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THỈNH CẦ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TRONG SỰ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研究生[.]
113 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 研究生院 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THỈNH CẦ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TRONG SỰ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研究生 :阮氏好 专业 . 2011 114 đại học quốc gia hà nội - TrƯờng đại học ngoại ngữ khoa sau đại học NGUYN TH HO Luận văn thạc sỹ NGHIÊN CỨU HÀNH VI NGÔN NGỮ THỈNH CẦU TRONG TIẾNG HÁN HIỆN ĐẠI (TRONG SỰ SO SÁNH VỚI TIẾNG VIỆT)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 与越南语对比 Chuyên ngành Khóa Giáo viên hướng dẫn Mã số : Ngôn ngữ Trung Quốc : XVII : PGS.TS Phạm Ngọc Hàm : 60 22 10 前言 1.选题缘由 言语行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深受各界学者的关注。20 世纪 50 年 代,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首先提出“言语行为”这一术语。自 此,言语行为现象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相关论著已有不少,有纯理论研究也有具体 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在开展汉语本体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进行汉外对比 分析(主要是汉-英对比)。 请求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根据美国的哲学语言学家约 翰·舍尔(John Searle)的分类,被归于“指令类”,其言外之意是要求听者做出某 种施惠行为(给予帮助),本质上是一种威胁听者面子的言语行为,但仍然给听者留 有拒绝的余地。以往的研究,较多把其作为“指令类”言语行为的一部分,和其它“指 令类”下属的言语行为(如:命令、建议,禁止等)进行宏观的描写和分析。但目前 还尚有人将现代汉语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全面分析,更没有人把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 为与越南语进行仔细的对比。越南和中国经过源远流长的交流,两国之间的语言和文 化特点大同小异。请求成为汉、越语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内容。汉语与越南语都属于强 势语境(或称高语境)的语言[13.11],在表达请求别人帮助的时候都有着丰富的表 达形式。从话语模式、语言表达手段、策略选择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对汉-越请求言语 行为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语 言的请求话语,既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交际效果,也有助于提高汉语请 求言语行为的教学效果。 因上述几个理由,本人拟定以《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与越南语对比)》 作为硕士毕业论文。本论文主张对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进行综述研究,论述其概念、 使用条件、话语模式、语言表达手段、策略选择及文化内涵等特点;而且在各方面与 越南语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比较,从而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方面去。 2.研究目的及任务 2.1.研究目的 本论文主要对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初步 揭示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概念、用法原则及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语 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经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与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 之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之后,将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汉语教 学方面去,希望为越南汉语教学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2.2.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本论文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综述一下儿有关请求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对中国现代文学一些代表作品与期刊中所出现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考察,指 出其概念、使用条件、话语模式、语言表达手段、策略选择及其文化内涵等 特点。 将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与越南语进行对比,指出两者的异同。 对越南汉语学习者使用请求言语行为的现状进行实际考察,之后经过分析提 出一些教学建议。 3.研究对象及范围 由于篇幅有限,本论文研究对象仅限定在命题内容为“听者将来实施某事”(一 般对说者有好处)的请求行为,没有考察命题内容为“听者将来`停止实施某事”的 请求行为;并在越南语请求行为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对比,而不深入探索越南 语的请求言语行为。 4.