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物件研究 THE OBJECTS IN THE HUAJIAN JI 周莉芹 ZHOU LIQI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I “花间”物件研究 THE OBJECTS IN THE HUAJIAN JI 周莉芹 ZHOU LIQI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硕士学位论文 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3 II Acknowledg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am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Prof. Lam Lap for all the help he give to me in my academic life as well as daily life. Without his patient guidance and gentle encouragement,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I would also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Prof. Yung Sai Shing, Prof. Xiao Chi and Prof. Lee Chee Hiang, whose modules have broadened my horizon and helped me a lot during my writing. Meanwhile, I would like to thank Prof. Su Jui-Lung, his enlightened suggestions have given me much appreciated insight to my work. I also wish to convey my appreciation to my friends and stuff who provide me with enthusiasm and warm friendship. 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 particular thanks to my friends Lu Shuang, Ye Xiaojun and Zhang Yuanlin, their help and encouragement really make me feel warm. Finally, special thanks are due to my beloved families. Thanks for all the loves and supports they give to me. III 目录 “花间”物件研究 ......................................................................................... - 1 第一章 绪论 ............................................................................................ -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 - 1 一 物件与社会情况 ................................................................... - 3 二 物件与美人 ........................................................................... - 7 三 物件与词风 ........................................................................... - 9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 10 一 研究范围 ............................................................................. - 10 二 研究方法 ............................................................................. - 13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 14 第二章 《花间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物件” ................................ - 16 第一节 从《诗经》、《楚辞》到魏晋文学作品中的“物件”....... - 18 一 《诗经》《楚辞》中的“物件” ........................................ - 18 二 汉代诗歌中的“物件”...................................................... - 20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的物件 .......................................... - 22 第二节 《玉台新咏》中的“物件” ............................................. - 25 第三节 唐代诗歌中的“物件” ..................................................... - 28 第三章 《花间集》中的“物件”........................................................ - 34 第一节 《花间集》的成书背景 ..................................................... - 35 第二节“花间”物件种类介绍....................................................... - 38 一 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 - 38 1. 发饰............................................................................... - 38 2. 面饰............................................................................... - 45 3. 耳饰............................................................................... - 47 4. 臂饰............................................................................... - 48 5. 服装............................................................................... - 48 6. 腰佩............................................................................... - 52 二 女子闺房的家居类物件...................................................... - 52 IV 第三节 “花间”物件特点探析 ..................................................... - 58 一 “虽小却好” ..................................................................... - 58 二 形而上的“爱情”含义...................................................... - 61 第四章 “物件”与美人 ....................................................................... - 69 第一节 物件对女性外在美色的作用 ............................................. - 69 一 物件与姿容之美 ................................................................. - 70 二 物件与女性的姿态 ............................................................. - 75 第二节 物件对女子内在心绪的作用 ............................................. - 80 一 以“物件”替代心绪 ......................................................... - 81 二 以“物件”描摹心绪 ......................................................... - 84 第五章 “物件”与词风 ....................................................................... - 88 第一节 温、韦两派在“物件”种类选择上的差别、 .................. - 90 以及由此对词风造成的影响 .......................................................... - 90 一 两派词人在“物件”种类选择上的差别 ........................... - 90 二 “物件”种类差异对词风造成的影响............................... - 93 第二节 温、韦两派在“物件”描写方式上的差别、 .................. - 95 以及由此对词风造成的影响 .......................................................... - 95 一 温韦两派在“物件”描写方式上的差别 ........................... - 96 二 “物件”描写方式差异对词风造成的影响 ..................... - 100 第六章 总结 ........................................................................................ - 105 第一节 “物件”之于《花间集》 ............................................... - 105 第二节 启后与影响 ...................................................................... - 107 参考文献 ...............................................................................................- 115 - V Abstract The Huajian ji is an anthology of song lyrics complied in the year 940, containing 500 lyrics by eighteen poets, most of whom lived in the state of Shu (present Sichuan). Although produced much later than the ci anthology Yunyao ji, which was rediscovered in Dunhuang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i genre , the Huajian ji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first ci collection produced by literati. In most of the Huajian ji song lyrics, the major topic is romantic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 most common depiction of the romance revolves around a silent, abandoned, and sorrowful woman in her boudoir. There are also many objects and things related to women in the anthology--such as cosmetics and furniture in the female boudoir, jewelry and different sorts of adornments used by women. All these objects are very delicate. But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se objects in a lyric? This is the question which interests me much. In my study, I intend to focus on the objects in the Huajian ji,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literary functions of these objects in lyrics and how they help fashion the aesthetic styles of individual lyricists. Keywords: 1.The Huajian ji 2.objects and things 3.women in bedchamber 4.ci style 5.Wen Tingyun 6.Wei Zhuang VI “花间”物件研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目的 广政三年(940),后蜀赵崇祚编撰选集,收录晚唐、五代 18 位“诗客曲子词” 共 500 首,命名为《花间集》。 《花间集》的成书年代虽然晚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在敦煌石窟所发现的《云谣集》 (据考证为唐人所作),但是从作品的内容和作者 等方面来考虑,《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 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陈振孙在《直 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中云:“此近世倚声填词之祖也。”1 花间词由于受创作背景和动机、时代风气、文学风尚等的影响,视野集中于 裙裾脂粉,花柳风月。虽就整本《花间词》的内容而言,其中也存在一部分描写 求仕、边塞征战,咏物等非关男女风月的“非情词”,但涉及男女之情的“情词”数 量约为三百八十首,是花间词的主流。2这部分词作的内容多写些女性的姿色和生 活情状,以及她们的内心世界。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也无非洞房密室、歌筵 酒席、芳园曲径等室内场景。这种以女子为内容的描写取向、以室内背景为主的 描写方法,使得花间词与南朝的宫体诗十分相似,故王国维有“读《花间集》《尊 前集》,令人回想徐陵的《玉台新咏》”之言语。3 然而即使相似,两相对照却大 有不同。 历来学者们分析宫体诗和花间词的区别,主要是从两者对待女子态度的不同 入手。认为宫体诗中对女子的描写,是南朝咏物诗的一个变体,女子在宫体诗中 是被作者观察、赏玩的物件,具有“物化”的特点,因此宫体诗对于女子的描写 宋·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 《丛书集成新编》,第 2 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9 年),页 516。 2 洪华穗: 《花间集的主题与感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页 5。 3 施议对: 《人间词话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08),页 249。 1 -1- 主要停留在形貌上;而花间词除了写出女子的外表之美外,在刻画人物心理和抒 写人物情感方面渐趋深入。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即使同是刻画女子的形貌,花 间词和宫体诗在表现方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玉台新咏》倾向于对女子 的身体部位进行直接描写,比如会细致地形容女子的脸、手、皮肤等,对女子形 貌的表现方式可以称得上直接。如江洪的《咏舞女》一诗: 腰纤蔑楚媛,体轻非赵姬。 映襟阗宝粟,缘肘挂珠丝。 发袖已成态,动足复含姿。 斜睛若丌眄,当转复迟疑。 何惭于鹤起,讵减凤鸾时。4 诗中直接对女子的腰、形体、肘、足、眼睛进行分步白描,如同画图一般, 女子的形象是比较清晰具体的。而《花间集》对女子的描写却采取了一种间接的 道路,大量描写女子头饰、服饰等女子穿戴性物件或者是女子房中床、镜等闺房家 居物件,鲜有对女子身体部位的直接详细描写。与其说是在写美人,还不如说是 在写美人所用的物件来的直接。以温庭筠的《菩萨蛮》 (水精帘里玻璃枕)为例: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5 此词写一位女子的愁思。俞平伯在《读词偶得》中评说: “通篇如缛绣繁弦, 惑人耳目,悲愁深隐,几乎无迹可寻。”6 其实深隐的,又何止悲愁而已。此词中 的女子形象一样是深隐无迹的,她在整首词作中只是一个美丽而模糊的影子。词 4 南朝梁·徐陵: 《玉台新咏》 , 《四部备要》 (台北:中华书局,1981 年),页 58。 温庭筠:(水晶帘里颇黎枕) 见华连圃撰, 《花间集注》(台北:天工书局, 1992 年) ,页 2。 6 俞平伯: 《读词偶得》(上海:开明书店,1935 年),页 5。 5 -2- 的上阕描写了女子闺阁中的家居物件:水精帘、玻璃枕、弥漫于室内的暖香、鸳 鸯锦;下阕则致力于描写女子的穿戴性物件:秋色的衣裙、佩戴于发髻的人胜、 香红,以及那临风而微微颤动的玉钗。对女子容貌肤色、身高体态不着一字,将 女子形象潜藏在她所使用的每一件物件之中。当然,温庭筠词是“隐”的典型代 表,温词之外的一些花间词对于女子形象的描写则要具体得多、浅白得多,故而 也会涉及到对女子具体身体部位的描写。但是,花间词对女子身体部位的描写在 一首词作中往往所占比重不大,不会如宫体诗般对女子进行从头到脚各个身体部 位的分步刻画。而且,对于这些部位的描写,也往往是和衣物、首饰等物件结合 在一起的,而非宫体诗多对女子的身体部位进行直接的比拟描写。如和凝的(银字笙寒调正长)一词: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玉腕重□釐扼臂,淡梳妆。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7 此词对于女子的刻画,涉及到女子的腕、手、以及唇三个身体部位。但对腕 的描写与金扼臂这种首饰结合,对纤手的提及与房中的熏香结合,唇色与美酒联 系在一起,再加上词开篇第一句以水纹簟、画屏、银子笙等物件来构成女子闺房 的环境氛围,所以此词虽然涉及到女子身体的三个部位,但词中的物件依然让人 觉得琳琅满目。更有甚者,如孙光宪(兰浴初休曲栏前)中“宝钗长欲 坠香肩”8之句虽直接提到了女子的肩部,但由于“宝钗”的介入,使词句关注的 焦点不自觉地从“肩”转移到“宝钗”之上,“香肩”已然成为反衬“宝钗”位置 情态的“参照物”。花间词对女子的描写方式,导致花间词中存在众多女子使用 的物件。基于“花间多物件”这一特点,本文的研究动机如下: 一 物件与社会情况 对于“物”,《说文解字》解释道:“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 7 和凝:(银字笙寒调正长) ,同(5),页 142。(以下出自《花间集》的词作, 不再标明出处。) 8 孙光宪:(兰浴初休曲栏前),页 175。 -3- 牵牛,故从牛勿声。”9 可见,“物”的本义许慎解释为“牛”。后来王国维又说: “物,本杂色牛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由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更因以 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斯文字引申之通例矣。”10 王国维的话实际上指出了“物” 含义的演变过程,即由最初的指杂色牛,到最后用来指世上的万物了。人亦属于 “物”的范畴,因而有“人物”一词。而“物件”,则应该是除了人自身之外的 其他一切之物。因此,美国的评论家利奥·斯坦(Leo Stein)将物件概括为“我 们所碰到的一切。”11 也许正是因为每天都碰到,我们对物件习以为常,甚至常 常忽略掉物件的存在,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种种物件也往往不加深究。