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1
/ 77 tra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Thông tin cơ bản
Định dạng
Số trang
77
Dung lượng
2,13 MB
Nội dung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话副词“在”考察 A STUDY ON THE ADVER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旷 涛 群 KUANG TAO QU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PEKING UNIVERSITY 2014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话副词‚在‛考察 A STUDY ON THE ADVER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旷 涛 群 KUANG TAO QU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双学位硕士(研究)毕业论文 A T H E S IS S U B M IT T E D F O R T H E D O U B LE D E G R E E M . A . B Y R ES E A R C H IN C H IN E S E LA N G U A G E D EPA RT M E N T O F C H IN E S E S T U D IE S , N U S D EPA RT M E N T O F C H IN E S E LA N G U A G E A N D L IT E R AT U R E ,P K U 2014 Acknowledgements The time goes by so quickly and the last three years meant a lot in my whole life. The memories were so sweet to me though I have met different kinds of problems. In 2011, I went to Peking University, which was my dreaming place. It changed my life and I had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All the old days in Hubei University came to my mind and I believed that the hardship in life had made me strong enough to make my dream. The chance to study in PKU was a great present that I gave to myself. The saying goes that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 the tough get going”. My dream came true though it’s not easy. What’s more I was able to study in NUS. I was really thankful to my friends and teachers who helped me when I suffered from hard life. I also need to thank myself that I tried as hard as I could. The first I am deeply grateful to my supervisors Prof. GUO Rui and Prof. PENG Rui, who has devoted a lot to help me during the three years . Prof. GUO spent plenty of time helping me when I was doing research. He encouraged students to express opinions in Academic Salon and he gave me lots of important suggestions. Prof. PENG was very kind to me in NUS. It’s my first time to go abroad and Prof. PENG helped me a lot in my study. He also gave me useful advice to adapt to new life there. I really appreciated their kindness. I should thank Prof. LU Jianming. His book stimulated my interest in linguistics and he helped me a lot. I was very lucky that lots of teachers made me feel warm.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Prof. SONG Yayun, Prof. JIANG Fang and so on. My friends made me happy and encouraged me in my life. I am thankful to my dear friends,such as QIN Wei, PIAO Zhixuan, LI Xiao,LIU Hongchao,MEI Na,WU Yunli. They made me happy and encouraged me. No words can express my feeling to my dear family. I love my great parents and my Cute sister and brother.My sweetheart is also important to me. I love you all and I believe we’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 II 目 第 章 录 绪 论 . 1.1 选题目的 . 1.2 研究价值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第 章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北 京 话 “在 VP” 考 察 . 2.1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察 . 2.1.1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 2.1.2 清末民初对外汉语教材 2.1.3 清末民初其他白话小说 2.1.4 清末民初语料考察小结 . 