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有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先采取统计法对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进行统 计。之后采取描写法、分析法对该类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话语模式、语言表达手段、 策略选择及其文化内涵等特点进行描写、分析。最后采取对比法将现代汉语请求言语 行为与越南语进行对比,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分析法将研究结果运用到教学工作去。 5.语料来源 本论文汉语语料来源于老舍、巴金、曹禺、王朔、琼瑶等当代作家的小说、话剧 作品以及北大中文语料库所提供的文本。一部分语料来源于若干汉语教程,在文中将 一一注明。越南语语料采用了 Nam Cao(南高)、Tơ Hồi(苏怀) 、Nguyễn Huy Thiệp (阮辉涉)等越南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以及登载于《文艺报》上的一些短篇小说。此外, 也有一部分语料是口语实例素材,记录了日常交际中请求话语。 6.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以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 本章介绍本论文有关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特点(与越南语对比) 本章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指出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使用条件、话语模式、 语言表达手段、策略选择及其文化内涵等特点并将每其特点与越南语进行对比。 第三章 研究成果在越南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第二章的基础上,本章通过实际考察,将研究结果运用于教学方面去。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相关理论基础 1.1.言语行为理论 1.1.1.言语行为的定义 英国分析语言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 1955 年他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论言有所为”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系列 演讲,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其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说话就是做事”。 说者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者理解的话,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这个行为 叫作言语行为。不论我们是在向他人提出请求还是在向他人道歉,只要所说的话语传 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完成了一定的功能,我们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这提出了语用 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交际功能的密切关系。 随后,1962 年奥斯汀又提出了“三种行为”模式:人们每说一句话同时在试 行 三 种 行 为 : 言 内 行 为 或 叙 事 行 为 ( Locutionary act )、 言 外 行 为 或 施 事 行 为 (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或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表达的是字面 意思;言外行为存在一定的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 等等,其功能是: 以言行事;言后行为指某一行为对听者产生的影响 [28.163]。言外行为因同说者的 意图一致而成为最受关注的中心问题。因此,本文以下所提的“言语行为”也就是“言 外行为”。 1.1.2.言语行为的分类 言语行为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语用学的核心理论而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关于 言语行为的分类也成了热点。本文主要介绍奥斯汀和赛尔的分类。 1.1.2.1.奥斯汀的分类 奥斯汀依据施为动词的意义对言语行为作了分类,共有五类: 裁决行为(verditives, verditifs):表达裁决或评价。 行使行为 ( exercitives,exercitif):表达权力的实施。 承诺行为 ( commissives, commissifs):表达承诺或者宣布意图。 表态行为( behabitives, comportementaux):用于解释、阐述、论证。 阐述型 ( expositives,expositifs):用于表明态度。 该分类是粗糙的,最大的缺陷是缺乏明确的分类标准,其实它并不是对言外行 为分类而是对英语的施为动词分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招致诸多学者的批评。 1.1.2.2.赛尔的分类 赛尔(1976)也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他以对奥斯汀的分类所做的批评为基础, 找出不同言语行为相互区别的 12 个侧面,其中最重要的 个为:言外之的、适从方 向、所表达的心理状态和命题内容,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把言外行为分为五个大类,每 大类又包括好几种次类: 阐述类 (representatives, assertives):陈述或描述说者认为是真实的情况,如陈 述、断言、结论等。 指令类 ( directives, directifs):试图使听者做某些事情,如建议、请求、命令等。 承诺类 ( commissives, commissifs):说者自己承诺未来要有一些行为,如许诺、 恐吓等。 表达类 ( expressives, expressifs):表达对某一现状的感情和态度,如感谢、祝贺、 道歉、抱怨等。 宣告类 ( declarations, declaratifs):通过说话引起骤变,如任命、提名、辞职等。 赛尔的分类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是高概括性的,并非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能一 一对号入座。然而其他学者的分类也只是分类粗细上有区别,未能跳出赛尔的这个框 架,因而迄今为止仍是公认较为合理的分类。