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to push comes to shove chin

129 12 0
Introduction to push comes to shove chin

Đang tải... (xem toàn văn)

Tài liệu hạn chế xem trước, để xem đầy đủ mời bạn chọn Tải xuống

Thông tin tài liệu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 卷首语 21世纪媒介问题主要是记忆问题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 人类一切记忆都关涉媒介记忆(me d i ame mo r y ),人类的各种记忆研究其实都是某种意义 上的媒介记忆研究。媒介记忆是人类记忆的高级形态,是人类一切记忆的核心和纽带,更是人 类历史发展、文明传承的基础和条件。不论对个体、集体还是民族和国家,媒介记忆都是历史 的渊薮,文明的命根,科学的源泉。因此,人类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媒介记忆系统,是衡量一 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素质、历史传统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媒介记忆"不能表述为"媒介与记忆",也不能理解为"媒介的记忆",而应该是"媒介即 记忆"。媒介与记忆是一体性的融通与关联,可以被视为媒介研究向记忆研究的拓展,也可以 被视为记忆研究向媒介研究的延伸。随着人类跨入媒介时代和传播社会,媒介不仅植入到人 类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人类记忆的全部过程, 成为人类记忆所必备的载体和容器,并且仍在不断地拓展和塑造着人类的记忆时空景观,悄然 改变着人类的记忆方式和存贮介质。 那么媒介记忆就是人类全部记忆的拓展和"外包"。媒介记忆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是指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形成一种以媒介为主导的人类 一切记忆的平台和核心, 并以此影响和支撑人类的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信息采集与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信息编辑与存贮是记忆的本分, 信息提取与传播则是记忆的扩大。在媒介记 忆研究中, 媒介记忆过程, 十分类似于个人记忆过程, 只是它的过程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控。 2 1世纪的媒介问题主要是记忆问题。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介产业的不断壮大, 媒介已经成为目前人类社会中最为有效的系统化的记忆工程,个体也越来越依赖媒介记忆来完 善自己的个人记忆。媒介记忆正不断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建构与完善群体记忆与社 会记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特别是随着网络传播和新媒体的兴起,以及云存贮和大数据技术的 广泛运用, 媒介记忆功能正在发生蜕变,媒介记忆重心正在发生转移,媒介原先的信息生产中心 正在逐步演变为信息记忆中心, 信息传播中心正在逐步蜕变为信息提取中心。人类的个体记忆 在转向媒介记忆之后, 现在又在加速转向数字记忆、 融合记忆、 立体记忆和全球脑记忆。 当下,大众媒介的信息采集、加工、制作、传播功能正在慢慢退化,相反媒介作为个人记忆、 集体记忆、社会记忆的"仓库功能"和"银行功能"却在缓慢强化。个体、集体和集团等社会成 员和团体现在已经完全可以通过记忆"外包"的形式,将自己需要保存和记忆的内容上传到媒 介空间,并随时随地提取和使用,而将原先记忆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信息的生产和知识的 创造,从而也使得媒介记忆的过程都发生了革命性的逆转和变化。 其实,媒介记忆远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记忆系统工程。不同的媒介形态、媒介组 织、不同的媒介空间和传播场域,它们的记忆往往是混乱的无序的,不仅有信息爆炸、信息污 染、信息毒害,而且还有信息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失忆、信息失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可 能被媒介漠视、遗忘,原本清晰的记忆可能会被媒介模糊、扭曲,甚至那些根本不存在的记忆在 媒介空间中会突然横空出世,混淆视听。 健忘的媒介养成健忘的民族,而健忘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大众媒介必须要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专业主义精神,要尽力记忆那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和有用的信息,而 选择性忘记那些无价值、无意义和无用的、特别是有害的信息;要尽力记忆那些反映时代潮流、 历史进程和社会变化的重要事件和相关信息,也要适当记忆那些反映社会民生、体现社情民意 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信息;要记忆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贡献、辉 煌业绩及其经验,也要记忆那些重大或较大的事故、失误、失败及其教训。新闻媒介就是要严 格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努力多媒介负载、多渠道传播、多形态呈现、多符号 反映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真实信息。 