10 2.2 明清时期“在 VP”考察 10 2.3 明代至清末民初语料小结 14 第 章 现 代 北 京 话 “在 VP” 考 察 18 3.1 老舍文本 18 3.2 清末民初满族作家及老舍创作比较 25 3.3 现代其他作家作品考察 26 第 章 当 代 作 品 考 察 . 32 4.1 20 世纪 50 年代小说 . 32 4.2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小说 . 34 4.3 当代口语考察 36 第 章 清 末 民 初 进 行 / 持 续 考 察 . 41 5.1 《儿女英雄传》 41 5.2 《小额》 46 III 5.3 《春阿氏》 51 5.4 《花鞋老成》 55 5.5 小结 58 第 章 结 语 60 附 录 61 参 考 文 献 . 68 IV A study on the advervb "zai"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Kuang Taoqu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 Directed by Professor Guo Rui Abstract "Zai" wasn’t used as an adverb and there was no "zai VP" in Beijing dialec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ve Beijingers rarely use the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 "zai" in modern Beijing dialect, however, the adverb "zai" appears frequently in mandarin. I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dverb "zai" based on large-scale corpus , which including texts of Cai Youmei, Jian Dan , Wang Shuo and Lao She.At the same time I also analysed the spoken Beijing diale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is that the Beijing Mandarin has replaced the Nanking mandarin. The second factor is that lots of writers left Beijing to south China in 1940s. There’s a few examples of "zai VP" in Ming Dynasty, and they only exist in Nanking mandarin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henomenon appeared in both Beijing Mandarin and Nanking mandarin, but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re’s few adverb "zai "in Beijing Mandarin. The number of adverb "zai "is closed to zero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ut we can find an increasing trend of "zai VP" in 1940s. The adverb "zai " in Nanking mandarin has influenced standard Chinese, and then standard Chinese influenced Beijing Mandarin. Now there’s no adverb "zai " in spoken Beijing dialect. In spoken Beijing dialect there are following forms to express progressive or continuous way: zhe,ne(na),zheng,zhengzai, zhe’er and zhe-ne, zheng-zhe, zheng-ne, zhengzhe’er,zhe’er-ne and so on. Keywor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 dialect, Nanking mandarin the adverb "zai " V , 清末民初以来北京话副词“在”考察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持续的有“在、正在、正、着、呢” 等,副词“在”主要出现于“在 VP”结构中,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持续。 在普通话和方言中副词“在”使用频率较高。地道北京口语里“在 VP”出现频 率较低, “在”基本不具备副词词性。据我们所考察的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或当 时对外汉语教材,也没有出现“在 VP”结构。 清末民初至今时隔一百多年,在此期间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19 世纪中期 南京官话不再拥有绝对优势地位,北京官取而代之。20 世纪初期白话文运动兴 起,汉语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期。“在 VP”如何产生?有什么样的发展轨迹? 本文以“在 VP”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副词“在”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清末民 初语料为主体,试图通过梳理明清至现当代的文本探寻到满意答案。 1.2 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立足于清末民初至现当代的专书语料,从语用、语法、认知等角 度探究副词“在”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来源及其变化途径。 19 世纪中期南京官话的优势地位被北京官话取代,当时官方语言标准的转 变对汉语有很重要的影响。然而语言标准改变并不能一蹴而就,南京官话和北 京官话会互相影响,这些因素对后来普通话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清末民初社会 大变革,白话文运动兴起,对文学作品和社会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普通 话逐渐形成,标准逐步确立,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现行 普通话仍旧保留了官话标准变时留下的痕迹, “在 VP”的使用就是官话标准转 变之后留下的一个重要线索。