因此,本文在这些分类系统中采用的是 赛尔的观点,把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 1.1.3.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 1.1.3.1.施为动词、施为句 “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s 或 illocutionary verbs)是言语行为表现形式中 的一种,是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这种动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不仅可以 报道言说内容而且还具有做事的力量,说出话语也就完成了话语所描述的行为。比如 大会主席说“我宣布大会开始”,其中的“宣布”就是一个言语施为动词,因为“宣 布”不仅引入言说内容,同时也使“大会开始”这样一个事件出现,因此“宣布”这 个词具有做事的力量。言语施为动词出现(实施施为用法)的典型的语言环境是:第 一人称,现在时,直陈式,主动语态。否则其只能实施非施为用法。例如: 【1】 “结果乃文就拜托我帮他一个忙。” (于晴 《红苹果之恋》) 【2】 妈妈以前求过你一件事,不知你还记得没有? 例【1】动词“拜托”是非施为用法因为主语不是第一人称,例【2】动词“求” 是非施为用法因为不是现在时(以前)。 奥斯汀把“有所为之言”的句子叫做施为句(performate)。他又以句中有无出 现施为动词,把施为句分为两类: 显性施为句是句子的主要动词由施为动词充当,其语法标准为:第一人称,现在 时,直陈式,主动语态。施为动词的存在使得所实施的行为的性质明确无疑,动 词本身的词义表明了话语所实施的行为。 隐性施为句,就是那些没有施为动词也能表达“有所为之言”的施为句。要想 准确地理解隐性施为句的意义就必须依靠语境。 显性施为句是表明说者所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的一种特定形式,在言语交际中, 实际上,人们尽力少用显性施为句,因为使用显性施为句往往意味着说者比听者有更 大的权势或更多的权利。 1.1.3.2.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区分出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直接说出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是直 接言语行为。直接施为句的命题意义与施为意义是一致的。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外行为。也就是 说,要理解“间接语言行为”这个概念,首先就要了解句子的“字面语力”,然后再 推出“间接语力”,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语力 [28.175]。布鲁拇·库卡(Blum-Kulka) 在跨文化言语行为实现项目(Cross-Cultural Speech Act Research Project,简称 CCSARP) 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归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就是那些已被约定俗成地 表达了的间接言语行为。其中,语句的字面意义与说者的言外之意之间的联系较为固 定,只要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一般的推断,我们就可以按习惯确定说者间接表达的言 外之意。 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 说者的用意与其 所使用的语句的字面意义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较不固定,而且因不同的语境而异。 从间接性的程度来看,非规约性较规约性更为间接。在识别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时, 听者往往得依靠语境等语外因素作一番推理。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已对本文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以便对“请求”言语行为进 行界定、分类和描写。 1.2.礼貌理论 1.2.1 礼貌概说 礼貌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礼貌制约着语言 的使用;另一方面,语言又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而请求用语的使用则更能体现礼 貌行为的成败。礼貌是一种人们用来维系和发展关系的交流策略,是制约语用的一个 重要因素。在语言交际中,交际者总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为了尊重对方,说者需适 应语境采取一些恰当的交际策略以示礼貌,求得最佳交际效果。请求是说者使听者做 某事的一种言语行为,所以请求本身是不礼貌的。因此,礼貌在提出请求的时候是非 常重要的。 礼貌原则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准则,收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文化在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对礼貌就有不同的礼貌衡量标准及表达方式, 对礼貌原则有不同的测量点和不同的理解。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现代汉语的“礼貌”与古代的“礼”是有历史 渊源的。 “礼”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 丰”。就是说,“礼”的本义是“事神致福”,属一种祭祀行为。祭祀要讲各种规矩, “礼”便用来指谓礼制。礼与语言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习》。 “正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的等级关系,这种 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例如,同为人妻,却因丈夫的社会地位不同 而有不同的称谓。 “天子之妃日后,诸侯日夫人,大夫日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 记·曲礼下》)。名正了,言顺了,作为行为法则的“礼”就得以遵循,既定的社会 秩序就不会打乱。显然,现代的“礼貌”与古代的“礼”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礼貌”已不再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而是作为不分差 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 “礼貌语言”、 “礼貌行车”、礼貌待人”等等,便是关于 言语行为、驾驶行为、待人接物等行为的某种规范。 “礼貌”即恭敬有礼之意。