媒介如何优化记忆、深化记忆、保障和保护记忆,提高和扩大媒介记忆效率和记忆成果,使 媒介记忆服务并服从于人类的文化传承、信息传播、知识创新和社会进步,应是媒介记忆研究 (邵 鹏 / 文) 的主要愿景和使命。 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檱殗     社 长邵培仁 !"#$% &'()*'+, 主 编邵培仁 !"#$% &'(-*'+ 张志庆 /0#$+1 0#(-2(+1 副主编李 岩 /3( 4$+ 李 杰 /3( 5(' 编辑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 出版中国传媒报告杂志社 主办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协办浙江大学跨文化研究院 社址香港湾仔卢押道 67 号其康 大厦 878 室 编 辑 部 9 澳 门 氹 仔 伟 龙 马 路 澳 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 1#=#$+1>;?@AB'C?B;% 电话传真8DE-88FG6FH7 联系人章戈浩0#$+1 I'-#$%  编辑部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 :-;$(< J#+;'C($>K(LB@(+$BJ%; 电话传真7DG9-886GE7E6 联系人叶盛 /4' "#'+1 北京办事处 北京华新文树传媒 顾 问 中 心 电 话 797 -88DH9M68 :-;$(< #=N$+O>@%#?BJ%; 联系人王晓婷 /P$+1 Q($%-A(+1, 纽 约 办 事 处  D6D R%JO$S$T &UP4VW*%%O 南京大屠杀报道研究》评介 丁 伟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9!!##)   1 937年 12月 13日,日军攻占南京,开始了为期 6周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南京大屠杀。就单个事件而言,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残暴、最血腥的事件。2 014年 2月 2 7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 祭日的决定,设立了每年 12月 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差不多同一时间,浙江大学 新闻系教师何扬鸣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东南日报 >南京大屠杀报道研究》由浙江 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何扬鸣老师致力于《东南日报》研究长达十余年,结构完整的《<东南日报 >南京大屠杀报道 研究》是他以坐冷板凳的史家精神,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微缩胶卷中爬梳剔抉,从极为模糊和略有残 缺的报纸图片中发掘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使得旧日的新闻成为今日的信史。同时,在第一手 史料发掘方面,该书立足于本土,回归于本土,突破了西方外交官和记者的域外材料局限,丰富了南 京大屠杀研究的史料,日本朝野右翼势力的无耻抵赖的有力回击,为南京大屠杀研究增添了新力 量。细捡全书诸多亮点,该书有三个方面的特点还可以细加评点。 第一,研究全面,注重细节。当今社会科学研究都比较注重个案研究,但是如果不对研究的个 案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那样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个案表面的认识,也没有什么典型性。该书 对《东南日报》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研究,是一个个案研究。但是,该书的研究不是就事论事,仅像许 多类似的论著一样,作些相关文章的摘录。该书的研究是作了全方位的建构,它不仅涉及军事领 域,而且也涉及政治、新闻、外交等领域;它涉及的对象,既有集体的也有个体的,既有朋友的也有敌 人的,既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它涉及的新闻媒体,除了中国之外,还有日本、欧美乃至整个世界;从 建构的距离来说,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既有全局的也有局部的……这一切综合起来,建构了一 个比较完整、比较接近历史原貌的历史记忆,在这样一个历史记忆大背景中,《东南日报》的相关研 究显得有血有肉。 该书研究内容不仅全面,而且在细节上也是比较出色的。历史研究注重细节,即史实。历史本 身就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日本朝野否定南京大屠杀,往往是从一些不起眼的细节着手的,我们 研究历史也应该在细节上下功夫,《<东南日报 >南京大屠杀报道研究》就是注重细节研究的极佳 案例。比如以研究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报道为例,内容涉及到日机滥炸无辜毁灭文明、日军进入南 京城的嚣张气焰、日军在南京内外的大屠杀、外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反应,还有外人在南京设立安全 区的情况、日军侵犯外人利益的情况、外人对日军暴行反应的情况,该书均有详细的叙述,较为完 [收稿日期]2 015-1 2-0 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 t p:// www.c h n me d i a .c o m/ wo r d pr e s s/ [作者简介]丁伟,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126 中国传媒报告 第1 5卷 整、立体地向读者呈现了侵华日军反人类的罪行。