然而, 正如同西方学者伊莱恩·弗里德古德(Elaine Freedgood)在研究维多利亚时期小 说中的物件时所提出的那样:在“物件”这最看似无关紧要、最不需要理解的词 语背后,是否有什么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没有探究到的呢?12 物件,尤其是由人力劳动创造出来的人工物件,它的出现或是盛行,都与当 时的纷繁的社会历史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物件的出现或是社会生产力进步 的结果。如唐代时由于丝织工艺的进步,出现了织金、描金等新品种的丝绸;有 的物件则可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对外交流情况,如唐高宗、穆宗墓前的鸵鸟雕像就 可作为反应唐代对外交流情况的一项例证;有的物件的盛行则是与当时的社会上 的某一事件、风气有关。如在西晋曾出现过“洛阳纸贵”的情况。而导致这一状 况的原因,是大文学家左思作了一部《三都赋》,“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 为之纸贵。”13正是由于物件与社会状况有着这种紧密联系,因此物件可以成为反 映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情况的一面“镜子”。 文学作品中的物件,当然不乏现实生活之外的虚构物件,如科幻小说中的时 空机等,但是也存在着大量的现实生活物件。这些现实生活物件进入文学作品之 后在形象上虽然经过了作者的加工和润色,但是它身上所承载的社会信息是不会 改变的,它依然能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状况的“镜子”。因此,西方学者在对维多 9 东汉·许慎撰、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页 53。 王国维: 《观堂集林‧释物》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页 287。 11 “Things are what we encounter”, Leo Stein, The A-B-C of Aesthetic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27), p.44. 12 “what knowledge has remained unexplored and unexamined, safe in the words that have seemed to designate the most inconsequential and uninterpretable of things?”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Nove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p. 1. 13 唐‧房玄龄: 《晋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九十二,页 2377。 10 -4- 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时,常将小说中的物件作为还原当时历史的文 化档案。通过对小说中物件本身的分析,还原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况。比如 在伊莱恩·弗里德古德(Elaine Freedgood)的《对物件的思索》 (The Ideals in Things) 一书中,作者就将勃朗特(Bronte)《简爱》(Jane Eyre)中的红木家具、盖斯凯 尔夫人(Gaskell)《玛丽巴顿》(Mary Barton)中的印花棉布窗帘、以及狄更斯 (Dicken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中的“黑人头”牌香烟这三种在当 时社会中盛行的物件作为研究物件,通过研究这三种物件的起源、在当时社会中 的使用情况等,揭示出小说在情节之外所包含的社会历史信息。14 这些社会历史 信息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是它们构成小说情节的社会大背景,使人能对 小说有更深入的理解。 花间词作为唐五代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区别于宋词尤其是宋以后词的 特殊本质。词原是一种配合新兴音乐曲调的歌唱而创作的歌辞,是一种音乐文学。 处于词早期发展阶段的花间词不仅和乐歌唱,而且具有表演性。这与宋以后脱离 歌舞音乐而仅以书面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形态的格律诗,在功能和性质上都 有所区别。花间词所倚之“声”是隋唐新兴的音乐---燕乐。 “燕乐”一词,最早在《周礼》中便已经多次出现15。如《钟师》云: “凡祭 祀、飨、食,奏燕乐。” 之。” 17 16 《笙诗》云:“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 此外, 《诗经·小雅·鹿鸣》云: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18 《穆 天子传》卷五亦云: “许男不敢辞,升坐出于尊,乃用宴乐。” 19 综合这些早期文 献的用法,可见: “燕”实与“宴”通,为“宴享” “宴乐”之意。所谓“燕乐”, 便主要是指宾客宴饮时所奏之音乐。这是“燕乐”的本义,也是广义的“燕乐”。 隋朝建国后,设置清商署对音乐进行管理。隋文帝开皇初(581—600)设立 国伎、清商伎等七部乐。到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又增加了“康国伎” 与“疏勒伎”,变七部为九部。唐高祖武德初年(618—626 ),虽云“享乐因隋 旧制,用九部之乐”,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但却已删去了隋代之第九部的“礼毕”而于开端增加了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Novel, p.2-4. 刘尊明: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页 164。 杨天宇: 《周礼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页 344。 同上,页 345。 周振甫: 《诗经译注》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页 214。 东晋‧郭璞: 《穆天子传》 , 《丛书集成新编》,第 102 册,页 634。 五代后晋·刘昫: 《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九,页 1059。 -5- 一项“燕乐”。从广义而言,隋代与唐代的七部乐、九部以及后来玄宗时期的十 部乐,其实都是宴饮时演奏都音乐,都符合“燕乐”的本义而都可以算作是“燕 乐”。但唐代的九部乐和十部乐中又都另立有“燕乐”之名,与清商乐和西凉、 高丽等诸“胡部乐”相对举。若就“燕乐”与诸“胡部乐”相对举而言,则此“燕 乐”便似乎本该指含有华夏成分较多的音乐;若就其与“清商乐”相对举而言, 则“燕乐”较“清商乐”便是更多胡乐成分之音乐。因此,杨荫浏先生将唐人的 特列出来的燕乐概括为“清乐与胡乐之间的一种创造音乐,是含有胡乐成分的清 乐,是含有清乐成分的胡乐。” 21 花间词所倚之“燕乐”,便是指隋唐时期这种新 兴音乐。此“燕乐”概念是狭义的概念,专指介于清乐和胡乐之间的新兴音乐。 但是此狭义的“燕乐”依然是宴饮娱乐时所演奏的音乐,是广义“燕乐”下的一 个特殊分支,它的目的还是为了宴饮娱乐。 早期的词既然是依声而填,那么作为燕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写作目的自然也 是为了娱乐。再加上宴饮时歌舞的表演者大多是女性,科举考试也没有填词一项, 因此词创对于早期文人来说没有社会和政治动机,往往只是他们在歌舞宴饮时的, 于特殊的场合和氛围之下的“兴到”之作,并无深意寄托。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反对张惠言以传统托喻方式去评词时说:“固哉,皋文之为词也!飞卿《菩萨 蛮》„„皆兴到之作,有何命意?” 22 就指出这些词作是“兴到”之作这一的 特点。除了从早期词与燕乐的紧密关系这一方面之外,早期文人对待自己词作的 态度也能从侧面反映出早期文人词为“兴到”之作、并无寄托的特点。朱彝尊在 《词综》开篇写道:“唐宋以来,作者长短句每别为一编,不入集中,以是散失 最易。”23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己的作品是很珍视的,因为儒家讲求通过“立德、 立功、立言”以不朽,文学作品是他们留名青史的一条途径。但是“言”的内容 必须符合“志”的要求。 “志”在儒学传统中是有特殊含义的。 《论语》上说: “颜 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24 所有的学生说出来的“志”都是治国安邦的 理想。而在词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多为文人歌舞宴饮时的兴到之作,多以歌舞表 演的女子为描写物件,全无士大夫胸臆的寄托,当然不能收入文集以留恶名。像 温庭筠这样致力于词作的晚唐文人,在当时社会就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旧唐 21 22 23 24 杨荫浏: 《中国音乐史纲》 (上海:万叶书店,1953),页 122。 施议对: 《人间词话译注》 ,页 210。 朱彝尊: 《词综》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页 6。 黄怀信: 《论语新校注》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年),页 117。 -6- 书》卷一百九十《温庭筠传》记载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 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公卿家无赖子弟裴诚、令狐缟之徒,相与蒱饮,酣醉终日。” 25 早期词作为“兴到”之作的特点,使得词中的物件多是现实生活中、某种特 殊的场合下所用到的物件,是现实物件。物件在花间词中更多地还是发挥其“物” 的功能,而并非完全沦为作者的“载道”工具,也不是脱离了时代的虚构之物。 那么,这样的“物件”是否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呢? 又是什么影响了词人的选择,让他们以这些特定种类的“物件”入词而非其它种 类呢?通过花间词中的物件来了解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又凭借着这种社 会文化风貌去了解社会文化对花间词在物件选择上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第一个研 究动机。 二 物件与美人 花间词通过物件来刻画女子形象。词中物件与女子的关系,类似于转喻修辞 手法中的借代物和本体之间的关系。转喻(Metonymy) 又称换喻,或借代,是指 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 称来取代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 即可由此物而联想彼物,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联想来勾连。如陈子昂《感遇》诗 歌中“黄屋非尧意”一句,就利用“黄屋”与“帝王”之间的密切关系(“黄屋” 是古时候帝王乘坐的车子),以“黄屋”来转喻“帝王”。26 花间词没有直接借用 物件来指代女子,故而不能定义为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方法。但词中所描写的 物件与女子有密切关联:或是女子的服饰头饰,或是女子的起居用品,这样物件 也能起到转喻中由“此物联想彼物”的联想效果。换句话说,《花间集》中女子 的形象不是直接刻画出来的,而是通过“物件”联想出来的,物件和女子之间存 在一座联想的桥梁。读者们需要根据女子所用的种种物件,由物及人,去想象出 词中那个使用这些物件的女子是什么样子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情。物件成了联想 的出发点和依据。这种联想,有赖于读者对于联想依据物----各种物件的了解和熟 悉程度。基于此,认识、了解词中各种与女性有关的物件,对于更深入地把握花 25 26 五代晋·刘昫: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下,页 5078。 叶嘉莹: 《汉魏六朝诗讲录》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年),页 27-30。 -7- 间词中“活跃”着的各个女性形象,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对 于物件的了解、熟悉,并不来源于词作本身,而是来源于词作之外的社会背景。 对于生活在花间词产生时代的读者而言,这些物件并不陌生,就是他们日常 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现在的读者而言,这些物品许多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 为遥远的记忆。物件的实际功能或者还能了解一二,但物件的样子以及这些物件 除了实际功能之外可能具有的价值,则变得非常模糊。不幸的是,物件的实际功 能对于我们的联想工作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正如比尔·布朗(Bill Brown) 在《物件理论》 (Thing theory)一文中所说: “只有在物件停止为我们工作的时 候,我们才会注意到物件的物质性。”27 在文学作品中的物件,其功能性如何, 显然不能对我们的联想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物件中超越功能性的那部分价值才更 加重要。正是因为物件包含了实际功能和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两个部分,所以布 朗在《物件理论》中对物件的这两个方面区别对待,用 object 和 thing 这两个不 同的词来表示。他将具体的物件翻译为 object,且 object 一词强调的是物件的实 际功能方面。如“箱子”是一件具体的物件,当用“object”来表现“箱子”时, 强调的是“箱子”这一物件的实际功能,即它的装东西功能。而 thing 一词是所 有具体物件的统称,它可以替换任何一种 object,但 thing 不强调物件的功能,强 调的是物件中超越了物件的外形和功能的那部分价值。如“箱子”也可以用“thing” 来表达,但这是关注的是“箱子”除了装东西的实际功能之外、它可能具有的价 值。这部分价值作为一种感性存在或者形而上的存在,它的作用是使物件变成了 意义、价值、被崇拜的偶像和图腾。28 如在中国传统婚俗中,有撒帐的习俗,即 将花生、枣子等物撒在新婚的床上,以此祝愿新人结婚后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在这项活动中,花生、枣子这两种物件(things)重要的并非它们可供食用的功能, 而是这两种物件具有象征生育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有关。每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人们对于物件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中国人认 为花生、枣子能象征生育,西方人没有处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他们是很难 理解为何花生、枣子能够象征生育的。有时对同一种物件的看法甚至相反。比如 “we begin to confront the thingness of objects when they stop working for us.” “Thing theory”, Bill Brown, Critical Inquiry, Vol.28, No.1 (Autumn, 2001), p.4. 28 “You could imagine things as what is excessive in objects, as what exceeds their mere materialization as object or their mere utilization as object---their force as a sensuous presence or as a metaphysical presence, the magic by which objects become values, fetishes, idols, and totems.” Bill Brown, “Thing theory,” p.5. 27 -8-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瑞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则是一种恶兽, 极具破坏性,这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对物件的感知。这正如布朗 所说的那样:“无论物件在它的物质属性上是多么的稳定,但是对于不同的观念 而言,它们是不同的物件。”29 因此,要想对某一物件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将这 一物件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同样,花间词作中各种物件的超越实际功能所具有的价值,也只能从词作之 外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求。那么,这些与女子有关的物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呢?它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超越功能性的价值是什么?它们会对作 品中女子形象的生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花间词人们为什么又会采取这样的写 作方式呢?这是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动机。 三 物件与词风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对写作花间词的背景和原因有所描述: “„„则 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妖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 休唱莲舟之曲。”30 花间词原本就是诗人文士“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时演 唱的助兴之曲,是“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所写的香艳歌词,内容是以叙写 美女和爱情为主,它所形成的美学特质,当然也与它所叙写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从总体上看,花间词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然仔细分 析,花间词风又大略可以分为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两种不同风格。温派词风 秾丽厚重,韦派词风清丽疏朗。近温者包括牛峤、顾夐、欧阳炯等人,近韦者则 有张泌、李珣、孙光宪等人。从词中对物件的使用情况来看,这两派词人也呈现 出不同的特点:从词中物件的总类来看,温派词作中的物件种类丰富,几乎涉及 到花间词中所有的与女子有关的物件种类,而且对女子穿戴性物件异乎寻常的关 注。相比之下,韦派词人对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不如温派 词人那般浓厚;从对物件的描写方式来看,温派词人对物件采取了一种详细的描 写策略,不仅试图描写出物件的材质,还对物件的外形也极尽描摹。如在(竹风轻动庭除冷)一词中,温庭筠描写了一只枕头: “山枕隐浓妆,绿檀金 凤凰。”31 不仅写出了枕头的檀木材质,枕头的形状、颜色、枕上图案也都一并 写出,极为详细。而韦派词人对物件的描写方式就要相对简略,往往只介绍物件 一两方面的情况。 那么,词人对于不同物件的关注、以及对物件不同的描写方式,是否会对词 作的风格造成影响呢?此是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本文拟将《花间集》中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作为研究物件。具体而言,包 括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和女子闺房中的家居类物件。穿戴性物件包括发饰、服 装以及随身佩戴性物件;家居物件主要包括了屏风、枕头、被子、各类帷帐、帘 幕等。 