现 代礼貌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等级差别的消失,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 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 越南语里,礼貌就是“lịch sự”。从字面意义解释,是一个合成词,表示经历 过世面,知己知彼,善于接人待物。“lịch sự”取决于社会规范和传统道德。请求别人 帮忙的时候,也会提到“lễ phép”,这主要是社会权势(年龄、地位)低的人对上边, “lễ phép”也取决于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 礼貌理论历来已被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具体如下: 1.2.2.利奇(G.N.Leech)的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人们在交际中不但要遵循合作原则还要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可以 很好地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间接的表达自己的语用现实。礼貌原则 可以体现为六条准则: 得体准则(Tact maxim): ①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②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 ① 尽量少使自己得益 ②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 ① 尽量少贬低别人 ② 尽量多赞誉别人 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 ① 尽量少赞誉自己 ② 尽量多贬低自己 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 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① 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 ②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1.2.3.布朗(Brown)和列文森(Levinson)的面子理论 礼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面子问题。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保全论(FST: Face-saving Theory)(1978)是在对 Goffman 的“面子理论”进行修正和拓展的基础 上建构起来的礼貌模式,影响很大,凡论述礼貌问题都以他们的理论为基础。 45 频率很低.亲友间使用“请”反而显得很见外。通常人们用称呼来表示礼貌,比如:“ 叔 叔,帮我把包递过来一下。”另一方面,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时,地位较低的一方用 “请”的频率要高得多。但是当人们认为称呼语已经足够反映说者的尊敬和听者的社 会地位时, “请”字也常省略。比如: “马主仸,您坐。”在特定情况下,如果双方在社 会关系上听者的位置高于说者,而请求方没有使用表明双方关系的称谓,那么 请"的 使用频率是最高的。这表明:社会距离越大,彼此越不熟悉,人们越喜欢用“请”这 一礼貌词语。 2.2.1.2.语气词 汉语请求言语行为中最常用的语气词有“吧、“嘛”、“呢”、“啊”等。在直接 言语请求行为中,为了缓和请求的语气,避免生硬而伤及对方面子,往往在祈使句后 加上起缓和商量语气的“吧”、 “嘛”等语气词以示礼貌。关于语气词的所指、性质及 范围,以往的研究者观点并不统一,我们这里的“语气词”仅限于句末的语气助词, 简称“语气词”,而且,由于语气词“吗”表示疑问语气会在“句法手段”疑问句部 分详细分析,因此,也不列入考察范围内。 【91】 我是做小本生意的,挣些钱都是零的,我跑了好几个储蓄所都不给存,麻烦 你们给存上吧。” 【92】 你就把他的电话告诉我嘛! (摘自《1994 年报刊精选》) (北大语料库) 【93】 他的病不是三两天能好的,我的工资两人吃饭有富余,供一个人住院可差远 了。能不能找个地方给他出药钱呢?” (邓友梅,《寻访"画儿韩"》) 【94】 那女孩过去挽住他的手臂,央求道:大公公,你别跟我爹爹说,好不好?他 摔出了鼻血,你给他治治啊。 (金庸《神雕侠侣》) 上边的几个例子,语气助词的出现使请求语缓和了很多,加重原来句子的语气, 主要是表示委婉、舒缓的,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更一步缩短。而且多数的表示请求语气 的祈使句从形式上可以判断出来,主要是通过句末的语气助词,如上边例【91】的“吧”、 例【92】的“嘛”、例【94】的“啊”。只有语气词“呢”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如上边 的例【93】。这四个表达请求言语行为的语气词相比之下, “吧”的作用是加强话语的 恳求度,是典型的祈使句语气词,常与动词“帮”、“帮助”相结合;“啊”的作用是 46 提醒作某事,因而具有“敦促”的意味,“嘛”的作用是表示一种期望,而“呢”的 作用则是减轻对听者的压力,说者好像正在征询听者的意见似的。 2.2.1.3.动词重叠 许多学者已对“动词重叠”现象做了详细分析。如:常俭(1981)讨论了动词重 叠的问题。他认为动词重叠之后一个语法意义是“用来表示一种愿望、要求或商量的 意味”。赵新(1994)认为动词重叠在祈使句中可以使得句子“显得委婉有理,命令的 语气变为请求的口吻”。朱景松(1998)从动词重叠式的表达功能和可重叠动词的语义 条件出发,把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归结为:减弱动作、行为、变化的量。[35.103]例 如: 【95】 某某是宁县省级劳模的作家,他写的长篇通讯《杨佳大传》一直找不到,您 能不能帮忙找一找?”杜老欢然答应。 (《作家文摘》,1997) 【96】 “光荣哥,您跟小玥说说,也让她帮我补补外语。” (魏润身《挠攘》) 上面的两个例子,要是不用动词重叠(找一找,说说,补补),请求话语仍然 可成立,但语气显然强硬多了,大大不利于请求行为的目的。动词原型表示的是一个 恒常的动作概念,没有对量大与小的刻画,而当动词重叠时,好像在时间轴上将 V 所表示的恒常动作切割成若干微小段,VV 所指动作就对应于被切割成的某三两不等 的微小段,这样就具有了一个较小的、零散的模糊量。 2.2.1.4.微量成分 微量性词语如以上示例中的“一些”、 “一点儿” 、 “一下”、 “一会儿”等,表示 数量少或程度小以减轻请求度和听者的付出,提高请求的可接受程度。例如: 【97】 女:麦克,你的旅行包借我用一下,行吗? 男:行,你做什么? (杨寄洲主编《汉语听力教程》,第 18 课) 【98】 “束厅长,听说你是从玉溪出来的,云南卷烟很好销,能不能帮我们搞一 点?” (1994 年报刊精选) 【99】 只怕将来下不了台,耽误了分会的工作,这责仸可不轻呀!你看现在能不能 挽回?你是新上仸的副主委,可以不可以帮助我说两句?