清末民初北京话并没有进行体标记“在”,进行体 标记“在”在北京话里留下了什么发展途径,如何进入普通话,普通话和北京 话的关系、北京话口语和书面作品的关系,都可以通过这个探索得到更深的理 解和认识。通过考察这个过程我们也能了解南京官话和北京官话对普通话的影 响及语言接触的作用。 1.3 研究综述 “在 VP”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在”是副词。 “在”最开始是动词,表 示存在,这种用法目前仍然存在。根据郭锡良先生(1997)研究, “在”从动词 变成介词是汉代以后的事情。表示动作进行副词的主要有“在”、 “正在”、 “正”, 三者关系复杂,目前学界研究较多,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从共时平面将 “正” “正在”和“在”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语法、语义、语用等角度探究其 中的关系;第二种是历时角度,纵向探索来源。 关于副词“在”的语法意义,主流的观点认为表示动作的进行。陆俭明、 马真(1985)指出“正在”、“正”是不定时副词,主要表示说话时或在另一个 动作行为发生、进行或完成时进行着。陈月明(1999)认为“在”表示活动的 进行,“着”表示动作的持续。我们主要集中探索表示进行的“在”。有学者认 为副词“在”是副词“正在”脱落了“正”而来,主要有萧斧(1957),太田辰 夫(1987),龚千炎(1995),张亚军(2002)等等。其中萧斧认为“在”的形 成分两步,第一步:明末清初“在那里 V”加上表强调的“正”,省略“那里”, 变成“正在 V”。第二步,民国初年“正”省略。“还在”,“都在”,“也在”等 促进了“正”省略。在南方方言影响下, “在 V”迅速发展。还有学者认为副词 “在”主要受到南方方言的影响,如伊原大策(1986),张劼(2011)等等。如 张劼(2011)认为南方方言表示动作进行的“在 VP”在二十世纪初直接进入共 同语,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都等都可以找到这个用法,吴语区作家的作品也加 大了“在 VP”的影响力。老舍二十年代的《老张的哲学》 (1925), 《二马》 (1929) 没有一例“在 VP”,他认为老舍作品里最早使用“在 VP”的是《骆驼祥子》 (1936)。 张劼认为普通话副词“在”的用法源于方言。郭锐(1997)指出“体”是谓词 性成分的外在时间性和内在时间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考察汉语的“体”要考察 动词内在的时间,也要结合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过程。这个思路给汉语的“体” 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式。进行体“在 VP”研究要注意 时间的参照性, “在”是一种外部参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与外部现实世 界时间或者说话时间的关系。郭风岚(1998) “在”的语义特征是“在”表示时 量;延续性。意思是“在”侧重表示动作行为或者动作行为、状态持续的时间 长短。 “正”表示时位;非延续性。 “正”侧重强调动作行为或持续时间的早晚、 位置,以“正”语句前面或后面语句的主体动作行为的时间视点为参照。这个 观点看到了一些语言事实,如果我们从时间参照这个角度,就可以有新的启发。 比如“在”是一种外部的视角,具有外部参照性,相对于外部世界的时间表示 动作正在发生; “在”体现了动作的时间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流逝中会对应一定的 时间长度。 “正”则表示不同的动作所代表的事件之间在时间上的相对参照关系, 是一种内部参照。 1.4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清末民初至当代副词“在”的发展变化。由于在清末时期北 京话口语材料里没有发现“在 VP”,因此要考察更早的白话资料,将时间推向 明清时期。通过对明清时期语料到早期北京话的口语材料进行梳理,找出“在 VP”的发展途径。另外笔者还选取了老舍、王朔、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并且考 察了 20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老北京口语语料,分析现当代“在 VP”的使用情况。 最后选取《儿女英雄传》、《小额》、《春阿氏》等地道北京话口语小说,考 察清末民初北京话中动作进行/持续的表达方式,分析清末民初北京话表示动作 行为进行/持续的主要途径。 1.5 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这个时间段,上溯至明代,下至当代,考察 的文本涉及南北方言区的作家,从小说、笔记到口语对话,对时间和文本考察 尽可能多样全面。 本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根据不同作家作品情况进行考察,这是纵向视角; 对比南北地域差异的作家,分析不同种类的文本,这是横向视角。通过文本的 考察分析“在 VP”的分布情况并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我们将立足于不同时期的白话文本寻找“在 VP”如何进入北京话,受到哪 些因素影响。通过不同时期的纵向梳理探索规律。先选取不同时期的专书语料, 考察文本里面“在 VP”的例子,对例子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不同时期的分析 进行比较,找出功能上的差异和语言的变化情况。 通过考察大规模的语料总结不同时期变化脉络和发展趋势。对明清通俗白 话文本和清末民初老北京话小说全面调查,也结合当代北京话口语的真实情况, 利用 20 世纪 80 年代老北京人口语语料、电视节目语料,将小说文本与口语材 料结合,观察“在 VP”的分布情况和使用频率,理清进行体“在”的发展轨迹。 为了方便比较和分析,我们主要看所考察文本每万字出现“在 VP”的数量, 即采用“万字比”。万字比=文本中“在 VP”总数量/该文本总字数。其中,文 本的字数在计算时,以“万”为单位。比如《儿女英雄传》总共出现了 例“在 VP”,全文总字数是 54.77 万字,那么万字比应该是:1/54.77=0.02。也就是《儿 女英雄传》大约每万字出现 0.02 例“在 VP”。 另外我们也想了解清末民初北京话表达动作行为进行/持续的不同方式。首 先会立足于《儿女英雄传》、《小额》、《春阿氏》等四部专书文本,然后对文本 里的相关例子进行分析总结。具体做法如下: 1,找出表达动作行为进行/持续的语料。 2,对选取的例子进行整理分析。