些不是重点。他们从认识不当导致行为也不妥。肯定会不大重视 这些语言点的复习、练习了。因此,相关的偏误会加多。
据我们的了解,教师在中级汉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着重于现代汉 语中的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的讲解。而且在初级汉语阶段末期到中级
阶 段 , 教 材 里 也 没 有 将 现 代 汉 语 中 的 “ 之 ” 、 “ 乎 ” 、 “ 者 ” 、
“也”、“其”、“所”等文言虚词分别作为语法重点来解释。倘或 涉及到的话,讲解的深度不够,而且不将这些文言虚词与其他相对应 的虚词进行对比,让学生们掌握其间的异同。这点导致学生们对这类 词了解得不够深。这样容易导致因教学方法的不足而造成学生常犯上 偏误。再说,有的学生即使已经读到三年级但是对语体这一术语感到 陌生,不能正确的将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开,导致两者混用。这也 是造成“其”的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3.1.5.汉语教材的因素
众所周知,教材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教材编写合理 会为教学提供教学内容的指南。教学有方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确定教学 内容及方法以及授课计划,从而编写教案。
为了有助于论文的数据分析,阐明教材编写的优劣,笔者从范玉含(2017)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文言》一书获得了的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二年级本科生现行的汉语读写教材中“其”
一词出现的频率以及“之”、“以”、“于”、“所”等文言虚词出现 频率的考察数据。考查数据如以下图示所示:
之 以 其 于 所
图七 : 现行读写教材中文言虚词出现频率考察统计示图
从以上示图所显示的统计数据可见,现代汉语还保留着较多的文言虚 词。其中,出现频率最大的是“之”字,其次是“所”、“于”和
“其”,出现频率最小的是“以”。读和写教材相对而言,写作教材中 出现的文言虚词稍多一些。因为本论文仅限于讨论“其”一词,所以我 们着眼于“其”的情况。“其”在现行写作教材共出现 111 次,而阅读 教材中出现次数仅为 66次。其中包括“其”作为代词、领属代词、助词 等。从句法功能上看,“其”充当定语、宾语、主语等都有,但是作为 定语用是最为常 见的。“其”的出现结合其他像“之”、“所”、
“于”、“其”等文言虚词增强了每一篇文章的书面语色彩。同时,通 过具体的例子,让学习者接触该类词的意义及用法。
遗憾的是,“其”也像其他文言虚词一样,在汉语书面表达色彩较强的文章中出现的频率较大,但是教材里的各个词语重点内容和语法重点
内容很少提到这类词,更少将意义及用法相近的虚词进行对比,引发学 生掌握其间的异同。再说,目前现行的综合性汉语实践课教材一般都采 用杨寄州主编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因此教材中没有出现过任 何汉越语言对比的现象。对二年级使用的读写教材而言,每一课的结构 除了每一类文章的写作指导、例文和例文简析以外还有生词表和练习。
大多数内容都是针对介绍每一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训练,专门针对词汇和语法重点进行解释与分析的内容极少。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用法也不例外。所有这一切可以看做越南现行教材的一大缺陷。需要各个汉语教育培训基地尽早考虑改善所用教材。在针对越南学生编写的专用教材中一定要将现行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处理好。其中包括现代汉语的文言虚词的讲解和训练。
对学习者的建议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越南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其”一词 所遇的困难和障碍。但是避免偏误现象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而且更需 要的是每个学者自身的努力。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们经研究指出,在 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各项因素当中,自身的努力是最为重要的,也是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犯上的错误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其中没
有完全掌握和内化目标语规则造成的就是基本的原因。学生们不应该 因为犯上错误而产生不良的学习态度。比如:丧气,逃避或放弃等。
学生们应该打起精神,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经常发表意见,并且认真针对那些还模糊的问题加以思考或者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求配合解释。
每个学生也应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更好掌握知 识,免得犯上错误。
在学习过程当中,总是处在被动的姿态是不行的。孔子——大教 育家指出:“学而时习之”,在学习新知识的以后就要及时、经常复 习、练习所学的东西。这样才能牢记,而且熟练地运用。另外,主动 考虑新课,预习做得好就能为课堂上的接受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 学习过程当中应该坚持老实、虚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问题来上 课是最积极的一种学习态度。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学习兴趣就会产 生,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论语》中有一句写道:“知之者不如好 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意思是“会做某事或会学某东西都不 如喜欢做或者喜欢学某种东西,而喜欢做或喜欢学某种东西都不如从 工作和学习中得到乐趣。” 可见,学习兴趣和学习心理对学习效果起 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就要认真阅读书面语性较强的文 章。从中了解到现代汉语中的文言因素,包括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 法。在此基础上逐渐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辨别开来。与此同时,
逐渐积累现代汉语文言虚词的相关知识,进而善于恰当使用该类词进 行写作,提高汉语书面表达能力。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尽量养成语言对比包括母语和目的语、目 的语里面相近的语言点等进行对比,掌握其间的异同,从而彻底利用 正迁移,避免负迁移,力求于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其”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兼类词,因此,为了正确指出“其”的 词类和语法功能,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要注重兼类词的有关知识。
在 接 触 “ 其 ” 的 每 一 个 例 子 时 应 该 考 虑 到 在 这 个 具 体 的 例 子 中 ,
“其”的词类是什么?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从
具体的例子里逐渐体会到它的词类和语法功能。此外,在练习写作中 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上不同词类、不同意义和用法的“其”一词,以便 一步步地熟练使用。
基于越南学生对“其”一词的理解、使用以及写字不正确,我们 还要提出以下建议。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学生们要牢牢把握汉字的 构字法以及笔画笔顺。对“其”字来说,学生们必须在“其”字的正
确 书 写 基 础 上 , 将 该 字 与 其 相 关 的 “ 期 ” 、 “ 棋 ” 、 “ 琪 ” 、
“旗”、“欺”、“淇”、“祺”、“骐”、“娸”等汉字区分来来,以免发生错别字的现象。
对教师的建议