对于《花间集》中的物件,前人在研究中也早有关注。只是之前的研究多将 之视为“意象”。如唐晨32一文,即是采用意象研究的方法,将 花间词中的“意象”划分为“女性中心意象群”、“自然环境意象群”以及“色彩 意象群”三大意象群体来对花间词中的意象进行全面研究。具体研究花间词中意 象个案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如袁天芬〈一重帘的世界---浅析花间集中的“帘” 意象〉33 一文,是以花间词中的 “帘意象”作为自己研究对象;赵梅34一文亦对花间词中的“帘” 意象有所分析。这些研究都对本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前人的意象研究往往倾 向于从梳理文学传统入手,再结合具体的文本剖析、挖掘某一意象或某几类意象 所凝聚的情感内蕴,而忽略了意象本身是在“物件”的基础上生成的,它们的“物 件”属性同样影响着文本的艺术韵味。尤其是花间词这样仅以娱宾遣兴为目的而 鲜有寄托的作品,“物件”本身的特性对文本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因此, 31 温庭筠:(竹风轻动庭除冷),页 9。 唐晨:,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年。 33 袁天芬: 〈一重帘的世界——浅析花间集中的“帘”意象〉,《西昌学院学报》,2011 年第 23 卷第 1 期,页 23-25。 34 赵梅:, 《文学遗产》 , 1997 年第 4 期,页 41-50。 32 - 10 - 本文对花间词中的所有物件采用的是“物件”(object/thing)的定义而非“意象” 定义,将花间词中各种与女性有关的物事视为独立客观的客体,关注物件本身的 一系列属性对于词作产生的艺术意象。这就与先前的意象研究在切入角度、关注 焦点等方面有所区别。言之于此,首先需要对 “意象”和“物件”这两个概念 做一个厘清。 所谓意象,即“意中之象” ,至少要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要素。《周 易·系辞》上记载了孔子的两段话: 子曰:“书丌尽言,言丌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丌可见乎?子曰:“圣人 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35 这两段话代表了先秦思想家对意、象、言三者关系的看法。就诗人的艺术思 维来说,象,即客观物象,包括自然界以及人身以外的其他社会联系的客体,是 思维的材料;意,即作者主观方面的思想、观念、意识,是思维的内容;言,即 以语词为基本单位的人类语言的记录,是思维的直接结果和书面表现形式。孔子 认为,圣人的思想是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的,并最终用语言记录下来。物质世界 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中并且用书面文字固定 下来之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了的意象。36 也就是说,客观的事物若要上升为物 象,必须要经过作者主观思想的再创造。作者根据自身思想表达的需要对客观物 件进行加工创造,舍弃客观物象中与自己思想无关的特征,而突出能表现自己思 想的特征,以使得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最终在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一句中的“柳 絮”和“桃花”两个意象,37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小人憎恶的胸臆,撷取了桃花 逐水流的“轻薄”之态和柳絮随风的“癫狂”之状来比拟小人。这里的“桃花” “柳絮”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普通植物,它们因为作者胸臆的浸染而具有了“恶” 的特征。这样一来,意象即来源于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有着相似之处,但又不 35 宋·吕祖谦: 《晦庵先生校正周易系辞精义二卷》, 《续修四库全书》,第 2 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页 12。 36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 (秦皇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页 15。 37 王士菁: 《杜诗今注》 (成都:巴蜀书社,1999),页 352。 - 11 - 完全等同于客观事物,它是作者和读者想象中的虚像。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 将意象的这一特点表述的非常清楚: 戴容州(叔伦)于:“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丌可置亍 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38 也就是说,“意象”是在存在于“物件”的基础之上的,但由于作者主管情 绪的浸染、寄托,它比物件更高了一层,在形象上也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客观事物 的原貌。“意象”形成的关键是(作者)意识的作用。39裴雯先生说得好:“客观 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物象有限,意象无穷。”40而文 学作品中的“物件”,则仅仅是将现实中的“物件”移植到文本中,这些“物件” 没有或极少经过作者的主观臆造,不是作者某种情感的寄托。更确切地说,文学 作品中的“物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它体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物件” 的属性。根据比尔·布朗在一文中对“物件”的论述,将“物件”的 属性作如下概括,用以作为文学作品中“物件”范畴的界定标准: 首先, 物件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具有能被人的感官切实感觉到的物 质性,如颜色、触感、气味等; 其次,物件具有有用性,能被人类所利用,对人的生活产生功能。不同的物 件种类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功能各不相同,但文学作品中的“物件”保留了它在实 际生活中相应的功能,继续在文本虚拟的世界里发挥它的有用性。换句话说,物 件在实际生活中所具有的“有用性”并不因为“物件”移植到文本中而消失或发 生改变。比如“屏风”在件物件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用来遮挡、划分空间,那么 在文学作品中作为“物件”而存在的“屏风”则继续在文本虚拟的世界里具有同 样的有用性。 最后,在物质性和有用性之上,物件还具有形而上的含义和价值。这种形而 上的含义与价值来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其所赋予物件 38 唐·司空图: 《司空表圣文集》,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083 册(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83),页 501。 39 蒋寅:,《文学评论》 ,2002 年第 3 期,页 71。 40 裴雯:, 《诗缘情辨》(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页 109。 - 12 - 的形而上含义也会各有差异。 花间词作为早期词,其写作目的是为了宴饮娱乐,思想轻浅。词中的物件基 本上不承载作者的胸臆寄托,也不是作者某种情感追求的象征物。它们只是构成 词作中所描写的某一场景的组成物、装饰物,或者是词人刻画女子形象的媒介, 用来装点、陪衬女子形象,不具备意象那种寄托作者胸臆的特点。因此,花间物 件只是“象”,而很少有作者的“意”,更适合“物件”的概念而非“意象”。 本 文的研究范围研究也就限定在词中这些主要集中于室内的,与女子有关的,需要 由人力创造的人工物件上,结合当时社会的背景下去了解这些人工物件的形态、 有用性以及其形而上的含义与价值,思索这些“物件”对于词作的艺术价值所产 生的影响,以此来期望能从“物件”这一切入角度对《花间集》有所探究。 二 研究方法 如前文所述,花间词作为早期词作,多为“兴到”之作而少有寄托,花间词 中的物件没有经过作者胸臆的浸染,依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的现实生活物件。要想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物件,就需要我们把物件放置到特殊的 习俗和环境的背景中去,努力找出这种物件的起源、在当时社会的使用情况、在 其它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情况等,以此将物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文化氛围联 系起来。收集越多有关该物件的信息对我们的认识就越有帮助,这么做可以让我 们找出该物件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中曾经具有的意义。我们现在对于物件意 义的理解仅仅是它原有意义的一部分。比如说屏风。写作花间词的词人们每天都 会接触到这种日常用具,他们了解屏风的种类,知道不同材质的屏风价格的区别, 给人感官上带来的不同感觉,知道屏风上的图案有何寓意。而今天的读者对于屏 风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它的功能了。这种对物件了解不深的状况,会让今天的读者 对词作的理解也存在一些障碍。因此,还原出物件在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曾经 具有的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将花间物件放置到词创之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的研究方法,类似于对物神 崇拜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ical fetishism)。人们对某一种物件的崇拜,是与特 定时期特定地点下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想研究明白某种物神 崇拜的原因,需要去了解物神崇拜起源时期的社会状况,研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布朗对物神崇拜研究所做的概括:“它不关注物 - 13 - 件是什么,而关注物件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不是关注物件本身,而是关注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背景下的主客体关系。”41 为了能在当时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去认识这些物件,以便于对花间物件有更 深入的认识,本文遵循本雅明(Benjamin)在《拱廊计划》(The Arcades Project) 一书中所说的收藏家理解物件的原则。在《拱廊计划》中本雅明将收藏家和寓言 家作对比,认为:寓言家放弃了通过研究物件的属性和关系来阐明物件的企图, 他将物件从背景中除去,而依靠物件的深奥性来说明物件的价值、意义。而收藏 家刚好相反,他把本来属于一起的东西聚集到一起,通过在心中牢记这些物件彼 此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时间上的顺承次序,他最终能够提供关于物件的信息。42 本 文将把花间词中所涉及的物件从字面上提出,然后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其他文学 作品中对物件的描写等,收集关于物件的起源、材质、在当时社会中的流通情况、 与当时社会风俗的关联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期望能将物件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 和文化背景联系起来,一方面将物件作为折射当时社会物质文化、风俗文化的一 面镜子;另一方面能在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的统照下,对花间物件有着更深入的认 识。 第三节 论文结构 论文共包括六个章节,本章为第一章,主要针对研究动机和目的、研究范围 以及研究方法作出一个说明。 第二章将对《花间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物件”情况作一个大概的梳理, 以进一步厘清“意象”与“物件”二者之间的区别,并试图探讨“物件”在中国 古典文学中的滥觞以及地位变化等情况。 第三章主要探讨《花间集》中的“物件”情况。首先将会从社会文化背景的 “They(Methodological fetishism) are questions that ask not whether things are but what work they perform----questions, in fact, not about things themselves but about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 in particular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Bill Brown, “Thing theory,” p.7. 42 “The allegorist is ,as it were, the polar opposite of the collector. He has given up the attempt to elucidate things through research into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He dislodges things from their context and, from the outset, relies on his profundity to illuminate their meaning. The collector, by contrast, brings together what belongs together; by keeping in mind their affinities and their succession in time, he can eventually information about his objects.”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Novel, p.2 . 41 - 14 - 角度出发,分析《花间集》中之所以出现众多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的原因;然 后再对《花间集》中各种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进行分类介绍,以期对词集中的 “物件”情况有一个总括性的认识。 第四章将探讨各种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对花间词中女性形象塑造所起到 的作用。《花间集》中“活跃”着众多风姿嫣然的美人,而这些美人形象的塑造 都离不开各色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可以说是“物件”塑造了花间美人。“物 件”将如何塑造美人?“物件”之美将如何“转化”成美人之美?这些都是第四 章所关注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探讨花间词中各种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对于词作风格的影响。 花间词虽然总体词风华美浓丽,但就其内部而言,词风又有细微差别。“物件” 对这种词风上的差异是否会有影响?又是如何产生影响?本文采用传统的二分 法,将花间十八家词人约略划分为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两派,以两派词作之 对比来说明“物件”对于词风的影响。 最后一章将对之前的论述作出总结,并延伸探讨《花间集》中的“物件”对 于后世词作可能产生的影响。 - 15 - 第二章 《花间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物件” 小山重叚釐明灭,鬓于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釐鹧鸪。 ——温庭筠 〈菩萨蛮>1 这首是温庭筠十四首词中的第一首,同时,它也是《花间 集》500 首词作的开篇之作。 《花间集》作为一本词集,并非是当时社会中某一现 实群体、流派的创作,而是由后蜀的赵崇祚在唐末五代的词作中挑选了词风相近 的作品编订而成的。换言之,《花间集》的成书是一种人为选择的结果。不少学 者都指出,编选文学作品集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提倡(从而贬抑)某一地、某 种风格或某一个群体的作品。2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即对南朝的宫体之风 表示出不屑,说“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并将花间词界定为“诗客曲子词”,以此来区别花间词和民间流行的“莲舟之曲”。 3 欧阳炯的这些做法都明确表明《花间集》的编订具有推崇特定文风的意图。而 这种特定文风,从以上所举的(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可以窥见一斑。 词上阕首句以一架美丽的屏风开启了室内的晓景:屏风上金光时明时暗,在 重重叠叠的山景间浮动。就是在这样一间以美丽屏风作为装饰的屋子里,词作中 的女主人公出现了:她醒而尚未起床,散乱如云的鬓发在如雪的面庞上飘动。“欲 度”二字,叶嘉莹认为实乃欲掩之意,然“掩”字平板,“度”字生动,“掩”字 但作径直之说明, “度”字则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4 俞平伯也认为“度”字含 有“飞动”意,5 如此一来, “此不但写晴日之下的美人,并写晴日小风下之美人。” 6 三、四句则写女子起床后的行动:懒洋洋地打扮,慢吞吞地梳洗。一“懒”字和 一“迟”字,其惆帐倦怠之情,生动可睹。梳妆虽迟,终究须有完毕之时,故过 1 2 3 4 5 6 温庭筠:(水晶帘里颇黎枕),页 2。 林立: 《沧海遗音---民国时期遗民词研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页 21。 五代·欧阳炯:, 页 1。 叶嘉莹: 《迦陵论词丛稿》 (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页 2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页 19。 俞平伯: 《读词偶得》 ,页 2。 - 16 - 片重开,即写女子梳妆已罢,最后以两镜前后对映而审看梳妆是否合乎标准。其 前镜,妆台奁内之坐镜也;其后镜,手中所持之柄镜也。两镜相交,“套景”重 叠,花光人面,亦交互重叠,至于无数层次。以区区十字之数,写此难状之景, 尽得神理,实为奇绝之笔。最后两句写女子更换新衣时,忽见衣上有成双的鹧鸪 图案。词作笔尽于此, 似乎突兀,却留给人无限遐想:鹧鸪尚且成双,而闺中 的女子,虽然居住于华美的屋宇之内,人面如花,却始终独自一人。两相对比, 女子的心境可想而知。此种心境又与开头之梦起妆迟者相应,回环往复,婉转地 透露了词中女子孤独寂寞的心境。 以上这首词通篇写闺怨之情,但所写景象却金碧辉煌,华美异常,是刘熙载 所言的温词“绮怨”风格之典型代表。7这种“绮怨”风格,也是整本《花间集》 所推崇的“特定文风”。而“绮怨”为何呢?所谓“绮”,许慎的《说文解字》上 说:“绮,文缯也。从糸,奇声。”8 “绮”的本义是指织工、图案精美迷人的丝 织品,后用“绮”来形容一种奢侈靡华的、精雕细镂的美,与清水芙蓉的天然美 相对。温词的“绮”,主要体现在温词所描写的女子起居环境、穿戴用具,无不 精美奢靡,具有着华丽的外在美。“绮”指向于外在世界,“怨”则是指向于内在 心灵,指词中的女子内在精神极度空虚寂寞,具有多愁哀伤的神情。整首词将华 丽的外在美与内在的悲苦愁思并置,或者说以华丽的“外壳”包裹敏感脆弱的心 灵世界,这就是“绮怨”。值得注意的是,物件、特别是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 在“绮怨”风格的生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以温庭筠的这首(小山重叠 金明灭)词为例:词中涉及到的屏风、梳妆镜、绣罗襦等物,不仅仅是构成“绮” 的要素,也是生发、衬托出词中女子“怨”情、并让读者藉以去想象、去感悟女 子之“怨”的一个个“触发点”。可见,物件对于以“绮怨”风格为追求目标的 花间词,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对于“物”的描写,并非始于“花间”。