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 察 2.1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话“在 VP”考察 本文所指的清末民国时期大约从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一节的考察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康、蔡友梅、儒丐等北京人 的京味儿小说,这些作家基本属于满族,文本反映了当时典型的北京话口语面 貌。第二部分,对外汉语教材,主要包括西方和日本的汉语学习教材。这些教 材的编撰者是外国人,并且采用了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北京话口语作为学习对 象。第三部分,清末民初的其他白话小说。最后将清末民初所有出现“在 VP” 的文本进行汇总整理。 2.1.1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 清末民初满族作家有文康、蔡友梅、儒丐、冷佛、剑胆和太清。小说语言 带有浓重的京味儿,能客观反映当时北京话的口语情况。满族入关之后,从清 初定都北京起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满族人先是基本放弃了满语,后来对京城 流行的汉语进行了极大程度的改造。比如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使用地道老北 京话,被胡适称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 文康(1798--1872),清代满族作家,满洲镶红旗人,生于嘉庆三年,费莫 氏,字铁仙,一字晦庵,号燕北闲人。他创作了《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 有意写“作善降祥”的观念,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家庭因为做了很多善事 而变得兴旺发达的过程,但是作者作为旗人,他自身的家庭正在经历败落,与 小说内容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儿女英雄传》最初只有钞本,光绪四年(1878 年)开始有活字本刊行。全书应为五十三回,现存四十一回。 《儿女英雄传》的 北京话与现在的北京话很接近,这次考察的文本大约成书于 1840 年左右。 蔡友梅,汉军旗人,生卒年已难考证,字松龄,笔名损公、松友梅、亦我 等。文本语言幽默活泼,是鲜活纯粹的北京话。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考察能还原 早期北京话口语的真实面貌,非常有价值。他创办了《进化报》并担任社长, 大约在 1907 年写成了《小额》发表在《进化报》上,引起了轰动,在当时北京 白话小说界享誉盛名。这部长篇白话小说里有大量人物的对白,能更好体现清 末民初北京口语的情况。 《小额》出版于 1908 年,当时作者笔名“松友梅”,我 们选取的是后来由刘一之标点注释的版本。民国初期蔡友梅在《京话日报》1917 年 月至 1921 年 10 月间,连载了“新鲜滋味”系列小说 27 种。本文所选取的 其他文章基本上是作者在报纸上发表的白话小说。蔡友梅主要写北京的市井生 活,语言上采用京腔京韵的口语,是非常地道纯粹的老北京话。 儒丐,即穆儒丐,名穆都哩,字辰公,满族旗人,曾经担任《国华报》编 辑。1916 年从北京来到沈阳,1923 年 月 28 日至同年 月 20 日期间在《盛京 时报》上发表了《北京》,分为 169 集,后来由盛京时报出版社发行。《北京》 这篇小说以 1912 至 1915 年间为时代背景,主要讲述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情况。 主人翁是《大华日报》文艺栏的记者宁伯雍,宁伯雍接触到了北京各个社会阶 (214)李启站在旁边,实在憋不住啦,遂上前叭的就是一个嘴吧,口中说道: ‚小子,你的案犯啦。还同我们装着玩。‛ (215)一边思忖着一边落坐,向杨媒瞎聊道:‚我们上边老爷太太都喜欢年 轻干净人,你要送,可不要上岁数的老货。‛ “着”表示“仰”,“装”,“思忖”这些动作处于持续的状态。 2.呢。 语法形式:VP+呢。 (216)那三妞儿见是哥哥走入,遂气哼哼的说道: ‚刚才德子那屋来了个人, 我正在院内做活,那人直眉瞪眼就往这边奔,吓得我跑进屋来,这大半天心里 还跳呢。也不是那儿来的这们一个怔小子,若不瞧着德大哥面上,我真要骂出 来啦。‛ (217)那个就说: ‚是!是!改天一定诚心去拜望姐姐。‛ ‚喝!‛两个人一答 一和,越说越亲密,没有完啦。气得狗蝇德子干咕肚儿,直到酒菜满都摆到桌 上,还您哪您哪叨念呢。 例子(216)里“呢”一方面体现了“心跳”这个动作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 说明了“心跳”这个动作的时间信息,小句里已经出现的“这大半天”是参照 时间, “心跳”的动作在这个参照时间正在进行。(217)“叨念”是动作动词, “呢” 表现了“叨念”这个动作的过程,同时“呢”体现的动作时间信息,表示“叨 念”参照“酒菜摆到桌上”的时间正在进行。 3.在 语法形式:在+VP。总共只有 个例子。 (218)德大奶奶赶紧到过一碗茶来,成老欠了欠身,德子便低声说道:‚你 瞧见人啦?这就是我那个朋友,此人姓雷,号叫雨亭,现在鱼什么、河什么我 也闹不清了,反正是在镇守使署内当副官。前天咱们所说的那件事就是他们镇 守使大人在买姨奶奶。我昨儿到他店里去找,稍说了个大概,雷雨亭就很是乐 意,故此他今天跑了来,打算先瞧瞧,可巧三妹妹在院里正做活,怔小子似的 照直奔了过去。‛ “在”主要体现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动作行为的动态过程,二是动作行 为的相对时间关系。 “副官买姨奶奶”包含动作动态进展过程, “在”体现了“买 姨奶奶”的过程性, “买姨奶奶”这件事情是“所说的事情”的具体内容。结合 文本里上下语篇环境可知,小句里出现的时间词“前天”是参照时间,相对于 这个时间“前天”,“副官买姨奶奶”的事情正在发生。 4.正。 语法形式:正+VP1,VP2。 56 (219)我昨儿到他店里去找,稍说了个大概,雷雨亭就很是乐意,故此他今 天跑了来,打算先瞧瞧,可巧三妹妹在院里正做活,怔小子似的照直奔了过去。 (220)那时文昆在那边正等得不耐烦,听见门响,知道李启出来,赶紧迎了 过去。一边走着一边低声问道:‚怎么样?看见点儿啦?‛ 例子(219)“做活”是一个事件,“照直奔了过去”是另一个事件,前者是 旧信息,后者是新信息。 “正”体现的时间信息是相对于“照直奔了过去”的时 间,事件“做活”正在进行。 “正”突出了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相对关系,两者 在时间轴上有交集。例(220)里“等得不耐烦”是一个旧信息,后面“听见门响” 表示新信息, “正”表示了这两者的时间关系,参照标准是“听见门响”的时间。 《花鞋老成》里还出现了“正然”,同样把这类例子放入“正”类里。 A.正然。 语法形式:正然+VP1,VP2。全书 例。 (221)三妞儿说: ‚听见我也不怕。‛正然说到这句,就听德子把那人从屋内 送将出来。 (222)狗蝇德子笑道: ‚别胡说,你趁早不用瞒我。‛正然说到这句,忽听后 面娇声嫩气的叫道:‚德大哥,咱们走哇。‛ (223)成老点头道: ‚是!是!改天我把袜样合布一块送来。‛正然说着,玉 老头儿同儿子玉禄从外面回来,玉大姑娘又一路引见,成老心中别着那得陇望 蜀的心,遂极力巴结玉氏父子,管着玉老头儿叫干爹,管着玉禄叫哥哥,爷儿 几个越说越亲密。 (224)文氏道: ‚你怎么认识他?‛文昆道: ‚早先我们两个人在一处当差。‛ 正然说到这句,厅上官差又来验伤,内中有个当侦探叫李启的,与文昆是个熟 人,彼此见面,点了点头。 “正然”后面的动词一般是“说”,“正然说到这句”出现的次数最多。一 般后面会出现“就”等引出新信息。“正然”的语法意义很接近“正”,显示动 作行为相对时间关系。比如(221)“说到这句”的动作行为参照时间是后续小 句“就听德子把那人从屋内送将出来”的时间,相对于后续小句的时间, “说话” 正在进行。(223)“正然说着”里的“着”表现了“说”这个动作的动态持续。 “说着”是旧信息,后面的有人“从外面回来”是新信息, “正然”在句子里显 示了前后两个事件相对时间关系,参照标准是后面“从外面回来”的时间,相 对于这个时间,“说”的动作行为正在进行。 这部小说里第一类单个形式表示进行/持续的结构有:着、呢(哪)、正、 在、正在。 第二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表达方式结合,目前只找到了如下 例: 1. 着呢。 语法形式:VP+着呢。 57 (225)来到门前,用手一推两扇街门,还在里边锁着呢,赶紧用力将门端开, 一齐走入院中。 “锁”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锁门”的这个动作,又可以表示“锁”本身传 达的静止状态,有起点,有终点,但动词结构的终点特征较弱。 “着”主要用来 凸显“锁门”具体动作完成之后留下静止状态持续。 “呢”表示“锁着”的时间 信息,相对于“用手推开门”的时间,“锁”的状态正在持续。 第二类:着呢。 与前几部作品相比,文本篇幅较小,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或者持续的方式也 在减少。按照前几部文本的总结方法,我们用表格图示如下: 文本信息:剑胆 1918 年《花鞋老成》,共约 2.07 万字。 1. 单个的进行/持续表达方式: 表 29. 单个方式表达进行/持续 形式 着 呢(哪) 正 在 正在 次数 79 1 例句 一边思忖着一边落坐 这大半天心里还跳呢 可巧三妹妹在院里正做活 在买姨奶奶 正在彼此低声分争之际 2. 两种或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表 30. 两种或多种方式结合表达进行/持续 形式 着呢 次数 例句 还在里边锁着呢 3. 单个+结合的总数 表 31. 单个与结合方式总数 形式 着 呢 正 在 正在 次数 80 1 “着”的总数据是单用“着”的数据加“着呢”的数据, “呢”的总数据是 单用“呢”加“着呢”的数据。其他的数据按此类推。 5.5 小结 根据前面的考察,清末民初老北京话里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持续的方式主要 有单个形式如“着、呢(哪)、正、正在、这儿”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达方 58 式结合的形式有“着呢、正-着、正-呢、正这儿、这儿-呢”等等。单用“在” 表示行为进行/持续的例子非常罕见。 首先看清末民初北京话里为数不多的“在 VP”情况。《儿女英雄传》有 例“在 VP”,1840 年文康写作时南京官话是标准官话,南京官话的进行体标记 有“在”。这个用例也许是文本写作语言受南京官话影响的结果。19 世纪中期, 官话标准改变,北京官话取代了南京官话的优势地位。北京官话占优势地位之 后,地道老北京话小说《小额》 (1908)、 《春阿氏》 (1911)基本没有“在 VP”。 只有《花鞋老成》有 例“在买姨奶奶”,目前我们考察的剑胆的其他小说里也 没有这样的用法。“在 VP”是南京官话里表达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持续的方式, 清末民初以来的地道老北京口语基本不使用这个结构。 清末民初的“着,呢,正在,在”都可以凸显动作状态的进展过程信息, 结合上下文本或当下说话时间可以推测出动作事件相对时间关系,表示时间方 面的信息。北京话里的“着”主要“指明状态” (马希文 1987), “VP 着”中的 “着”主要体现了动作的动态持续,并且这种动词内部持续过程可以找出相对 的时间关系。 “呢”一方面表示动作的动态进展过程,另一方面结合上下文显示 的或者联系当下说话时间能找出相对的时间信息。 “正在”里面“正”凸显时间 信息, “在”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持续的动态过程,也能体现这个动作行为的时间 关系,不过“正在”整体功能不仅表示动作内在的持续过程,动作行为相对时 间关系,还能更加强调时间信息。 “在”自身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动态持续的信息, 也能体现动作相对时间关系的信息。“在”参照的时间可以是当下说话的时间, 可以是上文已经出现的时间词等等。 “正在”和“在”的差别之一是“正在”比 “在”表达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时更强调时间信息。 “正这儿”仅仅出现于蔡友梅的小说,比如《小额》。《红楼梦》和《儿女 英雄传》没有。从 1908 年《小额》开始使用“这儿+VP”, 《春阿氏》也有“这 儿+VP”,“这儿”前面通常加上人称代词。 “这儿+VP”可能是“正这儿+VP”虚化以后省略了“正”转换过来的。 大概过程是:1,正在+处所+动作行为。2,正在+这儿+动作行为。3,正这儿+ 动作行为。4,这儿+动作行为。 “这儿”在语用上还可以缓和说话人的语气,拉 近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距离。 “正,正然,正自,正这儿,这儿”主要凸显的是动作行为相对时间关系。 “正,正这儿”等所在的小句是旧信息,后面引出新信息。 “正、正这儿”等小 句里动作事件的时间相对于后续小句的事件的时间或句子里出现的时间词有参 照关系。这类词仅仅体现的是事件的时间关系,不直接表示动作过程。 现代汉语里的体(aspect)的情况,表示动作进行/持续的方式有很多,但 是抽象概括的程度不同。 “在”和“呢”能够表示动作行为的过程性,通过这个 过程可以发现动作行为的内部时间性。也能够表示动作行为外在的相对时间关 系,属于外部时间性。 “在”, “呢”将内部时间性和外在时间性都凸显出来。 “着” 主要表示动作行为动态的持续或者动作本身含有的静态持续,更多表现内部时 间性。 “正在”表现动作过程的同时更强调动作行为外在的时间关系,更多强调 外在时间关系。 “正”不直接表现动作内在过程性,即不是主要展现动词内部时 间性特征,更多表示的是事件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外在时间性。 59 第六章 结语 我们以清末民初文本为主体通过考察“在 VP”结构进而探索副词“在”的 使用情况。