为了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 点、学习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师也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 策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们教师不断思考 和探索的问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写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教师 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融合多种教学策略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得到教学的好效果。在讲授现代汉语“其”的意义及用法的时候要注 意到以下几个手段:
(1)对比分析法
对比不仅是适用于教师的讲授,而且还适用于学生的学习领会知 识的过程。所谓对比不仅限于目的语某种语言点与相近的语言点之间 的对比。我们所说的对比应该包括语言本体对比和母语和目的语的对 比两类。对比的目的在于弄清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认真利用正迁 移,同时避免负迁移,以便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体是将现代汉语的
“其”的各种词类和用法进行对比,指出其形式和语义上的异同。从
而将其与现代汉语其他相对应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指出其间的异
同 。 此 外 , 还 要 将 其 联 系 到 越 南 语 , 从 而 掌 握 汉 语 和 越 南 与 关 于
“其”一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 高关于“其”一词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采取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进行简要而明确的 语言重点讲解之外,要认真启发学生进行训练。在撰写教案的过程 中,应当设计大量的、多样化的练习,比如“改错题”、填空题、改 写句子、写作、翻译等与现代汉语文言虚词有关的练习让学生逐渐体 会并熟练使用。此外,对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经常启发 他们将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区分开来并有意识地运用适当的词语和 句型、按照语体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 体的场景,如模拟课文中的情景来设计新情景,利用特定的句子或语 言使用的情景,或日常生活情景最贴近越南学生的生活等。从而巩固 学生学习的语言点,获得学生最佳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深刻 地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实际交际,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采取情景法教学去进行现代汉语文言虚词包括“其”在内的训练时,我们认为应当分成两种情况。第一是,在进行中级汉语阅读理解课的过程中,每次遇到文言虚词“其”的时候要启发学生根据语境体会其意义、语法功能和用法。从而进一步用其他相对应的表达方式重新表达。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两种相应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其间之异同之处。第二是在进行中级汉语写作时,在例文讲解的过程中,如果例文中出现“其”也像阅读课的讲解一样的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体会意义和用法。从而在出题的时候,要记住写作题中需要学生
尽量用上“其”进行写作。最好要求学生在文章中用上“其”作为领 属代词和“其”作为助词。也可以从语法功能出发,需要学生在习作 中用上“其”做主语用、“其”做定语用和“其”做宾语用等。这样 一来,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逐渐提高文言虚词 尤其是“其”的理解和使用。
(3)减少偏误的策略
为了减少学生们对“其”一词的偏误,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 程中应当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其一是,收集常见偏误类型并进行归纳、分类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目的语表达出现偏误现象时,教师
一般只改具体句子中的偏误而没有从规则上解释、分析,导致不利于 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偏误来源也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一般 只限于出现偏误现象才解决问题。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常犯 上同样的错误。这样不仅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还影响他们语言 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因为现代汉语“其”从词类到语义和用法都比较繁杂,所以在对 其归纳、分类过程中,教师应对偏误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重视。
教师也要多多观察学生语言学习和使用情况,收集恰当、典型的例句和学生常犯的病句,然后进行系统地归纳,科学地分类以及分析细致入微并结合语境,挑出重点。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理论指导是不足够的,偏误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的,其本的就是母语干扰。教师应采取对比分析相结合偏误分析从而指出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才能找出最好纠正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总结起来并再次留意以及提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们更好更深地掌握“其”的意义及用法,正确无误地使用该词进行写作。
其二是,课堂讲授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的偏误从某一方面体现了教师在讲授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避免学生的偏误首先要了解偏误出现的各种原 因,是因为母语干扰还是教学误导,还是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等现象 引起的。其次,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反复操练,有针对性地进 行教学。选择恰当的针对点结合讲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不 同层次、不同情景、语境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
其三是,结合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在教学中,若能将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相结合就可以发挥两者的 优势,同时控制其缺陷。汉语学习者特别是越南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 程中所犯上的错误由很多原因。其中基本原因就是母语负迁移。对比 分析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 生的错误。因此当我们研究学生犯上偏误的原因就离不开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主要研究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 于目的语本身的复杂性而引起错误。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不能互相替 代,偏误分析要与对比分析理论结合起来,这样偏误分析才能得到全 面,有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