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使用了这些微量成分,如例【97】的“一下”、例【98】的“一点”、例【99】 47 的“说两句”,说者希望听者完成一个量不大、有一定模糊度的动作,正因为有了这样 一个小量的刻画,任务的确定性和相对强加性就比使用动词原型减弱了不少。说者选 用“一下”、 “一点”、 “一会儿”这个不大的量,意在向听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请你做 的事不会给你造成太多的麻烦,你甚至可以对动作量做一定处理,比如过程完整与否、 时间长短与否等。 有时,为能取得较好的交际效果,说者结合采用了几种词汇手段,例如: 【100】 “帕霍姆,劳您驾,请帮个忙……请帮我换换房子。” (翻译作品《法医宿舍的枪声》) 这是学生对宿舍保姆的请求,请求内容是“换房子”。这一请求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说者采用的又是礼貌词语“劳驾”、“请”又是使用尊称“您”,又是使用动词 重叠形式“换换”以减轻请求行为的自身难度。 2.2.2.句法手段 2.2.2.1.祈使句 赵微 (2005)在其博士论文将汉语祈使句定义为:“在语音上有一定特征,句 法上有特定形式,表达了发出者对接受者行为的建议、命令等语义内容,发出者用来 对接受者行为实施指令、建议的句子。”[35.108]可见,表示请求语义并不是祈使句的 主要功能。表示请求的祈使句可分成两类:光杆祈使句和有附加成分祈使句。光杆祈 使句指的是没有使用任何词汇手段(如:礼貌词语、动词重叠、语气词、微量成分等) 的祈使句。反之则称有附加成分祈使句。 ①光杆祈使句 光杆祈使句,也就是说者请求听者实施某一动作,没有关于动作量大与小的限 定,没有附加其他内容,因此,这一请求是不容置疑的,是不给予听者商量余地的。 光杆祈使句只有在以下特定情况才出现: 第一,说者的权势地位高于听者,例如: 【101】 军长声音嘶哑地对我说,“另外,你们帮我给凯华换一块墓碑,把‘薛’ 字改为‘雷’字……”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 该例子中,交际双方是上-下级关系,因此,请求语直截了当,不需要添上任 何加强礼貌的成分。 48 第二,家庭成员之间的请求语(一般是长辈对晚辈),例如: 【102】 给妈换个频道。(妈妈对女儿说) (电视剧《我爱我家》) 第三,非常迫切的情况下,例如: 【103】 “快来,帮我救学生!”她丢下电话又端起一盆水冲进火场。从此,她再 也没有出来。就在这一天,29 岁的张艳还请姐姐给她梳了辫子,姐姐看着她离开 了家门。 (《读者》(合订本)) 该例子中,当时的情景迫在眉睫,学校着火了,说者只能用最最简洁的话语向 外求助,连称呼语都省略了,显然,那些附加成分更是多余的了。 ②有附加成分的祈使句:这些附加成分很丰富,包括:尊称或昵称,礼貌词语,动词 重叠,语气词,微量成分等。上文已详细分析,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附加成分的出 现,让祈使句有了新面貌,语气更加委婉,更适合用于请求言语行为。 2.2.2.2.陈述句 陈述句,就是一种非规约性间接请求。说者并没有直接提出请求,而是让听者 自己推理判断。这样的情况一般发生在很熟悉的两个人的对话中。例如: 【104】 鲁贵: (不好意思)你看,刚才我走到下房,这些王八蛋就跑到公馆跟 我要帐,当着上上下下的人,我看没有二十块钱,简直圆不下这个脸。 四凤:(拿出钱来)我的都在这儿。这是我回头预备给妈买衣服的,现在您先拿 去用吧。 (曹禺《雷雨》) 该例子中,鲁贵(爸爸)向女儿四凤要钱,这不同于寻常的情况已足够让他感 到难以开口,且要钱的理由并不正当,他把所有工钱都赌博去了,还借别人的钱去赌。 因此,鲁贵只能用陈述方式表达自己的困境。四凤的回答表明她已完全理解鲁贵的请 求意图。请求交际目的可算是成功的。 使用陈述句,请求命题内容与听者毫无关系。说者像向对方坦白自己的种种苦 处,目的在于引导听者推论:要是听者帮助实施某一动作,其困境会得以解决。因此, 要是听者没有正确理解请求意图,他完全可以用安慰口气来回应说者。此类请求语的 另一个特点就是:陈述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而往往包括好几个方面以加强说者的苦 中。如上面的例子,鲁贵就谈到两方面:第一,债主已经跑到周公馆了,第二,鲁贵 的面子收到威胁,个个都是燃眉之急的。 49 2.2.2.3.疑问句 中国人多采用规约性间接言语策略来实现请求,这与和张绍杰等的研究一致 [34],进一步证实了规约性间接请求言语策略是一种在不同民族社会中普遍使用的策 略。这一策略既可以让人听起来语气缓和又给对方留有选择的余地,同时也符合先“尊 重他人”其次才“顾全自己”的礼貌内涵。既然如此,听者选择“不”时也不会有太 大压力,因为他知道说者并不勉强自己,给了自己一定随意选择的权力,即使选择了 “不”,也不会对说者的面子有多大伤害。当然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听者在可能的情 况下通常不会选择“不”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一般都以疑问形式出现,汉语 疑问句从结构上又分成两类:一般疑问句和附加疑问句,具体句式种类如下: 表 3:表示请求的疑问句式种类 句式种类 ①能„„吗? 例子 【105】 “弹钢琴,”她轻轻吐出 个字, “我好久 没摸过琴键了。”她朝他看了一眼。 “您能帮我掀起 琴盖吗?” 一 般 ②„吗(么)? 【106】 阿梅,有多余的笔吗? ③否/能不能„„? 【107】 老彭,你看,能不能,这几天你回家去 睡,…让我,我来你这儿暂住几天……”(刘心武 疑 问 句 (《读者》(合订本)) 《班主任》) ④以„„吗? 【108】 ⑤ 可 ( 以 ) 不 可 【109】 以„„? ⑥ 便„„吗? 阿梅,可以借支笔给我吗? 你是新上仸的副主委,可以不可以帮助我 说两句? 【110】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你好,我今天忘了带手机,我想打个电话 叫我朋友来接我,方便借你的电话用一下吗? 附 ① „,可以吗? 问 范老师,有几个语法点我怎么也想不懂, 您再给我解释一下,可以吗? 加 疑 【111】 ② „,行吗? 【112】 秀玉甜甜地笑了:“妈,我都知道了。你 别为我犯愁。我是小孩儿,什么病都能好。您帮我 50 句式种类 句 例子 把下学期的书订好,行吗?我要自学,下学期参加 升级考试。” ③ „,好吗(么/吧)? 【113】 (1994 年报刊精选) 鲁贵:四风,别———你爸什么时候借钱不还 帐?现在你手下方便,随便匀给我七块八块好么? 鲁四风:我没有钱。 ④ „,好不好? 【114】 (曹禺《雷雨》) “杜琪姐,你教我做这种汤,好不好? (于晴《红苹果之恋》) ⑤ „,行不行? 【115】 有一个案子,想请你配合我做一些工作, 我们一起来打这场官司,你看行不行?(1994 年 报刊精选) ⑥ „,成不成? 【116】 我要给我妈买块料子但不知道要买多少, 您这身量胖瘦跟我妈一模一样,麻烦您耽误两分 钟,替我妈量个尺寸,成不成?” (魏润身《挠攘》) ⑦„„,方便吗? 【117】 我想借着你的自行车用一下儿,方便吗? ⑧其他句式 【118】 我的事情已经决定了。我现在只有努力预 备功课。