又如,新四军战士曾从日军一位支队长的口袋 中,发现了几幅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奸淫烧杀的照片。后来,新四军军长叶挺将这些照片送给应 邀去皖南的战时著名记者曹聚仁。再后来,曹聚仁在编著《抗战画史》时,将这些照片收入其中。 但是,在编著《抗战画史》之前,曹聚仁曾在《东南日报》上刊文谈论对这些照片的感想。战时,条件 很差,报刊上罕有新闻照片的出现,加之日军的严密封锁,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更是几乎没有。 有关南京大屠杀照片的流传要慢于文字,许多是战后才流传开来的。曹聚仁在《东南日报》刊文 时,还配有文中所提的两张照片,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相信这两张照片对当时受众的刺激和震撼 是巨大的。该书引用的曹聚仁之文是首次发现,过去从未在曹聚仁的任何文集中出现过,文献价值 不可谓不大。 第二,史论结合,共筑信史。细节或史实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观点,没有运用理论来发现问 题、解释问题、并在扎实的细节或史实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细节再多,充其量不过是一堆 资料。史论结合,且结合的落脚点在于论,这是新闻史论著的基本要求。该书在研究《东南日报》 对南京大屠杀报道中,史与论的结合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且贯彻始终。 举一个例子。李大钊在《报与史》中曾言:“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言之,亦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由于新闻的特殊性质,史的建构对于新闻有着相当的依懒 可以说' 性,特别是五四以后报业快速发展的民国史,重大事件都在重要报纸上成为新闻。由于日本侵略者 占领南京时,中国北方沦陷,主要的新闻媒体都已经停止运行,而南方的报纸也由于日军的占领或 逼近也被迫停闭或者迁徙。《东南日报》由于战前良好的运作,一跃成为东南地区大报甚至全国性 大报(“与全国著名二三大报,初无轩轾”),在杭州沦陷之前提南移迁往金华等地,保存了实力,对 日军侵华以及南京大屠杀作了详细的报道,其时间之长、内容之全面在全国报纸中是非常突出的, 这是《东南日报》对抗战所作的独特贡献。以《东南日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为例,该书始终如 一地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在表达历史记忆的时候、在建构历史记忆的时候、在建构历史记忆 框架的时候,新闻传媒有其独特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日本朝野在质疑南京大屠杀时,多拿国共两党领袖当时为什么不提及南京大 屠杀来说事。过去国人总是回避这个棘手问题。而该书则勇敢地直面这个问题,以浙江大学校长 竺可桢的《竺可桢日记》中对《东南日报》的相关记载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了解释和分析,最后该书指 出:“日本右翼势力在否定南京大屠杀时,质疑当时国共两党领导人为什么在有关论著与讲话中未 提及南京大屠杀。中方不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就是提出的事实不够充足。笔者以为,国共两党 领导人当时在有关论著与讲话中未提及南京大屠杀,可能还有许多特殊、具体的原因,但是笔者上 面试图解释《竺可桢日记》对南京大屠杀没有记载的原因,估计也是存在的。同样,日本朝野对南 京大屠杀的否定的依据是一种流氓式狡辩,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也确实捅到了我们的软肋和 痛处了。我们也只能自揭其短并忍受其痛处,才能令人信服地驳倒日本朝野的流氓式狡辩。” 第三,选择多元,评价客观。《东南日报》在艰难时期对南京大屠杀作详细的记载和报道,该书 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这是情理之中的,也是自然的。但是,《东南日报》对南京大屠杀 的报道是不是尽善尽美呢?当然不是。是不是像许多论著那样有倾向地进行选择呢?该书对《东 南日报》南京大屠杀报道的研究,不是尽捡好地方的说,对不好地方视而不见。《东南日报》对南京 大屠杀报道活动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乃至失误之处,对此,该书毫不掩饰,予以批评。这是该书的 一个可贵之处。 《东南日报》对南京沦陷前后的报道中,基本上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的,许多负面消息也是予以 正面处理的。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处理,后遗症严重。该书中所列举的一些报道,如《我军 昨退出南京,驻守新阵地抗战》、《我军到达新阵地,敌昨侵踞南京城,激战周余敌伤亡逾万人,近卫 第 1期 丁 伟:一部从新闻史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力作 127 狂呓妄想使我屈服》、《南京我突围部队,抵宁国前线》等,不仅没有向读者反映真实情况、严重地降 低了日军的残暴性,也易为日本朝野否定日军在南京大规模地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否定日军 在南京屠杀的人数抓到了把柄。类似情况,在《大公报》等上也以不同形式出现过。还有,包括《东 南日报》在内的中国新闻传媒迟迟没有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固然主要是日军严密地封锁消息、 中国新闻事业在战争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也不能排除它们在获释南京大屠杀的讯息后不知如何处 理。