确切地说, “物”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存在是一以贯之的,这与中国人对“物”与文学关系之 认识有着莫大的关系。《毛诗·大序》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7 刘熙载曾在《艺概·词曲概》中云: “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 《续修四 库全书》 ,第 1714 册,页 519。 8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 (长沙:岳麓书社,2006),页 273。 - 17 - 言为诗。”9认为文学作品是人内心情意的表达,而人的内心之所以会产生情感, 则如《礼记·乐记》所云: “人之心动,物之使然也”,10 是由受到生活中物件的 感发而产生。 钟嵘的对引起人心动的“物”做了更进一步的描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灵,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 暑雨,冬月祁寒,斯四时之感诸诗者也。” 11 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样的 “感物”传统诗论,也透露出两个问题: 首先,中国早期诗歌对于现实生活中物件的关注,多以自然物件为主,这是 早期农业文化的反映。而对于《花间集》中那类人造物件的关注,并且有意识的 突出人造物件形态、颜色、材质之美的文学作品,时间则要相对较晚,而且需要 特定的时代背景。 其次,中国“感物”传统诗论将现实生活中的物件与作者的情感、志向密切 结合在一起,所以当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描写中时,它往往 成为作者主观情绪的象征、寄托,它本身的颜色、材质等物质性特征以及它在现 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在文学作品中反而不那么重要。如此一来,这些在现实生 活中的物件在进入文学作品之后就成了“意象”而非“物件”了。而“意象”并 非本文的讨论范围。 那么,文学作品中的“物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它们与《花间集》 中的“物件”又有着怎么样异同呢? 第一节 从《诗经》、《楚辞》到魏晋文学作品中的“物件” 一 《诗经》《楚辞》中的“物件” 对于中国最老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论语·阳货》中说:“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9 ,见夏传才著, 《古代文论译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上册,页 83。 10 《礼记·乐记》,见潜苗金译注,《礼记译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页 453. 11 梁·钟嵘:, 《丛书集成新编》,第 78 册,页 288。 - 18 - 兽草木之名。”12 学诗而能“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则可知《诗经》对现实生活中 的草木鸟兽等自然物件的提及是颇多的。然而,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诗经》 中大多是作为引发作者情感的“兴”或寄托作者情感的“比”,密切地与作者的 主观情愫缠绕在一起。物件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物质性特 征、以及物件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实际功能,在作品中是完全被忽视的。也就 是说,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进入《诗经》中的作品之后,“沦为”了为作者 主观情愫服务的“工具”,因而它们在作品中是作为“意象”出现而非作为“物 件”。如《魏风·硕鼠》中提到的“硕鼠”。在现实生活中,“硕鼠”只是一种普 通的动物,属于“物”的范畴。但在《魏风·硕鼠》中的“硕鼠”,则象征、代 表了令人厌恶的剥削者,而不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那种小动物了,因而《魏风·硕 鼠》中的“硕鼠”是意象而非物。 《楚辞》对现实生活中物件的描写更是颇得《诗 经》“比兴”手法之妙。《离骚》一篇,汉代王逸《离骚序》中写道:“之 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脩美人,以媲於君。”13 此后,香草美人成为中国文学中的传统意象,与忠君 爱国的思想紧密缠绕在一起。一篇,“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 也”,14更是对诗经“比兴”传统的深化。因此,在《诗经》《楚辞》的文学作品 中,多的是意象而非物件。并且由《诗经》《楚辞》所开创的比兴寄托传统对后 世影响深远,导致了中国文学作品中多“意象”而少“物件”。 尽管如此,单纯的物件在《诗经》和《楚辞》的作品中仍然存在。尤其是《诗 经》中有不少诗篇是描写周人现实生活场景的叙事诗,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进入 这类文学作品中后它的作用只是叙述、还原周人的生活场景,并不寄托、比喻作 者的某种感情,因而依然属于“物件”的范畴。但是叙事诗仅仅只是提及物件的 名称以完成叙事,与《花间集》中以物件装饰人物、烘托环境的情况并不相同。 唯一比较特殊的是服饰物件。 《诗经》和《楚辞》中都有对人物服饰物件的描写。比如《楚辞·九歌》中 的,描写山鬼的装扮,曰: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15 《诗 12 《论语·阳货》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页 162。 ,见夏传才著《古代文论译释》,上册,页 113。 14 梁·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见黄叔琳注、李详补注,《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2) ,页 111。 15 楚·屈原: 《楚辞·九歌》 见聂石樵注《楚辞新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13 - 19 - 经》中的服饰物件更是名目繁多,光发饰就有冠、冕、弁、副、髦、珈、瑱、揥、 巾等,这还不包括服装和佩饰的种类。可见,以服饰物件来描写人物形象的方式 自《诗经》《楚辞》就有。特别是《诗经》在夸赞贵族人物时,十有八九写到他 或她的服饰,这几乎是《诗经》的通例。但是,《楚辞》描写的人物形象是神, 他们的穿戴物件多为自然界中的花草,在材质上不同于《花间集》中的服饰物件。 或者说《楚辞》与《花间集》相比,《楚辞》中的穿戴性物件明显的具有神话、 非现实主义的特质。 《诗经》的服饰物件虽然在材质上与花间中的服饰物件接近, 也是对现实服饰物件的真实反映,但两者仍有不同。 《花间集》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五代时期西蜀的享乐主义文化。词作中塑造女 性人物形象、描写女子使用的各种物件,其目的是为了追求人与物件的形、色等 带来的感官享受,带有明显的体物倾向,甚至女性的形态和心理也被当作“物” 来欣赏、赏玩。而《诗经》中的服饰物件虽然也具有形、色上的美,但在周代“礼 乐”制度的大背景下,服饰物件是“分等级、别威严”的重要工具,如《礼记·玉 藻》中有“士不衣狐白”16 的规定。人物合乎礼仪、等级的服饰装扮即是对社会 制度的一种遵守,是人物内在德行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诗经》中如《卫风·硕 人》、《秦风·终南》、《卫风·淇奥》等诗篇皆是通过对人物合乎礼仪的服饰装扮 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良好的内在品德仪度,并不为了享受服饰物件、人物外在形 貌之美所带来的感官享受。以为例。描写方叔的服饰曰:“服其命 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17 陈奂《诗毛氏传疏》云: “命服,上公之服,朱芾、 葱珩皆是也。”18“朱芾”与“葱珩”搭配,是符合服饰礼仪的上公之服,因而对 方叔服饰描写的目的是作为其内在德行的具体体现。更确切地说,在《诗经》 《楚 辞》的年代里,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物件当作一个客观的观赏对象,欣赏、享受 物件声色之美的“体物”审美倾向还没有成为自觉,因此,尽管在《诗经》《楚 辞》中存在物件,但这些物件与带有明显“体物”倾向的花间物件不同。 二 汉代诗歌中的“物件” 如上一小节所说,在《诗经》 《楚辞》的年代, 文学还没有自觉地追求客观物 页 44。 16 《礼记·玉藻》 ,页 371。 17 《诗经·采芑》 ,页 246。 18 陈奂: 《诗毛氏传疏》 , 《续修四库全书》,第 70 册,卷十七,页 219。 - 20 - 件“声色”之美的“体物”审美追求,但到了汉代情况就有些许改变了。 相对于周代,汉代的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汉武帝时期, 财富的积累、疆土的扩大、中外文化的交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西域的苜 蓿、石榴、葡萄、汗血宝马、玉石珍宝等奇珍源源不断的传入中国。手工艺水平 的提高使人们见识到了薄如蝉翼的素纱蝉衣,价值万钱的陈宝光绫。精美绝伦的 铜镜、冰纨、漆屏、文杯等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这一时期由社会上升给人心 理上带来的热情、自信、自豪感、成就感等精神气质使得人们在审视自己所面对 的世界、面对的生活时,有了一种傲视天下的激情,从极度的满足中产生出一种 夸诞的心态。在这种夸诞的心态下,赋家喜欢用铺陈扬厉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生 存环境。物件的丰富、物件的精美就成了铺陈的对象。在汉赋中,赋家们对现实 生活中的物件进行穷形尽相的描画,“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19追求对物件形 貌的再现,因而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进入赋中之后依然是“物件”,而非意象。 赋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体物”倾向,陆机所谓“赋体物而浏亮”,20 即认为赋的 特长在于体物。赋所“体”之物范围甚广。汉大赋主要是对宫殿、苑囿、畋猎、 征行等的描写,描写的物件通常是宫殿和山泽。到了两晋、建安时期,赋的体物 范围在汉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山水田园、四季景物、飞禽走兽、乃至日常器 物等,无一不可入赋。例如曹植的赋中,属于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就有、 、、、、、、、 、等。 尽管具有“体物”特质的物件描写在汉赋中就开始出现,并且这种“体物” 描写对南朝以后的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在汉代,对物件的“体物”描写 仅仅出现在“赋”这种文体范围之内。汉代的诗歌,大多继承了《诗经》 《楚辞》 的比兴寄托、托物言志传统。在诗歌作品中,多“意象”而少“物件”。《古诗十 九》中首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21对于青草、园柳的书写, 既是“起兴”,以大好的春景引起楼上人的伤春之情;又是一种比拟,以青草、 园柳的美好来比拟楼上人的大好年华。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中所描写的鸿鹄、天马,皆是有着象征作者高远志向的意象。乐府旧题的、等更是通篇用“比”,表达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悲哀。乐府诗歌 中的不少叙事诗,则保留发展了《诗经》、《楚辞》中以服饰物件来描写人物形象 的方法。如中对罗敷形象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22 诗歌中塑造秦罗敷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服饰物件:明月珠、缃绮下裙、紫 绮上襦。这种服饰描写相对于《诗经》中的服饰物件,有了一定的发展。 《诗经》 中的服饰物件描写是侧重于表现人物内在的德行风度,而《陌上桑》等作品中的 服饰物件已经不再将服饰与人物的内在品德联系,服饰物件就是反映人物外貌的 一个部分。这与花间词以服饰物件来塑造女子形象的方式相接近。但是,等作品毕竟是叙事诗,以叙事为重点。人物和人物所使用的各种物件在作品 中并非是观赏对象,作者对待它们的态度不具有“体物”的审美追求,这与花间 词中的情况不同。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中的物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走向审美自觉和艺术自觉的时期,诗歌在此时成 为独立的文学门类,并拥有了不同于其它文学文体的独特特质。 从魏晋伊始,文学作品的形式美就日益受到重视,诗歌作品开始呈现出不同 以往诗歌质朴风貌的特质。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23的曹植诗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即至西晋,陆机于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念,24 集中代表了西晋时 期的诗歌理论和观念。对于这一诗论,明人胡应麟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诗薮》 中说: “‘诗缘情而绮靡’,六朝之诗所自出也,汉以前无有也。”25 所谓“诗缘情”, 22 ,见(梁)徐陵编、 (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1985) ,页 6。 (以下出自《玉台新咏》的诗歌,不再标明出处。) 23 梁·钟嵘: 《诗品》 , 《丛书集成新编》,第 78 册,页 288。 24 晋·陆机: ,页 71。 25 明·胡应麟: 《诗薮》 , 《续修四库全书》,第 1696 册,页 136。 - 22 - 是指诗歌因为情感激动而作,冲破了从先秦到汉代以来“诗言志”的诗教传统对 诗歌的社会伦理要求,诗歌的思想内容扩大,既包括了那些表现社会共性的、符 合礼仪的“志”,也包括了那些个性化的、日常生活化的“情”。换言之,“诗缘 情而绮靡”观念的第一个作用,便是使诗歌表现情感的范围扩大化、世俗化,同 时,也使诗歌情感内容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浅化。除了对情感内容上的影响,“诗 缘情而绮靡”观念的第二个影响是在于诗歌艺术方面。陆机不仅提出了诗歌要“缘 情”,也指出来该如何“缘情”,即“绮靡”。“绮靡”乃华美之义,一方面指诗歌 的语言美。陆机在中说“其遣言也贵妍”,诗歌要“暨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26 也就是说语言要华丽,要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增强诗歌的艺术 感染力。另一方面是指表现技巧之美。在对诗歌的结构布局、剪裁等方面 都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求诗人调动多种手段来为“诗缘情”服务,这表明晋代诗 人更注重诗歌的审美特征。在“诗缘情而绮靡”理论的指导下,整个文坛上掀起 了一股崇尚文学技巧、追求形式之美的潮流,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将这 一时期的文学创作特点概括为“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27 “诗缘情而绮靡”观 念的影响,再加上魏晋时期动乱社会背景下的儒家思想式微,玄学大兴等因素的 影响,诗歌作品很容易出现思想内容轻化、浅化的倾向。如张华的〈荷诗〉: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觃。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照灼此釐塘,藻曜君玉池。丌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28 诗歌中对荷花的描写精工细致,辞藻华丽,但对作者情意的寄托不深。除了 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一点浅薄的寄托之外,前面部分对于荷的描写基本上都是对荷 状貌的描写,没有寄托。而寄托的有无恰是区别意象与物件的一个关键。现实生 活中的物件在进入文学作品中后能与作者的主观情志分离,保持自己作为“物件” 的特性而不是沦为作者情志寄托的“意象”,正是从这种思想寄托的轻化、浅化 开始。换言之,魏晋时期诗歌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诗歌中思想内容的浅化,都为 26 晋·陆机: ,页 94。 梁·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页 547。 28 晋·张华: ,见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三百家集》,第 2 册(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4) ,页 210-211。 27 - 23 - 后来“体物”思潮的萌发、文学作品中具有“体物”特质的物件的出现做好了准 备。 有了魏晋时期的准备,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真正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 个转折,是以晋宋之际的山水诗为开端的。 晋宋之际,由于玄佛合流、偏安江左等政治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山水景物为 描写对象的山水诗歌大行其道。山水诗“文贵形式,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 中”,29 虽然在诗歌的结尾处往往有个抒情的尾巴,但诗歌摹写的山水景物乃是 自然界中真山真水的自然面貌,全无比兴寄托,在对山水之美的表现中存在着一 种写实的倾向,以再现大自然的美为目的。山水诗的这种写实、“形似”倾向, 是“体物”思潮在南北朝的初步萌发。现实生活中的山水景物在进入山水诗歌中 后,依然是物件,是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诗歌作品中获得独立审美价值的开始。 在山水诗之后,中国的诗歌开始走向一个极貌写物的时代。诗人们在山水诗的基 础上,从一开始描绘由山水草木共同构成的壮阔之景,逐渐发展为在诗歌中刻画 某一单独物件的形貌。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上云:“诗至于宋,性情渐隐, 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30 然而,尽管诗歌中的“体物”思潮从晋宋时期就开始萌发,但晋宋诗坛的主 体是山水诗,因而晋宋时期文学作品中“体物”的物件范围局限在山水景物等自 然物件范围内。“体物”思潮进一步发展,“体物”的物件范围发生变化是在刘宋 文学之后的齐代永明文学。 《南齐书·良政传》记载:“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 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玄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 以百数。”31 南齐和刘宋一样充满了政治恶斗和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但它毕竟有 过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时间,这就为体物思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现实上的保 障。与此同时,君主对文学的赏好与前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人集团得以 形成并异常发达。据《南齐书》记载:“子良(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少有清尚, 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善立胜事,夏月客至, 29 30 31 梁·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 ,页 574。 