文本考察范围包括明清的部分小说、清末民初北京话小说、早期对 外汉语教材、老舍及其他现当代的小说、当代北京话口语语料等等。影响“在 VP”使用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19 世纪中期官话标准改变,南京官 话的绝对优势地位被北京官话取代。第二点,20 世纪 40 年代,大批作家南下 抗战,南京官话再次影响了“在 VP”的使用情况, “在 VP”使用数量急剧增加。 “在 VP”大约从明代开始慢慢出现,最初主要在南京官话内使用,1850 年之前,以南京官话作为标准,“在 VP”逐渐渗入到其他地区的文本之中。从 明代到清代, “在 VP”使用频率逐渐增加。1850 年之后官话标准改变,原先的 南京官话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全国以北京官话为标准。南京官话尽管不占优势 地位,然而仍在使用。北京官话作为标准官话,在早期北京话的作品里基本没 有“在 VP”的用例。明清时期“在 VP”主要在南京官话里使用,清末民初北 京话里的用例是南京官话渗透的结果。总之在早期地道北京话文本里“在 VP” 出现数量远远少于于同期南京官话里使用的数量。19 世纪 50 年代以后对外汉 语教材基本以北京口语作为学习材料,我们没有发现“在 VP”的情况。 20 世纪 40 年代战乱爆发,北方大部分地区沦陷,大批东北或北京等地的 北方作家南下到武汉重庆等地区。通过考察老舍、萧红、端木蕻良、曹禺等作 家的作品,发现 20 世纪 40 年代“在 VP”使用数量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增幅。 口语文本考察结果:1,清末民初至当代地道老北京话口语很少使用“在 VP”;2,普通话口语里“在 VP”的数量高于老北京话口语里的数量;3,小说 文本中“在 VP”出现的频率高于口语文本的频率;4,小说的叙事模式会影响 口语表达;5,“在 VP”倾向于出现在文本中叙述描写的位置。 笔者通过考察清末民初《儿女英雄传》 (1840) 、 《小额》 (1908)、 《春阿氏》 (1911)、 《花谢老成》 (1918),发现早期老北京口语表达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持 续主要有单个形式如“着、呢(哪)、正、正在、这儿”等等,两种或两种以上 表达方式结合的形式有“着呢、正-着、正-呢、正这儿、这儿-呢”等等。 “着”、“呢”、“正在”和“在”既可以表现动作内部过程性,展现内部时 间性,又可以体现动作行为的相对时间关系,将这个事件放在一定参照时间上, 显示外在时间性。老北京话的“呢”和副词“在”属于同一个层次。另外 “正、 正自、正然”和“正这儿、这儿”等表达方式主要体现事件之间相对时间关系, 不直接显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持续。 本文选择文本的时间始于明代,“在 VP”最初如何产生没有涉及。清末民 初北京话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持续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大研究空间。 60 附录 附录部分的表格主要显示了笔者所考察的具体文本,部分文本考察情况已 在正文论述过,大部分作品在此详细列举出来。文本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如下: 表 1.明代文本 时间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明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兰陵笑笑生 洪楩 凌濛初 凌濛初 凌濛初 冯梦龙 冯梦龙 于慎行 文秉 王世贞 王世贞 郎瑛 沈德符 作品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清平山堂话本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醒世恒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谷山笔尘 烈皇小识 皇明盛事述 皇明异典述 七修类稿 万历野获编 61 表 2.清代文本 时间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清 作者 李渔 董说 西湖渔隐主人 袁于令 蔡元放 李修行 刘璋 白端临 吴敬梓 李绿园 曹雪芹 蒲松龄 蒲松龄 蒲松龄 李百川 宋廷魁 沈复 吴贻棠 表 3.蔡友梅文本 时间 作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清末民初 蔡友梅 作品 十二楼 西游补 欢喜冤家 10 章 合浦珠 东周列国志 梦中缘 10 章 飞花艳想 白姓官话 儒林外史 歧路灯 红楼梦 聊斋志异 富贵神仙 磨难曲 绿野仙踪 粉状楼 浮生六记 风月鉴 作品 小额 姑作婆 麻花刘 理学周 库缎眼 刘军门 苦鸳鸯 张二奎 一壶醋 铁王三 花甲姻缘 鬼吹灯 赵三黑 张文斌 搜救孤 王遁世 小蝎子 曹二更 62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蔡友梅 表 4.剑胆文本 时间 作者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清末民初 剑胆 董新心 贞魂义魄 回头岸 方圆头 酒之害 五人义 鬼社会 忠孝全 作品 错中错 阜大奶奶 花鞋成老 七妻之议员 衢州案 何喜珠 劫后再生缘 新黄粱梦 玉碎珠沉记 张铁汉 李傻子 表 5.清末民初其他满族作家文本 时间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作者 冷佛 儒丐 蔡友梅 剑胆 作品 春阿氏 北京 蔡友梅作品 剑胆作品 表 6.清末民初对外汉语教材 时间 作者 清末民初 威妥玛 清末民初 广部精 清末民初 吴启太,郑永邦 清末民初 张廷彦 清末民初 西岛良尔,牧相爱 清末民初 金国璞 清末民初 冈本正文 清末民初 金国璞 清末民初 燕山管窥居士纂 作品 语言自迩集 亚细亚言语集 官话指南 北京风土编 千里咫尺支那官话字典 华言问答 北京纪闻 今古奇观 搜奇新编 63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宫岛吉敏 鳟泽彰夫 金国璞 沃尔特·希勒 高本汉 张迁彦 李俊漳 青柳笃恒 加藤镰三郎 北京事情 燕京妇语 北京官话 虎头蛇尾 怎么学汉语 北京话语音读本 最新官话谈论篇 支那语助辞用法 北京风俗问答 表 7.清末民初其他白话文本 时间 作者 作品 清末民初 陈森 品花宝鉴 清末民初 石玉昆 三侠五义 20 章 清末民初 醉月山人 狐狸缘全传 清末民初 魏秀仁 花月痕 10 章 清末民初 俞达 青楼梦 10 章 清末民初 韩庆邦 海上花列传 清末民初 刘鄂 老残游记 清末民初 陈独秀 安徽俗话报 清末民初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表 8.