我想跟你补习英文,你肯不肯? (巴金《家》 ) 【119】 他向杨廷麟的面前走了一步,说:“伯祥 兄,我想拜托你去保定一行,如何?” (姚雪垠《李自成》) 从上表可见,疑问句这一请求策略在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一方面,这种请 求方式是建立在询问、商量、提议等基础之上的,减弱了祈使句式的强加性,具有显 著的礼貌功能;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包含浓厚的恳请色彩,在说者请求意愿强烈的时 候,运用该方式能够增强话语的恳请力量。我们可根据一些专门表示请求的“标记” 词语,如:“帮”、“帮助”、“想请……”、“麻烦”、“拜托”等以正确判断话语的请求 意图。虽然具有同样的功能,但各种句式之间又存在细微的差别。一般疑问句的侧重 点是试探听者的能力或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请求的需要(如“能/可以……吗?”、“能 51 不能/可不可以……?”等句式)而附加疑问句则是征求听者的意见是否愿意帮忙(如 “……,好/行/可以吗?”、 “……,好不好/行不行/怎么样”等)。当说者使用“……, 好/行吗?”时,其更倾向于对方的回应是肯定的,而使用“ ……,好不好?”或 “……,行不行?”时,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没有前者那么明显了。相对来说,使用 “……,方便吗?”或“方便……吗?”或“……,如何?”时,会更减轻对听者的 压力,这种句式隐含着给听者更大的选择权,只有在他愿意和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说者的请求才能实施。 2.2.2.4.感叹句 “感叹”属于“表达类”言语行为,其目的是表示说者对某一事情的态度,本 质上是没有对话性质的。但实际上,当说者说出一句感叹,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 (表示同情或安慰等)。因此,也可以用感叹句来间接表示请求愿望。例如: 【120】 (儿子对妈妈说)A:妈妈,这个作业太难了! B:等一会儿,妈给你讲讲。 上边的例子,说者想请听者给自己讲解作业,但没有直接说出请求,而只是表 达主观条件有限,作业的难度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听者的回答说明其已很清楚对方的 请求意图。使用感叹句表达请求意图的话语往往跟一些表达程度高的副词(如: “太……了”、“真……!”、“……极了”等)在一起。 2.2.3.汉、越请求言语行为表达手段对比 与汉语相比之下,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言表达手段也基本相同,也包括词 汇手段和句法手段,但在具体每一手段中又含着细微的差别。具体如下: 2.2.3.1.词汇手段对比,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词汇手段包括四种:礼貌词 语、语气词、动词重叠以及微量成分;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礼貌词语 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常用的礼貌词语有: “ạ”, “dạ”, “Cảm phiền”, “phiền”, “làm ơn làm phúc”等。敬辞“ạ”在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的使用频率颇高,凡是说者的权势(年 龄、社会地位)低于听者或者说者想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要在称呼语后或句尾加 上“ạ”。例如: 52 【121】 A:Chúng cháu nhờ cụ cắm lại hướng cổng làng không ạ? B:Cũng không cơng gì, anh chị bàn kĩ chưa? A:Dạ, chúng cháu bàn kĩ Cụ nhận lời giúp chúng cháu phúc đức cho làng cháu (大爷,您可不可以给我们村闾再定一下方向?) 【122】 Anh ơi, cảm phiền anh xách hộ túi xuống tàu với Cháu bé nhà ngủ say quá.(先生,麻烦你帮我拿一下这个包。我这孩子睡得太香了。) 【123】 Bác làm ơn làm phúc nói đỡ cháu vài lời (大哥,拜托你帮我儿子说两句。) 例【121】,说者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听者,越南是一个非常敬老怜贫的国家, 甚至有时候,年龄因素对人们言谈举止的影响超过了权势地位。因此,说者的话语是 恭恭敬敬的,又是采用尊称(“cụ”),又是礼貌词语屡屡出现(Chúng cháu nhờ cụ cắm lại hướng cổng làng không ạ?,Dạ, chúng cháu bàn kĩ ạ)。 例【122】交际双方的社会权势是平等的,但社会距离是远的(陌生关系)。 因此,礼貌词语“cảm phiền”的出现是非常恰当的。 例【123】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是近的(亲戚关系)但请求行为的自身难度很 高(帮助犯罪人减轻刑期),因此,采用的是最高级别的礼貌词语“làm ơn làm phúc”。 语气词 前面谈到的那些汉语语气词都位于句尾。相比之下,越南语的语气词位置更灵 活。大部分语气词位于句尾(主要有: “với”、“nhé”、“nhá”、“cái”)。汉语 有语气词“呢”可出现在疑问句句尾,但越南语就没有这一现象,语气词都位于祈使 句句尾。例如: 【124】 Cậu giúp khiêng hịm xuống tầng với (你帮我把这个箱子搬到楼下去吧。) 【125】 Tơ: Chó khơng có dây, mời cậu vào nhà cho mát Hàn: Cô để mặc tôi, Tôi đến xem cô hái dâu để học hái Cô dạy hái (你教我摘桑叶吧。) 【126】 (Nam Cao, Một truyện Xúvơnia) Cho chị mượn vali thực tập nhá, hòm chị nhỏ 53 (你的箱子让我借一下,好吗?我的太小了。) 【127】 A: Bơ ơi!Mày trơng hộ bị tao Tao tới thăm lão Hớn, chốc B: Trưa cháu phải sớm học A: Ừ, nhát thơi (Đồn Lê, Đất xóm Chùa[9.163]) (阿三,帮我看一下牛。我去看一下老汉,一会儿就回来。) 上边几个语气词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有减轻请求话语对听者所造成的“压力” 的作用,也就是舒缓语气功能。有的语气词可与称呼语(指听者)结合,构成“称呼 语+ nhé/ nhá”格式,位于句末,例如: 【128】 A:Chừng khỏi ga,cô cố bắt kịp ông đưa giúp cháu mảnh (Dạ Ngân, Khoang tàu chật quá[15.30]) giấy này, cô nhá (阿姨,出火车站时,您追上那个人,帮我把这纸条交给他,好吗?) 【129】 Ngày mai chị quê ngày, nhờ em sang cho mèo ăn hộ chị, em (我要回老家几天,你帮我给小猫喂食,好吗?) 