沈德潜《说诗晬语》 , 《丛书集成续编》,第 157 册,页 30。 梁·萧子显: 《南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72 年), 页 913。 - 24 - 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32 以统治阶 层为核心的文人集团并非是在南齐才开始出现,早在建安年间就出现过以“三曹” 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但随着社会大背景的改变,南齐以后的文人集团又与早 期的文人集团有了明显不同。首先是集团内部文人心态的改变。余英时先生曾经 指出,魏晋以后,“道术既为天下裂,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之精神逐渐为家族与 个人意识所淹没”,“士大夫不复以国家和社会为念”。 33 在这样的情况下,齐梁 诗人早已不复有建安文人那样的壮志豪情,而将自己的视野和趣味都定位在帝王 的喜好上,以博取帝王欢心为己任。而这一时期的帝王们虽然喜好文学,但实际 上他们对待文学的态度也与以往大不相同,这是发生变化的又一个方面。齐武帝 曾告诫他的儿子萧子懋说:“及文章诗笔,乃是佳事,然世务弥为根本,可常忆 之。”34 可见在南朝统治者心中,文学早已没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35的 地位,而仅仅只是一种装饰、娱乐的工具,与国家政治无关。文人以统治阶级的 品味马首是瞻,统治阶级又将文学视为娱乐工具,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下必然导 致愈来愈突出文学的娱乐、消闲功能,使文学向着绮丽、华美的方向发展,“体 物”之风大涨。而各种具有精美形色的人工物件无疑是满足装饰性、娱乐性文学 品味的最佳选择。从南齐以后,文学作品中不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物件”,而 且物件的范围从自然物件朝着闺阁、床第延伸,与女性有关的、或者是女性使用 的人工物件,如镜台、领边绣等愈益成为表现对象。到了齐梁的萧纲时期,更是 将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描写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最终形成了以“清辞巧制, 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阁之内” 36为特点的宫体诗。梁简文帝萧纲命 徐陵编撰的诗歌选集《玉台新咏》,就是一部宫体诗作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玉台新咏》中的“物件” 《玉台新咏》是继《诗经》、 《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选集,收录 上至西汉、下迄南朝的诗歌。之所以说它“与众不同”,是就它所收录诗歌的标 准而言的。徐陵为《玉台新咏》所撰写的序言中有“撰录艳歌,凡为十卷”之语, 32 33 34 35 36 同上,页 694。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页 379。 梁·萧子显: 《南齐书》 ,页 209-710 。 曹丕:,见夏传才著,《古代文论译释》,上册,页 144。 《隋书·经籍志》 , 《丛书集成新编》,第 1 册,页 151。 - 25 - 37 明确说明《玉台新咏》编选的是“艳歌”。明人胡应麟的《诗薮·外编》中也 说:“《玉台》但辑闺房一体。”38 与《诗经》、《楚辞》杂收政治、农事、祭祀、 爱情等诸多题材诗歌的情况不同,《玉台新咏》专收表现男女之情及与女性有关 的诗歌,可以算是一部历代艳诗的总集。若细以分之,《玉台新咏》中的作品又 可以分为一般艳诗和齐梁以来流行的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宫体艳诗两个部 分,重点是在选录宫体之作(卷七、卷八)。宫体艳诗的盛行,是南朝“体物” 思潮和宫廷享乐文化的共同产物。物件、特别是那些形色精美而又可供人玩味的、 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在《玉台新咏》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是《玉台新咏》中重要的“环境要素”。相比 于《诗经》《楚辞》等早期的爱情诗,《玉台新咏》中的宫体诗将“爱情”的发生 背景由室外“搬到”了室内,也就是女子的闺房之中。安妮·比勒尔( Anne Margret Birrel)在《情色的装饰:六世紀总集“玉台新咏”中的爱情意象研究》(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Anthology:Yu-T’ai Hsin-Yung)一书 中指出: “中国早期的爱情诗歌---公元一世纪《诗经·国风》中收录的爱情诗歌, 主要是以农村或城市作为爱情发生的背景,所涉及的物件也是属于农村或城市环 境中的物件。例如恋人们常以荑草、木瓜、以及彤管等作为爱情信物来彼此交换。” 39 而六朝爱情诗歌却相反, “六朝爱情诗歌中爱情发生的背景是女性闺房中的物质 世界。”40也就是说,宫体艳诗多描写女性闺房之内的场景。如此一来,女性闺房 之中那些与女性私密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众多物件,如床铺、枕头、帘帐、灯具 等,便得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诗歌内容,成为诗歌的重要“环境要素”。如萧 纲的〈咏内人昼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37 梁·徐陵:,页 11-13。 明·胡应麟: 《诗薮·外编》 , 《续修四库全书》,第 1696 册,页 136。 39 “I noted previously that these love songs (Airs of the States)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 C. have primarily an agricultural or urban setting.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objects associated with that setting. For example, lovers exchange such love tokens as peony, a quince, or a flute.” Anne Margaret Birrell, “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Anthology:Yu-T’ai Hsin-Yung”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79), p.141. 40 “By contrast, the imaginative struc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ic setting in the context of love poetry is the material world of a woman’s boudoir.” Anne Margaret Birrell, “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Anthology:Yu-T’ai Hsin-Yung,” p.142. 38 - 26 -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娼家。41 在这首诗歌中,提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包括窗户、枕头、攀钩、绮障、落 花、簟席、红纱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进入文学作品中之后没有诗人情感 的寄托,只是构成诗中女子生活环境的要素。各种物件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的实际 功能在诗作中也依然得以保留。如“枕头”在现实生活是作为卧具而使用的,在 这首诗歌中它依然保持了这种有用性,为诗歌中女子的睡眠提供“服务”。如此 可见,窗户、枕头、绮障等现实生活中的物件在进入这首诗歌中后依然属于“物 件”的范畴,而非意象。诗作通过对物件的提及,描写了女子生活场景中的一个 小片段:昼眠。文字并无深意,纯以展现、欣赏女子的形象为旨趣,而闺房中的 各种物件既构成了词作中女子活动的环境背景,也是诗作刻画女子形象的凭借: 诗作借助着绮障、琵琶这两种物件来完成对女子的动态描写,又借助落花、簟席、 红纱等物件来完成对女子睡态的描写。各种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妥帖自然的分 布在诗作中,成为诗作的一部分。《玉台新咏》中不少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即 是以这样一种“环境要素”的形式存在于诗作之中。 其次,与早期的爱情诗歌只是简单提及物件名称、而不作详细描写的情况不 同,《玉台新咏》还对与女性相关的人工物件进行细腻、感性的描写,以此来影 响读者对于物件的感知。也就是说,《玉台新咏》中那些详加描述的人工物件, 也能给人带来官能上的感受。如以上所举〈咏美人昼眠〉一例,各种闺房中的物 件仅是“环境要素”而非诗歌主题,但诗作也都将它们描写得生动可感。“簟文 生玉腕,香汗浸红纱”一句中,将物件与女子的肉体相相映成趣,使物件富有肉 欲感;而绮障之“绮”、“簟文”之“文”、红纱之“红”是则是从花纹、颜色等 方面突出物件给人的视觉刺激。如此细腻的描写,使得诗歌中的人工物件本身就 具独立的美学价值,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感官享受。 41 梁·萧纲:,页 314。 - 27 - 最后,《玉台新咏》还常常将“物件”与诗中人的情感相联系。通过摹写某 些物件的情态,或是烘托出一种气氛,或是以物件的情态来与诗中人的心绪形成 对照,使得物件成为读者理解诗中人物情感的“线索”。关于《玉台新咏》中各 种“物件”与诗中人物情感表达的关系,安妮·比勒尔在其书中的第二章节有过 精当的分析,分析的物件种类包括床铺、枕头、帘帐、香炉、蜡烛、更漏、镜子 等众多闺中物件,在此将不再赘述。将物件与人物感情的表达相联系,使物件成 为解读诗中人物情感的“线索”,这也无疑使得物件在诗歌中占据重要地位。 《玉台新咏》将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作为构建诗中人生活情境的“环境要 素”、作为理解诗中人情感活动的“线索”,并对物件详细描写以营造感官刺激的 方式,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玉台新咏》为“与女性有关的 人工物件”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寻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出路。此后,晚唐诗歌与 花间词对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的重视,或多或少都是受到《玉台新咏》的影响。 第三节 唐代诗歌中的“物件”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诗人们对现实生活 中物件的表现,既有重风骚兴寄传统的意象,也有无寄托而重形貌质感的物件。 就物件方面而言,唐人对于物件的刻画技巧,在南朝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 步,在设色、形状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如温庭筠〈原隰绿柳〉一诗 写道:“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42 不仅对仗工整,碧玉、黄金两相颜色的对 比亦十分突出,视觉感极强。除此之外,花间词中那种物件堆叠的特点在唐诗、 尤其是中晚唐时期的诗歌中也可以寻见踪影。如李贺的〈恼公〉一诗, 43提到的 物件包括晓奁、夜帐、香筒、钿镜、茱萸匣、翡翠笼、金炉、玉漏、犀竹等等, 简直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故而宋赵宦光在《弹雅》中引陆放翁评李贺 诗语:“贺诗如百家锦衲,五彩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 44这种对与女 性有关的人工物件给予重视的创作倾向, 自中唐白居易、元稹的艳体诗就已经开 温庭筠:,见《全唐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卷五八三, 页 1944。 43 唐·李贺: 〈恼公〉 ,见王琦等评注《三家评注李长吉诗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页 90。 44 转引自吴企明、沈惠乐撰: 《李贺及其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页 59。 42 - 28 - 始明显。 艳体诗又称艳诗,由来已久,刘师培称“侧艳之词”溯源于晋宋 45。至于梁 代,此风大兴,《大唐新语》记载曰:“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 浸以为俗,谓之宫体。”46王瑶在一文中写道:“从宫体诗的 内容看,由直接写酥软和横陈的女人而写闺思和娈童,再写女人所用的物品来代 替人;先是接近肉体的如绣领履袜,再进而为枕席卧具和一切用品,在这里都可 以借着联想来得到性感的满足。”47明确指出宫体诗人的审美旨趣在于获得性感的 满足,而借助的工具则是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也就是说,早在齐梁时期的艳 体诗,就已经注意到女性所使用之人工物件与官能享受、性感满足之间的关系, 因而齐梁宫体诗对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非常重视,甚至有很多诗作直接以女性 使用的物品作为吟咏对象,如沈约的、等。艳体诗风历经陈隋 延续到初唐时期,经过盛唐的萧条冷落之后,在中唐又逐渐趋于复兴,以元稹、 白居易二人的艳体诗为代表。元、白艳诗有不少是他们在崇侈尚靡的社会风气之 下狎妓冶游经历的实录,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指斥元、白“将身化作妖冶 女子,备述衾裯中丑态。”48可见,元白艳诗所要凸显的也是世俗享乐给人带来的 感官享受,这与梁代宫体诗的审美旨趣是不谋而合的。前有宫体艳诗可供借鉴, 元、白两位大诗人是不可能不注意到女性所使用物件与官能享受、性感满足之间 的关系的。再加上与女性有关的物件大多用料名贵、造型精美、颜色艳丽,很适 合用来营造诗作中奢靡享乐的氛围,因而元、白艳诗虽然没有如宫体诗那般将女 性所使用的人工物件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去描写吟咏,但还是对众多的与女性有 关的人工物件给予了重视。如白居易的在一首: „„ 时世高梳髻,风流澹作妆。戴花红石竹,帔晕紫槟榔。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45 46 47 48 刘师培: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页 95。 刘肃: 《大唐新语》 , 《丛书集成新编》,第 83 册,页 343。 王瑶:,《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48 年 01 期,页 115-142。 王夫之: 《姜斋诗话》 , 《续修四库全书》,第 1698 册,页 15。 - 29 - 选胜移银烛,邀欢举玉觞。炉烟凝麝气,酒色注鹅黄。 急管停还奏,繁弦慢更张。雪飞回舞袖,尘起绕歌梁。 旧曲翻调笑,新声打义扬。名情推阸轨,巧语许秋娘。 风暖昡将暮,星回夜未央。宴余添粉黛,坐久换衣裳。 结伴归深院,分头入洞房。彩帷开翡翠,罗荐拂鸳鸯。 留宿争牵袖,贪眠各占床。绿窗笼水影,红壁背灯光。 索镜收花钿,邀人解袷裆。暗娇妆靥笑,私语叛脂香。…… 诗人通过女子头戴的红石竹、凤钗、花钿等头饰、身上佩戴的紫槟榔、暖手 用的小香囊等物件来烘托出女子本身的艳美,又通过绣有翡翠的彩色帷帐、装饰 有鸳鸯的罗荐(即垫子)等闺房中的家居物件构建出绮靡的享乐环境,将当年狎 妓冶游之乐真实地再现了出来。诗中充满了脂粉气息和色欲意味。元稹的艳诗也 多写女子服饰的华美、闺房摆设的精致,用以形成强烈的感官刺激,表现冶游之 乐。49 而艳体诗真正得以泛滥、齐梁诗风得以大涨的时期是在晚唐。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文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 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情打破,不少文人莫名地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或终身 郁郁不能得志、或为此而命丧。如晚唐的大诗人李商隐,就因卷入牛李党争而潦 倒终身;温庭筠也因得罪权相令狐绹而科场受困。在这样的情况下,文人不得不 退缩到自我生活的狭小空间中,以求避祸保身,早已没有了盛唐诗人建功立业、 斗志昂扬的意气风发,反而转向声色中去寻求心灵慰藉。再加之晚唐科举更偏重 于进士科考试,整个社会也对进士更为推崇,“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 50, 新兴进士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社会阶级。 而“此种社会阶级重词赋而不重经学, 49 关于元稹、白居易艳诗的艺术特色,参见刘艳萍, ,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6 月,第 11 卷 2 期,页 70-75。 50 唐·杜佑: 《通典·选举》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页 84。 - 30 - 尚才华而不尚礼法”, “为浮薄放荡之徒所归聚”51 ,具有“轻薄” “无行” 等群 体性品格。他们不再如传统的儒士那般“以正君臣、明贵贱,美教化、移风俗” 52 为己任,更看重声色宴饮等人生享乐。以晚唐杜牧为例。杜牧虽是宰相之后, 也素有大志,留意财赋兵甲之事,但《唐才子传》又谓其“美容姿,好歌舞,风 情颇张,不能自遏”53,亦有其风流放荡的一面。又据《唐阙史》载,杜牧“恃 才名,亦颇纵声色,尝自言有鉴裁之能。闻吴兴郡有长眉纤腰有类神仙者,罢宛 陵从事,专往观焉。”54可见,在杜牧的人生追求中,声色享乐占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甚至比国家政事更为重要,为了观美人他宁愿辞掉官职。此种行事作风,与 传统的儒士有了很大区别,却是晚唐新兴进士阶层的典型作风。如此一个阶层的 崛起,必然会导致士人风气的变化,使士风日益从“关心国事”向“纵情享乐” 倾斜。享乐也需要有物质基础和保障,晚唐时代恰好不缺这样的物质基础。晚唐 虽然历经战乱,但相对广大农村经济的凋敝而言,城市经济畸形繁荣,尤其是受 战乱影响较小的南方地区,涌现出扬州、益州、杭州等一批新兴的商业经济型城 市。城市中林立的秦楼楚馆、活跃着的各色歌妓给那些退缩在个人生活的狭小圈 子中、以及时行乐来麻痹自己的失意文人,或是本身就以声色享乐为人生追求的 新兴进士提供了享乐的物质保障。于是,在晚唐这样一个动荡不安、锐志渐消、 却又浮薄放荡成风的社会环境中,时代的精神悄然改变。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 程》中总结道:“(晚唐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 境”55。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时代心理最为集中的体现,它的转变自然会带来时代审 美倾向和品味的转变。晚唐时期,随着时代精神由“马上”转入“闺房”,由“世 间”转向“心境”,审美品味也随之走入了“以艳为美”的时代,追求“更为细 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56在这样的审美品味之下,自中唐起就开始复 兴、以追求感官享受为旨趣的齐梁艳体诗风在晚唐得以大涨:首先,在题材方面, 51 52 53 54 55 56 陈寅恪: 《元白诗笺证稿》 (北京,三联书店,2001),页 89。 后晋·刘煦: 《旧唐书·儒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 189,页 4939。 傅璇宗主编: 《唐才子传校笺》 (北京:中华书局,1987),页 202。 高彦修: 《唐阙史》 ,同(23) ,第 86 册,页 13。 李泽厚: 《美的历程》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页 269 同上,页 269 - 31 - 晚唐诗歌题材“趋艳”,“下笔不在洞房蛾眉、神仙诡怪之间,则掷之不顾” 57 ; 其次,在描写手法上,晚唐艳体诗继承并发扬了齐梁宫体以物件造成感官刺激、 以物件作为诗中人情绪“线索”的方法,最终使得物件、尤其是与女性有关的人 工物件,在晚唐诗歌中普遍存在。以韩偓“香奁体”诗歌为例。 “香奁体”诗得名于韩偓的艳体诗集《香奁集》。 “香奁”本是女子梳妆所用 之镜匣,是一种女子所用之物件。一本诗集以女性所用之物件为题目,本身就暗 示出这部诗集中的诗作与女性的物件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 “韩致尧香奁之体, 溯自玉台”58,而它对宫体艳诗承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在创作中对与女性有关 的人工物件给予重视,以物件造成感官刺激。 《香奁集》中有不少专门的咏物诗, 如、等,皆是从女性使用的一件微小物件着眼,工笔细刻,感官刺 激强烈,秉承六朝宫体诗风。而《香奁集》中那些表现男女艳情经历或女性艳思 闺情的作品,不仅依靠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来形成感官刺激,而且还通过这些 物件来暗示诗中人的情感。如那首著名的七绝〈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59 全诗纯似写景,而不见人物活动。前三句着意雕绘,以碧阑干、猩血屏风、 龙须草席、锦被缎襦等物件,勾勒出一幅带有绮靡氛围的金闺绣户的模样,结句 中点名了时令的变化。透过屏风上折枝图以及对时光飞逝的忧虑,便把主人公的 闺情绮思推向了极致。总之,诗作中与女性有关的物件不仅给读者带来绮靡华丽 的视觉享受,同时也使读者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词作中那个“隐形”的女子的心绪, 足可见“物件”对诗作起着重要作用。 “香奁体”诗是晚唐艳体诗的代表,它对于物件种类的选择、使用方法等, 典型地代表了晚唐艳诗在物件方面的特征。 小结: 尽管在《诗经》 《楚辞》中就存在物件,但是这些物件仅仅是为了叙事服务, 57 58 59 唐·吴融:,《续修四库全书》,第 1648 册,页 115。 清·翁方纲: 《石洲诗话》 , 《续修四库全书》第 1704 册,页 162。 唐·韩偓: 《香奁集·已凉》 , 《丛书集成新编》,第 100 册,页 981。 - 32 - 不具备花间物件的“体物”特质。在诗歌领域,具有体物特质的物件是从晋宋以 后才开始出现。并且一开始“体物”物件的范围仅仅是自然物件,到南朝以后物 件范围才逐渐发展成为人造物件,尤其是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及至以《玉台 新咏》为代表的南朝宫体诗,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不仅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并 且这些物件对诗作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既构成诗中人生活的环境背景,也是读 者藉以获得感官享受、理解诗中人情思的凭借。中晚唐以后,由于特定时代精神 下审美品味的变化,齐梁艳体诗风的得以复兴、大涨,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又 大量的出现在诗作之中。这就是在《花间集》之前,具有“体物”性质的、与女 子有关的人工物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大致情况。那么《花间集》中与女性有关 的人工物件其出现情况究竟如何呢?将在下一章作具体分析。 - 33 - 第三章 《花间集》中的“物件” 双脸。小凤战蓖釐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帏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温庭筠1 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个舞女的形象。上片以女子头上的发饰小凤战蓖和身穿的 舞衣等物件纯写女子的装束;下片写女子室内的陈设和她的面饰,以锦帐、绣帏、 花靥等物突出华艳之感。李冰若先生评说这首词:“除堆积丽字外,情境俱属下 劣。”2认为这首词仅以堆砌女子所使用的华丽物件来堆积丽字,别无长处。然而, 众多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在词作中随处可见,这本就是花间词的一大特点。从 上一章对《花间集》以前文学作品中的“物件”进行梳理的情况可以看出,与女 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得以出现在诗作之中、并且获得感性的描述,需要特定的社会 文化背景:齐梁宫体诗中之所以出现众多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是因为从齐梁 统治阶级将文学视为娱乐工具,追求从文学中获得性感的满足。而与女性有关的 人工物件则是获取这种性感满足的工具;晚唐诗歌中之所以出现众多与女性有关 的人工物件,则是因为在晚唐那个锐志渐消、却又浮薄放荡成风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以追求感官享受、性感满足为旨趣的齐梁艳体诗风得以复兴、泛滥。“以艳 为美”、追求“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成了晚唐文学的审美品味。在 这种审美品味下,齐梁艳诗对“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的利用方式又重新被晚 唐文学继承并发扬光大。这符合刘勰所说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3即 某一种文风、或文学特点的出现,都是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那么, 《花 间集》中众多与女性有关的人工物件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的 呢?这些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包括哪些种类?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这将 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温庭筠:(双脸) ,页 13。 李冰若: 《栩庄漫记》 ,见李冰若著《花间集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页 27。 3 梁·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页 547。 1 2 - 34 - 第一节 《花间集》的成书背景 花间十八家词人,共有 13 人为西蜀词人或者流寓侍蜀的词人,且《花间集》 的编订者赵崇祚为后蜀人。这也就是说,《花间集》是在西蜀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产生的,西蜀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花间词之风格特征产生影响。西蜀乃是五代十国 时期偏安于西南一隅的一个割据政权,从公元 907 年王建开国到 965 年后蜀为北 宋所灭,一共经历了前蜀高祖王建、后主王衍、后蜀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四位 君王。其中后蜀高祖孟知祥在位时间较短,仅七个月。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其文 化背景必然是复杂多样的。但若以对《花间集》产生影响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论, 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西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一个深受晚唐文化影响的环境,晚唐的文风和文 学审美品味也是对西蜀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重要“因子”。 唐末五代,北方地区兵连祸结,作为唐文化中心的长安更是几经重创。先是 广明元年黄巢义军攻破长安, “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次年又“大索城中能 诗者尽杀之,识字者给贱役”;4后又有李茂贞、韩建、朱全忠等各路诸侯连年“光 顾”长安,焚烧掠夺。 《论语》有云: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5,在中原连年战火 的情况下,大量北方士人南下避祸。而此时的蜀中地区不仅偏安一隅,而且统治 者王建“虽起戎武,为人饶智略,善待士”6,故而唐末入蜀的文人学士很多。如 花间十八家词人中的韦庄、牛峤、毛文锡、薛昭蕴、张泌等五人皆是由晚唐入蜀。 晚唐的士人们虽然南迁入蜀,但他们身上所带有的晚唐文化“烙印”不可能就此 消失殆尽,晚唐文化中的一些“因子”反而通过这些入蜀的士人对西蜀的社会文 化造成影响。《十国春秋》记载:“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帝(王衍)礼 而用焉,使修举政事,故典章文物有唐之遗风。”7 可见唐文化对西蜀社会文化所 造成的影响。文学风格与审美品味作为文化中的“因子”,也不会因为地域的改 变而突然地、完全地改变。前人很早就发现花间词与晚唐诗在风容上的承袭与相 似。清人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说: “诗词风气,正自相循„„大历、元和后, 4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309 册,卷二五四,页 768、772。 《论语·泰伯》 ,页 111。 6 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 , 《四部备要》,页 268。 7 清·吴任臣: 《十国春秋》 (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 501。 5 - 35 - 温、李、韦、杜渐入《香奁》,遂启词端。”8 震钧在《香奁集发微》中也指出: “《香奁》命义,去词近,去诗却远。”9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晚唐诗风对西蜀文学 的影响,或者说是晚唐诗风在西蜀的延续。而正如上一章所提到的那样,晚唐文 学的审美品味“以艳为美”、追求“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的捕捉”。这样的 审美品味,使得晚唐文学在写作手法上继承并发展了齐梁宫体以物件造成感官刺 激、以物件作为诗中人情绪“线索”的方法,对物件极为倚重。也就是说,在晚 唐文风和文学审美品味之中,潜伏着“物件”的因素。这种潜伏着“物件”因素 的晚唐的文风和审美品味就像一粒种子,被入蜀的文人们由晚唐带入西蜀。只要 有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这粒种子就会在西蜀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后开出璀璨 的鲜花。 而西蜀恰好具备这样的“土壤和环境”。这就是西蜀社会文化背景中值得注 意的第二个方面:西蜀社会是一个享乐成风的社会,西蜀君臣皆沉溺于声色。 关于西蜀君臣沉溺于声色的情况,美国学者希尔德(Anna Shields)在《编订 选集:花间集的文化背景及诗意创作》 (Crafting a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Poetic Practice of the Hua jian ji)一书的第一部分有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 述。10仅讨论西蜀君臣沉迷于声色可能给文学、给《花间集》带来的影响。 早在晚唐的社会环境中,就已经有很多文人染指于填词,并且逐渐形成词为 “艳科”的局面;但是,也正因为词在“趋艳”这一方面走得太远,且词主要用 于歌宴酒席间供歌妓演唱助兴,与声色享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填词对于当时 的文人士大夫而言就并非雅事,还往往因为填词而背负道德上的骂名。 11在这样 8 清·田同之: 《西圃词话》 ,见唐圭璋《词话丛编》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页 1452。 震钧: 《香奁集发微》 , 《中华文史论丛》第四辑,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页 274。 10 Shields, Anna M, Crafting a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Poetic Practice of the Hua jian j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17-160. 11 林立在“Elevation and Expurgation: Elite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the Reputation of Ci”一文 中指出: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词比诗歌更灵活,也更重视音韵形式,也因此而受到 唐宋文人的喜爱。但词一直受到轻视,这与词和娱乐场所的密切联系以及大胆的关于男 女之情的内容有关。 (As a new emerging literary genre, the ci was more flexible and interesting in in its tonal and metrical patterns than the regulated shi, and therefore ardently written and enjoyed by the Tang and Song elite. But this enjoyment was accompanied with a sense of disrespect, mainly because the ci was notorious for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entertainment quarters and its unabashedly amatory content.)“Elevation and Expurgation: Elite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the Reputation of Ci” ,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 Reviews 9 - 36 - 的环境下,文士们一方面热衷于词这种新兴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要“自扫其 迹”12,避免自己的词作公开发表。白居易不但不将自己的词作收入《白氏长庆 集》,而且还在中声明:“若集内无而假名流传者,皆谬而。”13 情况在西蜀发生了改变。西蜀的统治者,无论是前蜀的王建、王衍、还是后 蜀的孟昶,皆偏好轻艳小词,他们自己也公开进行填词创作,甚至还自制曲词命 宫人演唱。14统治者们对词作的偏好和品味,无疑提高词在西蜀社会中的地位, 使得更多的文人进行填词创作;文人在进行词创之时,也必然会以君主的喜好为 标准,致力于创作具有强烈感官刺激、适合于享乐的“轻艳”之词。同时,西蜀 文人也是声色享乐的重要参与者,一方面他们的文学创作难免会染上自己生活的 影子,将享乐生活中的声色体验融入词中;另一方面,感官刺激和享受也是他们 所沉迷和追求的。于是,晚唐词“以艳为美”的审美品味在享乐成风的西蜀获得 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再次焕发出光彩:女性的艳容、艳思、艳情成为词作表现 对象;与“以艳为美”的审美品味有着密切关联的各色女性物件,也在西蜀词中 得以保留,成为构成词作感官刺激的重要凭借。如欧阳炯的一词: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釐铺。 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15 词作描写的是酒宴后男女重逢的欢娱之景,写得香艳露骨。 《蕙风词话》云: “自有艳词以来,殆莫艳于此。”16 而词作之“艳”,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与女子 有关的人工物件来呈现:词的上阕交待事件的情由,并借用屏、鸳枕、等物件来 (CLEAR), 24 (2002), pp.1-41. 12 宋人胡寅在中云: “文章豪放之士,鲜有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 曰谑浪游戏而已。 ”此语陈述的是北宋文人对待词作的态度,但唐五代文人对词的态度亦 然如此。见金启华等编《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页 117。 13 唐·白居易: ,见谢思炜校注, 《白居易文集校注》 (北京:中华书 局,2011) ,页 2039。 14 《十国春秋·前蜀三·后主本纪》多次记载了王衍君臣间唱和宴游。王衍还曾亲自自 制等曲词令宫人唱之。页 531-558。 15 欧阳炯:(相见休言有泪珠),页 131。 16 况周颐著、龙榆生笺注: 《蕙风词话·蕙风词笺注》(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 ,页 104。 - 37 - 描绘闺房环境。一方面,凤屏、鸳枕、金铺等物件具有华美的色泽和形质,能给 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另一方面,由于屏风、枕头等物件都是床上物件,再加之 凤凰、鸳鸯等图案的寓意,隐隐透露出一种暧昧、诱惑的闺房氛围。下阕将兰麝 细香与女子的喘息声相融合、绮罗与女子的肌肤相衬,将男女欢娱情景写得声色 并茂,极为狎昵。这样一首表现男女情事的词作,若非有了华丽的凤屏鸳枕的陪 衬、兰麝细香的烘托,其给人的感官刺激将会大打折扣,无法满足西蜀文人对声 色之乐的追求。 《花间集》是晚唐“以艳为美”、追求“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捕捉” 的文学审美品味与西蜀享乐世风相结合后共同开出的“花朵”。而花间词中“多 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的特点,是文人在西蜀统治者对“轻艳”之词偏好推崇 的背景下,对晚唐文风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第二节“花间”物件种类介绍 《花间集》中出现的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大体上 可以归为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和女子闺房中的家居类物件。女子身上的穿戴性 物件又可以细分为发饰、面饰、耳饰、臂饰、服装、以及腰上佩戴的腰佩物件等; 女子闺房中的家居类则主要包括了枕头、被子、屏风、香炉等物件。又因五代女 子的服饰风尚等多沿袭唐风,故而这一小节将结合中晚唐的一些史料、出土文物 对花间词中常出现的、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进行种类梳理。 一 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 1. 发饰 从古至今,发型都是女子用来装扮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李渔的《闲情偶寄》 中曾谈到:“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 此。”17可见发饰对于女性的重要。唐代妇女好高髻,发髻的样式也名目繁多,花 样层出不穷。根据《妆台记》、《髻鬟品》等书的记载,唐代妇女发髻样式有二十 余中,有倭堕髻、螺髻、同心髻、交心髻、云髻、抛家髻等。18 各式各样的发髻, 清·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第三·首饰》 ,见《续修四库全书》 ,第 1186 册, 页 579。 18 《妆台记》 、 《髻鬟品》 ,见(唐)宇文士及撰, 《笔记小说大观》 (台北:新兴书局影印, 17 - 38 - 当然少不了用发饰来装饰固定。这些具有固定和装饰作用的发饰往往成为花间词 描写女子妆扮时关注的重点,发髻的样式倒还在其次了。如韦庄(清晓妆 成寒食天)一词: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 丹初绽朵,日高犹自凭朱栏。含颦不语恨春残。”19词中对于女子晓妆的描写,关 注点就完全在柳球、花钿这两种发饰之上。即使是描写女子发髻散乱的睡态,也 是通过发饰来表现的,如张泌(腻粉琼妆透碧纱)一词中:“金凤搔头坠 鬓斜。发交加”20一句,即是通过“金凤搔头”这种发饰来写女子发髻不整的睡 态。因此,发饰成了花间词中常描写的与女子有关的人工物件之一。花间词常描 写的发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簪、钗 簪和钗是古人最常用的发饰之一,也是花间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发饰。 据笔者统计,作为物件的簪、钗一共在花间词中出现了 36 次,远高于其它发饰。 