比如,透露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平民和军人讯息,当时已经在外电上和上海“洋商报”上陆陆 续续地透露出不少了。《东南日报》历来对新闻反应是十分敏感的,相信自备电讯设备的《东南日 报》不可能一直没有获悉过,他们应该是在这样严重的负面消息面前感到犹豫,束手无策,不敢轻 举妄动。《东南日报》等中国报纸上的类似报道,是中国新闻工作所固有的报喜不报忧(也有为鼓 励国人士气所作宣传的考虑)的传统和习性的表现。 综上所述,全国人大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 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死难的同胞,牢记日本侵略给中国和世界 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该书说:“作为单个事件来说,南京大 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一起最为暴虐的屠杀事件,是日本军人对人类文明底线的践踏和否定,是 对人类文明基本准则的藐视和挑战。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理应进入到国际社会文化记忆的循 环之中去,让 30万悲惨同胞的灵魂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告慰,让日本军人反人类的野蛮罪行永远 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此,相关的社会科学研究也要积极跟进,努力发掘新史料,更新观念,深 入研究,以扎实、经起检验的成果推进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从这点来讲,《<东南日报 >南京大屠杀 报道研究》一书也是值得一读和值得一提的。 [责任编辑 王 昀] 第1 5卷第 1期 20 16年 1月 中国传媒报告 Vo l . 1 5,No . 1   J a n.20 16 CHI NAMEDI AREPORT “四化论”严重阻碍学报使命的履行 (摘自《编辑之友》&#"( ? #(,原文题目为《关于大学学报 使命的理性反思》,全文约 "#### 字,作者:尹玉吉、石学军、杨爽)   “使命”这个大学学报根本和灵魂性问题,在学报“四化”(专业化、数字化、去同质化和特色 化)论看来,好像时过境迁,事实绝非如此,且需亟待明确与解决的问题。关于大学学报使命,国家 政府部门、著名学报人多次明确界定和反复论证过: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学报是展示其学术水平 的重要窗口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 和繁荣发展学术的神圣职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社会科学学报人 龙协涛及资深自然科学学报人陈浩元都认为:学报相当于实验室,通过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 学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平台,为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营造了重要园地。 学报究竟是专业化还是综合化,完全取决于主办者学术平台的情况,不以学报编辑意志为 转 移;学报数字化课题应属于 I T行业和自然科学研究的课题,不是学术编辑的分内事,因为学报数字 化与现在通讯手段的手机化道理如出一辙;学报“去同质化”显然荒唐,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纷繁复杂表象背后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认识,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当然是同质的,这 种本质的、同质的认识就是“规律”,发现的规律性的结论就是真理,探索它是学术的最高追求,因 此,“同质化”不是学术忌讳的,而是学者孜孜以求的,其载体———学报更没有理由去同质化;所谓 学报特色化,与去同质化如出一辙,特色是文学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而不是学术必须的。因此,科 研本末不能倒置;学术也不以编辑意志为转移;大学学报仅是学术成果展示平台之一;大学学报应 当回归本位,依附于世界领先水平大学平台之上的学报,理应成为世界名刊。学报“四化论”严重 干扰了大学学报使命的履行。 学报“四化”论的本质就是鼓励学报不遗余力、无序地拼抢国内有限学术资源———稿源,其无 非是朝三暮四,它不可能使国家科学、文化、技术成果在总体上得到质的升华和量的增加。 因此,大学学报理应回归本位,依据其依附学术平台的高低,各就各位,依据其使命各司其职。 依赖于国际知名大学行列、国内最高学术平台上的学报理应成为国际名刊。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关于“走出去”的精神,就是要求处在高平台上的学报“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吸引和挖掘 国际尖端学术成果,参与国际学术期刊同行优质稿源的竞争,以实现洋为中用,从而根本提升我国 的学术创新力,而不是蹲在家里与地方性、专科性高校的学报去一争高低,更不能成为学术期刊 “走出去”的绊脚石。学报“四化论”不能再鱼目混珠了。 [责任编辑 王 昀] [收稿日期]2 015-1 2-0 4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 t p:// www.c h n me d i a .c o m/ wo r d pr e s s/

Ngày đăng: 07/02/2022, 21:00

Tài liệu cùng người dùng

  • Đang cập nhậ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