上边的两个例子,句尾的“cô nhá”和“em nhé”具有再次提醒听者的功能, 又亲切又诚恳。因此,就起了双重请求的作用。 有的出现在附加疑问句附加成分的前边,例如: 【130】 Mai Xeo Mảy dẫn bọn anh đến chỗ nhé, khơng? (Đỗ Chu,Mận trắng[2.231]) (小梅,明天你带我们到那儿去,好吗?) 此外,越南语语气词还可以结合使用。这一现象在汉语里没有。例如: 【131】 Người diễn viên: Chị đâu đấy? Hương: Tôi bến Tầm Xuân Người diễn viên: Cho nhờ thuyền với nhé.(语气词“với”+“ nhé”) (Nguyễn Huy Thiệp, Truyện ngắn Nguyễn Huy Thiệp[3.394]) (可不可以稍我一段?) 总之,越南语的语气词的组合能力非常强,为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语言表达 形式增添不少色彩。 微量成分 54 越南语表示“微量成分”主要有:“một ít”、“một tí”、“một chút.”、“một lát ”、 “(một) vài ”、“mấy”等。与汉语请求言语行为表示微量成分相比,数量更丰富。例 如: 【132】 Mày cầm hộ tao đồ Tao phải cầm nhiều quá, sợ không kham (你帮我捎回一些东西吧。) 【133】 A:Tối chị cho em mượn xe Em đến chỗ thằng Dũng tí (姐,今晚你的车让我借一下,好吗?我到阿勇那儿去。) 【134】 Nhờ anh khun giải vài câu (拜托你帮我劝她几句。) 【135】 A:Tiến ơi, trường chị chuẩn bị dự thi Tiếng hát giáo viên Chị nhờ em sang luyện tập cho buổi (拜托你指导她们排练几天,好吗?) 上边的几个例子,微量成分的出现,如例【132】的“một ít”、例【133】的 “một tí”、例【134】的“một vài”、例【135】的“mấy”表示数量少或程度小,已 减轻请求力度和听者的付出。有趣的是:汉语里,微量成分“一下”、“一会儿”做 动量补语可紧跟着动词,如:“帮我拿一下”而越南语里,微量成分常出现在宾语之 后,如:“cầm hộ tơi chút”。 “动词重叠”是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经常使用的词汇表达手段,但这一现象在越 南语没有。 就两种语言请求言语行为词汇手段对比而言,总结如下表: 表 :汉语、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表达手段的词汇对比 序 词汇手段 汉语 礼貌词语 √ 语气词 √ 动词重叠 √ 微量成分 √ 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用语 “劳驾”、 “请”、 “麻烦” 等 “吧、 “吗”、 “嘛”、 “呢”、 “啊”等 讲讲、说说、补补等 “一些”、 “一点儿”、 “一 下”、 “一会儿”、 “随便”、 越南语 √ √ 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用语 “ạ”,“Cảm phiền”, “phiền”, “làm ơn làm phúc”等 “với”, “nhé”, “nhá”, “hãy”, “với nhé”, “hãy…với” 等 × √ “một ít”、“một tí”、 “một chút.”、“một lát ”、“(một) 55 vài ”、“mấy”等 “顺便”等 ***注释:“√”表示存在、“×”表示不存在 2.2.3.1.句法手段对比 越南语请求言语行为句法手段也很丰富,几乎现代汉语的每一类句法手段都能 在越南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形式。具体如下: ①祈使句 光杆祈使句,例如: 【136】 Lấy hộ anh áo (帮我拿一下上衣。) 上边的例子是丈夫对妻子的请求,请求难度也很低(帮拿着上衣),要是用了 附加成分,话语就显得过分客气,啰嗦,不符合家里人之间的表达习惯。 有附加成分的祈使句 与汉语相同,越南语表示请求的有附加成分祈使句的类型也很丰富(包括:光杆 祈使句加上尊称/礼貌词语/语气词/微量成分),只有一点不同:越南语没有把动词重 叠作为一种减轻请求力度的词汇手段。 ③ 陈述句,例如: 【137】 A:Ông bà già sang quê ngoại giao cho "quả đất" chừng hai ngàn viên mộc Tao bốc đồng hứa gọn buổi sáng Rồi sực nhớ nàng thăm chị gái hẹn đón chuyến xe lúc 10 (我爸妈去外祖父家以前让我弄大概两千块砖坯。我一 下子就答应了,还说一个上午就弄完。但突然想起我女朋友去看她姐姐回来约我 10 点去车站接一下。) B:Lệnh bố bé lệnh gái Gay chịu Nhưng Không ốm đột xuất tao sang hỗ trợ (Trần Văn Thước, Trai làng[12.63]) 请求言语行为的一大特点是:说者想让听者帮助自己实施某一行为,但这一行 为可否实施,完全取决于听者的决定。因此,当说者使用陈述句,一般都是向对方说 明为什么自己不能实施行为而需要听者的帮助。如上面的例子,“Rồi sực nhớ nàng thăm chị gái hẹn đón chuyến xe lúc 10 giờ.”就是说者不能实施自己应该要做的 行为(đóng hai ngàn viên gạch mộc)的原因。 ③疑问句:越南语的疑问句也可以分成两种:一般疑问句与附加疑问句。 56 一般疑问句,例如: 【138】 Ngày mai tớ bảo vệ luận văn, cậu đến sớm giúp chuẩn bị khơng? (明天我论文答辩,你能不能早点儿来帮我布置一下?) 【139】 A: Xn có dùng bút đen không? (小春,你要用那支黒笔吗?) B: Không.Cậu lấy mà dùng “có…… khơng?”、“có phải…… khơng?”、“có thể…… khơng?”是越南语 一般疑问句的主要句式。请求意图有的较为明显(如例【139】),有的表面是一句 询问而已,请求意图则隐藏在话语的深层意义(如例【140】)。 附加疑问句:常用的有“……được không?”、“……được chứ?”,例如: 【140】 Ngày mai phải vắng ngày Anh giúp ngủ lại trông hộ cháu không? (Nguyễn Quang Thân, Vũ điệu bơ[7.565]) (你留下帮我看一下房子和照顾小××,好不好?) 上边的例子,表面上也只是一句询问,但跟汉语一样,我们只要根据那些专门 表示请求的词语标记(如:“giúp”、“hộ”)就不难判断其请求意图。 与汉语 种一般疑问句式和 种附加疑问句式相比,显然越南语表示请求的疑 问句式没有汉语的丰富,种类数量比汉语的少得多。 ④感叹句,例如: 【141】 A: Bà ơi, sách để cao quá!(奶奶,这本书放得太高了!) B:Để bà lấy cho 上边的例子,说者已借“感叹”的形式来表达请求意图。