簪、钗皆由“笄”发展而来。 《说文解字》上说: “笄,簪也。”21《中华古今 注·钗子》则说:“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 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22笄的运用,与中原华夏民 族的盘发结发传统有密切关系,它的基本作用是用来固定发髻及冠、帽等。簪、 钗同为笄发展而来,自然也具有固定作用。如和凝(披袍窣地红宫锦)一 词的上阕在描写女子形象时,有一句关于女子发饰的描写:“碧罗冠子稳犀簪”23, 即写出簪子具有固定女子头上的另一种头饰---冠子的作用。 虽说簪、钗皆由笄发展而来,两者也都具有固定发髻以及冠、帽的作用,但 具体细分,簪、钗二者又稍有区别。在形制上,簪柄为一股、钗柄为双股;就作 用而言,簪似乎更多的保留了笄的原始功能,即“固定”发髻、冠帽的作用。而 钗却更侧重于装饰,中晚唐后还出现了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因此,花间词中对于簪钗的描写方式也不同。写簪就多强调簪的材质,如“寒玉 1980) ,页 1453-1460。 19 韦庄:(清晓妆成寒食天),页 42。 20 张泌:(腻粉琼透碧纱),页 100。 21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页 96。 22 五代·马缟: 《中华古今注》 , 《丛书集成新编》,第 11 册,页 209。 23 和凝:(披袍窣地红宫锦),页 141。 - 39 - 簪秋水”24“偏戴花冠白玉簪”25等皆是从材质方面对簪进行描述。其中,玉簪又 叫玉搔头,得名于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武帝过李夫 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26张泌(马上 凝情忆旧游)中“钿筝罗幕玉搔头”一句所提及的“玉搔头”,即是玉簪。相比之 下,对于钗的描写就更为细致。除了强调钗的材质,如金钗、玉钗、翠钗等之外, 还会细致描绘钗的形状,强调钗的装饰功能。如温庭筠所写的“翠钗金作股,钗 上双蝶舞”就是一例,又如和凝所写“碾玉钗摇鸂鶒战” 27,皆将钗的材质和造 型描绘得十分详细。词人们对于女子发钗的这些描绘并非出自凭空想象,而是对 那一时代女子时髦发饰的真实描绘。1956 年安徽合肥西郊的唐汤氏墓出土了几件 银钗,其中有一件“银镶琥珀双蝶钗”。其钗梁与钗头各焊接一菱形银花饰,象 征蝶身,其上镶有小粒琥珀;围绕着蝶身,用细银丝“结”出写意式的蝶翅,周 围再“结”以银丝盘成的涡纹,由此在银钗上形成一对展翅的蝴蝶,轻灵异常。 高明春先生早就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指出了这一件出土实物的重要性: “(银镶琥珀 双蝶钗)整个造型酷似翩翩飞舞的彩蝶,使人自然联想起温庭筠《菩萨蛮》中‘翠 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的诗句。”28《花间集》中所提到的钗的造型除了蝴蝶之外, 还主要包括凤凰、鸂鶒、燕雀、蝉等。 (2)步摇 步摇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可算是女性发钗的一种特别形制。文 献中最早出现“步摇”之名的是战国宋玉所著,其云:“主人之女,翳承日 之华,披翠云之裘,更披白縠之单衫,垂珠步摇„„” 29东汉刘熙《释名·释首 饰》解释步摇为“上有垂珠,步则摇动。”30可见,步摇的一大特征就是“垂珠”, 也就是在簪、钗的基础上坠以垂珠,使垂珠能随佩戴者的步履而摇曳颤动。因而 24 温庭筠:(含娇含笑),页 25。 张泌:(偏戴花冠白玉簪),页 94。 26 汉·刘歆撰、晋·葛洪辑: 《西京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页 10。 27 和凝:(海棠香老春江晚),页 140。 28 高春明: 《中国服饰名物考》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页 108。 29 楚·宋玉:,见袁梅译注,《屈原宋玉辞赋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8) ,页 120. 30 东汉·刘熙: 《释名·释首饰》 ,见任继昉纂, 《释名汇校》(济南:齐鲁书社,2006), 页 249。 25 - 40 - “步摇”这一名称是十分形象贴切。 步摇在唐代十分流行。 《新唐书·五行志》称:“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 服胡帽,妇女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31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的石刻上都有插步摇 簪的人物形象。五代妇女承晚唐遗风,插戴步摇者仍十分普遍。从形象资料看, 唐代妇女的步摇,一般多用金玉制成鸟雀之状,挂衔着珠钏。32唐周昉所绘的《簪 花仕女图》中,那位手执拂子逗弄小狗的仕女,其高髻上的步摇,即是金雀衔珠 样式。这也正符合花间词中对步摇的描述情况:和凝在(披袍窣地红宫锦) 一词中对步摇的描述正是“凤凰双飐步摇金”33;温庭筠也曾有过 “翠凤宝钗垂 簏簌”34的描写,虽未言明这支翠凤宝钗就是一支步摇钗,但从钗下坠有簏簌的 情况来看,温庭筠所描述的就是一支唐代妇女时兴的步摇钗。 (3)翘 花间词中常提到“翘”类首饰,如“越罗香暗消。坠花翘” 35中的“花翘”、 “绿鬟云散袅金翘”36中的“金翘”、以及“翠翘慵整依云屏”37中的“翠翘”。其 中以“翠翘”在词集中出现的次数最多。 “翘”原本指鸟羽。《楚辞·招魂》中云:“砥室翠翘”,王逸注为:“翠,鸟 名也。翘,羽也。”38温庭筠(翠翘金缕欢鸂鶒)39一词中的“翠翘”,指 的就是鸟羽。基于“翠翘”的这种本义,各家对于“翘”类首饰的解释虽略有不 同:一说认为“翘”是用翠鸟尾羽所制成的头饰。如李谊在《韦庄集校注》中对 “花翘”的解释即为“鸟羽所制作之首饰也” 40;另一说则认为“翘”是用金银 锤制成凤鸟之状,再以翠鸟尾羽或翡翠装饰。 41而孟晖在《花间十六声》中根据 31 宋·欧阳修: 《新唐书·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第 3 册,页 879。 周汛、高春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页 57。 33 和凝:(披袍窣地红宫锦),页 141。 34 温庭筠:(香玉) ,页 13。 35 韦庄:(碧沼红芳烟雨静),页 61。 36 毛熙震:(晚起红房醉欲消),页 220。 37 顾敻:(晓莺啼破相思梦),页 150。 38 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 《楚辞章句补注》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页 201。 39 温庭筠:(翠翘金缕双鸂鶒),页 3。 40 李谊: 《韦庄集校注》 (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页 499。 41 关于“翘”的解释,参见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对“金翘”、 “花 翘”、“翠翘”的解释,页 398。 32 - 41 - 《簪花仕女图》的图像资料以及一些出土的唐代实物,认为“翘”是一种钗头以金、 银薄片为体,雕镂出缕空花纹的花钗,外轮廓往往如翘曲的叶子。 花钗成对插 在女子脑后,花钗低垂,而钗头花却反而上翘;再加上钗头花都制作得轻而薄, 很容易随着人的走动而微微上翘颤动。孟晖还举出了 1956 年陕西西安东郊韩森 寨唐墓出土的一支鎏金蝴蝶纹银钗作为例证。这支发钗钗头有两支并头钗花,每 一支钗头都以细银丝为梁,与钗柄相接,两条细银丝梁都故意在半途扭转一圈, 明显意在使钗花易于上翘颤动。 42无论“翘”的形制究竟为何,从前述的种种阐 释来看,它的美丽灵动都是可以想见的。 (4)花钿 《花间集》中提到的花钿包含作为头饰的花钿和作为面饰的花钿,此处介绍 的是作为头饰的花钿。 唐代妇女甚喜用花钿,《花间集》中对花钿这种发饰也多有提及,出现次数 仅次于簪、钗。即使是鲜对女子的服饰妆扮进行细致刻画的韦庄,也曾用花钿来 妆点自己笔下的女子,(清晓妆成寒食天)中写道: “柳球斜袅间花钿。”43 《说文·金部》曰:“钿,金华(花)也” 44 ,花钿即是用金银制成的鬓花,故 又名金钿。 “妆成不整金钿”中的“金钿”45即是花钿。花钿的形制比较多,可以 制成花瓣形,也可制作成动物形、几何图案行或文字等,其后隐藏着一两根小针 柄,或直接在花钿上钻些小孔,佩戴时用针柄卡住头发或用线绳缀在头发上。唐 代时比较流行的是薄片状花钿,更为讲究的花钿还要在花朵上贴以翠羽,或者镶 嵌珠宝翡翠,称为“翠钿”、“宝钿“。“翠钿金蓖尽舍”46“金缕翠钿浮动”47等 词句中即提及翠钿。1972 年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帛画《弈棋仕女图》中的妇女, 头上即插有这种首饰。48命妇行礼亦多插花钿。《旧唐书·舆服志》:“内外命妇服花 钗,施两博鬓,宝钿饰也。”其制:“第一品花钿九树;第二品花钿八树;第三品 花钿七树;第四品花钿六树;第五品花钿五树。„„内命受册、从蚕、朝会则服 孟晖: 《花间十六声》,页 233。 韦庄:(清晓妆成寒食天),页 42。 44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 ,页 299。 45 韦庄:(何处有游女),页 51。 46 薛昭蕴:(求仙去也),页 74。 47 李珣:(金缕翠钿浮动),页 246。 48 周汛、高春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页 401。 42 43 - 42 - 之;其外命妇嫁及受册、从蚕、大朝会亦准此。”49 (5)梳、篦 梳、篦都是梳理头发的工具,梳齿较疏,而篦齿较密。 《释名·释首饰》曰: “梳言其齿疏也。数者曰比(篦)。”50古代妇女也将梳、篦插于发髻,作为装饰, 唐宋时期甚为流行。《唐语林·补遗二》记载:“长庆中(唐穆宗时期),京城妇 人首饰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51其中笄指的 是簪、钗,栉指的是梳、篦。插戴方法在唐代绘画如张萱《捣练图》、周昉《纨 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见到,有单插于前额、髻后,或 分插于左右顶侧等形式。可见梳、篦与簪、钗、步摇都是在晚唐妇女中流行的发 饰。而且至于五代,女子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有多到十来把的。榆林窟五 代女供养人曹议金眷属头上的梳篦就多达六把。插梳之风在唐及五代是如此盛行, 花间词自然少不了对这种风尚的描写。 由于梳、篦插入发髻,仅露出梳背、篦背,因而梳背、篦背的形状以及花纹 就成了词作描写的对象。如毛熙震(钿匣舞鸾)一词中的 “月梳斜,云鬓 腻”52 即是从梳背的形状去描述发梳。而温庭筠词中的“小凤战篦金飐艳” 53则 细致刻画了战篦背上的花纹。除了形状和花纹以外,梳、篦还依靠材料的华贵来 争奇斗艳。花间词中所描写描写的梳、篦都颇为华贵。如“镂玉梳斜云鬓腻”54中 的玉梳、“拢云髻,背犀梳”55中的犀角梳、“象梳欹鬓月生云”56中的象牙梳等。 (6)冠 今人将冠、帽等同,而冠、帽在古代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件。帽戴在整个 头上,用以保暖防风;冠则只戴在发髻之上,男子的冠是身份和地位的标识,女 子之冠则主要用作装饰。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后晋·刘煦:《旧唐书·舆服志》,卷 45,页 1956。 东汉·刘熙: 《释名·释首饰》 ,见任继昉纂, 《释名汇校》,页 245。 宋·王谠: 《唐语林》 , 《丛书集成新编》,第 83 册,卷六,页 760。 毛熙震:(钿匣舞鸾),页 231。 温庭筠:(双脸) ,页 13。 李珣:(晚出闲庭看海棠),页 233。 李珣:(拢云髻) ,页 241。 毛熙震:(半醉凝情卧绣茵),页 221。 - 43 - 冠子作为女性头饰可以溯源久远, 《中华古今注》以为其产生于秦朝: “冠子 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嫔,当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罗为之,插五色通草苏 朵子„„令宫人当暑戴黄罗髻,蝉冠子,五色花朵子„„至隋帝于江都宫水晶殿, 令宫人戴通天百叶冠子,插瑟瑟钿朵,皆垂珠翠„„其后改更是繁,不可具记。” 57 女冠根据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名目繁多,花间词中提到的如“碧罗冠子稳犀簪” 58 中的碧罗冠、“碧玉冠轻袅燕钗”59中的碧玉冠、“莲冠稳簪钿篦横”60中的莲冠 等。其中莲冠、星冠为道士所戴之冠。如“星冠霞帔” 61之句即是描写女道士的 装束打扮。此外,还有以鲜花或像生花装缀而成的花冠。沈从文认为花冠始于唐 而盛行于宋,62在喜庆之时常用。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记载: “睿宗先天二年 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 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数千,衣罗绮,曳锦绣,药珠翠,施香粉。一花 冠,一巾帔,皆万钱。”63花间词中也提及花冠这种头饰,如“偏戴花冠白玉簪” 64 。 (7)胜 “胜”是一种很古老的发饰。《山海经·西山经》中曰:“(西王母)蓬发带 胜。”651954 年山东沂南汉墓、1979 年四川新都汉墓等处出土的画像砖上,都有 戴胜的西王母形象,66可以看出胜是中部为圆形,上下两端作梯形的扁平薄片。 沈从文先生认为“胜”的形制是由古代织机上代表性部件——“卷经轴”的端面 形象发展而来,以它作为妇女的发饰寓意着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67 “胜”因传说初为西王母所戴,有驱灾辟邪的作用,所以汉魏之世便已经在 五代·马缟: 《中华古今注》 ,见《丛书集成新编》 ,第 11 册,页 209。 和凝:(披袍窣地红宫锦),页 141。 59 毛熙震:(碧玉冠轻袅燕钗),页 221。 60 顾敻:(少年艳质胜琼英),页 152。 61 牛峤:(星冠霞帔) ,页 80。 62 沈从文: ,见沈从文著,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 ,页 8。 63 唐·张鷟: 《朝野佥载》,见《丛书集成新编》,第 86 册,页 81。 64 张泌:(偏戴花冠白玉簪),页 94。 65 《山海经·西山经》 (北京:宗教文艺出版社,2003),页 28。 66 周汛、高春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页 409。 67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页 20。 57 58 - 44 - 士庶妇女间广为流行。汉刘熙《释名· 释首饰》云:“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 之则胜也。蔽发前为饰也。”68以金为之者称为“金胜”,以玉为之者称为“玉胜”, 还有以布帛剪裁为之者,称为“花胜”或“罗胜”。和凝(纱窗暖,画屏 间,嚲云鬟)中“玉指剪裁罗胜”69即是描写女子制作罗胜的情景。此外,旧俗正 月七日为人日,男女老少还要以彩帛剪作人形插于头鬓,以图吉祥,称为“人胜”。 温庭筠词中“人胜参差剪”中的“人胜”,即是这种饰物。 (8)柳球 “柳球”在《花间集》中只出现过一次,韦庄(清晓妆成寒食天) 一词中云: “柳球斜倚间花钿”70。柳球与人胜一样,属于节令饰物,只在寒食节 时佩戴。唐人看重寒食节,曾在诗中云:“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71 寒食节的习俗除了禁火、吃冷食充饥之外,还有插柳辟邪的习俗。或插于房檐, 或插于轿乘,或插于衣襟。女子则将柳枝编成球状,插于发髻,称为“柳球”。 2. 面饰 唐代女子的面妆颇为复杂,需画眉、涂口脂、抹斜红等。但用到的面饰物件, 则主要有花子和面靥两种。 (1)花子 花子是女子贴于额头眉间的一种面饰。以硬纸、金箔、鱼腮骨、云母片等材 料剪成花状,也称花钿。以翠鸟毛剪成的花样,称为翠钿。女子的发饰中也有名 花钿、翠钿者,不过词人往往会对物件所在位置做出描写,据此可推测出词人描 写的是作为发饰的花钿、翠钿,亦或是作为面饰的花钿、翠钿。如“脸上金霞细, 眉间翠钿深”72一句中的翠钿,应该指的是作为面饰的翠钿。关于“花子”的产 生,一谓产生于秦始皇时。《中华古今注》卷中云:“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 东汉·刘熙: 《释名·释首饰》 ,见任继昉纂, 《释名汇校》,页 250。 和凝:(纱窗暖) ,页 146,。 70 韦庄:(清晓妆成寒食天) ,页 42。 71 唐·王泠然:,见徐俊纂辑,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北京:中华书局,2000), 页 220。 72 温庭筠:(脸上金霞细),页 22 68 69 - 45 - 神仙髻,贴五色花子。画为云凤虎飞升。”73一谓产生于南北朝时。宋高承《事物 纪原》卷三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 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花子之 作,疑起于此。”74一谓产生于武则天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记载: “今 妇人面饰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75唐代妇女甚喜饰此。贴有花 子的妇女形象,在陕西、新疆等地唐墓出土陶俑、笔画中屡有反映。五代以后其 制不衰。 (2)面靥 面靥是妇女施于脸颊两侧酒窝处的饰物。关于这种面饰的来历,一说始于三 国。晋人王嘉《拾遗记》卷八:“(三国)孙和悦邓夫人,常置膝上。和于月下舞 水晶如意,误伤夫人颊,血流污袴,娇姹弥苦。自舐其疮,命太医和药,医曰‘得 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此痕。’即致白金,能得白獭髓者厚赏之。有富春渔 人云: ‘此物知人欲取,则逃入石穴。伺其祭鱼时,獭有斗死者,穴中应有枯骨, 虽无髓,其骨可和玉舂为粉,喷于疮上,其痕则灭。’和乃命此膏,琥珀太多, 及差而有赤点如朱,逼而视之,更益其妍。诸嬖人欲要宠,皆以丹脂点颊,而后 进幸。妖惑相动,遂成淫俗。”76另一说则认面靥始于唐。明胡震亨《唐音癸籤 》 云:“唐韦固妻少为盗刃所刺,以翠掩之。女妆遂有靥饰。”77 面靥的形状有多种,点状的称为笑靥,如“绣衫遮笑靥”78中的“笑靥”。花 状的称为花靥或星靥,如“粉心黄蕊花靥” 79中的“花靥”,“星靥小,玉珰摇, 几共醉春朝”80。除此之外,还有鸟兽形象的图纹。唐刘恂《岭表异录》卷中记 载:“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带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 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翅尾嘴足,无所不 五代·马缟: 《中华古今注》 ,见《丛书集成新编》 ,第 11 册,页 209。 宋·高承: 《事物纪原》 , 《丛书集成新编》,第 39 册,卷三,页 233。 75 唐·段成式: 《酉阳杂俎》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047 册,卷八,页 687。 76 晋·王嘉《拾遗记》 , 《丛书集成新编》,第 26 册,页 142。 77 明·胡震亨: 《唐音癸籤》 ,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482 册,卷十九,页 636。 78 温庭筠:(翠翘金缕欢鸂鶒),页 3。 79 温庭筠:(双脸) ,页 13。 80 魏承班:(春情满眼脸红消),页 207。 73 74 - 46 - 具。”81足可见唐代妇女在面靥这种饰品上的煞费苦心。根据材质的不同,面靥又 可分为翠靥、金靥等。翠靥即用翠鸟的羽毛或者翡翠类珠宝制成的面靥,如“翠 靥眉心小”82中的“翠靥”, “腻粉半粘金靥子”83中的“金靥”等。敦煌莫高窟的 壁画中常可见饰有面靥的妇女形象。1972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 206 号木出土的 女俑面部,也妆饰得有此类面饰。84 3. 耳饰 《花间集》中出现的耳饰包括耳坠和珥珰两种。 (1)耳坠 耳坠是悬挂在耳朵上的坠饰,一般连缀在耳环之下。欧阳炯(二八 花钿)中“耳坠金环穿瑟瑟”85写的即是耳坠。 “瑟瑟”是珠玉的一种。明方以智 《通雅》中云:“今宝石出西番回鹘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碧者,唐 人谓之‘瑟瑟'。”又云: “瑟瑟,碧珠也。”86故而欧阳炯描写的耳坠是一双金环缀 碧珠的精美耳饰。 (2)珥珰 珥珰分为“珥”和“珰”两部分。珥通常以玻璃、琉璃等透明材料制成,呈 空心圆筒形,使用时以丝绳悬挂于耳垂之上。 “约鬟低珥算归期”87一句即是通过 珥这种耳饰来写出女子的动作神态;珥下垂一小铃,名“珰”,又名“珠”。《释 名﹒释首饰》中云: “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 故以此琅珰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88可知“珰”在妇女走动时会摇动。