现代作家文本 时间 作者 作品 现代 鲁迅 呐喊 现代 鲁迅 彷徨 现代 茅盾 林家铺子 现代 茅盾 秋收 现代 茅盾 残冬 现代 端木蕻良 科尔沁草原 现代 萧红 生死场 现代 萧红 马伯乐 章 现代 曹禺 日出 现代 曹禺 北京人 现代 张爱玲 金锁记 现代 张爱玲 红玫瑰与白玫瑰 现代 钱钟书 猫 现代 钱钟书 人鬼兽 现代 钱钟书 围城 64 表 9.老舍文本 时间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现当代 作者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老舍 作品 老张的哲学 赵子曰 二马 离婚 猫城记 赶集 小坡的生日 樱海集 骆驼祥子 残雾 大地龙蛇 归去来兮 文博士 贫血集 火葬 龙须沟 春华秋实 西望长安 茶馆 全家福 宝船 正红旗下 表 10.20 世纪 50 年代文本 时间 作者 作品 当代 周立波 暴风骤雨 20 章 当代 欧阳山 三家巷 20 章 当代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 28 章 当代 知侠 铁道游击队 15 章 当代 杜鹏程 保卫延安 当代 曲波 林海雪原 25 章 当代 杨沫 青春之歌 25 章 当代 冯德英 苦菜花 15 章 表 11.王朔文本 时间 作者 作品 当代 王朔 空中小姐 当代 王朔 浮出海面 65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王朔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橡皮人 顽主 人莫予毒 枉然不供 我是狼 痴人 编辑部的故事 永失我爱 玩儿的就是心跳 一点正经没有 千万别把我当人 给我顶住 动物凶猛 我是你爸爸 无人喝彩 谁比谁傻多少 过把瘾就死 许爷 你不是一个俗人 刘慧芳 懵然无知 看上去很美 表 12.王小波文本 时间 作家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当代 王小波 作品 黄金时代 革命时期的爱情 我的阴阳两界 未来世界 2015 万寿寺 白银时代 红拂夜奔 寻找无双 绿毛水怪 变形记 表 13. 当代其他文本 时间 作者 当代 王蒙 作品 夜的眼 66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当代 王蒙 张一弓 蒋子龙 张承志 张承志 王蒙 苏童 池莉 池莉 刘震云 陈建功、赵大年 徐坤 赵瑜 刘恒 刘一达 邓友梅 海的梦 赵镢头的遗嘱 赤橙黄绿青蓝紫 黑骏马 北方的河 坚硬的稀粥 妻妾成群 太阳出世 你是一条河 一地鸡毛 皇城根 热狗 马家军调查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爷是大厨 邓友梅选集 (小说) 表 14.当代北京口语文本 时间 作品 当代 1982 北京话调查 当代 当代北京口语语料 当代 我爱我家 当代 中央台 TALKSHOW 当代 面对着生活微笑 67 参考文献 中文书目 [1] 曹万生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大康 《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 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9。 [4] 陈前瑞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 陈水云 顾太清研究的百年回顾,《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 期,2004 年 月,页 115-120。 [6] 陈月明 时间副词“在”与“着”,《汉语学习》第 期,1999 年 月,页 10-14。 [7]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期,1991 年,页 92-106。 [8] 邓守信 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期,1985 年,页 7-48。 [9] 方 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 《中国语文》第 期, 梅 2004 年,页 343-383。 [10] 方 梅 北京话的两种行为指称形式, 《方言》第 期,2011 年 11 月,页 368-377。 [11] 付义琴、赵家栋 从明代小说中的“正”、 “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 源,《中国语文》第 期,2007 年,页 237-288。 [12] 高育花 《元刊语法研究》,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3] 顾 阳 时态、时制理论与汉语时间参照, 《语言科学》第 期,2007 年 月,页 22-38。 [14] 郭风岚 论副词“在”与“正”的语义特征,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期,1998 年,页 35-47。 [15] 郭 锐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中国语文》第 期,1993 年,页 410-419。 [16] 郭 锐 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 《中国语 68 文》第 期,1997 年,页 162-175。 [17]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语文》第 期,1997 年,页 131-138。 [18] 郭志良 时间副词“正”“正在”和“在”的分布情况,《世界汉语教学》 第 期,1991 年,页 94-103。 [19] 韩 力 时间副词“正”,“正在”,“在”的优先序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 [20] 韩 南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1] 胡全章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小说大家徐剑胆考论,《明清小说研究》第 期,2009 年,页 243-261。 [22] 雷冬平、胡丽珍 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中国语文》第 期, 2010 年,页 67-96。 [23] 李 婷 百年来对《儿女英雄传》的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 31 卷第 153 期,2004 年,页 116-121。 [24] 梁敬美 “这-”, “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 位论文,2002。 [25] 梁伍镇 论元代汉语《 老乞大》的语言特点, 《民族语文》第 期,2005 年,页 1-13。 [26] 陆俭明、马真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7] 刘坚、蒋绍愚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元代明代卷)》,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5。 [28] 刘 坚 《近代汉语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9] 刘一之 北京口语中的“着”,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 [30] 刘一之 《北京话中的“着 (zhe)”字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1] 刘一之 清末民初北京话语词札记,《中国语文》第 期,2011 年,页 565-569。 [32] 刘云、王金花 清末民初京味儿小说家蔡友梅生平及著作考述,《北京社 会科学》第 期,2011 年,页 70-75。 [33] 路也、关纪新 《当代满族作家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69 [34] 罗自群 论“在 N 处+VP”和“在+VP”的关系, 《语言研究》第 期,1998 年,页 59-61。 [35] 罗自群 《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2006。 [36] 吕淑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7] 马贝加 《近代汉语介词》,北京:中华书局,2002。 [38] 马清福 《满族文学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39] 马希文 北京方言里的“着”,《方言》第 期,1987 年 月,页 17-22。 [40] 欧阳健 《晚清小说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41] 潘文娱 谈谈“正”“在”和“正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期,1980 年,页 41-50。 [42] 长井裕子著,莎日娜译 满族作家穆儒丐的文学生涯,《民族文学研究》 第 期,2006 年,页 163-170。 [43] 孙朝奋 再论助词“着”的用法及其来源, 《中国语文》第 期,1997 年, 页 139-146。 [44] 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 《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3。 [45] 汪国胜 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第 期,1999 年 月, 页 104-111。 [46] 王 媛 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 《当代语 言学》第 期,2012 年,页 234-245。 [47] 威妥玛·希利尔著、张卫东译 语言自迩集:19 世纪中期的北京话》,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 项梦冰 [49] 杨 平 [50] 杨荣祥 《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副词“正”的语法意义, 《世界汉语教学》第 期,2000 年,页 24-29。 《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1] 伊原大策著、柴世森译 表示进行时态的“在”, 《河北大学学报》第 期, 1986 年,页 90-98。 [52] 俞光中、植田均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0 [53] 于润琦 民初京味小说家二三事,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第 期,2006 年 10 月,页 24-29。 [54] 张丹星 清末民初北京话的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3。 [55] 张 劼 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期,2011 年, 页 76-81。 [56] 张菊玲 满族和北京话——论三百年来满汉文化交融,《文艺争鸣》第 期,1994 年,页 72-80。 [57] 张 俊 《清代小说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58] 赵伯陶 关于满族女词人顾太清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辑刊》第1 期,1993 年,页 142-146。 [59] 赵日新 说“在”及相当于“在”的成分, 《语文研究》第 期,2004 年, 页 6-12。 [60] 张亚军 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上海师范大 学学报》第 期,2002 年 月,页 46-55。 [61] 赵志忠 曹雪芹·文康·老舍——京味小说溯源,《民族文学研究》第 期,1998 年,页 35-40。 英文书目 [1] Bernd Heine,Tania Kuteva,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Carlota s.smith,The parameter of aspect.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1. 71 . A study on the advervb " ;zai& quot;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Kuang Taoqun (mandarin Chinese grammar) Directed by Professor Guo Rui Abstract " ;Zai& quot;. in Nanking mandarin .Before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phenomenon appeared in both Beijing Mandarin and Nanking mandarin, but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re’s few adverb " ;zai "in. wasn’t used as an adverb and there was no " ;zai VP" in Beijing dialect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native Beijingers rarely use the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