听者的理解机制是根 据实际情况:说者想从书柜把一本书取下来,但他够不着,因此,说出评价“quyển sách để cao quá!”,听者就判断出其话语的深层意义是想得到帮助,所以,听者的回 应并不是同意不同意说者的评价而是提供帮助。跟汉语一样,使用感叹句的请求话语 常常带着程度副词,如:“quá”、“sao mà……thế”、“……thật đấy”等。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请求行为实施的语言手段(不仅限于汉语)十分丰 富。说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地选择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来实施请求行为,听者在 理解通过不同语言手段实施的请求行为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正确理解话语 并进而实施恰当的请求回应。 57 2.3.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 正如上文分析, “请求”言语行为一般包括行为醒示语、核心行为语和辅助语, 那与之相对应的请求行为策略就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的策略,但是由于行为醒示语主 要作用是在提醒听者注意,辅助语也不一定会出现,两者都不是请求行为的主体,而 核心行为语是必现成分。所以,本文所指的请求策略主要指的是核心行为语的请求策 略。 说者在发出请求言语时,为了成功实施请求,往往要考虑到交际双方的面子。 面子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双方的社会距离、社会权利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 行为强加的程度。因此,说者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我们不难看出,“请求”策略的选 择与请求者和被请求者的社会地位、级别、年龄、环境、交际场合,双方的社交距离、 请求的内容或行为的困难程度、被请求者是否有义务做某事或拒绝请求的可能性等等 有很大的关系。 众多学者在论述汉语请求策略时大都区分为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其 中间接请求策略又分为规约性间接策略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也称暗示策略),如张绍 杰、王晓彤(1997)[34],孙晓曦、张东波(2008)[27],程鸣(2008)[3],所不同的只 是个别表述的名称。如下表所示: 表 :现代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分类 请求策略 定义 例子 说者以明确的话语直截了当地向听 (对自己的同屋说)帮我 者发出请求。通常使用祈使句、陈述 买一本词典吧。 直接请求 句来实现。 (快吃饭时,妈妈对子女 说)“帮我把桌子清理出 来。” 主要通过询问对方的能力、意愿和请 能不能借一下你的笔? 规约性 间接 求的可能性。通常用疑问句式来实 您帮我拨个电话号码,可 现,句中往往出现特定的词汇如:“请 以吗? 问、能„„吗、能不能、可不可以、 对不起,能用一下你的手 Tải FULL (111 trang): https://bit.ly/2OBTa71 Dự phòng: fb.com/TaiHo123doc.net 58 能否、可否、是否可以、是否”等。 机吗? 也称暗示策略,是指说者表达意思的 妈妈,最近电脑降价了。 间接请求 含蓄委婉,话语意思具有多重性和非 (请求妈妈买电脑) 非规约性 间接 具体性,即语用模糊性。听者需要根 你带钱没有?(向朋友借 据交际的语境做出判断其是否是请 钱) 求行为。一般不会出现规约性间接策 略中的特定词汇,采用的句式也不 定。 此分类法相对合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很丰硕,本文试图从新一个角度探讨这 一问题。按照说者的请求意图以及请求话语结构,汉语请求语基本上有单一型和复合 型两大类: 2.3.1.单一型请求策略 所谓“单一型请求策略”就是:请求提出后,马上得到回应。例如: 【142】 女:麦克,你的旅行包借我用一下,行吗? 男:行,你做什么? (杨寄洲主编《汉语听力教程》,第 18 课) 上面的例子,请求意图很明显,说者开门见山,听者的回应也直截了当。但在 实际交际中,很多情况请求语不是很明显的,如果被请求者想满足请求者的请求,他 就会引导出请求或者主动提供帮助,这样核心行为语就可以完全省略了。例如: 【143】 A:你有笔吗?Tải FULL (111 trang): https://bit.ly/2OBTa71 B:给你。 【144】 Dự phòng: fb.com/TaiHo123doc.net 罗晶晶沉默片刻,用委屈的声音说:“刚才在院子门口,老有个人走来走去, 我害怕……” 龙小羽:“那好吧,那我过去一趟。” (海岩《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例【143】,表面上是一句询问而已,要是听者没有理解说者的请求意图,他完 全可回答有或者没有,但他的回应是主动提供帮助,说明其对对方请求策略的理解是 正确的。 例【144】,罗晶晶前面用了好几种方式想让龙小羽来,他都推托说有事走不开, 59 罗晶晶只好说外面有人自己害怕,其深层意义就是“需要有人来陪”,以此来达到让 龙小羽来的目的。 2.3.2 复合型请求策略 奥斯汀和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实施各种言语行为。 但传统的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只是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单个行为, 没有在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考察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通常 并非孤立地、一个一个地执行言语行为,许多言语行为是与其他言语行为彼此联系、 相伴而生的。也就是说,“ 言语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出现在一定的序列中, 通过关联关系构成更大的单位来实现语言交际的意图。”[23.25] 一个请求行为通常是由一系列语句组成的(见下图)。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句 子层面,更反映在信息的序列安排和组织方式上。因此,要更好地分析和理解请求中的 交际策略,我们必须把分析扩展到更高的层面——话语的语用结构上。基于此,本文尝 试在会话分析的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中的请求言语行为,集中分析其前导语列(或称 前序话语/预示序列)的类型及策略性,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特殊言语行为的认识和理 解。一个“复合型请求策略”的请求话语结构示图如下: 图 3:“复合型请求策略”请求话语结构 前导语列 回应前导语列 请求 复合型请求策略 回应请求 修补语列(插入语列) 结束语列 6815596