如“星 靥小,玉珰摇”89即描写女子耳下玉珰摇动的样子。珰摇动时会发出声响,故而 有“鸣珰”一说,如“步摇云鬓佩鸣珰”90一句所提及者。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唐·刘恂: 《岭表异录》 , 《丛书集成新编》 ,第 94 册,页 214。 顾敻:(少年艳质胜琼英),页 152。 孙光宪:(花渐凋疏不耐风),页 174。 周汛、高春明: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页 383。 欧阳炯:, 2003 年 12 月第 16 卷 04 期, 页 22-24。 王晓骊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4 卷 01 期, 页 104-108。 王晓骊 , 《文学遗产》, 1997 年 03 期, 页 25-34。 王世达、陶亚舒 , 《成都大学学 报》, 1991 年 02 期, 页 56-60。 徐匋 , 《晋阳学刊》, 1984 年 04 期, 页 73-77。 徐绣燕 ,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年 06 期,页 28-30。 余意 , 《文艺理论研究》, 2008 年 04 期,页 63-69。 余恕诚 ,《文学评论》, 2005 年 04 期, 页 52-62。 于翠玲 , 《人文杂志》, 1985 年 04 期,页 120-123。 袁曙霞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5 年 04 期, 页 26-27。 杨海明 , 《文学评论》, 1986 年 04 期,页 85-91。 杨海明 , 《中国典籍与文 化》, 1995 年 02 期, 页 10-16。 杨海明 , 《齐鲁学刊》, 1996 年 05 期, 页 10-16。 杨海明 , 《文学遗产》, 1995 年 05 期,页 75-83。 杨海明 , 《文学遗产》, 2001 年 3 期, 页 59-67。 - 120 - 杨柳 , 《青海社会科学》, 2004 年 05 期, 页 89-93。 赵红菊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1 年 7 月第 40 卷 4 期,页 37-41。 赵楠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 6 月第 1 卷 03 期, 页 67-71。 张晶 , 《文学评论》, 2005 年 03 期,页 146-154。 张晶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 年 03 期, 页 42-25。 张帆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1 年第 4 辑, 页 72-77。 张兴武 , 《西北大学学报》, 1998 年 3 月第 35 卷 02 期, 页 1-6。 张爱军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月第 5 期,页 87-89。 周建国 ,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 05 期, 页 16-21。 郑晓明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年 04 期, 页 32-34。 郑晓明 , 《鸡西大学学报》, 2010 年 4 月第 10 卷 02 期, 页 117-119。 曾艳红 , 《许昌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30 卷 01 期, 页 53-55。 4.硕博士论文 陈明 , 西北大学, 硕士论文, 2005。 龙坚毅 , 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唐晨 , 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 121 - 王雷 ,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魏成宇 ,山东大学, 硕士论文, 2006。 张丽丽 ,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张福洲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英文书籍 1.Books Brown, Bill, Thing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Festa, Lynn M, Sentimental Figures of Empire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and Fra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Blackwell, Mark, The Secret Life of Things: Animals, Objects, and It-Narratives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7. Freedgood, Elaine,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Nove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Freedgood, Elaine, Factory Produ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Wagner, Marsha L, The Lotus Boat: the Origins of Chinese Tz’u Poetry in T’ang Popular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 Chang, Kang-i Sun, The Evolution of Tz'u from Late T'ang to Northern Sung : a Genre Stud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8. Chang, Kang-i Sun, Six Dynasties Poet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6. Goh, Meow Hui, Sound and Sight: Poetry and Courtier Culture in the Yongming Era (483-493),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Mather, Richard B, The Age of Eternal Brilliance: Three Lyric Poets of the Yung-ming Era (483-493), Boston : Brill, 2003. Birrell, Anne Margaret, 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 Anthology Yu-tai hsin-yung, New York: Columbia - 122 - University, 1979. Koll, Paul W & Knechtges, David R, Studies in Early Mediev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History: in Honor of Richard B. Mather &d Donald Holzman, Provo, Utah: T’ang Studies Society, 2003. Shields, Anna M, Crafting a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Poetic Practice of the Hua jian ji,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Owen, Stephen,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Samei, Maija Bell, Gendered Persona and Poetic Voice: the Abandoned Woman in Early Chinese Song Lyrics,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4. Yu, Pauline, Voices of the Song Lyric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Yu, Pauline,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Frankel, Hans H, The Flowering Plum and Palace Lady: Interpretations of Chinese Poetr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2.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 Brown, Bill, “Thing theory,” Critical Inquiry, Vol.28, No.1 (Autumn, 2001), pp.1-22. Lam, Lap, “Elevation and Expurgation: Elite Strategies in Enhancing the Reputation of Ci,”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 Reviews (CLEAR), 24 (2002), pp.1-41. - 123 - [...]... research into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 He dislodges things from their context and, from the outset, relies on his profundity to illuminate their meaning The collector, by contrast, brings together what belongs together; by keeping in mind their affinities and their succession in time, he can eventually information about his objects. ”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第三章主要探讨《花间集》中的“物件”情况。首先将会从社会文化背景的 “They(Methodological fetishism) are questions that ask not whether things are but what work they perform questions, in fact, not about things themselves but about the subject-object relation in particular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s.”Bill Brown, “Thing theory,” p.7 42 The allegorist is ,as it were, the polar opposite of the collector He has given up the attempt to elucidate things through... 在这项活动中,花生、枣子这两种物件(things)重要的并非它们可供食用的功能, 而是这两种物件具有象征生育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的形成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有关。每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不一样,人们对于物件的看法也会不一样。中国人认 为花生、枣子能象征生育,西方人没有处在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他们是很难 理解为何花生、枣子能够象征生育的。有时对同一种物件的看法甚至相反。比如 “we begin to confront the thingness of objects when they stop working for us.” “Thing theory”, Bill Brown, Critical Inquiry, Vol.28, No.1 (Autumn, 2001), p.4 28 “You could imagine things as what is excessive in objects, as what... noted previously that these love songs (Airs of the States) of the first millennium B C have primarily an agricultural or urban setting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objects associated with that setting For example, lovers exchange such love tokens as peony, a quince, or a flute.” Anne Margaret Birrell, “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Anthology:Yu-T’ai Hsin-Yung” (Ph.D dissertation,... Hsin-Yung”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79), p.141 40 “By contrast, the imaginative struc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ic setting in the context of love poetry is the material world of a woman’s boudoir.” Anne Margaret Birrell, “Erotic Decor: a Study of Love Imagery in the Sixth Century A.D.Anthology:Yu-T’ai Hsin-Yung,” p.142 38 - 26 - 攀钩落绮障,插捩举琵琶。 梦笑开娇靥,眠鬟压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红纱。 夫婿恒相伴,莫误是娼家。41... 隋朝建国后,设置清商署对音乐进行管理。隋文帝开皇初(581—600)设立 国伎、清商伎等七部乐。到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又增加了“康国伎” 与“疏勒伎”,变七部为九部。唐高祖武德初年(618—626 ),虽云“享乐因隋 旧制,用九部之乐”,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但却已删去了隋代之第九部的“礼毕”而于开端增加了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 Fugitive Meaning in the Victorian Novel, p.2-4 刘尊明: 《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页 164。 杨天宇: 《周礼译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页 344。 同上,页 345。 周振甫: 《诗经译注》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页 214。 东晋‧郭璞: 《穆天子传》 , 《丛书集成新编》,第... 2001), p.4 28 “You could imagine things as what is excessive in objects, as what exceeds their mere materialization as object or their mere utilization as object -their force as a sensuous presence or as a metaphysical presence, the magic by which objects become values, fetishes, idols, and totems.” Bill Brown, “Thing theory,” p.5 27 -8-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瑞兽,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的文化中,龙则是一种恶兽, 极具破坏性,这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人们对物件的感知。这正如布朗... (Thing theory)一文中所说: “只有在物件停止为我们工作的时 候,我们才会注意到物件的物质性。”27 在文学作品中的物件,其功能性如何, 显然不能对我们的联想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物件中超越功能性的那部分价值才更 加重要。正是因为物件包含了实际功能和超越实际功能的价值两个部分,所以布 朗在《物件理论》中对物件的这两个方面区别对待,用 object 和 thing 这两个不 同的词来表示。他将具体的物件翻译为 object,且 object 一词强调的是物件的实 际功能方面。如“箱子”是一件具体的物件,当用“object”来表现“箱子”时, 强调的是“箱子”这一物件的实际功能,即它的装东西功能。而 thing 一词是所 有具体物件的统称,它可以替换任何一种 object,但 thing 不强调物件的功能,强 调的是物件中超越了物件的外形和功能的那部分价值。如“箱子”也可以用“thing”... 到花间词中所有的与女子有关的物件种类,而且对女子穿戴性物件异乎寻常的关 注。相比之下,韦派词人对女子身上的穿戴性物件表现出来的兴趣,就不如温派 词人那般浓厚;从对物件的描写方式来看,温派词人对物件采取了一种详细的描 写策略,不仅试图描写出物件的材质,还对物件的外形也极尽描摹。如在(竹风轻动庭除冷)一词中,温庭筠描写了一只枕头: “山枕隐浓妆,绿檀金 凤凰。”31 不仅写出了枕头的檀木材质,枕头的形状、颜色、枕上图案也都一并 写出,极为详细。而韦派词人对物件的描写方式就要相对简略,往往只介绍物件...利亚时期的现实主义小说进行研究时,常将小说中的物件作为还原当时历史的文 化档案。通过对小说中物件本身的分析,还原出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况。比如 在伊莱恩·弗里德古德(Elaine Freedgood)的《对物件的思索》 The Ideals in Things) 一书中,作者就将勃朗特(Bronte)《简爱》(Jane Eyre)中的红木家具、盖斯凯 尔夫人(Gaskell)《玛丽巴顿》(Mary Barton)中的印花棉布窗帘、以及狄更斯 (Dickens)《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中的“黑人头”牌香烟这三种在当 时社会中盛行的物件作为研究物件,通过研究这三种物件的起源、在当时社会中 ... ji,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literary functions of these objects in lyrics and how they help fashion the aesthetic styles of individual lyricists Keywords: 1 .The Huajian ji 2 .objects and things... All these objects are very delicate But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se objects in a lyric? This is the question which interests me much In my study, I intend to focus on the objects in the Huajian. .. brings together what belongs together; by keeping in mind their affinities and their succession in time, he can eventually information about his objects. ” Elaine Freedgood, The Ideas in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